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unit3第2课时(精选10篇)
第二学时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掌握以下重要的通假字,实词,句式,能够通畅翻译文章中几个句子。【知识结构】通假字 词类活用 句式归类翻译【学习过程】 一.通假字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4)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二.名词活用作动词
(1)填然鼓之(2)七十者衣帛食肉
(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三.宾语前置未之有也
四.意动用法王无罪岁
五
1、下列有关“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树之以桑B.以五十步笑百步
C.请以战喻D.愿得补黑衣之数,以为王宫2下列画线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凶(有战乱)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D.弃甲曳(拖着)兵而走
3下面画线字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A.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春心莫共花争发B.弃甲曳兵而走斩木为兵
C.或五十步而后止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D.是亦走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4对下列各句中“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1)天下之民至焉(2)鸡豚狗彘之畜(3)树之以桑
(4)未之有也(5)邻国之民不加少
A.①②⑤/ ③/ ④B.①③⑤/ ②/ ④
C.①②④/ ③⑤D.①②⑤/ ③④
5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
A.请以战喻B.寡人之于国也
C.王无罪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实战演练】1.默写不违农时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未之有也。2.辨析下列多义词的不同意思。数(1)愿令得补黑衣之数.(2)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4)数.罟不入洿池发(1)百发.百中(2)发.闾左滴戍渔阳九百人(3)涂有饿殍而不知发.(4)野芳发.
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直(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3)系向牛头充炭直.
兵(1)非我也,兵.也(2)穷兵.黩武(3)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4)草木皆兵.
胜(1)驴不胜.怒,蹄之(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4)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5)予观夫巴陵胜.
状,在洞庭一湖3.分析下列句子句式特点,并译成现代汉语。
或„„或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直„„耳,是„„也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是何异于„„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课堂小结】1.文言现象归类。
2.语言论证艺术。
(一) 教学内容分析
《背影》是朱自清早期散文的代表作, 是一篇记实散文。结尾处“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隐藏着并不那么融洽的父子关系, 查阅背景资料得知, 实际上从1920年开始, 父子间间隙逐渐加深, 但父亲来信中“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的坦诚相告, 似乎是一位英雄迟暮的父亲放下身段的软弱祈求, 终于触动了儿子忏悔和歉疚的深情, 作者理解了父亲“待我渐渐不同往日”的心灵世界, 更理解了父亲始终如一的父爱。作者曾说:“我写《背影》, 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 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 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 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 走过这样复杂的心路历程后, 作者怀着这样复杂的心情完成了《背影》的创作。当年, 父亲行动不变, 遭受家庭一系列变故的打击, 自己母亲离世的创痛, 中年失业的沮丧, 在作者8年后的回忆中, 更加涂抹上一层感人至深的艺术力量。儿子复杂心境下的回忆和父亲特殊心境下的父爱, 也许是《背影》产生亘久不衰艺术魅力的重要原因吧。编者将本课编入二单元, 意在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 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学会关爱父母, 珍惜亲情。本课的父子深情需要学生沉潜其中, 涵咏体会, 体会后的动容更是学生写作的良好促因。
(二) 学生情况分析
我班学生阅读量少, 阅读领悟力较低, 课前通过“互动讨论”了解到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基本停留在以下层面:父亲给我买橘子让我很感动, 但为什么会让自己感动, 大多数同学认为就是父亲身体不好, 行动不便还为“我”买橘子, 很让我感动, 至于特定情境中的“父爱”, 学生体会的不够、不深。也有学生认为, 这种感动来的有些“假”。对8年后的作者追忆父亲的心境是怎样的?同样出现了几乎一致的“声音”--感动, 但仅仅是感动么?学生对文本的这种浅层次解读是教学的切入点。同时, 就平时对学生的了解, 学生在平时不爱朗读课文, 写作中反映出来的普遍问题是, 叙述粗糙, 描写僵硬, 尤其是无法很好的刻画出一个画面, 以上这些都是设计本课的出发点。
二、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说明
基于以上教学内容分析和学情了解, 本课学习我将主要采用以下方式和手段:
第1课时
细读文本, 体会深情。
1.组织阅读文本, 把握内容、情感。
2.组织反复朗读, 就质疑点、介入资料, 展开讨论。
3.组织完成相关问题讨论, 并上传第6段朗读作业 (上传到互动讨论平台) , 组织为优秀音频作业“投花”。
4.上传平台作文要求:过往生活, 点滴人情, 总会有一幅感动或触动我们的画面, 请你在e本上画下这个画面, 并描述这个画面, 让这个画面感动或触动你我。组织学生完成好作业。要求:用1-2句话交代一下画面产生的背景, 描述、刻画这个画面。
第2课时教师准备
组织学生在“互动讨论”平台上展开两个讨论话题:
1.儿子为什么会被父亲买橘子的行为感动得流泪?父亲的不易表现在哪里?
2.作者在创作《背影》时的复杂心境, 包含哪些?教师做好学情调研。
第2课时
读中悟情, 读中引趣
1.反馈学生在“互动讨论”平台上上传的朗读作业。
2.跟读名家, 体味特殊背景, 读出儿子的感动。
3.配乐朗读, 琢磨特殊心境, 读出复杂的心情。
探究背影, 深研写法
由朗读体会, 刻画背影, 形成画面, 画面传情。
由平台作文, 描写粗疏, 无法成画, 无法传情。
学写背影, 学以致用
1.例文修改, 交流总结。
2.平台修改, 分享经验。
三、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能力】
1.体会、深悟父爱;体味作者创作背影时复杂心境、情感。 (第二课时)
2.探究第6段感人至深的原因, 根据自己画的画面写出一段描述文字。 (第二课时)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话交流读出理解, 通过合作探究分析写法, 通过平台分享写作成果--写出自己的“令人感动的画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父子深情, 陶冶情操。学会关爱父母, 珍惜亲情。
四、教学环节设计 (第2课时)
【课前准备】指导学生朗读作业, 上交整理朗读作业。教师上传讨论及写作话题。
【设计思想】整个教学以四个大环节展开:
环节1:体味背影, 读出味道。环节2:探究背影, 赏析写法。环节3:学以致用, 共改习作。环节4:分层作业, 上交作品。
五、教学特色说明
《背影》一课, 是一篇传统篇目, 在内容的解析上已经无过多创新点。将教学思路集中在读写结合上, 是本教学设计的一个出发点。如何做到写的有效性, 是本设计的关注点, 为此, 我主要在两个方面着力:1.只有读出感动才能激发写的欲望。因而教学起始就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朗读, 每次读, 都是在上一次读的基础上, 逐层体味背影的感人之处, 潜在的艺术魅力。从而引发学生探究潜藏在“感人背影”后的写法。2.只有探究分享有效才能练的有效。因而, 在教学环节上又设计了两个层次的赏析, 一是从作者聚焦点--第六段———体会赏析画面描写可以表达出动人的情感。二是选取学生上传到平台中的问题语段, 探究如何形成画面式的描写, 实现每个学生对例文的“独特感悟、理解”。最后总结本课收获, 修改自己的习作, 使每个学生通过本课学习, 实现写作进步, 自我成长。
六、教学反思
(一) 反思设计思路
1. 基于学情:
一直在利用“写作平台”指导学生写作, 8个孩子上过《背影》, 10个上过第一课时。但都没有从写作的角度讲授过, 就想从写作入手设计教学, 这是本设计出发点。如何做到写的有效性, 我主要在两个方面着力:1.只有读出感动才能激发写的欲望。因而教学起始就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朗读, 每次读, 都是在上一次读的基础上, 逐层体味背影的感人之处, 潜在的艺术魅力。通过读实现了学生的体验、感悟、理解, 《课标》也重点强调了这一点。也引发学生探究潜藏在“感人背影”后的写法。2.只有探究分享有效才能写的有效。因而, 在教学环节上又设计了两个层次的赏析, 一是从作者聚焦点--第六段体会赏析画面描写可以表达出动人的情感。二是选取学生上传到平台中的问题文中语段, 探究如何形成画面式的描写, 实现现每个学生对例文的“独特感悟、理解”。最后集合本课收获, 修改自己的习作, 使每个学生通过本课学习, 实现写作进步, 自我生命的成长。
(二) 使用“电子书包”感受
1. 上传、分享音频朗读, 实现促读、互听、互评。
2. 孙道临朗读和背景音乐, 可以在平台上资源共享, 反复使用。有助于学生深化了解文意后再读。
3. 使用“中控”, 可以实现教师不用走动, 即可了解学生赏析语段的现状, 实现动态观测。
比传统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学生的赏析笔记可以保留, 有助于教师后续思考哪里点评不到位, 利用教师反思。
1. 概括故事情节;
2. 理解主题思想;
3. 把握人物形象及分析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4. 分析环境描写;
5. 品析词、句的含义和作用;
6. 品析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7. 赏析表现手法;
8. 开放性探究表达。
(2012·福建省福州市)阅读下文,完成1~5题。
点燃一个冬天
游 睿 山村的冬天就是来得早,寒气在十月刚过就开着队伍铺天盖地地卷过来。村里的人似乎都有些怕了,早上八点还没有多少人起床,只有几根玉米秆子被寒气冻得瑟瑟地颤抖。孙老师和自己的女人却早早地起床了。
“瘟天,又是下雨。”女人没好气地骂着,“一连倒了这么多天,天上的水也该倒得差不多了。”
孙老师笑了笑。大块大块的煤早就堆在了操场的角落。孙老师说:“生火吧,我已经听到孩子们的脚步声了。”
女人望天,叹气。“瘟天!”女人又咧咧地骂,走路的时候一步比一步用力,只差把地踏出一个坑。女人用了几块木炭放在了煤的中央,然后划了根火柴。“瘟天,还下雨,我们这冬天就无法过了。”女人说。
孙老师知道,女人说的是煤。这点煤是女人用背篓一块一块背回来的。女人背煤背得很辛苦。女人想用这些煤度过这个冬天。孙老师不说话,他听见了孩子们的脚踏着水的声音。这声音渐行渐近。孙老师就想起他们沾满黄泥的裤腿,露出脚趾的胶鞋,贴着脸皮的头发和准备钻进嘴里的鼻涕……孙老师说:“但愿这是最后一个雨天。”
这时孩子们来了,整整齐齐地叫了一声“老师好”。孙老师“唉唉”地应着,说:“放下书包,快来烤烤,烤干身上我们马上上课。”【A】学生们就如一群鱼儿一样游在那堆火旁边,一边伸出湿漉漉的裤腿和鞋,一边在雾气里说着谁早上没等谁,谁昨天放学后看见孙老师做什么了。孙老师笑着招呼:“都来烤烤,别冻着了。”
女人在一边默默地看着。半晌,女人说:“我有事先走了,你们慢慢烤。”女人挎着背篓慢慢地被雾帘遮住了。远处渐渐有了狗叫声或者一两声鸟儿的私语。
下午放学了,雾还没怎么散。孙老师和孩子们挥手,不断说着“再见”。孙老师说:“天黑得早,早点回。住远一点的,要走两个多小时呢。”孩子们点头。
女人也回来了,看孩子们走远,她放下背篓。背篓里是满满的干柴。
“哟,原来你是在弄柴,有了柴我们不就没事了吗?”
女人给了孙老师一个白眼。女人说:“你早早地就把学生们放回家了,人家还不是在路上贪玩?”
“谁说的?他们可都是听话的孩子,放学就回家了呀。”孙老师说。
“你不相信?我今天上山遇到了一个家长,他说你们怎么老留学生的课呀?可我们放学很早的。你想想,学生们是不是没听话?枉你还那么热心。”女人愤愤地说。
女人说完,就看见孙老师已经出了学校的门,脚步把寒气撞得哗啦哗啦响。
傍晚的时候,女人做好了饭菜,孙老师才回来,他回来的时候抱了一大捆干柴。
“看到啥了?”女人问。
孙老师放下柴火,说:“看见了。他们在路边的一个草坪上玩。我批评了他们几句,放学得早点回家。”
女人说:“你看你。唉。”女人摇摇头,想说什么,但没说出来。
这天晚上,寒风又把村庄哗哗啵啵摇了一个晚上。女人和孙老师在床上翻来翻去。女人说:“听见没有?下雪了。”孙老师说:“听见了,下就下呗。”
“可我们没有煤了,准备着冻死?”
“我们不是有干柴吗?怕什么呢。”
“那点干柴能维持多久?”
孙老师翻了翻身:“能维持多久就多久。睡觉,睡觉,明天还有课。”
“你……”女人已经听见孙老师的呼噜声了。
第二天一大早,【B】大地上到处插满了白旗,空气里仅有的一点暖气算是彻底投降了。寒气肆虐,厚厚的积雪很刺眼。孙老师和女人还蒙在被子里,就听见了有人踩着积雪扑哧扑哧的声音。接着有人走进学校。
孙老师一个骨碌爬起来,难道是学生们来了?这么早?
女人跟着起了床。女人看见孙老师打开门,站在那里不动了。
“咋了?咋了?”女人赶紧跑过去。
门口,齐刷刷地站着孙老师的学生们。他们手中都提着一袋木炭,正一个接一个地把木炭往孙老师家门口放。门口已经堆了好大一堆木炭。
“老师。”孙老师还没来得及说话,已经有人说话了,“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在放学后烧的,这种木炭特别耐烧。”
原来……
这时,学生们又说:“老师,够你们烧了吗?不够我们继续烧,我们能烧。”
孙老师的眼里已经有了泪水,他回头看了看女人。女人的脸红扑扑的。
女人眼里也闪着东西,她嘴里冒着热气,一个劲儿地说:“够了够了。都可以点燃一个冬天了。”
(选自《微型小说百年经典·中国卷》,有改动)
1. 请按时间顺序将小说的主要内容补充完整。
早上:
下午放学后:孙老师夫妇以为学生们贪玩,放学不及时回家。
晚上:
第二天清早:学生们送来自己烧的木炭,孙老师夫妇深受感动。
2. 从全文看,孙老师是一个 而较少考虑自家生活的人;他的妻子嘴上爱抱怨,实际上却是一个心地善良、 、 的好女人。
3. 文中【B】处画线句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
4. 请对【A】处画线句作简要点评。
5. 请写出本文题目“点燃一个冬天”的两层含义。
表层含义:
深层含义:
第1题考查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概括故事情节,一要锁住情节链的各个节点。这篇小说,以时间为序,有四个情节节点。二要注意叙述角度。这篇小说基本上是从孙老师夫妇的角度,而不是从学生的角度叙述的。三要注意语言的简洁,不要啰唆拉杂。
第2题考查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把握人物形象,需要细读文本,从小说的具体情节和细节里,总结出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或品质。这类考题,有粗细两种考法:粗法只要求准确、全面地提炼出表现人物形象的词语;细法不仅要求提炼出表现人物形象的词语,还要求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考生必须回答从哪个具体的情节、细节里,看出人物具有哪种性格或品质。有的考生提炼表现人物形象的词语不够准确,因而失分。
第3题考查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交代时令、渲染气氛、烘托心情、推动情节发展、突出主旨等作用,需要结合上下文具体分析。有的考生在答题时只写出其中的一点作用;还有的考生只写套话,如“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而不具体解答渲染了怎样的气氛或推动了下文怎样的情节发展, 这些都是分析能力不足的表现。
第4题考查品析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品析词、句的含义和作用,既要认真琢磨这个词、句本身,也要仔细推敲与它紧邻的上下文。当然,还要注意表达的规范,譬如比喻句,一般应答成“运用了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写出了……的情景,表现了……的情感”。有的考生不注意表达的规范,因而往往漏写了“表现了……的情感”这一关键得分点。
第5题考查品析标题的含义。在标题含义上出题,往往意味着标题有浅深、虚实两层含义,答题时只需要扣住标题中的关键词,如本题的“点燃”,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即可。有的考生只写出浅的、实的那一层含义,写不出深的、虚的那一层含义,理解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012·江苏省苏州市)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快手刘
冯骥才 ① 人人在童年,都是时间的富翁。有时我待在家里闷得慌,或者父亲嫌我太闹,打发我出去玩玩,我就不免要到街口,去看快手刘变戏法。
② 快手刘是个撂地摆摊卖糖的胖大汉子。他有个随身背着的漆成绿色的小木箱,在哪儿摆摊就把木箱放在哪儿。箱上架一条满是洞眼的横木板,洞眼插着一排排廉价的棒糖。他变戏法是为了吸引孩子们来买糖。戏法十分简单,俗称“小碗扣球”。他两只手各拿一只茶碗,你明明看见每只碗下边扣着两只红球儿,你连眼皮都没眨动一下,嘿!四只球儿竟然全都跑到一只茶碗下边去了。
③ 有一次,我亲眼瞧见他手指飞快地一动,把一只球儿塞在碗下边扣住,便忍不住大叫:“在右边那个碗底下哪,我看见了!”“你看见了?”快手刘明亮的大眼球朝我惊奇地一闪,跟着换了一种正经的神气对我说,“不会吧!你可得说准了。猜错就得买我的糖。”“行!我说准了!”我亲眼所见,所以一口咬定。谁知快手刘哈哈一笑,突然把右手的茶碗翻过来:“瞧吧,在哪儿呢?”咦,碗下边怎么什么也没有呢?难道球儿从地下钻到左边那个碗下边去了?快手刘好像知道我怎么猜想,伸手又把左边的茶碗掀开,同样什么也没有!只见他将两只空碗对口合在一起,举在头顶上,口呼一声:“来!”双手一摇茶碗,里面竟然哗哗响,打开碗一看,四只球儿居然又都在碗里边。四周围看的人发出一阵惊讶声。“你输了吧?买块糖吃就行。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我臊得脸发烫,在众人的笑声里买了块棒糖,站到人圈圈后边去。从此我再不敢挤到前边去多嘴多舌。
④ 他那时不过40多岁吧,正当壮年,精神饱满,肉重肌沉,皓齿红唇,乌黑的眉毛像是用毛笔画上去的。他一边变戏法,一边卖糖,一双胖胖的手,指肚滚圆,却转动灵活。这双异常敏捷的手,大概就是他绰号“快手刘”的来历。我童年的许多时光,就是在这最最简单又百看不厌的土戏法里,在这一直也不曾解开的迷阵中,在他这双神奇莫测、令人痴想不已的快手之间消磨掉的。他给了我多少好奇的快乐呢!
⑤ 我上中学后,就不常见到快手刘了。只是路过那街口时,偶尔碰见他。他依旧那样兴冲冲地变着“小碗扣球”。
⑥ 我上高中是在外地。人一走,留在家乡的童年和少年就像合上的书。往昔美好的故事,亲切的人物,甜醉的情景,就像鲜活的花瓣夹在书里面,再翻开,都变成了干枯的回忆。谁能使过去的一切复活?那去世的外婆,不知去向的挚友,妈妈乌黑的卷发,久已遗失的那些美丽的书,那跑丢了的绿眼睛的小白猫……还有快手刘。
⑦ 高中二年级,我回家度假。一天,在离家不远的街口看见十多个孩子围着什么又喊又叫,走近一看,心中怦然一动,竟是快手刘!他依旧卖糖和变戏法,但人已经大变样了。十年不见,他的模样接近了老汉。他分明换了一双手!手背上青筋缕缕,指头绕着一圈圈皱纹,像吐尽了丝而缩下去的老蚕……他抓着两只碗口已经碰得破破烂烂的茶碗,笨拙地翻来翻去;那四只小红球儿一会儿没头没脑地撞在碗边上,一会儿从手里掉下来。他的手不灵了!孩子们叫起来:“球在那儿呢!”“在手里哪!”“指头中间夹着哪!”
⑧ 我也清楚地看到,快手刘在扣过茶碗的时候,把地上的球儿取在手中。这动作缓慢迟钝,失误就十分明显。孩子们吵着闹着叫快手刘张开手,快手刘的手却攥得紧紧的,朝孩子们尴尬地掬出笑容。这一笑,满脸皱纹都挤在一起,好像一个皱纸团。他几乎用请求的口气说:“是在碗里呢!我手里边什么也没有……”
⑨ 当年神气十足的快手刘哪会用这种口气说话?这些稚气又认真的孩子们偏偏不依不饶,非叫快手刘张开手不可。他哪能张手?手一张开一切都完了。我真不愿意看见快手刘这副狼狈的、惶惑的、无措的窘态,多么希望他像当年那次——由于我自作聪明,揭他老底,迫使他亮出个捉摸不透的绝招,小球突然不翼而飞,呼之即来。如果他再使一下那个绝招,叫这些不知轻重的孩子们领略一下名副其实的快手刘,瞠目结舌多好!但他老了,不会再有那花好月圆的岁月年华了。
⑩ 我走进孩子们中间,手一指快手刘身旁的木箱说:“你们都说错了,球儿在这箱子上呢!”孩子们给我这突如其来的话弄得莫名其妙,都瞅那木箱。就在这时,我眼角瞥见快手刘用一种尽可能的快速把手里的小球塞到碗下边。“球在哪儿呢?”孩子们问我。快手刘笑呵呵地翻开地上的茶碗说:“瞧,就在这儿啊!怎么样,你们说错了吧?买块糖吧,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
(有改动)
1. 小说第③段画线处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快手刘怎样的心理变化?
2. 小说第⑥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
3. 小说第⑩段中,“我”为什么要转移孩子们的视线,让快手刘“用一种尽可能的快速把手里的小球塞到碗下边”?
4. 下面两句话都是快手刘完成戏法后说的,请从表现人物形象的角度,结合全文比较分析。
① “你输了吧?买块糖吃就行。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
② “怎么样,你们说错了吧?买块糖吧,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
1.三角形的边角关系;2.余弦定理;3.余弦定理与勾股定理之间的关系.2.余弦定理;3.余弦定理与勾股定理之间的关系.3.余弦定理与勾股定理之间的关系.【学习要求】
1.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余弦定理;
2.会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预习提纲】
(根据以下提纲,预习教材第 5 页~第6 页)
1.如果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及其所夹的角,那么这个三角形的大小、形状是否完全确定?
2.如何用已知的两条边及其所夹的角来表示第三条边.3.教材中给出了用向量法证明余弦定理的方法,体现了向量在解决三角形度量问题中的作用.另外思考用坐标法和三角法如何证明余弦定理.4.讨论余弦定理和勾股定理之间的联系.5.应用余弦定理解三角形(阅读例3).【基础练习】
1.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角度精确到0.10,边长精确到0.1cm):
0(1)a=2.7cm, b=3.6cm, C=82.2;
(2)b=12.9cm, c=15.4cm, A=42.30.【典型例题】
例1 在ABC中, a=2, b=4, C=1200,求c边的长.例2 在ABC中,已知b=5, c
A=300求a、B、C及面积S.变式: 在ABC中,已知a=8,c=
41),面积s,解此三角形.必修51.1.2余弦定理(学案)(第1课时)
11.在ABC中,若C为钝角,下列结论成立的是().(A)a2+b2> c2(B)a2+b2 2-2根,2cos(A+B)=1.(1)求角C的度数;(2)求AB的长.x+2=0的两 1.已知a,b, c是ABC中∠A, ∠B,∠C的对边, S是ABC的面积,若a=4,b=5,S =5,求c的长度.必修51.1.2 余弦定理(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索, 能证明余弦定理, 了解可以从向量、解析法和三角法等多种途径证明余弦定理.2.了解余弦定理与勾股定理之间的联系.3.能够应用余弦定理解三角形.【重点】: 通过对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索, 证明余弦定理, 并能应用它解三角形.【难点】: 余弦定理的证明.【预习提纲】 (根据以下提纲,预习教材第 5页~第6页) 1.如果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及其所夹的角,那么这个三角形的大小、形状是否完全确定?(完全确定) 2.如何用已知的两条边及其所夹的角来表示第三条边(a2=b2+c2-2bccosA,22222 2b=a+c-2accosB,c=a+b-2abcosC.) 3.教材中给出了用向量法证明余弦定理的方法,体现了向量在解决三角形度量问题中的作用.另外思考用坐标法和三角法如何证明余弦定理.证法1(向量法):见教材.证法2(解析法):如图,以A点为原点,以ABC的边AB,所在直线为x轴,以过A与AB垂直的直线为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则A(0,0),C(bcosA,bsinA),B(c,0),由连点间的距离公式得:BC2(bcosAc)2(bsinA0)2,即 abcosA2bccosAcbsinA 所以 abc2bccosA,同理可证b2a2c22accosB ,c2a2b22abcosC 证法3(三角法):提示:先分锐角,钝角两种情况。过C作CDAB(或其延长线)于D,则CD=bsinA,然后求出BD,在RtABC中,用勾股定理得 222 BCCDBD,化简即可.4.讨论余弦定理和勾股定理之间的联系.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广,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 5.应用余弦定理解三角形(阅读例3).【基础练习】 1.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角度精确到0.10,边长精确到0.1cm):(1)a=2.7cm, b=3.6cm, C=82.20; (2)b=12.9cm, c=15.4cm, A=42.3.解:(1)A≈43.50, B≈58.20,c≈4.2cm;(2)a≈10.5cm, B≈55.80, C≈0 81.9.【典型例题】 例1 在ABC中, a=2, b=4, C=1200,求c边的长.【审题要津】 由条件知可直接用余弦定理求解.解:由余弦定理,得 22222)=28, c=a+b-2abcosC=2+4-2ⅹ2ⅹ4ⅹ(-12 ∴c =2【方法总结】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夹角可直接用余弦定理求解 例2在ABC中,已知b=5, c,A=30求a、B、C及面积s.【审题要津】根据已知条件,可用余弦定理求a,然后可用正弦定理求角B和C,面积用 S= cbsinA求解.解:由余弦定理,得a2=b2+c2-2bccosA=25, ∴a=5.由正弦定理,得sinB bsinAa 12,∴B=300, C=1800-A-B=1200 .Sabc absinC【方法总结】(1)解三角形时往往同时用到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2)一般地,使用正弦定理求角时,有时要讨论解的个数问题.变式: 在ABC中,已知a=8,c=4 1),面积S .解:由正弦定理,得S acsinB,即B=60,或B120(舍),由余弦定理,得 00 b=a+c-2accosB =84 1284 1 96,∴b,cosA bca 2bc 222 ,A45.C180AB180456075.0000 1.在ABC中,若C为钝角,下列结论成立的是(B).222222 (A)a+b> c(B)a+b 解: 由余弦定理,得c=a+b-2abcosC=1+1-2ⅹ1ⅹ1ⅹ(-1)=3, 2 ∴c =3.在ABC中, a=3, b=4, c,求最大角.解: 显然C最大,由cab2abcosC,得cosC abc 2ab 222 3437234 1 2,∴C=1200.4.在ABC中, BC=a,AC=b,且a,b是方程x-2 x+2=0的两 根,2cos(A+B)=1.(1)求角C的度数;(2)求AB的长.由根与系数关系知abab2, ,C120, 又2cosab1,cosC12 222 c=a+b-2abcosC=ab2ab2abcosC=12-4-4× =10,C 1.已知a,b, c是ABC中∠A, ∠B,∠C的对边, S是ABC的面积,若a=4,b=5,S =5求c的长度.12 解:由SabsinC,得 = 45sinC,所以sinC ,∵C为三角形的内 角,∴C60或C120,当C60时,cab2abcosC45245cos60 21,∴C 00 当C120时,222220 cab2abcosC45245cos120 (第一课时) 阅读课本71页第一、二自然段,完成下列题目 1.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动物性和植物性事物中的基本营养物质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表3-3,分别找出果糖和蔗糖的同分异构体。 3.观察葡萄糖和果糖的结构式,简单说说两者的差异。 一.糖类、油脂、蛋白质的性质 (一).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 [实验3-5](见下表) 【随堂练习】 1.把NaOH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加入某病人的尿液中,微热时如果观察到红色沉淀,说明该病人的尿液中含有() A.食醋 B.白酒 C.食盐 D.葡萄糖 2.区别棉花和羊毛的最简单方法是() A.加浓硝酸微热 B.浸入水中看是否溶解 C.加碘水看是否变蓝 D.在火上灼烧闻气味 3.小张用白纸和无色溶液给表弟写了一封“无字”信,表弟接到信拆开一看觉得很愕然,但沉思一下便明白小张的意思。经过用另一溶液简单处理后,表弟看到了一封有颜色的信,并很快写了回信。小张和表弟所用的溶液分别可能是() A.前者是紫色石蕊试液,后者是稀盐酸 B.前者是NaOH稀溶液,后者是酚酞 C.前者是浓硫酸,后者是紫色石蕊试液 D.前者是米汤,后者是碘酒 (二).糖类、油脂、蛋白质的水解反应 [实验3-6](如下图所示) 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双糖、多糖的水解反应 C12H22O11 + H2O 蔗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12H22O11 + H2O 麦芽糖 (C6H10O5)n + nH2O淀粉(或纤维素) 2.油脂的水解反应 阅读课本P7 3三、四自然段,完成下列填空(1)酸性条件 _________ + ________(2)碱性条件——皂化反应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3)蛋白质的水解反应 _____________ 【随堂练习】 4.果糖之所以称为单糖,理由是() A.糖类中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糖 B.不能水解成更简单的糖 C.和葡萄糖互为同分异构体 D易溶于水且比蔗糖甜的糖 5.通过实验来验证淀粉水解可生成葡萄糖,其实验包括下列操作过程,这些操作过程的正确排列顺序是() ①取少量淀粉和水制成溶液 ②加热煮沸 ③加入碱液中和酸性 ④加入新制Cu(OH)2 ⑤加入少量稀硫酸 ⑥再加热 A.①②⑤⑥④③ B.①⑤②④⑥③ C.①⑤②③④⑥ D.①⑥④⑤③② 6.将蔗糖放入试管中,加水和稀硫酸振荡,水浴加热5分钟,取水解液3ml加入新制的Cu(OH)2,加热后没有看到砖红色物质出现,这是因为() A.加热时间不够 B.蔗糖纯度不够 C.Cu(OH)2的量不足 D.水解液未用碱液中和 7.将淀粉和淀粉酶(主要成分为蛋白质)的混合物放入玻璃纸袋(半透膜)中,扎好,浸入流动的温水中,相当长一段时间后,取袋内液体分别与碘水、新制Cu(OH)2(加热)、浓HNO3(微热)作用,其现象是() A.显蓝色、无现象、显黄色 B.显蓝色、红色沉淀、无现象 C.无现象、黑色、无现象 D.无现象、红色沉淀、无现象 【课后作业】 1.葡萄糖和蔗糖的混合物中氢的质量分数约为6.5%,则混合物中氧的质量分数为()A.13.0% B.39.0% C.45.5% D.52.0% 2.对于淀粉和纤维素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因为它们都属于糖,所以都有甜味 B.因为具有相同的化学式,所以互为同分异构体 C.因为具有相同的通式,所以性质相同 D.两者都能水解,最终都生成葡萄糖 3.酒精、乙酸和葡萄糖三种溶液,只用一种试剂就能将它们区别开来,该试剂是()A.金属钠 B.石蕊试剂 C.新制的浊液Cu(OH)2 D.NaHCO3溶液 高一化学必修Ⅱ作业(十六)——基本营养物质 (第二课时)1.用酒精消毒的原理是() A.溶解作用 B.还原作用 C.氧化作用 D.变性作用 2.下面物质不属于蛋白质的是() A.羽毛 B.酶 C.棉花 D.脂肪 3.洗涤盛过植物油的试管,宜选用的试剂是()A.稀H2SO4 B.浓HNO3 C.热水 D.热NaOH溶液 4.下列属于油脂的用途的是() ①给人类提供营养物质 ②制取肥皂 ③制取甘油 ④制取高级脂肪酸 ⑤制取汽油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 读德国鲁尔区和我国鞍山钢铁工业基地图,比较两地的区位特点,回答1~2题。 1.两地发展钢铁工业,相同的区位因素是() ①接近煤炭产地 ②水源充沛 ③水陆交通便利 ④市场广阔 ⑤有大量廉价劳动力 A.①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 D.②④⑤ 2.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鞍钢工业基地效益越来越差,在整治过程中可以向鲁尔区借鉴的经验有() ①调整工业结构 ②发展第三产业 ③优化环境 ④从外区调入大量淡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两地都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水陆交通便利,市场广阔。鲁尔区的复苏主要从调整工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优化环境等方面进行的,是改造老工业基地的成功经验。 答案:1.A 2.A 德国鲁尔区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对经济结构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结合鲁尔区产值结构图(图中①、②分别表示1958年和1995年的产值结构)及所学知识,完成3~4题。 3.图中反映鲁尔区经济结构调整前后变化特点的是() A.钢铁工业变化不明显 B.第一产业迅速发展 C.第三产业比重下降 D.化学工业比重上升 4.调整后,鲁尔区的炼铁厂集中到西部,有的炼铁高炉还建到了荷兰海边,主要是因为() A.盛行风会将烟尘吹向海洋,减轻大气污染 B.靠近鹿特丹港及莱茵河,降低运费 C.荷兰填海造陆,提供丰富廉价的土地资源 D.炼铁需要大量冷却用水,西部水资源丰富 解析:第3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三角形坐标图的判读方法。读图可知,第三产业迅速发展,钢铁工业比重下降,化学工业比重上升。第4题,鲁尔区的钢铁工业需要从国外进口铁矿石,将炼铁厂向西部集中,可降低运费。 答案:3.D 4.B 浙江省的义乌是日用小商品的天下,小小的袜子就拥有数百家生产厂家。一个不大的柳市镇除三家电器集团外,还有数十家中小电器企业,且没有因产品雷同、重复建设而影响发展。据此完成5~6题。 5.义乌小商品生产经营的特点有() ①资本集中程度低 ②以中小型企业为主 ③从业人员具有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 ④研究开发费用在销售额中所占比例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6.众多电器工业企业集聚于柳市镇,主要因为该地() ①资源丰富 ②有大量廉价劳动力 ③能源充足 ④协作条件好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第5题,与传统工业区相比,以传统轻工业为主的新工业区的资本集中程度低,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以轻工业为主,生产高度专业化,企业分布在小城镇甚至农村,生产过程分散。第6题,众多电器工业集聚在柳市镇并不是依靠资源丰富、能源充足,而是由于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同时社会协作条件好可取得规模效益。 答案:5.A 6.D 下表为影响某科学园区开发的区位因素汇总,读表完成7~8题。 接近市场 接近供应商 国际机场 国内机场 接近海湾 接近首都 良好的道路网 通往首都的铁路 舒适的生活环境 文化娱乐设施 地区财政物质 大学支持 愉快的工作环境 基本 ★ ★ ★ ★ 重要 ★ ★ ★ ★ 次要 ★ ★ ★ ★ 无关 ★ 7.科学园区选址的最重要区位因素是() A.大学支持 B.接近市场 C.接近首都 D.通往首都的铁路 8.聚集在科学园区的产业,具有的特点是() A.技术升级换代慢 B.研发费用所占比重小 C.产品更新周期短 D.生产规模大 解析:高科技产业依附大学、科研机构的支持,技术升级快,研发费用高,产品更新换代快。 答案:7.A 8.C (2014·衡水高一检测)下图为我国沿海地区的一个小城镇内部专业化分工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 9.该地区的铝制品产业集群迅速发展,其集聚的目的是() A.提高产品销售价格 B.提高产品竞争优势 C.有利于污染治理 D.有利于交通环境的改善 10.下列关于该地区铝制品产业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企业规模较小 B.生产过程分散 C.资本集中程度高 D.企业生产专业化 解析:第9题,该地区的铝制品产业集群有利于扩大产业规模,提高竞争优势。第10题,题干中“古山镇”及图中的“小五金制造专业村”“铝锭专业村”等信息体现了企业规模较小,生产过程由不同的村来完成体现了生产过程分散,专业村体现了企业生产的专业化。 答案:9.B 10.C 温州制造业和美国“硅谷”都属于典型的产业集群,具有“人人都想当老板”的创业文化和企业创新精神。据此回答11~12题。 11.下列关于温州制造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企业以原料导向型为主 B.劳动力的投入仍比较大 C.具有中小批量定制的生产方式 D.产品大量销往国外 12.“硅谷”的许多企业把新工厂建到得克萨斯州以及东南亚、墨西哥等地,是因为() A.新厂址地理位置更安全 B.新厂址交通更便捷 C.新厂址生产成本低 D.“硅谷”的污染日渐严重 解析:第11题,温州大多数制造业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劳动力的投入较大,具有中小批量定制的生产方式,产品大量销往国外。第12题,“硅谷”企业把新工厂分散到各地主要是利用这些地区丰富廉价的劳动力及土地的优势。 答案:11.A 12.C 二、综合题 13.读美国五大湖地区煤、铁产地和钢铁工业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底特律、布法罗、匹兹堡等城市是美国著名的钢铁工业基地,当地发展钢铁工业的资源条件不包括 () A.水资源丰富 B.铁矿资源丰富 C.煤炭资源丰富 D.石油资源丰富 (2)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钢铁之城”匹兹堡遭遇严重的经济危机和失业潮。请简述匹兹堡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 (3)有人说“匹兹堡代表着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向”,匹兹堡的经济转型对世界其他国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我国最重要的能源基地和重工业及装备制造业基地,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上看与匹兹堡工业区有相似之处。东北老工业基地在经济转型上应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当地无石油资源。(2)(3)可借鉴鲁尔区衰退的原因和措施来回答。 答案:(1)D (2)①单一的生产结构;②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③世界性钢铁过剩;④新技术革命的冲击;⑤工人工资成本上升;⑥环境污染严重。 (3)①改变单一的经济结构、发展高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②使用清洁能源、治理环境污染;③加大开放力度,努力吸引外来资金和技术;④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包括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及仪器仪表制造业。 材料二 下图为“2007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空间分布”。 (1)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较高的地区最主要分布在________地区(填东部或中部或西部)。 (2)近些年来,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江苏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江苏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有利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江苏省多个城市建立了高新技术产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向产业园集聚有利于企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较高的地区最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地区。(2)结合高新技术工业布局的区位因素从科技、人才、政策、交通、环境等方面分析。(3)产业集聚可以加强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用基础设施,降低生产成本,取得规模效益。 答案:(1)东部(2)科技力量雄厚、人才众多、政策支持、基础设施较好、交通便利、环境良好 一、教材分析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极其密切,已经在环保、医疗、工农业等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微生物相关的各项技术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是微生物培养技术。本专题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基本技术,以增进学生对微生物的了解,并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动手动脑做科学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掌握培养基的制备、高压蒸汽灭菌和平板划线法等基本操作技术,进行微生物的培养。②过程与方法。尝试进行倒平板和平板划线等基本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动手动脑做科学的乐趣,体会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中无菌操作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 无菌技术的操作。 四、教学准备 ①课前4天~6天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进行大肠杆菌的纯化培养,通过自己的预实验进行摸索,发现在具体操作时会遇到哪些问题。②编写教案、导学案、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视频。③准备2组学生,课前进行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的制备,并拍摄学生视频。④将学生制备的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分装,高压蒸汽灭菌。将培养皿干热灭菌,并培养大肠杆菌,将菌液分装。⑤准备75%左右的酒精等相关实验用品。 五、教法和学法 学生观看制备培养基视频,并分组进行实验操作,体验亲自动手接种大肠杆菌的乐趣,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实物展示被污染的培养基,师生共同回顾获得纯净培养的关键是防止杂菌入侵。 知新:传统发酵技术中所用的微生物来自于自然界,而在工业化生产中,为了提高发酵的质量,需要获得优良菌种,并保持发酵菌种的纯度。这节课,我们将会尝试用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进行大肠杆菌的纯化培养。 (2)学生汇报培养基的制备,领悟培养基制备要点。学生结合自身课前所做实验的录像,讲解培养基的制备过程以及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醒大家值得注意的事项等。师生共同总结培养基的制作过程,包括计算、称量、熔化、灭菌、倒平板等五步;牛肉膏、蛋白胨易吸潮,称量要迅速并及时盖盖;琼脂易糊底,加热时要不断搅拌;不同微生物适宜的PH不同,要调节培养基的PH等。 追问:配置培养基要遵循什么原则呢?学生交流、表达后,教师进行点评。①目的要明确:根据培养的微生物种类、培养的目的等确定培养基的类型和配制量。②营养要协调:培养基中各种营养物质的浓度和比例要适宜。③pH要适宜:细菌培养基pH中性或偏碱性,霉菌培养基呈酸性。 (3)学生尝试进行倒平板操作,体验无菌操作要点。为使学生初步了解倒平板操作的方法和技巧,教师首先在实物投影仪下进行演示操作,在观察的基础上再由学生亲自尝试该操作,以减少实验的盲目性和无序性。教师在巡查学生实验过程中,用手机或相机对学生的规范和不规范操作进行抓拍,通过投影将照片展示于大屏幕,以便对实验点评。 学生结合操作,讨论下列问题:①倒平板过程中,你有哪些无菌操作?②平板冷凝后,为什么要将平板倒置?③若皿盖和皿底之间粘有培养基,则该平板能否培养微生物?为什么?提示:因琼脂在44℃就凝固,所以教师要提醒学生操作要迅速。 实验结果与评价:①是否熟练、规范地进行了无菌操作。操作中,部分学生并不能熟练地用左手打开皿盖右手倒培养基,取而代之的是一位学生打开皿盖,另一位学生倒培养基;个别学生因不理解平板为何要倒置,在培养基未完全凝固时就把平板倒置。②制作好的培养基要放在恒温箱内,在37℃环境下培养24h,若有菌落形成,说明培养基灭菌不彻底;若无杂菌生长,即可用于纯化大肠杆菌。提示:因考虑到课堂时间有限,上一步只是向学生作说明,课堂中并不操作。 (4)学生尝试纯化大肠杆菌,熟悉无菌操作要点。教师展示课前培养的大肠杆菌菌落的照片和实物,指出菌落就是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来的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体。大肠杆菌菌落圆形,边缘整齐,表面光滑,半透明,小凸起,在伊红美蓝琼脂平板上的菌落为深紫黑色、光滑、湿润、带有金属光泽。教师介绍接种大肠杆菌的4种方法,并说明任何一种接种方法的核心都是防止杂菌污染。 提示: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平板划线操作,教师可在课前播放平板划线操作的视频。学生动手操作之前,教师要交代操作的第一步以及每次划线之前都要灼烧接种环,操作结束时仍然需要灼烧接种环;取菌液之前及取菌液之后,装菌液的试管口都要通过酒精灯的火焰;划线时最后一个划线区域不能触及第一个划线区域等。 学生结合操作,讨论下列问题:①共灼烧接种环多少次?每一次灼烧的目的是什么?②在灼烧接种环之后,为什么要等其冷却后再进行划线?③在做第二次以及其后的划线操作时,为什么总是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划线? 实验结果与评价:①是否熟练、规范地进行了无菌操作。操作中,部分学生将皿盖打开进行划线操作;个别学生不能及时将棉塞塞上;部分学生未将接种环冷却就进行接种操作。②是否进行了及时细致的观察和记录。接种了大肠杆菌的培养基放在恒温箱内,在37℃环境下培养24h、48h,观察并记录菌落的形态、大小、颜色、数量、位置等。大肠杆菌菌落圆形边缘整齐,表面光滑,半透明,小凸起。培养24h和48h后的菌落大小不同,但是菌落分布位置相同。(这一步在课后完成。) 追问:如果你在培养基上观察到了不同形态的菌落,你能分析出可能是由哪些原因引起的吗?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总结。 (5)学生观看稀释涂布平板法的操作录像,进一步体验无菌操作。 提示:不管是通过何种方法接种大肠杆菌,都要将接种后的培养基和一个未接种的培养基都放入37℃恒温箱中,培养24h和48h后,分别观察并记录结果。 特别提醒:实验后,所有用过的培养基、培养液等都需要统一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后再丢弃,否则将会造成环境污染。 教师讲解菌种的保存:对于频繁使用的菌种,可采用临时保藏的方法,对于要长期保存的菌种,可采用甘油管藏的方法。 七、教学反思 知识与技能:1.了解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区别。 2.掌握胶体的特性及其应用。 过程与方法:在胶体的学习中学会能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散系的分类原则、胶体的性质、应用及制备。 【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阅读、小组合作探究、实验探究。 【教学过程】 【导入】多媒体展示夏日清晨的一缕缕阳光、展示电影院投影的光柱,夜晚城市高楼转动的绿色激光束等等,这是什么现象?什么情况下才会有这样的现象呢?(学生根据预习回答胶体)那胶体属于什么呢? 【板书】分散系及其分类 (学生阅读课本,学习分散系、分散剂、分散质概念并了解分散系的9种组合方式) 1.分散系的分类 (溶液、胶体、浊液三类分散系的常规列表比较: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外观特征、稳定性、是否有丁达尔效应、能否透过滤纸及半透膜等,表格内容完成采用边学边完成) 2.胶体的性质 【实验探究】分小组完成课本科学探究内容,观察实验现象,阅读课本理解丁达尔现象。 (各小组在实验过程中有成功也有失败,为后续分析做好铺垫,通过实验继续完成表格并探究以下内容) (1)丁达尔效应 【探究】如何分离浊液与胶体?如何分离溶液与胶体?用什么方法区别溶液和胶体? 答:用过滤法可分离胶体和浊液,因为胶体粒子可以透过滤纸。用渗析法可以分离溶液和胶体,原因是胶粒不能透过半透膜而溶液中的离子和小分子可以透过。可以通过丁达尔效应来区别溶液与胶体。 【探究】胶体的稳定性介于溶液和浊液之间,在一定条件下能稳定存在,属于介稳体系。为什么胶体具有介稳性?(学生阅读科学视野部分回答) 答:布朗运动是胶体能稳定存在的原因之一,电泳现象表明胶粒带电荷,同一胶体的胶粒带相同的电荷,彼此相互排斥,不易凝聚,这是胶体能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 (2)布朗运动 (3)电泳 【探究】刚才在制备Fe(OH)3胶体的过程中有的小组并不是很成功,而是产生了红褐色的沉淀,这是为什么呢?(学生思考、总结、教师引导) (4)胶体的聚沉 (教师将课前制备好的Fe(OH)3胶体分成5份,第一份不做处理,第二份加热,第三份滴入NaCl溶液,第四份滴入土壤胶体,第五份滴入稀硫酸,通过实验现象总结胶体聚沉的原因。) 【探究】从胶体的聚沉原因对Fe(OH)3胶体的制备实验成功应注意哪些细节? 答:只能用蒸馏水,不能用自来水;加热至红褐色立即停止加热;不可以用玻璃棒搅拌;FeCl3溶液不能滴入过多。 3.胶体的应用 (列举常见的胶体的应用,并让学生想想什么原因。) 【课堂练习】略 【课后作业】自己拍摄或电影裁图等方式,制作《美丽的丁达尔效应图展》。 【教学反思】 整节课感觉比较流畅,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反思整个过程的设计及实施,认为有几处亮点。 1.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 2.探究内容层层推进,步步加深,有助于学生理解更深层原因。 3.通过胶体制备的成功与失败总结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以及导致胶体聚沉的原因。 4.布置开放性作业,有助于提升学生对丁达尔效应的理解和辨别,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目的: (1)理解平面向量的坐标的概念;(2)掌握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3)会根据向量的坐标,判断向量是否共线 教学重点: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教学难点:向量的坐标表示的理解及运算的准确性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 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向量的加法:求两个向量和的运算,叫做向量的加法 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 2.向量加法的交换律:a+b=b+a 3.向量加法的结合律:(a+b)+c=a+(b+c)4.向量的减法向量a加上的b相反向量,叫做a与b的差即:a b = a +(b)5.差向量的意义: OA= a, OB= b, 则BA= a b 即a b可以表示为从向量b的终点指向向量a的终点的向量 6.实数与向量的积:实数λ与向量a的积是一个向量,记作:λ(1)|λ=0时λ (2)λ>0时λa与a方向相同;λ<0时λa与a方向相反;λa|=|λ||a|; a a=0 7.运算定律 λ(μa)=(λμ)a,(λ+μ)a=λa+μa,λ(a+b)=λa+λb 8. 向量共线定理 向量b与非零向量a共线的充要条件是:有且只有一个非零实数λ,使b=λa 9.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如果e1,e2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于这一平面内的任一向量a,有且只有一对实数λ1,λ2使a=λ 1e1+λ2e2 (1)我们把不共线向量e1、e2叫做表示这一平面内所有向量的一组基底;(2)基底不惟一,关键是不共线; (3)由定理可将任一向量a在给出基底e1、e2的条件下进行分解;(4)基底给定时,分解形式惟一λ1,λ2是被a,e1,e2唯一确定的数量 10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 于直线CD吗? 解:∵AB=(1-(-1), 3-(-1))=(2, 4), CD=(2-1,7-5)=(1,2)又 ∵2×2-4×1=0 ∴AB∥CD 又 ∵ AC=(1-(-1), 5-(-1))=(2,6)AB=(2, 4)2×4-2×60 ∴AC与AB不平行 ∴A,B,C不共线 ∴AB与CD不重合 ∴AB∥CD 四、课堂练习: 1若a=(2,3),b=(4,-1+y),且a∥b,则y=() A6 B5 C7 D8 2若A(x,-1),B(1,3),C(2,5)三点共线,则x的值为() A-3 B-1 C1 D3 3若AB=i+2j, DC=(3-x)i+(4-y)j(其中i、j的方向分别与x、y轴正方向相同且为单位向量)AB与DC共线,则x、y的值可能分别为() A1,2 B2,2 C3,2 D2,4 4已知a=(4,2),b=(6,y),且a∥b,则y= 5已知a=(1,2),b=(x,1),若a+2b与2a-b平行,则x的值为 6已知□ABCD四个顶点的坐标为A(5,7),B(3,x),C(2,3),D(4,x),则x= 参考答案:1C 2B 3B 4 3 5 6 5 2五、小结 向量平行的充要条件(坐标表示) 六、课后作业: 1若a=(x1,y1),b=(x2,y2),且a∥b,则坐标满足的条件为() Ax1x2-y1y2=0 Bx1y1-x2y2=0 Cx1y2+x2y1=0 Dx1y2-x2y1=0 2设a=(31,sinα),b=(cosα,),且a∥b,则锐角α为()23A30° B60° C45° D75° 3设k∈R,下列向量中,与向量a=(1,-1)一定不平行的向量是() A(k,k)B(-k,-k)2222C(k+1,k+1)D(k-1,k-1)4若A(-1,-1),B(1,3),C(x,5)三点共线,则x= 5已知a=(3,2),b=(2,-1),若λa+b与a+λb(λ∈R)平行,则λ= 6若a=(-1,x)与b=(-x,2)共线且方向相同,则x= 7已知a=(1,2),b=(-3,2),当k为何值时ka+b与a-3b平行? 8已知A、B、C、D四点坐标分别为A(1,0),B(4,3),C(2,4),D(0,2),试证明:四边形ABCD是梯形 9已知A、B、C三点坐标分别为(-1,0)、(3,-1)、(1,2),AE= 一、语言运用 1.下列各项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①公众的隐私内容被放在网络交易平台上出售并待价而沽....,给公众制造出来的不安全感是相当强烈的。 ②实现中国梦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景,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官方叙事话语要学会与纷至沓来....、激荡不已的新思潮、新词汇形成充分的交流与碰撞,并在交流与碰撞中丰富壮大自己。 ④乱闯红灯,乱摆乱放共享单车,广场舞乱象,“三乱”在不间断争议中变得司空见...惯.,在习惯性漠视中彰显了诉求与素养的背离。 ⑤无论是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年代,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能够有仗义执言....的人挺身而出,那是民族之幸,国家之幸。 ⑥在社交中,焦虑会让人很难与他人沟通:总感觉有人对你指手画脚....,或者在交往中会出现口吃、出汗、脸红等情况。 A.①③⑥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魂的躯壳,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取决于要为人民书写、为人民抒情。 B.通过完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监测,以及提高监测信息的透明度,既可以提高全社会对大气污染问题的关注度,也可以尽可能避免或降低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公共风险。 C.进城务工人员参加医保的方式有“在城镇有正式劳动合同的进城务工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医保;流动性较强的进城务工人员,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这两种参保途径。 D.我国到 2020 年基本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以人为本、规范有序的新型户籍制度,努力实现 1 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的目标。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字。 这个世界在张扬的人那里喧嚣,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不怎么讲究面子的社会,必然会深修内在精神气质。人的教养是家庭给的,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物质化的世界,你让它不浅薄也很难。习惯于仰望金钱和地位的躯体,自会失之韬养和谦逊。说到底,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人们在物质世界比来比去的时候,精神世界的苍白感就会凸显出来。这是一段独行路,要从外在的喧嚣走向自我的丰盛,需抛得下世俗的纷纷扰扰。 4.仿照下面的画线句,在横线处续写两个句子,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成长是什么?成长就像险峻的大山拦不住汹涌的激流,汹涌的激流拦不住你顶风前行的 勇 往 的 孤 舟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是谢冕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迎新会上的演讲《富有的是精神》中的一段文字,请结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写出本段的结论句。 北大这所学校出过许多学者,也出过许多革命者。这些学者中的出色的人物,往往品行高洁,而且学问也是前瞻和开创的。如李大钊,他最早把马克思主义引到中国来,他呼唤并参与了中国青春的创造;又如鲁迅——北大校徽的设计者,他在这里的身份只是讲师,但他却是中国文化的伟人。不论是李大钊,还是鲁迅,他们都是伟大的爱国者。所以,在这里,我想强调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某校拟制作名人宣传橱窗,同学们已搜集到下列材料。请你据此写一段蔡元培的简介(不超过 100 字),并就人物言行、品质或贡献中的某一点进行评价(不超过 30 字)。 ①蔡元培,字鹤卿,1868 年 1 月 11 日出生于浙江绍兴。光绪十八年中进士,1894 年任翰林院编修。1912 年 1 月,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7 年年初,出任北京大学校长。1940 年 3 月 5 日,在香港病逝。 ②蔡元培一生的贡献是多方面的,而在文化教育上尤为突出。他是我国近代教育改革杰出的先驱者。他投身教育事业后,即致力于打破封建专制教育,明确要为革新政治而培育人才。担任北大校长后,他锐意改革,整顿学校,使北大面貌焕然一新。 ③1928 年,蔡元培创设中央研究院,并辞去其他职务,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前后共十三年,直至逝世。这是他继革新北京大学之后对我国文化科学事业的又一重要贡献。蔡元培也是我国近代美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是我国成就卓著、影响深远的美学家与美育实践家。 ④他一生追求真理,憎恶暴虐,为民族的解放和进步呕心沥血;他虽然身居要职,却自始至终两袖清风,一身正气,道德文章垂范人间。毛泽东曾赞誉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作品有《蔡元培文集》。 人物简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物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面是鲁迅为北大设计的校徽。请用简洁的语言说明校徽的内容和设计特点。要求:①准确说明校徽的结构特点;②解释校徽的寓意。 二、阅读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8~10 题。 蔡元培的富贵 余世存 蔡元培可谓传统中国的最后一人,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人。 说蔡先生之传统,有很多角度,其中之一是蔡元培一生没有置备私产。他亲历清朝、北洋、民国,为国家社会服务多年,地位不可谓不高,为家为私的机会多多,但他没有谋私谋家,一生搬家多次,只是租居而已。这样的国士,确实有着传统中国文化中士大夫的品德——以国事天下事为念,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念兹在兹。 蔡先生病逝,国民政府给蔡元培先生发布了褒扬令,“道德文章,夙孚时望”,“推行主义,启导新规,士气昌明,万流景仰”,毛泽东在唁电中称其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吴稚晖的挽联是“平生无缺德,举世失完人”。 蔡元培的做官机会太多,可以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富贵于他是可望可即之事。但蔡先生跟一般寒酸文人不同,生性豪放,不拘小节,爱花钱,爱请客。据说妻子为此非常不满,两人经常吵架。儿子证实,父亲置业并不困难,后来不仅没有置业而且没有积蓄的原因是,收入多,支出也多,主要支出除购买中外图书典籍外,还用来捐助公益事业,接济困难亲友、学生。 一生受惠于蔡元培的人太多了。随便即能想到陈独秀、鲁迅、胡适、梁漱溟等人,还有众多学生、看门人,都得益于蔡先生。到他晚年,仍然如此。有人回忆先生晚年,旅居香港,极端拮据,仍不忘周济他人。当时有一位广东籍诗人廖平子,恬淡高洁,不屑钻营,家无隔夜之粮。廖常将诗作呈予蔡先生,先生知其生活清贫,即赠其法币拾元,每月皆然,数年不断。 一般的官吏极易为官场习气所染,习惯了当官做吏,再难回归平实,难以自食其力。这方面,蔡元培的自信自足是中国人中少有的。1907 年 40 岁的蔡元培放弃国内身份地位,在驻德公使孙宝琦帮助下赴德,入莱比锡大学听课。后公派留学机会搁浅,但蔡元培没有放弃,决定自费。当时还需要抚养妻儿四口,孙宝琦答应每月资助银子 30 两,让他在驻德使馆中做兼职,但使馆只照顾食宿,不提供职务薪金。为此,蔡元培给当时在德学习的唐绍仪侄子做家庭教师,讲授国学,每月报酬 100 马克。他还通过同乡同上海商务印书馆商洽,为该馆著文编译,每月稿酬 100 元,如此保证留学所需维持国内妻儿生活。 他自称“好好先生”,但实则是“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他终生都涉足官场,然辞职之烦扰于他却是家常便饭。 1898 年蔡元培时任翰林院编修。传统中国社会,中进士点翰林就意味着升官发财光宗耀祖,更意味着身系国之重望参与写史之列。但戊戌政变后,蔡元培却选择了辞职。1912年蔡元培就任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7 月,为抵制袁世凯独裁,向袁当面请辞。 1917 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7 月 3 日,因抗议张勋复辟,向黎元洪提出辞职,后复任校长。1919 年北京市小学以上各校教职工要求政府以现金发薪而罢课,教育部未能及时应对,蔡元培与其他各大专院校校长联名辞职。1920 年 1 月 8 日,蔡元培再度辞职,直至教育部及北京政府对教职工所提要求完全承认才复职。1928、1929 那两年,蔡元培几乎月月在写辞职信:请辞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请辞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请辞中央政治会议委员,请辞国民政府委员……有人统计,蔡元培一生辞职有 24 次之多,其中为北大辞职 7 次。 我们可以试图由蔡元培的生计及态度来接近这位贤者的内心。著名哲学家杜威曾说:“拿各国大学校长来比较一下,牛津、剑桥、巴黎、柏林、哈佛、哥伦比亚等等,其中在某些学科上卓有贡献的不乏其人;但以校长身份,领导大学对一个民族对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个。”蔡元培的贡献可谓大哉。恩格斯曾称赞但丁:“封建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我们看蔡元培在传统与现代中国转折中的位置,庶几近之。 (有删改)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以校长身份领导大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个。 B.蔡元培抵制独裁,抗议复辟,为教师争取利益,多次请辞,体现了他不慕权贵,没有在权贵之中迷失了本性。 C.在公派无望,异乡留学生活陷入困境又要供应妻儿生活之时,蔡元培选择自食其力,坚持自己的学术理想,体现了贫困艰难的处境无法改变其坚强的意志。 D.蔡元培一生的做官机会很多,也可以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然而他并未受到干扰沉于享乐,不置业不积蓄,志在读书与助人。 9.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蔡元培一生为国家社会服务,地位不可谓不高,但他没有谋私谋家,收入微薄,却常常捐助公益事业,接济困难亲友、学生。 B.蔡元培晚年生活并不宽裕,却依旧不改乐善好施的品性,在其旅居香港之时资助广东籍诗人廖平子创作诗歌长达数年之久。 C.蔡元培不为官场习气所染,自食其力,公派留学无法实现之时,放下身段做家庭教师,在驻德公使孙宝琦的帮助下为上海商务印书馆著文编译以赚取生活费用。 D.蔡元培不仅是一位教育家更是一位以国事为念的国士,每每遇到**、罢工、政变之事,他都能以实际行动表明态度,追求正义不为强权荣华所趋。 E.蔡元培身为校长处于传统中国和现代中国的转折位置,是我们民族在那个特殊时代的一位标志性的大人物,在这一点上已胜过了当时世界其他各国大学校长。 10.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写“蔡元培的富贵”?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①待价而沽:等待有好价钱才出售,旧时比喻等待时机出来做官,现多比喻等待有好的待遇、条件才肯答应任职或做事。语意重复。②不可或缺:不能有一点点缺失。③纷至沓来: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④司空见惯:指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应用“习以为常”。⑤仗义执言:为了正义说公道话。⑥指手画脚:形容说话时兼用手势示意,也形容轻率地指点、批评。应用“品头论足”。 【答案】B 2.【解析】A 项,两面对一面,“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后文应该用“能不能为人民书写、为人民抒情”与之搭配。B 项,“通过”掩盖了主语。C 项,句式杂糅,删除“参保途径”。 【答案】D 3.【答案】(示例)①也必然在低调的人这里安静 ②更是社会熏陶出来的 ③这需要人和社会的双重回归 4.【答案】(示例)成长就像厚重的夜幕拦不住闪烁的群星 闪烁的群星拦不住你心灵窗外的耀眼的阳光 成长就像朗朗的晴空拦不住突来的暴雨 突来的暴雨拦不住你渐渐远去的坚毅的背影 5.【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前面首先强调了“这些学者中的出色的人物”的品行高洁,然后举出李大钊与鲁迅的例子,旨在表现他们的爱国精神。因此,结论句应从“做人和做学问”“爱国和敬业”两方面来说。 【答案】(示例)做人和做学问的统一,爱国和敬业精神的统一 6.【答案】(示例)(人物简介:)蔡元培(1868—1940),浙江绍兴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美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成就卓著、影响深远的美学家与美育实践家。作品有《蔡元培文集》。 (人物评价:)他真诚待人、无私奉献、光明磊落,是全社会学习的楷模。 7.【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这类题要求根据图中的有关信息,分析、辨别或挖掘某些隐含性的信息,或对图进行综合性评价。 【答案】(示例)北大校徽采用中国印章形式的构图,由两个同心圆构成。里层的圆中,“北大”两个篆体字上下排列,上部的“北”字是背对背侧立的两个人像,下部的“大”字是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有如一人背负二人,构成了三人成众的意象;两圆间的圆环上半部分是“北京大学”的大写英文字母,底部是北大建校时间 1898 年。该校徽象征着北大人肩负着开启民智的重任。 8.【解析】“体现了他不慕权贵,没有在权贵之中迷失了本性”错,应是体现了他不屈服于强权暴力的精神品质。 【答案】B 9.【解析】A 项,“收入微薄”的说法与原文不符,原文是:收入多,支出也多,主要支出除购买中外图书典籍外,还用来捐助公益事业,接济困难亲友、学生。B 项,说法不准确,原文是:先生知其生活清贫,即赠其法币拾元,每月皆然,数年不断。C 项,错误在于,并非在驻德公使孙宝琦的帮助下为上海商务印书馆著文编译以赚取生活费用,原文是:他还通过同乡同上海商务印书馆商洽,为该馆著文编译。 【必修2unit3第2课时】推荐阅读: 生物必修2课时安排01-08 必修2(写作指导)05-25 高中物理必修2课件07-10 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12-13 必修2全套教案资料12-21 必修2知识点概括12-16 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07-03 高中物理必修2曲线运动教案07-03 地理必修2期末考试题07-07必修2unit3第2课时 篇5
必修2unit3第2课时 篇6
必修2unit3第2课时 篇7
『物质的分类』第2课时教学设计 篇8
必修2unit3第2课时 篇9
必修2unit3第2课时 篇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