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导学案

2025-01-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面导学案(共9篇)

一面导学案 篇1

1、认真阅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难词,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感受鲁迅的形象,领略人物风采。

二、导学题:

(一)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地jiào()书脊()赫()然窘()起来

摩suō()tuí()唐dǒusǒu()nüè()待

揩()油恣()情jūgōng()憎()恶

2、解释下列词语。

窘:摩挲:

颓唐:恣情:

不能自已:

(二)整体感知。

1、浏览课文,理清脉络,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大意。

答:

2、阅读文章,概括出以下要素(能直接在文中标注的直接标注)。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3、文中运用哪些描写方法来刻画鲁迅先生的形象的?什么描写最成功?

答:

4、圈点勾画。

通过“________”(文中语句)这段描写,我觉得鲁迅是一个________(什么样)的人?

【示例】通过“你买这本书吧--这本书比那一本好。”表现了鲁迅的自谦,对战友的支持,对读者的诚恳。

(三)资料链接。

作者在谈《一面》的写作时说:“1936年,我正在上海从事写作和翻译,一天,张天翼告诉我,《中流》月刊要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的专号,向我约稿。

起先,我感到有些为难,虽然我从青年时代起就非常崇敬先生,爱读先生的文章,又和接近先生的人熟悉并往来密切,但遗憾的是我和先生本人却无来往。我仅只在四年前到内山书店购书时,曾和先生有过一次偶然相遇。那时,我还是一名售票员。先生对于素不相识的一个普通工人的我,那么慈爱和殷切的帮助,使我深深感动而又感激。它,永远铭刻在我的心头,永远激励着我前进。后来,我就以《一面》为题,写了这篇纪念先生的文章。”

课中参与(实战演练区)

1、“那笑声里,仿佛带着一点‘非日本’的什么东西。”如何理解句中的“非日本”?

答:

2、结合上下文体会“看一下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我便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中加点的词语有什么作用?

答:

3、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一下内山老板的形象。

答:

4、找出文中具体描写“我”的内在心理的句段,朗读并揣摩“我”的内心情感,并说明其作用。

答:

5、文中三次描写了鲁迅先生的外貌,找出来读一读,说说给你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什么?从观察的角度比较分析,三次外貌描写有何不同?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

6、“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越老越顽强的战士!”试分析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答:

7、本文词语感情色彩强烈。例如“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的抚摩似的。”“正直”“慈祥”“严肃”“慈爱”等词,充满了尊敬、爱戴的感情。试着从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并加以分析。

答:

8、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答:

阅读第39~43节,回答问题:

这事到现在已经隔了四年。在这四年里,我历尽艰苦,受尽非人的虐待,我咬紧了牙,哼都不哼一声。就是在我被人随意辱骂、踢打……的时候,我总是昂着头。我对自己说:

“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这样,我就更加坚强起来。

现在,先生是死了!我们不愿恣情地悲痛,这还不是我们恣情悲痛的时候;我们也不愿计算我们的损失,这是难于计算的。前面是一条路,先生没有走完就倒下了,我们只有踏着他的血的足印,继续前进。

1、写出表现作者受到鼓舞及生命支柱的句子。

(1)受到鼓舞:

(2)生命支柱:

2、为什么说“这还不是我们恣情悲痛的时候”?

答:

3、“先生是死了!”加叹号,表达作者对先生什么样的感情?

答:

4、文中说“我们的损失”指的是:

5、“在前进中我不能自已,写下了上面的话。”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哪个词集中表现了这种感情?

答:

6、本文为什么以“一面”为题?

答:

课后参与(拓展延伸区)

一、指出下面各句中破折号的用法。

(破折号的用法可以有A.表示解释说明B.表示话题转换C.表示事项的列举分承D.表示声音的延长E.表示插说F.表示话没说完)

1、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50上下的中国人……()

2、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

3、这时,我忽然记起那本杂志上的一段访问记--()

“哦!您,您就是--”()

4、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一本好。()

5、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

6、放到他手里--他的手多瘦啊!()

二、阅读《西游记》第十一到十五回,完成下列题目。

1、唐太宗在地府之时,众人欲扶太子登基,是谁说不可不可的?()

A、徐茂功B、魏征C、程咬金D、房玄龄

2、唐太宗还魂后,派人进瓜果,以谢十王宽宥之恩,此人名为()

A、刘全B、王全C、李全D、赵全

3、观世音菩萨听说玄奘有德行,就将两样宝贝赠送与他,这两样宝贝是

答:

4、玄奘为唐太宗求取的真经是(),在大西天天竺国大雷音寺()手中

A、小乘教法观音菩萨B、大乘教法如来佛祖

C、小乘教法如来佛祖D、大乘教法观音菩萨

5、尖嘴缩腮,金睛火眼。头上堆苔藓,耳中生薜萝。鬓边少发多青草,颔下无须有绿莎。

眉间土,鼻凹泥,十分狼狈,指头粗,手掌厚,尘垢余多。--此人是

唐僧又给他起了个混名叫

6、唐三藏是怎么救出孙猴子的?

答:

7、孙悟空打虎的铁棒,原来是在的,唤做天河镇底神珍铁,又叫做

8、孙悟空打死了六个贼人,唐僧认为他没有慈悲之心,两人意见不一,孙悟空一生气,就去了________,听龙王讲述了张良三进履的故事,深受启发,决定继续去保护唐僧,另一边,唐僧从________那儿获得紧箍咒,用来约束悟空。

9、悟空在________下被压了________,他一个筋斗能有________

10、在鹰愁陡涧吃掉唐僧坐骑的是________,后在观音菩萨点化下,变做

,但此时悟空却不想去取经了,菩萨好生劝导,并送给他

,悟空这才愿意前往,没走多久,又收到落伽山山神赠送的

等物。

参考答案:

1、“非日本”固然指口音、语调不完全像日本人,更指那种友善之态不像一般的日本人,含有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唾弃及对同情中国的日本人士的肯定。

2、从“赫然”中可以体会到:“我”在心目中早有鲁迅的伟大形象,对鲁迅怀有异常崇敬

的感情,所以一看到“鲁迅译”三个字便觉得特别鲜明醒目。从“像得到了保证似的”可以体会到“我”对鲁迅的无比信赖。

3、开朗、热情、质朴、同情中国

4、第2、16、19、35、38-42段,这些心理描写,一方面展现了一个普通工人的贫困遭际、想买书又无钱买书的窘迫;更多地则从一个侧面烘托了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的博大胸怀。

5、瘦第一次距离较远,第二次距离近,第三次是仔细端详。目的是突出鲁迅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表达出作者对鲁迅由衷的感谢和崇敬之情。

6、“同志”表示志同道合,鲁迅和广大革命者包括广大的共产党人有着共同的革命志向;“朋友”表示亲密无间,鲁迅热爱广大革命人民;“父亲”表示崇敬热爱;“师傅”表示循循善诱,鲁迅热忱地指导广大革命青年;“战士”表示顽强战斗

7、“这一来不会错了,正是他!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越老越顽强的战士!”“这一来不会错了,正是他!”充满了强烈的惊喜之情;“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越老越顽强的战士”,则饱含着尊敬、热爱、讴歌、赞美之情。

8、第二段:“天空正飞着牛毛细雨”。为“我”进书店提供了可能性,为“我”和鲁迅见面提供了某种必然性。第五段:“门外,细雨烟似的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乱飞。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向上钻。”用店里的凄寒、冷清,衬托(反衬)出内山老板的殷切接待和鲁迅热情关怀的温暖情意。

1、(1)我历尽艰苦……哼都不哼一声(2)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2、因为革命还没有胜利,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继续走鲁迅先生的路,完成他未竟的事业。

3、沉痛

4、鲁迅逝世

5、抒发了作者对鲁迅的深切怀念和无限崇敬之情。“不能自已”集中体现了这感情。

6、一方面造成悬念,引起读者思索,吸引读者;另一方面突出主题,表示时间的短暂,却能留下异常深刻的印象和务必巨大的精神力量,肯建鲁迅精神感人之深。

课后参与

一、1.E2.A3.F D 4.B 5.A 6.B

二、1、B

2、A

3、锦襕异宝袈裟九环锡杖

4、B

5、孙大圣行者

6、将山顶上的金字压帖掲掉

7、东海龙宫如意金箍棒

8、东海龙宫观世音菩萨

9、五行山5十万八千里

10、敖闰龙王玉龙三太子白龙马三根救命的毫毛鞍辔

侯晓旭

一面导学案 篇2

刚好所到的基地学校不仅仅使用“学案”, 他们还使用“学案导学”, 和“导学案”一样很注重这个“导“字。在数学教学中, 以导学为方法, 教师的指导为主导, 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 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这就是学案导学的模式。这正与新课改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相吻合。

一、“学案导学”与学生“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启示

在天津学习期间听了不少课, 上课老师都是“学案导学”与学生的“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经过与老师们交流得知这样做:一可以杜绝学生在课堂上当拿到学案后, 不认真听课, 一直埋头做学案的情况;二可以带动学困生从中学会与人沟通, 与人交流, 就算他不肯动手, 但每次的合作都能让他目睹所有发生的合作过程中同学的不同表现, 这样可以感染或潜移默化他;三是学生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可以独立解决、独立思考, 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解决, 而学案的使用恰恰能使学生知道本节课的授课内容及重难点, 一些简单的知识自己能解决的在学案上解决了, 不能解决的在小组内解决, 既提高了参与率, 又节省了时间。学案还有一个好处是学生必须进行阅读学案内容才能思考, 这样又加强了学生数学阅读理解的能力。还有把学案收集起来就是一种课堂笔记, 复习时再利用·好处多多。

在“学案导学"中, 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 认真阅读教材, 了解教材内容。根据学案的要求完成相关内容, 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 师生共同研究学习。一方面满足了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 更重要的是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在“导学案”教学中, 也会出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不一样, 同样一个问题, 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很容易, 但对于另一部分学生来说, 也许就是难以逾越的障碍。解决这样的问题, 也可像“学案导学”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 他们在交流中可以充分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 取长补短, 达成共识, 形成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果只是个别学生的问题, 小组之间的讨论就可以解决了;通过讨论还不能解决的问题, 才是教师教学中真正要解决的问题。课堂上教师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 可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又可以节省大量的课堂时间, 利用省下的时间可以进行多一些练习, 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知识, 生成能力, 从而走向高效课堂。

二、"学案导学"中"学案"、课本、课件、教辅教学整合的启示

现在的学案内容设计已经非常灵活, 非常精细化, 与课本、课件、教辅等的整合运用都很有讲究, 如果和课件搭着用于课堂, 课件主要面对教师, 对于学生学案里有的幻灯片尽量少有, 除非是帮助学案解决较难理解的问题的, 并且课件的幻灯片张数不能太多, 学案的设计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用于探究、发现新知。如果学案和教辅搭着用于课堂教学, 那么学案里的练习不要和教辅上的重复, 学案里的习题也要少些, 是主角, 尽量与课本同步;教辅是配角起到巩固强化知识的作用。如果与课本搭着用于教学的, 学案里的内容就不能和课本的重复, 以课本的阅读为教学的主线, 而学案是用于知识扩展, 或是帮助课本新知识的提高或巩固检测。其实三者都可以一起运用, 只是用起来会有些手忙脚乱, 特别是学生注意力的方向会乱, 因此, 四者整合运用教师的操作和设计一定要合理。教师建议常规课尽量不要四者一起运用, 这对学生是件好事。“导学案”也经常出现整合问题, 从“学案导学”中又可以突破整合设计。

三、“学案导学"重视课前预习的启示

“学案导学”的第一环节学习准备模块很注重学生的预习情况, 早期基地学校的学案都是发给学生带回家提前完成预习, 后来发现有两个明显的问题:一是大多数学生没能完成, 原因很多;二是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现阶段提倡减负。这两个原因使学案不再提前发给学生, 改成上课发给学生, 利用上课的前几分钟完成预习部分。

这一部分就是“学案导学”的第一模块——学习准备模块。具体做法可以是复习, 或是知识链接, 或是了解这节课要用到以前学习过的哪些知识, 或是检查学生阅读数学课文、课前网上搜索相关的新课内容的预习情况。教师可以利用课前或课上的时间, 通过提问、小纸条、听写、题目、询问等形式进行检查, 看看学生哪些知识内容理解了, 哪些知识内容没有弄懂。这样经过不断地改良, 一直就坚持到现在, 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教师通过检查学生学习准备, 如果学生能看明白的内容, 教师就不必讲了, 老师要解决的是学生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不是重点亦即难点。这样后面的教学过程就变得轻松多了。

四、“学案导学"克服学生厌学的启示

“学案导学”的学习导航模块其实就是我们“导学案”的自学互动模块。本环节中可以设计不同的动手操作、数学游戏, 通过学生讨论和交流, 不仅能够真正解决自己课堂上解决不了的问题, 还从中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克服厌学情绪, 提高教学效果。不仅如此, “学案”的内容设计可以因材施教, 还可以灵活降低知识难度, 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便于教师进行导教, 还可以利用知识树或简单的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慢慢发散思维。听“全国说课标、说教材大赛”的不少年轻数学教师说课时, 都说到“让学生在学案中画知识树”的做法, 如在某s节课学完后让学生画出知识树, 或自主画出一小节、一章的知识树, 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巩固了知识。知识树是一种很好的整合方式, 是一种训练思维的重要方法, 用好知识树, 能强化整合意识和整合思维,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得到锻炼。

在听课交流中也有不少教师说了, “导学案”其实更适合起点低的学生使用。早期也有用过知识树进“学案”中, 只是当时不注重“导”, 还看不出知识树对厌学的学生或学困生有多大的帮助, 但现在非常关注学案的“导”思想, 知识树和思维导图用的时候很有趣, 还可以生长, 不过要学生通过努力才能看到画在纸上生长的树, 这样更能突破厌学孩子的心理防线, 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毫无疑问, “导学案”也可以参照这种做法。

五、"学案导学”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的启示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和变教材为学材的教学指导下, 所到的基地学校加大力度抓教师的“说课标、说教材”, “说课标、说教材”可以提高教师驾驭教材使用的能力, 可以让教师准确地把握教材, 更明确自己教什么, 还可以如何提高课堂效率, 从而在设计学案时处处注意课标和教材的使用:一是设计学案从最基本的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做起;二是设计学案时要体现分层施教的原则, 多练基础题, 增加中等题, 不漏拔高题。要切合学生实际深入浅出, 重在引导。体现数学的知识性、趣味性、应用性;三是学案设计要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 在学案里体现出让学生预习, 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完成练习并归纳小结的时间和空间。

一面导学案 篇3

关键词:导学案;课改;备课;知识迁移

在课堂改革的大潮下,提高教学效率是每个教师应该探索和思考的问题。怎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丰富课堂教学内涵,构建充满教育智慧的创造性课堂,让学生“学会学“就成了课堂改革关注的焦点,而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是改革课堂教学方式。下面就我在教学探索中用导学案实现由“教”向“导”的转变,提高课堂效率的粗浅做法谈几点认识。

导学案,强调的是“导”与“学”,是实现由“教”向“导”转变的有效途径。“导”指的是引导、指导;“学”则指的是学生的主动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导学案既是教师的教案,又是学生的学稿,它把“教”与“学”有机结合在一起,把学生的有效学习作为教学设计的具体出发点,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在精研教材,充分考虑学情、学法、学生的情况下编制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打造高效课堂,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物质媒介。

一、利用导学案做好预习、备课工作

导学案的设计和编制对教师备课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要求教师在精研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强调难点,有的放矢,体现精炼、适度。其次,更要研究学情和学法,在充分了解学生实际能力和学习习惯之后,编制出适合学生认知水平、本学科特点的学案。最后,设计的导学案要体现层次性、针对性。设计的问题应有质量,围绕学生如何学得轻松、学得丰富、学得有效去设计。习题导向要具体、明确,切忌含糊不清。且应围绕学习目标,由易到难,确定在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的层次。有质量的提问才能带来有质量的课堂。

学生以“导学案”为依托,以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为主攻方向,自主学习基础知识部分,在教师或同学的帮助下基本掌握本课的重点知识,初步构建本课的知识框架和脉络。在此基础上独自或小组合作讨论学案中的探究问题,写下思考和讨论结果。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又教给了学生学习方法。

二、变教案为学案

传统的教案强调“教”的过程,即先教后学,教师主动讲,学生被动学。突出的是教师的主体作用,强调知识的传授过程,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单向联系。教案的编写也只是注重基本知识的罗列,不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及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习惯的培养。课堂上百分之七八十的时间是老师的,即使有少量的提问,也往往是优等生唱“独角戏”,课堂的实效性不大,不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导学案强调的是“导”与“学”的过程,即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在课堂中的答疑解惑,对学生学习的有效引导,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不断提高学习兴趣和获取知识的能力。这种模式由原来单纯的接受性知识获取转变为过程性知识获取,师生关系由原来的单向联系转变为师生双向互动。正如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的:“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导学案的设计实现了这一教学方式的转变。

三、变讲堂为学堂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常常出现“一刀切,一锅端”的弊病,造成“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中等生难提高”的局面,从而大大影响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新课改观念的冲击下,很多教师也在不断地探索、改进教学方式,但绝大部分都是在追求怎么让自己讲的课更精彩,或者怎么让学生记的知识更多。观察整个课堂教学,学生的表情一片木然,学生对教师的“倾情奉献”并不领情,甚至会产生抵触情绪。

使用导学案的课堂教学,注重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实现让学生“学会学”这一目标。教学过程切忌把课堂“放羊式”地教给学生,让学生放任自流,对学生的自学不管不问,甚至把导学案当成课外训练。而应该重点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教师参与到学生学习当中,适时进行指导,发现并记录易错点、疑惑点,便于在课堂上对学生不理解的重难点及时予以解读,对学生漫无边际的“思考讨论”予以纠正,将“身在教室心在外”的学生及时拉回到正常的课堂学习当中。让学生头脑“动”起来,学习“活”起来,主动学习,积极学习,学会学习。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的正确引导既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也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智慧。

四、课堂达标测评,实现知识迁移拓展

这一环节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测评题,做到精选精练,练习要求目标明确,形式多样灵活,针对性强。可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重难点的理解,还可以了解学生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通过检测可以补充一些课堂上没有讲到的知识点,帮助学生查漏补缺。设计练习题的形式主要以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为主,主要是一些与重难点有关的题目,尤其是非选择题,在设计时应将本课知识点与学生已学过的知识点联系起来,考查对知识体系的构建和运用,拓展知识面,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和迁移能力。

五、重视课后阶段的反思

有位教育家说道:“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但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一堂课讲完并不代表一节课就此结束。对有效课堂的研究或一种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不能把眼光只停留在课堂,还应该关注课后学生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以及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反思。通过教学反思的形式或者课后随笔的形式将课堂中的亮点或不足用语言的形式记录下来,在反思中总结,在反思中进步、成长。对于教师而言,只有不断反思才能促进自身教学能力的不断提升。

课改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机遇。如何使用导学案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提高课堂效率,我还处在探索阶段。但通过导学案的应用,有效地把教师的教与引导学生的学紧密结合起来,提高了教师“导”的技能,增加了学生“学”的活动,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再进行巧妙点拨、指导。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做到课堂教学效果最大化,契合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改理念,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了教师由单纯的“教”向“导学”方面的转变,培养了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不屑的努力,勇于探索、创新,相信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教学切入点,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种理想课堂教学模式,也一定会迎来人生路上教育改革的春天。

一面导学案 篇4

【Learning aims:】

1、New words: Friday,Thursday,whole,interesting,place,change,Sunday,shop,Monday,Tuesday,Wednesday,Saturday,museum,week…

2、Sentences:(1)How about......?(2)介词的用法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points:】 学会制定旅行计划 【知识链接与探究】:

1.Li Ming makes a plan for their trip to Beijing.◎make a plan = make plans 制定计划

2.Danny and Jenny arrive in Shijiazhuang on Friday, January 29th.◎on表示时间时,后加具体的时间(如星期几),具体到某一天或某一天的上午,下午,晚上。Eg: on Monday 在星期一on Monday mornin在星期一的早晨 ◎介词in 和at的表示时间

(1)in后面接较大,较长的时间,或一些固定词组in the morning在上午

(2)at后接具体的时间点。at 7:00am3.We can write home.◎write home 写信回家

◎write(a letter)to sb.给某人写信 ◎write to sb.给某人写信

4.I want them to know about the interesting places in Beijing.◎interested和 interesting均为interest的形容词形式 辨析interested和 interesting

(1)interested常用在词组 be interested in sth.中,意为“对...感兴趣” Eg: kate is interested in flying kite.凯特对放风筝感兴趣。(2)interesting的意思为“有趣的”,常用来修饰事物名词。Eg:The book is very interesting.这本书非常有趣。【课堂练习与检测】

一、根据句意及首字母提示写单词

1.Danny and Jenny a____________ in Shijiazhuang on Friday.把规范修炼成一种习惯,把认真内化成一种性格2.Have you ever been to the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长城).3.What’s your ________________(计划)for this trip? 4.The first day of a week is S__________________.5.T___________ comes after Wednesday.二、单项选择:

()

1、—When do you leave for Beijing?---__________________.A.ThanksB.That’s OKC.In BeijingD.On May 3.()2.Why not go to school ______ bus? A.inB.onC.byD.take()3.This river is ______ than that one.A.longB.longerC.longestD.the long

()4.Most students are ________ in _______ stories.A.interested, interestingB.interesting,C.Interested, interestedD.interesting, interesting

()5.Danny and Jenny arrive __________ Shijiazhuang _______Friday,January 29.A.in, inB.in, onC.at, inD.at,on 阅读理解

Sally is from America.She and her family go to the Great Wall on Sunday.They go their by bus.There are many people on the bus.Some of them are from Australia and some of them are from Canada.There are two Chinese.The Chinese girl speaks English very well.She tells people about the Great Wall.Everyone likes listening to her.()

1、Sally goes to the Great Wall with her ___________.A.friendsB.sisterC.teacherD.family()

2、They take a ______ to the Great Wall.A.carB.busC.bikeD.walk()

3、The people on the bus come from______________ countries..A.twoB.threeC.fourD.five()

4、The girl from China speaks ______________ very well.A.EnglishB.JapaneseC.FrenchD.B and C()

《伤仲永》导学案 篇5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3、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4、理解文章大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重点: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背诵课文。

学习难点: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回顾反馈】 “五读”学诗词古文:一读:二读:

三读:四读:五读:【自主学习】

1、作家作品简介:本文选用《,作者 江西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仲 隶尝啼焉扳谒称 泯矣. 今夫不受之天

3、熟读课文,注意句中的停顿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4、解释下列词语 未尝..识书具()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即书..诗四句()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余闻..之也久()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从.先人还家()不能称.前时之闻()或以钱币乞.之()世隶.耕()曰“泯然..众人矣”()忽啼求之..

()复.到舅家()并自为.其名()问焉.()

5、参照注解疏通文意、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合作探究】

1、解题:本文用“ 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的意

思,表达了作者对哀伤,惋惜之情。

2、简叙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你还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吗?

4意有何作用?、文中“ 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

5、分析“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邑人,不使学”一句。本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表现了其父性格特点。

【展示提升】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假如你认为自己很聪明的话,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假如你认为自己还有点笨,读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名言警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活到老,学到老”

【巩固检测】

1、指出下列句中的“之、于”各指代什么?(1)A.忽啼求之()B.借旁近与之()C.邑人奇之()D.或以钱币乞之()

E:不能称前时之闻()

(2)、A环谒于邑人:()B于舅家见之:()C贤于材人远矣:()D受于人者不至()

2、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1、“即书.

诗四句”()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邑人奇.之”()

4、“稍稍宾客..其父”()

5、“父利.其然也”()

附1:译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的时候,不曾认识书写工具,(有一天)

忽然哭着要它们。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借邻居的书写工具给他,仲永立刻写了四

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他的这首诗把赡养父母、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作

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奇,渐渐请他父亲去做客,还有的人用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仲永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从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了。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仲永的才能已经)已经消失,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安石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远远地超过有才能的人。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则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附2:读后感

“天才”源于勤奋

――读《伤仲永》有感

生而知者之是不存在的,“天才”也是不存在的。人们的才能虽有差别,但主要来自于勤奋学习。《伤仲永》一文给我的启示是: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但如果不努力学习,也很难取得真正的成就。

仲永的故事是这样的:并非书香子弟的方仲永5岁时便能“指物作诗,立就”,并“自为其名”,且“文理皆有可观者”,因而扬名邑中。到了十二三岁,才气渐减,“令作诗,不能称前之所闻。”到了成年,竟“泯然众人矣”。

一个天资聪颖的神童,因为被唯利是图的父亲每天带着四处拜访本县的人,而不让他学习,使得“神童”竟沦为一个默默无闻的“庸人”!这能叫人不扼腕叹惜吗?神童泯然众人,责任在于他父亲,原因是“不使学”。像方仲永这样的天才,由于后天没有好好学习,尚且要成为普通的人,那么,那些本来就普普通通的人,如果不学习,岂不是连一个普通的庸人还不如吗?

所以说:才能来自于勤奋学习!“神童”由于后天不好好学习而沦为“庸人”的,在历史上屡见不鲜;而本来不是“神童”、“天才”,但由于坚持不懈地奋发努力,而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发明家的却大有人在。

牛顿不是神童,但他终身勤奋学习,很少在午夜两三点以前休息,常常通宵达旦工作,终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爱因斯坦不是神童,中学成绩并不好,大学也是考了两次才被录取,学习也并不出众,后到瑞士一家专利局当了7年职员。在这7年里,爱因斯坦在艰苦的条件下顽强学习、工作,终于奠定了相对论的基础。

爱迪生不是神童,甚至连初小还未念完但他努力自学,总是以无比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刻苦钻研自己不懂的问题。由于他工作时间比一般人长得多,相当于延长了生命,所以当他79岁的时候,宣称自己已是135岁的人了。

《快乐王子》导学案 篇6

1.学会12个生字;

2.默读课文, 复述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 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和表达方法, 感悟快乐王子和小燕子的善良之心, 体会作者内心的赞美之情;

【学习重点】

1.默读课文, 复述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 感悟快乐王子和小燕子的善良之心;

【学习难点】

1.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

2.理解为什么把这个灰暗的金片和宝石全部不在的、最后被拆除的王子叫做“快乐王子”, 知道帮助别人使别人快乐就是一种快乐。

【课前预习】

1.了解英国作家王尔德。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3.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4.完成三道基础知识题。

5.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并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知识链接】

奥斯卡·王尔德 (1854—1900) , 英国著名的剧作家、散文家和诗人。

【教学过程】

1.把课文至少读三遍, 要求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2.按要求完成:

(1) 正确地读出下列词语: (提示孩子把生字的读音注在旁边, 反复练读)

镶嵌剑柄燕子耽误裙子

代替火柴瞎子纯金片埃及

怜悯乞丐脸颊跌落啄面包屑

(2) 给多音字组词: (自己根据多音字的不同读音在括号里正确组词。)

3.读了课文, 你能说说这篇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写一写)

4.读读“知识链接”, 了解作者王尔德。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 读课题, 质疑: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非常感人的童话故事, 谁来读课题? (点名读)

师:在没读课文前, 读到这个课题时你心里曾经产生过什么疑问? (生畅谈)

二、汇报自学成果:

【课件1】:会读吗?

师:请各个小组的1号同学来开火车读。 (生读) (注意正音)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开火车读? (点一、两组读) (注意正音和激励评价)

师:全班一起读, “镶嵌镶嵌”, 开始。

1. 正确地读词语。

镶嵌剑柄燕子耽误裙子

代替火柴瞎子纯金片埃及

怜悯乞丐脸颊跌落啄面包屑

2. 重点指导写字:“燕”和“啄”

师过渡:看来大家生字掌握的不错, 多音字组词谁来汇报?

【课件2】:谁来?

(每个多音字点一名学生口头组词, 注意评价。)

【课件3】:请大家齐读

3. 准确认读多音字并组词:

4. 读了课文, 你能说说这篇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三、品读课文1~4自然段。

【课件4】:独学要求和方法

1. 独学:默读1~4自然段

2. 独学情况汇报:

四、理解这个城市的丑恶和穷苦, 进一步感受王子的不快乐

【课件5】:群学要求和方法

1. 群学:王子看到了这个城市的哪些丑恶和穷苦, 忍不住要哭?

方法: (1) 默读课文5~19自然段, 用横线画出相关句子。

(2) 圈出关键词语。

(3) 抓住关键词句互相说说自己的体会。

2.群学汇报:

[第二课时]

一、回忆快乐王子看到哪些穷苦。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我们知道了快乐王子并不快乐, 他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自己看到了这座城市太多的丑恶与穷苦。

师:【课件8】:请几个同学来读一读这些句子。 (学生配乐朗读)

师:听了大家的朗读, 我深深感到王子的痛苦源自于他看到了别人的痛苦, 别人痛苦他痛苦。 (板书:别人痛苦他痛苦)

二、继续品读5~19自然段, 理解快乐王子怎样求燕子帮忙的。

【课件9】:独学要求和方法:

独学:默读1~19自然段,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填空题:

(1) 王子 () 燕子, 啄下 () , 救助 () ;

(2) 王子 () 燕子, 取出 () , 济助 () ;

(3) 王子 () 燕子, 取下 () , 帮助 () ;

(4) 王子让小燕子啄下 () , 帮助 () 。

独学汇报:

【课件10】:

(1) 王子 (再三求) 燕子, 啄下 (红宝石) , 救助 (女裁缝) ;

(2) 王子 (再三央求) 燕子, 取出 (蓝宝石眼睛) , 济助 (青年人) ;

(3) 王子 (连声央求) 燕子, 取下 (另一只蓝宝石眼睛) , 帮助 (小女孩) ;

(4) 王子让小燕子啄下 (一片片金片) , 帮助 (许多穷人) 。

【课件11】:对学要求

对学:角色体验——学习对子一人扮快乐王子, 一人扮小燕子, 根据以上四个情节进行对话练习。

对子汇报:

对子A:1.【课件12】: (1) 王子 (再三求) 燕子, 啄下 (红宝石) , 救助 (女裁缝) ;

2.先介绍谁扮快乐王子, 谁扮小燕子。

3. 王子和燕子对话。

4. 师采访小燕子。 (引导、归纳、提炼, 板书:善良真诚)

对子B:1.【课件13】: (2) 王子 (再三央求) 燕子, 取出 (一只蓝宝石眼睛) , 济助 (青年人) ;

2.先介绍谁扮快乐王子, 谁扮小燕子。

3.王子和燕子对话。

4.师采访小燕子。 (引导、归纳、提炼, 板书:舍己为人)

对子C:1.【课件14】 (3) 王子 (连声央求) 燕子, 取下 (另一只蓝宝石眼睛) , 帮助 (小女孩) ;

2.先介绍谁扮快乐王子, 谁扮小燕子。

3.王子和燕子对话。

4.师采访小燕子。 (引导、归纳、提炼, 板书:伟大崇高)

【课件15】:燕子和王子死去的片段

师配乐朗读此片段。

【课件16】:群学要求方法

三、群学:课题用“悲伤王子”好还是“快乐王子”好?

小组讨论:

小组汇报:

1.各组汇报。

2.【课件17】:穷人高兴语段组合

3.谁来读一读这些句子?其他同学边听边体会。

4. (师引导、归纳、提炼, 板书:别人快乐我快乐)

【课件18】:群学要求

四、群学:品读22~24自然段。

小组讨论思考题:

1.“这个城里两件最珍贵的东西”是指什么?

2.为什么说这两件东西是最珍贵的?

3.市长和上帝对快乐王子的看法有什么不同?

小组汇报:

(根据学生的汇报, 教师加以引导、归纳和提炼)

1.“这个城里两件最珍贵的东西”是指什么?

预设:我认为这个城里两件最珍贵的东西是快乐王子和小燕子的心。

2.为什么说这两件东西是最珍贵的?

预设:因为他们的心都非常善良, 能够牺牲自己去帮助别人, 给别人带来无限的快乐。

3.市长和上帝对快乐王子的看法有什么不同?

预设:市长是从外表是否美丽来评价快乐王子的;而上帝是从快乐王子的内心品质来评价他的。

五、全班互学:学完了这篇童话故事, 你有什么收获?

六、教师总结:让“真诚与爱心”常驻我们的心间!

“爱与诗”导学案 篇7

1 体会本单元一组诗歌蕴含的爱国之情;

2 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意象);

3 欣赏凝练、优美、富有表现力的诗歌语言。

一、课前延伸

1 熟读《我爱这土地》《乡愁》《我用残损的手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四首诗。

2 了解以上四首诗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有关情况。

3 结合课前导读、课后练习及工具书领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4 尝试回忆多年来所学的众多篇章中与本单元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类似的篇目,选几篇进行比较阅读。

二、课内探究

(一)谈“爱”

1 诵我所爱爱犹切。各组成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熟读或背诵自己喜欢的诗作。

2 呈我所感感益深。各组代表展示本组对本单元诗篇的创意解读。

3 说我所悟悟愈彻。请套用以下句式,归纳诗作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组长组织组内交流,互相点评,修改后展示推荐的佳作。

这就是爱——

艾青说:

爱是炮火中撕心裂肺的执著鸣唱,爱是

鸟儿融进土地的热泪和翎羽……

原来,爱就是血肉相连;

余光中(戴望舒/舒婷)说:

爱是,爱是……

原来,爱就是……

4 忆我所学学更通。请联系你读过的文学作品中与本单元诗歌内容相近的作品,套用以下句式,进一步谈谈你对爱国思乡之情的理解。组内交流后展示推荐的佳作。

这也是爱——

都德说:

爱是小弗朗士课堂上忏悔而专注的目光,

爱是韩麦尔先生黑板前无助却傲立的背影,

爱是……

原来,爱还是……

(二)论“诗”

1 声与情并发并茂。各组结合以上的理解和体会,用各自喜欢的形式,有感情地朗读各自欣赏的篇章或段落。

2 赏与析入理入情。师从林黛玉苦学作诗的香菱曾说过:“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你有过类似的体验吗?如果有,就请结合本单元诗作中的具体例子,谈谈你品诗的感受吧。

这就是诗——

难以言传却如临其境,

看似无理却有理有情。

3 褒与贬见仁见智。现代诗歌创作看似无定法,其实还是有规律可循的。请阅读以下修改过的作品,将其与原作进行比较,说说它们与原作有何不同,为什么?在这样的比较阅读中,你是否发现了一些诗歌创作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乡愁

乡愁曾是儿时对母亲的依恋,

乡愁曾是少时对爱人的思念,

乡愁后来成了痛失母爱的悲凉,

乡愁最终成了企盼祖国统一的梦想。

我爱这土地

面对侵略者的暴行,

我要拼命喊出我的悲愤和激怒,

我要充满希望地等待自由和和平。

即使死去,

也要把自己埋在祖国的土地里,

永不离她而去。

我所有的悲哀,

都源自对她深沉的爱。

三、课后延伸

结合以上学习体会和情感经历,尝试创作一首小诗,用鲜明生动的意象和凝练优美的语言抒情言志。让阅读诗意地流经我们生命的每段时空。

教学反思

2012年12月参加了在山东省寿光市举行的“初中语文主题学习研讨会”后,我心潮起伏,特别振奋。因为同行们交流的做法和成果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我们的语文课堂将越来越充满生机,充满魅力,我们语文教师将在一个越来越广阔、越来越精彩的舞台上舞动青春,学生们也将在一个越来越丰富、越来越自由的空间里浸润成长。

在平日教学工作中,我尝试将“语文主题学习”的理念贯彻在诗歌教学活动中,在这里我想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1 “语文主题学习”是本课的主旋律。单元推进的方式使学生在两节课的有限时空里,不仅学习了同一主题的四首现代诗,更将学习活动拓展到初中阶段所有同主题的诗文篇章中。

2 给学生和文本的第一次约会留出足够的空间。这堂课是第二课时,我把第一课时(课前延伸)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先与文本进行了一番充分自由的对话和交流,让他们用自己的心灵直接感受诗歌的情感和魅力。

3 给学生的表达交流留出足够的空间。自选形式的诵读和创意解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们读诗的形式多样,他们对诗歌的诠释方式(歌曲、绘画、哑剧……)更是令人耳目一新。这一环节起到了鼓励学生个性化理解和感受的作用。

4 把体验、领悟、品味进行到底。这几首现代诗,词句浅易,所表达的感情相近相通,所以我没有剖析讲解,而是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诗的语言,用以往的阅读积累去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既体现了理解性阅读与创造性阅读的统一,又重视知识的实际运用。

导学案 文档 篇8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2.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导入新课:

那是西北地区一个曾经非常美丽的仙湖;那是一个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那是一个充满神秘的地方,我国科学家彭家木、探险家余纯顺先后在那里失踪、遇难;那是一个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的地方;那就是罗布泊。罗布泊,曾经是有水的,曾经是有很多水的。一个非常美丽的仙湖,如今却成了沙漠。是什么原因使罗布泊发生了如此大的变故呢?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曾经的仙湖——罗布泊。

课前预习

1、根据汉字写拼音。

萧瑟()和煦()干涸()吞噬()裸露()鹭鸶()

栖息()濒临()戈壁()无垠()罗布泊()

2.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盲目增加耕地①水、盲目修建水库②水、盲目掘堤③水、盲目建泵站④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⑤干了。A抽B.用c.截D.引①处填____ ②处填____ ③处填____④处填____ ⑤处填_____

3、解释词语:

沧海桑田:

近在咫尺:

浑然一体:

4、本文是一篇(),它兼有()和()两种特点。新闻的特点要求(),文学的特点则要求(),讲究()、()。作者正是在调查研究、实地考察、查阅资料的基础上,注重形象的描绘,表达了自己的悲愤心情。

自主学习:(快速阅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小组内交流,教师参与倾听、指导)

<1>罗布泊为什么被称为“仙湖”?描绘一下这“仙湖”的景色。

<2>这“仙湖”为什么会消逝?请说说你的看法。

<3>本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合作探究 :

1、自由阅读课文,画出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点评其好在哪里。

2、设问: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使文章让人读后感到真实可信?

拓展延伸:

穷人导学案 篇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新词。抄写描写环境的句子。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3.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4.练习续写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2.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

练习续写课文

预习案

一、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二、与家长交流对‚穷人‛的认识。

三、搜集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

导学案

一、出示课题、解题

1.穷人是什么意思?看着这个课题,你心里想到些什么?

课文为什么用‚穷人‛做题目?

2.为了解开同学们的疑问,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篇课文的作者和当时的时代背景。

3.交流搜集的资料。

教师和学生共同了解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伟大的作家,出身贵族,但是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青年时期就开始文学创作,他全部的创作时间达六十多年。其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他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世界文学中的不朽名作。

4.托尔斯泰晚年时把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叙事诗《穷人》改编成了一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穷人》。《穷人》一文的写作年代,正是俄国历史上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的时期。封建农奴制一步步地崩溃瓦解,广大人民对沙皇专制的反抗斗争日趋高涨,逐渐形成了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在这个时期,贵族、资产阶级吮吸人民的血汗,生活奢华而道德堕落,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全文。

2.再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检查读书情况,并正音。

4.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开火车朗读课文,大家边听边想,这篇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可以分为几段?每段讲的是什么?

三、自读课文,理解文意。穷人(物质上的贫穷)

1.穷人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写了哪些穷人?课文哪些内容描写了他们的穷?

同学们读课文,完成填空练习。

桑娜和渔夫从早到晚的干活,还只能___________;孩子们没有___________;吃的是___________,菜___________鱼。

西蒙的两个孩子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寡妇的日子___________!

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___________垂下来。

母亲的临死的时候,拿___________盖在他们的身上,还用___________包住他们的小脚。

2.有感情的朗读。

二、理解:‚穷‛人

3.默读课文,说说桑娜和和她丈夫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4.你是从作者的哪些描写中感受到的?

5.请找出描写环境、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的句子,用──勾出来。

三、细读重点句,体会人物的高贵品质并感情朗读

(1)屋外寒风呼啸……五个孩子在海风呼啸中安静地睡着。

读了描写环境的句子,你能体会到什么?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那就通过读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

(2)对西蒙家场景的描写。

2.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

(1)桑娜沉思……

桑娜在继续等待丈夫的时候想到了哪些?

(2)她忐忑不安地想:……

为什么会想到这些?这里如此多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围绕省略号进行合理想象,体会桑娜善良的好品质。

读了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让我们看到了桑娜矛盾的心理世界。她先是激动,继而紧张、担忧甚至责备自己,最后坚定的复杂心理。

那你们能不能把这个矛盾的心理过程通过读展示出来呢?读课文体会。

(3)‚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你觉得呢?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不仅桑娜有高尚的品质,文中还有谁有?找出描写人物对话的句子,体会渔夫高尚品质。

(1)分角色朗读桑娜和渔夫的对话。

(2)说说自己体会到了什么?

(3)同桌分角色读。

读完后,你有什么疑问?两个‚沉默‛各有什么含义?

(4)‚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这个熬字说明什么?

4.小结:课题是穷人,可文中没有一个‚穷‛字,但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穷人的贫困与艰辛。同样,全文没有一句赞美的话,然而穷人的高尚品质却被表现得感人肺腑。因此,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伟大的文学家的文学功底。

拓展延伸案

三、小结全文、续写课文

1.渔夫和妻子桑娜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以后的日子将是何等的难熬,相信此刻同学们的心中都充满了无限的忧虑。请大家打开想象的翅膀,续写‘桑娜拉开了帐子’以后。

3、学生交流续写,评价作品。

四、推荐阅读

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有很多,老师希望你们在课余时间多多拜读他的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复活》等。

托尔斯泰逸事

有一次,一位法国青年拜访托尔斯泰。他俩一同散步闲聊,恰巧旁边有副单杠。青年跑过去,一跃而起,抓住单杠,做了几个动作,骄傲地说:「伯爵,这门艺术,您大概是外行吧?」 托尔斯泰笑一笑。「文人不会武,这也不必苛求......」法国青年似乎怕托尔斯泰尴尬,连忙为他解脱。

托尔斯泰看了看同伴,走到单杠下面,轻轻一跃,双手握杠,两腿挺直朝前一仲,往后一摆,连续绕了几个「大翻车」,随后又轻松自如地做了几个难度很大的动作,像燕子那麼轻巧,像猿猴那麼自如。法国青年看得眼花缭乱,惊诧得吐出舌头,老半天都没缩回去。他哪里知道,体育活动正是伯爵的爱好呢!

托尔斯泰喜欢骑马、打猎、游泳、滑冰、划船等运动。除了体育,他还爱参加劳动。画家列宾就亲眼看见托尔斯泰在烈日下整天在田地里地。他主动地帮助贫穷的人盖房子、砌炉灶、割草,直到古稀之年,还坚持自己打水、劈柴,和农民一起锯木头。

当托尔斯泰从单杠上跳下来,法国青年心悦诚服地说:「伯爵,您单杠上的动作也是真正的艺术。」 托尔斯泰没有吭声,只是淡然地笑笑。

有个青年总想一举成名。他去请教托尔斯泰。托尔斯泰诚恳地对年轻人说:‚人好比分数,分子就是他自己实在有的那麼大小,而分母就是他把自己想像的那麼大小。分母愈大,分数就愈小,如果分母是无穷大,分数就等於零了。‛

1〃有一次托翁路过码头,被一位贵夫人当做搬运工,叫过去扛箱子。他为贵夫人搬运完箱子还得到了5戈比的奖赏。这时码头上有人认出了托尔斯泰。他的大胡子和身上那件自己设计的‚托尔斯泰衫‛,太好辨认了。于是许多人围过来向他问好,那位贵夫人见状无地自容,还想要回那让她含羞的5戈比,却被托尔斯泰拒绝了:‚这是我的劳动所得,我很看重这个钱,不在乎有多少。‛

2〃一个谈笑风生的场合,有人话赶话地调侃托尔斯泰:你除了会写小说还能干什么?

当时在场的人都觉得这句玩笑话说得过分了,而且也不是事实。年近花甲的托尔斯泰并没有对朋友的嘲讽还嘴,不吭一声地回到家里,就忙起来了。他的‚车间‛紧挨着他的书房,当中一张大木台子上摆放着榔头、钳子、钢锯、锉刀等工具,墙上挂着干活儿时围的围裙……他为回应朋友的调侃,亲手制作了一双漂亮而结实的高靿牛皮靴,郑重地送给了大女婿苏霍京。

苏霍京哪舍得将老岳丈这么珍贵的礼物穿在脚上,便将皮靴摆上了书架。当时《托尔斯泰文集》已经出版了12卷,他给这双皮靴贴上标签:‚第13卷‛。此举在文化圈里立刻传为佳话。托翁知道后哈哈大笑,并说:‚那是我自己最喜欢的一卷。‛

托翁乘兴又做了一双半高靿牛皮靴,送给了好友——诗人费特。费特灵机一动,当即付给托尔斯泰6卢布,并开了一张收据:‚《战争与和平》的作者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伯爵,按鄙人订货,制成皮靴一双,厚底,矮跟,圆靿。今年1月8日他将此靴送来我家,为此收到鄙人付费6卢布。从翌日起鄙人即开始穿用,足以说明此靴手工之佳。空口无凭,立字为证。1885年1月15日。‛后面还有费特的亲笔签名,并加盖了印章。

上一篇:新农村建设材料-镇村下一篇:外贸英语函电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