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教育与法学人才培养模式

2024-08-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律师教育与法学人才培养模式(通用8篇)

律师教育与法学人才培养模式 篇1

------------------

发布时间:2010-11-10 07:54:34 【我要纠错】 【字号 大 默认 小】【打印】【关闭】

高等法学教育改革是最近几年颇受社会关注的话题。目前我国有六百多所院校开办了法学专业,学生总数达数十万人,法学教育蓬勃发展。但另一方面,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处于较低位置。在教育全球化的背景下,法学教育更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要求,高等教育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培养高素质人才和创新人才。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培养我们的法律人才?本刊特开辟《中国法学教育院长谈》栏目,邀请各院校法学院院长畅谈法学教育,以期对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法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思路。

韩大元,1980年考入吉林大学法律系,1984年考上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研究生。1990年到1992年赴日本留学,师从日本宪法学家阿部照哉教授。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院长、博士生导师,并兼任中国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等职。

□韩大元(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

中国法治建设事业正处于全面发展的重要转型时期,律师在我国法治发展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目前,我国的律师人数已达到19万人,选择律师作为就业趋向的法科学生人数在逐年增加。而目前的法学教育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培养学生进入律师行业的要求,律师教育还没有成为法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法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将律师教育概念引入到法学教育的体系之中,根据法律职业的特点与规律,及早地开展律师职业教育,建立与律师职业发展相配套的律师职业教育培养机制。

何谓法学院校的律师教育?就是在法学教育的各个环节中着力培养学生以法律职业者的专业精神与视角思考法律问题,了解民众的生活,培养人权文化与意识;让学生学会像律师一样思考问题,具备律师的专业精神、思考方式与行为方式;特别注重律师职业技能的培养,使其具备过硬的律师职业技能;培育学生对法律职业共同体的价值观与认同感。律师教育概念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律师教育就是培养有志于从事律师职业的学生,提高专业化的能力;而广义的律师教育是面向全体法科学生开设的律师基础实务等方面的教育,为未来从事律师、法官、检察官、公务员、法律顾问等职业打下必要的专业基础。

在法学院校开展律师职业教育,有助于培养未来律师群体坚定的法治信仰和理念。律师是法治事业的直接参与者和推动者,是法律共同体不可缺少的成员,也是法治价值社会化的重要纽带。律师必须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素质与人权意识,依法维护当事人利益实际上是维护社会公平和实现社会正义,实现以公权力制约为核心价值的宪政精神。通过律师教育要培养学生树立现代律师基本信念,作为精通法律的人,律师除了能有效地为当事人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外,还应履行推广法治理念、推进司法改革、关注弱势群体、开展公

益服务等社会责任。律师教育所强调的法治理念的培养,不仅仅是针对将来从事律师职业的学生,更是着眼于影响未来所有从事法律工作的学生,旨在培养法科学生坚定的法治信仰和法治理念,以维护公平正义和法律尊严。

在法学院校开展律师教育,有助于从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角度实现法学教育与法律实务的良性互动。律师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法律专业精神,使他们毕业后成为合格的律师,实现法科学生从理论学习到实践操作的对接。人大法学院和律师学院聘请了执业经验丰富、业务专长突出、热心教育事业的律师和法律界精英作为学生的指导教师,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独立判断的能力,为今后从事法律职业创造条件。

在法学院校开展律师教育,有助于培养国际型法律实务人才。全球化背景下,法学院和律师学院为学生提供律师实务教育也应有更高的国际化目标和标准。我国需要培养出一大批具备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精通国内外法律专业知识,能够在国际舞台上熟练运用专业知识维护国家利益的高水平法律人才,特别是国际化的律师人才。这些也是未来我们实施律师教育、培养律师人才的重要任务。

律师教育与法学人才培养模式 篇2

一、法律人道德培养应是法学教育模式改革的目标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1], 而法学教育是以传授法律知识、训练法律思维、培养合格法律专业人才为内容的教育活动[2]。显然在法学教育的这三项内容中, 传授法律知识、训练法律思维都只是手段和途径, 培养合格法律专业人才才是最终目的。换言之, 培养合格的法律人应是法学教育的最高追求。同理, 对法律人的职业道德培养应当成为法学教育模式改革的最高理想和教育革新模式设计的中心和出发点。

法律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是指, 法律工作者日常行为中表现出来的, 有长期从事的、有专门业务和特定职责的社会活动, 有着独特的职业责任的职业纪律, 形成了特殊的道德准则和规范, 能够被社会所认可的外在形象和行为。当然, 法律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不是法律工作者先天就具备的。应该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 才可以认识并且改善法律;一定要有必要的社会认识能力, 才可以客观的运用法律;但只有法律知识, 不能算作有很高的职业道德;一定要于法律学问之外, 再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因为一个法律工作者没有较高的道德水准, 那么他的学问, 反倒会成为危害社会的重要根源。因此, 职业道德对于法律工作者的重要性不可或缺。

一个代替的可能更具涵盖性且更具分析力的概念是“法律人”。该术语强调了人的职业的专业性。政法口的专业工作人员可能落入法律人的范畴, 有时可能被视为同政法机关作对的律师如今倒成为法律人中的天经地义的核心成分之一[3]。应该明确, 现今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合格甚至是优秀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律师、法官、检察官、公证员及一部分法学教师。

二、现存法学教育模式实现转变的原因分析

现存法学教育模式应该进行变革应由学术主导型教育转变为职业主导型教育, 其原因如下。

1. 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对职业法律人需求的增加。

在现代社会中, 教育总是与市场需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伴随着中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加快和深入, 劳动 (职业) 体制市场化程度愈来愈高, 法律人职业必定是未来中国社会的“黄金职业”和“朝阳职业”。面对整个国家和社会对法律人的强大需求, 我们法学院必须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培养职业法律人不但是法学院在教育责任感和使命感“驱使”下所必须进行的, 而且还是高等院校和法学院生存竞争的“筹码”。与发达国家相比较, 中国法治市场前景广阔, 对法律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并一直保持迅猛势头, 如美国平均每200人拥有一位律师, 而现今中国每9 000人才拥有一位律师。

2. 非市场因素也强烈地呼吁法律人的成长和法律人群体的壮大。

中国走法治之路, 法律人在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意识形态框架内的地位不断提升, 法治的内在基础在于职业法律家阶层, 中国的法治之路要靠中国的职业法律家阶层开创。中外历史经验的对比告诉我们:没有法律自治, 就不可能有法治;而没有职业自治, 就不可能有法律自治。建立一个强大而自治的职业法律家阶层, 是中国步入法治社会的基本前提。更有学者进一步指出, “依法治国乃是以法律家治国, 而不是一堆死的规则对社会的调整。”[4]

3. 就业形势的“逼迫”。

近几年来, 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法学专业的毕业生也不例外。职业法律人尤其是律师将会成为毕业生的主流选择, 该市场需求在目前已有明显地显露。笔者与许多法学院的已毕业的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交流得知, 大家在复习司法考试时, 很多人感觉好像自己是自学通过司法考试的, 至于在校期间学得的专业知识倒好像没有发挥多大的作用, 中国的法学教育与职业法律人资格考试制度在理念上产生了巨大的裂痕。有学者更为干脆地指出:目前的中国法学院, 由于知识类型和传授方法的限制, 其传授的知识本身就有问题, 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司法需要的知识[5]。法学教育模式的转变已经迫在眉睫了。

三、现存法学教育模式实现转变的路径

在美国, 市场要求学生是实用型的, 能打赢官司就可以了, 并不关心律师理论的素养和功底的深浅。尽管 (美国) 这种制度并不鼓励法学院的学术性教育和研究, 但并不意味着法学院没有学术性研究, 更不意味着法学院学生和教授学术水平比较低[6]。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亟需正确教育和引导, 必须不断学习, 努力提高和完善自己, 这是法学教育模式转变的关键。为此, 要抓住几个重点:

1. 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这是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 也是大学生成才基本方向。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倡导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价值观是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旋律, 必须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内容进入大学生的头脑, 帮助他们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使个人的发展与民族的振兴紧密联系在一起, 承担起自己的历史使命。加强权利和义务意识教育, 帮助大学生养成自觉行使公民权利和履行义务的意识;加强国家意识教育, 使大学生树立国家观念, 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加强民主与法制教育, 推动大学生提高对民主与法制关系的正确认识和理解, 使大学生知法、守法、用法。

2. 要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

这是提高个人职业道德水平的前提。没有法律理论指导的法律职业道德是盲目的、不自觉的行为。人的职业道德的形成过程, 也是一个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只有掌握法律的基本理论, 自己的道德实践活动也才有明确的方向与目标。要善于把所学的法律知识运用于道德实践活动, 指导自己的道德实践活动。毛泽东有句名言:“我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只有实践, 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也才是检验一个人职业道德水平高低的标准。人们的职业道德修养提炼的过程, 是一个吐故纳新、新陈代谢的积极扬弃过程, 它既需要自己主观的努力, 也需要客观外界的帮助。学习法律知识, 接受教育, 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境界。

3. 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能够使大学生倡导文明风气、摆脱低级趣味的影响, 培养大学生对国家民族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社会历史责任感。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要努力深入挖掘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资源, 加强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的吸纳, 以及西方的先进东西的学习。要加强感恩教育, 强化大学生报恩家庭、报效祖国、报答社会的责任意识。从而使法律专业的大学生尽早夯实职业道德的基础, 为走向社会做好充分地准备。

结语

有学者断言:如果没有一批像柯克那样敢于向国王说不的法官, 没有一批像斯塔尔那样敢于在总统头上动土的检察官, 没有一批像林肯那样成为政坛领袖的律师, 中国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法治[7]。言辞虽过于激烈, 但亦具有一定启示意义。且吾等可宣称:没有培养职业法律人的良好的法学教育模式, 中国亦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法治。法学院的遍地开花使更多的人能够步入法律之门, 但法学教育是要为法律职业服务的, 它不是一种纯知识的形而上学[8]。于是, 最重要的是, 我们法学院学生毕业时应当是这样的:“像法律人那样思考”![9]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学: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34.

[2]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7.

[3]苏力.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209-302.

[4]贺卫方.具体法治[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2:40.

[5]苏力.法官遴选制度考察[J].法学, 2004, (3) :4.

[6]朱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6:322-323.

[7]黄文艺.法律家与法治——对中国法治之路的一种思考[J].法苑, 2004, (1) :3.

[8]牛悦.拉下神秘的面纱——《法学院——19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法学教育》[J].中外法学, 2004, (2) :251.

律师教育与法学人才培养模式 篇3

关键词:独立学院 法学专业 差异化 人才培养模式

一、我国独立学院法学专业培养模式的现状和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不断进步,我国的法学教育取得了空前的繁荣与发展①。同样独立学院法学教育也取得很大发展。目前,绝大多数独立学院开设了法学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大量法学人才。但由于大多数独立学院法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套用其母体院校,培养上没有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特点制定层级、差异性的培养模式,而是与所有普通院校法学专业人才展开“同质”竞争,因而处于劣势境地。具体而言,当前独立学院法学专业培养模式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培养目标定位存在误区。大多数独立学院在制定培养计划时,没有充分认识到独立学院在教育资源、生源状况方面与公办院校或母体院校存在的差异,直接套用母体院校(公办普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即便后来有些独立学院对其培养目标进行一些修订,但依然是脱离现实,定位不够明确,显得抽象、空泛、模糊,而且目标定位太全、太高,缺乏针对性,没有特色。也有极少数独立学院又走向另一极端,将培养目标定位太低,将自己的培养目标与高职高专院校的法律教育混同,私自降低法学本科人才的培养规格和质量,姑且不论其对高等教育法律法规的违反,其培养的人才也难以满足社会需求[1]。二是具体培养方案不合理。其一,课程科目设计不合理。大多数独立学院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计是根据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所确定16门核心课程来进行科目设计的,对于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法学人才是必需的、不可或缺的,但对于独立学院应用型法学人才培养来说,显然是理论类课程偏多、实务类课程偏少。其二,课程结构设计不合理。目前一些独立学院由于课内实践场地和设施简陋、课外实训实习基地少等情况,套用其母体高校的课程体系,致使课程体系中实践类课程偏少。其三,课程体系设计不合理。选修课相对必修课来讲,所占比例太小。为数不少的独立学院由于硬件设施和师资的限制,选修课开出困难。

由于独立学院在法学专业培养上与普通院校法学专业培养上的趋同,加上招生生源上的差异,导致其毕业生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尤其是当前法学毕业生整体就业困难的窘境下②,独立学院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就更是雪上加霜。不少独立学院法学专业招生开始萎缩,有的独立院校不得不停办法学专业。

在当前形势下,独立学院法学专业如何迎接挑战、摆脱困境呢?我认为,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上既不同于以培养精英人才、通识人才为目标的研究型、教学型院校,也不同于以培养纯粹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职业学校,其着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反思独立学院法学专业存在的问题,当务之急就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

二、独立学院法学专业培养目标重新定位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具体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包括结合专业特点而形成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案、培养途径等。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着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基础上制定。独立学院是承担大众型教育任务的高等学校,它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于本科应用型人才。独立学院的教学资源和生源特点,决定其人才培养应该紧贴地方需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换句话说,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主要定位在普通劳动者、一般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技术型、应用型人才要有较好的理论基础、较宽的专业口径、特别要有很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因此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培养社会需要和职业岗位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如前所述,由于目前独立学院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普遍存在“空、高、全”的倾向,导致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缺乏就业竞争力。根本原因在于独立学院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上缺乏对自身的正确认识,忽视其与普通院校的差异性。从性质上看,独立学院不同于普通院校,不能简单将独立学院归入公办高校,或者视为民办高校,到不如将其视为一种独特的办学形式和类型,属于事业单位中的兼具公益性和营利性的类型[2]。从生源来看,独立学院学生一般属于三本招生生源,其学业成绩和学习基础要比母体院校和普通院校学生差很多,但这些学生与母体院校和普通院校的学生相比,一般家境稍强③,参与社会的实践能力稍强。在诸多条件不同的情况下,很多独立学院法学专业在人才培养问题上却套用母体院校模式,这使独立学院不仅在竞争中处于劣势,而且也失去了差异化发展的特色和个性。因此,应当针对独立学院的这些差异性对独立学院法学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即将独立学院法学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满足社会层级需求的法学应用型职业人才。这样才能针对独立学院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取长补短,形成和普通院校法学专业层级差异化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相互补充,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法律人才。

具体而言,这一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人才培养规格是高素质的本科应用型人才,突出的是人才的應用性;第二,以应用能力为主线来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第三,课程体系突出应用性、针对性和相对独立性;第四,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注重实习、实训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第五,以侧重职业性的质量观评价教学水平。

三、构建独立学院应用型法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设想

法律的学科性质及实践性特质决定了法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而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则更加强化了这一要求。

( 一)构建科学课程体系

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实现独立学院法学专业差异化人才培养的关键。人才培养方案在总体设计上应考虑到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的结构比例关系,考虑到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教与学等诸多关系。在制定独立学院法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时,要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线,努力在专业基础、实践实训、应用能力培养等方面形成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1.适当减少理论学时,加大司法实务性学时,培养学生应用法律的实践能力,以适应法律职业化要求。独立学院法学专业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要适当调整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的比例,增加实践学时的比例,着重训练学生的法律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运用法律思维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

2.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法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通过专业教学途径完成的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专业见习、模拟法庭、法律诊所、毕业实习等。这类实践教学环节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必须给予充分保障。另一类是通过非专业教学途径完成的实践活动,如学生社会实践、法律志愿者活动等。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社会,激发起个性和特长,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等方面的综合能力。要结合独立学院法学人才培养目标,对上述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整体、系统的优化设计,逐步形成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3.合理调整學时学分分配比例,加大学生自主选课力度。通过压缩必修课比例、增加选修课比例、压减课堂讲授课时数等办法,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一般来说,在保证总学分前提下,适当加大选修课学分的比例,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司法实践活动。

( 二) 创新教学方法

独立学院法学专业教学方法要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将传统的理论教学方法和当今主流的案例教学法以及法律诊所教学方法结合起来灵活运用,针对独立学院法学生的特点,引用探究互动参与式教学④,把法律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发展、提升的过程,让学生在参与式学习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起主导或引导作用,而让学生以“我”要学的心境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享受和体验学习的责任和学习的过程。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将带到真实案例现场,在老师和法官、律师等法律职业人员的指导下,参与司法实践活动,将理论教学与实践结合起来。这种教学方法要求在法律教学中,尊重学生的独立性,扩大学生全方位的、深度的体验性,让学生

有较多的机会去参与、去观察、去思考、去实践、去感悟,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把学习过程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有机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中发挥个体差异,锻造法律思维能力[3]。

( 三) 选用适合的独立学院法学专业教材,配置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师资

独立学院法学专业课程教材基本上沿用母体院校的教材,不利于独立学院差异性人才培养⑤。独立学院法学专业教材体系建设应突出实用、适用、够用和创新的特点,体现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就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为立足点,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化实践性。现有独立学院师资配备上,缺乏理论与实际兼备的师资。鼓励中青年法学教师从事司法实务,参加法学实践,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从社会引进专家型人才如法官、检察官、律师充当法学专业兼职教师,对学生进行法律实务职业技能培训。

注释:

①据统计材料表明,到 2008 年底,全国共设立法学院系 634 所,法学本科在校生达 30 多万人。参见中国社科院法学所.《2009 中国法治蓝皮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②我国大学生就业蓝皮书《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 2010) 》披露,法学为就业率最低的本科专业。参见麦可思研究院. 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 2010) [EB/OL]. Http: / / edu. 163. com/ special/ 00293I4H/ mycosjiuye. html.

③ 因为一般独立学院学生须交纳一笔数目不小的捐资办学款。

④互动参与式教学就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参与,在教学双方平等交流探讨的过程中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进而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探索性,达成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

⑤目前沿用普通高校法学专业本科教材存在过于理论化、缺乏案例分析、与社会联系欠紧密、实用性不强等问题。

参考文献:

[1]薛德枢. 独立学院法学人才培养应凸显层级差异性[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3(2):55.

[2]戴谋富等.论独立学院的性质和法律地位.教育界[J].2012(33).

[3]马柳颖. 独立学院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其实现途径[J].中国电力教育,2012(28):30.

法学硕士/律师助理个人简历 篇4

广西***市***路1号法学院,5***4

联系电话:+86-137-3**3-0**8;+86-0**3-5**-4**9

邮箱:t135@t135.com

求职意向

律师事务所律师助理

教育背景

广西**大学法学院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行政法学方向) .9—.6    **市

l将于7月获法学硕士学位  GPA: 88.56/100.00

广西**大学法学院    法学专业  .9—2007.6  **市

l以优异的成绩保送广西**大学法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  排名:3/128

实习经历

**律师事务所 实习律师 .4—.6   **市

l协调律师与客户的沟通,以责任心和耐心给客户留下了深刻印象;

l在律师指导下策划并完成对顾问单位的法律培训;

l接受客户关于诉讼与非诉法律业务的咨询,极大锻炼和发挥了自己的有效沟通能力;

l学习了客户开拓、客户访谈、合同起草与审查、合同谈判、法律调研等业务知识,同时锻炼了自己在高压力环境下的工作能力;

l协助律师完成诉讼、仲裁案件的程序工作,积累了律师执业中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以及劳动等领域基本技能。

****区人民法院 实习人员  .5—2006.6  **市

l担任法院实习小组组长,学会在团队中上下协调同心合作去完成一个共同项目;

l组织法院与检察院的所有实习人员举办了全班实习和该法院历年实习人员中唯一一次模拟法庭;

l接受当事人关于诉讼程序的咨询,积累了与当事人沟通的心理承受、口头表达方面的能力;

l亲历了法院立案、庭审、记录、执行等业务程序,增强了对案件的整体把握能力;

l亲身感受和研习了代理人、辩护人、公诉人对案件的`防攻策略,以及法官在裁判过程中和做出裁判的思维,锻炼了自己对案件逆向思考的法律思维。

*市**区**街道办事处**市社区 居委会主任助理  .12—.12  **市

l针对社区居民设计简单易懂的问卷并亲自走访调查,利用居委会已有资源并结合相关政策分析完成社会调查报告,提高了资料收集和资源整合的能力;

l利用学校的资源协助居委会企划了“法律进社区”的启动仪式,得到**区司法局重视和肯定;

l接受社区居民法律问题的咨询,了解了市民对法律服务的需求意向和需求心理;

l增强了做事的计划性;

l能适应艰苦的工作环境。

获奖情况

l学术类:获得全国第十届“挑战杯”大学生学术科技竞赛二等奖(广西社科类两个项目获二等奖)、发表学术论文13篇(中文核心期刊3篇)

l实践类:获学院第一届司法文书写作大赛二等奖(3人/学院,学院共630人)、和获学校暑期社会调查报告一等奖、获校优秀学生干部

l综合类:2次获得学校优秀研究生甲等奖学金(7人/年级,年级共65人) 、获广西“真龙教育基金”奖学金(2人/学院,学院共225人)、获学校孝廉奖学金 (1人/学院,学院共225人)

技能与培训

l专业水平: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取得A类法律职业资格证

l语言水平: 英语四级

律师教育与法学人才培养模式 篇5

系:

法学院

名:

级:

号:

2020 年 1 月

目录 前言·······························3 第一章

认识自我·························4 1.1 个人基本情况·······················4 1.2 职业兴趣·························4 1.3 个人性格·························5 1.4 职业技能·························7 1.5 职业价值观························8 1.6 自我分析小结·······················9 第二章

职业生涯条件分析·····················10 2.1 外部环境分析·······················10 2.1.1 家庭环境分析····················10 2.1.2 学校环境分析····················10 2.1.3 社会环境分析····················12 2.1.4 职业环境分析····················12 2.2 目标职业分析·······················13 2.3 环境分析小结·······················14 第三章

职业目标定位·······················14 3.1 SWOT 分析·························14 3.2 职业目标的确定······················15 3.3 职业目标的分解与组合···················16 3.4 目标实现的策略路径····················16

第四章

计划与实施························18 4.1 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18 4.2 短期目标的具体实施计划··················18 4.3 中期目标的具体实施计划··················18 4.4 长期目标的具体实施计划··················19 第五章

评估与备选方案······················19 5.1 评估的内容························19 5.2 评估的时间························20 5.3 规划调整的原则······················20 5.4 备选方案·························21 第六章

职业生涯规划总结·····················22 第七章

结束语··························22

前言 有了长远的目标,才不会因为暂时的挫折而沮丧。——查尔斯·C·诺布尔 哈佛大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调查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都差不多的年轻人,调查结果如下:

3%的人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25 年来,他们从未改变过目标,总是都朝着同一个方向不懈地努力,25 年后厂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的顶尖成功人士,他们中不乏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

10%的人有清晰的短期目标,这些人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不断完成预定的短期目标.生活状态步步上升.25 年后言他们成为了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

60%的人目标模糊.他们能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

27%的人,25 年来都没有目标,他们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生活过得很不如愈,常常失业,靠社会救济。并且常常都在抱怨他人、社会、以及世界。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得出结论:目标对人具有巨大的导向作用。

一般而言,经过三到五年的学习后,大多数大学生都要参加工作,从事某一职业。正因为这一点,在大学期间,大学生应给自己确定发展方向,明确自己在大学期间的职业奋斗目标。例如,经过大学阶段的学习.毕业后成为一名医生、记者、律师、教师等。但有不少大学生不了解确立职业目标的意义与作用,认为定立目标只是一种形式,没有目标照样可以学习和生活厂有些学生认为制定目标是很麻烦的事,不愿意为此煞费苦心。大学生制定职业规划书主要有以下作用: 第一,有利于促进职业的发展。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大学生只有明确了目标,才能集中精力在某一职业领域或某一方面取得较好、较快的发展,才能有所突破,形成自己的优势,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第二,有利于顺利就业。在大学期间,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且向这一目标努力奋斗,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顺利就业的几率。

第三,有利于激发潜能。清晰、明确的职业目标有利于明确使命,产生动力,产生积极的心态,使内心深处那个坚定勤勉、不畏艰险的自己勇敢地走出来,促使自己努力实践,使自己的生命在有限的时间里冲破极限,最大限度地释放能量。

作为生活在 21 世纪激烈竞争时代的在校大学生,做好自己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我们成就梦想,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

第一章

认识自我 1.1

个人基本情况 姓名:

性别:

本科就读:

专业:法学

现任职务:

职业兴趣

根据霍兰德职业测评结果:(发现你天生的职业倾向)

R:4

I:6

A:7

S:6

E:9

C:6

type:EAI 企业型(Enterprising)又译经营型。具有这种兴趣倾向的个体,喜欢制定新的工作计划、事业规划以及设立新的组织,并积极地发挥组织的作用进行活动;喜欢影响、管理、领导他人;自信、支配欲、冒险性强。他们不喜欢具体精细、或需要长时间集中心智的工作。这一领域的职业有:管理,市场和销售类的职业。

艺术型(Artistic)具有此类倾向的个体,对具有创造、想象及自我表现空间的工作显示出明显偏好。他们和研究型倾向的个体相同之处在于创造倾向明

显,对于结构化程度较高的任务及环境都不太喜欢,对于机械性及程式化的工作了无兴趣。也比较喜欢独立行事,不太合群。但两者所不同的是艺术倾向明显的个体好自我表现,重视自己的感性,直觉力较好,情绪变化较大。这一领域的职业有:美术雕刻以及工艺方面,舞蹈、戏剧等。

研究型(Investigative)又译调查型。具有这类倾向的个体,喜欢理论思维或偏爱数理统计工作,对于解决抽象性问题具有极大的热情。他们通常倾向于通过思考、分析解决难题,而不一定落实到具体操作。喜欢具有创造性、挑战性的工作,不太喜欢固定程式的任务。对于人员的领导及人际交往也非情所愿,独立倾向明显。适合的职业有:分析员、设计师、生物学家等。

根据课本附录 P223: 霍兰德职业索引 —— 职业兴趣代码与其相应的职业对照表

EAI 虽然无法找到直接对应的职业,但是可以寻找 EAS 或 EAR,所以依据 发现:EAS:法官、律师、公证人。

EAR:展览室管理员、舞台管理员、播音员、训兽员 1.2

个人性格

MBTI 经过了长达近70 年的研究和发展,现已成为了当今全球最为著名和权威的性格测试之一。

主要特征

1、倾向于对外在的事物运用自己的抽象思考力,得出理论的认识,因此是自然的批评家。树立自己的标准并一定要将这些标准强加于他人、组织以及自己。看重智力和能力,讨厌低效率。如果形势需要,可以非常强硬。常常是:★有逻辑性和分析能力,有客观的批判能力 *不优柔寡断,明白,果断 2、好奇心重,探求新的观点,喜欢复杂的问题。主要是经过思考去设想事情的各种可能性,并洞察周围的事物,做出决策和计划。

可能是:

*观察型

*有创新性的理论家和计划者 3、很会妥善解决组织的问题,是天生的领导者和组织的创建者。对组织内错综复杂的联系能看得很清楚而且愿意采取行动,很有战略头脑,为了达到目的,事先考虑周到,预见问题,制定全盘计划和制度并安排好人和物的来源。一般,对常规中的活动不感兴趣,而是喜欢新挑战的刺激。很快地能在头脑里形成概念和理论,能够把可能性变成计划,去实现近期和远期的目标。随时可以发现不合逻辑和效率低的程式并强烈渴望修正它们。

发展中(1)需要注意充分发展对事物深刻的洞察力和逻辑思考能力:

如果没有发展自己的洞察力,可能不考虑其它的可能性就过于匆忙地做出决策。这时候,你的决策可能变得专制武断如果没有发展自己的逻辑

需要注意的问题 思考能力,可能找不到可靠的途径评估自己的洞察结果和制定计划。那么,你的决策就会前后矛盾,变化不定。

(2)如果找不到机会运用自己的才能并使你的贡献受到赏识,就会就会觉得沮丧,还可能:

*过于客观、吹毛求疵 *强加于人、指手划脚或发号施令而不听别人意见 *变得易伤人、言辞很冒犯(3)如果过分忽视情感和现实,可能:

*看不到或不看重另外一个人对个人关系的称赞和表扬的需要。

*在自己的计划中不考虑他人的支持和时间的需要。

*忽略完成你的计划所必须的特殊和现实因素。

(4)压力很大的时候,可能会被自我怀疑所困扰,感到孤独,不受赏识,认为无法向他人表达自己的忧愁。

给他人的印象 喜欢与人发生有刺激性的关系,并愿意在这些事上花费精力。经常对他人的言行提出质疑,希望他人出面维护自己的行为,这样就可以互相学习。钦佩那些反对你、直言不讳,争论,有说服力的人,并渴望碰到这种人。喜欢事情解决得清清楚楚,但你对理论的偏爱可能使你广泛地凭理论去探索和讨论问题,从而忽略了实际。你善言辞、决断、自信,但有时会使你凌驾于他人之上。

别人一般认为你:

*直爽、富于挑战性、决断 *客观、公正、有激励性 总评 直率、果断,各种活动的领导者。发展和完成完整的体系去解决机构问题。长于需要论据和机智的谈吐的任何事情,如公开演讲之类。往往很有学识并喜好增加其知识。能很快地在头脑里形成概念和理论,能够把可能性变成计划,去实现近期和远期目标。随时可以发现不合逻辑和效率低的程序并强烈渴望修正它们组织好人和局势按正确的路子前进。可能忽视情感和现实,需要注意发展对事物深刻的洞察力和逻辑思考能力。

1.3

职业技能 一般职业能力

自我分析:数学运用能力、空间判断能力较弱。

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遇到挫折时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较一般。

运用文字和语言的能力较强。

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较强。

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主要是指从事某一职业的专业能力。

目前专业法学在读,未知自身的专业能力强或弱。

职业综合能力 这里主要介绍国际上普遍注重培养的“关键能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跨职业的专业能力 从以下三方面可以体现出一个人跨职业的专业能力:一是运用数学和测量方法的能力;二是计算机应用能力;三是运用外语解决技术问题和进行交流的能力。

自我分析:

1.运用计算机的能力较强,能熟练运用办公软件,并在自学 ps 与 pr 等软件。

2.运用数学和测量的方法能力较弱。

3.运用外语的能力尚在开发当中,虽说会运用,但是达不到优秀的程度。

2)方法能力 一是信息收集和筛选能力;二是掌握制定工作计划、独立决策和实施的能力;三是具备准确的自我评价能力和接受他人评价的承受力,并能够从成败经历中有效地吸取经验教训。

自我分析:

1.具备一定的信息收集与筛选的能力,比如筛选顺序类似于首先为权威论文网址,如:中国知网;权威官网,如:人民日报;后百度百科等搜索引擎 2.掌握制定工作计划、独立决策和实施的能力,但是制定计划的连贯性还需加强。

3.自我评价能力尚弱,接受他人评价的承受力良好。能及时总结失败经验。

3)社会能力 社会能力主要是指一个人的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和善于沟通的能力。

自我分析:

1.在团体中能与他人团结协作。

2.在人际交往方面良好,能看到他人的闪光点并为之借鉴。

3.善于和他人甚至陌生人沟通。比如:在高中时担任文学社副社长就曾为社团拉过不少赞助。

4)个人能力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法制的不断健全完善,人的社会责任心和诚信将越来越被重视,假冒伪劣将越来越无藏身之地,一个人的职业道德会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赞赏,爱岗敬业、工作负责、注重细节的职业人格会得到全社会的肯定和推崇。

自我分析:

1.有较强的责任心,如:小组组长没有充分尽到他的责任,我便与他沟通担任此次组长。

2.逐渐养成注重细节,考虑周到的习惯,在学生会学生事务部的工作让我学到了很多此方面的技巧,因为工作性质,让我做事更加地细致。

1.4

职业价值观

你在工作中,最重视的是:人际关系、成就感、智力刺激 你在工作中,较忽略的是:安全感、追求新意、美感

人际关系 希望一起工作的大多数同事和领导人品较好,相处在一起感到愉快,自然,认为这就是很有价值的事,是一种极大的满足。

成就感 工作的目的和价值,在于不断创新,不断取得成就,不断得到领导与同事的赞扬或不断实现自己想要做的事。

智力刺激 工作的目的和价值,在于不断进行智力的操作,动脑思考,学习以及探索新事物,解决新问题。

安全感 不管自己能力怎样,希望在工作中有一个安稳的局面,不会因为奖金,加工资,调动工作或来领导训斥等经常提心吊胆,心烦意乱。

追求新意 希望工作的内容经常变换,使工作和生活显得丰富多彩,不单调枯燥。

美感 工作的目的和价值,在于能不断地追求美的东西,得到美的享受。

1.5

自我分析小结

1.身边的朋友很多都会称我为她们的“快乐源泉”,因为性格较外向,所以与人交谈时一般不会怯懦,也很乐意与他人沟通与交流,但是,随着年纪的递增,发觉自己越来越欣赏那个独立思考的自己,所以独处更容易让我享受。这个转变有利也有弊吧,应该就是让我更沉着冷静,更加地注重细节,不会像往常一样马虎。但是就是减少了这个年纪应有的朝气,希望自己理性对待这个转变。

2.做决定喜欢果断且快速,并且认准后绝不轻易更改,并且会在心中对所做事情有大概的框架,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时候做完,尽量不赶晚是我的做事指南。但是,这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比如:太独立决策会错过良言;在团队协作中,我会希望早早地结束,所以我能做的都尽量先做完,导致有时分工不明确导致其他人没有存在感。

3.在不熟悉的团体中,若无人毛遂自荐,我会习惯做那个组织者或者领导者,希望能促使这个团体更好。

第二章

职业生涯条件分析 2.1

外部环境分析

2.1.1

家庭环境分析 父母在志愿填报时就想让我遵循他们的意愿填报英语师范专业,在很久的思想斗争后我也遵循了他们的意见,但是阴差阳错下,来到了法学院。而父母的意愿也是让我考公务员,旨在期望我未来的生活更加地安稳。可是,我认为所有事情未来都无边界,所以趁年轻更该勇于尝试富有挑战性的职业。父母也不是执拗的人,所以没有一直与我强调此事,只是希望我能好好规划自己的未来。

2.1.2

学校环境分析

2.1.3

社会环境分析 随着国家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我国法制建设也处在一个迅速发展和逐步完善的时期,特别是我国“入世”以来,社会对法律专门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各经济组织、律师事务所对法律专门人才的需求尤为突出。同时这也对高校培养高层次法学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 390 多所院校开设了法学本科专业。

但不可否认的是,相对于经济类、财经类等一些专业就业难度来说,法学类就业出路较窄。甚至是重点大学的毕业生,也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进入法律系统的。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社会对法律人员素质要求非常高,再加上法院、律师事务所等相关法治部门无法接受这样大批的学生涌入,多数学生毕业后只能转行。法学类专业对人才素质、学历需求较高。他们不仅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质,还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背景和跨学科的行业知识。随着近年来对法学人才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法学类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就业情况并不乐观。但高学历的法学专业研究生,特别是与经济、国际交往相关联专业的研究生,就业前景广阔。

法律系学生在进入大四学习时,只要有各种可能的就业选择,都要尽最大努力去尝试(主要是参加各类招聘会和人才交流会)。此时,可借助在校就业指导中心老师的帮助或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咨询机构来规划自己的职业道路。此外,学生可以选择考研、参加司法考试、参加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等来拓宽自己的就业渠道。或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社会需要,学习一技之长,比如速录技术,进入法院当书记员也是不错的就业渠道之一。最关键的是不要眼高手低,有时并不是没有就业岗位,而是学生不愿去做而已。

附件 1:

【参考文献】《法学类专业前景分析与展望》--中国大学生就业

《如何转变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观》--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1.4

职业环境分析 法学专业是朝阳学科,从社会需要来看是大有发展前景的。从法律系毕业生就业现状来看,他们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能够在检察机关、审判机关、行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仲裁机构和法律服务机构从事法律服务工作。就业前景非常广泛,做警官、检察官、法官、行政机关公务员;到大公司主管法律事务;做律师;到高校做法学教师;到研究所做法学研究者都是不错的选择。

2.2

目标职业分析 目标职业:律师 概述

律师作为社会公认的高收入阶层,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加入WTO,律师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懂英语和国际法的律师的职业前景十分看好。但由于现阶段国内法律本科人才供给过多,而且社会对本科法学毕业生的质量认同程度下降,因此就业情况不是很好,但优秀的毕业生特别是研究生的需求还是比较大的。

人才发展

我国目前注册律师大约有 14 万人左右,律师事务所 1 万多家,每 9000 人平均拥有一名律师,其中北京是每 1300 多人拥有一名律师,上海是每 1800 多人拥有一名律师,而美国纽约是每 200人拥有一名律师。从律师的地区分布情况看,发展极不平衡。广东、北京的律师都在万人以上,大约占到全国律师总数的 17%,而青海省只有 400 多名律师,个别牧区只有一名律师。

律所发展

中国现在约有 1 万家律师事务所。12 万人摊在 1 万家事务所中,每个所才 12 个人,太小了。在中国,现在 50 人以上的事务所就称为大所了。好的事务所创收人民币 5000 万以上。这里做一下比较:世界最大的律师事务所年创收为 10 亿美元,2000 多号律师。什么概念呢,中国全国律师的创收总和。这就是中国律师和国外律师的差距。但中国律师东、西部之间依然存在巨大差距,整个西藏有 34 名律师,青海有 400 名律师。西藏、青海、新疆,几个西部省区律师的总创收相加,就是北京一个大所的创收。这

就是中国律师面临的差距和现实。目前,中国律师业发展最好的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还有沿海经济发达的几个省会城市。

薪酬水平

实习律师

1000 元/月-2000 元/月,年薪 1 万元-2 万元。

工薪律师

(一般工作经验5年以上,案源由事务所提供)底薪3000元-4000元,最高 5000 元。加上奖金,年收入 4 万元-8 万元。

提成律师

提成律师分为“纯提成”和“底薪+提成”两种。“纯提成”律师所得收入与事务所间一般“七三分成”;“底薪+提成”律师,底薪 800 元-2000 元/月不等,提成率为 20%-50%。提成律师收入不固定,有时有案子,有时无案子,有大小月、大小年之分,收入反差比较大。

合伙律师

收入依事务所经营状况而定,是律师中收入颇丰一族,年薪数十万元、上百万元,甚至更多。

2.3

环境分析小结 通过对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职业环境的分析,综合这些因素,对于今后在职业发展道路上的所应该注意和了解的方面有了进一步认识,更重要的是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有了深一步的了解,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何种局势,能相应地完善自己的不足,也知道未来该朝着何种方向努力。

第三章 职业目标定位 3.1

SWOT 分析 强势(strength)弱势(weakness)

•善于运用文字,语言表达能力较强 •善于交际,乐于助人,人际关系好 •能较好处理重复繁琐的事务,态度严谨,工作务实 •做事不喜欢拖泥带水,喜欢速战速决 •遇事遇人不怯懦 •学习大多停留在理论,还没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做决定有时太果断,应当三思而后行 •容易把人际关系理想化 •容易倾向与自己欣赏的人合作,可能会错失与另外人合作的机会 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家人对自己的选择的支持 •所学专业有较广的就业范围 •学院中的教师和图书资源也可以充分利用 •可以通过自己的刻苦学习考研甚至考博 •就业形势严峻,竞争激烈 •本科文凭,竞争力较低

•公司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提高,更需要有经验的人才 3.2

职业目标的确定 1.根据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评得知自己的类型接近EAI 其中最接近的为企业型,大致符合自己的为人处世特点,即为喜欢制定工作计划,即使不是具体写在纸上也会心中有个大致的方向;热衷于在团体中体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喜欢做对他人或自身有积极影响的事情;并且喜欢积极投身于冒险性高的活动中去。

在自己过往的经历中也能大致体现出这些特点,譬如:小学时候,自己即使不是班级班长,仍然会在班级嘈杂时出来维持班级秩序;进入初中,班主任点名我担任劳动委员,尽管我当时已经担任班级数学科代表,当时的我有些不知所云,老师便和我说,因为她觉得我能“镇压住”班级的男生,老师的期望我果然没有辜负,老师在初三快毕业的时候和我聊天时一句话深深鼓舞到了我:“我怎么早没发现你有做班长的天赋呢!”虽然高中我还是没有担任班长。高中时期,虽然知道做班委能让自己成长与收获,但是那时自己的性格已经逐渐沉稳,便不再想担任职务,可曾想,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高二时,新的班主任也私底下和我谈话说,要不你担任我们班级的劳动委员吧,并且原因相同。种种的这些经历让我逐渐认知自我,所以在上大学后,积极参与学校社团的面试,并且加入院辩论队锻炼自己的口才与胆量,虽然大一上学期的时间被社团分去了大半,但总归是有收获。

而第二、第三接近的艺术型和研究型,主要是我理想中的状态,在自己的业余时间里能让自己的状态更加的富有想象力,并且能对某一事物的研究不求达到

登峰造极,但是要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

2.根据 MBTI 性格测试得知:

自己是一个看重智力和能力,讨厌低效率并且在特定的情况下可以对自己和他人非常严苛的人;并且自己对冒险性的事务及其地好奇与向往,热衷于将想象变为现实;善于调解组织内的关系,并且乐意做分工安排的工作。

自己的这些特征也会带来问题,比如:有时匆忙得出结论或者做出决策会失去一些很好的发展机遇,并且可能还未对事件进行深刻地理解,即没有洞察力;未能很好地利用身边人的资源或者才能;在没有找到合适的发展空间时可能会自我怀疑,感到孤独,并自我封闭。

小结:根据以上两个测试与职业价值观的测试,自己比较向往能时刻创新与富有挑战性的职业,以及不断地寻找自己地个人价值,并且擅长与他人沟通、交流,基于所学专业,律师这一职业符合我的理想职业,在查找了相关资料后也能客观地了解律师这一职业将要面临的难题,所以职业目标确定为律师。

3.3

职业目标的分解与组合 职业目标:律师 分解与组合:通过司法考试→考上研究生→实习律师→执业律师(工薪律师、提成律师)→初级合伙人→高级合伙人 3.4

目标实现的策略路径 招聘单位:

上海普若律师事务所

招聘职位:

实习生

(3 3 人)

·工作地点:上海市

·薪水范围:面议

·外语要求:无

·职位描述:通过司法考试,可用英文作为工作语言。

工作内容:初级合同审核和修改,英文邮件处理等。

每周五天工作日,有留用机会。

招聘职位:

律师

(5 5 人)

·工作地点:上海市 ·薪水范围:面议 ·外语要求:无 ·职位描述:招聘授薪律师 代理诉讼、仲裁案件; 上海普若律师事务所对聘用的授薪律师将予以重点培养,在案源分配、律师带教等方面给予倾斜。

职要求:

1、在上海正式执业律师,无不良执业记录;具备独立办案的能力 ; 2、硕士以上学历,具有扎实的法学理论功底; 3、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品行端正,责任心强,具备良好的律师执业操守; 4、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律师事务所交办的工作任务。

授薪律师待遇面议。

招聘单位:

上海市弘安律师事务所 【专职律师】高提成 招聘职位:提成律师

(5 5 人)

职位描述:

1、具有良好的法学专业功底和教育背景; 2、已取得律师执业证,执业 2 年以上,未受过任何执业纪律处分; 3、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及创新理念,具有一定的业务拓展能力; 4、具备良好的律师职业操守,遵守律师执业规范和律所管理。

【实习律师】

工作职责:

1、负责协助网络知识产权侵权监测及肃清及客户汇报工作 2、负责协助侵权证据保全工作 3、负责协助知产维权案件的跟进工作 4、其他律师助理相关工作。

任职要求:

1、知产专业优先,过司法考试优先

2、能接受加班; 3、有良好的客户服务意识

4、有团队合作精神。

【实习生】

工作内容:

1、律师助理工作 2、协助盗版排查工作 3、协助证据保全工作 4、协助诉讼工作。

职位要求:

1、知识产权专业、或计算机专业优先; 2、有小程序、公众号维护经验者优先; 3、每周至少能实习3 天以上,实习时长 2 个月以上。

表现优秀直接转正!

(资料来源)东方律师网

根据以上招聘信息,得知目标实现的策略路径:

1.在大学四年中要学好法学专业的知识,奠实基本功 2.不仅要抓好自己的主要专业,还要多去图书馆利用学校资源学习有关金融、经济等方面的知识 3.从大一开始就要把外语的学习提上关键议程,不仅是考研的门槛也是面试的门槛 4.积极参与学校的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务实精神。

5.充分准备司法考试确保能一次性通过。

第四章

计划与实施 4.1

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 短期目标 取得四、六级和计算机二级证书,提高英语水平,学会一项乐器和ps,pr,获得高绩点,去法院或者律所实习,培养必备的能力与精神 中期目标 通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成为一名执业律师,希望能继续深造硕士 长期目标 当上专职律师甚至合伙人 4.2

短期目标的具体实施计划 短期目标的具体实施计划 阅读书籍 研读法学类书籍,精读历史、美学、西方经典小说等感兴趣的书籍,泛读有关金融、经济、科学、自然、人文等杂志、报刊以及书籍 读书笔记 在研读完一本法学书籍后,写下自己的感悟或者是疑问,多读多写一定对写作与逻辑思维能力有所帮助 英语能力 每周听三篇英语听力(BBC),定期背诵一定量的单词,练习口语 锻炼身体 每周抽出四天中半个小时的时间去操场跑步

证书 在大一期间考过四、六级和计算机二级,抽时间去考普通话测试与驾照,若之后有出国意向需准备雅思考试 额外技能 利用空闲时间在电脑上练习ps 与 pr 的操作,可报名学校的班去学习吉他 专业知识 课前预习,上课认真听讲,遇到不懂一定要课后问老师,懂得合理利用院级老师的资源,一定要多听、多看、多写、多问 4.3

中期目标的具体实施计划 中期目标的具体实施计划 法考 在大三的时候就可以开始准备,通过收集他人经验与自己探索之路,努力复习,通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 实习律师 拿到证书后(未考上研究生)去家附近或者北上广实习执业律师 在职期间努力工作,并准备研究生的考试 考研 若有较好的专业基础与英语基础可两手准备,但风险较高

4.4

长期目标的具体实施计划 长期目标的具体实施计划 追求高职位 努力工作,细心认真负责每一个案源,积攒人脉 第五章 评估与备选方案 5.1

评估的内容(1)对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的评估

看当今,律师多以赚钱多为荣,从管理机构对律师事务所的排名也可见一斑,位高而多金者据上。用律师业的话说,就是少说空话多赚点钱。大多数情况下,律师业务创收多,意味着其服务好,诚信度高,拥有的客户多。按照人性的自然特点,只要存在谋求个人利益的地方,总会出现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情形。职业律师也是如此。但是律师是否真的就应该以位高而多金为目标?恐怕目前许多人会说是的,很多人虽不说,但会身体力行之。我认为律师不应该以此为最终目标,生存对于一个人来说当然是第一要务,但是在不妨碍生存的情况下,律师应该更

多地注重社会责任感。古人说,君子顺时而动,在民主法治理念得到空前彰显的今天,作为一个受到过良好的文化教育、专业的理论学习,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专业素质,品行情操都具有高层次性、被社会赋予推进社会正义、维护公共利益崇高使命的一个群体,律师何以安身立命?何以在社会的发展中承担起与其知识和身份相应的神圣的社会责任?恐怕在做一个对社会有宜之人的空话外,还更需要在追求个人经济利益与承担社会责任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身体力行地促进国家民主和法治建设的进程,这才是在其位谋其政。

虽然律师这一职业前路艰险,门槛众多。但是想用《触及真心》里的一句话表达想做律师的初衷:比起给予别人惩罚,更想做一个为人撑腰的人。

(2)对职业生涯规划前景的评估 法学专业,曾一度被人们公认为是捧着“铁饭碗”的好专业,但是随着公检法单位人员的饱和、法学毕业生人数暴增等,法学就业的寒冰期已到来。这种现象已经不仅仅存在于一般本科生就业的情况中,而且一些知名的法学院校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法学专业是朝阳学科,从社会需要来看是大有发展前景的。从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来看,法学类专业整体薪酬水平,相比之下比其他行业要高些。

随着国家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我国法制建设也处在一个迅速发展和逐步完善的时期,特别是我国“入世”以来,社会对法律专门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各经济组织、律师事务所对法律专门人才的需求尤为突出。

但不可否认的是,相对于经济类、财经类等一些专业就业难度来说,法学类就业出路较窄。甚至是重点大学的毕业生,也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进入法律系统的。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社会对法律人员素质要求非常高,再加上法院、律师事务所等相关法治部门无法接受这样大批的学生涌入,多数学生毕业后只能转行。

(3)对职业生涯规划实施办法的评估 因为加入众多社团的原因,大一上学期只完成了短期计划中的某些计划,希望在到来的下一学期能根据实际状况制定出更精细的计划。

(4)对其它因素的评估 由于传统的中式家庭观念是父母一直以来的思维模式,所以他们更加希望我在实习和工作的时候在家附近,而且他们更希望我进入公检法系统,更加地安稳,是所谓的“铁饭碗”,毕竟律师这一行业是个需要时间与精力去丰实能力的工作,在未来择业时应该要和父母好好沟通,多听听他们的意见,也让他们多知道一些我的未来职业规划。

5.2

评估的时间 短期计划(近四年)

根据实际课表与通知每个月修订一次 中期计划(四-六年)

根据未来的学习情况和考试通过情况修改具体计划,但是不方向基本不改变 长期计划(六年后)

需根据家庭情况与个人身体状况来确定 5.3

规划调整的原则(1)依据现实情况优先原则:若发生不可抗力因素也可以更改职业目标。

(2)依据个人兴趣为准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自己喜欢并热爱的职业上才能发光发热。

(3)依据酬劳资金为辅原则:生存是第一要务。

5.4

备选方案 若因为某些因素没有顺利进入律所或者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可选择进入基层与社区从事法律事业并继续当一名好律师。

我国恢复律师制度以来,广大农村地区律师缺乏、法律服务水平不高的状况一直不同程度的存在。这种情况的出现,有思想认识上的原因,有经济发展水平的原因,也有制度不完善的原因。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提升农村法律服务水平,改善农村法治环境已是农村社会发展的必需。律师服务向农村拓展和延伸,应主要从提升农民群众法律意识和鼓励、组织律师下到农村两方面入手。

如果在网上的百度栏内输入“县、无律师”进行搜索,大家会看到一组惊人的数字:中国,206 个县无律师。这是一个令人堪忧的数字。那些农民到哪里去找律师呢?农村就没有律师发挥作用的地方吗?随着大量的律师涌向繁荣的大中城市,我们的政府、我们的律师应该对我国农村落后的法律服务状况给予重新审视;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不断推进,改善农村法治环境、提升农村法律服务水平也无疑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事情。

在乡镇基层法律服务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情况下,要提高农村法律服务的水平,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制保障,律

师服务向农村拓展和延伸已势在必行。而且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迅速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律师服务向农村拓展和延伸也将是一种必然趋势。

1.随着经济的发展,法治的推进“三农”裂变(即农村变城镇,农民变居民,农业变工业),广大农村群众所遇到的法律问题与日俱增,广大农民群众迫切需要法律的指导、帮助,法律服务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小到家庭婚姻纠纷、邻里纠纷、财产纠纷,大到土地流转、职业转换、物业管理、工业立项投资、劳资关系、生产经营、农产品种植加工、销售,乃至申领许可证、工商登记等多种形式的非诉讼法律事务,正在向市场化、多样化、法制化的方向发展。

2.虽然总体上我国律师的数量仍然偏少,但律师大量向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集中的状况也导致了部分地区出现了律师数量饱和的状况。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和广州市律师协会合作完成的国内首次针对律师生存状态的问卷调查显示,在广州,有 79%的律师年营业额在 20 万元以下,其中 3 万元以下的达到了 20%。而如果从中刨去律师工作成本,仅计算其可支配收入,处于年收入仅为 3 万元以下的低收入律师比例则为 35%,90%的律师可支配收入在 20 万元以下。与收入水平相对应的,则是律师的办案数量。其中有 42%的律师一年办理诉讼案件

数量在 10 件以内,而有 62%的律师一年办理的非诉讼案件在 5 件以内。68%的律师业务来源是亲友及客户的推荐。一方面是律师在一些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出现数量饱和或过剩的状况,一方面是迅速发展的农村社会急需律师,若能两者结合起来同时解决这两个问题,则善莫大耶。

3.“充分发挥法律服务工作的职能作用,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也是 2006 年 4 月司法部制定下发的《关于司法行政工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意见》确定的四项主要任务之一。该意见指出:要围绕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大量法律服务需求,特别是农村招商引资、完善土地承包经营、土地征用补偿安置、基础设施建设和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过程中出现的法律需求,及时有效地组织律师、公证员跟进服务。要采取有效措施,组织律师、公证员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事业发展提供法律服务。要积极拓展农村法律服务领域。律师要为农村提供法律顾问、法律咨询、代理诉讼和法律援助等服务。要充分发挥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在法律援助中的作用,鼓励具有法律专业知识的社会志愿者参加农村法律援助工作。要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使尽可能多的困难农民得到法律援助。

附件 2:【参考文献】

律师服务与新农村建设--《法治与经济》(下旬刊)

我国基层法律服务现状--《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改善基层法律服务 促进新农村建设--《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城市社区组织建设的法律社会学思考--《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六章 职业生涯规划总结 在大一阶段,作出此份职业生涯规划实属有些幻想的成分,毕竟未来的趋势与社会环境是会不断变换的,但是希望此份的职业生涯规划能给大学四年起到罗盘的指向作用,懂得每一步的努力都是为了日后更远大的目标作一块垫脚石。

第七章

律师教育与法学人才培养模式 篇6

第二条具有立法权的人大常委会的法制工作机构、政府法制部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应当将从符合条件的律师、法学专家中公开选拔立法工作者、法官、检察官工作纳入队伍建设规划,并采取切实措施予以落实。

第三条具有立法权的人大常委会的法制工作机构、政府法制部门可以根据工作需要招录一定数量的律师、法学专家从事法律法规起草工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应当把从律师、法学专家中选拔法官、检察官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第四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在招录、遴选法官、检察官时,应当根据工作实际预留适当数量的岗位用于从律师、法学专家中公开选拔法官、检察官。

第五条公开选拔坚持以下原则:

(一)党管干部;

(二)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三)专业化、职业化;

(四)公开、公正、竞争、择优。

第六条参加公开选拔的律师应当具备公务员法、法官法、检察官法规定的任职基本条件,并符合以下要求:

(一)拥护党的`领导,忠于宪法法律;

(二)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法治信仰、良好的职业操守;

(三)具有独立办案能力,执业经验丰富,或者通晓境外法律制度并具有成功处理国际法律事务的经验,或者精通某些特殊专业领域的法律实务;

(四)实际执业不少于五年,从业声誉良好。

第七条参加公开选拔的法学专家应当具备公务员法、法官法、检察官法规定的任职条件,并符合以下要求:

(一)拥护党的领导,忠于宪法法律;

(二)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法治信仰、优良的师德和学术品行,公道正派;

(三)自觉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善于理论联系实际;

(四)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从事教学或者科研五年以上,有突出研究能力和优秀研究成果,具有法律实务工作经验的优先。

第八条律师、法学专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参加公开选拔:

(一)被刑事处罚或者因违法违纪被辞退、开除或者吊销执业证书的;

(二)有妨害司法公正行为的;

(三)因违反职业道德、学术道德、执业纪律或者行业规范受到惩戒、处罚的;

(四)受过党纪政纪处分的;

(五)涉嫌违法违纪正在接受审查尚未结案的;

(六)配偶已移居国(境)外,或者没有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国(境)外的;

(七)法律法规规定不得担任立法工作者、法官、检察官的其他情形。

第九条公务员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具有立法权的人大常委会的法制工作机构、政府法制部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在人员编制限额内制定公开选拔计划和实施方案,明确公开选拔的岗位、条件、程序。

第十条对参加公开选拔人员能力和素质的考察考评工作应当科学规范,注重能力素质、职业伦理、工作实绩和一贯表现。参加公开选拔人员工作单位所在地的律师协会或者法学会,应当在充分听取参加公开选拔人员工作单位、从业相关人员意见的基础上,就参加公开选拔人员的政治态度、专业能力、品行操守出具评估意见。

第十一条拟任法官、检察官入围人选的专业能力评审由法官、检察官遴选委员会负责。具有立法权的人大常委会的法制工作机构或者政府法制部门可以组织有关业务部门负责人、专家学者、律师对入围人选进行专业能力评审。评审应当通过查阅人事档案、承办案件卷宗或者论著、面谈等方式进行。

第十二条公开选拔应当接受社会监督。组织和纪检监察部门应当及时受理相关举报,并按照规定权限和程序处理。

第十三条律师、法学专家被选拔为立法工作者、法官、检察官的,适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禁止性规定,不得持有非上市公司的股份;不得在企业、律师事务所及营利性机构兼职。

律师、法学专家被选拔为法官、检察官的,其父母、配偶、子女在拟任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辖区内开办律师事务所、担任律师或者从事司法鉴定、司法拍卖等与司法活动利益相关职业的,应当按照任职回避的要求不再担任律师事务所设立人、合伙人或者退出股份、调整工作。

在一年试用期内未能按照本条规定要求不再担任律师事务所设立人、合伙人或者退出股份、调整工作的,视为试用不合格,不予录用。

第十四条鼓励法学专家到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机构、政府法制部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挂职锻炼。上述单位应当为法学专家挂职锻炼创造条件。

第十五条被选拔为立法工作者、法官、检察官的律师、法学专家,比照所任职单位同等资历人员确定职务、级别、待遇。

第十六条本办法由中央政法委负责解释。

律师教育与法学人才培养模式 篇7

诊所法律教育又称法律诊所, 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新的法学教育模式。其特点在于“仿效医学院的临床诊断教学, 在法学院中开设一系列教授学生实务技能的课程, 通过一种涉及复杂多变的当事人、事实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把理论知识和实务技巧结合起来”。该教学方法的产生起因于一些名牌法学院学生对课程设置的不满, 认为传统的法学教育很少掌握法律职业者应当具备的技巧、能力和素质, 毕业生的实际执业能力与法律职业所要求的能力之间的差距越来越突出。2000年9月, 在美国福特基金会的支持下,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等7所高校开设了法律诊所课程。此后, 中山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四川大学也陆续开设了该课程。

二, 诊所式法律教育实现了对传统法学教育模式的突破

1.教育目标侧重于对学生法律综合实践技能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校法学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合格的法律工作者, 同时肩负着理论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使命。但在传统法学教育模式下, 过分注重对法律规范内容的理论讲授, 忽视了学生批判性法律思维和法律职业技能的培养。诊所法律教育通过指导学生参与法律实践, 如谈判, 计划, 咨询, 事实调查, 法律文书写作, 会见当事人、证人或质问证人, 出庭代理等活动, 帮助学生学习法律从业人员的职业技巧, 培养学生独立、正确地处理案件的能力。这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必要、系统的法律理论知识以及大量非法学知识 (如社交技能和方法、心理学和写作技能) 。诊所式法律教育不仅在课堂中提供模拟练习的机会, 而且还让学生在诊所教师的指导下亲身参与法律实践全过程, 在实践中尝试这些技能, 并通过各方信息反馈进一步综合理解和运用这些技能, 从而达到熟练运用的目的。

2.注重法律职业道德、职业责任心和社会责任心的塑造

正义、公平与公正是法律追求的最高价值, 也是法律从业者应当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传统的法学教育只能提供一些完美的职业道德范本, 诊所式法律教育却可以让学生亲身参与处理各种真实案件, 在这样环境中感受道德两难, 并在诊所老师的指导下, 作出属于自己的道德判断。由于法律的社会实践性很强, 因此, 法律教育往往与法律援助事业有着紧密的联系。美国发展诊所式法律教育伊始, 就将为贫民提供法律援助活动作为诊所式法律教育的目标之一。学生通过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无偿法律帮助, 既获得宝贵的综合运用法律实践技能的机会, 增强了自我学习能力, 也切身体会社会实际, 感受人生价值, 并引发对法律与社会相互关系的深层次思考, 较好完成社会人生的转化。

3.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 注重培养合作精神

传统法学教育通常以教师为主, 而诊所教育则以学生为主, 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精神。教师不再是权威的知识传授者, 而是学习资源的组织者和提供者、学习方案的引导者。对所代理的真实案件, 学生和教师有着共同的权利和职责。教学始终在相互关注、关心和理解中进行。在诊所教育过程中, 以小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始终是强调的重点。不论是课堂上还是案件的代理过程中, 所有的工作都是通过合作分工来完成的。大家通过讨论, 对各种可能的方案进行评价和反馈, 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也可有效避免小团体意识的局限。

4.教学方式灵活多样, 因材施教

诊所式法律教育注重教学方式的变化和创新。指导教师采用多角度、多方位和多层次的教学方法, 丰富教学内容, 贯彻教学意图, 使教学能产生一种立体的、透视的、深入的效果。教学活动一般分为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类。主要的教学方法包括:体现“体验式”教学理论的角色模拟教学法, 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单独指导教学法, 体现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合作、反馈、评价教学法以及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阅读式教学法等。在与老师及社会各阶层交流和互动中, 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达到诊所教育的教学目标。

5.教学评估方式自主、多样化

诊所式法律教育根据教学目标和价值理念创造出新的评价体系, 即主要侧重综合法律实践技能、反思型学习能力及综合运用的考核。因此, 课程结束时往往没有书面考试, 其评价方式是以学生自我评价、委托人评价、小组成员互相评价和教师评价为基础的一种综合考核。其中学生对自己的评价非常重要。在课程中, 学生往往非常关心所承办案件的结果和当事人对案件结果的感受, 这对塑造学生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责任感非常必要。为避免成败论英雄, 并不过分强调案件成败的评价参考价。

三、我国高校法学教育改革的模式

美国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因实践性、灵活性、启发性的特点及对社会现实的呼应而为世界各国法学教育所吸收和利用, 并取得很大进展。我国结合法学教改的实际情况, 借鉴诊所式法律教育的成果, 逐步形成我国法学教育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 它的推广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我国诊所式法律教育仅局限在为数不多的几所法学院系中, 其进一步发展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

首先, 诊所式法律教育缺乏必要的资源。这些资源包括有经验的教师、司法部门的配合、长期稳定的活动资金、固定的活动地点、多元化的教学资料和设备等。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经费短缺。由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原因, 诊所式法律教育短期内尚无法真正融入主流教学体制, 也难以获得学校的经费支持。因此最根本的还是要在认清法学教育目标双重性的基础上, 将法律职业技能的培养作为法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将实践性教学提升到应有的地位上来, 以此争取国家相应的经费支持。

其次, 诊所式法律教育缺乏应有的制度保障。我国法律对诊所学生参与法律援助工作没有相应的规定, 这对诊所开展活动非常不利。虽然依照诉讼法的规定, 诊所学生可以以普通公民的身份作为代理人或辩护人, 但因其不具有律师身份, 不享有律师的权利, 在诉讼中就会处于劣势地位。如在刑事诉讼中, 律师拥有查阅案卷的权利、调查取证的权利、与在押的犯罪嫌疑人会见或通讯的权利等, 但律师以外的辩护人未经司法机关许可不能查阅案卷材料, 不能会见在押的犯罪嫌疑人。另外, 律师可以在侦查阶段介入诉讼程序, 其他公民则不享有这一权利。我国法律应从加强法律职业化教育的高度出发, 对法律诊所的法律地位、诊所学生的权利义务作出明确规定, 比如, 可以借鉴美国和加拿大的做法, 赋予诊所学生以“准律师”的身份, 使其享有律师的权利, 从而为诊所式法律教育在我国的普及和发展提供制度基础。

摘要:诊所式法律教育在培养学生实践性法律技能、塑造法律职业道德和职业责任心等方面实现了对传统法学教育模式的突破。高校法学教育改革借鉴国外成果, 选择适合我国法学教育需要的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 既顺应国际法学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又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的既定目标。

关键词:诊所式法律教育,法学教育改革,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杨欣欣.法学教育与诊所式教学方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2.

[2]胡学军.论诊所式法律教育方式对我国法律职业教育的意义[J].职业教育研究, 2006 (9) .

[3]喻红粉.论诊所式法律教学方法在高校法学教育中的推广和运用[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6 (4) .

[4]樊清华.美国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研究及启示[J].中国地质教育, 2005 (1) .

律师教育与法学人才培养模式 篇8

关键词:法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16-02

法学专业从性质上来看,属于应用性和实用性很强的专业,专业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为社会提供法律职业者和服务者。由此可见,“法学教育具有深刻的职业背景……在任何国家中,法律教育的主要任务,无不是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1]应用型法律人才不是一个“专业人才”,也不是“简单的操作型人才”,而是掌握一定的法学理论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强调法律的专业技能和实践基础上的理论知识的实用性人才。法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已为社会普遍接受,鉴于目前实践法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问题,本文着重从法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途径方面提出改革思路,使法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可行。

一、课堂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范例法、讨论法、辩论法和模拟法庭

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能力培养为主线,融“教学、实训、实习”为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主要环节有:

1.范例法。通过教师对案例精心筛选,选择富有代表性、有一定难度、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案例,在课堂上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讲解,以此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的创始人——前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认为,法律是一门科学,而科学意味着实用性,实用性是当时所有的大学教育和时代的呼唤。案例教学法是适应现代法律教育的,它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适应性,注重学生的思想在法律程序中形成独特的能力,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像律师一样思考。学生个案分析,发现各种法律原则,法律思维能力的训练,获得的分析和综合的能力。[2]

2.讨论法。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与交流,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强调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使学生学会怎样搜集资料、怎样获取案例中重要信息,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创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和完善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以启发学生的思维。

3.辩论法。让学生分别站在不同的立场,通过具体问题的辩论,在理论的基础上,找出理论和事实依据,展开辩驳,进行实践,组织材料和语言说服对方,挖掘对方的错误,证明己方正确的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辩证思维意识、反应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个人意志都是很有帮助的。[3]

4.模拟法庭。让学生扮演司法实践中的不同角色,生动具体再现案件审判过程,使学生的学习在与现实情况类似的情景中发生,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问题进入学习情景,使学习更趋直观化。它不仅能给学生真正的、具体的情绪,并能使学生在事实环境中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发挥其接受系统培训及检验。

二、课堂外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见习、社会调查和法律实践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法学教学中,既应重视法学基础知识的讲授,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有效的途径就是给学生提供见习和社会调查的机会,让学生直接参与法律实践,包括教育、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诊所。

1.见习。法学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对本科学生四年的教学活动中,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见习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法律实践的教学方式,包括旁听法庭审判、参观监狱等司法观摩活动,它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司法实践的感性认识。可结合培养方案中的有关课程,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相关案件的审理,使学生初步了解法院审理案件的过程以及法律条文在审判案件中的具体运用,让学生能把书本上的知识与实践紧密联系。

2.社会调查。它是将社会学、统计学和系统学等多学科的方法移植到法学教育领域,以此训练学生在繁杂的社会现象中抽象出规律性的东西,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结合现实热点和重点问题进行了解、统计和分析,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法律实践。第一,教育实习。让学生到法院、检察院或律师事务所直接参与法律实践活动,亲身体验检察官、法官和律师的工作,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书面法律文件、处理案件、适用法律和司法实践能力,同时,为学生毕业后的角色转换奠定基础。第二,法律咨询与法律援助。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节假日和业余时间,采取信件、现场等方式,以社区为载体,向社会宣传法律、提供法律咨询、代写司法文书,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让学生在实践中实现收获知识和为社会贡献力量的“双赢”效果。这是一种比较灵活、省时的法律实践方式。每年可结合“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和“12·4法制宣传日”活动,组织学生进社区进行法制宣传,也可配合司法部门开展法律咨询活动,这样既宣传了法律知识,也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第三,法律诊所。作为一种全新的法学教学方法,通过“诊所”式教学法,培养学生法律实践能力,指导学生参与书本上法律知识的实际应用,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这是缩小书本知识教育与实际职业技能之间距离的一种教育模式,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

三、对应用型法学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途径的思考

法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各类人才。应用型法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对于我国实现“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战略决策具有重要意义。有学者指出,法学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基础扎实、专业面宽、心理素质好和适应能力强的能够从事与法律有关的实际工作和具有法学研究的初级能力的通用法律人才。[4]只有适时进行法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才能适应两型社会建设法治的需要的人才。法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同的教育理念、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等一系列要素及其相互协调运作。这就需要我们在法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首先确立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并积极促进法学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交叉和融合,逐步建立起以法学学科为主、多种相关学科并存的综合性学科体系和专业结构,构建具有专业性和针对性的复合型知识结构;着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法律表达能力和对法律事实的探索能力;注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加强法学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建设多层次可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进行动态的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使培养的人才符合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霍宪丹.当代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22.

[2]韩慧.论美国法律教育的职业化取向[J].当代教育科学,2008,(13):37-39.

[3]欧仁山,李艳梅.论法学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教论坛,2003,(5):114-116.

[4]曾宪义,张文显.中国法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基金项目: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教学研究项目“法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上一篇: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下一篇:工会秋游活动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