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美术活动合作教学(精选8篇)
设计意图
小朋友在班级里的时候,常常在讨论自己家里的车子怎么样,自己的玩具车怎么样,于是根据车子这个主题,设计了本次活动。这节美术活动是让幼儿在已有绘画经验上,大胆展开想象,动物车是什么样子的呢?需要幼儿借助已有的经验表现车子的基本结构和主要特征,这对中班幼儿来说有一定的挑战性所以教师需要引导幼儿将想象与实际绘画车子形态结合,创造出奇妙的动物车 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借助已有的经验,表现动物车的基本结构和主要特征。2.能力目标:根据动物的身体结构想象动物车的具体形象,并大胆地作画。3.情感目标:乐于发挥想象,比较大胆地作画感受绘画的乐趣。活动准备
物质环境准备:记号笔、油画棒,彩纸。
幼儿经验准备:会绘画简单动物形象。活动过程
一、欣赏视频、了解形变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有趣的视频,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看完视频之后请你告诉我它有趣在哪里,你有什么发现?
二、启发幼儿设计奇妙的动物车。1.欣赏图片激发想象。
大森林里有一场奇妙的动物车展,出现的都是森林动物车,它们都是由我们平时的一些汽车变成的,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问:你最喜欢哪一辆动物车为什么?他把什么变成了什么? 2.出示印有小猴头象的画纸。
师:我想设计一辆“小猴车”,车厢怎么变?
关键性提问:用小猴哪个身体部位?车轮怎么变?用小猴哪个身体部位?(启发幼儿把脚变成车轮,身子变成车厢,眼睛变成车灯,耳朵变成车上的天线)
3.关键性提问:还可以设计成什么样的动物车?(如:老虎面包车、长颈鹿吊车、狮子卡车等)
4.关键性提问:你想为谁变形?怎么变?
三、提出要求,幼儿作画。今天需要小朋友们设计一个自己的动物车参加森林动物车展。教师注意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大胆作画。完成的小朋友用剪刀把动物车轮廓剪下来,并贴上车牌号。
四、引导幼儿欣赏、评价作品
1.让幼儿把自己设计的动物车贴在动物停车场上。2.让幼儿向同伴介绍自己的动物车。
一、对“花纸帕”教学活动设计的分析与建议
1.活动目标的分析和建议。
活动目标:理解和认识对称图形;掌握印染带有对称图形的花纸帕的方法。
分析: 活动目标的两点都是指向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获得, 而缺少幼儿对美的体验和自主表达。《指南》中强调的是幼儿的感受与欣赏, 表现与创造。如《指南》对4岁~岁幼儿在艺术领域的发展目标是:“在欣赏自然界和生活环境中美的事物时, 关注其色彩、形态等特征;能运用绘画、手工制作表现自己观察到或想象的事物等。”
建议 :将活动目 标分为情 感、认知、能力三个维度, 重点突出幼儿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具体为:感受到花纸帕、窗户、蝴蝶人的身体等事物的对称美; 初步认识对称物的特点, 能发现生活中常见的对称的事与物; 制作一张带有自己喜欢的对称图形的花纸帕。
2.对材料准备的分析和建议。
活动材料的准备: 正方形宣纸、各色颜料、调色盘、垫纸、毛笔。
分析: 所提供的活动材料给予幼儿发挥和想象的空间不够。
教师所准备和提供的材料是范例作品的制作材料, 只能满足幼儿模仿范例作品的需要, 而无法满足幼儿的自主想象和创意的需要。教学现场也表明了幼儿的作品多为对范例的仿造。
建议:将材料的准备调整为:各种形状宣纸、报纸、高韧性纸巾、复印纸、塑料纸等, 毛笔、排笔、钢笔、铅笔等, 各色颜料, 调色盘, 垫纸。
范例作品是印染有对称图形的宣纸“手帕”。之所以建议为儿童准备不同材质的纸, 如报纸、韧性高的纸巾, 甚至可能导致对称图形晕染失败的复印纸、塑料纸等等, 主要是引导幼儿去摸一摸、闻一闻、看一看这些纸张, 去探索怎样才能成功地晕染出有对称图形的花纸帕, 发现什么样的纸质才能够成功。相对于简单地模仿范例作品, 探索的成功让幼儿更能体会到成就感和满足感。另外, 教师进行渲染方法示范时, 是直接将宣纸帕的角放入颜料中晕染, 结果为图形单一。我们建议为幼儿准备毛笔、排笔, 甚至钢笔、铅笔等, 是让幼儿可以在纸帕上画自己感兴趣的图案, 这样还能通过不同粗细的笔尝试创作, 让幼儿获得什么类型的笔适合晕染纸帕的经验。教师示范范例作品的主要目的在于启发幼儿的主动感知、体验和想象, 从而创造出富有个性的作品。幼儿需要多样化的材料来探索艺术的表现方式。真实的材料和工具带给幼儿的体验过程与效果如同艺术家的艺术创造。在幼儿艺术活动中, 材料和工具的多样性是最基本的要求, 这样幼儿才有可能选择到自己感兴趣的, 并且能够表现出自己想表现的形象的材料和工具, 也才能制作出富有创意的艺术作品。
二、“花纸帕”教学活动实例的分析和建议
(一) “花纸帕”教学活动过程的实录
1. 出 示 范 例 并 指 导 幼 儿 观 察 范 例 画 面 的 对 称美。
师:这张纸上有什么? 颜色在哪里? 形状一样吗?
教师介绍什么是对称图形。
2.教师用宣纸帕 (一张正方形的宣纸 ) 示范印染对称图形的方法:将宣纸帕对折两次成为小正方形, 然后对小正方形的四个角进行不同色的晕染。
3.幼儿第一次操作。
4. 幼儿作品展示与讨论 : 小朋友们最喜欢哪张花纸帕? 为什么? 你们是怎么样做的?
5. 教 师再次示范 : 将宣纸对角折两次成为小三角形, 然后对小三角形三个角进行不同色晕染。
6.幼儿第 2 次操作。
(二) “花纸帕”教学过程的评析与建议
1.教师不自觉地引导幼儿模仿范例作品 。
在“花纸帕”活动过程中, 教师给予 了幼儿两 次自主操作的机会, 然而这两次“自由创作”之前, 教师都对幼儿进行了教学示范。第一次把正方形的宣纸对折两次成为小正方形, 对小正方形的四个角进行不同色晕染。第二次将宣纸对角折两次成为小三角形, 对小三角形三个角进行不同色晕染, 教师在示范晕染方法时还强调:把纸浸入颜料后要口数1、2、3, 数完后才能将纸取出。就是在幼儿自主创作的过程中, 教师都忍不住好几次伸手握住幼儿的手, 控制晕染, 帮助幼儿数“1, 2, 3”, 生怕幼儿 的操作不 慎 , “毁掉”了作品。 以至于幼儿的作品中, 除了极少量特殊作品, 很多作品除了颜色之外, 其他特征惊人相似, 成果单一。教师进行的两次教学示范, 除了折纸方法的变化, 并未对幼儿进行创意方面的启发。
建议: 教师一开始便可以启发幼儿将宣纸折叠成不同的形状, 组织幼儿讨论宣纸折叠的形状与打开后纸帕上图形的关系;晕染的过程中, 让幼儿通过比较晕染时间长短的不同, 探索晕染停留时间与作品上晕成形状的大小之间的关系, 让幼儿思考如何晕染出不同的形状等等。教学示范在这个活动中是应该和必要的, 直观的教学示范可以让幼儿具体了解操作的方法。然而, 教师在示范时, 应该对幼儿进行引导, 鼓励幼儿找到不同的方法进行创作。示范的作用在于启发, 而不是束缚幼儿。长期模仿会使幼儿失去创造力, 以至于他们离开了范例作品就不会作画了。
2. 教师对教学过程的高控制 , 压抑了幼儿情感表达, 对他们的反馈不够重视, 活动中缺乏正确的引导和一味回避幼儿的新兴趣点。
”花纸帕”活动中的导入环节 , 教师做得很出色, 用变魔术的方法变出花纸帕, 引起了幼儿的好奇和学习兴趣。然而在接下来的活动过程中, 教师严格执行预定的教学计划, 一步一步地教授花纸帕的制作方法, 同时反复强调对称图形概念的学习和理解。在幼儿自主操作的环节中, 教师不仅未能与幼儿进行有效沟通, 指导幼儿去尝试创造, 反而在旁不断给予动作“指导”, 阻碍了幼儿的探索。为保持安静, 教师还与幼儿“约定”:要专心于自己的操作, 同伴之间不要讲话, 阻碍了幼儿之间的交流与相互启迪。总之, 教师关注自己对活动过程的控制而缺少启发性的引导。
建议:在魔术使幼儿产生兴趣后, 就要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和工具, 让幼儿充分探索和体验。并且, 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 教师要细致观察, 适时给予幼儿帮助和启发。如向幼儿提出问题让他们去思索, 提出假设让他们去验证。另外, 在幼儿兴趣点发生变化时, 要根据多数幼儿的实际状况对活动进行必要的调整。尤其要注意的是, 教师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要有开放的心态, 允许幼儿之间不同观点的碰撞以及艺术体验的交流。
3. 教学活动过程中对 幼儿的评价过于宽泛 , 小结环节的评价流于形式。
在“花纸帕”活动过程中听到的高频率评价为“哇, 你是第一名! ”“宝贝真棒! ”“真美的作品”。这类空洞的评价并不具有指导幼儿改进和提升自己作品的作用, 过分使用还可能导致幼儿不愿意接受他人的批评和建议。
在作品交流环节, 当幼儿回顾制作花纸帕的过程和讲述自己的纸帕的寓意时, 还没等孩子表达完, 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就自己代为表述。教师不仅剥夺了幼儿表达的机会, 更加严重的是很有可能曲解幼儿作品的原始创作想法。
建议:在对幼儿作品进行评价时, 要给予具体的、启迪性的鼓励和建议。特别是活动过程中的评价, 教师应该把兴趣、情感和操作体验作为评价的重点, 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 引导幼儿关注自己的操作体验和审美感受。
1、以春天为主题,培养幼儿发散式思维,去发现春天的美景。
2、运用绘画手段表现春天,感受春天的美。
3、培养幼儿想象力。
活动准备:
1、以春天为中心的发散式图表,用图片表现。
2、“春姑娘”的花环。
3、春天景色的课件、音乐磁带《春天在哪里》。
活动过程:
1、激趣引入。
教师出示花环,以春姑娘的身份出现,激趣引入。“这是一个神奇的花环,戴上后就会变成春姑娘。”教师戴上后和幼儿打招呼。
2、观察春天。
“春姑娘”:“我走到哪儿,都会把春天的景象带给大家。今天,我也把春天给小朋友们带来了。”“春姑娘”出示课件展示春天的美景,引导幼儿观察。
3、谈论春天。
引导幼儿谈论喜欢什么样的春天景色。“春姑娘”口述咒语变出以春天为中心的发散式图表。
4、表现春天。
播放音乐《春天在哪里》,引导幼儿自由用绘画表现春天,教师巡回指导。
5、展示春天。
将幼儿的作品贴在展示板上展示,引导幼儿欣赏评论。鼓励幼儿大胆介绍自己画的是什么。将红心、小花贴在自己喜欢的作品上。
拓展延伸:
引导幼儿课后把教室布置成春天的样子。
活动反思
1、激发幼儿对线组成的蜘蛛网的兴趣。
2、学习用不同的方式来织蜘蛛网。
3、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体验成功的快乐。活动准备:
蜘蛛胸饰若干个、音乐磁带、画有树的铅画纸、蛋糕盒、美工钉、各色粗细不同的毛线、乳胶、带有锯齿的卡纸等。活动过程:
一、通过游戏,激发幼儿上课的兴趣。
1、师:“宝宝们!”“今天妈妈带你们出去玩,高兴吗?那我们手拉手出发吧!”《郊游》的音乐起,小蜘蛛跟着妈妈边唱歌边做动作。
2、“宝宝们,注意,前面有段钢丝路,要小心点!”小蜘蛛跟着妈妈别念儿歌边走钢丝路。附:小蜘蛛,走钢丝;走来走去真自如;掉下来,别着急;嘴里咬根保险丝。
二、学习蜘蛛织网的方法。
1、“看,这是什么呀?”(蜘蛛网)“这是我们蜘蛛织的网,织网是我们最大的本领。宝宝们看看这张网是用什么织出来的?”(织在蛋糕盒上的网)幼儿讨论。
2、“谁来说给大家听?”指名几个蜘蛛说。(用毛线从钉子的一头开始结网,再经过中心结到另一个钉子上绕一下„„„)
3、师示范织一遍,“宝宝们看妈妈织一张这样的网,看仔细了,待会儿你们也来学学这个本领。”边念儿歌边织网:小蜘蛛,小蜘蛛,拉银丝,拉银丝,来来回回把网织,织个网,干什么?专吃苍蝇和蚊子。
4、“宝宝们,记住了吗?”“看,这里还有不同的蜘蛛网,快来看!”(毛线粘贴的蜘蛛网)“猜猜看,这张网是怎样织出来的?”幼儿解说,师补充。
5、“哇,这里还有不同的蜘蛛网!”“这又是怎样织的呢?”幼儿互说。
三、幼儿操作,师巡视。
1、“我们蜘蛛的本领真大,会织这么多不同的网,宝宝们,你们想不想自己也来织一张网?”“蜘蛛网要织得密密的还是疏疏的?为什么?”
2、“妈妈为你们准备了好多材料,你们自己去选一样织,也可以两个好朋友一起织一个大网,比一比谁织的网又密又结实。”
3、幼儿自选材料操作,教师个别指导。
四、评价作品
这张网真密,一只蚊子飞过来,粘住了。„„.五、音乐游戏《小蜘蛛》
1.尝试根据已有经验能画出各种形状的棒棒糖。
2.能用点、线、面装饰棒棒糖,并尝试将点、线、面创意组合变成新的图案。
反思本活动,存在许多不足。
1.目标的制定。
活动目标明确,符合中班幼儿年龄特点,并能遵循线描画教学的循序渐进的原则。但目标二前半部分能用点、线、面装饰棒棒糖与后半部分尝试将点、线、面创意组合变成新的图案出现了重复啰嗦的现象且不能体现活动重点。
2.时间安排不够合理。
在这次活动中,我也没有较好的处理好时间上的分配。一般而言,美术活动最忌讳的是老师的讲解时间长,减少幼儿的绘画时间。而在这次活动中我讲解的时间较长,以致作画时间推迟,讲评环节仓促。
由于在导入环节担心小朋友们绘画时糖与棒的比例不协调,我在导入环节示范了棒棒糖的绘画方法:先画大大的糖,再画长长的棒。又担心小朋友在学习点、线、面创意组合时手足无措时我又和小朋友回忆了以前学过的点、线、面,所以导致整个导入活动所花时间较长而且节奏不够紧凑。
3.交代要求时不够简洁明了。
交代要求是幼儿获得绘画的具体方法和技能技巧的主要来源,在本次活动我在交代作画要求过程中重点不够突出,可以结合活动目标2提出重点要求,帮助小熊设计一至二根不同形状的棒棒糖,并用各种点、线、面组合的图案来装饰棒棒糖。
当然,发现失误的才会进步,针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对活动将进行以下调整。
1.目标二调整为:尝试用点、线、面创意组合变成新的图案装饰棒棒糖。
2.导入环节省略棒棒糖绘画步骤图及教师示范已学过的点、线、面环节,结合目标二将重点放在讨论哪些点线面可以创意组合?并将组合的图案制作PPT给幼儿欣赏。
3.交代要求尽量语言简洁明了,结合目标一、二中技能方面的要求用简单的话告诉幼儿,使幼儿明确方向。
本次活动存在困惑:
活动目标:
1.学习画荷花、荷叶,并且进行组合画。
2.引导幼儿从荷花的形状、颜色及结构等方面欣赏美丽的荷花,提高审美能力。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准备:
1.有条件的幼儿园可组织幼儿实地观察荷花。
2.幼儿用书,彩色笔或油画棒。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
猜谜:“泥里一条龙,顶上一张蓬,浑身一节节,花开满堂红。”这是什么?
二、讲解示范
欣赏幼儿用书上的荷花照片,让幼儿说说看到了什么,荷花是怎么样的,什么颜色的。<教案来.自:快思教案网>根据幼儿发言,适当介绍有关荷花的知识,以加深幼儿的印象:荷花有红、白、黄和粉红等颜色;荷花的果实叫莲蓬;种子叫莲子,长在花瓣中间。教师分别示范画荷花、荷叶等。
三、幼儿操作
1.先学画一朵荷花,互不遮叠的两张荷叶,再学把莲蓬、叶与叶的遮叠等结合起来画。
2.鼓励幼儿大胆地画出自己看到过的荷花。
四、教师讲评
幼儿互相欣赏同伴的作品。
学习画荷花、荷叶,并自由地组合画面。
教学反思:
幼儿美术活动,是一种需要他们手、眼、脑并用,并需要把自己的想象和从外界感受到的信息转化成自己的心理意象,再用一定的美术媒介把它表现出来的操作活动。
一、班内分层合作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 基本策略
在教学内容设计上, 注重层次性和梯度, 根据班上学生学习的差异性, 结合所教学的内容, 事先设计好每一层次的学生的问题、项目。教学过程中尽量用不同层次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操作, 让学生有成功感受, 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促进各层次学生得到普遍的发展。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策略, 即“低起点、小步子、快反馈、多合作”。“低起点”, 是在适当知识补差的基础上, 把教学起点设在基础薄弱同学 (C层) 可接受的基点上, 低起点必须与解决知识衔接问题和实现教学目标相联系。“小步子”, 主要体现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在知识传授中, 科学控制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 避免出现“跳跃现象”。“快反馈”即在教学中时刻关注学生在学习上的变化, 通过观察、提问、检测等多种手段, 了解各层次学生掌握知识和达到学习目标的情况, 分析原因并及时调整。“多合作”, 就是在教学中尽可能多的创造条件, 让学生在学习小组中自主合作学习, 使之在合作中学会学习。
通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不同的目标, 实施“菜单式”教学, 较好地使每个学生都能尽其所能, 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随时调整自己的学习层次, 将学习动机和心理状态调整到最佳水平, 并累计小组成绩, 形成个人与小组的紧密结合。学习过程中, 人人对小组负责, 在学会求知的同时, 形成了责任意识、合作意识和共处能力。
(二) 基本实施办法
课堂教学分层次主要表现为教学目标分层次、预习分层次、设疑提问分层次、讨论分层次、练习分层次、反馈分层次、作业分层次等。实践中又可分为以下两种实施办法:一是平行推进法。就是在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技能时, 不论哪个层次的学生必须全面掌握, 以便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但在反馈中要关注C层学生的反映, 注意保护C层学生的积极性。二是分层推进法。在知识应用、迁移的训练中, 由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达到的学习目标不同, 所以就必须采取“分层推进”的办法, 即在同一时间内, 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要求的练习, 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例如, 凭证处理章节的教学, C层教学目标为:掌握如何填制凭证;掌握凭证进行审核、记账的操作方法。中等学生 (B层) 的学习目标为:在C层同学的基础上, 还需掌握对已结账、记账的凭证进行修改及其操作方法。优等学生 (A层) 的学习目标为:在B层同学的基础上, 指导帮助本组的其他同学, 在知识技术和组织上起带头作用。教师在进行分层辅导的过程中, 应注重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 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思维动态, 帮助学生排除和矫正各种心理障碍, 使学生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 使其个性得到充分健康的发展。
(三) 班内分层合作教学考试
班内分层合作教学考试一般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个人平时成绩 (占期末成绩5%) , 主要体现在平时上机作业;第二部分为小组成绩 (占期末成绩15%) , 即在教学中, 把各小组同学的平时上机成绩累计, 期末算出各组平均分, 则为本小组每名同学的平时成绩, 培养学习习惯与合作精神;第三部分为上机成绩 (占期末成绩50%) , 侧重能力考核, 具体做法采取“分层命题, 总量一致, 鼓励升层”的原则, 即在同一上机试题中分为基础部分和分层部分 (适合A、B、C三个层次回答的另一部分试题) , 规定层学生可以答高一个或两个层次的命题;第四部分为笔试成绩 (占期末成绩30%) , 考试后, 教师分别记录本层次成绩和升层次成绩, 上述四部分成绩的总和为学生期末的总评成绩。
二、班内分层合作教学的优点
实施班内分层合作教学, 改变了只抓少数尖子生的做法, 能够面向全体学生, 发展学生个性, 因材施教, 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分层合作教学使厌学的学生大大减少, 促进了学校、家长、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的形成, 能够优化教育环境;实施班内分层合作教学, 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经过自身努力而获得成功的喜悦, 从而激发了全体学生奋发向上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同时, 分层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它不仅要求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师德风范和崇高的敬业精神, 而且要求教师不断学习, 掌握教育新理论, 加强教育教学研究, 运用新的教育理念去培养学生。
关键词:美术欣赏活动;中班幼儿;有效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141-01
美术欣赏活动是幼儿园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美术欣赏活动,幼儿对美的事物进行感受、体验、评判和再创造,身心达到愉悦的状态,从而激发幼儿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要注重活动的整体性,通过多种途径满足幼儿在审美认知上的需求。
一、为幼儿选择适宜的欣赏内容
1、选择欣赏内容要注重幼儿的性格特点。
《指南》中提出,“和幼儿一起发现美的事物的特征,感受美和欣赏美”,这为我们支持和引导幼儿的审美感受提供了有力的原则。对于中班的幼儿来讲,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的好奇,他们迫切地想了解周围的世界,美术欣赏活动就是孩子们了解美的事物的重要方式。如,中班的幼儿对各种蔬菜开始感兴趣,根据幼儿的这一特点,结合《好吃的蔬菜》,笔者生成一次美术欣赏活动,来欣赏各种各样的蔬菜,在欣赏的过程中我们打破以前的教师制定欣赏内容、教师单纯讲解各种蔬菜的特点等方式,而是首先了解幼儿对蔬菜的了解程度,为幼儿准备充分的蔬菜。幼儿通过对不同蔬菜的观察、感知、体验、表达,大胆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仅从感知上获得了丰富的经验,体验到了不同蔬菜的外形特点和魅力之处。
2、欣赏内容应该以幼儿已有水平相关联。
在欣赏《水墨中国》的活动中,我们为幼儿选择了欣赏名家的水墨画,我们为幼儿搜集很多水墨画作品,其中高山、农家、动物这方面的作品,但是,当教师问孩子们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的时候。孩子们却说看不懂、不喜欢,于是我们分析其中的原因,当在做地为此尝试的时候,我们选择的欣赏内容调整为简单的竹子水墨画,没想到,孩子们在欣赏的时候能够将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他们会将发现的竹叶比喻成“尖尖的宝剑”“小鸡的爪子”等,他们还发现了竹竿是一节一节的,发现“被风吹的竹子更加美丽”这些孩子们主动的发现与他们的生活经验有密切的关系,他们更加想尝试绘画竹子,绘画出竹子后十分开心。
二、多种欣赏方式实施美术欣赏活动
1、合理运动多媒体。
在当今的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多媒体成为了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活动手段,美术欣赏活动中,有效运用多媒体更加激发幼儿的欣赏兴趣,使幼儿能够更加直观的欣赏动态的美的事物。在“骄傲的中国人”主题活动下的《京剧脸谱》美术欣赏活动中,由于不能够亲自观看京剧,笔者为幼儿播放了京剧表演的时的视频、还有常见京剧脸谱的图片,幼儿更加直观感受了京剧的魅力,也更加清晰地感知了不同京剧脸谱的独特之处从而通过自己的理解重新创造魅力的京剧脸谱。
2、把握季节的变化,感受实物、自然环境中美的事物。
在《好吃的蔬菜》美术欣赏活动中,同样为幼儿选择图片进行欣赏,孩子们虽然能够通过观察,表达出南瓜身上有条纹,却不能得打进一步的触觉感受,因此,笔者从菜市场买回几个南瓜,鼓励幼儿拿起它感受其中的特点,这样孩子们不仅通过视觉感受,还可以慢慢用小手感受它的形状,条纹等特点。在《美丽的树》美术欣赏活动中,笔者带着孩子们来到大自然感受各种各样的树的特点,使孩子们更加清楚、直观地接触美丽的树,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丰富孩子们的感知经验,因此,教师要把很好地将欣赏活动的内容与自然景物相结合。带着孩子们走出去,身临其境地区感受美。
3、引导幼儿充分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
美术欣赏活动中一种常见的方式就是欣赏名家名画,通过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来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力也是很重要的,在《三个音乐家》欣赏活动中,孩子们深刻地感受到画面中有三个音乐家在演奏,孩子们听着背景音乐,欣赏这幅作品的时候,手中还形象地做出音乐家演奏时的动作。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欣赏体验到作品中音乐家们表演时的动作和表情。并且很愿意进行再创作,当他们进行合作创作的时候,同样会有意识地将创作的风格与《三个音乐家》相接近,有两个小朋友在绘画的时候并没有绘画出人物的身体,从不同形状的帽子、脸,再到单一线条的手和腿。唯独没有身体,身体的部分是空白的,但是让人看起来的时候却又是整体的。他们告诉老师“这个音乐家的身体藏了起来!”他们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绘画作品。
4、避免成人对欣赏对象的过度评价。
如何注重幼儿欣赏过程中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呢?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避免教师对欣赏对象的过多的评价,而不要因为教师对欣赏对象的评价导致幼儿欣赏的倾向性和内心真实的感受有所变化。教师可以尝试在欣赏的过程中提出比较开放的问题,如“你发现了什么”“看到**你有什么感受”“你的心情是什么样的”等问题。这样就给了幼儿一个自主表达的空间。
总之,在进行幼儿美术欣赏活动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为幼儿创造一片属于自己的欣赏空间,陶冶幼儿的审美情趣,感受美、表达美、创造美、逐渐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成为充满创意和想象的孩子。
参考文献:
[1] 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
【中班美术活动合作教学】推荐阅读:
美术活动教案中班06-09
中班美术活动:鱼趣09-07
中班美术活动《美丽的盘子》06-10
中班美术活动长颈鹿教案06-15
中班美术活动《爱旅行的蜗牛》07-02
中班美术活动教案:美丽的花布09-23
中班美术冬天里的活动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