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风险管理理论

2024-11-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传统风险管理理论(精选8篇)

传统风险管理理论 篇1

【内容摘要】以现代管理理论的基本框架为线索,探究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人文精神与现代管理理论的契合之处。

【关键词】现代管理理论,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

管理,从本质上讲,意味着用智慧代替鲁莽,用知识代替习惯与传统,用合作代替强制。

——彼得.德鲁克

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使人在群体中高效率的完成既定目标——哈罗德.孔茨

管理是在一定的情况下,通过科学运用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以有效的实现目标的活动和过程。管理的主体是人,管理目标和计划的实施,组织结构的的设计和运作,人力物力资源的调配以及对管理全过程的控制和调整这些都离不开人的参与。(《管理学》刑以群著 第9页)现代管理理论以人为中心,因而对于管理理论的研究中我们也应注重对人类传统文化的研究,将其与人文精神相结合。而人文精神是蕴涵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中的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在人类认识活动中形成的一系列价值观念和态度。德鲁克把管理和文化直接联系起来,他说:“管理是一种社会职能,隐藏在价值,习俗和信念的传统中,政府的政治制度中,管理是而且应当是文化制约,管理也是文化,它是不无价值观的科学。”

当然,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快,中国企业所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因而想要在竞争中取胜就必须立足本民族的思维模式,审视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探究现代管理与传统文化的契合之处,从而找出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

(一)现代管理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比较

现代管理源于西方,在西方形成并蓬勃发展起来,根植于西方文化。然而其中的许多哲理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至深的渊源和高度的融合。中国的传统文化拥有五大支柱:1·阴阳五行说2·天人合一的自然观3·中庸,和的思想4·修身克己5·进鬼神而远之。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形态上的基本特点:(1)钢健有为;(2)和与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协调。“这些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所在。”(张岱年:《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现在就让我以现代管理理论的基本框架为线索,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管理理论的契合之处,进行分析和探讨:

(1)战略管理思想与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

1·有效的管理从制定战略目标开始。

众所周知,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的一次思想大解放,三教九流,百家争鸣,儒,墨,法,道,兵„而我国先秦的诸子思想中就包含了许多用于研究企业

战略性决策的分析的一般原理和方法的精髓。儒家主张“修身克己安人”从而实现“和,大同”这其中,修己和安人就体现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统一。对于个人而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个人目标是一个人之所以愿意在一个组织中的根本原因;对于企业而言就是在注重企业目标完成的同时,注意营造和协调企业,个人,社会三者利益的目标链,将组织与个人目标相结合,实现两者的辩证统一,从而促成企业管理战略目标的实现。

2·注重环境因素对管理的影响

一个组织的绩效,不仅取决于管理者的努力,而且会受到存在于组织内部外部各种条件因素的影响。

《孙子兵法》明确提出“五事“五事”乃“道、天、地、将、法”。按现代意义来理解,“道”是一种宏观的、全面的、客观的政治、经济环境;“天”,即天时,指机遇,或一种客观的情势;“地”,是地利,即企业的微观环境,包括企业所初的地理位置、所拥有的资金、技术设备、信息、生产能力、产品销路及交通运输情况等;将,指的是管理者的素质,包括才智、诚信、仁慈、勇敢和威严等方面;法,就是法制、组织的结构、层级关系及相应的规范、准则等。以上“五事”,可作为企业制定经营战略,进行企业环境分析的总纲。(见《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理论之研究比较》)

3·现代组织工作的基本原则与传统的“分,合”学说。

任何管理目标的实现都要靠一定的组织来完成。组织工作的基本任务就是设计决策沟通,使组织内成员明确谁去做什么,谁要对什么结果负责,并消除由于分工含混不清造成的执行中的障碍。有效的组织应遵循目标一致、跨度合理、指挥统一、权责分明、职能明确等。当然组织工作的核心应是培养组织成员的团结和协作精神,以提高整个组织实现其目标的效率。相应地,《周易》中有“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的论断,意指实现组织目标要通过管理者和组织成员的上下沟通。《孙子兵法》进一步阐述了这一思想,“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之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故善战人之势,入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即对组织的要求,更在于其功用,特别是要求组织本身能产生出战斗力,这就是“势”,一旦形成这种组织,又能“择人而任势”,按组织的功能需要用人之长,组织就会具有一种“不动则已,动必雷霆万钧,一击成功,无可阻挡之势。

4·中国传统激励方法与企业领导理论

在现代管理理论中,领导工作是指“影响人们为组织和集体目标作出贡献的过程。”领导的实质是通过建立一种追随关系来实现组织的目标。由于人们往往追随那些他们认为可提供实现其愿望、要求和需要手段的人,因此领导和激励密切相关,只有理解了人们的真实需要和行为动因,才能更好地理解激励问题,从而实现有效的领导。多年来,西方学者从不同侧面提出了关于人性的各种看法,其中以沙因、波特、道格拉斯.麦格雷戈登的人性假设最具有经典意义。他们大致都认为人经历了从“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到“复杂人”的演变。(1)我国古代有代表性的人性理论有儒家的“人性可塑说”(其中包括荀子的性恶论和孟子的性善论)、道家的“人性自然说”以及法家的“人性好利说”。人性假说是管理者采取管理措施的必要前提。西方行为科学都假定人性不是一个“变数”,管理者只有设法去适应人性。这与我国道家、法家的看法不谋而合。只有儒家认为人性是可变的,如荀子主张“导人去伪”,孟子主张“领悟善端”。他们更强调后天的塑造与引导,这比起单纯被动地适应人性会取得更好的管理效果。

基于不同的人性假设,西方的激励理论也大体经历了以下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葫萝卜加大棒” 主张实行刺激性的工资报酬制度和处罚违纪者

第二阶段 满足“社会人”的需求 满足人在友情、安全感、归属感等方面的社会和心理的需要,往往比经济报酬更能调动人的积极性。

第三阶段 “寻找人的自我实现” 通过自我激励和自我控制来调动人的积极性,满足人的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样人就会获得长足和持久的工作动力。

第四阶段 多种激励方法并用 没有一种适合于任何时代、任何人的万能激励方法,不能只采取单一的激励方法,必须根据不同的人及人的变化,采取适宜的激励方法。

“士为知己者死”反映出了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追随关系。《孙子兵法》中分析道:“视卒如婴儿,故可以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 儒家孔子提出“施仁政”,强调国家的统治者要象爱护亲属一样对待臣民,“民可载舟,亦可覆舟”。爱民必须体现在满足臣民的需要上,决策时必须顺应民心,从而形成凝聚力。“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不分人的贵贱,赏罚要严明,这样才能通过正强化和负强化的激励作用,来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提高组织绩效。曹操违纪,自罚“割发代首”;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些历史典故都是执法严明的例证。只有做到恩威并施,才得以“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得心应手地运筹帷幄,使之无敌于天下。“任贤律己”,“身先士卒”。这是告诫领导者要知人善任,严于律己,身先士卒,以自己的言行来感染和激励下属。在这方面,《周易》、《孙子兵法》都从不同侧面提出了对领导者的期望,认为领导者应反身修行,团结和厚待下属,以达到“上下同欲”的最佳协调状态。

5·控制与“礼治”、“无为”

在管理的控制职能方面,相对而言,西方管理学注重对物化结果或阶段性成果的控制,强调控制的实效性;中国传统文化则偏重于对人的控制,因而控制的标准模糊、不精确但更具柔性。儒家强调礼治,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则力推“法治”。“礼”,其实是一种用来规范以等级为中心的社会秩序、社会结构,即建立贵贱、君臣、父子等级从属关系为核心的名分等次。儒家认为对社会进行控制,必须“两手并用,先德后刑”。用孟子的话说即:“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最有效的控制,应是“无为而治”,这一思想被彼得.圣吉(Peter.M.Senge)称为“无为而治的有机管理”,他认为应尽最大可能地让下属面对所有的课题,包括处理企业成长与持续经营之间的两难困境。换句话说,就是给他们充分的行动自由去实现某构想,并对所产生的结果负全责。不再通过传统的复杂的控制系统,而是“通过学习来控制”,致力于改善思考品质,加强反思与团队学习能力,从而达到“无为而治”的最高管理境界。“无为而治”正是道家思想中的核心命题,老子讲的“无为”是达到“无不为”、“无为治”这一目的的手段。确切地说,无为管理的实质是把人的社会性减到最低限度,通过恢复人的自然属性的方式来达到理想的管理效果。在历史上,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唐玄宗的“开元之

治”均为“无为而治”的典范。

传统风险管理理论 篇2

供应商管理库存是一种以信息化平台为基础, 在供应链集成的环境下, 以客户和供应商双方都获得最低成本为出发点, 在一个共同的协议下由供应商管理库存, 并且不断监督协议执行情况和修正协议内容, 使库存管理得到持续改进的库存管理模式。VMI体现了供应链集成的思想, 是一种客户与供应商之间的合作性策略, 追求博弈各方的双赢或者多赢。

VMI要求供应商与客户建立伙伴关系, 两者共享客户的库存数据和销售信息, 由供应商根据这些实时数据和信息对客户进行补货。在这种连续补货的模式下, 供应商不再被动地执行客户的订单, 而是主动地为客户补货或提出建议性的订单, 以降低补货成本, 提高供货速度和准确性, 降低库存水平。这样, 就打破了传统的先产生订单再进行补货的供应模式, 以实际的或预测的客户需求作为补货的依据, 减少了多方预测而导致的重复次优选择, 消除了传统方法下需求信息传递过程中的放大和扭曲, 大大降低了存货管理对销售的影响。

二、VMI的运作模式

VMI的运作需要强大的IT技术支持。VMI系统主要包括客户自动补货系统和电子数据交换 (EDI) 系统。客户自动补货系统安装在供应商一端, 中间用EDI与客户连接, 交换单品销售数量、库存数据和订单等信息。客户自动补货系统包括客户订单自动生成 (以补货预测公式为基础) 、人工修正 (考虑促销、新品等因素) 、订单整合 (最小订单量、经济批量、满载等) , 以及客户商品代码、订单格式的自动转化等功能。

具体流程可简要描述为:1.客户每日把当天结算的单品销售量和库存数据用EDI发送给供应商;2.供应商通过自动补货系统产生订单, 发给客户确认, 客户还可以根据自己的促销等需要修改订单;3.供应商订单处理和发货;4.客户收货和付款。

此外, VMI系统往往还与POS系统和一些专业管理软件结合使用。对于客户方面, 利用条形码扫描来确保其数据的准确性是非常重要的, 而POS系统可以将用户的业务终端与信息系统主机互联, 实现进、销、存业务管理系统化, 并且能够与整个企业的其他各项业务管理相结合。在实践中, 专业的VMI软件往往是与MRPⅡ、ERP等管理软件共用的, 以实现企业内部集成和外部供应链整合相结合, 从而形成更强大的IT竞争力。

三、VMI对传统存货管理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一) 传统的存货管理理论

传统的存货管理决策是以经济订货批量 (EOQ) 基本模型为基础, 需要建立以下假设:1.企业能够及时补充存货, 即需要订货时便可立即取得存货;2.能集中到货, 而不是陆续入库;3.不允许缺货, 即下文 (1) 式中缺货成本TCs为零;4.需求量稳定, 并且能预测, 即下文 (1) 式中D为已知常量;5.存货单价不变, 即下文 (1) 式中U为已知常量;6.企业现金充足, 不会因现金短缺而影响进货;7.所需存货市场供应充足, 不会因买不到需要的存货而影响其他。在这样的假设前提下, 存货总成本可用公式 (1) 表达为:

其中, TC表示储备存货的总成本, TCa、TCc、TCs分别为存货取得成本、存货储存成本和缺货成本, F1、F2分别为订货固定成本和储存固定成本, K为每次订货的变动成本, Kc为储存成本的单位变动成本, D为存货年需要量, Q为每次订货量, U为单价。

当F1、K、D、U、F2、Kc为常量时, TC的大小取决于Q。通过基本模型求出每次最优订货量, 即可使总成本TC达到最小。

(二) VMI对传统存货管理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1.VMI 模式比起传统供应链中存货管理方式更能满足 EOQ 的假设条件。

EOQ 模型因其苛刻的假设条件,在应用中存在争议。 显然,企业要能够及时补货、不允许缺货、需求量能够准确预测等基本假设条件,在传统存货管理模式下很难真正达到。 而在VMI 模式下 ,由于具有集成供应链的信息化平台基础,供应商与客户合作博弈追求双赢,因此通过供需双方信息共享可以为需求量的准确预测提供保证; 信息化物流技术的应用,则使得及时补货成为可能(当然更重要的是 VMI 模式所提供的供需双方在共同协议下统一管理库存的思想,供需双方真诚的协作是及时补货 的前提); 无缺货率则正是 VMI 要达到的目标。

由此可见, 通常我们对事物的认知是先在严格假设限定下设立简单理论模型阐述基本概念关系, 再不断通过修正模型增加复杂性以放松假设、贴近现实, 而我们同时还要看到, 事物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通过环境和事物自身的发展进步, 我们过去认知中苛刻的假设限制条件可能也得到了放宽, 也就是说, 事物的发展属性对我们理论模型的发展、应用具有反作用。存货管理VMI模式的发展与存货管理理论模型的关系恰好体现了这一点。事实上, VMI模式的运用中也要进行存货决策, 而VMI自动补货系统的决策支持子系统也正是以EOQ模型为基础。VMI模式的集成供应链理念和VMI自身信息化平台的IT支持使得EOQ模型的多个假设自然弱化, 从而提高其辅助决策的有用性。VMI系统中通常辅有连续检查控制系统、定期检查控制系统等来放松EOQ模型对于需求恒定和不允许缺货的假设, 从而使决策模型的应用具有更高的实用性和精度。

2.VMI 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传统经济订货批量模型与 “零库存”理念的矛盾。

“零库存(Zero Invento-ry)”概念自上世纪 60 年代丰田汽车实施 JIT(Just In Time)生产过程中提出后,越来越为企业所接受,并且已经成为了一大批企业在激烈的市 场竞争中取胜的法宝。 而对“零库存”理念的认可逐渐使得大家对 EOQ 模型产生了质疑, 因为 EOQ 不提倡小批量订货而“零库存”则是需要小批量订货才能实现。 在经济订货批量基本模型中,只有在订货量比较大的情况下订货成本才可能明显下降。 在 VMI模式下,尽管因为小批量订货造成订货次数增加,但由于企业通过对 VMI系统硬件、 软件及物流设备的投资,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每次的订 货 变动成本,这样就使得小批量订货情况下原本与订货次数相关的订货 变动成本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

此外, 需要说明的是, “零库存”概念提出要尽量使得物料在各个经营环节上不以仓库储存的形式存在, 而是处于一种周转的状态, 以减少库存占用资金、库存管理成本和优化应收账款。而VMI理念中能够做到的“零库存”, 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零库存而只是库存的转移, 是由于在统一的协议下供应商掌握整个供应链的库存, 并以适当的数量发送到分销商或零售商。VMI有可能实现小批量订货是因为供应商与客户在统一协议的前提下共享供、需信息, 但是如前所述VMI模式下仍然需要相关经济批量决策, EOQ模型在VMI系统中仍然发挥着作用, 并且由于技术环境和手段的提高其精细程度更高。

3.VMI 的理论和实践创新对传统存货管理理论的内容、目标等进行了拓展。

传统存货管理希望解决的基本问题是“何时订货”和“订多少货”,其目标在于保证货物需求且存货储备量最小。 而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发展了传统存货管理理论,使得存货管理关注的重点增加了 “在哪里存货、存什么货、 货物种类及仓库如何搭配”等新内容,而存货管理的目标也发展为 “通过适量的库存达到合理的 供应,使得供应链总成本最低”。 VMI 通过其模式的提出和实践应用效果支持了理论的发展,或者说,理论的发展与实践中的管理模式创新互相依赖、相辅相成。

颠覆传统管理理论的领航模式 篇3

撬动“企客双赢”

多少年来,管理学界、企业家们讲的“双赢”大半是指两个互相竞争企业的双赢,而事实上,企业和客户之间的双赢是最重要的。“人单合一”首次撬动了“企客双赢”的大门。

谈到竞争,人们通常认为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但事实上,还存在另一种竞争,即企业与客户之间的竞争。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都是在争夺客户,赢得客户才是终极目标。市场经济成熟的标志,就是看是否有成熟的客户。因此,可以说,在中国这样的国家,没有刁难的客户就没有成熟的企业。

“人单合一”就是第二种竞争——以客户为中心进行博弈,是企业和顾客的竞争,其核心点在于,使员工在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同时,体现出了自身的价值。

将“微笑曲线”具体化

“微笑曲线”用一条两段向上呈“微笑型”的曲线告诉我们,在产业链中更多的价值体现在技术研发和销售两个环节上,中间环节的制造附加值最低。自主经营体是“人单合一”的基本单元,海尔将其分为三类——研发类、制造类和市场类,自主经营群落排成一条线,将“微笑曲线”具体化了,并赋予其新形态和新内涵。

“产”、“需”相融

让企业变小,这只是“人单合一”让海尔发生变化的外在描述,其内在、深层次内涵则是第一次将用户之“需”同企业之“产”真正熔为一炉,实现“产”、“需”相融。

马克思把企业生产的商品能否卖出去称之为“惊险的一跳”。马克思警告世人,如果“跳跃”不成功,那么摔坏的将不是商品,而是商品所有者。“惊险的一跳”揭示了销售对企业的重要性,更揭示了一切经济危机的根源——“(生)产”与“消(费)”的脱节。

企业面临的所有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产、消脱节的问题,“人单合一”解决了或者至少有可能最终解决这一问题。因为自主经营体以用户消费为中心,用户需要什么就必须满足什么。从本质上讲,自主经营体正在打造着一个企业和用户的契约,成为企业经营和用户消费无缝对接的单元。

搭建双面平台

从企业内部来讲,“人单合一”是一个开放的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从企业外部来讲,“人单合一”是一个每个消费者生活方式所需之特定产品和服务的平台。

一方面,“人单合一”使员工有了更大的自主空间。他们不再以完成上级下达任务的多少和好坏拿钱,而以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来体现自身价值。另一方面,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能在这个平台上得到最有效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价值变成了指导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晴雨表。

企客互动——创造最彻底的U2U

我认为,企业最重要的就是U2U——客户中来,回到客户中去。企业的目的就是要搞清楚客户是谁,客户需要什么,又如何去满足。但实际上,我们经常搞反了,变成了E2E——企业中来到企业中去。

U2U非常重要,海尔的很多产品都是在企业与客户的互动中创新出来的。我认为,一些产品在技术上可能不见得有多领先,但要把消费者的需求和产品结合好,却需要一定的功夫。这也正是“人单合一”的本质。可以说,“人单合一”创造了U2U的第一个模板。

共同、共融目标:共同构建关键

大企业最头疼的问题就是各个事业部、各个部门,甚至个人之间老有矛盾。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没有树立共同目标。例如,销售部门要保证销售要及时供货就要求库存越大越好;供应部门有库存指标,要求库存越低越好。越是争执,越讲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矛盾就越突出。只有讲共同利益、共同目标才能解决问题。

因此,共同去构造目标,实现目标共融是关键。“人单合一”模式下,客户是唯一效益中心,这个共同的目标把各个经营体统一起来,实现了共同、共融目标。

事前签约:“将责求利”的机制保障

俗话说,要把丑话说在前面。这是最重要的经验教训——U2U机制核心之一。很多企业都习惯于“将本求利”,即根据成本来定利润,来追求利润。而事实一再表明,我们必须从“将本求利”向“将责求利”过渡。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公正公平,激发每个人的责任心和能动性。

经营体是实施U2U的基本单元和核心单元,因为经营体享有支配权,因此,只有经营体才能够U2U。

PK要保障内部性

“人单合一”模式下,自主经营体实施PK大行其道,但这种PK必须在共同对用户负责的前提下进行,不能仅仅是为了争夺个人利益而PK。

如果不能保证内部性,就会外部化——不管负的外部化,还是正的外部化——这种PK都是很可怕的。因此,PK必须有一个原则,即不能影响大局,不能破坏责权利的统一。一定要在保障内部性的基础上,进行PK。

作为损益导向的只能是活生生的“人”

损益导向一定是活生生的人,有实际的主体,不能是抽象的数字。如果损益仅仅拿数字说话,就像唐吉诃德和风车搏斗,找不到根源,解决不了问题。

“人单合一”下的战略以用户价值为导向,用户价值一定是实际的用户,实际的价值,而非抽象的数字。

打造足以让每粒沙子向着用户(利益)中心聚合的机制平台

企业的员工就像沙子,“人单合一”模式打造了一个足以让每粒沙子向着用户(利益)中心聚合的平台。

早在1989年,我接触张瑞敏时,他就提起过,要用用户利益把员工黏在一起。过去的管理让很多人叫苦,张瑞敏说:“不是我管得苦,而是市场逼着我们不得不这样做。”而现在,张瑞敏把传统的管理交给了市场,让市场去考核员工,决定员工的价值。

德鲁克曾表示,企业的效益不在内部,而在外部,真正的效益中心就是顾客。“人单合一”做到了,把每个员工从组织中释放出来,让他们自己去和用户对话。

实现了客体后自我激励

一般认为,存在三种激励机制:第一种,是用客体物质激励实现个人价值。第二种,是主体片面自我激励,通过某种机制激发人们内心自我实现、自主管理的本能价值,从而产生积极追求的激励。第三种,是客体后自我激励。即实现自我价值同客体主体(用户)融为一体,在为他人创造价值中实现自我价值的主客体整合激励机制。

让员工在客户获得价值后,才获得自己的价值,这才是最科学的。因此,我们要强调第三种激励,即客体实现价值后的自我激励。而在“人单合一”模式下,被激励者通过创造客户价值实现自我价值,正是第三种激励机制——整合主客体的激励机制。

传统风险管理理论 篇4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

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这正是两种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最根本的分歧点,由此而发展出两种对立的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如上所述由于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当代最新信息技术成果的强有力支持,这就使建构主义理论迅速走出理论家的象牙之塔,日益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从而成为各级各类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批判传统教育思想与教学观念的锐利武器。

⒊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改革课例

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目前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支架法、抛锚法和随机进入法。但在实际教学中,不一定采用某种单一的方法,也可以将两种以上的方法结合在一起(以某种方法为主,其它方法为辅)灵活加以运用。在下面介绍的课例中,课例1主要运用抛锚法,课例2主要运用支架法,课例3主要运用随机进入法。

课例1:澳大利亚“门尼・彭兹中心小学”所作的教改试验(抛锚式教学)[5]

试验班为六年级,有30名学生,教师名字叫安德莉亚,当前要进行的教学内容是关于奥林匹克运动会。首先,安德莉亚鼓励她的学生围绕这一教学内容拟定若干题目,例如奥运会的历史和澳大利亚在历次奥运会中的成绩等问题(确定与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抛??,确定媒体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要求学生用多媒体形式直观、形象地把自己选定的问题表现出来。经过一段时间在图书馆和Internet上查阅资料以后,其中米彻尔和沙拉两位小朋友合作制作了一个关于奥运会历史的多媒体演示软件。在这个软件向全班同学播放以前,教师提醒大家注意观察和分析软件表现的内容及其特点。播放后立即进行讨论。一位学生说,从奥运会举办的时间轴线,他注意到奥运会是每4年召开一次。另一位学生则提出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并不总是这样,例如19、19和19这几次是每两年举行一次。还有一些学生则注意到在时间轴线的1916,1940和1944这几个年份没有举行奥运会,这时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些年份没有举办奥运会?”,有的学生回答,可能是这些年份发生了一些重大事情,有的学生则回答发生了战争,有的则更确切地指出19停办是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1940和1944年停办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经过大家的讨论和协商,认为有必要对米彻尔和沙拉开发的多媒体软件作两点补充:①说明第一、二次世界大战对举办奥运会的影响;②对奥运历史初期的几次过渡性(两年一次)奥运会作出特别的解释。这时候有位小朋友提出要把希特勒的照片通过扫描放到时间轴上的1940年这点上,以说明是他发动了二次大战。教师询问全班其他同学:“有无不同意见?”沙拉举起手,高声回答说:“我不同意用希特勒照片,我们应当使用一张能真实反映二次大战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例如大规模轰炸或集体屠杀犹太人)的照片,以激起人们对希特勒的痛恨”。教师对沙拉的发言表示赞许。

从以上课例可以看到,教师为这个教学单元进行的教学设计主要是让学生用多媒体计算机建立一个有关奥运会某个专题的情境,并以奥运历史或澳大利亚在历次奥运中的成绩这类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锚”(学习的中心内容),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精神,再通过展开讨论,把对有关教学内容的理解逐步引入深入。在这个课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建构意义的认知主体位置,但是又离不开教师事先所作的、精心的教学设计和在协作学习过程中画龙点睛的引导;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说的话很少,但是对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却很大,充分体现了教师指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整个教学过程围绕建构主义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这几个认知环节自然展开,而自始至终又是在多媒体计算机环境下进行的(同时用Internet实现资料查询),所以上述例子是以多媒体计算机和Internet作为认知工具实现建构主义抛锚式教学的很好课例。

课例2:澳大利亚“伟治・柏克小学”所作的教改试验(支架式教学)[5]

试验班由三年级和四年级的学生混合组成,主持试验的教师叫玛莉,要进行的教学内容是自然课中的动物。玛莉为这一教学单元进行的教学设计主要是,让学生自己用多媒体计算机设计一个关于本地动物园的电子导游,从而建立起有利于建构“动物”概念框架的情境(如前所述,概念框架是实现支架式教学的基础,它是帮助学生智力向上发展的“脚手架”)。玛莉认为这种情境对于学生非常有吸引力,因而能有效地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她把试验班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开发动物园中某一个展馆的多媒体演示。玛莉让孩子们自己选择:愿意开发哪一个展馆和选哪一种动物;是愿意收集有关的动物图片资料还是愿意为图片资料写出相应的文字说明;或是直接用多媒体工具去制作软件,都由孩子们自己选择。然后在此基础上组成不同的学习小组。

这样,每个展馆就成为学生的研究对象,孩子们都围绕自己的任务努力去搜集材料。例如,他们到动物园的相应展馆去实地观察动物的习性、生态,到图书馆和Internet上去查询有关资料,以获取动物图片和撰写说明(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在各小组完成分配的任务后,玛莉对如何到图书馆和Internet上搜集素材适时给学生以必要的帮助,对所搜集的各种素材重要性大小的分析比较也给学生以适当的指导(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攀升)。然后玛莉组织全试验班进行交流和讨论。这种围绕一定情境进行自我探索的学习方式,不仅大大促进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而且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协作学习,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将是加深学生对概念理解、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意义的有效途径。例如,在全班交流过程中演示到“袋鼠”这一动物时,玛莉向全班同学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有袋动物?除了袋鼠有无其它的有袋动物?”有些学生举出“袋熊”和“卷尾袋鼠”。于是玛莉又问这三种有袋动物有何异同点?并让学生们围绕这些异同点展开讨论,从而在相关背景下,锻炼与发展了儿童对事物的辨别、对比能力。玛莉在这里连续向学生提出的几个问题,可看作是按照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用支架式教学法将学生的概念理解从一个水平提高到另一个新水平的典型例证。

课例3: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农学院所作的教改试验(随机进入教学)[9]

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农学院在R.E.Calza和J.T.Meade的领导下建立了一个“遗传技术”(GenTechnique)课程教学改革试验研究组,其目的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在Internet网络环境下开发具有动画和超文本控制功能的交互式教学系统,所用教学方法主要 是随机进入法。

该教学系统应满足以下要求: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可用于学习分子遗传学和生物技术的有关内容。学习重点侧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变异过程。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能完成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还能实际验证。

该系统的教学过程按以下步骤进行:

⑴ 确定主题:通过教学目标分析确定本课程的若干主题(即确定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遗传变异过程有关的知识内容例如:细胞结构、染色体的组成、DNA的化学成分和遗传代码以及DNA的复制方式等等);

⑵ 创设情境:创设与分子遗传和生物技术有关的多样化的实际情境(为随机进入教学创造条件);

⑶ 独立探索:根据学生的意愿可选学下列不同主题,在学习某一主题过程中,学生可随意观看有关这一主题的不同演示,以便从不同侧面加深对该主题的认识与理解(“随机进入学习”);

① 学习主题1:阅读有关细胞知识及结构的课文,观看有关细胞结构的动画(动态演示);

② 学习主题2:阅读有关染色体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作用的课文,观看相应的动态演示;

③ 学习主题3:阅读有关DNA的化学成分、结构和遗传代码的课文,并观看相应的动态演示(学生可在三维空间中,通过多种不同的变化形式、多侧面地观察、了解、认识DNA的结构成分及遗传特性,即可随机进入学习。);

④ 学习主题4:阅读有关DNA复制(合成)机制、复制方式的课文,并以病毒、微生物和哺乳动物作为模型观看有关DNA复制机制、复制方式的动态演示(可通过随机进入学习,加强对本主题的理解)。

⑷ 协作学习:在上述独立探索基础上,开展基于Internet网络的专题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通过公告板和email可对学生布置作业、对讨论中的观点加以评判和进行个别辅导。

⑸ 自我评价:为检验对知识的建构与验证,学生在经过上述学习阶段后应进行自我评价,为此该系统设计了一套自我评价练习:练习内容均经过精心挑选,使之能有效地测试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过程的理解。

⑹ 深化理解:根据自我测试结果,有针对性地对薄弱环节作补充学习与练习,以深化与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与验证的能力。

参考文献

⒈ David Jonassen et al., Constructivism and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in Distance Educatio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Vol.9 No.2, 1995.

⒉ Brent G.Wilson, Metaphors for Instruction: Why We Talk About Learning Environment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ept-Oct 1995.

⒊ John R.Savery and Thomas M.Duffy, Problem Based Learning: An Instruction Model and Its Constructivist Framework,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ept-Oct 1995.

⒋ Chris Dede, The Evolution of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Environments: Immersion in Distributed Virtual World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ept-Oct 1995.

⒌ Ron Toomey and Kim Ketterer, Using MultiMedia as a Cognitive Tool, Journal of Research on Computing in Education, Vol.27,No.4, 1995.

⒍ William D. Graziadei et. al., The 21st Century Classroom-Scholarship Environment: What Will It Be Lik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ystem, Vol.24, No.2, 1995-.

⒎ Gerhard Tulodziecki, Contribution of Media Use and Meida Literacy Education to School Innovation, Educational Media International, Vol.33, No.1 1996.

⒏ David Griffiths, Environmental Challenges: Making a Difference in the Classroom, Proceedings of CAL 97, P95-P99,.

⒐ R.E.Calza and J.T.Meade, GenTechnique: Learning Molecular Biology within a Networked Environment, Proceeding of CAL 97, P165-P168,1997.

⒑ Spior, R.J. et al., “Cognitive Flexibility, Constructivism, and Hypertext: 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 for Advanced Knowledge Acquisition for Ill-structured Domain” in T.M.Duffy and D.H.Jonassen(Eds.), “Constructivism and the Technology of Instruction: A Conversation” (P57-P75),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1991.

⒒ 张建伟、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

⒓ 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教育传播与技术,19第三期(总第12期)。

⒔ 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

⒕ 彭聃龄,“认知心理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0年。

⒖ [日]山内光哉 编著,“学习与教学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年。

一九九七年五

传统风险管理理论 篇5

传统风水理论中,有着明确的要求。“天人合一”概念的着重强调,大部分园林景观中直观融入了“天人合一”的概念。将风水的原理体现在园林设计中,表现出整个园林的艺术风格,将人与自然环境紧密有效地融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情况,设计理念也要改变,风水概念的融入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现代园林设计过程中,按照实际的情况进行细致地研究和划分。在开始设计时充分考虑和研究物种特性的保存问题,确保平衡性。在现代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种植大量的植物,首先要考虑实际情况,考虑不同植物生长需要的空间,确保留出充足的生长空间,促进植物健康茁壮地生长。在规划工作中,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充分考虑地质条件、水文因素,综合风水进行规划,使园林具有环境调节的作用,朝着“天人合一”的方向发展。

2.2阴阳平衡、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的应用

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阴阳平衡形成独立的哲学辩证思想,在设计中明显地体现出来,利用不同属性之间的作用进行合理搭配,形成独特的美感,确保园林景观具有艺术感。主题上比较直接,具体区分了高雅通俗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原则性。充分的渗透在表现手法和结构上,将阴阳属性的划分变得更加科学有效,在自然界中,所有的事物包含“金、木、水、火、土”这5个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对其进行具体的布局设置,符合我国五行元素的具体要求。注意不同植物间的属性相克,做到生态平衡。充分发挥植物在园林景观中的优势,对美感进行具体的设计,保证园林景观设计既要科学又要美观。

3结语

综上所述,风水是传统文化中重要的部分,风水学理论对古典造园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对我国的园林设计起到指导的作用。保持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去除糟粕,研究和应用风水学理论的精华,对当今园林规划设计充分发挥其借鉴作用。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改变风水概念,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运用现代的先进仪器设备,将估计的数据转变为定性定量的数据,多结合实际需要,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融入风水理论元素,促进传统风水理论这一优秀文化遗产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有效运用。

参考文献

1何丽霞.基于传统风水理论的海南地产园林综合评价[J].海南大学,2015(6)

传统风险管理理论 篇6

在如今社会,人们已经离不开互联网的应用,互联网已经融入到了人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但是在互联网中人们也应该注重安全原则,这里的安全不是指人身安全,是指对人们的精神产物的影响。例如,人们可能在日常生活中会用网银支付,这就是一个很敏感的环节,人们需要事先将自己的个人信息以及银行卡输入到资料库中,在支付的时候应该注重是否是正常渠道,应该提高安全意识,例如很多不法分子利用对互联网的高超技术盗取人们的信息,偷取人们的财产,这种行为已经违反了民法,虽然网银不属于现金,但是网银也是人们的实际财产,属于民法的管理范围,因此安全性是网络时代民法的基本原则。人们在使用互联网的时候可能会将自己的个人信息输入到数据库中,一些不良商家或者hacker可能会对个人信息进行盗取,盗取个人信息可能会进行一些不法操作,这对个人的信誉以及财产都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人们在利用互联网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安全性,保护好自己的个人隐私,需要输入个人信息的时候要慎重,这就是传统民法理论的安全性原则。

3.2 对平等中立原则的创新

在人民利用互联网进行交易的时候,应该对所有的参与者平等对待,不能够偏向某一方,应该公正公开,保证所有人的利益都能够得到保障。如果互联网偏向于某一方,那么结果就会有失偏颇,对于部分当事人来说是不公平的,互联网本来的意义就是为人们服务,而不公正的互联网会让人们失去信心。互联网的公正性原则是最基本原则,这是民法中明确规定的。互联网还应该对参与互联网的不同人事进行同等的保护,人们在参与网络活动的时候,个人信息应该得到有效地保护,房子不法分子盗取进行不正当交易,因此民法要求相关的网络应该对所有人的个人信息实行同等有效的保护。

3.3 对效益原则的创新

民法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是微妙的,在民法允许的范围中应该注重经济效益,而民法又是依附于效益而存在的。在人们进行网络活动的时候应该以民法的规定为主,在民法允许的范围内尽量增加经济利益。民法应当促进人们在生活中进行的经济事件,为人们获取正当利益而做出适当的努力,但是不应该为了获取利益而不择手段。在人们在网络中从事民商活动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到民法因素,不能够做出逾越民法的交易,在这个范围中利用民法对商业活动的推动作用,将正当的商业活动做到最好。传统民法在互联网时代的改进增多了人们获得礼仪的渠道。由于民法对人们在互联网中进行正当的商业活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促进了人们参与网络正当商业活动的动力,加强了我国的经济发展。

4 总结

网络新技术的出现对我国的民法理论提出了一定的挑战,但是只要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不懈的努力,完善我国的民法,就会使民法为人们带来更多的好处。

⒖嘉南

[1]张惠.关于网络新技术对传统民法理论的挑战[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5):90-91.

传统风险管理理论 篇7

因果即原因与结果。一定的因必然导致一定的果, 而现在的果必有其形成的因。这就是简单的因果理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古圣先贤均承认, 不仅自然界存在着因果定律, 而且人类自身也逃不脱因果定律的制约。儒家在其五经之首《易经》中称:“积善之家, 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 必有余殃”。道家在其《太上感应篇》中也说:“祸福无门, 惟人自召, 善恶之报, 如影随形”。由此可见, 儒道两家都主张人种善因得善果, 种恶因得恶报。但是, 由于人类社会因果关系的复杂性和人一生寿命的短暂性及自身认识能力的有限性, 很多人从一个人现世进行观察, 发现存在“好人没好报, 恶人却享福”的现象, 从而怀疑因果定律的客观性。对此, 佛家的“三世因果”理论给出了圆满的答案。佛家认为, 人不仅有现世, 还有前世和来世, 而因果通三世。很多人, 现世种好因, 得好报, 种恶因得恶报, 这叫现报。有些人, 现世做好 (坏) 人, 没有善 (恶) 报, 是因为前世作恶 (善) 的因在现世种子成熟了, 先得到恶 (善) 报, 而现世种的善 (恶) 因种子, 则要等来世成熟, 使他 (她) 在来世得到善 (恶) 报, 这叫后报。

既然种一定的因必结一定的果, 那么一个人、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团体、民族、国家和整个人类都要积极而努力地种善因, 这样才能够期望得到善果。这是最高的智慧。如果不种善因, 当未来恶报来临之时, 无论如何惧怕, 也不能避免劫难。因此, 古语有“菩萨畏因, 凡夫畏果”之名言。菩萨畏因, 则积极努力去种善因;凡夫畏果, 则恶报来临手足无措。

过去的中国深受传统文化中因果思想的熏习, 使因果思想在抑恶扬善、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绵延几千年而屹立不倒不能说与此无关。民族如是, 家族、企业亦如是。家族中最典型的有至圣先师孔子的家族和以“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座右铭的宋代名相范仲淹的家族, 这两个家族至今子孙不绝, 代有贤人, 受人敬仰, 无不是积功累德的结果。在企业中, 最典型的是北京同仁堂药店。同仁堂至今已经营三百多年, 其之所以能基业长青, 完全源于历代同仁堂人始终不渝地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 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传统古训。

二、管理会计在企业因果管理中的作用与发展

1. 管理会计在企业因果管理中的作用。

企业是一个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 自然也受因果定律的约束。横看, 不同企业今天财务表现的好坏, 皆是由其过去在行业、战略定位、经营模式、管理制度、技术水平以及人力资源开发等诸多方面的选择和实际运行这些“因”素的效果决定的;纵览, 同一企业不同时期财务结果的起伏, 亦是其在不同时期各种“因”素之选择与实际运行而形成的。因此, 企业管理既要重视果又要重视因, 并要以因为本。

影响财务结果的因素很多:有内因, 有外因;有近因, 有远因;有表因, 有深因;有主因, 有客因;有可控因, 有不可控因;有可计量的, 有不可计量的;等等。管理会计本质上是一个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 它通过收集、整理、分析等手段, 获取和报告管理信息并帮助企业做好规划、决策、控制、业绩评价等各项管理工作, 其终极目标是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因果管理应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管理会计通过对能够导致持续而满意的财务成果的各种因素的分析研究, 提供因果管理的相关信息并帮助企业谋划正确的管理方案, 无疑会对企业的因果管理发挥关键作用, 特别是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企业外部环境的日益复杂, 管理会计在加强企业因果管理中的作用会更加重要。

2. 从因果管理角度看管理会计的发展。

企业因果管理离不开管理会计的支持。但是, 由于企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规模与面临的环境不同, 其因果管理的复杂性有明显差异, 因而管理会计在因果管理中的工作重点也不同。

(1) 单纯结果反映阶段。这个阶段 (20世纪20年代以前) 的管理会计, 其特点是仅对企业经营活动的财务结果进行事后的核算与反映, 适应企业规模较小、企业外部环境基本稳定的情况。因为在这种情况下, 经营管理较简单, 企业主完全可以凭经验判断和把握企业未来因素, 不需要管理会计提供除过去经营的财务结果之外的信息。

(2) 初级因果管理阶段。这个阶段的管理会计从20世纪20年代出现标准成本和预算控制开始至50年代初形成。其特点是: (1) 采用标准成本法和编制全面预算、责任预算等, 重视财务结果的管理, 但明显侧重于追求短期目标; (2) 开始将因果联系起来进行研究, 如成本习性分析、本量利分析就研究了业务量 (如直接人工小时、机器小时、产销量) 等“因”变量对成本、利润等财务结果性指标的影响; (3) 开始从期望的“果”出发, 决定实现目标“果”的“因”及其数量, 即同时对“因”与“果”进行规划和控制。全面预算管理是体现这种规划与控制的主要方法, 但这一阶段对“因”的规划与控制尚非常表面, 无外乎上述的直接人工小时、机器小时、产量或销售量等作业性因素。至于深层次的原因没有正式被列入管理会计的视野。

(3) 因果管理提升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 管理会计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 表现为战略管理热的出现、服务业的兴起、全球化的竞争、信息技术的进步、企业新的制造环境的发展 (包括适时制造和计算机集成制造) 、作业成本管理 (ABM) 备受重视等。这些环境的变化要求管理会计要以培育企业的竞争优势为核心, 以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以企业远景和战略为导向, 帮助企业正确地规划短期、长期财务目标和分析全面管理实现目标的各种原因。反映这个阶段的管理会计方法有战略成本管理 (其中战略成本动因分析最为典型) 、平衡计分卡等。

这一阶段管理会计的显著特点是: (1) 对于“果”的目标管理, 由重视短期财务目标开始转变为长短期并重; (2) 高度重视“因”的管理, 对“因”进行了多层次、多方面、多角度的分析与研究; (3) 围绕企业竞争优势的取得和长期财务目标的实现, 逻辑地揭示了企业的“因果关系链”, 并帮助企业实施“因果链式管理”。

三、管理会计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课题:因果管理会计

因决定果, 求果先要种因, 因圆才能果满, 果满必须因圆。企业追求的理想成果应当是获得持久而满意的利润。这就需要企业种能够得到这个果的因, 需要企业进行因果管理。作为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的会计系统, 应当为因果管理服务。每个企业都追求圆满的因果, 管理会计的根本使命是要帮助企业进行因果管理, 促进企业因圆果满。

前文从因果管理的角度简单回顾了管理会计的发展, 由此我们看到, 在现有的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中, 已经含有因果管理会计的思想和体现因果管理要求的方法。但是, 由于在企业管理学中尚没有将因果管理作为一个重要课题开展系统的研究以及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缺乏对因果关系的足够认识, 因而因果管理会计的概念也就没有人提出, 至于其理论与方法体系就更无从系统地建立。鉴于因果管理的重要性, 我们相信企业因果管理必将成为企业管理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并在实践中得到充分重视, 而作为服务于企业因果管理的管理会计系统———因果管理会计也将相伴而生, 成为管理会计的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四、建立因果管理会计基本内容体系的构想

要建立因果管理会计, 首先要对企业因果关系进行研究, 然后围绕因果关系以促进企业因圆果满为目标, 按照管理的一般过程或环节构建因果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体系。

1. 企业因果关系网链研究。

企业因果关系十分复杂, 它呈一种网链的状态, 即存在着一果多因、因有多层、因因相连的现象。因果管理会计应当首先进行因果关系网链的研究, 全面系统地揭示企业的因果关系, 找出企业成功的关键驱动因素。在这里, 我们将财务指标 (如经济增加值) 的持续稳定或不断增长作为企业最终的“果”。在明确企业所追求的“果”的前提下, 原因分析是因果分析的核心。

(1) “因”的梳理。由上可见, 导致企业“果”的因非常之多, 而且错综复杂。要管理好因, 必须对这些因进行梳理, 否则就无从下手。我们将财务成果 (通过经济增加值、利润等指标反映) 作为企业追求的“果”, 从此出发, 层层深入分析直至找出根本原因。20世纪90年代罗伯特·S.卡普兰和大卫·P.诺顿一起提出的平衡计分卡模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框架。该模型以企业价值观、战略、行业关键成功因素为导向, 从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和员工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来制定目标和实现目标的行动计划。通过平衡计分卡模型, 我们可以将企业财务成果 (这里的财务成果是指经济增加值、利润等体现企业效益的指标的长期稳定的提升) 形成的“因”概括为以下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客户。企业的收入和利润来自于客户,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企业的唯一目的是创造客户。因此, 客户的多少是实现财务目标的原因。这方面可以用市场份额、相对市场占有率等指标反映。

第二层次:内部业务流程。赢得客户、提高市场份额、提升客户的忠诚度, 是建立在企业科学的内部业务流程之上的。重要的内部业务流程如产品生产、市场营销、客户服务等决定着产品的质量、生产的成本与交货期、服务的水准等, 它们是客户做出购买决策时所考虑的关键因素, 因此这些工作必须认真做好。

第三层次:员工学习与成长。业务流程的具体操作者是企业的员工, 因而员工素质、能力最关键, 而员工的素质和能力提高要靠员工不断地学习与成长。

第四层次:企业价值观、战略与行业关键成功因素。这是最根本的原因 (基因) 。正确的企业价值观应当包括守法、诚信、公正、奉献和不断追求进步等元素, 它是企业成功的基石。战略是企业经营上具有根本性、长远性影响的定位, 包括企业进入行业、经营范围、竞争优势、远景目标等方面的抉择, 主要决定企业经营的方向、竞争的方式和期望的成就。关键成功因素是指影响行业中的企业在市场上的盈利能力的主要因素, 如产品性能、竞争力、市场表现等。从性质上说, 行业关键成功因素是所有企业为了在竞争中和财务上成功所必须具备的能力或条件。

(2) 因果关系网链的描述。由上可见, 实现财务成果的“因”分为四个层次, 而各层次的“因”之间又构成了复杂的因果关系。虽然一般来讲有如上的因果关系, 但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下的企业, 其影响财务成功的具体因素不同, 因而其因果关系网链也不同, 故每个企业都要通过细致深入的研究来分析财务成功的各个层次的因及各层次内部因与因之间、各层次因之间的相互关系, 并用文字和图形将它们描述出来, 使之一目了然, 便于企业进行因果管理。

2. 企业战略定位分析。

战略定位就是明确企业要进入何种行业、在行业中的哪个 (些) 环节开展经营、企业要在该行业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以及如何与竞争对手展开竞争 (即选择竞争战略) 。这些问题是企业最根本性的决定, 属于上述的第四层次的因。因此, 因果管理会计要特别重视企业战略定位分析, 帮助企业高管层明确战略定位。战略定位分析的方法有“五力”行业结构分析模型、SWOT矩阵、价值链分析、竞争对手分析模型等。

3. 企业因果目标的规划。

目标是期望的状态。因果管理首先要在明确的战略定位的基础上, 按照“以果定因, 以因求果”的原则, 规划因果目标。从逻辑上看, 是因决定果;但从管理上看, 因果目标规划应先确定期望的果, 然后按照果的要求决定应当种什么因。对于企业来讲, 因果目标的规划应按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和员工学习与成长的顺序进行, 其中财务目标是果, 其他目标是因。

(1) 制定财务成果的目标。就是确定长期和短期期望达到的财务成果或盈利水平, 可以用经济增加值等盈利能力指标来反映。经济增加值等于营业利润减去营业资产与企业期望的最低投资报酬率之积。为了发挥财务成果目标的导向作用, 除了确定经济增加值这个综合目标, 还要具体制定构成经济增加值的各项财务指标的目标。

(2) 根据财务目标要求制定客户层次的目标, 具体评价指标包括市场份额、相对市场占有率、客户忠诚度、客户盈利水平等。

(3) 根据财务、客户层次目标的要求制定诸如产品质量、生产成本、生产周期、服务等内部业务流程方面的目标。

(4) 根据上述各层次目标要求制定员工学习与成长目标。如员工学历、技能、培训、工作满意度等方面的目标。

应当指出, 以上目标应包括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同时, 还应按照企业组织结构与层级进行分解, 制定各个部门、各级单位的目标。

4. 企业目标实现行动方案评价。

企业对上述四个方面的因果目标做出规划后, 接着应当研究达到各项因果目标的行动方案, 制定行动计划。行动方案分为支持长期目标实现的行动方案 (战略行动方案) 和支持短期 (1年以内) 目标实现的行动方案 (战术行动方案) 。如未来3年要实现企业销售增长50%、利润提高100%的目标, 可能需要企业引进新的生产线、完善营销网络。为此, 企业就要探索引进新生产线与完善营销网络的具体行动方案。而与这些行动方案相关的信息特别是财务信息的收集以及据此对行动方案进行评价, 从中确定可行方案和最优方案, 就成为因果管理会计的重要内容。

5. 编制平衡计分卡和全面预算。

(1) 编制平衡计分卡。通过上述的因果目标规划和实现目标行动方案评价分析, 企业就基本建立起了因果目标体系和实现目标的行动计划体系。这个因果目标体系和实现目标的行动计划体系的系统而清晰的表达方式就是编制平衡计分卡。平衡计分卡以企业的价值观、战略和行业关键成功因素为导向, 是落实企业因果管理的有效工具。平衡计分卡可分为公司级、业务单位级、部门小组级和个人级等四个层次。公司级平衡计分卡是最高级平衡计分卡, 其他属分级平衡计分卡。

(2) 编制全面预算。全面预算包括资本支出预算 (或称资本预算) 、业务预算和财务预算 (这两项又称为经营预算) 。编制全面预算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分配资源, 同时也是针对企业总体及各业务环节、部门的财务收支的控制标准。目标的实现需要行动, 行动需要资源保证。因此, 这里全面预算的编制采用“平衡计分卡驱动预算程序”, 以分级的平衡计分卡确定的各种目标和实现目标的行动计划为依据, 编制各级的经营预算和资本预算, 从而使预算能够支持平衡计分卡体现的因果目标的实现。与分级平衡计分卡相对应, 全面预算也应以公司级全面预算为基础编制分级的全面预算 (即各级责任中心预算) 。

6. 企业因果管理控制。

企业上述四个方面因果目标和实现目标的行动计划确定以后, 在计划期间要付诸实施。在实施过程中, 管理会计要及时地核算、收集各项目标实际达成情况和实现目标的行动计划的具体执行情况的数据并预测其发展趋势, 揭示偏差, 分析原因, 反馈信息, 以便于执行部门、单位和个人采取措施, 予以纠正, 促使企业各项活动按目标指向开展, 最终达成预期目标。

7. 企业因果管理业绩评价。

企业因果管理业绩评价就是以各级平衡计分卡和全面预算为依据, 定期对企业制定的各级因果目标的完成情况及其原因进行评定、分析, 作为企业确定各级责任中心业绩考核等级和实行奖惩的依据。业绩评价通常通过编制业绩报告的方式进行, 报告具体要列示出有关指标的目标水平、实际水平、差异数等数据, 并对差异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本文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因果理论的启发, 提出了因果管理会计的概念, 并吸收20世纪90年代管理会计发展的最新成就———平衡计分卡模型的精髓, 初步构建了因果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体系。鉴于企业成功背后因果关系的复杂性和笔者学识的局限, 对于这样一个新课题, 尚待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保罗·尼文著.胡玉明等译.平衡计分卡使用指南.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3

[2].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7

[3].王文清, 甘永生主编.管理会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中共调整传统理论还有框框 篇8

无论是毛泽东时代还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官方意识形态都以马列主义为制高点,把一切理论突破都说成是马列主义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这样做虽然可以维持中共道统,在政治上避免党内保守势力的反弹,但也必然给理论创新设下条条框框,造成中共理论几十年来流于宣传、流于形式而与大多数人无关的尴尬境地。

毛泽东在1966年发动“文革”后,急需给“文革”带来的动荡和混乱寻找理论解释。1967年11月6日,在毛泽东的授意下,《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红旗》杂志联合发表纪念俄国十月革命50周年的文章,首次对“文革”进行理论概括,形成“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其要点包括: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阶级斗争;无产阶级必须在上层建筑,包括各个文化领域中对资产阶级实行全面专政;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进行的革命,最重要的是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共党内混进了许多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必须充分揭露他们,批判他们,整倒他们,使他们不能翻天。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是“文革”十年期间中共意识形态的主旋律,不仅被写进中共党章,还被写进中国宪法。官方把这套理论说成是毛泽东“继承和发展”马列主义的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三个伟大的里程碑。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抛弃毛泽东的“文革”理论,把工作重点转向经济建设,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随后,在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旗幟下,中共几代领导核心都提出不同于前任的治国治党理论,主要有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江泽民的“三个代表”思想和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

与毛泽东僵化刻板的阶级斗争理论相比,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的理论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引入市场经济、民主、和谐社会等西方概念和中国传统思想,使中共意识形态展示出前所未有的弹性和宽松。但中共新时期的理论也被说成是“继承和发展”马列主义的成果,这虽然维持了马列主义在中共意识形态中的“东方不败”地位,但却使改革开放的新理论与“文革”理论同根同源,难免令人产生“马列主义是个筐,什么都可往里装”的感觉。

事实上,以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为核心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浩繁深奥,要弄清其来龙去脉绝非易事。尤其在中共倡导改革开放和建设和谐世界的今天,马列主义到底还有哪些“原理”需要坚持、哪些“原理”需要放弃,恐怕连中共理论学者都很难弄清,更不用说让民众和官员去学习理解了。加上“文革”时期官方宣传机器对马列主义的滥用,大多数民众对这个政治意味浓厚的词汇早已产生了“审美疲劳”。中共至今仍将马列主义奉为圭臬,恐怕只会继续降低社会对官方意识形态的接受程度。

当然,对中共来说,戴或不戴马列主义帽子并不是个理论问题,而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如果高层放弃马列主义道统,仍将招来坚决反对。

上一篇:关于勤奋的励志名言名句下一篇:物业服务中心年终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