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共11篇)
【摘要】核心素养是最近几年教育界关注的重点内容,但是从总体上来看,现阶段大多数教师对于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实施策略认识还存在着较大的缺陷。基于此种情况,在本文当中笔者首先通过查阅文献的方式对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进行了分析,并对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具体策略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 教学策略
一、引言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升,知识产出的效率也不断提升,以“书山有路勤为径”为指导思想的知识灌输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实际需求。因为,即使学生穷毕生之力都无法将现阶段已有的知识学完,而在未来知识产出的数量也必然明显增多,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不断增多,知识储备已经不再是影响个人发展的关键因素,但是学生的学习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会对学生的知识获得效率产生明显的影响。基于此种情况,我国教育部2014年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现阶段将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已经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措施。
二、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分析
在传统教育阶段,提升学生知识与技能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但是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单纯以知识与技能为教育目的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不利影响。许多学者对于教学究竟应该教什么这一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研究,最终认为教育阶段必须要引导学生形成能够支撑学生情感、心理以及终生学习发展的素养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具体来说核心素养包含多个层面的内涵,例如健康生活、主动学习、科学精神、人文底蕴、社会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的概念也是最近几年才被提出来了,现阶段大多数教师对于核心素养的认识存在着较大的缺陷,而对于落实核心素养的具体策略认识也不够深入。
三、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
(一)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长期以来在小学语文教育当中知识教育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这主要是由于能力的发展需要建立在一定的基础知识之上,而小学阶段学生的思想理念与认知能力发展还不够成熟,因此,大部分教师认为基础知识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往往以提升学生的知识量为教�W的主要目的。为了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教师必须要转变传统的语文教学理念,认识到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并积极主动的将学生的核心素养纳入到教学的全过程当中,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进一步发展。
(二)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增加实践教学
从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来看,涉及到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发展,其中大多数能力的培养都必须要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才能实现。但是一直以来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课堂理论教学占据了主导地位,虽然部分教师也会为学生安排实践教学,但是实践教学的“质”与“量”往往都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从而无法实现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基于此种情况,当前阶段小学语文教学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对课堂理论教学的内容进行缩减,并增加实践教学。在进行实践教学之前,教师还需要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提升实践教学的质量,将核心素养培养融入到实践教学当中,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提升。
(三)转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
在传统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学生的考试成绩几乎已经成为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唯一指标,这种评价模式对于学生的心理发育存在着一定的不利影响,最终会严重影响学生核心素养的进一步发展。基于此种情况,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机制,即基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实现对学生的全面评价,而不仅仅针对学生的考试成绩对其进行评价。例如,在对学生进行期末评价时需要综合考虑学生在本学期的考试成绩、课堂表现、记录遵守情况等全方位的信息,并针对不同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对不同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行调整。
四、结语
我国的教育历史源远流长,古有孔孟之道,程朱理学,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以后,伴随着“新文化”运动,涌现出了鲁迅,蔡元培等一大批教育大匠,他们提倡民主与科学,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人们渐渐认识到现有教育的弊端,提出了与应试教育相悖的素质教育。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发布。素质教育是社会进步的产物,是我国教育的创举。
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正式印发,“核心素养体系”出现在本文件中。“核心素养”理念,呼应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合组织和欧盟等国际组织所倡导的教育及课程改革的国际潮流。一方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强调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和学会改变等终身学习的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在经合组织的“素养的界定与选择”研究中,特别强调能使用工具沟通、能在异质社群中互动与能自律自主地行动等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借助学校教育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最新出炉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透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核心素养的提出,明确了学生在特定时段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指导教师准确把握教育的深度和广度。核心素养推动着教育改革的浪潮,把学校教育推到了新的高度。
二、个案与现状分析
新时代的初中学生朝气蓬勃,以独生子女居多,当00后的标签出现在他们身上时,他们也表现出了时代的缺憾。请看以下个案。
小明(化名):男,聪明,自尊心强,有时又有自卑感。他对数学等理科较为喜欢,但是对文科深恶痛绝,经常被老师批评。在校时间在老师的督促下能够及时上交作业,但是回家作业却经常敷衍了事,经常在放学时没有交完作业就擅自回家去。
小涛(化名):男,平时学习态度积极,成绩也很好。但是性格执拗,内心脆弱,难以接受批评。有一次因为在校运动会上参加自己不擅长的项目短跑,在临上场时突然倔强地表示不想参加了,并且不接受老师和同学的劝说。
小杨(化名):女,外向型性格,开朗乐观,大大咧咧,有个性,讲义气,思维活跃,敢说敢做。有一次因为网上QQ与低年级学生的口角,竟然采取威胁的方式恐吓小学生,造成及其恶劣的影响。在其妈妈到校后,她还与妈妈发生较大声的争执。
上学对他们来说是父母的要求,读书对他们而言是任务。小明为什么不喜欢文科,就是因为他的记忆力在同龄人中较为薄弱,特别是没有理解的记忆,让他痛苦万分。因为学习没有给他带来成就感,他对待学习的态度基本是得过且过,没有长远的规划,更不要说科学精神了。其实,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学生每天的学习不过是机械的模仿和死记硬背,涉及实践创新的甚少。学生的课余时间充斥的是补课,学生们缺乏人文底蕴和审美情趣的环境和教育。
小杨的表现如此叛逆,与妈妈的争执说明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她的个性大大咧咧,善于交朋友,但是有时候冲动过激,伤害了别人也伤害了自己。她内心里渴望被理解,却无法在正常途径获得关注,因而做出缺少责任感的事情。叛逆任性,甚至横行霸道的孩子内心都是有些小障碍,他们缺乏责任感和进取心,身心俱疲,需要我们老师循循善诱,帮助他们平稳度过青春期。
小涛虽然学习成绩优秀,但是并没有学会学习,也许他平时的学习多倾向于模仿和记忆。当然,他在为人处世方面也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当出现他不擅长项目的时候,他只知道用躲避来维护自尊,甚至忘记了尊重他人。他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成绩优秀的他不应该做一个读书的机器,而是应该在各方面全面发展。
个案中的三位学生聪明可爱,如何帮助他们符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呢?
三、疏导措施
1. 多一点理解,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初中生身心发展速度快,但两者发展并不同步,心理活动复杂而激烈,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心理需求与现实的制约矛盾日趋突出。这就需要我们老师理解他们的心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观念,增强责任心。
小杨平时比较逆反,对老师家长都比较叛逆,做事比较冲动,没有责任感。威胁低年级学生事件发生后,我通过家访了解到她的爸妈平时工作比较忙,她放学回家父母都还没有下班,她就自己下点冰箱里的速冻食品当晚饭吃。她爸爸性格比较暴躁,对于女儿的有些不良行为,比如玩手机,与人争吵等,往往采取打骂的方式,更进一步激起了小杨的不满,她觉得父母对她不理解,甚至认为父母对自己不好。我了解情况之后,不急于找她谈话,而是理解她的立场,一个渴望得到关注和理解却没有得到的孩子是没有安全感的。我有时候跟她聊聊我以前学生的故事,夸奖她独立的生活能力,并时常关心她的生活,天冷了关照她多加一件衣物,放学晚了有时给她一包饼干。因为她的学习成绩尚好,我经常询问她有没有遇到难题,遇到难题要及时问老师或同学。渐渐地,她对我也多了一份理解。当她穿着另类或者学习不努力的时候,我的批评建议她也都能够接受了。等她平静下来后,我找她谈了一下威胁低年级学生事件。也许是我的理解让她感受到了温暖,她主动说起了事情的原委,并且承认自己的错误,但是她也强调了对方学生的问题。我表扬了她知错就改的行为,但是也提醒她对方是低年级学生。我从将心比心地的事例入手,明确她威胁行为的恶劣影响,但是对引起她过激行为的前因表示理解。她终于认识到了自己在这次事件中是需要承担主要责任的。我坚持日常对她的理解和关心,她慢慢地和我亲近很多,有时候还帮我发发作业本,做事也比较有责任心了,有一次,班里的其他同学发生较为激烈的争执,她不但没有参与其中,反而劝阻了差点起冲突的双方。
2. 多一点指导,健全学生的心理
初中生的心理发展往往处于矛盾状态,其心理水平呈现半成熟、半幼稚性。他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仔细钻研,对无法熟练掌握的事物避之不及,他们骄傲又自卑,勇敢又懦弱。他们需要老师家长对于过程方法的指导,所以,当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或多或少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时,我们老师一定要多宽容,多包容,多给他们一些方法的指导。
小明重理轻文,在学习上遇到了很大的障碍。我通过与家长沟通了解到,小明在家帮助家长做家务,孝顺父母,是一个好孩子。但就是在学习上没有更好的方法,他自己也非常地着急,从而产生了自卑的心理。为了帮助他,我先从他自信的科目入手。因为他在理科上还有较大的优势,我常常在课上提问他,并且及时表扬他。好几次理科测试,他的成绩都有所进步,慢慢地,他对理科的兴趣越来越大,作业也越来越认真。我看时机已经成熟了,就找他聊聊文科的事情。依据大脑的特性及其运作机制:相对简单具象的知识尚可通过灌输来使学生完成识记任务,但相对复杂抽象的知识就必须籍由学习者的深层理解来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我还给他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他不是他的记忆里不好,而是人类的记忆都要符合遗忘规律。我与他分享我自己的学习方法,教给他一些有趣的口诀,我个人的经验是早上和晚上适合背诵,并且要有耐心,不厌其烦地多读多背,这样也会提高自己的背诵能力。我与任课老师沟通,让他们教小明一些实用的记忆方法,比如英语可以在早上梳洗的时候听,营造英语口语环境,有效帮助记忆;语文需要先把文言文的意思理解清楚,抓紧碎片时间朗读,然后晚上回家再背诵就轻松很多。我建议小明的妈妈买一些英语和语文的小读物和小故事给他课余时间看看,既可以丰富他的课外阅读,也可以提高他对文科的兴趣,让他体会人类社会深厚的文化沉淀。一段时间之后,小明的妈妈告诉我,虽然小明的成绩进步还不是很明显,但是他开始愿意学习文科,并且有时候会自己看看课外书,任课老师也有表扬他,他的信心有所增强,对学习有了一定的兴趣。
3. 多一点榜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力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爱和归属感的需要是第三个层次的需求,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才会向高一层次发展。初中生大多数来自于独生子女家庭,父母给与的照顾虽然很多,但是学校给与的关爱还是不可或缺的,甚至在有些学生的心目中,老师的表扬和关心远远比家长的更重要。当今信息化时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会学习,这是他们建立完整人格基础。我们老师要注重学习过程,优化学习方法,一定能够让学生们学到一生受用不尽的能力和方法。
小涛是班里的好学生,平时的表现一贯听话乖巧。但是有一次因为不想参加自己薄弱的体育项目短跑,固执己见,甚至与体育老师闹起了脾气。我当时很是吃惊,因为担心他的情绪,我通过学生了解到,小涛爸妈从小对他严格要求,他也非常听话地慢慢成长为优秀学生。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受到很多的表扬,他已经习惯于表扬,而缺少挫折。父母对他偶尔的不当行为进行严苛的惩罚,甚至有一次,小涛在参加比赛时,因为太过紧张没有发挥好,没有取得好成绩,父母就惩罚他一周不能看电视,这在他小小的心灵上烙下了深刻的痕迹,一定要比别人优秀,如果不优秀也不能让别人知道。所以,这次老师让他参加他不是很擅长的项目,他担心表现不好,受到父母的责怪,同学的耻笑,因此怎么也不愿意参加。我主动找他谈心,告诉他不想参加可以不参加,但是要提前告诉老师,这是尊重他人的表现。他见我不勉强他参加项目,态度就缓和了许多。我知道他喜欢足球,尤其崇拜球星梅西。我让他讲述梅西的故事,告诉他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患过侏儒症的梅西也通过很大的努力,最终用高超的足球技艺征服世界。我鼓励他在自己不擅长的项目勤加练习,一定可以有所突破。一段时间之后,其他同学告诉我,小涛经常在练习短跑,争取要参加明年的校运会比赛。我相信小涛已经学会如何把自己的薄弱环节变成自己的强项了。
四、结语
核心素养对当今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一定要遵循学生的年龄趋势,理解学生,热爱学生,帮助他们成长为心理健康,学会学习的全面发展人才。
参考文献
[1]蔡清田.“核心素养”:新课改的目标来源[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
[2]钟启泉.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J].中国教育报,2015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思维模式;学习能力
如今我们生活在现代科学快步发展的时代,文字、数字、图形逐渐与我们融为一体,是日常生活中的必不可少的信息,数学也是数字化时代的产物和结晶。生活中到处都与数学息息相关,因此,学好数学能够帮助人们正确看待问题并解决问题。加强对小学数学的重视也是学好数学的一个初级阶段,只有从小培养学生特定的数学思维模式才能稳定学生的发展,有助于为未来高级数学的学习奠定一定的数学基础。因此,如何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和正确理解,是教师现阶段需要关心和研究的。
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价值
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就是提高学生的素养,小学数学也是如此,为体现教育工作的价值理念,就需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以讲述例子的方式传授数学思想,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生活中面临的数学难题。要提高小学数学的核心素养,就需要教师把理念落实到整个教学过程和环节中,充分满足每个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要求,有助于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二、如何将核心素养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
1.增强学生与小学数学学科的关系
由于小学数学教师受专业课程培训的影响,设置对学生数学学习没有实质性作用的课程,忽略对学生数学教育的目的和要求。为此,教师应当增强学生与数学学科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更能理解和学习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对数学课程内容进行深刻分析,发现并探索有关数学核心素养的知识理论,将数学课程与学生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帮助学生打开数学思维的大门,引导学生在逐步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数学观点和思想,协助教学工作的开展。
2.转变教学方式,深刻体会学生感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学习的感受,要理解和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认真分析规律变化,使学生形成自由性和开放性的数学课堂。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与合作,更好地观察和学习数学知识。例如,教师可以利用数学相关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举例“小鹿今年x岁,爸爸的年龄比小鹿大4倍,那爸爸今年多少岁?猜猜小鹿今年可能多少岁?( )A.10岁 B.5岁 C.20岁”学生可以以此来推算问题的答案,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3.结合游戏设计,使学生快乐学习数学
学习数学不只是枯燥地解答问题,还可以与游戏相结合。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可以利用与小学数学相关的益智游戏,让学生在娱乐过程中体会数学的奇妙,进而喜欢上数学,激发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来分享各自的数学益智游戏。然后再向学生布置相应的游戏,比如,可以要求学生讲不能与6有关系的数字,如6、12、16、18、24等等,这样可以充分锻炼学生对数字的反应和敏感程度。另外,还可以加入拼图游戏,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逻辑性思维,从而帮助对数学的学习。
4.锻炼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对数学不断探索,逐渐形成数学的思维意识,教师应当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通过努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来锻炼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有效运用创新思维的方法,能够让学生快速解决有关数学的一系列难题,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最大限度的开拓。
5.建立具有总结性和配合性的课程
要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光是通过讲解数学理论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创建有利于学生进行实践的课程。将实践性的课程与数学教学结合起来,在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能促使学生透过实践来运用数学,实现更好的数学教学理念。因此,教师可以建立与数学相关的具有总结性和配合性的课程,将数学教师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或团队共同合作,一起总结和梳理与小学数学相关的内容,有效设计关于数学的学习主题,积极分享各自的教学方法、技巧、经验等,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素养,还能使数学教学有效进行,充分实现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提高和培养。
经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培养是一个慢慢发展的过程。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要从多方面进行,还要注重学生对数学综合运用能力的锻炼,只有有效提高学生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才能使学生形成稳定的数学思维模式,从而促进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康世刚,宋乃庆.论数学素养的内涵及特征[J].数学通报,2015(3).
[2]何小亚.学生“数学素养”指标的理论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15(1).
[3]郑强.论数学素养及其在数学课程中的价值体现[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
【关键词】核心素养 经典诗文诵读 演绎经典 诵读积累
自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界最热的词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我国教育综合改革的重大课题。那么在“知识核心时代”进入“核心素养时代”的背景下,作为基础学科的小学语文应该从哪些方面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具体实施呢?笔者就小学生经典诗文诵读教学中如何落实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略谈一二。
一、别样形式演绎经典,培养审美与创造力
我校开展经典诵读多年,但经典诗文诵读教学依然过分强调记忆,忽视儿童的理解和体验。经典诗文诵读如何充分挖掘诗文自身魅力,与儿童当下生活对接,让这一文化瑰宝绽放新的光彩?教学中我们做了如下尝试。
1.故事迁移激发热情和想象。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在2017年领读者大会闭幕词中说:“你看见过哪个儿童在生动、感人的童话声里无精打采逃跑了?”可以说,故事对于儿童的吸引力远大于古诗词。其实,每一首经典诗文都是一个故事,这些故事或富于生活情趣,或充满神奇想象;有的委婉感人,有的慷慨悲壮……在引领学生诵读前,我们首先走进诗文充分了解诗人及其写作背景,揣摩词句,领悟诗意,将一首首古诗词改编成一个个故事。学生诵读时,讲述诗人创作过程中的逸闻趣事,朗读由诗词改编成的小故事。用故事演绎古诗词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既激发了他们的诵读热情,又培养了想象能力。
2.唱绘古诗词,实现文学与艺术的整合。培养核心素养需要打破学科间的壁垒进行课程整合。经典诗词既是一种文学形式,也是一种艺术形式,我们将古诗词引入艺术课堂,与音乐结合唱诗词,与美术结合绘诗词。谷建芬老师为儿童学古诗专门谱的二十多首作品,如《静夜思》《长歌行》……我们都让学生学唱。我们还借助网络学习空间,搜集唱古诗词的音频、视频,整理保存,同时在老师和学生中分别开展为经典诗词配新曲活动,师生都兴趣盎然。如今,我们已经为100多首古诗词配乐,并录制了音频。我们以经典诗词为画题,让学生展开想象画心中所想,绘诗中所唱。学生在绘画过程中用画笔描绘诗词意境,再现诗词表现的空间与色彩形象,把诗词转化为可视的绘画。这一过程促进了学生对诗词情思的体悟,加深了对字里行间美妙旨趣的感受。唱绘诗词,文学与艺术整合不仅提高了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而且再现了古诗词迷人的魅力。
3.吟诵诗词传承经典。1912年以前,吟诵在童蒙教育中占有主导位置,1949年之后,吟诵基本被丢弃而代之以普通话朗诵。吟诵比朗诵具有更浓的音乐美,更能表现古典诗词特有的韵味。随着对经典诗文重视力度的增加,吟诵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市涌现出一批在吟诵教学上孜孜以求的一线老师和吟诵爱好者,成立了“我爱吟诵,滨州传统文化学习群”,每日分享美文和音频。为了发挥吟诵在古诗词诵读教学中的桥梁作用,我校低年级设立吟诵课,每周一节,聘请全区知名吟诵家执教。如今,吟?b古诗词不仅受到学生喜欢,也带动了一批老师走上吟诵教学研究之路。
二、多样活动诵读积累,奠定文化传承的根基
“中国诗词大会”亚军得主彭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庞大的背诵量是学习古典文学的不二法门。”如何有效达成《课程标准》提出的“读读背背、增加积累”的目标?我们的做法是以经典诗文诵读为主线,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实现学生主动诵读、愉悦诵读。
1.一日三诵,诵读成为常态。晨诵:“一天之计在于晨”,清晨这段时间对于诵读积累的意义是巨大的。我校上午8点正式上课,90%的学生7点40分左右就已到校,10分钟做课前准备,剩余10分钟就可用来诵读。于是我们开展“入室即诵”活动,清晨的宝贵时间得以利用。课前诵:语文课的课前三分钟,组织学生背诵古诗词,既起到巩固背诵成果的作用,又利于学生尽快进入听课状态,可谓两全其美。路诵:放学路上,以班级为单位背诵古诗文,诗文诵得好,路队走得齐。
2.创新形式,诵读融入学生生活。游戏诵读:学生课间游戏丰富多彩,其中不乏说唱类,如“击掌游戏”,边击掌,边说童谣。我们引导学生把古诗词融入游戏中,诵诗词,玩游戏,寓学于乐。制作古诗词书签:我们鼓励学生自己制作古诗词书签,书签一面写题目、作者,另一面写诗文。还发明了书签游戏,两人或四人互相抽出书签,看到题目、作者就背诵诗文,看到诗文则说出题目、作者。学生还可以互赠书签,互通有无。临摹古诗词字帖:午写时间临摹古诗文字帖,实现了练字与诵读古诗的有效结合。建立“诵读存折”:每名学生都有一本古诗词“存折”,背会一首,打入“存折”,看到的是进步,提高的是热情。
3.诵读竞赛,激发自主诵读。我们根据年级特点开展诵读竞赛活动。低年级诵读擂台赛,比比谁的诵读多,决出诵读小擂主。中年级飞花令,联想记忆,激情趣。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使飞花令这一古老的文字游戏,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我们把改良后的飞花令引入古诗词诵读教学中。整理出部分古诗词高频字作为飞花令用字,学生依据这些字自主分类整理古诗词。飞花令每月举行一次,以小组为单位参赛,抽签决定出场顺序和对决小组。获奖小组和个人分别被授予诵读集体奖和个人奖,并发送喜报。飞花令激发了学生诵读热情,同时也拓展诵读了大量古诗词。
三、诵读活动走向诵读教育,全面提高核心素养
1.选编诵读读本丰富诵读内容。我们组织骨干教师整理汇编诵读手册《诗意童年》,分上中下三册,分别适用于低中高三个学段。上册精选80首古诗词和《三字经》《弟子规》;中册精选100首古诗词和《诗经》《论语》中的经典篇目;下册精选60首古诗词和短篇散文。
2.开发诵读课程。我校已形成“艺术”“文体”“科技”三大门类,30多种课程组成的课程群。诵读课程更是异彩纷呈,“朗诵”“走进国学”“晨曦话剧”……几乎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施展才华、展示个性,发挥潜能的舞台。听,学校种植园里传来“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的诵读声,原来是李老师在带领学生参观种植园时吟诵诗文。看,舞台大幕徐徐拉开,孩子们身着古装,吟诵“春之曲”。唯美的画面,悠扬的乐声,天籁般的童音,将师生带入诗词的美好境界。
3.完善诵读评价。在经典诗文评价上我们采用“星级评价”与“展示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星级评价”评价诵读量,以学生“诵读存折”为依据,每周评出周“诵读之星”,每月评出月度“诵读之星”,期末评出“诵读之星”。展示评价主要展示学生的绘诗作品和进行经典诵读展演。
2016年,我校申报了“传统文化体验实验学校”,学校更加重视经典诵读,从环境文化到课堂文化无不由经典浸润。学生在这样的氛围和诵读实践中,品味母语的魅力,接受经典的熏陶,语文核心素养得到全面提高。经典诵读这棵常青树也越发枝繁叶茂,绽放出更加迷人的魅力。参考文献:
[摘 要]语文教学要落实审美层面的核心素养,就要重视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途径主要有品词析句、深度探究、比较鉴赏、重视审“丑”,并应鼓励个性化解读,追求审美鉴赏创新。
[关键词]核心素养;语文;审美鉴赏;审“丑”;比较
对于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学界已初步达成共识,即语言建构和运用、思维发展和提升、审美鉴赏和创造、文化传承和理解。其中审美鉴赏和创造包括“鉴赏”和“创造”两个层面。这两个层面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鉴赏是创造的起点和基础,创造是鉴赏的归宿和目的。对美缺乏鉴赏能力的人,是难以创造美的。因此,要落实审美层面的核心素养,就要重视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
一、品词析句,夯实审美鉴赏的基础
语言是文本的载体和存在形式,自然也是文本中各种美的要素的载体和存在形式。所以,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必须以语言为抓手,通过语言这个媒介来实施。培养学生品词析句赏析语言的能力,是语文教学发展学生审美能力的起点。
所谓品词析句赏析语言,是指对文本中的词语、句子和标点符号等进行品味、揣摩,体会其丰富内涵、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感受语言的无穷魅力。例如鲁迅的《祝福》,有两处叙述祥林嫂讲述阿毛的故事。一处是:“我叫阿毛,没有应。” 另一处是:“我叫,‘阿毛!’没有应。”文字没有任何变化,只是加了一个标点,换了一个标点,变了一下语气,却把祥林嫂的心情巧妙地传达出来。前一处是请求旧主人鲁四奶奶收留自己,她强压悲痛,努力克制自己,以平静的语气陈述事实。后一处是在她饱受世人冷眼,精神备受折磨,极度想念阿毛的情况下脱口喊出的。“我叫,‘阿毛!’”她完全沉浸在当时的情境中,情不自禁地呼唤爱子。标点和语气的变化,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一个母亲紧张、急切地寻觅孩子的情景。品析语言的方法主要是比较,通过删、换、改来与原文进行比较:删一词语比比看,删一标点比比看,删掉辞格比比看;换个词语比比看,换个句式比比看,换个语气比比看;改变词序比比看,改变句序比比看,改变人称比比看„„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删、换、改的比较,领悟作者遣词造句、写情绘态的艺术匠心,领悟语言之美,夯实发展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基础。
二、深度探究,升华对文本的审美理解
在语文审美教学中,感知美主要是对审美对象文本的一种直观的、外部的、整体性的认识,而鉴赏美则是在此基础上对文本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宏观到微观的细致考察。它需要走进文本深处,也需要跳出具体文本。为此,审美鉴赏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入乎其内”。鉴赏美不仅要从审美视角对已经感知和初步理解的文本从整体到局部进行推敲,体察作家遣词造句之匠心、布局谋篇之巧妙;而且要对文本的深层结构进行探究,把握其深层意蕴。如苏轼的《赤壁赋》,从表面看,抒?l了旷达洒脱、寄情山水的情怀。但透过文本的表层结构会发现,在旷达洒脱的背后其实是一种深刻的人生苦痛和由此而生的深沉苦闷与悲凉。尽管苏轼努力让自己寄情于眼前的清风明月,但残酷的现实和壮志难酬的苦闷都使他无法真正解脱。所以,苦闷和悲凉才是《赤壁赋》的情感内核。
二是“出乎其外”。鉴赏者要能够由此及彼、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探究文本所表现出的更丰富、更广阔、更深远的内容和意义。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认为,巴金《小狗包弟》的主要价值在于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十年**的社会现实和特殊时代造成的人性的扭曲[1]。这种理解缺乏审美高度。教师应引导学生跳出文本所反映的具体时代和具体事件,进入对社会、人生和人性的深层思考。《小狗包弟》固然是对特殊时代现实人生的观照,但它更是对人性的反思,对人类良知的拷问。
三是“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朱光潜先生说:“对一个作品,我们只能感觉到它好还不够,还应该能说出它好在哪里,为什么好。[2]” 一般来说,在审美感知阶段,审美主体往往只能直觉美是什么,而在审美鉴赏阶段,审美主体则要明了美之为美的原因,认识美的本质,把握美的规律。如《再别康桥》的审美鉴赏,在反复诵读中,学生能感受到这首诗很美,美到让人沉醉,但多数学生对于它美在哪里不甚了了。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品味揣摩,明白这首诗美在语言、美在意象、美在意境、美在诗情。
三、比较鉴赏,培养审美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比较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有比较才会有鉴别,有鉴别才能辨真伪、分优劣、明异同。在语文审美鉴赏教学中,比较能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审美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一是求同比较。求同比较是探求不同文本共同特征的鉴赏方法。比如贾谊的《过秦论》和杜牧的《阿房宫赋》,虽然一为政论,一为文赋,但内容上却有重要相似点,可以进行比较鉴赏。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两个文本都是考察秦王朝灭亡的原因,都是借古讽今。
二是求异比较。求异比较是探求文本之间不同之处的鉴赏方法。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差异,了解和把握文本独特的个性美。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都是作者在官场失意后写出的千古美文。文中都多次写到“乐”。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小石潭记》中的“乐”饱含着压抑和苦涩,而《醉翁亭记》中的“乐”才是一种怡然自得之乐。
三是求同辨异比较。求同辨异比较是一种既探求不同文本的共同之处,又探求其相异之处的鉴赏方法。例如,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与柳永的《雨霖铃》放在一起比较,可以发现它们的共同之处:都是写秋景,都是借景抒情。它们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意境和感情基调上:从意境上看,《沁园春?长沙》是一幅色彩绚丽、境界开阔、充满生机的湘江秋景图;而《雨霖铃》则是一幅色调暗淡、笼罩着凄清氛围的深秋别离图。在感情基调上,《沁园春?长沙》积极向上、豪迈奔放;而《雨霖铃》则低沉感伤。
四、重视审“丑”,增强辨别美丑的能力
美与丑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描绘美、歌颂美,固然能够激起人们对美的追求,但暴露丑、鞭挞丑,通过对丑的否定和批判,同样能够体现审美理想,引起人们对美的热爱和追求。审美鉴赏不仅不排除丑,甚至其本身就包含了丑。中学语文教材中,就有许多鲜明生动的丑的形象。如《孔雀东南飞》中自私冷酷、一意孤行的焦母;《孔乙己》中自恃清高、穷酸迂腐的孔乙己;《变色龙》中恃强凌弱、谄媚无耻、见风使舵的奥楚蔑洛夫;《皇帝的新装》中愚蠢的皇帝、虚伪的官员、狡猾的骗子;《范进中举》中前倨后恭的胡屠户、阿谀逢迎的张乡绅、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范进„„文本通过对“丑”的生动刻画,讽刺和鞭挞了现实中各种各样的丑恶嘴脸和行径,表达了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对人性的呼唤。在语文教学中,鉴赏“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是从人物肖像上分析。文学作品常用夸张手法描写“丑”的肖像,以突出人物特征。如《装在套子里的人》描写别里科夫在晴朗的日子里带雨伞、穿雨鞋、用棉花堵住耳朵„„这幅肖像突出了别里科夫害怕一切新生事物的特征。又如鲁迅在《故乡》一文中,用“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髀间”“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活脱脱地“画”出了豆腐西施杨二嫂的丑陋形象。
二是从人物言行上分析。作家往往用人物语言和行为的前后矛盾来暴露“丑”的嘴脸。如《雷雨》中的周朴园,他在言行举止中处处表现对侍萍的一往情深,称侍萍“贤惠”“规矩”,要为侍萍修墓,保留当年的旧衬衫,侍萍当年住过的房子不让人进等。但当侍萍就站在眼前,对他的利益、地位、名誉可能造成巨大威胁时,他立刻撕下伪装,软硬兼施,威逼利诱,声色俱变,伪君子的本性暴露无遗。
三是从人物形象的对比中分析。为了突出“丑”形象的特征,作家还常常拿美的形象与之对比。如《装在套子里的人》中阳光活泼、追求新生活的华连卡与保守顽固、害怕并压制新生事物的别里科夫,《皇帝的新装》里说真话的纯真无邪的孩子?c自欺欺人、愚蠢虚伪的皇帝和大臣。
五、鼓励个性化解读,追求审美鉴赏创新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文本的内容能够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见解”。高中语文新课标强调“要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引导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从文本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因此,审美鉴赏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批判精神,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创造性的解读。如《诗经?蒹葭》,教材中把“伊人”注释为:“那人,指所爱的人。[3]” 这就把《蒹葭》局限为一首爱情诗。“美是抽象的诗意。”《蒹葭》之美,正是其意蕴的抽象朦胧,把它仅仅定性为爱情诗是武断的。因此,教师应鼓励和启发学生突破教材的束缚,提出自己的见解。比如,“伊人”可以是“我”求之若渴的贤达之人;“伊人”也可以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象征,象征人们想要追求的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是语文审美教育的核心,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必须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在现代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提升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外,还需要注意运用科学的方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只有真正培养好学生的核心素养,才能够为学生日后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就必须突破现代语文教学的约束,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地尝试运用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需要以现代教学思想作为指导,同时也需要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积极地积累经验,大胆地进行尝试。只有这样才能够找到最适合现代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师才能够真正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对核心素养的基本理解 素养强调的是一个人的基本修养,如果按照广义的理解,其中包含道德品质、言谈举止、知识层次以及能力状态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而素养这个概念同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等概念的区别在于:素养更加关注的是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的内化调整,指出了学习者深入思考之后的成果。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应当注意对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培养,也就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中致力于使学生形成相对稳定的、适应性更强的语文学识修养、文风情趣状态。这和传统意义上仅关注知识记诵与应用的小学语文教学比起来,更具深度与广度。所以,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注意传统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养成之外,还要关注学生对这些目标的真正内化,使之上升到语文审美情趣与良好个性、健全人格构建的高度。比如在小学识字写字训练时,应一方面
注意到学生能力的训练,另一方面也注意到其对学生在文化熏陶方面的优势。
二、新课程下的角色转变首先需要教师教育思想的转变
新课程体系的目标、功能、内容、结构、实施、评价与管理等方面都有了重大改革。这一系列的改革最终都要靠教师在学校教育和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中小学语文教师要与新课程同行,要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必须转变角色,学习掌握新的专业要求和技能,在新课程中不断自我更新、发展。新课程的重要任务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起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往的学习的平台。学习方式的转变期待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模式的转变始于教师角色的转变。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注重角色转换是教师伴随着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质性推进和现代语文新课
程的成长而发生的,是教师面向教育未来的发展性建构。教师要理性地审视和反思语文教师的传统角色,使之逐步从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之权威向与新课程同步成就的“平等者中的首席”作根本位移。因而语文教师要在新课程环境下重新塑造自己,界定自己的角色。
三、语言建构与运用
这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言语实践活动中,通过自主的积累、感悟与整理,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并内化为个体的言语经验、言语技能,在具体的言语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与审美品质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 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的建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
四、优化学习过程
1.在课前导学方面。从教师角度来说,教师要在充分分析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设计切合实际的教学设计与预习单。从学生角度来说,学生就是要完成预习单,并带着问题和学习收获学习新的知识。比如,教师在设计《七月的天山》这篇课文的教学导学案时:(1)要充分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该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阶段,对新鲜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但是其注意力不稳定。(2)要充分了解本课教学内容。(3)要设计具体的导学内容和预习单:以唐代诗人李白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引出“天山”一词,进而引导学生对《七月的天山》中所描写的具体景色等进行探讨。
2.在课前要求。学生阅读课题,搜索有关天山的资料,了解作者,并让学生思考《七月的天山》的写作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以及描写景色地点变化的句子等问题。然后,学生就可以按照教师所设计的预习单,带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课前预习,从而为课堂中提高对课文的理解打下基础。
1. 基础的文化知识
基础的语文文化是小学生形成语文素养的最基本的出发点。语文文化知识包括:语言知识、文化知识、文学知识、文艺知识等等多个方面, 而一般对于小学生来说, 基础的文化知识则包括汉语拼音知识、词语知识、句子知识、文学知识、修辞知识等等。这些基础的语文文化知识能够对小学生的言语做出一个很好的规范, 是小学生形成良好语文素养的必备条件之一。
2. 丰富的语言积累
语言积累既包括课内的语言积累, 也包括课外的语言积累, 课内的语言积累指的主要是在语文教材上所得到的语言积累, 包括对字词的掌握以及对古诗文和文章片段的阅读和背诵, 课外的语言积累指的主要是在课外时间通过扩展自身的阅读量来进行的。由此可见, 阅读是实现丰富的语言积累的最主要的方式。
3. 初步的语文能力
语言能力指的就是一个人的言语能力, 主要由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组成, 言语是我们与他人顺利地进行信息传递的最有力的工具。在语文的范畴内, 言语能力主要指一个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 这些能力主要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言语交际的过程之中体现出来, 要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要对小学生在听、说、读、写、语感等方面的能力进行培养。
4. 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需要教师的辛勤教学, 同时小学生也要能够具备一定的能力去掌握语文知识和言语能力, 这时就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中, 教师起到的主要是引导作用, 只有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更加容易地掌握语文知识和能力, 从而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比如:善于创新的习惯、勤于思考的习惯、认真听课的习惯、敢于提问的习惯等等。
5. 丰富的语文情意
在新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 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对祖国语文的热爱情感, 要加强对学生审美情趣和思想道德的提高, 从而帮助学生形成优秀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在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中, 学生们要能够领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感悟到汉语言文字中的优美, 吸收民族优秀文化中的精髓, 逐渐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为培养语文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小学语文教学培养语文素养的策略
1. 提高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在新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的教育做出了详细具体的规定, 在1~2年级, 要能够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和语言的优美;在3~4年级, 要能够初步感受语文作品中语言的生动和形象, 初步获得情感体验;在5~6年级, 要能够在书写汉字的过程中感受汉字的优美, 并且能够将优美的语言运用到交际中。教师要学会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帮助他们更好地去吸收文学作品中的精华部分, 感受优美语言, 获取情感体验, 从而达到提高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的目的。
2. 提高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
语文知识是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 因此提高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必不可少的。首先, 教师要善于利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课、写作课和口语交际课等课程, 注重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全面和谐的发展。其次, 要加强对小学生语感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 对语言文字的解释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 要让学生们学会深入地去理解和体会文字深层的意义。另外, 教师还要努力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语言的发展离不开思维, 教师要培养学生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 对交际对象、情景的判断和对交际内容的把握能力以及交际思维的调整和确定等方面的能力。
3. 在语言积累中帮助小学生形成语感
小学语文教学在语言积累阶段的教学是十分重要的, 如果小学生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 则无法顺利地进行语言交际。因此, 在语言的积累阶段, 教师要帮助小学生扩展他们的阅读量, 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阅读, 并通过听、读、背等多种方式帮助他们获取更多的语言积累, 从而在不断地积累语言的过程中, 提高他们的语感。
4. 在实践中加强小学生语文素养培养
语文实践的过程是对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情感、语文思维以及语感等多方面的能力进行共同应用的过程。通过不断地实践, 小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语文情感能够得到进一步的陶冶, 能够更快地促进语感的形成。因此, 教师要多注重小学生在教学中的语言实践, 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语文素养。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教师应探索和钻研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培养语文素养的条件, 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 从而促进小学生全面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唐建华.论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扩展[J].科学咨询, 2010 (2)
【关键词】小学语文 核心素养 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7-0041-02
随着“千课万人”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八大核心”与课堂落实专题研讨会的圆满成功,语文“核心素養”教学逐渐被引入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来。它强调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坚持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创新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整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设置合理教学情境,组织学生进行读写
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还不高,学生之间的学习差异也比较大,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创设具体的可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可观的环境中感受语文的魅力,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教师的有效教学。
例如,在讲小学语文二年级(人教版)第一课《秋天的图画》的时候,教师让学生提前准备好各种颜色的彩纸、胶带、木板、彩笔还有小刀,在课堂上自己动手画出或者制作出自己眼中的秋画。同学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出各种各样的秋天的图画,其中有“高粱图、小麦图、黄色的树林、丰收图”等,同学们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课堂上面展现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秋天图画,接下来教师带着学生们的秋画来进行本课的学习,指导学生们在笔记本上描绘出自己眼中的秋之景,并引导学生找出自己的学习伙伴,创编出一个秋天的童话,升华本课的内容。这样的情境教学法提升了学生的整体兴趣,同时增加了课堂的感染力。
二、倡导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新课程标准提倡我们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不断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团队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所谓的自主学习,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参与课堂,自主预习、自主学习、自主复习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激发自己的联想能力。
例如,在讲小学语文一年级(人教版)《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时候,由于课文的背景距离现在比较遥远,所以在进行这一课之前,老师先给学生布置所要学习的内容:尽自己的能力去搜集有关毛泽东主席的小故事,上课给大家讲。并且自己预习课文内容,熟悉生字、生词。在上课时候,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问学生:大家有谁知道毛泽东主席的什么故事吗?有谁和大家来分享一下吗?这时候,大家通过在课下的搜集与了解,争先恐后地回答,极大地带动了课堂氛围。之后教师总结这些小故事的共同点,分析毛主席的性格特征,来进行本课的学习,轻松地就完成本课的全部阅读学习。
三、组织小组游戏教学法,促进学生“脑洞大开”
小组合作教学法一直被小学语文课堂所推崇,但是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小学语文新课改背景下所提倡的小组教学,即在小组合作中融入游戏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整个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提升语文专业素养。
例如,在讲小学语文四年级(人教版)第五课《中彩那天》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悉掌握本课中的生字词“财富,修理厂,名牌,方式,拥挤,道德”等,同时分析课文的内容,学习“父亲”诚实守信的品质,并且体会主人的心理活动特点。在进行本课教学之前,教师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让学生们分组演绎“帮别人买彩票中奖”的游戏过程,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把人物的表情和心理活动特点都演绎地淋漓尽致,并对各个小组的演绎进行评分。第一个小组的同学们表演的结局是“由于彩票是自己买的,所以本来就是属于自己的”;第二个小组同学们的表演结局是“自己用钱买的,最起码应该是平分的”;第三个小组的结局是“做人还是诚实一点好,这钱咱不能拿。”小组游戏的形式提升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一方面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另一方面促进了学生的有效学习。
在小学语文新课改的背景下,在语文课堂中贯彻“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完美的选择!
参考文献:
[1]齐文辉.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研究[J].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9.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它包括着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代表着中国的软实力,体现着仁义礼智信的古老生活哲学。而小学语文是国语的前言,是打开少年思想的一把金钥匙。小学语文课,便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一切素质教育都源于语文学习。小学语文作为人生中的启蒙科目,从任何角度去看,都有着独一无二的重要性。小学生正处于人生中的起步阶段,是学习和接受能力最强的时候,这个时候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会使他们日后有一个良好的发展。而语文教学是培养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的天然乳汁。人文素养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不仅包含一个人对文学艺术的欣赏水平、感悟能力,而且还包括一个人的审美情趣、价值观念、内在气质和精神境界。良好的人文素养是人发展的最本质的源泉,最持久的动力,是生命核心的潜能。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通过不同的文章,各种语文活动,培养小学生对真善美的辨别能力,使他们拥有对人类、自然的关怀,以及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由此焕发出学生内在外在的激情、生命的活力、坚强不屈的意志力、永不停息的探索精神,促使他们以后无论遇到怎样的艰难曲折,经历怎样的人文精神危机都能从容应对,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态势。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世界观或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它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把人从中世纪的神学枷锁下解放出来。宣扬个性解放,追求现实人生幸福;追求自由平等,反对等级观念;崇尚理性,反对蒙昧。人文主义肯定了人是生活的创造者或主人,要求文学艺术表现人的思想和感情,科学为人生谋福利,教育发展人的个性,要把思想、感情、智慧都从神权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提倡个性自由以反对人身束缚。
回顾过去我们的语文教学过程,我们发现大多数时间我们都在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否定语文学科内在的人文性,不是用烦琐的分析肢解课文生动感人的整体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1
形象,就是用无休止的做题取代学生读写的语文实践,还有用所谓的标准答案限制学生阅读的多元感受,这样就比较容易扼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以,如果忽视了人最根本的思想和情感,忽视了发展学生的个性,我们的教学必将导致社会的人文缺失。面对新闻报道中学生自杀的情况,我们开始不断反思:我们的教育怎么了?我们的学生怎么了?他们为何如此不知珍惜生命?然而,这正是我国教育一向“重科学,轻人文”结出的恶果,因此,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已成为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刻不容缓的任务。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呢?
首先走进语文教材,让学生直接体验作品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
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篇文章。教师应该重视用文学性的语言绘声绘色的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课文的美。学习语文不仅仅是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它更是中华文化的一种缩影,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古老中国文化。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几千年漫长的发展中,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五千年来,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作为未来中国发展的希望,小学生学习语文,了解传统文化是十分有必要的。
通过课文的学习,他们会更深刻的了解和喜欢上中华文化,可以培养出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更能有效的抵制外来文化对我们侵略,使中华文化更好的传承下去。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在课本阅读中联系学生生活去处理教材,而且我们还要善于在平时多留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学生的周记、随笔是语文教师了解学生打开学生心扉的一扇窗,可以结合学生记录下来的学校班级生活、青春期的朦胧情感、喜欢的音乐、感兴趣的影视动漫画小说等等,让他们讨论、评判、体验、内化。通过这些渠道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素质,同时丰富了学生情感,健全了人格。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其次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如何提高人文素养呢?首先,拓展学生的视野,塑造健康人格。文学对人性的塑造和对社会风尚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优秀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高尚的理想,坚强的意志,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真善美的心灵,无不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量对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对塑造健康的人格都有重要的作用。其次,通过积淀,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个人对语文主动积淀的厚实程度。当语文积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人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而积淀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广泛阅读和识记背诵。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在重视广泛阅读的同时,还要重视识记背诵。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识记背诵,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素质,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最后,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认知活动,遵循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一般认知规律。同时它还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它由感觉器官对作品进行感知,再调动生活积累,产生共鸣,再经过丰富的想像、联想和分析,进而领悟到作品所揭示的生活内涵。通过理解、玩味,得到赏心悦目的、怡情养性的审美享受和思想认识。掌握并遵循这一规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最后让学生开拓视野,学会关注社会,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学生应该引导学生去学习语文,学习语文的渠道要拓宽,不能仅囿于有限的几本教科书,从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学教科书。因此,我们在上好语文课的同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3
时,应意识的安排一些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从中体察社会、体察生活,丰富人文情怀,提高对自身的认识,从而促进自身发展。例如:多读名篇名著。我们现在要读的不仅限于课本,还需涉及各个时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名人作家们留下的经典。读经典就是读人生。当今社会时尚文化的功利、快捷、浮华助长了学生的浮躁、张狂的功利心态。多读一些名篇名著,多与大自然和睦相处,有助于陶冶学生的人文精神。又如,多关注社会生活,满足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广泛了解。他们放假回家的时候,应该多看看民生新闻,多看看报纸,引导学生开始学会以一种“人文关怀”的心态对待我们这个世界,他们开始为社会竞争的激烈而感慨;开始为弱势群体而忧伤,开始体验到了社会的世态炎凉;开始感悟到了人间的真情温暖,开始产生了几分爱心与同情。从而看出语文学好了,情感也可以得到升华。在语文学习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被文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所感染,心灵受到碰撞,品格得到陶冶,获得了美的熏陶,加深了对人类的情感的认识和理解,使他们感情变得更加细腻。语文教学应该担负起升华学生情感的重任。这种生命的体验远比获得一点知识来得重要,学生受到了理智的挑战和内心的震撼,获得了精神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达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目的。
总之,语文教师要明确教学任务,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把人文素养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让小学语文教学回归到人文教育的轨道上,重视对人自身的关怀与完善,从而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弘扬人文精神。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一)核心概念: 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中学阅读教学
语文素养既是指学生平时在语文方面的修养,包括对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语言的积累、语感、思维、也包括一些语言能力,如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另外还有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等。核心素养这个概念舶来于西方,英文词是“Key Competencies”。“Key”在英语中有“关键的”、“必不可少的”等含义。“Competencies”可以直译为“能力”,但从它所包含的内容看,译成“素养”更为恰当。简言之,“核心素养”就是“关键素养”,是指那些关键的、不可或缺的品质、能力、才干及精神面貌,强调获取知识的能力。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帮助个体实现自我、成功生活与融入社会的最关键、最重要的知识、能力与态度。核心素养强调不同学习领域、不同情境中都不可或缺的共同底线要求,是关键的、必要的也是重要的素养。包括:沟通、表达和分享;欣赏、表现、审美及创新;运用科技及资讯;了解自我与发展潜能;主动探索和研究;独立思考与问题解决;规划、组织与执行;终身学习,尊重关怀与团队合作;文化学习与国际理解。《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学会读书,学会理解,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能力,提高学生感受、理解、欣赏的能力,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课题界定:
鉴于语文课程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阅读教学研究》这一课题拟以本校一至六年段学生为研究对象,从“课程”层面来认识和确定小学阅读教学要如何着眼于学生基本言语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以语言带动内容,融“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体,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定位在:以语言运用能力培养为基础的全人的基本素质的培养。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一)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1.(美)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用分类学方法分析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发生的各种学习,并以学生的学习结果为根据,将学习划分为3类:认知领域学习、情感领域学习和精神运动领域学习,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估按24个目标单元进行分类,构成了72种分类结果。
2.北京十一学校语文教师闫存林老师在“中国新学校发现”论坛上所作报告《行走在变与不变之中》指出:语文素养的核心就在于阅读。中学阶段是人生中最关键的一个读书期,因为时间在这个年龄、在这个阶段是紧张的,同时是有序的。而且,中学生的生活是单纯而无干扰的,同时学生可以独自思考,可以和同学和老师讨论,青春的空白期需要书籍来充实,终身阅读习惯的养成在这个时间是关键的。
3.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整合的方式进行课程改革,建构“1+X”课程体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整体素养、综合思维方式、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同时进行“主题教学”研究,主题,是核心素养的载体,即核心素养以主题的方式来呈现,核心素养的发展离不开教学。
(二)研究价值:
一是突出语文课程核心目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二是探索阅读教学“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策略;三是立足《课标》中不同学段的研究重点,着力学科知识到学科素养的蜕变,全面提升学生阅读理解、审美、批判思维、创造意识等语文综合素养。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与重点
(一)研究目标:
1.对“立足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优质高效中学阅读教学”形成较为清晰的认识。2.提炼“立足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优质高效中学阅读教学”的具体策略,构建富有本校鲜明特色的低、中、高段阅读教学实践模式。
3.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开发学生的言语创造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4.促进学校教师文本解读、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
(二)研究内容:
1.文献理论研究——掌握“立足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优质高效中学阅读教学”的基本原理、规律等前人研究成果。
①研究语文教学理论:阅读王荣生、李海林著的《语文教育研究大系》,王云峰著的《初中语文教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胡一平著的《浅论提高初中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等教育书籍,学习、掌握相关理论,借鉴、迁移、整合于课堂教学。
②研究语言学、阅读学文献资料:阅读(美)肯·古德曼著的《全语言的全-全在哪里》《谈阅读》,李宇明著的《儿童语言的发展》等书籍文献,深入研究包括《语文课程标准》在内的资料,运用于本课题研究。
2.课堂教学研究——“立足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优质高效中学阅读教学”的实践行动。
①“立足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优质高效中学阅读教学”基本特征研究。
厘清 “立足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优质高效中学阅读教学”有哪些外显与内隐的基本特征,把握其特征,为进一步根据这些基本特征探索其课堂建构做足准备。②“立足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优质高效中学阅读教学” 低、中、高段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具体策略的研究。
如何立足课标、学段和生情,甄别和选择有利于“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典型的教学内容?探索各学段共性的、有效的教学策略有哪些?
③富有本校鲜明特色的低、中、高段阅读教学实践模式的构建。
(三)研究重点:
1.“立足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优质高效中学阅读教学”的具体策略。2.富有本校鲜明特色的低、中、高段阅读教学实践模式的构建。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1.理论文献研究+行动研究。理论文献研究先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研究——充分学习、研读前人相关研究的成果,指导行动研究。理论文献研究与行动研究相互结合,贯穿始终,而非截然分为两个阶段。
2.日常研究+典型内容重点研究。日常的每一篇课文,实验教师都必须紧扣“立足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优质高效中学阅读教学”开展行动研究,同时借助专家的专业引领、微课的研究和同伴的互助予以突破典型内容的研究。
(二)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6年9月-2016年11月)
1.结合学校实际与学科教学,明确研究方向,论证、制定研究方案,积极进行课题申报。
2.完成课题申报方案,形成课题研究计划,明确题研究方向,进行组员分工,建章立制。
3.订购相应的教育理论书籍,着手进行系统阅读,并撰写读书心得,为研究开展做足准备。
4.利用微信群及时分享、传阅学习资料,讨论交流。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6年12月-2019年3月)1.按照课题研究方案开展行动研究,扎实理论集中学习、集体研讨和分学段磨课。2.进行各阶段小结,并根据情况随时调整,写出阶段性报告和有关论文,召开中期汇报会。
3.完成各阶段预期成果。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9年4月-2019年6月)
1.提炼“立足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优质高效中学阅读教学”的具体策略。2.总结富有本校阅读教学鲜明特色的低、中、高段课堂实践模式。
3.撰写课题结题报告,做好课题结题工作的相关展示活动及后续研究。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为主要的研究方法,结合“文献研究”、“案例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进行研究。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分析相关理论文献资料,进一步提升理论认识,形成相关“研究综述”。
2.行动研究法:在实际教学情景中,在教学实践中,做好课堂教学行动研究。通过教学实录、教学展示以及集中研讨等活动,发现问题,修正、研究、深化,并注意前后分析比较,总结提炼研究成果。
3.案例研究与经验总结等综合运用。选择低、中、高段不同文体的典型课文,开展典型案例研究,总结、提炼,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六、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一)主要观点:
1.阅读教学只有走进文本,才能让学生理解、体验并习得文本的语言;只有走出文本,才能让学生内化、迁移别人的语言,甚至创生自己独特的语言智慧,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2.“立足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优质高效中学阅读教学”的总体策略是以语言能力发展为主线,带动对课文内容、情节和思想的理解,即教师强化学生对语言的表达特点及语言对思想内容的表现力的认识与体验,出发点是语言,落脚点仍然是语言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二)创新之处: 1.认识创新:从“课程”层面来认识和确定中学阅读教学要以语言带动内容,融“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体,立足以语言运用能力培养为基础的全人的基本素质的提高和发展。2.实践创新:集中于“语言文字”这一核心目标,以是否“立足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优质高效中学阅读教学”作为文本教学内容取舍的依据,重组并整合成相应的语言学习内容板块,建立合理的内容序列,使课堂教学内容真正具有语文教学核心价值。
七、预期研究成果
(一)教师理论文献研究心得集
文本;平时收集,分整理,2019年3月结集成册;负责人:闫晓红
(二)课堂教学成果集,精品实录、案例论文、课例光盘、网上晒课;平时收集,分学期归档,2019年3月结集成册;负责人:陆占礼
闫晓红。
(三)学生作品成果集
学生作品;平时收集,分学期归档,2019年3月结集成册,负责人:张美丽
谢素芝
八、课题研究条件保障
1.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对于课题研究在研究经费、专家引领、活动开展保障等方面均给予大力支持,拟成立“专家组—负责人—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网络,定期不定时地邀请省、市各级专家为课题作专业的引领与具体指导,确保课题研究的科学性、规范性及深入性。
2.学校师资团队雄厚,有教育部的专家工作站1个,镇级名师工作室1个,初、中级教师6名,多年来学校坚持做实各个学科各个级别的课题研究,并荣获各级专家的一致好评。
2012年以来,新一轮课程改革席卷浙江大地,为立足于学生发展需求,着力于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从支架式教学策略的要求出发,我们积极探索和建设历史适性课堂。
一、搭建支架,辅导学生自主预习
适性课堂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作为终极追求。如何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呢?那就要设计学习支架。导学案是比较合理的学习辅助,是能够符合学生多样发展需求的支架形式。我们根据对学生学情和课程内容的精准分析,为学生提供导学案,为学生提供“前帮后扶”的学习载体,以此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参与探究
历史适性课堂强调以生为主,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在共同参与中习得历史学习的方法和途径。那么如何让学生有效参与呢?问题教学是能让学生真正介入课堂,调动学生思维的重要媒介,也是学生真正参与课堂,培养历史思维的前提、保证。
1.预设问题是适性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根据学情和学生能力,提出一组较为合适的问题,在课堂引导学生参与探讨,让知识在思维活跃中有效生成,在问题解决中自主构建,让能力和历史思维在过程中自然提升。
2.民主参与,积极探究。
适性课堂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在参与过程中要秉承课堂师生民主。民主的课堂要给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给学生提供合适的载体,同时也充分尊重学生不同的观点和见解,引领学生理解历史、认识历史,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三、史料教学,引领学生习得方法
对于历史学科而言,要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当然不能仅靠一些现成的结论,史料是历史学科研究与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选好史料,开展有效的史料教学,是引领学生习得历史学习方法,形成历史思维的根本途径,也是适性课堂的基本要求。
1.史料教学助学生形成更加具体、更加准确的历史时空观。
历史时间和历史空间是认识历史的重要切入点,唯有准确的时间、空间概念才能对特定的历史事实形成客观公正的认识。
2.史料教学助学生形成和发展对历史的解释能力。
史料教学是老师在课堂上为历史的演进发展提供相关史料,帮助学生形成发展历史的解释能力,让学生在质疑、释疑中获得对历史的更合理、科学的认识。
3.史料教学助学生提升史料实证能力。
对史料的研习与运用,既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解释历史和评判历史的重要能力体现。
四、关注过程,促进学生构建认识
适性课堂要关注过程,立足“九度”开展多维的效度评价:学生学习参与度、学习方式自主度、合作学习有效度、师生关系融洽度、学情掌握准确度、体系构建清晰度、学习目标适切度、练习设计层级度、拓展延伸合适度。通过这样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关注学习过程,关注习得的学习方法,关注过程中获得的体验与理性认识。
五、问题与困惑
适性课堂建设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有效探索和实践,是历史课堂教学深度改革的体现。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依然发现有困惑,比如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新课程、新高考背景下,学生学习时间大量减少,那么适性课堂如何真正落地?
还有教师能力与适性课堂的矛盾、学生的多样性与课堂相对统一性的矛盾等,该如何更好地去破解呢?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推荐阅读:
基于培养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教学策略06-06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策略09-30
基于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11-21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10-05
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01-17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论文12-28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体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10-11
谈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及培养11-07
谈如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