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2024-10-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精选9篇)

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篇1

教学目标:

一、学会学习文章时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了解体会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径是有感情朗读课文。

三、体会《七子之歌――台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文章的特点: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而发。

二、学习《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1、学生默读,适当圈画。

2、讨论: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有哪些?设身处地;感情朗读。

3、复习前面学过的课文,用以上一种方法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阅读《七子之歌――台湾》。

1、介绍时代背景,将自己融入当时的社会之中,谈谈自己的感受。

2、自由读短文,讨论生字词,提出疑难。

3、边读诗歌边想象画面,然后将头脑中的画面描述给同学听。

4、讨论:体会到什么?(台湾人民的悲惨生活,渴望解放的强烈愿望,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5、齐读。表演读。

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篇2

文感情

章有些课文题目本身就在一定程度上显露出作者的写作目的的笪泸行, 只分析、揣摩要我们, 就能体会出作者围绕课文题目进思县西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慈母情想建设小大深》, , 感受伟大的母爱文章歌颂了平凡, 激发热爱母亲的伟感朱魂》里的“魂学母亲的思想感”, 指情。的是精神再如《梅。梅花情丽花神就花魂, 即梅花的精神是“不管历经多。少磨难梅花的, 受精到怎样的欺凌, 从来都是顶天立地, 不肯低头折节”的精神, 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二、从中心句入手体会思想感情

中心句, 也就是表现文章中心的句子。文章的开头与结尾往往与文章的中心有密切的关系, 有的开头总结全文, 揭示文章的中心;有的结尾总结全文, 点明全文的中心。有的中心句出现在文章的中间, 有的中心句本身就是过渡句, 还有些中心句在文章中反复出现。阅读时, 先要抓住这些关键的中心句, 然后再理解中心句的意思, 看看文章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 重点写了什么, 最后准确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例如, 《桂林山水》一课, 文章的开头就写了“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中心句在文章的开头起统领、概括全文的作用。文章写了漓江的水静、清、绿, 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 说明桂林的山水确实是“甲天下”, 也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三、从重点词句段入手体会思想感情

有些课文, 往往在文章中出现一些富有哲理的话, 只要抓住这些重点句, 就能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如《“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从心底里知道, ‘精彩极了’也好, ‘糟糕透了’也好, 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这一句话写出了“我”对母亲, “精彩极了”的赞扬声, 和父亲“糟糕透了”的批评声, 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那就是父母共同的出发点, 一个“爱”字。正因为“我”明白了父母的爱心, 所以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 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 意思是说, 不会产生自傲和自卑。平常有父母时常的提醒, 在爱的鼓舞下, 不断前进。

四、从朗读入手体会思想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 是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一种方法。通过有感情的朗读, 能把体会到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 同时又能加深对文章思想感情的体会。

例如, 《桂林山水》这一课, 用优美流畅的文字描绘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 学生的阅历少, 没见过桂林山水, 那么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呢?首先, 我用图片展现了桂林如诗如画的美景, 激发了学生对桂林山水的喜爱, 接着, 我又让学生找出描写桂林山水特点的句子, 结合看到的图片, 说说对桂林的山或水某一个特点的感受, 以此引导学生主动体会, 形成读的见解, 并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最后通过再品读、评读、诵读、挑战读、引读、配乐读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 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在学生对朗读的评价中, 教师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确定重点词语进行品析与体会, 或结合语境理解, 或积极启发想象, 或对照图像认知, 在读中感悟意思, 用感悟促进朗读;同时, 朗读吸引了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 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深长, 感悟美、体验美, 得到爱的抚慰、情的熏陶。

浅议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 篇3

关键词:体会 思想感情 阅读 感悟

一、从理解词句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作者的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常常流露于字里行间,教师可引导学生从理解重点词句中体会。如人教版第九册的《十里长街送总理》中的一句:“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在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在读中去寻找句中的词眼“焦急”“耐心”,并让学生回忆在生活中有没有焦急的时刻,是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这种情况的?最后让学生明白句中,这对矛盾的词语“焦急”“耐心”就充分体现了人们热爱总理,怀念总理的感情。通过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对全句的朗读,我们可以体会到人民对总理的那种深厚的感情。

二、从描写的景物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人教版第十册的《白杨》一课,作者先写白杨书的外型------美,接着介绍白杨树的特点-------挺拔(在恶劣的环境中更是可贵,这也是白杨的精神与气质所在),最后作者借白杨树来表达自己的心愿-----不仅自己要像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而且也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也能像父辈们一样为祖国的边疆事业作贡献。这样写,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志士的赞美,赞颂了具有白杨树品格的人。只要做了这样的分析,学生自然就能体会到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从作者的联想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人教版的《宿建德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仕途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羁旅的惆怅等复杂的感情。这种感情是由于诗人在建德江边看到“落日”“孤舟”“荒野”“烟雾”等联想产生的。教学中可在讲解诗句的基础上分析哪些是实际存在的景物。哪些是由景物产生的联想,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联想。只要把诗人当时的景遇与此时在建德江边看到的景物联系起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就容易多了。

四、从当时当地的环境描写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只有把一篇文章和当时的历史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联系起来思考。才会分析得正确、理解得深刻,进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如《詹天佑》一课,文章记叙了詹天佑在清朝末年帝国主义侵略、欺侮我国的历史条件下,在“一路都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的自然环境中,历尽艰辛成功主持修建了京张铁路的辉煌业绩。对于现在在幸福生活中长大的学生来说修筑一条铁路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并不认为有什么值得赞美的。但对于当时社会背景和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来说就不平常了,因而,在教学时只有联系当时的历史、社会、和自然三大环境才能深刻体会到我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是无穷无尽的,中华民族是不可侮的,才能明白作者写作的真正目的。

五、从具体的事例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人教版第九册中《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作者通过回忆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并通过这几件小事来表达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他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教学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提示找出并概括出文中的四个小故事:(1)读《水浒转》,讲鲁迅先生不仅自己认真读书,也关心和教育“我”认真读书;(2)讲“碰壁”反映鲁迅先生对旧社会的憎恨;(3)“救车夫”反映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4)“关心女佣阿三”反映鲁迅先生为他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通过对这四个故事的理解,引导学生从这些具体的事例中体会出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爱戴的思想感情。

六、从文章的细节描写之处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好的细节描写,有助于刻画人物,突出文章中心。因此阅读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细节描写,也是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的方法。人教版第九册的《挑山工》中有一处细节描写“他们的肩上搭一根光溜溜的扁担,扁担两头的绳子挂着沉甸甸的货物。蹬山的时候,他们一条胳膊随着步子有节奏地一甩一甩,使身体保持平衡。”从这样的细节描写中,就形象地描绘出挑山工挑着重物蹬山的姿势,为突出中心“认定目标、坚忍不拔、勇于攀登,就能取得成功”这样的中心做了很好的铺垫,在后面理解和概括中心时就迎刃而解了。

七、从作者的写作思路中逐层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人教版第九册的《可爱的草塘》一文围绕草塘的“可爱”描写了草塘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表达作者对北大荒的赞美之情。文章先以小丽带“我”参观草塘、游览草塘为顺序进行教学。课文随着情节的逐渐展开,作者的情感也随着深化:首先“觉得没意思”、接着“情不自禁地赞美”然后是惊叹,恋恋不舍“最后是生怕弄坏”。作者所描写的这一感受过程表现了我的“腻—赞美---喜欢---眷恋---惜”的情感深化过程。整篇文章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作者对草塘的热爱之情就跃然纸上了

总之,无论运用什么样的方法,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要通过读这种形式,利用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在读中体味,在读中感悟,并在读中得到感情的升华,这才是我们的教学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卢惠明.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方法举隅[J].教师之友,1998(1).

[2]向守万.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六法[J].学生之友(名师导学),2012(12).

[3]朱丽花.有效指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1(5).

[4]宋玉荣.浅谈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J].教师之友,1999(6).

抓重点句,体会文章中心 篇4

语文教学的一大目标就是对文章中心的理解,而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则有利于我们对文章中心的理解。

把握好一句话的意思,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如这一环薄弱,整篇阅读能力无法提高。

把握一句话的意思,要正确理解关键词语,正确理解含义抽象的语句,正确领会含蓄的语句。这三者是相互联系的,其中正确理解关键词语是基础。教材中有些思想教育不是浮在文面上,而是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教师要敢于下“矿井”,挖掘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矿泉水”。做到打井出水、出油、出宝。因此,抓重点词句,运用词句的丰富的内涵,挖掘教材的深刻含义,启迪学生心扉,升华学生思想感情。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教学生抓重点词句,品文章蕴义?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个人的几点体会:

一、抓住表现人物动作行为的词句悟理

文章中人物的思想品质大多是通过动作行为表现出来的。比如:《草地夜行》一文,在写老红军帮助小红军背东西时是这样描写的:“他一边说,一边摘下我的枪。”在写老红军看到小红军拉下了一大段路程时,又是这样描写的:“背起我就往前走。”当老红军将要牺牲时,作者又这样描写:“这时候,他用力把我往上一顶,一下子把

我甩在一边。”这“一甩、一顶”,体现了老红军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崇高品质,使学生受到启迪和教育。

二、抓住表现人物精神境界的语言悟理

“言为心声”,一个人的心灵是通过语言表现的。如:《方志敏》一文中,当国民党士兵贪婪地搜遍方志敏的全身后,他回答:“哼!不要做出这种难看的样子吧!”“我确实一个铜板也没有,要从我这里发洋财,你们想错了!”一个“哼”字,体现了他对敌人的藐视和不满,使学生更加敬佩他不为金钱为革命的崇高精神境界。

第三、扣住难点,质疑释难·抓重点句,设疑推导

如《詹天佑》中有一句中心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句话的容量大,课文的整个情节都围绕他展开的。学习课文时,学生一下就找到了这句中心句,并且提出质疑:课文写了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这两个特点,那么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呢?“杰出”和“爱国”到底哪个为主呢?这个问题很大,我就引导学生紧抓这句中心句,一步一步学习课文,展开讨论。通过勘测线路,开凿隧道,人字型线路等具体内容,细细体会詹天佑的杰出的才华(提前竣工的水平的体现)和强烈的爱国之情(顺利完工的动力和保障)。

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篇5

县委薛书记在今年5月26日至27日全县党政班子研讨班上的讲话,辩证地看待和分析当前柘荣的发展问题,具体提出解决的措施和办法。讲话高屋建瓴,有理论上的感悟与升华,也有实践中的归纳与启发,对于当前柘荣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客观审视双城发展,克服崛起之路的困难问题,薛书记的讲话是一剂良方,我们要在发展的定位与战略上一以贯之,坚定跨越发展的信念;要在困难和挑战中冷静分析,增强解决困难的决心;要在具体的实施和落实中致力推动,不断创新,使双城在‚两城‛建设的大平台下实现快速发展,以双城的快速发展助推‚两城‛建设。

一、高瞻远瞩谋大局,融入“两城”建设。《讲话》中鲜明提出‚‘两城’战略是柘荣的唯一出路‛,这是把握形势发展、应对区域竞争提出的目标与定位,也是发展理念的创新,更是柘荣壮大崛起的坚定抉择。实施‚两城‛战略契合我县的发展优势,有利促进区域经济互补,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双城要在融入‚两城‛发展大局中找定位、理思路、定举措、抓落实。首先,要在思路上对接。要按照‚中心龙头,两城高地‛的发展定位和‚‘一体两翼’建新城,‘两业一区’构支撑,‘四城同创’促协调,‘四三三三’固基层‛的工作思路,使产业、项目、城市建设、文化及党的建设成为两城建设的要素,在‚两城‛战略中融合,2-

业落地,发展壮大。另一方面要围绕“两城”,培育发展后劲。要借助‚中国太子参之乡‛、‚中国长寿之乡‛的品牌优势,大力宣传产业、生态、交通、区位等优势,树立招大商、招好商的理念,大力招商选资,谋划‚道口‛经济,促进项目落实,形成持续的发展后劲,力促高速路通车后,双城经济实现‚井喷‛。

三、善于创新解难题,突破瓶颈制约。受诸多因素影响,当前双城产业发展、项目落地面临诸多困难。一是采取“飞地”办法,解决用地瓶颈。针对工农业发展无地可寻的实际,眼晴向外,采取与邻近乡镇多形式合作的办法共建园区。依托青凤村剩余部分山地资源,充分挖掘潜力,招商引资,破解用地要素制约。二是强化市场运作,吸纳发展资金。计划成立投资公司,以BT或BOT的运作模式,吸纳民间闲臵资金,选择部分熟地进行盘活,加大与投资方合作,落实重点项目建设资金。三是拓展经营模式,凸显品牌效应。针对剪刀生产经营模式粗放,效益低下,产品销售无序竞争的问题,借助‚永德利‛申报中国驰名商标的愿望和动力,以此为契机,提高刀剪产品品质,引导企业筹备成立柘荣剪刀行业贸易营销公司,借鉴福安‚坦洋工夫‛的运作模式,‚抱团取暖‛,统一营销柘荣剪刀,放大品牌效应。四是整合各界力量,稳定发展环境。针对双城镇历史遗留问题多,当前安征迁引发矛盾多的实际,创新成立民间纠纷调解团,开展民间纠纷调解,以群众的思维解群众的纠纷,形成行政、司法、民间多管齐下的调解机制,解决项目推进中的矛盾纠纷和历史遗留问题。

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篇6

2019年理论文章心地体会浅谈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在企业中发挥作用

国有企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离不开国企的发展壮大。在实际工作中,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凝聚力和生产力的体现,可以汇聚党员干部身先士卒、模范带头、创新创造的精神合力,是搞好经济工作的基础,也是企业开展其他工作的有力保障。要充分发挥好这个保障作用,就必须在方法上推陈出新,在效能上找准结合点。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将会对企业产生深远的影响,实现企业持续健康快速稳定发展。

要注重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目标相结合。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之间存在着“合则俱兴,离则俱废”的紧密关系,不能偏废任何一方。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贴近、渗透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管理等中心工作的全过程,将生产经营活动的目标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凝心聚力、破解难题,形成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管理相融合的完整工作体系,这样才能较好地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权,增强它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要注重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作风效能建设相结合。要把加强干部队伍作风效能建设作为进一步增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环节来抓。一是要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真实了解实际情况,重点解决职工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二是要努力提高工作效能,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和考核体系,及时做好沟通协调,调动好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各项规定,做到打防并举,预防为主。

要注重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改革创新相结合。转变发展方式、深化制度改革和机制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有效把握企业废旧立新这个结合点,着力推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以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创新思路寻求加强和改进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使思想政治工作主动适应企业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的新要求。有效利用各种载体和职工群众经常接触、便于接受的传播渠道,潜移默化地使职工对企业的发展理念形成共识,从而把职工的思想凝聚到实现企业改革发展目标上来。

要注重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企业文化可以在更大的领域里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观念、价值、精神表现的形式与载体,思想政治工作借助企业文化可以不断丰富内容、强化思想效果。可以通过科学人文手段的综合运用,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内容转化为企业的价值观、行为规范,进而增强企业凝聚力,调动发挥职工生产经营积极性,为企业和国家多做贡献。

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篇7

一、漫画的类型及特点

教材的漫画大多出现在“探究园”和“实践与评价”中。根据功能的不同可把它们分为两类:前者主要是引导型漫画, 后者是总结型漫画。七年级、八年级的《思想品德》教材中的漫画主要的内容是围绕着学生的生活与常见的社会现象, 具有现实性。

二、漫画在教学中的作用

(一) 运用漫画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导入虽然只有几分钟, 但它往往会影响一堂课的成败。新课改中, 广大教师采用了多种富有成效的课堂导入方式, 其中情景导入法是一种常见的形式。但是情景材料从何而来?渠道当然是多种多样的, 而用漫画作为情景材料导入新课是一种具有实效性的方式。漫画的内容生动, 亲切。利用漫画开头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调动课堂气氛, 使学生很快进入课堂教学内容所要求的意境中来。

(二) 运用漫画感知教材, 理解原理。

思想品德课的内容往往具有强烈的思想性、理论性、严肃性和抽象性等特点。初中学生往往对教师理论上的讲解不感兴趣。漫画的设置扬弃了传统德育教材中的那种说理型、灌输型的呈现方式, 代之以体验型、探究型的呈现方式, 既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又有助于理解教材内容。漫画色彩搭配生动艳丽, 富有吸引力, 符合初中生的阅读习惯和接受能力, 使学生尽快将具体理论与社会实际结合起来, 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 对于漫画, 编者不是随意安排的, 而是有其特别用意。我们不妨将其充分利用起来, 让漫画来帮助说明观点, 帮助内化德性。

(三) 运用漫画深化情感, 陶冶情操。

思想品德课特别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的培养。它作为知识课要晓之以理;作为思品课要动之以情, 作为行为课要导之以行。如果教师只是空洞说教, 学生往往会产生厌倦甚至反感的心理, 达不到教育的初衷。漫画通过“摆事实”来晓之以理, 体现“用事实说话”的教育方式, 能与学生心灵相通, 升华思想认识, 让学生口服心服。

(四) 运用漫画, 启发思维, 培养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目标。教材中的漫画不仅是知识信息的载体, 而且还是引发学生进行学习和思维活动的工具, 是与学生展开对话的伙伴, 激发学生不断进行探究学习的乐园。

(五) 运用漫画设计练习, 巩固新课。

新教材在强调知识重要性的同时, 还注重对知识的运用, 强调理论与实际结合, 理论指导实践。一节课的内容讲完了, 教师或学生若能设计漫画, 融情入景, 结合教学目标设计出能结合不同要求、有针对性的问题, 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检验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 评价教学效果的优劣,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意识、观点和价值评价。教材中的漫画可用来设计练习, 尤其是可用来设计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练习题, 达到知行统一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漫画的步骤和教学方式

(一) 、利用漫画的步骤:

1、识图。这是用漫画的第一步, 同时也是利用漫画的基础, 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漫画较为生动, 学生容易理解, 但应注意分清主次, 抓住重点, 避免舍本逐末。2、释图。这一步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能力, 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分层次的讲解图中角色言行因果, 为下一步作好准备。3、思图。这是利用漫画的关键, 它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漫画所反映的问题、主旨是什么, 怎样解决。4、用图。这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一步, 它提高了学生的辨别是非, 善于自省的能力。教师可让学生与图中角色进行对比, 体会角色的得失, 从而与自己的言行联系。

(二) 、利用漫画的教学方式:

这主要是通过教和学两个方面来实现:1、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运用引导、提问的方式进行。2、学生可通过回答、换位思考、自己设计漫画等方式进行。

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领会文章;思想感情;题目体会;内容体会

语文教学是教师综合知识和技能的展现。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感情交流和心灵沟通。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教材都凝结着作者丰富的感情,闪耀着理想和智慧的光芒。作为教师,应该把握文中的感情脉络,付出全部感情,以此去感染、熏陶学生并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共同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使得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得到心灵和情感的净化和升华。因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

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是阅读教学中的核心。语文教学重点训练学生的两种能力:一是感受和体会语言文字的能力;二是把感受和体会到的说出来和写出来的能力。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是语文各方面能力的综合应用——词语的理解、句段的理解、主要内容的理解——没有这些方面的理解,要想深刻地体会是不可能的。

怎样体会呢?

一、从文章的题目上去体会

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如《伟大的友谊》、《董存瑞舍身炸碉堡》,我们抓住其中的“伟大”、“舍身”两个词,就可以明确这是作者在歌颂他们。

二、从文章的开头结尾去体会

有的文章一开头,作者就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表露出来。如《桂林山水》一开头:“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欣赏桂林的山水。”一个“甲天下”,一个“观赏”就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热爱之情表露了出来。

三、从文章的内容上去体会

例如大家熟悉的寓言故事《滥竽充数》,作者没把寓意写出来,但是我们可以从南郭先生在齐宣王时可以混在许多人中装作会吹的样子而获得俸禄,但到了齐湣王时南郭先生却要逃跑的事实对比中想到:因为齐湣王喜欢一个一个单独地吹,南郭先生本来就不会吹,在要表露真才实学时,他怎么能不逃跑呢?由此我们可以想到,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光靠伪装,总有一天会露馅的。如果我们再追问一句:造成南郭先生伪装的原因是什么呢?是齐宣王喜欢许多人一道吹,这就造成了一些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入其中。这些感受是通过内容思考而得到的。

四、从分析文章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去体会

上海放三年级教材中有篇文章叫《公仪休拒收礼物》,公仪休是两千多年前鲁国的宰相,他的学生子明吃了午饭来上课时问:“老师你吃饭了吗?”老师说:“今天买了一条许久未吃的鲤鱼,味道太鲜美了,一顿就吃光了。如果天天有鱼吃,就心满意足了。”正在这时来了一个管家,提了两条活鲤鱼说:“您为国为民太辛苦了,给您补补身子。”可公仪休却说:“这鱼不能收啊,你不知道我一闻到鱼的腥味就要吐吗?请您务必转告你家大人。”学生子明不理解,问:“老师您不是很喜欢吃鱼吗?您却不接受,这是为什么?”公仪休说:“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才不能收人家的鱼。你想我如果收了人家的鱼,就要照人家的意思办事,这样就难免要违反国家的法纪。如果我犯了法,成了罪人,还能吃得上鱼吗?”

推敲一下这段中的四句话:

第一句:公仪休喜欢吃鱼,是他的爱好,而人家送鱼,投其所好。这时如果把握不住,就很容易被人攻破,体现了他的防微杜渐。

第二句和第三句:是两个假设句的递进:第一个假设是法纪角度考虑,说明公仪休对法纪的重视,对后果想得很深远。第三句,假设再往下想,这样做对自己的危害。

第四句:从反面来说现在多么自由——虽然不能天天吃鱼,但是可以想吃就自己买。他能从法律角度,又从自己的角度考虑的辩证思想,不正是他廉洁奉公的来源吗?

五、从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上去体会

我们说看一个人主要是观其行、听其言、察其效,将这三点结合起来就能深刻地体会到人物的思想感情。

如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我们从小女孩的一出场,就能感受到她的悲惨生活——“在这大年夜,在这极冷的天气里,她光着头,赤着脚,在街上叫卖火柴。然而,一整天,谁也没有买她的火柴,谁也没有给过她一分钱。”读到这段话时,你就会想到这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多么的悲惨。

接着作者又写到:“她擦亮一根火柴,想暖暖自己被冻僵的小手。这时,在她面前出现的是:火炉、烤鹅、美丽的圣诞树。”这时你如果想,她眼前怎么会出现这些东西呢?联系前面的内容想一想,你就会知道,她多么地寒冷,多么地饥饿,多么地痛苦,这些东西不正是目前她最需要的么?然而这些东西只能在幻觉中出现。此时你对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同情就会油然而生。

“但是随着火柴的熄灭,她眼前出现的这些很快就消失了,在她的面前,只有一堵冰冷的墙。”——这无法穿越的墙(社会制度)让你感到惋惜,感到悲伤。

“最后卖火柴的小姑娘在痛苦中擦亮了火柴,见了她的奶奶。”她多么需要亲人的疼爱啊,她就在这幸福中死去了。“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在这样的制度下,她只能在幻想中悲惨地死去。

通过这样地读与思的过程,从小女孩卖火柴——产生幻觉——在幸福中死去——无人理解的故事情节中体会到穷人的悲惨、社会的冷酷、作者的一片同情心和对黑暗的社会制度的揭露和批判。

六、揣摩语言文字的表达方法:

例如《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高尔基在信中写道:“你回去了,可是你栽的花却留了下来。我望着它们,心里想,我的儿子在岛上留下美好的东西——鲜花。”

“要是你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会是多么愉快啊!”

“那时候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要知道‘给’永远比‘取’快乐。”

当我们读到这部分的时候,想一想:高尔基这封信为什么要分三个自然段写呢?这三个自然段有什么关系呢?

第一段重点写具体事件——儿子留下的花,讲我对儿子留下花的感受。

第二段,从具体的花,提升到“一切美好的东西”,教育儿子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要留给人们美好的东西,这样生活该是多么愉快啊!

第三段,概括了为什么感到愉快,最后再次指明:“给”永远比“拿”愉快,教育儿子做人要多奉献少索取。

总结文章中心思想 篇9

一篇文章不论何种体裁,总要表现一定的思想感情。说明某个问题,总要对这个问题表现自己的看法和态度。歌颂什么,揭露什么;肯定什么,否定什么;主张什么,反对什么,都要通过对体裁的描述与议论表述出来。这种通过对客观事物或某个问题的描述、议论,在一篇文章中所反映出来的总的文章的中心思想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二是作者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分析归纳中心思想必须对全文有整体把握,掌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再结合作者的写作意图,抓住本质进行概括,不能以偏概全。当然,有时候表述也可不求完整。语文试题中的有关选择题,为求简洁,较多地使用不完整表述的形式。

1、分析、归纳和概括的总体思维技巧(1)从核心词句角度思考如果分析、归纳和概括的具体内容是单句,注意从句子结构入手;如果是复句、句群,就注意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如果是文段、全文,可以从标点入手,或从分层次入手,通过分析找出文中(或句中)的关键词句或核心词句,也就是能体现文段(语句)主要观点、思想内容的词句,用文中现成的词句来概括,这样既准确又省力。(2)从结构、对应处思考遇到抽象的内容如何阐发?关键在于紧扣内容,抓住概念的内涵,把它用通俗明白的语言表达出来,使抽象的变为具体的。这项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力求准确具体,最基本的方法是注意分析句子、短语的结构关系,搞清楚它们前后的联系,并且理顺它们的关系。同时应该注意分析它们的对应关系,注意与题目要求对应,依据对应关系,从原文中寻找相应语句,从而找出答案。(3)运用文体特点进行思考说明文应注意其说明对象、特征,如果有多个对象,则注意相同点、相异点。记叙文体,应注意记叙的对象,干什么,什么事,通过记叙体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议论文体,应注意作者主张什么、反对什么,证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概括的原则:要点不能丢,语言要简练。具体来说,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注意抓住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②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③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分析语句间的关系,分析把握其内容的重点。④分析归纳时,要整体把握,从全文出发,既高瞻远瞩,不偏不漏,又不纠缠于细枝末节。

2、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应考虑五个方面(1)研究标题、头尾标题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有的标题,比如《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反对自由主义》,直接点明了主旨,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练的概括。有的标题虽然没有直接点明主旨,但为我们分析、归纳中心思想指明了方向。例如《松树的风格》中,“松树有什么风格?”“这些风格象征着什么?”这些问题的答案正是中心思想。有些文章的头尾提示或暗含中心思想。如毛泽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第一句话是:“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这是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2)抓住主旨语句主旨语句直接揭示作品的中心思想,具有极大的概括力。例如《琐忆》一文有这样两句:“鲁迅先生有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自己的写照,也是他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体现。”这两句是全文的主旨句,可依据这两句,从鲁迅对敌能憎、对友能爱这两个方面来概括全文的中心思想。主旨句,有的完整,有的不够完整,阅读时要留心区分。记叙文中的议论部分,往往和主旨相关,阅读时应多加留意。(3)综合段落大意下面是《雄关赋》的感情脉络分析:思慕雄关(儿时被雄关激发的爱国主义激情)→眼见雄关(雄伟的气势、险要的地形激发着怀古爱国的激情)→联想雄关(对祖国坚贞不渝的信念是任何现代化武器都攻不破的真正的雄关)。“思慕雄关”为“眼见雄关”铺垫,“眼见雄关”为“联想雄关”(心中雄关)铺垫,由此可知中心思想的重点不可歌颂山川景物,而在抒发热爱祖国之情,表达对祖国坚贞不渝的信念。(4)分析主要的人或事以写人为主的文章,概括中心思想时侧重抓人物形象。例如阅读《祝福》,留意祥林嫂从初来鲁镇的“两颊却还是红的”到后来“仿佛是木刻似的”的变化,到最后悲惨地死去,就可以知道《祝福》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封建礼教对劳动人民的精神摧残,揭示了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以记事为主的文章,概括中心思想应侧重于分析事件蕴含的本质意义。例如《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通过记叙抢救中毒民工的经过,歌颂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共产主义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5)联系作品背景作品是社会的反映,内容是背景的产物。有不少作品,只有了解它产生的背景,才有可能深切地理解内容的由来和作者的意图,准确地概括出它的中心思想。例如《装在套子里的人》,反映的是19世纪末期俄国的社会生活。当时,工人运动逐渐开展,工人阶级的政党正在形成,反动的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全国造成了沉重的压抑的气氛。沙皇政府的忠实拥护者,极力维护沙皇帝国的统治,仇视一切新鲜事物。了解了这个背景(小说的最后一节也暗示了这个背景)就能够明白,小说正是通过对别里科夫这个卫道士的形象的塑造,无情地鞭挞了因循守旧、害怕变革、死心塌地维护专制制度的奴才性格,揭示了沙皇专制制度在崩溃与瓦解前的垂死挣扎。概括中心思想,从标题、头尾入手,方便易行,要注意其与全文是否一致;以主旨语句定格,要注意其概括力是否包容全文内容;用综合段意方法,稳定可靠,要注意其综合得是否全面准确,用分析主要人事方法,循理成章,要注意其与主要人事所体现的意义是否切合;联系背景提炼中心思想,要注意其与写作目的是否相符。一)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分析文章结构层次,应当注意不同文体在结构上的不同特点,以及同一文体在结构上的变化。如,分析记叙文的结构层次有以下方法:

1、按时间先后划分;

2、按地点的转换划分;

3、按事情发展的过程或思想感情的变化划分;

4、按描述内容的不同角度划分;

5、按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划分。分析说明文有以下常见的结构形式:

1、并列式;

2、连贯式(按时间、空间顺序);

3、递进式(按逻辑顺序);

4、总分式(包括总分式、分总式、总分总式)。议论文划分层次时可根据引论—本论—结论的总体结构来划分。具体结构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逐层深入的“纵式”结构,另一类是并列展开论述的“横式”结构。

(二)准确概括段意的方法

1、抓住表明文章全段意思的主要句子(中心句)。

2、有些段没有中心句,就要抓住贯穿全段文章的中心意思。概括段意的有效办法有三种:①摘句法:摘出文段的中心句。②概括法:概括文段的主要意思。③联合法:有些文段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重要意思,就要把这些意思连接起来,概括出联合段意。

(三)中心思想的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指作者在文中表现的中心意思(包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归纳中心思想要求学生能从宏观上理解和分析文章的核心。在不同体裁的文章中,文章中心思想的表现形式是有差别的:在议论文中,中心论点是文章中心思想的集中表现;在说明文中,介绍事物的牲或所说明的事理,就是文章的主题;在记叙文中,作者通过写人、叙事、状物所表达出来的某种观点、认识或情感(包括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主要有以下方法:

1、从分析标题入手。(如《白杨礼赞》)

2、从分析材料入手。(如《孔乙己》)

3、从分析首段入手。(如《背影》)

4、从分析篇末入手。(如《故乡》)

5、从分析文中议论、抒情句入手。(如《白杨礼赞》)

6、从概括段意和分析人物事件入手。(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7、联系作品背景。(如《孔乙己》)概括记叙文的中心一般规律和常用格式:①以写人为主的文章,概括中心思想时侧重抓人物形象的精神品质。②以记事为主的文章,概括中心思想时侧重于分析事件蕴含的本质意义。常用格式: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文章的中心思想总结方法 有的明确说出来,稍加分析,即可得出。有的文章中心 思想暗含在文章之中,没有明确说出来,需要读者深刻体会。掌握概括文章 中心思想的方法,就能根据文章的特点。较为熟练地概括出课文的中心思想,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阅读能力。1.分析题目概括法 文章的题目是文章之眼目,是文章中心思想的体现、起到统领全文的作 用。有些文章的作者往往把中心思想集中体现在题目上,使读者一见便知。这类文章的中心思想容易概括。例如,《伟大的友谊》一课,就可运用分析课题找中心的方法概括出体 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同的奋斗中建立了伟大友谊的中心思想。2.从文章的开头找出中心 文章的开头是全篇的序幕。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有的作者恰好把中心 思想放在文章的开头表达,使读者一进入文章便知作者的写作目的,从而加 深对文章的理解。针对这一特点,要学会从文章的开头找中心的方法。例如: 《詹天佑》一课,就能从开头“詹天佑是我国一位杰出的爱国工 程师”一句基础上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3.从过渡句段找 有些课文,特别是介绍科学常识性的课文,内容涉及事件或项目较多,这类课文中间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段往往是中心句出现的地方。如《太 阳》这篇课文的过渡句“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 常密切”,又如《灰尘的旅行》中间有一句“灰尘的旅行,对于人类的生活 有什么危害性呢”?这些过渡句即文章的中心句。4.从文章的结尾找出中心 文章的结尾在文章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也有的作者把中心思想放在 文章的最后来表达。根据这一特点,要学会分析文章的结尾、概括中心思想 的方法。例如: 《再见了,亲人》一课就能根据课文的最后一句“我们的心跟你 们永远在一起”的内容概括出体现中朝两国人民深厚友谊的中心思想。5.在文章主人翁的语言描写中找 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主要在于描写人物形象,而人物的语言则是人物 内心世界的主要标志。作者把中心思想放在人物的语言中表达。因此要注意 在分析人物语言中概括文章中心思想。例如,《登山》一文就能从列宁的语言描写”我们应该每时每刻处处锻 炼自己的意志”一句中找出文章的中心所在。6.从抒情部分找 一些记人叙事的课文,记叙中的抒情句常常就是文章的中心句。如《一 夜的工作》,作者记叙了亲眼看到周总理一夜的工作后写道: “这就是我们 中国的总理,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又如《海上日出》中: “这不是 伟大的奇观吗?”这些 抒情句就是课文的中心句了。7.从作者的议论部分找 有的作者时常把中心思想放在自己的议论部分来表达。这就是要注意从 作者的议论部分找中心。例如,《白杨》一课,我们就可以从课文的“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吗?不是,他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的一段议论部分概括出课文的中心 思想。8.从课文的反复部分找 一些课文为了表示强调,往往使某个句子在课文中出现好几次。如《难 忘的一课》中: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小英雄雨来》中: ” “我们是 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些句子在课文中均出现了三次。这个反复 部分一般就是中心句。9.从重点句段找 一般课文中,总有表现文章中心的重点句段,这些重点句就是文章的中 心句。如《落花生》中: “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 有好处的人。”又如《大森林的主人》一课中猎人的话: “在大森林里,你 不能像个客人,得像个主人。只要肯动脑筋,一切东西都可以拿来用。”能 找出这样的重点句,中心句也就找出来了。10.套路法 做法是分两部分表述。一部分是根据文章的主要内容,一部分是分析作 者的写作意图。首先通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体裁以及文章的主要内容,再从 内容中仔细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具体来说,写人的文章,一般是反映这个 人或他所代表的一类人的品德、品质、特点、思想、精神等。写事的文章,一般是说明某个道理(或问题)。状物的文章,一般是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但究竟反映了什么,应以文章的主要内容上细心琢磨、领会和思考,然后用 正确的词语表达出来。其语言组织形式因文体不一,其表现形式也不一。如: 记叙文的文字表达的写法是“本文记叙了……表现了(赞扬了)……特点、品质、精神等”。童话、寓言、故事的文字表达格式是: “本文通过……故 事……告诉(说明)……道理。”说明文的表达格式是“本文通过……说明(揭露、批评)……”散文的文字表达格式是“本文描写了……表达了…… 感情”。另外,有的文章的标题本身就揭示了中心思想,如《为人民服务》、《别了,可爱的祖国》等。有的只要找准中心句,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便水 到渠成,如《詹天佑》《养花》等。、按照这样的方式来表述中心思想,就能感到有思路,有头绪,并能掌握 一定的规律,解决了望而生畏的问题,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11.写作背景法 要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不了解它的背景,是无法抓准的。例如读高尔 基的《海燕》,如果不了解 19 世纪末 29 世纪初世界革命的中心我们要努力掌握这种本领。中心思想是指作者的写作目的。概括中心思想的基本步骤是:

一、读通文章,理解内容,知道文章的主要内容。二。领会写作意图,想想作者在文章中赞扬什么,批评什么:歌颂什么,揭露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抒发了什么感情,等等,要把握中心思想,关键是“多读多思”。概括中心思想的基本要求是:确切、完整,简要。确切,就是要能准确地概括出一篇文章所特有的思想意义:完整,就是要将文章的中心也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完整地概括出来;简要,就是语句应简明扼要。为了能正确地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就得学会分析的方法,养成分析的习惯。具体说,在阅读时要注意分析课题,分析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分析文章的中心句、分析主要人物、分析重点段落和关键词句,经过一番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比较清楚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有的明确说出来,稍加分析,即可得出。有的文章中心思想暗含在文章之中,没有明确说出来,需要读者深刻体会。掌握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就能根据文章的特点,较为熟练地概括出课文的中心思想,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阅读能力。1。分析题目概括法。文章题目是文章之眼目,是文章中心思想的体现,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有些作者往往把中心思想体现在题目上,使读者一见便知。这类文章的中心思想容易概括。2。从文章的开头找出中心。文章的开头是全篇的序幕,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有的作者恰好把中心思想放在文章的开头表达,使读者一进入文章便知作者的写作目的,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针对这一特点,要学会从文章的开头找中心的方法。3。从过渡句、段找中心。有些课文,特别是介绍科学常识性的课文,内容涉及事件或项目较多,这类课文中间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段往往是中心句出现的地方。4。从文章的结尾拨出中心。文章的结尾在文章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也有的作者把中心思想放在文章的最后来表达。根据这一特点,要学会分析文章的结尾、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5。在文章主人翁的语言描写中找中心。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主要在于描写人物形象,而人物的语言则是人物内心世界的主要标志。作者把中心思想放在人物的语言中表达。因此要注意在分析人物语言中概括文章中心思想。例如,《登山》一文就能从列宁的语言描写“我们应该每时每刻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一句中找出文章的中心所在。6。从抒情部分找中心。一些记人叙事的课文,记叙中的抒情句常常就是文章的中心句。7。从作者的议论部分找中心。有的作者时常把中心思想放在自己的议论部分来表达。这就是要注意从作者的议论部分找中心。8。从课文的反复部分找中心。一些课文为了表示强调,往往使某个句子在课文中出现好几次。9。从重点句、段找中心。一般课文中,总有表现文章中心的重点句、段,这些重点句就是文章的中心句。10。套路法。做法是分两部分表述。一部分是根据文章的主要内容,一部分是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首先通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体裁以及文章的主要内容,再从内容中仔细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具体来说,写人的文章,一般是反映这个人或他所代表的一类人的品德、品质、特点、思想、精神等。写事的文章,一般是说明某个道理(或问题);状物的文章,一般是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但究竟反映了什么,应从文章的主要内容上细心琢磨、领会和思考,然后用正确的词语表达出来。其语言组织形式因文体不一,其表现形式也不一。如:记叙文的文字表达的写法是“本文记叙了……表现了(赞扬了)……特点、品质、精神等”。童话、寓言、故事的文字表达格式是:“本文通过……故事……告诉(说明)……道理。”说明文的表达格式是“本文通过……说明(揭露、批评)……”散文的文字表达格式是“本文描写了……表达了……感情”。按照这样的方式来表述中心思想,就能感到有思路、有头绪,并能掌握一定的规律,解决了望而生畏的问题,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语文课上,每当老师要求大家归纳文章中心思想时,有些同学常常搔头摸耳,不知从何处着手。其实,一般的记叙文,在我们熟读的基础上,运用“主要内容+作者写作意图”这个“公式”,也就不难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了。例如,《小英雄雨来》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小英雄雨来掩护交通员,跟日本鬼子斗争的英勇事迹。”作者的写作意图是:“歌颂抗日根据地儿童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你只要把“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意图”连接在一起,即是本文的中心思想了。下面是各类文章表达中心思想的一般句式,可供你参考。(1)本文记叙了……表达了(赞颂了)……精神(品质)。〔写人、记事类〕(2)本文描写了……抒发了(表达了)……思想感情。〔写景、状物类〕(3)本文通过……说明……〔说明文〕(4)本文通过……故事,说明(告诉)了……道理。〔寓言、童话类〕仔细阅读下面的这篇短文,试着运用“秘诀”,归纳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根绿色的生命从你这里开始:春日的生机,夏日的繁茂,从你这里开始;金秋的丰硕从你这里开始。当寒风蹂躏大地的时候,当冰天雪地的时候,没有花红柳绿,没有硕果挂枝头,一切都显得那么冷寂,但你却将生命的力,深埋在土里,悄悄地积聚。你坚信有朝一日,新的生命就会破土而出……你在泥土中不断地、默默地吮吸养分,把精华无私地贡献给禾苗、花草和绿树。你只有奉献,没有索取。我赞美你,根!、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合并段意,概括主要内容。运用这种方法,先要理解文章意思,弄清文章各段段意,再将各段的段意连起来,经过修改加工,就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2、区分详略(抓重点段),概括主要内容。一篇文章往往有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主要内容就是详写部分,即使重点段。我们可以抓住重点段,就能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了。有些文章的重点段不止一个,可以把他们连起来概括,或用“…的经过、…的几件事”等形式概括。

3、抓住要素,概括主要内容。文章类型的不同,要素也不同。我们只要明确文章的要素,把它们综合归纳起来,就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记事写人的文章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状物文章的要素是:所写事物的特征、结构、性质(性能)、用途(意义)。

4、扩展标题,概括主要内容。有的文章标题本身就显示或点明了主要内容,在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时可以将标题进行扩展。

5、以主要事件来概括主要内容。根据技术文的主要事件,理解意思采用一两句话高度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上一篇:八上说明文复习教案下一篇: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