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研经验总结

2024-12-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科研经验总结(精选7篇)

教科研经验总结 篇1

永安幼儿园陈翠莲

教科研工作是一所幼儿园生存、发展和进步的灵魂。“科教促教、科研兴园”是幼教发展的新理念。我园教科研工作以贯彻《规则》精神、《纲要》精神为指南,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使幼儿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

我们是一所新园,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经历了迷茫时期。在最初的时候我们的科研与教研是分开的。这样不仅我们的教师感到很疲惫,教科研的水平与质量也并未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在时代进步的潮流和社会变革的趋势中,我们不断的提出改革和发展的新课题,在改革与竞争中探寻,在学习与反思中实践,我们视课改为发展契机,积极营造自我追求,自我加压的环境,不懈努力,全园上下积极地投身于课改的实践,以课改为契机,推进幼儿园自主发展。新《纲要》的教育理念与精神的贯彻实施,关键在教师。本学期我们根据本园实际,开展了一些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要推进幼儿园的不断先前发展,就要改变幼儿园以前的教科研管理模式。以科学的方法来建构我们的管理模式,全面提高幼儿园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做到以下几点:

1、树立主人翁意识

新纲要提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作为幼儿园教师,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教科研教研,教科研的主要成员是教师。为调动 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教师自愿申请成为科研主研人员,并拨已适当的经费补贴。建立合作教研模式,我们努力营造宽松、愉悦的教研氛围,广开言路,教研活动中将近阶段的工作重点、热点拿出来进行讨论,每个教师学习后有心得有体会,并倡仪让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将真正的想法表达出来,促进教师去主动学习、自我提高,在研讨中感悟学习的真谛。

2、汲取知识与营养

每学期由教师自主学习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并书写学习笔记。再每周三组织教师参加园内的相关教科研主题培训活动。并且也让教师们相互交流与讨论最近遇到的教科研的瓶颈及解决办法。交流是一种社会的互动,也是一种信息的互动。我们在教研活动中建立了“人人是主持者”的活动思路,让教师分享日常教研中的经典案例,以及自己的解读与教育建议,使教师之间获得不同信息的交流,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以此让教师以理念去指导教育实践、拓宽专题研究的思路。

3、常反思

“反思”是教师成长道路上的一面镜子。既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也能看到自己的进步。每天一反,每周一反。在教师对自我行为的深度剖析中,促进教师改进自己的行为,从而使教育活动更趋于专业化,更好的促进幼儿发展。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获得提高和成长。

4、坚持教科研一体化

在管理体系上与任务分配上,我们更加的合理。大家不再是埋头自己苦干,而是齐心协力,朝着同一个目标前进。在科研课题下来之后,将会召集教研组长们确定各个年级组的教研主题。而这一主题就是本学期每个年级组的教研主题。而教师每周写的观察案例则是根据每个年龄段孩子的发展特点来呈现的。这也为我们的科研工作收集到了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再由科研室成员针对教师们在教研中出现的问题做相关培训或讨论,又反过来促进了教师的专业能力的提升。、5、终身学习的价值观

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强教师的自我提高意识。提高教师素质,关键就是要让教师树立起终身学习的原则。我们多次安排年青教师外出学习,武装她们的教育理论思想,提高她们的教科研能力,并且在园内做二次培训,让更多的教师得到成长。

教科研经验总结 篇2

英国在教育、科技和文化融合方面的成功经验对正在进行科技创新、打造科技强国的中国来说,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英国是一个极为重视科技、重视积累的国家。按英国人自己的话说,就是以世界1%的人口,参与了世界5%的研究课题,贡献了世界9%的论文,并拥有12%的科学论文引用率,英国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等世界大奖的人数仅次于美国。[1]这些科技成果的取得离不开科技工作者的付出,同时也与英国政府对民众科学教育的重视程度分不开。

英国在文化产业方面也取得了快速发展。英国采用“创意产业”替代了被很多国家普遍认同的“文化产业”的概念。2008年,英国创意产业的产值已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8%,已经超过制造业对英国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比率,实现了英国从以制造业为主的“世界工厂”向以文化产业为主的“世界创意中心”的成功转型。2014年1月数据表明,英国创意产业产值已达714亿英镑,相当于平均每小时就有800万英镑入账。英国创意产业已经是英国的第二大产业,同时也是全球第二大创意产品生产的国家。这些都与英国采取教育、科技、文化融合发展的策略密不可分。

一、教科文融合发展的政策法规

(一)教育和科技融合发展的政策法规

英国高等教育与产业科研的合作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变得更加紧密。为此英国制定了诸多政策法规来促进教育和科技的融合,使高等教育更好地为经济服务,加快科研成果的开发与转化,这些政策包括:《JREI共同研究设备方案》《科技政策白皮书》《竞争的未来/英国实现商业潜力(报告)》《卓越与机遇:21世纪的科学与创新》《高等教育的未来》等。其中,2003年《高等教育的未来》白皮书特别强调了高等教育与产业界之间知识和技能的转换,对于英国区域经济发展将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2]要求英国大学培育新的企业,和已有企业共同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领导作用。

(二)文化和教育融合发展的政策法规

英国文化、媒体和体育部(The Department for Culture,Media&Sport,简称DCMS)成立于1997年,该部门设置了“创意产业工作组”,专门对英国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进行跨部门的协调和沟通,并相继制定出台系列政策和报告来促进文化和教育的融合。例如,创意产业工作组于2000年发布了《下一个十年》研究报告,该报告明确提出鼓励教育培训、扶持个人创意和提倡创意生活理念等内容,2005年发布的《创业经济计划》(The Creative Economy Programme)为英国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全面政策框架,2008年发布的《新经济下创意英国的新人才》(Creative Britain New Talents for a New Economy)报告提出支持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教育、创意产业研究与创新等行动计划,以激发每一个英国民众的潜在创意才能。

二、教科文融合发展的管理体制

(一)英国教育和科技融合发展的管理体制

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国政府专门制定了一系列推动教育和科研融合发展的管理政策。

1. 不断改革英国政府科技管理机构

20世纪60年代,英国政府成立了技术部,主要推动航空、原子能工业的发展。后来,在撤销技术部后,科技工作并入到贸易与工业部(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简称DTI)管理。英国贸易与工业部发布的《英国的国家创新系统》鼓励探索行业企业、教育科研机构与政府三者间的产学协同创新模式,打造充满活力的国家创新系统。[3]1992年,英国政府成立了科技办公室(Offi 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OST)。2006年4月,OST与创新总司合并,成立新的科学与创新办公室(Offi ce of Science and Innovation,简称OSI)。2007年6月底,布朗政府将贸易与工业部撤销,新成立了创新、大学与技能部(Department of Innovation,Universities and Skills,简称DIUS)。2009年6月,英国政府再次对政府机构进行调整,宣布合并DIUS和商业、企业和管理改革部(Department for Business,Enterprise&Regulatory Reform,简称BERR),成立商业、创新与技能部(Department for Business,Innovation&Skills,简称BIS)。此次两部的合并,目的在于联合创新、大学与技能部在大学科研方面的优势和商业、企业和管理改革部在工业商界的优势,促使科技成果顺利向商业化转。

2. 制定促进教育和科技融合的计划

为促进教育和科技融合,英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研究计划,例如:“联系计划”“SMART计划”“发掘潜力奖励计划”“法拉第合作伙伴计划”“连接创新计划”“技术前瞻计划”“大学挑战计划”“科学企业挑战计划”“公共部门研究开发基金计划”“高等教育创新基金计划”等。以下重点介绍三个计划。

(1)“联系计划”

1986年12月,英国政府启动了旨在推动教育及科技融合的“联系计划”(Link Collaborative Research Scheme)。该计划由英国首相直属的科学技术办公室主持,同时英国12个政府部门和各个研究理事会也共同参与进来,以促进大学、政府和企业之间的科技成果转化。“联系计划”主要是通过英国政府的科研基金来调节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研发行为。政府各部和各研究理事会共同为“联系计划”的项目提供50%的经费,其余由企业界承担。

(2)“发掘潜力奖励计划”

英国政府还有计划地促进教育和科技人员之间的合作。例如,英国1994年起实施“发掘潜力奖励计划”(The Realising Our Potential Award,简称POPA),该计划旨在奖励那些与工业界有良好合作关系且有长期合作项目意向的科研工作者,特别是在工业界的资助下完成了基础或战略性科研项目的那些科研人员。ROPA的奖励基金由各研究理事会负责管理,用以推动大学与企业中的科研工作者进行交流。另外,由英国政府提供基金的“科学与工程合作奖励计划”(CASE)还奖励并资助那些参与了以企业为主导的科研项目的在校大学生。

(3)“法拉第合作伙伴计划”

1997年,英国政府正式启动“法拉第合作伙伴计划”(Faraday Partnerships Scheme)。与“联系计划”不同,“法拉第合作伙伴计划”的组织主体不是英国政府,是由大学、企业、独立科研机构和金融机构共同成立的民间协作组织来负责该计划的组织和实施。当然,英国政府也会给予该计划一定的资助。[4]

“法拉第合作伙伴计划”明确要求,其合作伙伴组织中必须有一家科技中介机构,该中介机构往往是与产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和大学科研机构有密切联系的各种研究理事会、政府部门、私立实验室等。他们方便沟通产学研各方,在科技成果转化中起到了桥梁作用,从而提高多方的合作成效。[5]“法拉第合作计划”的协作组织者还根据不同的行业建立多个相应的计划伙伴组织,同时吸纳相关行业的企业和有关科研机构加入。该计划积极组织各种合作科研、培训、会议、展览等形式,并聘请行业内的资深技术专家,帮助企业解决面临的技术难题,[6]有效加强了科研机构与行业企业之间的联系。由此可见,“法拉第合作伙伴计划”有力地促进了教育和科技的融合。

3. 构筑技术交流网络

英国政府通过构建区域技术交流网络来促进教育和科技的融合,在网络平台科研人员可以便捷地为潜在投资者和合作者提供信息。2001年英国高等教育创新基金资助了伦敦技术网络(London Technology Network,简称LTN)。该技术网络由英国伦敦各个大学首先推荐其学校科研一线教师作为兼职联络员,这些兼职联络员在参与短期商业培训后,负责收集本校的科研成果信息,同时在网络上发布这些信息。[7]另外,英国政府还不定期地举办技术交流会,向企业展示大学的科研项目成果,以促进科技成果和企业需求的融合。

4. 推动大学技术转移

英国政府在推动大学知识和技术向企业转移方面制定了以下计划,更加有效地促进了教育和科技的融合。

(1)启动“知识转移合作伙伴计划”

1975年起,英国启动了“教学公司计划”(Teaching Company Scheme),其宗旨是促进大学与产业之间的合作,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并促进大学的科研成果向产业界进行转移。[8]

2003年起,英国开始实施“知识转移合作伙伴计划”(Knowledge Transfer Partnerships Scheme,简称KTP),这是由“教学公司计划”和1996年建立的“大学-企业合作伙伴计划”(College-business Partnerships Scheme)合并而来。KTP体现了英国政府一贯以来鼓励并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商业化的态度。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已经有超过5000家企业或组织参与KTP。[9]

(2)设立知识转移基金

英国政府通过设立诸如高等教育与企业和社会接触基金、高等教育创新基金、大学挑战基金、科学企业挑战基金以及高等教育活跃社会基金等建立知识转移基金机制,用于大学知识和成果向产业和企业转移。[10]其中,高等教育创新基金是由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和科学与创新办公室联合发起的基金项目,主要用于支持大学科技成果向产业转移,并向产业部门提供相关技术支持,以此来加强校企合作。[11]

(3)设置技术转移办公室

英国大学普遍设有技术转移办公室,负责大学科研成果的转化。但由于缺乏具有专门技能或知识渊博的技术转移人才,一些转移办公室做得不是特别成功,在技术转移方面做得最为成功的是英国牛津大学全资拥有的ISIS科技创新有限公司,其主要职能是对各大学科研人员提供专利申请、商业和法律等方面的咨询,促进大学科技研究成果的转移和转化。目前,ISIS管理着超过1500个高科技项目,专业领域涵盖了计算机与通讯技术、软件、生物医药、健康、新能源、新材料、机械、电子、汽车等。[12]除了为各大学技术转移提供服务外,ISIS公司还负责管理牛津大学的所有知识产权工作,负责开展牛津大学科技成果的评估、保护和市场化运作等工作。[13]

(二)英国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管理体制

英国政府在1998年就提了出积极应对数字化科技潮流的计划,同时在文化领域,促进文化创意与数字科技相融合,2000年英国政府组织研究了数字化对音乐消费的影响以及文化知识产权保障方面的重要性,2002年英国政府又提出了数字化发展趋势下电影产业的政策导向,2009年英国政府提出“数字英国”计划,其中一个目标就是通过数字化科技打造文化创意产业环境,进一步推动了文化创意和数字化科技的融合。由此形成了文化创意与数字科技相融合的局面,包括传媒、出版、影视制作、动漫、娱乐产品等在内的文化产业以数字技术为依托和技术支撑,数字科技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增加了新的活力。

(三)英国文化和教育融合发展的管理体制

因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密集型特点,英国政府非常重视对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创意性、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并通过各种途径制定了长期而系统的创新创意人才培养计划,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1. 国家重视并规划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

英国成立专门的“创意产业工作组”,并制定了三项政府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其第一项即为有才能的文化创意人士提供培训机会,并特别注重对英国青少年的艺术教育和创新创造力的培养。2005年英国还提出建成“全球创意中心”的发展目标,2008年发布了《新经济下创意英国的新人才》(Creative Britain New Talents for a New Economy)报告,奠定了英国创意产业发展的基调。[14]

2. 政府部门协力培养创意产业人才

(1)英国文化、媒体和体育部(the Department for Culture,Media and Sport,简称DCMS)与国内多所大学进行合作,设立了“创意产业高等教育论坛”(Creative Higher Education Forum),组织并邀请英国政府官员、教育组织以及创意企业等各方代表出席论坛,共同探讨创意产业未来发展以及人才培养创新机制。大学最终按照社会和业界需求来增设与创意产业对接的新课程和培养机制。

(2)贸易与工业部等推出“设计与学校联系计划”(Joined up Design for Schools),该计划是把国内的学校和设计师联系起来,共同展示和交流如何设计与创新,从而给在校学生提供设计和创意指导。同时,政府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免费对学生开放,让学生得到设计和创意的熏陶。

(3)2000年4月政府为电影业专门设立电影委员会(Film Council),该委员会是首个集电影业、文化业以及教育于一体的策略性组织。电影委员会设立多项基金用来支持创意产业方面的教育和培训,每年的金额高达100万英镑。[15]

(4)英国产业技能委员会联合大学人才再造工程来提高影视行业创新潜能。通过大学为期三年的人才培养机制,为电影、电视和多媒体行业人才提供上百种课程的学习,使得66%的影视业及24%的多媒体行业人才达到了研究生水平,有效提升了影视行业的潜在创新能力。

3. 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的作用

1999年开始,英格兰艺术委员会(Arts Council of England)以拨款4000万英镑资金的形式用来推行创作伙伴计划(Creative Partnerships)。各地艺术机构与学校联合办学,在电视广播、互联网、舞蹈、电视和戏剧领域,通过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创作制作技能,以一种创新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为未来创意产业的发展储备有效人才。[16]

三、教科文融合发展的财政体制

(一)英国教育财政体制

1. 拨款机制强化“政事分开”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大学拨款基金制的国家,其教育财政以基金制为主要管理方式。中央下设教育和科学部,主要负责大学办学方向的制定和拨款原则的确定,不具体参与高等教育经费的划拨。英国大学拨款基金是由财政部直接将经费拨付给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不隶属教育和科学部,是法定独立于行政部门的机构,负责拨款经费的管理,同时在工作中也会受到教育和科学部制定的教育方面政策的约束和影响。

2. 设立政府与大学的“缓冲器”

英国高等教育拨款机构经过了从大学拨款委员会演变到大学基金委员会和学院基金委员会,最终到目前设立的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其核心宗旨都是一致的,职能经过了不断的完善。这些基金委员会承担着拨款中介机构的角色,在政府和高等学校之间就起到重要的“缓冲器”的作用,由此形成了由政府、拨款中介机构、高等学校三者构成的三元拨款体制。拨款中介机构有利于协调政府和大学间的关系。同时,也使高等教育公共经费的分配更加透明、更加规范,避免了暗箱操作。

3. 分开一般经费与专项经费

一般经费和专项经费是由政府分开拨付的,其主要原因是两种经费的性质不同。一般经费是为了保证大学正常运行和发展所需的必要费用,即教学经费,而专项经费是国家或社会机构等为了完成特定的研究项目而拨付的,即研究经费[17]。

两种经费需要通过不同方式来获取。一般经费(即教学经费)拨款通常与学校学生规模、学科特点等关系较大,通过公式或协商等形式拨款,经费分配的竞争性不强。而专项经费(即研究经费)拨款则需要通过竞争的形式获取,以便达到经费使用效益最大化,属于提高水平拨款。[18]

一般经费和专项经费通常是由英国政府不同机构来拨付的。其中,教学经费拨款是通过高等教育基金会拨付给各大学,而科研经费拨款则是一部分包含在大学经常费中由高等教育基金会拨付给各大学,一部分是由各大研究基金会直接拨付给各大学。

4. 并用直接拨款与间接拨款

英国政府下拨经费主要有直接拨款和间接拨款两种方式。

英国的教学拨款和科研拨款都是通过直接拨款的方式将经费拨给大学,或通过学生拨付有关款项。直接拨款又有协商拨款和“投入一产出”拨款两种形式。在协商拨款中,政府并不考虑学校业绩相关指标,而主要取决于有关人员间的政治关系或私人关系。在“投入—产出”拨款中,政府则更多的使用成本原则来确定年度预算。[19]

而间接拨款则是指学生购买高等教育服务,即政府通过学生贷款或学生奖学金的形式把经费支付给大学在间接拨款中,学生掌握了经费下拨的主动权。各所大学为争取足额经费和优质生源需要展开激烈的学生生源的竞争,同时还要重视满足学生个人多样化的需求,大学通过提高办学效率来增强其自身竞争实力,并且赢得更好的社会声誉。[20]

(二)英国教育和科技融合中的双重科研资助制度

1. 英国教育和科技融合中的财政投入经费构成

第一类为人员和科研条件经费,为大学开展教学、科研活动提供必要的人员和条件经费。这类经费是通过英国各地区的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拨付给所在地区的大学。第二类为基础研究项目经费,主要支持大学和研究理事会所属研究机构开展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由7个研究理事会按研究领域管理。第三类是政府部门研发项目经费,主要是政府各部门及其所属研究机构的研发活动经费,由各部门自行掌握。其中,科技主管部门的大部分研发项目经费通过技术战略委员会(Technology Strategy Board,简称TSB)提供给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开展合作研究开发。

2. 英国教育和科研的双重资助体系

一方面,英国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给予各大学一些常规性科研资助,用于基础科研设施等方面的投入,另一方面英国研究理事会(UK Research Councils,简称RCUK)则通过公开竞争和同行评议的方式,确定对大学及其它科研机构提供科研项目资助。这种科研项目资助与科研竞争拨款相结合的资助形式就被称为“双重资助体系”(Dual Support System)。[21]英国创新、大学和技能部的政府科学预算和高等教育预算是英国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和研究理事会的资金主要来源。

(三)英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财政体制

英国文化、媒体和体育部是英国政府文化主管部门。英国政府对创意企业或个人资金扶持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为企业提供信息和资金来支持相关机构的发展;另一种是通过英国科学、技术及艺术基金会(National Endowments for Science,Technology and Arts,简称NESTA)为那些拥有好的创意的个人提供发展资金支持。[22]

政府通过财政拨款对创意产业进行支持。为保证拨款取得良好效果,英国政府通过英国艺术委员会对享受政府长期资助的文艺团体进行有效的监督。除了财政拨款以外,英国政府也鼓励文艺团体和事业单位主动自创收入,并尽可能多争取社会赞助。[23]

四、教科文融合发展中的绩效评估机制

(一)英国教育和科研融合发展中的绩效评估体系

如上所述,英国双重资助体系的支持方式与侧重点存在差异,所以其绩效评估体系也不同。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主要是对科研群体进行评价,而研究理事会则主要是对科研计划与项目进行评价。

1. 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的绩效评估体系

1986年英国开始推行科研评估制度(RAE),一般每四到五年一次。RAE评估体系主要由发表论文引用、科研成果收入、研究生人数等硬性指标以及其他软指标构成。英国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专业评估组依据硬指标和软指标对各大学进行绩效评估,并由评估组提出主要意见。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以对各大学科研绩效评估效益和成果等结果作为下一年度对大学拨款的重要依据。[24]

2. 科学研究理事会的绩效评估体系

英国由7个研究理事会的绩效评估执行小组(PEG)和评估组承担研究项目和计划的监测评估和效益评估工作,绩效评估执行小组负责制定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评估框架和程序、提出评估标准和基本要求,组织各研究理事会共同研讨,同时为研究理事会提供评估指导,并推荐最佳监测评估实践项目。[25]

由于学科不同和管理相对独立,各研究理事会对于研究项目的选择暂无统一的评估体系,但科研项目申请的评估标准、评估程序基本相同。[26]在各研究理事会评估的结果上,遵循英国财政部发布的各政府部门开展项目选择和评估的“绿皮书”指导建议,由各研究理事会组建的评审团或委员会最终作出是否对项目进行拨款。这已经成为英国在科技项目选择与评估方面的规范。

(二)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的绩效评估

英国政府对创意产业政策的绩效评估内容主要包括对文化机构的业绩评价、机构负责人的工作评估、财政拨款、文化政策的调整等方面等。2010年,DCMS出台了《英国文化、媒体与体育部2011-2015年商业规划》,每年末DCMS都要评估该规划的实际运行情况是否符合核心的发展方向,以及各个部门之间的支出、相关信息是否公开和透明等,并持续跟踪改进修正计划。英国艺术委员会还会对英国的文化艺术的发展和绩效情况向社会公众发布相关的研究报告,以此来接受质疑和监督。

教科研经验总结 篇3

【关 键 词】教科书;审定制度;审定程序;建议

教育是关系人的发展和国家民族命运的重要事业,基础教育更是重中之重。基础教育所用教科书对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都会产生深远影响。为了贯彻国家意志,确保教科书的科学性和适用性,政府必须对教科书的质量予以严格监督,对教科书的使用予以正确导向。由权威部门通常是政府职能部门对教科书进行价值判断,对其使用进行监督和管理,规范教科书市场,这是保障一个国家和地区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

一、概述我国现行的教科书审定制度

国定制、审定制和自由制是目前世界上普遍使用的教科书管理模式。我国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教科书的管理模式也在不断变革。国定制是完全由政府部门统一对教科书进行管理,新中国成立以后到1986年,我国是实行教科书国定制的,完全没有审定制的存在。1985年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规定了要改革与现代化建设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加之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均衡,为了在已有教材的基础上编出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地区需要的教材,国家教委1986年9月成立了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改革教材的编审制度,把教材的编和审分开,标志着我国教科书开始实行审定制。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教材的编写、审定,实行国家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两级管理: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国家课程教材编写的核准管理工作;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地方课程教材编写的核准管理工作。

教科书的审定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审定主体、审定客体、审定活动。我国审定制度中审定主体指的是教材审定委员会,其成员构成为各学科专家、课程专家、教学法专家、儿童心理学专家、教育行政部门主管领导、教学一线教师等,审定委员会要建立委員库,当要进行某项审定工作时,随机从委员库中抽取一定数量的委员来完成。审定客体是指中小学课程计划中必修课教材和教学用书、教辅材料等。审定活动就是指教材审定的一系列相关过程,包括召集审定人员、专家初审、审定委员会会议、确定审定结果等。

中小学教科书的审定要遵循依法原则、科学性原则和多样性原则。教科书审定工作要符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改变过去教材“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倾向;要反映社会、科技的发展趋势,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培养和加强搜集和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科书也要具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我国的教科书审定程序包括申请立项、送审、审定和审定通过几个阶段。编写教科书要先报中央或是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核准,然后才能立项,申请立项的时间国家规定是每年的3月和9月。送审是指经过一轮以上的实验的教科书可以报审定部门进行审定,每年10月要先向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办公室申报,批准后要在12月底之前送审。审定阶段是指学科审查委员会根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等先认真审定送审教材,填好审阅表,做出综合评价,然后举办审查会议,通过集体讨论,投票结果超过2/3以上委员同意视为有效,形成意见,起草成文,最后得出审查结论:审查通过、复审、重新审定、停止使用。

教科书审定制度实施以来我国中小学教科书实现了多样化发展,提高了教育教学的质量,确保了国家意志的体现和传承。

二、美国、日本教科书审定制度概述

(一)美国教科书审定制度概述

美国的教育管理体制是地方分权制,所有美国教材的审查和选用是由各州和地方政府规定的。大约有21个州采取自由选定制,教材由学区和学校自行选择,给学区以最大的灵活性选择合适的教材。还有大约20个州采取州审批制度,由各州的教材审查委员会为每个学科挑选一种或几种教材,供学区选择。例如加利福尼亚州采用的就是州审批制度,即对申报的教材进行审查之后,为全州学校开具书单,供学校选择。在对教材的审查方面,值得借鉴的是教材审查委员会的组成更加全面。分为三类审查群体:一是社会意义的审查小组。要求有不同年龄、性别、种族,还有残疾人士加入。二是教育意义的审查小组。这个小组的成员和我国的审查委员会构成比较相似,包括教师、管理人员和课程专家等。三是公众评价。申请审定的教材要在全州30个专门的教材陈列中心展出,听取公众意见。这个小组的审查结果要呈报给州的课程委员会,然后推荐得出教材清单,提供给各学区使用。

(二)日本教科书审定制度概述

日本按照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的规定,实行教科书审查制度。日本中小学教科书由出版单位组织著作者编写,然后由出版单位或著作者本人向文部省提出申请,予以审定,通过后由文部省授予教科书资格。目前日本中小学以及高中基本上使用的都是“审定教科书”。一本教科书从申请审定到完成审定,需要经过原稿本的审查、内阅本的审查和样书本的审查三次严格审查。文部大臣接到申请后,会命令教科书调查官对该书进行有否错印的审查,然后向教学用书审查调查委员会提出审查咨询。审议会根据法定的审查标准对图书进行审查后,再向文部省提交意见。最后,文部省根据意见得出该教科书是否合格的结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教科书制度从编写、审定到选用、刊行都是有法律条文作为依据的,包括《发行法》《无偿法》《无偿措施法》《无偿措施法执行令》《地教行法》《独占禁止法》等诸多法律。

三、深化我国教科书审定制度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教科书审定制度必须有法可依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体制转型期,法律、法规的制定还不完善,依法办事的自觉性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在教科书的审定过程中很多情况下还要以发文、决定、指示、意见、办法、通知等的具体要求进行操作,主要依靠的是行政手段,而要想教科书审定制度更加科学和完善,则必须依靠法律手段,依法办事才能有利于我国教科书审定制度的完善,也能令基层的教材管理部门及人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法可依,工作上更有抓手。要组织法律、教育等领域的专家尽快研究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为实行科学的教科书审定制度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二)教科书审定必须建立科学的监督机制

国家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负责教科书审定的过程中,要建立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必须接受独立第三方的监督。审定委员会的委员组成要更加多元化,更多地吸纳来自基层的教育工作者和教材管理人员加入。审定环节中可以引入类似美国的在教科书陈列中心展出样书并听取公共意见等做法,把有效的监督机制纳入到教科书审定的法定程序里,是我国教科书审定工作不断向科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政府应持续增加对免费教科书的投入

目前,我国在农村地区已基本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教科书由政府购买并免费提供,建议尽快实现义务教育阶段所有教科书由政府购买并免费提供,使教育行政部门和图书市场利益分离,使教育行政部门更加有责任做好教科书的审定工作,从而真正促进教育成为国家的公共事业。以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应该可以实行彻底的九年免费义务教育,特别是我国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占国家GDP的比例低于很多发展中国家的情况下,呼吁有关部门真正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多资金的支持和保障。

参考文献:

[1]谭赟.美国中小学教材审查及选用特点分析——以加利福尼亚州为例[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4(10).

[2]艾琼.初中历史教科书内容缺陷的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

[3]司淼.我国中小学教科书审定制度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1.

[4]尚伦.建国以来我国义务教育教科书制度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水富县第一小学教育科研经验总结 篇4

我校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经过了三年的实验,一、二、三、四年级的学科都进入新课程实验。使用新教材、新课程、新教材为我们的教学研究提供了创新的机会,是我们深化教育改革的一个新的契机,三年来,我校借助新课程改革的强劲东风,把握机遇、与时俱进,确保了课程改革和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深入学习新的课程标准,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在上级部门的直接领导下,组织教师学习、培训,通过反思、讨论,提高认识,强化责任,以更新观念为前提,在提高师资整体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招展的绿叶中我们看到了果实:通过大力抓科研兴校,学校教育、科研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三年中我校教学质量逐年攀升,教学成绩许多科次超过云天化小学;教师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的积极性得到空前高涨,2004年有11位教师的教学论文获得省级二、三等奖;2005年有15位教师的教育教学论文获得国家二、三等奖:5位教师的;1位教师的教育教学论文在昭通教育上发表;2 位教师教育教学论文获得县级二、三等奖;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体的水平得到极大提高,自制课件能力突飞猛进。在2005年中有七位教师的自制课件送到省教育厅参评,9位教师的自制课件获得县级一、二、三等奖。在2006年中2位教师获得全国斯霞杯教学论文三等奖,12位教师的教学论文获得省级二、三等奖。2位教师的文章在《昭通教育上》发表。2位教师参加昭通市新理念、新教材课改教学比赛获二等奖。教师素质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都得到极大发展。2005年全校在参加全国迎奥运征文比赛中,有24位学生分别获得国家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7位教师获得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4位学生参加教育局组织的现场作文赛获得二、三等奖。在全县首届小学英语口语比赛中我校派出的21位选手均获奖而归,其中除三年级未派出选手外,第一名全部被我校获得。在2006年昭通市“弘扬中华美德构建和谐校园——丛我做起”征文活动中,我校三名选手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的好成绩。2006年春季学期全县举行的才艺表演中,我校20名选手分别在乐器、声乐、舞蹈、绘画、书法、语言表演方面获得一、二、三等奖。

近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示范小学”、“电教优类校”、“劳动教育先进集体”、“红旗大队”;市级“文明单位”、“文明单位”、“文明学校”、“德育先进集体”;在参赛活动中获全国首届“泸州老窖杯”美术大赛组织一等奖,十二、十三届“双龙杯”全国少年儿童书画大赛优秀集体奖;“两室”工作顺利通过省、市验收,实现“普实”;学校体育代表队2005、2006年参加昭通市游泳比赛获团体第三名,2004年参加县中小学生运动会获小学组团体组第二名,2006年获得第三名。2006年获水富县首届中小学生才艺大赛组织一等奖。历年来学校教学成绩在全县小学中名列前茅;连年评为“社会治安完全治理先进集体”、“五个一工程先进集体”、“十佳卫生先进单位”。2006年省“普实”验收合格。

回顾学校在新课程实践中飞速发展的历程,我们主要在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校本教研的创新开展、教育科研的先导作用和教师专业成长档案激励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

一、科学管理,营造教师成长的家园。

1、规范制度。加强科学管理,规范教育行为,坚持依法治校,是学校健康发展和新课程规范实施的基本保证。学校制订了三年发展规划和校长任期目标,提出新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并制订和完善了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各项规章制度,汇编《学校管理章程》。许多重要制度都是经过反复修改,广泛征求意见,以教代会、职代会形式通过后施行。这对进一步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激励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积极性起到重要的作用。使学校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轨道。

2、人文关怀。我们认为其核心是:理解、尊重、赏识每一位教师,只有进行对话沟通才能走进教师心灵,只有走进教师心灵,才能真正做到沟通、理解。学校领导经常与教师进行沟通:谈话、家访等等。同时做好:对教师及家属生老病死的关心与慰问,节日送钱物表关心等等。考勤制度人性化。(对特殊人群照顾)评优制度人性化。(分层考核、分类考核等)......经常性的组织教师开展一些活动,如开展教师间征文、美文朗读比赛,暑假、寒假外出旅游、双休日到农家乐等活动。想方设法,多管齐下,努力使我们的教师感到在水富县第一小学工作有安全感、成就感,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累但快乐着。

3、班子建设。我们始终把建设一支团结向上,通力协作,高效创新的领导班子作为学校的头等大事来抓。对班子成员严格要求,细化、健全学校行政岗位责任制度,签订任期目标责任状,增强工作的目标意识、质量意识;强化学习,提高行政人员的教育理论素养和教育管理能力,带头学好教育理论,带头作讲座,带头参加教研活动;抓好青年后备干部的培养,成熟一个,重用一个,真正地把有真才实学的年轻人放到重要位置,发挥他们的作用。无论在平时的交流还是每月一次的行政会,我们总是以价值观为导向激励我们班子成员发奋学习,努力工作。可以说,我们的每个班子成员在工作实践中,通过努力学习,不断提高,都胜任了自己分担的工作,得到全体教师的认可。一支组织完善、管理周全、团结协作、高效创新的校领导集体已逐步形成。

4、加强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管理。尝试远程教育实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根据学科教学规律而进行的学科教学改革。其宗旨是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

我校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网络远程教育站点的接收和播放,远程教育接收信息与学校局域网的融会为学校课改注入了新的生机,现在校园网各终端均可直接使用远程教育资源用于课堂辅助教学和教学研究。

远程教育设备的推广使用有了一定的成效。通过试用、管理教师示范,远教信息正在逐步深入人心。

我校还积极引入完成云南省教育厅的“现代远程教育与农村教育改革发展”课题研究任务,开展了“远程教学资源应用的学科教学设计研究”和“卫星教学收视点资源收录管理与使用推广”两个课题研究,是我校教师对现代科技媒体有了更深的认识。在学校的精心组织下,5名教师的信息技术教学论文和自制课件获省级奖励,1位教师参加省信息技术比赛获得二等奖,1位老师参加市“信息技术整合”课赛中获二等奖,9名教师制作的课件获得县级一、二、三等奖,校园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使现代化教育成为我校窗口。在三至六年级中开展好计算机教学,在普及的基础上抓提高,在每年六一期间组织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系列的竞赛活动,组织计算机老师、美术老师指导学生制作电脑绘画,让学生们多了一项特长。

二、教育科研,打造学校腾飞的平台。

随着学习型学校的初步形成,管理工作课题化,教育工作科研化成为学校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根据学校实际长期坚持的科研兴校的方针就是加强教研和科研的结合,以教研为载体,以科研为先导,结合教师自身教学需要,鼓励教师做有效的实在的小课题研究。使教研活动、科研活动走向合作化、团队化,不拘形式,创造性地开展活动。

(一)是学科教学,以创新为核心,紧紧围绕《自主、合作、探究》总课题精神,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我们以教研组为单位,分科探究,积极开展校本行动研究。每个教研组确定固定的教研活动时间,由各教研组长负责,开展系列教学应用性行动研究。

1、对本教研组成员在实际教学中的困惑与问题进行讨论,确定急需解决的共性问题,确定行动研究的课题。

2、展开讨论,追根溯源,分析搞好主题研究的层层因素,使教师的思维得到碰撞,产生新的思想,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3、在教师个人意愿的基础上,教研组集体共同写出教案,尝试课堂教学实践解决策略。

4、进行说课,并按说课的程序进行上课,教研组成员集体听课。

5、集体评课,撰写评课表,讨论研究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并上升到教育教学理论。

6、教研组集中集体智慧再次修改上课,达到问题的真正有效解决。

7、教研组集体写出研究的总结报告。

(二)课题研究已经趋于成熟

为提高试验效果,月月开展了专题观摩活动。在期末还完成了专题性的成果展示,以此推动该课程深入开展。具体实行的课题有:

1、在语文专题性研究上,开展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校级科研课题 “运用SDP方式培养小学生作文的能力”的研究和云南省教育厅的“现代远程教育与农村教育改革发展”课题研究任务中的一个“远程教学资源应用的学科教学设计研究”的科研课题研究。通过三年的实验,初步达到了SDP方式的要素,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充分注意到了教学民主、管理民主和学习民主。学生的参与面广,变过去的自上而下传统模式为现在的学生审题,小组商量确定题目,更加具有广泛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营造了活跃的学习气氛,还给学生活动空间。对教学资源做到了公平,好、中、差的学生做到了恰当的搭配,使大批学生的语文水平提高。

2、大面启动数学“自主学习实验研究”校级专题研究。通过为期三年的试验,使全体数学教师真正理解了什么叫“自主学习”。学生在课堂中学会了自己设计教学目标,摆脱了学习上的被动局面,体现了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活动,课堂上学习气氛充满生机,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策略意识;在每节课结束前给了学生一个自我反思的时间,使学生的思想得到了升华。

在此基础上,我校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在本期为一个国家级数学课题“信息技术与小学的整合研究”立项。

3、英语“一周一练”课题研究继续深入,继续保持了这项专题研究在全市领先的优势。实验教师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的实践与同学进行口语交际,大大提高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在全县举行的首届“小学英语口语”竞赛中,我校学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风格与水平。他们表情自然,口语流利,表现出了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他们参赛的体裁多样,有小韵诗、小故事、小作文等。内容也丰富多彩,他们本人、身边的同学、老师、教室、房间等都成为他们竞赛的内容。实验班的学生取得的成绩令人刮目相看。

在此基础上还启动中美合作教育研究项目、中国教育部十五规划研究项目,“儿童广播电视剧目英语教学及实效研究”“心智美育”《Happy party》儿童英语儿童教育研究课题”的课题研究。《Happy part 儿童英语》从教学形式上来看它以戏剧为线索实施教学。并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教学需要,在戏剧中不断加入富有艺术性和趣味性的歌曲、舞蹈、和表演。让学生们把学习所得以戏剧表演的形式展示出来,让他们获得充分的表现机会和成就感。它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智、体、美、劳的综合教育目标,因为在教授英语的时候兼带音乐、舞蹈、美术、表演、语言表达等方面的素质训练。它的教学,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语言学习过程,也是一个扶助学生全面发展,茁壮成长的系统过程。它既是一项综合性的学习方略,也是少年儿童才艺素质提高的优良途径。

通过为期一年的试验,学生学习的兴趣得到了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得到了培养,使学生们建立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了学生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使学生们形成初步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三、是加强特色教育研究,以校本课程为依托,逐步凸显我校办学特色。三年来,我们通过校本开发实践,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育学校特色,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早在2000年9月我们就开始在音乐方面开展竖笛、口琴教育的实践活动,确立“人人学会吹奏笛子、口琴”的培养目标,做到三年级以上学生人手一支笛子、一个口琴,提出走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建设学校特色的思路,普及:做到三个保证,时间上保证——每周两课时排进学校总课表;师资上保证——配备专职、竖笛、口琴教学教师;队伍上保证——一是成立校百笛队。

三年的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凸显了我校的办学特色,校百笛队在每年县文艺表演中均获奖,四、规范教学,夯实素质教育的基础。

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而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就是教学工作。如果没有高质量的教学,科研就很难上去,其他工作也很难搞好。近三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春风席卷全国,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增强对教学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首先是树立质量兴校意识,我校始终把教育质量视为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把教学工作作为经常性中心工作来抓。

1、规范教学常规。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已经打破了原有的课堂常规,新常规必须处理好自主学习和自我约束、多元发展和学会选择、张扬个性和尊重他人等多重关系。新常规的构建一要以新课程为标准,二要继承传统的、优秀的课堂文化成果。努力建立新的课堂文化。

①严格教学纪律。学校对教师教学常规的管理是严格的,教师必须专课专用,按时到岗,实行“候课制”,不得出现学生等老师上课的现象。教学时间,教师必须关闭所有通讯工具,不接听电话,不离开教室;课堂中必须使用普通话教学,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人格,杜绝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等。

②逐步完善常规管理,体现制度化、规范化与人性化、科学化的有机结合。实现课堂转型、师生角色转变及课程功能的转变,关键在于行之有效的教学常规管理。近年来我校多次对教学常规进行修订完善,一方面教务处根据新形势修改完善《水富县第一小学教学常规管理细则》,特别是备课环节,备简案+备书本、备详案、写反思多种形式相结合。另一方面加大检查督促的力度,把定期检查与随机检查、教研组检查与教务处统查结合起来,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帮助整改。此外加强了教学的过程性管理,经常性深入听课、调研,准确把握课改现状,促进常规到位。教研组也进一步发挥教学管理的作用,切实做好备课、说课、评课等方面的工作。

③实行行政领导随堂听课。学校不仅落实教研组校内听课,更制订了随堂听课制度和推门听课制度。每个学期学校行政领导在校长的领导下,平均要对20位以上的教师进行随堂听课、调研,了解我校新课程实践中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与教师保持紧密联系,并在和谐友好的气氛下与学科教师共同探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与建议,指导教师的教学,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随堂听课在很大程度上给教师一种“必须人人真真上好每节课”的观念和压力,极大地推动了教师日常教学的认真规范程度,使教学工作走上一条扎实而稳定的道路。对质量调研情况进行分析,及时与任课教师沟通,商量对策,为抓好教学质量做好指导,当好参谋。

2、完善考评制度。

我校一直以科学的教育观念评价教师教学与学生的学业,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学校比较好地完善了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业成绩的考评制度。A、对学生的学业成绩采用等级制和成长记录袋评价,并开展让每个学生都捧着奖状回家的“特长生”、“进步生”、“文明生”等评比。挖掘每个学生的优点,保护每一颗稚嫩的童心。B、对教师教学工作与质量的考核,也采用模糊评价,采用了教学质量三级评价方案。我校从教学思想、教学过程、教学成绩三个方面进行。另对教师教科研成果、优质课、学生竞赛采用加分的形式进行计奖。

3、开展校本教研。

学校以科学的理论引导教师健康发展,有效开展教研活动,缩短教师群体磨合期,加快培养教师进程,提升学校品位。

①强化学习,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行为。明确要在改革方法和过程的前提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既注重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又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②加强实践,探索新课程,验证新课程。通过校本教研这个平台,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的教研途径,逐步把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要求内化为教师的教学价值观和具体教学行为。此外,还构建教师小队,经常性地听课、交流,互助互学,自我加压,共同提高。

③课程改革能否取得成功,改革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教师。新老课程的教师都要继续学习新课程理念,形成正确的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和学科观。通过学习,全体教师都确立了在实践中改革,改革中实践的实验思路,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老课程教师也养成用新课程理念创造性地使用现有教材的主动性,实现教育理念、教育过程、教育方式的新转变。

④构建立体式教学研究活动

近年来,学校一直围绕研究课题严格教学研究活动,规定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得少于16次。每次教学研究活动都严格按校本教研的程序和要求展开,注重教研活动的过程,力求在展示、评比、研讨中形成氛围,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发展教学个性。三年来,学校共组织公开课128余节,校级以上级别公开课30余节,很好地提高学校教师的业务水平。

总之,几年来,我们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的课程改革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通过新课改实践,我们的体会是:教师培训是关键,教育理念是基础,教育方法改革是重点,评价改革是动力。新课改赋予我们广大教师的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今后我们会进一步努力进取,力争把新课改工作做得更细、更好,让领导放心、家长满意、社会肯定。

教科研工作经验交流报告 篇5

推进新课程改革

——区教科研工作经验交流报告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首先,要感谢市教研室给我们这么好的一个机会,和大家交流区教科研工作的情况。应该说,这既是对我区近年来推进教育科研工作,实践课程改革的历程和成果的一次盘点,同时,也是对今后我区教育科研和课程改革的创新发展的反思,更是对我区教科研工作一次鼓励与鞭策。

近年来,我区教育科研工作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更新教育观念、改善教育行为、提升办学水平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实践中,我们坚持树立“教育科研、教学研究是推动我区教育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只有狠抓科研兴校、科研强校,才能保持我区教育的勃勃生机”的理念,坚持把促进校长、教师更新观念,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多方开发教育资源,全面推动教育创新作为全区教育科研工作的着力点和奋斗目标。

具体地说,除了类似于完善机制、打造队伍、强化管理等一系列行政措施的出台和落实以外,我们还在全区范围内着力倡导三方面的理念:

1、让教科研工作充满人文魅力

教科研工作要做到“求真”,就必须亲近教师、走进课堂、关注学生。坚持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教师的发展服务,为学校的发展服务是教育科研的主潮流和大趋势。教育科研一定要从封闭的书斋和成堆的文本中走出来,到教育改革实践之中,到充满活力的师生之中,才能有用、管用,才能充满魅力。

从教育改革实践出发,以促进教育效率的提高为归宿是教育科研的永恒主题。尤其是区级教育科研更加必须以应用研究为重点,始终着眼于学校发展需要什么?促进学生发展需要什么?教师在教育改革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把科研与教育教学过程紧紧地融合在一起,让教师的研究成为学习、反思、成长、发展的同义词。

同时,进一步优化“做课题”的风气和习惯,积极倡导真实的行动研究,多角度、多层面地抓好优秀成果的应用,尽快尽多地推广已有的先进经验和改革措施,使成果能够转化为促进教育发展的“生产力”。通过研究能够帮助教师获得“如何做”的实践智能,帮助教师解决实践问题,完善教育行为!

2、让教师成为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教科研工作要实现“务实”,主体是教师。同样的,教育科研又能引领教师走上发展之路,走上成功之路。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必须要把学校建设成为“教师发展学校”,让教师成为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因此,我们鼓励全区教师在对话中学习、在实践中研究、在反思中提升。

努力杜绝“为了评职称写论文”的急功近利现象和“为了荣誉搞科研”的浮躁现象,在教师群体中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活动,开展教科研专题培训,鼓励学校建立“科研型教师成长档案”,有计划地举办“教师发展的策略与实践”系列讲座活动,为学校和骨干教师提供相互切磋交流的平台。引导教师走“科

研兴教”的道路,形成终身学习、终身研究的现代教师的必备素质,使教育科研过程真正成为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

3、让校本研究展现个性化的风采

教科研工作要实现“多元”,载体是以“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为意蕴的校本教研。因此,我们将引领教师重新认识教研,其实质应该是对自身的实践工作的反思,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的本身应该就是科研!

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每一所学校的每一个教研组都能确定一个研究的方向、都能定期开展学科沙龙、组织课题研讨活动、开展课题的阶段性反思、撰写教学论文,那么,这样的教科研必定是把教学与科研有机整合起来的,是有效的,这样的教研组也必将成为学习型、研究型、思辨型组织,而我们的校园如博爱的课堂、北环的信息技术、雕庄的综合实践活动等等,也将日趋多元!

近三年来教育科研工作的回顾

2002—2004年,我们在走进新世纪的同时,也迎来了新的挑战——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开了。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将进入崭新的时代,它改变着我们的教育生活,它挑战着我们已习惯了多年的教育行为。它让我们的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让我们的教科研真正地走向教师,走向学校,进而取得长足的进展!

盘点3年来的教科研工作,我们可以发现有“四大看点”:

1、课题研究:突现了过程管理

我区有着良好的教科研基础和浓厚的教科研氛围。“十五”期间,我区学校立项的各级教科研课题数量达102个,基本做到了校校有研究课题(其中包括校本课程的研究、学习方式的研究、评价方式的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等),省、市级教科研基地6个,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人人领衔课题。两年中,我们有意识地强化了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逐步形成了全区年初计划交流、岁末总结交流、两年一次教科研会议、课题展示、学科中心组定期研究等系列常规。研究,开发了教师们的创造潜能,一些个性化的校本课程也在研究中诞生,特别是中山路小学的钢琴课程,学校加大投入,深入思考,获得了较好的声誉。

我们一起回顾一下3年来围绕课题研究所走过的历程:

 2002年1月,修订了《区课题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突出重点,分级管理”的管理方式,强调了在课题研究中学校是主体,教师是主人,课堂即研究室,教学问题即研究的课题;

 2002年2月,在区教研室试行课题定点管理,将学校研究的课题、学校实验的学科与每一位教研员一一对应,以此来实现过程管理,教科研重心下移;

 2003年9月,在教育信息网上向全区教师公开征集教育教学问题,对以往由上级部门发放《课题指南》,学校与教师跟随进行研究的课题申报制度融入我们自己的设想,使学校与教师能主动地发现问题,进而快乐地研究问题;

 三年中,分4次共对68项课题进行中期评估,评估率达66.7%。评估重视交流:将评估人员与课题组成员的对话作为一项重要的议程,努力创设平等对话的平台;评估强调真实:评估人员真正关注的是研究群体的研究策略、研究进展及研究困惑,并非完全由文本资料所左右;

 三年中,分11次共对78项课题进行结题,采用了材料结题与现场结题相结合的方式,74项课题同意结题,结题数占课题总数的72.5%。结题特别关注研究的过程,努力倡导成果的推广,在结题的基础上,由区教科研领导小组集体评议,并经网上公示后产生了区3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获奖率达28.2%(2003年);前不久报市的“十五”课题中,获3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

 三年中,博爱小学的省级重点课题“用博爱理念办学,用博爱催动创新”正由省规划办推荐申报国家级课题;清凉小学的“小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研究”被批准为我区的又一项省级重点课题;由区教研室史柏良老师主持的“图例在自然教学中的研究”参加省教科研成果评比获一等奖;

 当然,三年中,我们也有4项课题因为各种原因没有研究,因而予以撤消;在结题过程中,区评审小组一致认为3项课题缺乏有效的研究进程,建议暂缓结题;

其实,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当我们已经形成浓厚的教科研氛围后,我们需要对课题研究更多一份理性的思考,更多一份朴素的情感,更多一份执着的努力,这样的研究才会是有效的研究!

2、教科整合:形成了创新合力

教研是基础,科研是指导,二者密不可分。按照区教育文体局的部署和要求,区教研室整合了教研和科研的力量,每一位教研员不仅要指导学校和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同时还是课题定点管理员,还必须帮助学校开展教育科研工作。课题研究成了全体教研人员开展工作的依托和载体,既有利于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也有利于教育科研整体能力的增强和提高,更有利于在“校本教研”中形成创新合力。

因此,区教育文体局明确地向每一位教研员提出:学校需要的就是我们研究的、教师困惑的就是我们研究的、课改需要的更是我们研究的。每个教研员都必须建立自己的校本教研的基地学校,必须与学校和教师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研究课堂教学,探索多样的学习方式。

三年中,在教育文体局的领导下,教研和科研正在逐步地形成创新合力:

 2002年9月起,教研室调整了以往“检查性”调研的思路,开始尝试“对话式”调研,每周二进行常规调研后,与听课教师进行个体沟通对话,与学科组教师进行学科互动对话,与学校行政领导进行汇总通报对话;

 2002年12月,开始在全区范围内评比区中小学先进教研组,由学校申报,经评委组严格评审,综合教研组的师德表现、理论学习、执行常规、教研活动、学生活动、培养教师、资料积累、主要成果等方面业绩,进行评选;

 2003年9月,教研室再次调整了调研思路,将常规性调研与专题式调研结合起来,努力地想为学校量身定做合适的调研方式,切实地服务于学校,为促进学校的发展发挥好参谋作用;

 2003年9月-2004年7月,教研室积极研究村小的课改情况,指导村小教师参加市村小教师“语文、数学、英语、思品、社会、科学”学科的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并获得5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的好成绩;

 2003年12月4日,解放路小学作为市教科研基地承办了“市幼儿园、中小学教科研基地会议”,会上,在区教研室指导下,2节研究课获得了与会者的好评,由解放路小学老师们编写的《心田上的百合花开》(教师情感素描)更使大家感受到了教师的成长;

其实,中小学教育科研是以课堂为现场、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是教师“充满思想的行动”,博爱小学的戴霞老师曾在2002年12月获得江苏省首届青年自然教师教学能手比赛一等奖,2003年12月,她又以出色成绩在江苏省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观摩中获得一等奖;中山路小学的唐剑老师在江苏省小学科学案例评析活动中获一等奖,我们欣喜地发现:教研与科研整合后所形成的合力,是睿智的,是高品位的!

3、综合实践活动:体验着探索的乐趣

教育科研经验交流材料 篇6

——以科学管理提高教育科研成效

我校在实施教育局“以人为本、深化改革、科学管理、优质发展”工作思路过程中,着力以科学管理提高教育科研成效:在平均年龄39岁的45位教师中,不参与课题研究的7人,参与率为84.4%。在2009—2011年立项的十一个小课题,结题率为100%,居全区之首,并立项一个市级和四个区一般课题。在2012、2013年新立项三个市级课题、两个区一般课题和六个小课题。累计为二十七项科研项目(市级课题四个、区一般课题六个,小课题十七个)。

本学年,我校建设教育科研工程经验交流如下:

一、落实目标管理

我校以“实施科研带动战略,提高研究成效和学业质量”为工作目标,确定2012——2014学年教科研工作思路为“以夯实集备为基础,抓规范促转化,运用协作理念促提升”:

在上学期,我们着重夯实集备,提高常规教学管理课题化效益,下学期以“转化”为核心,继续规范教科研管理流程,取得良好成效:数学科组在刘贵华老师带领下,致力于新课标的学习、运用;品德、音乐科组借助每学期一次的学科教研基地开放活动,增强教师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英语科组尝试优化集备环节,提高效益;语文科组全员行动,学习、研究吟诵,提高经典教育工作效果;综合实践活动科组编写校本教材,转化理念,改进课堂教学;体育科组依据研究课题,构建体操课堂教学模式……下学年,我们将在“协作”二字上下功夫,进一步落实目标管理。

二、深化管理过程

我们认为,从小处入手,能克服教育科研的“神秘化”,从发展着眼,能克服教育科研的“功利化”,从实际出发,克服教育科研的 “简单化”。只有深化管理过程,才能迎来教育科研的春天。

1、转化理念,整合工作内容

由于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和理论的提升,以及撰写科研资料都需要不少时间。为减负增效,避免科研活动与日常教学工作之间存在两张皮的现象,我们通过“外请专家指导培训,内部加强交流沟通”的途径,逐步转化教师理念,将课题研究内容与各种教学实践活动紧密结合:

我们引导老师以研究的眼光与心态,独立思考并协作处理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困惑,通过“学习培训、研究实践、反思提升”项目管理方式,丰富并整合各项工作内容,加深对教育科研的意义与价值的认识。

2、全程跟进,给予专业指导

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有其自身的特点和方法。对此,我们坚持对科研工作全程跟进,从“申报立项、签订合同、组织开题、中期检查、完成结题”这些环节入手,给予有效及时的专业指导,帮助老师克服困难,提升科研素养。

在本学年,我校一项国家级子课题成功结题,举行三项市级课题和区级小课题的开题会,四项区一般课题如期完成中期检查工作,并组织两个小课题结题会。

这一系列的科研活动之所以能顺利开展,主要是因为老师们通过接受各级专家与学校科研主管提供的专业指导,学习运用“文献调研、行动研究、问卷调查”等科研方法,掌握“课题申报书、中期进展报告、结题研究报告、实践案例、教学论文”等教科研资料的撰写要求,懂得如何在日常工作中,结合课题研究内容,改进课堂教学,积累研究资料,这样,我校教师对待课题研究不再有畏难心理,反而体验到参与教科研工作的乐趣,获得更好的成长与发展。

3、以师为本,组建科研梯队

我校张蔚、梁晓霞和廖绍华老师,从做区级小课题起步,成长为区一般课题与市级课题负责人。张蔚老师在6月3日举行的区科研工作会议上,汇报、分享了自己投身科研的心路历程。这三位老师和科研主管王爱伦副校长,在本学年陆续完成所主持的课题中期检查工作。他们构成了我校科研骨干第一梯队。

本学年,张宏伟主任承担的国家级子课题顺利结题;吴x、黎x、张x、黄x和雷x老师获得盼望已久的小课题结题证书;詹x、王x和李x老师结合教学实践,深入开展小课题研究工作,得到区教研员的指导与肯定;韦x、林x老师总结去年小课题申报不成功的原因后,今年再接再厉,着重加强理论学习,以不少于20处文中注方式,认真填写申报书,最终她们和张x老师一起成功申报小课题;雷x老师提炼自己和蔡x老师主持并结题的两个小课题研究成果,开展后续深入研究,也和朱x老师一起成功立项了区一般课题,以上教师成为我校科研骨干第二梯队成员。

我们以师为本,根据“二八”管理原则,结合教师专业发展需求,指导与帮助教师,以课题为载体,明确努力方向,丰富工作内容,减少纷争烦扰,在成功组建科研梯队的同时,也引领着大家向成为“研究型”教师这一目标迈进。

三、重视文化引领

科研工作是一条需要长期坚持的教师专业发展之路,如果处理不当,会给我们已经超负荷工作的教师增加压力,损伤教师自主发展的内在动机。我校通过以下途径,在教师群体中逐步形成“积极参与,有效合作”的新型教师文化。

首先,以古悦彬为首的学校领导对科研工作高度重视,全力支持,鼎力相助,并和老师们一起进行课题研究;其次,以促进引导为主,着重提高教师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教师在科研工作中的自觉提升,避免强制和重罚,防止盲目或过度的行政推进;此外,我们指导老师分析自身专业发展现状,明确优点,找出不足,制定个人发展计划,年底进行考核验收……

我校落实目标管理,加强专业指导,重视文化引领,努力营造务实求新的良好氛围,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科研经验总结 篇7

一、中国高水平民办高校科研工作的主要经验

近几年来中国高水平民办高校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不俗的业绩, 在项目立项、结项、论文发表、著作出版、获奖成果上均逐年递增, 一些民办高校甚至实现了国家级科研项目的零的突破。高水平民办高校在科研工作开展的过程之中, 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这些经验主要包括:

1. 领导班子高度重视, 带头引领效果突出。

高水平民办高校领导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工作, 始终把科学研究作为每年度工作重点之一, 放在关键位置。此外, 高水平民办高校领导大多身体力行, 带头从事学术研究。如黄河科技学院创办人、董事长胡大白教授作为中国知名民办高校校长, 始终醉心于民办高等教育的研究, 不仅发表了一批有影响的民办高等教育学术论文, 还主持立项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项目。现任校长杨雪梅教授在民办高等教育的研究上同样颇有建树, 先后主持6项省部级项目, 还出版民办高等教育专著两部, 并在权威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正是由于这些民办高校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身体力行, 为这些民办高校科研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浓厚的氛围, 使广大教职工都积极投入到学术研究之中。

2. 机构队伍日益完善, 队伍素质稳步提升。

高水平民办高校科研机构队伍日益完善。随着科研工作的开展, 目前了形成“分管科研工作副教长—科研处—二级部门科研分管领导和科研秘书”组成的三级科研管理组织结构。三级科研管理组织结构在规范本校科研管理、强化科研指导与服务方面起到了突出作用。与此同时, 随着科研工作的开展, 民办高校科研管理机构和队伍素质不断提升, 涌现出一批业务典型。正是由于高水平民办高校完善了科研机构, 理顺了科研工作机制, 为科研工作科学有序的开展保驾护航。

3. 科研政策日益完善、经费支持逐年递增。

为有效推动科研工作开展、提升教师从事科研的热情, 高水平民办高校均在外出调研、认真研究、组织论证的基础之上, 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科研政策。如黄河科技学院先后制定了《黄河科技学院科研奖励办法》、《黄河科技学院党政机关征文奖励办法》、《黄河科技学院科研项目申报奖励办法》、《黄河科技学院科研工作量计算办法》、《教师岗位聘任及工作量管理办法 (试行) 》、《黄河科技学院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等科研政策, 这些政策在实施中, 有效地推动该校科学研究工作。该校还每年拨出一定经费投入到科研工作之中, 并呈逐年增长趋势。持续增长的科研经费大大支撑了本校科研工作的开展, 为该校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坚实有力的物质基础。

4. 实施项目带动工程、狠抓项目过程管理。

高水平民办高校在科学研究方面注重项目带动, 实施项目带动工程, 用项目催生成果。因此, 高水平民办高校往往把每年度的各级项目, 尤其是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的申报作为科研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为了提升项目申报质量, 一些民办高校逐步改进和完善科学研究项目校内申报、评审制度。尤其是对省部级以上课题实施预申报制度, 实施严格的校内、校外省内、省外专家三级评审, 优中选优, 推荐上报。对于地厅级课题实施部门初审、校内评审, 择优上报。正因为此, 近几年来, 民办高校在各级各类课题的中标率上有较大提升。如黄河科技学院在2010年、2013年、2014年度分别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1项和2项, 2011年度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2012和2014年度分别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3项和4项。在项目获得立项之后, 民办高校狠抓在研项目的过程管理, 每年度开展项目中期检查, 督促各项目组认真履行研究任务。通过实施项目带动工程, 民办高校科研工作不仅实现了量的增长也实现了质的提高。

5. 邀请专家传经送宝、鼓励教师外出参训。

高水平民办高校注重科研经验内部交流, 经常性邀请专家入校为广大教师传经送宝。如专业领域顶尖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相关科研项目主管单位领导都经常性的被邀请进校为广大教师进行专题报告, 对这些民办高校教师从事科研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此外高水平民办高校还积极鼓励教师外出参加科研经验交流与培训, 通过听取专家报告、与其他院校教师进行交流收获宝贵科研经验, 有效地提升了科研水平。

二、高水平民办高校科研工作继续努力方向

为推动高水平民办高校科研工作再上新台阶, 民办高校应将进一步采取积极措施, 争取佳绩。

1. 完善科研服务管理机制。

民办高校应进一步规范科研管理, 强化科研指导与服务功能, 体现科研服务重点学科专业群建设的导向性。改进和完善科学研究项目校内申报、评审制度, 对国家级科学研究项目实施预申报制度, 实行严格的校内、校外省内、省外专家三级评审。完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制度, 加大科研管理过程中的监控力度, 提高项目成果鉴定的质量标准。对重大科学研究项目实行专项管理。

2. 精心打造特色研究方向。

民办高校应坚持优先投入、重点推进的原则, 构建科研服务平台, 以服务中原经济区为导向, 为重点研究方向提供相应的人才、项目支持。争取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具有一定实力的研究方向, 争取更多的高层次科研项目立项。

3. 持续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

民办高校应树立科研与教学相融合、科研服务生产发展的理念。建立较为完善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 继续加强学校与企事业单位, 尤其是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 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提升民办高校在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贡献度。

上一篇:仓库6s管理资料下一篇:做教师的幸福感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