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构成

2024-07-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知识构成(精选8篇)

知识构成 篇1

色彩构成(Interaction of Color),即色彩的相互作用,是从人对色彩的知觉和心理效果出发,用科学分析的方法,把复杂的色彩现象还原为基本要素,利用色彩在空间、量与质上的可变幻性,按照一定的规律去组合各构成之间的相互关系,再创造出新的色彩效果的过程。色彩构成是艺术设计的基础理论之一,它与平面构成及立体构成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色彩不能脱离形体、空间、位置、面积、肌理等而独立存在。作为一个网页设计师,只有掌握色彩构成原理,熟知各色彩的相互关系及各种色彩的生理或心理作用,结合自己所具备的平面构成知识,在网页设计中正确用色,才能实现传达特定信息和渲染页面的效果的目的。

1、色彩的性质

A、光与色彩色彩是由光的刺激而产生的一种视觉效应。光好似产生色的原因,色是光感觉的结果。光在物理学上是电磁波的一部分,其波长自700~400nm,在此范围称为可视光线。当把光线引入三棱镜时,光线被分离为红、橙、黄、绿、青、蓝、紫,因而得出的自然光是七色光的混合。这种现象称作光的分解或光谱,七色光谱的颜色分布是按光的波长排列的。

B、物体色物体本身不会发光的,之所以能看到它,是因为光源色经物体表面的吸收、反射,反映到视觉中的光色感觉。物体在自然光照下,只反射其中一种波长的光,而其它波长的光全部吸收,这个物体则呈现反射光的颜色。如果某一物体反射所有色光,那么我们便感觉这个物体是白色的;如果把七色光全部吸收,那么就呈现一种黑色;实际上,现实生活中的颜色是极其丰富的,各种物体不可能单纯反射一种波长的光,它只能对某一种波长的光反射得多,而对其它波长的光按不同比例反射得少,因此,物体的颜色不可能是一种绝对标准的色彩,而只能是倾向某一种颜色,同时又具有其它色光的成分。所以说物体的色彩是受光源的色彩和该物体的选择吸收与反射能力所决定的。

C、计算机色彩显示我们知道物体的色彩是对色光反射的结果,那么,计算机显示器的色彩如何生成的?彩色显示器产生色彩的方式类似于大自然中的发光体。在显示器内部有一个和电视机一样的显像管,当显像管内的电子枪发射出的电子流打在荧光屏内侧的磷光片上时,磷光片就产生发光效应。三种不同性质的磷光片分别发出红、绿、蓝三种光波,计算机程序量化地控制电子束强度,由此精确控制各个磷光片的光波的波长,再经过合成叠加,就模拟出自然界中的各种色光。

2、视觉的生理特性

A、视觉的适应

(1)明适应光线弱的环境突然间变成一个光线强的环境(例如:电灯骤开的瞬间),人的眼睛在片刻“失明”后适应的过程叫明适应。这个视觉适应过程大约有0.2s

(2)暗适应和明适应相反的过程称作暗适应(例如,夜晚从灯光明亮的大厅步到户外),暗适应过程大约需5~10min的时间。

(3)色适应由一个色光环境到另一个色光环境,人的眼睛由感觉到差异的存在到差异消失的适应过程称作色适应。如当我们从普通灯光(带黄橙光)的房间到点日光灯(带蓝白味光)的房间,开始觉得两房间的灯光色彩有差异,可是过不久,便会不知不觉地习惯下来,就觉得没有什么区别了。

B、色感觉恒常当我们看物象时,常常进行着心理的调节,就不会被进入眼内的光的物理性质所欺骗,而能认识物象的真实特性。视觉的这种自然地或无意识地对物体的色觉始终想保持原样不变和“固有”的现象,就是色感觉恒常,也叫视觉惰性。

(1)明度恒常把一个浅色的物体放置在阳光下,一个白色的物体放置在阴影处,虽然在阳光下浅色物体对光的反射量比在阴影处是白色物体对光的反射量多,但我们仍然感到阳光下的物体是灰色的,而在阴影处的物体是白色的,这种现象称为明度恒常。

(2)大小恒常人们面向前方,两个等大的物体,一个放置在近处,一个放置在远处,虽然近处的物体比远处的在视网膜上的成像大很多,但是我们认为是同样大小。这现象称为大小恒常。

(3)色的恒常把一张白纸照射蓝色光,把一张蓝颜色的纸照射白光(全色光),两者相比较,虽两张纸都成了蓝色,但是眼睛仍然能区分出前者是在蓝色光下的白纸,后者为蓝色纸,这种把物体的“固有色”与照明色相区别的能力,称为色的恒常,

(4)色感觉恒常的条件色彩感觉的恒常现象是有条件的。当色彩环境或照明条件发生变化时,色感觉的恒常现象不能维持。去掉环境及与周围的关系,色感觉的恒常也难以维持。

C、视觉的阈值两种刺激差别未到达定量以上,则无法区别异同,此定量叫阈值。未到达阈值为相同,超过阈值为不同。例如:人的眼睛无法分辨速度过快、面积过小、距离过远、差别过小的物体。任何现象在未达到阈值以前都认为相同、消失、无法分辨。视觉的这种特性,为色彩的空间混合、网点印刷、电脑显像等生理理论根据。也为我们对色彩和构图的统一与变化、具象与抽象等提供了应用依据。

3、彩的混合色彩有两个原色系统:色光的三原色、色素的三原色。色彩有三种混合方式:正混合、负混合、中性混合。

A、原色不能用其它色混合面成的色彩叫原色。用原色却可以混出其它色彩。原色有两个系统,一种是色光方面的,即光的三原色,另一种是色素方面的即色素三原色。色光的三原色:红光(Red)、绿光(Green)、蓝光(Blue)。色素的三原色:品红(Magenta)、黄色(Yellow)、青色(Cyan)。

B、色彩的正混合正混合指色光的混合。将太阳光线引入三棱镜时,光线被分离为红、橙、黄、绿、青、蓝、紫的光谱。同样,我们可以在实验室里把单色光混合成其它色光,得出台下实验结果:红光+绿光+蓝紫光=白光红+绿=黄光红光+蓝紫光=紫红光可以看出色光的混合特征,两色或多色光相混,混出的新色光,明度增高,明度是参加混合各色光明度之和。参混合的色光越多,混出的新色的明度就越高,如果把各种色光全部混合在一起则成为极强白色光。所以把这种混合叫正混合或加法混合。在色环上,相混合的两色光在色相环上的距离较近,中等,较远相混,形成的新色光均为相两色光的中间色光。相距近混了的新色光纯度高,相距远混出的新色光纯度低,相距最远的补色光相混,混出的光为白光,其纯度消失。混出新色光的明度为参加相混色光明度之和。电脑显示器的色彩是通过荧光屏的磷光片发出的色光通过正混合叠加出来的,它能够显示出百万种色彩,其三原色是红(Red)、绿(Green)、蓝(Blue),所以称之为RGB模式。

C、色彩的负混合负混合指色素的混合,色素的混合,色素的混合是明度降低的减光现象,所以叫负混合或减法混合。颜料、染料、涂料等色素的性质与光谱上的单色光不同,是属于物体色的复色光,色料的显色是把白光中的色光经部分选择与吸收的结果,所反射的和所吸收的色混合的结果,而是吸收部分相混合所增加的减光现象。在色环上相混合的两色距离近,距离中等,距离较远的色相混,混合的结果均为相混两色的中间色。两色相距较近时,混出的色纯度降低得少;两色相距远时,混出的色纯度降低得多。若两色为相距最远的互补色时,混出的新色纯度消失,明度降低为黑灰色。因此要混合出纯度较高的新色彩,一定要选择在色环上距离较近的色,如用黄绿和蓝绿混出的绿色,一定比用黄色和蓝混出的绿色的纯度高。由于各色料的本质的不同及混合时分量的误差都会影响混色的结果。还有些色彩是无法用其它色彩混合出来的。在理论上,将品红(Magenta)、黄色(Yellow)、青色(Cyan)三种色素均匀混合时,三种色光将全部吸收,产生黑色,但在实际操作中,因色料含有杂质而形成棕褐色,所以加入了黑色颜料(Black),从而形成CMYK色彩模式。这是电脑平面设计的专用色彩模式,在印前处理中有着最重要的作用,是四色印刷的基础。

D、色彩的中性混合中性混合包括回旋板的混合方法(平均混合)与空间混合(井置混合)。

(1)回旋板的混色回旋板的混色是属于颜料的反射现象。如把红色和蓝色按一定的比例涂在回旋板上,以每秒40-50次以上的速度旋转则显出红紫灰色。可是如果我们把红和蓝两色光用加法混合则成为淡紫红色光,明度提高。把红和蓝颜料用减法混合,则成为暗紫红色,明度降低。通过以上不同方法的混合对比,发现用回旋板的方法混合出的色彩其明度基本为参加混合色彩明度的平均值,所以把这种混合方法叫中性混合。回旋板的中性混合实际是视网膜上的混合。正如上面举的例子,由于红、蓝两色经回旋板快速旋转使红、蓝二色反复刺激视网膜同——部位,红、蓝,红、蓝,交替而连续不断,因此在视网膜上发生红、蓝两色光混合而产生红紫灰色的感觉。

知识构成 篇2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知识型员工越来越多, 也越来越重要。很多企业和学者都将知识型员工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对象进行研究和探索, 尤其是他们的激励、流失等问题。但是知识型员工在实际工作中到底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他们的工作绩效又如何衡量?本文就是在此背景下从知识型员工的界定、工作特点入手, 探索知识型员工的绩效构成因素。

二、知识型员工的概念和特征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技术的不断发展, 知识己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推动因素。而知识型员工是承载知识的载体,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企业来说, 必须要依托知识型员工来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 知识型员工是组织现在和未来的盈利保障。因为“知识型员工是知识资本产权的主要所有者和使用者, 掌握着现代组织最为重要的生产要素。”

(一) 国内外对知识型员工的界定

国内外对知识型员工概念界定的理论发展已经较为丰富, 国外比较典型的知识型员工的概念主要有: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最早提出了知识型员工的概念:“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

弗朗西斯.赫瑞比 (2000) 认为“知识型员工是那些创造财富时用脑多于用手的人们。他们通过自己的创意、分析、判断、综合、设计给产品带来附加价值。”

托马斯.达尔波特 (2007) 认为“知识员工具有较高的专业能力、教育背景与行业经验、同时他们工作的主要目的是知识的创造、分享和应用。”

国内的学者对知识型员工的研究也颇有成效, 主要观点有:

彭剑锋和张望军 (1999) 认为知识型员工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己经被广泛扩展到大多数白领和职业工作者。

杨杰 (2004) 把员工分为知识型员工和非知识型员工, 提出知识型员工是指从事知识性工作的人。而知识性工作是指对专业技术知识的要求、知识技能的更新速度、对创新的要求、对最低学历的要求以及对质量的要求这五个方面与非知识型员工存在显著差异的员工, 即更高的专业化程度、更快的更新、更高的创新、更高的学历以及更高的产品质量。

王庆 (2006) 认为“知识型员工是指那些拥有丰富知识, 以知识为工具和对象, 对知识进行直接生产、加工和使用, 创造知识含量高的产品或者提供知识服务的企业员工。”

陈万思 (2007) 认为知识型员工具有如下的特点:追求自我价值实现、较强的自主意识、工作角色的转变、绩效评估的难观察性、较强的流动意愿、较低的组织忠诚度、团队工作模式和持续学习。

国内外对知识型员工的界定有不同的维度和重点, 但其共性是都承认知识型员工的本质是利用知识创造价值。

(二) 知识型员工的特征

明确知识型员工的特征外, 准确了解知识型员工的特征是衡量知识型员工绩效的基础和前提。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对这个问题做出了相应的分析和研究。概括而言, 知识型员工的特征如下:

1. 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知识型员工作为知识的载体, 需要不断的学习、更新知识, 同时在学习的基础上创新。

2. 自我价值实现的愿望强烈。不会满足于一般事务性工作, 更热衷于挑战性和高成就感的工作。

3. 强调工作中的自我管理。

知识型员工一般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 能够处理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更倾向于在工作中自我引导和自我管理。

4. 工作过程难以衡量, 工作绩效难以量化。知识型员工工作中主要依靠脑力劳动, 工作较有创造性, 工作绩效难以量化。

由此可以看出, 知识型员工作为知识的载体、自主性较强, 他们更忠诚于自己的实业和自身的发展, 管理难度较大。

三、知识型员工的绩效及其评价

由于知识型员工本身的特征、工作都不同于一般员工, 因此有必要对其的绩效内涵做出新的定义。国内外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较为丰富, Bernarding等人 (1995) 将绩效定义为行为, Borman和Motowidlo (1993) 进一步将绩效区分为任务绩效和关系绩效, 而Hesketh和Neal (1999) 又在上述划分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应性绩效的概念。我国学者李树丞, 乐国玲 (2004) 采用了Borman和Motowidlo的绩效界定方式, 对知识型员工的绩效进行了研究。张体勤 (2002) 则从知识团队的角度, 利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绩效的含义进行了分析, 这些都对知识型员工的绩效界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纵观国内外的研究成果, 对绩效评价的方法研究较多, 直接针对知识型员工绩效评价的理论还有一定欠缺。但是不可否认这些绩效评价的方法对知识型员工的绩效评价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基础。例如Kaplan和Cooper的行为基准成本法、Kaplan和Norton的平衡计分法及Becker, Huselid和Ulrich的人力资源计分卡等。近年来, 国内针对知识型员工绩效评价的研究增多、并取得了很多有借鉴意义的成果。例如, 骆国刚和边琼芳利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设计了动态绩效测评指标体系, 不过还需将知识型员工的未来绩效增长能力和对团队的贡献情况纳入评价体系。

四、知识型员工的绩效构成因素

通过上述简要的理论综述, 国内外对知识型员工的特征及工作绩效评价的问题较为重视, 也取得了良好的进展。这些研究成果为知识型员工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例如, 从知识型员工的特征来针对性地制定工作绩效评价要素及模型, 同时可以利用绩效评价的方法来评价知识型员工的绩效。

通过系统分析知识型员工的特征及绩效成分构成及影响因素, 进而分析知识型员工的绩效构成, 使绩效评价结果更有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思路, 在综合前人理论成果的基础上, 将知识型员工作为企业整个系统中的员工, 其绩效产出除了受个人因素的影响外, 还会受到系统因素的影响。

知识型员工必须面对多个利益相关者:直接顾客、业务顾客 (如任务的下达者或流程下游的同事) 、团队协作者或负责人、职能部门负责人 (为知识型员工提供必要的资源) 等等。而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绩效主要就是体现为为上述相关者做出的贡献。因此基于“绩效就是价值”的观念, 知识型员工的价值有三个方面:一是对客户而言, 知识型员工为其提供的独特的、可以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或服务:二是对企业而言, 为企业积累了知识、增强了核心竞争力;三是对知识型员工本身而言, 为自己积累了知识、增强了自己的专业技术能力等。因此从客户、企业和个人三个维度评价知识型员工的绩效。

五、对知识型员工绩效管理工作的启示

首先, 鼓励和支持知识型员工参与制定绩效指标。制定绩效指标时, 要明确知识型员工的岗位职责, 要求知识型员工参与到绩效指标的任务分析中, 让他们结合自己的岗位职责, 明确自己在完成组织绩效中所应承担的工作任务、需要与利益相关者的协作关系以及任务完成的效果对整个组织绩效所产生的影响, 等等。由于知识型员工理论分析及逻辑思维能力更强, 他们的有序参与对于企业制定绩效管理指标很有帮助, 有利于企业制定出更为合理的绩效指标计划。

其次, 在绩效管理体系模型中, 要充分考虑知识型员工的特性, 以及各项特殊心理预期, 设立涵盖以结果为导向的成果性考核指标、以尊重职业生涯规划的学习成长性指标、以培养对企业忠诚度为核心的态度指标, 以及行为指标和各种临时指标, 形成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指标体系。其中, 成果性指标要兼顾到组织绩效和个人绩效, 充分考虑到员工各利益相关者期望, 以及与知识型员工充分沟通基础上达成的;学习成长性指标则充分考虑到通过个人学习, 提高自身知识积累的同时, 对其他员工或同事的指导与帮助, 同时结合个人职业生涯的设计和需求, 增加对能力提升的考核;在态度指标中, 以对企业忠诚度考核为核心, 兼顾到对团队协作以及业绩工作积极性的考核。

最后, 进一步发挥绩效考核的激励作用:据国外研究结果, 知识型员工关注的前四个因素依次为:个人成长 (占总量34%) 、工作自主 (占总量31%) 、业务成就 (占总量28%) 和金钱财富 (占总量7%) 。按照需求层次理论, 运用绩效结果对知识型员工激励时, 要运用物质激励手段, 更要考虑到满足知识型员工对获取尊重、成就感和自我发展的需要。目前, 在有限的自主奖励范围内尽量做到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同时, 注重增加“隐性薪酬”, 即给绩效考核结果优秀的知识型员工, 提供不能以量化的货币形式的表现奖励措施。

语文知识:性质、构成与教学意蕴 篇3

关键词:语文知识 性质 构成 教学意蕴

进入21世纪以来,语文知识问题仍然没有很好地得到解决。语文知识是什么,包括哪些,至今仍无定论,成为了制约语文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瓶颈。究其原因,主要是站在语言学立场上理解语文知识,只关注了语文知识概念的外延,未能真正有效揭示语文知识概念的内涵。本文立足于教育学,从性质、构成和教学意蕴三个方面深入探讨语文知识的问题。

一、语文知识的性质

语文课程的学科基础比其他学科复杂得多:语文课程的学科基础,是包括语言学、文艺学和文章学的多门学科,从这三门学科抽取并进入语文教学场域的语文学科知识,作为语文课程知识已经被再结构化、再组织化。它们只是这三大学科中的一个个小小的单元,或要素之一,用于组合一个个新的知识组块,并不是语文教学的全部内容,甚至不是语文教学的主体内容,不体现语文教学的本质目的。所以,其性质不能再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加以界定,而应站在教育学立场上去考察。进入教育场域的语文知识,具有了教育的意义属性,“不是一种事实存在或者符号存在,不能作为展品或定论结果直接展示在学生面前,而是基于前人的认识成果,通过师生互动而产生新的意义系统。”不仅仅具有客观知识本身固有的假定性意义,更要具有基于客观知识与发展主体的价值关系,通过多元化的学习活动,对发展主体具有现实意义和个人意义。”

二、语文知识的构成

知识有不可分割的三个组成部分:符号表征、逻辑形式和意义。同样,语文知识也具有这三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一)语文知识的符号表征

知识的符号表征是指人类关于世界的认识所达到的程度或状态。语文知识的符号表征具体包括语文学科知识和语文技能或能力。

1 语文学科知识

语文学科知识在语文课程中重组后分为篇章语言知识和要素语言知识。篇章语言知识主要包括篇章、篇章衔接和篇章语义连贯的定义,篇章主题、篇章结构、指称关系及篇章功能等知识,也包括句子之间、句子和篇章之间的语法和语义关系以及衔接等句子间编织的知识。要素语言知识包括语音知识、语汇知识和语法知识。

2 语文技能或能力

用广义的知识观来看,包括听说读写在内的语文技能或能力,也包含在语文知识的符号表征内。因为,“知识是个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从获得具体的信息,到机体的认知结构发生根本的变化,均属于知识的范畴。

(二)语文知识的逻辑形式

知识的逻辑形式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具体包括知识的逻辑过程和逻辑思维方式。英国教育哲学家赫斯特曾指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人类理解世界时形成的七八种独特的基本的和逻辑上明确的认知知识的形式。语文知识的逻辑形式主要指:

1 语文知识产生的过程,及其背后抽象化的思维方式

语言和思维密不可分。不管是篇章语言知识教学还是要素语言知识教学,语文课程始终贯穿着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两大思维系统。语言知识教学,思维方式教学渗透其中,并且,要关注探究的过程,始于语言知识产生的过程,终于语言知识产生的思维方式的揭示、理解和把握。举个如何提炼主题和选择合模文体的教例。在这个例子中,主题是什么,怎么提炼主题,文体是什么,怎么选择文体,是要求学生学习并掌握的写作理论知识。如果直接“告诉”学生结论,则无疑会丧失教学的过程属性和过程价值。要关注探究的过程,就得结合一个个具体实例(譬如冰心创作《一只木屐》历经20年,主题前后经过调整、深化,开始写成诗歌,后来发现诗歌不适合表现所要表现的主题,遂改成散文),将理论知识还原为知识产生的经验形态。通过还原,使学生领悟提炼主题和选择文体这一理论知识如何从个人写作经验概括、抽象而成,进而领悟这一理论知识是如何从特殊到一般地归纳,最终认识直觉思维。

2 语文知识产生的情景、问题与角度

语文知识产生的背景、问题与角度,是指语文知识产生时的时代背景,知识生产者针对当时的时代背景提出什么问题,问题从哪个角度提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采用的思维方式方法。知识产生的背景、问题与角度,也属于语文知识的逻辑形式的内容,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得以养成的最具价值的部分。因此,语文知识教学,要超越语文知识教学本身,将语文知识教学“情景化”,引导学生将关注点扩展到语文知识产生背后广阔的认知背景。举个检字部首概念的教例。检字部首概念的提出,其背景是汉字的简化。汉字简化后的构件,有些能当作部首查检汉字,但不是识字部首。为示区别,遂提出检字部首的概念。

3 民族思维方式及其差异

所谓民族思维方式,是指一个民族看待世界的基本态度和特定方式。譬如,中华民族心理偏重于综合而不喜欢分析,长于直觉思维而短于逻辑思考,具有整体宏观把握世界的独具慧眼,却在科学实证精神和数量分析方面存在明显缺憾,在哲学上注重了悟而不重形式论证,在艺术上重意合而不注重形合,在语言上则以非形态的面貌出现。这种思维方式以“天人合一”为基本思想模式,反感理性的规范,偏好感性的觉悟,偏向于挖掘潜意识中的心理能量,注重直觉、感性、联想、想象、类比、灵感、意志等心理现象,极富艺术性和创造性。这种思维方式就潜藏在汉语言文学中。譬如,从汉字构形可以感受汉字的形象性和图画性,从汉语的生成可以感受汉语的主观意合性,从意境、意象、寄托、神韵、格调等文学范畴的使用,可以感受到中国人如何喜欢用感性、直观和隐喻来表达个性化体验等。在熟悉自身民族思维方式的基础之上,还应再将中外语言和言语作品互为参照,从语用角度体会中西民族思维方式的差异。

(三)语文知识的意义

知识的意义是指知识内具有的能促进人的思想、精神和能力发展的力量,是知识与人的发展之间的一种价值关系。在语文课程中,言语及其作品和语文课程本身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特质,构成语文知识的意义。语文知识的意义在语文课程目标中表述为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且,以价值观首当其冲。

结合当前的价值现实以及价值观教育现状,笔者认为,当前的语文课程价值观教育应凸显如下三个内容要点:

首先,真善美统一的价值理想

中国传统价值观呈现为复杂的价值系统,涉及天与人、自由与必然、群与己、义与利、理与欲等多重价值关系,又交织着人们对价值关系各个方面的不同侧重和强化。儒、道、墨各家曾从理论层面对价值观作过自觉的概括,在人道与自然、群体与个体、道义与功利、理性与感性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基本的价值原则。中国传统价值观尽管复杂,但从主流来看,其核心还是“善美合一”。

“真”源自希伯来文化和古希腊文化。希伯来文化具有对上帝的“终极追求”的超越气息,而古希腊文化具有由理性精神和实证精神所支撑的对自然“无限追求”的求真精神。希伯来文化的超越气息和古希腊文化的求真精神,曾引领西方人凡事追究到一个神秘的、遥远的“本质”。当然,随着时代和意识形态的演变,“真”的内涵发生质的飞跃,“本质”、“规律”等之类的观念已被否弃,代之以新的含义逆转:科学不过是一种意识形态、科学是一种人对世界的想象关系、科学是一种来自主体的理解、科学是一种叙事、科学就是可以被证伪、科学发现皆来自研究范式的转变……

其次,积极的劳动观和平等的地位观

积极的劳动观和平等的地位观,是当代符合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核心价值观。生产劳动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对劳动的价值理解是其他价值观念的基础。人们在劳动中又形成各种社会关系,对社会地位的价值理解,是价值体系的又一核心。劳动观是对劳动的看法,对职业的看法和对创造的态度等。地位观是对等级的看法、对平等的理解、对权力和义务的认识等。各种经济观、政治观、文化观、生活观、道德观、人生观等,无一例外都受劳动观和地位观的引导,鲜明地打上劳动观和地位观的印记。

再次,文化回应力

知识构成 篇4

一、原子的构成

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初中化学全部知识点归纳(人教版)上原子的构成 质子(+)

初中化学全部知识点归纳(人教版)上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

原子

(不带点) 核外电子(—)

质子:决定元素的种类,与中子共同决定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核所带的正电量=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量

原子核内的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电子: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

1 核外电子质量小,运动空间小,运动速率大。

2 无确定的轨道,无法描述其运动轨迹。

3 无法计算电子在某一刻所在的位置,只能指出其在核外空间某处出现的机会多少。

核外电子的排布

1 电子层

划分标准:电子能量的高低及离核远近。

第一层至第七层符号为: K 、L、M、N、O、P、Q

用圆圈表示原子核,在圆圈内用正数表示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用弧红表示电子层,用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的电子数。

2 排步规律(一低四不超)

(1)能量最低原理

(2)各层最多容纳2n2 个电子

(3)最外层不超过8个(K层2个)

(4)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

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带正电的离子叫阳离子,带负电的离子叫阴离子

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

离子化合物:由阴、阳离子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化合物

共价化合物:以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构成共价化合物的微粒是分子。

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数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

注意:

①原子量不是原子的真实质量,而是相对质量;

②原子量是一个比值,它的SI单位是一,符号是1(单位1一般不写出)。

电子的质量很小,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大约相等,可以近似用原子核的质量表示的子的质量,原子量≈质子数+中子数

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化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物质的分子。

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还有一些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例如汞,铁。

二.元素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电荷数 或 核内质子数

只要质子数相同,不论中子数或电子数是否相同的微粒,都属于同一种元素。

结论: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元素符号

1.元素符号写法:“一大二小”

2.元素符号的意义

化学式与化合价

一、化学式

1.定义: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2.化学式的涵义:

(1)表示这种物质

(2)该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

(3)表示组成该物质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3.简单物质化学式的写法和读法

单质化学式的写法

①金属:例如铁、镁

②非金属:例如硫、氧气

③稀有气体:例如氦

根据化学式的计算

1.计算物质的式量

物质的式量:是一种物质的实验式分子中各原子的原子量的总和。一般即等于分子量,单位是1

2. 计算组成物质的各元素的质量比

3. 计算物质中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

一、化合价:一种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和其他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化合性质叫做元素的化合价。

二、元素化合价的确定

1.离子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数值,就是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得失电子的数目。失为正价,得为负价。

2.共价化合物中,元素化合物的数值就是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和其它元素的原子形成的共用电子对的数目。

电子对偏离哪种原子,哪种元素为正价,偏向哪种原子,哪种元素为负价。

3.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和读法:化合价用+1、+2、+3…-1、-2、0表示。

4.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5.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四、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

①H为+1,O为-2

②+1价金属K、Na、Ag③+2价金属Mg Ca Ba和Zn④+3价金属Al

知识构成 篇5

成模拟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 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事最符合题意)

1、期货交易所的管理办法由()制定。A.全国人大常委会 B.国务院法制办 C.最高人民法院

D.国务院期货监督管理机构

2、某客户在7月2日买入上海期货交易所铝9月期货合约一手,价格15050元/吨,该合约当天的结算价格为15000元/吨。一般情况下该客户在7月3日,最高可以按照__元/吨价格将该合约卖出。A.16500 B.15450 C.15750 D.15650

3、在我国的期货交易所中,不区分结算会员和非结算会员的交易所有__。A.郑州商品交易所 B.大连商品交易所 C.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 D.上海期货交易所

4、回归分析法有多种类型,依据分类,可分为一元回归分析法和多元回归分析法

A:相关关系中相关系数的个数不同 B:相关的重要程度不同

C:相关关系中自变量的个数不同 D:相关关系中未知量的个数不同

5、期货公司涉及重大诉讼、仲裁,或者股权被冻结或用于担保,以及发生其他重大事件时,期货公司及其相关股东、实际控制人应当自该事件发生之日起()日内向国务院期货监督管理机构提交书面报告。A.2 B.3 C.5 D.10

6、王某是甲期货公司的客户,由于行情急剧变化,李某保证金出现严重不足的情况,甲期货公司立即通知王某追加保证金。由于王某此刻在外地生意比较忙,无暇顾及该事情,未能在期货公司规定的时间内及时追加保证金,此时,期货公司应当()。A.强行平仓

B.在客户写下书面承诺保证后,可以为其保留头寸 C.要求客户提供车辆等资产进行抵押,之后可以为其保留头寸

D.可以强行平仓也可以暂时为客户保留头寸,但客户仍须继续追加保证金,并保证在穿仓价位到来之前自行平仓

7、下列关于程序化交易的说法,错误的是

A:按交易决策的类型,程序化交易可以分为策略型交易和数量型交易两大类别 B:数据是最基本和最客观的信息,体现了供求关系的变化;规则是维持市场秩序的有力工具;交易者思想是个性心理和知识体系因为他们有差异,产生了不同的行为,从而有了买卖交易

C:建造一个专业的程序化系统交易平台软件至少需要咨讯、数据管理、测试平台和专业下单工具4项基本功能

D:程序化交易产生了两个竞争方向:一是提供程序化系统交易的软件平台,二是进行程序化交易过程的思想和方法

8、下列哪种情况属于超卖状态?()A.WMS=85 B.WMS=15 C.K=85 D.D=85

9、期货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收受商业贿赂或者利用职务之便牟取其他非法利益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暂停或者撤销任职资格。A.3万 B.5万 C.10万 D.15万

10、以下对蝶式套利原理和主要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有__。A.实质上是同种商品跨交割月份的套利活动 B.由两个方向相反的跨期套利组成

C.蝶式套利必须同时下达三个买空/卖空/买空的指令 D.风险和利润都很大

11、中国的持仓分布是以____为公布对象。A:投机者 B:套利者 C:会员 D:保值者

12、______是由期货交易所统一制定的、规定在将来某一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交割一定数量标的物的标准化合约。A.现货交易 B.期货合约 C.远期合约 D.金融工具

13、期货公司会员应当根据交易所统一编制的试卷对投资者进行测试。测试试卷及答案通过交易 所系统统一下发至____ A:期货公司会员 B:期货交易所 C:期货业协会

D: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14、期货交易应当采用()方式或者国务院期货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的其他方式。A.公开的集中交易 B.公开的分散交易 C.不公开的分散交易 D.不公开的集中交易

15、金融期货是以金融资产作为标的物的期货合约,下列属于金融期货的是()。A.外汇期权 B.股指期权

C.远期利率协议 D.股指期货

16、期货投机行为的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这是因为__。A.生产经营者有规避价格风险的需求

B.如果只有套期保值者参加期货交易,则套期保值者难以达到转移风险的目的 C.期货投机者把套期保值者不能消除的风险消除了

D.投机者可以抵消多头期货保值者和空头期货保值者之间的不平衡

17、期货公司会员单位在给客户开户时,不应该做的是()。A.应当向投资者充分揭示股指期货风险

B.全面客观介绍股指期货法律法规、业务规则和产品特征 C.协助投资者规避投资者适当性标准要求

D.审慎评估投资者的诚信状况和风险承受能力

18、国际收支系统记录的是一定时期内一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____ A:贸易收支 B:外汇收支 C:国际交易 D:经济交易

19、每年年初,持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的企业提出有数据支持的风险敞口,经中国证监会核准后,到()办理登记手续。A.国务院

B.上级主管部门 C.中国期货业协会 D.国家外汇管理局 20、2008年2月10日,某投资者以120点的权利金买入一张3月份到期,执行价格为10200点的恒生指数看涨期权,同时,又以180点的权利金卖出一张3月份到期,执行价格为10000点的恒生指数看涨期权。那么该投资者的盈亏平衡点(不考虑其他费用)是__点。A.10000 B.10060 C.10100 D.10200

21、股票指数期货是为适应人们管理股市风险,尤其是____的需要而产生的。A:系统风险 B:非系统风险 C:信用风险 D:财务风险

22、我国期货交易所规定的交易指令主要有限价指令和____ A:市场指令 B:取消指令 C:限时指令 D:双向指令

23、为投资者办理股指期货开户手续的主体有__。A.期货公司

B.从事中间介绍业务的证券公司 C.证券公司 D.中期协

24、题干: 以下指标预测市场将出现底部,可以考虑建仓的有__。A.K线从下方3次穿越D线 B.D线从下方穿越2次K线

C.负值的DIF向下穿越负值的DEA D.正值的DIF向下穿越正值的DEA

25、以下不属于期货公司风险管理的是。A:日常自我监督与检查 B:临时性政策风险的管理 C:对期货公司从业人员的管理 D:对日常交易中的保证金管理

二、多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 0.5 分)

1、下列关于投机交易的说法,正确的有__。

A.违背市场规律进行操作的投机不能减缓价格波动

B.当期货市场供过于求时,投机者低价买进合约使得期货价格上涨,供求趋于平衡

C.当期货市场供过于求时,投机者高价卖出合约使得期货价格下跌,供求趋于平衡

D.操纵市场的投机行为能减缓价格波动

2、期货公司资本充足主要体现在。

A:期货公司风险监管指标的计算应符合有关规定 B:建立了风险监管指标动态监控与补充机制 C:开展重大业务前进行敏感性测试

D:按照规定履行了定期报告与风险监管指标异常时的临时报告义务

3、期货投资分析报告中常见的问题包括 A:分析师对市场的分析表现出明显的跳跃性与不稳定性,缺乏统一的逻辑关系,报告结论多采用似是而非的模糊语言

B:分析报告没有采用与主要阅读群体相适用的格式和要点 C:用长期因素推断短期走势

D:分析师不敢面对自己以前的分析错误,对投资报告不作调整

4、为期货公司提供中间介绍业务的机构的期货从业人员不得有()行为。A.收付、存取期货保证金 B.代理客户从事期货交易 C.将客户介绍给期货公司 D.划转期货保证金

5、我国的IB制度中,由__担任期货公司的经纪人,提供中间介绍业务。A.券商 B.结算机构 C.个人 D.银行

6、一个美国投资者持有英国的固定利率债券,则()时,该投资对该美国投资者不利。A.美元贬值 B.英镑贬值

C.英国国内市场利率上升 D.英国国内市场利率下跌

7、客户的交易保证金不足,期货公司履行了通知义务而客户未及时追加保证金。当客户要求保留持仓并经书面协商一致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保留持仓期间造成的损失,由客户承担 B.保留持仓期间造成的损失,由期货公司承担 C.穿仓造成的损失,由期货公司承担 D.穿仓造成的损失,由客户承担

8、期货的保证金制度能够利用杠杆作用,以小博大。将风险与利润同时放大,期货投机的原则有__。A.充分了解期货合约 B.确定最高获利目标 C.确定最大亏损限度 D.确定投入的风险资本

9、__可以规避期货投资基金的系统性风险。A.投资组合分散化 B.指数期货交易 C.多CTA策略 D.现货交易

10、因违法行为或者违纪行为被解除职务的期货交易所、证券交易所、证券登记结算机构的负责人,或者期货公司、证券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以及国务院期货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其他人员,自被解除职务之日起未逾____的,不得担任期货交易所的负责人、财务会计人员。A:2年 B:3年 C:5年 D:10年

11、根据《期货公司管理办法》,期货公司应当在其营业场所备置__,供客户查阅。

A.相关从业人员资格证明 B.期货交易所业务规则 C.公司期货经纪业务流程 D.期货交易相关法规

12、期货市场某一合约的卖出价格为15500元,买入价格为15501元,前一成交价为15498元,那么该合约的撮合成交价应为__元。A.15498 B.15499 C.15500 D.15501

13、天然橡胶期货交易主要集中在__。A.亚洲 B.中东 C.拉美 D.欧洲

14、下列对汇率及其标价方法描述正确的有______。A.我国采用的是直接标价法

B.直接标价法是以本币表示外币的价格 C.国际金融市场上通行的是美元标价法

D.美元标价法是以若干美元表示一定单位非美元价值的标价方法

15、下列关于套期保值者的说法,正确的有__。A.套期保值者把期货市场当做转移价格风险的场所

B.套期保值者可以利用期货合约对将来要买入或出售的某种标的物价格进行保险

C.金融期货的套期保值者包括金融市场的债权人和债务人等 D.商品期货的套期保值者是生产商、加工商、经营商等

16、通常出现下列__情况之一时,将导致本国货币贬值。A.提高本币利率 B.降低本币利率 C.本国顺差扩大 D.本国逆差扩大

17、期权按照标的物不同,可以分为金融期权与商品期权,下列属于金融期权的是__。

A.利率期货 B.股票指数期权 C.外汇期权 D.能源期权

18、无套利区间的上下界幅宽主要是由所决定的。A:交易费用 B:现货价格大小 C:期货价格大小 D:市场冲击成本

19、下列属于反转突破形态的有__。A.双重底 B.三角形 C.头肩顶 D.圆弧顶 20、金融期货难逼仓,是因为()。A.现金交割

B.交割价等于现货价 C.套利力量强大 D.市场庞大

21、来自于期货市场之外,对期货市场的相关主体可能产生影响的风险,主要包括。

A:宏观环境变化风险 B:交易所管理风险 C:政策性风险

D:交易所技术风险

22、我国期货交易所的职能有。A:组织并监督结算和交割 B:保证合约的履行 C:监督会员的交易行为 D:监管指定交割仓库

23、与单边的多头或空头投机交易相比,套利交易的主要吸引力在于____ A:风险较低 B:成本较低 C:收益较高

D:保证金要求较低

24、期货公司变更法定代表人,应当提交的申请材料包括()。A.变更法定代表人申请书

B.拟任法定代表人任职资格证明

C.股东会关于变更法定代表人的决议文件(公司章程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D.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材料

25、下列关于对冲基金的说法,正确的有__。A.又称避险基金,是指“风险对冲过的基金”

B.可以通过做多、做空以及进行杠杆交易等方式,投资于包括衍生工具、外币和外币证券在内的资产品种

C.一般都是高风险的,没有低风险对冲基金

知识构成 篇6

1.认知目标:了解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初步认识基本形与其变化,掌握基本形分解与组合的基本方法。平面构成——基本形的构成(中学美术第三册)2.技能目标:完成2—4幅基本形分解构成作业。平面构成——基本形的构成(中学美术第三册)3.情感目标:感受平面构成的形式美,培养新的造型观念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基本形的分解与组合的基本方法平面构成——基本形的构成(中学美术第三册)教学难点:新的造型观念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教学准备:老师:范画、腊光纸、剪刀、胶水及投影仪等。学生:铅笔、橡皮、尺规、剪刀、胶水等。板书设计:(略)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从同学们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如何才能出好黑板报?)入手,引出平面构成的课题。二.教学深入:

1.结合实例介绍平面构成的概念、应用。

2.大家都知道学习英语是从26个字母入手,学习数学是从1.2.3..数字学起,学习习近平面构成该从何处学起呢?我们是从“基本形”着手的。讲解基本形的概念。3.常见基本形的形态与空间变化及加工方法。

常见基本形的形态与空间变化:正负形、相切形、透叠形、联合形(简述)基本形的分解:a.同形分解 ; b.自由分解:抽象自由分解; 具象自由分解。组合方法:移位法、翻转法(老师示范一例,学生上台演示)4.布置练习。达标测评:

知识构成 篇7

知识产权具有传播广泛、容易受到侵害、被侵害后很难再恢复原状的特点, 我国《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建立了禁令制度, 有知识产权行为保全制度的形态, 为扭转知识产权司法救济滞后的局面提供了法律保障。

( 一) 申请人有较大的胜诉可能

“胜诉可能性”是根据申请人提供的证据材料判断的, 能在遵守表面证据的条件下证明侵权行为即可。第一, 知识产权诉讼本身专业性较强, 法官短期内难以做出准确判断。第二, 行为保全的初衷是及时制止或者预防侵权行为的发生, 对证据的严格要求会加重当事人的举证责任。

( 二) 被申请人的行为损害了对方的合法权益

知识产权具有时间性、无形性、专有性以及易传播性使得行为保全的使用率很高。而申请主体只能是权益受到侵犯的一方当事人, 一般来说, 对滥用申请权的主体通常不采用行为保全救济措施, 但法官要听取原被告双方的意见, 根据案情判断来决定是否准许使用行为保全制度。

( 三) 不采取保全措施会给申请人的合法权益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害

难以弥补损失是知识产权行为保全的逻辑起点和正当性基础,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被申请保全行为的发生, 将会侵犯申请人人身性质的权利, 给权利人带来极大的精神痛苦或长期、巨大的商誉损失。第二, 被申请人侵权行为的发生有持续性, 这将显著损害申请人的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增加了执行的难度。

( 四) 平衡公共利益及当事人双方利益

行为保全措施使用不当会给公共利益造成负面影响, 如果行为保全的内容或者争议的利益损害第三方的权益, 即使申请人的诉求符合其他要件, 法院也不应该采取行为保全措施。

( 五) 申请人一般应当提供担保

在知识产权侵权案件中行为保全以案情为依据来决定是否提供担保, 在担保的形式上可以采取多样的态度。①在担保范围方面, 应与行为保全错误的亏损相当。在确定担保数额时没有统一的标准。综上所述, 适用行为保全措施时担保是必要的, 法院应当根据申请人、被申请人的主张和必要证据确定担保金额, 以能够弥补被申请人因申请保全错误而遭受的损失为限。

二、知识产权行为保全制度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如何妥善、有效的在知识产权类案件中适用行为保全制度是新课题。如上海市人民法院至2012 年底共受理相关案件22 件且涉外案件占9 件, 比例较高, 支持行为保全只有8 件。行为保全的司法救济就是为权利的行使提供更有效的保障, 法院要谨慎的适用, 为知识产权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司法环境。

三、知识产权行为保全制度的法律适用

在知识产权类案件中对事实比较清楚、侵权较易判断的案件适用诉前行为保全更为合适, 特别对于商标和著作权类的假冒和盗版等显性侵权和故意侵权类, 应当采取积极行为保全措施。

( 一) 知识产权行为保全申请人主体资格

我国民事诉讼法却规定可以根据一方当事人的申请责令另一方当事人作出或者禁止作出一定行为。因此, 知识产权案件的当事人双方在判决或仲裁生效前均有权向人民法院申请采取行为保全措施, 成为知识产权行为保全的申请人。

( 二) 知识产权行为保全管辖的法院

知识产权行为保全管辖法院, 指的是当事人因知识产权纠纷提起诉讼, 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关对案件作出裁判。在一审法院做出判决后、二审法院受理上诉前, 一方当事人应当向原第一审人民法院提出行为保全申请。有冲突时以最先受理的人民法院为管辖法院, 或者协调处理管辖权争议。

( 三) 知识产权行为保全的解除

在知识产权案件中, 通过法院的裁定所采取的法律措施通常比较稳定, 不会因被申请人提供担保而解除。在实践中, 采取行为保全措施后又解除的情况非常少, 因为在采取禁令措施时就进行过严格的把关, 当事人很难通过复议推翻裁判机关谨慎考虑过后采取的措施。

( 四) 知识产权行为保全的救济

行为保全制度属于程序性救济, 权利救济制度是特殊救济模式, 从源头上遏制了损害行为的发生和扩大, 行为保全制度的这一项功能对保护知产权的权利起到了重要作用。笔者认为, 人民法院做出知识产行为保全的裁定前, 当事人应当设置询问、听证程序, 当事人在裁定后有提出异议、申请复议、担保的权利, 这些程序设置可以在知识产权类案件行为保全的裁定中发挥缓冲、保护的作用, 从几个方面综合完善知识产权行为保全制度, 构建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

参考文献

[1]徐雁.知识产权“三合一”诉讼制度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14.

[2]孔俊祥.知识产权保护的新思维——知识产权司法前沿问题[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3.11.

[3]赵春兰.知识产权侵权诉讼疑难问题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3.

[4]汤维建.新民事诉讼法适用疑难问题新释新解[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2013.

知识构成 篇8

热词:知识产权 出版社品牌 文化资产 竞争力

当下,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各种概念的深化,“知识产权(IP)”的概念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动力表述。出版社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一支重要力量,也必须“升级”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将版权思维升级到知识产权的思维水平上,以此来管理自己的文化资产,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运营水平。

本文拟分析出版社知识产权现状、面临的困境,对出版社知识产权运用提出对策。

出版社知识产权的构成

盘点出版社知识产权,不能简单地、孤立地把图书的内容作为出版社知识产权的唯一内容。必须把出版社内容组织生产过程中各方面的价值都挖掘出来,加以动态把握,系统地认知出版社知识产权的全面貌。在这个逻辑层面上,出版社的品牌、所组织生产的图书内容、作者资源和编辑所具备的能力都是出版社知识产权的组成部分。

出版社品牌是出版社知识产权的集中表现与综合体现。我国近六百家出版社各有侧重各有专业分工,如文艺出版社、美术出版社、科技出版社等等。专业分工,形成了出版社的专业能力;专业能力,也造就了出版社的影响力。无论是在行业领域还是在读者的认知中,名出版社有名出版社的风范、专业出版社有专业出版社的亮点。比如,读者购书爱买中华书局的中国典籍类图书、信任商务印书馆的经典古今中外理论图书。再比如笔者所在的海峡文艺出版社,就因20世纪80年代末出版了台湾作家於梨华的《再见棕榈再见棕榈》,首开中国大陆出版台湾作家作品之先河,此后坚持围绕台湾海峡做特色出版,在全国近六百家出版社中形成独具一格的品牌影响力。2007年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余光中经典》一书时,余光中在自序里就满怀深情地写道自己的第一本诗集是在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因此也欣然接受出版社再次出版其经典诗集的邀约。各类出版社品牌通过出版实践活动传承积累下来文化影响力,在新的发展中彰显出非同一般的特色魅力……这些必然成为出版社知识产权的重要内容。在“互联网+”的浪潮下,它们必须得到高度重视,可予以赋值、加以运用。

图书内容是出版社知识产权的最主要内容之一。出版社始终以内容为中心开展各类生产经营活动。一个出版社出版了哪些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求的出版品、生产了哪些精品力作……直接决定了出版社的成就与实绩。内容的优劣是衡量出版质量高低的最重要标准。在业内,中国出版集团率先成立内容建设委员会,“聘请各界领导和专家,作为我们的良师益友,更好地把中央精神和政策的指导力,转化为集团内容生产的生产力,把专家的真知灼见,转化为集团内容生产的持续能力”。这一举措清晰地表明内容在出版单位中所具有的分量和所占有的地位。出版社的生产过程,始终是服务于内容特色与内容品质的。虽然作者只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将著作权的一部分内容授权给出版社使用,但出版社在使用与呈现内容过程中,深入了解了内容;同时出版社为建设产品线、形成出版特色,往往需要组织不同的作者参与内容建设……多个方面的因素,促进了出版社在内容建设上的优势,形成了自己的版权内容。

作者资源是出版社知识产权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创作是一条艰辛的道路,每一部作品都凝聚着作者的心血、融合着作者的智慧。出版的传播知识、传递信息、传承文明的行业特性,使作者的成果得以呈现,提高了作者智慧创造的价值。出版行业有培养和扶持作者的传统,在这种机制下成长起来的出版社作者,往往对出版社有难以割舍的情感,有的时候用精神产品的血缘关系来形容两者的关系也不为过。为扩大图书的“双效益”,出版社往往会围绕图书内容等特点开展包括签售、作品研讨、召开新闻发布会等活动。这些活动无形中也增加了作者及其作品的影响力。作者一般会认同这些活动的价值,不知不觉中在精神上建立了自己与出版社的亲密关系。出版人刘瑞琳在《做编辑:没有创造的创造》的演讲里用一些生动的小故事讲出了编辑在“帮助有创造里的人完成创造”里赢得一些回报。这个演讲从另一个角度看,实际上诠释了出版社通过编辑与作者一起工作、彼此交流、互相激发创造力等赢得宝贵的作者资源。这些作者资源为出版社深化价值、再造资源提供极大的动力与助力。因此,必须重视作者,也赢得作者认同的基础上,把作者资源导入,使之成为出版社知识产权的一个部分。

编辑能力是出版社知识产权中必须重视与用心建设的内容。在讨论出版社知识产权时,对图书内容、作者资源谈论的多,而对出版社内在所拥有的编辑能力重视不够。这里面涉及一个认识,需要厘清与明确:“编辑做了什么?”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潘凯雄在一篇文章里讲得很到位:“编辑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功能,而这种功能的核心就是选择与发现,具体点说就是采用什么,摒弃什么,以及如何呈现,这与出版的基本功能恰恰相吻合。”(潘凯雄:《媒体融合时代出版的“变”与“不变”》) 从图书生产的过程可以看到出版社对作者提供书稿内容的赋值过程:编辑的审稿,实际上是对作者所提供的内容的判断与取舍,它是一个优胜劣汰、去芜取精的阶段;编辑的编辑加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优质内容的优化提升、为图书产品的最终呈现形态的构思、按国家标准加以规范。

综上所述,出版社知识产权的内容是远远多于我们习惯谈论的出版社所使用的图书内容这一版权概念的。它是历史的、现实的结合,是一个传承有序、不断积累的综合体。

出版社知识产权运营策略

近年来,从数字化浪潮到“互联网+”战略,各种观念、各种战略不断冲击着传统出版业的神经。出版界也积极应对,但不免有些迷失。目前出版界对知识产权运营,面临着运营什么与怎么运营两个困境。

针对“出版社知识产权要运营什么”的问题,通过前文的盘点,必须明确出版社知识产权的运营内容包括出版社的品牌形象、出版社所获得的作者授权内容、作者资源以及出版社编辑能力。

出版社要有效地使用知识产权,首先要转变思维。转变思维,就是要用互联网思维来重新审视出版。不可否认的是,新兴出版行为十分强烈地冲击着传统出版行业。而新兴的出版行为背后又是什么思维在主导呢?它是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有哪些特征?小米总裁雷军的“专注、极致、口碑、快”的互联网七字诀应该是对互联网思维的精确概括。对出版社知识产权的运营也可以围绕这七字诀实践。值得一提的是,运用这七字诀并非彻头彻尾摒弃传统出版行业的行为与做法,正确的做法是用这七字诀重新审视与观照原来出版工作的全流程,找到哪几个项目是可变、哪几个项目是不可变(当然也不是一成不变,有些需要深化)。互联网思维中的“专注”与“极致”,所讲的是产品的目标。这个准则在传统出版行为中始终遵循。在运营出版社知识产权的过程中,这种思维应深化、优化。“快”是行动准则,以此观照与审视出版的流程。转变思维的目标是要看到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在互相融合中,哪些是必须坚守的、哪些是需要下大力气转变的。

出版社要有效地使用知识产权,必须更加坚守出版的本质。出版的本质是发现、选择与传播。传统出版走过几百年,已然形成一套完整、自洽的流程与体系,有其内在的科学性。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条件,也应该立足于传统出版的内涵进行开拓。一是把传统出版的优势与互联网时代的思维要求结合起来,二是重视两者的特性,做好融合,而非把两者的不同彼此对立或寻求相互替代。笔者以为,此时出版社更要坚持发现好的作者、发现好的内容,对内容更要做深入的编辑工作——应该呈现给读者哪些内容、摒除去什么,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出来,打出更加响亮、更加吸引眼球的出版社品牌。因此,要运营好出版社的知识产权,必须有这样的思维:立足出版传统、发挥内容的立体优势,运用新技术新思维,走向网络空间,充满自信地走向文化创业产业天地。

出版社通过历史积累和现实实践、通过调动作者与编辑专业工作等等,自身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IP。我们要充分认识自身的优势,自信地使用新方法、新思维、新技术,把独一无二、内容多元、内涵深厚的知识产权,进一步积累、丰富,进而在文化创意产业市场上发出更响亮的声音。

(作者单位系海峡文艺出版社)

上一篇:《爱》读书雇个人心得体会下一篇:公文写作实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