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会计谨慎性原则

2024-08-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会计谨慎性原则(共8篇)

浅谈会计谨慎性原则 篇1

回顾中专短短两年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也因此我选择了续读大专,在中专期间本会计专业主要开设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会计职业道德等一系列关于会计理论知识的学科。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它对日常经济活动起着重要作用,而会计信息核算的谨慎更具有一定的经济后果。

《企业会计制度》从资产、负债及收益角度上全面体现了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要求,作为一项会计原则,谨慎性既有其合理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着局限性。可见谨慎性原则对会计信息正确判断的重要性,否则虚增资产、过大的夸大利润将给企业、国家带来重大的危害。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已成为企业经营的晴雨表,市场的多变使企业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加,经营风险增大,因此在会计核算中,充分的考虑了市场带给企业的各种风险,遵循谨慎性原则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企业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中,也对谨慎性原则作出了相应的规定。

所谓的会计谨慎性原则是指在进行会计核算时,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但不得计提秘密准备,也可以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竞争和风险的日益加剧,会计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越来越高。以投资者为主体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加重视与不确定性相关的风险信息披露,因此,谨慎性原则的遵循是必然的。可靠谨慎的会计信息对内部使用者来说,给予企业一定的盈余管理空间,有利于企业做出准确的经营决策,有利于保护债权人的利益,有利于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显然,在会计行业中强调谨慎性原则是在新的会计环境下保护会计目标能够做到充分实现。

从会计人员角度分析,谨慎性原则在实务操作中带有极大的主观性。受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职业判断能力的影响,从而导致会计信息的不可验证性。譬如,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无取得发票账单和还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情况下,《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按该接受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作为入账价值。而如何确定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需要看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高低。由于谨慎性原则具有主观和不可验证性,致使该原则易被滥用,从而极大的破坏了会计信息真实性使会计信息失去可靠性。所以谨慎性原则对于企业会计活动中每个核算环节的影响都是十分之大的。没有了谨慎性原则,会计核算

会无法继续工作下去,它们环环相扣,关系密切。

浅谈会计谨慎性原则 篇2

谨慎性原则, 亦称稳健性原则, 通俗地说是指在处理企业不确定的经济业务时, 应持谨慎的态度。凡是可以预见的损失和费用都应予以记录和确认, 对没有十足把握的收入则不能予以确认和入账。

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 会计目标从报告经管责任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转化, 谨慎性原则也逐渐成为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质量特征的会计信息的修订性原则。我国会计准则中规定, 企业在会计核算时, 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 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 少计负债和费用, 也不能计提秘密准备。谨慎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 谨慎性原则存在的基础是不确定性所处理的是“可能发生”的事项; (2) 对各种可能发生的事项, 特别是费用和损失, 在会计上确认和计量的标准是“合理核算”, 对可能发生的费用、负债既不视而不见, 又不计提秘密准备。对“合理”的判断则事实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3) 运用谨慎性原则的目的是在会计核算中充分估计风险损失, 避免虚增利润、虚计资产, 保证会计信息决策的有用性。

二、谨慎性原则的适用范围

谨慎性原则并不能应用于所有会计业务的处理, 只能应用于存在不确定性的业务。不能把谨慎性原则简单地理解为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对于处理真实可靠、能够准确计量的经济业务时, 只能如实反映准确计量, 不存在谨慎的问题。会计人员处理不确定性业务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会计业务的发生本身具有不确定性

会计处理有些经济业务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 其结果须通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 比较典型的是或有事项。谨慎性原则要求在充分披露或有事项的基础上, 对发生具有不确定性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处理时, 可适度预计或有事项可能引起的负债和损失, 而尽量不要预计或有事项可能发生的资产和收益。

2、经济业务确认和会计政策选择时的不确定性

会计规范规定的会计确认和会计政策选择标准一般是抽象、原则化的, 是会计实务基本特征的综合性体现, 是对会计业务做出的普遍性规定。而会计人员面对的会计业务是具体而复杂的, 会计人员在处理具体业务时自然面临着抽象、原则化的标准与具体、特殊的业务之间存在的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差别。在对经济业务进行确认时, 需按照会计标准对具体的会计事项进行职业判断。

3、经济业务计量时的不确定

会计计量是指准确确定经济业务的发生额。会计人员在处理会计业务时, 不仅要对经济业务进行分类确认, 还要进行计量记录。在确定经济业务发生大小的时候, 对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可以分成以下两类:一类是业务的大小可以取得实际发生的各种单据加以证实, 只用按照单据写明的发生金额进行反映即可;另一类是业务发生额的大小无法取得实际发生的单据加以证实, 业务发生的金额需由会计人员进行估计确定。在确认和计量过程中, 当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涉及的未来事项不确定时, 必须对其予以估计入账。

4、信息使用者信息需求的不确定性

会计处理的主要目的就是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财务变动状况等会计信息的需求。但会计信息使用者是多方面的, 既有内部管理者, 又有外部信息使用者, 各方面信息使用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其信息关注的重点以及对信息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另外, 企业经营的过程是持续不断的, 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会随着时间的推移, 社会状况、经济状况的不断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从谨慎性原则考虑, 企业对外提供的会计信息, 特别是会计报告应满足信息使用者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和不同时段的要求。企业不可能对各方面信息使用者分别提供报告以满足其个性化的信息需求, 这就要求企业应尽量了解企业信息使用者各方面的信息需求, 对外披露的会计报告应尽量全面的提供企业各个方面的会计信息, 并随着时间的变化不断加以改进, 以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三、实际运用谨慎性原则中存在的问题

1、谨慎性原则可能使企业操纵利润具有更强的隐蔽性

谨慎性原则是会计对经营环境中不确定性因素所做出的一种反映。比如存货, 计提存货跌价准期不备使得当期利润计算偏低, 期末存货价值减少, 会导致以后期间销售成本偏低, 从而使利润反弹。对于期末存货占资产比重较大的企业 (如房地产开发公司) , 这不失为操纵利润的手段。因此, 企业可能在某一会计年度注销巨额呆滞存货, 计提巨额存货跌价准备, 实现对存货成本的巨额冲销, 然后次年就可以顺利实现数额可观的净利润。这种盈余管理只需对期末存货可变现净值作过低估计, 而无需在次年大量冲回减值准备即可实现, 因而具有更强的隐蔽性。

2、谨慎性原则具有极大的主观臆断性

谨慎性原则的主观臆断性, 受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职业判断能力的影响较大, 可能导致会计信息的不可验证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中的“可变现净值”如何计量确定在制度中表述为:“可变现净值, 是指企业在正常经营过程中, 以估计售价减去估计完工成本及销售所必须的估计费用后的价值”。这三个估计中任何一个估计脱离实际较大, 可变现净值就难以计算正确。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 (或无形资产) 在无取得发票账单和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情况下, 制度规定按该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 (或无形资产) 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计算多少, 折现率选用多大, 都需要看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高低。由于谨慎性原则具有主观臆断和不可验证性, 致使该原则易被滥用以达到实现虚增企业利润和欺骗外部信息使用者的目的, 为企业进行利润操纵和会计欺诈造假提供了“合理”空间, 导致会计信息具有不可验证性, 造成了会计信息的失真。

3、会计人员职业水平较低, 滥用谨慎性原则

谨慎性原则在运用中的“可选择性”, 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目前, 虽然我国会计业的发展较为迅速, 但是所培养出的会计人员素质还存在较大的缺陷, 一是部分会计人员业务水平较低, 难以掌握新的核算要求, 更谈不上在会计实务中正确应用新制度。因为新制度中“可选择性”的范围日益扩大, 尤其是谨慎性原则应用的许多地方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如坏账准备提取的比例、存货可变现净值大小等等;二是部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低下。虽然这些会计人员知道如何准备应用谨慎性原则, 但基于特定目的, 往往会对这一会计政策进行滥用。

4、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较强, 企业资产和利润易被扭曲

会计政策是企业在会计核算过程中所采用的原则、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会计政策选择是企业在公认的会计准则、其他法规等组成的会计规范体系所限定的范围内, 管理当局在确认、计量、记录以及报告的整个过程中, 对可供选用的特定会计原则、会计基础、具体会计处理方法进行分析、比较, 通过主观判断, 选择有利的会计原则、程序和方法的行为。如在实际成本计价下, 发出存货的成本按什么价格计价, 是采用先进先出法, 还是采用后进先出法或加权平均法, 企业做出的任何一种选择, 都会使当期利润偏高或偏低;固定资产采用何种折旧法, 也会影响到当期利润高低。由于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较强, 使资产和利润的目的不一定能够完全实现。

四、完善谨慎性原则的对策

1、进一步完善会计法规

会计准则中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措辞, 比如“可能”“极有可能”“极小可能”等, 如何界定这些情况便成为影响会计选择和会计处理方法的重要因素, 所以在制度法规中应明确规定或说明。比如对企业的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进行严格规范, 严格限定企业会计选择、会计估计变更, 会计估计差错更正上的权力, 尽量减少对同类或类似业务处理方法的多样性和选择性, 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特有的业务做出分类的规定, 某些企业只能适用其中的某一类情况等, 从而缩小会计人员人为估计判断的范围, 使其估计判断也有章可循。

2、适当增加财务报表附注, 对冲突情况予以充分披露

有必要在信息披露中充分说明谨慎性原则的应用时间、范围和程序, 揭示因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而对企业财务和经营成果的影响程度及其变动情况。对于某些运用谨慎性原则处理的会计事项, 应在会计报表报告中加以阐明, 不但要反映影响金额, 而且应揭示会计事项的真实情况和会计人员的处理方法, 以使信息的使用者明确事实, 独立判断。充分的信息披露能有效地提高信息可比性, 从而使与企业有利害的关系者能准确地把握企业的财务状况, 防止冲突进一步恶化而误导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

3、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

任何会计原则、会计方法在会计实务中的贯彻和运用都离不开会计行为的主体———会计人员。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主要是指会计人员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 依据现有的法律法规和企业会计政策做出的判断性估计和决策。鉴于会计准则和制度中“可选择性”的范围日益扩大, 尤其是如何保证会计人员在应用谨慎性原则时把握好“度”, 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提高职业判断能力, 使其能够准确地把握谨慎性原则的实质, 在对不确定事项进行估计和判断时, 力求客观和公正, 避免主观随意性。提高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其一, 应当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会计人员必须遵纪守法、遵守职业道德;其二, 会计人员应系统掌握会计专业知识, 练好扎实的基本功, 还应具有强烈的责任心, 对本职工作态度严谨, 立足岗位, 踏实苦干;其三, 会计人员应不断更新专业知识, 加强后续教育, 还应主动与相关部门沟通, 具有团结协作精神。

4、加强审计监督, 强化企业风险意识

谨慎性原则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倾向性和主观随意性, 因此必须加强审计监督, 防止滥用和曲解谨慎性原则, 避免人为地加剧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对企业的内部管理者而言, 应认识到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只是会计对风险加以防范和管理的一个环节, 管理者不要过分信赖。要强化企业的内在约束机制, 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 优化会计行为, 从而使谨慎性原则得到合理的运用。并充分发挥独立审计的外部监督作用, 为谨慎性原则的正确运用构造“防御”体系。为防止企业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用或滥用谨慎性原则, 应加强以独立审计为核心的外部监督体系, 确保会计信息的公允性和谨慎性原则的合理运用。

摘要:本文分析了谨慎性原则的基本要求及适用范围, 指出了在实际运用谨慎性原则中存在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谨慎性原则的对策。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基本要求,适用范围,对策

参考文献

[1]丁晓东:谨慎原则的认识及思考[J].财会通讯 (学术版) , 2006 (10) .

[2]陈爱琴:浅谈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 (2) .

[3]左淑慧:浅谈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中的运用[J].管理荟萃, 2007 (10) .

浅谈会计谨慎性原则 篇3

一、谨慎性原则的含义及必要性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是指在受不确定性因素影响时,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必要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谨慎性原则的本质就是资本保持或资本维持,其经济含义是只有在资本得到维护或成本得到弥补以后,才能确认收益。

二、新会计准则中谨慎性原则的运用

1.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

资产减值准备制度的实施,其实质是用价值计量代替成本计量,并将账面金额大于价值部分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保证了各项资产的真实性,符合谨慎性原则。

2.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

有些上市公司在经营业绩不佳的情况下,任意调整固定资产的类别,将在用的固定资产列为闲置,降低因计提折旧而增加的费用金额来调整利润,使得财务报表不能公允地反映企业的真实状况。而对所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可以保证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成本费用的连续性,真实性。

3.收入的确认

收入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收入是从企业的日常活动中产生的,而不是从偶发的交易或事项中产生的。(2)收入的取得可能表现为企业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或者资产增加和负债减少两者兼而有之,最终将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增加。(3)因所有者投入资本产生的经济利益流入不属于收入。

4.或有事项的确认

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不应当确认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同时对或有事项确认作了明确的规定:如果与或有事项相关的义务同时符合以下条件,企业应将其作为负债:该义务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该义务的履行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该义务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5.关联方交易的披露

《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第二条规定:“企业财务报表中应当披露所有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相关信息。对外提供合并财务报表的,对于已经包括在合并范围内各企业之间的交易不予披露,但应当披露与合并范围外各关联方的关系及其交易。”

三、谨慎性原则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1.谨慎性原则的相关条款缺乏可操作性

由于会计准则和会计政策规定不明确,导致企业进行会计核算时,可以根据企业自身的目的来随意选择会计核算方法,这样就使资产和利润缺乏一定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2.会计人员在实务操作中带有极大的主观性

由于谨慎性原则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很多时候依靠人的主观判断,具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所以此原则的运用会使会计工作可能发生一些与客观实际不符,无疑会对企业发展方向和发展方式产生重大影响。

3.谨慎性原则与客观性原则的冲突

客观性原则就是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谨慎性原则要求在会计实务中确认可能发生但尚未发生的损失与费用,这明显与客观性原则相矛盾。

4.市场价格机制对谨慎性原则运用的制约

从当前的市场状况来看,除了对上市公司股权投资、债权投资以及少数商品在市场上和有关部门颁布的价格信息外,许多商品的市场价格信息难以获取,并且绝大多数商品及股权难以确定其公允价格,即难以确定资产的可变现价值,包括应收账款的回收率及可能性均是会计人员难以把握的,这往往靠他们的职业判断力。

5.谨慎性原则在我国实际运用中的不均衡性

《制度》明确规定境外上市公司、境内发行外资股和香港上市的上市公司必须按上述方法计提四项准备金。

6.绩效评价体系不合理

目前,我国企业绩效评价仍然以利润为主。企业主管部门和所有者对企业经理业绩评价也以利润为主要指标。这些做法无疑为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设置了制度障碍。

四、合理运用谨慎性原则的建议

1.谨慎性原则的相关条款应具有可操作性

由于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与制度规定不够明确,才给虚增资产和操纵利润等现象创造了一定的空间。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应出台相应解释性规定,限定上市公司具体业务的操作,最大限度的保证其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公允性,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

2.积极防止人为操纵的行为出现

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在使会计核算更加统一化、规范化和国际化的同时,也给了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更大的自主权。

3.缓解谨慎性原则与其它原则的冲突

在运用谨慎性原则的同时,考虑到其他会计核算原则的运用,合理确定各项原则的优先顺序。

4.进一步完善市场价格机制

随着我国市场体系的逐步建立,有关部委及各省应建立和完善各种价格信息中心及信息报价系统,定期向社会发布全国或全省的各类商品的交易价格,使各企业对资产的计价具有合理统一的依据。

5.扩大谨慎性原则运用范围与适度运用相结合

通过逐步扩大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范围,促使各不同类型的企业在同一市场中进行公平竞争,使投资者及债权人对企业的分析有较强的可比性,从而使会计信息成为其真正决策的有效信息。

6.充分发挥独立审计的外部监督作用为谨慎性原则的正确运用构造“防御”体系。

应加强以独立审计为核心的外部监督体系,确保会计信息的公允性和谨慎性原则的合理运用。

7.将谨慎性原则的运用与会计信息的充分披露有机地结合起来

谨慎性原则的运用首先是对会计领域中存在的不确定性事项进行判断时所体现的一种态度;其次,才表现为一系列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

会计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及其局限性 篇4

1.1 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

谨慎性原则针对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因素,要求人们在会计处理上充分估计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损失,提供反映经营风险的信息,这样有利于保护投资人的权利,也有利于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但谨慎性原则若使用不当也可能降低企业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可比性,使会计信息失真。因此,有必要对谨慎性原则的运用进行严格规定,以扬长避短,发挥其最大作用。《企业会计准则》第二章第18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企业会计制度》(以下简称《制度》)第11条第12项规定:“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但不得计提秘密准备。”这是《企业会计准则》和《制度》对会计核算中贯彻谨慎性原则的一般要求。

1.2 谨慎性原则在财务分析中的运用

谨慎性原则在财务分析中的应用主要是就短期偿债能力、企业资产运营效率等进行初步分析,旨在分析谨慎性原则在中国目前财务会计中的运用情况。

(1)短期偿债能力分析中的运用。谨慎性原则在短期偿债能力分析中的作用是通过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来体现的。在计算流动比率指标时予扣除或根据具体情况按一定比例扣除。另外,在资产负债表的流动负债中最好应加上将有可能发生的可以预计的或有负债,如产品质量保证金、诉讼赔偿金等。速动资产是指变现能力较强的流动资产,速动比率更充分地体现了谨慎性原则的要求。

(2)企业资产营运效率分析中的运用。谨慎性原则在企业资产营运效率分析中的运用是通过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固定资产周转率来体现的。应收账款周转率是指在一个会计年度内应收账款转为现金的次数。存货周转率指标反映在一个会计期间存货周转次数,一般越高越好。固定资产周转率指标越大,表示固定资产周转率越高。

2 慎性原则在我国财务会计改革实践中的运用情况分析

谨慎性原则在我国财务会计改革过程中曾引起理论界和实务界广泛的争议,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过度谨慎性。我国企业在实施承包经营过程中,为了自身利益,行为短期化进行掠夺式生产,而谨慎性原则成为企业承包者隐瞒利润,逃漏税收的秘密武器;另一个是谨慎性不足问题。我国企业谨慎性原则实施范围仍显狭窄,离充分谨慎性原则还有一定距离。比如存货,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使得当期利润计算偏低,期末存货价值减少,导致后期销售成本偏低,从而使利润反弹。对于期末存货占资产比重较大的企业(如房地产开发公司)来说,这不失为操纵利润的手段。由此,企业可能在某一会计年度注销巨额呆滞存货,计提巨额存货跌价准备,实现对存货成本的巨额冲销,然后次年就可以顺利实现数额可观的净利润。这种盈余管理只需对期末存货可变现净值作过低估计,而无需在次年度大量冲回减值准备即可实现,因而具有更强的隐蔽性。

因此,提供客观、真实和公允的财务会计信息是企业应用谨慎性原则的目的。只有对基于谨慎性原则指导下编制的财务报表有充分的理解,广大投资者才能进行更为准确客观的财务分析并最终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2.1 谨慎性原则实际运用的局限性

由于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较强,使资产和利润达到客观性要求的目的不一定能够完全实现。

(1)实际成本计价下,发出存货的成本按什么价格计价,是采用先进先出法或加权平均法。企业作出的任何一种选择,都会使当期利润偏高或偏低。

(2)固定资产采用快速折旧法还是采用直线折旧法,也会影响到当期利润偏高或偏低。

(3)短期投资计提跌价准备时,可分别按投资总体、投资类别、单项投资计提。如果某项短期投资比重比较大(如占整个短期投资金额10%及以上),应按单项投资为基础计算并计提跌价准备,但究竟采用哪一种,企业自定。

(4)企业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一般有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账龄分析法和销货百分比法)和比例由企业自定。诸如以上情况,都会由于选择性较强而出现不同的结果,形成资产价值和利润不实的情况。

2.2 谨慎性原则在我国实际运用中的不均衡性

《制度》明确规定境外上市公司、境内发行外资股和香港上市的上市公司必须按上述方法计提四项准备金。其他上市公司则只是参照执行,而对于占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非上市国有企业,则更未明确,因而谨慎性原则在我国的运用范围上就存在极大的不均

衡性,这对于同为发行A股的公司和在同一市场竞争环境中的企业来说存在着苦乐不均;他们体现出来的业绩更存在着不可比性,因而同样经营效益的企业由于有着A、B股的区别,则有B股的企业不具备配股条件,而无B股只有A股的企业则具备配比股条件;同时,他们的市场形象、股票价格及信用等级也大不一样,这不能不说是谨慎性原则在我国运用的一大局限。

2.2.1 《制度》中某些条款缺乏可操作性

目前,我国新颁布的《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在很多方面体现了谨慎性原则对会计实务的规范,但是,随着各个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谨慎性原则应用倾向明显增强,某些条款缺乏可操作性的弊端也明显显出,表现在:

(1)计提减值准备比例不规范。如《企业会计制度》第51条规定“企业应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制度未对减值准备的计提比例作出明确规定。这就使某些情况相同或相似的企业在会计报告中出现较大差异,而企业在计提准备时没有披露充分信息,也使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报告数据的可靠性和可比性产生质疑。

(2)制度要求对会计政策变更引起的差异要进行追溯调整。而某些差异,如固定资产折旧政策变更引起的差异进行追溯调整可能好几年甚至几十年,既要调整企业所得,还要调整所得税费用,操作难度及工作量很大。

(3)将计提准备作为盈余管理手段。《制度》明确规定企业在运用谨慎性原则时“不得设置秘密准备”,但某些企业迫于业绩考核、申请贷款、发行债券或配股等需要,将计提准备作为粉饰业绩、进行盈余管理主要手段。

2.2.2 绩效评价体系不合理

目前,我国企业绩效评价仍然以利润为主。企业主管部门和所有者对企业经理业绩评价也以利润为主要指标。一些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甚至通过不计提准备或部分计提准备的做法达到目标。财务分析中,“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等利润指标,往往对企业上市、配股产生深远影响。这些做法无疑为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设置了制度障碍。

2.2.3 实务操作中带有主观臆断性

成本与可变现净值中的“可变现净值”如何计量确定,《制度》中表述为:“可变现净值,是指企业在正常经营过程中,以估计售价减去估计完工成本及销售所必须的估计费用后的价值。”这三个估计,任何一个估计脱离实际较大,可变现净值就难以计算正确。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在无取得发票账单和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情况下,《制度》规定:“按该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计算多少,折现率选用多大,都需要看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高低。由于谨慎性原则具有主观臆断和不可验证性,致使该原则易被滥用,从而极大地破坏了会计信息的宏观性,使会计信息失去可靠性,而为不同企业、不同经营者用于不同目的,为企业经营者调节年度损益,均衡股利分配甚至逃避税款大开方便之门。

3 谨慎性原则的改进思路

3.1 扩大谨慎性原则运用范围与适度运用相结合

通过逐步扩大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范围,促使各不同类型的企业在同一市场中进行公平竞争,使投资者及债权人对企业的分析有较强的可比性,从而使会计信息成为其真正决策的有效信息。应用谨慎性原则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它的运用程度,过度谨慎性或谨慎性不够都会降低应用谨慎性原则的优点,使企业的财务情况和经营成果得不到准确的`揭示,从而使企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在决策等方面受到误导。可行的方案是寻找一个应用谨慎性原则的平衡点,以使谨慎性原则的优点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将其自身的缺陷约束在最小的范围内。当然,“适度”的把握有赖于会计人员准确的职业判断,需要会计人员正确理解和把握谨慎性原则的精神实质与制约因素。因此,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是确保谨慎性原则适度运用的关键所在。

3.2 对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进行必要的约束

在适度谨慎性的会计实务中,可以对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前提和应用条件进行必要的约束,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会计人员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例如,对存货应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制定了预期销售价格下降;制成和销售存货的成本将增加两项应用前提,并且规定存货的市价只能在一个有上下限的范围内应用。此外,对固定资产折旧的提取额不能超出其原始成本。由于这些约束条件限制,使得谨慎性的会计程序与方法将要依据客观前提而定,减少了操作上的随意性,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地预防和避免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冲突。

3.3 推行谨慎性原则要循序渐进

由于谨慎性原则贯穿于会计工作各个方面,因此,设计各个方面利益关系,谨慎性原则的运用会减少企业利润,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国家财政收入,有关部门应加强对谨慎性原则运用的监管,在非上市公司执行谨慎性原则时,应指定若干事实细则和操

作指南,推行时必须循序渐进,逐步有计划的进行。

3.4 体现谨慎性原则的会计准则、制度和相关条款应尽量具有可操作性

从我国现有会计规范看,有些体现谨慎性原则的具体方法操作性是比较强的,如后进先出法、加速折旧法等。但企业会计制度中关于资产发生减值的判断标准不够明确,特别是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作为决定资产减值准备数额决定因素的“可变现净值”的确定较为困难,这为企业利用谨慎性原则进行操纵留下了一定的空间。因此,应就“可变现净值”的确定问题指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标准,以指导企业的会计实践。

3.5 加强诚信教育,提高会计人员职业水平和判断能力

目前我国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还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应加强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会计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才会有求真意识;第二,会计人员应系统地掌握会计专业知识,练好扎实的基本功;第三,会计人员应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加强后续教育。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必然导致会计领域的不断拓宽,会计理论的不断完善和会计方法的不断更新,这就要求会计人员不断吸收新知识来解决问题。

总之,在我国实行谨慎性原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但在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过程中要注意一个“度”的问题,只有适度地应用谨慎性程序和方法,才能真正揭示谨慎性会计的本质。

参考文献

1 李晓慧.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及其完善探微[J].经济问题,(5)

2 卫东,陆苏.试论稳健性原则在财务会计中的运用[J].财税天地,(1)

浅谈会计谨慎性原则 篇5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是指企业在进行经济管理会计核算时,要遵循谨慎性原则,这样可防止抬高资产和受益,压低负债和费用,并起到预警风险和化解风险的作用。其具体做法是:推迟确认收入,尽早确认费用,低估资产,高估负债。合理运用谨慎性的原则,有效防止企业虚夸资产、企业包装上市、扩大利润的现象发生,可为众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更加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既保护了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又提高了企业的经济管理效率,有利于企业做出准确的经营决策,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经济利润。

1 谨慎性原则存在的前提条件

谨慎性原则是指:针对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而采取的一种会计核算上的谨慎态度。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不确定性、风险性和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是谨慎性原则存在的前提条件。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是和社会经济环境是密不可分的,物价变动指数、税率例率、通货膨胀等因素将影响会计信息,使企业的资产不断发生变化。会计系统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也会影响会计信息不准确。企业为了在经营中谋取超额的`经济利益,必然会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在企业的会计信息中也存在着不确定性。对于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来说,如何预测商业风险,如何避免商业风险,是企业所面临的艰巨任务。而会计的谨慎性原则正是减少风险的有效方法,合理应用谨慎性原则能对企业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合理估计,有利于保护股东利益和提高企业市场的竞争力。

谈财务管理中谨慎性原则及应用 篇6

财务管理中谨慎原则也称稳健原则,是指在某一会计处理方法有几种方案可供选择时,要选择对净收益和财务状况产生影响的乐观程度最小的那一种方案,即要求人们在会计处理上持谨慎态度,充分估计可能的风险和损失,尽量少计和不计可能获取的收益,把风险和损失缩小到最小范围。具体而言,就是对于资产和收益确认倾向于“从缓认可”,计量上“宁低忽高”而对负债和费用在确认上遵循“从速认可”,计量上“宁足忽缺”的方法。对经营的不稳定性和风险性的各种因素作出谨慎的反映和处理以保持企业的稳健经营,增强企业后劲。

一、在财务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其对策。

《企业会计准则》第十八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原则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这是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一大突破。它充分体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客观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⒄梗笠档氖谐》缦铡⒕缦铡⑼饣惴缦盏炔蝗范ㄒ蛩丶本缭龀ぃ诓莆窆芾砩隙蓟岽嬖诤芏辔侍猓渚咛灞硐衷谝韵录父龇矫妫?/span>

1、企业短期行为。

企业经营中的短期行为是个普遍问题。我国经济是以国有经济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拥有国有资产所有权,企业享有经营权,考核一个企业经营者的能力通常只是看企业的经济效益。这就有可能造成某些企业经营者为了显示自己的业绩,只顾当前效益而忽视企业的长远利益,不对企业资产保值负责的短期行为。其表现主要有该摊的费用不摊、该提的折旧不提或少提等,导致成本不实,潜亏挂帐,利润增大,不良资产增加,资产保值增值出现虚假成分。按谨慎性原则要求进行资产计价,提足必要的准备基金,可以防止企业收入超分配,有效地遏制这种短期行为。

2、国有资产能否保持完整性。

长期以来,国有资产遭受的侵蚀十分严重表现在固定资产折旧率低,资产补偿不足,资产价值从分配渠道中流失;企业与外部债权债务关系日益复杂,呆帐坏帐损失随之增大,企业很多债权难以实现,虽已挂帐,却造成事实上的损失等等。若按谨慎性原则加以处理,不仅使资产价值得到足额补偿,而且呆帐损失也可以得到弥补,从而保证了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3、会计信息质量的问题。

运用谨慎性原则,对可能发生的坏帐等潜在损失予以合理确认和反映,使会计报表等信息资料真实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从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因为,将可能发生的坏帐损失通过计提坏帐准备金,以坏帐准备的形式作为应收帐款的抵减科目在资产负债表上列示,可以提醒报表使用者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应收帐款并不一定就能实现,或者说,该资产的实际价值有可能低于报表数字。由此使资产负债表真实地反映出了企业的债权情况。

4、应该规范会计改革方法。

近年来,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对会计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国家为增强国有大中型企业活力,采取了在规定范围内适当提高折旧率扩大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的资金来源;为增强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允许企业计提坏帐准备金等做法,都已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谨慎性原则。谨慎性原则为上述方法提供了依据,从而使这些做法规范化、制度化。

二、慎性原则在会计中的具体应用。

目前谨慎性原则在我国会计工作中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存货计价。

传统的存货计价方法有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由于近几年我国的物价水平普遍处于上升状态,因此又产生了比较科学的后进先出法。由于个别计价法的适用范围小,加权平均法的作用又介于先进先出法和后进先出法之间,所以我们重点对先进先出法和后进先出法加以分析。

先进先出法是假定先购进的存货先发出,并根据这一假定的成本流转顺序,对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进行计价。它的优点是存货成本流动比较接近于实际的货物流动,期末结存商品价值比较符合物价变动趋势,也使管理人员不能随意操纵收益变化,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后进先出法是假定以最后购进的存货先发出,并根据这一假定的成本流转顺序,对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进行计价。他的优点是较好地使接近当期的成本与当前的收入相配比,从而计量的营业收益较为真实。

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先进先出法适用于市场价格普遍处于下降趋势的商品。因为采用先进先出法,期末存货余额按最后的进价计算,使期末存货的价格接近于当时的价格,真实的反映了企业期末资产状况;期末存货的帐面价格反映的是最后购进的较低的价格,对于市场价格处于下降趋势的产品,符合谨慎原则的要求,能抵御物价下降的影响,减少企业经营的风险,消除了潜亏隐患,从而避免了由于存货资金不实而虚增企业帐面资产。这时如果采用后进先出法,在库存物资保持一定余额的条件下,帐面的存货计价永远是最初购进的高价,这就造成了存货成本的流转与实物流转的不一致。

后进先出法适用于市场价格处于不断上涨趋势的商品。因为采用后进先出法,发出材料的单价比较接近市场价格,而企业期末存货的帐面价值反映的是最初购进或发生的存货价值对物价呈上涨趋势的产品在计价上持稳健态度这样企业的经营利润能够比较客观合理地反映企业经营成果。这时如果采用先进先出法,则使早期的低成本与现在的营业收入配比,使毛利虚计,这样势必造成企业的短期行为,在企业较高盈利水平假象的背后隐藏着很大的潜亏因素,留给企业无法消化的历史包袱,增加企业经营风险。

因此,企业采用哪种存货计价方法,要视价格变动趋势而定。从谨慎的角度出发,宁可选择少计期末存货价值,高估发出成本的方法以便保证企业的存货重置能力,确定企业的真实利润。

2、关于固定资产折旧。

对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是谨慎性原则的又一典型应用。固定资产的一个主要特征是能够连续在若干生产周期内发挥作用并保持其原有的实物形态,其价值通过提取折旧的形式逐渐转移到产品中去,实现价值补偿。长期以来我国对固定资产折旧一直采取平均年限法和工作量法,按固定资产使用年限或固定资产所能工作的时数平均计算折旧。忽视了由于技术进步而引起的价值上的损失及物价上涨因素。《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如符合有关规定,也可以采用加速折旧法。”行业会计制度进一步规定某些企业经财政部门批准可以在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中选定一种方法进行加速折旧。

双倍余额递减法是在不考虑固定资产残值的情况下,用固定资产帐面上每期期初的折余价值乘以双倍直线折旧率计算确定各期的固定资产折旧额的一种方法。

年数总和法是将固定资产的原值减去残值后的净额乘以一个逐年递减的分数计算每年的折旧额的一种方法。

加速折旧法的显著特征是在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内早期多提折旧,后期少提折旧,计提的折旧额逐年递减但并不改变固定资产的应计提折旧总额。因此加速折旧法符合谨慎性原则它不仅使固定资产的有形损耗得到补偿,由于技术进步引起的无形损耗也得到及时补偿,同时减少了货币时间价值的损失,加快了固定资产的更新换代,提高了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盈利水平,而且增加国家财政收入。随着国家财政实力的增强,加速折旧法的使用范围会不断扩大,为大中小型企业创造更加平等的市场竞争环境。

3、关于无形资产。

所谓无形资产是指不具有实物形态,可供企业长期拥有其经济效益并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特殊资产。它的高度不确定性,具体表现在无形资产的计价、摊销两个方面。因此,无形资产在这两方面的核算应贯彻谨慎性原则。

1)、关于无形资产的计价。

无形资产可以在较长时期内为企业提供经济效益,但所提供的未来经济效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也就是说无形资产的价值使用量和使用收益不能准确计量。这一特征决定了对无形资产计价应遵循谨慎性原则。企业对无形资产的计价,应按照支出确指性、使用效益性的要求计价入帐。这样做对企业来说虽然压低了资产,抬高了费用,但也调低了企业当期利润减轻了企业当期税负,增加了企业自主财力,从而促使企业加速对无形资产的开发和利用,为企业提供更多的经济效益。

2)、关于无形资产的摊销。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各种无形资产应当在收益期内分期平均摊销。其原因主要是:企业入帐的无形资产是将成本、费用资本化的资产,其价值量可以确定;尽管无形资产的有效期限难以确定,但企业拥有的各种权利特权通常是有限的。依据谨慎性原则,应当对无形资产在有效使用年限内进行摊销。

目前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统一采用平均法即将无形资产的价值按有效期限平均分摊到各会计期间负担。但无形资产的内容较多,有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商誉等,虽同属无形资产但各自的具体特征又有所不同,即使是同一种无形资产,取得的途径也未必一致,因而摊销方法及摊销年限不应统一按上述规定来处理。象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等在其有效使用期限内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基本上是稳定的,采用直线法较为合理。但若是专利权或非专利技术,就应区别情况予以处理。

4、关于坏帐准备。

现行《工业企业财务制度》规定,企业若对被投资单位拥有实际控制权的应当采用权益法核算。所谓权益法就是按投资企业在被投资企业产权中占有的实际份额核算股票投资的方法。具体作法是:股票购入后按实际成本入“长期投资”帐,期末被投资企业盈利时,按投资比例计算出应享有的份额作为长期投资的增加;被投资企业亏损时,按投资比例计算出相应的数额减少长期投资的帐面价值,收到被投资企业分配的股利时,减少“长期投资”帐户的帐面价值。

企业长期投资的价值不取决于原始投资额而是取决于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状况,经营的好被投资企业产权增加,投资回报率增加;经营不善被投资企业产权减少,投资回报率减少甚至回报率为零。采用权益法核算长期投资,被投资企业产权的增减变动即被投资企业财务报表上损益额和股利分配额的任何变化都会引起企业“长期投资-股票投资”帐户的帐面价值的相应变化,使企业随时预计可能发生的损失对长期投资的风险作出谨慎处理。

三、正确理解和运用谨慎原则,防止过度谨慎。

随着市场体系的发育和发展,市场机制作用的领域逐步扩大,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企业的经营风险随之增大。为此,必须大力进行企业制度尤其是产权制度的改革,通过理顺产权关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同时,要切实维护国有资产的产权,使企业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客观上要求我们正确理解和运用谨慎性原则,对于过度谨慎应加以限制,以实现企业资产保值增值。

1、通过法律对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加以科学的必要的限制。

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用谨慎性原则,必须服从于其价值目标和利益关系因此国家必须通过法律对其加以科学的必要的限制,使其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

新企业财务制度对谨慎性原则作了相应规定。如允许企业按年末应收帐款余额3%--5%计提坏帐准备金;允许部分技术更新快的企业采用加速折旧法等,这些规定为谨慎性原则的正确应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在实际工作中对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过度谨慎的问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的经营活动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市场竞争环境和经营风险。因此,国家应加强立法,内容上应明确指出运用时的限制条件,如不允许过分提取准备金,故意压低资产或收益,故意抬高负债或费用等,以防范过度谨慎的行为,堵住违法的漏洞,同时制定对违法的处罚条例,加强执法力度。尤其是在目前市场机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利用谨慎性原则作为企业增强竞争能力的手段国家必须通过法律对其加以监督和管理。

浅谈会计谨慎性原则的特点与应用 篇7

关键词:会计,谨慎性,原则,特点,体现

会计信息可以反映出企业的经营状况, 通过制定会计报表, 可以对企业的管理者提供重要的参考, 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时, 会计信息也可作为重要的依据。当前社会, 市场经济发展比较快, 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竞争力, 必须制定出顺应社会发展形势的战略。企业的会计人员需要对工作方式进行创新, 还需要做好市场调查工作, 一定要结合企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市场需求, 对企业的经营战略进行优化。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质量, 会计人员需遵循谨慎性的原则, 要端正工作的态度, 还要具有风险意识以及质量意识, 这样才能降低出现纰漏的概率。

一、会计谨慎性原则概述

(一) 会计谨慎性原则的概念

会计工作是一项严谨的工作, 会计人员除了需要掌握专业的会计知识, 还需要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会计工作需要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西方国家对会计谨慎性原则的定义为:企业会计部门需要对经营利润进行评估, 在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经济损失进行估算。我国对会计谨慎性原则的定义为:企业在会计核算的过程中, 需要对企业运转中出现的资产以及收益进行计算, 这一过程需要保证严谨性以及精确性, 要对企业所承担的负债进行准确的估算。只有树立正确的谨慎性原则, 并应用于实际的会计工作中, 才可以确保会计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计算出的会计信息更加具有合理性, 使得企业制定明确的发展决策, 促进企业更繁荣的发展。然而, 部分会计人员对于谨慎应原则的意识薄弱, 工作积极性不高, 最终导致会计信息出现失真的现象, 这对企业的正常运转是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 本文就以会计谨慎性原则问题为重点研究课题, 从会计谨慎性原则的特点与应用角度出发, 总结出一些自身的观点。

(二) 会计谨慎性原则的内容

会计谨慎性原则包括多项内容, 首先, 会计人员对计提资产进行减值操作, 当企业销售的产品出现降价问题后, 要对储存的货物做好调价准备。当企业短期资产的价值下降后, 很多缺乏工作经验的会计人员都会忽视这一问题, 当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出现贬值问题后, 一定要做出相应的下调准备, 企业固定资产出现贬值, 或者企业经营建设的项目出现减值问题后, 都需要做好下调准备。其次, 会计人员在对企业存货进行计价时, 要采用后进前出的方式, 要对存货的成本以及市场的价格进行对比。最后, 企业的会计人员在进行资产折旧时, 还需要采用加速折旧的方式, 这可以准确的估算出企业的负债以及盈利状况。只有遵循会计谨慎性的原则, 才能保证会计工作的质量, 才能准确的衡量出企业的经营水平。

二、谨慎性原则的特点

会计核算需要遵循谨慎性的原则, 这一原则也有自身的特点, 比如, 在对企业资产价值进行划定的过程中, 可以反映出企业经营运转中产生的损失以及受益。会计人员在核算的过程中, 需要采用多种计算方法, 为了保证会计核算的质量, 会计人员还需要选择可以将其企业本期净资产的核算方法, 这有利于对企业资产的预算。在对企业负债进行核算时, 需要采用精确度比较高的方法, 而且不能混入企业经营的收益。谨慎性原则可以保证会计人员选择最可靠的方式对企业的资产进行估算, 还可以了解到企业经营中产生的损失。在核算的过程中, 最重要的就是在企业资产贬值情况下, 做好计提准备。

另外, 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 还会产生较多的不确定因素, 这也使得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 存在较多的风险, 会计谨慎性原则有利于规避风险, 会计人员可以对企业存在风险产生的损失进行合理的评估, 这可以衡量出企业的负债能力, 还可以避免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 出现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市场经济体系在出现变化后, 企业的资产价值会受到一定影响, 只有做好会计核算工作, 才能避免资产减值对企业经营造成不良影响, 会计谨慎性原则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可以保证企业稳定的经营, 还可以避免企业出现资金流失等问题。在出现资产编制问题后, 要做好相应的减值准备, 这样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企业在受到其他不确定因素影响时, 导致企业无法正常运转, 企业必须要根据自身实际的运营情况来做出正确的职业判断, 还需要预估出一切潜在的风险以及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不能过于高度资金的收益, 更不可以低估负债的可能性, 这是因为市场经济体制随时都在变化, 生产价格并不固定不变的, 也会随着市场变动而发生改变。在遇到上述情况时, 会计人员要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 在确定企业资产不会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或是呈现下降趋势时, 企业必须要充分做好减值的准备措施。

三、谨慎性原则的应用

谨慎性原则的具体内容中体现出了很多会计工作中应该体现出的一些重要原则, 这些原则在整个会计工作中都应该被严格执行, 下文中, 笔者结合自己的经验对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做相应的阐述。

(一) 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准则中的体现

1. 无形资产会计工作中谨慎性原则的集中体现。

在无形资产会计准则中规定:企业依靠自身的能力开发出来的无形资产, 并且资产获得了法律的许可的其具体的价值应该按照其在注册时所花费的费用以及在邀请律师的过程中所花费的费用来最终确定, 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要求来申请相关的费用, 也就是说对研究的资产费用不能进行资产化的处理, 只能将其计算到当期的损益当中。

2. 借款费用会计准则中谨慎性原则的体现。

相关的制度规定专门借款通常就是指企业为了构建运营中需要的固定资产而向金融机构借入的款项,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能够更加容易实现借款的资本化, 但是对于不是专门借款的部分是一定不能将其进行资本处理的, 专门借款的资本化也要满足一些基本的条件, 一是资产已经支出, 二是专门借款也已经产生, 固定资产的构建已经开始进行, 只有这三个条件都满足, 才能将专门借款资本化, 资本化条件的设定是为了避免一些企业打着专门借款的旗号对非专门借款也进行资本化操作。相关的部门也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已经达到了预定的状态也制定了一定的判断要求, 也就是企业在固定资产在进行试运行之后能够正常的生产就应该是已经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和状态, 这样可以对上市公司的固定资产资本化进行有效的控制, 这些都是谨慎性原则的具体展现。

(二) 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

1. 按照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报有关方案。

坏帐准备方案一经确定, 不得随意变更;如需变更, 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预以说明。在确定坏帐准备的比例时, 企业应当根据以往的经验、债务单位的实际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等相关信息予以合理估计, 除有确凿证据表明该项应收账款不能够收回或收回的可能性不大外 (如债务单位已撤消、破产、资不抵债、现金流量严重不足、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等导致停产而在短时间内无法偿付债务等, 及3年以上的应收账款) , 以下几种情况不能全额计提坏帐准备: (1) 当年发生的应收款项; (2) 计划进行重组的应收款项; (3) 与关联方发生的应收款项, 及其它已逾期但无确凿证据表明不能收回的应收款项。

2.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由于企业经营环节如果发现某一固定资产发生减值, 应当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在资产负债表中如发现存在下列情况, 企业应计算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 以确定固定资产是否发生减值: (1) 固定资产市价大幅下跌, 其跌幅大大高于因时间推移正常使用而预计的下跌, 并且预计近期不可能恢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资产的市场价格是其价值最为直观的表现形式, 如果某一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大幅下跌, 并且预计近期不可能恢复, 那么, 这一固定资产就可能发生了减值。 (2) 企业所处经营环境, 如技术、市场、经济或法律环境, 或者产品营销市场在当期或在近期发生重大变化, 并对企事业产生负面影响。

四、结语

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 需要做好会计核算工作, 这可以保证企业经营利益的最大化, 可以保证企业在经营运转的过程中, 出现的经济损失大大减小。会计谨慎性原则有着自身的特点, 掌握这些原则, 可以提高会计核算的质量。企业的会计人员需要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 还要掌握专业的技能, 在核算的过程中, 要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以及数据的精确性, 这样可以降低企业经营的风险, 可以对企业经营策略进行有效的调整, 是促进企业稳定发展的有效途径。会计谨慎性原则虽然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但是可以降低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风险。

参考文献

[1]杜仓红.浅谈谨慎性原则在会计中的应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 (16) .

[2]马梅芝, 程鸣.会计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及其局限性[J].科技创业月刊.2006 (12) .

[3]黄祖宏, 尹杰.浅谈对会计谨慎性原则的理解与应用[J].冶金财会.2003 (03) .

论会计工作中的谨慎性原则 篇8

摘要:本文从会计结构的角度,论述了谨慎性原则在我国现代会计中的具体运用,以及我国实施谨慎性原则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运用;问题

谨慎性原则亦称审慎原则、稳健性原则、稳健主义、保守主义等,在会计环境中存在不确定因素和风险、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的精确性受到影响的情况下,应运用谨慎的职业判断和稳妥的会计方法进行会计处理。充分预计可能的负债、损失和费用,尽量少计或不计可能的资产和收益,以免会计报表反映的会计信息引起报表使用者的盲目乐观。

谨慎性原则可以体现在确认、计量、报告等诸方面。它要求会计确认标准稳妥合理;会计计量不得高估资产、权利和利润;会计报告提供尽可能全面的会计信息。

一、谨慎性原则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谨慎性的模糊规定易造成原则应用中的主观臆断性。企业常利用谨慎性原则的模糊性规定而不充分估计风险和损失,滥用该原则以达到实现虚增企业利润和欺骗外部信息使用者的目的,为企业进行利润操纵和会计欺诈造假提供了“合理”空间,导致会计信息具有不可验证性,造成了会计信息的失真。

2.税法制约了谨慎性原则的应用。现行税法对税前列支的费用规定有别于会计制度,导致企业当期账面利润因准备金的提取而减少时,还需补交所得税,并直接增大企业当期的现金流出,这使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受到了限制。

3.市场价格机制的不完善制约了谨慎性原则的应用。目前除对上市公司股权投资、债券投资及少数商品在市场上颁布信息外,绝大多数商品及股权缺乏相关信息的参考,难以确定其公允价格,即难以确定资产可变现值,市场价格机制和信息披露状况使谨慎性原则难以落实。

4.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相冲突。谨慎性原则强调预计可能的损失而完全不确认利得,将会违背真实性和可靠性原则,与客观性原则相冲突。谨慎性原则将现在尚未发生的、未来发生的损失和费用提前计入损益,显然违反了“不是本期发生的费用均不得计入本期”的权责发生制原则。谨慎性原则体现的是尽可能在当期确认可能的损失、费用,滞后确认或不确认可能的收益,这种核算方式必然会削减企业的正常利润,又与配比原则相冲突。在谨慎性原则下,成本与市价孰低法的应用,又是对历史成本原则的背离。另外,应用谨慎性原则还会与可比性原则和一致性原则发生冲突。

5.会计入员职业素质制约了谨慎性原则的应用。目前,企业提取减值准备的方法和计提比例、对或有事项的判断都需要会计人员具有较多的经验和较高的专业素质,而会计人员缺乏职业判断能力则限制了谨慎性原则的应用。

二、谨慎性原则在我国现代会计中的具体运用

1.提取坏账准备。在商业信用的情况下企业的产品售后往往不能立即收到现金,而通常采用赊销方法,由于市场的变化,购货方存在着破产倒闭或其他情况,这些情况一旦发生将以为着贷款可能无法收回,其直接后果将使企业的经营活动受到影响。为了避免货款发生上述情况,我国现代企业会计允许相应采用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提取坏账准备金,以抵消可能对企业发生的破坏作用。

企业在提取坏账准备时,是在坏账损失尚未发生时,就预先提取。有人担心这样做是否会人为地扩大成本,影响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当然各企业的市场竞争地位不同,因而坏账风险不一,为此,有关制度对提取坏账准备规定了比较灵活的标准,即给予按应收账款年末余额的3‰~5‰的区间,有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作出选择。到期末时还要根据实际发生的坏账的情况对坏账准备金进行调整,所以一般不会因为提取坏账准备而影响费用的真实性。

2.低估存货。由于受到市场价格因素的影响,企业以前购进的存货的价值可能低于当前市价,造成企业面临潜在的存货损失。这时,可通过低估存货损失,高计产品当期销售成本,从而减少当期利润的办法来得到补偿。其具体方法有:第一是当企业的产品发生滞销时为了抵偿存货报废发生损失对企业的消极影响,或者防止商品因大批削价而影响经营利润,企业可以提取削价准备。按财务制度规定,提取削价准备的企业,每月应按库存商品期末余额的一定比例集体削价准备,年末再按为销售而储备的库存商品余额的3‰~5‰进行清算。计提时,作增加商品当期销售成本,企业发生削价损失时,冲减削价准备。第二是在市场物价持续上涨时,允许采用后进先出法对发出或零用的存货进行计价,低估存货成本。后进先出法的优点是领用或发出的存货成本最接近当时的市价,不仅可以使存货的价值得到完全的补偿,而且由此计算出来的盈亏最体现当时的实际水平。

3.加速折旧。总的来说,我国不少企业的折旧率水平还是比较低的,不能适应企业技术更新,发展生产的内在要求,为此现行新会计制度在强调采用直线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同时,允许企业采用加速折旧法。其中原因不外乎有以下几点:第一,许多固定资产在使用初期效率高,生产能力大,早期的营业收入大,为做到收入与成本恰当配比,就应让这些资产具有最大经济效用的早期多计提折旧;第二,因技术进步而生产的无形损耗,使得固定资产的大部分价值应在短期限内收回;第三,加速折旧因减轻了前几年的所得税负担,等同是国家为企业提供变相的无息贷款,有利于机器设备的更新改造;第四,由于维修费会随着固定资产使用年数的增加而增加,在加速折旧法下,每年折旧和维修费用的综合要比采用平均年限法平稳。因此,允许一些行业,一些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在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中选定一种方法进行加速折旧,是完全必要的,既体现了国家的出产业

政策,又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三、我国实施谨慎性原则应注意的问题

1.对会计准则和制度进行不断完善,使相关的会计准则和制度应尽量具有可操作性。首先,在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过程中如何把握“度”是关键。建立完善相应的会计准则和制度,使其条款尽量有可操作性,如对不同方法下的计量比例设置一个上下限,应收账款的收回应用后进先出法,既可指导企业的会计实践,又可避免企业应用不正当手段粉饰报表,这样各公司提供的信息才具有可比性。其次,为了解决企业实施谨慎性原则的后顾之忧,在国家财政承受能力范围内,适当缩小税收政策和会计政策的差异。如各企业在会计政策范围内自行选定准备的计提方法及比例,报税务部门备案,经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应允许在税前列支。再次,逐步扩大谨慎性的运用范围,谨慎性原则在上市公司实施试点以后,应将其运用范围扩展到非上市公司,促使不同类型的企业在同一市场中进行公平竞争,使投资者及债权人对企业的分析有较强的可比性,从而使会计信息成为真正决策的有效信息。最后,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更详细地披露谨慎性原则的运用情况,规范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的披露范围,增加公司运用谨慎性的透明度。

2.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会计人员除了需要掌握专业知识外,还应进一步掌握有关的经济、管理、金融、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以增强对经济环境的预测能力和客户经营状况分析能力。另外应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才能为会计谨慎性原则的正确运用奠定基础。

3.企业外部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应进一步健全信息、价格等市场机制,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定期公布各种资产的价格、信息资料,为计提各种跌价减值准备的可操作性、公允性和客观性扫除障碍。另外,加强审计监督,防止滥用和曲解谨慎性原则,避免人为地加剧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

4.改进对上市公司的考核评价指标,以营业利润作为考核公司盈利能力和经营成果的主要指标。改进资产减值准备与公司考核指标之间的联系,减弱上市公司利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操纵盈余的动机。改变“八项准备”入损益的做法,设置“资产减值损失”科目,集中反映计提的“八项准备”。

5.鉴于谨慎性原则的运用过程中可能会与其他原则发生冲突,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和手段缓解其冲突,首先,在12条会计原则中,应优先考虑客观性原则,谨慎原则的贯彻和运用,必须建立在客观性原则的基础上。与其他原则的优先顺序,应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合理确定。其次,充分披露谨慎性原则与其他原则冲突的情况。由于每个企业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下的不同,谨慎性原则的应用时间、范围和程度也不同,因此我们应充分披露其应用时间、范围和程度,揭示因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而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程度及其他变动情况,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使会计报表使用者准确地理解企业财务状况。最后,我们还要对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进行必要的约束,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操作上的随意性和主观性,能有效地防止和避免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

上一篇:胜似亲人的作文下一篇:决战中考校长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