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

2024-10-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共8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 篇1

(1985年11月2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 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必须将法律交 给广大人民掌握,使广大人民知法、守法,树立法制观念,学会 运用法律武器,同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作斗争,保障公民 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实施。大力加强法制宣传 教育,在公民中普及法律常识,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保障国 家的长治久安,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实现 我国在新时期的奋斗目标和总任务,具有重大的意义。第六届全 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为了第十三次会议认为,国务院提出关于 在公民中普及法律常识的决议(草案)的议案很重要,很适时,并决定如下:

一、从一九八六年起,争取用五年左右时间,有计划、有步 骤地在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中,普遍进行一次普及法律常 识的教育,并且逐步做到制度化、经常化。

二、普及法律常识的重点对象,是各级干部和青少年。各级 领导干部,尤其应当成为学法、懂法、依法

办事的表率。

三、普及法律常识的内容,以《宪法》为主,包括刑事、民

事、国家机构等方面基本法律的基本内容,以及其他与广大干部

和群众有密切关系的法律常识。各部门还应当着重学习与本部门 业务有关的法律常识,各地区还可以根据需要选学其他有关的法 律常识。

四、学校是普及法律常识的重要阵地。大学、中学、小学以

及其他各级各类学校,都要设置法制教育的课程,或者在有关课 程中增加法制教育的内容,列入教学计划,并且把法制教育同道 德品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

五、要编写简明、通俗的法律常识读物,紧密联系实际,采 取多种形式,进行普及法律常识的宣传教育,努力做到准确、通 俗、生动、健康。要扎扎实实,讲求实效,防止形式主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 篇2

(一) 从国家给予到自我认同

凡有权参加议事和审判职能的人, 我们就可以说他是那一城邦的公民。澳大利亚公民的身份主要体现为公民在国家中拥有的权利与义务, 公民身份从国家给予到自我认同的转变也体现了国家的发展与进步。

国家给予的公民身份是指澳大利亚作为英国殖民地时期, 国家依照社会发展和政策去塑造和要求公民, 使公民具有服从并忠于国家的身份。直到1997年霍华德政府实施的发现民主计划, 才引发了澳大利亚公民身份自我认同的热议。澳大利亚公民教育主席约翰·赫斯特阐述该计划目标是, 公民教育要让学生了解政府政策, 满足他们的物质精神需求, 从而加速社会民主化进程。[1]这一时期的公民身份是指澳大利亚公民对自身在国家中拥有的民主、自由、社会权利、社会地位的认可。

(二) 公民身份转变的原因

20世纪80年代, 澳大利亚参议院就业、教育委员会发布的《公民教育》中显示, 学校教授的公民教育没有使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并教育解国家的政治体制。报告也指出了公民对于参与民主社会必备的知识和认识的严重缺乏是导致公民参与社会程度降低的真正原因。

澳大利亚政府由此意识到, 被给予的公民身份只能让人们按照国家意愿进行塑造, 仅仅成为服从国家指挥的工具, 不能有效地促进国家的发展。所以政府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从根本上改变公民身份的内涵。也就是说, 教育的作用会最直接地体现在接受教育个体的本身及其思想方面。20世纪80年代起澳大利亚通过公民教育的完善促进了公民身份的发展。[2]

二、公民教育在公民身份转变中的作用

当代澳大利亚公民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参加澳大利亚民主社会, 使其具备知识、技能、价值观以及有见识的公民。公民教育传授澳大利亚民主传统的知识, 帮助学生理解政治法律制度, 以及形成自由、宽容、尊重、责任和包容的价值观。[3]学校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主要从课程与活动两方面展开。学校的课程内容包括英语、数学、科学、、艺术、语言和信息通讯技术与设计。学校活动包括选举班级的代表, 竞选学生委员会成员, 帮助制定学校运行计划等。[4]

(一) 个体获得的权力

在澳大利亚, 教育是给予个人正规合法身份权利的集合, 这些权利中包括了一系列的社会制度、社会安全保障制度、雇佣制度、公共场运用语言以及宗教自由。公民教育使公民了解其权力并合理使用它们, 从而改变现有社会中的问题, 进而提高社会整体的民主化水平。在澳大利亚, 每一个公民都拥有平等权利, 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参与公众事项的讨论并自由的发表言论。

同时, 公民的个人权力也促进了人们之间的相互尊重。澳大利亚是多元文化国家, 存在着宗教、文化等差异。公民有权利表达自己的信仰, 同时也要尊重别人的信仰。所有澳大利亚人都拥有平等的权力和为国家做出贡献的机会, 不因为种族、宗教等不同受到歧视。由此表明了公民权利可以体现出公民利益及自由平等的社会地位, 从而促进民主社会的发展。

(二) 社会活动的参与度

公民教育提高了社会活动的参与度。澳大利亚一些不富裕家庭的孩子由于缺少社会活动的参与感而主动回避。公民教育使孩子在参与社会活动中得到认可, 并实现自我价值从而加强了自我认同感, 最终使得社会各阶层的孩子都能平等地融入社会活动中。通过教育也使得公民对国家产生归属感, 公民教育的目标从原本为国家培养合格公民发展到以人为本个性化教育, 注重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理解, 避免了文化差异导致的归属感缺失。

此外, 澳大利亚百年纪念活动以宣传、展示等方式促进全国公民了解澳大利亚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等内容, 并且鼓励公民积极参与到活动当中, 这些活动不仅增强公民的参与热情, 同时将公民教育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更好地增进公民对本国国情的认识与了解。据全国理事会对公民参与活动的跟踪研究显示:1997年仅有大约27﹪的人能够熟知国家政治与议会的知识, 1999年上升到59﹪, 2001年8月增至84﹪。[5]由此可以看出公民教育能够促进公民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将教育内容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有效地增进了公民对澳大利亚发展的了解。

三、结论

澳大利亚公民教育的发展能够映射澳大利亚国家的发展, 澳大利亚公民教育由最早只从国家层面出发为国家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教育逐渐转变为个人层面的以学生自身发展为目标的教育, 融合多元文化并重视相互理解与尊重, 从而促进民主社会的发展。公民教育无论是在国家发展还是公民自身发展当中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使人们对国家产生深刻认同, 而且鼓励公民积极融入到社会活动当中产生归属感, 同时实现自我价值。公民在加强自我认同感的同时也缩短了人们之间的差距, 使本国公民能够真正地积极参与到社会活动活动当中, 从而促进澳大利亚的社会发展。

摘要:澳大利亚公民身份从被给予到自我认同的变化表明了澳大利亚公民教育的进步。本文以澳大利亚公民教育的发展为背景, 研究了公民教育对社会发展及公民个人提升方面的重要贡献揭示了公民教育在未来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澳大利亚,公民教育,公民身份

参考文献

[1]Murray Campbell.Discovering Democracy:New Directions in Civics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J].New Horizons in Education.

[2]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

[3]The Civics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 website contains resources.

[4]Melbourne Declaration on Educational Goals for Young Australians, 2008.

人民来信之“公民声音” 篇3

每一位人大代表都应是“忧民哥”

“物价飞涨,我真不知道那些一两千块钱收入的老百姓是怎么熬过来的。”全国人大代表贺优琳在广东团全团审议发言时数度哽咽,获得多次掌声。网友取贺优琳名字的谐音,力挺其为“忧民哥”。(京华时报)

相对于那些令人无法理解甚至是愤慨的“雷人”提案,贺优琳直言民生之艰并数度哽咽的剪影,无疑立显温情与交心的一面。当然,其之所以能获得网民的拥护,绝非一句“物价飞涨,我真不知道那些一两千块钱收入的老百姓是怎么熬过来的”的感叹,更不是几度哽咽的表情,而是提案中体现出的对民众疾苦的实实在在的体会与忧虑。

我们不妨看看“忧民哥”提出的四条建议。希望中央政府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调整财税分成比例、中央应充分考虑地区间(广东)发展不均衡现象。甚至还特别提到了各级政府在涉及民生方面时少用“让”字,比如“让老百姓生活更好”等,“一个‘让’字,好像是恩赐”,人民理应享受更多的实惠。上述建议,涉及教育、税收、地区发展、执政观念等方面,可谓与老百姓最关心的民生问题联系紧密。诚如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欧广源所言,“讲的是大实话”。这也就恰好解释了在议案、建议提案满天飞的两会中,贺优琳的建议能“议压群芳”受到网民一片好评的原因。

众所周知,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是受纳税人和公众的委托,代表人民参政议政,其一个重要职责就是把搜集而来的民意反馈到中央,达到制度和政策层面的响应,起到畅通民众利益诉求渠道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其实每一个代表都应是“忧民哥”。因为受民众嘱托和赋予权力的他们,本应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诉求。而唯独贺优琳得此称号,足见一部分代表委员并没有将“道民情,说民生”的本色发挥好。

换言之,网民赋予贺优琳“忧民哥”的称号,与其说是对贺优琳的称赞,不如说是对更多“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的忧民代表的热切呼唤。可以想象,当说大实话的代表委员多了,那些只顾个人偏好随口而出的“雷人”提案自然会没有市场;当动情的“忧民哥”多了,媒体的眼球也自然不会年年盯住刘翔等明星委员而让公众“审美疲劳”了;当真实的表民苦、解民困的民生提案多了,亿万百姓对两会的价值认同感自然增强……也唯有此,两会才会真正成为全国人民热情期待的节日。

去年政协全体会议的费用为5900万元。这是全国政协办公厅新闻办公室给予记者的数据。两会期间,面对纳税人的投入,每一个代表委员理应发好言、履好职,并扪心自问,是否对得起如此待遇与全国人民的期盼。套用一句俚语,“代表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打酱油”。亲爱的代表,今天你忧民了吗?朱昌俊(湖南)

教育政绩化和产业化简直就是绝路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认为,文化作为一个影响民族更深刻更久远的精神内涵,目前从国家的文化自觉,转移到全民的文化自觉中,有两个阻碍,一是文化政绩化,二是文化产业化。在时评人陈才看来,前一个阻碍,其实是权力对文化领域的干预和伤害;后一个阻碍,是市场对文化事业的侵蚀和消解。有这两个阻碍,文化事业可谓腹背受敌。(见3月11日《中国青年报》)

作为一个经营教育20余年的教师来说,读着这话心里不免感慨。如果把这个“文化”二字换做“教育”,真是左看右看上看下看都觉得恰如其分,谁敢说政绩化和产业化不是教育大发展的“天敌”呢?

先说教育的“政绩化”。首先,升学率是其一。为了这个升学率,从教育局到学校再到班主任,都不择手段,把学生的课外时间百分之百缩水,不是在补课就是在做课外作业,反正是眼镜越来越厚,身体越来越糟糕。不信的话,随意到教室一看就會不言自明。其次,是教育局长唯“工程”马首是瞻。许多年了,教育局长已经变为含金量相当高的职位,结果呢,是各地的教育局长的前身大多为非专业人士,要么是政府其他职能部门的局长轮职(值)来做,要么就是乡镇书记马到成功水到渠成。这些人都是GDP的弄潮儿,深谙政绩的窍门在哪里,所以,就任教育局长后,离开“工程”简直就是死路一条。所以,但凡新官上任三把火烧在教育之上,等着吧,华而不实的“马甲”很快就又原形毕露。第三,冠冕堂皇的“政绩”之下,则是广大教师敢怒不敢言的怠工随处都是。这一点,学生看得清楚,恨在心里。老师用心与否?最有发言权的就是学生。可是,评判老师优劣的话语权又不在学生手里。你说,这纠结不纠结?

再说教育“产业化”。依笔者之见,天底下什么都可以“产业化”,唯独教育不可以。为啥?在中央外宣办最近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宣部副部长孙志军驳“文化产业化”时说,其实,文化毕竟不同于一般商品,文化属于精神领域,具有个性化和主观性,不能完全走产业化、商品化的道路。文化产品虽然也具有一般商品的特征,但必须超越一般商品,否则就会丢掉自身品格,成为资本的附庸,也就失去了文化的尊严和魅力。就外延来说,文化大于教育,文化尚且如此,教育岂能没有自己的“尊严和魅力”?所以,综合中西文化和政治传统而言,教育如果走向产业化就是一个民族的灭顶之灾。这是由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的,要知道其属性之一就是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哪里有产业的概念存在?更何况在社会主义特色的中国呢?

陈才说得好,从文化视角看,文化政绩化其实是权力对文化领域的干预和伤害,文化产业化则是市场对文化事业的侵蚀和消解;有此,文化事业可谓腹背受敌。其实,腹背受敌的更有教育事业,政绩化让国民教育貌合神离,平常映入眼帘的都是花拳绣腿,中看不中用;产业化则是让教育脱离劳苦大众,完全形而上,最终让教育乃至国家的未来堕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所以,笔者始终认为,教育政绩化和产业化简直就是绝路。朱永杰(郑州)

“立法限跳槽”的围墙思维不靠谱

针对大学生就业难,3月9日,全国人大代表刘庆峰建议,国家立法限制员工随意跳槽,使企业培训新员工的成本受到法律保护。(中国新闻网3月10日)

再铿锵的择业自由,碰上强悍的“立法限跳槽”,想必都会夭折。因而,“立法限跳槽”的建议甫出,就招致批评如潮,诟病声直指“对员工权利的绑架”。

设身处地去想想,“限制跳槽”似乎道出了企业难处,情有可原。员工跳槽,意味着人才资源的流失,技术的真空化。要“血液更新”,又需要重新浇灌、培养,埋没成本不菲。尤其是对新员工,培养多时却不能留为己用,努力也付诸白流。对企业而言,这不异于“得不偿失”的亏本投资,资源浪费了,“孔雀又东南飞”,估计没多少企业能消受这般折腾。相反,让员工久留,能保证技术等资源的延续性,效益输出也“上了保险”。

从企业角度看,“限制跳槽”恰如一副膏药,能纾解人才流失的疼痛,自然迎合了企业的利欲需求。可它动辄得咎,原因十分明了:“立法限跳槽”的立场是“企业本位”,而不是员工利益为上,联想到刘庆峰“通信企业董事长”的身份,“为企业代言”的价值基点更是确切无疑。

员工跳槽,多半不是出于“整蛊”目的,而是利弊权衡下的趋利选择——哪家企业待遇好、更人性,就往哪跳,用民谚概述就是“人往高处走”。毕竟,生活压力与经济理性,总是每个生活决定的指引。若是工资福利齐全,人文氛围浓郁,眷念情绪终究会抑制住跳槽欲,企业也不必为员工跳槽忧心了。

跳槽与否,总凝聚着企业人才需求与员工发展空间的纠结。员工的职业选择,关乎着个人的福祉,容不得裹挟。而企业也得立足于逐利,消解“人才缺乏”的厄境。

欲要留人才,功夫在“限制”外。“立法限跳槽”,显然不靠谱。围墙思维,向来是与“堵不如疏”的规律背道而驰,压根就留不住人,阻止不了“翻墙而出”的欲念,反而会展示出狭隘、封闭的气度,消解员工的积极性。你想想,企业待遇极差,人文环境滞后,谁还会留恋不舍,挡得住更好机遇的诱惑?

规避跳槽成常态,就像应对“民工荒”一样,需要用“薪”更用“心”。当人文关怀充溢,待遇改善,权利的沟壑被填充,走留之间,员工自会有把尺子。若是工作苦累脏,环境低劣,即便“限制跳槽”走上了“立法依赖”,也无法安顿员工的心。

立法限跳槽,“围墙思维”和“立法依赖”都不可取。留住人才,不应误入“强按牛头喝水”的捆绑式歧途,而应从改善人文氛围、填补权利裂缝着手。法律固然要保护企业的付出,但更要捍卫员工“择良木而栖”的自由。佘宗明(武汉)

花纳税人钱不让纳税人知道实情不好

公款出国(境)、公车消费、公款接待,合称“三公消费”,因其数额巨大及使用随意,成为多年来饱受各界诟病的顽症。每年两会前后及期间,要求如实向社会公开的呼声不绝于耳,可无不令人失望。眼看2011年的“两会”在即,我们终于听到了关于“三公消费”被压缩的信息。居然“在2009年缩减158.06亿元的基础上,今年又压缩57.51亿元”!看来成绩斐然,民众该大唱赞歌了。

我却“赞”不起来。因为这个数字毫无意义。

其一,这只是今年的预算数字。这个数字应该是去年这个时候、最迟应该是今年年初就应该让民众知道的,怎么现在才得以告人?退一步说,晚了一年也罢,那预算的执行情况如何,现在决算还出不来,我们还得拭目以待。我们关心的是:压缩以后花超了没有呢?或许还没花完、明年还可以继续压缩呢?或许虽然到现在还没花完、但在决算之前又突击花完了呢?还得耐心等决算结果吧。

其二,更重要的,即便是预算数字,没有压缩前与压缩后的具体数字,这还是一笔糊涂账,因为你无法知道,是2009年压缩158.06亿元的力度大呢,还是2010年压缩57.51亿元的力度大。把两头的数字给了,不用说压缩了多少、又压缩了多少,国人也能自己算出来,也就能知道该给哪年的压缩喝彩。

关于政府“三公消费”的数字,有人说一直是笔糊涂账,我以为不然。国家财政、统计、监察等部门聚集了多少老中青精英哦,这么大事怎么会糊涂呢;部门真糊涂了,领导也不会糊涂的。至于统计技术上,对我们这个登月卫星都能成功发射的国家来说,应该更不成问题。我觉得是一笔不敢见人的账,“非不能也,是不为也”,是不敢为也。越是不敢见人,各种猜测就越多,有说1.8万亿的,有说9000亿的,最低的也有3000多亿。曾有国家行政学院某教授综合各方面数据,包括公开的和一些人大代表的议案,推算2006年的政府“三公消费”规模在9000亿元左右。即便2007——2009平均每年压缩160个亿,那2010年初还得有8500多亿,压个57.51亿,连0.7%还占不到,有什么值得高歌喝彩的啊?!

花纳税人的钱,不让纳税人知道实情,不好。公开了,猜疑少了,监督的眼睛多了,虽然心里不舒服,但降低浪费,减少腐败,安抚民意,增加和谐,何乐不为?! (十斤老太)

假如让我国国民也来评政府部门

刚刚过去的2010年年底,韩国文化经营研究院和韩国淑明大学联合进行了一项调查,即由韩国国民对韩国政府17个部门进行评价,结果颇有意思:韩国国防部被评为最无能、最腐败、威权意识最强的政府部门。而韩国保健福祉部在“最善于与国民沟通的部门”、“最应该扩大的部门”、“最值得信赖的部门”、“最有献身精神的部门”等四项调查中排名首位,成为最受韩国民众欢迎的政府部门。

这项调查覆盖了多少韩国民众,是否有足够的代表性与说服力,我们无从知道;韩国国防部备受韩国民众指责,其前国防部长也黯然下台,应是受近期朝韩关系的直接影响,我们也且不去管邻居家的事;我感兴趣并受到触动的是,韩国保健福祉部在调查中排名首位,“成为最受韩国民众欢迎的政府部门”。

韩国的保健福祉部,全名是“韩国保健福祉家庭部”,在1948年设立的“社会部”的基础上,几经调整、扩充、改编,成为现在的“保健福祉家庭部”。其职责范围为:负责国民的卫生保健、福利、劳动、生活保护、自立援助、妇女儿童权益、婴幼儿保育、老人和残疾人的生活保障、青少年及家庭工作。

这一大堆职责,实在也够杂的了,几乎涵盖了我国的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全国妇联、共青团这四大家的职责范围;而且涉及全体国民及好几个特殊群体的健康、福利,情况悬殊,需求各异,没有一处不直接涉及民生,确是“众口难调”,要让人们普遍叫好,实属不易。我们无从知道该部究竟是如何能将这一大堆既杂又碎的工作做得如此出色,但是从该部获得的这四项桂冠来看,也许能看出些许因果关系——“最有献身精神的部门”,反映了其工作作风的实干;“最善于与国民沟通的部门”,反映了其工作态度的亲民;“最值得信赖的部门”,反映了其对民众的尊重与诚信;“最应该扩大的部门”,则反映了民众对其人少事多太辛苦的同情、理解与抱不平。

一个国家的部门,能做到这个份上,能有这样的口碑,也算差不多了。

我们中国,国大人多,基础差,底子薄,工作量大,国民的心理预期与期盼目标也远远不同,因而我们政府部门分工更细致,更明确,工作难度也可能更大,与韩国无法类比。但是,中国的老百姓一定不会在通情达理上输给韩国民众,这绝对是无疑的。假如现在让我国国民也来评政府部门,会是什么样子呢?我们直接涉及民生的几个政府部门,能得到国民如此高的评价么?我看未必。

我只是盼望,我们的政府部门,尤其是直接涉及民生的部门,也能把工作做到这个份上,也能“成为最受民众欢迎的政府部门”。若真能到了那种状态,那可真是我国民众的“福祉”了;如果各级的绝大多数部门都能做到如此,那也是我们国家的“福祉”了——和谐社会还用愁么?!(十斤老太 )

与民争利注定给民生添堵

19日起,多辆载货车司机因收费问题拒走新建成通车的三峡翻坝高速公路,停在三峡江段北岸翻坝码头。到22日,三峡坝区北岸的夜明珠码头滞留至少200多辆驶往重庆方向的载货汽车,延绵近千米,宜昌市内交通也因此受到影响。(1月23日《京华时报》)

2010年12月31日才通车的翻坝高速,就这样被货车司机们“晾”在了雾霭沉沉的江水边,这听起来的确有些许讽刺。国家出钱修建高速公路,本是为了服务于民、方便于民,而绝不是为了让其一上岗就下岗,一通车就添堵。

修建高速公路固然价格不菲,但是为了收回成本,也不能盲目要价。按照湖北省交通厅制订的收费标准,对于超出20吨的特大型载货汽车,在每公里每车收费3.35元的基础上,每增5吨每公里加收0.84元。此外,还要支付每公里3.5元的燃油费,这样算下来,一辆载重40吨的货车,过一趟翻坝高速,需要交纳的费用为:(3.35+0.84×4+3.5)×57=581.97元。这段仅仅57公里的路,就需要花费如此之多,一趟跑下来,可能就是蚀本的买卖,难怪大货司机们不买账。

此外,地方政府與民争利的心态在此事件中也暴露无遗。天下居然有这么巧的事情,一边厢翻坝高速刚刚通车,另一边厢长江沿线航运签证就出了问题,大货司机无法再走便宜的水路。这不得不让人们怀疑,这是当地政府为了赶货车司机们上高速想出的办法。

为了赚回高额的公路费用,司机们肯定会多拉快跑,可想而知还会在公路沿途产生多少可怕的惨剧,有多少家庭为此妻离子散。这些年,因为大货导致的车祸在各个城市都时有发生,之所以久治不愈,根子还是在于高速公路苛刻的收费问题。

所谓“公路”,即使从字面来看,也不至于误解,肯定是属于公共基础设施,它既不属于哪一家也不该属于哪一地区,而理应为全体公民服务。世界目前有14万公里的收费高速公路,其中有10万公里在中国。而过高的高速公路收费,已经占到物流总成本的1/3,已然成为了经济发展的拦路虎。(陈小二)

(以上文章为新京报网网友来信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 篇4

人民政协是中国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在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在当前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奋力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

利的新形势下,如何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优势,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对于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化解矛盾纠纷、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和权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关键所在政治参与也称为参与政治,是指公民通过一定的方式参政议政,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决定或与政府活动有关的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它是当代民主政治的一种重要实现形式,反映着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政治参与主体越宽、参与渠道越多、参与层次越高、参与强度越大,政治参与的发育程度就越好,民主政治就越能得到普遍有效的实现。有序的政治参与,是指公民在遵循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公民民主权利的前提下,通过自主、理性的方式并按照一定的程序或秩序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决策和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目标,因此,不断扩大人民群众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层次、领域和范围,引导人民群众合理、有序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最重要途径,也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关键所在。人民政协是实现人民民主的重要政治形式和组织形式,为公民参政议政创造了条件,促进了民主更加广泛、充分实现。

(二)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选择

我国公民政治参与之所以要强调“有序”,首先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这种国情决定了我国不可能实行普选制,只能通过制度化、规范化、法规化即“有序”的政治参与,才能保证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安定。强调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也是我国总结民主建设实践经验的必然选择。我国民主建设的历史经验表明,不论是过去的“大民主”还是那些极端民主,之所以造成了许多灾难,关键就是没有正确地引导和规范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我国民主实践中,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党的指导下,依据宪法规定的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民主政治的权利,制定了一系列关于法律法规和条例等,来规范群众的参政行为,为人民的民主权利的落实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不仅如此,还通过许多渠道让群众直接参与对他们切实利益有关的法律法规草案的讨论和制定,大大提高了群众参与政治的质量,有利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在人民政协组织内部,各界人士根据宪法、法律和《政协章程》的规定,通过他们的代表,以提案、社情民意、调研报告或参加政协各类会议、视察调研等形式,合法、合理地提出建议建议,表达利益诉求,实现“有序”的政治参与。

(三)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迫切要求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了我国必须实行民主,并且要不断加强民主政治建设,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提供了具体方略和有效途径。尤其是在当前深化改革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的新形势下,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社会利益诉求日益多元化,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可以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有助于拓宽利益表达渠道、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有利于更好、更多地集中各界人士的智慧,促进党和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也正是认识到了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党中央对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日益重视。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明确提出“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引导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这些都表明,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已成为当今中国政治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迫切要求。

二、人民政协在扩大公民有

序政治参与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作为我国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机构,人民政协自诞生之日起,就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能够充分反映各阶层利益,调节各种利益关系,在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一)人民政协包容各界,在扩大公

民有序政治参与方面具有显著的组织优势

由界别组成是人民政协组织的显著特色。政协界别涵盖了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各阶层,包括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归国侨胞的代表以及特别邀请人士,同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阶层结构变化,又在不断地吸纳新的社会群体的代表。他们按照界别分组参加会议、组织讨论、开展活动,以界别的名义提出意见和建议,广泛、深入地参加国家政治生活,充分反映社会各界的政治愿望和利益诉求。实践证明,政协界别是保障、扩大社会各界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民主渠道,是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渠道,也是决策机关广集民智的重要咨询渠道,有效地促进党和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近几年来,武昌区政协高度重视界别工作,2006年换届后,根据武昌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阶层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共设置了28个界别,编成18个界别委员小组,大力支持和鼓励各界别在政协的各种会议上以党派、团体、界别的名义发表意见和参与调研课题招标。在去年的大会发言中,区民进提出的《关于解决中学师生就餐及用餐安全问题的建议》、区民建提出的《关于解放路特色商业街区建设和发展的对策建议》、区九三提出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打造精品商务楼宇》、区农工提出的《关于节能减排,加快创建“绿色武昌”的建议》,团区委提出的《关于“80后”现象的思考及对策建议》引起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并评为优秀大会发言。在今年确定的5个招标调研课题中,《武昌创业主体分析与优化创业环境的对策研究》、《武昌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的路径研究》和《关于促进武昌文化休闲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分别由区农工、区民建和区民盟界别中标承担课题研究,为区委、政府科学民主决策提供了有效参考。

(二)人民政协团结民主,在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方面具有显著的表达优势

中共中央在《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过程中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人民政协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以协商民主这种民主形式充分营造广纳群言、广求善举的和谐氛围,不断扩大和推进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就人民政协而言,它在履行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三项职能的过程中,以其丰富、灵活的活动方式,为公民充分有序表达利益诉求提供了重要平台。具体而言,主要表现为:召开政协全体会议、常务委员会会议、主席会议、常务委员专题座谈会、各专门委员会会议等各类会议,提交提案,调研视察,反映社情民意,开展民主监督等。通过这些活动形式,各党派、各界别、各团体就国家大政方针、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项及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等,在决策前和决策执行过程中进行协商;就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深入民众,了解民情,反映群众的意愿和诉求;就国家宪法和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党委和政府重要方针政策的制定和贯彻执行情况及党委依法执政及党员领导干部履行职责、为政清廉等方面的情况,切实开展民主监督。如,武昌区政协围绕“推进江南金融商务中心商务楼宇开发建设”问题,召开常委专题会议进行协商;围绕“开发首义文化资源,加快建设首义文化区”问题,提出了“关于以辛亥革命百年庆典为契机,完善武昌首义文化区建设的建议”和“加快武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建议”;围绕群众关注的社会救助、社会化养老、农产品质量安全、教育均衡发展等问题,提出提案、反映社情民意;抓住群众关注的政府效能问题,加强民主监督等。通过这些的有序的政治参与形式,各界利益诉求得到充分表达。

(三)人民政协渠道畅通,在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方面具有显著的路径优势

人民政协下联各界,上通中央,具有上通下达、渠道畅通的特点,尤其是在收集舆情、反映民意、报送信息方面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保持这条民主渠道的畅通、有效,就能够把公民愿望的表达、诉求的提出、关系的协调、矛盾的化解,纳入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轨道,就能够避免无序的、非常规的“大民主”状态,可以说是我国最广泛、最充分、最有效、最安全的民主形式和渠道。在近年来的调研视察和反映社情民意工作中,武昌区各党派、各界别、各团体积极围绕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深入民众,倾听民声、收集民意,提出的“丰富救助形式,提高社会救助的综合效果”、“提高就业率”、“推进社会化养老事业发展”、“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促进武昌教育均衡发展”、“加大私人小旅馆管理力度”、“加强防雷工作,保障人民安全”等意见、建议和社情民意,切实反映了群众的利益诉求,并积极探讨解决办法,被区委、区政府采纳吸收,有些还得到国家、省、市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为构建和谐武昌做出了积极贡献。在今年的反映社情民意工作尤其是在“我为‘两型社会’建设献一策”活动中,武昌区政协又通过组织政协委员深入街道、社区召开市民代表座谈会的形式,广泛倾听居民群众对两型社会’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引导广大居民积极参与,推动了献一策活动的有效开展。通过这些形式,能够把群众中分散的、个别的呼声汇集成系统的、集中的意见,便于党和政府了解民情、把握民意、协调关系、化解矛盾、凝聚人心,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三、加强政协自身建设,为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发挥更大作用

随着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公民政治参与的社会基础日趋扩大、参与热情普遍提高,人民政协的独特优势在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当前我国在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方面还存在着参与渠道不广泛、不畅通,制度化参与面较窄以及公民政治参与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就武昌区政协的工作现状来讲,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界别的作用发挥还不够,各界别联系界别群众还不够深入、紧密;二是委员的政治素质和参政议政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活动形式还不够丰富,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等。因此,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使公民政治参与的层次和领域更加广泛,使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方式、程序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必须进一步加强政协自身建设,为人民政协优势和作用的充分发挥提供更大空间。

(一)突出界别特色,提高界别参政议政的积极性

界别是保障和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民主渠道,进一步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必须高度重视界别工作,充分发挥界别作用,提高界别参政议政的积极性。首先,要适时调整和优化界别设置,使政协委员的界别设置更具代表性和包容性,为各种利益群体提供政治参与的机会和渠道。其次,要不断强化界别意识,通过有针对性的宣传,使委员认识到“政协委员”不仅仅是个人荣誉,更肩负着界别的重托,委员履行职责不是个人行为,而是代表着一个界别的群体,从而自觉地加强与所在界别群众之间的联系,根据界别的特色和要求开展工作,积极反映所联系的那部分群众的意愿和要求,提出本界别的建议,真正成为本界别名副其实的代表人物。再次,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界别活动管理机制、界别活动激励机制、界别活动保障机制等,保障界别活动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加强教育管理,发挥委员履行职能的主体作用

在人民政协组织内部,政协委员是社会各界代表人士的主体,也是政协工作的主体,委员履职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公民政治参与的质量和水平。因此,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必须充分发挥委员主体作用。首先,要高度重视委员队伍建设。要通过采取个人自学、集中学习、座谈交流、现场观摩等多种形式,认真抓好委员的学习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委员的政治素养和参政议政能力。其次,要不断加强和完善委员管理。要积极推进委员产生办法规范化和委员届中考察规范化;通过制定和完善委员管理的各项制度、措施,严格委员履职考评;不断完善委员进入退出机制和激励机制,尝试建立届中淘汰机制,以此进一步增强委员参政议政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再次,要为委员履行职能积极创造条件。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政协章程》的规定,切实尊重和保障政协委员的各项民主权利,并及时向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反映委员的意见建议,切实做到有反馈、有回复,重促进、重实效,进一步调动委员参政议政的积极性。要通过定期不定期组织委员参加学习会、约谈会、恳谈会、专题报告会、政情通报会、交流考察等活动,为委员知“上情”、通“下情”搞好协调服务,创造良好的履职条件。

(三)丰富活动形式,搭建开展政协工作的有效平台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 篇5

【发布日期】1991-04-28 【生效日期】1991-04-2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我国公民因私出境为离婚而要求

我使领馆办理诉讼文书公证应如何处理的复函

(1991年4月28日)

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关于我驻加拿大使领馆对非法在加拿大居住的我国公民姚开华寄给人民法院的离婚诉讼文书不予办理公证,如何确认其诉讼文书效力的请示收悉。经我们研究并征求了外交部领事司的意见认为,因私出境后,在居留地所在国无合法居留权的我国公民,为离婚而要求我使领馆办理诉讼文书公证的,由于其诉讼文书是在国内使用,与其非法居留地不发生关系,也不涉及我与该国关系,可在从严掌握的前提下,按有关规定予以办理。据此,你院可告知姚开华按照上述精神办理公证手续。

法律在公民生活中的作用学案 篇6

教师寄语 法到用时方恨少 学习目标

1、能够正确理解法律在公民生活中的作用。

2、懂得法律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学习重点、难点 法律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一填空

1、我国法律规定了公民享有什么_______,应该履行什么_________,并对不履行义务的行为__________。

2、法律正是通过规定________来规范人们行为的。

3、任何公民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都有权根据______规定,按照________,向有关部门、机关和团体寻求________。

4、法律正是通过解决公民之间的________纠纷和制裁_________,来维护公民合法权益。

5、诉讼通常分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三种类型。二 问答

1、法律是怎样规范人们的行为的?

2、法律是怎样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的?

3、法律在公民生活中的作用有哪些? 课堂练习

1、法律使公民懂得在社会生活中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说明法律在公民生活中起到了()作用。

A 规范人们的行为 B 严厉惩罚犯罪 C 倡导人们的行为 D 批评人们的行为

2、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① 规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② 规定公民享有什么权利,应该履行什么义务,并对不履行义务的行为予以制裁 ③ 自我教育 ④ 规定人们只享有权利不履行要求

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①③

3、法律的重要内容是()

A 规定公民的权利 B 规定公民的义务 C 规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D 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4、在现实生活中,公民的合法权益遭到侵害时不应该采取的方法是()A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B 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C 向人民法院起诉 D 向有关部门投诉或到执法部门控告

5、具有最高政治权威的法律制裁是()A 刑事制裁 B 民事制裁 C 行政制裁 D 违宪制裁

6、下列案例中保护了公民合法权益的是()

A 未经小丽同意,影楼老板将小丽相片贴在影楼门口橱窗上 B 某商场向消费者承诺:公平交易,童叟无欺 C 父亲以12岁的小玲是女孩为由拒绝供她上初中 D 老师以小明迟到为由,罚小明站在讲台边 课后提升 一选择题

1、下列属于我国法律规定的内容有()

① 公民享有什么权利 ② 公民应履行什么义务 ③ 对不履行义务的行为予以制裁 ④ 对依法行使权利的行为予以保障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村民张某发现有人偷自家的树木,便上前追赶,并将偷树人李某截获,强行带至家中进行询问、拷打。在这种情况下,你认为李某正确的选择是()

A 按照法定程序,向有关部门、机关和团体寻求法律帮助 B 忍气吞声,谁让自己偷树在先呢 C 事后让人进行报复 D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3、在某企业上班的小王最近遇到了一件很让她心烦的事,她的来信要么不明不白地丢失,要么就被人偷拆偷看。后来,小王终于弄清楚这一切都是同事姜某所为。下面你认为小王可以采取的措施()

A 忍气吞声,毕竟是同事,不便声张 B 与姜某协商和解 C 向公司同事说姜某的坏话 D 找自己的朋友把姜某打一顿

4、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国家对地方政府及负有监管职责的主要部门依法实行了责任追究,共有18名涉案人员被逮捕判刑,这说体现了我国法律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的方式是()A 提起诉讼 B 制裁违法犯罪 C 协商和解 D 解决权利义务纠纷

5、在我国的四种法律制裁中,运用范围最为广泛的一种是()

A 违宪制裁 B 行政制裁 C 刑事制裁 D 民事制裁

6、遇到下列情况时,你认为下面做法正确的是()

A 去饭店吃饭结账时,服务员说如果不要发票可以少收2元钱,你感觉划算就接受了 B 自行车丢了,恰好有人向你推销来历不明的自行车,感觉便宜就买了 C 发现有人在路上抢劫同学的钱物,于是你想公安机关举报了 D 看到别人过马路闯红灯,感觉节省时间,你便跟着闯红灯了

7、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最好的维权办法是()

A 以牙还牙,用同样的方法对待侵权人 B 事后找几个“哥们儿”伺机报复,并且做到不留痕迹 C 找个“中间人”谈判“私了” D 按照法律规定和法定程序,向有关部门、机关和团体寻求法律程序

8、父母离婚后,小玲随母亲生活,父亲按月付给一定的抚养费用。当她由小学升入中学后,所需的支出增加了许多,母亲又下岗了,为此,她母亲多次找父亲要求增加抚养费。但父亲却不同意增加抚养费,因为原来的抚养费是由法院判决的,具有法律效力。小玲应该()

A 相信父亲的话,不再提出增加抚养费 B 跟父亲“死缠烂打”,直到他答应要求 C 到父亲的单位大闹一场 D 到法院起诉,请求法院根据现在的情况重新确定抚养费数额 二材料分析

思想品德课上,同学们围绕“法律在我们生活中有多重要”为主题进行了热烈地讨论。许多同学搜集了活生生的案例,以案说法......(1)请你告诉同学们搜集案例的途径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 篇7

在山东省阳谷县(笔者的故乡)的一所乡镇小学里,小学生公民教育的主要参照文本就是《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根据调查得知,在这所乡镇小学中,这所学校里根本就没有专门的公民老师,老师还是用传统的教育方式进行教育。课程表中的“品德与生活”课和“品德与社会”课只是摆设,没有专门的老师来上这门课。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学校和教师就采用突击的形式,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课本中的内容,对于那些不能及时背下来的学生,则会被留校。由此可知,教师就没有意识到什么是公民教育,也就更谈不上有效实行公民教育了。

显而易见,由于没有专门的公民教师,教学方法不恰当,教学内容不科学,加上学校领导、教师以及家长普遍不重视,公民教育在农村学校很难开展。对那些条件好的城市小学而言,公民教育的实施情况可能相对较好,但总体来说,仍不容乐观。公民教育流于形式,主要表现在学校忽视公民教育的重要性、没有专门的公民教师以及公民教育的方法单一等三个方面。

总体来说,当前教师在公民教育中“失职”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师资队伍严重不足。不管是条件不好的农村小学还是条件好的城市小学都没有专门公民教育老师。根据著名教育学者梁金霞的调研得知,师资队伍不足在中小学公民教育存在的问题中居于第一,81所接受调研的学校中,有48所学校确认师资队伍不足是困扰中小学公民教育的重要问题,占总数的59%。

其次,教师自身公民素质不高。学校在实施公民教育的过程中几乎都没有安排专职教师,多数是由班主任或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由于老师没有良好的公民素养,没有扎实的专业功底,上课照本宣科,没有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教学方法单一,不能激发学生对公民教育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有的教师虽然意识到公民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由于自身的公民意识都不强,也无法实施好公民教育。

最后,教师公民教育教育方法较为单一。公民教育是当代中国教育的历史选择,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但如何有效实施公民教育仍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在公民教育的教学中,老师还未找到适合的公民教育方法,就会套用传统的德育的教学模式。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德育教学模式的影响,加上公民教育还未深入人心,目前在小学,大部分教师都采取直接灌输的教学方式,使公民教育也仅只局限于课堂的讲授。这样的教学模式,很难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就无法真正实施好公民教育。

2 改变教师在小学公民教育中的“失职”现状

要改变教师在小学公民教育中的“失职”的现状就要发挥教师在公民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教师在公民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就是指在教师在公民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主要方面对学生起引导、指导作用的一种教育影响力。

教师在实施小学公民教育中起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引导学生公民学习,促进其公民品性的发展。培养人,促进学生的发展,才是教师的根本职责。在公民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主要是指导和激励,激励学生学习公民知识的热情,教会他们学会学习、学会选择的策略,帮助他们自主建构、自我发展。通常说一流的教师是育“人”的,二流的教师是教“书”的。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公民知识的的学习,(下转第179页)(上接第127页)而且还要促进他们公民品性的发展。

(2)引领公民教育活动过程的作用。教育活动是是教师的职业活动,也是教师最基本的活动。教师的引领公民教育活动过程的作用体现在对公民教育教学过程和公民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管理和调控等多方面。现代教育是主体教育,学生是教育过程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在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活动中,教师必须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同时,为达到教育活动有条不紊,教师必须成为教育活动的引领者。在小学公民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学任务以及公民教育的特点设计公民教育活动;教师在公民教育活动过程中公正分配教育资源、合理分配活动时间、调控活动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公民教育活动有组织的开展;教师还对公民教育活动过程进行监控以及对学生公民教育效果进行评价。

发挥教师在小学公民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改变当前教师在小学公民教育中“失职”的现状,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扩大公民教师队伍,加强师资培训,保证教育质量。根据著名教育学者梁金霞的调研显示,小学公民的实施,师资队伍不足是重要的制约因素。所以配备足公民教师,培训一支高素养的师资队伍是加强当前小学公民教育有效实施的基础和保障。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现实情况和实际需要,从人才、编制引进等环节给与支持,扩大小学公民教师队伍。在教师教育政策上,应该在加强直接公民教育课程师资培训的同时,对所有教师都提出公民教育专业资质的要求,并设置与公民教育有关的教师教育资源支持系统。

(2)教师自身提高公民素质,以身作则,引领小学生公民教育的学习。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向师性,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给他们产生巨大的影响。教师是学生的榜样。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教师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因此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公民素养,为自己的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公民榜样。首先,教师应从内心意识到小学阶段公民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小学阶段的公民教育是学生一生公民教育的启蒙阶段。其次,教师通过各种渠道提高自身的公民素质,如积极参加有关公民教育的培训。

(3)教师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合适的公民教育的内容以及公民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完善,无论是认知方面还是情意、社会性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所以这个阶段是儿童接受教育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接受公民教育的关键时期。教师应抓住这一“关键期”,根据小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形象思维的特点,设计公民教育活动时多采用具体事例或采用主题活动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小学生的情感主要产生于学习相关的理智活动中,他们会因为学习结果的成败、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受重视、教师是否给予自己积极的评价而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根据这一点,教师在公民教育活动中应该采用积极的语言和举动,引起他们快乐的体验,进而培养他们公民教育的兴趣。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 篇8

其中,翻拍电影《十二公民》最为亮眼。没有duang duang的特效,却有妙语连珠的台词惊艳四座;没有绚丽的场景布置,却有紧凑连贯的剧情紧紧扣人心弦。导演启用何冰、韩童生等著名话剧演员、以一景到底的拍摄标准,发人深省的电影主题,打造了中国里程碑式的普法电影。都说人物是一部电影的核心。有大学生女朋友的房地产商、文革期间被打压的空巢老人、排外的北京土著、脾气火爆的出租车司机...12个主演,个个人物带有中国特色,性格鲜明,是《十二公民》口碑爆棚的最主要原因。

可能是其他的人物形象太过锋芒毕露,让助教的角色如同“鸡肋”一般,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作为活动的组织者,他相信理性的证据做出了有罪判决、而后理性的证据被推翻使他做出了无罪的判决。

影片中的和事佬,不愿过多参与别人激烈的讨论,最多的表现就是附和。在自己发表看法的时候也显得唯唯诺诺,没有主见。影片初始他由于跟从大众的判断,而做出有罪判决,后半段也是在多数人都投了无罪票以后,改投无罪。

最出彩的角色。由于自身错误导致妻离子散,人物扭曲的他只认一个死理,忤逆父母的人都有罪。起初他认定了富二代杀父,而后因证据确凿,负面情绪崩塌以及对儿子的宽容,成为了最后一个改投无罪票的人。

在中国,房地产商饱受争议,而影片又给予了他另一个饱受争议的元素——有一个面容姣好的大学生女朋友。他起初因为缺乏足够的怀疑精神,做出有罪判决,而最后所有的理性证据被推翻,使他改投了无罪。

人物形象很出彩,设定为一个被误判进入监狱,混过黑帮、哥哥挨过刀子,现在从良的人物。结合曾经含冤入狱的自身经历,想到富二代有可能被冤枉,重蹈覆辙。所以他于心不忍,电影前半段便早早的改判为无罪。

代表着有教养的大多数中产阶级。由于职业原因,他对于生命有着特殊的敬畏之心。所以在第三次投票中,他把“有罪”改为了“无罪”。他从开始就没有明确的观点,思维也是被8号引导,所以早早的改票。

作为游走在社会底层的人,他油嘴滑舌,自尊已经接近为零且自卑感太重。在他身上,你能看到仇富和小市民的影子,也能看到被社會奴隶的影子。结尾,他抛弃自卑、捡起自尊,对富二代做出了无罪判决。

男主角。起先神秘,最后才亮出了他检察官的身份。他在身上有一种对合理性怀疑的学者态度的驱动。他竭尽用脑子,而不是用情绪在做判断的人物。他身上所秉承的是浓烈的“正义责任感”与“公民意识”。

文革期间打为右派,尝尽了世间的冷暖,是一个有温度的老者。他懂得独处老人的苦痛,第二次投票改为“判无罪”。老者在经历了世事之后,表现出更多的宽容与平静。他因为对错误的宽容,做出了无罪的判决。

10号是一个收房租的北京本地人,对外地人,尤其是河南人有歧视,素质不高,好事,爱凑热闹。因为仇视外地人涌入北京,导致他的孩子无法上大学而愤懑。但是最后,还是由于父爱,使他做出了无罪判决。

他有多重身份,法律学校的保安,政法大学高考落榜生,北京外地务工人员。工作尽职尽责,在底层社会人群中有一定的素养。在案件分析中,由于对于8号的分析产生了合理的怀疑,所以改投无罪票。

12号陪审员,是信念不坚定的保险销售,也是十二个人中戏份较少的人之一。他容易被说服,是个墙头草,两边都倒。他是唯一一个在投票过程中,出现从有罪变成无罪,又改为有罪,最后又投无罪的人。

上一篇:送妈妈生日祝福语短信下一篇:诗意的邀请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