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物理教学反思(推荐10篇)
摘要:新课程标准的出台为新一轮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为此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结合自身教学,对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教学反思,反思中总结教学的“得与失”,找出差距,不断提高完善自我。本文就高中化学教学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进行反思探索,提出主要从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实验方法等方面进行高中化学教学反思。
关键词:新课标准教学反思理念过程方式实验方法
教学反思也称为“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当前,新颁布的《普通高中国家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它以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把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主要目标,以下本人就根据“新课标”要求及其教学理念,依据化学学科特点,结合我国目前化学教育教学现状和要求,从自身教学实践出发,谈谈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进行教学反思。
高中化学教学中要求反思的层面有很多,本人认为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教学反思:
一是教学理念上反思:“新课标”要教师从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到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因而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因而本人在教学中注重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如在《氯水》这部分内容教学时,我课前布置学生按学习小组制定探究设计内容,课堂教学中也安排按学习小组进行探究实验分析的环节,使学生既动手又动脑,既预测又体验,既观察又思考,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的乐趣和学习的全过程,学生成为了教学活动的主人,它们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学生的各种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被发现和发展。又如在讲到乙醛得氢还原为乙醇,得氧氧化为乙酸时,我先引导学生共同分析上述两过程中乙醛醛基碳原子氧化数的变化,然后自主思考与无机化学氧化还原反应实质的统一性,这样使学生真正理解了为什么在有机化学反应中得氢是还原、得氧被氧化,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了他们终生学习能力。
二是教学过程的反思:教学过程反思包括课前思、课中思、课后思。课前思主要是面对新课程改革,如何突破习以为常的教育教学方法,应以“新课标”的理念为指导,改进教法,优化教法;课中思则是一种难度较大的瞬间反思,它主要表现在教学过程中及时、主动地调整教学方案、教学策略,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高效和高质;至于课后思则是教学过程中最常见、内容最广、形式最为多样的一个反思过程,其主要类型有“课时思”即一堂课下来就进行总结思考,写好教学日记,这对第一轮高中教学最为重要;再有为“周后思”或“单元思”也就是一周下来或一个单元讲完后进行反思,摸着石头过河,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接着为“月后思”对一个月的教学活动进行梳理,为教学承前启后作必要准备;最后是“期中思”或“期末思”,这是比较完整的阶段分析,通过对考试情况的分析以及与学生座谈等形式对教学进行完整的整合思考;当然还有时间跨度更长的一个学年甚至于一届教学的宏观反思,对于宏观反思本人认为要注意
与时俱进,使自身教学经验与“新课标”要求进行完美的结合,从而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境界。
三是教学方式上反思:常期以来教学内容的安排多以知识的逻辑为主线,忽视了教育的逻辑和接受逻辑,即教材中的章节理所当然地成为教学的单元,教材内容的先后顺序无一变动成为教学内容的安排顺序。授课方法基本是“满堂灌”,灌知识,灌方法,鲜有师生互动,更谈不上激活体悟、启迪智慧、开掘潜能,我们不得不反思,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否符合现代教育思想?“新课标”告诉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成为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教师的教学方式应灵活多样,教学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基于上述要求、本人在高三化学复习阶段、大胆采用先讲授中学化学理论知识即原子结构、电解质、化学平衡、氧化还原等内容、然后在已有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学习有关元素化合物的内容,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习惯,还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主体、都得到了充分发展。
四是实验方法上反思: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重要组成部分,实验也是实现中学化学教学目的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贯穿于中学化学的全过程。实验做为一种探究活动,是有效实施中学化学教学目标的重要而必要的前提条件,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然而现在的高中生习惯于“照方抓药,按部就班”,少有自主探究,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重视实验方法上的创新,注意强化实验过程中学生活动探究的力度,比如在实验安排上将验证性实验与探究性实验相融合,增加探究性实验的比例,或将验证性实验作为探究性实验的一种活动形式等等,又如常让学生对某一现象展开讨论,提出各种问题,或共同协作进行实验改进,使之更加完善。也可让学生通过实验就实验结正确与否进行讨论,尽可能多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化学的美和奥妙!事实证明以上做法都大大调动了学生在实验形为中的积极性,在实验方案的设计、完成实验及分析讨论实验现象和结论等过程中提高了自身的各种能力。
以上便是本人在高中化学教学反思中的一些探索,总之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过程,教学反思可以激发教师终生学习的自觉冲动,不断反思会不断发现困惑,“教然后而知困,”不断发现一个个陌生的我,从而促进自已拜师求教,书海寻宝,因而教学反思过程也是教师人生不断辉煌的过程,愿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
参考文献:
1:郭思东. 感悟学习的若干思考、《课程、教材、教法》 2004(1)17—19
2:刘登学.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参与、《中学化学》2003(6)28
一、冷场原因
教师的教 (包括教师的专业水平、态度、情感、方法等)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 (学习的态度、兴趣、方法、效果等) , 一般情况下可能是以下原因造成了冷场, 即教学的有效性很差。
1. 教师的专业水平的限制和教学经验的不足。
对于刚步入教学岗位的教师遇到冷场的现象较多, 或因对知识的掌握和驾驭能力不够而囊中羞涩, 或因对学情的了解不够而曲高和寡, 有时也存在启发不到位、设置问题没有梯度不利于学生探究, 或对新的教学方法运用不当, 流于形式, 或者创设问题情境不能恰到好处的问题。这些都会极大地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课堂的非情感化。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如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教学时教师只关注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 而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情绪体验和情感体验则漠不关心, 因而引起了学生的苦恼与恐惧。
3. 使用的教材比较陈旧, 内容抽象, 语言单一。
且教师所举案例陈旧, 缺乏新鲜感, 把教科书当成唯一的教材和学生唯一的学本, 上课时照本宣科, 不对课本进行知识拓展和思维挖掘, 造成课堂气氛沉闷, 使得学生的情绪不能够得到激发, 思维不能够得到发散。
4. 教学方式的老化和教育理念的陈旧。
课堂气氛沉闷、教学语言贫乏、教学活动单调, 无疑会造成学生情绪的疲惫、思维状态的疲软, 也难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传统的教学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教学计划的完成、按部就班的训练, 往往造成学生知识面窄、思维力弱, 使课堂没有生气, 使学生不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5. 学生长期被动式接受知识, 对新的教学方式无法迅速适应。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过程, 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教师的精心培养。以笔者所带班级为例, 班中学生多来自农村, 对新的教法很不适应, 不能积极讨论、不能探究、羞于与人合作。或者同一所学校的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相差太大, 使学生无所适从。
6. 地理学科博大精深, 尤其是自然地理部分有一定难度,
如天体系统、地球运动、地理意义、大气运动、地壳运动、洋流等知识, 学生的认知结构很难在短时间里建立, 若急于求成就会给教学带来负面影响。
二、措施
国家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是围绕学生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强调学生学习方式和个性化学习的全面发展。为了落实国家新课程标准, 让高中地理课堂活起来, 开展形式多样、学生喜欢、学有成效的教学活动, 教师应该改革课堂, 具体应注意以下方面:
1. 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 创造一个可以自由发挥的心理安全的空间。
教师应该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进入课堂, 鼓励学生敢于质疑, 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重视情感对思维的激励作用, 多使用激励性评价。课堂教学中有宽松的心理氛围, 学生有愉悦的心理体验, 则会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思维达到最佳状态, 提高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 从而促使学生产生良好的精神状态。当学生回答错误时, 教师不能批评, 而要肯定他的勇气, 鼓励他下次做得更好。严厉的教师一定要改变作风, 否则, 就不会有主动解答问题的学生。
2. 用教师的激情调动学生的激情, 多渠道地促使学生积极地思维。
教师要拥有和保持一份激情, 并在激情的推动下, 恰如其分地运用多种方式优化教学过程、活跃课堂气氛, 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 教学形式活泼多样, 教学方法灵活多变, 教学语言生动有趣, 从而调动学生的情绪、促进学生的参与、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还可或组织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 如测量当地地理坐标, 考察城镇布局等;或组织一场小小的辩论。
3. 创设问题情境, 促进主动探究。
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创设问题情境, 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 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积极思维。因此, 教师要认真研究, 仔细琢磨, 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尤其是要创设创造性问题的教学情境, 善于提出一些根本对立的观点来引导学生的思维, 特别是应该多提出一些高质量的、有思维价值的、值得学生争论的问题, 以此发展学生的思维, 促进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例如, 学习海水的温度, 提出海水的热量来源于海底的地球热能, 让学生大胆质疑并提出反对的理由。
4. 根据学情加工教材, 创新符合实情的教学方法。
从构建主义的教材观出发, 地理教材不仅要使用, 而且要优化, 对于地理教师来说完善教材以利于教学是其职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补充一些学生身边的、新奇的、接近学生的元认知的案例, 努力构建新的学习体系, 不刻意追求学科的完整。各种新的教学方式一定要切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 设置的问题要有梯度不可流于形式。
【关键词】新课标 英语教学 英语词汇
传统高中英语教学偏向于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对英语考试可谓得心应手,却无法将英语应用于实际。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英语的地位日益凸显。作为祖国的未来,高中生英语水平关系到日后国力以及个人的发展,作为学习英语的基础,词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必须利用高效的教学方式引导高中生的英语词汇学习。
一、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现状
1.未突出重点。英语词汇教学在不同阶段有不同要求。在高中阶段的词汇量庞大,很多重难点生词的涉入使得高中生难以抓住学习重点。由于英语的学习是为了将来刚好的实际应用,因此在课程设置时应该注意将实际交流中的重点词汇进行深入学习。现实英语教学情况是英语词汇没有重点,学生只能尽可能多的记忆词汇,导致词汇间互相影响,记忆效果低下。
2.没有针对词汇的教学方法。英语教学进行到高中阶段,很多教师都觉得词汇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因此并未针对词汇设置教学内容,甚至连词汇的读音矫正都是学生自学,教师往往只是针对语法以及词汇用法做详细介绍。学生往往并没有掌握词汇时就得进行其他方面英语知识学习,因此在学习时感到很吃力,最终结果是教师这种不重视词汇的教学方法影响到全体学生英学学习的效果。
3.新词汇出现频率低。学习新词汇需要反复记忆来加强印象,但实际教学时,很多词汇仅仅只在初次学习时有所接触,后续学实习出现频率较低,导致学生的词汇学习出现学前忘后的情况。很多高中英语教师在设置教学内容时并未注意到这一点,由于英语教学内容多,课程紧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忽略了很多英语词汇教学的细节,无法及时发现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较吃力的原因。往前赶进度的结果就是很大一部分词汇和学生见过一两次面后无缘再见,因而导致词汇学习过程中吸收少,复习少 。从另一方面来说,掌握的词汇量少直接导致听说读写难以进行,影响英语的全面发展。
4.缺乏词汇学习系统性。于词汇仅仅26个字母组成,因此在学习时具有一定规律可行。为了保证学习的连贯性,英语词汇在教材中并未按照规律编排,因此实际教学时学生往往摸不着头脑。英语词汇的系统性若未被良好应用,学生在学习词汇时还会受到词汇间的相互影响,张冠李戴,影响学习效率。
5.缺乏文化意识。教师在教学时没有注意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由于缺乏语言环境,因此只能靠学生自己的理解来体验英语环境。教师在实际教学时往往过于注重语言形式,忽视语言的实际应用,学生对教材中出现的词汇只能望文生义,导致一知半解,无法理解其本质,例如 A bull in a china shop,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一头牛仔瓷器店里,实际寓意是一动就闯祸。再如胆小如鼠的英文为As timid as a rabbit,而不是As timid as a mouse。
二、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策略
1.通过读音增强词汇记忆效率。词汇是学习英语的基础,同时也是英语学习入门的门槛,只有掌握了学习单词的技巧才能在以后的英语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英语能力。教师在进行单词教学时往往只是专注与学生的词汇背写,只要学生能准确写出即可。这种教学方法具有片面性,学生难以从听说读写全方位提升自己的英语成绩,同时,死记硬背的方式遗忘率比较高,必须通过更有效的方式来学习词汇。有经验的学生都知道词汇记忆结合发音进行记忆十分有效,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注意矫正学生的读音,并传授学生通过读音记忆单词的方法。将复杂的单词分解,通过记忆中的读法结合经验就能将单词拼写出来。
2.派生法英语词汇教学。所谓派生是指将派生词缀和词根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在词汇教学时应该将一些词汇的构成规律传授给学生,学生学习一个词汇的同时就会掌握数个词汇。前缀、词根、后缀称为学生扩大英语词汇量的三把神奇钥匙。通过对词根加不同的前缀、后缀,就可以转换其词性、改变词义。例如happy-unhappy,happy-happyness。
3.合成法英语词汇教学。合成法,顾名思义就是讲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汇结合在一起的方法。在英语中很多词汇都是合成词汇,这些词汇往往比较复杂,具有一定长度,学生仅仅死记硬背很难记住,且很容易遗忘,通过合成法有助于学生掌握这类词汇的记忆技巧,例如black+ground=blackground,play+ground=playground。
4.分类教学方法。所谓分类,就是讲具有统一特点或同一属性的一类事物归于一起,使原本复杂多乱、零散的东西变得有规律。利用分类教学法能够将词汇归纳整理,形成一类词汇的整体理解,便于掌握一类词汇的学习技巧。
(1)专题分类法。在学习词汇时可以将同一专题的词汇设置在统一单元,例如体育专题,音乐专题,职业专题、交通运输专题,节日专题,污染专题,诗歌专题等。在进行新的单 元学习时可以让学生讨论更多相关专题的词汇,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确定学生的主导学习地位,培养学生互动交流的能力。通过专题初步教学使学生对本专题有一定的了解。之后的复习阶段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自己总结归纳专题词汇,加深对词汇的理解记忆。
(2)词意分类法。词意分类法是将同一类词意的词汇归纳真理,一般情况下词的意义关系可分为同义关系、反义关系以及上下义关系等。例如:fruit 的下义词有: pear,apple, banana,Strawberry,mango;furniture 的下义词有:wall-units,chair,desk,sofa,refrigerator,writing-table,TV set等。
结束语
随着英语的国际地位日益加强,英语教学效率的高低关乎未来国家的振兴之路。词汇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一环,是英语学习的基础。教师在教学时应该认识到词汇教学的重要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变的词汇教学方法,让学生高效掌握词汇,为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桑莲.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J].中学英语之友.2012,4:59~60.
[2]宋仲元.解析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J].英语教师.2012,12:11~15.
【内容摘要】: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教师要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提高他们美术鉴赏能力,使他们能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关键词】: 美术鉴赏 审美
现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赋予美术鉴赏教学新的任务和要求。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美术鉴赏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拓展与延伸。也就是说,对于高的学生来讲,通过美术鉴赏内容系列的学习,他们不仅能欣赏一些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同时也能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通过美术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的美术技能,比如起码的描绘能力,设计和制作能力,现代媒体技术能力,美术欣赏能力,将为他们未来的工作和继续学习提供帮助。在高中生的学习和生活以及们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越来越需要运用多种美术方面的能力。我参加了近几年暑期省教育厅举办的骨干教师美术新课程培训,教了几年高中年级美术鉴赏课,有了一些实践和经验,在这里,我想通过自己的上课感受浅谈一下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希望能够抛砖引玉。
一、在课前要精心准备
1、教师根据将要学习的内容用相关的美术作品及资料引发学生对题材的关心,引导学生自行收集资料,准备相应的材料和工具。
2、提高备课质量。作为高中美术教师在关注教育改革的同时,也应密切关注美术的演变与发展,要开展《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所倡导的美术教学活动,需要美术教师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其中包括美术理论方面的素养、鉴赏美术作品的素养等。丰富的美术史理论知识。高中美术鉴赏课涉及到大量的中西美术史知识,教师必须做到所有知识融会贯通,运用自如。这些是备课的基础,加强了备课,才能驾驭教材,才能准确的把握教学的重点,安排合理的教学方法,使各个教学环节能顺利的进行,从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备课很重要,我们可以充分积累教学设计,教学经验和教学素材。不备课会造成教师课堂术语表达不准确,提问方式不恰当,教师讲课的随意性。这种不严谨的教学是不可能完成教学任务的。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备课,不要凭经验去上课。
二、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教学方法的好坏,决定了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也就是决定了教学目标是否能够顺利的实现。高中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大致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以表现客观世界,传达内心思想、情感为主的美术创作活动。第二类是实用和审美相结合的侧重设计、工艺方面的美术创作活动。由于这两大类型的美术创作活动的过程有所不同。因此,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及指导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1、创设有新意的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上好美术鉴赏课的前提。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美术教学新课的导入的方法很多。例如在我讲到人物画这一课时,我在讲课之前,让两个学生到讲台演示人物画的常用创作手段——面对面写生,并提问“如果让你来画这位同学,你会如何表现?”同学感觉新鲜,津津乐道,然后我把写生的一幅4尺大小的人物画挂在教室,学生从未看过如此大而且近距离观看的写意人物画。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在介绍《步辇图》等作品的作者、创作年代、所表现内容、思想感情、有关历史故事,使学生感到美术作品背后还有丰富有趣的内容。在讲到玉器鉴赏我先给学生讲述完璧归赵这个成语故事,在讲到青铜器艺术鉴赏时用“楚王问鼎”来导入教学内容。学生对美术鉴赏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了,从而为上好美术鉴赏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要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新课讲解要有亮点。普通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接近成熟状态,智力发展程度较高,一般而言,普通高中学生会更注重理解而不去死记硬背,更注重自我理解和判断。审美意识有所增加。一个挑战性的问题,才能激活学生思维。在学生印象中美术课就是以老师画,学生临摹这样的方式进行的。一节课下来一看分不清谁谁的作业,而现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对于高中学生来讲通过美术鉴赏内容系列的学习,他们不仅能欣赏一些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同时也能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例如“米洛斯的阿芙罗狄特是爱与美的女神”学生的思维就会就此而止。如果变成问题“你觉得如果把她的手臂复原应该是怎样的?”这样就能启动学生思维。我们都知道这样的一个道理:思维止与结论,而起于问题。《马踏匈奴》这一作品,先播放电视剧《汉武大帝》的一段场面。然后提问“这一作品为谁设计?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一下就能想到问题答案。学生思维扩展开来。
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
美术鉴赏教学中需要大量图片,这个特点就使得美术鉴赏的教学,相比其他学科的教学,更多的需要多媒体电脑课件来辅助教学。如果一节课让学生看书上的图片,全由教师捧着书本在讲、在介绍作品,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听得昏昏欲睡。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在提高,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用课件上课基本上取代“一支粉笔一张嘴”的老式课堂教学。一件准备充分制作精美的课件能让学生目不暇接,拓宽学生的视野,也能让课堂效率有所提高,还可以让学生欣赏一些书上没有的作品内容,让学生有新鲜感。从而让上好美术鉴赏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充分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进行美术教学。我们学生80%来自农村,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资源和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资源,让农村美术教育有着无限地就地取材的机会。端午节、元宵节、等千百年的农家文化、农家风情富有强劲的艺术生命力。为开拓学生视野,拓展思维,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很有必要的。例如讲中国古代工艺美术鉴赏这一章节,玉石文化与学生生活距离较远,学生比较生疏,平时的关注程度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品种有相当的差距。馆内可以有许多学生从未见过的工艺品。再者,邳州有许多玉器加工厂可以让学生实地考察这是很有必要的。同学们对这些有如此悠久历史的工艺品及人类如此灿烂的文化所吸引。可以树立起继承中华优秀传统的审美观念。此外,高中美术教师应在高中美术教学活动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密切关注本土文化,树立为促进我国的美术事业乃至文化事业而努力的志向。
5、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程实验教学的要求,教学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讲到中国民间美术鉴赏这一单元时,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到农村、集市中去搜集旧的剪纸、年画、民间玩具等,邳州是剪纸之乡,学校走廊橱窗展示好多剪纸图片,如有条件还可以让学生亲眼见到民间艺人熟练的剪纸工夫,也可以从报刊、杂志搜集有关图片资料。我们就应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在熟悉的家乡寻美,在取材中欣赏美。这些既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他们兴趣大增,又是最生动最具说服力和感染力的课堂教学。如果一节课的学习基本由教师在讲,学生在听,我觉得是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许多学生懒于动口,阐述自己的观点更是“无言以对”往往用“不知道”来回答,长期下去,学生会形成你讲我听,不想动脑的惰性。在美术鉴赏活动中,教师还应该多鼓励学生以自己的观点来描述、分析、理解和评价艺术作品,鼓励与他人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与人交往的能力。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更应该多鼓励其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6、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培养
一个人的美术鉴赏能力是由这几大因素构成:艺术修养、文化知识、社会生活经验、理论水平等,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根据以上因素加强对学生这些方面的培养,为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础。我们的美术鉴赏教学也应变“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在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让学生在用形、色、材料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过程中,不断地锤炼自己的构思、探索表现的方法。著名艺术社会学家豪泽尔指出:“人可以生来就是艺术家,但要成为鉴赏家必须经过教育。”即使在传授美术技术的时候,也一定要在“授之以鱼”的同时“授之以渔”。
三、因材施教
我们的学生很多来自农村中学,学生的知识水平差异很大,有的学生对“美术”概念还停留在“美术就是画画”的水平上。有的学生在小学阶段上美术课就是随便画一张画交了就行了。到了初中阶段由于作业多文化课压力较大,美术课基本没有,许多基本的美术概念、术语、现象、作品都不了解。我们在上课时面对一幅作品,有的同学熟悉的脱口而出它的作者、创作年代、所表现内容等,有的同学一概不知,根本没有见过。这样会让教学难度增加,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对此,我采取先让熟悉作品的同学先介绍作品再由我补充。再提供一些学生都陌生的作品,让学生讨论、评述、判断进而达到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提高审美能力的效果。这样既可减轻教师的负担,也可让教学效果显著。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作为高中美术教师,我们要结合新课程的特点,不断去钻研、探讨、思考,主动大胆开展美术鉴赏教学,这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也是新课改对我们的希望。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善于启发学生的真实感受,而且还要善于动脑,善于总结,一定会创造出多种多样的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鉴赏方法来的。【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年3月
摘要:语文教改的课程改革有许多矛盾没有解决,表现出转型期语文教学的特点,体现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矛盾、教师观念、素养与教学实践的矛盾、文化熏陶与急功近利的矛盾、文化熏陶与急功近利的矛盾、教材体系与考试模式的矛盾。
关键词:新课程 教学实践 课业负担
《中学语文教学》上曾辟专栏讨论“语文到底姓什么”的问题。语文课到底怎么上,这已是个普遍性的问题,反映出转型期的语文教学的困惑。体现新大纲精神的语文新教材较之此前的语文教材确有很大的改进,这是语文教改的重要一环。课程改革牵动着课堂教学,文学教育的侧重,对教育教学的多个方面都产生了冲击,而课堂教学首当其冲。目前,语文课堂教学还有许多矛盾没有解决,表现出转型期语文教学的特点,这也可能是人们产生困惑的原因。这套教材在江苏推行已五年多,根据几年来的实践,我认为语文教学存在下列几对矛盾。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矛盾
新大纲是二者并重的,似乎不存在矛盾,但是在“工具论”的影响下的“双基”并重,以及后来强调能力训练,使得语文课日趋枯燥,美文受到肢解,成了鸡零狗碎。人文性在人们呼唤中走进教材,走进课堂。文学作品成了课堂教学的大餐。一时间,课型纷呈,调查课、表演课、影视欣赏课、阅读汇报课等等,令人眼花缭乱。正如有的老师说的:如果你是电脑高手,语文课上就会有很多的动画展示;如果你是影迷,语文课就可能欣赏经典电影;如果你长于表演,你的学生就会经常改编课本剧。语文课上成什么样都可以,所有的创新都会被认为正当,所有的指责都会被“人文”一词轻轻挡回。
二、教师观念、素养与教学实践的矛盾
教师观念滞后的,与新教材不大合拍,面对新教材有时不知从何下手;思想上能接受新教材的,课堂往往具有开放性,可这样的课堂对教师的素养要求很高,时间长了,老师便会产生“水之积也不厚”的空虚。教惯了一种教材,忽而使用另一种教材,除了适应,知识结构中的弱项还得弥补。文学素养提高了,老师驾驭新教材的能力才会相应增强。课堂教学中新教材的特点体现不够与教师的观念、素养有一定的关系,有时是不愿体现,有时是力不从心。
三、文化熏陶与急功近利的矛盾
新教材增加了不少文言文和大量的文学作品,老师注意挖掘选文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但学生不大领情,较多的文言文背诵任务使其头痛,而背诵又不能让他们直接在考试中提高得分率,于是他们开始怀疑教材编者的意图和老师教法的得当。无论是培养能力还是文化熏陶,都不是短期见效的事。尽管我们说趁早背上几十篇文章将使他们终生受用,学生对这样的预约大多仍是不感兴趣,毕竟他们太关心分数了。课堂教学不得不照顾学生的想法,况且学校也是在意每次的考试成绩的。
四、增大阅读量与课业负担的矛盾
《语文读本》作为新教材文化熏陶与急功近利的矛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来增大学生阅读量、拓宽其视野、培养其自学能力的。实际情形怎样呢?学生很少有时间去读。语文能力的提高是离不开学生大量、自主的阅读的`。沉重的课业负担大大地压缩了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就尽力在课堂上解决一切问题,课堂教学又怎堪重负?升学压力笼罩着每一所学校,学生成天埋头在各科作业中,即便是高一高二的同学也并不轻松,这是学生的实际状况。我曾作过问卷调查,很多学生明白增大阅读量的重要性,有的要求经常上阅览室。但他们能够自由阅读的时间太少了,只要坐在教室,就不得不做作业,他们想在语文课上获得短暂的自由。有的学生因为语文见效慢,舍不得在上面花时间,甚至放弃了语文学习,说什么“我宁愿拿20分的语文分换取10分的物理分”。
五、教材体系与考试模式的矛盾
新教材是在新大纲的主导下编写的,着眼于语文能力与素养的提高,六册书形成一个较为严整的体系,确实有较强的实用性。但平时的阶段测试,也与现行高考试卷形式相同,学生就难以应付了。学的与考的不尽一致,学生在阶段测试中经常失利,就很容易忽视课文阅读和课堂教学。从第三册语文课本来看,前三个单元全为诗歌,古今中外,范围很广,学起来当有兴趣。但考试怎么考?堂堂学诗歌,测试时则全面考查,教学与测试关系不大,学生要在课堂学习和考试分数两方面作一选择,他会怎么倾斜呢?当学校拿这样的分数来评价老师的教学效果,老师又会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呢?当然,新教材的使用与高考之间是不应存在矛盾的,但如果平时没有有效手段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又如何面对高考呢?
[日期:2009-9-16 15:03:51]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字体:大 中 小] 摘要: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经全面铺开,本文立足于新课程形势下对教师教学的新要求,就高中物理新教材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教学反思问题进行探讨。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物理 教学反思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Posner)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新课程教学呼唤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也就要求教师不仅专业学识要较为丰富,而且还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那么,物理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什么帮助?我们物理教师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做些初步探讨。
一、高中物理教学反思的内涵
早在1910 年,杜威在他的著作《我们怎样思维》中,就倡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在杜威看来,反思的出发点是对问题情境的困惑,经过分析、假设、推理与检验而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是否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反思,似乎已成为衡量优秀教师的当代标准。何谓教学反思呢?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证的过程。而高中物理教学反思就是一种以追求物理教学实践合理性为目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思考、解决问题,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证的过程。
二、高中物理教学反思的必要性
在新课程形势下要求:一个称职的高中物理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共进。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如果物理教师对于教学不做任何反思,既不注意及时吸收他们的研究成果,自己对教学又不做认真思考,“上课时,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他们死记,而不鼓励他们思考分析”,那么,又怎能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物理问题的空间呢?那么,教师首先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
新课程下物理的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物理专业发展有很大的作用。第一、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中更加深入研究物理教学。
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反思中的“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使整个教学活动、教学为日趋优化的过程。这无疑会促进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成为时下教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高中物理附有许多研究性学习“综合探究”;近几年,都有部分中学开展物理“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活动;许多教学杂志也刊登了很多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文章„„可见,各地普遍重视研究性学习。但是如何开展物理学科的研究性学习,需要我们深入、细致地探讨。
第二、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下实践教学智慧。
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它不是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过程,而是教师实践智慧的体现过程。我在初登教坛时,为了教好物理课,经常通过多讲定理、多做习题,但往往学生理解不深刻,不能真正的掌握。通过反思我意识到人的认识是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的,那么知识的掌握也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因而我在动量守恒定律教学中,先介绍了这个定律的发现过程:它起源于16~17 世纪西欧的哲学家对宇宙运动的哲学思考。
三、高中物理教学反思的途径
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可从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教学基本策略方面进行。
第一、对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的反思。物理老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固然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但是仅仅行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对教学行为的反思需要以一定物理知识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1.转变物理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2.丰富物理专业学识。
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 思,至关重要。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
首先,是多研读物理学名著、物理学学术论文、物理著作等。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名著,可以提高专业素质、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其次多关注每年的物理高考题以及科学前沿关于物理学的知识。另外,如果能有机会到高校继续深造学习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途径。
第二、教学基本策略方面。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基础上,新课程下物理教师主要以课堂为中心进行教学反思。1.物理课案例研究。
“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析,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尤其是公开课,因为有很多比较有经验的教师,从他们的诸多建议中可以得到很多启示;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
我在设计《人造卫星宇宙速度》课堂教学时,一开始就可以提出问题:能否让抛出的物体不落地?这时学生十分活跃,议论纷纷:有的会说,将物体上抛,初速度越大,上升的高度越高,当初速度大到一定的程度,物体飞到外太空,就不再回来了;有的会说,由平抛运动规律可知,物体从越高的地方、抛出的初速度越大,落地的水平距离越长,当初速度大到一定程度,物体就落不回地面了;还有的同学可能会进行反驳:落地的跨度长了,可地表就不是一个水平面了;也有的同学说,由匀速圆周运动可知,当重力正好提供它作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时,物体绕地球在圆形轨道上运动就不回地面了。通过思考和讨论,不但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激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2.物理课的听课活动。
听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并做了评课,课后,再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物理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比如,有一次在听课“摩擦力”中,我记录了老师与学生的一小段对话: 师:人为什么会走路? 生:因为人有脚。
师:不对,是因为有摩擦力。生:(无言、一头雾水)„
课后我经过反思,教师提问题要有一定深度,同时也要与生活相联系,要有相关的引领。能否做这样的改进:
“假如你走路时,踩到香蕉皮,会怎样?”(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接着再追问,“为什么?”
“假如大扫除后,走在刚冲完水的地面上,又会怎样?”(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
这时再讲摩擦力、或者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学生会更容易接受,印象也会更加深刻,同时也不至于只停留在“人有脚”的表面问题上。通过反思会促进和提高我们今后的教学效率。3.坚持写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
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新课程下,以物理学科来说,其实平常物理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如一个实验,该以什么形式展示给学生,是以探究的形式,还是以验证的形式,是以分组,还是以个人演示的形式,这些都是要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反思的。
例如我在讲摩擦力的方向时,学生总认为滑动摩擦力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虽然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很清楚,还用动画展示讲解过,也再三强调了,但学生总是难以理解。经过课后的教学反思,我认为,直接原因有二,一是缺乏直观实物实验的展示;二是学生没有经历一个从观察到的物理现象到找出规律的过程。于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采用以下的方法,尽量用实物实验,它既直观又令人信服,并让学生经历一个从物理现象到物理规律的思维过程。
大多数学生认为滑动摩擦力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为此,我要学生举例说明,学生也举了很多例子,比如用黑板擦在黑板上擦字(滑动),木箱在地面上滑动等。我不但没有加以否认,而是帮他们再举一些实例支持他们的观点。接着,我托着一块木板在讲台上走动,另一只手拿着毛扫在板上扫动。
实物演示
1、我托着一块木板在讲台上向右走动,另一只手拿着毛扫在板上相对板向右扫动,毛扫相对地面也向右运动,-----毛扫的毛向左倒,滑动摩擦力方向“向左”:滑动摩擦力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实物演示
2、我托着一块木板在讲台上向右走动,另一只手拿着毛扫在板上相对板向左扫动,但毛扫相对地面也向右运动,-----毛扫的毛向右倒,滑动摩擦力方向“向右” 滑动摩擦力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
矛盾!
进一步分析:
毛扫在板上相对板向右扫动,滑动摩擦力方向“向左”;
毛扫在板上相对板向左扫动,滑动摩擦力方向“向右”。
从而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方向是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而不是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在后来的教学中,学生对滑动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不但能很好地记忆,也能很好地理解,如对“静止的物体也可以受到滑动摩擦力的作用”,他们也可以举出例子,用实物演示出来。
无论是课后小结,还是反思随笔,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只要教师能够及时记录下自己的教育教学心得,就可以对今后的教育教学产生很大的帮助,就可以提升其作为教师的专业生活品质。对于教师来说,无论是教学得失、教学机智、教育偶得还是学习所悟,只要能够记录自己的教学事实,梳理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或特别有感悟的事件,就是一个重新认识并整理自己思维的过程,就可以更为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教育教学中的不足。有教师真诚的投入与深刻的反省与思考,就是成功的研究,我们的教学效果与质量就会不断得以提升。
关键词:新课程,思想政治,教学反思
一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开始实行, 作为冲在改革浪潮尖端的一线教师该具备什么素质呢?该作好哪些准备?将何去何从呢?为了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我们得在实践中不断摸索, 在总结中不停反思, 在反思过程中应用于实践检验, 从而看清前进的方向。
在日常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如何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呢?我认为情景问题讨论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下面结合初二思想品德《理解与宽容》这一课, 谈谈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体会。为此我设计了一系列情景问题供学生讨论。其中几个环节是:
1.“大胆设想———人们之间没有理解会怎样呢?”
(1) 同学之间没有理解_________; (2) 师生之间没有理解_____________; (3) 亲子之间没有理解______________。
2.“我思我行———遇见以下问题你怎么做?”
(1) 朋友不赞同你的意见, 与你意见有分歧; (2) 同桌的墨水不小心溅到你的衣服上; (3) 老师批评你上课不认真, 你觉得冤枉。
3.“情景体验”: (1) 你的一篇得意之作获得了校一等奖, 但你的同学当众指出你文中的许多不足; (2) 放学路上, 一个校外流氓向你敲诈勒索。针对以上情景, 我设计了一些问题:遇到那些情况, 我会怎么做?说说理由。然后把这些问题交给学生分组讨论。
还有:“换位认知———假如我是__________”设计了三个角色:“假如我是老师, 我希望我的学生_____________;假如我是父母, 我希望我的孩子_____________;假如我是自己的朋友, 我希望我自己___________”。
当这些问题一提出, 学生的讨论异常热烈, 而且想出了许多有创意的好看法、好点子。我在总结的时候, 充分肯定了这些看法, 有的同学的看法甚至超出了我课前的预计, 既有师生互动, 又有生生互动, 学生的讨论既源于课本, 又高于课本, 可以说是意外收获。通过这堂较成功的讨论课, 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进一步认识到思想品德课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学内容的灌输上, 而应通过设计情景问题讨论, 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全面素质的提高。我认为一堂好的政治课应该是能够培养创新意识和学生实践能力。为此, 我把情景问题讨论法运用到每节课的思想品德课中,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
反馈一: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
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填鸭式”“满堂灌”“一言堂”“说教式”的弊端, 教师是“一张嘴和一支粉笔包打天下”, 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变学生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为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而情景问题讨论的教学模式, 真正实现了教学重心由教师教到学生学的转变。这就要求我们思想品德的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 通过讨论课, 学生思维活跃, 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反馈二:设计情景问题讨论, 应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思想品德课由于一些说教原理抽象难懂, 使许多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敬而远之”, 长此以往, 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无从谈起。要改变这种教学状况, 一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方式是设计情景问题讨论。比如我把“理解与宽容”这个内容设计成几个环节:我思我行、小品表演、情景体验、换位认知。因为这些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使学生在实际的情景问题讨论中展开丰富的想象, 这样学生回答问题的角度多且新颖, 打破了“一言堂”, 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反馈三:情景问题讨论, 还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讨论课不能只说不做, 设计情景问题时, 尽量把讨论与实践相结合。比如我在设计“理解与宽容”时, 设计了一个实践问题———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 要求学生选择几个需要理解的对象进行沟通, 并做好记录。以往的政治课教学只重课堂, 课外的社会实践几乎是空白, 设计实践问题, 使学生能面向社会, 可以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另外也可以根据内容设计撰写小论文、开展调查、收集资料等, 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反馈四:情景问题讨论, 应当把握好度, 做到收放自如
作为教师, 应当明确自己的角色———当好引导者。特别是在课堂讨论的时候, 有些话题学生很感兴趣, 说得很多, 甚至说偏了, 这个时候教师应当及时地去引导, 同时要挖掘学生回答的内容。我这次课的失误之一就是没有很好地做到“收放自如”, 时间的安排不够合理, 比如在讨论“情景体验”时学生说了很多, 但是我的引导不够, 学生很投入, 自己的激情却不够, 没有及时地小结。
通过讨论还涌现了一大批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总之, 在思品课教学中, 通过设计情景问题的讨论, 使学生从被动学习的地位转变成主动学习的地位,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在开放的教学模式中放飞思想, 学以致用, 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得到提高。教师也面临新的挑战———在实践中多反思, 多总结, 特别是要提高情景设计的能力和课堂的随机互动能力。
参考文献
[1]冯中良, 武新春.教育心理学[M].人民出版社, 2006.
一.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古文教学的目的
1、训练阅读浅易古文的能力
浅易古文是针对一般学生而言的。从新课标中对古文教学目标的描述看,要达到几个标准:第一,要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和古文背诵。第二,要读懂古文作品,不能只停留在理解词句的表面。第三,要具备鉴赏古文作品的能力,正确看待古文的价值,汲取民族智慧,弘扬民族精神。
2、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写作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古文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学生可以借鉴古文的语言思维和写作技巧,锻炼写作能力。古文的文字表达非常简练,注重对语言的锤炼,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古文的写作方法也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古文构思一般都很精巧,最值得学习的是斟字酌句的写作态度,对中学生来说,学好古文对提高写作水平是很关键的。
3、完善学生的语文素养
提高语文素养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古文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古文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人文资源,弘扬人文精神也是学习古文的主要目的之一。对学生要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完善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当前高中语文古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分析
1、学生学习古文的动机不佳
首先,学生缺乏良好的古文学习习惯,高中阶段对古文的考查力度加强,使得学生很难适应对古文的学习。很多学生学到一个词汇只懂得死记硬背,不懂得灵活运用。其次,学习古文的目的不明确。大部分学生学习古文是为了高考,对学习古文的价值认识不全面。第三,学生没有浓厚的学习兴趣,部分学生还存在抵触情绪,原因是古文的语言障碍大,认为古文学习除了考试之外没有实用价值。
2、教师自身的古文素养不高
教师作为引导者,自身素质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第一,教师对古文教学的认识狭隘,只注重对字词的讲解和句子的翻译,忽略了古文对塑造青少年人格的作用。第二,教师自身的古文知识贫乏,部分教师专业素质不高,未接受过系统的师范教育,不能帮助学生构建认知结构。第三,教授古文的方法不当。
3、古文教学的资源匮乏
古文教学资源匮乏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教材中古文的设置不足。第二,扩展古文资源的空间有限,目前高中的古文教学对教材外的资源利用极其有限。
4、古文教学的环境缺失
首先是语言环境的缺失,文言文成为了历史文化,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成为社会的主流。其次,古文教学的评价体制僵化,评价的目的是以分数作为标准衡量。
三.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古文教学的策略思考
1、强化学生学习古文的动机
首先要明确古文的学习目的,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程的标准中要求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要让学生在古典文学作品中感受到古文学习目的的真实性。其次要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利用趣味性强的古文或者穿插一些背景资料来激发学习的兴趣。教师要善于利用古文中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围绕古文设置一些实践活动。第三,要培养良好的学习古文的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并在学习中相互交流,吸纳别人的学习意见。
2、提高教师的古文素养
首先要树立新课程古文教学的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和“文言并重”的观念。其次要拓展古文教学的知识面,储备相当的文史知识,形成合理的知识体系,正确引导学生。最后要丰富古文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可以采用诵读教学法、评点教学法、尝试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所以要根据教学对象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
3、丰富古文教学的资源
首先要充分运用教材资源,新课标下的教材实行“一纲多本”,为教学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要敢于质疑教材,要保护好学生的质疑能力与探究意识。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资源,既不脱离教材又要尽可能地利用教材。多角度地处理文本,打破教材的编排顺序,利用师生对话过程中的预设加深理解。其次,要立足课内适当延伸,把不同的作品中的相似人物进行比较,利用题材的相似延伸阅读,最后要广泛利用生活中的各种资源辅助教学,例如网络媒体资源、电视电影等。
4、改善古文的教学环境
首先要渲染古文学习的氛围,语言环境对学习古文非常重要,所以要在古文课堂上营造文言氛围,培养学生语感。其次要完善古文教学的评价方式。教学评价对教学具有催进和导向的反作用。新课程要求:“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兴国一中刘才宝
摘要:新一轮的教育课程改革颁布了高中课程的课程标准,在“标准”中明确强调“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的培养目标。本文立足于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的新要求,就高中物理新教材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及相应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物理;教学反思;对策
一、教学反思的内涵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证的过程。而高中物理教学反思就是一种以追求物理教学实践合理性为目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思考、解决问题,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证的过程。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使教师成长得更快、更专业。
二、物理教师教学反思的必要性
早年,杜威在他的著作《我们怎样思维》中,就倡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在杜威看来,反思的出发点是对问题情境的困惑,经过分析、假设、推理与检验而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是否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反思,似乎已成为衡量优秀教师的当代标准。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 经验+ 反思。正如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所说:“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用心教了多少年书”。思考才能产生变革,变革才能带来发展。新课程教学呼唤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也就要求新时期的教师不仅专业学识要较为丰富,而且还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那么,什么是教学反思?什么是物理教学反思?物理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什么帮助?我们物理教师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笔者在两年的新课程教学中做了些初步的探讨。
三、物理新课程的特点
新课程内容改变了过去的‘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主要特点有:
1、强调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保护探索兴趣
例如,每章都有精彩的导入,旨在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导入有的浅显易懂、幽默风趣,引导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物理学习;有的高度概括,从科学技术的现代应用开始,启发学生思考;有的则从身边的生活现象出发,指导学生从不起眼的小事思考物理学的问题;有的导入展示了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之产生学习兴趣;有的则从物理学史的角度将学生引入课堂。教材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经验,加强物理学与生活、生产的联系。这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就在身边,物理学融进了我们的生活,物理学对社会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同时也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探究,注意从身边现象探索物理规律,注重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践相联系的兴趣与能力。
2、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注重物理学核心概念的建立。
教材继承了我国物理教材的优势,强调教材的科学性,严谨性,注重教材知识结构的逻辑性,循序渐进,注重内容表述言简意赅、条理分明、深入浅出。充分体现了“知识与技能”的培养目标。
3、强调知识的构建过程,注重培养物理实验、科学探究能力
教材体现于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从整体结构上为学生的自主发展留下了空间,非常注重学生实验、演示实验、有趣的小实验和低成本实验的引入,这不仅让学生们学到物理知识,而且还让他们经历一些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由此看出,物理新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现代科学知识发展的日新月异,教师不可能在学校教育时间里,把物理学的事实和原理都传授给学生.但是让学生理解了科学的过程,就能够使学生更好地依靠自己主动获取科学知识。
四、新课改物理教学中的反思案例
新课改前,我校积极地提倡“启发式”教学,坚决地废除“满堂灌”,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学习成绩的提高只能代表学生“获得到了更多的知识”,意味着这批学生将来会比较顺利地步入重点大学的殿堂。但是这些学生离开学校、离开了老师的怀抱,究竟有多大的能耐?他们能否在人类
高科技的激烈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我们的教育真的成功了吗?真的无可挑剔了吗?笔者经过反复的学习和论证,深深地体会到,教学成绩只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这一维目标。让学生动起来,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人,这才是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如何由一维目标向三维目标进发呢?笔者作了大量的尝试,取得了一些经验。下面就以“原子物理”的教学为例,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在“原子核式结构”的教学中,过去是教师引入新课,如电子的发现使科学家想到原子的结构问题,因为电子带负电,而原子是中性的,正负电将如何分布呢?著名科学家汤姆生提出了诱人的“葡萄干布丁”模型,这个模型是否正确呢?接着教师呈现出几个重点问题:什么国家的哪位科学家做了一个什么实验,得出了何结论?这个结论与“葡萄干布丁”模型是否相符?为了解释这个现象,科学家提出了原子的模型是怎样的?用这个模型又如何成功地解释了实验现象?„„诚言这种授课方式,比起传统的“满堂灌”优越了许多。但同新课标要求的教会学生用科学家的思维去分析、解决问题相差甚远。为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作了如下尝试:教师先将学生分成了八个学习小组,教师提出问题:汤姆生的“葡萄干枣糕”模型是否正确呢?假如你是科学家,你如何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然后各小组选出代表发言。大家各抒已见,热闹空前,有的小组提出用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但立即受到这样的反对,当时有电子显微镜吗?有的小组提出做实验,但不能拿出具体可行的实验方案,大家激烈地讨论了许多分钟后,终于有同学提出用极细的子弹打击物体中的原子,从而探讨原子内部的结构。教师欣喜地表示,这是个了不起的主意。同时启发学生,探索物质的内部结构通常采用黑箱原理,就是先向黑箱输入某些信息,看它的反馈信息,从而对黑箱的内部结构作出推理。教师进一步引导:极细的“子弹”如何获得呢?“子弹”如果能“带电”,我们就能根据带电粒子的相互作用规律,进行更加准确的分析。如何获得“极细的、带电的”子弹呢?让我们来看科学家是如何探究的吧。同学们兴趣十足,这时再引导学生看课本及动画“α粒子散射实验”。最后教师同学生一起得出在原子结构模型的探究中,科学家的思维是:提出问题(电子的发现导出了原子正负电荷如何分布的问题)、作出猜想(汤姆生的原子模型)、设计实验并做实验(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获取数据(大多数α粒子沿原方向前进、少数α粒子作大角度偏转,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分析论证(汤姆和的原子模型站不住脚,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交流评估等。最后教师因势利导地鼓励同学们,有些同学很有创意,他们对生活的用品稍作改动就成了方便实用的新型工具,这些同学就是善于用科学家的思维来探究问题。在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科学界仍有很多问题未得到解决,同学们要奇思异想,敢于质疑,大胆猜想,大胆实验,培养自己的科学素养,为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做出自己的贡献。
笔者在整个原子物理学的教学过程中,都一直在灌输科学探究的思想,从汤姆生电子的发现,到卢瑟福核式结构的提出;从核式结构与经典电磁理论的矛盾,到玻尔的原子模型,到量子论的“电子云”„„,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多媒体演示等多种手段,体现当时科学发展的历程。让学生生动体会到粒子世界的奇妙和微小,体现攀登科学高峰的艰辛与喜悦。枯燥抽象的原子物理学,变成了一个生动活泼、曲折动人的原子结构发现的故事,变成了提高科学探究素养的乐园。这样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不但学到了新的知识,更重要的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
物理学是一门丰富多彩的自然科学,物理定律的发现过程就是科学探究的过程,如果教师能够精心策划好每节课,适时地渗透科学探究的理念,就能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接受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变被动为主动,积极热情地投入到这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这正是新课教的初衷和目标。
新课程下物理的教学的反思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中更加深入研究物理教学。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反思中的“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这无疑会促进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通过反思意识到人的认识是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的,那么知识的掌握也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
五、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教师教学反思的内容和对策
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可从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教学基本策略方面进行。
第一、对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的反思。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是教学活动的灵魂。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
要丰富物理专业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要多研读物理学名著、物理学学术论文、物理著作等。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名著,不但足以提高专业素质、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
第二、教学基本策略方面。
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基础上,新课程下物理教师主要以课堂为中心进行教学反思。
1、物理课案例研究。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
2、做好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
物理教学反思对物理教师的成长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是物理教师实现自我发展有效途径,也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新的尝试,更会促使物理教师成长为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教师。
3、观摩他人教学。“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观摩各级各类公开课、研究课、优质课,通过学习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促进发展。有位特级教师曾说过,我这个特级教师是“听课听出来的”。这里的“听”就包括对照自己进行分析和反思。
4、观看自己的教学录像。有条件的老师每学期把自己的一节课或多节课的教学进程用摄像机摄下来,通过再现自己的教学过程,让老师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分析自己的教学活动,犹如“照镜子”一般,这是教学反思一种比较好的手
段。我第一次看自己的教学录像,觉得那简直不应该是自己,一节课下来“毛病”竟然如此之多。但是之后我就有意识地去改掉这些“毛病”,哪怕小到一个眼神的运用。再看自己后来的上课录像,感觉“毛病”少了顺眼多了。
5、用网络论坛交流。现代网络技术的成熟和普及,为教师的交流反思提供了新的手段。在教师网络论坛中,来自大江南北的老师可以消除地域屏障、学科分界、身份高低,平等地交流自己的思想、做法和困惑,是一种很好的反思交流形式。
参考文献:
1、刘汝明《“美国对人类历史的贡献”探究学习——兼论研究性学习的几个问题》
2、方修培《高中物理教学应凸现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3、蔡守龙《走向教育案例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
4、续佩君、薛永红《文化视角下的高中物理新课程》
【关键词】高中教育 体育教学 田径课程
随着我国新课程体制的不断深入和课程改革的不断完善,对高中体育的田径课程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在田径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思想,达到运动参与同身体健康相适应的目的。田径运动的项目繁多,种类齐全,健身的价值很高,进行田径运动也最简单、最自然。但是,田径课程同其他的球类、新兴运动等种类的运动相比,比较的枯燥和乏味,运动的形式也很单一、教学方式也局限于一定的范围之内。直接导致了高中生不喜欢上田径课程。长期下去,就会导致学生对田径课程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当前高中体育田径课程的教学现状
新课程标准已经实施了近十年,全国的各大高中都采取了相应的改革措施,促进了我国高中体育教学与教学课程的改革。在当前我国的高中体育教学工作中,相关的教师正努力地摆脱此前“竞技体育”思想的束缚,使高中体育教学活动能够真正地转向“教育的体育”,而不是停留在此前传统的“体育的教育”阶段。虽然新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方面的描述过于宽泛,没有提供具体的内容。但是教师们应该积极地寻求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真正地将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与目标相适应,对现有的传统田径教学的课程内容进行改良,充分地利用好现有的教学资源,将高中田径教学课程的内容进行创新和优化。这样才能使田径课程的教学工作与新课程标准的各项要求相符,顺应课程改革的发展潮流,全面提升田径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二、进行田径课程教学的意义
在对高中生进行田径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使他们通过参与田径项目来更好地发展自身的身体素质,培养良好的品质,提高高中生的意志力和应对问题时的良好心理素质。高中生进行田径训练时,可以取得一定健身的效果。例如,可以增强学生肌肉的力量,并且提高他们的耐力和速度等。通过对学生进行田径训练,可以使他们在田径课程学习中更积极、更主动,培养他们学习田径的兴趣,激起他们学习的欲望。从而培养高中生的坚强意志和品质,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不会过度的表现出孤独、焦虑和害怕。促进高中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完善他们的人格。
三、提升田径课程教学质量的方式
在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活动中,是以竞技体育为主要的教学内容的,同时也是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的一大特点。这种情况就很容易导致高中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对学生的健康标准有所忽视,教学也具有很强的机械性。在新课程标准之下,教师首先就要转变传统的观念,正确地定位自身的位置和角色,明确自己的职责和责任。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当作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和突破口,并且把“合作体育”作为与学生交流的联系的纽带,加强对新课程改革的研究与探讨。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使之能够更加适应新课程标准。
1.短跑类
短跑属于一种体能类的力量项目,它的特点就是运动的强度很大并且运动时间较短。在高中体育的教学中,短跑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同时也是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评价的一个重要的指标。但是长期以来,学生对短跑的积极性不高,参与短跑的兴趣也不高。因为短跑这一运动项目相对比较单一和枯燥。因此,在短跑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将途中跑当作教学的重中之重,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自身的身体特点来有针对性地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在安排教学的强度和内容的时候,也要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区别对待。教师要不断的丰富教学形式,可以采用接力赛和一系列与短跑相关的游戏来提升学生参与短跑的兴趣和活力。
2.长跑类
在高中体育的教学过程中,中长跑的训练和教学是一个很大的难点,同时也是不能缺少的重要运动项目。这一项目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心脏泵血功能以及肺换气功能。由于长跑的体力消耗比较大,而且在进行训练的时候枯燥乏味,学生难以提起学习长跑的兴趣。所以高中田径教师在进行长跑项目的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游戏以及上坡跑和牵引跑等项目,丰富教学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升长跑的教学质量。
结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高中田径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和相关的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该注重教学的实用性和社会学,设计科学的教学内容,在充分考虑到不同的学生的学习特点的基础之上,有针对性、有层次地开展田径课程的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全面提高教学的人文性,提高田径课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充分利用课程资源,积极引进新的时尚运动,将我国高中田径课程教学提升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 王健. 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1).
[2] 葛士顺. 从趣味田径运动角度探究田径选项课教学对策与改平[J]. 2011(3).
[3] 姜大庆、王志平、吴楠. 普通高校田径课陷入困境的原因与对策[J]. 2009(4).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物理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11-09
论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评价论文10-20
新课程标准下05-26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学反思11-16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的反思论文07-27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使用教材06-16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反思06-04
高中英语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标准09-08
小议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评价10-14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