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的竹里馆古诗

2024-06-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王维的竹里馆古诗(推荐4篇)

王维的竹里馆古诗 篇1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无喧嚣,无羁绊,无杂念,一片树林,一个人。

有晚风,有花草,有小溪,一声鸟啼,一张琴。

无人知,我独自在此。独深林弹奏,独享自然之韵。既无名利争夺,也无尘世喧嚣,安详,静寂。

夜幕降临,月光映照着我的心。月华如水,涤荡人心,净化世间。融入万物,人境一体。

世间之美妙绝伦,莫不过如此。虽短暂,虽即逝。却造就永恒美好。

独处深林,虽一人,却非一人。

万物为我之友,一切皆我之伴,无孤独,无悲伤,有恬淡,有美好,幽静惬意,共存。一张琴,一个人。

王维的竹里馆古诗 篇2

严沧浪以禅喻诗, 余深契其说, 而五言尤为近之。如王、裴辋川绝句, 字字入禅。他如“雨中山果落, 灯下草虫鸣”,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妙谛微言, 与世尊拈花, 迦叶微笑, 等无差别。通其解者, 可语上乘。[1]可见渔洋先生对王维推崇备至, 在其编选之《唐贤三昧集》中选王维“辋川诗”十五首, 《竹里馆》便是其中之一。王士祯“神韵说”之要旨可概括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 从审美角度看, “诗之美”乃是“传神”与“余韵”的结合;第二个层面, 从意境角度看, “诗之境”乃是“禅境”与“诗境”的融通;第三个层面, 从创作角度看, “诗之作”乃是“兴会”与“性情”的共鸣。笔者拟由此三个层面, 深入赏析《竹里馆》, 以期通过对作品的分析, 更为确切地理解王士祯“神韵说”之特色。兹录王维原诗如下:

《竹里馆》: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一.诗之美:“传神”与“余韵”的结合

苏东坡曾说:“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 画中有诗。”[3]揭示了王维诗富于诗情画意的特征。绘画是以线条、颜色为媒介, 具有诉诸视觉的具体形象, 可以使观画者直接感受到;诗歌则是以语言为媒介, 无法被读者直接感受到, 但是诗歌可以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使读者自行在脑中描绘一幅有色彩、形貌的图画, 而且因个人的品味、兴趣、想象力、文字敏感度等的不同, 有时甚至能赋予诗歌更丰富高远的意蕴。王维“诗中有画”, 就是因为他擅长使用平淡、清丽的语言, 塑造生动活泼的意象, 唤起读者的联想想象, 组成一幅生动的图画。

以《竹里馆》为例, 王维对竹林中纷扰变幻的景物, 略去次要的部分, 只抓住其主要特征, 如“幽篁”、“深林”、“明月”等景物, 用素描的手法勾画出来, 不假雕琢, 不加藻饰, 留给读者充裕的想象空白。但若单是白描, 则会流于平淡寡味, 所以王维又用“独坐”、“弹琴”、“长啸”等动态之行来与超远清寂的静态之景相配合, 从而表现出个人最鲜明的印象和感受, 唤起读者类似的经验, 使之进入作者营造的情境中并且感同身受。

通观全诗, 读者眼前仿佛可见一幅“幽篁图”:一片茂密修长的竹林中, 幽静空寂, 一人闲坐抚琴, 打破林中寂静的是那悠远的琴声和自得的长啸, 不论有无其他人经过或是朋友到访, 这些都不要紧, 因为皎洁月华映照身上, 以月为友便不孤单。短短二十个字, 塑造出极其鲜明的意象, 将外界景物与诗人内在情感融为一体, 自然入妙、意境浑融。

二.诗之境———“禅境”与“诗境”的融通

欣赏《竹里馆》, 若仅见其诗意的清幽、孤寂, 则只见表层;若见其入禅, 觉得“身世两忘, 万念皆寂”[4], 则仅得禅的消极面, 未臻禅悟之境。究竟禅宗对王维及其诗的影响在哪里?禅对诗趣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让诗富有了无穷意蕴, 二是让诗富于含蓄性, 三是让诗具有神秘性。

《竹里馆》运用动静相衬的手法写景抒情, 首句写静境, 次句写动境, 三、四句也是一静一动, 而愈见动中之静。与《鹿柴》不同的是, 本篇不着重写景, 而是侧重写人, 写诗人的自我形象。诗中选择具有典型特征的清幽空寂的月夜、竹林为背景, 把外物 (幽篁、深林、明月) 与人的活动 (独坐、弹琴、长啸) 结合起来, 突显出与空寂之境相伴的空寂之心, 但是诗人的心虽然空寂, 却不颓废感伤, 而是拥有超然物外、潇洒绝尘、悠然自得的情趣。在诗人与自然身心交融、化而为一的时候, 其心境也进入了心如朗月、性似幽篁的禅悟之境。诗中无一字提到空寂、虚静, 却在描述自然的神奇美妙时, 予人以幽远深邃、朦胧迷离的感受, 而这感受是似有似无、若即若离、隐约而无法确切捉摸的, 因此又使之沾染了神秘色彩。

总之, 王维诗中“空寂”之美, 是受禅宗“不立文字”的影响, 《竹里馆》的一静一喧, 既给人以直观的美感, 又传达出圆融一体的机趣, 创造出浑然一体、生动活泼、情景交融的诗歌意境。

三.“兴会”与“性情”的共鸣

王维在《竹里馆》中安闲自得地弹琴、长啸, 浑然忘我, 不觉时间流逝, 这种“时间的超越”正是人与自然浑然交融的表现, 正是由于超越了时间, 诗人方能超乎悲喜, 从而获得心中的静定。

人对自然的态度或曰方式可分为介入和静观二种, 而人欲与自然保持和谐关系, 则务必摒除造作和干涉。王维的《辛夷坞》:“木末芙蓉花, 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 纷纷开且落。”在没有人为干扰、自由无碍的环境中, 芙蓉花纷纷开放, 又纷纷凋落, 自在而又自得, 这正是王维在包罗万象的世界中静观自然、泰然处之的人生观之写照。

由于日常生活的繁琐、重复、单调、无聊, 使人类渴望找到一片心灵的休憩所, 而只有将被生活拘束、束缚的经验, 转化为不为所拘、别开生面的经验, 方能超然物外, 最后达到浑然与自然统一的原始生命之和谐。王维的“辋川诗”均有这类想法, 他甚至不加掩饰地表白“晚年唯好静, 万事不关心”的人生态度, 从而做到“超越时间”、“摒除造作”、“转化经验”, 而达到人天圆融的境界。

“人天圆融”有几个典型特征:首先, 是自足之乐。《竹里馆》中作者“独坐幽篁”, “弹琴长啸”, 不欲人知, 以月为友, 显现出其性情旷达、人格高洁。其次, 是逍遥之趣。《竹里馆》所追求的境界正是诗人与天地寂然感通、浑然同化的消遥之趣。再次, 是无言之美。禅宗主张“不立文字”, 与道家“得意忘言”异曲同工, 他们并非完全排斥文字, 而是以文字为工具, 借由文字表达的直觉达到自我感悟的目的。王维《竹里馆》没有独白、对话, 没有激愤之情, 也没有婉转藻饰, 有的只是作者与明月之间的心灵交流沟通, 这是人心与天机交融的写照, 也显现出“此中有真意, 欲辩已忘言”的无言之美。最后, 是朴素之心。《竹里馆》从“独坐”、“弹琴”到“长啸”, 诚恳、实在、自然, 毫不矫情作态, 因此表现出物与人之间交融无间的和谐之美。

王维诗上承陶谢, 又融入其画家之思及禅宗之趣, 造就了其诗意境清远、形象鲜明、语言自然精炼的特征, 带领着唐代山水田园诗进入全盛时期。通过对其辋川诗的品读, 我们可以更为透彻地理解王士祯的“神韵说”。

参考文献

[1] (唐) 王维撰, (清) 赵殿成笺注.王右丞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61:241.

[2] (清) 王士祯著, (清) 张宗柟纂集, 夏闳校点.带经堂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3.

[3] (宋) 魏庆之.诗人玉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314.

王维的竹里馆古诗 篇3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中“幽篁”“长啸”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2分)

答案:幽篁指的是清幽的竹林

(2)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答:诗中描述了诗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着安宁与自在的生活,时而独坐冥想,时而弹弹琴,时而长啸,无人来扰,到了夜晚,自有明月相伴,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高雅的生活情趣。

咏竹

(梁)刘孝先

竹生荒野外,捎云耸百寻。

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耻染湘妃泪,羞入上宫琴。

谁能制长笛,当为吐龙吟。

【注】①篁:竹子。②湘妃:古代舜的二妃,娥皇和女英。传说湘妃泪洒竹上,成为斑竹。③上宫:宫殿名。

请分别说明“竹”这一艺术形象在两诗中的作用。

答案

王维的竹里馆古诗 篇4

教学目标

1.复习与王维相关的文学常识;

2.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3.学习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高雅的生活情趣;

4.背诵、默写诗歌。

教学重点

背诵、默写诗歌;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学习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探究问题,导入新课

探究:在你心目中,竹和明月各有怎样的寓意呢?

明确:竹:高风亮节,柔韧坚强,正直;

明月:高风亮节,高洁坦荡,君子。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一.走近作者

王维(701—761),字摩洁。汉族,唐朝太原祁州人,唐代杰出的诗人、画家,开元进士,后官至尚书右臣。他的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晚年无心仕途,比较消极,追慕隐逸恬静有皈依佛教之意,故后世称其为“诗佛”。王维有《王右丞集》传世。

二.创作背景

《竹里馆》当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要求:1.读准字音

2.读好停顿

3.读出意境

四.听诗歌范读: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huáng)/里,弹琴/复/长啸(xiào)。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五.字词注释

1.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2.幽篁:幽深的竹林。

3.啸:撮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口哨。

4.深林:指“幽篁”。

5.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六.翻译诗歌

明确:独自生在幽深的竹林里,我又是弹琴又是长啸。竹林深处清幽寂静无人知晓,只有那天上的明月将我相照。

七.诗歌赏析

明确:前两句写诗人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但琴声似乎不足以宣泄抑郁之情,所以长啸一声。王维居竹林之中,效阮籍长啸,以阮籍自比,表现自己对权奸的不满。

竹之品格,叶如箭指,质如坚石,干可断而不可改其直,身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诗人独坐幽竹之中,是表示自己具有翠竹一样的气节的。

后两句是进一步渲染那种孤寂的情绪和气氛的。明月相照,不仅点明坐得久,坐到明月东上,更重要的是想表明惟有天上明月是知己。明月是高洁之士的象征,它独自放射光辉于青天碧海之中,也像诗人一样。深林幽篁使人有暗绿色的联想,有寂寞浓郁的感觉,画面是暗淡的,现在忽然“明月来相照”,使幽暗的竹林,洒上一层银白色的光彩,这种变化似乎增添了一股生气,一层诗意,孤寂之感一扫而光,竹林、明月、诗人都融化到静穆和谐的夜色之中了。

这短短的只有二十个字的诗,有景有情(幽静之景,幽独之情)有声有色(琴啸之声,林月这色)、有静有动(独坐弹啸)、有实有虚(前两名写其景,后两名写其情),对立统一,相映成趣。读这首诗,就仿佛是欣赏一幅立体而富于变化的人物风景画,这诗情画意,实为作者之高手妙作。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八.分析诗歌

1.前两句诗的表达方式是什么?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叙事;孤独郁闷,弹琴长啸。

2.后两句诗的表达方式是什么?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抒情;明月相伴,宁静淡泊。

十二、课堂练习

1.请简要分析“竹”这一艺术形象在诗中的作用。

明确:诗中的竹与夜色,明月一起,形成幽深静谧的氛围,烘托诗中抚琴者特立独行、自在放旷的形象,表现诗人醉心美好自然、厌弃纷杂俗世的志趣。

2.诗中“幽篁”“长啸”是什么意思?

明确:“幽篁”指的是幽深的竹林;“长啸”指的是长声呼啸。

3.诗歌后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景象?

明确:写出了夜深人寂、明月相伴的景象。

4.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明确:诗中描述了诗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着安宁与自在的生活,时而独自冥想,时而弹琴长啸,无人来扰。到了夜晚,自有明月相伴,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九.主题思想

明确: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的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十.小结

上一篇:有关财政所工作计划下一篇:《一夜的工作》的课堂说课稿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