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题库

2024-08-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一历史题库(精选8篇)

初一历史题库 篇1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南北重归统一:

1、隋朝的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了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p2

2、南北统一:589年,隋灭掉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南北重归统一。---p2

3、隋朝经济繁荣:---p3

(1)原因: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隋文帝励精图治,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

(2)表现:人民负担较轻,社会经济繁荣,人口急增,丰衣足食。

二、大运河的开通:---p4

1、开凿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凿时间:从605年起;

3、在位皇帝:隋炀帝。

4、概况: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分永济渠---通济渠---邗(han)沟---江南河四段。---p5 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的局面。

5、作用:大大地促进了我国南北极经济的发展。

第2课贞观之治---p7

☆、隋朝与秦朝很像,只有两位皇帝。第二位皇帝隋炀帝统治后期,实行暴政,最终导致隋末农民起义,隋王朝瓦解。隋朝:581~618年。

一、唐朝建立:

1、隋朝的灭亡:---p7(1)原因:隋炀帝暴虐无道。---p7

(2)时间: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p7

2、唐初政权的更替:

(1)唐朝的建立:618年,建立者李渊,都城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p7(2)唐太宗即位:唐高祖退位后传为李世民,即唐太宗,年号贞观。(627--649年)

二、贞观之治:

1、治国思想:---p8(1)认识人民的力量伟大,吸取隋亡教训;(2)要轻徭薄税,发展生产;(3)皇帝要勤于政事,善听正确意见;(4)大臣要廉洁奉公。

2、治国措施:---p8

(1)重视发展生产,轻徭薄赋;

(2)注意“戒奢从简”;

(3)合并州县,整顿吏治;

(4)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

3、表现:(1)政治清明;(2)经济发展;(3)国力加强。---p9

★、“房谋杜断”指的是唐太宗时期重用的两位宰相:房玄龄、杜如晦。当时最著名的谏臣是魏征,唐太宗把他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p9

三、武则天

(★、背景材料:649年(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死去,其子李治继位,是为唐高宗。武则天是唐高宗的皇后。武则天名曌,其父曾为木材商人、唐初大臣。武则天精明机智,通文史。唐高宗因患风眩,目不能视,使武则天协助裁决政事。683年(弘道元年),唐高宗病死,太子李显(武则天第三子)即位,是为唐中宗。次年,武则天废中宗为庐陵王,另立李旦(武则天第四子)为皇帝,是为唐睿宗,旋即废黜。

690年(天授元年),武则天宣布改唐为周,以洛阳为神都,降唐睿宗为皇嗣,自为皇帝,史称“武周革命”。)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改唐朝的国号为周,在位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们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1、武的治国措施:---p9(1)发展农业生产;(2)选拔贤才

2、影响:政启开元,治宏贞观。---p9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 这句话的意思是:统治者好比是船,人民就是水;水能使船在水上航行,也能把船打翻。这句话表明了人民群众力量的强大。

第3课开元盛世

背景-----(开元盛世是指唐朝在唐玄宗治理下出现的盛世。在位:713—741年。唐玄宗即李隆基是武则天的孙子,系武与唐第三代皇帝唐高宗李治的第四个儿子即李旦皇帝的第三子。---皇书p305.一、开元之治:

1、唐玄宗的统治措施:跟唐太宗的相似点有:善于任用贤臣,重视地方吏治,重视农业生产,注意节俭等。---p12

2、结果: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p13---练习--开元盛世是在()统治时期:

a、唐高祖 B.唐太祖 C.武则天 D.唐玄宗

----答:D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高祖是李渊,是唐朝的建立者。唐太宗时期出现“贞观之治”;唐玄宗时期出现了“开元盛世”;女皇武则天的统治时期,她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选拔人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弘扬了贞观之治。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开辟了道路。史称“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故选D项。

点评: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强盛时期。唐太宗——贞观之治;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唐玄宗——开元盛世。

3、唐朝的经济繁荣表现在:

(1)农业方面:---p13

①水利事业发达;

②耕作技术和栽培方法的进步;

③新植物品种的出现(有新蔬菜品种和茶叶。唐朝时,饮茶之风全国范围盛行,江南成为种植水稻和茶叶的重要产地)

④生产工具的改进——曲辕犁和筒车。

(2)手工业方面:---p14

①丝织业发达;

②陶瓷业发达(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

(3)商业方面:商业繁荣,大都市有长安、洛阳、广州、扬州。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p15

三、唐朝的衰亡:

1、原因:唐玄宗统治后期贪图享乐,宠爱杨贵妃,不理政事,任用奸臣,朝政混乱,导致安史之乱发生,从此衰败。---p15

2、灭亡时间:907年。--p15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一、科举制的产生:p17

1、背景:魏晋以来的选官制度使许多出身低微但有才学的人,不能担任高官。

2、雏(chu--除音)形: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

3、诞生:---p17(1)时间:隋炀帝时;

(2)标志:隋炀帝正式设置设进士科,科举制诞生。

-----练习:我国科举制度正式形成于

A.隋文帝时期

B.隋炀帝时期

C.武则天时期

D.唐玄宗时期

答案B

本题考查科举制的发展.隋文帝的时候,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隋炀帝的时候,始建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4、作用:-p17(1)使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

(2)选官的权力集中到朝廷。

二、科举制的完善:---p18

1、完善的关键人物:---p18(1)唐太宗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

(2)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殿试部分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

(3)唐玄宗将诗赋作为进士科的主要内容。

三、科举制对隋唐的影响:---p19

1、改善了用人制度;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四、废除:延续六1300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1905年废除)

第5课和同为一家

一、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

1、背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

2、民族关系:---p22(1)有的民族虽然建立地方政权,但与中原王朝保持密切关系;(2)唐政府在边疆设置机构,加强管辖。

二、松赞干布和文成公---p23

1、吐蕃概况:

(1)历史源: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

(2)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

(3)生产状况:以游牧业为业。

2、吐蕃杰出的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p23

(1)定都:逻些,(2)时间:7世纪前期,3、文成公主入吐蕃:--p23

(1)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2)意义: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4、唐与吐藩关系日益密切:---p24

(1)8世纪初,唐又将金城公主嫁到吐蕃。

(2)吐蕃赞普上书唐朝皇帝说,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

三、回纥的勃兴:--p24

1、回纥(he)是维吾尔族的祖先;

2、回纥汗国的建立:8世纪的中期;

3、与唐关系:唐玄宗封其首领为怀仁可汗,后来回纥改名回鹘。

4、回纥的变迁:(1)788年,后来回纥改名回鹘。(2)回纥政权瓦解后,大部分部众迁到今甘肃、x疆等地。

四、“车书本一家”:--p25

1、靺鞨(mo he)族生活的地区:我国东北的松花江、黑龙江流域;

2、粟末靺鞨(中国东北古代民族名。):统一各部,建立政权。

3、粟末靺鞨与唐朝的关系:---p26(1)唐玄宗在那里设州;(2)封渤海郡王;(3)有“海东盛国”之称。

五、苍山洱海间的南诏:--p26

1、彝族和白族的祖先:六诏居民;

2、南诏与唐朝的关系:

(1)在唐朝的支持下,南诏统一六诏;(2)唐玄宗封其首领为云南王。(3)仿唐朝风格建千寻塔。

六、唐太宗为什么受到各少数民族的尊重?

答:他实行的开明的少数民族政策,不分贵贱,平等对待,因此受到各族拥戴。

练习---唐朝初年,下列名称中还未出现的是[]A.吐蕃B.回鹘C.突厥D.靺鞨”(b)

初一历史题库 篇2

一、让学生读书的想法

升入初中, 学生新接触历史学科, 书上图片很多, 感觉很新鲜, 有些学生上课时喜欢超前翻看图片, 而要求他们读书时, 则表现得兴味索然。同时, 阅读能力相差悬殊, 不少学生字读错、句读破、读得断断续续, 理解归纳时更是不知所云。初一学生读书的现状提醒我们教师在初始年级就必须利用好教材, 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其次, 课标对“知识与能力”的要求也决定了学生必须学会读书。课标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 历史的基本知识容量大, 而且前后知识之间、相似知识之间极易混淆, 很多教师就对知识进行条分缕析、归纳对比, 可谓一清二楚, 学生也记得八九不离十, 可一遇到解题, 学生仍觉得是一团乱麻, 反不如让学生自己读书效果好, 正应了“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这个道理。课标还要求学生初步具备判断能力、分析归纳能力等, 这些能力的培养无不以阅读理解能力为基础。

再次, 读书能力的培养符合探究式学习的需要。课标提出“注重探究式学习”的要求,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学会学习。改革后的各版本教科书图文并茂, 内容生动, 可读性强,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在读中思, 在思中读, 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习惯, 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让学生读书的方法

1.全局性阅读

(1) 读目录:

目录包括单元标题、课题, 是一册书的提纲, 简单明了。读目录, 就从全局上了解了本册书介绍的几大主题及主题下要学习的篇目, 这就好比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了“根目录”, 课文中繁杂的知识才会有序罗列到相应的目录下。对刚升入初一的学生, 首先要向他们讲清目录的作用;新单元开始时, 要求学生先看目录, 明确本单元的主题、篇目, 指出上下单元之间、单元内篇目之间的联系;单元复习时再以目录为参照, 师生共同编写单元知识体系, 逐步培养学生看目录、用目录的习惯。

(2) 读课题、分标题:

不少学生读书时总是忽略课题、分标题。他们习惯直奔正文, 认为课题、分标题算不上是内容, 看不看都无所谓, 这种认识上的错误直接影响到阅读方法。课题就是本课的主题, 分标题告诉我们围绕主题从哪几方面讲述。如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 分“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山顶洞人”三个分标题介绍, 三者既是并列关系, 也是远古人类发展在不同时期的代表。抓住了课题和分标题, 也就抓住了知识的主干。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 就理清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有助于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为了引导学生养成读书先看课题、分标题的习惯, 可以针对性地设计一些提问, 如第1课先让学生列举本课介绍了祖国境内的哪些远古居民?他们生活的时代相距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年, 在生产生活、体质形态上会有怎样的进化呢?通过这种提纲挈领式的提问, 提醒学生重视标题, 掌握读书的正确方法。

(3) 读正文:

“正文”是主要内容, 它用精练的语言叙述历史发展的前因后果, 读来脉络清晰。新授课最后几分钟安排学生通读正文, 有利于对主要内容有一个全局性的把握。

2.指导性阅读

初中历史简要叙述中国、世界历史的进程, 其中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 重要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在课文中占有很大篇幅。指导性阅读就是让学生熟悉学习类似内容的章法, 使学习有章可循。

如初一历史上册中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商鞅变法、陈胜吴广起义、赤壁之战等, 包括了改革、农民起义、战役等, 类似的事件, 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经常遇到, 因此, 指导学生了解掌握不同事件的基本要素十分必要:如改革, 通常要了解背景、时间、主持改革者、主要内容、影响;如农民起义, 通常要了解根本原因、爆发时间和地点、领导人、口号、进军路线、重要战役、政权名称、结果、影响等;如战役, 通常要了解战役目标、时间、地点、作战双方、将领、结果、影响等。如配有地图, 如路线图、形势图, 要配合阅读, 这样会更直观、生动。

3.问题性阅读

学生的阅读往往漫无目的, 效果较差, 问题性阅读就是把知识点问题化,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 边阅读边思考, 这样效果较好。如重点内容的学习, 针对重点设计问题, 使重点凸显, 帮助学生形成准确清晰的印象。再如难点内容的学习, 针对难点设计的问题, 或纵向比较、或横向联系、或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总之, 要帮助学生加强理解, 使难点不难。

4.反思性阅读

顾名思义就是反思阅读行为, 促使学生思考, 主动建构所学知识, 培养学生概括整合能力。大教育家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就阐发了思考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反思。例如, 要求学生在读完一段后提炼出一个问题;在学完一课后写出提纲;在学完一个主题后写学后感;涉及同一历史人物的内容学完后评价历史人物等。这种变化的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而且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5.专题性阅读

可分两种情形, 一是国别史或地区史的阅读, 就是把分散在不同单元、不同书本的同一国家或同一地区的内容按时间顺序串起来集中阅读, 有利于形成清晰的发展脉络。二是打破篇章体例, 把古今中外历史上同一领域、同一性质的事件或问题集中阅读, 比较其异同, 理解历史的联系性、发展性。

三、让学生读书的做法

谈初一历史课的“目标教学” 篇3

【关键词】历史课;目标教学

1以《中国社会演变歌》为龙头,首先进行整体目标教学以新颖有趣、别具一格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

初一学生刚刚离开小学步入初中,就历史知识而言,小学知识很不系统,很难掌握历史的基本发展线索,认识的只是表面的东西。进人初中,知识面拓宽了,知识层次加深了。要使学生脱离原来的知识结构,树立新的结构观念,必须采取有别于小学阶段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使其形成一条完整的知识系统。强化基础知识,优化知识组织。针对这一特点,从1 991年开始,我就着手编写《中国社会演变歌》,经过十年易稿,最后定型,把它作为我初一历史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这首演变歌,刊登在1994年甘肃省的《少年文史报》上。《中国社会演变歌》是这样编写的:

原始社会百万年,元谋猿人是开端。

潜移默化代传代,阶级国家渐明显。

三皇五帝是传说,盘古开天为奇谈。

奴隶社会夏商周,还有春秋紧相连。

夏启商汤周武王,先都来把王朝建。

西周东周立天子,实行分封和井田。

接着便是封建制,前后延续两千三。

春秋五霸烟云过,战国七雄闹中原。

赢政统一立秦朝,从此“皇帝”来专权。

刘邦开国立两汉,王莽中问曾篡权。

光武刘秀续汉位,定都洛阳弃长安。

嗣后天下分三国,曹魏孙吴刘蜀汉。

随之便是西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炎。

接着则为南北朝,民族融合新局面。

杨坚一统立隋朝,犹如县花瞬息间。

李渊旋而建唐朝,天时地利好昌繁。

政通人和贞观年,国泰民安开元间。

朱温倒戈建后梁,五代十国紧相连。

陈桥兵变赵匡胤,北宋南宋一脉传。

同时并存辽夏金,统霸北国半壁山。

成吉思汗蒙古起,弯弓射雕任北南。

忽必烈,改元朝,少数民族把权揽。

朱元璋,建明朝,苦僧顶上金皇冠。

努尔哈赤续后金,八旗制度人中原。

清朝是由满人立,社会形态有更弦。

鸦片战争发生后,中国社会性质变。

前者称为封建制,后者半殖半封建。

西方炮舰扰华夏,中华民族陷灾难。

虎门销烟林则徐,名标青史在人间。

太平天国闹革命,惊夭动地英雄汉。

北方兴起义和团,八国联军心胆寒。

革命先驱孙中山,推翻帝制民国建。

北洋军阀袁世凯,死有余辜臭万年。

兵燹弹戈直皖奉,洒向人间都是怨。

随后便是国民党,血雨腥风二十年。

五四运动吹号角,十月革命震长天。

共产党,毛主席,领导人民创业难。

马列主义指航向,唤起工农千百万。

二十八年驰骋紧,推翻头上三座山。

中国人民站立起,当家作主掌政权。

社会主义新中国,金光大道甚灿烂!

这首歌共88句600多个字,把全部中国历史进程作了全面的综括和简捷的描述,整齐押韵,好记好背,对初学历史的学生大有裨益。这样,在学生接触历史课之前,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基本能勾勒出一个大致的轮廓,对学生激发学习历史兴趣,对学生以后全面掌握历史知识起到了定向导航的作用。可以说,《中国社会演变歌》作为历史课的开场课,起到了整体目标教学的作用。学生们普遍反映,演变歌记得牢,一生一世忘不了。这首歌,在一届又一届学生中咏诵、扎根。就连九十年代毕业的老学生还不时地向我索要这首诗。

2进行章节目标教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按照布卢姆“掌握学习”的教育机制。在对初一进行目标教学中我抓了以下几个环节:①出示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知识点的要求,每节课开始,首先向同学们出示本课目标,在学生中形成一个知识概念,带着目标进行学习。②组织教学:围绕学习目标,在组织教学中,充分地把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把老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紧密结合起来,共同进行双向活动,达到掌握知识之目的。③形成测验:围绕学习目标而编制的一组测试题,它以不同形式从认知、理解、能力诸方面考核学生对本节课基本概念和知识的掌握程度。这些题都是经过精心研究策划编写的。它尽可能覆盖全部学习目标,同时又把数量压到最低限度。④目标检测:这一教学过程,主要用于单元教学,基本任务是对已学知识,按照目标要求,进行综合考评,以检查学习掌握知识之程度,达到反馈——矫正之目的。通过历史大小型考试,实施目标教学基本达到了百分之八十以上学生猎取知识、巩固知识的水准,为初一历史教学开辟了一条捷径。

初一历史教学总结 篇4

本学期,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老教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进行教学。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三、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四、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到各大书店去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教学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平时的教学中,在传授知识时,也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比如概括、归纳、比较、判断等诸方面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养成勤于复习旧知,善于总结归纳,做题条理清晰,规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都是做为毕业生必备的技能。教师平时训练的好,不致于在考试中顾此失彼。

六、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目前的考试模式仍然比较传统,这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模式要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次上,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初一历史试题新 篇5

一·选择题(共15小题,共30分,每小题2分)

1继秦汉之后,中国再次大一统的辉煌时期是:

()

A商周时期

B西晋时期

C隋唐时期

D北宋时期

2现在各国人把中国人成为“唐人”的原因是:

()

A唐朝在世界上享有较高的威望 B中国人是唐朝人的后代 C唐朝时中国对外交往活 D唐朝时中国经济发达

3唐太宗说:“以人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这是他在失去一位重要的大臣后说的,这位大臣是:

()

A魏征

B杜如晦

C姚崇

D李靖

4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曾有人评价她: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她是:

()

A慈禧

B王昭君

C武则天

D文成公主

5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开明,物质丰富,人民安居乐业,成为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全盛时代,我们称这一时期为:()

A开元盛世

B贞观之治

C文景之治

D光武中兴

唐朝时期有许多新发明,其中农民创制的新的灌溉工具是:

()

A翻车

B 筒车

C水车

D楼车

7在科举制考试中,参加殿试而获得第一名的通常称为()

A进士

B榜眼

C探花

D状元

8唐太宗在位期间实行了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从而被西部个少数民族信服,他也被尊称为:

()

A大单于

B天可汗

C怀仁可汗

D赞普

9唐朝初期为了增强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唐太宗答应了吐蕃首领求婚,将一位公主远嫁西藏,这位公主就是:()

A文成公主

B金城公主

C 太平公主

D阳成公主

10《西游记》中的唐僧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的艺术原型就是唐朝时期远足印度,寻求佛教经书的 :

()

A玄奘

B鉴真

C法师

D戒贤

11当今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石拱桥建于:

()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12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

A《古兰经》

B《圣经》

C《金刚经》D《诗经》

13唐朝文学的主要成就是:

()

A小说

B词

C诗

D戏剧

14在唐代,画家迭出,其中被后人公推为“画圣”的是()

A吴道子

B阎立本

C展子虔

D齐白石

15莫高窟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是因为()

A有大量的刻碑

B建筑有独特的风格

C有大量的精美的壁画

D保存了大量的古董

二非选择题:(共8分)

材料一 唐太宗统治时期,农民占有一定土地,赋役负担减轻,有了安定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社会经济出现繁荣景象。那时候,政治比较清明,经济

材料二 邢州窑与越州窑是唐朝南北诸多窑的代表窑,出产的瓷器质量不相上下。茶圣陆羽按照瓷色是否相配来定

各窑优劣,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称当时统治为“··之治”

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盛世。”邢瓷白,盛茶呈红色,越瓷青,盛茶呈绿色。唐三

彩是有名的瓷器。所谓三彩,即在无色釉的白底胎上用铅黄、绿、青、等色画成花纹,烧制成陶器。因是唐朝创制,故称唐三彩。

(1)结合材料一写出唐太宗、唐玄宗在位时的年号?(4分)

(2)材料二反映了唐朝哪方面的情况?(2分)

初一历史月考试题

(3)唐朝时期陶瓷业高度发达,其中因造型美观,釉色绚丽,被誉为世界工艺的珍品是?(2分)

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材料二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请回答

(1)“一渠”指的是什么?(2分)上述材料是如何评价它

的?(2分)

(2)你认为它的开通有什么作用?(2分)

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6分)

我们经常用“一衣带水”来形容中日之间的邻近,在历史上日本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初一历史教学总结 篇6

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是增长才干的一种好办法,是时候写一份总结了。那么总结要注意有什么内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一历史教学总结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初一历史教学总结 篇1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93—96)班的历史教学,在教学工作中,我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材教法,虚心向同事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本学期,我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认真学习。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老教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认真备课。备课时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反思,写好教后设计,并认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现在学生普遍反映喜欢上历史课,就连以前极讨厌历史的学生都乐于上课了。

三、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

四、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到各书店去搜集资料,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

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绊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六、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七、狠抓学风。我所教的班学生比较重视该科,上课的时候比较认真,大部分学生都能专心听讲。对此,我狠抓学风,在班级里提倡一种认真、求实的学风。与此同时,为了提高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开展了一些活动,在学生中兴起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我班大部分同学对历史科很感兴趣,学习劲头也浓,有些是不感兴趣,我就跟他们讲学习历史的重要性,跟他们讲一些有趣的历史故事,提高他们的兴趣;有些是没有努力去学,我提出批评以后再加以鼓励,并为他们定下学习目标,时时督促他们,帮助他们;一些学生基础太差,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态度,或过分自卑,考试怯场等,我就帮助他们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分析原因,鼓励他们不要害怕失败,要给自己信心,并且要在平时多做多练,多问几个为什么。同时,一有进步,即使很小,我也及时地表扬他们。经过一个学期,绝大部分的同学都养成了勤学苦练的习惯,形成了良好的学风。

初一历史教学总结 篇2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1)、(2)班的历史教学,在教学工作中,我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材教法,虚心向同事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在这个年级中,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弱,有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能踊跃回答教师的问题,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我备课时也没有注意到这点,因此,讲得太深,没有照顾到整体,教学效果不够理想。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作为教师,我认真制定计划,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活动,并经常听政史地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讲台,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材。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教师说过:“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历史这一门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生疏,但也容易引发他们的兴趣。要教好历史,就要让学生喜爱历史,让他们对历史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惧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尽量多讲一些历史人物故事,把课堂变成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会”,让他们了解历史,喜欢历史。

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在期末考试时我任教的班级取得了教好的成绩。但是无论成绩的高低,都体现了我在这学期的教学成果。我明白到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本学期后如何自我提高,如何共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无论怎样辛苦,我都会继续努力,多问,多想,多向同事学习,争取进步。

以上就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许多地方存在不足,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取得更好成绩。

初一历史教学总结 篇3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七年级八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本期七年级历史教学除认真地向学生传授了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之外,还向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维护祖国统一,增进民族团结教育、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教育等思想品德教育。由于教学经验尚浅,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同事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一、本学期实施的措施

1、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为了能更好的讲好历史课,我购买并阅读了很多历史方面的书籍,比如历史知识成语故事从书、历史基础知识手册、初一历史优化练习等等。在备课前,我将这些书里的相关内容仔细的看一遍,过滤出与知识点比较贴近又能结合实际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精心的组织起来,参照教学大纲及教参、教案,尽量使历史教学即符合大纲要求又充满乐趣。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利用课件使课堂教学添色不少。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最初接触教学的时候,我还不懂得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重要性,只是专心研究书本、教材,想方设法令课堂生动,学生易接受。

一方面,学生的学习基础几乎没有,且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另一方面,有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课下所花时间太少。因此,讲得太深就照顾不到整体,我上学期开始备课时也没有注意到这点,因此教学效果不理想,后来及时调整方法就好多了。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2、及时、细致批改学生的作业,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给予不同的评语,使学生作业不仅仅巩固所学知识,更成为了和学生沟通的桥梁。正确引导学生,耐心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取得了学生的信任,成为学生的良朋好友。

3、积极参加历史教研活动,吸取其他有经验老师的教法,经常阅读学校订阅的教学杂志,深入学习教学理论,听课达10节。

4、优化课堂教学,采用多种多样的教法。如分析法、讨论法,自学、阅读等方式,使学生有自己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5、充分利用各班的学习小组,进行预习检查、作业检查、订正检查、课课清等。

6、按质按量完成了本学期22课基础知识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了重点、难点,抓住基础点,讲清了重大历史事件,评析了重要历史人物,使学生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掌握了从隋朝到明清的重要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内容。

7、通过本学期的教学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通过对历史文化、经济等和成就讲授,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教会学生客观分析历史人物,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进行了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教育;进行了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教育。提高了学生思想觉悟。

8、每节课上新课前,利用5分钟进行听写检测或提问,然后批改打分,及时订正来巩固所学知识。期末复习也主要是通过听写检测来督促学生有计划的复习。

二、不足之处及存在问题

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不够重视,所以学习大部分是凭兴趣去学,不够精细,有不少是被逼去学的。今后要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方面着手,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找到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努力使历史科成绩更进一步的提高。

历史这一门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历史,就要让学生喜爱历史,让他们对历史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尽量多讲一些历史人物故事,让他们更了解历史,更喜欢学习历史。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期末考试八个班的总均分是81。6分,各班均分相差不到5分,这充分体现了我在这学期的教学成果。我明白到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以后如何自我提高,如何更大范围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无论怎样辛苦,我都会继续努力,多问,多想,多向前辈学习,争取进步。

以上就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由于经验颇浅,许多地方存在不足,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在各位领导、老师、前辈的指导下,取得更好成绩。

初一历史教学总结 篇4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4、5、6)三个班级的《中国历史》学科的教学工作。

虽说这一学期的教学时长将近四个月,却也是转眼即过,一学期已经结束。回顾本期的教学工作,兼有得失。学期以来,我本着以学生成长促进自我成长,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应该说圆满完成了学校制订的教学任务。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紧抓常规教学,有备无患

1、做好课前“三备”: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

备学生:就是指用学科的眼光去了解班级特征、观察学生对于本学科的爱好程度和接受程度,并实时的为备教法提供信息参考。我所教的1班和6班,特征各不相同。1班学生人数66人,男女生比例基本持平。6班学生人数70人,男生人数占了绝大多数。结合《中国历史》的学科特点,男生的接受能力和爱好程度普遍高于女生,所以我在两个班的教学过程中,在1班会下较大的劲来活跃课堂气氛,而在6班,课堂气氛不太需要我的调动,就会自然而然的融入。所以,做好了“备学生”的工作,课堂上就会比较轻松。

备教材:就是指教学工作者要对自己所用的教学参考书要了解得清晰、深刻、透彻。学生所接受的知识主要来源于教材和老师的讲解,老师对于知识的把握不清晰、了解不深刻、讲解不透彻,学生就很难接受,并且还会对学科产生厌烦情绪。故,我十分重视备教材。开学时,我只拿到了一本教科书,没有任何相关参考资料,为了给学生上好丰富的历史课,我积极在网上查找课时资料、观看学习教学视频,没有参考书,我就自己在网上下载电子书,然后到县城打印装订,尽最大努力充实自己、完善课堂、丰富学生知识。

备教法:有了教的对象和教的内容还不够,要活跃课堂、有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良好的教学方法必不可少。《中国历史》是一门比较灵活的课程,这就要求任课的老师不能过于死板,那样只能把本应该活跃的课堂上得枯燥乏味,不利于教学效果的体现。哪一个知识点该用平铺直叙、哪一个知识点结合历史典故激情飞扬、哪一个知识点又该融入神话传说丰富课堂内容、哪个时候应该把学生的互动列为重点活跃课堂氛围,等等,我都在课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必要是还要课前演练一番。

2、多听课,勤学习,善反思

学校关心新进教师的教学成长和能力培养,为我们指定了一帮一指导老师,我的指导老师是谭道书主席。不管什么层次、什么学科的听课,我都尽量抽时间去听,这样不仅开阔了思路,也为备课过程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各种鲜活生动的事例,各种教学方法,模式的展示,微小细节之处的精彩处理,使我在丰富课堂教学的同时,也改变了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单调,脱离实际的成见。定期的教研活动也大大提高了我的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

二、重视尖子、鼓励后进,优差结合,整体推进

虽然是《中国历史》学科,但我决不忽视这一门学科的重要性。学期初,我就紧抓作业的检查和批改,检测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让自己做到心中有数。这不仅有利于对学生知识落实的情况的更好掌握,更使我对学生课堂表现情况,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从而能够更好的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对于个别班里的后进生,我一直坚持个别知识辅导、同学帮扶和思想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与兴趣,力争每一名学生不掉队。

三、课堂效果与教学成绩

本学期,无论是阶段性考试还是期末考试,我两个班的孩子都取得了理想的成绩,名列年级前茅,又特别是这次期末考试,我6班32名(近半数)学生成绩在80分以上,得到了学校领导和老师一致认可。我自己也不断钻研业务,积极总结经验教训、促进教学教法的进一步成长与提高。

四、深思自我不足与来期教学目标

1、自身的业务素质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不断更新。社会瞬息万变,教学方法也必须不断追寻更新,我将抽出更多的时间来学习提升自己。

2、学生的自主自觉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不够成功。培优扶差工作做得还不够扎实,优差生的差距还很大。

3、积极运用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加大科研促教的力度,努力学习撰写有较高质量的教学论文。

通过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我总结了很多的经验和教训。但我深深的知道,作为一位年轻的教师,经验还是很缺乏,我会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的积累,以一颗年轻上进的心不断的努力和奋斗,把教学工作当做我一生的事业!

初一历史教学总结 篇5

本学期,我担任初一年级六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按照学校的各项要求,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做以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经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本学期实施的措施及成效

1.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学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反思,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2.细致批改学生的学案,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给予不同的评语,使学生学案不仅仅巩固所学知识,更成为了和学生沟通的桥梁。正确引导学生,耐心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取得了学生的信任,成为学生的良师好友。

3.积极参加历史教研活动,吸取历史科有经验教师的教法,深入学习教学理论,听课达20节。

4.优化课堂教学,采用多种多样的教法。如小组合作交流法、讨论法,阅读等方式,使学生有自己动脑、小组合作、交流展示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5.严抓课堂纪律,采用“小组积分制”,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了,并且养成了主动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在小组积分制实行过程中,注意分层,对成绩较差的学生减低问题难度,增强其自信心。通过本学期的实践证明该制度实行后课堂纪律明显好转:一部分处于中游的同学积极性提高了,而且逐渐养成了合作探究学习的好习惯;一部分成绩不大好甚至平常很调皮的学生,回答出问题加了分或因表现有进步加了分受到了表扬下次就会做得更好,慢慢的就有了很大转变。当然在小组积分制刚刚推广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有些学生为了给小组多加分在举手答题时就会过于积极从而影响课堂纪律,我就趁此机会对他们进行了思想教育,不断改进、完善小组积分制,增进他们的小组合作精神。

6.按质按量完成了本学期22课基础知识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了重点、难点,抓住基础点,讲清了重大历史事件,评析了重要历史人物,使学生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掌握了从原始社会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经济、文化和政治各方面的内容。

7.通过本学期的教学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通过对历史文化、经济和成就讲授,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教会学生客观分析历史人物,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进行了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教育;进行了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教育。提高了学生思想觉悟。

二、不足之处及存在问题

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不够重视,所以学习大部分是凭兴趣去学,不够精细。今后要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方面着手,找到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努力使历史科成绩更进一步的提高。

初一历史教学总结 篇6

本学期一(9)—(14)班历史教学针对一(9)—(14)班学生实际情况,认真地向学生传授了基础知识,同时也向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通过一学期教学实践活动,一(9)——(14)班学生参加了市期中历史教学评价。平均分、及格率都达到了我预期计划目标,其中初一(13)班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均居全年级第一。初一(10)、(12)、(14)班进步显著。初一(11)、(9)班相比之下还需努力。

一、本学期实施的措施及成效

(一)做好教学常规工作。

使教学更有说服力,更胜任历史科教学。

1.认真钻研教材、教参、教学大纲;认真备好课,上好每一节课,细致批改学生作业;耐心辅导学生,教书育人,使教学更有说服力,教学效果良好。

2.紧扣历史科特点,采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效显著。

3.充分联系现实生活事例作分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4.利用奖分积分制作为衡量学生的平时表现分,效果很好,激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积极参加市的历史教研活动,吸取了历史科有经验教师的教法,深入学习教学理论,本期听课达15节;提高教学理论水平及教研能力。

6.优化课堂教学,严抓纪律,集讲授、自学、练习于一体,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讨论、评论、阅读、自学等方式,启发学生动口、动手和学会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7.把课内课外知识有机地统一起来,拓宽学生知识的视野。

(二)向学生进行系统的基础知识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本学期初一(9)——(14)班历史教学按质按量地完成了22课内容,总课时40课时。教学突出了重点、基础点,讲清了重大历史事件,评析了重要人物,理清了历史发展线索。还分门分类进行了归纳,学生掌握了从隋唐时期到明清时期的重要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三)对学生加强德育教育,提高学生思想品德。

1.进行了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教育。通过对历史文化、经济等成就讲授,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突出了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

2.教会学生用历史辩证唯物主义观分析历史人物。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评价能力同时,学会运用辩证法。

3.进行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学生向历史无数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史学家学习,培养高尚品德和情操。使学生思想觉悟进一步提高。

二、今后努力方向

1、本人教学经验不够,今后将继续认真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初一作文再启蒙 篇7

凡是参加过监考的同志, 只要留心, 就会发现:无论是小学生还是初中生、高中生在作文时总是刷刷在试卷上写来, 均是落笔成“文”, 但其中真是出于己作的好文章不多。

本人曾对本校初一 (6) 个班的学生进行两个问题的问卷调查。题一是:“你欢喜写作文吗?”题二是:“你作文时所写的内容是如何考虑的?”问卷答案统计的结果是:百分之九十三的学生回答“不欢喜写作文”, 百分之八十二的学生回答“写作文时, 首先考虑从哪本看过的作文选上找内容。”

学生说了真话。不欢喜写作文, 作文时从作文选上生搬硬套, 眼下在大部分初中学生中具有普遍性。尤其是初一为最。笔者本学期批阅的初一头两篇作文的感受是:好作文是“借”的作文选上的, 剩下的便多是内容空调, 言不及意, 文不规范, 错字病句成串的劣文, 或者叫不成文。

笔者对初一学生作文现状的描述绝不是在责怪教师作文教学的失误, 也不是危言耸听, 目的是引起从事作文基础教学的同行们的重视。而最重要的是抓好中学, 从初一抓起。初一作文教学必须从零开始, 完成再启蒙的任务。

初一作文再启蒙从哪入手呢?虽然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笔者以为首先要从“激发作文兴趣, 匡正作文习惯, 规范作文程序”这三个方面做起。

一.兴趣:开启睿智之手

当代著名作家王蒙在一篇回忆他小学启蒙老师的散文中温情地写过, 他的文学之路是他小学的启蒙老师因他用“因为”“所以”造句, 而受老师表扬所激起的作文兴趣开始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是大家公认的道理。兴趣, 像一只有力的大手, 开启着学生作文睿智的火花和灵光。兴趣深厚, 表现欲就强烈, 思维处于亢奋状态, 于是, 便会产生超常的睿智, 便会在作文中追求至善至美的佳境。

理论总是灰色的, 现实之树才会常绿。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道理, 没有一个语文老师不知道, 但在教学实际中却又会有意无意地扼杀学生的作文兴趣。

比如说, 作文前给学生说路子, 找范文, 这就在无意中引导学生作文时抄成品、搬例文;比如说, 对学生的作文要求“多、严、高”, 这便给学生造成了作文难, 难于上青天的畏惧心理;比如说, 判分吝啬, 多数60分, 多数评语不是批评, 便是套话, 这就是使学生产生了认真不认真反正一个样的思想。诸如此类, 不一而足。

如何激发学生作文兴趣?如何让兴趣这只巨手拨起学生睿智的琴弦?笔者认为:和学生换一个位置, 站在到初一学生的位置上去, 以初一学生的心理去看初一学生作文, 以初一学生的实际去命题, 去指导, 去批改。如是, 作文的要求就不会“多、严、高”, 作文批改时便会不吝啬分数, 作文的命题便不会“难于上青天”。

努力去寻找学生作文中的亮色, 哪怕是极差的作文, 也要找一两处相对好的词语, 加上圆圈, 写上一两句鼓励性的评语, 让学生看到希望, 鼓起信心。许多丑小鸭兴许会变成美丽的天鹅。培养和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方法是很多的, 诸如利用语文课讲读中趁机激发, 介绍名人作文故事以典型激发, 开展多种第二课堂活动相机激发, 作文批改评语中鼓励激发, 作文讲评中表扬激发, 开设班级、学校习作园地让学生发表激发……只要我们老师时时想到去“激”, 学生一定会“发”起来的。

无疑, 时时想到激发学生作文兴趣, 是作文教学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每一位新接班老师都应考虑到这一点, 初一语文任教者更应该谨记于怀。

二.习惯:导引思维之手

兴趣有了, 如果没有良好的作文习惯, 仍然不会使学生作文上路, 同时, 兴趣也不会长久。初一语文的任教者, 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 匡正遇题想抄作文选的错误作法, 须从培养学生作文构思时正确而积极的思维方法入手。

良好的习惯是一种正确的思维方式。作文中良好习惯是:认真审题, 认真构思, 先想后写。如何想?就反映了思维的“正”与“误”。庸者一味地引导学生抄“样子”, 借例文, 智者则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就题生发, 抒写真情实感。

引导学生正确的思维, 就是一步步设计需要跨跃的台阶并引导学生一步步去攀登。初一学生正确的作文习惯应该是“我以我笔写我心”, 读题、审题、做题 (作文) , 一步步地认真做过, 想清楚了再动手写。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写真真实实的自己和周近的人和事。

为了有利学生这样良好的习惯养成, 教者必须在命题上紧扣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 也就是让学生写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的经历和感受, 坚持以让学生有材料可写为原则。同时, 教者还必须在作文指导中作正确的导引。比如让学生写以《夸妈妈》为题的记叙文, 在示题之前, 先让同学们夸自己的妈妈, 夸得好的大家鼓掌。这样, 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必然争着夸。火候一到, 立刻示题, 让学生带着对妈妈美好的回想进入作文, 写出来的作文定会有血有肉, 真切感人。

学生有了良好的作文习惯, 坚持了思维的正确方向, 作文中学生便会以“我”为中心去拓展, 写出不再是移花接木的赝品, 而是流自内心的华章来。同时, 培养了学生科学而以严谨的作文习惯, 使之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不仅对作文大有裨益, 也将会对学生终生产生良好的影响。

三.程序:点铁成金之手

“不以规矩, 不成方圆。”如果就习惯是作文中导引思维之手;那么, 程序便是作文中的点铁成金之手。严格程序, 就是严密作文过程中的步骤, 这是作文中对初一学生予以作文过程的规定。

学生的好文章不是老师改出来的, 也不是老师压着“多读”出来的;而是按作文的程序学生自己磨出来的, 悟出来的。老师的责任是让学生按程序操作, 使之点铁成金。

作文过程中应该遵循的程序是什么呢?大体上应该是“想、写、改、誉”这几步, 想清楚了, 写出来, 改满意了再誉写。想, 包括审题、立意、谋篇;写, 是将想的内容变成为文字, 这其中又包括写提纲, 打草稿;改, 是对草稿进行锤炼, 重点就是谋篇布局和语言表达, 有时还包括立意和取材。有了前面这些扎实的功夫, 誉写也会自然用心了。

作文过程中“想、写、改”都是极为重要的, 但最主要的是“改”,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指学生自己改) , 文章不厌百回改,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有史料记载, 列宁在中学读书时作文的操作程序是:在草稿纸上拟定提纲, 然后把另一张草稿纸竖着对折, 在纸的左边一半打草稿, 将右边一半空着。然后在草稿右边对草稿进行补充、修正, 一直到自己以为满意时才认真誉清交给老师。这对我们是极有启示的。

笔者认为, 现在大部分老师规定学生 (尤其是初中生, 特别是初一学生) 两课时内完成作文是值得考虑的。应该加长作文时间, 一周一作, 就让学生在一周内完成, 从周一出题周五收缴, 并在一周内规定每天对作文“程序”中各步应完成的任务。引导学生自己去改, 自己去磨, 自己去点铁成金。但这不能不分年级, 搞一刀切, 而应该先慢后快, 逐步压缩每一程序时间, 到了初三, 便能在考场限定的时间里写出切合大纲要求的文章来。

对初一学生进行作文再启蒙是必要的。因为通过再启蒙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匡正作文时的思维错误, 严格作文过程中的步骤。学生具备了良好的作文品格就可促使其养成良好的做人品格。文如其人, 作文如做人。从这一点来说, 再启蒙工作对学生终生将有深刻影响。故而, 这项工作意义是深远的。

对初一学生作文再启蒙是完全可能的。因为刚上初一的学生正处于人生阶段的变换期。初一学生都是十二、三岁的孩子, 正是告别童年进入少年的时期, 此时他们的心理和生理都将产生一个嬗变。小学的东西已经朦胧而去, 留下的印象不再深刻。新的东西他们容易接受, 并留下深刻印象。因而从头开始以全新的角度去指导他们作文, 他们便会很快地接受并步入轨道。如果我们大同小异地沿袭小学那一套, 过了初一, 再予匡正将花数倍功夫, 甚至对部分学生 (或者是大部分学生) 都难以奏效。初一承前启后, 初二初三甚至高一都不可能和初一相比。初一对人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具有奠基意义。

初一时, 学生具有了浓烈的作文兴趣, 养成了良好思维品格、思维习惯, 坚持了严密的作文步骤, 在以后的各个学段里, 无论采用“用语→构段→谋篇→立意”, 或“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或“观察→分析→表达”等哪种方式列序训练, 都能使学生不再说“空、套、假”话, 都能使学生情发于衷, 言出于衷, 达到作文教学的目的。

初一历史题库 篇8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中国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习惯比聪明重要,当你去了解许许多多的成功者成功的原因时,你会发现习惯几乎是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有些习惯是从小养成的,有些习惯是在后来的学习、工作中有意识地培养出来的。

今天我作为一名初中教师,培养对象是刚刚踏入初中校门的学生,他们大多是11、12岁的孩子。虽然y已进入中学,但实际上许多学生还处于小学与中学过渡的适应期,需要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以尽快适应中学的学习。特别是从我校初一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大都是来自农村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长忙于生计,有学可上是他们对孩子的主要要求,成绩放在了相对次要的位置。所以就学习习惯而言,家庭的培养可以说基本没有,就历史这门学习而言,学生在小学时可能学习了一些零散的历史知识,或从电影和电视里了解一些,进入初一,学生刚刚接触历史学科,他们在课前预习、课堂听讲、课后及时巩固复习和独立完成作业等方面都存在着问题,学生也不清楚初中历史已是中考科目,分值高60分,可以说,根本不重视历史,被动学习,不会学习学习效率低下的现象十分普遍。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摸索出一些帮助我们这种薄弱的学校的学生学习历史习惯的养成的策略,具体做法是:

一、详解历史学科,养成接受历史学科的习惯

对于初一学生而言,历史是什么,他们没有概念。我深入浅出的用昨天、今天、明天来阐述。告诉他们,昨天的是历史,今天的是新闻,明天的还未知。因为昨天已经发生,不可更改,所以是真实的。历史是过去的一切,历史最大的特点即时间性。过去的一切包罗万象,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具体可归纳为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等……同时可举具体的事例,让学生从更高的角度去感受历史的丰富多彩。而且历史都发生在几十万年前,很遥远,告诫学生历史是一门重要学科,大凡名人伟人无不对之情有独钟,它是为数不多的从初一一直开设到高三的科目,是初中必修课程,而且还是文科高考的主要科目,因此一定要把它学好。“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前车之覆,后车之鉴”;“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学习历史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昨天,认识今天,把握明天”。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培养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人终身受益。利用学生崇拜名人、崇拜英雄的心理,充分发挥历史名人伟人的感染力以感染他们。为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利用学生可能读过的历史“谁追日”、“谁开天辟地”、“谁尝百草”第一神话故事,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缩小了学生对这一学科的陌生感,增进了学生学好历史学科的信心。

二、培养学习兴趣,养成热爱历史学科的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校和教师要把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获得学习的能力放在首位”。如何让学生喜欢历史,那就要看老师的素养了。纪连海只是一个普通的历史教师,但他的历史课人人爱上,为什么?这与纪老师的授课风格不无关系,他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心。所以作为历史老师,要始终认识到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推动力。这就老师需要精心钻研教材,力求每节课设计都能抓住学生的心,引起他们的思考,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在选取历史事例说明问题时,可选取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或运用一句幽默的语言,或老师一个有趣的手势,从而调动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乐中学历史。或在讲述历史故事时,老师要注意语言的生动性。或在提问时,设置一些有趣的吸引学生的问题。唯有注重课堂的趣味性,方可让学生热爱历史学科,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充分利用纪录片影视作品,歌曲音乐等 ;教师还可以联系现实、贴近学生生活 教学中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且学生学习时易于理解和接受。

三、指导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历史学科的习惯

历史事件都是有三要素组成,时间,地点,人物或每一历史事件都包括原因,过程,结果,意义等。平时识记历史方法也很多,不能死记硬背,要善于把历史知识分类和归纳。要教会学生如何评价历史人物,要一分为二,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为了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进而形成会学习历史的习惯,需要教会学生学看书,平时课上学习任务提出后,要求学生“读”:先看目录,单元标题,精读教材包括前言,正文,小字,地图,图表等,在这基础上,根据问题,划出与问题相关知识点,关键词,提高阅读质量, “记”:动脑记忆,随堂思考;“听”:在预习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听课,尤其是听“不懂”的内容,事半功倍; “讲”:上课要积极参与讨论、发言回答问题,勇于展现自我、锻炼自我;“温”:课后认真复习,包括书面作业、掌握基本知识点等。同时为了逐步提升历史的修养,还需要在课外多听历史歌曲、历史故事,多读课文及历史课外书如《上下五千年》、《世界五千年》等。告知他们“读万卷书不如走万里路,既读书又走路,知识更丰富”。闲时多参观访问、旅游考察,多看历史电影电视。多浏览历史网站;等学会写历史小论文,观后感、小评论、小文章。这些都是提升历史素养的有效手段。当然,由于我们的学生的家庭条件的局限性,无形中约束了他们的需求伸展的空间,必要时老师要创造条件,帮助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历史的习惯。

上一篇:作文 你们辛苦了下一篇:数学研修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