八年级上册地理学案1.1疆域(通用10篇)
新人教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中国的疆域
教
案
学
科
八年级地理教案
课
题
第一章
中国的疆域和人口
第一节中国的疆域
主备课人
年级
备课时间
授课教师
授课班级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地球仪及阅读地图,使学生说出我国的纬度和海陆位置,并能正确表述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2、在中国政区图上找出我国的四至点,并在图上量算出我国的东西和南北之间的大致距离,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能力目标
使学生能在中国疆域图上辨别及在中国疆域空白图上填注出我国濒临的海洋,主要岛屿、海峡,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情感与
价值观
通过学习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辽阔的疆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进行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中国的地理位置及优越性
教学难点
学会阅读中国政区图,形成对我国疆域的空间想像力。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地球上处于什么位置?这样的地理位置又有哪些优越性?我国的国土究竟有多大?濒临哪些海洋?我国有哪些陆上邻国?有多少个国家与我国隔海相望?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些知识,深入地认识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
学生感受体验
吸引学生兴趣
二、辽阔的疆域
.面积960万平方千米
(练习)读《中国地图册》中的“中国行政区划图”,找出我国领土的四至点,并按要求完成练习1。
(活动)我国的面积很大,我国领土的最北端、最南端、最东端以及最西端分别在什么地方呢?
2、跨近50个纬度――南北气候差异显著――适宜发展多种农业经济
读教材中的“我国领土东西部的晨昏差异”图。
我国东西跨越60多个经度,由于地球自转,东边的地方时刻早,三、海洋和岛屿
、东临四海一洋
2、领海和内海
3、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岛屿
4、优越的海陆位置
分析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
同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度尼西亚
四、陆上疆界、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我国的四至点分别在什么地方?我国纬度位置的特点是什么?我国纬度位置的特点是什么?我国的纬度位置有何优越性?
〔练习〕在填充图册“中国疆域图”上填注出我国的海域。
学生思考讨论
五、中国的行政区划
三级行政区划
我国共有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总计34个省级行政单位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的疆域,请问我国在世界上的位置是什么呢?我国的范围又有多大呢?
下面我们就通过一组竞赛游戏来记住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和位置,先给同学们几分钟的时间来熟悉这些省区。
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的行政区划,了解了中国三级行政区划的设立。重点学习了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和位置分布,希望同学们下课以后对照地图记住这些内容。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于形成我国政区分布的空间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了解了我国现行的三级行政区划,基本上记住了全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和位置分布。阅读和使用中国地图的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归纳总结
培养学生总结能力
作业
默写与中国陆上相邻的的国家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一、八年级上册新旧地理教材宏观知识体系分析
新旧教材所选取的内容均为中国地理总论, 组织顺序为:世界视角中的中国→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组织顺序既符合学科逻辑, 由整体向局部, 由自然向人文, 也符合学生心理逻辑, 从易到难。现将教材知识体系比较如下。
第一章内容都是“从世界看中国”, 介绍中国最基本的情况, 新旧教材基本知识体系没有变化, 均是“疆域→人口→民族”。
第二章内容为“中国的自然环境”, 知识体系及组织顺序不变, 为“地形地势→气候→河流”, 但在局部做了调整和增删。旧教材介绍了我国南北东西的差异, 还着重介绍季风与气候类型, 而新教材则将其概括为气候的主要特征, 化繁为简, 降低了正文部分的难度, 并新增了“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新教材删除了“湖泊”, 对“长江”增加了“治理”内容, 侧重于“开发”;对“黄河”增加了“开发”内容, 侧重于“治理”, 让学生明白长江除了开发之外也需要治理;而黄河也并不是只带来灾难, 经过治理也可为人类所用, 完善了学生知识体系, 且增进了学生唯物主义辩证思想。除此之外, 新教材还增加了“第四节自然灾害”, 能够贴近最近几年中国的现状, 有助于学生了解全面的中国, 增加防灾减灾的知识并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具体如附表一所示。
第三章内容为“我国的自然资源”, 知识体系不变, 以“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的顺序展开, 只在局部做了改变:新教材在第一节中引入了可再生和非可再生资源;在土地资源中符合中国现状地增加了“耕地比重小, 耕地正在减少”内容。
第四章内容为“中国的经济发展”, 知识体系不变, 按照“交通→农业→工业”的顺序展开, 局部知识做了改变。“交通”部分, 内容减少且顺序发生改变。旧教材详细地介绍了交通、交通与经济的关系、交通枢纽、铁路线与高速公路线。新教材则化繁为简, 删除了这些内容, 详细介绍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以及铁路干线的分布, 且改变组织顺序。旧教材最后编排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而新教材则最先对其介绍。农业与工业的组织顺序不变, 只是文字表述变化了。
综上, 新旧教材的宏观知识体系没有发生调整, 仍保持系统性和完整性, 知识体系间联系性增强。因增加和调整了部分内容教材知识联系更紧密, 如新教材增加了“自然灾害”内容, 将学过的地势地形与地质灾害联系起来, 将气候和河流与气象水文灾害联系起来, 不仅将已学知识加以综合, 也使前后知识融会贯通, 增加联系性。
二、八年级上册新旧教材课文系统分析
地理教材课文系统是以文字符号和数字符号的形式储备和传递地理信息的地理教材表述形式, 是地理教材的主体。本文将在地理教材结构与地理教材文字表述两方面做比较。
(一) 地理教材结构
笔者现以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为例比较新旧教材在地理教材结构的异同, 其他章节均是以表格中所呈现的教材结构来组织内容的, 如附表二所示。
据上表可发现新教材在结构方面有以下特征。
1. 阅读材料增多, 内容丰富度提高。
新教材中阅读材料数量 (23篇) 多于旧教材数量 (17篇) 。相关阅读材料增加, 不仅能够使所学知识易被学生理解, 且能开阔学生眼界, 幽默的语言还增强地理课堂的趣味性, 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地理。
2. 配有景观图, 直观性增强。
新教材的一大特色就是增加了许多景观图, 几乎每篇阅读材料都配有地理景观图。直观的视觉刺激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感性认识, 印象深刻。
3. 活动数量大, 目的性强。无论是旧教材还是新教材, 在每个知识点之后均设有活动
(二) 地理教材文字表述
文字表述可以深刻地解释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相互联系。本文将对引言部分、基础知识这两方面来比较。
附
1. 引言部分, 重视学科逻辑与学术理性, 需重学生生活与感性认识。
地理教材由问题作为一个章节的引入, 新旧教材问题的基本方式都是“你能说出……吗”“你知道……吗”。虽然问题做引入有助于激发学生好奇心, 但上述问题并不与学生生活贴近, 且过于学术化和理性化, 问题中多含专业术语, 如“内流区、外流区、水文特征”, 这些都是正文部分要重点说明的概念。上课之前, 学生对学术知识不了解, 难以产生兴趣。且先让学生接触理性的概念, 不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因而这样编排教材符合了知识逻辑却不符合心理逻辑。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到这些地理知识, 但仅停留于感性认识, 那么在课文之前设置启发性的、易于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就应遵循学生的体验与感性认识。
2. 基础知识部分, 语言生动, 图文并茂。
文字表述部分用轻松简单易懂的语言进行描述, 且配有各种图片, 如景观图、直观图、图表等, 体现地理学科特点, 且用形象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抽象地理知识。在需要科学阐述时, 教材用到大量数据来说明, 如气候中介绍南北气温差异与东西降水差异时, 介绍土地类型及耕地比重时, 用到大量数据和图表, 具有科学性。
综上, 课文系统方面新教材有进步的是阅读材料的丰富度直观性提高及活动设置目的性增强。在教材表述方面新教材的文字表述系统各具特色且相互补充, 但仍过于学术化。
三、结论及建议
(一) 结论
通过上文对新旧地理教材的比较,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新教材传承旧教材优点, 知识体系较为完善, 局部内容有增删。 (2) 文字表述简单易懂, 图文并茂。 (3) 新教材阅读材料增加, 附有景观图, 直观性增强。图表增加, 科学性增强。 (4) 活动数量较多, 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5) 引文设置学术化, 具保守性, 与学生生活联系不紧密, 难以激发学生好奇心与兴趣。
(二) 建议
教材编制时, 每章开头所设置的问题应该与学生生活经历相符合, 具有生活气息。
摘要:初中地理新教材已在全国范围内使用并取得一定成就。本文对广东地质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活动系统实施情况进行调查,从结果中分析原因,并针对问题提出教学建议。
关键词:地理教材;活动系统;实施现状
地理活动能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相互合作获取地理知识,从而获得地理素养、提高综合能力。广东人民出版社和地质出版社联合出版发行的《地理》教材按照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要求编排的地理活动,实施效果值得关注。本文将通过对南充市所使用的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材——广东地质版(2013年7月第2版)中的活动系统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开展活动面临的问题,探讨解决措施。
一、地理教材活动系统的特点
1.类型功能多样化,导教导学情景化
本文参照尹燕立总结的中学地理活动的分类方法[1],以及张晓芹总结的活动系统分类体系[2],结合广东地质版活动系统内容,将八年级上册活动分为三类:认知性活动、操作性活动、综合体验性活动,其中认知性活动占70%,操作性活动占24%,体验性活动占6%,具体情况见表1。
由表1可知,活动具有多样性,活动功能也因此多样化。这使单一的讲解—接受式变为探究式、讨论式、体验式等多种教学模式,从而引导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由于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需要问题及生产生活现象等营造情境,且需要学生的参与,因此本教材的活动系统能促进师生互动情境、问题情境、生活情境的形成。
2.活动与正文互补,巩固与教学并存
部分活动置于知识点之后用于巩固知识,但更多是穿插于课文系统之中。部分知识由学生探究和思考完成活动得出,用于补充正文进行教学,教材因此也增强自身探究性和实践性。且学生沿一定思维在思考中进行整堂课的学习,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活跃课堂气氛。
3.注重能力提升,体现情感培养
活动系统内容重视学生认知能力,尤其是读图表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读图表类活动(约占41%)及问题分析类活动(约占23%)共占总活动的64%。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尤其是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约占总活动的12%。在所有活动中都体现情感培养,尤其在综合体验性活动中更为明显。
二、地理教材活动系统实施的现状
本次调查对象为南充市11所中学的八年级学生及相应的地理教师,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学生共发放1 093份问卷,实际回收1 082份,有效问卷为979份,有效率为90.48%。对教师发放25份,回收与有效问卷均为25份。
1.对地理教学重视程度存在显著差异
调查显示,仅20%的学校和96%的地理教师重视地理教学。多数学生认为地理学习重要,73%的学生认为地理重要,17%的学生认为非常重要,仅10%的学生认为不重要。学校、教师、学生对地理重视程度各不相同,绝大部分学校不重视地理教学,大部分学生重视地理学习,多数地理教师重视地理教学。
2.活动实施频繁且效果一般
在地理活动实施中,教师经常实施活动占36%,有时实施活动占48%,偶尔和很少实施活动分别占12%和4%。由此可见,活动在地理教学中实施较频繁。教师实施活动的题材大部分源于教材,自主设计地理活动较少。活动实施效果调查显示,教师认为很好、一般和不理想分别为24%、68%和8%,而学生认为很好、一般和不理想分别为39%、54%和7%。由此说明,实施效果总体一般,但学生比教师对活动效果更满意,说明学生易于接受开展活动。
3.活动实施不能完全满足学生期望
调查显示,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是耗时的操作性活动和体验性活动,而实施最多的是认知性活动,说明实施最多的活动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在实施活动过程中,认知性活动多采用分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基本能满足学生期望,非耗时的操作性活动多采用学生合作的方式,基本满足学生期望,这两类活动教学实际情况与学生期望基本一致。耗时的操作性活动几乎不开展,但学生希望开展此类活动,体验性活动多采用观看视频和讲述的方式,而学生最期望的是真实体验,其次是通过观看视频和教师讲述的方式进行此类活动,因此,学生更乐意参与活动并亲身体验活动。
4.活动系统功能基本体现
活动系统能有效促进师生互动,引导教师情景教学,转变授课方式,影响学生学习方式。调查显示,68%的教师认为活动系统能有效促进师生互动,76%的教师认为活动系统对教师授课方式影响较大,48%的教师认为活动系统能经常引导情景教学,94%的学生认为活动对自身学习方式转变影响较大。因此,活动系统功能基本能得到体现。
三、地理教材活动实施存在的问题
1.分析课标不深入
教师上课效果跟其对教材加工程度及对课标的研读深度有关。40%的教师只对教材活动略微加工,不能进一步挖掘教材价值,不能使用各种可激发学生兴趣的资源,易照本宣科,只图完成教学任务。60%的教师会对教材活动充分加工,考虑学生已有知识、心理特征、学校资源及环境、教材实施难易度等因素设计地理活动实施过程。但教师分析课标不深入,易局限于教材,不能充分利用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丰富教学活动。
2.实施活动与学生兴趣不匹配
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是耗时的操作性活动和体验性活动,但耗时的操作性活动几乎不实施,体验类活动很少真实体验。其原因主要是:课时太少;活动设计缺乏必要材料,活动可操作性低,硬件设施不允许,课堂纪律难控制;安全因素与学校不重视也是不可忽略的原因。因此,教师实施最多的是认知性活动,由于不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所以学生参与活动积极性不高。
3.课外活动开展少
由于各学校有安全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学校和教师担忧安全问题,不愿意让学生走出校园进行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等课外活动,因此,导致活动不开展最主要原因是安全因素,学校不重视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等课外活动甚至持否定态度。其次是地理课时少,三是与考试无关及难度太高。然而,五谷不分的学生大有人在,生活常识严重缺乏,所以带学生进行野外实践并了解自身生活的环境非常重要。
四、地理教材活动实施的思考与建议
1.加大投入,建立激励机制
学校应投入资金建立地理实践考察基地,增添地理实验器材,设置地理兴趣课堂,增加地理课时。学校应以长远发展为目的实施教育教学策略,鼓励教师开展地理活动。建立激励机制,自上而下地建立地理实践成果评估体系,学生与指导教师均参与评比,将地理活动开展情况与教师职称评定结合,学生参与活动情况计入期末考试总成绩。
2.强化素质,提升实践能力
教师除掌握过硬的地理专业知识外,还必须掌握其它相关学科知识,具有运用地图、图表、数据的技能,具备地理考察、调查、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地理分析方法。此外,需提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制作课件及电子挂图,运用google earth遥感图像讲授中国自然地理概况,将GIS技术运用于中国人口、农业、工业、交通的教学中。
3.研透课标, 灵活安排活动
教师设计活动时需对课标及教材进行研读,根据课标要求及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或重新设计活动。例如,“土地资源”一节安排学生搜集资料的活动,教师可灵活地将“搜集资料”改为“读图表分析”,教师准备图表资料,引导学生读图读表思考,训练其分析问题的思维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于耗时性活动,教师可设计颇具价值且可操作性强的活动,灵活安排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完成,如地理小报、班级小规模调查等。对于野外考察、调查研究,由于考虑到安全及时间因素,教师可分批带领感兴趣的学生利用周末到野外进行考察和调查,这样的活动有针对性且效果更好。
4.合理设计,提高参与积极性
新课标更注重学生能力、学习过程与方法,因此讨论法成为地理活动常见的教学方法,应用最广泛的讨论方式为问题式讨论[3]。初中生在学习地理过程中常对新奇有趣的教学材料感兴趣,故教师应选择新奇的主题,如生活中常见却容易被忽视的地理现象、微小但充满大学问的地理问题等。设计问题时,应设计具启发性及方法渗透与逻辑追问的递进式问题,多角度多方向并延长问题链,引发学生多向深入地长链条思考,问题解决后有反思也能向其它方面发散。教师需提前设计好引导方式而不是直接由学生的答案得出结论。
参考文献:
[1] 尹燕立.高一地理教材活动系统内容、功能与教学方法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2] 张晓芹. 高中地理新教材活动系统研究[D]. 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
1、从东西半球看,中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中国位于北半球。从大洲大洋位置看,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从纬度位置看,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于北温带,南部少部分位于热带,没有寒带。北回归线穿过台、粤、桂、云。
2、我国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差不多同整个欧洲的面积相等。
3、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0000多千米,相邻的国家有14个。
4、我国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分别是日本、韩国、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其中与我国相望的国家中纬 度最高的是日本,最南的是印度尼西亚。
5、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其中渤海和琼州 海峡属内海;台湾海峡属东海。
6、渤海有我国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场,东海有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
7、全国的行政区域,基本分为省、县、乡三级。自治州属县级。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其中面积最大、位置最西的是新;少数民族最多的是云;人口最多的是豫;全部位于热带、位置最南、跨纬度最广的是琼;跨经度最广的是内蒙古;位置最东、最北的是黑;与3个自治区相邻的是甘;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是澳;全部位于海洋中的是台和琼;四个直辖市中面积最大的是渝。
8、我国总人口为12.95亿,人口特点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为了使人口数量的增长,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我政府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我国人口分布不均,东部人口密度大,特别是东南沿海更大;西部人口密度小。中国的平均人口密度为135人/平方千米,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倍多。我国人口分界线是黑龙江省的黑河市至云南省的腾冲县。
9、我国共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人口 在50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壮族、苗族、彝 族、满族、土家族。
10、中国各民族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汉族的分布遍及全国各地,以东部和中部最为集中,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地区。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体育项目、艺术、民居和传统节日。如藏族的集体舞、朝鲜族的长鼓舞、维吾尔族的手鼓舞;朝鲜族的跳板、蒙古族的摔跤;壮族的干栏式木楼;傣族的泼水节和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我国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建立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等。
11、中国地形的特点是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西部地形多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东部则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山地面积占陆地面积的1/3。山区包括山地、崎岖的高原和丘陵,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 2/3。
12、中国的四大高原是: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大高原的特征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支离破碎。蒙古高原地面坦荡,一望无垠。青藏高原面积最大,海拔最高,冰川广布、雪山连绵,远看是
山、近看成川。云贵高原的特征是地面崎岖不平,岩溶地形发育典型。中国的四大盆地是: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大盆地的特征是:塔里木盆地面积最大,盆地内有我国面积最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有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准噶尔盆地位于阿尔泰山和天山之间,盆地内有沙漠。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资源丰富,有“聚宝盆”之称。四川盆地位于亚热带湿润地区,盆地内的成都平原有“天府之国”的美称。中国的三大平原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三大平原的特征是:东北平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由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组成。它位于大、小兴安岭、长白山之间。华北平原由黄、淮、海河冲积而成,地势平坦开阔,它西起太行山,东至海滨,北起燕山,南抵淮河。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巫山以东,地势低平,河网密布,盛产稻米、淡水鱼,有“鱼米之乡”的美称。中国的三大丘陵是指辽东丘陵(位于辽东半岛)、山东丘陵(位于山东半岛)、东南丘陵。都在第三级阶梯上。
13、中国地势的特点是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全国分三级阶梯,第一、二阶梯的分界线是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第二、三阶梯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14、中国东西走向的山脉从北往南依次是:天山——阴山——燕山;昆仑山——秦岭——大别山;喜马拉雅山——南岭(南岭是湘粤的分界山脉)。东北至西南走向的山脉从西往东依次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太行山是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分界山脉)——巫山(巫山是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分界山脉)—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闽赣分界山脉);台湾山脉。塔里木盆地
15、山脉构成地形的骨架,山脉两侧都是大的地形区。天山的南北两侧分别是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昆仑山的南北两侧分别是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阴山的南北两侧分别是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秦岭的南北两侧分别是四川盆地和黄土高原;横断山的东西两侧分别是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大兴安岭的东西两侧分别是东北平原和内蒙古高原;太行山的东西两侧分别是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 巫山的东西两侧分别是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四川盆地。
16、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山区在发展经济方面的优劣是:优势:山区在发展旅游、采矿和农业的多种经营等方面优势较大。不足是 ①山区地面崎岖,交通不便。②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③多自然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如舟曲泥石流)。
17、泥石流:多发地带:在坡陡谷深、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植被覆盖差的地方。多发季节:夏季。我国泥石流分布区:青藏高原边缘山区,东部低山丘陵和平原的交替处。主要防治措施:①护林造林。②修建水库、拦沙坝。③ 开挖导流沟。
18、我国气候的特征是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冬季,我国南北气温相差很大,夏季,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我国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是纬度位置、冬季风。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省的漠河,夏季最热的地方是新疆的吐鲁番。夏季气温最低的是青藏高原,平均气温8℃,主要是海拔高。19、1月0℃等温线、800mm等降水量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20、根据活动积温的多少,我国从北到南划分的5个温度带依次是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还有一个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高原气候区。海南全省、台湾的南部、广东的雷州半岛、云南的西双版纳是热带。秦岭——淮河
以南,横断山以东,除去以上的热带地区,全部是亚热带,如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都属亚热带。辽东丘陵、山东丘陵、华北平原、黄土高原的南部、塔里木盆地是暖温带。东北平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北部、准噶尔盆地是中温带。黑龙江省的北部、内蒙古的东北部是寒温带。青藏高原是高原气候区。温度带的分布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影响较大,如果树的种植、作物的熟制、传统民居的建筑等。
21、我国年降水量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是台湾的火烧寮(位于迎风坡),降水最少的地方是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深处内陆)。
22、干湿地区的划分是根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我国的四个干湿区是 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湿润区的植被是森林;半湿润区的植被是森林、草原;半干旱区的植被是草原;干旱区的植被是荒漠。秦岭——淮河以南,横断山以东,以及东北地区的东部边缘,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是湿润地区。如三江平原、小兴安岭、长白山地、长江中下游平原都属湿润地区。东北平原(除三江平原、松嫩平原的一部分)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南部、青藏高原的东南部是半湿润地区。内蒙古高原的东部、黄土高原的北部、青藏高原的中部是半干旱地区。内蒙古高原的中西部、青藏高原的西北部、准噶尔盆地的东北部、塔里木盆地是干旱地区。气候湿润程度影响到植被的生长、农业的类型、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
23、影响我国的季风分夏季风和冬季风两种。夏季风主要有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夏季风温暖湿润;冬季风主要来自西伯利亚和蒙古一带,风向为西北风。冬季风寒冷干燥。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称为季风区。季风区内降水多,非季风区内降水少。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我国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多为锋面雨。
24、我国西北地区深处内陆,距海远,加上层层山脉的阻挡,降水少。内蒙古高原从东往西植被依次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主要由距海的远近造成的。
25、我国灾害性天气有寒潮、水旱灾害、台风,其中危害最大的是水旱灾害。
26、台风:①概念:是一种发源于热带洋面的大气涡旋②带来的恶劣天气:狂风和特大暴雨。③危害:狂风具有很大的摧毁力;特大暴雨容易造成洪水灾害。
27、我国的气候类型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山地气候。
28、我国最大的内河流是塔里木河,河水主要来自于昆仑山、天山的冰雪融水。丰水季节是夏季,主要是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多。外流河如长江,河水主要来自于天然降水。
29、世界最长,开凿最早的人工河是京杭大运河。它贯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它的年运输量居全国第二位。
30、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由山东注入渤海。黄河上、中游的分界是河口,中、下游的分界是孟津。黄河流经三级阶梯,9个省区,呈巨大的“几”字形。黄河流经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4个地形区。黄河作为母亲河的奉献表现为①是世界古老文明发祥地之一。②是塑造华北平原的主力。③利用上游丰富的水能资源发电。④利用黄河水修渠灌溉,使宁夏平原成为“塞上
江南”。黄河又是世界上公认的害河:①上游土地沙漠化、凌汛。②中游水土流失。③下游的“地上河”、凌汛、断流。治理黄河的关键是治沙,治理黄河的根本是加强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
31、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由上海注入东海,流经11个省、区、市,流经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4个地形区。是我国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长江上、中游的分界是宜昌,中、下游的分界是湖口。长江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水能资源蕴藏量占全国的1/3,可利用的水能资源约占全国的一半,有“水能宝库”之称。长江干流上的水电站有三峡水电站(在西)葛洲坝水电站(在东)。①长江支流众多,构成纵横广阔的水运网。②干流横贯东西,终年不冻,宜宾以下四季通航。③新中国成立后,重点治理了川江、荆江,加强了港口建设,提高了长江的运输能力。长江年运输量居中国第一位,有“黄金水道”之称。有“九曲回肠”之称的是荆江,本河段的治理措施是裁弯取直。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洪涝灾害多发地带,其洪水的三个主要来源是:宜昌以上的干支流,洞庭湖和鄱阳湖两大水系,北面的汉江。外流河的水文特征要从流量、汛期、含沙量、有无结冰期等方面来分析。汛期最长的是珠江。水量最大的是长江。含沙量最大的是黄河。结冰期最长的是黑龙江。我国唯一注入北冰洋的河流是额尔齐斯河。
32、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能够循环使用的资源属可再生资源。土地、阳光、森林、水和水能、生物资源、风能、生物能(沼气)都是可再生资源。一切矿产资源都是非可再生资源。
33、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是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34、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利用状况把土地资源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
35、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利用类型齐全。但各类土地资源所占的比例不尽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难利用的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人与耕地的矛盾尤为突出。土地资源的人为破坏现象有土地荒漠化、乱占耕地、草场超载。土地资源利用的基本国策是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36、我国的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和低缓的丘陵地区;林地主要分布在山地。中国的三大林区是东北林区、西南林区、东南林区。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内陆地区。
37、地球上的淡水资源,绝大多数为两极和高山的冰川,其余大部分为深层地下水。南极洲淡水资源最丰富,其存在形式是冰川。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我国水资源总量少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位于世界第6位。
38、我国降水①从时间分配看,夏季降水集中,冬春季降水少。其调节措施是兴修水库。②从空间分布看,我国水资源南丰北缺。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主要措施是跨流域调水。目前已建的跨流域水调水工程有引滦入津和引黄济青(“青”指青岛);南水北调工程就是把长江水系的水调到华北、西北地区。
39、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铁路运输是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我国主要的铁路线概括称“五纵三横”:五纵:(从东往西)①京沪线(北京——上海)②京九线(北京——九龙)③京哈——京广线(﹡京哈线:北京——哈尔滨;京广线:北京——广州﹡该铁路线在五纵铁路线中最长、经过的省会城市最
多)④焦柳线(焦作——柳州)⑤宝成——成昆线(宝成线:宝鸡——成都;成昆线:成都——昆明)。三横:(从北往南)①京包——包兰线(京包线:北京——包头;包兰线:包头——兰州)②陇海——兰新线(﹡陇海线:连云港——兰州;兰新线:兰州——乌鲁木齐。﹡第二亚欧大陆桥:连云港至荷兰鹿特丹)③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沪杭线:上海——杭州;浙赣线:杭州——株洲;湘黔线:株洲——贵阳;贵昆线:贵阳——昆明。)世界海拔最高的铁路是青藏铁路,从西宁至拉萨。运煤干线是大秦线,从大同至秦皇岛。我国的铁路枢纽城市有北京(有京广线、京哈线、京沪线、京九线、京包线交汇)、徐州(有京沪线、陇海线交汇)、郑州(有京广线、陇海线交汇)、兰州(有包兰线、陇海线、兰新线交汇)、成都(有宝成线、成昆线、成渝线交汇)。
40、历史上我国著名的四大“米市”是无锡、芜湖、九江、长沙。无锡位于京杭运河沿岸,芜湖、九江位于长江沿岸,长沙位于湘江沿岸,都沿河分布,交通方便。
41、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要根据货物的性质、数量、运输距离、价格来确定。① 贵重或急需的货物而数量又不大的,多由航空运送。②容易死亡或变质的货物,多采用公路运送。③大宗笨重货物,远距离运输,一般选择水运、铁路运送。
4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生产部门有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副业、渔业。种植业主要分布在东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林业集中分布在东北、西南的天然林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粮食作物中的水稻、小麦分布呈现“南稻北麦 ”格局。华北平原种植的是冬小麦。东北平原种植的是春小麦。油料生产形成了长江油菜带和黄淮花生区两大生产区。糖料作物则呈现明显的“南甘北甜 ”的分布特点。棉花生产以北方为主,形成了新疆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三大棉区。
43、西部地区天然草场广布,有我国的四大牧区,它们是内蒙古牧区、青海牧区、新疆牧区、西藏牧区。种植业、林业、渔业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
44、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一方面要考虑自然环境的差异,另一方面要考虑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做到“宜粮则粮”、“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
45、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工业分重工业和轻工业两类。提供生产资料为主的工业称重工业,提供生活资料为主的工业称轻工业。中国的四大工业基地是以重工业为主的辽中南工业基地、轻工业为主的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沪宁杭工业基地、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京津唐工业基地。中国工业的空间分布①沿京广、京沪、哈大铁路线分布。②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分布。③沿海分布。上海附近没有发展钢铁工业所需的铁、煤等资源,而发展了钢铁工业,主要是市场广阔。
《中国的疆域》是八年级学生首次真正接触中国地理。在七年级对世界地理概况的讲解后,学生已经有相当基础的地理知识,借机我用猜谜的方式引起学生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由世界引向中国。但学生基础是参差不齐的,要使中国地理讲的深入透彻,并把世界地理的知识融会贯通,在一定程度上给我的教学提出了挑战,也对学生的认知能力提出了难度和要求。
我在设计导入时,让学生介绍自己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以便我能全面地掌握学生的认知结构。在教学流程中,我设计了“看一看,说一说,猜一猜,靠一靠,游一游,议一议”等教学活动,这样一来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中来,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很多学生都参与进来,特别是讲解众多邻国的时候,学生七嘴八舌乱哄哄的,我只注意到全员参与而忘了引导,致使在本节所花的时间太多,下课时间到了都没有完成教学任务。
课后反思,作为一名非专业的地理教师,我基本上拥有了“硬件设备”,如:普通话,教态,板书等等。在“软件设备”上,我还是有所欠缺,如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专业知识及教学中国疆域四至时没有点到位等等,许多细节没有处理到位。今后我将努力学习,注重细节,力争在地理教学上有一番成绩。
教学目标 A、知识与技能
1、知道我们的生产、生活与地理知识密切相关,明白学习地理的意义。
2、了解我们生活的地理环境中还存在许多未解之“谜”。
3、锻炼学生胆量,使学生敢想、敢说、勇于挑战。B、过程与方法
本节是学生来到中学的第一堂地理课,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采用愉快教学法,为学生创设一个亲和、融洽的学习环境,努力从他们的经验出发,启发提问,引导、鼓励学生联系身边的现象来认识地理问题。从而使学生知道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地理知识密切相关,明白学习地理的意义。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注意学习身边的地理知识。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到许多地理知识,但是地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初一的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重点难点
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理学科,培养对地理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教学过程
【活动】
一、自我介绍(一)教师自我介绍
童年的我认为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中国和外国,这可以算是我对地理的最初印象。而当第一张世界地图出现在我面前时,我发现原来世界是那么丰富多彩。可以说,每一个喜欢地理的少年都有有种地图情结,而这种情结最终让我站在了大家的面前。同学们好!我姓冯,从今天开始由我和大家 一起学习地理。
我的从教格言是:用热情关爱每一位学生,用激情打造每一节课堂。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下面我来提几点要求:
1、提前两分钟进教室,准备好学习用具, 准备本节课展示内容。
2、准备蓝红双色笔。
3、课上用心倾听,积极展示。
4、地理作业较少,要保质保量完成,并按时交上。
5、严格要求自己,保持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心态。
地理课上老师会给同学们充分的自主空间,同学们来展示,组长组织组员做好预习,选好展示的同学,每节课展示完老师给各组打分,分数最高的组为优胜组即地理小组之星,改组同学可在个人评定上加五分。那如何展示,下面我们一起学习“课堂展示歌”。
我自信,我最棒
聚焦点处来亮相。
胸挺直,头高昂
面带微笑喜洋洋。嘴里说,心中想
脱稿不再看师长。
吐字清,声洪亮
嗯啊口语别带上。
一握拳,一挥掌
肢体语言能帮忙
展示完,忙退让
褒贬评价记心房。
(现在我们就练一练,看哪些同学展示的好)【活动】学生自我介绍
姓名、毕业学校、兴趣爱好„„(展示时要注意站位——找到聚焦点、站姿——胸挺直,头高昂、声音要洪亮,吐字要清晰,表情要自然大方。)今天我们主要锻炼勇气,你敢站起来说,你就成功了。由于时间关系,其他同学我们以后再来认识。【导入】过渡
同学们都看过《三国演义》剧中有个能呼风唤雨、料事如神的人物,他是谁?讲一讲关于诸葛亮的故事:趁浓雾草船借箭、借东风火烧赤壁„„都是家喻户晓的故事,就连智慧超群的大都督周瑜,也发出来“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叹。诸葛亮为什么能呼风唤雨?他真的能呼风唤雨吗?因为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我们现在称赞一个人博学多才,通常就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其实,天文和地理都属于现在地理学的范畴。同学们,你想成为博学多才的人吗?那就要学好地理。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地理。(幻灯片展示)【活动】
二、走进地理
下面就让我们探究《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
(一)解开地理之“谜”
你有哪些地理问题疑惑不解?(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意义)
一年中为什么会有四季变化?
为什么有的地方沙海茫茫,有的地方碧波万顷?
你知道哪些世界地理之谜?(埃及金字塔之谜、百慕大三角之谜、死亡谷„„)
总结:关于地理问题有很多很多,对于存在于学生心中的许多地理问题,本节课不作答,设置悬念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告诉学生有些问题能在将来的学习中解决。当然还有很多问题,有待同学们去探寻答案)【活动】畅所欲言
(我参与,我快乐,我自信,我成功,付出就有收获,尝试就能成功)
(畅所欲言)
假期里你到外地旅游或探亲了吗?
*你去了什么地方?
*你乘坐的什么交通工具?
*说一说那里与我们这里有什么不同?(可从衣食住行、风俗习惯、文体活动等方面入手)
(设计目的:这个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地理知识离我们很近,就在我们身边)【活动】
(二)地理与日常生活(衣食住行)
衣:我们一年四季穿的衣服一样吗:12月份到海南旅游准备冬装吗?
(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理解地理环境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
典例:阿拉伯人生活在西亚和北非,身着白色长袍头戴头巾,那里气候炎热,这种打扮合适吗?(热带沙漠气候,气候炎热干燥,多风沙,穿长袍戴头巾,可抵御风沙的侵袭,宽松的白色长袍,可反射阳光,又能很好的透气,利于散热。)
食:自然环境影响农业生产——决定农产品的种类——决定主食
典例:北方面食,南方米饭,重庆火锅,新疆羊肉串等。
住:北方平顶,南方尖顶(降水)典例:蒙古包,傣族竹楼等
行:汽车、火车、轮船、飞机、草原(马)、沙漠(骆驼)(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天气我们要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通过以上分析让学生知道我们的生活与地理知识息息相关,学好地理能提高生活适应能力。【活动】
(三)地理与生产建设
人类的生产活动不能随性所欲,它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探究:实例说明地理与农业、工业建设的关系。
1、当地主要粮食作物?主要水果?市场上的水果还有哪些?从哪里来?
2、为葡萄酒厂、服装厂选址。(通过探究让学生了解地理与生产建设的关系)
荷兰风车:港口有许多风车磨坊、风车锯木厂、风车造纸厂。风车可碾米、粗盐、烟叶、及时排除沼泽地积水等。(为学生简单介绍风车的作用)
(学以致用)我会做:照海洋与生产建设密切联系的实例,分别写出土地、森林与生产建设的主要联系。(见课本)【活动】
(四)地理与风土人情
地理不仅给我们呈现千姿百态的自然风光,还向我们展示了各地的风土人情。(投影地理与服饰、与体育活动的关系)(让学生了解正是由于各地的风土人情的千姿百态,才使得世界变得如此绚丽多彩。从这个意义上看,地理学习还具有很强的美学价值。)
通过一节的探究学生们对地理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在我们检测一下。(投影)【测试】快乐达标
<活动中学地理>
许多同学喜欢看《三国演义》。你能回答下列问题吗?
诸葛亮初出茅庐第一战,在山川相逼的博望坡采用火攻,以少胜多;赤壁之战,诸葛亮于七星坛前借东南风,周瑜得以火烧曹操,以少胜多,大获全胜。这两场战役的胜利,诸葛亮利用了哪些地理知识?(利用学生熟悉的三国演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一步了解地理环境对军事的影响)
总分,评选优胜组。表现好的组进行表扬,不足的组进行鼓励。赢得别人的途径就是拼搏、拼搏再拼搏。【讲授】结束语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我国在地球上的半球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并分析其优越性。②了解我国的领土范围,记住陆地面积。
③知道我国濒临的海洋以及主要的岛屿、半岛、群岛、海峡等。
2、过程与方法:
①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并分析其优越性。
②在地图上计算出我国大致的东西经度差和南北纬度差,并以此来说明我国经度和纬度跨度大。
③在地图上找出我国四至点,计算出我国东西最大距离和南北最大距离,并在地图上指出我国濒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我国的疆域,激发学生为保卫祖国、建设祖国而努力学习的雄心壮志。2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第一课时主要由中国的位置和中国的疆域两部分组成。
“中国的位置”这部分内容是从全球的角度来认识中国疆域的空间位置(半球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中国的疆域”这部分内容让学生从中国疆域本身(领土组成、面积、海陆疆界、四至点等方面)的特点建立中国疆域这一空间位置特征。
在教材中应揭示出各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进而促进他们形成牢固而正确的关于中国疆域的空间概念。3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的地理位置 难点:地理位置的优越性。4教学建议
为使学生自由地探究和创新,达到学会合作、学会交流、自主学习的目的,本节课让学生读图、描图、填图相结合,利用了读图分析法、对比法、自学讨论法、计算机辅助教学和开放式教学等方法。5探索活动设计
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活动二:【互动启思、探究学习①——中国的位置】 活动三:【互动启思、探究学习②——中国的疆域】 活动四:【归纳总结、巩固知识】
6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大中国》
图片展示:长城、秦陵兵马俑、故宫、神六飞船、上海浦东新区等等。
教师提问:同学们,这首歌曲曾经风靡一时,唱遍大江南北。现在,你们听完这首歌曲后,有什么感受? 学生回答:(略)
承转:大家都说得很好。我们伟大的祖国拥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辽阔的疆域、壮丽的河山、勤劳智慧的人民,我们为她感到无比的自豪与骄傲。爱她,就要了解她,以便将来更好地建设她——我们伟大的祖国。板书:第一节 中国的疆域 活动2【活动】【互动启思、探究学习①——中国的位置】
教师讲述:我们的中国像一只雄鸡屹立于世界的东方。现在我们一起来探讨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
板书:
一、中国的位置
图片展示: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中国的地理位置” 活动设计: 1.小组合作:
(1)回忆半球分界线,在地球仪上找出这些分界线,用红色胶带纸标出赤道,用蓝色胶带纸标出东西半球分界线,红色五角星标出首都北京。观察中国的半球位置。
(2)回忆五带和低中高纬度划分界线,在地球仪上用彩笔标出北回归线和北极圈,观察中国的纬度位置。
(3)在地球仪上找出亚洲和太平洋,观察中国的海陆位置。(4)请小组代表到黑板前填出观察结果。板书:
半球位置: 东 半球和 北 半球 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 北温 带、中 纬度地区 小部分位于 热 带 没有 寒 带
海陆位置: 亚欧 大陆 东 部、太平洋 西 岸,是个 海陆兼备 的国家
2.学生分组讨论:请同学们在地球仪上找出俄罗斯、巴西、日本、英国。(1)就纬度位置而言,中国与俄罗斯、巴西有何不同,有什么优越性?(2)就海陆位置而言,中国与英国、蒙古有何不同,有什么优越性?(教师巡视指导)结论:
我国纬度位置的优越性——我国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北温带面积广大,小部分位于热带,没有寒带,导致我国各地气候差异大,为发展多种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我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东临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有众多的岛屿和港湾,有利于我国对外交往和发展海洋事业。
活动3【活动】【互动启思、探究学习②——中国的疆域】
承转:人们常用“纵横一万里,上下五千年”来形容我们的祖国。她不仅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而且还拥有辽阔的疆域。板书:
二、中国的疆域 图片展示:中国的疆域图 活动设计:
1.请同学们找出中国领土的四至点(最东端、最南端、最西端、最北端)依次用数字①②③④标注在图中相应的位置上。
2.请一位学生到电脑前操作,将东、南、西、北四个图例拖至四至相应的位置上。3.请同学们分别读出四至点大致的经纬度。然后计算出我国南北纬度差和东西经度差。4.量一量,算一算(分小组):
(1)用直尺量出我国南北端点的图上距离,根据比例尺粗略计算我国南北实际距离。(图上距离13.75cm,实际距离5500km)
(2)用直尺量出我国东西端点的图上距离,根据比例尺粗略计算我国东西实际距离。(图上距离12.5cm,实际距离5000km)5.学生思考:
(1)南北纬度跨度大,对我国产生怎样的影响?(2)东西经度跨度大,对我国产生怎样的影响? 板书:四至宽 结论:
最北端——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纬度53°N多。最南端——南海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纬度4°N附近。(南北纬度相差约50度。)
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交汇处,经度135°E多。最西端——新疆帕米尔高原,经度73°E附近(东西经度相差约62度。)
南北纬度跨度大,导致南北气候差异显著 东西经度跨度大,导致东西地方时的差异
承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我们不仅感到我国南北温差大,也感到了东西时差大,这说明了我国的疆域有什么特点?(我国疆域辽阔)我国究竟有多大? 图片展示:世界主要国家面积大小
问题设计:我国陆地面积有多大?居世界第几位?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述:我国既是陆地大国,又是海洋大国。板书:面积大、海域广 活动设计:
1.请同学们阅读中国疆域图,找出我国濒临的海洋以及主要的岛屿、半岛、群岛、海峡。(学生活动时,老师在黑板上勾勒中国轮廓图)2.请同学们依次在黑板上标出这些地理事物。活动4【练习】【归纳总结、巩固知识】
(一)知识和技能:
1.加深对声音产生和传播条件的理解。2.学会区分生活中声音的三个特征。
3.知道防止噪声的途径。
4.了解现代技术与声有关的应用。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复习和归纳,学会梳理知识的方法。
2.通过复习活动,进一步了解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现象和物理原理。重点、难点: 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声音的特征,防止噪声的途径。
难点: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超声波、次声波的危害及在生活中的应用。课堂练习:
1、声音由物体的 产生,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的传播需要,不能传声。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3、声波—— ——(或其它组织)—— 听 ——大脑;其它传递途径:。
4、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叫做。(单位: ;简称为,符号为)
5、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 有关。
6、高于20 000 Hz的声音叫做 声波; 低于20 Hz的声音叫做 声波。
7、声音的强弱叫做。物体振动的幅度叫做。振幅越大,响度越。
9、声音的三个特征:、和。
10、噪声是发声体做 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11、动画片《星球大战》中,神鹰号太空船将来犯的天狼号击中,听到天狼号“轰”地一声被炸毁,神鹰号宇航员得意地笑了。你觉得这段描写符合科学道理吗?。为什么?。
12、用牛皮纸刮动梳齿,纸片振动起来,并发出声音。快速刮动梳齿比慢速刮动梳齿时纸片振动得,快速刮动纸片发出声音的音调。
13、贝多芬晚年失聪,将硬棒的一端抵在钢琴的盖板上,另一端咬在牙齿的中间,通过硬棒来“听”钢琴声,这说明。
14、遇到大风天气,路旁架设的天线会嗡嗡地响,这种声音是由于电线的
产生的,我们能听到嗡嗡声是靠 传播来的。
15、“不见其人,只听其声”也能判断出是谁在讲话,这主要是根据不同的人声音的 不同来判断的。
16、目前,国内、国际航线上已经在大量使用超音速客机,以超过声速的速度运送旅
客,则超音速客机每小时飞行的距离至少在 km以上(空气温度为15℃)
17、下列说法中不能说明液体能传声的是:()A 海豚能随训兽员的哨声在水中表演节目; B 花样游泳运动员能随音乐起舞:
C 掌声会吓跑鱼塘中的鱼;
D 枕着牛皮箭筒睡在地上的士兵,能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
18、“引颈高歌”和“低声细语”,这里的“高”和“低”指的是()A 音调的高低 B 响度的大小 C 前者指音调高低,后者指响度大小 D 后者指音调高低,前者指响度大小
19、音乐课上,当老师发音偏高时,到了高音区,多数同学唱不上去,这主要是因为()
A 音量不够 B 响度不够 C 频率不够 D 音色不好
20、噪声有时也做一些有益的事情,以下各种噪声中不是有利的应用的()A 有经验的工人凭机器发出的噪声判断故障的原因和部位 B 足球比赛时,观众喝彩的噪声能鼓舞运动员的士气 C 某同学听到的音乐声,影响了他的学习D 大型乐队中利用锣的噪声烘托演出的效果
21、科学家们根据回声定位的原理发明了声纳,利用声纳系统可以探知海洋的深度。已知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450m/s,用声纳向海底水垂直发射声波,并测得接受回声所用的时间为4s,求海底的深度。
22、第一次测定铸铁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的实验是在巴黎用下面的方法进行:在铸铁管的一端敲一下钟,在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这是怎么回事?若管长931m,两次响声间隔2.5s,如果当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求铸铁中的声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说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结构特点。举例说明鱼和人类生活的关系。过程与方法
探究鱼类的外形和呼吸方式,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我国渔业资源的现状及保护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鱼的外形、运动和呼吸方式,并概述鱼的主要特征。难点:举例说明鱼和人类生活的关系。【导学过程】 【情景引入】
播放鱼游泳的视频:《人与自然》中海洋鱼类的视频 展示鱼的骨骼图片:问:那些动物是有脊柱的?那些动物是没有脊柱的?脊柱与鱼的运动有关吗?
【自主探究】 学习提纲:
1.鱼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鱼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合作探究】
一、多种多样的鱼
1.阅读教材p19页,明确动物的种类及主要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统称为____;身体内都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统称为____。
2.认真观察课本p20-21页图片,归纳一下鱼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有哪些?
(1)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统称为____;身体内都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统称为____。
(2)我国淡水鱼有1000多种,著名的“四大家鱼”(__、__、__、__)和鲤鱼、鲫鱼等;我国的海洋鱼已知的约有2000种,常见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鱼的主要特征
阅读教材p22----p23的观察与思考,简要归纳鲫鱼哪些特点是适于水中生活的? 1.P22【观察与思考】
(1).口和鳃盖后缘能否同时张开或闭合_________________(2).水流的方向:用吸管把墨水慢慢滴在鱼口的前方,发现墨水由____流入进入口腔内,随后再由_____流出。
(3).鳃适于水中呼吸的特点:
a.轻轻掀开鳃盖,仔细观察后发现鳃由细而多的___________构成;鳃的颜色为__________,这说明鳃丝内含丰富的_______血管。b.将已准备好鱼的一侧完整的鳃放在水中和放在空气中,比较它们的状态有什么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气体流动方向:在水流经鳃丝时,水中溶解的氧气进入____________________中,而二氧化碳由鳃丝排放到_____中;
(5).气体交换的结果:经鳃流出的水流与由口流入的水流相比,氧气的含量_____,二氧化碳的含量_______;血液经过鳃后由_______血变成_______血。2.鱼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1)体型呈,能减少游泳时的阻力
(2)体表有鳞片,分泌有,能减少游泳时的摩擦(3)有_____,是适于水中游泳的运动器官(4)游泳的动力:靠_________和_____的摆动(5)有_____,是适于水中生活的呼吸器官。
3.鱼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主要特点及鱼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水中,体表有______覆盖,用 呼吸,通过_________和_____的摆动以及 的协调作用游泳。
4.鱼离开水后,很快就会死亡,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渔业法规定“禁止在___、___进行捕捞”“禁止使用小于最小网目尺寸的网具进行捕捞”。
【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练习设计】
1.海蜇、乌贼、海虾,虽然它们形态各异,但是却有共同之处()A.都有脊柱 B.都用鳍游泳 C.都有贝壳 D.都没有脊柱
2.鱼具有适应水中生活的一些重要特征,下述不正确的是()
A.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B.依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 C.体表都被有鳞片,并且适应各种水域环境 D.在水中用鳃呼吸 3.水中的氧进入鲫鱼体内的途径是()A.水→口腔→鳃→血液
C.水→鳃→血液→口腔
B.水→鼻腔→鳃→血液 D.水→口腔→血液→鳃
4.到水产品市场买鱼时,判断鱼是否新鲜,要看鱼鳃的颜色,新鲜的颜色应是()A.灰白色 B.鲜红色 C.暗红色 D.白色 5.人类下列的哪种活动会使水域环境受到污染()
A.各种工厂污染物的排放 B.农田中农药和化肥随雨水冲进各种水域环境 C.生活污水的排放 D.以上各项都是 6.下列各组动物中都用鳃呼吸的是()
A.河蚌、鲨鱼、海马 C.青蛙、青鱼、蝌蚪
B.鲸、蛇、乌鱼 D.珍珠蚌、鲫鱼、鳖 7.北方的冬季,渔民通常在自家鱼塘的冰面上凿许多孔洞,其目的是()A.提高鱼塘的水温 B.提高水塘水中的含氧量 C.减少鱼塘水的压力 D.利于给鱼喂食
8.人们有这样的经验,鱼离不开水。将活鱼从水池中取出,不久便会死亡的原因是()A.体表干燥 B.无法呼吸 C.身体内缺水 D.血液循环停止
9.鱼的形态结构适于在水中生活,下列特点中,与减少游泳时的阻力无关的是()A.身体呈梭形 B.躯干部和尾部覆盖有圆形鳞片 C.体表有黏液 D.身体两侧有侧线 10.鲫鱼与水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是()
A、鳃盖 B、鳃弓 C、鳃耙 D、鳃丝
二.非选择题
1、根据体内脊柱的有无,动物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脊椎动物,如鲫鱼、海豚;另一类是 动物,如对虾。
2、鲫鱼的外形呈_______,使其在水中游泳时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水如何进入鱼鳃,又从什么地方流出?鱼口和鳃盖是怎样开闭的?
①水→________→________→水。后“水”和前“水”的气体成分发生变化,即_______含量减少,_________含量增多 ②鱼口和鳃盖后缘_____________
4、请选择适当的词语填入空格中。(供选词:黏结,减少,展开,扩大。)鱼在水中,鳃丝是
的,了与水接触的面积,有利于鱼在水中呼吸。当鱼离开水时,鳃丝会
一、知识目标
【重要词组】
1. during the summerholidays
在暑假期间
2. between…and…在两者之间
3. cheer sb. on为某人加油
4. prefer doing sth.更喜欢做某事
5. quite a bit/a lot很多
6. plan to do sth.计划做某事
7. have a skating club举办滑雪俱乐部
8. goskating/skiing/bicycling
9. /climbing/hiking去滑雪/滑冰/骑车/爬山/远足
10. arrive in/at 到达
11. playagainst…与……对抗/较量
12. for long 很久
13. leave for…动身去…
14. the day after tomorrow后天
15. China’s national team 中国国家队
16. play baseball 打棒球
17. What a shame!多羞愧!
18. be good at善于做某事
19. take part in参加
20. all over the world全世界
21. be good for对……有益
22. a good way一种好方法
23. keep fit/healthy保持健康
24. relax oneself 放松某人自己
【重点句型】
1.What’s your favorite sport? = What sport do you like best?
2.你最喜爱的运动是什么?
23.Which sport do you prefer? = Which sport do you like better? 你更喜欢什么运动? I prefer skating. = I like skating better. 我更喜欢滑雪.
4.Do you skate much? = Do you often skate? 你常滑雪吗?
5.She spends at least half an hour in the gym every day. 每天她至少花半小时在体育馆.
6.She plays baseball pretty well and she is also good at jumping.
她棒球打得相当好而且擅长于跳.
7.What kind of sports do you like? = Which sport do you like? 你喜欢哪种运动?
8.Would you like to come and cheer us on ? 你愿意来为我们加油吗?
9.What are you going to be when you grow up? 当你长大后做什么?
10.There is going to be a school sports meet next month.下月有一场运动会。
【重点语法】
一般将来时:
(一)be going to 结构:
①表示主语进行某一将来行动的打算、意图。这种打算常经过预先考虑并含有自己做好某些准备的意思,因此通常认为用be going to表达的行动很可能会见诸实践。
如:I’m going to play basketball with my classmates this Sunday.
我打算本周日和同学们一起打篮球。
She is going to buy a sweater for her mother.
她打算为她妈妈买一件毛衣。
②表预测。指根据迹象推测,而且马上或很快就要发生。
如:Look at those clouds. It’s going to rain. 瞧那些乌云!快要下雨了!
(二)will + 动词原形:表示单纯的将来事实,常与表将来的时间状语如:tomorrow, soon, later,
next time(week/month/year…)等连用。will not = won’t; 缩略形式为’ll.
① 表示作出立即的决定。这种意图并未经过事先的考虑或计划,是临时的一种决定。
如:
a. ----Please put your things away, Tom. 汤姆,把你的东西收拾好。
----I’m sorry. I’ll do it right away. 对不起。我马上就去做。
b. ----Would you like coffee or tea? 您要咖啡还是茶?
----I will have a cup of tea, please. 我要一杯茶。
c. Don’t worry. I’ll help you. 别担心。我会帮你的。
② 表示预测。指说话人对于将来的看法、假设和推测。
如: I’m sure our team will win next time. 我确信下次我们队会赢。
Maybe she will go to the gym. 也许她会去体育馆。
③ 表示许诺。如: I’ll do better next time. 下次我会做得更好的。
I’ll visit you tomorrow. 明天我会去看你的。
④句式 肯定句:I/She/He/They will go to play baseball soon.
否定句:I/She/He/They won’t go to play baseball soon.
一般疑问句:Will you/she/he/they go to play baseball soon?
回答:Yes, I/she/he/they will. No, I/she /he/they won’t.
(三)动词plan, come, go, leave, fly等用现在进行时表示将要发生的事.
如:I’m coming. 我就来。
He is leaving for Shanghai. 他将到上海去。
We are going to Beijing. 我们将去北京。
二. 要点点讲评
1. see sb. do sth “看见某人做了某事” 强调动作的全过程,常与every day; often等连用.
see sb. doing sth. “看见某人正在做某事” 强调动作正在进行.
如: I saw you play basketball almost every day during the summer holidays.
I often see him draw pictures near the river. 我常看见她在河边画画.
I saw her go across the street. 我看见她过了马路
I saw her going across the street. 我看见她正在过马路.
类似结构:watch,hear,feel 等这类感观动词.
2. join sb. 表示 “加入某人的行列” “和某人在一起”
join + 组织 表示 “加入某个组织”
join in/take part in 表示 “参加/出席某个活动”
如: Will you join us?
I will join the skiing club.
She is planning to take part in the high jump.
3.arrive in + 大地点 arrive at + 小地点
get to + 地点 = reach + 地点
如: My uncle arrived in Beijing yesterday.
I arrived at the Great Wall. = I got to the Great Wall. = I reached the Great Wall.
注意: reach here/there/home = get here/there/home = arrive here/there/home
4.leave… 离开…… leave for… 动身去…/离开到…
如: They are leaving Beijing tomorrow. 明天他们要离开北京.
They are leaving for Japan the day after tomorrow. 后天他们要前往日本.
5.a few “几个;一些” 修饰可数名词 a little “一点点” 修饰不数名词
如: There are a few eggs in the basket.
There is a little water in the bottle.
6.how long 表示“多久(时间)”; 提问时间段.
how often 表示 “多常; 多久一次”; 提问时间的频率.
如: They will stay in Beijing for a week. → How long will they stay in Beijing?
He plays basketball twice a week. → How often does he play basketball?
7.be good at (doing) sth. = do well in (doing) sth. 擅长于(做)某事
如: She is good at (playing) baseball. = She does well in (playing) baseball.
8.make sth/sb + adj. 使某物(某人)在某种状态
keep sth/sb + adj. 保持某物(某人)在某种状态
如: Playing soccer can make your body strong.
Swimming can help to keep your heart and lungs healthy.
三、典型例解
( )1.-_______ do you prefer, walking or running?
-I like running better.
A. What B. How C. When D. Which
分析:D--问句中要求在两者之中挑选,故用which。
( )2.-Are you going to _______ our English club?
-Yes, I am.
A. take part in B join C. took part in D. joined
分析:B--be going to do表明只能选动词原形。同时要求成为club成员,而不是“参加”某项活动,故不能选A。
( )3.The foreigners arrived _______ Shanghai _______ night.
A. at; at B. in; at C. in; in D. at; in
分析:B--arrive in/at 到达,in后的宾语为大地点,at后的宾语为小地点。在晚上用at night,故选B。
( )4. Xu Xia and her teammates are _______ the U.S.A. next week.
A. leaving for B. leave for C. to D. left
分析:A--leave for表示“动身去某地”,同时要考虑时态关系。非延续性动词,如go, leave用现在进行时表示将来。
( )5.Mr. Xiang is the best teacher in our school. He is good _______ teaching.
A. for B .to C. with D. at
分析:D--词组be good at善于……
( )6.I want to be a doctor when I _______.
A. grow up B. talk about C. get up D. was born
分析:A--grow up 意为“长大,成人”。
( )7.I see Wei Han _______ English almost every morning.
A. reads B. reading C. read D. to read
分析:C--考查see sb. do sth. 注意句末的every morning,故不能选B。(see sb. doing sth. )
( )8.-Which team are you going to play _______ the day after tomorrow?
-A team from No.7 Middle School. I hope we will win.
A. about B. with C. for D. against
分析:D--play against表示比赛活动的对抗性,而不是共同参与某项活动,故不能
选B。
( )9.Sam spends two hours _______ his homework every day.
A. to do B. doing C. do D. does
分析:B--spend some time doing sth. /on sth. 结构,意为“某人花时间做某事”,故选B。
( )10.There _______ an English Party in our class next week.
A. is going to have B. is going to be C. will have D. have
分析:B--there is going to be结构,there be与have不能同时用。
四、评价作业
I. 单项选择。
( ) 1. Many children like ________ TV.
A. watching B. seeing C. reading D. looking
( ) 2. English is not so ________ as Chinese. We must study harder.
A. easier B. easy C. easiest D. easily
( ) 3. The teacher came in with a big smile. She was so ________ with our results in the exam.
A. friendly B. worried C. pleased D. proud
( ) 4. The man didn’t know the way to the bus stop. He’s ________ here.
A. stranger B. lonely C. surprised D. new
( ) 5. The news was so exciting that we all felt ________.
A. excited B. sad C. bored D. unhappy
( ) 6. -I’m not feeling very well today. -Why not ________?
A. go to see a doctor B. go to school on time
C. to have a rest D. go swimming
( ) 7. -My son is lost in the zoo.
-________. The police are looking for him everywhere.
A. I hope so B. Take it easy C. That’s great
D. Thanks for telling me this news
( ) 8. Don’t worry. We can ________ these problems.
A. calm down B. ask C. deal with D. not solve
( ) 9. Xiao Hua is my uncle’s son. He is one of my________.
A. relatives B. brothers C. classmates D. grandsons
( ) 10. Talking with others can make you feel ________.
A. more lonely B. loneliest C. lonelier D. less lonely
( ) 11. Kate is really friendly. She is never ________ others.
A. pleased with B. angry with C. please D. blame
( ) 12. Tomorrow we’ll go to the city park ________ it is sunny.
A. as soon as B. when C. as D. if
( ) 13. -________ -I felt unhappy. I broke my glasses.
A. What do you think of it? B. What’s the matter with you?
C. Why not go to see a movie? D. How do you like the film?
( ) 14. My grandma lives in a ________ house, but she doesn’t feel ________.
A. alone; lonely B. lonely; alone C. lonely; lonely D. alone; alone
( ) 15.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film The Sound of Music? -It’s ________
A. wonderful B. pretty C. lively D. helpful
( ) 16. -We missed a chance to win a goal. -________
A. Well done! B. Good luck C. What a shame! D. How lucky!
( ) 17. The doctors and nurses were very tired, ________ they still went on working.
A. so B. and C. or D. but
( ) 18. -These roses ________ lovely.
-I want to send them to my teacher on Teachers’ Day.
A. look B. taste C. feel D. see
( ) 19. Remember ________ softly when we are in the reading room.
A. talk B. to speak C. not speak D. not to talk
( ) 20. -The man killed the little elephant. -How ________!
A. brave B. silly C. excited D. cruel
II.完形填空。
Doctors tell us that holidays are necessary. We should rest from 1 for one week or two weeks every year. If it is possible, they say, we should 2 our homes and go to another 3 of the country. We should go 4 for a holiday. Then, after the holiday, we 5 home and we’re fresh and ready for another 6 of work.
This seems to be true for most adults(成年人)but not for 7 . Some people do not like leaving their homes to stay in strange 8 . For young children this is usually true. They do not like a sudden change in their 9 . They like their homes 10 of all.
( ) 1. A. work B. study C. doing D. job
( ) 2. A. stay B. leave C. live D. go
( ) 3. A. city B. town C. village D. place
( ) 4. A. after B. up C. away D. down
( ) 5. A. reach B. return C. arrive D. get
( ) 6. A. year B. month C. week D. day
( ) 7. A. child B. all C. women D. both
( ) 8. A. countries B. homes C. world D. places
( ) 9. A. home B. houses C. life D. live
( ) 10. A. best B. better C. well D. good
III.阅读理解。根据短文内容,选择最佳答案。
A
All around the world, people drink tea. But tea doesn’t mean the same thing to everyone. In different countries people have different ideas about drinking tea.
People in China like to drink tea with nothing in it, and they often have it with their friends or by themselves. They have two kinds of tea-green tea and black tea. They may drink tea at any time of the day anywhere. But they don’t drink tea just before they go to bed, for tea makes them awake.
In England, people like to drink tea with milk and sugar in it, and they often have it in the afternoon with their friends.
In Japan, people also like drinking tea very much. It is very popular there. They drink tea every day. They have it in different ways from that in China. Some young Japanese girls are good at making tea. They can do it beautifully.
In the U.S.A., people drink tea at breakfast or after meals. They usually use tea bags to make their tea. Making tea with tea bags is faster and easier than making it with tea leaves in teapots.
( ) 1. People in ________ like to drink tea with milk and sugar in it.
A. England B. China C. the U.S.A. D. Japan
( ) 2. Why don’t people often drink tea before they go to bed in China?
A. Because they are full. B. Because they may not sleep well.
C. Because there is nothing in the tea. D. Because there is some milk and sugar in it.
( ) 3. In which country do people usually make tea with tea bags?
A. In England. B. In China. C. In the U.S.A. D. In Japan.
( ) 4. Chinese people like to drink ________.
A. tea with anything in it B. milk and sugar in it
C. tea with tea bags in it D. tea with nothing in it
( ) 5. What does “black tea” mean in Chinese? It means ________.
A. 浓茶 B.黑茶 C. 红茶 D. 绿茶
B
A few years ago, Joe Smith, the coach(教练) of a football team, and his family were spending holiday in a small town. One rainy afternoon, it was impossible(不可能) for them to go out to do something interesting, so the family decided to go to the cinema. Joe, his wife and their three children walked down to the town’s only cinema, bought the tickets and went into the hall. The lights were still on, and there were just six other persons there. As Joe entered, some of them saw him and started clapping(鼓掌).
Joe gave them a smile and turned to his wife, “Aha, I can’t believe they know me and I’m getting a warm welcome here,” he said, “I guess they saw my game on TV.”
They sat down and then a young man came up and gave out his hand. “Thanks a lot,” said the coach, “I just can’t believe you know who I am.”
“All I know is that they would not show the movie until at least(至少) ten people bought tickets,” replied(回答) the man.
( ) 6. Joe and his family couldn’t go out for anything interesting that day because ________.
A. the town was too small B. it was in the afternoon
C. there was an interesting movie D. the weather was so bad
( ) 7. When Joe and his family got to the cinema, ________.
A. there were no tickets left B. the lights were still on
C. there were so many persons in the cinema D. the movie was over
( ) 8. Joe was ________ when the people in the cinema gave him a warm welcome.
A. pleased B. worried C. disappointed D. unhappy
( ) 9. Now with Joe and Joe’s family there were ________ people in the cinema.
A. nine B. eleven C. ten D. twelve
( ) 10. In fact the people in the cinema welcomed the coach because ________.
A. they often saw the coach on TV B. they could shake hands with him
C. with his family they were able to see the movie themselves
D. his family also joined them in seeing the interesting movie
IV. 句型转换。
1. Could you tell me how I can get on well with my classmates? (改为同义句)
Could you tell me _________ __________ get on well with my classmates?
2. Noisy nights make me angry so I hate them. (改为同义句)
Noisy nights make me _________ angry _________ I can’t like them.
3. I can decide what I should wear. (改为否定句)
I _________ _________ what I should wear.
4. The old man is still in good health because he is always in a good mood . (对画线提问)
_________ _________ the old man still in good health?
5. He does well in playing the piano. (改为一般疑问句)
_________ he _________ well in playing the piano?
V.综合填空。用方框内所给词的正确形式填空,每词只用一次。( 15分)
in, shop, be, solve, worry, stay, lonely, good, have, she
Mary is 14 years old. Yesterday 1 Saturday. She 2 in her room and didn’t go out. Her mother asked her to have lunch. She said ,“No, I don’t want to have lunch.” Her mother was 3 , “Tell me, dear. What’s the matter?” Mary said with tears 4 her eyes, “One of my 5 friends went to another school. She’s Sally. I always want to talk with 6 . But now I feel 7 .” Her mother said, “Mary, everyone 8 problems in their life. We must face them and find ways 9 them. Well, let’s go 10 and go to a movie after lunch.” Mary said “OK” with a smile on her face.
1.__________ 2.__________ 3.__________ 4.__________ 5.__________
6.__________ 7.__________ 8.__________ 9.__________ 10.__________
VI. 书面表达。
同学们,你们都听过音乐吧。如果你喜欢,喜欢哪种类型的音乐?请说明理由并列举一些吧。词数为70个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I. 1~5 ABCDA 6~10 ABCAD 11~15 BDBCA 16~20 CDABD
II. 1~5 ABDCB 6~10 CBDCA
III. 1~5 ABCDC 6~10 DBABC
IV. 1. how to 2.so; that 3.can’t decide 4. Why is 5. Does; do
V. 1. was 2. stayed 3. worried 4. in 5. best
6. her 7. lonely 8. has 9. to solve 10. shopping
【八年级上册地理学案1.1疆域】推荐阅读:
1.1 我们身边的地理 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06-02
《古诗》 学案设计(八年级上册)03-31
八年级上册地理试卷期末11-01
八年级人教版地理上册12-21
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图版02-06
地理八年级上册湘教版05-26
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10-10
八年级地理上册说课稿01-10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