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违反犯罪典型案例及分析(推荐9篇)
前 言:近些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十分突出,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青少年违法犯罪不仅会造成对国家、社会、被害人及其家人的危害,也会造成对自己和家人的危害,代价往往是极其沉重的。俗话说,一失足成千古恨。青少年违法犯罪会改写自己的人生,埋葬自己的前途,自己付出的代价是最为沉重的。很多时候违法犯罪离我们并不遥远。作为青少年,要牢记一句古训: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同学们,了解一些典型的案例可以帮助我们学法、知法、守法、用法,可以认识到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仅仅是一步之遥,如果让不良行为任其发展,必然会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实施每一个行为时,一定要冷静思考,想想是不是违法?若违法即止步。请同学们记住几句话:恶习伤害你,品德扶正你,法律规范你;父母养育你,老师教导你,国家关怀你。路在脚下,成长进步,关键要靠你自己去努力。
【案例1】手表指针仍跳动,少女生命已逝
根据济源市检察院的调查,由于网络传播信息形象直观,无论是赤裸裸的色情影视画面,还是充满挑逗性的文字,对青少年都充满了诱惑,一些青少年由“尝试”色情刺激发展到实施性犯罪。19岁的杨小帅,是河南省太康县人,初中毕业后便在外闯荡,经常在网吧上网聊天。2006年4月,他结识了一位18岁的女性网友“冷心女”,聊了几次后他们相约见面。见到身材苗条的“冷心女”后,杨小帅趁醉酒之机将其强奸。受辱后,“冷心女”说要报案,于是杨小帅将其活活掐死,并抛尸河中。
同样悲惨的命运,也降临在了河南省东部两名初中女生身上。通过网上交友聊天,两名案犯先后将她们诱骗到家中,强奸后杀害,并将尸体埋藏在自家院内。一年后案件被侦破,两名女生的尸体被挖出时,其中一名死者戴的手表指针仍在跳动,但如花的生命却永远凝固了。后来,这两名案犯被枪决。
“追求浪漫,这是网络情爱的一种时尚,几行文字、几个符号,便能使青年男女们爱得死去活来。然而,我们不能不警惕那些‘温柔的陷阱’,别被网络中的‘狼外婆’撕毁了理想中的爱情梦幻。”李宏民说。
【案例2】了解网络才明白,“这些孩子怎么能对同龄人下那么狠的毒手”
“她让我没有一点上网自由,我恨她,请帮我除掉她,愿意者请与我联系。”这是一个山西少年在网上雇凶杀母的帖子,只因为每次上网都受到母亲的阻止。可悲的是,几天后山西省运城市一名同样沉迷网游的初中生,为了200元“报酬”成为凶手,他们竟联手将这位母亲砍死。郑州青年小威沉迷网游几乎疯狂。2006年10月3日,在“作战”过程中,游戏对家将小威在网游中的“女朋友”“杀死”。一怒之下,小威竟找到了在另一家网吧上网的游戏对家,并将其活活打死。无独有偶,远在合肥市新站开发区的胡某,年仅16岁,在网吧玩一种用刀捅人的暴力游戏时,由于技术欠佳,胡某每次都被别的玩家“捅”倒。而坐在一旁的同龄少年也在玩同一种游戏,他忍不住对胡某冷嘲热讽了几句。在网上“杀”红了眼的胡某当即火冒三丈,抽出半尺长的防身刀具,捅向同龄少年的胸口,导致他当场死亡,而胡某则又坐回电脑前,依旧沉浸在暴力游戏中。直到警方赶到现场,胡某才惊醒:“我是不是杀死人了?会不会坐牢?”
据济源市检察院调查,大部分网络引发的青少年犯罪,作案的诱因、作案的勇气甚至作案方式都来源于游戏。一些网络暴力游戏从2D升级为3D,动画效果极其逼真,游戏人物杀人或被杀时,血光四溅。这样长期的、无数次的“杀人”训练使玩家变得情感丧失,对生命麻木,血腥而直观的画面加上充满挑逗性的文字,极大地刺激了他们的模仿欲,使他们由“网上搏杀”到“仿效杀人”,由网络游戏高手演变成为现实中的凶犯。
“我以前就想不明白,这些未成年的孩子,怎么能对同龄人下那么狠的毒手!”济源市检察院检察长李宏民说,“了解了网络游戏,我才明白,他以为人被杀死之后,可以像游戏里的人物一样,在下一局中死而复生,继续厮杀!可生命哪里有下一局啊!”
【案例3】看不顺眼施暴力 三未成年人被判刑
三名未成年人只因对一少女看不顺眼,便决定“教训”对方,对其进行殴打、辱骂。日前,三名施暴者分别被判处不同刑期。
今年2月中旬的一天凌晨,中学生黄某、陶某和罗某一起来到网吧上网,看见同在网吧上网的同龄人小芳(化名)极“不顺眼”,三人便将其挟持到河滨公园内进行殴打、辱骂,并强行让小芳脱光衣服坐在啤酒瓶上,其间,罗某还抢走了小芳身上的70余元现金。由于被公园管理人员发现,三人才扔下小芳仓皇而逃。几天后,黄某等三人被南明警方抓获。区检察院分别以侮辱妇女罪、抢劫罪对三人提起了诉讼。
南明区人民法院审理后认为,黄某、陶某以暴力胁迫方式侮辱这名妇女,其行为已构成侮辱妇女罪。罗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暴力威胁手段强行劫取他人财产,其行为已构成抢劫罪。考虑到三被告均未年满十八周岁,根据《刑法》相关规定,法院作出一审判决:判处黄某三年有期徒刑,陶某两年有期徒刑,罗某有期徒刑两年并处罚金。
【案例4】少男少女集体吸毒 三好生沦为卖淫女----市公安局戒毒所有关负责人说,无知好奇、追求刺激,是青少年染上毒品的两大主因。长沙某中学高中生斌斌(化名)在父母和邻居眼中,一直是个乖孩子。今年10月17日,是斌斌16岁生日。斌斌提出要和自己的好友一起过生日,父母答应了。他们做梦也不会想到,儿子当天晚上竟与12名同学、好友一起吸毒!斌斌过生日那天当晚,斌斌和他的10多名好友、同学齐聚贺龙体育馆附近一酒吧内。经过一番唱歌跳舞、喝酒嬉戏后,有人提出这种玩法不刺激,要买点K粉、摇头丸来助兴。这一提议竟得到了大家的附和。13名少年男女凑了数百元,从一名经常出没于酒吧的贩毒人员王某手中,买来了一些K粉和摇头丸。在酒精的刺激下,他们开始吸食„„很快,少男少女们的目光开始迷离,身体开始扭曲,沉浸在疯狂之中。不久,他们被市公安局治安支队侦查大队的民警带回了治安支队。经审讯得知,13人均为长沙市在校中学生或大学生,最小的才14岁,其中还有7名女学生。他们中的大多数此前曾多次吸毒。
据市公安局治安支队侦查大队有关负责人熊海军介绍,与斌斌一道被抓的这13名学生中,有几名学生的家长早就发现了自己孩子出现过反常行为。其中一名学生的母亲,还是一名医生。在事发前,这名母亲曾注意到,孩子的举止有异,甚至注意到孩子的尿液颜色发生了明显改变。可她压根儿就没想到孩子已染上毒品。
【案例5】少年为上网疯狂盗窃摩托车电池
因上网成瘾,为筹集上网费用,五名未成年少年竟疯狂盗窃摩托车电池。日前,这五名嫌疑少年被江门市新会警方抓获,并当场缴获被盗摩托车电池十九块。
据了解,十月九日凌晨四时许,江门新会一一零指挥中心接到群众报警,称几名少年在市区一大厦附近鬼鬼祟祟,怀疑在盗窃摩托车。巡逻民警迅速赶到案发现场,抓获五名嫌疑少年,并当场缴获被盗摩托车电池十九块。经初步审查,五名少年男子(十三至十六岁,其中四名为在校学生)供认,自今年初,上网成瘾,为筹集上网费用,有分有合,乘夜深人静,盗窃停放在路边的摩托车电池,卖给流动收废品人员或废品收购站。
目前,这五名少年和涉嫌非法收购废旧物品的人员已依法受到处理。
【案例6】“蛊惑仔”引诱学生犯罪 一名年仅16岁的女中学生露露听说有个低年级的同学骂她,就叫来几个朋友,把那个女孩暴打一顿;另一名18岁的女生燕子参与5起抢劫,抢钱近5000元。问起她们这么做的原因,她们竟然回答说:“当班长、学习尖子远不如当大姐大威风!”据燕子和露露说,为什么要选择用打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呢?因为她们看到电视、录像里都是这样,挺牛的,相比于单调乏味的课本上的说教和家长的唠叨,她们当然更喜欢情节生动的电影故事,看得多了,就觉得,认“干哥哥、干姐姐”比友谊重要,电影里的“老大”都用拳头自己解决问题,找老师、报警都是小角色。
在电影中,那些大哥、小弟动不动就挥刀冲上街头,都是让人佩服的英雄„„正是由于这些电影电视的“蛊惑”,一些家庭幸福、在校表现良好的学生开始“出轨”。不良的社会环境目前已经成为未成年人形成犯罪心理的重要外部原因,有关部门必须加大扫黄打非的力度,消除环境给青少年带来的不良刺激,这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
二、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成因分析
鉴于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的增多的现象,给我们法学界提出了严重的挑战。因此认真研究分析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成因,对于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具有重大的意义。现对青少年违法犯罪成因分析归纳如下:
1、不良动机的影响
例如,经不住金钱诱惑的拜金主义会产生贪污、贿赂等犯罪;不劳而获、不思进取、贪图享受的享乐主义可以诱惑青少年去盗窃、抢劫;复仇的报复心理可以导致杀害、伤害别人;赌博、吸毒不良习气等均可以引发大量刑事案件的发生。
2、自身素质低,抵御能力差 由于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学文化的关键时期,加上自身文化素质较低,分辨事非能力较差,其涉世未深的无知性、盲目性就很难应付来自社会各方面的不良影响,经不起诱惑,很容易被别人拉拢、利用,或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义气用事,不计后果等,从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3、各种文化糟粕的影响 一些“黄色”书刊和不良“网络游戏”的毒害,一些新闻媒体播放的暴力等影视制品和暴力游戏的影响,都导致一些青少年效仿而犯罪。
4、婚姻、家庭因素的影响 一些青少年因恋爱、婚姻的不成功,造成与恋人或夫妻反目为仇,进行暴力、凶杀等报复。有一些因父母感情不好或离异造成性格孤癖、内向、不好交往、憎恨男性或女性等不正常心态导致犯罪,还有的因父母溺爱,不良影响(如赌博、吸毒等)而失足犯罪。
5、学校教育的片面 当前,有些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情况下,而忽略了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和法制教育不够,导致许多青少年学生缺乏正确的理想信念,不知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缺乏普通的法律常识,头脑中没有辨别是非的标准,不懂法、不知法,也就谈不上遵纪守法,这是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6、各种社会因素和舆论的影响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很容易产生高消费意识的盲目膨胀,追求物质金钱的欲望及腐朽思想严重侵蚀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一时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重新抬头,另外经济收入的差距加大,造成了青少年心理上的不平衡,诱发青少年追求金钱和物质享受,使得一些青少年为获不义之财疯狂作案。
三、青少年违法犯罪心理分析——现把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心理原因归纳如下:
1、好奇心理的驱使
青少年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这是他们的天性。本应成为求知欲望的资本,促使成才的心理保障,但由于他们的社会阅历浅,辨别是非的能力差,有时对好坏良莠缺乏全面正确的判断,在缺乏良性诱导的情况下,就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随心所欲,甚至走向违法犯罪的深渊。
2、盲从意识的作祟
在一些团伙共同犯罪案件中,相当一部分青少年根本没有完全认识自己的所作所为,并不知道所犯罪行的严重性,而只是盲目跟随其他成员做事,人云亦云,并没有明确的犯罪动机。
3、爱慕虚荣的攀比
近年来,由于惨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使得一些青少年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爱慕虚荣的种子。讲排场、讲穿戴、讲吃喝,好逸恶劳,梦想一夜暴富,不劳而获,这些都极大地助长了贪污受贿的心理,一旦瞅准机会,他们就会不择手段地侵犯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
4、逆反心理的促使
从生理角度讲,青少年时期是逆反心理最强烈的时期。对一些家长的“棍棒之下出孝子”和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歧视差等生的做法,许多青少年都“不堪忍受”,有的甚至产生了强烈的对立情绪,严重时甚至会采取暴力手段进行反抗。
5、蓄意报复的躁动 蓄意报复是青少年故意伤害、故意杀人的主要动机之一。由于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心理状态不稳定,控制力不强,容易冲动,当遇到别人的挑衅时,往往表现得格外烦躁,缺乏理性思考。对于挑衅和伤害总想着要“讨个说法”的心理,决不肯轻易放过别人,总想着只有一报还一报,心理才平衡,才“不吃亏”,这些造成了青少年违法犯罪频率的提高。
6、寻求刺激的诱惑 青少年,生活的主旋律基本上都是家庭、学校和食堂三点一线。一方面由于极少接触外界的生活,使得他们的心理及其空虚,总想这点刺激来增加自己生活的乐趣;令一方面由于一些腐朽的精神文化产品的腐蚀和诱导,一部分青少年对物质和精神生活有着畸形的追求,喜欢寻求一些所谓的刺激,甚至超越了法律和道德的范畴。极大的诱发了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心理因素。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根本,一方面是要针对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及思想品德的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还要在教育中讲究方式、方法和策略,把青少年的思想引导到健康向上的轨道上来;另一方面,还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以进一步净化社会风气,创造积极健康的社会环境,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彻底根除滋生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土壤。
四、家长感到教育责任很重 在杭州一个学生家长论坛中,不少孩子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家长纷纷就此发表评论: 水香苑清说:我觉得家庭教育出了问题。现在的家庭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做父母的都非常溺爱孩子,生怕自己的“心肝宝贝”在外面“吃亏”。于是传授给孩子一些“不吃亏”的方法,如何与人“针锋相对”啊,如何骂人、打人啊,等等。如此教子,虽说能培养孩子好强争胜的性格,但最终也有可能把孩子培养成打手或杀手。木子的妈说:很多家长往往在满足子女物质要求之余,而忽略了与他们沟通。我女儿正处于后青春期,情绪也是一会高潮一会低潮。
琪琪爸说:现在的孩子不能与以前的孩子做比较,社会不是从前的社会,压力也不同从前,孩子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了一些他们这个年纪不应该掌握的知识,往往应该掌握的心理及生理变化却由孩子们自己畸形完成。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们的心态会自闭;而在家里,父母很少能真正听听孩子们每天都在想些什么,在学校里,老师关注的只有学习、只有成绩,十几岁的孩子看似风华正茂,可心中不知淤积了多少阴暗。
五、对生命尊重教育的缺失
青少年犯罪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教育无效或失败的直接后果。惩罚从来不是目的,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生敞亮,使人生的终极可能性敞亮。毫无疑义,青少年犯罪是社会环境的产物,其中的问题虽然是复杂且多方面的,但这样的追问亦是必须的:青少年犯罪与道德救赎的可能在哪里?是否可能?何以可能?
《预防青少年犯罪法》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部分)
第十四条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应当教育未成年人不得有下列不良行为:
(一)旷课、夜不归宿;
(二)携带管制刀具;
三)打架斗殴、辱驾他人;
(四)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五)偷窃、故意毁坏财物
(六)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
(七)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
(八)进入 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
(九)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第十五条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应当教育未成年人不得吸烟、酗酒。任何经营场所不得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
第十六条 中小学生旷课的,学校应当及时与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取得联系。未成年人擅自外出夜不归宿的,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其所在的寄宿制学校应当及时查找,或者向公安机关请求帮助。收留夜不归宿的未成年人的,应当征得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同意,或者在二十四小时内及时通知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所在学校或者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
第十八条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发现有人教唆、胁迫、引诱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应当向公安机关报告。公安机关接到报告后,应当及时依法查处,对未成年人人身安全受到威胁的,应当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其人身安全。
第十九条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让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人脱离监护的单独居住。
第二十条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对未成年人不得放任不管,不得迫使其离家出走,放弃监护职责。未成年人离家出走的,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及时查找,或者向公安机关请求帮助。
第二十一条 未成年人的父母离异的,离异双方对子女都有教育的义务,任何一方都不得因离异而不履行教育子女的义务。
第二十二条 继父母、养父母以受其抚养教育的未成年继子女、养子女,应当履行本法规定的父母对未成年子女在预防犯罪方面的职责。
第二十六条 禁止中小学校附近开办营业性歌舞厅、营业性电子游戏场所以及其他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场所。禁止开办上述场所的具体范围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对本法施行前已在中小学附近开办上述场所的,应当限期迁移或者停业。
第二十七条 公安机关应当加强中小学校周围环境的治安管理,及时制止、处理中小学校周围发生的违法犯罪行为。城市居民委员会、农村村民委员会应当协助公安机关做好维护中小学校周围治安的工作。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家庭,教育,对比研究
青少年犯罪是许多国家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它是困扰当今世界各国社会治安的突出问题[1]。据统计,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青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整个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13岁以下的青少年犯罪明显增加[2]。对于青少年而言,家庭对他们的抚养教育至关重要,父母是子女行为的典范、是子女社会化的主要教化者[3]。在家庭环境诸因素中,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青少年发展的最主要的家庭因素[4]。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5]。家庭关怀度指数是用来检测家庭功能的问卷,反映了个别家庭成员对家庭功能的主观满意度。本研究通过对犯罪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及家庭关怀度的调查,探索犯罪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及家庭关怀度的特点,指导青少年父母采取正确的教养方式和正确地表达关怀,从家庭因素层面上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四川省成都市某少教所2010年5月在押少教学员80名作为观察组进行调查,同时在成都市2所普通中学和1所大学中选取80名学生作为对照组。受测者皆为男性,且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年龄、地区等方面相匹配。观察组高中11人,初中30人,小学29人,文盲10人。对照组大学33人,高中27人,初中20人。本研究共回收有效问卷154份,其中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7份。年龄为12~24周岁,其中观察组的平均年龄是(17.6±3.0)岁,对照组的平均年龄是(17.0±4.0)岁。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在少教所工作人员的协助下对被试进行调查,考虑到少教所学员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本次调查采用的是一对一调查以确保问卷数据的有效性。对照组学生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
1.2.2 调查工具
(1)青少年一般情况调查表。该问卷为自编问卷,包括人口学因素及家庭基本情况因素。人口学因素包括年龄、居住地、兄弟姐妹人数等;家庭基本情况包括父母的职业、父母文化程度、父母是否离异、父母是否健在等。(2)家庭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gma Minnen av Bardndosnauppforstran,EMBU)[6],该量表是1980年由瑞典Umea大学精神医学系Perris等人共同编制用以评价父母教养态度和行为的问卷。中国医科大学岳冬梅等根据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结合我国父母教养方式的实际情况对此量表进行了修订。修订后包括父亲分量表6个因子和母亲分量表5个因子,分别是父亲情感温暖、理解(FF1),父亲惩罚、严厉(FF2),父亲过分干涉(FF3),父亲偏爱被试(FF4),父亲拒绝、否认(FF5),父亲过度保护(FF6),母亲情感温暖,理解(MF1),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MF2),母亲拒绝、否认(MF3),母亲惩罚、严厉(MF4),母亲偏爱被试(MF5)。经检验,母亲教养方式各因子具有良好的信度;在实证效度的考查中发现效度良好。(3)家庭关怀度指数(Family APGAR index)[7],该问卷是由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Srailkstein医生设计的,由5个项目组成:适应度、合作度、成长度、情感度和亲
密度,采用3级计分方式。判断家庭功能的标准为:0~3分为家庭功能严重障碍,4~6分为家庭功能中度障碍,7~10分家庭功能良好。该量表经汉化后再测信度相关系为0.80~0.83,且具有良好的效度。
1.3 统计分析
运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主要采用的是t检验、χ2检验以及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家庭基本情况
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母亲是否健在、父母是否离异、父亲的文化程度、母亲的文化程度以及是否独生子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观察组与对照组父母教养方式比较
观察组父亲教养方式在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父亲比对照组父亲表现出更少的情感温暖、理解,更多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和拒绝、否认。母亲教养方式在情感温暖、理解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母亲比对照组母亲表现出更少的情感温暖、理解(表2)。
2.3 观察组与对照组家庭关怀度比较
结果显示,两组在适应度、合作度、成才度、情感度和亲密度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各个项目的得分均低于对照组。见表3。
2.4 观察组父母教养方式与家庭因素及家庭关怀度的相关分析
结果显示,观察组父母情感温暖、理解与兄弟姐妹人数、父亲的文化程度、父母是否离异以及家庭关怀度显著相关;惩罚严厉与兄弟姐妹人数、父亲文化程度、居住地以及家庭关怀度存在显著相关;过分干涉与家庭关怀度存在显著相关;偏爱被试与兄弟姐妹人数、父亲的文化程度、父母是否离异以及居住地存在显著相关;拒绝、否认与父亲文化程度、母亲是否健在、家庭关怀度存在显著相关;过度保护与兄弟姐妹人数存在显著相关。见表4。
注:*P<0.05,**P<0.01。
观察组母亲教养方式因子情感温暖、理解与兄弟姐妹人数、母亲文化程度、父母是否离异以及家庭关怀度存在显著相关;过度干涉、保护与母亲的职业、父亲是否健在以及父母是否离异存在显著相关;拒绝、否认与父亲是否健在、居住地存在显著相关;惩罚、严厉与居住地、家庭关怀度存在显著相关;偏爱被试与兄弟姐妹的人数、母亲文化程度、居住地以及家庭关怀度存在显著相关。
3 讨论
3.1 犯罪青少年所接受的不良家庭教养方式
本研究结果显示犯罪青少年与对照组相比,父母教养方式有一个显著差异就是缺少情感温暖、理解,这与赵山明[8]的研究结果相一致。温暖对儿童社会化进程所起的作用是十分积极的,它会促进儿童道德感、成就感、良好社会适应和利他行为的发展[9]。缺乏情感温暖、理解会影响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使孩子难以进行社会交流,更具攻击性和挑剔性。此外,研究还发现犯罪青少年父母的教养方式呈现出极端化表现,表现为不是惩罚、严厉就是偏爱被试;不是过分干涉就是一味地拒绝、否认。父母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使子女易走极端,个性偏激,缺乏友善的人际关系[10]。而偏爱被试则可能导致孩子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嫉妒和自控能力低,更容易走上犯罪这条道路。国内已有同类研究显示父母对子女缺乏关心理解和情感温暖,较多的拒绝否认、惩罚强制会使子女形成情绪不稳、残暴、缺乏同情心和反社会倾向等个性心理特征[11]。
3.2 犯罪青少年的家庭关怀度
家庭的基本功能是为家庭成员生理、心理、社会性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环境条件[12]。本次调查显示,犯罪青少年与正常青少年相比,其家庭存在着更为严重的家庭功能障碍,有45.5%的犯罪青少年家庭存在着严重的家庭功能障碍,大部分犯罪青少年感受不到家庭的关怀,也感受不到父母的爱。有关临床研究证明,在亲密度和适应度方面表现出极端特征的家庭,尤其是亲密度极度匮乏、家庭角色混乱、规则不一致的家庭,特别容易出现家庭成员离家出走或患身心疾病、子女行为出轨等适应不良现象[13]。
3.3 犯罪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
本研究结果显示,父母教养方式与兄弟姐妹人数、父母亲的文化程度、父母亲是否健在、父母是否离异、居住地以及家庭关怀度存在显著相关。有研究证明,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对教养方式具有影响,父母受教育水平越高,对孩子采用消极的教养方式就越少[14]。犯罪青少年父母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使得他们不懂如何关爱和培养孩子,对孩子的管教方式不是一味地溺爱就是简单粗暴的惩罚。同时文化程度的高低与从事的职业也是密切相关的。文化程度低往往从事的是体力劳动,工作的辛劳使得他们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将子女的教育完全交给了学校。且受职业、文化程度的限制,他们没有时间和金钱接受再教育,也无法学习更为科学的教育方法。同时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使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感觉对孩子很亏欠总是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一味地溺爱,势必影响孩子正常的社会化过程。
2013年7月,胡某(女)电话报警称自己被骗走50万元钱。同年9月,公安机关通过网侦、技侦等手段一举挖出以刘某为首的电信诈骗团伙。经侦查发现,此团伙主要通过冒充公安人员向被害人打电话的手段骗取钱财。具体实施诈骗的有五人,除一人负责取钱外,其他四人分成二线和三线两个小组,其中三人负责二线,冒充公安人员打电话,称被害人的身份证被某个洗黑钱的犯罪组织盗用办理了银行卡,涉案金额巨大,需要冻结被害人所有账户配合侦查,如被害人需要可将银行卡的存款转入银监会的安全账户。团伙中另外一人负责三线,冒充银监会人员引导被害人转账。负责二线的三人每人一部电话,分别向被害人打电话,如果骗取成功按诈骗金额的5%提成。此团伙采用这种电信诈骗的方法骗取数名被害人共百余万元存款,给公众造成了严重损失,社会影响极其恶劣。
一、电信诈骗犯罪的特点
(一)诈骗形式新颖、易得手
诈骗人通过电话或短信方式,冒充公安、电信、银行、邮政等部门工作人员,虚构被害人涉嫌洗钱、电话欠费、信用卡欠费、家属被绑架、中奖等事实,利用事先取得的被害人姓名、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等个人资料信息,诱骗被害人将钱款打入提前设置好的所谓的“安全账户”内。由于犯罪形式新颖,被害人对此类诈骗方式鲜有耳闻,防范心理不强,犯罪极易得手。
(二)诈骗手段先进、侦破难
犯罪分子利用网络技术平台,通过voip网关的改号功能,拨打出去的电话在被害人手机上显示的确实是其所冒充的国家机关办公电话,被害人更容易相信犯罪分子的身份。另外,电信诈骗大多数属于远程的、非接触式的犯罪行为,没有犯罪现场、也没有痕迹物证,而且电信诈骗案件的犯罪空间复杂,犯罪行为的实施地、案件发生地、结果地大多不相同,并且其所操作的服务器和IP地址大多在境外,跨区作案,隐蔽性强,侦破难。
(三)诈骗团伙隐蔽、组织性强
电信诈骗组织者承租居民住宅房作为行骗地点,隐蔽性较强大,不易被外界发现。同时,诈骗团伙成员有五到十人甚至更多,他们分工明确细致。所有的诈骗行为都由组织者掌控全局,事先拟定好诈骗台词,对诈骗人员进行培训,诈骗得手后,按照诈骗金额给成员提成工资,内部组织结构紧密、关系稳定。
(四)诈骗后果严重、涉众广
电信诈骗团伙是针对全国范围实施诈骗,犯罪波及面非常广,诈骗对象宽泛且非特定,诈骗数额大,被告人退赔能力差,社会危害性非常大。
二、电信诈骗犯罪的防范措施
(一)加强银行和通信行业的监管,打破作案平台
电信诈骗的犯罪分子利用银行和通信部门的漏洞,假借他人的身份证到银行开设账户,到通信部门购买电话号码不需要身份认证,而且能够通过网关等非法软件任意改变主叫号码,使银行和通信部门在客观上起到了助纣为虐的不良作用。要想从根源上治理此类犯罪,需要这些部门的大力配合,采取相关的政策支持,加强行业监管,严把银行账户开设关口,推进落实通信号码实名登记制度,保护个人信息不泄露,同时要与公安机关加强配合,建立日常会商机制,从源头上遏制电信诈骗的发生。
(二)开展打击电信诈骗专项活动,遏制犯罪势头
针对电信诈骗日益猖獗的情况,公安机关要加强社会治安整治的力度,开展专项行动,通过宣传、发动形成良好的、严厉的打击氛围,震慑犯罪。在专项行动中综合利用各种侦查手段,主动发现和打击犯罪的黑窝点,加强治理犯罪突出的原籍地,派工作组进村入户,注意发现高危人员。同时,通过专项行动的方式,提出社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使有关部门加强重视,推进社会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从根本上遏制电信诈骗发展蔓延的势头。
(三)拓宽宣传覆盖面,提高群众防范意识
要通过开展法律咨询、案例直击、风险提示等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广泛进行相关司法宣传,让民众了解电信诈骗犯罪的手段特点,增强防范意识,不轻信来历不明的短信和电话,不轻易泄露身份信息和银行卡号及密码,遇事要同家人、朋友商量,一旦掉进诈骗陷阱,立即报警,以求最大限度挽回损失。
(四)加大惩处力度,威慑犯罪分子
电信诈骗是一种低成本、高回报的犯罪,手段简单,投入小、收益大,而且法律对诈骗犯罪的处理偏轻,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此类犯罪的发生。笔者认为,要严厉惩处诈骗分子,司法部门就应坚决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该宽则宽,该严则严,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结合案件事实及社会危害性从重处理电信诈骗犯罪,加大犯罪成本,威慑犯罪分子,从而遏制电信诈骗犯罪的发生。
教育伤害,顾名思义,就是在实施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因为不同的原因所造成的身心损伤。接触了大量案例之后,笔者试图将教育伤害做出分类,大致有如下几种类型。
制度伤害,由于多重原因,我们的教育制度政策,也会对受教育者造成各种各样的伤害,譬如,高考制度、升学制度、毕业政策等等。
案例一,安徽六安地区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考生朱某某,是个农村孩子,一心想上大学,却屡考不中,每年都差那么一点点,总让人满怀希望,结果又总让人大失所望,连续考了八年,也就是说他上了八届高三,结果当地人送他一个绰号叫“朱八届”(猪八戒谐音),幸运的是他最终考上了一所普通大学本科。我们的高考制度就是如此,选拔性极强,不能够让所有有志青年圆大学梦。还有更多高考落榜者,名落孙山,成为他们人生中永远的阴影。
案例二,是我亲身经历的一件事,一天我在校园巡视,遇见一位已毕业多年的学生,难得他还有空回母校看看,他连声称赞学校变化很大,也变美观了。其实我很早就了解他,多年前我们听说他头脑受刺激,不能正常工作和生活。他的得病可能有多方面原因,但他的一席话都让我深思,“我永远也不会忘记我们高中毕业证书上多出了一行字,‘经补考合格准予毕业’。其实,我当时成绩非常优秀,一直是班上前几名,但因为考试的时候生病无法参加毕业会考,只好通过补考才拿到毕业证书。”我们不能说他得病就是因为这多出的一行字,但至少这一行字和这行字所带给他痛苦经历对他的影响很深。可是,我们会考制度又绕不过去,象他这样成绩优良的学生,如果有学分制,那会怎么样?
学生患上精神病
人为伤害,教育者的言行对受教育者造成的伤害。人为伤害又分为语言和行为两大类。
教育者的语言失当造成受教育者的伤害,这样的案例特别多,我们少数师德修养较差的教师,言语不文明,有意无意刺激和伤害着学生,有的甚至影响着学生的一生,如“笨猪”、“没出息”、“有爹娘养没爹娘教”、“将来只能做坐台小姐”,这些不堪入耳的秽语甚至比这更不堪的言语,竟然出自我们教师之口,竟然出现在神圣的课堂上。教育主管部门曾经出台了一系列师德规范,包括教师禁语多少条之类,应该说这还远远不够,看来师德建设将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教育者行动过激、过失甚至违法犯罪,造成受教育者的伤害。教育者的行为过激、过失,可能还属于一种无意施加,如打耳光、打屁股,体育课上老师踢学生一脚,有时造成的伤害属轻微的,有时却造成终身残疾,甚至造成死亡。
学校老师打耳光,把学生打得穿孔的事例并不罕见。甘肃古城某小学教师马某在检查学生作业时,因学生马某作业没完成,马老师便对这位马学生胸部和背部各打一拳,该生当即倒地,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后经鉴定,系外伤性心肌进血休克致死,该老师也被判有期徒刑十四年,剥夺政治权利三年。
人为伤害,还可以分为过失和有意施加甚至有意犯罪两种。言行过失或失当造成受教育者不同程度的伤害,其情节或轻或重,后果也有轻有重,1998年山东德州就发生过“两脚踢出一条命”的事例,教师方法简单粗暴,学生顶撞老师,老师一气之下踢了他两脚,该生回家后,喝下农药自杀身亡。更有甚者,有些伤害是教育者有意施加甚至违法犯罪。湖北仙桃发生过小学老师逼迫学生吃牛屎,极大摧残了学生身心健康。1998年,乐清市某小学还发生了某女教师为教育常说粗话的调皮学生,竟责令他们当众脱裤,造成不良影响。一些道德败坏的教师,将罪恶的魔爪伸向单纯无知的女学生,畏亵强奸女生的恶性事件也时有发生,有的甚至残害杀害年幼的学生。
人为伤害造成的后果也不尽相同,有的只是轻微的皮肉之苦,如踢屁股、打嘴巴之类;有的却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造成离家出走人格分离甚至自杀身亡;更有甚者造成身心的双重摧残,如有的教师长期奸污霸占女学生,造成身心严重摧残,最终被绳之以法。从人为伤害造成后果的时效性看,有的只是暂时的显性的,有的却是终生的难以挽回的伤害。
人为伤害中,还有一种极特殊现象,即学生之间的互相伤害,这类事故发生率也非常高,如小学生用笔互相扎伤眼睛,中学生之间打架斗殴造成伤害,这里有学生个人原因,也有教师管理责任。
马国君曾是河北省井陉矿务局第一小学学生,尽管学习起来有点吃力,但一至三年级,他一直快乐活泼。从四年级开始,马国君变了,他的父母发现,他回家后常躲在屋里哭泣,问他为什么,他却始终不肯说出原因。
1998年3月23日下午的第三节班会课上,因为没有按要求带校服,班主任焦燕君让马国君站到讲台前,摘掉眼镜,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马国君被连打几个耳光,打完后,马国君流着泪一直站到放学。
马国君的父母得知此事后十分震惊,要求学校调查处理。学校就此事开展了调查,当着家长的面,询问马国君被打的经过。“四五年级被打过40次,六年级上学期被打过十七八次”,焦老师“打脸、打背、打手、踢腿”,上四年级时,焦老师把马国君叫到办公室,打他的脸,把眼镜打掉,镜框裂了。“还有一次,我没有完成作业,老师打完我后,让我回家补作业,我跑到焦化厂地下室补完作业。”
遭受“黥刑”脸刻“贼”字
1999年10月6日,陕西华阴市黄河工程机械厂子弟学校一个姓巩的女同学丢了10元钱,怎么查也没有人承认,同学之间互查也没有结果。钱最后是一个姓刘的学生在巩某桌子的横梁底下发现的。班主任崔敏叶老师因此认定是刘某偷的,对他说:“你过来,我在你脸上写个字,让你„光荣光荣‟,永远记住这个教训。”便拿起锥子,把刘某的头揽过来,在他脸上划了个“贼”字,面积比5分硬币稍大。
在脸上被划字以后,崔又逼着王某写“检查”,连写了3遍,都没过关,因为里面提到老师在他脸上刻了个“贼”字。到写第4遍时,王某猜到了崔的意图,省略了这个细节,检查才算合格了。
对王某的伤情,华阴市公安部门的法医鉴定是轻微伤。开始,王家对此有疑议,于21日到西安市要求重新鉴定。据王家介绍,鉴定部门不接受个人委托。他们到某美容机构检查,说是划伤已深及真皮层,如不经过美容,可能会留下疤痕。
崔敏叶有十多年教龄,对工作一直兢兢业业。她自己家里有很多困难,6岁的孩子重病在身,但从来都是一心一意扑在工作上,对调皮的孩子也很有耐心。她这个班的学生,有60%以上是家长“走后门”进去的,大家知道她对学生认真负责,都愿意把学生交给她。她有个特点,一上讲台会忘记自我,像个孩子一样,其语言、表情全部儿童化了。她很求上进,师专毕业后又自学了大学本科课程。
被迫喝下“颜料水”
2000年6月7日上午,柳州市29中附小老师王某在给本校六(三)班上第三节课前,发现自己放在过道的开水被学生“故意”倒入美术颜料。在课堂上质询“肇事者”而无人出声的情况下,王某采取“株连”追究方式,把颜料污物倒入半桶凉开水,由班长带头,台下其他同学轮流上来舀这略带异味的“颜料水”喝下......老师被扣分学生就遭秧
1999年9月13日,湖南省搬源县架桥乡中心小学六年级班学生李军,上厕所时把宿舍门关了,同学艾烽玉回来见门被锁上,就把门踢烂了。第二天早自习,宿舍老师发 现门坏了,就让艾烽玉把门钉好。按学校纪律,要扣39班的两个班分。班主任老师钟月英知道后,心里很不高兴,在课堂上批评了李军和艾烽玉。但两人不认错,钟老师就让全班同学人打李军两个耳光。艾烽玉钉好宿舍门后回到教室,先被勒令跪在教室里,挨了9教鞭。然后钟老师让每个同学打他两耳光,哪能个打轻了,就要挨5竹棍。据了解,艾烽玉一共挨了112记耳光。艾烽玉被打后,也出现一些异常反映,脸肿、头痛、呕吐、吃饭时无故摔碗、上课打嗑睡、短暂的意识丧失。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和常德市康复医院得出一致结论:心因性精神障碍,与此次体罚事件有因果关系。
今年12岁的艾烽玉已休学在家,偶尔他还会找出尘封的课本,用他歪歪斜斜的笔迹写字。父亲花15元钱买了一只小猫,作为他仅有的玩伴。医生说,艾烽玉起码还要吃4年药,还不要给他任何精神刺激。
据了解,钟月英教书13年,由于婚姻不如意,至今年仍一个人带着10岁的女儿过日子。由于以前的工作环境不好,经常受欺侮,1999年9月1日调到架桥乡中心小学当班主任,出事时,她刚到任不满两周。学校的扣分制度让钟月英感到压力很大,据她介绍,学校年年给老师排名次,扣分扣多了,就有可能下岗。
2000年6月7日上午,桃源县陬溪法庭对此案作出了一审判决:钟月英和架桥乡中心小学共同赔偿原告1万多元。对此判决,钟月英和学校以及原告3方都表示不服,准备上诉。
蹲着听课
山东济南某中学一学生小韩,性格孤僻平时爱自言自语,因在数学课上“交头接耳”被任课的赵老师抓了个正着,老师就罚他蹲着听课,以示惩戒。此后,每逢数学课小韩就蹲到教室的后面,直到学期末放假才得以“解放”而遭任课老师体罚,竟被逼蹲着上课达一学期之久。新学期开学3天,又因答不出数学定义遭到同样体罚,这名初二学生至今还在蹲着听数学课。因为蹲着视线太低,小韩只能“听”课,老师的板书无法看到。而这位老师则解释,他的做法仅出于对学生学习的促进。
小韩说,他基础较差,全班55人他的成绩排在40名开外,自从蹲着听课以来成绩更差。现在考试他的数学成绩仅是个位数。他说,他会努力做个好学生,只是不想再蹲着上课了,他受不了。
教师体罚学生,说打就打,说踢就踢,拳打脚踢不过瘾,再找棍子劈头盖脸揍。这样亲自动手又嫌累得慌,于是便让学生自已抽嘴巴。如果被体罚的不是一个学生,那就 命令他们彼此扇耳光,自已在一旁监督,看有没有学生出手不出力玩假打……诸如此类的体罚,早已成了一些校园中的家常便饭。对媒体隔三岔五披露的此类现象,人们似乎也已见多不怪了。而出在贵州省纳雍县的这件事情,之所以还令人吃了一惊,乃是因为它的史无前例,可以称为体罚的一个“突破”。在这个罚舔屁股的闹剧中,学生受到的人格侮辱和心灵摧残,将会成为他们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与这样的教师去说什么职业道德,恐怕也是对牛弹琴;真正应当议论的是,为什么这样的人物居然成了师表?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罚舔屁股看似出之于“一怒之下”,然而“一怒之下”的罚舔屁股,恰也是偶然中体现的必然。天长日久之中从来不知师德为何物,休说罚舔屁股,就是作出比罚舔屁股更为荒唐的举动,也是毫不奇怪的。但奇怪的终久又有。比如这个师德全无的赝品教师,明明是一个赝品,为何照样占着讲台,得以导演了罚舔屁股的闹剧?谁给了他这种机会?这个问题不弄清楚,罚舔屁股也决不会是最后的闹剧。
河北小学女教师用刀片划学生掌心
3月19日上午,一名年轻的女教师第一节课便让41名学生全部站着上,不允许写字。第二节课更为离谱,竟让学生依次伸出手,而她则用削铅笔的小刀子划孩子的手心。刚开始,她还是用刀背,但从第二个开始,便改用刀锋,在每个学生的掌心用削铅笔刀划伤出血,全班顿时哭声一片……
这触目惊心的一幕,发生在河北曲周县侯村镇东高固小学。据《燕赵都市报》报道,这名老师叫刘丽娜,今年19岁,毕业于一幼儿师范学校,是这所小学的代课教师。据刘丽娜称,她之所以有这样的动机,只是为了孩子们“好好学习”。据悉,刘丽娜已被刑事拘留,对该事件负有领导责任的侯村镇总校部校长和东高固村小学校长已被撤职。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今年以来,团区委按照区综治委的总体部署,充分发挥共青团的职能作用,秉承“服务大局、突出重点、面向基层、注重实效”的原则,坚持预防犯罪和竭诚服务相结合的方针,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强化措施,体现特色,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逐步建立起了“党政主导、共青团协调、全社会参与”的预青工作体系,为全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一、高度重视,健全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氛围 为适应新形势下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新特点,动员全社会力量齐抓共管,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组建成立了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工作制度,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职责与任务,制订了《关于做好全区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的实施方案》,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组织领导机制、责任分工机制和协调联动机制,从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工作要求等多方面,形成了综治委主抓、共青团牵头、各部门参与、多方面配合的工作格局,为全区更好的开展预青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把握主线,创新载体,扎实开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青少年特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贯穿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组织开展了“红领巾心向党”、“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缅怀革命先烈、继承光荣传统”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举办了庆祝“五四”运动、纪念建团90周年团员宣誓仪式;组织团员青年观看了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建国大业》,进一步增强了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同时,组织开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学习活动,举办法制教育报告会20多次、法制讲座8场次,印发各类宣传资料近2万份,受教育学生达到2万多人次。并依托《定西新青年》“预青之窗”栏目中定西监狱服刑人员的忏悔录,以服刑人员亲身经历、深刻反省和警示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
国家工商总局公布了20涉嫌违反《广告法》的十大典型案例
央视9月27日报道 央视财经(记者 董小刚 张晓丽)9月1日,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广告法》正式实施了,在央视财经频道《中国政策论坛》的录制现场,国家工商总局公布了年涉嫌违反《广告法》的十大典型案例。
1、虎符兵印大阅兵纪念宝玺
广告中说:这九尊虎头宝玺都是由中国知名的九种玉制作的,其中说有一种和田老坑玉,总共加在一起是7.5公斤,有巨大的升值空间,赶到大阅兵,现在我们白送。这种类天上掉馅饼的事本身就不可能的。
另外这个广告,有很多的涉嫌违法的语言,特别这个事情是一个虚构的事情,说有10尊免费送,谁打进去就给谁,其实你打过打了一个电话,他天天追着你问,啥时候要。免费的背后是一个工本费交5000块钱。
2、 十大传世名画
案件当事人河北信超企业管理咨询公司制作、发布“国宝十绝中国十大传世名画”的广告,自行或委托广告代理,在多地电视媒体进行发布。其内容含有利用虚构的“由国际收藏家协会监制”、“限量发行”“中国梦文化惠民工程”夸大该书画为收藏品且具有较大升值空间,且宣称其书画是“免费赠送”消费者的事实。
利用知名艺人侯耀华等人员进行涉嫌虚假宣传,提升自身产品影响力。经工商部门调查核实,所谓的“传世名画”只是浙江某工艺品厂生产的丝绸制印刷品。其行为误导消费者并进行虚假宣传。
3、 十二幅书画真迹大全套
广告宣称所销售的是中国十二位书画大师传人或再传弟子的作品真迹,是一次收藏可能创造升值千百倍,甚至是下一个亿万富翁。并有文化部颁布的“润格”价为证,十二幅作品免费赠送,只收取装裱费。
经工商部门调查,所谓“大师传人或再传弟子”,只是说被某某大师指点过,或者听过某某大师的课,或者自认为与某某大师的艺术风格接近,甚至只是与某某大师及其家人合过影、吃过饭。文化部并未颁布“润格”价,属于内容涉嫌虚假,欺骗和误导消费者。
4、 金斗寻宝
工商总局曝光违反广告法案例 侯耀华等涉违法
(一)、广告中使用绝对化用语
1。中国最有价值的五大文玩投资手串套组。
2。中国第一套最昂贵的红木手串大全。
3。世界前几位的顶级材质。
4。中国第一套正规发行带有国家检测手串套组。
(二)、涉嫌虚假宣传
1。免费赠送,仅收取报关税及加工费1680元。
2。虚构观众打进热线电话抢购中国五大投资手串的场景。
3。以中国木材与制品流通委员会和北京国博文物鉴定中心的名义,联合推出放心收藏活动。
4。将该手串套组与奇楠沉香制手串及香港泰珑手串拍卖价格作不科学的比较,暗示该手串升值空间大。
(三)、宣传治疗疾病作用该手串套组中的紫檀对于呕吐和气喘等病症有一定的帮助。
5、五套人民币收藏
广告中含有虚假内容,广告误导消费者购买,经营者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商品做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
6、 陈老师泄油瘦身汤
该广告中出现的“已经有几万人喝陈老师泄油瘦身汤瘦下来了”“不到一个月,一般人都达到理想体重,体重200多斤的,3个月内也能拥有标准的好身材”等内容,使用数据无法证明真实、准确,未表明出处。
该广告涉嫌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十条“广告使用数据、统计资料、调查结果、文摘、引用语,应当真实、准确,并表明出处”的规定,属于广告使用数据未表明出处的违法行为。同时使用消费者的名义或者形象做证明,违反了《食品广告发布暂行规定》的有关规定。
7、 一碗泄油瘦身汤
该广告涉嫌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十条“广告使用数据、统计资料、调查结果、文摘、引用语,应当真实、准确,并表明出处”的规定,属于广告使用数据未表明出处的违法行为。同时使用消费者的名义或者形象做证明,违反了《食品广告发布暂行规定》的有关规定。
8、 郑多燕减肥晚餐
工商总局曝光违反广告法案例 侯耀华等涉违法
“郑多燕营养晚餐”是普通食品,生产许可证号为:QS440106015152。广告中均出现“用郑多燕减肥晚餐,保证让你瘦下来 不节食 不运动 躺着就能让你瘦 不腹泻 不反胃 没有一例副作用郑多燕减肥晚餐1周减掉10斤油30天狂甩一身肉用郑多燕减肥晚餐 只要一个月,保证让你瘦下来3大瘦身新突破1、7天断肥根2、15天排肥油3、终身不反弹”等内容,使用数据无法证明真实、准确,且未表明出处。该广告涉嫌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十条。
9、 冬虫夏草胶囊
该广告出现了与药品相混淆的广告用语,宣称具有治疗作用,涉及疾病预防及治疗功效,并出现医生、医疗机构的名义和形象,使用专家、消费者作证明。
10、 舒尼迩滴耳油
该广告中宣称“老年性耳聋、噪音性耳聋、神经性耳聋……”如果使用了该产品就会“交流无障碍,听力恢复得和正常人一样了”,同时使用患者形象作证明。涉嫌违反了广告法的相关规定。
同时,国家工商总局也提醒消费者,如果在生活中遇到了违反广告法的案件,请及时举报。
(一)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含义
违法是指具有一定主体资格的公民或组织由于主观上的过错所实施的, 具有一定社会危害性, 依照法律应该追究的行为。其构成要素是:
(1) 青少年违法必须是违反现行法律规定的行为, 这种行为既可以是不履行法定义务的不作为, 也可以是法律禁止的积极作为。在青少年违法行为中, 常见的是小偷小摸、打架等。
(2) 该行为必须是不同程度地侵犯了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行为, 是被认为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3) 青少年违法必须是出于故意或过失, 即主观上有过错。所谓故意是指青少年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带来危害社会的结果, 并且希望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过失是指应该预见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但由于疏忽大意而未能预见或己经预见只是轻信能避免却未能避免, 以至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同社会普通公民相比, 青少年思想活跃, 社会认知能力差, 故意违法行为也较多。
犯罪, 根据我国刑法第6条规定, 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家财产或劳动群众所有的财产、侵犯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 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 依照法律应当受刑法处罚的, 都是犯罪, 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 不认为是犯罪。这一定义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犯罪, 为划分罪与非罪提供了总原则。
(二) 青少年违法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青少年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两者都是对社会有危害的行为;二是两者都违反法律;三是违法与犯罪行为之间具有过度或转化关系, 某些违法行为如不及时加以纠正, 任其继续发展, 危害性不断加大, 其性质就可能从量变到质变, 最终演变成犯罪。两者的区别主要是:一是社会危害程度不同。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比违法行为的危害性大。二是违反的法律不同。犯罪行为触犯的是刑法, 违法行为违反的不仅有刑法, 还有民法、经济法规、婚姻法、行政法等。三是法律后果不同。犯罪行为将受到刑法制裁, 而违法行为是受到相应法律的制裁或惩罚。按常理说, 青少年的行为, 不仅不应当与违法联系在一起, 更不应该与犯罪相联系。但是, 由于违法和犯罪现象具有社会性的特征, 而青少年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 他们总是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参与社会, 接触社会, 因此, 个别青少年因为种种原因违法犯法, 甚至触犯刑律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
二、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特点
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放在全国大的背景看, 尽管所占比例小, 但绝对数量的增加却不容忽视。综合有关资料, 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主要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 青少年违法犯罪种类相对集中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种类相对比较集中, 绝大多数案件是侵犯财产、侵犯人身权利和性犯罪案件。侵财型案件在青少年违法犯罪中居于首位。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是人类共性的一种表现, 况且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的后期, 各种物质利益需求比较旺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由于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影响, 部分青少年认为现在一切都是假的, 只有金钱才是真的。他们花钱大手大脚, 盲目攀比, 追求高消费, 一旦经济吃紧, 便将贪婪之手伸出来;有的青少年则见财起意, 顺手牵羊, 不计后果;还有的因为家庭贫困, 不能正确对待客观存在的贫富差距, 在心理上产生不平衡而导致其铤而走险。青少年违法犯罪中, 侵犯人身权利的案件占一定比例。这类案件主要表现为轻微人身伤害、一般伤害、重伤和故意杀人等。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故意伤害、杀人等恶性案件在高校时有发生。在校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9—23岁之间, 生理上发育基本成熟, 而社会心理却不是很完善, 他们大都年轻气盛, 自尊心强, 情绪变换容易两极分化, 在行为上表现为易于冲动, 个人控制能力差, 而且哥们义气重, 容易因一些小事而大动干戈, 如因排队、参加体育比赛, 尤其是饮酒后导致打架斗殴。
性犯罪在青少年犯罪中也占一定比例。青少年中特别是大学生的生理发育已经成熟, 对异性的追求已经到了比较强烈的年龄段。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在对待性问题上, 大学生普遍持开放态度。有的认为婚前同居是个人的私事, 别人不便评价;还有的认为现在是开放年代, 可以接受。另外, 由于各种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 有的大学生在婚恋问题上极不严肃, 还有的因为心理不正常而实施性犯罪。
(二) 青少年违法犯罪主体呈多样化
当前在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中, 违法犯罪主体己呈多样化格局。从学历层次上看, 既有高学历人才, 也有社会闲散人员, 这为我们的犯罪预防工作带来一定难度。从调查的情况看, 大学生是青少年中的佼佼者, 他们思想较为成熟, 文化层次较高, 处理问题比较冷静, 违法犯罪人数比例较社会青年要小, 但近年来大学生违法犯罪比例逐步增大, 这个问题值得高校管理者的重视。从性别上看, 违法犯罪主体不仅有男生, 也有女生, 且女大学生犯罪引人注目。近期女大学生犯罪的频频发生, 大大提高了女性犯罪在大学生犯罪中的比例。
(三) 青少年违法犯罪偶发因素多
青少年犯罪一般来说具有突发性、偶然性的特点。突发性之所以成为其特点, 是由于青少年的犯罪动机往往比较简单, 其目的单一, 随意性强, 较少预谋, 往往没有经过事前的周密考虑和精心策划, 常常是受到某种因素诱发、刺激, 或一时的感情冲动而突然犯罪。这种突发性行为反映了青少年情感易冲动, 不善于控制自己的特性。偶然性指的是青少年的思想具有较大的可塑性, 少有敌视社会情绪, 犯罪意志一般不强烈, 受外界客观条件影响大, 往往是“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三、青少年违法犯罪趋势
(一) 违法犯罪团伙化趋势
有资料表明, 青少年犯罪中团伙或结帮作案较多。他们在一个自由结合的群体中, 想法和行动会更多的得到认同和实现。这类纠合起来的群体一旦被不法分子操纵, 极易形成一个具有严密组织形式、分工明确的团伙, 成为一种带黑社会性质的恶势力, 对社会的危害性极大。目前大学生违法犯罪中的团伙化趋向也比较明显, 这些团伙往往以老乡会、同学会、学生社团为掩饰, 甚至勾结社会闲杂人员组成严密的组织, 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犯罪。北京市某区在查处的青少年犯罪案件中, 结伙犯罪占比例之大, 团伙犯罪由于参与人多, 相互影响, 作案时相互配合, 因此多为恶性案件, 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最大。
(二) 高智能化趋势更加明显
高智能犯罪是指犯罪分子把自己学到或掌握的科学知识运用到其犯罪活动中的一种犯罪。这种犯罪与一般犯罪相比, 其手法更隐蔽、更快捷、更狡猾, 不大受时间、地点等条件的限制, 一旦得逞, 影响更恶劣, 后果更可怕, 罪恶更深重。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 青少年掌握的高科技手段也随之发展, 这主要体现在大学生的身上。虽然大学生是知识层次较高的优秀青年, 其犯罪率是较低的, 但是由于他们的智商相对较高, 各学科的知识较为全面, 因此, 在他们的犯罪中, 高智能犯罪比率就比较高。调查表明, 大学生利用电脑、股票、伪造票据等进行作案的比较多。
(三) 青少年在犯罪年龄上呈现低龄化趋势
青少年犯罪年龄的提前, 向低龄化发展是一个显著的特点。目前, 我国青少年犯罪的年龄比五六十年代提前了2—3岁, 一般是10—12岁开始有劣迹, 13—25岁是违法的高峰年龄期, 15—18岁是犯罪的高峰年龄期。过了这个年龄期, 就有所平缓。
(四) 因心理异常而犯罪的案件仍占一定比例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我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场大变革中,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 如贫富差距拉大、家庭贫困、独生子女的家庭背景以及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增大等等使有的青少年不能正确认识客观存在的这些问题, 容易在心理上产生失衡, 对他人对社会产生一定的不满情绪, 这种心理失衡达到一定程度, 便很容易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比如以自我为中心、贪图安逸享受、极端个人主义思想为人生支柱的青少年, 稍受一些委屈, 心理便觉得无法承受, 甚至孤注一掷。杀人放火、与社会为敌, 甚至不惜用极端残忍的手段毁人容貌, 使人致残, 或不惜冒犯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危险报复社会, 这类恶性案件在青少年中时有发生, 其严重和残忍程度令人触目惊心。
青少年犯罪率不断上升的基本原因在于市场经济带来的急剧变迁和社会机制以及个人机制的弱化、学校弊端的影响、多元文化、不良媒体文化的影响以及人文主义的缺失。防范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基本对策在于必须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健全体制、改进作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法制建设以及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等各方面综合。通过各种对策, 切实保证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真正成为全社会的系统工程。
参考文献
[1]陈显荣.犯罪与社会对策—当代犯罪社会学[M].北京:群众出版社, 2009:176.
[2]冯树梁.中外预防犯罪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10:406.
[3]冯建军.主体道德教育与生活[J].教育研究, 2010, (1) :537.
关键词:留守青少年;犯罪原因;犯罪预防
据全国妇联2013年发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目前至少有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因缺乏父母的应有监管以及学校的有效教育,加之年龄偏低,判断能力较差,这部分留守儿童极易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走上犯罪道路。2012年,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邵文虹在接受采访时指出,留守儿童犯罪率约占未成年人犯罪的70%,而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留守青少年犯罪不仅是严峻法律的问题,还带来了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何预防与减少留守青少年犯罪,成为当前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
1留守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
第一,家庭教育缺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有学者认为,家庭因素是导致青少年犯罪发生的最为重要的因素,在微观上家庭因素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基础性因素,在宏观上犯罪趋势的变化与家庭组织程度变化密切联系。《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调查发现,如果父母不能保证每3个月与孩子见面一次,孩子的“烦乱度”会陡然提升,对生存现状产生焦虑。情绪容易出现躯体化、恐怖、敌对、偏执、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等问题。留守青少年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平日与他们接触甚少,缺乏应有的家庭教育教与监护,极易使他们在思想不成熟时期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第二,学校教育单一。学校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但当前片面追求较高升学率而忽视了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对于一个生活在健康家庭环境的青少年而言,缺乏学校道德教育都易受到不良思想侵蚀,更何况是生活在家庭结构不健全的留守青少年,缺乏德育、法制及心理教育,忽视对留守青少年情感和心理健康的关注,导致部分农村留守青少年在缺乏家庭关爱和成绩较差的情况下,产生厌学情绪,甚至逃学。同时一部分留守青少年在学校周边租房,学校对这部分学生在放学后的活动无法监管,使得这部分学生处于无组织、无纪律、无约束的“三无”状态,从而极易走上犯罪道路。
第三,受不良文化的侵袭。当前,网络媒体等信息传播工具的快速发展既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带了许多问题,一些网络传媒等由于未受到有效监管而传播一些低俗文化思想。留守青少年由于未受到有效监管与教育,年龄小,思想发展不成熟容易受到不良文化侵蚀。
第四,社会监管不够。农村留守青少年大多年龄小,是非辨別能力差,父母外出务工给他们留出充足的自由和空间,终日浸泡在政府监管未到位的网吧,玩游戏、聊天或看形形色色的影视、图片,由于受不良网络内容的诱惑,便常萌发尝试、模仿的念头,最终在我行我素中触犯刑法。而留守青少年所在的乡(镇)、村、组对其管理、关爱几乎是空白,这就使他们极易误入歧途。
2留守青少年犯罪预防方法
留守青少年犯罪有其独有的特点及形成原因,应当依据这些特点和原因,结合农村社会的实际,从监管教育、法制宣传、社会防控等多角度预防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青少年一旦脱离了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保护和管束,也就离违法、犯罪不远了。因此,为了有效地防范青少年犯罪,需要从家庭、学校和社会多层面入手,来系统地构建青少年犯罪防范机制。
第一,提高自我认知与控制能力。留守青少年正处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与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关键时期,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规范,树立自尊、自律、自强的人生态度,增强辨别是非与自我保护能力。
第二,家长加强对留守青少年的情感教育。父母不仅要关心孩子的温饱问题,更要注重情感沟通。尽可能零距离进行叫教育,平时打电话等形式多与留守青少年交流。家长还要与孩子的临时监护人保持密切的联系沟通,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成长等情况,及时对其进行疏通教育。
第三,强化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强化对留守青少年的监管、教育是个系统的工程,学校对于青少年的监管教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学校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强对留守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留守青少年在校期间要多些关怀与指导,时刻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建立留守青少年备案制度,针对问题留守青少年多加引导与鼓励。
第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近年来,为推进法治化进程,社会各方面都进行了积极宣传,取得了较好成绩,法制宣传应当具有高效性、针对性,尤其是对农村学生的法制宣传教育。留守青少年犯罪类型主要为盗窃、聚众斗殴、寻衅滋事等。设立法制宣传栏、颁发法制宣传手册,除采用传统的法制宣传外,还应拓宽法制宣传渠道,充分发挥网络在法制宣传中的积极效应。需要说明的是,对未成年人进行违法犯罪预防的宣传报道应当精心挑选和设计,避免未成年人从违法犯罪事例中受到诱导,进而模仿犯罪行为。在精密的设计下,犯罪新闻报道可以是一种强力的社会控制工具,如果失之管理,其也会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催化剂。
一、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心理特征
一)物欲性
近三年来,为钱犯罪占青少年犯罪总数的58%,位居首位。调查显示抢劫是当今青少年犯罪主要类型。山东省少年管教所统计的资料显示,侵犯财产罪占同期犯罪的75.53%;武汉市青少年犯罪当中抢劫犯罪占50%以上;西安市暴力抢劫犯罪比例居首,近3年的青少年犯罪中,抢劫案件占到55%,盗窃案件占28.5%,其他案件占16.5%;泸州市龙马潭区人民检察院近三年的统计数字表明,在众多的青少年违法犯罪中,盗窃、抢劫等侵财性案件占青少年犯罪总数的50.7%,位居首位。
二)野蛮性和残酷性
我国青少年犯罪人数逐年增多,呈恶性发展态势。部分青少年为了达到犯罪目的,实现犯罪欲望,不仅作案手段残忍,且不计后果,其中以故意伤害最为多见,往往造成被害人重伤、致残,甚至死亡。
三)集合性
青少年往往在父母面前封闭自我,而更爱与年龄相仿、趣味相投的伙伴在一起,形成一个群体,这样,青少年犯罪的组织形式上具有团伙性特点。虽然青少年罪犯年轻力壮具有体力优势,但由于他们缺乏作案经验,思想还不是太成熟,能力差,结伙作案可以相互鼓励,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恐惧感和孤独感。因此,团伙犯罪成为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形态,其社会危害性极大。
四)冲动性
青少年犯罪心理上的冲动性往往表现为案件的突发性。青少年违法犯罪与成年人违法犯罪相比,他们的动机往往比较简单,作案没有明确目的,随意性强,有时甚至表现出正常人无法理解的某种奇特的变态心理。因为青少年在这个时期,身体增长速度快,生理能量代谢率大,性的生理冲击力强,活动能量超过认识水平。但是他们在心理上、生理上尚未完全成熟,缺乏对复杂事物的判断能力和鉴别能力,容易干出意料之外的犯罪行为。
五)模仿和易受暗示性
青少年犯罪主体的年龄大多数界于14岁至18岁之间,从生理发展的角度看,处于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模仿能力与好奇心较强,对于是非的分辨能力较弱,在冲动与好奇心的作用之下,很容易模仿电影、电视、网络游戏中的某种镜头和情节,模仿小说或现实社会新近发生的一些作案伎俩,进行犯罪活动。
六)戏谑性
富有新奇性和刺激性的游戏,对青少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可以成为他们的行为动机。不少青少年由于道德水平低下,精神生活贫乏,对正当的学习、工作和娱乐活动缺少兴趣或不能持久参加,觉得精神空虚,生活无聊。为了追求刺激,他们往往置道德和法律不顾,不计后果地去实施犯罪行为。这些青少年对自己的戏谑心理缺乏调节和控制,以侵害他人为乐,满足自己低级的精神欲求。
二、青少年犯罪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
青少年为什么会产生以上种种犯罪心理呢?导致青少年产生犯罪心理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我国青少年犯罪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家庭影响
1、父母的言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对青少年有着直观重要的影响。父母善良、正直的品行会给子女形成良好的人格打下基础。反之,父母奸诈、粗狂、残暴的性格会使子女学习、效仿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2、家庭不和睦容易导致子女犯罪。离异家庭的子女的犯罪率是健全家庭的4.2倍。在父母离婚后,1/3的孩子在五年内感到压抑,缺少目标和抱负。而这些孩子的父母,往往误认为出现品行障碍的孩子道德败坏,就放任自流,使这些孩子的心理与行为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环境,从而产生危害他人、危害社会的行为。
3、不正当教育。不正当教育的典型表现是父母过分溺爱子女或者以打骂和变相体罚等简单粗暴方法对待子女。有的父母只重视孩子的智力因素而忽视孩子的品德和其他方面的教育;有的家长奉行“棍棒成才”的信条,对于子女要求不切实际,导致子女觉得理想与现实中的反差过大从而离家出走、流浪在外,这样极易被社会上的不法分子用花言巧语拉下水。
4、放弃教育。放弃教育是比溺爱和打骂更糟的一种教育,父母忙于工作、忙于做生意赚钱、忙于跳舞、赌博,或感情不好、离异,无暇顾及孩子,造成青少年性格孤癖、内向、不好交往、憎恨异性等不正常心态而导致犯罪。
二)社会影响
社会上的腐化现象、不良风气给青少年造成极大的腐蚀和影响。
1、不良文化的影响。目前文化市场中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中充斥着大量的暴力凶杀、封建迷信、淫秽色情以及其他有损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内容。同时,各级电视传媒大量引入港澳台影视作品,其中不乏渲染暴力凶杀、淫秽色情的情节,这些受污染的社会文化生活环境对涉世不深的青少年产生了极坏的影响。
2、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的影响。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高消费意识盲目膨胀,追求物质金钱的欲望和贪图享乐的腐朽思想严重侵蚀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一些青少年经受不住各种物质享乐的诱惑,在一定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就有可能走上犯罪道路。当前,经济收入的差距加大,造成了青少年心理上的不平衡,诱发青少年向往金钱物质,使得一些青少年为获不义之财而疯狂作案。
三)学校教育的影响
当前,有些学校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和法制教育不够,许多青少年学生缺乏正确的理想信念。在教育制度方面存在缺陷。
1、法制道德教育滞后。由于法律知识的欠缺,青少年学生不知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头脑中没有辨别是非的标准,这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又一重要原因。追根究底,主要在于学校法制教育重视不够,流于形式。
2教学方法形式简单,缺乏多样性。近年来,沉迷于网吧的学生逐渐增多。这些学生厌恶学习,感觉学习枯燥乏味,没有网络游戏那么精彩。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学校的教育往往局限于课堂教学,且教学方法简单,经常是采取单一灌输的方法,缺乏生动、直观的教育,使教育达不到好的效果。
3、学校教育错位。教师对学生应该是一种尊重、关爱、信任与平等的态度。而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仍然有些学校和教师坚持认为学习成绩是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对学生的情感投入存在着严重的不平等。这样使青少年受教育的权利遭到侵害,激活了个别青少年的犯罪行为。
青少年主要心理问题及调治——犯罪心理
具有反社会人格的青少年通常表现有犯罪行为,但此处所谓犯罪不同于法律意义上的犯罪,它是根据心理学和精神病学方面而言的。青少年犯罪者严重偏离了文化和社会的准则犯有诸如凶杀、抢劫以及与其年龄不相符的吸毒和性行为等罪行,所以应把青少年(未成年)犯罪看做是对社会安定的严重挑战。青少年犯罪如处理不当,会成为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据有关资料表明,青少年13-15岁成为初犯的高峰年龄,15-18岁是犯罪的高峰年龄。而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发生一般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演变的发展过程的,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个性心理品质的变化越来越突出。表现为言行不一,经常说谎;待人粗鲁,出言不逊;对家长与老师越来越没礼貌;对自己的弟妹或同学越来越粗暴、急躁;对对自己同学的进步往往品头论足,讽刺挖苦,而对同学违纪行为却表示支持;对学习与劳动逐渐厌恶起来,组织纪律性越来越差,甚至狂妄自大,目空一切,虚荣心逐渐膨胀起来。
2、心理倾向变化。这主要表现为追求物质享受,片面地追求外表美,欣赏低级下流的文艺作品,不正常地、狂热地追求异性等。
3、行为上的变化。这主要表现为在大街小巷,公共场所东游西逛、经常迟到、早退,无故旷课,甚至伪造假条,涂改学习成绩等;在工作上不出工不出力,敷衍了事,违背操作规程,大小事不断出现;交坏朋友,并与之频繁来往;酿酒、寻衅,帮朋友打群架;与异性有不正常关系等。
当然,具有上述个性的心理品质、心理倾向与行为表现并不等于都是犯罪的心理先兆,但是这些不良的心理与行为表现进一步发展,就可能导致犯罪。因此,发现了青少年这些不良的心理行为表现时,要及时地采取正确的教育,防止犯罪心理先兆发展成为犯罪心理特点。
1、青少年犯罪的问题主要是一个教育问题。不应随便将少年犯投入监狱,处以刑罚。少年特别需要身心康复,进行再教育及人格再塑。针对犯罪青少年认识低下与是非颠倒的心理特点,就加强对青少年的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和提高法制觉悟,以便进行分析治疗和行为矫正,让青少年犯重新做人。
2、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点进行治疗。针对那些有不良品质和犯罪心理先兆的青少年的治疗,要注意方式方法,讲究治疗的心理效应,不要使其犯罪心理恶化,付诸实现。如果治疗的心理效应得其反,使其自尊心受到挫伤,而自暴自弃、破罐破摔,造成他们对心理医生的厌恶感、对立情绪与反抗心理,从而拒绝治疗。
【青少年违反犯罪典型案例及分析】推荐阅读:
青少年犯罪的动机及对策05-29
关于青少年犯罪现状及心理的调查报告06-25
青少年网络犯罪11-20
关注青少年犯罪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07-07
预防青少年犯罪教案10-08
青少年犯罪研究和对策09-28
预防青少年犯罪活动总结10-27
青少年的犯罪心理特征11-10
青少年挫折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11-09
青少年犯罪心理调查报告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