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魔法石读后感

2025-01-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哈利波特魔法石读后感

哈利波特魔法石读后感 篇1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是一本火遍全球的英语读物……我最欣赏的人物是慈祥爷爷邓布利多教授。他善于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不会发脾气,而是用平缓的语调给小孩子们讲道理,告诉他们如何做。除了教给知识之外,这位伟大的教授还让孩子们学会了世界上永不消失的感情—爱。他用几句话就可以缓和小朋友们之间的矛盾,也可以让孩子们从容地接受死亡和真相……读译本和原版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就像看国语版的小黄人、冰雪奇缘,总会有些地方翻译的很奇怪。可是原版的就不一样了,虽然会有生僻的单词,但是通过查阅单词的英文含义就可以感受到汉语翻译所不能解释的深层内涵,这样就会对故事有更细致的了解。阅读英文原版书籍对我们英语老师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通过阅读原版英文书籍,可以了解西方世界的文化,感受英语文学的魅力,也可以扩充单词量,提高教学工作质量……

我作为一名老师,更多的关注点在教育。为什么邓布利多教授受人尊敬,而斯内普教授却让人敬而远之呢?答案就是他们的教学方式和对待学生的态度的差异。邓布利多教授善于帮助学生解决困难,而斯内普教授总是以一张严肃冷酷的脸面对学生,让人看一眼就不免胆寒。联想到我的教学,就应该像邓布利多教授那样先爱学生。学生自然爱我。每一个孩子都是我身边的小天使,要用微笑和他们联系。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这本书,可以让教师学习到教育之道,也可以让小孩子们感受其中的友谊、勇气、善良等闪光的品质,值得我们一读再读。

哈利波特魔法石读后感 篇2

例 (1) (1) he Gryffindor first years followed Percy through the chattering crowds, out of the Great Hall, and up the marble staircase....

(2) They climbed more staircases, yawning and dragging their feet, and Harry was just wondering how much farther they had to go when they came to to a sudden halt.

(3) A bundle of walking sticks was floating in midair ahead of them, and as Percy took a step toward them they started throwing themselves at him.

“Peeves, ”Percy whispered to the first years.“A poltergeist.”He raised his voice, “Peeves———show yourself.”

...There was a pop, and a little man with wicked, dark eyes and a wide mouth appeared, floating cross-legged in the air, clutching the walking sticks. (P103, 本文中所引例子皆出自J·K罗琳的Harry Porter and the Sorcerer’s Stone及苏农所译的《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译文) (原译) 格兰芬多的一年级新生跟着帕西, 穿过嘈杂的人群, 走出餐厅, 登上大理石楼梯。……他们哈欠连天, 拖着沉重的脚步又爬了许多楼梯。哈利正在纳闷, 不知他们还要走多久, 这时, 前边的人突然停了下来。

在他们前面, 一捆手杖在半空中飘荡, 帕西距后边的人仅一步之遥, 于是后面的人都纷纷朝他扑倒下去。

“是皮皮鬼, ”帕西小声对一年级新生说, “一个专门喜欢恶作剧的幽灵。”又抢高嗓门说:“皮皮鬼———显形吧。”

……噗的一声, 突然冒出一个小矮人, 一对邪恶的黑眼睛, 一张大嘴, 盘腿在半空中飘荡, 双手牢牢抓着那捆手杖。

第一段中, 有四个人称代词, 三个“they”, 一个“their”, 它们指“Gryffindor first years”和“Percy”。通过上下语境, 我们很容易知道第三个人称代词指代的内容。然而, 第二段中的人称代词指代的内容不清晰。

第二段中, 主语是“a bundle of walking sticks”, 第一句话中, “them”是宾语, 指的是“Gryffindor first years”和“Percy”, 前后两个句子由“and”连接。根据语境, 我们知道, Percy向着拐杖的方向迈出一步, 而拐杖由Peeves控制, Percy向前时, Peeves将拐杖扔向了他。因此, “they”和“themselves”指的是拐杖。最后一个人称代词“him”指Percy, 译者对“took a step”理解错误, 将“them”, “they”, “themselves”译为“后面的人了”。这一失误使得读者不能正确地理解原文, 也使得上下译文不能衔接。

1. 第三人称代词的回指

回指 (anaphora) 一词源于古希腊语, 是指如下的一种语言现象, 即一个 (往往是简略的) 语言表达式用来指代同一篇章中 (通常是上文已出现过的, 但也不排除是下文中的) 另一个语言表达式所表达的事物或意义。前一个语言表达式称为回指语, 后一个语言表达式称为先行语。

例 (2) Mr.Dursley was the director of a firm called Grunnings, which made drills.He was a big, beefy man with hardly any neck, although he did have a very large mustache. (P1)

(译文) 弗农·德思礼先生在一家名叫格朗宁的公司做主管, 公司生产钻机。他高大魁梧, 胖得几乎连脖子都没有了, 却蓄着一脸大胡子。 (P1)

此句为典型的回指句。本句为描写句, 句子的开始, 作者介绍了主人此句的主人公德思礼。第二句中, 作者对该人物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这句话里, 作者用“他”而非“德思礼”。“德思礼”这个词已在第一句中介绍过, 读者便知第二句中的“he”所指代的内容是德思礼, 为了避免重复, 作者用了“他”。

然而, 在译文中, 译者并未省译第二句中的“he”。尽管英汉两种语言有很多不同, 它们也有相同之处。汉语中的主语有时不能省略。此例中的第一句和第二句由句号分开, 它们是两个独立的句子, 应该有自己的主语。

2. 第三人称代词的下指

除了回指, 第三人称代词还用于下指。下指是相对于回指而言的。它前指后面出现的成分, 所指和被指之间在结构上没有联系。准确地说, 人称代词仅在以下结构框架内下指, 它不影响文章的衔接。

例 (3) Nothing like this man had ever been seen on Privet Drive.He was tall, thin, and very old, judging by the silver of his hair and beard, ...He was wearing long robes, a purple cloak that...His blue eyes were light, bright, and sparkling behind half-moon spectacles and his nose was very long and crooked, ...This man’s name was Albus Dumbledore. (P6)

(译文) 女贞路上从来没有见过这个男人。他个子瘦高, 银发和银须长到都能够塞到腰带里了, ……他穿一件长袍, 披一件拖到地的紫色斗蓬, ……半月形的眼镜后边一对湛蓝湛蓝的明亮眼睛闪闪放光, ……他的名字叫阿不思·邓不利多。 (P5)

当我们读此段落时, 从上下文中便知道“this man”在上一段中已出现过。英语版本中, 作者用“a man”作主语, 男子的名字在段落的开头并未出现。作者对男子进行了生动的描写, 从他的身高到服装、面貌。因此, 我们便在脑海里有一个鲜明的印象。描写之后, 作者告诉了我们此人的名字———阿不思·邓不利多。尽管阿不思·邓不利多不是本小说的男一号, 但他为主角哈利的出场奠定了基础。从技术层面上来说, 此例属下指。

3. 结语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节选) 篇3

自9(3/4)月台开始的旅程

哈利寸步不离房间,终日与他的猫头鹰朋友为伴。他给它取名叫海薇,这名字是从一本叫《魔法探究》的书里来的。哈利总爱躺在床上,捧着他那些引人入胜的教科书津津有味地看到深夜,而海德薇则喜欢在打开的窗户上飞进飞出。幸好佩妮姨妈再没进来打扫,不然她要是发现海德薇经常将死老鼠叼进屋就麻烦了。每晚临睡前,哈利总要在亲手钉在墙上的那张纸上勾去过去的一天,心中期盼着9月1日早日来临。

8月31日,哈利觉得最好还是将第二天要去国王大道车站一事告知姨妈、姨丈,便来到客厅里。此时,姨妈一家人正在看电视上的问答游戏。哈利只咳嗽了一声以引起他们的注意,达力便吓得尖叫着跑开了。

“嗯……弗农姨丈……”

弗农哼了一声作为回应。

“呃……我明天得去国王大道车站——坐车到霍格沃茨。”

弗农又哼了一声。

“你能开车送我去吗?”

又一声哼哼,哈利以为姨丈答应了,“谢谢。”哈利正要上楼回房时,弗农这才开腔:“坐火车去魔法学院真有意思,难道飞毯都穿洞了吗?”哈利无言以对。

“那么,这学校在哪儿呢?”“我不知道。”哈利脱口而出,这才意识到自己也不知道学校的地址。他从口袋里拿出海格给他的车票,读道:“我要在十一点整从9(3/4)站台上车。”姨妈、姨丈面面相觑:“什么站台?”

“9(3/4)。”

“别胡扯!根本就没有什么叫做9(3/4)的站台。”弗农大声道。

“它明明印在我的车票上嘛。”

“真是瞎说,”弗农不以为然,“你真是疯得够可以的了。明天你就知道了,走着瞧吧。行,我们带你去国王大道。要不是我们明天也要去伦敦,我才不会傻到自找麻烦呢。”

………………

到了国王大道。弗农将哈利的皮箱放在一个小推车上并帮他送进车站。

哈利一直觉得姨妈这家人好心得出奇,直到弗农姨丈脸带令人作呕的奸笑朝着站台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为止。

“好了,傻小子,你到了。第9站——第10站台。你的站台应该在中间吧,不过好像还没有动工喔,你说是不是?”

当然,他说得一点没错。一个站台上方赫然有一个大大的塑料制的数字“9 ”,旁边站台上方则是“10”,而它们中间,什么都没有。

“玩得开心一点喔。”弗农说着,脸上露出更为猥琐的笑容。接着,他一声不吭地走了,哈利回过头,看着弗农一家三口驾车离开,一路上还前仰后合地嘲笑着他,哈利感到非常口干。究竟该做什么呢?他和海德薇开始引来旁人好奇的目光。

他拦住了一名路过的警卫,却不敢提及“9(3/4)站台”。

………………

海格一定是忘了告诉他一些一定要做的事,比如说,要敲敲左边第三块砖才能进人戴阿富道。他纳闷是否应该拿出魔杖在第9、10两个站台间的车票箱上敲一敲。

正巧,一群人从他身后走过,他听见了些只言片语:“……当然,和麻瓜捆在一起……”

哈利转过身,发现刚才说话的是一个肥胖的女人。她正和四个长着火焰般红发的小男孩讲着什么。男孩们每个人都在推着他们前面一个和哈利的皮箱一模一样的箱子,而且他们都有一只猫头鹰。

哈利推着小輪车紧跟着他们,心里七上八下。每当他们停下,哈利也跟着停在近得刚好可以听清他们之间对话内容的地方。

“现在,站台的号码是多少了?”孩子们的母亲问。

“9(3/4)!”一个牵着她的手的同样是红头发的女孩尖声说道,“妈,我能不能去……”

“你还不够年纪。金妮,听话,安静点啊。来,珀西,你先上。”

较年长的一个孩子朝着第9、10站台大步走去。哈利瞪大眼睛看着,生怕一眨眼便错过了好戏。就在那男孩刚好走到两个站台的分界线时,一大群游客突然蜂拥地出现在他面前,就在最后一个旅行背包被运走之前,男孩已经消失了。

“弗雷德,你跟上。”胖女人说。

“我不是弗雷德,我是乔治。”其中一个男孩说道,“夫人,老实说吧,还说自己是我们的妈妈呢,难道你连我乔治都认不出来?”

“哦,乔治——对不起!我的心肝宝贝。”

“我开玩笑罢了,我确实是弗雷德。”男孩说着上路了,他的孪生兄弟在身后催促他快点,而他确实很快,一瞬间便消失了,可究竟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轮到第三个孩子了。他轻快地朝检票栏走去,快到了,突然间,不见了。

“对不起!我想问个问题。”哈利对胖女人说。

“哦,你好,可爱的孩子,”她笑着说,“第一次去霍格沃茨吧?罗恩也是新来的。”她指指她那剩下的也是最小的儿子。那孩子又高又瘦又弱,长长的鼻子两旁的面颊长满雀斑,手掌和脚掌都很粗大。

“没错,我第一次来这儿。这……我……我不知道怎样……”

“怎样到站台上去?”她和蔼地问道。哈利点点头。

“别担心,你只要径直朝第9、10站台的中间的检票栏走过去就行了,别停下来也别怕会撞上它。这点很重要。如果你感到紧张的话,最好小跑过去。好,你先去吧,罗恩会跟着你去的。”

“嗯——好吧。”

哈利将他的手推车掉转头来,眼睛瞪着检票栏,它看上去是那样牢不可破。

他开始向它走去。走向第9站台和第10站台的人群推挤着他。

他走得更快了。他把车票箱撞得粉碎,接着才是最棘手的一关——他将身体前倾,几乎倚在了手推车上,飞快地跑了起来——检票栏越来越近了,他已经不能停住脚步了,小车也已失控,只有咫尺之遥了,他闭上了眼睛,就要撞上了……

他什么也没碰到……他仍在飞跑着……他慢慢睁开眼睛……

《哈利波特和魔法石》读后感 篇4

油麻地里,有旖旎秀美的风景,有勤劳朴实的居民,有令人捧腹的欢笑,也有忧伤怅然的悲伤。这就是生活,仿佛是一首歌的旋律,有平静与祥和,也有高潮与冲击。悲喜生活,有哭有笑。我叹惜蒋一轮与白雀的爱情悲剧,相爱却终不能在一起;我惊讶于纸月的身世,同时又折服于她的气质:文弱恬静,又清纯优雅;我敬佩于秦大奶奶地奋不顾身,为救一位落水的女孩哪怕就是丢掉生命都在所不惜……这一切都发生在这一栋栋草房子里。

我爱油麻地的优美景色;爱桑桑的活泼调皮;爱秦大奶奶的默默奉献;爱杜小康的潇洒成熟;爱蒋一轮的优扬笛声;爱纸月的优雅清纯;更被他们每个人的故事而深深地打动。

我惊叹于作者的妙笔生花,跌宕起伏的故事无时无刻不象一块磁铁石深深吸引着我。蒋一轮和白雀笛声传情,互诉衷肠,本该是一对幸福的人儿却被残酷的现实无情地拆散,沦陷成一场令人扼腕的爱情悲剧。身体上有缺陷的陆鹤遭到同学的讽讽嘲笑,他想尽一切办法努力去依然遭到老师同学的嫌弃和冷落。但只要是块金子终会有闪光的时候!在文艺汇演上,他扮演的角色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终用努力取得荣誉赢得了同学们的友情。杜小康从富家子弟一夜之间变成了穷苦人家的孩子。在芦苇荡放鸭子的时候,他体会到了什么是孤独和寂寞,在逆境中慢慢地成长……书中每个人都看似很平凡,而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每个人都没有停下对爱的追求的脚步。

徜徉在草房子中唯美的世界,倾听感受着万物生长的声音。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读后感 篇5

一个名为哈利・波特的平凡小孩,在他的人生中却有不平凡的事。头上有与伏地魔作对的痕迹。可是他和一点也不友善的德思礼夫妇,还有他们令人厌恶还总是仗着个头大欺负哈利的儿子住在一起。哈利的房间是一个窄小的储物间,就在楼梯下面,而且十一年来他从未有过生日派对。

有一天,猫头鹰信使突然给哈利送来一封信件,可德思礼夫妇不让哈利看这封信件,还把信箱封死了。于是,猫头鹰信使想方设法的让这封信件进入德思礼夫妇的家。无论猫头鹰信使投多少信德思礼夫妇都不让哈利看。终于一个叫海格的大块头给哈利那封信件,令人不敢相信的是,信里附着一张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录取通知书。

哈利带着他的猫头鹰海德拉乘特快列车来到魔法学校。在学校里,他遇到了两个朋友,一个是罗恩,另一个是赫敏。哈利在学校里还做了一个很不错的魁地奇捡球手,他从课堂上学到了许多魔法。不仅如此,他还和他的两个朋友一起阻止了伏地魔,破坏了伏地魔要复活的美梦。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读后感 篇6

书中的主要人物是哈利・波特。哈利・波特是一个勇敢、乐于助人的男孩子,他的父母被伏地魔所杀,他的姨父和阿姨对他很坏,让他天天睡杂物间,还骗他说他父母是出车祸死的。

书中有许多场景是令人难忘,《站》、《大难不死的男孩》、《魔法学院》……都非常有趣。如,伏地魔来到哈利・波特家里,哈利・詹姆拼命保护哈利・波特,用尽全身的力气给哈利・波特制造了一层保护层,伏地魔正要杀了他,结果法术反弹,差点把自己给杀了。在车站有一根柱子,他冲向柱子,结果进去了。他到了魔法学院,认识了许多新朋友,生活得很好。

我印象最深得是《哈利・波特与魔法石》。里面写了罗思,赫敏和哈利一起去一间神秘得室里,有一个棋盘,有三个空位,让他们站在上面开始下棋,到最后,罗恩去引诱而做出了艰难得决定,罗恩受了重伤,哈利让赫敏带罗恩先回去。而他肚子一人到了那个门前,推开那扇门,发现一个镜子,走到镜子前面,看见镜子里得自己把魔法石放到了兜兜里,最后伏地魔带着他得仆人来了,到了最后伏地魔又一次被击退了。

《哈利·波特》的魔法王国 篇7

在《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借助匪夷所思的特技运用,电影工作者为银幕前的我们打开了一扇魔法的大门,其中,有“光轮2000”的飞天扫帚、有光怪陆离的魁地奇比赛;有隐身衣、魔法棒,甚至还出现了挪威龙和独角兽——当然,更重要的是一群魔法师和女巫,他们充满智慧,操纵魔法,完成着一个又一个不可思议的使命。在扫把、咒语和妖怪的带领下,电影引导着“麻瓜”们——也就是完全不懂魔法的普通人——进入不可思议的魔法世界(图1)。

但故事又并非仅仅是关于魔法——这个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仍只知其名而未见其形的东西。从接触《哈利·波特》的第一个画面开始,你不得不承认,这一系列的电影非常好看,故事开始于一个阴沉灰暗的日子,那个“活下来的男孩”被送入一个再正常不过的家庭,他的生活从备受虐待和碗橱开始——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类似童话《灰姑娘》的情节安排。但当哈利·波特遇见巨人海格之后,节奏就越来越快,当他跨进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出发前往魔法学校犹如每个人所拥有的、欢乐和痛苦并存的学生时代,有迷宫般的校舍,寄宿生活学生和老师间的矛盾,朋友和敌人(图2)。

哈利·波特的系列故事共有7集,而电影到现在为止一共拍摄了四部,电影叙事的线索已经删去了小说中许多的旁枝末节,银幕上展现的情节,主要围绕在丹尼尔·雷德克利夫所扮演的哈利身上,记述了从他从一个内向自闭的小男孩成长为拥有高超魔法的巫师的过程。在这条道路上,陪伴他的,不仅有好朋友罗恩和赫敏,霍格沃茨的众多老师,更有故事中最大的反派——邪恶巫伏地魔和他的手下。

在霍格沃魔法学校中,哈利·波特不仅仅要应付繁重的课来,紧张的精彩的魁地奇比赛,还要随时阻止伏地魔的野心。谁说年纪小就不能灰飞烟灭英雄?在哈利·汉特的身上,现实中的孩子们多少看到了一点自己的影子,并且希望能在自己身上找到更多哈利·波特的品质。因为,孩子们的心灵远远比大人想象得要复杂,有时候,孩子们所要面临的生活中的烦恼,远远超过了大人们所习惯范畴。《哈利·波特》让孩子们有了一个看到自己和证明自己的机会。(图3)。

可以说,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哈利·波特,每个现实生活中的孩童甚至成人,在一成不变的规律步调中,多少都曾经动念想要跳开,在繁重的课业或是生活压力当中,张开翅膀飞起来。当哈利·波特从碗橱的灰色命运跳脱,开始冒险历程,大家也都跟着逃离了现实,进入了那个光怪陆离的魔法世界,重温惊险刺激的魔法变幻,重温龙与地下城的世界,重温这穷极想象的魔法电影系列中的传统与现代、真实与幻想,甚至是对立与统一。

哈利·波特的传统与现代

哈利·波特的故事既是传统的孔明现代的。

今天的孩子们,尤其是城市里的孩子,他们的生活体验完全不同于上一代人。生活在一个远离自然的人工世界里,他们很难想象田野、丑小鸭、或者大灰狼,连一只猫都或许是从动物园或宠物商店里认识的。对这些孩子而言,阅读农业社会的童话经典,他们的感受远不如以前的孩子来得鲜活生动。

安徒生和格林的童话是经典的,他依旧会引导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去体会人世间的真善美,但每个时代都有着每个时代的童话故事。哈利·波特属于这个时代,这就是他这个仿佛离我们生活极度其遥远的小魔法师,能够紧紧牵住我们的心的原因。他的身上具有英雄的神性,又具有普通人的人性,在失落了英雄的时代,每个人都在日复一日的简单生活中极度地渴望奇迹的到来,而哈利·波特正投合了人们这样的心理。他不时表现出的懒惰、恐惧、信心不足;甚至有些报复心强等等性格,也几乎是每个读者都有的缺点。

闭上眼睛幻想一下,假如你是——哈利·波特。

一岁的你,失去了父母之后,神秘地出现在姨父姨妈家的门前。你在那个家饱受欺凌,度过十年极其痛苦的日子。姨父和姨妈好似凶神恶煞,他们那混世魔王儿子达力——个肥胖、娇惯、欺负人的大块头,更是经常对你拳脚相加。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你显得矮小瘦弱、沉默寡言。这时,你的名字——哈利·波特——对你而言并不意味着什么。10年来,从来没有人为你过生日(图4)。

这样的情节设定,无疑与传统文学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小说的作者罗琳有意无意地用她的作品重演了人类文明童年时期的神话与史诗,采取了读者熟悉的英雄成长的主题。

同样地,在《哈利·波特》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英国经典文学作品的影子,哈利‘波特在姨父家备受歧视、虐待和压抑,这方面继承了狄更斯在《雾都孤儿》、《大卫·科波菲尔》以及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等大量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的传统。电影中,海格带领哈利所到的那个小酒馆,就有着经典的狄更斯式的气氛。

之前的哈利,显然是处在英雄受难的时期,随后,所有故事的设定,无一例外要为我们的英雄提供命运的转机。在麻瓜世界备受压抑的哈利,在魔法世界找回了自己的身份和尊严。他最终摆脱了现实的压抑,进入魔法学校学习,开始了自我成长的历程(图5)。

英雄学艺是哈利成长的必经之路,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中,他会结识各种各样的朋友,拥有大批的追随者,也将面对各式各样的困难和敌人。因此,他才能最终向邪恶发起攻击——这个过程暗含了英雄征战和获得胜利的史诗主题。

哈利·波特的原著与改编

当然,传统上来说,从小说改编的电影大多会遭到书迷的质疑。相信熟读小说《哈利·波特和魔法石》的人一定记得书的开场方式,那是一个阴沉灰暗的星期二上午,成群的猫头鹰大白天像流星雨般,从人们的头顶上飞过……以及地上超级大麻瓜德思礼呆愣的一张脸。

然而在电影中,这个画面被转移到了10年后。那是个阴沉的星期天,原本没有人送信的日子,铺天盖地的猫头鹰叼着哈利的入学通知,冲入水腊树街4号的那所房子里,加上德思礼一家惊声尖叫的一张张脸孔(图6)。

我们知道,很多的《哈利·波特》迷,是抱着验证的心情来看电影的。但即使有这些小小的出入,我们也不能不承认,这部电影的改编相当成功。仍然有一些情节会流露出这部小说独有的神秘、迷人又耐人寻思的味道。

在意若思镜面前,哈利所体验的就并非单纯魔法所能解释,而是混合了人性与欲望的试炼过程。

意若思镜,是一面能够反映人类内心深处渴望的镜子。然而睿智豁达的邓布利多校长却意味深长地说:“镜子显现的不是真实的样子,而是人们希望的样子,多少人在这镜像面前自我满足,耗掷一生……(图7)”

又如同魔法石的出现方式,也是非常意若思的,它只会出现在真心想找而并非想利用它的人身上。

除了基本忠实于原著

的剧情发展和气氛营造之外,本片匪夷所思的视觉效果,也同样是令这部影片如此受到孩子们推崇的原因。小说中哈利在学校里每年都要参加的魁地奇比赛,就成了电影成功改编的一大亮点(图8)。

罗琳女士在小说中介绍的魁地奇,是结合了美式橄榄球、英式橄榄球和棒球的巫师球赛。这项比赛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巨大的影响力等同麻瓜们的世界杯。能够在这项赛事中脱颖而出,无论是谁,都能立即带上英雄的光环。在霍格沃茨学院的魁地奇历史上,格兰芬多学院和斯莱特林学院的针锋相对,已经延续了许多世纪。而继承了父亲,成为搜捕手的哈利,他的主要任务就是抓住那颗神出鬼没的金探子,为自己所在的格兰芬多学院加分。

如果说故事的第一到第三集里,魁地奇还仅限于霍格沃茨内部的小打小闹的话,那么到了电影的第四集,我们则真正见识了这项运动在巫师世界的巨大影响力。魔法师们对魁地奇的狂热,比起麻瓜们对世界杯的激情,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图9)。

根据小说作者罗琳女士的设定,公元1000年,住在魁地奇沼地附近的格蒂·凯德尔记载了一种由当地的男巫和女巫骑在飞天扫帚上玩的游戏:这种游戏经过几个世纪的流传,最后演变成魁地奇比赛。1269年,在魁地奇比赛中,巫师委员会的主席芭芭拉·布莱奇释放金探子,并在一方队员抓到金探子时奖励了该队额外的150分。这种制度流行开去,以至于后来的魁地奇比赛增加了一个新的球队职位——搜捕手,他们的惟一职责就是抓住在比赛期间被放出的金探子。在魁地奇职业联赛中,这些搜捕手成了当仁不让的明星。

虽然电影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然而当我们回想一下这个魔法的故事,却不得不承认,无论是图书还是电影,其成功是不言而喻的。《哈利·波特》写的是孩子们的故事,但却让童心未泯的成年人不忍释卷,活泼紧凑的节奏、吊人胃口的悬念、引人入胜的情节、出乎意料的结局,加上一个不同寻常的童话世界场景,寄托了我们渴望心想事成的单纯欲望,另外,添加适量的搞笑场景和血腥恐怖同样非常适合在空虚的精神世界里追求刺激的现代城市人群——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图10)。

哈利·波特的对立与统一

熟悉剧情的人们可能还记得,当哈利·波特刚刚到达学校,要选择学院的情节。

在第一年新生的分类仪式上,久经考验的分院帽遇到了难题。不过,与其说是分类帽的难题,不如说是哈利自己的。我们的主角要决定自己的巫术未来的走向(图11)。

《哈利·波特》的主要冲突,除了魔法世界与麻瓜世界的对立,还有魔法世界内部的善恶对立,而表现后一对立的原型是古埃及的鹰蛇之战的传统神话。伏地魔代表蛇的一方,魔法学校代表鹰的一方。由于狮子与老鹰分别是统治大地与天空的动物之王,所以,鹰头狮身的格里芬成为阳界的主宰、统治力量与德行的象征,成为阴暗与邪恶的蛇的对立面(图12)。

在故事中,最大的反派伏地魔,他的代表就是一条蛇。而产生邪恶巫师的斯莱特林学院,也是以蛇为标志的。

伏地魔的贪欲,就是人类自身的贪欲,伏地魔的弱点,也就是人类自己的弱点,这位终极邪恶巫师所代表的,其实是人类对自身的恐惧。伏地魔就像诱惑了亚当和夏娃的那条蛇,他的强大力量之一就在于能蛊惑人心的言语(图13)。

伏地魔是个绝对的利己主义者,原名汤姆·玛沃洛里德尔的他,因为憎恨自己身体里的一半麻瓜血统,所以妄图建立一个由纯血统巫师统治的王国。由于被婴儿时期的哈利·波特莫名其妙地打败,他必须在生死之间,挣扎求存(图14)。

伏地魔和哈利对决的场所,在电影的第二集中被设定为密室。这个极其隐蔽的地点,既邪恶又充满了诱惑力,和神话中对龙的巢穴的描述相吻合。传说,龙穴中隐藏了不计其数的秘密和宝藏,同时埋伏了凶险的机关和魔兽。

不过对于熟悉神话的人们来说,恐怕不需要看完电影就能猜到密室的入口。在心理分析的案例中,涉及女性的物件往往被当成既邪恶又具有诱惑力的象征,而神话传说中,龙或者蛇往往都和女性纠缠不清,罗琳对于密室入口的设定——一问闹鬼的女厕所,其隐含意义已经十分明显(图15)。

虽然伏地魔的代表是蛇,但是鉴于西方幻想文学中龙蛇不分的困惑,伏地魔的蛇身代言,看起来既像蛇,又像龙。而它的魔力在于看到它的眼睛的人都会死,这一设定借用了古希腊神话中蛇妖美杜莎的能力。不过在邓布利多校长的授意之下,凤凰福克斯啄瞎了蛇妖的眼睛。

对于哈利与伏地魔之间的关系,罗琳在改造埃及的鹰蛇之争的主题时,也融入了某些英国式成分。英国历史上把入侵的北欧海盗加以妖魔化,表现为火龙。而代表正义的英雄圣乔治,屠龙的故事则是古代英格兰最流行的传说。而哈利在密室中与蛇妖的对决,正是翻版的勇者斗恶龙(图16)。

千百年来,人类都在对规矩的破坏与重建之中不停前行。希望无限延长人体自身的物质存在,当然是人类一切物欲的终极目标。于是,我们必须动员人间的一切力量去战胜我们每一个人内心深处的心魔,而哈利在此时就成了这种力量的最佳代表。

在电影的第四集《哈利·波特与火焰杯》里,由于种种阴谋的实施,伏地魔终于成功地复活,拥有了实体形态(图17)。

对哈利而言,伏地魔是永远的梦魇,也同时是无法抹去的牵绊。是他破坏了魔法世界的平衡,杀死了哈利的父母,并且给了哈利一道无法磨灭的伤疤。但正是因为那道伤疤,哈利的身上被赋予了伏地魔的某些特质。同时,因为伏地魔的第二次复活借用了哈利的血,他们之间的羁绊就更加强烈。

所以,对于我们的主角哈利而言,他面临的最大考验,就是是否会成为第二个伏地魔。人类对自身的骄傲与恐惧在哈利身上得到了完美的对立统一(图18)。

《哈利・波特之魔法石》读后感 篇8

一头棕色的头发,手持一根冬青木和凤凰羽毛制成的魔杖,轻轻一挥便能把我们带入魔法世界,他骑着自己的飞天扫帚――――火弩箭,这就是大难不死的男孩“救世之星”、“魔法师”――哈利・波特。

哈利・波特是书中的主人公,他的父母在哈利一岁时就被杀害了,所以就被霍格沃茨的海格接送到麻瓜世界,居住在女贞路四号,他唯一的亲人姨父姨母的身边。在哈利11岁生日那天,遇见了霍格沃茨猎场看守员、拥有巨人血统的鲁伯・海格,并从海格口中得知:自己是一位魔法师,以及头上伤疤的由来。接着,哈利受邀去了魔法世界的霍格沃茨上学。

在“霍格沃茨”学校里,哈利交了两个非常好的朋友――赫敏和罗恩。还在节日当中收获了一些礼物:光轮20xx和隐形衣。更重要的是,他在学校得到了有关父母的信息,那件隐形衣是父亲留给他的,哈利还在厄里斯魔镜中看到了他们......

后来,哈利和他的两个好朋友发现了魔法石的秘密,它涉及到了伏地魔与整个世界的存亡。于是,哈利为了保护魔法石与地魔展开了激烈的斗争。途中,哈利、赫敏、罗恩共同下了一场真正的`、激动人心而又刺激的巫师象棋。最后,经过哈利奋不顾身的搏斗,阻止了伏地魔得到磨法石,保护了整个世界!我真心佩服哈利和他的朋友们面对邪恶势力是多么的勇敢。这本书中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神奇,神秘的魔法学校发生的点点滴滴都深深地吸引着我,我不得不佩服这本书的作者――J.K.罗琳,她居然有如此丰富而又奇妙的想象力,创作出《哈利・波特》这部天马行空的神作。

我是个十足的哈迷,喜欢“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一切,比如飞天扫帚、游走球等,但是让我觉得最妙的就是神奇的魔杖了!我最喜欢的一句咒语就是“漂浮咒”:“Wingardium Leviosa。”边说咒语边挥动魔杖,那样的感觉可真酷!我多么希望能有一根属于自己的魔杖啊!我还希望能去到“对角巷”,能在那里买到属于自己的猫头鹰;我还希望能去到9?站台,因为车上有比比多味豆和送巫师画片的巧克力蛙;我更希望能去“霍格沃茨”魔法学校上学,因为那里充满着希望和美好!

这本书中,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如:哈利无谓的胆量,罗恩自我牺牲的精神,赫敏的知识过人,还有他们共同的埋藏在心底的友谊和勇气,总的来说,就是一个字――“爱”!爱,使哈利面对伏地魔毫不退缩,并与他决一死战;爱,使罗恩在巨型棋盘上牺牲自我,为哈利赢取宝贵的时间和机会;爱,使赫敏面对困难进行严谨的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展现出她智慧过人的一面。“爱”能抵御世上最邪恶的咒语,打败世上最强大的黑巫师。总而言之,“爱”能战胜一切!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读后感英文作文 篇9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读后感英文作文

“Harry Potter” this film, we can not think of the author, can not become a fact of the matter. “Harry Potter” for the main character, a shaman, the wizard, ghosts, monsters, dragons and evil, justice. From the film, friends can reflect on the friendship, respect for teachers, in the face of difficulties and evil never flinched in the face of the spirit of courage. With these, they ha一ve time and again to escape the difficulties. “Harry Potter” these books with him on his two best friends in school Huogewoci magic in the story. Where records of their fighting together, sharing happiness together, with little Didi Fenyou disturbed things. Everything is so magical! In that magical world of the shaman lived, there are fewer old. When the messenger owl. Cups, hats, are believed to be his opening remarks. Flying broom is their means of transport, and more can be compared to the birds and the sky, and Qizhao Ta can quickly fly in less than a few minutes you can reach the place you want to visit. Chess masters will follow the case, the owner let it go it will go. Order - G, their will to move. Portraits, the people are living, they can talk, you can jump out of their Xiangkuang to other Xiangkuang Lane. There are many castles in the ghost, they can walk, you can talk to the moving castle in anything, you can penetrate any object, and sometimes engage in mischief (Pippi ghosts)。 There are so many wonderful! No wonder our small magician Harry Potter magic will be popular throughout the world. I admire the most is Harry Potter and his partners, and the difficulties they face the evil spirit never flinched I always memorable. They always had a conviction: “We must overcome all, defeat evil, and we learn, understand and know the magic and common sense to defeat our enemies, as long as we work together, we can overcome evil, justice will never defeat evil.” With this conviction, they will win, because evil always Doubu Guo justice.

哈利波特魔法石读后感 篇10

我们都知道小说和电影中的魔幻世界并不存在,其实创造《哈里·波特》商业神话的所谓“魔法”,就是一个建立在成熟市场机制上的成熟运作典范。从小说到电影,以至到相关产品,在每一个链接上,都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哈利·波特最大的商业价值,把人们对哈利·波特的每一分关注,都变成商业利润,极速放大。

商业时代的完美作品

2007年7月21日,格林威治时间零点一分,《哈里·波特》系列的第七部——也就是终结篇《哈里·波特与死圣》(暂译名,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allows)的英文版——在全球各地同步发行。该书刚刚上市,马上成为“有史以来卖得最快的书”,仅在美国和英国,就有1100万本书在最初的24小时内售出。

仿佛是一场魔法——在地域文化冲突愈演愈烈的当今世界,一本“儿童读物”造就出真实而壮观的地球村景观。不同国籍的读者在同一时刻疯抢一部用英语写作的厚重图书,关注一个额头上有一道闪电伤疤的男孩的最终命运。

1997年至今,《哈里·波特》系列小说的64种语言版本在全世界200多个国家中共售出3.5亿本,历史销量仅次于《圣经》和《毛主席语录》,创造了出版界的一个奇迹。

时光倒流13年,当罗琳女士在爱丁堡的咖啡馆开始这部超级畅销书的写作时,她还是个为凑齐当月房租而失魂落魄的单身母亲。而1997年当她的第一部作品《哈里·波特与魔法石》经8家出版社退稿后由布鲁姆伯瑞出版社在英国出版,得到的稿费也只有区区3000英镑,她不由发出了“这辈子不能指望靠写书赚大钱”的感慨。实际上,此书出版后虽然持续慢热,但其影响力还仅限于英国和儿童文学领域,还远未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

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美国资本和美国式营销方式。美国学者出版社将其引进后,并没有将其仅仅视为一部儿童文学作品,而是进行了重新定位,使其成为“老少通杀”的“时尚品”。学者出版社还将《哈里·波特与魔法石》重新包装,使其符合美国读者的口味。更为重要的是,学者出版社发起了一轮轮的新闻攻势和促销活动,很快在美国掀起一股哈里·波特热潮,而这股热潮又很快波及全世界。

应该说,《哈里·波特》系列小说的热销首先是因为其本身的魅力,但各种营销手段的推波助澜也是功不可没。从第五本小说起,不仅英美两家出版社联手,法国、德国、澳大利亚、南非等国的全球哈利·波特出版社都结为一体。在此基础上,各出版社又与作者罗琳、文学经纪人里特、编辑赖文、亚马逊等书店,以及各种媒体结成同盟。

这个同盟不断地制造悬念式新闻,一方面给哈迷们营造对新书的神秘感,另一方面不断通过新闻撩拨哈迷的神经,让他们对新书充满关注与期待。

这种营销方式已经被媒体命名为公开化的秘密运动(publicized secret campaign),事实证明,非常成功。

2000年,第四本小说《哈利·波特与火焰杯》两天之内销售量达到300万册,而2003年,他们加入这种新的营销手段后,第五本小说《哈利·波特与凤凰令》一天之内销售逾500万册。至于终结篇,光英、美、德三国一天之内就卖出1135万本。

这种新的营销手段有两个核心要素,一是不断用新闻制造悬念与神秘感,二是营造一个神圣时刻。两者又交织成一个整体,那就是共同打造图书盛事。

以第六部小说《哈利波物与凤凰令》为例。首先,他们不断地制造新书新闻,今天透露一个书名,明天传言一下多少章节,多少页,或者预测一下主人公哈利·波特会不会开始有爱情,后天召开新闻发布会,确认起印量1080万等。

当悬念式新闻达到一个高潮后,他们再选择一个全球统一的销售时间,比如,第五本书定为2003年6月20日24时,第六本书为2005年7月16日24时等,然后把这一时间包装成神圣时刻。

从这一刻起,全球所有《哈利·波特》的经销书店将同时开始售书,而在此前哪怕一秒钟,任何书店都要将书封存起来,不得展示,更不得出售。

为了确保他们配合,所有图书经销商在此之前必须与出版社签署保密协议,甚至还要递交宣誓书,或者交保证金,甚至动用卫星跟踪系统,以维护全球统一发行时刻的神圣感。

《哈里·波特》系列小说的成功使罗琳成为“全英国最富有的女人”,她通过笔下的魔法世界至少赚到了10亿美金——这个数字随着第七部小说的上市正经历着又一次惊人的增长。

《哈利·波特》也成为两家出版社的摇钱树,英国的布鲁姆伯瑞出版社规模已经扩大10倍以上,美国的学者出版社则从第16位,一跃成为美国最大的儿童文学出版社。

疯狂的票房神话

《哈利·波特》商业神话的另外一个重要幕后推手就是时代华纳,它不仅买断《哈利·波特》前四部小说的电影版权,以及后三部小说电影版权的优先权,还购买了所有关于哈利·波特的商品化经营权。之后,便是对于哈利·波特一切资源和可能性的商品化经营。

时代华纳确定拍摄《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后,先是配备了好莱坞最顶级的电影制作班底,然后在英国搞了声势浩大的演员海选,在此其中,时代华纳没有放过对导演、编剧、演员甚至灯光师、摄影师、音乐人等人选的炒作,这使得电影还未开拍就已声名远扬。

与此同时,时代华纳策划了一些有创意的活动,比如,书中哈利·波特有出生时间,他们就组织哈迷们为哈利·波特过生日,举办“小魔法师”比赛、哈利·波特模仿秀,以及各种主题的聚会等,既宣传影片,又能让更多的哈里·波特书迷变成哈利·波特影迷。

时代华纳还启动了特殊广告,它不仅能同样有效地宣传影片,而且还能帮时代华纳挣大钱,这就是以特许经营与交叉营销为主的商品化经营。在运作《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之前,这种手法在好莱坞已非常流行,时代华纳更是高手之一,《蝙蝠侠》就是它的代表作,这部影片仅特许经营收入就达到6.7亿美元。

到2001年6月,离电影公映还有近5个月,商店里已经到处是哈利·波特玩具,既有主人公哈利·波特,他的小伙伴罗恩、赫敏,魔法学校校长邓不利多等8位主要人物造型,还有霍格沃兹城堡、海格的小屋、魔幻棋室等电影场景。衍生品的热销无疑也推动一部分人走进电影院。

时代华纳宣布拍摄《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不久,可口可乐即找上门来,以1.5亿美元买断电影的全球独家联合营销权,这一价格还打破了好莱坞影片联合营销价格记录。

可口可乐的参与,不仅使时代华纳一下子收回全部投资,而且有全球顶尖的营销手高相助,时代华纳简直不用再抛头露面,电影就能被宣传得尽人皆知。

时代华纳的炒作,可口可乐的助力,还有前三部小说已售出1亿本的超级人气,衍生品的热卖,以及电影公映前4000万美元的大手笔宣传,最终,在全球电影票房总收入排行榜上,《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以9.84亿美元的骄人战绩,几乎超过《侏罗纪公园》、《蜘蛛侠》、《星球大战》等所有经典影片,名列第二,仅次于《泰坦尼克》,首战告捷。

接下来的《哈利·波特与密室》、《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哈利·波特与火焰杯》分别收获了8.77亿、7.898亿和8.92亿美元的票房。而第五部《哈利·波特与凤凰社》今年7月11日公映,前五天全球就收获票房3.3亿美元,在北美票房榜上力压《变形金刚》排名第一。在IMDB的“全球票房统计表”上票房记录前20名中,五部《哈利·波特》全部入围,截至8月初,累计的票房成绩已经达43亿美元。有华尔街分析师预计,等到2010年七部哈利·波特电影全部完成后,总票房收入有望突破100亿美元,这还不包括DVD与录像带等相关产品的收入。

无限延伸的产业链条

从出版开始,到电影、DVD、录像带,再到饮料、玩具、文具、游戏、服装等成千上万种特许经营商品,再到主题公园,以及英格兰正在策划中的哈利·波特旅游业,哈利·波特已经不再是一个小说人物,而成为一个产业,一个最终价值可能超过千亿美元的产业,创造儿童文学、乃至小说史上一个绝无仅有的商业奇迹。

陆续面世的小说和电影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轮又一轮《哈利·波特》热潮,哈迷们已经是爱屋及乌,只要是与《哈利·波特》有关的产品,都能成为抢购的对象。

2001年11月中旬,美国最大的游戏开发商电子艺术公司就借“波特热”大赚一笔,他们以这位少年巫师在霍格沃兹魔法学校第一年的学习生活为主题,推出了电脑游戏。2007年的《哈利·波特与凤凰社》更是游戏界迎来的大事,首度在SONY的Playstation2、Playstation3、任天堂的Wii上同时发行影片的同名游戏软件。

早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公映前,世界上最大的三家玩具商,丹麦乐高(Lego)、美国的美泰儿(Mattel),以及孩子宝(Hasbro)分别以4000—8000万美元不等的价格,获得了将《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人物、棋盘等做成玩具、纸牌、纸牌游戏等产品的权利。

现在与哈利·波特相关的衍生产品更是举不胜数,各行各业的制造商模仿电影中出现过的魔法物品,例如:“光轮”系列的“魔法扫帚”、魔杖、打人柳、密室里的蛇怪、阿兹卡班监狱的摄魂怪、火焰杯三强比赛中出现的四种火龙等等,都有类似的玩具;至于哈利·波特系列人偶,更在全球大小各类玩具店热销。就连魔法学院的服装如霍格沃茨魔法学校中四个学院格兰芬多、赫奇帕奇、拉文克劳、斯莱特林的各自学生院服,魁地奇的球服,波特的隐形衣等也热销一时。在如今风靡的网络购物中,只要与哈利·波特系列沾边的商品,都拥有巨大稳定的消费群体。根据好莱坞巨头的经验,以及《哈利·波特》非同寻常的受欢迎程度,有分析师预计,《哈利·波特》相关商品将超过10000种。

今年5月,时代华纳与奥兰多环球影城联合发布声明,将投资5亿美元携手在奥兰多环球影城内建造一个以《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为蓝本的“哈利·波特魔法世界”,这个“魔法世界”将作为环球影城冒险岛主题乐园的一部分,预计于2009-2010年正式对外开放。

华纳公司的CEO巴里·梅耶(Barry Meyer)表示:“每年我们都会收到成千上万封来自世界各地影迷的来信,希望能够亲身经历书和电影里的一切、亲身体验霍格沃茨的生活。现在在奥兰多环球影城的配合下,我们有信心为哈利·波特粉丝充分展现出罗琳女士笔下的世界,带给他们不可思议的奇妙体验。”

与此同时,英格兰也在策划哈利·波特相关旅游线路,希望能籍此带动该地区旅游经济的蓬勃发展。

上一篇:三年级我长大了作文参考下一篇:激励人心的励志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