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复习
2、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取决于3个因素:待流通的商品数量、商品价格、货币流通速度(*)
3、货币制度的演变:银本位制(16世纪开始盛行)--->金银复本位(16-18世纪;平行本位制、双本位制、跛行本位制)--->金本位制(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纸币或银行券)
4、M0=流通中的现金M1=M0+活期存款M2=M1+准货币(定存、储蓄、其他)
5、信用的基本形式:商业信用、银行信用、消费信用、国家信用、租赁信用、国际信用
6、商业信用:企业之间在买卖商品时,以延期付款形式或预付货款等形式提供的信用。特点:①提供的资本是商品资本;②工商企业之间的信用关系;③信用资本和产业资本变动是一致的。局限性:①信用规模受工商企业所拥有的资本量确定;②商业信用更具有严格的方向性;③对象上的局限性。
7、银行信用:银行以货币形式提供给工商企业的信用。
特点:①贷出的资本以货币形式提供,是从产业资本循环中独立出来的货币资本;②属于间接信用;③银行信用与产业资本的变动不一致。局限性:无
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的关系:银行信用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扩大了信用的范围、数量但银行信用不能完全替代商业信用,工商企业能在商业信用范围内解决的问题就不必求助于银行信用。
8、国家信用:是以国家为主体进行的一种信用活动。特点:①以国家政府为主体;②安全性最高;③资金主要用于财政方面,用途专一。
9、消费信用:由商业企业、商业银行以及其他信用机构以商品形态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信用。特点:①需要消费者个人具有偿还能力;②非生产性;③利息高,违约惩罚也高。
10、信用工具主要有:商业票据、支票、银行票据、股票、债券。
11、商业票据分为商业本票和商业汇票。①抽象性;②不可争辩;③流通性。
12、银行票据:银行本票(同城);银行汇票(异地)。
13、信用工具的总特点:①偿还性;②可转让性;③本金的安全性;④收益性。
14、利率的分类:①年、月、日;②固定、浮动;③实际、名义;④市场、官定、公定;⑤长期、短期;⑥一般、优惠。
15、利率的作用---宏观:积累资金;调整信用规模;抑制通货膨胀;平衡国际收支;微观:激励企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影响家庭和个人金融资产投资;作为资金计算基础的功能。
16、平衡国际收支详解:国际收支严重逆差时,将本国利率调整高于其他国家,阻止资金外流,吸引外国短期资金;当国内经济衰退和国际收支逆差并存,降低长期利率,鼓励投资,提高短期利率,阻止资金外流,吸引外资流入。以此达到内外部平衡。
17、古典学派的储蓄投资理论:储蓄取决于人们对消费的时间偏好,投资取决于资本的边际收益和利率。投资代表的是对资本的需求,储蓄代表的是对资本的供给,而利率就是资本的价格。因此当资本的供给达到均衡时,也就决定了资本的均衡价格,即均衡的利率水平。由于储蓄和投资都是由实物层面上的因素决定的,因而利息所得完全是由真实因素决定,而不受货币因素影响。货币与利率的决定全然无关。这也是“真实的利率理论。”(①实际因素;②无货币政策的影响;③不考虑收入;④流量分析法P47)
18、流动性偏好理论:它是一种货币理论,认为利率不是由储蓄和投资决定的相互作用决定的,而是由货币量的供求关系决定的。货币的需求是一个内生变量,取决于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利息是对放弃流动性偏好的补偿,因此利率就是对人们流动性偏好的衡量指标。相对而言,货币的供给是外生变量,是由中央银行控制的一个常量。因此,利率水平取决于货币的需求量。(①货币因素;②受货币政策的影响;③不考虑收入;④存量分析法P48)
19、流动性偏好陷阱:人们会认为利率只有可能上升而不可能下降,他们将只持有货币,对货币的需求就会无限大。即当利率低到一定水平r时,投资者对货币的需求就会趋向于无限大,会吸收所有增加的货币供给,货币需求曲线的末端逐渐变成一条水平直线,无论货币供给如何增加,利率水平都不可能再下跌。(*)
20、新古典学派的可贷资金理论:利率应由可用于贷放的资金的供求来决定,可贷资金的需求主要包括投资和货币的窖藏,可贷资金的供给主要来源于储蓄和货币供给的增量。可贷资金的需求是关于利率的减函数,可贷资金的供给则是关于利率的增函数,可贷资金的供给和需求决定了均衡的利率水平r。该理论最大的缺陷是忽略了商品和货币市场格子的均衡。(①实际货币;②未考虑收入;③流量和存量分析法)
21、利率决定的宏观模型——IS-LM模型:(这个太操蛋,你们自己看吧,听说是重点,记不住的同学可以烧香拜佛了P51)
22、直接融通:赤字单位直接向盈余单位发行自身的金融要求权,期间不需要经过任何中介机构,或虽有中介,但明确要求权的仍是两个单位,双方是对立当事人。
23、间接融通:赤字单位和盈余单位没有直接契约关系,以金融中介为对立当事人,即金融中介发行自身的金融要求权换取盈余单位的资金,再用该资金买入赤字单位的金融要求权。
24、金融的基本特点:回收性、期限性、收益性、风险性。
25、货币市场上金融工具的特点:①期限短;②较高的安全性;③较高的流动性;④融资高效性;⑤有适当的收益。
26、金融工具:国库券、联邦基金、回购协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银行承兑汇票、商业票据、欧洲美元
27、一级市场:又称为初级市场,是发行新证券的的市场,也称资本发行市场。分为债券发行市场和股票发行市场。
28、二级市场:买卖已流通的有价证券的市场,也称流通市场。分为证券交易所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
29、证券交易所市场的特点:①地点固定,时间固定;②交易所本身不参加任何交易活动;③并不是任何人都能进入从事交易;④价格优先,时间优先。
30、期货:买卖双方在有组织的交易所内以公开竞价的形式达成的,在将来某一特定时间交收标准数量特定资产的协议。
31、期货种类:外汇期货、利率期货、股票指数期货。
32、利率期货:短期(3个月内)、长期(长期的)
33、期权:合约多头方有权利在约定的时间内,按照某一约定的价格向合约的空头方购买或出售一定数量的标的物。
34、期权基本类型:看涨期权、看跌期权。
35、期权按执行时间区分:欧式期权、美式期权。
36、欧式四大期权的图示分析(P86)
37、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单元制:银行业务完全由总行经营,不设任何分支机构。分支行制:在大城市设立总行,在国内各地及国外普遍设立分支行。银行持股公司由某一集团成立一家持股公司,由持股公司控制或收购一家或几家银行。代理行制:银行间互相签有代理协议,委托对方银行代办指定业务。连锁银行:实际上由某个人或者某个集团持有这些银行的股份,控制这些银行的经营决策。
38、票据贴现:持票人将未到期票据交银行请求贴现,银行按票面金额扣除一定贴现利息后,以现款付给客户,或转入其活期存款账户。计算公式:贴现利息=票面金额X贴现率X(未到期天数/360)实际贴现率=贴现利息/(票面金额-贴现利息)
39、银行是三个基本经营方针: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
40、银行面临的风险(安全性):①信用风险②市场风险③外汇风险④购买力风险⑤内部风险⑥政策风险
41、我国现在的贷款风险五级分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
42、风险管理的主要策略:①准备策略②规避策略③分散策略④转移策略
43、银行三大方针的关系: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三者是既相互矛盾又相互统一的。矛盾体现为盈利性是对利润的追求,这种追求越高,往往风险越大,安全性、流动性越差。统一则体现在:其一,在某个范围内,三性可以达到某种可被接受的程度;其二,在一定条件下,盈利性和后两者可以实现同向变化。安全性和流动性通常都是统一的,安全性越高,流动性越大。不过在一定条件下,他们也会有反向变动的可能。
44、三性的相对地位:在商业银行的经营中,盈利性是目标,安全性是前提,流动性是银行的操作性或工具性的要求(条件)。
45、资产管理6C原则:品德、能力、资本、担保或抵押、环境、连续性
46、巴塞尔资本协议的发展历史:1975年9月,第一个《巴塞尔资本协议》--->1983年5月,修改--->1988年7月,实质性进步的通常意义上的《巴塞尔资本协议》通过--->1994年6月调整了信用等级与风险认识--->1995年4月,表外业务风险调整--->1996年1月推出市场风险补充规定--->1997年9月推出全面的管理理念--->2004年6月26发布《新资本协议》--->2006年底在试过集团开始实施
47、《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主要内容三大支柱:最低资本要求、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市场约束
48、《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算式:资本充足率=总资本/风险加权投资总额>=8%
49、银行创造信用的过程:(P174)
50、货币乘数:货币乘数是基础货币与广义货币供应量扩张关系的数量表现,即中央银行投放或者回收一单位基础货币,通过商业银行的存款创造机制,能使广义货币供应量增加或减少的倍数。
51、货币乘数完备式:m=(1+k)/(Rd+Rt*t+e+k)
货币乘数=(1+活期存款比率)/(法定准备金率+非个人定存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率+活期存款比率)
52、中央银行的职能: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
53、中央银行的资产:①对商业银行的贷款(和贴现);②对政府的贷款;③黄金外汇储备;
④证券(及其他资产);⑤特别提款权。
54、中央银行的负债:①流通中的货币(通货);②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存款;③财政性存款。
55、资产负债表的基本恒等式:资产总额=负债+资产项目资产总额=存款机构准备金存款+其他负债+资本项目
56、货币政策的目标: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57、一般性货币政策(三大法宝):再贴现政策、存款准备金政策、公开市场政策
58、再贴现政策:优点:有利于中央银行发挥最后贷款者的作用,并且既能调节货币供给的总量,又调节货币供给的结构。缺点:①中央银行处于被动地位,不能强迫或组织商业银行申请再贴现,往往不能达到预期效果;②货币市场的发展和效率提高,商业银行对中央银行贴现窗口的依赖降低,再贴现政策只能影响到前来贴现的银行;③再贴现政策缺乏弹性,中央银行若经常调整,会引起市场利率的经常性波动,使企业或商业银行无所适从。
59、存款准备金政策:优点:对货币供给量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力度大,速度快,效果明显缺点:①难以确定调整的时机和幅度;②商业银行也难以迅速调整准备金以符合变动了的法定限额;③一是作用过于巨大,其调整对整个经济和社会心理预期的影响都太大,不宜作为中央银行日常调控货币供给的工具;④二是其政策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商业银行超额存款准备的影响。
60、公开市场政策优点:①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可以左右整个银行体系的基础货币量,使其符合政策目标的需要;②该政策具有主动权,比贴现政策优越;③该政策可以适时、适量地进行调节,比较灵活;④可以根据金融市场的信息不断调整起业务,能迅速做出反应,能产生连续性效果,使社会对货币政策不易做出激烈反应。缺点:①对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的影响应视其买卖净值而定;②此举只能为银行体系的信贷扩张奠定条件,不能迫使银行非扩张信贷不可;③该政策产生预期效果前提是必须有高度发达,具有相当深度、广度和弹性的证券市场。
61、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择必须具备的条件:可控性、可测性、相关性、抗干扰性。(*)
62、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
63、金融创新的动因:从根源上讲,金融创新反映的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①国际金融业的飞速发展和日趋激烈的竞争;②经济环境中的风险性加大,尤其是通货膨胀率和市场利率的幻化莫测;③技术进步;④金融管理环境的变化。
64、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①使部分传统的选择性政策工具失灵;②弱化了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力度和广度;③使再贴现政策的作用下降;④强化了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
65、B=C+RB为基础货币,C为通货,R为各类金融机构在央行的存款准备金。M=m X B66、现金交易数量说:MV=PTM代表一定时期内流通中的货币平均量,V代表货币的流通速度,P为交易中各类商品的平均价格,T为各种商品的交易量。
67、现金余额数量说: M=K X P X RM为货币数量(现金余额),P为一般物价 水平,K是R中以货币形式持有的比例,R为“真实的资源”,定义不一定,设为总产量。
68、上述二者的区别:①现金交易数量说从宏观领域分析,而现金余额数量说是从微观经济主体分析;②前者强调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飞翔的货币),后者则强调货币的贮藏职能(栖息的货币);③前者运用了流量分析法,后者运用了存量分析法。
69、凯恩斯的货币理论(*)
70、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和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区别:①凯恩斯认为的货币主要是货币和债券,而弗里德曼认为的货币是货币、债券、股票和财富;②凯恩斯强调的货币是现金,弗里德曼强调的是存款;③凯恩斯认为利率是不稳定的,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而弗里德曼认为利率是稳定的,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④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是不稳定,因而强调相机抉择,而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是稳定的,故强调单一抉择。
71、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商品和劳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持续明显上涨的过程。
72、通货膨胀的成因:①社会总需求超过社会总供给,从而导致物价上涨;②总供给函数移动引起价格上涨;③结构性的通货膨胀,即工资与物价存在向上的刚性,引起物价总水平的持续普遍上升。
73、通货膨胀的治理------需求政策:紧缩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收入政策:制定物价与工资行为准则,限制物价和工资的上涨。
供给政策:着力增加生产和供给,改善劳动力市场结构的人力资本政策。
一、货币供给中的教学难点
在长期的《货币银行学》教学实践中, 通过问卷调查、课后交流、作业和考试等手段, 我们发现在货币供给教学中, 授课对象经常遇到的典型疑难问题有这样一些:存款派生模型比较抽象, 授课对象对存款派生模型无限派生的假定难以理解, 通过T型账户阐述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变化也比较难理解;存款派生模型和货币供给模型之间的关系理解不透;基础货币的本质难以把握。比如授课对象有这样的疑问:基础货币是货币供给的源泉, 但基础货币的三个组成部分 (法定存款准备金、流通中现金和超额存款准备) 中只有超额存款准备金具有存款派生的能力, 这是否存在矛盾;对乔顿模型理解存在偏差。比如授课对象有这样的疑问: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 超额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会导致货币供应量减少。但是当商业银行通过再贴现或公开市场业务获得资金时, 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将提高, 而货币供应量将增加, 这是否存在矛盾。
经过梳理, 我们认为存在这些疑惑的主要原因在于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理解不清, 通过教学环节的合理设计可以使得货币供给中的有关概念和理论更加清晰地展现给授课对象, 以改善教学效果。
二、当前《货币银行学》课程货币供给的常见的讲授方法
目前国内《货币银行学》教学主要沿袭中国人民大学黄达教授开创的体系, 货币供给教学主要围绕存款派生模型和乔顿模型展开。中央财经大学的《货币银行学》精品课程中第十八章货币供给安排了这样几个部分:现代信用货币的供给, 中央银行与基础货币, 商业银行与存款货币的创造, 货币乘数与货币供给量, 影响我国货币供给的因素分析。中国人民大学《货币银行学》精品课程中则将有关内容分为两章。在第十二章现代货币的创造机制中包括这些内容:现代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 存款货币的创造, 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创造过程, 对现代货币供给形成机制的总体评价。在第十四章货币供给中安排了货币供给及其口径, 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与控制工具, 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还是内生变量, “超额”货币及其所反映的规律这几个部分。上海财经大学的《货币银行学》教学中, 第十一章货币供给是按这样的顺序展开的:货币的定义, 货币总量及其构成, 存款货币的多倍扩张与多倍收缩, 乔顿模型, 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 货币供给理论。
上述安排代表了国内《货币银行学》主流的讲授思路。可以看出来讲授内容差别并不大, 但是讲授顺序安排则有较大区别。而我们认为具体的讲授顺序对教学效果有很大影响。本文认为货币供给教学可以按下述顺序展开阐述:货币口径, T型账户与银行资产负债表, 存款派生模型, 货币供给模型, 货币供给的影响因素, 影响我国货币供给的因素分析。下一部分具体讨论这样安排的原因, 并对每一环节的教学难点和教学方法设计展开讨论。
三、教学难点分析及教学方法的设计
1. 货币口径。
对货币不同口径的准确理解直接关系到对存款派生和货币供给模型的理解, 因此本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对货币供给理论的讲授作知识准备。按照一般的《货币银行学》体系, 货币口径的教学可能已经在“货币”一章完成。但本文认为有必要在货币供给理论之前安排货币口径的讲授或者回顾, 原因有二:第一, 在讲授完信用、利息、金融市场、商业银行等章后再阐述按照流动性的大小加以区别的不同货币口径更容易为授课对象接受;第二, 从讲授时间上看更靠近货币供给理论, 授课对象可以带着对货币口径的深刻的印象开始学习货币供给理论。
2. T型账户与银行资产负债表。
本教学环节要借助T型账户解释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各种业务对它们的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这些业务包括:中央银行通过买卖证券等资产改变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 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和还款, 两个商业银行通过在中央银行的账户转移资金, 商业银行发放和收回贷款, 商业银行向非银行公众购买和出售证券。
安排这一环节的原因有两个。一方面由于《会计学原理》一般在第一学年开设, 《货币银行学》通常在第二学年以后开设, 授课对象对会计基础知识已有陌生感, 而且《会计学原理》的视角和《银行会计》的视角不同, 如果授课对象没有学习过《银行会计》课程, 它们对于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的资产和负债可能缺乏准确的理解。虽然在一般的《货币银行学》教学安排中, 在“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两章已经讲授过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 然而在货币供给部分中对这方面的知识进行回顾仍然十分重要。另一方面, 如果在讲授存款派生时才开始通过T型账户解释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变化, 授课对象就会不断地转移精力去理解T型账户的变化。如果在这一环节另花时间先把这方面问题提前解决, 则在后面教学中授课对象就可以集中注意力分析存款派生问题。
3. 存款派生模型。
在某些《货币银行学》讲授体系中, 存款派生模型与货币供给是分开讲授的, 比如黄达的《货币银行学》和人民大学精品课程《货币银行学》, 然而本文认为把存款派生模型和货币供给模型都放在货币供给这一章讨论有助于改善教学效果。
另外, 本节的教学中还应当强调这几个知识点。
新增存款准备金的来源。存款派生模型的教学从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的增加开始, 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的增加方式有若干种方式。对于初学者而言, 教学中选取哪一种存款准备金增加方式会影响到后续内容的讲授效果。
米什金的《货币金融学》 (1998年,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采用了美联储向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和从商业银行手中购买政府债券这两种途径向银行体系提供追加的储备。中国人民大学《货币银行学》精品课程则首先说明“‘原始存款’的来源可以是存款货币银行从中央银行借款;可以是客户收到中央银行的支票——比如由国库开出的拨款支票——并委托自己的往来银行收款;也可能是客户向存款货币银行出售外汇并形成存款, 而银行把外汇售与中央银行并形成准备存款, 等等”, 接着则假设A银行的客户甲收到一张中央银行的支票, 客户甲委托A银行收款, 开始描述存款派生过程。劳埃德·托马斯的《货币、银行与金融市场》 (1999年, 机械工业出版社) 则假设某人在沉船上发现了一批美元现金然后存入银行。黄达的《货币银行学》中以“某人将一笔资金存入银行”开始描述存款派生过程。
米什金《货币金融学》的讲授方式有其显著的优点:第一, 和主要货币政策工具紧密联系, 有助于后续学习;而且区分了中央银行两种不同的提供储备 (存款准备金) 的方式, 并通过T型账户分析展现两种方式的不同和相同之处;第二, 明确讲述了存款准备金增加的原因, 避免了授课对象这样的疑惑:“为什么客户甲会收到一张中央银行的支票”;第三, 米什金的讲授方式从派生的源头开始描述存款派生的过程, 而其他讲授方式事实是从存款派生的某一环节开始描述, 授课对象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这样的疑惑:比如“存入银行的那笔资金是从哪里来的?”。而如果按劳埃德·托马斯的描述方法, 又似乎在暗示存款派生的起始不过是一个偶然事件——从沉船中发现了一笔现金。第四, 米什金的方式有利于表达存款派生的源头是由中央银行控制的, 其他方式则容易误导授课对象, 使其认为:我可以决定是否把一笔资金存入银行, 从而带来“原始存款”。事实上, 这笔要存入银行的货币的来源归根结底还是来源于中央银行。
然而米什金的讲授方式也有个问题, 国内教材普遍作为重要知识点阐述的“原始存款”、“派生存款”难以解释清楚。所谓原始存款, 无非就是和商业银行的新增超额存款准备金这笔资产相对应的负债。而如果按照米什金的讲授方式: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购买证券, 则商业银行与这笔资产相对应的负债是原来持有的证券对应的负债;或者中央银行贷款给商业银行, 则对应的负债则是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借款。这两种情况在教学中无法清晰地展现“原始存款”的概念 (实际上, 米什金的教材中没有提到原始存款的概念, 而是将称作“银行体系储备额的变动”) 。
本文认为比较合适的做法是分两个步骤讲授存款派生理论:首先从某人存入一笔存款开始, 阐述所谓“原始存款”会逐步被派生, 创造出更多的存款货币;然后按照米什金的方式说明中央银行投放货币的情况, 并说明“某人存入一笔存款”这样的情形只是完整的存款派生过程中的一部分, 这笔要存入银行的货币的来源归根结底还是来源于中央银行。这样的安排兼顾了各种讲授方法的优点, 逻辑上更为合理、连贯。授课对象可以清楚地把握从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再到社会公众的存款多倍创造的过程, 避免其它讲授方法给授课对象可能带来的一些困扰。
此外, 部分授课对象可能对于无限派生感到无法接受, 教师有必要指出, 存款派生模型的主要目的在于研究相关变量之间的联系, 而不是为了测算存款货币的数量多少, 因此做了合理的简化和抽象。
4. 货币供给模型。
(1) 货币供给的“机械论”及教学中的问题。存款派生的公式在通过T型账户的推导后, 可以比较容易地被理解和掌握, 然而一般的《货币银行学》教学体系在从存款派生过渡到货币供给理论的过程中却出现了逻辑上的断裂。因为基本上所有教材都是这样推导乔顿模型的:M=mB, 因为有M=C+D= (1+c) D和B=C+R+E= (c+r+e) D, 所以可以得到。以上有关符号都代表其在货币供给模型中的通常的意义。
这个推导过程事实上只是M=C+D, B=R+C, 等恒等式的变形, 或者说是货币供给的“机械论”。这种货币供给过程的描述方式最先是由弗里德曼和施瓦茨在1963年提出的弗里德曼—施瓦茨模型, 与之本质上相同的还有卡甘模型, 而乔顿模型则进一步考虑了超额存款准备金等因素。
初学者在理解货币供给的“机械论”时往往有这几点疑问。第一, 在货币供应模型的这种推导过程中, 货币供应量似乎只是被人为地被拆成基础货币B和货币乘数m这两个因子, 而选择基础货币这个量的原因却并不清晰;第二, 基础货币中包含法定存款准备金、流通中现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 但是其中只有超额存款准备金具有存款派生的能力, 为什么视基础货币为货币供给的源泉;第三, 货币供给的“机械论”的推导方式与存款派生模型有什么关系, 前面花费很大精力学习存款派生模型对于货币供给模型有何意义?
(2) 理解“基础货币”。首先, 我们选取一个存款派生理论中的典型的例子来帮助理解基础货币为什么被视为货币供给的源头。△R=100,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20%, 超额存款准备金率=10%, 现金漏损率=10%, 容易得到表1。
根据上表可以容易地发现法定准备金变动额+超额准备金变动额+流通中现金变动额=50+25+25=100元, 恰好等于最初的准备金变动额100元, 这并非巧合, 也不是仅在存款派生可以无限进行的假定下才成立。事实上, 无论在存款派生过程的哪一个时点, 法定存款准备金、超额存款准备金和流通中现金的增加额之和都等于新增的原始存款。其中的原因非常清晰:因为在存款派生过程中, 新增超额存款准备金在派生过程中只能转化为法定准备金变动额, 超额准备金变动额和流通中现金这三种形态, 而这三个部分之和正是基础货币, 因此基础货币增加额总是等于新增的超额准备金。整个派生过程是由新增的超额存款准备金导致的, 所以存款派生和货币供给的源泉其实是新增超额存款准备金, 而这总是等于新增基础货币。
其次, 需要向授课对象解释, 抽象模型中的新增超额存款准备金在实践中是无法加以统计的, 因为银行发放贷款、存款人的提现等行为都会迅速地导致其转变成其他形态。相反基础货币的三个组成部分都是极易被中央银行统计的, 这正是经典货币供给模型把基础货币视作货币供给的源泉, 并把货币供应量视为基础货币与一个乘数 (货币乘数) 之积的原因。
(3) 从存款派生模型推导乔顿模型。授课中需要指出乔顿模型完全可以通过存款派生模型推导而得到, 也就是货币供给模型推导的“漏损法”。这种方法不同于货币供给的“机械论”通过恒等式的变形获得, 而是在存款派生模型的基础上推导而来:
因为在包含法定存款准备金、超额存款准备金和现金漏损的存款派生模型中有, 又因为所有新增存款准备金总是等于新增基础货币, 同时增量可以改写为存量, 所以有。根据货币的定义
5. 货币供给的影响因素。
(1) 准确理解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是一个难点。授课对象经常会有这样的疑问:当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提高时, 派生能力将会下降, 货币供应量应该减少。但是当商业银行通过再贴现或公开市场业务获得资金时, 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将提高, 而货币供应量将增加。这两种情况下是否存在矛盾?
产生这种疑惑的原因是对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没有理解准确, 因此讲授中必须特别加以分析: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是商业银行自主决定将存款余额的一定比例存放于中央银行, 这部分资金只要贷放出去, 就可以派生出新的存款, 因而是具有派生能力的。但是商业银行出于某种考虑 (比如安全、流动性或能否盈利) 决定不贷放出去。如果商业银行决定保留更大比例的超额存款准备金, 存款派生能力当然会下降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前提下) 。而在中央银行投放货币时, 商业银行的准备金账户上将会增加一笔资金, 表现为超额存款准备金的增加, 但是这种增加是暂时的, 商业银行将把这笔资金贷放出去, 从而在其他因素不变的前提下导致货币供应的增加。事实上前者是货币乘数的变化, 而后者是基础货币的变化。
(2) 强调货币供给模型中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在考察一个因素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时, 教科书中的基本结论都是在假定其他因素不改变的前提下作出的。比如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时, 如果货币供给模型中其他因素保持不变, 才能得到货币供给下降的结论。而如果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同时下降了, 则不一定得到这样的结论。教学中可以举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在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 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可能导致超额存款准备金率的下降, 因此未必导致货币供应量的急剧减少,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就未必如教科书所说是一剂调节货币供应量的“猛药”。
(3) 及时理解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常见的《货币银行学》体系中, 三大法宝一般在独立成章的“货币政策”部分具体展开, 但在本章货币供给模型推导完毕后完全可以初步讲解这三种主要货币政策工具的基本原理。讲授中侧重解释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如何改变了存款派生能力, 从而影响货币乘数, 再贴现和公开市场业务如何通过改变基础货币而改变货币供应量。
6. 影响我国货币供给的因素分析。
我国的货币政策操作具有鲜明的特点, 一般性理论应当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中央财经大学《货币银行学》精品课程在这一部分有十分精彩的安排, 在其第十八章货币供给安排了第五节“影响我国货币供给的因素分析”, 主要包括:我国基础货币的构成, 中央银行对政府债权的变化及其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商业银行再贴现与再贷款的数量变化, 外汇储备存量的变化, 我国的货币乘数, 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这几个部分。这样的安排十分贴切地针对中国的货币供给影响因素的特征, 因此十分具有借鉴意义。
另一方面, 存款派生模型和货币供给模型是高度抽象的理论模型, 在教学中将理论和宏观经济现象紧密结合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比如有必要特别注意对中央银行票据这种十分有中国特色的货币政策工具的讨论。可以在基本理论讲授完毕后安排课后分组搜集资料进行研究, 并安排一定的课时进行课堂讨论, 教师可以事先给出一些思考题, 引导课外学习研究。
四、结论
本文对货币供给讲授环节提出以下建议:首先, 强调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 尽量提前作好知识准备, 避免在讲授核心理论时分散授课对象的注意力。其次, 选择恰当的讲授顺序和讲授方式, 力求逻辑上的完整和统一, 帮助授课对象正确理解重要概念, 避免理解偏差。第三, 对于授课对象的任何疑惑都尽量做到有所说明, 教师可以提供较为高深的参考资料, 供学有余力者进一步研究。第四, 强调理论和我国宏观经济现象分析的结合, 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加深理解。
摘要:货币供给是《货币银行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文章从货币供给经典理论出发, 广泛借鉴主流货币银行学教材和著名高校货币银行学精品课程在货币供给部分的教学方法, 针对货币供给教学中的难点, 探索货币供给教学方法。
关键词:货币银行学,货币供给,乔顿模型
参考文献
[1].陈观烈.陈观烈选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
[2].黄达.货币银行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3].杰格迪什.汉达.货币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4].劳埃德.托马斯.货币、银行与金融市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9
[5].米什金.货币金融学 (第四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6].米什金.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经济学 (英文原版第6版)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7].人民大学货币银行学精品课程网站, http://202.112.126.159/jpkc/125011/default.htm
[8].西南财经大学货币银行学精品课程网站, http://202.205.10.58/2004/swufe001/index.htm
[9].中央财经大学货币银行学精品课程网站, http://www.cufe.edu.cn/jgsz/jingpin/index.htm
关键词:高职;货币银行学;教学分析
一、《货币银行学》课程概述
《货币银行学》是基于货币流通的角度研究金融系统各方面的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应用经济学科。该课程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对有关金融范畴的理论论证。二是对金融的微观分析。三是对金融的宏观分析。随着金融对经济的作用日益增强,金融领域自身也在不断地创新,其对相关人才的要求也随之提高。
二、高职《货币银行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没有区分高职与本科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实践中,高职和本科的教学内容雷同,相同的教学内容适用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忽视了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不能配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来实施教学,导致技术技能培养的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学水平和效果参差不齐,影响了该课程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最终使理论教学处于尴尬的地位,更无从谈起提高高职学生经济方面的专业技术能力。
(二)教学方法单一枯燥,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货币银行学》是专业基础理论课,大部分内容属于理论讲授,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有人将这种教学方式概括为:“老师念讲稿,学生记笔记,期末圈重点,考前突击背,考后就忘记。”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很容易造成学生“讲理论头头是道,做实务一筹莫展”的怪现象。
(三)考核方式单一,不能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全面、真实、公正的考查。目前,高职《货币银行学》是选修考查课,考核一般由任课教师自己命题。在实践中一般采取专业必修课考试的模式,包括名词解释、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和论述题,试题难度较小,在书上都能找到现成的答案,许多学生即使平时不努力学习,只要把教师考前给学生划定的考试范围死记硬背,也能取得不错的成绩,这一方面无法考核生对知识的综合掌握和应用,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高职院校《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建议
(一)体系全面、深浅适度。一方面,《货币银行学》必须在教学内容的广度上确保课程体系的全面性。一般而言,其课程内容应包括货币与货币制度、信用与利息、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商业银行、中央银行、货币供求与均衡、货币政策、国际金融、金融与经济发展等十个部分,以让学生对货币银行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另一方面,在教学内容的深度上要注意深浅适度。要照顾到高职学生的理论基础,特别是要明确非金融类专业学生由于不以在金融领域从业为就业导向,其学习本门课程在目的定位上与金融类专业必然存在差异。
(二)案例教学、提升趣味。高职院校旨在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因此在《货币银行学》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能够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不断积累行业知识及经验,耳濡目染养成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的思维习惯,从案例中学习到要成为合格的社会应用型专业人才所必需的职业素质及技能,有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和应用型综合素质的提升,加快学生的专业化、社会化培养进程。
(三)实践教学、注重应用。《货币银行学》课程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如下三种形式:一是查验性实践。如组织到商业银行营业部规场开展对银行客户和银行从业人员的调查访问,观察商业银行所在的经营场所及其内在设施,了解商业银行经营业务的种类与具体流程。二是参与性实践。在给定利率及还款期限的前提下计算房地产市场抵押贷款的还款额,具体参与个人理财实践等。三是辨析性实践。如以中国人民银行在去年连续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及银行存贷利率为例进行讨论并预测央行的后续行为,将课程学习的全体学生分组并赋予小组课下讨论、课堂上讲演的责任,并由此展开小组间的讨论、最后形成相对一致的看法及结论。
(四)考核改革、强化实效。对于高职院校来说,由于其以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为基本宗旨,因此,培养过程中必须重点设计基于以能力为核心的评价体系。一方面应降低期末考试在全部成绩评定中所占的比例,增加各章节日常理论考核成绩在总成绩中的占比。一方面,实践教学成绩在总成绩中的占比应该提高到与理论考核成绩占比大体相当甚至更高的水平上来,以真正强化培养学生联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动手能力、综合分析的能力。其次要改革考核的具体方式,将课堂考核、期中考核、期末考核、课堂提问、课后习题、小组讨论、实践教学报告、虚拟实训考核、实战(如股票实盘)绩效考核等多种考核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多个维度、多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成效进行更加科学和更有针对性的考核。
参考文献:
一
名词解释
1收益资本化
各种有收益的事物,不论它是否是一笔贷放出去的货币金额,甚至也不论它是否是一笔资本,都可以通过收益与利率的对比而倒过来算出它相当于多大的资本金额。这习惯地称之为“资本化”
2信用交易
是指证券交易的当事人在买卖证券时,只向证券公司交付一定的保证金,或者只向证券公司交付一定的证券,而由证券公司提供融资或者融券进行交易。
3流动性陷阱
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
4公开市场业务
指中央银行通过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吞吐基础货币,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活动。与一般金融机构所从事的证券买卖不同,中央银行买卖证券的目的不是为了盈利,而是为了调节货币供应量。
5货币内生性
指的是货币供应量是在一个经济体系内部由多种因素和主体共同决定的,中央银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因此,并不能单独决定货币供应量。
恒久性收入
是一个人依靠拥有的财富(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经常能够获得的收入流量。
再贴现
是中央银行通过买进商业银行持有的已贴现但尚未到期的商业票据,向商业银行提供融资支持的行为。
窗口指导
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劝告和建议来影响商业银行信贷行为的一种温和的、非强制性的货币政策工具,是一种劝谕式监管手段。指监管机构向金融机构解释说明相关政策意图,提出指导性意见,或者根据监管信息向金融机构提示风险。
9基准利率
是金融市场上具有普遍参照作用的利率,其他利率水平或金融资产价格均可根据这一基准利率水平来确定。
10劣币逐良币规律
指当一个国家同时流通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法定比价不变的货币时,实际价值高的货币或银子(良币)必然要被熔化、收藏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低的货币(劣币)反而充斥市场。
11货币市场
是指期限在一年以内的金融资产交易的市场。该市场的主要功能是保持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以便随时转换成可以流通的货币。
12现金漏损率
也称提现率或现金比率,指客户从银行提取或多或少的现金,从而使一部分现金流出银行系统,出现所谓的现金漏损。现金漏损与存款总额之比称为现金漏损率。出现现金漏损会减小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
13基础货币
是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被社会公众持有的现金与商业银行体系持有的存款准备金(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的总和。它是中央银行发行的债务凭证,表现为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R)和公众持有的通货(C)。
14法定准备率
是指西方国家中央银行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三大传统政策工具之一。按法令规定,商业银行应将其所吸收的各类存款的一定比率,作为存款准备金交存中央银行。
15巴塞尔协议
是巴塞尔委员会制定的在全球范围内主要的银行资本和风险监管标准。巴塞尔委员会由来自13个国家的银行监管当局组成,是国际清算银行的四个常务委员会之一。
二
简答题
1简述凯恩斯关于利率决定的分析。
凯恩斯认为利率是纯粹的货币现象。因为货币最富有流动性,它在任何时候都能转化为任何资产。利息就是在一定时期内放弃流动性的报酬。利率因此为货币的供给和货币需求所决定。凯恩斯假定人们可贮藏财富的资产主要有货币和债券两种。
利率决定于货币供求数量,而货币需求量又是基本取决于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如果人们偏好强,愿意持有的货币数量就增加,导致货币的需求大于货币的供给时,利率上升;反之,偏好弱时,对货币的需求下降,利率下降。因此利率是由流动性偏好曲线与货币供给曲线共同决定的,货币供给曲线M由货币当局决定,货币需求曲线L=L1+L2是一条由上而下由左到右的曲线越向右越与横轴平行。当货币供给线与货币需求线的平行部分相交时,利率将不再变动(该情况下被称为流动性的陷阱)即无论怎样增加货币供给,货币均会被存储起来,不会对利率产生任何影响。
简述现代金融体系下存款货币创造的过程。
3现代货币主义关于货币需求分析的主要特点何在?
4如果肯定货币的能动作用,那么货币扩张中的产出及价格效应是怎样的呢?
5凡提高货币工资就会导致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吗?为什么?
6简述通货膨胀的强制储蓄效应。
7简述通货膨胀的资产结构调整效应。
8简述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简述判断利率水平的主要依据。
简述财政收支与货币供给的关系。
三
论述题:
以上课所讲专题为主:人民币升值,房地产过热与银行信贷,存款保险制度(结合我国2015年5月1日实施的《存款保险条例》就理论、功能作用、实施条件等进行分析)
参考论文:
何平
从日本的“支付”解禁论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条件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4/2
何平等
论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功能和作用
教学与研究
2014/1
3何平
存款保险:历史、制度与中国的选择
清华金融评论
2015年第5期
4何平
存保制度与金融安全网
中国金融
1、下列银行中,哪一个银行与其他几家银行性质不同?()A、中国工商银行 B、中国农业银行 C、中国人民银行 D、中国银行
2、以下最稳定的货币制度是()
A、银本位制 B、金币本位制 C、金银复本位制 D、平行本位制
3、宏观货币需求和微观货币需求是从哪个角度研究货币需求问题的?()A、剔除通货膨胀角度 B、经济运行角度 C、经济总体和个体角度 D、经济主体角度
4、中央银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将导致商业银行信用创造能力()A、上升 B、下降 C、不变 D、不确定
5在产业周期的各个阶段上,商业信用的动态与产业资本的动态是()A、一致的 B、相反的 C、无关系 D、不确定
6、商业银行派生存款的能力()
A、与原始存款成正比,与法定存款准备率成正比 B、与原始存款成正比,与法定存款准备率成反比 C、与原始存款成反比,与法定存款准备率成反比 D、与原始存款成反比,与法定存款准备率成正比
7、商业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是()
A、自有资本 B、贷款和投资 C、发行金融债券 D、存款负债
8、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具有灵活性的货币政策工具是()A、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 B、再贴现率 C、公开市场业务 D、窗口指导 9.下列属于消费信用的是()
.A直接投资 B 银团投资 C赊销 D出口信贷
10.金本位制下,()是决定两国货币汇率的基础.A 货币含金量 B铸币平价
C中心汇率 D货币实际购买力
11.专门向经济不发达会员国的私营企业提供贷款和投资的国际金融组织是().A国际开发协会 B国际金融公司
C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D国际清算银行
12.属于管理性金融机构的是().A商业银行 B中央银行 C专业银行 D投资银行
13.属于货币政策远期中介指标的是().A汇率 B超额准备金 C利率 D基础货币
14.执行价值单方向转移的货币职能是()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D.贮藏手段
15.租赁设备由承租人维修保养的是()
A.经营租赁 B.古代租赁 C.传统租赁 D.金融租赁
16.1998年我国取消贷款规模管理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主要是()
A.利率 B.同业拆借利率 C.货币供应量 D.存款准备金率
17.“扬基债券”的面值货币是()
A.日元 B.美元 C.英镑 D.法郎
18.凯恩斯认为交易性需求是收入的()
A.平减指数 B.非平减指数 C.递减函数 D.递增函数
19.对有价证券行市的正确理解是()A.证券行市与市场利率负相关
B.证券行市是有价证券的发行价格
C.证券行市是证券面值的资本化
D.证券行市与证券收益率负相关
20.下列金融市场类型中属于长期资金市场的有()
A.公债市场
B.同业拆借市场
C.本票市场
D.回购协议市场
21.作为金属货币制度基础的构成要素是()A.货币名称
B.货币单位 C.货币金属
D.本位币的铸造与流通 22.某一预计商品价格总额为1200万元,赊销商品总价格为200万元,货币流通速度为2.5次,按马克思货币必要量公式计算的货币必要量是()A.480万元B.400万元
C.560万元
D.500万元 23.建立时没有资本金而是根据国家授权执行中央银行职能的是()A.新加坡中央银行
B.韩国中央银行
C.土耳其中央银行
D.斐济中央银行 24.外国银行在美国发行的可转让定期存单称为()A.牛市定期存单
B.熊市定期存单
C.扬基定期存单
D.开口帐户定期存单
25.对经济运行影响强烈而不常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是()2
A.信用配额
B.公开市场业务
C.再贴现政策
D.存款准备金政策 26.属于区域性国际金融机构的是()A.世界银行
B.亚洲开发银行 C.国际金融公司
D.农业发展基金会 27.由国家补贴保险基金的保险称为()A.财产保险 B.商业保险
C.政策性保险
D.保证保险 28.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创造的主要条件是非现金结算的广泛运用和()A.利率市场化
B.充足的备付金
C.商业银行机制完善 D.信用制度的发展
二、多项选择题
1、货币的职能有()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D、贮藏手段 E、世界货币
2、货币流通规律表现在()
A、商品价格与货币需求量呈正比例变化 B、商品价格与货币需求量呈反比例变化 C、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需求量呈反比例变化 D、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需求量呈正比例变化 E、商品流通数量与货币需求量呈正比例变化
3、按对利率管制程度的不同,利率可以分为()A、市场利率 B、一般利率 C、公定利率 D、官定利率 E、优惠利率
4、影响商业银行存款派生能力的因素有()A、原始存款 B、法定存款准备率 C、提现率 D、超额准备率 E、派生存款
5、现代信用最主要的形式有()
A、商业信用 B、银行信用 C、国家信用 D、政府信用 E、消费信用
6、下列属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有()A、信托公司 B、证券交易所
C、租赁公司 D、各种基金会 E、信用合作社 7.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方主要项目包括()A.政府债券
B.流通中货币
C.再贴现及放款
D.外汇、黄金储备
E.其他资产 8.中央银行的基本特征是()A.不以盈利为目的B.与政府有明确分工
C.国家所有制
D.处于超然地位
E.不经营普通银行业务 9.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有()A.流动性
B.社会性
C.安全性
D.盈利性
E.效益性 10.对货币市场表述正确的有()A.货币市场流动性高
B.政府参与货币市场的主要目的是筹集资金,弥补赤字
C.一般企业参与货币市场的目的主要是调整流动性资产比重
D.货币市场交易频繁
E.货币市场是有形市场
11.政策性金融机构特有的职能是()A.倡导性职能
B.金融中介职能
C.补充性职能
D.选择性职能
E.计划性职能
12.名义货币供给如果超过了实际货币需求,就会引起()A.货币升值
B.物价上涨
C.物价基本不变
D.货币贬值
E.物价下跌
13.金属货币制度下辅币的特点主要有()A.不足值货币 B.贱金属铸造
C.规定磨损“公差”
D.有限的法定支付能力
E.可以自由铸造 14.影响经济主体对货币需求量的主要因素是()A.一定时期居民收入水平
B.利率高低
C.居民收入结构
D.企业的货币收支流量
E.预期价格变化
15.古代信用存在的主要形态是()A.价值形态
B.实物形态
C.凭证形态
D.商品形态
E.货币形态 16.国家弥补财政赤字的主要办法是()A.扩大投资
B.紧缩信贷
C.增加赋税
D.发行公债
E.增加纸币发行
三、名词解释 1支付手段 2基础货币 3市场利率 4法定存款准备金
5、现金漏损率
6、超额准备金率 7铸币平价 8中间业务 9货币需求 10格雷欣法则 11实际货币供给 12单一规则 13抵押贷款 14资本与金融项目 15价值尺度 16公开市场业务 17出口信贷 18通货膨胀 19.回购协议 20.实际货币需求 21.欧洲债券
22.复合型中央银行制度 23.商业信用
四、简答题
1、简述利率的作用。
2、简述中央银行的职能。
3、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有哪些?
4、简述西方国家中央银行的制度形式。
5、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6、如何制止基建投膨胀?
7、试述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8、试述人民币的性质。
9、试述发展和完美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性。
10.与直接融资相比,间接融资的优点和局限性有哪些?
11.如何理解中央银行十国家的银行?
金融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十什么?金融工具的基本特征十什么?不同发行方式下的发行价格有哪些形式?
14商业银行主要有哪些中间业务?
五、论述题目
1、你是如何评价通货膨胀效应?
2、试述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3、试述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
4、试述社会主义经济中信用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
5、如何理解不同体制下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你认为现阶段我国中央银行应如何运用货币政策工具?
1.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基本职能)贮藏职能,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2.货币制度四要素:规定货币币材,确定货币单位,规定本位币和辅币的铸造发行流通程
序,建立准备制度。
3.信用的基本要素:信用主体,客体,内容,时间间隔,信用载体。
4.信用的特征:①是有条件的借贷行为,②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③价值单方面的转移,④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
5.信用工具的特点:偿还性,流动性,收益性,风险行。
6.利率变化的因素:国际利率,平均利润率,国家经济政策,社会再生产状,物价资金供
求状况。
7.商业银行的职能:信用中介,支付中介,信用创造,金融服务,调控经济
8.票据贴现与发放贷款的异同:同:两者都是银行资产业务,都是为客户融通资金
不同:资金流通性不同,利息收取时间不同,利息率不同资金使用范围不同,债务债权的关系人不同,资金规模和期限不同
9.央行的职能:①按社会经济地位划分为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②按性质划分为调节职能,管理职能,服务职能。
二.名词解释
1.货币制度: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本国货币的流通结构和组织形式。
2.信用:以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为基本特征的借贷行为。
3.流动性:信用工具迅速变现而不遭遇损失的能力。
4.贴现:持票人以未到期的票据向银行兑现,银行扣除自贴现日至到期日的利息后,给付
现现款以融资的行为。
5.基准利率:由国家中央银行直接制定和调整,在整个利率体系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利率,在市场经济国家主要指再贴现利率。
6.市场利率化:中央银行只控制基准利率,其他的由市场决定。
三.选择
1.劣币驱良币或雷格欣法则,实际价值大于名义价值为良币
2.商业信用是信用制度的基础,是最基本的信用形式
银行信用是现代信用的支柱和主体,是现代信用制度的中心
银行由简单的中介人发展成万能的垄断者
银行信用是在商业信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3.信用中介是商业银行最基本首要职能,最能反映金融特征。
4.商业银行经营原则是盈利性(一切活动内在动力),安全性和流动性。
5.负责业务是商业银行形成资金来源的业务,是其他业务的基础。
6.商业银行最大特点是可以接受活期存款。
7.2012年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是发行股票筹集股份资本。
8.中央银行是一国的金融体系核心。
1本章的地位和学习目标
金融市场是金融体系中两大融资渠道之一, 对于融资者来说也是一种更为高效、成本更低的融资方式。所以学习金融学除开要准确把握商业银行作为间接融资方式的相关理论以外, 对于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理论的学习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分类;理解金融市场的职能和作用;掌握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金融衍生品市场那个的构成、交易机制和参与主体。
2五步教学法实施
2.1自学
自学也是课前预习, 是指学生在认识新知识的同时获得学习方法, 它要求充分体现学生是怎样主动学习的。要求学生通过看书思考达到理解本节的重点、难点的目的。对于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这章, 可以通过要求学生收集案例、数据等的方式督促学生对金融市场有一个框架性的了解。还可以设计一些自学题帮助学生达到自学的目标, 比如:你所了解的融资方式除开银行还有哪些?你知道股票交易所吗?通过这些引导性的问题可以使学生主动的将平时的生活实践跟本章的学习联系起来,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达到了自学的目标。
2.2研讨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共同活动, 共同创造。因此, 要注意教学活动过程中多种获取知识的途径:书本、老师、社会, 讨论也是再学习的一种途径, 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巨大的信息资源, 因为他们水平相当, 相互启发使思维更加活跃。让学生学会交流, 学会通过合作解决问题。
在自学阶段, 学生自主的收集到了很多跟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相关的信息, 自己对相关的问题也有了一定的见解。这个时候学生会有非常强的跟其他人进行交流的意愿, 如果此时教师直接进入讲授阶段, 可能会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受挫。所以此时教师应该主动引导学生进行研讨和交流, 学生之间的观点和信息会发生碰撞, 这对本章的学习是大有益处的。
2.3讲授
如果前两个步骤进行的合理, 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社会, 学生对金融市场、金融工具已经有了一个非常清楚的认识。所以在讲授中, 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将学生此前收集到的略微凌乱的信息系统化, 将学生对金融市场的自主感性认识上升到一个理性认识的阶段。从学生掌握知识的角度来说, 这是一个升华的阶段。传统的教学方式直接进入讲授阶段效果一般不尽如人意, 主要原因就在于缺少了前两个阶段对学生兴趣的有效激发, 而现在在学生兴趣浓厚的状况下, 通过讲授使得学生真正掌握了金融市场的相关知识点。
2.4运用
对于金融学知识来说, 仅仅停留在知识掌握阶段还是不够的, 重要的是如何运用它。这里的运用即包括学生会如何在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来进行理财, 但对我们教学来说更重要的运用在于学生能否用所掌握的知识点去分析一些现实中的问题。所以在这一步骤,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回答, 更好的方式是用一些案例进行教学。在一个具体的案例中要求学生对不同的融资方式进行分析和选择, 让学生站在一个投资者或者是一个企业老板、融资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一阶段将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的知识并不是简单枯燥的理论, 实际运用非常广泛, 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2.5拓展
基本的教学步骤已经完成, 但是教师此刻还要明白, 在学生的兴趣被激发的情况下, 求知欲也被激发, 很多学生希望进一步了解金融市场的相关知识。这个时候就进入了拓展阶段, 在此阶段, 教师可以讲授一些比如关于股票交易所的发展历史、具体运作;金融市场在历史上所起到的具体作用;西方国家进入发达国家阶段, 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是如何发挥效用的等等这些知识满足学生此刻被激发的求知欲。
3结语
通过五步教学法的实施,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学生切实掌握了本章的核心知识点, 而且也可以在一个很长的教学阶段内使学生一直对货币银行学的相关知识保持极高的兴趣, 教学目标达到。就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来说, 他不仅仅是记住了几个知识点, 由于在这个学习过程中, 他体会到的自主性和高兴趣, 他也对知识点的运用有了自己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夏丹阳主编.货币银行学[M].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0.
[2]徐培华.五步教学法[J].新课程学习, 2011, (10) .
关键词:高职;货币银行学;案例教学法
一、案例教学法在高职《货币银行学》课程运用的意义
(1)运用案例教学法,可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货币银行学》以货币和货币资金为主线,揭示了商品经济中货币、信用、金融运行的完整的一般原理和规律。其理论是比较抽象的,但又是学生学习经济基础知识所必须掌握的,用案例辅以教学,可把抽象的理论转变为可直观的现实。案例教学中,学生由被动地听,到主动思考,述说自己的观点,参与辩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对货币信用理论的理解就更深入了。(2)运用案例教学,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的目标旨在培养学生进行批判性、分析性的思维能力和信心,以及进行论证和说服的技能。学生必须先对有关货币信用的案例进行评细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还要找出支持自己观点的论据。(3)运用案例教学,可加强教师与学生课堂内外的交流。成功的案例教学,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
二、高职《货币银行学》案例教学法的特殊性
(1)高职教学在案例设计上要具有针对性。高职教学案设计要针对学生现有的能力、知识结构与专业要求进行设计,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得到乐趣和肯定。这是高职教学中的最重要的一点,只有获得肯定学生才能增加信心,才能迸发出学习热情。(2)在案例设计上应该要有较强的操作性。案例教学的设计必须细致可行,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多种情景,教师要制定各种具体办法来引导学生。(3)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融合。为实现案例教学的与其它教学方式相融合,应该要求教师对课程整体的案例教学进行合理的安排,考核的重点包括是否与理论相匹配,课时安排是否合理等。
三、教师在高职《货币银行学》案例教学法中要完成的工作
(1)角色转换。在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是讲授者,学生是被动接受者,双方是单项交流,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过度强调教师的权威角色。案例教学已经使传统教学模式重心重点发生根本性变化,教师应该由以前的讲授者变为引导者,由理论知识的灌输者变为知识的兴趣激发者,由“权威者”变为“教练员”和“裁判员”,更由传授知识的媒介者转变为学生创造力的激发者和引导者,由过去单纯的语言讲述者转变为讲授、表演、示范、引导等多行为者。(2)构建团队学习组织。根据我国的高职教育现状,可将一个班级学生根据学号随机编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七到八人,这些小组成员应该固定化,以便能够长期在一起互动、交流。每个学生以小组成员的身份参与课堂讨论,发言时,推选小组代表围绕案例讲述看法,而其他小组成员则为代表献言献策,充当智囊库,合理分工,杜绝“搭便车”。(3)合理安排好教学进度。教师要首先把理论讲深讲透彻,遵循由浅入难,循序渐进,案例的准备也应该先简单后复杂,先零散后综合,特别是初始上课,最好要选择学生能够直接从教材上找到结果的案例,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和恒心,到后续深奥章节再准备较难较综合的案例,以此锻炼学生理解材料、加工材料和运用材料的目标,甚至还可以反馈教材理论知识的完善。
四、高职《货币银行学》案例教学法的基本环节
(1)根据教学目的精选案例。《货币银行学》案例的选择,应最具有代表性、最能揭示所学理论、最能发挥学生潜能和优势,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2)阅读案例、分析问题。学生应先阅读案例,掌握了解案例中的提供的信息,查阅有关资料,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做出判断,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拟出完整备择方案,准备参加讨论。(3)课堂讨论。先将全班分为几个小组,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由各小组选派一名代表阐述本组的观点,每名代表都应围绕问题讲述对本案的理解、分析、判断、论证和决策过程,阐明本组的主要意见,并且发言后还应接受其他同学的质询,以达到集思广益、观点共享、优势互补的目的。(4)归纳总结。讨论结束后,教师根据讨论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做出评价,评价应侧重于学生的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案的合理性、决策过程、选择事由、语言表达、论据的充分性、发言的态度等。例如在讨论“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风险”这一问题时,教师不能给出利率市场化一定成功或一定失败的结论。
参考文献:
【货币银行学复习】推荐阅读:
货币银行学重点复习10-22
货币银行学课后复习题09-09
货币银行学论述题06-22
货币银行学期末论文09-26
货币银行学期末整理11-24
货币银行学习题和试题07-01
《货币银行学实验》教学大纲07-25
货币银行学与金融学10-15
货币银行学课程论文选题12-15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总结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