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图文

2024-08-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图文(通用11篇)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图文 篇1

2.能正确朗读全文,边读边思,了解作者从讨厌母鸡到不敢再讨厌的原因。

3.通过阅读,能发挥想象,知道母鸡叫声所表达的意思。

4.从课文中母鸡动作的描写,体会母鸡爱护小鸡雏的那种伟大的母爱。

教学准备:

1.多媒体演示。

2.课前材料收集。

教学过程:

一.通过谈话,揭示课题:

1.师述:生活中,你们对母鸡的印象如何?

2.揭题:34.母鸡

(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出示)读文思考:作者对母鸡是怎样的态度?分别在文中的哪几小节进行了描写?

2.交流。

(板书)讨厌不讨厌

(1-----3)(4-----7)

三.学习课文,深入感悟:

(一)学习第一段:

1.作者为什么讨厌母鸡呢?请同学们默读1----3节,然后用自己的话来说说。

2.(出示)理解词语:

颤颤巍巍,如泣如诉。

师述:能照着如泣如诉的样子再写两个词语吗?(如火如荼,如痴如醉)

3.那么想想一下母鸡想用声音告诉人们什么呢?

(出示)母鸡受了一点惊恐,它由前院咕咕到后院,由后院再咕咕到前院,好像在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学习第二段:

过渡:作者为什么不再讨厌母鸡了呢?

1.四人小组学习,找出有关语句,认真读读,体会体会。

2.重点指导第五节。

(1)

(出示)不论是在院里,还是在院外,它总是挺着脖儿,表示出世界上并

没有可怕的东西。一只鸟儿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戒起来,歪着头儿听;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

(2)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3)(出示)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

(4)(出示)母鸡听到什么东西响了一声,立刻警戒起来,咕咕地警告鸡雏,好像在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是一只怎样的母鸡?

(板书)爱

4.选一节你最喜欢的小节读读,再次体会伟大的母爱。

四.领悟中心,情感升华:

1.引读课文。

(出示)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2.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3.在动物世界中,人类世界中,这样的母亲还为数不少呢!

(多媒体展示,情感共鸣)

4.小组内故事交流,体会母爱。

(音乐)

(附全文板书)

母鸡

讨厌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图文 篇2

一、小学语文课文的文化价值

对于我国学生来说,学习语文就是学习母语,而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主要科目,其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也可以丰富学生的内涵,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进程逐渐加快,小学语文课文的文化价值含量越来越大,一些文章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情怀,例如,《倔强的小红军》等,这些爱国主义文章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也能够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优秀历史,继承中国的优良品德,而一些科技类文章又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培养孩子们的创新精神和勇于追求的品格。

二、小学语文课文的教学设计

(一)强调文化内涵

在新课改下,我国教育部所编制的语文课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并且是经过一系列文化认定程序审查的,因此大部分文章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找到文章所讲述的文化内涵,并使之与课文内容联系在一起,以此来保证语文课文教学的效率。例如,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珍珠鸟》一课,这篇课文通过作者与鸟的亲密接触来讲述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并着重说明信赖的珍贵价值。在我国传统文化当中,诚信是一个重要的内容,自古以来祖先们就把诚信作为衡量一个人好坏的重要标准。而人与动物之间的信任也是如此,教师可以通过珍珠鸟的故事,引导学生说出曾经与自己为伴的小动物,并且以此来教育学生爱护动物、诚信做人。

(二)分析课文文化价值

小学语文课文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并不是单一的,它在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还体现出了地理、历史、数学等多方面文化,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善于将语文与其他学科相联系,并且找准课文所体现出的文化内涵,使之能够在特定的环境下完全展现出来。例如,小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司马光》一课,这一课主要讲述的内容是小司马光如何运用聪明才智勇敢救人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司马光是一个十分著名的人物, 他编辑整理的《资治通鉴》是我国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教师可以在讲述该课时简要介绍一下司马光的历史和贡献,以此来增加学生的历史知识, 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三)实现课文文化创造价值

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挖掘课文所蕴含的深层次内涵,并且注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之在了解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再创造,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创造力。例如,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课,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西部建设者不畏困难与挑战,以顽强的毅力修筑了世界上最高的铁路———青藏铁路的光辉事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告诉学生发扬坚韧不拔的品质, 还要培养学生的文化创造力,使学生能够在未来生活中时刻谨记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不断发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三、小学语文课文的文化价值与教学设计之间的联系

(一)文化价值是教学设计的基础

教师为了实现其教学目标,往往会对课文教学进行精心的设计,以保证学生能够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下进行有效的学习。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往往不是随意的,而是根据课文内容精心选择的。此外,教师在运用教学策略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并根据不同的文章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以此来保证课文文化价值的完全展现。由此可知,语文课文的文化价值是教师在设计教学流程时所考虑的主要因素,它能否得以体现将关系到整堂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因此我们说,文化价值是教学设计的基础。

(二)教学设计是文化价值得以传播的保障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满足学生的文化需求,语文课文更加注重其自身的文化内涵。但是课文的文化价值实现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环节, 为了保证课文文化价值的实现,教师必须选取适合的教学策略对课文内容进行细致的讲解,并向学生展示课文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同时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只有这样课文的文化价值才能够得以实现。

(三)文化价值与教学设计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教学设计一直是教学的主要环节,语文课文是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 因此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课文的文化价值要依靠教学设计来实现,而文化价值又是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教师的教学目标才能得以有效的实现。

四、结束语

小学语文课文的文化价值和教学设计是密不可分的,教师为了实现其教学目标,就必须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并找到二者之间的有机结合点,只有这样,教师的教学目标才能实现,教育事业才能健康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图文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随文练笔;训练方式;设计例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296-0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进行随文练笔,理解是关键,表达是难点。在读写之间构建一座桥梁,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获得成功体验的舞台。“写”要有生长点,准确把握练笔的时机,激发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才能有精彩的表达。在阅读教学中,对练笔点需要理解、想象的内容,进行有意识的点拨和提示,才能为学生以后的练笔打下基础。练笔引爆点可分为语言模仿处、情感喷发处、矛盾激发处、空白补充处、文本拓展处、技能迁移处、意象还原处等。

一、练在字词关键处

解读文本、感悟语言往往要抓住关键性的词句进行训练。如果在阅读理解基础上进行随文练笔,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好的练笔设计可以兼顾文本理解与写法习得

请看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学到这儿。我突然想到,还有一个词语没有讲,就是"饱经风霜"。请大家想一想,那位拉车的饱经风霜的脸是什么样的脸。想好了,请用几句话写出来。我给大家开个头:那位拉车的才三十多岁──请同学们接着写。

(几分钟后请学生交流,师生评改)

一个学生的课堂练笔是这样的:

这位拉车的不过三十多岁,可看上去足有五十多岁。脸黑瘦黑瘦的,布满了一道又一道的皱纹,眼圈深深地凹了下去,脸上蒙着一层灰。看上去,这张枯瘦的脸,像一个霜打的茄子。

师:写得多好呀,"饱经风霜"的意思就在其中了。

这个教学环节看似妙手偶得,实则是教师的精心安排。它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把词语意思表达出来。这个练笔有多个成效:既帮助学生理解了"饱经风霜"的意思,又让学生做了一次人物外貌描写的有效练习。

二、练在文本拓展处

我们都深有体会,那就是,在阅读时读者都会根据自己的过往,自己的生活经验、自己的独特想法以及读者阅读时的心情等发现文章的不同的意义。所以,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这样不仅可以提供小学生的随文练笔的练习点,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开阔,更发散,更活跃。例如,在进行《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时,我针对课文的内容让小学生进行随文练笔。而且在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将对现实以及和平的教育加入进来:同学们,不管是在现代还是我们所听到的关于中国之前的战争,我们知道,战争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太多的创伤,还有我们一点儿也不想体会的疾病、恐惧、分离、伤痛甚至死亡。现在,或许你们自己都有了不一样的心情以及体会,那么就请你们给在伊拉克战争中的人们写一封信,可以是战争中的小朋友、战士、领导人或者战争的发起者等等

教师善于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或故事发展的方向发挥想象,对文本进行合理延伸,引导学生把课文中没有写出的内容写下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学生的思绪在课堂中尽情放飞。

三、精彩语言处练笔

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段落,读这些经典的美文语段是一种美的享受,学写这样的语段更是在原有基础上的积累、内化和提高。

我在教学《燕子》这一课时,文中作者用了很多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优美。在学生熟读成诵后,进行模仿写话,想一想:小燕子还有哪些特征?它还会飞到哪里?它会告诉人们什么?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想像力也非常丰富。基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文章语言的欣赏感悟,我们抓住这些“读写结合”点。可以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写作的兴趣,更重要的是由此借鉴到了作者的写作手法。

四、练在典型表达处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入选教材中的课文有的在内容方面、有的在表达方面是学生学习的范例,如果我们抓住课文中比较典型的表达方式,以此为切入点设计练笔内容,不但让学生学会了迁移运用,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练笔策划:白杨的品质其实就是指爸爸这样的新疆建设者,生活中像白杨这样的人物还有许多许多,请你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关联词,也来夸夸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

五、练在思维创新处

契诃夫的小说《凡卡》一文的结尾这样写道:"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梦里看到了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爷爷,耷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搖着尾巴……"。作者以梦境结尾,似喜实悲,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激起人们对凡卡命运的关注。究竟凡卡的愿望能不能实现,梦醒后迎接他的该是什么呢?一个个问号伴随着阅读蹦跳而出,这时可让学生发挥想象,为故事设计一个个新的结局,进行这样的创新练笔,学生思维能顿时活跃起来。

像这类言有尽而意未尽的好课文应充分利用,因为文章省略号处、结尾处都仍有无限悬念,给学生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我们可以在此安排一些适当的练笔,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或情感发展的方向发挥想象,对文本进行延伸。学生的灵性就会在这种思维创新的小练笔里飞扬起来。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图文 篇4

摘要:写作与阅读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因而,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但需要充分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为此,本文将对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随文练笔设计策略进行研究分析,以期给相关研究者以有益借鉴。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随文练笔;策略;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并逐渐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众所周知,写作与阅读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因而,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但需要充分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而且还要基于阅读教学进行学生写作能力培养和提升。

一、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语文阅读及随文练笔的兴趣

受小学生年龄较小的影响,他们的注意力要比高年级学生更容易分散,为此只有培养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才能较长时间的吸引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来说,教师必须注意不断提高语文阅读文章的趣味性,并不断提高文本内容的趣味性,能够将学生吸引到文章内容中去,从而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趣味。对于学生来说,自愿接受教师的指导,可以让他们的阅读水平有更好的提高,而且可以将这种阅读技巧应用在日常的随文练笔中去,进而达到不断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合理设计阅读教学的文本和情节

在日常语文写作教学中,扩写是语文教师常用的练笔手法,也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课文之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展开更进一步的写作,在扩写开始之前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接下来,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合理的展开文本阅读。对学生开展阅读教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合理展开文本内容与情节的方式,培养和提升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语文阅读和随笔写作能力。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练笔点出发去感悟和理解文章中的人物情感,从而更有针对性的开展故事情节的写作。比如,在学习小学语文《叶公好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上再现叶公见到真龙时的情境,并且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分角色表演,让他们亲身感悟和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学生完全理解这则寓言中的内涵意义之后,再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扩写,将文本中的情节进行合理的拓展,这种训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而且可以悬链学生的随笔写作能力,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进一步理解,最终达到促进学生阅读水平提高的目的。

三、充分发挥文本情感的作用

由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萌芽期,这一阶段他们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他们的未来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文本的情感作用,并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和思维能力。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都是经过教育专家的精心选择集合而成,教材中的文本大都是结合小学生的身心、情感发展特点而设计的,为此,教师可以重视书法文本情感因素,并充分发挥文本中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通过文本中的情感来感染学生,引导学生融入到课文中作者所创作的意境中去,从而不断加深学生对情感的理解,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另外由于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已经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并能够对文本内容进行自己的情感判断,而这也更有利于语文教师开展课堂随笔联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想法用随笔的方式写出来。对于教师来说,对课堂随笔的练习文本也必须做出正确的选择,真正选择一些能够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兴趣的文本,以达到更有效的提高小学生的习作能力和阅读能力的目的。比如,对《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文章,语文教师就可以结合现实生活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在课文讲解之后,让学生将自己的感悟以随笔的形式写出来,从而加深学生对爱的理解和感悟。

结语:

对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来说,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是教师教学的重点,而新时期的语文教学尤其应该注意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为此,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必须注意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量,与此同时,可以结合阅读文本的内容,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进行随笔联系,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水平,促进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钟玉萍.阅读,让孩子们全身心投入——浅谈低年级阅读教学[J].教育观察(中下旬刊)2014年06期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论文 篇5

文言文语言精炼,富有韵味,教学方法就一个字:读。读通―――读熟―――读懂―――读好。在读中感受古文语感,在读中了解表达方式。辅助以适当讲解,让学生大致了解意思即可。不必在理解上花太多工夫。在千百年的古代教育中,丰富的文言文教学经验积累下来并代代相传,这也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自古代私塾先生教儿童依依呀呀,到今日课堂上教师带着学生朗读。“读”,古往今来都是行之有效的妙法。要以“读”为方法学好文言文,应按照“读通”、“读熟”、“读懂”、“读好”的顺序循序渐进。首先,读通。与白话文阅读教学一样,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读通文本,这是“读”文言文的基础。读通文本,即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得流畅。在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一类的字出现频率较高,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受这类字影响而读破句是在所难免的。文言文中,常有“一字即一词”的现象,因此对于读惯了白话文的学生来说,适应文言文的表达方式是很有必要的。那么,适当地多读几遍是有助于学生读通文本的,读着读着文言文的味道就读出来了,文言文就读通了。其次,读熟。所谓“读熟”,又比“读通”高了一个境界。“读熟”是在“读通”的基础之上读得不那么生涩,读得更加游刃有余。要达到“读熟”,方法就是多读。多读并不是一味地死读,这样只会让学生读得乏味,读得无味,读出苦味。我们可以采用多种“读”的方法:同桌互相读,训练听读能力;集体齐读,带动读的气氛;指名诵读,榜样引领等等。再次,读懂。“读懂”文言文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对于如何让小学生读懂文言文。很多教师会觉得无从下手,甚至会有种恐惧感,生怕小学生无法理解这些深奥的古文。其实,笔者眼中的“读懂”并非教的字句落实,并非支离破碎地讲解。而是理解文本的大概,适当地对部分字词进行解读。在整个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中,基本不对古文语法知识进行教学。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有着天生的能力,这种能力其实是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在白话文的使用中形成的。平时的生活表达中,学生必不可少地使用着白话文,而我们交谈时,有很多白话文来源于文言文,或与文言文有着密切的联系。现代汉语中也有较多的文言词汇、成语、典故等。平时说话看似没用文言文,其实已经使用了较多的文言词汇,比如拔苗助长、作者、读者等。因此学生读懂文言文,应以学生自己理解读为主,教师适时地点拨为辅,这样学生学起来也不会觉得困难。最后,读好。“读好”是文言文教学中学生理解文本后的要求。怎样才能叫“读好”文言文?我们不是诗朗诵,不是新闻播报。我们要求学生读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即可。甚至可以创新出各种形式来读。我们所教学的文言文教材大多是小故事类的,因此学生常采用分角色读、表演读、唱读等形式来“读好”文言文。

二、“渔”法为上

教学设计文本片段 篇6

一、歌曲学唱:

师:我想大家唱的一定很好听?那大家能不能先唱给老师听听啊? 生:同学们唱

师:同学们唱的可真不错。老师也想唱给同学们听听,可以吗? 生:可以

师:你们觉得老师唱的怎么样啊?既然这首歌大家都会唱,那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分析一下这首歌曲,首先呢让我们认真的听一遍,听听这首歌曲可以分为几个乐段?你是怎样分的? 生:仔细聆听后分出乐段(两个)

师:那我们先来听听A乐段,看看它有几个乐句,有什么特点?情绪是怎样的?(特点可以从1、音符、旋律2、节奏3、符号上来找

情绪:欢快、跳跃地)

生:回答问题

师:那你能准确的唱唱这些地方吗?

生:带着这样的情绪演唱

师:刚才我们唱的有几个地方不太准确,现在咱们一起来解决一下……

生:跟着老师用琴来解决不准的地方

师:这回解决完问题我们再来唱一遍A乐段。

生:准确演唱A乐段

师:恩这回唱的比较准确了。A乐段学习完了,我们再来听听B乐段,注意听的时候我们来找一找特殊的符号

生:仔细聆听,找出符号(波音记号)

师:再听B乐段注意波音记号是怎样唱的,请同学们来模唱一下,生:试着模唱……

师:那你们能不能说一说,有这个符号和没这个符号有什么不同呢?

生:回答(更加的生动了,没有则变得很平淡)

师:让我们再唱B乐段。感受歌曲的情绪(旋律舒展而又优美,波音的运用更营造了沙滩的宽阔和湛蓝的海水这一情景,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师:我们分乐段分析了以后再来完整的唱一遍,看看是不是唱的更好了?

生:演唱全曲

师:这回大家唱的更好了,但老师还发现一个问题,藏族那么美,那么好听,你们听了心情是什么样的?

生:(愉快、高兴……)

师:那这样的心情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声音表情唱出来呢?用你们的歌声来回答老师。

生:有感情的演唱全曲

师:好我们就这样来改一改,把它的速度变快大家来唱一唱:

师:速度变快后,谁能说说你又想到了什么?它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给你怎样的感受? 生:回答

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篇7

一、如何正确认识小学语文中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一词的英语翻译是Humanism,也有把人文精神翻译成“人文主义”。“人文精神”主要是对人性的概括,是对人性的尊重,我们也可以把人文性概括为人道主义。天下文章强调一个“道”字,就是要将道理蕴含在文章中。人文素养的另一个标志就是对真理的追求所表现出来的理性,是人们通常情况下说的科学性。人文精神包括了“人道主义”精神、科学精神和宗教精神。在语文教学中,教学材料都是经典的文学作品,包含着作者的深度思考和灵魂深处的思想。因此,文学作品中的文学性和思想性可以称为人文素养的核心内容。作为教师应该善于理解和把握教材内容中的人文性,善于灌输教学中的人文性,让学生在充满人文性的氛围中成长。

二、小学语文人文素养形成的实施策略

小学语文既是基础教育的起步阶段,又担负着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责任。在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领略文章中的风景,与高尚的作者对话,又要通过文字发现文字背后的思想和真理,这样才能保证语文学习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才能达到语文人文素养的目标。下面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1.小学语文古诗词中培养人文素养

我们常常感叹古人用词的凝练,这从光辉灿烂的古典文献中就可以发现。尤其是唐诗宋词,在古典文学中熠熠生辉。精炼的诗句、美好的意境更是脍炙人口,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人们在优美的、朗朗上口的诗词中任意发挥想象,和作者一起穿越时空,享受那种或是自然风光的美、或是感怀古今的美、或是大漠边关刀枪剑戟的爱国美,诗人在古诗词中抒发着自己的情感,思念亲人、歌颂爱情、家国情怀等都是非常感人的。小学生的年龄决定了他们的心理正是最容易受到外界环境感染的阶段,所以教师只要稍加引导就可以使学生充分感悟诗词中的意境,体会其中的人文性。尤其是小学阶段教材中选择的古诗词更是具有极其深刻的思想性和人文性,需要教师很好把握。比如杜甫的《望岳》,这首诗中的辽阔意境,对世间万物的思考,都表现了作者的博大胸怀,那种高尚的情操不知道感染了多少代中国人。这首诗的教学,教师要结合当时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结合作者的生平进行教学,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诗中所蕴含的情感内容。既让学生了解了当时唐朝的社会现实,也让学生了解了杜甫的生平,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写法特点,尤其是诗歌中蕴含的文学性和人文性。

2.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小学生的思想不是特别成熟,他们的理解能力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由于年龄的原因,他们缺少的就是生活阅历,这影响了他们的理解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针对这些情况,帮助和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人文性。每一篇文章的写作都会融入作者的深度思考,都会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正好可以实现和大师的心灵对话,和大师的情感交流。有人说,读书是通往高贵的捷径。这是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和对人生的影响,更说明文章中蕴含的人文性是多么重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导学案”的形式,帮助学生梳理学习的内容,帮助学生对文本进行提炼,梳理出文章的名言警句、好句好段、深刻内涵和自己的情感共鸣。“导学案”可以是教师帮助写,也可以是学生自己编写。学生在编写“导学案”或者是完成老师布置的“导学案”中,就可以实现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的目标。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强语文教学中人文情怀的渗透,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而是一个漫长的、长期的、各个学段合力共同完成的工作。所以教师要具有一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帮助学生和引导学生形成人文素养,深刻理解文本后面的思想内涵。在写作教学中也可以强化学生的人文素养,小学生的写作具有一定的基础,在写作训练中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和人情怀,也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最佳路径。

摘要:小学语文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初级阶段,也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阶段,更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阶段。语文是一门基础科目,学生如何能真正掌握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教学的核心目标。

关键词:人文情感,人文性,古诗词,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小学“随文识字”教学的策略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 随文识字 策略

识字与阅读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两大任务,在阅读中识字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式,那么如何处理好二者间的关系?是先学习课文还是先识字?到底识字是重点还是理解课文是重点?实际操作中,往往是一堂课的时间里,我们既要考虑识字,还要考虑学文,顾了头就顾不上脚,但是事倍功半。

一、初读课文,给生字注音

学生们接触一篇新课文,总是怀着好奇的心情想一口气读完,粗略地看一遍以了解课文内容,但往往由于识字量的限制停在不认识的生字处,望文却步。一篇小短文,对学生来说这十几个生字就像是十几头拦路虎一般,即使是大人也很难想要再读下去。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给学生拐杖,课文后生字上的拼音就是拐杖。

学生初读课文的同时,把生字拼音注在文中生字上。有以下几个好处:

1.能自己独立完成通读课文,而不是需要老师来教读;

2.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时能自己请教无声老师;

3.可以将之前不认识的生字深刻的记在脑中;

此办法根据学生的不同也会因人而异,识字多的学生可以加快速度读两遍,识字少的学生速度较慢就通读一遍,课后自己再熟读。

二、理顺课文,随课文识字

学生读了课文,就会对课文失去好奇心,不再感兴趣,这时就要靠教师的敏锐性,及时发现学生的疲乏以适时激励。然后,迅速选择一个切入点切入教学,带学生在课文中再次识字。

例如,我在教《坐井观天》一课的时候,学生读完课文便没了兴趣,以为课文这样就学完了。我就马上对他们进行发问:“坐井观天”什么意思?课题中哪个字是“看”的意思?然后可以告诉他们避免写错别字,总有人将“观”的右边写成“贝”字,是没道理的。再指课文插图发问:“课文中讲谁坐在井里看天?”生:“青蛙坐在井里看天。”师:“请读‘蛙’。”生:“蛙,青蛙的蛙。”师:“青蛙有很多种类,你知道哪几个?”生:“牛蛙,石蛙、林蛙……”这样看,生字“蛙”的教学就从课文拓展到了生活,学生们学会了字音的同时也理解了字义。

随课文识字,文章是情境,学生进入情境识字才不会感到枯燥无味。从文章情境入手再跳出情境,进入生活,识字就有了现实意义。然后在老师引领下,学生再通读一遍课文,个别学生对难读的句子理解不透,老师加以指导,这样学生就会觉得读课文其实并不难了,对字义的理解不再抽象,依托情境、媒体以及生活。生字就会成为学生在生活中的好伙伴。

三、创设情境,以境引字

汉字不单是线条组成的符号,更是融音、形、义、情于一体的表意文字。教师精心创设与课文相融合的识字情境,往往能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蚜、盼、治”是《棉花姑娘》第一自然段出现的生字,如何让学生对这三个生字印象深刻,我让学生进入情境的方法进行学习。师(创设棉花地的场景,出示生病的棉花图)“棉花姑娘怎么了?”生:“棉花姑娘病了,叶子上有许多可恶的蚜虫。”师(出示蚜虫图片):“你们看呀,这就是蚜虫,它很讨厌,专门吸食植物的汁液,是一种农业害虫。因此,课文说它是可恶的蚜虫。孩子们,看这个”蚜“字,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记住它?”学生进行回答。师:“假如你就是棉花姑娘,你身上爬满了蚜虫,咬你吸食你身体的营养,你现在最希望的是什么呀?最想的是什么呀?”生:“棉花姑娘多么盼望有医生给她治病啊!”师:“最想,最希望就叫盼望。孩子们睁大眼睛,仔细看看这个‘盼’字,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来记住它?”生汇报识字方法,如生病的棉花姑娘睁大眼睛,分分秒秒地盼望着有医生来给她治病。学习 “治”,老师可以从字的起源来介绍,土台挡水。师:“古时候,常常泛洪水,讨厌的洪水冲走庄稼,甚至冲毁人们的家园,于是人们修筑了高高的土台来治理洪水。你看三点水和台字合起来呀就读‘治’。除了可以说治水,还可以治什么?”生:“治病、治虫等。”

四、巩固学到的生字

学到这里就到了巩固阶段,学生对字音、字意得理解都已经完全掌握,那么巩固阶段就以游戏为主。一方面,因为邻近下课,大多数学生都难免把心思放在下课上,所以这时的教学更要生动有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可以利用集体的力量来带动和教会个别,教师退到二线旁观。

而一般常做的游戏是猜字,如请出一位同学蒙住眼睛,另一同学指其中的一个生字,然后由蒙眼的同学猜,对或者错都由全班回答。这样的猜字游戏既能巩固生字,又能愉悦身心。学生们也都很喜欢。

五、引导学生以阅读写作为拓展点,巧运用

要让孩子真正体会到识字的乐趣,仅仅认识一些字是不够的,要通过一些方式让孩子们体会到识字的重要性,于是我让孩子们进行了简单的阅读。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能自主读书是一件很高兴的事情,自主读书能让孩子们真正体会到识字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与幸福,自己可以不用家人每天给自己讲故事了,反过来,自己还可以绘声绘色地给爸爸妈妈讲故事,这是一件多么值得骄傲的事情。就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后,效果显著,课堂上多样的识字方法涌现了出来,孩子们越来越喜欢上语文课,越来越喜欢阅读了,自然认识的字也就越来越多了。语文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读写结合,因此在孩子们读了两个月的书之后,我开始尝试着让孩子写话,从刚开始的一句话到之后的一段话,以及到二年级的“长篇大论”,阅读与写作质的飞跃不能不说与识字量的增加有很大的关系。

随笔化作文教学设计 篇9

1.在活动中能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根据自己的思维品质、判断能力和价值取向选题,自由发挥。

2.激发学生参加体验活动的兴趣,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体验的事情,积极进行一次体验活动。

3.回味自己在体验过程中心理和行动的发展变化,并描写出来,还要把自己对这次体验活动的感受写出来。

教学重点:

1.用富有个性的语言表达自己在体验过程中的真情实感。

2.结合自己的体验,把经过和心理活动写具体。

教学难点:

写出体验活动中心理和行动的发展变化。

教学准备:

“神秘的宝盒”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盒子,你们别看它样子普普通通,它可是个神奇的盒子呀!里面装着一个非同一般的小精灵,你们猜猜会是什么呢?

教师小心地摇动盒子,发出轻微的碰撞声,教师做出惊讶的表情,学生的好奇心如同火苗越燃越旺。

从刚才大家的眼神和话语中我感觉到你们很好奇,想看看盒子里的东西吗?第一个上来揭开谜底的人选怎么产生呢?我现在有一个小小的要求,想请一名同学代表上来看一看、摸一摸,感受一下。可惜名额只有一个,怎么办呢?这样吧!同学们把我们刚才听到的、看到的和想到的说出来,看谁说得最生动,谁想第一个到台前来?

二、交流表达,引导观察

其他同学不仅要听,还要当个公平的小裁判,选出的一位同学代表要把心理活动说得最真实、最生动,其他同学听的时候和自己的话比一比。

选出一名同学后:我们俩悄悄地看,这是我俩的秘密,看完后可不能泄漏。

(老师把盒盖慢慢打开,半开半闭地让上台的学生观察。全班同学目不转睛地盯着观察者神情的变化,想从她的反应中捕捉到更多的信息。台上的观察者显然被看到的东西弄懵了,愣愣地站着,等她醒悟过来,不由地笑了。但是因为有言在先,不能讲,她笑着走到座位上,神秘气氛在教室里弥漫开来。一双双眼睛看着老师,渴望着答案。)

三、及时写作,再次观察

根据这位同学的表现,我们再来完整地说一说,我再选四名同学上场一睹为快,摸一摸,看一看。

每组经过交流推选出来的同学说自己的心情、看到或听到的现象,然后依次上台观察。

四、推波助澜,三度习作

刚才我们说好的规则,大家不是都同意了吗?说说我必须给大家看的理由,要不把你的失望或者气愤说一说?实话实说,为大家争取揭开秘密的机会!

五、真相大白,完成习作

教师当众打开盒子,把盒子送到每一名学生的面前。

盒子里放着一面小镜子,原来老师最喜欢的机灵可爱的非同一般的小精灵就是在座的每一名学生。其实这面镜子不是一般的镜子,是可以折射出未来大千世界的魔镜,你想要看到什么,就能看到什么?同学们,你们看完答案,想给今天的活动起个什么名字?(学生自由说。)

六、师生同写,共赏佳作

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把今天的精彩写下来吧,注意人的动作和心理描写。(上台交流两位学生的习作、教师下水文一篇。)

其实,一个人的亲身经历就是一种体验,只要用心去感受、关注、欣赏和评价,就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独到的见解,就一定能写出有真情实感又生动精彩的习作来!

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课文雷雨教案 篇10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雨前、雨中、雨后的自然景象,培养按顺序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

2、练习用“渐渐”、“越......越”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上课之前老师请大家听一组声音,(课件播放雷雨中的声音)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呀?(雷雨)对,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第1

5课:雷雨(板书课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写的?(生答,师板书:雨前雨中雨后)那这节课我们的学习任务是什么呢?谁来帮老师说说?

二、听声音判断,指导看图

想不想听听雷雨前和雷雨后的声音呀?

(想!)那好,请大家闭上眼睛,老师要考考你们的听力,看看你们能不能听出来老师先播放什么声音再播放什么声音?(先播放雨后部分,再播放雨前部分)

想看看这三幅美丽的图吗?(分别出示雨前、雨中和雨后的画面)大自然真神奇啊!雷雨前和雷雨后的变化真大你最喜欢哪个画面的景象呢?请你说一说(说喜欢的画面)

三、理解课文内容(根据大部分学生的喜好来决定先学哪一部分,引导一个部分,放手另两个部分的内容)

方案一:(先学雷雨后部分)

(一)、学习雷雨后部分

过渡语:(指名说喜欢的画面)这么多人喜欢雷雨后的景象,那我们赶快去感受一下雨后的景象吧!(放雨后景象)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的景象?

生1:太阳露出了大红脸。

生2:小鸟在树枝上唱歌跳舞。

生3:天空出现了一座弯弯的彩虹。

师:雨后的景物真是太美了,课文是怎样写的呢?赶快去读一读课文吧,并用笔圈出雨后的景物。

(生读课文,圈画词语,教师指导)(课件雨后课文)

1、学完了吗?雨后写了哪些景物了?你最喜欢的是什么景物呢?

2、交流自读自悟情况,教师随学生的回答相机点拨。

回答到蝉叫了,青蛙也叫起来了时,问:蝉在叫什么?青蛙在叫什么?回答到喜欢“一条彩虹挂在天空”时,问:有关“彩虹”你还知道哪些知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雨后的景色写得多好啊!喜欢读吗?带着你们的喜爱只情自己练习把这部分读一读吧,呆会老师请你们来读。(自由读,指名读,评议,再读)

3、师、:同学们,假如你就是一只蜘蛛,蝉或者其他小动物,雨过天晴后是怎样出来活动的?谁想演一演?

生1:我是一只蝉,雨停了,我跳上树头欢快地歌唱。

生2:我是一只小青蛙,雨停了,我—“扑通”一声跳到荷叶上边唱歌边跳舞。

生3:我是一只蜘蛛,雨停了,我——爬到网上玩蹦蹦床。

同学们,雨停后,还有哪些动物也出来活动了呢?请大家站起来,选好你要表演的动物,表演出它的动作和声音。(全班表演)

小结:刚才我们学习了雷雨后这一部分课文内容,是怎么学习的?先看图,读一读课文;再画一画;接着说一说;最后再演一演。

出示课件:学习方法(见上)

(二)、学习雷雨前和雨中部分

过渡:下面我们就按刚才的学习方法在小组里合作学习雷雨前和雷雨中部分

1、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你读懂了哪一部分的内容了?你能通过读的方式来表现你对课文的理解吗?

3、交流要点:

A、雨前部分:当汇报到“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时,相机指导学生比较句子:

(1)树上的叶子不动,蝉不叫。

(2)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

问:

哪个句子写得好?好在哪里?

(第二句说明了一丝风也没有,天气闷热。)

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追问:这句话你觉得哪个字写得特别好?“垂”字。

和哪个字意思相近,掉、落。为什么要用“垂”?因为蜘蛛是顺着一根丝逃走的,所以用垂。“逃”字可以看出蜘蛛是很快跑掉了。)

汇报到:“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追问:“越来越”说明什么?说明一次比一次强烈,那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天气的变化?指名读。

相机指导比较句子:(点课件)

(1)、闪电亮,雷声响。

(2)、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这两个句子哪个写得好?为什么?

(第二句好,第2句写出了闪电、雷声的变化,说明了电闪、雷鸣在不断加剧。)

你会用“越......越”来说一个句子吗?指导造句。

3、指导朗读

快要下雷雨了,空气闷得不得了,老师想听听你们的朗读,看你们能不能把这中闷热的感觉读出来?谁愿意来读一读这一部分的内容?你们想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读一读这一部分课文?好,我们现在就采用打擂的方式来比一比。同学们还可以配上自己喜欢的动作。指读,评价,再读。

B、雷雨中部分

能通过提问题的方式来考考大家吗?

问题:(如)

a、为什么第4小节连用了三个“哗,哗,哗”?该怎么读这三个“哗”?(雨下得大而且急)(读的语气要重一点,停顿得短一点。)

b、为什么往窗外望去,树哇,房子啊,都看不清了?(雨太大了,隔着雨帘,树和房子都看不清了)

c、为什么连用了两个“渐渐地”?(雨和雷声是慢慢地变小的)

看课件: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屏幕,雨是怎样变化的?

相机指导用“渐渐”进行说话练习。师:板书“渐”字,边讲述:“渐”字古时候是“浸染”的意思,跟水有关,所以用三点水,这里的“渐渐地”可以换成什么词?(慢慢地)请大家读一读课文里的这句话,(课件出示)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了,雨也小了。谁能给这个句子中的“渐渐地”换个位置,但是意思不能变。出示:雷声渐渐地小了,雨声也渐渐地小了

从刚才从大家提的问题和回答的情况可以看出同学们学得很不错,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部分,好吗?老师和大家一起读,根据老师提的问题,大家读出雷雨的变化,雨刚下的时候既大又急,接着,越下越——大!渐渐地,又变——小了。师:雨是怎么样地下起来的?雨越下越大,往窗外望去,看见了什么?渐渐地,渐渐地。

4、读课文,背诵课文。

同学们,本文的作者通过自己的仔细观察,用优美的语言告诉了我们大自然的神奇。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最喜欢的地方背出来吗?那好,大家可以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加上自己的动作,看谁背得最好!大家准备一会吧!(自由准备)指名背课文。

探寻小学语文科普文教学的秘径 篇11

一、令人难以颔首的科普文教学

(一)忽视文体,教学模式固定

小学语文教材中科普文很多,体裁更是涵盖了诗歌、童话、科普说明文、拟人化的科学短文、叙事性科普文等多个方面,不同题材的科普文对学生的训练重点也不同。而在教师具体教学中,科普文体裁被严重忽略,由于大部分科普类文章没有具体的故事情节,教师往往会把文章肢解得只剩下知识的条条杠杠,再加之科普文叙述简洁,没有多少具有感染力的语言,教师常常以概念化的“写得生动而准确”来分析课文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版块固定化,久而久之教师教学没了激情,学生听课没了兴趣。

(二)教师一人“独唱”,学生何得主动

在科普文教学的语文课堂上,经常看到的是老师一人在讲台上“自导自演”,将课文的知识重点一一罗列,教师讲得头头是道,而学生却听得索然无味,更没有回应与互动。例如教学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文时,如果仅靠教师一人在课堂上讲解火星与地球的相似之处,缺乏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学生很难体会到“孪生兄弟”所代表的实际含义,更不能深入体会火星与地球原来这么相似。这样没有学生参与、思考的语文课,无法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更不能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以及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过多课外拓展,忽略基本训练

例如教学《航天飞机》一文时,教师搜集大量的飞机种类向学生阅读;教学《装满昆虫的口袋》一文时,课堂成了昆虫标本的展览室;教学《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文时,继续介绍金星、木星、水星等星球的知识……在这样的语文课上,科普知识成了课堂上最核心的东西,而承载知识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被极大的忽略,反而成了附庸之物,学生语文基本功得不到训练,语文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得不到提高。

二、针对不同体裁,采用不同教法

综上可见,小学语文中的科普文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怎样才能让科普文教学不乏味,让“语文味”洋溢在科普文的教学中呢,笔者认为不同的科普文体裁应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突出训练重点,可以从以下方面尝试:

(一)平实性科普文:品味精确语言

陈钟樑老师说:“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儿,要上得朴素自然,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 [1]科普文教学也是如此,准确、简明、平实、生动、科学、严密是科普文的语言特点。教学时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品味其丰富的、具有表现力的语言,即揣摩其语言是怎么个准确,怎么个简明,怎么个科学,怎么个严密……比如六年级上册的科普说明文《麋鹿》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至今,全世界麋鹿总数估计已经超过2000头。”句子中的“估计”是一个模糊而不确切的词语,看起来似乎与科普说明文“科学、严密”的语言要求相矛盾,但这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扎实的语言功底。

我们在教学这句话时,采用了“比较”的方法让学生来品读。请看教学片段:从学生的朗读中,教师引出了这样一组句子:

至今,全世界麋鹿总数估计已经超过2000头。

至今,全世界麋鹿总数已经超过2000头。

教师让学生读一读这组句子,看看有什么不同。学生很快就看出来了。

师:去掉“估计”行吗?为什么?联系句子想一想。

生:不行。“估计”只是科学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的推测,是大约的一个数字,如果去掉,给人的感觉就是已经超过2000头,很确定。

生:去掉后,就是肯定麋鹿的总数超过了2000头,这让人不太信服。

这里教师主要就是通过对一组句子的比较,给予学生视觉冲击,引起认知矛盾,让学生体会到:这种不能明确表示确定的词语,看似含糊,但如果真的把它从句子中删曲,说明就与实际相悖。而且学生对语言的比较和揣摩中,感知到语言的精妙,领悟到文本中的用词用语不能随便替换。长此以往,将会增强学生语言的敏感性,并培养学生准确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生动性科普文:巧妙导入说明方法

以三年级下册的《恐龙》一课为例,文中运用了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在教学时,我们就是这样进行的。请看下面的教学实录:

师:请小朋友们自由朗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找出描写雷龙的句子。

学生交流、反馈。教师随机出示句子:

雷龙是个庞然大物,它的身体比六头大象还要重,它每踏一步就发出一声轰响,好似雷鸣一般。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师:读了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1:我感受到雷龙特别的重。这里说到它比六头大象还要重。(学生把重音落在了“六头大象”上。)

师:对呀,课文把雷龙和六头大象在一起比较,结果雷龙比六头大象还要重,看来雷龙真的又大又重,是一个庞然大物了!

生2:我还感受到了雷龙每踏一步,声音特别响,就像是雷鸣一样。

师:是啊,雷鸣我们都听到过,每次打雷时我们还会捂住耳朵,现在课文中把雷龙的脚步声比作雷鸣,那声音可真响啊!

师:你们说得真好!这里的作比较和打比方,都是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用上它们可以让我们充分感受到雷龙不但又大又重,而且脚步声很响。(板书:作比较、打比方。)

那谁来读读这个句子?

(指名读,齐读)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悟,淡化了说明方法的抽象讲解,但学生在与文本一次又一次对话后,他们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了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最后教师在总结学生的发言时,指出了他们刚才说的作比较、打比方是常用的说明方法。这样教师虽然没有可以地讲解说明方法,但这些方法却已经在学生心中留下了痕迹。

三、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作用

(一)叙事类:增强学生的朗读训练

在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的叙事性科普文《有趣的发现》一文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明白达尔文究竟在岛上有什么有趣的发现,我们就是借助各种形式的读来实现的。学生通过默读,思考“有趣的发现”指什么,学生很快就抓住了“那些没有翅膀的昆虫”“那些翅膀特别大的”“那些翅膀小的昆虫”这三个关键性的提示,体会到翅膀大小不同,昆虫的命运也不同。学生再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昆虫,边做动作边通过朗读的形式表现出来。最后再男女生配合读、小组配合读、填空读中,学生自然朗读成诵。课堂上书声琅琅,加上丰富的动作演示,学生读得有情又趣,读得津津有味,在朗读中体会到“有趣的发现”的真正内涵,突出了文题,也突出了主题。 童话科普文也是一样,在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猴子种果树》一文中,通过男女同学表演朗读,分别读出乌鸦和猴子,喜鹊与猴子,杜鹃和猴子的对话,相似的动物语言却包含着不同的科普知识,在深情并茂地朗读中让学生读懂科普知识,读出自己的情感,同时激发了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诗歌类:注重学生的语言迁移

学习语言的终极目标是学生运用语言,做到通过学习课文到学会语言文字的运用的转变。那么诗歌类科普文更适合学生进行语言迁移和运用,让学生在语言的迁移运用中明白科普文准确、简洁的语言要点,严谨的表达方式,以及严密的逻辑推理。

上一篇:宪法学习信息下一篇: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测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