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体会

2024-12-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体会(共12篇)

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体会 篇1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文化改革发展重要阶段召开的重要会议。在当今社会,学习党的精神,跟党走,紧跟上党的步伐显得尤为重要。此次通过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学习,让我对党又有了深一步的认识,感受颇深。

通过此次学习,我了解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关于《决定》的提出,是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它还在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形势的前提下,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在我看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文化上的高度自觉和政治上的远见卓识。

落实全会精神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但我坚信,只要不懈努力,深化实践、创新创造,求真务实,就一定能把全会精神转化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实际中去。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作为中国人,我们必须坚定不移的拥护党的政策,响应党的号召。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突出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并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和战略高度,提出了在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中,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在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等各方面,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任务。其中特别强调文化改革、文化发展。中华民族一直以来就是一个有着优秀文化传统的民族,我想我们应该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任担负起来,做一个优秀文化的传承者、践行者。为此,我们必须多读书,读好书,努力提高文化修养,做一个有知识,有能力,有涵养的文化人,当好文明使者,为建设文化强国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体会 篇2

一、以“以人为本”为制度基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什么方向, 这是关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问题。长期以来, 我们在农村的很多建设, 大多都不了了之。究其原因, 就在于以往所搞的各种建设脱离群众和当地的实际。说到底没有解决农村建设到底为谁的问题。

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以人为本”发展理念, 不仅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价值目标, 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制度基础。把“以人为本”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制度基础, 就是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结合起来, 同改善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结合起来, 让农民真正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

把“以人为本”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制度基础, 其目的是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农村建设的导向。胡锦涛同志指出:“加强社会建设, 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 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这就是将经济建设作为终极目标转变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轻视个体利益, 集中体现制度优越性, 转变为创新体制,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为目标;把以是否有利于经济发展作为检验的标准, 转变为人民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赞成不赞成为目标。这种转变, 既着眼于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又着眼于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既保障农民的合法权利, 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我国农民真正共享改革开放和发展进步的成果, 真正成为我们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把“以人为本”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制度基础, 意味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阶段的诞生, 它从根本上走出了“教条社会主义”和“理想社会主义”的误区, “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一次真正从理论走向现实, 从天堂走向人间, 从世界回到了中国”。它既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阶段方向的正确性, 同时也保证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向与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一致性;它既告别了一个时代, 又继承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精髓;它既开辟了一个以人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阶段, 又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融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潮流之中。

二、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制度目标

我们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制度目标, 是因为我国“农业基础仍然薄弱, 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 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 最需要加快。”目前, 我国最大的贫困群体在农村, 只有农村实现了小康,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才能最终实现。可以说,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难以实现的一部分。

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就是“到2020年, 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 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 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 消费水平大幅提升, 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 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 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 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 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 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健全, 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 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然而, 要实现上述目标任务, 需要我们付出更大的努力, 为此, 必须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必须切实保障农民权益, 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 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必须坚持党管农村工作, 始终把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政治保证。

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目标, 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 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 在农村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 进一步放开搞活农村经济, 优化农村发展外部环境, 强化农村发展制度保障, 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 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 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

胡锦涛同志指出:“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始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物质基础。”只有经济发展了, 8亿多农民才能尽快富裕起来, 才能调动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 才能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作自己的事业。为此, 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探索和把握农村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更深刻、更自觉地运用经济规律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富裕服务。为此, 需要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提高农村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要在农村全面推行科技兴村、信息兴业战略, 加快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切实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坚持和完善农村集体所有制基础上, 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 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竞争优势,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三、以城乡一体化为根本要求

城乡二元结构是历史的产物。长久以来, 许多地方在发展过程中并没有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来通盘考虑。城乡发展二元化结构的长期存在, 不仅使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提升较慢, 而且使城市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我国农业在与国际经济联系和合作的过程中也面临新的困难。随着党中央各项政策的落实, 我国农村正在发生新的变化, 它要求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 尽快消除和弥合城乡二元结构, 为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创造更多有利条件。

应该说, 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阶段, 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

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三种全会精神, 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 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 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 牢牢把握目前这一难得机遇, 紧紧抓住我国农村的阶段性特征, 适应农村改革发展新形势, 顺应亿万农民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 乘势而上, 努力开辟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广阔道路。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 创新体制机制, 加强农业基础, 增加农民收入, 保障农民权益, 促进农村和谐, 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措施:“必须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 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要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强化农村社会管理。”随着一项项极有含金量的措施陆续出台, 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步伐将不断加快, 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崭新格局将不再遥远。我国农民在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的进程中, 将分享到更多改革发展的成果。

四、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制度内容

要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长盛不衰, 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作保证, 这一制度必须坚持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基本内容。

第一, 在领导体制上, 形成以村民委员会为主体的制度体系。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要使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长盛不衰, 并最终取得成功, 必须从制度上保证村民委员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要使村民委员会有职、有权、有能力管理好自己的事务。胡锦涛同志指出:“要继续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健全民主制度, 丰富民主形式, 拓宽民主渠道;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发展基层民主, 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弘扬法治精神,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济经济管理体制, 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配套的村规民约, 与农民要求相适应的发展规划。只有建立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一整套制度体系, 才能保证农民有序政治参与, 才能拓宽基层民主的渠道, 加快农村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 强化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一再出现的官僚主义、“左”倾错误。

第二, 在管理目标上, 坚持以满足农民的需要为依据。为此, 一是要坚持目标的全面性。不仅要使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地增长, 还要使农村的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全面发展。二是要坚持因地制宜, 从实际出发, 坚持实事求是, 求真务实, 不搞花架子, 不做劳民伤财之事。三是要相信群众, 依靠群众, 尊重农民的意愿和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首创精神。四是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落脚点, 建立在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解决的实际问题上。只有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和实惠,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得到农民拥护,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长期坚持下去。

第三, 在测评制度上, 坚持以社会和谐为标准。“促进社会和谐, 必须抓住农村稳定这个大局, 完善农村社会管理,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保证农民安居乐业, 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与此同时, 很多人也将经济发展速度作为检验工作好坏的标准。结果, 经济上去了, 当地的污染加重了, 贫富差距拉大了, 各种矛盾也紧张了。过分强调经济发展, 反而使社会处于不和谐状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坚持以社会和谐为标准, 就是从以往只注重经济增长转移到各种因素和谐发展上来, 不仅要求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而且还要求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要求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因此, 以社会和谐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测评标准, 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制度安排中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 2007-06-26.

[2]、丁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阶段的核心价值观[J].人民论坛, 2005 (10) .

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体会 篇3

这里,《决定》深刻地揭示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第一,它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提炼出关于“文化”的定义。学界的朋友们都知道,过去我们所熟悉的关于“文化”的定义,大多是从西方人类学中产生的,例如“文化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的方式”,当然不能说这个定义错了,但是,它没有阐述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的关系,则是显而易见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中提炼出我们自己的关于“文化”的定义,这对提高文化自觉具有重大作用,我们应该很好地学习、体会。

第二,“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其中“血脉”一词是譬喻,言其重要,指文化是民族的灵魂。“血脉”是可以传承的,说明中华文化在传承创新中经历了五千多年。“五千多年”,是指中华文化从文明起源(即炎黄时代)至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它连绵不断,从未中断过,这在世界上是仅见的。为什么中华文化具有连绵不断的特质?这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加以阐明,使人们都能了解中华文化这个最显著的特色。

第三,党的十七大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已提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伟大战略任务,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将此作为“文化”定义中的重要内容,体现了我国56个民族的共同愿望,反映出我国历史文化的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结合。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最重要的是“精神”二字。一是指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伟大创造精神,二是我们传承祖国优秀文化,或者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要在“精神”一词上下功夫,也就是说,在文化建设中应当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创造精神和奋斗精神得到弘扬和发展。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内容丰富。关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系,在六中全会的《决定》中说:“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又指出:“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这需要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和阐发。

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心得体会 篇4

— —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心得体会

(创先争优办公室 贺天鹅)

十七届六中全会的核心是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通过对《决定》的学习,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自己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要性的几点认识:

一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动力源泉。我国是文明古国,是文化资源大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的经济突飞猛进,社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框架已基本建立,但文化体系作为一种软实力框架,作为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却相对滞后,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意味着文化建设在国家战略层面的意义进一步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内在动力,是社会主体团结奋斗的精神支柱。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必然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体系,为伟大事业的成功提供精神动力。

党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学习体会 篇5

安徽省体育局副局长许广全

近期,我认真学习了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的讲话和《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认识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对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结合我省体育事业发展和各项工作的实际,谈点认识和想法。

一、充分发挥体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体育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经济文化发展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重

1要体现,尤其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体育的根本宗旨是通过体育锻炼来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它不仅是一种身体运动,更是一种教育手段、生活方式,是一种精神,是一种艺术,是生产力的重要构成,也是交流与合作的窗口和载体。体育所倡导的规则至上、公平竞争等理念,与创建和谐社会的理念相一致。体育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体育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当前,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同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运动员、教练员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激发广大运动员、教练员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为国争光,在2013年十二届全运会上为省添彩。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到青少年学生的体育教育中去,从小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要以体育的方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到广大群众全民健身活动中,使更多的人养成健康向上、阳光和谐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二、大力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构建公共服务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需要有必要的载体和条件。《决定》提出“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公共体育设施是文化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公共文

化服务体系的物质基础。我们要争取把公共体育设施融入到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序列中,享受同等政策和待遇。眼下,关键要促使政府尽快出台《安徽省实施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明确省、市、县、乡(街道)、村(社区)五级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目标和要求,并制定具体措施推进落实。现在,省体育局已经成立了“省级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规划建设前期工作领导小组”,将积极争取省政府及相关部门支持,尽快将新的省级体育中心建设列入议事日程,在全省起到示范和带动效应。市、县、乡(街道)、村(社区)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要积极寻找与文化的结合点,加快实施进程。体育设施建设关键在落实,现在是加快体育设施建设和发展的大好时机,有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有社会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有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体育行政部门要有所作为,把体育设施建设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只要我们干起来了,事情就好办多了。

三、大力销售体育彩票,为事业发展提供保障。现在,体育彩票对体育事业发展越来越重要。《决定》提出“设立国家文化发展基金,扩大有关文化基金和专项资金规模,提高各级彩票公益金用于文化事业比重。”这一方面体现了彩票在各项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增加了责任和义务。今后,我们一方面要积极地扩大体育彩票的销量。提高销量关键是要真抓实干,要研究市场,敢于竞争。要在体育和彩票

结合上下功夫,培育和发展健康时尚的彩票文化,树立体育彩票的公益形象,扩大体育彩票的影响力,提升体育彩票的规模效益,为事业发筹集更多的资金。另一方面要更大地发挥体育彩票公益金的使用效益,特别是发挥其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作用。同时,我们要以彩票公益金的投入和使用为契机,加大体育与文化在思想观念、政策措施、组织机构、设施建设、活动开展等方面结合,促进共同发展。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学习心得体会 篇6

这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团结和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党对文化战略制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文化建设的目标就是要推进科学发展,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的就是要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我们的人民有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不仅要认真学习会议精神、领会会议要求,更要明确进取方向、设定进取目标,在今后一个时期付诸行动、有所作为。

一是在学习中砥砺品质。学习是青年人的一种本能。学习专业之外,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有了灵魂,方有品质;勤于学习,就有提升。温良恭俭,可以格物致知;德才兼备,方能修齐治平。

二是在工作中锤炼作风。中华民族历来就有艰苦奋斗的作风。中国共产党历来提倡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这种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与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不能脱离的。作为党的新闻工作战线的一员,尤其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在工作中始终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体会 篇7

一、使当代大学生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关键时期的重要会议,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我们党对国内、国际形势进行科学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从国际形势上看, 正如全会公报当中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在这样的形势下, 我们应当引导当代大学生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形成与中国国际地位相称的文化软实力, 牢牢掌握思想文化领域国际斗争主动权, 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1]

从国内情况来看, 文化改革面临着新形势、新情况和突出问题, 既有机遇又有挑战。一方面,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 中国文化改革发展形势很好, 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另一方面, 我们也要看到, 总体上讲, 中国文化建设同经济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 同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 同扩大对外开放的新形势还不完全适应, 宣传思想文化领域也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 切实解决当前中国文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 需要进一步从战略上研究部署文化改革发展。为此在“概论”课等思政课的教学中, 应当帮助学生从国际和国内两个角度充分认识当前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注意从理论的高度去把握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二、使当代大学生深刻理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思想内涵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文化强国的目标、文化强国的内容、文化强国的战略部署等等。《决定》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 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弘扬中华文化,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

文化强国的目标如何达到?有哪些具体标准?这次全会明确了文化强国的内容, 《决定》又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 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1]

按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 在这一长远纲领性目标的基础上, 全会还提出了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 并且对这一阶段性的任务从六个方面作出了具体的部署。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文艺创作、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文化机制体制改革和队伍建设这六个方面作出了安排。为了实现上述奋斗目标, 全会还提出应该遵循的几大重要方针。这些重要战略部署既体现了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文化思想和政策, 又提出了许多新理念和新要求, 是推进文化改革工作的重要指南。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 应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和把握上述内容, 把对中国文化改革发展的思想认识统一到《决定》上来。这一部分内容主要可以通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教学来加以体现, 而且在其他几门思政课的教学中也应该加以渗透。这一部分教学的重点主要包括:党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思想内涵, 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措施等等。通过教学要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并且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中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三、使当代大学生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一个新的重要论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 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这一论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地位提到了一个新的战略高度。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社会意识形态的主体和灵魂, 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总结吸收了中国五千年文明中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 又顺应时代发展赋予新内涵, 使之成为“兴国之魂”、“文化精髓”, 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多年来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是十六大以来我们党适应思想文化领域的新变化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又突出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 并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和战略高度, 提出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 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这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团结和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建设社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在教育。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崇高使命,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要贯彻和落实好党的决定, 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灵魂,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题, 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精髓, 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基础, 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切实可行的、全方位的、具有操作性的有效机制, 这是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高校主导地位、实现高校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

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包括的基本内容的论述都有创新。包括:“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论述有了新的突破, 提出‘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坚定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是指引人民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美好生活的科学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新概括, 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也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对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论述有了新观点, 提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思想传统, 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改革创新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征, 最能激励中华儿女锐意进取’;对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出了新的要求, 强调‘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广泛开展志愿服务, 拓展各类道德实践活动,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 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扶弱助残、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该体现这些论述和观点, 引导和帮助学生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 使当代大学生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积极学习者、坚定信仰者、全力传播者和勇于实践者。

四、使当代大学生不断提升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

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 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 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 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 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1]深入学习全会《决定》, 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加强文化建设、推动文化改革和发展, 关键在于如何认识文化的地位作用、如何对待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也就是如何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

简单地说, 文化自觉是指一个民族和一个政党对文化价值的觉悟和觉醒;文化自信是指一个民族和一个政党对文化生命力的信念和信心;文化自强是指一个民族和一个政党对文化强国的向往和追求。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对推动文化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是应对新形势下国内外环境变化对中国文化发展繁荣实践提出的新要求, 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的强大动力。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 要有一种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责任担当。因此,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要引导当代大学生从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和实现文化自强的高度, 去认识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意义;而且要从当代大学生与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关系的角度, 引导和帮助当代大学生去认识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奋斗中的历史责任。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引领和帮助当代大学生很好地了解、理解和掌握《决定》的深刻内涵、精神实质和具体要求, 并且使当代大学生明确自己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奋斗中的历史责任。从四个方面具体探讨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教学体会。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精神,教学体会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 2011-10-26.

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体会 篇8

摘 要 反腐斗争形势严峻,党和人民对反腐倡廉形势的要求越来越高,每一位党员干部必须深刻领会和切实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关于反腐倡廉的精神,抓好廉政建设要教育、制度、预防、监督、惩治和自律并重,形成反腐合力,才能牢固构筑拒腐防线,取得反腐倡廉新成效。

关键词 反腐倡廉 十七届四中全会 教育 监督 自律

一、反腐倡廉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反腐倡廉是新形势的需要

建国60多年了,我国正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临着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这些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从2009年度我国15名省部级高官落马的惨痛教训中,不难看到反腐败形势的严峻性。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

新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以加快扎实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为重点,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2.党对反腐倡廉提出更高要求

在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的重要关头,我们党总是紧紧抓住党的建设这个关键,确保党更好地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更好地担当历史使命。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坚决反对腐败,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必须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加大教育、监督、改革、制度创新力度,更有效地预防腐败,不断取得反腐败斗争新成效。要加强廉洁从政教育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工作力度,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

3.人民群众对反腐倡廉的要求不断提高

在党中央坚决反腐、重拳出击的强大声势下,一大批贪官纷纷落马,在惩治腐败的同时,从腐败官阶越来越高,腐败款物金额越来越大,腐败幅面越来越宽等方面,也昭显了反腐败形势很严峻,腐败还处在高发期,还处在易发、多发、高发的态势上。

二、反腐倡廉的基本途径

1.强化教育,健全制度

强化教育以及健全制度是党风廉政建设和惩防体系建设的基本方法,是从根本上铲除孕育腐败的温床的基本方法。

教育是育人的首选方法。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由于放松了道德思想教育,暴露出一些人道德滑坡,心态不平,进一步昭显了教育的重要性。廉政教育是培养人们的廉政意识,增进廉政品德的重要过程。廉政教育必须采用多种方式,重在效果。廉政教育除了传统的上课等直接正面教育以外,还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生动丰富的教育形式,例如到警示教育基地接受服刑人员的现身说法教育,警示案例图片展教育,观看警示教育片教育,树立廉政典型,弘扬廉政精神。通过广泛有效的教育,提高了人们的思想品德和廉洁素质,那么,就增强了对腐败的自身免疫力。

仅仅用教育一种方法,由于教育的局限性,其作用毕竟有限。还要结合制度,强化预防效果。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矩,也就是人们的一种行为准则。行为准则在不同的国家,甚至不同的地区,有所不同;行为准则在不同时期也不同;对于不同的人员也不同。现代中国,对于男性学生、男性公务员要求不准留长发,制度是通过约束,能让我们与不同的人和谐相处,将不同的事、不同的物合理处置的准则。

2.突出重点,强化监督

要着力健全监督机构和监督体系,充分发挥监督作用。

监督工作有着教育宣传和规章制度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宣传没有强制约束力,制度的制订还只是纸上规定。教育和制度无论有多么完善,多么理想,如果落实不了,就失去了效果,那么教育就只是个形式,制度就只是个摆设,而没有起到应用的作用。教育工作和建立制度,其最重要的生命力在于落实。

对于教育工作和建立的制度,是否能得到落实,不能完全依赖于教育和制度,必须发挥监督的特有作用。监督就是要对落实制度和教育的情况进行监视﹑督促和管理﹐就是要通过察看考证有否落实制度和教育精神,发现没有落实的给予督促,必须时追究相应的责任,从而使结果能达到教育工作和建立制度的预期目标。

监督的力量也是有限的,如何让有限的监督力量,发挥最大的监督作用呢?监督必须突出重点,抓住了重点,有时会事半功倍。历史证明,缺乏监督的权力容易滋生腐败,监督必须突出重点人员、重点单位、重点部门、重点环节,权重位高处往往是产生腐败的高发地带,这就是监督的重点所在。

抓好领导干部的廉政工作是重中之重,纲举则目张。领导干部带领队伍前进,一般工作人员跟着领导走。领导干部自身素质过硬,才能真正做到令行禁止。领导干部是反腐倡廉的重点人员,领导干部吃苦在先,勤俭廉洁,做廉洁自律的表率,一般工作人员哪敢妄自腐败,哪敢不遵守纪律?领导干部自身腐败,而要求一般工作人员清廉,效果可想而知。现在,党中央也越来越重视对领导干部的反腐倡廉建设,人民群众呼声最高的还是反对领导干部的腐败现象,这也是我国持续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新提任干部也是重点人群。从实践情况看,不少年轻干部思想素质不够过硬,在年轻时刻苦奋斗,精神可嘉,可是一旦升了职,往往挡不住糖衣炮弹的袭击,沦为阶下囚,令人扼腕。原因在于没有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廉洁观。年轻干部防腐力弱,必须重点监督,及时提醒,将腐败现象消灭在萌芽状态。

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有关的单位和部门是监督的重点单位和重点部门。重点单位一般指掌握着重权的单位,掌握着经济实权的、行政执法实权的单位。每个单位均有重点部门,廉政监督的重点部门一般在涉及对外履行职责的部门,拥有实权的部门。

3.结合强制措施,加大惩治力度

有了教育、制度和监督,还不足以畏慑贪欲膨胀者,这些措施的不足之处,在于缺乏强制力或者强制力度比较小。惩治腐败犯罪,是惩防体系的重要手段。综观古今中外,任何一个廉洁工作做得好的国家、地区和时代,无不充分发挥了严厉惩治腐败犯罪和腐败行为的强有力武器的作用。

在我国,检察机关肩负着惩治职务犯罪的反腐败职能,必须加强科技办案,不断提高执法办案水平,公正廉洁执法,有效制服犯罪。必须重拳出击,严厉打击职务犯罪活动。对于情节严重的职务犯罪者,必须重拳出击,从重从严打击,才能有力打击腐败行为,才能震慑以身试法者,以儆效尤,才能有效遏止腐败现象的滋生漫延。

4.提高自身修养,贵在自律

“一个人的成功在于自律”这句话道出了人生的一个真谛。

监督和惩治虽然有强制性,但是,监督和惩治也有局限性。监督工作再怎么强,也不可能做到时时处处监督每个人的一言一行。惩治力度再怎么强,也是事后措施。多少警示案例敲响了警钟,各方监督在不断加强,然而,仍然有那么一些人如飞蛾扑火,经不起诱惑而葬送自己的政治前途,乃至整个生命,懊悔莫及。

严以律已是抵御腐败现象侵蚀的首要防线。每一位党员,都要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切实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不断陶冶高尚的情操,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不断改造世界观,以积极的人生态度不断奋斗,真正做到自警、自醒、自律,崇德倡廉,牢固构筑拒腐防线,永葆共产党员的清廉本色。

当前,人民群众和时代对我国的反腐倡廉工作的呼声振耳发聩,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反腐倡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必须借鉴成功经验,不断探索实行适应新形势需要的新方法,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加强反腐倡廉力量,标本兼治,取得反腐斗争的根本性胜利,使我国稳步走上伟大的复兴之路。

参考文献:

[1]新浪网.我国去年15名省部级高官落马,创31年来年度纪录.2010.2.5.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学习体会 篇9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10月15日起至18日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主要议程是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这是自2007年十七大以来,中共首次将“文化命题”作为中央全会的议题;也是继1996年十四届六中全会讨论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问题之后,中共决策层再一次集中探讨文化课题,其战略部署和政治意义值得我深深思考。

今年是建党九十周年,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有很深的意味。在我们党走过九十年风雨历程之后,正在准备向建党100周年和新中国成立100周年的宏伟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上,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这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团结和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文化不仅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同时也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发展水平。在全球化的今天,强大的文化就是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因此文化体现着国家的“软实力”,反映其国际竞争力。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各地各有关部门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的原则要求,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通过政府主导,引导多元投入,各地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方式日趋多样化,多元投入机制正在形成,促进文化事业投入大幅增长。多样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方式,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有力保证。文化产业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进行国际交流合作,这些为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奠定了良好基础。

当今世界,各个国家面对的不仅是经济竞争,同时也面对思想文化的严峻挑战。由于世界仍是西方文化处于主流地位的大环境,我国虽经济实力日益增强,但在文化领域仍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甚为必要,具有紧迫性。在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只有繁荣我们的文化,才能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因此,建设社主义文化强国,是中华民族追求自强的必然选择,是我国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必然选择,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我们要在经济实力日益雄厚的基础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切实提升我国的文化实力。

通过学习,我认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全民族的文化自觉,不能纯粹靠文化的自发发展,尤其是在现代社会,需要有识之士的推动,特别是需要先进政党的推动。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召开这样一次会议,标志着我们党对文化建设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标志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而我们,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放下自己的文化修养,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只有这样自己才能更好把握前进的方向。要时刻关注党的最新思想动态,领会党的精神,把自己的工作和努力方向,向着党指出的方向来走,这样才不至于走死路,不至于犯错误。思想的觉悟提高了,才会有更高的社会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在学习工作的时候才会更严格的要求自己,做出更好的成绩。

人民银行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2011年10月20日 10:43 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推荐朋友]

[打印本稿] [字号 大 中 小] 10月19日下午,人民银行党委书记、行长周小川主持召开党委(扩大)会议暨党委中心组会议,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并对新形势下充分发挥金融支持作用,推进文化体制深化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行了深入讨论和研究部署。

党委中心组成员一致认为,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文化改革发展重要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总结了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深刻分析了文化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明确提出了新形势下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

党委中心组成员一致认为,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产业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产业关联度大,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地位日益凸现,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于进一步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深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动力源泉。

党委中心组成员在发言中表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高瞻远瞩,及时布局,实施一系列重要的战略部署,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性产业,有力促进了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当前我国正面临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金融业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大有可为。人民银行要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深入推进金融改革创新,引导商业银行开发适合文化企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加大金融业支持文化产业的信贷投放;建立健全多层次的贷款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进一步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支持文化企业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融资,鼓励各类资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扩大文化企业直接融资规模。

人民银行党委要求,全系统各级党组织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周密部署安排,认真做好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传达学习。要按照《决定》作出的各项部署和要求,紧密结合工作实际,深入研究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继续执行好稳健的货币政策,进一步推动金融改革创新,全面做好金融支持和服务工作,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应有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

中国银行党委中心组(扩大)召开会议传达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

会精神

2011-10-20 10月19日上午,中国银行党委中心组召开扩大会议,传达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并就贯彻落实全会精神进行研究部署。会议由党委书记、董事长肖钢主持,党委副书记、行长李礼辉,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张林,党委委员、副行长王永利,张燕玲同志,各总部总裁及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

会议认真传达学习了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中关于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论述和李长春同志《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讨论稿)的说明》。与会同志认为,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召开的重要会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对于在党的领导下,推动各项事业不断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党委书记、董事长肖钢同志在发言时指出,这次全会通过的《决定》,全面总结了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深刻分析了文化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提出了新形势下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决定》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肩负历史使命的深刻把握、对国内外形势的科学判断、对文化建设的高度自觉,充分反映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高度自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我们要深刻认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要进一步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认识,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改革发展的全过程;要正确认识政府和市场在文化改革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进一步认识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

肖钢同志强调,文化产业具有产业链条长、吸收就业能力强、消费空间大、绿色环保好等优势,是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也是当今世界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近几年来,中国银行充分发挥多元化金融服务平台的优势,与新华社、《人民日报》、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等国家文化主管部门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积极帮助一些文化企业集团进行并购、重组、上市,与财政部联合成立了我国首支国家级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中国文化产业基金”。大力支持文化产业“走出去”,不断加大对文化产业信贷投放。截至2011年8月末,中行对文化产业的贷款余额达到250亿元,较2009年增长55%。中国银行要密切联系实际贯彻落实好全会精神,在深入学习领会的基础上,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强创新,把文化产业作为重要战略性行业,全面研究适应文化产业特点的支持措施,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推动文化产业加快整合与升级,为把我国建设成为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会议要求,全行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认真学习贯彻和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团结奋斗,扎实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交行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提供全面金融服务积极支持文

化产业发展(时间:2011年10月19日)

10月19日,交通银行召开党委扩大会议,传达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党委书记、董事长胡怀邦主持会议,传达胡锦涛总书记代表中央政治局所作的工作报告以及全会闭幕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并对交行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做出具体部署。

会上,党委副书记、行长牛锡明传达了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李长春就《决定(讨论稿)》向全会所作的说明。

会议认为,全会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就,为实现“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打下了坚实基础。

胡怀邦指出,六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高度,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各项工作,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对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推动各项事业不断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全会通过的《决定》,全面总结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深刻分析文化体制改革与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在集中全党智慧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形势下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决定》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肩负历史使命的深刻把握、对国内外形势的科学判断、对文化建设的高度自觉,充分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胡怀邦要求全行要把学习领会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全会通过的《决定》作为今后一个时期一项十分重要的政治任务,按照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总体部署,紧密联系交行实际,全面、系统、准确理解掌握全会的精神实质和深刻内涵。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周密安排,认真组织好全会精神的传达学习,抓好落实,把思想统一到六中全会精神上来,确保把全会精神体现在具体实际工作中,反映到全行改革发展与经营管理工作的具体成效上。

胡怀邦强调,全行要充分认识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积极为文化产业提供全面金融服务。创新信贷理念和机制,完善行业信贷管理技术和机制,创新信贷产品,进一步加大信贷资源投入;围绕国家文化振兴产业规划,优化资源配置,加大信贷资源向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倾斜的力度;创新完善综合金融服务方案,满足客户一揽子金融服务需求;根据文化产业企业的经营特点、资产结构、业务收费模式等实际,强化各项保障措施,健全支持文化产业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

胡怀邦同时强调,全行要以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进一步加强交行自身企业文化建设。一以贯之地弘扬“责任立业、创新超越”的核心价值观;把“一个交行、一个客户”的理念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全过程;扎实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落实服务提升年活动工作要求。

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的体会 篇10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

会议集中讨论审议了“十二五”规划建议,并勾勒出我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民主民生方面的发展路径与图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之前在2010年9月16日,胡锦涛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的致辞中首次提出“包容性增长”的概念。这一包含“让更多的人享受全球化成果、让弱势群体得到保护、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保持平衡”等深意的新概念,是否会如某些观察家的预测,被写入“十二五”规划,也颇为引人注目。“十二五”规划的主基调是“加快经济方式转变”,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入手,在健全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创新公共服务体制等方面,提出重大改革任务。未来几年,中国的发展转型的基本方案将围绕“人本、绿色、创新、协调”的主线,推进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社会和谐化、生态文明化,以及价值观的先进化和多元化。并提出了6个前瞻。

(一):“十一五”传给“十二五”什么样的接力棒?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核心任务。

(三)“十二五”推进我国工业化的关节点。

(四)拆除农民工市民化障碍的根本出路。

(五)扩大居民消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六)城镇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突破口。会上还进行了人事变动,如增补习近平为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撤销康日新中央委员会委员职务。

学习了十七届五中全会我深刻了解到“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十一五”取得的辉煌成就,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强大力量,充分表明了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的极端重要性,充分表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极端重要性。这些成就必将极大地激发全国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走得更顺风顺水,还极大地增强全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下一个五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的关键五年。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就必定能够书写我国发展史上又一个五年的崭新篇章。大会的宗旨,旨在为我国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奠定体制基础,围绕“人本、绿色、创新、协调”的主线,推进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社会和谐化、生态文明化的发展,这也是来几年我国发展转型的基本方略。只有走好了这条道路,才能更好的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带领我国走向更好的未来。

五中全会对我国未来几年的发展具有决策性的意义,“十二五”更是关键的一程。只有把握过去,才能更好的展望未来。然而,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成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更是完成“十二五”规划面临的巨大挑战。在“十二五”期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核心任务,要推进我国工业化的关节点,扩大居民消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我们大学生作为中国的接班人更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坚决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只有学习好十七届五中全会的精神才能更好的理解党的领导方针,更好的落实党的要求。

学习过这次会议的内容后,不仅对我们国家的情况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更让我燃起了忧患意识。

从政治上来说,我们国家近年来在政体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多成就,完成了执政党整体素质的提升,规范了相应的执政作风。但却也面临着许多问题。比如政治改革问题一直都是顽疾。如何很好的把执政和行驶政权落实到位确实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公民参与执政的问题虽然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但在公正、全民参与性方面也有待改进。这些都启示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绝不能够麻痹,在政治方面必须提高自己的觉悟性。关注政治,为国家的政治建设做力所能及的事儿。这里想引一个例子:前些天国内多个地区出了一些反日的游行示威活动,武汉也有很多高校的大学生参与了,示威活动弄得是轰轰烈烈,也算小有“成就”,示威活动渐渐平息后好像一切就又恢复了正常。当然能有这份爱国的政治觉悟我觉得是很不错的。但有些行为比较过激,这个就需要反思了,爱国要理性,缺失了理性的爱国实际上是一种损国。这次游行示威在武汉的主力军是大学生,这也警示我们作为大学生要有高的政治觉悟。

从经济上来说呢,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取得了很辉煌的成绩,外汇储备、国名生产总值已经处于领先水平。经济的发展带给我们的变化让人欣喜,但欣喜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有这样一种忧患意识。忧可持续,患公平分配。也即怎样才能让这种势头延续下去,然后能够更加公平的对财富进行分配。我们都知道中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有一种矛盾也日益明显,而且很严重的影响到了社会的安定和和谐,那就是分配不公的问题。或许现在我们还没到要特别考虑这些问题的时刻,毕竟我们处于象牙塔中,经济状况对我们塔内的影响不大。但这不表明我们不需要忧患这些。我们总是要挑起经济建设的大梁的,唯有从现在开始培养这方面的意识将来走上社会后才能更好更快的完成角色转变,解决经济方面遗留的顽疾。

从文化方面来说,我们国家近些年在方面的保护力度逐年加大,这是很让人欢欣鼓舞的,尤其是听说或在电视看到很多古老的绝活和文化又复活了。当然,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反思,为什么韩国可以把端午节成功申请为他们的传统节日。一方面或许是他们习惯性掠夺别人的文化遗产,另一方面应该是自身的原因吧。我们没有好好去保护和延续这些文化。所以,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尽自己可以尽得力量去让文化的种子生根发芽,让文化的薪火代代传递下去。

之于民生,我认为这个是我们大学生最该关心的问题。民是国之本,民生是国之生。我们作为大学生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更应该有关注民生的意识。无论将来我们为官、任职、为商,贫也好,富也罢,都应该把民生放在心头。

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体会 篇11

第一,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努力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第二,大力繁荣广播影视节目,重点抓好迎接十八大影视剧的创作生产。

第三,大力强化广播影视公共服务,重点在有线电视网络未通达的农村地区大力实施直播卫星公共服务工程,使广大农民免费收听收看到40多套音质图像清晰的广播电视节目,2015年全面完成2亿户农村家庭入户任务。到2015年底前建立健全统一联动、反应快捷、覆盖广泛、安全可靠的应急广播信息采集播出、传输覆盖和接收系统,实现应急广播全国覆盖和稳定运行。

第四,以推进中国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组建工作为重点,深化产业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到2012年底实现一省一网,同时组建国家级广播电视网络公司,逐步实现全国有线电视网络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营、统一管理。

第五,加快科技创新,加快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覆盖网络建设和用户发展,积极推进3D电视频道开播。

第六,加快网络视听新媒体建设,培育一批创作生产的骨干企业,不断推出体现一流水准、代表中国形象的网络视听节目产品,努力打造国内外知名的视听新媒体内容品牌,让网络视听新媒体成为壮大主流舆论、播放精品力作的重要阵地。

第七,加快走出去步伐,提升广播影视国际传播能力。以中央电视台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国际采编播网络。

第八,全面加强广播影视管理工作,重点加强宣传管理、播出机构管理、广告管理,继续深入开展抵制低俗之风行动。

(李蕾文,摘自《光明日报》2011年12月1日)

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体会 篇12

刘延东同志强调, 要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把全会精神贯彻到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 坚决落实全会关于“十二五”期间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部署, 使横跨十年的教育规划纲要在头一个五年圆满完成既定任务。要牢牢把握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做到规划优先、财政资金优先、公共资源优先, 加快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要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面向“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坚持教育科学发展, 合理调整结构布局, 创新体制机制, 完善管理模式, 使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更加适应扩大内需、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等战略任务的新要求。要把教育摆在改善民生、做好群众工作的突出位置, 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促进教育公平, 更加注重提高质量、协调城乡区域发展, 抓紧制定完善加快学前教育发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以及加强民族教育、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注重顶层设计, 突出重点领域, 抓住长期困扰教育科学发展的难点问题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集中突破。

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教育工作提出的各项任务, 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一是要主动适应国家和地方发展需求, 在服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上下功夫。坚持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服务、为人民服务, 进一步增强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 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各项工作与国家和地方发展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完善现代教育体系, 调整人才培养结构,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推进科学技术创新, 使教育事业更加适应扩大内需、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等战略任务的新要求, 着力提高教育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的能力。要以教育事业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成绩, 赢得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确保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

二是要坚持促进教育公平, 在改善民生、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上下功夫。更加注重以人为本, 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待。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 重点向农村和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 加快缩小教育差距。加快学前教育发展, 切实解决“入园难”问题。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和均衡发展水平, 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因地制宜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等问题。健全国家资助制度, 扶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把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作为工作重点, 加强职业培训和择业观念教育, 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

三是要着力提高教育质量, 在推动各级各类教育科学发展上下功夫。树立科学的质量观, 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积极发展学前教育, 巩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 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加快发展继续教育, 支持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发展, 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继续推进和完善免费师范生教育制度, 鼓励优秀人才终身从教。不断健全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教育质量监测体系。

上一篇:政协机关作风讲话下一篇:samba服务器的文件共享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