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

2025-03-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传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共8篇)

传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 篇1

建筑被誉为“石头的史书”“世界年鉴”,表明她不仅是一种综合的艺术,而且是一部凝固的史书。他积淀着人类的历史,尤其是文化史。中西方的传统文化差异、人文形态、社会结构、地理环境的差异直接导致了中西古代建筑的造型差异。

中国明清时期的故宫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她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故宫(1407),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16万平方米。有房屋9000多间,其规模之大,风格、装饰、陈设之豪华为世界罕见。如中国的故宫一样雅典卫城也是西方古代传统建筑的代表。卫城,是公元5世纪,雅典奴隶主明主政治时期的宗教活动是我中心,被视为国家象征。卫城建筑分布在山顶上约280×130米的天然平台上,采用了自由活泼的布局方式,顺应地势而建。代表了古希腊圣地建筑、庙宇、柱式的最高水平。这两处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群分别体现了不同的文化背景。

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以木为主,而西方古典建筑以石质为主。我国是以农耕为主的农业文明之国。我们的祖先在营造之日很自然的着眼于随处可见的土木,促使建筑一开始就朝土木结构发展。随着技术的进步,建筑材料不断改进,然而以黄土夯筑墙、台、以木梁、木柱为房屋骨架的传统却依然沿袭至明清,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的最基本特征之一。故宫内的殿堂无不都是木架结构,相反,卫城内的庙宇都是石质的结构。古希腊位于地中海沿岸的半岛国家,这里地势崎岖,土质稀松而石材丰富,加之降雨丰富,空气温润,于是用石材来建造房屋。不同民族的视觉审美语言也是促使中西建筑取材差异的重要原因。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强调“线条美”,讲究线条的婉转、流动和节奏的韵律,如中国画一样。中国人土木给人以细腻、温暖、亲切之感符合中国人追求和睦、人情味的心理。而西方人是理性、客观、人际关系冷漠的心理,所以西方古典造型艺术强调“体积美”,他们认为美的建筑就是明确的几何形体与几何比例关系以及确定的数量关系构成的。

故宫从布局上是平面展开的组群布局。这是受儒家“入世”思想的影响,建筑不是高耸入云,指向神秘的上苍,而是平面铺开;不是使人产生恐惧感异常空旷的内部空间,而是平易的日常生活的内部空间组合。同时,儒家的“礼”“和”观念也使中国传统建筑强调组群的统一、和谐。而雅典卫城建筑中突出个体特征,这与古代西方宗教情节息息相关。在西方人看来,那些威力无比的众神,主宰着人的命运和历史的进程。卫城中,帕提农神庙位置最显著,在最高处。

故宫在建筑主题上宣扬的是皇权至尊,明伦示礼为中心。卫城却以宣扬神的崇高,表现对神的崇拜与爱戴为中心。同时,故宫也受宗法家族观念影响,从布局方位,形体大小,结构到装饰,处处皆凝结着强烈的政治伦理规范和壁垒森严的等级制度。然而西方古代是一个泛神的社会。卫城布局自由活泼也表现了当时奴隶制国家自由的道德观念和思想意识,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对美的要求。

中国古代受“天人合一”的影响,审美走向和谐与含蓄之美。西方人崇尚理性、人与自然的对抗、主张人定胜天。这种思想在建筑装饰中多有体现,中国多以龙凤吉祥为主题;西方多以战争场面的浮雕形式来装饰。

传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 篇2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 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笼统地说,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 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而建筑, 无论是从实体还是从其学术的概念来讲, 它都在证明着自己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产品, 所以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类型的代表, 它沉淀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步伐, 是人类文明的一部“石头的史书”。

那么所谓建筑文化, 就是建筑的社会文明, 是建筑的格调和责任, 是一个社会总的生活模式、生活水平和生活情趣的写照。建筑活动这一人类共有的活动, 由于地域环境、人文因素、社会条件的影响, 在世界各地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具有地方的民族特色的建筑文化。这种有着强烈的民族和地域特色的建筑文化也深深的影响着不同地区的建筑风格和建筑设计。

2 建筑文化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

中国的文化是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原文化, 但来自北方和南方的少数民族文化也对其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这种多民族文化共同影响的大背景下, 千百年来炎黄子孙创造了辉煌的中华建筑文化, 如长江流域的江南水乡建筑文化, 珠江流域的岭南建筑文化, 四川地区的山地建筑文化, 广东、福建地区的客家建筑文化, 云贵高原及广西地区的干阑建筑文化等等, 在这些中华建筑文化中既饱含了中国各民族的智慧创造, 也体现了中国建筑文化中建筑与人和自然环境相互融合的独特风格, 这也符合中国人古代所推崇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除受到提倡“与自然相融合, 天人合一”的道家哲学思想影响外, 还深受着以提倡“长幼尊卑, 人伦纲常”等级制度森严的儒家哲学思想的影响。例如, 四合院是中国北方传统住宅的典型, 其左右对称、内外有别、尊卑有序的平面布局就是受封建宗法制度的影响而设计形成的, 这样的建筑空间限制了居住者的行为, 也直接影响了居住习俗的形成:主人居于内院, 仆人居于前院, 正房为长辈起居处, 厢房为晚辈起居处, 这些都反映了儒家思想特有的文化观念。

3 建筑文化对西方传统建筑的影响

中西方传统的建筑可以说是形态迥异差别很大, 这种差别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文化的不同而产生的。西方文明的来源主要有二个方面:一是古希腊文明, 一是中东的基督教文明。古希腊文明崇尚酒神文化, 酒神狄俄尼索斯象征着享乐主义与个人主义, 这种享乐与丰收、富饶联系在一起, 因而是明快、健康、乐观、积极的, 这与中国失意文人消极、遁世的及时行乐思想有着极大的不同。而基督教则给西方文明带来了宗教品格, 其特点是罪感文化与契约文化。认为人生来有原罪, 所以摩西与上帝订立了十戒, 遵守戒约可以上天堂。这种契约文化从外部调节人与社会的关系, 一定程度上对酒神文化的张扬进行了矫正。总之西方思想文化就如同希腊神话里的酒神和基督教教义一样, 更多的是石头般的真率、质朴、刚硬、雄壮。[1]这一点我从西方传统建筑多以石材为主的建筑材料选择上就能得到很好的印证 (如希腊帕提农神庙) 。

除此之外, 西方文明从爱琴海的古希腊到大航海时代的葡萄牙、西班牙以及大英帝国, 再到今天西方世界的代表美国其文明的发展都是与海洋密不可分的。那种向往自由、冒险、创新和不愿受约束的海洋文明也深深地影响着其建筑文化和建筑设计, 这些我们在西方古典园林的设计中就不难看出 (以法国古典园林为例) , 其设计往往追求开扩宽敞的大空间, 追求整齐对称, 强调轴线和几何图案的线条美, 突出人工的特点, 四周也并不设以明显的围墙, 即便有也不给人以封闭压抑的感觉。这些与受儒家和道家哲学思想的影响而强调“恭、谦、仁、礼、让”和“天人合一”的中国私家园林设计形成鲜明的对比, 前者大气豪放、自由宽敞, 后者恬静灵动与自然相融, 这些也再一次印证的了文化对建筑设计的深远影响。

4 建筑文化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

进入20世纪以来, 随着社会的进步, 科学技术、经济要素以及人们的文化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全球经济、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下, 世界各地的建筑文化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国际式”文化取代地域性民族文化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 地域性的传统建筑文化面临着很大的考验。例如, 我国除长城、故宫、江南私家园林、平遥古城等这些依然代表着中华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建筑外, 北京民族文化馆、北京西客站、南京夫子庙、西安博物馆则是历史传统与现代气息的交融。而难以计数的高层建筑和众多住宅小区, 则完全是充满了现代文化气息模糊了地域民族界限的趋同式的建筑文化。现代建筑发展趋势表明,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全球文化大融合、城市地域特色消失等问题愈加突出。因此, 保护历史文化, 尊重地域性、民族性文化和强调城市文脉的设计理念是新时代建筑师更加需要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我们不能否认, 全球化对地域性和民族性文化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如果不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将来的人类建筑将不再会有地域与文化的特色, 只能拥有一个统一的地球建筑的标签, 这样的结果将是十分可怕的。

但我们也相信传统总是要发展的, 从过去的传统发展到现代的传统也是一个不断变革、不断增加、不断减少、不断积累、不断代谢的过程, 这个过程也一定会发展到未来, 所以传统也不是能够轻易甩掉的。另一方面, 从历史发展的观点来看, 某些传统经过岁月锤炼, 也是在不断的去粗留精的。随着时代不同, 有些传统文化也只能作为历史沉迹供人凭吊和欣赏。在传统建筑中这类现象很多, “精华”和“糟粕”之间会在一定条件下实现转化, 这个条件经常是突破传统局限, 并与现代科技和时代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构思上、造型上、艺术上进行突破, 反映出现代人的思想情感、使用要求和审美意识, 化腐朽为神奇, 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此外继承传统还有一个要点, 即充分认识传统的开放性。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应是开放而不是封闭的, 应以民族文化为基础, 通过吸收外来文化而得到滋润与丰富。[2]

因而, 当代的中国建筑文化应该是立足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点上, 吸收外来的文化精华, 结合现代中国社会生活需要所创造出来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文化。

5 结束语

如今的建筑学已不再是一个单独的学科, 它是集人类学、文化学、心理学、行为学等多个学科于一身的综合学科, 如今优秀的建筑设计作品也不再是只需满足于安全、实用、经济、美观等简单的要求, 而是需要设计者们能够赋予其真正的内涵和灵魂, 这种内涵和灵魂离不开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所以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建筑文化与建筑设计的关系将为设计者们打开建筑设计的灵魂之门提供一把难得的金钥匙。

摘要:文章围绕建筑文化和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 提出了建筑文化的概念, 阐述了建筑文化对中国传统建筑和对西方传统建筑的影响, 总结了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为建筑师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如何设计出有文化内涵有灵魂体现的现代建筑提供参考和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建筑文化,中国传统建筑,西方传统建筑

参考文献

[1]黄浩.浅析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Z].中华建设建筑论坛, 2010.[1]黄浩.浅析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Z].中华建设建筑论坛, 2010.

[2]侯东亮.建筑人类学的思考-论建筑文化与传统建筑的关系[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6.[2]侯东亮.建筑人类学的思考-论建筑文化与传统建筑的关系[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6.

[3]程宏, 王烨.文化习俗对建筑艺术设计的影响[J].时代文学, 2009 (10) .[3]程宏, 王烨.文化习俗对建筑艺术设计的影响[J].时代文学, 2009 (10) .

传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 篇3

摘 要:为了发展民族的居住文化,必须与弘扬中国优秀的居住文化传统相结合,以弘扬民族居住文化、促进民族居住文化的发展为根本目的,文章重点就传统建筑装饰文化对现代建筑装饰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现代家庭装修;民族传统文化;发展

现代建筑装饰设计是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建筑美学原理,结合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精神,创造出功能合理,格调温馨、舒适优美,富有特色的人居空间,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在多年建筑装饰工程的实践中,面对许多包含了不同的装饰内容,不同的地域和人文环境,不同的功能需要,不同的风格和文化内涵的工程项目,对它们所表现出的装饰艺术风格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1、传统文化在建筑装饰中的应用

建筑装饰是一门集技术和艺术于一体的学科,因此,当我们已进入了一个高度现代化、信息化的社会,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以及多元的综合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更新,对传统地域性建筑形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传统建筑形式的人文因素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不可估量的冲击。长期以来,我们面对着一个传统地域性建筑形式与现代设计如何结合的问题。文化趋同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它有利于打破地区的隔阂,体现了现代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共同的利益。中国传统建筑装饰风格注重的是室内布置、线形、色调以及家具、陈设的造型等方面,它吸取了传统装饰中的“形”和“神”的特征。例如吸取了我国传统木构架建筑特征的室内藻井、天棚、挂落、雀替等,它们的构成和装饰,体现了明、清家具的造型和款式特征,多采用对称的空间构图方式,笔彩庄重而简练,空间气氛宁静雅致而简朴。这些建筑是以木材为主要建材,充分发挥木材的物理性能,创造出独特的木结构或穿斗式结构,它们讲究构架制的原则和建筑构件的规格化,重视横向布局,是利用庭院组织空间,利用装修构件分合空间,注重的是环境与建筑的协调,很善于运用环境创造气氛。

2、传统建筑装饰对现代建筑装饰的积极影响

传统建筑装饰及其要素是在深厚的传统文化孕育之中形成的,是现代建筑装饰的创作源泉,为现代建筑装饰发展提供养分和支撑。

现代装饰是以工业化为背景发展起来的,强调的是机械性和重复性,不能满足当代装饰的多样化需求,传统建筑装饰的语言、图案、纹样、形制为当代设计形态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原型。建筑装饰是文化的载体,传统建筑装饰存在的要素,包括形态要素、造型要素、材料要素、文化要素等能让我们了解形态背后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和社会文化,这些实体存在的要素不仅会带给我们强烈的视觉盛宴,同时还可以给现代装饰的设计原型进行比对筛选和情境验证,也可以为装饰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常自觉应用传统建筑装饰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法,如“师法自然”、“因地制宜、巧于因借”等,取得了非常好的艺术效果。应用最为广泛的就是颇具文化内涵的会所、餐饮、休闲场所更为消费者所喜欢,很多家装也把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理念融入其中,享受自由向往生活的无限乐趣。

3、传统建筑文化对现代建筑装饰的消极影响

中国传统装饰要素在不断的发展和传承中,在当代装饰更新应用中必然经历新陈代谢的过程,面对现代社会的要求,原有的落后的意识形态,民风民俗在相当长一段内还将存在,必然会对现代装饰产生消极的影响,比如在材质应用上、环境体量上、审美取向上已经不可能与现代装饰融合。认清传统建筑装饰的消极影响,特别是文化意识形态上的消极影响,在现代装饰中有意摒弃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传统的生产方式多是手工作业,产量底下,受单个从业者认识和技艺的影响。因而产能化低。工匠心态影响严重。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受等级观念的制约,匠人只能按照业主的要求干活,不敢有自己的设计意图,即使创新也不能被接受,只有被动的接受任务,其职业习惯就是重复自己已经掌握的技艺。匠人没有尊严,在长期的精神桎梏下,逐渐失去了创新意识,也就无法养成自己的独立人格尊严,更本就不可能形成“家”,有着专家的职业荣耀。总之,在那种生存条件下,惟命是从是他的基本心态。现代的生产方式是工业化的大生产,作业方式是机械或全自动作业,要求发挥从业者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创造性。传统建筑装饰技术发展缓慢,建筑装饰材料单一。我国历代的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师徒相授或家族传授的途径[18]。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根本培养不了大家。哪怕是天才,因为客观环境的制约,会造成他心胸狭窄,视野短小,无法获取创作的奇想灵感,即使天资聪颖,受师傅教诲的制约,他不敢越雷池半步,也很难有推陈出新的实践勇气,最终重复师傅,成为匠人。这种人才培养方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学生没有经过系统的理论基础知识学习,对科学常识和科学原理缺位,学生获得的仅是师傅教给直接与建筑有关的纯技术知识,这样的学生只能是匠人,更本就不可能成为建筑艺术家。这也是三千多年来,我国的建筑艺术和建筑风格只能在原来的基础上作渐进式的改进和提高,始终不能更新换代的直接原因。除此之外,我国匠人教育还存在“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做法。师徒间人情单薄,为了生活,绝大部份师傅教徒弟还要留一手“绝招”,技艺在传承中不但没有提高,还大量消失。

4、结束语

通过以上对于传统文化对现代建筑装饰的影响分析,不难看出这些建筑装饰,不管任何形态,其来源都不是为美观而美观的,而都是从实质出发得来的。这些建筑装饰中,对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都有深刻的反映,包藏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信息。对这些建筑装饰中进行研究,能够有助于我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从而能够更好的继承传统。这就需要我们现代的建筑装饰对传统建筑装饰中糟粕的摒弃和精华的继承、保护、发展、创新等多层内涵。

参考文献:

[1]李毅,传统文化与现代关系的历史探索[J],辽宁教育学报,2011

建筑管理对建筑质量的影响论文 篇4

1、优化建筑施工管理提高建筑工程质量

要对工程质量的控制和管理进行强化:施工企业要大力监控施工现场工程质量,从而有效提高工程整体质量。具体来讲,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一是施工单位要大力进行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工作,对质量管理制度进行不断的健全和完善,落实各项质量管理责任,保证出现事故可以向责任人追究,这样负责人的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就可以得到显著提高。在施工之前,质量技术交底工作要科学进行,向施工班组发放作业指导书,施工团队要对其仔细了解,同时,还需要对不同级别技术管理人员的权限进行正确划分,保证每一个人都了解自己的职责权限,认真施工。其次,要控制施工全过程的质量,质量控制不能只在事后进行,需要进行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事前控制指的是在施工之前,整体规划项目的施工现场;事中控制指的是在施工过程中,监控工程质量。

最后,还需要对工程施工程序进行严格控制,在施工时,严格依照相关的施工工艺来进行,通常情况下需要设置专门的人员来负责,这样才可以提高工程质量。在施工过程中,需要积极的采用一系列的先进技术和工艺,提高施工效率。优化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企业经济效益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工程成本高低的影响,因此,施工单位就需要对施工成本进行科学的控制,首先,成本预算工作是必不可少的.,要对资金支出情况进行合理规划,施工单位要对招标文件进行深入的研究,然后科学的预测和计算招标工程成本,结合市场行情,制定科学的报价,要认真的书写标书,保证没有出现遗漏问题,这样就可以方便以后工作的进行。其次,要对工程成本进行严格控制,大力监督施工现场,避免出现一些材料浪费现象,同时,偷工减料问题也是被严令禁止的。要指派那些有着较高思想觉悟以及清正廉洁作风的人员去进行施工材料的采购工作,既要保证工程质量,又要对施工成本进行严格控制。

最后,在施工过程中,还需要科学合理的保护以及维修施工机械,使机械处于最佳的工作状态,实现机械使用寿命延长的目的。做好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在施工过程中,安全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进而保证施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保证施工质量。首先,对制定的安全生产制度和体系等进行大力健全和完善,施工人员在操作的时候,要严格依据相关的安全制度来进行,相关负责人员需要定期经常的检查项目安全工作进展情况,如果出现了违规作业情况,就需要对相关人员进行严厉处理。其次,施工企业需要大力宣传安全施工的重要性,让每一个施工人员都了解到安全施工的重要性,必要的话,项目组还可以设置专门的小组来进行安全管理工作,对项目安全施工进行负责,从而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最后,相关负责人也需要进行安全生产检查工作,制定一系列的奖惩措施,定期抽查部分工程,如果出现了问题,严厉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对于出现的各种问题,需要深入分析,找出发生原因,以便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进行预防。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通过上文的叙述分析我们可以得知,施工人员素质低下也是工程质量不高的一个很重要原因,那么就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进行改善。比如大力培训施工人员,将工程施工作业中的难点作为培训的重点,以此来不断提高施工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

2、结语

浅议安全文化对建筑企业的作用 篇5

刘言刚

人世间,生命是第一可宝贵的。但是,人们往往在感叹生命的短暂与可贵的同时,却在生产活动中?熏屡屡做出不少忽视安全、盲目违规操作的行为,也就有了一桩桩、一件件不和谐事件、事故的发生。要真正做到安全的理念和安全行为,减少事故发生的概率和频率,只有那些具备高水平安全文化素质的人才能实现。安全文化是伴随人类的生产活动而产生的。安全文化是人类生产活动与生存过程中的安全价值观、安全方式、安全行为准则以及安全规范、安全环境的总和。一个企业的安全文化是个人和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产物,它决定于安全管理上的承诺、工作作风和精通程度。

从公司曾经发生过的血的教训中,我们不难发现:事故大多数时候,都是因为操作者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忽视对作业环境的检查、盲目违章操作造成的。因此,安全文化建设对企业的安全生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我们从伤亡事故产生的机理来看,安全事故是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境、物与物、物与环境之间的正常关系失控而产生的后果,即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所导致的必然结果,而物的不安全状态归根到底也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自然因素除外)。安全文化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其重点在于规范人的安全思想和行为,使安全操作的重要性、必要性深深扎根在每位员工的心中,让安全操作成为自觉行动。企业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就是抓住了安全生产中的主要矛盾。“安全”与“事故”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我们控制了事故的发生,就可以得到一个“安全”的环境,就是最大的节约。预防事故和意外灾害的发生是技术问题,是管理问题,是认识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是人的安全文化素质问题。因此,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是抓好企业安全生产的金钥匙。我公司目前正在进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认证工作,目的也是为了规范公司的安全管理工作,通过切实有效的安全保护措施,保证员工的生命健康安全。近几年来,公司几任领导班子都非常注重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工作,将安全文化建设作为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曾先后提出过“安全无小事、安全无空闲、安全无定时”的“三无原则”、对待安全工作的“四种心态”以及抓好安全工作的“五大意义”等安全管理理念,通过深入的宣传教育,这些安全理念对我公司的安全生产工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使我公司顺利完成了安全年的考核目标。今年5月,集团公司詹新望副总裁在集团安全例会上提出了“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方针,方针直接体现了“以人为本”这个安全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了“一切为了人的人本观念”这个安全文化建设的基本准则。

但是,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需要通过一定的资源和过程才能实现。要改变旧的传统观念,从原有思想认识得到转变和提高,进而提高员工的安全文化素质,绝非轻而易举的事,它需要付出漫长而艰巨的努力,需要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强化,做到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使员工自觉做到时时、事事、处处蹦紧安全生产这根弦。因此,我们深信:付出终将有回报!同样,安全生产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在日常的安全管理工作中,不断灌输安全文化理念,启发、引导、强化各级员工的安全意识,增强员工的思想认识和防范意识,提高员工的安全素质和操作技能,使之从“要我安全”转变为“我要安全”、“我会安全”,才能最终达到“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的安全状态。

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篇6

导语;了解中国文化在不同时期对世界的影响,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对民族文化的认可度。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在不同时期对世界起着自己独特的作用,调查方式为通过查阅文献,报刊了解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分为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中国文化的现在意义。以及调查研究之后的心得体会。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灿烂的文明。通过查阅文献,从以下几个方面看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1.古典哲学。在《易经》包含现代计算机二进制的基础现代数理逻辑也要依托于《易经》,《老子》思辩哲学应用于现代哲学、《孙子》应用于商战、《四书五经》对中国周边国家如:韩国、日本、朝鲜等影响更大,这些国家都是中国文化圈的成员。启蒙运动中,法国伏尔泰便利用了中国儒家思想,伏尔泰将儒家的哲学思想、政治理论、道德伦理、人性观念、社会法则等加以综合研究,建构了一套对西方社会产生过很大影响的新的社会学说。明代王阳明的学说还推动了日本的“明治维新”。第一本提到儒教的书《儒家道德》,1641年在伦敦出版。

2.科技方面。中国的四大发明推动了世界的进步,近代化的开端,新航路的开辟,离不开指南针;思想解放、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离不开造纸术和印刷术;而火药又成为砸碎封建城堡的利器,在现代战争中作用很大,就是航天也要用到。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于彻底地改造近代世界并使之与古代及中世纪划分开来,比任何宗教、任何占卜术的影响或任何征服者的成功所起的作用更大。火箭也是中国首先发明的。中国漆器,中国冶铁和穿井技术都是世界最先出现的。中餐、中医也世界独具特色的。英国李约瑟博士在《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一书中动情地写道:“中国文献清楚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又一个不平凡的发明和发现,考古证据或绘画实物证实中国的发明与发现比欧洲的或照搬采用的发明或发现一般往往领先很长一段时间。无论是二项式系数排列,还是旋转运动与直线运动相互转移的方法,或是第一台时钟中的擒纵装置,或韧性铸铁犁铧,或植物学与土壤学的开创,或皮肤与内脏的关系,或天花痘苗接种的发现——不管你探究哪一项,中国总是一个接一个地居世界第一。”李约瑟著的长达2000万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向世界生动详实地展示了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伟大创造及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与影响。3.文化方面(狭义的)。隋唐时中外交往空前频繁,周边国家大多仿效中国的各项制度,日本大化改新使其进入封建社会,中国文化圈也在这时形成。中国的文化在明代以前一直是世界领先。中国的城市发展对世界也有很大影响,宋代以前,世界是许多国家学习中国的城市建造。中国中古的开放时代为世界各国培养了许多各方面的人才。在艺术门类内,中国的书法、国画、诗歌独树一帜。中国文官制度特别是科举制度对西方文官系统的形成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推动作用。1570—1870年的300年间,西方国家出版的有关介绍中国文官制度与政治制度的书籍竟多达70种。《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等四大古典名著以及《聊斋志异》、《金瓶梅》等被译成多国文字,深深地影响着世界文坛。德国文豪歌德在比较中西文学后曾感慨地说:“当中国人已拥有小说的时候,我们的祖先还正在树林里生活呢!”举世闻名的中华武术,是我国民间流行最广泛的体育项目。千百年来,中华武术对世界武坛尤其是亚洲武坛有过重大影响。1936年柏林奥运会上,中国武术震惊了世界。中国琴棋书画对世界也有很大影响,尤其是中国文化圈内的国家。

4.交通方面。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连接了亚欧,促进了各地的交流。四大发明除火药是元朝军队带去的其它都是经丝绸之路传过去的。

5.经济方面。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粟等作物的国家,尤其水稻种植的传播极大促进了其他地区农业的发展,养活了更多的人口。世界上660多种主要栽培作物中,起源于中国的就有136种,占20%以上,居世界第一。中国还是最早养蚕的国家,丝绸也是中国的重要发明。中国烧造的瓷器也是中国独特的创造,中国人china,就与陶瓷有关。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中国茶业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饮茶的习惯最早起源于中国,如今饮茶更成为世界性的风尚。茶,作为世界三大健康饮品之一,足迹遍布了整个世界。英国的李约瑟曾说:“茶是中国继火药、造纸、印刷、指南针四大发明之后,对人类的第五个贡献。”亚洲国小龙的发展都深受中国文化影响。

6.对外交往。郑和下西洋时倡导: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亚非国家间的交往确立了现代外交不成文的准则,对后世影响深远。中国人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幅员辽阔,中古时代经济文化一直世界领先,为世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可以这样说中国文化影响深远,跨越国界疆域时间等的限制,对不同国家的社会进步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对中国文化现代意义的探究主要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怀人本

西方文化是以宗教为主导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却具有深厚的人本主义色彩。尽管中国古代礼仪中存在各式各样门类繁多的宗教祭祀等仪式,但神学始终不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中国传统文化更关注人,更关心芸芸众生的生存状态和生存需要。

中国典籍中,很早就有“人”是天地所生万物中最灵、最贵者的思想。如《尚书·泰誓》中说:“惟天地,万物之母;惟人,万物之灵。”

《孝经》中则借孔子的名义说:“天地之性,人为贵。”这句话中的“性”字,是“生”的意思。宋人邢 解释说:“性,生也。言天地之所生,惟人最贵也。”

在《礼记·礼运》篇中,人们又进一步对人之所以异于万物的道理作了理论上的说明。如说“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

子曰:“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仁”,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礼记》也出现了“天下为公”的理念……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很在程度上来说是关注人生的文化,而这在世界文化体系中都是十分珍贵的。其中有很多关于人生价值的思考和讨论,也都十分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提倡对人的关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精华。这一点,与我们当代社会提倡的以人为本和民主民本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具有极强的时代意义。

(二)道德的教化

在现代社会,很多中国人是不信教的,一些外国人认为,中国的所有社会问题,都由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引起。中国的宗教信仰文化对中国人民的影响可能真的不是很大,但事实上,中国的道德信仰系统却十分完备。

这一种道德信仰,渗透到我们生活的角角落落,甚至已经成为我们的一部分。而我们需要的这种道德教化,不是封建社会三纲五常的约束,而是一种去伪存真的,一种现代社会正常动作所需的道德规范。

中国礼仪文化中有很多道德的因素。

《诗经》提出“夙夜在公”,《尚书·周官》提出“以公来私民其允怀”,都提倡注重整体精神,都强调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而奋斗的爱国主义思想。正是在重视整体精神的影响下,出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的香水偿息奋斗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民族在自己的五千年文明史上,之所以能历经磨难,长兴不衰,具有强烈的民族凝聚力和坚忍不拔的民族伟力,就是因为我们民族有着一种崇高道德精神。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提倡人伦价值,强调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等美德。

中国传统道德历来十分重视人伦关系的道德价值,强调每个人在人伦关系中应有的道德义务。从《尚书》中提出的“五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到孟子提出的“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再到《礼记·礼运》中所讲的“十义”,即“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贞、长惠、幼顺、君仁、臣忠”,都从不同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角度,规定了每个人为维护良好的人伦关系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传统人伦关系中的维护封建等级关系的糟粕无疑应当批判和剔除,但其中包含的有益因素,如能赋予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涵义,对于改善家庭与社会的人伦关系,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仍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另外,传统文化中还对我们提出“诚信”,“仁爱”,“互助”等等道德上的要求和希望……这种注重对人的道德教化,和“以德治国”的思想,是非常值得我们今天构建精神文明所继承和发扬的。

(三)追求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个核心思想就是追求和谐。“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待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多方面关系的时候,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和谐放在了首位。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道家提出“天人和一”的思想。即把自然与人看作一个统一、平衡、和谐的整体。主张“道法自然”,即人们要顺从自然,回归自然,把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惩罚减少到最低限度,寻求人类理想的生存空间。

在人际关系上,强调和谐有序,追求实现“仁者爱人”、“礼之用、和为贵”的和谐社会。

另外,《尚书》中关于尧舜禹执政理念的记载就有“协和万邦”、“咸和万民”的名言,这表明,在国家尚未形成的时候,先民就已经把和谐作为治理天下的最高境界。史伯的“和实生物”,孔子的“和为贵”,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尚同”,“非攻”,老了的“知和曰常”,都以“和”作为最理想的社会生活状态。

和谐文化是人类世界的共同精神财富,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恒久价值,我们要理解它,然后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真正为构建和谐文化出力。

三 继承与更新

文化是一个国家存在的基础,如果丢弃了传统文化,我们将推动的是我们自己的根和灵魂。

当然,另一方面说,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积淀,也存在一些腐朽的“毒素”,不利于社会的进步,是必须要剔除的,这就要求我们更加清醒地来了解认识我们的传统文化,取精华,去糟粕,继承一些“老祖宗”的东西,同时吸收外来的好的文化,以此来更新我们的文化,创造一种真正适合中国的文化。

总的来说,单说一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没有多大意义的,我们首先要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再来谈取舍的问题。

对我们年轻一代来说,尤其要有自己的主见,一件事,首先要走进它,了解它,才能来评价它,在对待“文化”的问题上更不能随大流。

比如说说到传统文化的取舍上,如果我们对自己的文化本身都不了解,只是完全听信别人的“经验”,就不可能找到真正属于我们,适合我们的文化。而只有在学习中,我们才能既做到继承,又能尝试创新。

中国古代传统思想对建筑的影响 篇7

中华文明史有五千多年, 五千多年里出现过多种思潮, 影响最大、最深入人心的当属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教文化。这些思想不但影响人们的意识形态、行为准则, 而且对建筑发展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历史上很多著名建筑, 尤其是民族特点浓郁的建筑, 传统思想的烙印都是非常明显的。也正是对这些思想的继承、发扬, 才有了中华建筑的瑰宝。

1. 古代传统思想的核心内容

1.1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 起源于东周春秋崇奉孔子学说的学派, 其学派崇尚“礼乐”和“仁义”, 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 主张“德治”“仁政”, 重视伦理关系。儒学最初指的是司仪, 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 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 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儒家最重规矩, 重人际伦理规范, 倡导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荀子·礼论》篇:“礼有三本。天地者, 生之本也;先祖者, 类之本也;君师者, 治之本也。…… 故礼, 上事天, 下事地, 尊先祖而隆君师, 是礼之三本也。” 《春秋繁露·仁义法》:“仁之法, 在爱人, 不在爱我。义之法, 在正己, 不在正人。” 讲的就是“礼”和“仁”。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 “仁”的核心就是“爱人”。以“仁”为内在核心, 以“礼”为外在核心, 内“仁”的外在表现就是遵守“礼”法。

1.2 道家思想

道教是中国汉民族中的土生教, 它是一个十分庞杂的文化综合体, 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医学等的发展有过重大的影响。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 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 是统治宇宙间一切运动的法则, 是社会人生的基本准则。《道德经》:“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寂兮寥兮, 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 字之曰道。” “天下有始, 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 以知其子。既知其子, 复守其母, 没身不殆”, 《道德经》:“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这些都是“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来源。道家, 中国古代主要思想流派之一, 是后世道教理论的重要基础之一。道家以道、无、自然、天性为核心理念, 认为天道无为、道法自然, 据此提出无为而治、以雌守雄、以柔克刚等政治、军事策略, 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1.3 佛教思想

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 世纪至公元前5 世纪的古印度, 东汉时传入我国, 魏晋南北朝得到急剧发展, 隋、唐达到了全盛时期。佛教思想的核心是“心性和谐”和“众生平等”, 佛不是神, 佛是一个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佛教是佛陀的教育, 而不是拜佛的宗教, 凡是宗教, 无不信奉神的创造及神的主宰, 佛教却是彻底的无神论者, 因此佛教似宗教而又非宗教, 类哲学而又非哲学, 通科学而又非科学, 这是佛教的最大特色。佛家强调的是自身修养, 佛不是万能的, 佛不能赐予我们以解脱, 他只能教导我们, 我们还得凭自己的努力才得解脱。佛家教义的主要思想就是鼓励人们行善, 勿恶;忍耐, 戒欲;生灵平等。

2. 传统思想对建筑的影响

“礼制”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并作为一切行为的准则, 在建筑上的表现是以建筑布局、建筑规模、建筑色彩、建筑装饰等区分人的等级, 例如, 在规划上以中央方位为尊贵, 宫城规划在城市的中央, 主要建筑安排在中轴线上, 向心式布置和中轴线体现了伦理和帝王礼制。运用方位尊卑, 按等级贵贱差别建立严谨的分区规划, 是中国古城市规划的一大特色, 也是它所代表的社会意识的本质反映;在规模上“以大为贵”“以高为贵”, 《春秋典》对城市中的等级有明确的规定“天子九里, 公七里, 侯五里, 子男三里”, 《吴越春秋》中有“筑城以卫君, 造郭以居民”, 高大的建筑渲染威严, 以示等级;黄色为最尊贵的颜色, 只有宫廷建筑才可用黄琉璃瓦;以龙凤为主要题材的和玺彩画, 只能用于皇家专用建筑上。人死以后, 坟园的占地面积、坟丘高度、墓碑形制等等也有严格的等级, 违背这些制度, 便是违法, 要受到刑法制裁。 儒家思想在建筑上对中国古代建筑的规则对称布局以及城市规划有较大影响。

“道”是道教的核心思想, 道家崇尚自然, 在建筑上的体现是尊重自然、因地制宜, 讲求的是人、建筑与自然的融合。道教思想极大的影响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和自然观, 对园林、民居和古村落布局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古民居和村落选址方面讲求的是“觅龙”“察砂”“观水”“点穴”“立向”。老庄认为道本无为而能生化万物, 人与自然相比, 渺乎其小, 而自然完美, 人则无法避免缺失。因此人自始就不去与大自然争衡, 而以天地为心的态度去顺应自然、接纳自然。道家学说对中国古典艺术、园林艺术, 中国古代人们的审美观有较大的推动。

佛教刚传入中国时, 佛教建筑的形式并没有传入, 最早的佛教建筑是仿照我国宫殿建筑建造, 并加入了印度佛教建筑的一些元素。根据印度佛教建筑塔寺并重的观点, 佛塔居于寺院中心位置, 此时的佛教建筑模仿多于创新。隋唐至宋辽金时期, 佛教达到全盛时期, 佛教的中国化完成, 与此相应, 也完全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建筑。明、清佛寺的布置是严格多进院落形式, 进入山门, 山门内两侧设钟楼、鼓楼, 中央正对山门的是天王殿, 穿过天王殿是第二个院落, 坐落在院落正中主轴线上的是正殿 (大雄宝殿) , 正殿对于整个佛寺建筑群体是中心建筑物, 正殿左右设配殿, 正殿后一进院落设藏经阁。主轴院落的两侧多布置僧房、禅堂、斋堂等僧人居住的房屋。小型寺庙, 一般为一进院落, 走进山门迎面就是大殿, 两厢为僧房。在建筑布局上, 殿阁延纵深布置, 四周以较低的挟屋与配殿建筑, 拥簇中央高耸的殿阁, 成为一个整体。中国佛寺建筑脱胎于中国宫殿模式, 又异于印度的伽蓝, 佛教建筑文化是外来建筑文化与本土文化融合的产物。佛教建筑发展的历史给我们的启迪是, 只有将外来建筑文化中的优势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精粹的有机融合起来, 才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发展道路。在尊卑等级严格的封建社会, 允许寺院仿照宫殿建筑建造, 可见佛教的影响力之大和古代帝王对其的重视程度。

综上所述, 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的主流是儒道释, 相对于儒家思想的积极入世来讲, 道家和佛教则是出世的 (道家本质上是顺世) 。既然是出世, 那自然对建筑的价值影响就很小, 因此, 我们谈古代传统思想对建筑的影响, 实际上主要是谈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讲究“天人合一”, 追求“仁”“义”“礼”“智”“信”与“中庸”, 讲究等级秩序。儒家思想对古代建筑营造技术 (形) 和建筑营造制度 (制) 的影响, 突出体现在选址、规划、设计和布局上。

3. 中国古建筑的特点

中国古建筑多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 以木构架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 各个构件之间以榫卯相结合。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 (图1) 、穿斗 (图2) 、井干 (图3) 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常采用抬梁式结构, 穿斗式结构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 井干式是用木材交叉堆叠而成的在森林地区有所使用。

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 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 进而以庭院为单元, 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就单体建筑而言, 以长方形平面最为普遍。此外, 还有圆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几何形状平面。就整体而言, 重要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 以庭院为单元, 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 借助于建筑群体的有机组合和烘托, 使主体建筑显得格外宏伟壮丽。民居及风景园林则采用了“因天时, 就地利”的灵活布局方式。

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优美尤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 主要有庑殿 (图4) 、歇山 (图5) 、悬山 (图6) 、硬山 (图7) 、攒尖 (图8) 、卷棚 (图9) 、录顶 (图10) 等形式。庑殿顶也好, 歇山顶也好, 都是大屋顶, 显得稳重协调。屋顶中直线和曲线巧妙地组合, 形成向上微翘的飞檐, 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 而且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还有一些屋顶造型虽少见, 但也颇具代表性, 如囤顶 (图11) 、单坡顶 (图12) 、穹窿顶 (图13) 、勾连搭顶 (图14) 、圆券顶 (图15) 等, 囤顶在东北辽西地区的民居中较多采用, 单坡顶在陕西关中农村的民居中较常使用, 穹隆顶在砖石建筑中较多使用, 圆券顶又称“拱顶”在山西民居偶有出现, 勾连搭顶能在不提高屋面整体高度的情况下, 扩大室内空间。

斗拱 (图16) 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构件, 是由方形的斗、升、拱、翘、昂组成, 是较大建筑物的柱与屋顶间之过渡部分。其功用在于承受上部支出的屋檐, 将其重量或直接集中到柱上, 或间接的先纳至额枋上再转到柱上。斗拱是中华古代建筑中特有的形制, 只有在非常重要或带纪念性的建筑物, 才有斗拱的安置。斗拱使人产生一种神秘莫测的奇妙感觉。在美学和结构上它也拥有一种独特的风格。无论从艺术或技术的角度来看, 斗拱都足以象征和代表中华古典的建筑精神和气质。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包括对大木、小木、砖、瓦、石、油诸作的装饰手法和式样, 也包括为创造艺术环境而设置的建筑小品。中国古代建筑装饰鲜明地体现出中国建筑的美学特征:充分体现建筑的社会功能——装饰的式样、色彩、质地、题材等都服从于建筑的社会功能;实用与艺术相结合——装饰与结构紧密结合, 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具有一定的格式化——有相当严格的规矩做法, 但也很注意细微的变化;风格特点突出——有着鲜明的时代性、地区性和民族性。

由于礼制思想的影响, 中国古建重视建筑布置的规制。由于建造技术方面师徒传承不重书籍, 技术的流传局限在工匠的薪火相授, 囿困于师徒的门户之见, 而不能进行系统总结、提高与推广, 最终就限制了建筑技术的发展。总结传统古建的主要特点为: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 以木构架为基本结构形式 (梁柱式建筑) ;斗拱作为重要的建筑构件, 在屋顶和柱间发挥传力、出挑和装饰作用;平面布局具有简明的组织规律, 建筑外形优美, 尤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装饰丰富多彩;注意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

4. 现代建筑应汲取的养分

经过一千年的融合, 在宋代, 道、儒、佛已经三位一体了, 不论是儒家的修齐治平, 佛家的降伏其心, 还是道家的顺应自然, 笔者认为核心是要求人们通过内省, 提高自身境界, 达到与世界万物的和谐。这些思想体现在建筑上就是要求, 尊重自然, 做到“天人合一”;利用自然, 倡导“因地制宜”;交流会通, 做到“兼容并蓄”;多元融合, 做到“和合不同”;传承精髓, 追求“创新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 建筑与自然的有机结合, 在自然环境中融入人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风貌。

4.1 尊重自然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的重要特征之一, 认为宇宙的终极本体与人的道德原则是统一的, 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的人方是理想人格。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建筑中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 顺应自然。在进行建筑布局和规划设计时要顺应地形、绿化等自然环境, 达到人为与自然的协调。

(2) 模仿自然。利用人工造景的方式, 把象征自然中的山、林、湖、海引入院内, 巧妙地吸取自然的形式, 使建筑与自然达到统一。

(3) 借用自然。利用借景手法通过的窗、门、洞、阁、亭等把自然的美景引入建筑中, 形成景中景、画中画。

4.2 因地制宜

除了建筑规划时, 充分考虑并利用建筑场地的地形环境外, 建造时使用的主要建筑材料, 也要尽量选用建筑物所在地固有的建筑材料, 在园林绿化方面尽量选用当地的花草树木。这样不但能降低建造成本, 而且能降低使用成本。

4.3 兼容并蓄

传统建筑张显的是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传统建筑要持续发展就必须接纳和吸收外来优秀文化, 包括建筑艺术、建筑材料和建造工艺。优秀的建筑应该是适度融合了外来文化, 但又不失中国建筑的特点, 这就是传统建筑对外来优秀文化的兼容并蓄。

4.5 和合不同

随着时代发展和民族交往的增多, 中国传统建筑体现出传统文化追求多样性的特点, 在传统建筑为主体的环境中融合了异域建筑。将中国传统建筑群体和异域建筑, 按照空间序列和功能要求组织起来, 既满足使用上的要求又取得和谐统一的艺术效果。在群体中融合, 在个体上不同, 体现出异域文化和他邦建筑的特点。

4.6 创新发展

随着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出现及设计手段的改进, 为建筑师的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在享受现代科技成果的同时, 需要我们挖掘、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并通过某种手段表现出来, 在继承中发展, 在发展中创新。否认传统文化和闭关守旧都是不对的, 继承和创新是发展的必由之路。

5 结论

建筑是传承文化的载体, 文化赋予建筑以灵魂, 建筑与文化相互渗透, 密不可分。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建筑, 可以有效的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 张显民族精神。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 为避免建筑文化趋同化, 必须坚持优势互补的文化生态观, 充分肯定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价值, 维护建筑文化的多样性, 正所谓“越是民族的, 就越是世界的”。因此, 充分认识本民族的传统建筑文化, 对保护、继承和发展传统的建筑文化, 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周波.杨京灵.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东南文化》2011年03期

[2].程孝良.论儒家思想对中国古建筑的影响《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3].王海云.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云南工业大学学报》1998年第14卷第3期

传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 篇8

关键词:企业安全文化;安全行为;过度自信;企业文化;安全生产;安全事故;建筑企业

摘要:企业安全生产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以建筑企业员工安全管理的调查数据为基础,考察过度自信在安全文化与安全服从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安全观念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和安全物质文化对安全服从行为存在显著正向作用,而对过度自信存在显著负向作用;过度自信对安全服从行为具有显著负向作用,且它在安全观念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和安全物质文化预测安全服从行为过程中起到了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

中图分类号:F272-0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15)03-0107-05

Key words: enterprise safety culture; safety behavior; overconfidence; enterprise culture; safety production; safety accident;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Abstract: Safety production has become the social focus. Based on the research data from the staff safety management in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mediating role of overconfidence between safety culture and safety compliance behavio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safety concept culture, safety system culture and safety material culture have significantly positive influence on safety compliance behavior; safety concept culture, safety system culture and safety material culture have significantly negative influence on overconfidence respectively; overconfidence has significantly negative influence on safety compliance behavior; and overconfidence plays partial mediating role in the process of safety concept culture, safety system culture and safety material culture predicting safety compliance behavior respectively.

一、引言

建筑企业的生产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尽管它们在施工安全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施工安全事故却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统计,仅2014年下半年,我国建筑施工的较大安全事故就发生48起,死亡和下落不明176人。从建筑企业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来看,员工的不安全行为是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为了规范员工的安全行为,提高安全绩效,建筑企业越来越重视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和员工的安全行为管理。

学术界对安全文化与安全服从行为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曹庆仁等的研究表明:安全文化对员工安全服从行为存在正向作用〔1〕;张超等的研究结果与曹庆仁等的基本一致:安全物质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安全精神文化三个维度均对安全服从行为存在正向影响〔2〕;袁玥通过研究建筑企业,认为:安全物质文化依次通过安全制度文化、安全观念文化正向预测安全服从行为〔3〕。也有学者更进一步地考察了外部安全动机和内部安全动机在安全文化与安全服从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机制〔4〕。

过度自信是指当个体评价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时,认为自己的水平高于群体的平均水平〔5〕。作为心理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变量,学者们在投资决策、公司治理、薪酬管理等领域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6~8〕。目前已有学者将过度自信引入到行为管理领域,研究其对安全绩效的影响〔9~10〕,但鲜有学者将安全观念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安全物质文化、过度自信和安全服从行为纳入同一框架进行研究,因此无法判断它们之间的关系。

基于以上原因,笔者从建筑企业员工安全管理的角度出发,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检验安全观念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安全物质文化对过度自信和安全服从行为的影响,以及过度自信的中介作用,以期为企业安全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在成都、绵阳、武汉、苏州和唐山5地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单位包括中国交通建设、中国建筑、中国中铁、四川路桥等多家大中型建筑企业,其工程项目涉及路桥工程、房屋建筑工程、隧道工程、铁路工程等。调查对象包括技术员、安全员、监理员等现场管理人员以及施工工人,共发放问卷800份,最终收回问卷738份,其中有效问卷660份,有效率89.4%。660份有效问卷的描述性统计显示:男性575人,占871%,女性85人,129%;年龄在30岁以下的有277人,占420%,年龄在31~40岁的有221人,占335%,年龄在41岁及以上的有162人,占245%;施工管理人员252人,占382%,施工工人408人,占618%。

(二)研究工具

1.安全文化和安全服从行为的测量及计分方法

(1)安全文化的测量。安全文化包括安全观念文化(Safety Concept Culture,SCC)、安全制度文化(Safety System Culture,SSC)和安全物质文化(Safety Material Culture,SMC)三个维度〔2,4,9〕,分别采用杨世军等的管理层观念文化(作为安全观念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和安全物质文化三个分量表来测量〔11〕。其中,安全观念文化包括6个题项,如:“单位始终认为安全比工程进度更重要”;安全制度文化包括10个题项,如:“单位建立了周密的安全考核制度”;安全物质文化包括11个题项,如:“单位在现场对各种用途的道路进行了明确标记”。本文采用Likert 5点量尺对各题项进行测量,1表示非常不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数字越大(后同),安全文化得分越高。

(2)安全服从行为的测量。安全服从行为(Safety Compliance Behavior,SCB)采用杨世军等的安全服从行为量表来测量〔11〕,共4个题项,如:“我在工作时总是按照正确的安全规程操作”。

(3)安全文化和安全服从行为的计分方法。为了使安全文化和安全服从行为各题项得分的取值范围与OC1-2的取值范围同样落在〔-1,1〕之内,采用如下公式进行线性转换:

SCC1-6/ SSC1-10/ SMC1-11/ SCB1-4=x-32。

式中:SCC1-6表示安全观念文化量表各题项的计算得分,SSC1-10表示安全制度文化量表各题项的计算得分,SMC1-11表示安全物质文化量表各题项的计算得分,SCB1-4表示安全服从行为量表各题项的计算得分,x表示被试所填数值。

2.过度自信的测量及计分方法

(1)过度自信的测量。在借鉴文献〔12~13〕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自编建筑企业员工的过度自信量表,共2个题项,要求被试估计“在做同一项具有安全风险的工作任务时,所在单位中‘比本人拥有更好安全技能的百分比和‘比本人拥有更好安全管理能力和安全管理水平的百分比”。编制量表后,在桥梁施工现场(广东省佛山市)和房屋建筑施工现场(河北省唐山市)对该量表的内容效度、信度和因子结构进行了前期检验,共发放问卷66份,结果表明:该量表的内容设置合理、有效,且信度和效度均通过检验,量表正式调查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 α)为0913。

(2)过度自信的计分方法与判断。因为安全文化和安全服从行为均采用的是Likert 5点计分法,与过度自信量表的百分比量尺计分形式不一致,考虑计算的简便性和科学性,所以需要对过度自信的直接测量数据进行转换。采用下面的公式对过度自信的原始数据进行中心化处理,通过线性转换后的OC1-2取值落在〔-1,1〕之内。

OC1-2=50-x50。

式中:OC1-2为过度自信量表各题项的计算得分,x表示被试所填数值。

(三)统计分析

本研究所有统计分析使用SPSS 190软件完成。首先,进行过度自信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的前期检验,然后,采用调查样本数据进行各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第三,进行变量间的相关分析,第四,采用回归分析检验过度自信在安全文化(包括安全观念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和安全物质文化三个维度)与安全服从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

三、结果分析

(一)信效度检验

1.信度检验

为了判断各变量的测量题项是否真实、可信,本研究采用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 α)来检验各变量量表的信度。安全观念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安全物质文化、安全服从行为和过度自信5个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 α值)均大于张文彤和董伟建议的可接受值08水平〔13〕(见表1),表明各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

2.效度检验

本研究采用因子分析对各量表的结构效度进行评价。在进行因子分析之前,首先进行KMO检验,以确定各量表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各量表的KMO检验值均大于可接受值05,表明各量表的原有题项适合做因子分析〔14〕。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并选取特征根值大于1的特征根,对各量表逐个进行因子分析(由于本研究对各量表进行因子分析是逐个进行的,且分析时只提取了一个因子,所以不需要进行因子旋转),发现安全观念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安全服从行为和过度自信4个量表原有题项的变量共同度均大于可接受值05,且方差贡献率均大于可接受值50%,这说明各题项的原有信息丢失较少,因子分析结果比较理想(见表1)。对安全物质文化量表进行因子分析时,删除了变量共同度小于可接受值05的题项,即删除了“单位会严格按照国家强制安全标准进行施工”和“单位在现场挂牌标记安全生产(无重大伤亡)天数”2个题项。删除以上2个题项后,KMO检验值为0940,远大于可接受值05,表明该量表的原有题项适合做因子分析;而且各题项的变量共同度均大于可接受值05,且方差贡献率为62906%,大于可接受值50%,这说明该量表各题项的原有信息丢失较少,因子分析结果比较理想(见表1)。

(二)各变量间的相关分析

如表2所示,安全观念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安全物质文化分别与过度自信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89、-0250、-0258;安全观念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安全物质文化分别与安全服从行为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574、0536、0593;过度自信与安全服从行为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r为-0322。

(三)过度自信的中介作用检验

1.中介作用的检验方法

根据温忠麟等提出的中介效应程序〔15〕,同时参考董小刚等采用的中介效应检验方法〔9〕,采用三步回归分析检验过度自信在安全文化(包括安全观念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和安全物质文化三个维度)与安全服从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第一步,检验安全文化与安全服从行为之间的关系,回归系数c为直接总效应,且应显著;第二步,检验安全文化与过度自信之间的关系,回归系数为a;第三步,检验当控制了中介变量过度自信对安全服从行为的影响之后,安全文化对安全服从行为的效应是否有显著变化,此处中介变量过度自信对应的回归系数为b,ab则为中介变量过度自信的中介效应,安全文化对应的回归系数c为直接效应,安全文化的总效应为ab+c,过度自信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ab/(ab+c)。需要注意的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中需要依次检验回归系数a、b的显著性,此处有两种情况:一是如果系数a和b都显著,则进行系数c的显著性检验,若c显著则过度自信的部分中介效应显著,若c不显著则过度自信的完全中介效应显著;二是如果系数a、b至少有一个不显著,则需要进行Sobel检验,若统计量z值显著则过度自信的中介效应显著,若统计量z值不显著则过度自信的中介效应不显著。根据上述检验程序,绘制过度自信在安全文化与安全服从行为之间的中介路径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安全文化包括安全观念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和安全物质文化三个维度;a、c分别为安全文化单独预测过度自信、安全服从行为的未标准化回归系数;b、c为过度自信与安全文化共同预测安全服从行为时各自的未标准化回归系数;Sa、Sb、Sc、Sc分别为对应的标准误差。

2.过度自信的中介作用检验结果

如表3所示,安全观念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和安全物质文化分别对安全服从行为存在显著正向作用(回归系数c即直接总效应分别为0548、0554、0624,且p值均小于0001);安全观念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和安全物质文化分别对过度自信存在显著负向作用(回归系数a分别为-0451、-0421、-0443,且p值均小于0001);过度自信对安全服从行为存在显著负向作用,过度自信在安全观念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和安全物质文化分别预测安全服从行为过程中起到了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将安全观念文化与过度自信同时置入回归模型,对应回归系数c为0501、b为-0104,且p值均小于0001;将安全制度文化与过度自信同时置入回归模型,对应回归系数c为0502、b为-0123,且p值均小于0001;将安全物质文化与过度自信同时置入回归模型,对应回归系数c为0575、b为-0111,且p值均小于0001)。过度自信的中介效应分别为0047、0052、0049,分别占总效应的86%、95%、79%。

多重共线性检验结果表明,回归系数的方差膨胀因子均不高于1091,接近于1,这说明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四、结论

如前所述,本研究从建筑企业员工安全管理的角度出发,采用回归分析,实证研究过度自信在安全观念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安全物质文化和安全服从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建筑企业的安全观念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和安全物质文化正向预测员工的安全服从行为。也就是说,建筑企业可以通过加强安全观念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和安全物质文化的建设,不断地规范员工安全服从行为。第二,建筑企业的安全观念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和安全物质文化对员工过度自信具有负向影响,过度自信对员工的安全服从行为具有负向影响。员工过度自信在建筑企业的安全观念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和安全物质文化分别预测员工安全服从行为的过程中起到了中介作用。换而言之,对于建筑企业而言,加强安全观念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和安全物质文化的建设,有助于控制或降低员工的过度自信水平,从而有助于规范员工的安全服从行为,以减少或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1〕

曹庆仁,李凯,刘丽娜.煤矿安全文化对员工行为安全影响作用的实证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1,21(4):143-149.

〔2〕张超,梅强,吴刚.机械制造企业安全文化对员工安全行为的影响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2014,40(7):43-46.

〔3〕袁玥.建筑企业安全文化对安全绩效作用机理的实证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2:33-35.

〔4〕董小刚,于凌云.建筑企业安全文化、安全动机与安全服从行为的关系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4,24(11):30-36.

〔5〕Larrick,R. P.,Burson, K. A.,Soll, J. B. Social Comparison and Confidence:When Thinking Youre Better Than Average Predicts Overconfidence(and When It Does Not)〔J〕.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2007,102(1):76-94.

〔6〕胡国柳,曹丰.高管过度自信程度、自由现金流与过度投资〔J〕.预测,2013,32(6):29-34.

〔7〕陈夙,吴俊杰.管理者过度自信、董事会结构与企业投融资风险——基于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中国软科学,2014,(6):109-116.

〔8〕伍如昕.绩效薪酬的心理成本:公平偏好和过度自信〔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4,(1):22-28.

〔9〕董小刚,高宁,夏雪.建筑企业安全文化对安全绩效的影响〔J〕.公路,2014,(8):140-146.

〔10〕董小刚,王顺洪.感知安全风险、过度自信与安全绩效的关系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4,24(9):8-14.

〔11〕杨世军,贾志永,陆绍凯.跨国工程项目安全绩效与安全文化关系模型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3,23(1):3-9.

〔12〕伍如昕.高管过度自信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商学院,2011:43-45.

〔13〕Glaser,M.,Weber,M..Overconfidence and Trading Volume〔J〕.Geneva Risk and Insurance Review,2007,32(1):l-36.

〔14〕张文彤,董伟.SPSS 统计分析高级教程(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219,366.

〔15〕温忠麟,张雷,侯杰泰,刘红云.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心理学报,2004,36(5):614-620.

上一篇:资本监管新规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影响及对策分析下一篇:物业秩序部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