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课改心得

2024-11-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中新课改心得(共12篇)

高中新课改心得 篇1

孝义三中高一政治组 辛秀娟

在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新的课程、新的理念,不仅为我们的政治教学改革带来了机遇,同时也给我们老师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战。经过将近一学期的具体实践,我对新课程改革有了一些粗浅的看法和体会,也给我以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一、要从过去的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

高中政治新课改给人最直观、最强烈的冲击就是教材的全面一新。高中的政治教材从过去的五本必修,转变为四本必修和六本选修,表面上看必修的教材数量上减少了,但是内容上却增加了一个过去所没有的文化生活的模块,而且增加的选修内容也都是全新的领域。

过去用旧教材的时候,在教师备课阶段我们也在反复强调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是由于受教材内容的制约,我们只能是在教教材。现在进行新课改,首先教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内容变少了,深度增加了;学生能够自读了,深入理解却困难了;形式更新了,内容更是与时俱进。因此,这也就让我们政治教师需要真正的转变教学观念,先要转变对教材的认识,把它真正的看作一种帮助学生学习,辅助教师教学的工具。其次在备教材、备教法和备学案上就要花好几倍的时间,而且在教材的把握上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

在课改中,教材是根本,学案又是学生学习的指引,所以,一份好的学案对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运用“学案导学”开展教学工作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上课是学生汲取知识的主要活动,是教师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学的关键在于如何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为主人。究竟应该采取何种方式进行教学,不是“新”就好用,关键是要满足学生的需要,能够结合现有的条件。长期的“灌输式”到突然的“探究式”学生往往很难一下接受,所以在这种转变的过程中,学案导学这种教学方式就起到了很好的过渡作用。

所谓“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改过去老师单纯的讲,学生被动的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然后,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师生共同研究学习。这里教师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教会他们怎样学习、怎样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这段时间的实践、摸索,我们政治组在学案的设计上有了一定的进步,在制作过程中,对课本重难点的设计上花费很大功夫,在练习的筛选上也是精挑细选,尽量符合教学大纲要求,并且在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对课本的熟悉方面也想尽办法,总之在这个过程中我从中获益匪浅。

三、重新认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合理分配课堂时间 新课改倡导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离开了学,教就没有存在价值,因此必须确立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观念。在这次课改过程中,最初我们的课堂模式是讨论+学生展示+学生点拨,其中老师讲得很少,基本都是学生在探讨。实践了一段时间,证明效果不佳,学生重难点知识吃不透,讨论后还是很茫然。而且政治的重难点学生没有时间巩固,学生对课本一无所知,之后在课堂时间的安排上作了一个调整,上课10分钟复习旧知识、研究新知识,学生展示成果,中间穿插重难点的点拨,最后总结。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讲什么、讲多少非常重要。关键要讲规律方法、讲重难点、讲易混易错点,学生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在“讲什么”上老师首先要把握准确,这需要我们下大功夫,也给我们提出了挑战。

在这次课改中,我也有很多困惑:

高中新课改心得 篇2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提出了很多新理念,主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数学精神,突出数学的应用价值和文化育人功能;着力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主张探索研究、合作交流。应该说,对于这些新理念,教师是赞同的。然而,面对高考,一些教师便首选能够考出好成绩的教法。原因是,目前社会对学校的高考成绩“一卷定乾坤”,而“创新意识”“数学精神”等是难以在试卷上考出来的,既然不好考只好不考,那么也就不用在这方面投入精力了。至于“探索研究”“合作交流”“数学试验”,在提高应试成绩方面远不如“满堂灌”“题海战术”来得快捷、方便,于是将它们束之高阁就成了大多数数学教师的选择。正如一些教师所言:“面对高考的压力,生存第一呀!”

《课标》要求数学教材“要展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能够从中经历数学化过程”,而在教学一线的教师,由于受到以知识的逻辑顺序编排的老教材的影响,对新教材的编写体系极不适应,认为新教材编排太乱,不如老教材系统,不如过去好教。尽管这种认识有其合理成份,比如新教材中知识的前后衔接欠科学,习题不太匹配,但也不难看出,教师还是用原先的知识体系来评价现在的教材。有些老师把新教材里没有要求的内容,觉得重要,担心以后高考要考,就不遗余力地补充给学生,进而加重了学生负担,影响了教学进度,偏离了《课标》要求。

《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创新意识,主张学生自主学习,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受习惯思维的影响,有的教师用自己喜好的思维方式来“克隆”学生、评价学生,希望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与自己“合拍”,要求学生“循规蹈矩”“按部就班”,一些直觉思维强、形象思维强、合情推理意识强的学生常常因此接受“调教”,有的教师不喜欢学生对自己的讲解提出质疑;对学生的新颖解法有排斥心理,只许学生用常规方法解,这是制约新教材的无形桎梏。

新教材中的新增内容,由于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使得不少教师在心理上畏惧新增内容,在行动上也有所表现,例如对“算法”的教学,有的是照本宣科,有的是跟在别的教师后面亦步亦趋,还有的是请计算机教师上课。

笔者认为,新课改的全面实施,不可能等到每个教师思想都想通了,方法都会了,技能都掌握了才进行,它已经作为一种历史责任落在教师的肩上,教师无法也不可能推脱、回避这份责任。我们应以主动参与、从容面对、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的态度投身到新的数学课程改革中去。

我们唯有承担起新课改“主人翁”的责任,主动出击,迎难而上,大胆试验,才能抢占先机,乘势而上。与其观望、抱怨、等待、消极议论,倒不如认真学习《课标》,深刻领悟新教材,智慧施教。

谈高中生物新课改实施心得及启示 篇3

关键词:生物 新课改 实施

新课程改革历经几年风雨,终于从试验走向实施,在这场历史性的变革中,生物教师经历着观念更新、知识更新、教学反思的过程,为达成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进行着艰辛的努力。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课堂教学模式生搬硬套、没有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的参与缺乏实质性评价等问题。

一、新课程理念问题

新课程的理念核心是让每一个学生全面、并有个性的像多方面发展,并要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联系实际生活和社会,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从这一点上,就能明显看出新课程的特点,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一种崭新的理念去应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决不能穿新鞋,走老路。

二、教材的特点

(一)重视科学的过程和方式 引导学生体验科学的过程和方法,是本模块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确定教材编排体系要重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二)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 如何体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是教材设计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三)以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为主线 本模块遗传学部分的内容基本是循着人类认识基因之路展开的,这样学生学习遗传知识的过程,犹如亲历了一百多年来科学家孜孜以求的探索过程,会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多方面的启迪。

(四)把据基础性,体现先进性 精选符合学生发展需求和认知水平的基础知识;同时,又力求与现代生物科学相一致。

三、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实施策略

作为一名新教师,应该说我对新课程的理解还不深。但是在实际授课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中,突出问题是,教学效果不理想,这可能是由于自己工作经验的不足、对教材把握的不够、教法运用的不灵活,而另一些个人觉得是由于尽管课改了,但是高考的制度还没有改,在现有的高考制度下,以提高分数为评价学生、老师和学校的标准,那何以真正的提高学生的实际素养和能力呢?具体的措施和方法,我想值得每一位老师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一)认真钻研教材,合理加工、整合教材 新教材是课改理念的文本体现和载体,需要每一位教师去认真研读、感悟、领会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分析教材所渗透的生物学思想、方法,体会新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才能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二)利用模型构建知识 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他强调要使学生参与到知识建构的过程中。通过模型建构教学,能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构建知识,有效掌握知识,而且模型方法是现代生物科学研究中一种重要方法,比如:真核细胞的结构就是通过模型的方法建立起来的。比如:必修1《分子与细胞》模块(人教版)“有丝分裂”的教学。通过校本选修课,尝试运用模型建构的方法来完成这部分教学。先引导学生用橡皮泥构建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的模型,让学生明确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的概念关系,再让学生小组成员合作,用橡皮泥构建“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的染色体变化模型”。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构建了不同的模型,然后各小组在全班展示模型,师生共同展开交流和讨论,对各组构建的模型进行分析,再让学生对自己的模型进行修改。最后用计算机宏观地展现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动态变化过程,并配以文字描述,进一步建立起思维模型。

(三)提高教学技能是关键 作为一名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应该是毕生的追求与努力。无论是新课程还是就课程,教学技能都是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成绩的关键。这也是,自己在一学期教学中的最深刻的体会,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这将是自己工作的重心。希望,能尽快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在实际的教学中能更合理的运用教学方法有效的教学。

总之,每节课都要力争达成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把握好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有机统一,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备课时多下功夫,课堂上让学生“动”起来,“忙”起来,自己就可以“悠闲”起来。

高中数学新课改心得体会 篇4

高中数学课程是普通高级中学的一门主要课程,高中数学课程力求将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与课程的框架设计、内容确定以及课程实施有机结合起来。它从国际意识、时代需求、国民素质、个性发展的高度出发,是对于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它是学习高中物理、化学、技术等课程和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同时,它也是学生的终身发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奠定基础,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意义。

总体目标中提出的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本人认为可以简单的这样表述:数学知识是“数与形以及演绎”的知识。所谓数学事实指的是能运用数学及其方法去解决的现实世界的实际问题,数学活动经验则是通过数学活动逐步积累起来的。

1、基本的数学思想

基本数学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符号与变换的思想”、“集全与对应的思想” 和“公理化与结构的思想”,这三者构成了数学思想的最高层次。对中小学而言,大致 可分为十个方面:即符号思想、映射思想、化归思想、分解思想、转换思想、参数思想、归纳思想、类比思想、演绎思想和模型思想。圣于这些基本思想,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注意渗透,从低年级开始渗透,但不必要进行理论概括。而所谓数学方法则与数学思想互为表里、密切相关,两者都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反过来又促进知识的深化及形成能力。方法,是实施思想的技术手段;而思想,则是对应方法的精神实质和理论根据。

2、重视数学思维方法

高中数学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数学思维的特性:概括性、问题性、相似性。数学思维的结构和形式:结构是一个多因素的动态关联系统,可分成四个方面:数学思维的内容(材料与结果)、基本形式、操作手段(即思维方法)以及个性品质(包括智力与非智力因互素的临控等);其基本形式可分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三种类型。

3、应用数学的意识

这个提法是以前大纲所没有的,这几年颇为流行,未见专门的说明。结合当前课改的实际情况,可以理解为“理论联系实际”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或者理解为新大纲理念的“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的深化。新旧教材中,都配备有所谓的应用题,有许多内容已经很陈旧,与现实生活相差甚远。结合实际重新编写应用题只是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的一部分,而绝非全部;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主要是指在教与学观念转变的前提下,突出主动学习、主动探究。教师有责任拓宽学生主动学习的时空,指导学生撷取现实生活中有助于数学学习的花朵、启迪学生的应用意识,而学生则能自己主动探索,自己提问题、自己想、自己做,从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及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

4、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在保证笔算训练的全体细致,尽可能的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

5、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高中数学课程应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包括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形式评价体制等方面。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在数学教育中,评价应建立多元化的目标,关注学 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

高中地理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篇5

这一次我很荣兴参加了省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培训学习,感受颇深。我作为刚使用新教材的老师,通过这次的学习,在专家们的引领下回顾了自己一年来的教学过程中的得失,时刻铭记虚心向老教师请教,不断积累经验和反思。我的心得如下:

1、更新教育观念

中学地理课程目标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它会随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更新,“重视对现代公民地理素养的培养”是国际地理教育改革的新特点、新趋势。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要多关注国际热点问题、关注国际政治、经济动向,拓宽学科视野,了解世界最新发展动向。

2、转变教师角色

树立新型的教学观,充分尊重学生,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人,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不断提高,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和学生平等相处,坦诚相待。

3、调整教学策略

教师习惯上被称为教书匠,但实际上教师不是“教书”而是“教人”,因此教学策略应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方向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4、改变工作方式,充实专业素养

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合作,要不断地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会开发各种课程资源,包括地理教科书、地图册地理教学参考等教材,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模型、演示仪器等各种地理教具以及校内外学习场所,等等。

高中新课改心得 篇6

——高中化学新课改论文

2007年秋季,北京市全面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半年来,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努力转变教育理念,不断探索,充分利用教研活动、业务学习、教学会议等积极学习新课改的精神和理念。每周课时数为3课时,感觉内容多容量大,课时紧张。每位教师教2个班,并开展选修课和研究性学习。

一、课堂教学,是新课改实验的重点,更是课改中的难点,以下是在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

1.课堂教学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引导探究、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四项基本原则。

根据“学生主动全面发展”的新课程理念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尝试提出新课改课堂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为核心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发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精神。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各种探究活动必须围绕学生展开,学生是课堂上最积极、最活跃的分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

2.把“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作为探索适合化学教学的新模式。

我们把“知识为基础、训练为主线、思维能力为核心”作为实施新课程课堂教学的策略,把“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作为探索适合化学学科教学的课堂新模式。

3课堂教学必须做到让学生“思维参与、情感参与、行为参与”。

课堂上着力让学生“动”起来、在“活”字上下功夫,将学生的“思维参与、情感参与、行为参与”有机结合起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主动,指导探究,将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将“讲授”与“引导”相结合,“探究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相结合,多用“启发讲授式”、“启发引导式”教学,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课改后我们的转变

经过半学期的艰苦努力,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感觉有了较大转变:

1、工作重心的转变:新教材摒弃传统教材的弊端,更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在知识传授上重视以“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等形式出现,强调了学生主体性,注重了实践和创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的工作重心也发生了转变,我现在工作重点放在五个方面:一是研究课程标准,二是研究教法,三是研究学法,四是研究学生的个性特点,五是研究对学生的评价。我校化学教师工作重点已有了较大的转变。

2、教师评价方式的转变:由于教学中注重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注重的是学习过程而不是结果,注重了情感的体验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的掌握,改变了过去教学单一的以分数评价学生的局面,化学教师侧重了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注重了每个层次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评价。注意从学习态度和情感方面去评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二)学生的转变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由过去的封闭、单向接受的方式向自主、多向交流和探究、合作方式转变。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由于探索学习更具有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探究中,学生动脑动手,有挫折有反复更有成功的喜悦,在知识的学习中更体会到了真正科学研究的个中滋味,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

学生不再局限于在书本上学习化学了,而是从生活中去学习,树立了“生活处处有化学”的新理念。

寒假很快来了,26号到29号期间,我们又进行了为期3天半的通时培训,感觉收获很大,并且观摩了十五中王冬松老师和十四中刘阳老师的两节课。听了这两节课,尤其是第一节概念原理的教学课,觉得耳目一新。这节课对高一的老师有很好的借鉴性,体现了新课改精神,是一节好课。课的引入是由两个化学反应的联系区分展开的,由新的视角来看氧化还原反应。这节课没有从常规的化合价的变化来分析氧化剂和还原剂,而是从有无电子得失这个本质来揭开概念,利用铜锌原电池的反应来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即化学反应中有没有电子的转移。

而原电池的实验利用得当,点到为止,没有超纲。另外,实验设计也是这节课的亮点,钠和氯气的反应实验现象明显,学生看后发出惊呼,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同时利用费水瓶设计的实验装置,避免了环境的污染。其三,这节课时概念原理课,教师讲解的化学是不是干巴巴的教育,而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我想听了这节课的学生,会爱上化学的。

高中生物新课改的体会 篇7

一、旧教材强调的是最终结论

旧教材虽然也讲了实验过程, 但是忽略了方法, 而新教材则有意识地强化了有关科学方法方面的内容, 注重了知识原理的产生过程。旧教材偏重于知识的传授, 更像是教学辅导材料, 在采用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感悟科学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缺陷, 可以说只要学生愿意, 几乎所有的问题都能从课本当中找到答案。新教材注重的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也就是说它不完全是知识类的教育, 还重视科学的过程和方法, 如“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 这是与旧教材最明显的区别, 这样的目标确定, 更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二、在整体设计上的差异

新教材更像是一个问题库, “问题探讨”“本节聚焦”“旁栏思考”“实验”“技能训练”“思考与讨论”“练习”“自我检测”, 甚至包括正文 (例如, 新教材第11页, 孟德尔实验方法的启示一小节, 问题独成一段) , 每一个环节都有问题, 问题扣问题, 形成问题串。学生一旦有问题, 老师的反应要么是让学生自己去查资料, 要么要求学生自己去查资料 (互联网、别的资料等, 不是指课本) , 课本是不提供答案的。而在旧教材中, 只要学生愿意就可以在课本中寻找到答案。

三、由封闭的小课堂转变为开放性的大课堂

新教材安排了3个必修模块, 3个选修模块, 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 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激发学习兴趣。而要达到这个效果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更新观念, 改变教学策略, 注意师生角色的转变, 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要注意课堂的任何一个环节, 注重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建立平等、民主、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 引导学生的情感处于积极的、自由的、宽松的心理状态, 能自主地参与到课堂教学, 使课堂气氛活跃, 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进入一个自由驰骋的空间。

四、由“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究性实验”的尝试

例如, 在高中生物教材中, 先讲述叶绿体的形态及细胞质的流动, 然后安排实验加以验证。不妨先由学生实验观察, 去探究发现叶绿体的形态及细胞质的动态。这似乎仅仅是将讲课与实验的顺序颠倒, 但实质却是将验证性实验变为了探究性实验。再如在“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中不能让层析液浸没滤液细线, 否则色素会溶解在层析液中, 影响实验结果;“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根尖解离后必须经过漂洗, 否则盐酸同染色剂反应, 会影响根尖细胞内染色体的染色效果”。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 往往是教师把答案告诉学生, 要求学生记住在实验中不能如此操作。现在教师不再先给出答案, 而是建议学生不妨在实验时试一下, 通过亲自进行“错误”操作, 让学生得出结论。

新课改学习心得 篇8

关键词:新课程;启发;改革

新课程所反映的课程共建文化要求重新对教师进行角色定位,重新诠释教师的职业素质,教师从一个传统意义的“塑造型教育①”的灵魂工程师变为一名实施“服务型教育”的组织者。

教师首先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型教育”的工作者,这种教育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十个字:平等、理解、宽容、爱心、共勉。老师实施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激励和帮助学生成人、成才、成功。记得一位初中数学老师,班里100%的人都怕她,尽管她从不打人,但是她说的每一句话就像“圣旨”一样管用,现在想来,应该是她好的授课方式吸引了我们,我们由衷的敬佩她而并非怕她,这也充分证明了一名教师人格魅力的重要性。

现代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启发式教学。我上本科时的一位李老师说在新大附中有一位英语老师,教出的学生的平均成绩都在90分以上,学生都喜欢她的英语课,这对我们很多英语老师来说是一个神话。我曾经很努力的工作,每天早去晚回的拼搏在教育岗位上,学生也就能拿到70多的平均分。我很好奇这位老师是怎样工作的,但李老师说那位老师很少听写,但一听写学生都可以拿满分,她也不上多余的课,但是她的每堂课都有一个出彩的地方,比如她教单词,shampoo这个单词,对学生来说不是一下就能记住,她交给学生的方法是用语言诠释出来:她爱我吹泡泡。非常的形象,我在班里实验了一下,果真效果很好。

新课程改革要求一学生为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我对所教的两个班进行了一堂语法课的教学比较。一(9)班运用的教师灌输法,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而一(10)班则以学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各项活动中,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一种激活状态,整个学习过程都是积极主动的。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现成的知识,还有语言运用的能力,并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就感,实现自我价值。

总之,让我们共同努力,争取使我们的高中英语教學创造一个新的高度。

高中英语新课改的心得体会 篇9

与高一新生谈谈初中与高中英语学习的衔接问题

一. 初上高中学英语的感觉

有的学生谈到英语学习有一种共同的感觉,按照他们自己的话说:“高中英语难度相对增大,成绩下降。”“考题灵活,很难找到规律。”“初三的学习方法和复习方法不很适应高中,初中时念念书就会有长进,而在高中多做题也未必带来明显效果。”总之,同学们在学习中或多或少存在着某种不适应。

二. 初中和高中两个学段之间普遍存在一个落差

初三升学考试的后遗症

初三复习阶段的学习表现出应试教育的典型特征:与考试相关的就学,不相关的就不学,而哪些考,哪些不考老师们心中都有一本账,初中三年所学的内容完全可以浓缩为一张纸,这点东西不断地反复,直到老师和学生对中考都胸中有数,即使有的学生两年没努力学,在最后一年只要拼点命,听老师的话,成绩也不致太差。老师在考试前都讲一些应付考试的“拐棍”,有的学生英语能力不高,掌握的词汇也有限,但只要懂得怎样使用“拐棍”,拿70%到80%的基础分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这就使学生在初中考试容易得高分。然而高分并不等于高能力,分数与能力这对被高分数掩盖的假象在高中就被揭开了。

语言知识向语言能力的转移

学生会注意到高中的试题结构较之初中试题而言变化很大。稳稳得分的题少了,题多了,而丢的分又非轻易可得回。这是因为高中的英语学习与测试重点从初中的基础知识向语言能力转移,更重视综合的语言知识与能力的运用。如;基础语法题量相对减少,阅读量及其分数比重增加,笔头表达能力的测试力度加大。而这些绝不是单纯靠“拐棍”所能应付得了的,高分必须建立在扎实的语言知识与能力的日积月累上。盲目学习的想法或初中时平日里懈怠的态度,考试前临阵磨枪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如果说初中像盆中摸鹅卵石的话,那么高中阶段的学习则更像海里摸贝壳,需要投入更多更大的精力以及更巧妙的方法。

学习方法的不适应

体会初、高中英语学习的`变化,也就自然懂得了为什么初中的学习方法不能完全适应高中的原因,由于高中学习环境的重新组合及多样化,老师在课堂上的工作更富于指导性,学生的学习更趋于个体化,学习方法也就应该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不断地加以调整。空怀一份抱负而无切实可行的计划,只能使初、高中之间的落差越来越大。

三. 高中英语的学习目标与要求

英语教学大纲明确说明:

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目标分为第一级目标和第二级目标。高中两年要求达到第一级目标,高中三年(文、理科选修)要求达到第二级目标。

高中英语教学的第一级目标应完成下列教学要求:

(一)听  2. 能听懂课堂用语和教师用学生所学过的简单英语对新词语意义的解释。

3. 能听懂教师用所学过的英语简要叙述已学课文内容,以及围绕课文内容提出的问题。

4. 能听懂对方在学生所学过的语言范围内,用略慢的语速谈有关日常生活的内容,有时需要对方重复。

5. 能基本听懂没有生词、题材熟悉、内容简单的语段,语速为每分钟110个词。听三遍能了解其中主要的内容,理解正确率达到70%。

(二)说

1. 能就课文的基本内容进行简单的问答。

2. 能够用《日常交际用语》表中的教学内容,进行简单的谈话。

新课改下的高中数学教学心得 篇10

摘要:新课程改革下,对高中数学的教学目标、教师和学生提出新的要求。在高中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学会利用数学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引导者和教育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在教学中确定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主动性,在合作学习中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关键字:新课程改革高中数学教学心得

我们所处的新时代是一个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时代,新时代的到来给学生和教师带来无限希望也带来无限的挑战,教育也要跟上新时代的步调改革创新。高中数学课程是学生对代数、几何、概率、统计的初步学习,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新的高中数学教材已经在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大环境下,教师需要做到创新和优秀,给学生带来全新的课堂体验,教师必须领会新教材,掌握新教材,快速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找到适合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方法。长久以来,我再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探索如何能更好的在教育教学中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要求,下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共勉:

1.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数学教学目标

新课程改革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一起努力,不断增加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与道德意识及行为,正确的看待世界和科学的解释现实现象,不断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促进其全面、健康、快速发展。

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知识是“数学与图形的变化演绎”,能够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的现象和规律以及解决问题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需要在数学活动中一步步积累起来。高中数学教学中要传递给学生的数学思想可形象的表述为数、形两大类,其中数有包括函数的概念、方程的表达、集合的分类和属于、数列的归纳和演化,而形又包括函数的图像、方程的图像、各类空间几何图像,无不向学生和教师传递“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数学思想如何传递便与数学方法分不开了,数学思想存在于教学内容里,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而准确的让学生领会到,数学方法又是在数学教学实践中产生,潜移默化中渗透和影响学生,同时这两者都要有一定的数学知识结构才能存在和发展。

高中数学教学最重要的目的在于学生数学思维尤其是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学会不同的思考方式,从而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数学的角度看待世界认识世界。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重要目标是学会和理解,然而从一个成熟的教师角度出发,学会和理解数学是不够的,除了会“做”和“解”外,他还要从“授之以渔”的角度去看数学,教会学生“鱼”是认识世界的表面,教会学生“渔”是深度的认识,是高层次的思考,因此教师对教学的安排应当注重逻辑关系的发展和逻辑思维的培养。

如《三角函数》这一节是整个高中数学中最具代表的一种初等基本函数,这节课的学习基础是有关三角函数的概念及公式和简单的三角函数(正、余弦)图象。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设计中要加入探究环节,按照逻辑顺序联系以往知识经验,让学生学会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会和发现知识,让学生学会正确表述三角函数的增减性性和对称性,理解体会周期函数性质的研究过程和数形结合的研究方法。

2.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数学教师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尤其注意对学生以上两点的培养,做好学生学习知识和能力的引导者和教育教学活动有意义的组织者。民主型的教师是现在推崇的教师,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也能够给营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心理上的安全感和放松能够促进学习效率。

新课程需要开明、充满创造性的教师,给学生一种积极活泼的课堂,传统的刻板的教学方式已经被淘汰,因此教师要做正真的导师。在高中数学课堂里,教师应引导学生参与和督促其自我参与数学教学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造意识,在课堂活动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培养学生应有的责任感,在合作学习和自主的探索过程中塑造人际能力、求真精神和最初的科研兴趣、能力。

教师作为组织者,在教学组织中加强与学生身边现实的联系,将现实情景带入课堂教学,鼓励思考和自主探究,将现实带入课堂并将课堂留在现实,给学生传递一切都是“知识的来源”、“无处不学习”这种思想。

例如在学习高中数学最开始的知识集合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比如,可让学生通过介绍自己的生肖、所喜欢的科目、所擅长的运动等出发,得出像“生肖”、“科目”、“运动”等的共同特征,通过探讨最终学习集合的概念,从而建立“情景—探究—实践”的教学模式。

3.新课程改革下的学生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体性的确立以及学生主动性的培养。在以往高中数学教学中,由于高中数学内容的难度和逻辑思维的深度都使学生对高中数学先生畏惧心理,学生更倾向于被动的接受学习,课堂学习时学生也更容易疲惫。而新课程改革则要求学生愿意学习、自我主动寻求学习,教师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明确的指导者和探究活动的合作者,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指导及合作,增加了师生情感交流机会,师生在探讨中互换观点,教师更能够深入的了解学生真实想法,彼此更接近,更有益于教师准确的指导和学生的进步,教师也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改进,如此的教学活动更是教学相长的过程。

新课改心得体会 篇11

新课改似一股清新的风吹进了课堂,使沉闷的课充满了活力。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灌输、解疑答惑,而是作为一个引导者、参与者,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索。课堂上呈现出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学互教的充满活力的学习场面,不再是过去的教师“教”学生“听”的课堂情景,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质的飞跃。原来的“被动学习接受”变成了现在的“主动发现学习”,普遍形成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新课改使得学生的胆子大了,敢于提问,敢于质疑了,他们变得特别活跃,更有积极性了。

新课改要求教师角色转变,由传授者、“独裁者”、“裁判员”、“演员”、“家长”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研究者、指导者、组织者、合作者。要虚心、诚实、真诚地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走近学生的“心田”。尽管这对于教师来说很难,但是教师们却表现出了从未有过的勇气,在教学思维、方法、手段等方面都有了求变的意识。我们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的知识,尝试新的教法,勇于创新,自我反思,改变过去的、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是学习者和知识之间的中介者,不光是传授知识,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等,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学生学会了新的学习方法之后,教师应帮助学习者回顾学习中的每一步骤,使他们在脱离这种结构化的情境之后,仍然会使用该方法。并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评价新方法,让学生自己决定方法的有效性。

实施新课改必须改变固有的评价模式。已有的对学生的评价模式只是对学生的课业学习情况通过考试分数来评价,而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品质的评价,评价方式呆扳,不利学生的发展,打击了一批学生的积极性.而新课改要求在评价学生时,不是只看学生的考试成绩,还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品质、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探究能力、思想品质等各方面的综合评价,要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评价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以一次考试的成绩论成败,评价方式要科学、全面、客观,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以上只是我的一点愚见,不足之处恳请专家和同仁批评指正。

高中生物新课改呼唤优质教学 篇12

1课程改革的理念是优质教学出发点和归宿点

新的高中课程体系承认一个朴素的真理:考试, 永远是这个学生在考试。但新课程并不把考试置于课程的核心, 而把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独特性置于核心——“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普通高中课程方案 (实验) 》指出:“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这就意味着我国高中教育不是精英教育, 而是大众教育。高中教育应该追求卓越的大众教育、优质的大众教育, 这应该是本次课程改革对普通高中性质的基本认定。钟启泉教授认为, 这次课程改革不同于以往七次课程改革之处, 就在于它从保障每一个人的“学习权”的高度, 明确提出了改革的基本理念——“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这就清晰地界定了新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 就是保障每一个学生与生俱来的“学习权”, 要求每个学生充分地、自由地、多元地、和谐地发展。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解释, 所谓学习权, 是指每个人天生就有的“阅读、写作的权利, 提问深思的权利, 想象、创造的权利, 读懂自身世界和书写自己历史的权利, 分享教育资源的权利, 发展每一个人的智慧以及所在集体的智慧的权利”。这个解释意味着我们面对的每一个学生, 不仅是学习的主体, 而且是学习的主权者。这个思想起点很高, 归根结底意味着教育基本价值的转向, 这就是从精英教育转型为大众教育, 从强调对少数有学术才能学生的培养, 转到强调对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新课程针对应试教育背景下过于彰显教育的筛选、选拔功能, 注重少数“精英”学生的培养, 转到素质教育模式下凸显教育的发展功能, 注重对全体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当然大众教育并不排斥对少数有学术才能学生的培养, 而是在提升所有学生的基础上, 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其个性发展的教育引导。因此, 优质教学, 必须让每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卓越的发展。

2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是优质教学的根本目标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实验稿) 》明确指出, 高中生物课程的核心任务是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情况, 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生物科学素养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学领域中核心内容掌握的情况, 一些生物学教育专家认为, 生物学的核心基础至少包括五个方面: (1) 学生理解生物学基本现象、事实、规律, 以及生物学原理是如何用于生物技术领域之中的; (2) 学生能够解释发生在身边的生物学现象; (3) 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科学的世界观, 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4) 学生应掌握一系列的相关技能, 包括操作技能、科学探究一般技能、比较、判断、分析和推理等思维技能, 以及创造性和批判性的思维方式; (5) 学生应在学习生物课程的过程中, 形成终身学习的基本能力和习惯。为了达到优质教学, 可以从“科学态度和科学世界观, 生物学基础知识, 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 科学、技术与社会”四个维度来理解、落实生物科学素养。比如, 在教学中应加强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探究性学习活动是以学生为核心, 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行设计实验去探究想要知道未知性的实验结果。在探究过程中, 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 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 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 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最终达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在主动中发展, 在合作中增知, 在探究中创新。例如, 在完成《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实验时, 我们是这样开展探究活动的: (1) 教师提出问题:淀粉和蔗糖是否都能被淀粉酶水解? (2) 学生作出假设:淀粉酶只能水解淀粉。 (3) 制定方案、实施计划:首先学生在课前自己查找有关资料, 淀粉和蔗糖的水解产物是什么?鉴定淀粉和蔗糖水解程度的特定颜色反应有哪些?然后根据已有的知识, 设计实施方案, 要证明实验假设, 选定什么样的方法?采取哪些实验步骤?需要哪些器材、药品?最后根据自己的计划实施完成。 (4) 根据实验结果, 推断自己提出的假设, 得出结论。 (5) 小组之间交流讨论, 评定各自的设计方案是否科学?实验方法是否合理?实验操作是否严谨?有哪些心得和体会等等。通过亲历探究过程, 学生在建构知识意义的同时, 真正享受到了探究的乐趣, 提高了生物科学素养。

3课程三维目标是优质教学的导向点和评价点

教学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 课程目标则为教学活动指明了方向。《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实验稿) 》既规划了高中生物课程的总体目标, 也明确指出了具体目标。总体目标较宏观地描述了高中学生应该达到的要求, 具体目标则包括了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能力三个方面的具体要求, 这些都体现了生物学新课程的价值追求和课程理念。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只是理论上的一种分类, 这样便于分别进行研究。从生物科学素养的形成而言, 这三个维度是同等重要、缺一不可的。从教学实践来看, 这三个维度是相互依存, 互为基础,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不可分割的关系。就像《标准》所说:“课程具体目标中的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三个维度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由三部分构成:知识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这三维目标在课程实施中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 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核心, 通过相互渗透构成了生物课程总目标的完整结构体系。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只有注重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制定完整的三维教学目标, 才能提高目标达成的有效度。新课程知识观认为, 知识不仅具有客观性、确定性、普遍性和中立性等性质, 还具有文化性、不确定性、情境性和价值性等基本性质。课程知识不是一种外在于个体或强加于个体的被管理、被灌输的“客观”的东西, 而是一种可探询、可分析、可切磋的动态的探究过程, 一种借助反思性实践来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过程。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 更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的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更是指积极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对个人价值的判断, 更强调对社会价值、科学价值、人文价值的判断。优质教学首先要认识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 转变传统教学的价值取向, 实现价值本位的转移, 即由知识本位转向以发展为本位。也就是说, 课堂教学不仅要关注知识点, 而且要关注情感生成点和能力培养点。例如, 《分子与细胞》模块中, 教学时, 除了讲授“细胞学说、细胞膜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等知识性内容之外, 还要落实“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使用显微镜观察……”、“尝试建立真核细胞的模型”等能力。同时还要渗透“建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要求。 其实, 当代科学教育已经不再是传统的传授科学知识的教育, 而是要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是包括知识、能力、态度和价值观 (还可能分得更细) 的综合教育。如果我们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理念, 则能力、态度、价值观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在某种意义上说, 比知识更重要, 即更具有适用性和持久性。更何况在信息社会, 有许多获取有关知识的渠道和方式, 学校教育应更多地注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能力、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将更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所以高中生物课程的三维目标应该是优质教学的导向点和评价点。

总之, 优质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优质发展, 而促进学生的优质发展则需要优质的知识、优质的学习和优质的教师。

摘要:新课程呼唤有效教学和优质教学, 有效教学是对教学的基本要求, 优质教学是追求的目标;有效教学未必是优质教学, 而优质教学必然是有效教学, 优质教学是更高层次的有效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 课程改革的理念是优质教学出发点和归宿点;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是优质教学的根本目标;课程三维目标是优质教学的导向点和评价点。

关键词:生物,新课程,优质教学,高中

参考文献

[1]邓志伟, 吴敏.优质教学的特征——德国学者迈尔教授访谈[J].全球教育展望, 2006, (5) :4.

[2]钟启泉, 崔允漷, 吴刚平.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61.

上一篇:春雪古诗带拼音下一篇:在语文教学中激发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