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开放

2025-01-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互动开放(推荐8篇)

互动开放 篇1

互动交流

反馈提高

——西安市第六中学“教学开放周”活动简报

为了加强学校与家长沟通交流,新学期第四周,西安市第六中学开展了“教学开放周”活动。学校邀请家长进校园参观,观摩听课,进行座谈。

互动开放 篇2

世界是个普遍联系的整体, 而且处于永恒变化之中, 人们无法亲身经历或者亲眼所见世界所发生的每一件事情。而大众传播即担负着为人们提供及时信息的功能, 让人们“足不出户便能知晓天下大事”。在这个成本过程中便涉及到“拟态环境”的概念, 它是指媒体通过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加工, 并重新加以结构化, 在现实世界与人们之间构筑起一面隐形的玻璃。由于信息传播发生在媒介内部, 人们往往注意不到这面玻璃, 继而把他们所感受到的世界当成客观环境本身。在这种情况下, 媒体传达出的声音观点就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公众的认知、判断。

毫无疑问, 大众传播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与采取决策的依据。大众媒介每天都在发布着海量的信息, 这些信息可能是鱼龙混杂的, 既有客观反映现实状况的, 也有歪曲误解事实本身的。如果媒体随意地发布未经考证的信息, 而普通民众又没有足够的判断力, 那么他们就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这些观念。长此以往, 某些有失偏颇的成见就会固定在人们的脑海中, 阻碍人们正确认识世界。

在封建社会或极权国家, 统治阶级掌控着信息的发布权和传播过程, 它依靠政治权力控制整个舆论环境。《公共舆论》中说到“如果没有某种形式的审查制度, 这个世界就不可能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宣传”[1], 同时他认为, 大量的事实本来就不会传到整个公众那里, 或者传得非常缓慢。这意味着, 人们既不可能凭借自身能力完整了解大千世界, 又由于传播信息的主体的主观意愿, 致使难以客观、公正地认识现实社会。结果是普通大众在认识周围环境的时候明显带上了权威部门或意见领袖的态度、评价。所谓意见领袖是指那些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意见、评论, 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2]。他们的观点往往对民众的思维产生较大的影响, 并一定程度上引导舆论的发展趋势。

置身于纷繁复杂的世界, 我们容易认出为我们定义好的自己的文化, 也倾向于按照自己文化给定的熟悉的方式去理解[1]。启蒙思想家说过, 人是有理性的动物, 人可以运用理性分辨事物的好坏、善恶。然而, 在李普曼看来, 理性是有限的, 并非人人都喜欢和善于运用理性, 人们认识事物往往是浅层的、片面的, 那种喜欢追根溯源和探求真理的人毕竟是少数。公认的典型、流行的样板和标准的见解即所谓的“成见”, 这些固定化的成见先于理性被投入应用, 在人们接受信息的过程中产生阻碍作用。如近几年关于“官二代”、“富二代”的报道, 基本以负面报道为主, 对于这部分人群, 人们也渐渐冠以“社会寄生虫”、“纨绔子弟”等称号。但是从哲学的角度分析, 任何事物都包含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媒体曝光的只是这个人群中的个别人的行为, 我们不能以偏概全, 就此给这个群体下定义, 认定所有的“官二代”、“富二代”都是素质低下的。

在互联网未到来之前, 传统媒体包括电视、广播和报纸, 主导了信息传播的整个过程, 这些媒介的共同特性之一就是信息的单向传播。用议程设置理论来分析, 大众媒介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 受众会因媒介提供议题而改变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2]。《公共舆论》中说到“政治思想家们始终是围绕着自我中心的人进行思索的, 后者不得不始终凭着头脑中寥寥几幅画来看待整个世界[1]。”就连这些拥有较高知识水平的人群也难以避免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 更何况普通大众。

刻板成见虽然可以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 但不可避免会阻碍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个人有个人的刻板成见, 一个社会也有其社会成员广泛接受的和普遍通行的刻板成见, 它起着社会控制作用。李普曼认为, 大众传播不仅是“拟态环境”的营造者, 也影响着社会成员的成见。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梅尔文·门彻教授也说, 新闻媒体是刻板印象的制造者, 也是它的受害者[3]。

互联网的出现给信息传播带来革命性的改变, 同时对“刻板成见”起到了一定的削弱作用。特别是在web2.0时代, 互联网的交互功能更加突出, 以微博、facebook为代表的社交工具, 在极大的改变着信息传播的方式, 从过去的单向滞后的交流方式到如今的全方位的及时互动。自2006年全球的Twitter网站建立以来, 微博作为互联网交流的新型平台得到迅速发展。在我国, 随着2007年第一家带有微博色彩的饭否网开张, 2009年新浪微博正式上线, 以及诸多网站推出微博, 微博已经成为新媒体时代的主力军[4]。截止2011年, 新浪微博的注册用户已突破3亿大关, 用户每日发博量超过1亿条。

传统媒体主导舆论市场的时代正在逐渐衰落, 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时代, 每个公民都是信息的发布者、传播者和接受者, 许多过去没有发布或不能发布的资料在当今成为可能。因此说, web2.0时代改变了人们对外部世界的固有看法, 对许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态度和评价在某些程度上发生改变甚至颠覆。比如, 在过去, 教科书上的科学家、爱国英雄等一类人物, 给人们的印象基本上是“无私”、“勇敢”、“高大伟岸”、“不近儿女私情”等正面形象, 这是因为传统媒体倾向于传达正面的信息以求社会安定, 但是这会造成人们对这些人物的看法单一。如今在微博上, 网民会发布许多关于他们其他方面的内容, 如对雷锋、杜甫、李白等的重新解读, 使人们认识事物和评价人物更加客观。微博用户通过多次的评论、回复和转发, 这些原本潜藏在历史真相背后的信息被挖掘出来为公众所熟知, 民众的思维由此被激发, 并有强大的热情来探索真理、积极创新。可以看到, 在网络时代议程设置理论表现出强烈的自我议程设置特点, 人们对传统媒体的依赖大大降低, 人们可以自由地根据各人的兴趣选择接受信息, 并在与网友的及时互动中形成属于自己的观点。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有两大好处, 一是可以降低时间成本, 移动设备让人们随时随地知道外界发生什么;二是可以扩大认识范围, 网络是个“无远弗届”的知识库。因此, 互联网能够帮助人们减轻因自身能力有限造成的知识匮乏。

公共舆论不再受制于传统媒体发声, 微博上的一条信息有时就会成为舆论的源头, 形成“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正如书中所说, “人们是根据头脑中未受到挑战的画面来构想外部世界画面的。他们头脑中的这些画面是由父母、老师精心铭刻进去的, 而且极少被他们自己的经验所校正, 绝大多数选民都是在一个环境里终其一生[1]。”当互联网到来之后, 人们看到了一个与以往认识大相径庭的世界, 人们这才发现对于某些事情, 自己其实一直蒙在鼓里。在微博这个相对自由的平台上, 言论更加开放, 人们敢于说真话、说心里话。当主流媒体坚持中国大陆未受到日本核辐射的时候, 网上充斥着各种论调和数据以证明中国不可能不受到影响;当主流媒体坚持称中国物价平稳的时候, 网民对通货膨胀造成的生活困难早已怨声载道;当主流媒体掩盖7·21动车事故造成的严重后果的时候, 网民用自己的手机拍下现场的惨烈景象;等等。在诸如此类的事件中, 传统媒体试图传达给公众的单一成见遭到破坏, 人们在互联网上, 通过微博等途径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的世界。媒体是事实的第一反映者, 应致力于消除社会刻板印象, 但若媒体自身存在刻板印象, 就很难担当起“社会公器”、“社会良心”的责任[5]。

舆论不再单纯由传统媒体和政府部门掌控, 每个公民都有自己的权力选择自己关心的话题。在这里, 固有的成见被打破, 新的观念、新的认识被建立起来, 人们渐渐意识到“那些被公认为是真实的、现实的、善的、恶的、值得向往的事物, 并不会永恒不变。他们得自以往的经验, 由成见加以固定, 并被用于对后来的事物进行判断。”

开放互动的网络媒体在帮助人类更加客观认识世界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社会心理学导论》说道:“打破作为原始社会存在之关键的严格习俗的束缚, 是进步的民族道德传统发展的首要条件”, “如果没有自由地进行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的空间, 没有吸收、掌握传统道德感情系统的机会, 就不可能对行为进行任何思考[6]。”因此, 我们可以说, 互联网为人类提供了一个极好的重新认识世界的工具, 它对人类文明进程起了强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美]沃尔特·李普曼.公共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二版) .

[3]展江.媒体要以新鲜的视角看事情, 消除时代的“成见”.《新民周刊》.

[4]万丽萍.微博的特性及其舆论监督功能.新闻爱好者, 2012 (5) .

[5]媒体别成了刻板成见的放大镜.中国经济网, 2011-11-18.

互动、开放,以学生为主体 篇3

一、让学生在互动中成长

众多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表明: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都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存在教师中心主义思想,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导致学生不喜欢历史课,甚至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使师生关系处于对立之中。在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学改革中,改变师生关系是一个焦点,重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重要任务。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学生会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关爱,同时感受到激励、鞭策、召唤,从而形成丰富的情感体验。

如在《戊戌变法》中有这样一个知识点: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教师可以让几个学生分别扮演荣禄、李鸿章、康有为等进行论战,以此让学生深入了解到封建顽固势力不单指顽固派,还包括洋务派,同时还了解了论战的主要内容。这样会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上课不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对历史的理解,让自己也获得专业成长。

二、为学生创建开放的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的运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并因此表现出相对的封闭性。传统的历史教学由于过分强调教材上的知识点,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机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激发,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教学中得不到充分发挥。

我们应该生成一种开放的教学模式,把学生的已有知识、生活经验等看成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进行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彰显个性的过程。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积极思考,主动体验。我们的历史课堂不应该成为一个封闭的系统,也不应该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要开放性地纳入直接经验、突发事件,鼓励师生在互动中的即兴创造。

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我们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包括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它的转变对促进学生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从人性的角度讲,人是主体性与客体性、能动性与被动性、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统一体。我们要把学习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讲,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出现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视发现和探究,在实践中对学生的学习要求是记住就行,评价的标准也是看你记住了多少知识点。这种学习方式阻碍人的思维和智力发展,压抑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会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

我们要转变学习方式,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包括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三个过程。在历史学习中要使学生自己首先知道为什么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让学生能学、想学、会学、乐学。合作学习是针对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与之相对的是个体学习。历史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主成立起一些学习小组,小组之间开展学习竞争,促进学生在学习中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怀疑意识和批判意识,鼓励学生结合实际,大胆地对一些历史问题进行探索,使学生在探索中成长,并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帮助学生长知识、长才干,帮助他们形成思想、完善人格。

互动开放 篇4

七月就暑假了,准备趁着暑假找家单位实习一下,实践怎么说也理论重要。目标是西美互动,以前在学校时候就听说西美互动了,我刚好是学新闻专业的,其实我是很喜欢他们公司名片上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动漫形象。

投了简历之后,忐忑期只有两天,就接到了面试通知,值得一提的是,我发送邮件时勾选了回执,十五分钟提示对方已经打开了。通知我在官网下载面试的试题,答完之后在工作日内可以选择上午10点或者下午1点到公司面试。

笔试内容不难,主要是考验一下网络知识,职业素质,工作态度之类的,共30多题。我答完之后第二天上午十点带着卷子到了位于傲城融富中心的西美。到了一看,前面已经有一个人了,面试官的屋里还正在进行着一个。你能想象到我这个从来没有面试经验的菜鸟的心情么,激动紧张加怯场。正在腿越来越软的时候,一位西美员工和我打了声招呼,让我坐着稍等。我才被拉回温暖的世界,很僵硬的说了声谢谢,开始悄悄给自己打气。

过了大概五分钟,我稍稍平复了,开始打量这个公司:白板上除了会议时候的工作要点,还画着随手的涂鸦,钉着值日表。前台旁边的桌子上乱而有序的推满东西,有显卡,有数据线硬盘什么的,居然还有一小箱军供压缩饼干,真是个紧张而年轻的氛围,对我胃口!这时候我也不紧张了,面试的房间刚好打开,之前正在面试的走出来,对我点了一下头以示鼓励,然后回头跟面试官握了一下手,就潇洒的走了出去。排我前面的那哥们很不爽的嘀咕了一句:“啷个慢噻!”然后就跟面试官进了“考场”。

可能是上一位时间太久,他等的有点纠结了,进房间之后连门都没关严,就开始自信的介绍自己了,什么什么工作经验,什么什么项目经验。我就听到面试官跟他说:“你的简历呢?”那小子沉默了一秒钟,用很意外的语气说“我不是已经发给你们了么,我还需要带?”我赶紧把打印好的卷子和简历拿出来准备好,同时庆幸我没忘这个细节,这是对面试公司基本的尊重嘛。就听面试官长长的“哦~~”了一声,然后说:“那好,你回去等我们通知吧”,然后门就开了,那哥们一脸茫然的走出来,好像还没明白怎么回事。

面试官冲我摆了摆手,这么快就轮到我了?!我之前的淡定付诸东流,变成一片空白。进了房间坐下,机械的递上我的简历和答卷,面试官看出了我的紧张,对我进行了春风拂面一般的安抚(嘿嘿)。看完我的卷子,面试官的表情没什么变化,这时候我真怕他也长长才“哦~~”一声,但是没有,而是温和的问了我几个专业的问题,之后他又问我时间的安排,我告诉他,我是准备暑假实习的。他又问了我对薪资的要求(他主动问我的,我都没怎么敢想在实习的时候还能挣钱),谈妥之后,他考虑了一下,然后点了点头,面试官说7月还很久,可能到时候再综合考虑。

互动开放 篇5

人际关系好坏,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人际关系,能消除同学孤独感,缓解心理压力,振奋精神,培养其自信心,提高社会价值感,增进社会适应能力,形成乐观豁达的人生观,实现个性的全面发展.贫困地区的中学生,人际关系紧张是一大心理障碍.在英语教学中充分发挥师生互动,可融洽学生的人际关系。

一、师生互动

在中学生中的人际关系首先是与师长的关系,而这种关系也存在显而易见的矛盾冲突。师长的监护和中学生的独立要求,师生的保守和学生的冒险意识,常常成为师生关系失调的原因,这就须要融洽师生的关系,避免产生心理上的病变。在英语教学中师生互动,调动学生积极性,有利于师生进行交流,缓解矛盾冲突。

1.如在表示方位介词in,on,under,behind,near and beside 的教学中,我利用一个盒子,一本书,一支笔,一个苹果作教具,将他们放在盒子的不同位置。

做、听,做说的游戏。如老师做,学生说:

T:把书放在盒子里。

S:Put the book in the box.

T:把苹果放在盒子上。

S:Put the apple on the box..

T:把书放在盒子下面。

S:Put the book under the box.

如在老师说,学生做:

T:Take out your pencil.

S:把铅笔拿出来。

T:Put the book beside the box..

S:把书放在盒子旁。

通过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师生互动,提高学生英语的.兴趣,从而对老师产生好感,融洽师生关系。

二.生生互动

中学生都强烈地渴望友谊,希望扩大圈子,广交朋友,在交往中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但个性非常在意自己是否被人喜欢,是否被朋友接受。特别是对同学或朋友言语的接受,对同学或朋友的言语接触很敏感,容易产生嫉妒或争夺别人关心的现象,使朋友或同学之间产生矛盾,又由于中学生大都存在着固执的心理,都不想先表示友好,从而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在英语教学中,充分发挥生生互动,使学生在学习上互相切磋,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就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很自然地缓和紧张关系。

如在Family tree 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带上家庭照片一张。把平时相处不融洽的同学分成一组,互相谈论家庭成员。

A:W

互动开放 篇6

布达佩斯 中欧大学 2009年10月28日

今天,我将介绍我概念框架的第三大支柱,开放社会。在前面的演讲中,我总结了我一生的研究和试验。在这里,我将开拓一个新的领域,因为我对于开放社会的看法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改变,至今他们仍然在演变。因此,未来两讲将更加具有探索性质。

开放社会和反身性之间的联系并不明显。在个人层面上,他们是紧密联系的。你会记得,我研究经济理论的同时还阅读波普尔的《开放社会及其敌人》。波普尔坚持认为易错性是我们固有的属性,导致我对经济理论基本假设的质疑,并提出了反身性的概念。

但是在概念层次上,两者的联系却是间接的。联接两者的是第一支柱,也就是易错性。在这种语境下,易错性不仅意味着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总是不完整的和扭曲的,而且还意味着,在我们努力简化这个复杂的现实过程中,我们常常把它曲解了。我们的误解在塑造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果我的思想中的确有什么原创内容的话,那就是对于误解的强调。它在对开放社会的批判性思维中提供了强有力的论据。

波普尔没有提供一个开放社会的确切定义,因为他认为确切的定义与我们不完美的理解力不相兼容。他喜欢从相反的方向来定义事物,首先描述它们,然后给它们一个标签。在他命名为开放社会的社会组织形式中,实际上与民主社会相近似。

他最有效的努力是以认识论做为论据为民主辩护。由于完美知识实际上超出了人类理智,一个由言论、思想、选举自由为特征的社会比起以武力强加意识形态的社会更加可取。由于经过纳粹迫害和共产主义的压迫,我发现这种说法非常有说服力。

波普尔的哲学让我对金融市场误解的作用更加敏感,反身性概念让我发展出了自己的泡沫理论。这给了我一根必要的拐杖来参与市场活动。

成为一个成功的对冲基金经理后,我经过了一场中年危机。那时我接近50岁。我的对冲基金已经增长到1亿美元,其中约有4000万美元属于我个人。我觉得我已为我自己和家人赚够了钱,运作一个对冲基金极端紧张和枯燥。有什么事情值得我继续卖命挣钱?

我苦苦考虑了很久,最终决定成立一个专门推动开放社会的基金会。我把这个基金会的使命定义为:去打开那些封闭社会,纠正开放社会的不足,和促进严肃的思维模式。

随着时光的流逝,我开始越来越多地参与慈善事业。我于1984年在匈牙利成立了基金会,那时它还在XX党统治之下,在中国是1986年,波兰和苏联是1987年,当苏联和南斯拉夫解体时,我成立了一个基金会网络,几乎覆盖了整个前共产主义世界。

通过这种方式,我获得了怎样建立开放社会的实践经验。我学到了很多。我发现了一些我本应该首先就知道的东西。例如,封闭社会的解体并不一定会导致开放社会的诞生,它可能只导致持续的分裂,直至一个和垮掉的前政权类似的新政权上台,而不是出现一个开放社会。

2004年,布什总统在美国连任,迫使我彻底重新思考开放社会的理念。这是世界上最成功最悠久的民主政权,却在践踏着它本应该代表的原则,在反恐的名目下侵犯人权,仅仅靠着虚假的借口就进攻了伊拉克。但他竟然再次当选了。这怎么可能?我不得不问自己:美国哪儿出问题了?我写了两本书试图试图回答这个问题。我怪罪布什政府误导民众,我指责民众允许布什政府来误导他们。

当我探讨愈加深入时,我开始怀疑自己的概念框架。我发现了一个开放社会的理论缺陷。波普尔主要考虑的是认识现实的问题。他基于认识论而选择了开放社会,而对政治争论则较少考虑。他认为,“只有民主提供了这样一个制度框架,允许改革的时候不使用暴力,在政治问题上使用民主的原因即在于此。”

但他的方法是基于一个隐藏的假设,即思维的主要目的是加深对现实的了解。而并不一定如此。操纵函数可以优先于认知函数。事实上,在一个民主国家,政治家的首要目标是能够当选,并赖在位置上不走。

这个非常明显的分析导致了关于开放社会概念的一些其他问题。波普尔怎能想当然认为,自由政治过程的目的就是理解现实?而且更有趣的是,我,一个在反身性概念中把操纵函数提到如此高度的人,怎么会盲目地跟着他的思路走?

这两个问题都使我得出了同样的结论: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是深深地根植在这样的知识分子传统中,它或者忽略掉操纵函数,或者把它置于认知函数的附属地位。

* * *

我们很容易看到这种对世界的看法是如何变得如此根深蒂固的。认知函数的目的是生产知识。知识被表示为符合事实的断言。要建立对应关系,断言和事实是分开的,而且表达必须明白无误(只有是和否,没有差不多这样的说法)。因此,追求知识的过程要求思想应该和它们所研究的目标分离。这项规则使哲学家(主要关注的是思想)产生这样的信念:理智和现实是不同的。这种二元论根植在希腊哲学中,在启蒙运动中又主宰了我们对世界的看法。

启蒙运动的哲学家把他们的信心交给了理性。理性被认为像探照灯一样工作,照亮了静静躺在那里被动地等待被发现的现实。在重塑现实时,理性可以起到的积极作用大部分都被忽略了。换句话说,启蒙运动没有认识到反身性。这导致了认识和现实之间的偏差,但在当时来看,这显然没有被认识到。

在启蒙运动时期,人类对控制自然力量的知识还知之甚少,科学方法还能给人无穷遐想。当时有如下想法是恰当的:认为现实的东西就在那里,被动地等待着被发现,在探索过程中理性积极地卷入其中。毕竟,当时就连地球都还没有被充分探索。收集事实,并在它们之间建立联系,就可以收获丰厚的回报。人们从四面八方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获取知识,世界的可能性看上去是无限的。理性一扫几世纪的传统关系和宗教教条,摧枯拉朽播撒着人类社会将越来越进步的理念。

当时的人们在很大程度忽略了,反身性给人们能否正确认识社会带来的困难。法国大革命领导人认为,理性可以帮助人们从头开始重建社会,但他们对理性的信仰过了火。整个社会无法跟随理性的支配,1789年革命的欢快小曲变成了1794年的恐怖呻吟。

启蒙运动误解了现实,它错误地在思想和现实之间引入了一个二分法,这样导致他们认为,理性可以获得完美知识。这个二分法不是来自于客观事实,而是由启蒙哲学家在试图理解社会的时候臆造出来的。

后现代主义者给这个启蒙运动所犯的错误起了个名字:启蒙谬误。这里我也将采用这个术语,但我需要明确一点,我曾提到了一个术语叫创造性谬误,其中包含着有价值的真理内核。

让我简要解释创造性谬误的意思。我们有能力获得知识,但我们绝不可能获得足够的知识,使我们所有的决策都建立在确定的知识之上。因此,如果一个知识点证明是有益的,我们就会将其过度开发并扩展到它不再适用的地方,因此它就成为了谬误。

这就是启蒙运动发生的情况。理性和现实的二分法在针对自然现象时极其成功,但是运用到人类领域,就导致了谬误。

启蒙谬误深深根植于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它导致波普尔宣布同样的标准同时适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它导致经济学家利用牛顿物理学来创建经济模型。无论波普尔优雅的科学方法模型,还是经济学家的经济理论,都没有认识到反身性。更糟的是就连我,发现(或发明)了反身性的人,没有认识到波普尔的开放社会概念实际上是基于如下隐藏假设的,即认知函数优先于操纵函数,在他看来,我们在努力寻找真相,而不是简单地操纵人们去相信我们希望他们相信的事情。

启蒙谬误根植于有效市场假说,以及该假说的政治衍生物暨市场原教旨主义之中。在这两个思想的谬误在金融系统的崩溃中一览无余。但我发现的那个开放社会的缺陷却不那么引人注目,因为这个概念没有如同有效市场那么广为接受,但对我个人而言却是翻天覆地的。它迫使我重新考虑开放社会的理念。

我没有放弃我对开放社会优势的信念,但我知道这需要更强大的论据来巩固它。波普尔想当然地认为,在一个开放社会中,认知函数天然优先于操纵函数,我现在相信,如果一个开放社会要蓬勃发展,就必须明确保证认知函数的优先地位,它不是天然的,而是必须通过努力去保证。让我解释一下我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

在一个民主社会中,政治活动不是为了发现现实(即认知函数),而是为了要当选和继续掌权(即操纵函数)。因此,自由的政治活动并不一定会比压制不同政见的专制政权产生更明智的政策。

更糟糕的是,在政治斗争中,为了操纵现实,承诺遵循事实已经成为了障碍。布什政府掌握了强大的右翼宣传机器,没有任何必要去尊重事实。这反而给了它决定性的优势,让他可以轻易地对付掉那些更加传统的政治人物,这些人还在受着启蒙谬误的影响,受限于事实,无法放开手脚。

Frank Luntz,最成功的右翼宣传家之一,公开承认他在设计口号时使用的教科书是乔治奥威尔的《1984》。作为一个开放社会的信徒,我发现这的确令人震惊。奥威尔书中的集权口号在开放社会中怎么能取得成功呢?甚至可以做到与一个集权国家依靠其真理部,利用斯大林式的方法让人保持一致相类似的效果?

最终,针对于美国到底怎么了这个问题,我得到了一个结论:人们并不特别关注对真理的追求。他们已经习惯于被更加先进的技术所操纵,也不介意被欺骗;事实上,他们表现得还很积极。

人们已经习惯了接受实现包装好的消息,因此也乐于接受那些付费的政治广告。他们更感兴趣的是娱乐而不是信息,因此也乐于接受那些民粹主义评论家诸如Bill O’Reilly和Rush Limbaugh的影响。

* * *

操纵的技术已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发展。它们起源于19世纪结束时的商业领域,企业家们发现,他们可以通过品牌和广告来区分他们的产品,从而提高利润。这促进了对消费者动机的研究,以及对于信息和重点小组的试验,并通过反身性的过程改变公众的行为。它导致了消费社会的发展,并最终扩散到政治和文化领域。

我逐渐发现,经济和政治所依据的隐含假设(即认知函数优先于操纵函数)是假的。经济理论在给定需求和供应的条件下,显示了基于完全竞争的自由市场如何导致资源的优化配置。但是,需求曲线的形状并不是独立的,它是受广告操纵的。

代议制民主理论假定候选人会代表自己和选民,选举和制度能够选择出选民最想要的人,但它没有预期到候选人们会研究公众意见,并专门讲选民喜欢听的话。

这些理论都没有考虑到现实是可以操纵的。操纵现实也成为了一门主要的艺术。是文学批评最终导致后现代世界观的发展,把启蒙运动翻了个底朝天:它否认存在可以由理性发现的客观事实,作为替代,它把事实当成一堆常常互相矛盾的叙事。

* * *

我已经无法跟上这个不可收拾的后现代世界观,因为它与我对客观现实的深深敬意相冲突。我不知道后现代世界观和布什政府宣传机器之间的联系,直到Ron Suskind的一篇文章让我大开眼界。他引述一个宣传机器作手的说法说:“我们不学习事实,我们制造事实。”这迫使我改变我的想法。我不得不对后现代状况更严肃,看出它实际上是一个创造性谬误,与当初对启蒙运营的影响完全一致,甚至更有影响力。

但我仍然把后现代谬误更多看成是一种谬论,它缺乏像启蒙谬误那样更具创造性的因素。通过更加强调操纵函数的优先性,它忽略了客观事实的最核心部分是无法操纵的。在我眼里,与启蒙运动忽略操纵函数相比,后现代谬误只能算是一个缺陷。

* * *

根据启蒙运动,理性和现实相互分离和独立于彼此。人们利用现实的唯一方法是去理解事件发展背后的规律。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想当然认为发现那些规律是第一位的。这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智慧的伟大成就。只有当对人类事务进行研究时,谬误才出现了。

相反,后现代世界观完全是误导。它催生了一种不道德、务实的政治态度。它可以归纳如下。现在我们已经发现现实是可以操纵的,为什么要赋予认知函数比操纵函数优先的地位呢?为什么不直接进行操纵?为什么不绕过真理直接追求权力?

有一个答案我觉得是决定性的。尽管现实可以操作,其结果必然会偏离操纵者的意图。如果要将这样的偏离最小化,就只有更好地理解现实。正是这种见解,让我为开放社会引入了一个明确要求必须追求真相的承诺。

这个抽象的变量可以由一个具体的例子来强化。看一看布什的总统生涯。在操纵事实上,他异常地成功。通过向恐怖分子宣战,全国人民都整齐划一地站在了总统身后,一说攻打伊拉克,全国人民就为他铺好路。这次入侵说是为了在世界上确立美国霸权,但适得其反。美国徒然丧失了权力和影响力,布什也被普遍认为是有史以来最糟糕的美

国总统。

这个例子应该是令人信服的。然而,现在的反身性的概念正在日益被认识到,危险是,根据后现代谬误,它会被误解。一个反身性现实非常难理解,人们更容易被简单的回答所误导。有时候需要一辈子才能理解“一个预测是对的,并不一定证明它所依据的理论也同样是对的”这样的话,但一个付费政治宣传只需要30秒。

我们很容易采纳后现代世界观,但它非常危险,无视客观事实的存在。一个回到客观现实的方法是指出人是会死的。人的意识很难接受死后自己就不存在了这个事实,各种各样的神话叙述都在编造着人死后的生活。我一直被一个阿兹特克人的仪式深深打动,队员们参加一场球赛,获胜的一方将被献祭给神灵。这是此类神话威力的一个极端例子。然而,事实是冠军们都死了。

即使如此,我必须承认,死后生命就不存在了这样的观念还是无法证明给那些相信死后世界的人看。我对现实世界客观属性重要性的坚持是个人信仰的问题。事实上,它和宗教信仰有奇怪的相似性。我构造的现实世界的客观属性具有许多一神教中神的属性:它是无所不在的,全能的,它的工作方式仍然保持一定的神秘性。

我对现实世界客观属性赋予了很高的地位,我曾经认为这是人们的常态。后来我认识到我的态度是相当不寻常的,它与我的个人历史有关。

我一生中经验形成时期是德国占领匈牙利的1944年。在我父亲明智的庇护下,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我们不仅成功地活了下来,还设法帮助了其他人。对我来说,1944年是积极的经历,让我总是蠢蠢欲动想去和艰难的现实相对抗。

这种态度在我参与金融市场时得到了加强。我是一个冒险家,经常把事情推到极限,但又避免摔到悬崖下面去。为了避免不愉快的意外,我学会了事先看到所有最坏的情况,这样才能保护自己。我选择投资于就算是最坏的情况出现,风险/回报率仍然比较有吸引力的地方。这使我总是强调各种情况的阴暗面。

然后我开始积极地参与我的基金会。在这里,由于我发现可以采取积极行动减轻现实中的不公正,又增加了我承认和面对残酷现实的意愿。负面评价导致了积极参与。

我的基金会最终投入了许多资源在看上去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上,比如药物管理政策,以及看似无望的事情上,比如缅甸、海地、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刚果。不用说,打败仗不是许多基金会的首选。

我对现实客观性的信心就像其他人对宗教的信仰一样。由于缺乏完美知识,我们需要信仰。我正好相信残酷的现实,而其他人相信上帝。

不过我认为,当社会忽视了现实的客观性,它自己也就危险了。如果我们试图通过欺骗自己和选民来避免不愉快的状况,现实将惩罚我们,它的发展绝不会符合我们的预期。

是的,现实是可以操纵的,但是我们操纵的结果不是由我们的欲望决定,而是由我们还无法完全了解其规则的外部现实所决定。我们了解愈多,结果就越接近于我们的预期。理解现实就是认知函数。这就是为什么认知函数应该优先于操纵函数的原因。忽略我们还无法完全了解的现实将导致后现代谬误。

* * *

所以,在最近的历史中,关于思想和现实的关系上,人类引入了两个谬误:启蒙谬误和后现代谬误。他们彼此相关。启蒙运动没有意识到对人类领域进行操纵的威力,但是操纵函数的发现又导致了后现代谬误。两种谬误各自注意到了这个复杂关系的一半。

我的概念框架是基于易错性和反身性这一对概念的,从而将复杂关系的两半结合在了一起。这两个谬误都已经很有影响力,但我的框架却很少有人接受。这正好说明人们是多么容易误解现实,比获取正确的认识容易得多。

* * *

后现代谬误方兴未艾。它指导了布什政府的政策,我警觉地发现,它在奥巴马政府的影响也浮出了水面。我指的是由George Akerlof和Robert Shiller最近写的一本书《动物精神》,它在塑造奥巴马政府的政策时有重要影响。

这本书赞美了“信心乘数”的优点,也就是说,经济的弊病可以通过大谈金融市场来治疗。这只是真理的一半:股市反弹使银行筹集到资金,并加强了经济的其他方面。但是,信心乘数无视另一半的事实:如果现实并不支持期望,信心可以变成失望,繁荣可以变成萧条。我非常担心,如果过于相信信心乘数,奥巴马总统已经在通向衰退的路上了,如果旧症复发,他将因此受到指责。

* * *

通过引入讨论对现实的两种虚假解释,将有助于澄清我的反身性理论。尤其是有一点需要强调,这一点历来被阐述得不够清晰明确:客观事实是有一个硬核的,它不能被操纵,就像死亡一样充满了必然性。正是这个硬核被后现代谬误忽略了。

在最近成功的激励下,我宣称我的概念框架提供了对现实的正确解释。这是一个大胆的说法,乍一看似乎是自相矛盾的。对现实正确的解释如何与人们永远无法取得完美的理解这个原理相调和?非常容易。反身性向参与者的思想和事态发展这两方面都引入了不确定因素。这个框架声称未来是天生不确定的,自然不能被指责为完美的。

然而,它可以提供对现实的重要见解,它甚至可以预见一定范围内的未来,虽然这个范围本身是不确定和多变的,正如我们最近在金融危机中看到的。通过承认不确定性,我的框架既是自我一致的,也是符合实际的。然而,因为它不够完美,它拥有改进的余地。

其实上我能找到许多理论发展的空间。我的原始框架是在波普尔的影响下建立起来的,只是想解决理解现实的问题。但是当我接续认为,选民应当珍惜真实惩罚欺骗的时候,我进入了价值领域。在这领域中,不确定性比在认知领域内更为普遍,也需要有更多的思考。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真理很难建立,往往更难承担。如果不想遇到阻力,往往会导向相反的方向:避免谈及不愉快的现实,奖励欺骗,同时仍然可以保持威信。如果一个开放社会要保持开放和繁荣,这些倾向都必须予以抵制。

这个药方特别对于现在的美国更加重要,因为金融危机后,美国正面临着一大堆不愉快的现实。该国过去四分之一世纪以来一直过着超出其能力的生活,通过向国外借款来维持。现在,房地产泡沫破灭,人们消费过度,现在必须需要重建自己的积蓄。银行系统已经崩溃,需要自己想办法逃离黑洞。

布什政府在入侵伊拉克时故意误导了选民。奥巴马政府不能被指控为故意欺骗,但它却不愿面对残酷的现实,开始指望“信心乘数”。

不走运的是,客观现实不能满足信心乘数提出的希望。同时,政治反对派攻击总统时毫不受制于事实。在这种情况下,要求选民应该更加致力于追求真理将难以实现。它为我的基金会提供了很好的议题,但目前美国的民主状况却无法为开放社会做出榜样,表现不出它是一个更有优势的社会组织形式。我需要找到更强有力的论据。

* * *

这里有一个更好的例子,我们的国父们在开放社会理论出现之前就形成了自己的观点。他们的观点来自于相信个体自由的价值。他们采用的认识论观点是有缺陷的:独立宣言说“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自明的”。没有什么是不言而喻。但是不管是否不言而喻,个体自由的价值是持久的,并且,由于曾接触极权政权,我给个体自由一往情深。我并不孤独。

回到国父有另一个很大的优势:它允许讨论权力关系。宪法通过分权避免暴政。

分权本身就意味着承认在社会中存在着相互竞争的利益和对于现实世界不同的解释,而整个社会却需要靠政治进程去和解。宪政制衡首先就排除了宣称掌握终极真理的绝对权力的出现。宪法确立了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的互相影响互相制衡的机制。但这是不够的。只有社会能向权力说出真相时,开放社会才能获胜。它需要法治,保障言论和新闻自由、结社和集会自由、以及其他自由权利。他们赋予公民通过司法机构抵御滥用权力的权利。这就是国父们是如何创造一个开放社会的。

让我更清晰地说明我的信息。不管是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还是目的本身,开放社会都是一个理想的社会组织形式。它使一个社会通过将认知的重要性放在操纵函数之上,更加了解它正面临的问题,并比其他社会组织形式更成功地处理这些社会问题,它的人民也更愿意直面严峻的现实。换言之,民主的工具性价值是依赖于选民素质的,目前美国民主的表现没有达到其过去的成就。我们不能只是依靠美国制度固有的优越性,还需要重新证明自己。但是,除了工具性价值之外,开放的社会还有一个内在的价值,即个

人自由,它能表示开放社会的兴旺与否。例如,它适用于苏联。

但是,个人自由的内在价值却不总是不言而喻的。比如,在中国,集体利益被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它就很难得到承认。这是奥运会开幕式所表达出来的清晰信息。它显示,通过整齐划一的蚂蚁式服从,失去了个性的集体也能够产生极壮观的景象。

随着美国和中国之间权力关系的改变,个人自由的价值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会越来越重要。我将在我最后一讲谈这个问题。

互动开放 篇7

一、当前“开放日”活动的一般做法与问题

根据笔者个人经验及相关报刊、网络、媒体介绍可知, 当前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一般包含以下几个环节和内容:即家长听取幼儿园工作介绍, 家长听课、观摩幼儿活动 (有时还有教学评议活动) , 举办家庭教育讲座、召开家长座谈会 (主要是班级性的) 等。

一日活动“全开放”, 家长与园长、家长与教师、教师与幼儿“全接触”, 听、看、评议兼有, 更加上精彩的校园布置、热闹的场面、过节般的孩子, 这样的“开放日”活动似乎丰富多彩, 亮点频频。但是, 对于大多数家长而言, 开放日往往是在无所事事的旁观中度过, 可谓是“满怀期待而去, 用上的只是耳目, 带回去的是任务与困惑’’。久而久之, “开放日”成为家长们无趣的任务与负担。究其原因, 在于“开放日”活动往往只有“热闹”的形式, 而无实质的内容,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活动目的上重在宣传、展示。开放日活动期间, 幼儿园往往着力对校园环境做了精心布置, 教学活动通常都进行了认真的彩排 (试教) , 幼儿的展示、表演活动更是作为重点、亮点予以特别的重视。上述做法充分显示了幼儿园把“开放日”活动的主要目的定位于:展示幼儿园良好的形象, 表现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成就、特色与价值, 而家园交流活动、听取家长意见建议、为家长提供幼儿真实形象等则是退居次要地位, 甚至不作任何安排。

二是活动性质上的单向指令性。“开放日”活动往往是幼儿园单方面筹划、设计、组织实施的。活动之前很少听取吸纳家长的意见, 实施过程则按预设开展, 不让家长“费神”。家长只是按通知来参加、来观摩、来欣赏、来助兴、来学习, 然后带走一份家庭作业?———幼儿园关于家长如何配合幼儿园教育的意见、要求。

三是活动过程的片面性、随意性。“开放日”活动重点是开放课堂, 展示幼儿活动, 而且活动过程往往主要是以儿童表演、游戏活动为主。在这种精心准备的表演活动中, 教师往往只是“主持人”而已, 只须按程序走, 无须现场指导。至于座谈会, 由于事前教师并没有预先告知座谈会主题与内容, 时间也往往只是半个小时。因此, 除了教师介绍班级情况、提出家庭教育要求, 几个家长简单“发言”几句, 场面冷清, 草草收场。可见, 整个“开放日”活动过程的核心实际上是教师、幼儿的表演, 家长成为看客, 其余活动仅仅作为点缀, 走走过场。

反思我们要求家长配合的多, 考虑家长需要的少, 家长始终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家长工作中重形式, 缺少对家长实际意义的指导和帮助, 家庭教育指导缺乏科学的引领和有的放矢, 更多的是应付过程、流于形式;幼儿教育更多地局限于园内教育, 而忽视家庭对幼儿发展的教育作用, 使家长不但参与意识处于较低水平, 教育理念也滞后于教育机构。从而形成家庭与幼儿园教育各自为政, 出现相互割裂甚至抵触的倾向, 导致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二、家园互动应当成为开放日活动的核心与关键目标

家长“开放日”活动有着多种功能与目的, 如使家长深入处于幼儿园教育情境下、人际互动中的对象, 提高家长对幼儿园教育工作的认识, 指导家长养成正确的家教观, 提高幼儿的信心与学习兴趣, 宣传展示幼儿园的良好形象等等。但是, 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宗旨及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终身发展的幼儿园工作目标出发, 家长“开放日”活动更核心、更主要的目的应是:挖掘家庭教育资源, 强化家园良性沟通, 构建家园协作机制, 打造教育合力。可见, “开放日”活动既不是教学行为, 也不是幼儿园的营销手段, 而是幼儿园构建家园协作的多维、开放教育体系的宏观管理策略, 是家园双方在长期的教育服务协约中的一次阶段性的评估行为。

应当指出, 幼儿的教育问题虽然是幼儿园各项工作的最终归宿, 但却并非“开放日”活动的直接目的和主要内容。而家长—幼儿园—教师三方的沟通交流才是“开放日”活动最直接、最基本的目标与内容。《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应认真分析、吸收家长对幼儿园教育与管理工作的意见与建议。”可见, 幼儿园教师有义务向家长汇报幼儿园教育及其管理的目标、思路、内容与方法, 听取家长的意见建议;同样, 教师及班级管理工作也应当接受家长的评价, 听取家长的意见与建议。因此, 家园交流应当是双方的互动过程, 是平等交流协商的过程。正是由于这种互动, 家长“开放日”才能迸发出勃勃生机, 才能使家长自觉主动地参与其中, 而不是被动听命者、旁观者。

三、强化家园互动的基本策略

1. 改革家长会形式, 变单纯说教为双向互动。

家长是开放日活动的主体。活动前应充分听取家长对活动目的、内容、主题、方式、时间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幼儿园可以通过发放征求意见表、召开家委会会议、选择有代表性的家长征询等方式, 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以确定符合家长需求又切合幼儿园实际的活动方案, 并在活动前告知全体家长, 让家长明白此次活动的目的、意义, 做好必要的准备。改变传统家长会中, 教师枯燥的介绍和灌输, 家长只是作为观众或听众的角色参加家长会的被动局面, 使家长成为与教师拥有平等地位的主动教育合作者。

2. 把听取家长意见建议作为活动主要内容。

“开放日”活动中要充分安排时间, 委派专人听取家长对幼儿园、班级工作、教师教学的意见建议, 对于家长的意见建议可在活动中或者过后一段时间内向家长作出专门的答复。为此, “开放日”活动过程应当向家长提供有关幼儿园、班级工作比较全面、翔实的信息, 向家长提供“开放日”观摩活动的相关背景资料, 以便家长有效观察、参与及评价。在相互尊重、平等交流的对话中, 既发掘了家长教育资源的作用, 也为家长创设了一方吐露心声的时空, 我们的教育质量也得以不断提升。

3. 切实提高家长座谈会的实效。

家长座谈会是家园互动沟通的主要平台, 也是重头戏。为开好座谈会, 首先应当明确每次活动的目的、内容与主题。必要时还可以先进行一些访问调查, 围绕家长关心的问题确定活动主题。教师应调动家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使他们想说、要说、有的说, 教师作为家长“开放日”活动的组织者, 必须在每次活动之前明确这一系列问题。座谈中应鼓励家长讲述在活动中的心得及问题与思考, 并鼓励家长可以围绕相互交流发现的问题、产生的疑惑的话题展开讨论;也可以不预设中心话题, 请家长谈谈自己的感想, 这样才能形成一种真正的讨论氛围, 实现家园之间、家长之间、家长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的目标。

4. 活动安排应具灵活性、多样性。

在时间安排上, 开放日一般不宜全园一同开展, 各班应该轮流交替进行, 才能保证有充足时间、人员精力用于与家长互动交流;在内容与方式上, 既要有参观亲子参与性活动, 更应有汇报、交流指导等互动活动, 即使是教学观摩活动, 也不应以幼儿表演为主, 而应以教师指导的教学为主, 更兼有教师、幼儿、家长一同参与的互动性游戏、操作活动。正是在这亲情体验和双向交流中, 使家长真正理解到幼儿教育的基础性和独特性, 理解到教师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意识到家长也是教育的主体, 并且负有责无旁贷的重要责任。

实践证明。“家长是最好的老师”, 家长开放日只有短短的半天, 但家园互动工作却是一个永久的主题。幼儿园与教师应当把“开放日”活动作为强化家园联系、提升办园水平的一个新的起点, 从家长反映的意见建议入手, 在联系沟通上用功, 在互动反思中改进, 凝集共识与合力, 努力打造家园协作的教育新境界。

摘要:家长“开放日”活动, 是家长深入认识幼儿园、了解幼儿在园情况的必要途径, 更是家园联系的重要平台。但是在实践中, 由于观念、认识、组织等方面的原因, “开放日”活动往往存在诸多误区和缺陷:活动目的上重在宣传、展示, 活动性质上有单向指令性, 活动过程有片面性、随意性。家园互动应当成为开放日活动的核心与关键目标, 也是强化家园互动的基本策略。

在开放中协作在互动中探知施 篇8

【关键词】小学英语;开放;合作;交流

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关注学生的英语学习需要,创设与教材相似的情境,引导学生在彼此交流和合作探究中主动破解难题,更利于学生识记和运用。基于上述认识,很多教师尝试运用开放化的理念为学生设计具有多样性与层次性的问题任务,指导学生在彼此协作的过程中大胆表达,便于强化理解。合作互动模式运用对优化教学策略方法和开阔认识思维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活化教材内容,引导同伴交流

关注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在彼此交流中增强理解识记,能使得他们的记忆更为深刻。丰富教学情景,多给学生自由探讨的机会和时间,让学生形成有效的感知和印象,对帮助他们主动融入课堂和更好地积极表达起到引导推动作用。

通过对教材内容的丰富来帮助学生主动阅读和深入感知,更利于拓宽他们的感知思维。例如,在译林版五年上册Unit 8 At Christmas的“Story time”阅读教学时,围绕“Celebrate Christmas”的场景,可建议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前提下,针对“What do the people usually do at Christmas?”和“What are you going to celebrate Christmas?”进行同桌交流,帮助学生在掌握表达内容的基础上,更好地深化理解感知。同时,可建议学生就文章表达的相关内容,将Mr Green一家的活动通过同桌交流的形式,就“What do you read from the article?”进行相互交流,增强对文章的理解。通过同伴交流的形式活化内容,便于学生将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主动演变为自我合作探究,让他们有更为深刻的感知。活化教材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自我总结,让他们在找出各自的疑难问题基础上主动探寻有效方法,激活英语学习的激情和兴趣。

二、深化多元任务,鼓励小组讨论

创设多样化的任务,引导学生通过群体合作的形式来相互学习和主动交流,便于他们主动调整学习思维方法,积极参与学习。多给学生创设丰富的思考题目,让他们带着问题主动融入课堂,增强理解感知。同时,建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主动讨论交流,让他们在相互争辩和合作中灵活运用语言知识。

多元任务引导和小组合作学习,使得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更利于学生主动融入课堂。例如,在五年级下册Unit At weekend的“Story time”教学中,围绕Mike和Su Hai的对话,不妨引导学生拓宽想象思维,就“What do you often do at weekend?”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说出“chat on the Internet”、“go to the cinema”、“have a picnic”等短语。在此基础上,可要求学生发挥想象思维,以“How do you make your life become more interesting at weekend?”和“What are you going to help your parents do at weekend?”为思考任务,组织学生相互讨论,帮助他们在相互协作的过程中强化理解感知。

小组合作模式运用,能在体现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合力的基础上,更利于他们相互交流,使得课堂变得议论纷纷,而非哑巴英语。在任务设计中,应根据课程教学要点和学生认知不同,注重难题破解策略方法指导,多为学生提供拓展性思考引导。建议学生能够在相互讨论中,主动说出自己的理解感知,帮助他们在相互合作中相互学习,使得他们在取长补短的过程中不断优化自身理解思维方法。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交流,多俯下身子倾听学生意见,让他们在主动协作的过程中不断增强感知体验。

三、强化情景体验,倡导角色对话

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让他们在模拟探究的过程中激发认知感悟思维,更利于他们将感知体验转变为实践积累运用。在情景中引导学生尝试体验,能使得英语学习不再变得枯燥无味,而是在生动活泼的学习过程中不断释放无穷活力。

按照课程内容要求,多给学生搭建情景体验的平台,鼓励学生在自选喜欢角色进行模拟过程中加深感知。按照情景要求,建议学生根据不同角色对话,主动融入自己的想象思维,鼓励他们联想自己就是其中的一员,自由表达自己的理解感知。多给学生展示模拟对话的平台,建议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感知和实践体验,主动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相关内容,帮助他们在自我模拟的过程中增强理解。建议学生语用纠错的方式,找出各自的理解问题,让他们在不断修正的过程中掌握更为全面的语言知识。角色对话运用也是学生转变理解思维,在真切的交流中提高综合表达运用能力。

如前所言,运用开放的理念来活化教学资源与过程,引导学生在相互协作和主动交流中增强认知感悟,更利于他们积累丰富语言文化知识。通过互动交流能使得学生在激活自身学习主体能动性基础上,更能满足他们的探究欲望,提高语言表达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管敏.合作互动学习在小学英语教学的运用[J].小学时代(教师),2011(07)

上一篇:中国当代文学史答案版下一篇:玩水枪作文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