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技术心得体会

2024-10-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拍摄技术心得体会(精选8篇)

拍摄技术心得体会 篇1

——《感光材料应用基础》课期末报告

伴着新年钟声的响起,在大学的第一学期已至期末,记得马震老师在第一节课上就曾讲过:“艺术≠技术”,因为摄影是情感化的艺术,所以“艺术=技术+情感”,摄影先是技术,后是艺术。于是,带着对摄影艺术的懵懂,开启了对《感光材料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学习,在马震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学习、实践,使我受益匪浅……

从对黑白摄影的生疏到渐渐熟悉,从对传统相机的生涩到渐渐熟练。在本学期中,我通过实践领会到黑白摄影的拍摄技法讲求曝光控制和影调调节,基于在程卓老师课上学到关于亚当斯“区域曝光”理论的学习,我能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尽可能较大的提升照片的影调层次,获得较为丰富的影调效果。黑白摄影的魅力不仅是在拍摄过程中,而且在后期暗房处理中更为神奇,亚当斯说过一句名言:“底片是乐谱,印放是乐章。”足以说明黑白摄影后期暗房处理中“手工制作”的乐趣,也同时道出黑白摄影作品制作过程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本学期的《感光材料应用基础》课程先是利用几个课时的时间讲解了感光材料的发展沿革以及感光材料种类、构造、特性等内容,然后将理论归为实践,在暗房操作中我们逐步学习了黑白胶卷的冲洗过程和相纸的冲印工艺。拍摄、冲洗、印放是黑白摄影影调复制的三大过程,《感光材料应用基础》课程更加注重冲洗和印放过程的学习。通过对胶卷冲洗,控制底片的反差,以求得一张密度适宜的底片;通过对相纸印像,控制相纸的曝光,以求得一张影调丰富的照片。黑白胶卷的冲洗程序:缠片—预湿—显影—停显—定影—水洗—浸润—干燥。黑白相纸的印像程序:曝光—显影—停显—定影—水洗—干燥。其中,缠片过程须在暗袋中进行,冲洗过程应严格控制药液浓度、温度,以及冲洗时间、搅动频率等……只有用严谨的态度对待黑白摄影才能创作出最佳的影像,通过学习实践也似乎明白了老师所讲:“摄影创作是艺术和技术的有机结合”,在摄影的任何过程中都应做到精心,都要有耐心,都须用心。

本次上交的30张期末作业中以建筑摄影为主,多数是在成都“东郊记忆”音乐公园拍摄的,在我看来,“东郊记忆”音乐公园是一处非常富有艺术气息的场所,那里也极大的激发了我的摄影创作灵感,无论是在取景还是在构图上都有着极大的突破。

正如:1-5影像中,镜头锁定在了一个极具特色的电话亭里,采取竖幅的形式,画面简洁,光影生动,电话机置于画幅的右上方黄金分割点上,是本幅作品的视觉兴趣中心,连接话筒的线呈S形,打破了横竖线条的拘谨,使画面更富有活力,那只话筒被“藏”在暗处,貌似与电话机玩起了“捉迷藏”游戏,极具戏剧色彩。2-4那幅作品则是典型的对称式构图,画面简单,具有平衡、稳定、相对的特点,而拱形在画面中又显得灵活,光影变化也显得的生动了许多;3-3也是采用了竖幅形式,构图严谨,近实远虚,近处的水面波光粼粼富有质感,远处在建的高楼像披上朦胧的面纱,整幅作品杂而不乱,曝光控制也把握的非常合理……

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中,我要将踏实进取的精神继续发扬,争取在期末为老师及远方的父母交上一张满意的答卷。最后,感谢老师的指导,希望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多多指教。

拍摄技术心得体会 篇2

现场采访能满足观众对新闻事件现场目击的心理要求。电视新闻有画面, 有声音, 生动形象, 栩栩如生。人们可以从屏幕上清清楚楚地看到新闻事件的实际场景, 听到现场音响。报道活动着的人、运动着的事, 使静止的东西动态化、平面的东西立体化、抽象概念的东西形象具体化, 使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重现在受众面前, 让人感到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要做到这些, 须下大气力, 抓取典型画面, 完整地记录自然状态下的客观存在。惟有真实, 才能自然感人, 惟有真实生动的画面, 才具有一定的张力, 让人过目难忘。在盛虹集团的印染污水处理车间里, 一头是红黑的泛着阵阵臭味的处理污水池, 另一头是通过膜技术处理好的清澈透明的水, 盛虹老总在给上级领导介绍中端起处理好的水就喝, 我在拍摄中抓住了这个细节, 从而有了《盛虹老总一天两喝“污水”》这篇报道。这条新闻获得了2008年度苏州电视新闻奖一等奖。

二、典型性

“见物不见人”这一电视新闻顽症, 近年虽有改观, 但难以根治, 特别是在经济新闻中仍普遍存在。荧屏上会议新闻天天不绝, 人物画面空间位置不恰当的屡见不鲜。谁是主角, 看后还是“雾里看花”。电视新闻的典型画面能给受众以震撼效应;缺乏说服力较强的典型画面, 哪怕文字稿写得天衣无缝, 观众也不会买账。摄像机必须对准最能反映新闻事实、展现人物行为举止、突出现场环境气氛、再现事件发展历程、表现主题思想的画面, 电视画面才富有生机和张力。江苏省省长罗志军前年视察完无锡的蓝藻后来吴江, 当他看到清澈的东太湖湖面上水鸟飞翔, 湖中水草间嬉戏的游鱼, 严肃的脸上绽放出微笑, 大声赞叹这才是真正的青山绿水。摄像机把这些画面一帧不漏地记录了下来, 很有说服力。

三、抒情性

画面语言本身所具有的视觉冲击力和魅力足以压倒其他任何语言形式。电视新闻的画面只能从真实的生活中汲取、开掘, 它的主导功能在于叙事, 因此, 我们在拍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了画面的叙事功能, 却忽略了画面语言的抒情性。所谓画面语言的抒情性就是追求画面语言的情绪感染力, 抓住事物的表象特征, 人物的言谈神情, 触动观众的视觉感官, 使观众眼前一亮。拍摄者要达到用画面语言抒情的效果, 必须捕捉“动情点”, 在事物戏剧性变化、人物情绪明显流露时, 不失时机地记录下来。在此基础上, 拍摄者要把握足够的镜头时空, 才能积蓄情感、生发情感。另外, 镜头的运动方式也能传情达意, 快慢疾徐会给观众带来不同的心灵冲击。摄像要竭力寻求“情”的运动和发展, 并且升华它。2003年, 我到湖南跟踪拍摄一对双胞胎兄弟初入军营的训练和生活, 一天下来没有找到兴奋点, 在晚饭后即将离开军营时, 听到了营房里飘出的“妈妈你不要担心, 儿子在军营……”的歌声, 我很受感染, 扛起摄像机冲进营房:如钟的坐姿、和拍的双手、含泪的眼眶、雄浑的声音……30秒的歌声作为片子的结尾, 让观众为之动情。

四、流动性

电视新闻镜头摆脱了静止地反映生活等手段的局限, 把瞬间艺术扩展成为流动艺术, 通过连续的画面, 表现出时间和动作的延续, 从而使生活得到还原。因此, 我们要用流动的镜头叙述流动的生活。镜头调度要变化多, 配合要协调, 注意人物外部动作和心理活动合适的剪接点, 运动和剪接点都要有生活依据。多用移、摇镜头, 使画面产生流动感, 节奏就会舒畅、自然, 风格也会深沉、含蓄一些。

专题片实战拍摄心得 篇3

拍摄计划

为了更好地让大家理解,我在这里选取一次为某医疗器宣传而拍摄的医院内工作的场景作为讲解。

当接到此次拍摄任务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对整个拍摄任务的了解,可以通过电话问询,网上查找素材等方式了解被拍摄者的基本情况,为真正拍摄打下腹稿。

同时编导也要跟摄像师设计拍摄方案。

某种意义上讲,拍摄计划是实际拍摄前必要的预演,也是整体拍摄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

比如这次为了以后的后期制作需要,同时结合客户需要。我们简单地设计了以下几个必要的镜头:医生的专题采访、医生日常工作画面、医生在手术室运用器材实施手术的画面。

准备器材

有了拍摄计划下一步就是准备器材。

在器材的选择上,考虑到此次要深入医院病房和手术室拍摄的地点的特殊性时间的紧迫性,我们选用索尼HVR-Z5C 高清摄像机,虽然画面跟大型高清机型无法媲美,从性能和操作上讲HVR-Z5C确实能展现其极大的优势。

辅助器材

胸麦:高保真收音,适用采访、会议演讲等场景拍摄。

单反相机:此次我们选用佳能EOS 5D MarkⅡ单反相机,一方面它出众的照相功能不必多讲,更重要的一点是它强大的摄像功能和携带方便等特性,决定了它强力替补的位置。前段时间热映的电影《1942》中就有多处运用到EOS 5D MarkⅡ的拍摄,足见大导演们对它的认可。

红头灯:对于一般的意义上的拍摄,红头灯足以达到简单的补光要求,而且携带方便。同时也是由于摄像机等器材的进步,就本人多次拍摄的体会,十次拍摄有五六次是可以省略补光的。

笔记本电脑、硬盘:笔记本和硬盘一方面是为了现场如果摄像机卡的内存满了,好用来倒卡保证视频拍摄的持续性。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编导可以在现场拿到拍摄对象相关素材的必要硬件准备。

打印纸、记事本:这两样东西一个是为了摄像机校白,还有一个是为了场记,同时也是记录拍摄时,相关重要素材的时间点,确保后期制作能够完整准确的表达产品要点。

耗材(如备用灯泡、干电池、摄像机电池):这几类看似不起眼的小玩意,是整个拍摄的重中之重,也是能否圆满完成拍摄任务的有力保障。在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即便我们的确准备得当,作为编导或者总协调人,有能力的话自己也要偷偷带一些,以备不时之需。

准备好设备之后我们就可以出发了。但是在出发之前编导还是要各位一定要重新检查一遍,是否所有物品都已带全。虽然这句话我自己认为唆,但综合以往实战经验来说,这个检查是必要而且是必须的,很多问题都可能会出在这里。这也是为什么需要强调负责人一定要偷偷带一些辅助小部件,如音频设备与摄像设备的连接线等,在关键时刻保障我们拍摄顺利完成。

前期拍摄

当我们到达拍摄地点首先要观察一下周围的环境,为拍摄做准备。在这里小编总结为两个词:“三看”和“三问”。

“三看”:当我们到达拍摄地点,首先要对整个拍摄场景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这就是第一看:看景。在看景的同时潜意识中构思几个可能的场景拍摄,从而尽可能地捕捉更多更有价值的场景。第二看:看光。当然这一看是与第一看同时进行的,场景好、光线也好无疑是我们首选的地方,如果光线略差那我们就要考虑到如何补光从而调节摄像机对于光的需求。第三看:看时间。不同的时间自然光线就会不同,场景中的人员、物品也可能会不同,所以要根据时间的不同,尽快与被拍摄方沟通,合理安排拍摄时间。

“三问”:当摄像师去查看场景的同时,编导要第一时间要去跟被拍摄方沟通拍摄相关事宜,听取对方意见及时调整自己的拍摄计划,这就是第一问:问人。那么第二问便是:问事。对于要拍摄的人物和物体,必须在事前与当事人沟通了解其中的重点和难点。这样拍摄出的作品才更具“专业性”。第三问是:问时间。基本上大多数的拍摄都是在占用对方工作时间时进行的,所以考虑到各方因素,编导要第一时间与被拍摄方进行沟通,结合摄像师的意见,制定拍摄时间计划表。

做完以上的准备小编就要开始拍摄了,因为此次是在医院,同时拍摄的重点又是在病房,要考虑到病人隐私和不影响医院正常工作的问题。

我们制定的拍摄计划是,以主刀医生工作的场景为主,另外在院方许可的地方和时段拍摄尽可能多的空景作为素材。

通过与医生沟通设计部分开会或者讨论的镜头,以此来增加后期剪辑时剪辑师的可选素材。同时通过这样的素材也可以更形象地表现医生的权威性,从侧面凸显专业人士对于本产品的信赖。

小编的下一个内容就是手术室内的拍摄。除了要对器材做必要的消毒,和穿着必要的手术服以外,此次拍摄的难点便是如何在尽可能少打扰医生的前提下,拍到有价值的素材。这个作为一个专题,我会在以后的文章中尽量多的介绍。在这里我简单的总结了八个字:“抓紧时间,察言观色”,在术前的等待室中,利用医生空闲的时间对主刀医生进行有关本次手术的术前采访。同时利用编导与主刀大夫交流的时间,拍摄一些手术室内的空景还有本产品在手术台上的镜头。在手术中拍摄尽量多地用全景和特写,在这里因为手术室内光线充足所以留给摄像师很广的发挥空间。在术后,利用大夫换下手术服后休息的时间,对其进行一个术后的采访,分析本次手术的难点,并说明本产品在手术中的出色表现。

那么以上就是此次医院拍摄的一个简单的掠影。值得一提的是在拍摄的间隙或者拍摄过后,一定要多与被拍摄方多沟通,索取尽可能多的素材(照片、电子或纸质资料等等),便于后期剪辑时使用。

后期储存

拍摄回来后,最主要的事就是要储存素材。我的习惯是不管多累多忙,一定把确保拍摄素材安全放在第一位。在电脑的相应位置建立文件夹,文件夹的名称要标注:拍摄时间、拍摄地点、拍摄人物或者事物(名称一定要准确)。利用考取素材的等待时间,把拍摄时记录的笔记和索取的素材,在同一文件夹下进行分类处理,在记忆力清晰的情况下整理完成这些工作,便于后期制作时的需要。

全部素材确认无误,设备归库,写完拍摄报告,拍摄工作便告一段落。

土星拍摄心得与体会 篇4

器材:信达小黑,EQ3-D,ASI120MC,单轴电跟,电调焦,ORION 3X巴罗镜,米德5X巴罗镜。地点:N 40° E 119°家中南阳台。

下面将整个前期拍摄以及后期处理过程中的心得与体会与各位同好分享。

1.天气情况的确定

由上图不难看出,视宁度的好坏是影响拍摄效果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在拍摄实践中确定视宁度的好坏很关键。我是按照下面的方法进行简单的判别:目视3X下,100倍左右可以清晰地看到卡缝则视宁度为好,100倍至200倍之间观测到卡缝则视宁度为一般,200倍以上还无法确定卡缝则视宁度为差,这种情况下建议取消拍摄。当然上述视宁度的区分比较简单,只分为三等即:“好、一般、差”。与专业标准有很大的差异(1-10等),但觉得对于像我这样的初级天文爱好者”三等”区分足够了。

大气透明度也是影响拍摄效果的因素。一般通过天顶附近的天体目视星等来确定。我的确定方法是:目视星等小于3等透明度为差,3等至4等之间为一般,大于4等为好。如果视宁度一般,透明度差也建议取消拍摄。2.拍摄时相机参数的选择

拍摄帧数的确定。任何情况下,更多帧数的叠加可以增强画面的细节与质感。个人感觉3X下应该达到1000帧左右,5X下达到1500帧左右(这里的帧数是指经叠加软件选取的最终叠加帧数,而不是拍摄帧数)。足够的帧叠加后,在使用软件锐化时可以提高画面的“精细度”,减少颗粒感,获得比较“锐”的效果且在后期处理时的空间较大。实际操作时一般选取单帧质量大于60%的帧进行叠加。

快门与增益的确定。快门与增益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综合体。较快的快门速度可以拍摄更多的帧数(单位时间),但需要较高的增益,较高的增益带来更多的噪点;较低的增益可以减少噪点,但是减慢了快门速度降低了帧速。在拍摄过程中我一般优先考虑前者,主要因为所在地的天气情况,本地透明度较好的天气较多,视宁度较好的天气较少。这样做可以相对减少视宁度的影响,提高拍摄帧速。3.后期软件处理流程 AS!2叠加—RS6锐化—PS处理—滤镜减少杂色—色阶或曲线调整亮度—自动色调—USM锐化或高斯模糊—裁切出图。在PS中的操作顺序有时会前后调整一下。有时也会用滤镜的高反差保留来增强细节。个人感觉PS功能非常强大也非常深奥,慢慢学习理解体会吧。

4.校准极轴

拍摄心得 篇5

摄像拍摄是一种态度!团队精神是一种灵魂!

在拍摄的过程中,我深深明白了上面两句话的内涵,这是最大的感受。拍摄方面的心得包括以下在使用摄像机拍摄后深有感触的心得。

第一、剧本

一剧之本是剧本。对于一部好的拍摄作品前提是,必须要有一部好的剧本,好的剧本包括,立意深远,反映现实,憧憬未来。

当然,当有了剧本之后,最重要的是,理解剧本,分析剧本,首先保证其可行性,再从整体上把握整个剧本,然后是做好脚本的工作。拍摄者对于剧本,必须要将每一个镜头都在脑袋中刻印出来,包括景别,拍摄角度和技巧。做好整个的剧本的脚本把握等于成功了一半。

第二、演员

如何得到预期的效果,除了环境,道具,拍摄技巧后,最重要的是演员。拍摄前做好演员的选择,要有表现力,善于演并乐于演!

再确定演员之后,要努力与演员沟通,让演员理解角色,理解剧本,缓解紧张。拍摄中要说明白你需要的效果,以及剧情的细节演绎问题。演员要能够配合摄像师的要求,懂得摄像师的一些特定手势和暗示动作。

第三、实战拍摄

每一件事,不管你事前的准备工作做得如何精细,都无法保证在实施的过程中万无一失。尤其是拍摄,他与天气,环境,演员发挥都息息相关。一到了实拍,那问题可多了去了,真是说多了是事故,说深了是寓言哪!比如布光的问题、录音的问题,固定拍摄和运动拍摄的问题,特殊拍摄的问题等等。

在拍摄的过程中,要学会适应环境,不能被动地追求环境,在拍摄中要学会尝试各种不能角度的把握,各种拍摄方式的的灵活运用,动态与静态结合,大胆尝试未用过的技巧,学会创新,这是好的摄像作品成功所必备的要素。同时也是好的摄像师所具备的最重要的素质。

当然最基本的拍摄技巧要掌握娴熟,比如固定拍摄最好借助三脚架,一定要在拍摄前把三脚架调试到平滑顺畅的操作位置,如果抓拍时没有三脚架,那么也可能借助固定水平物体或同伴身体支撑,尽量使拍摄的双手与支撑体构成三角形。

运动拍摄中摇摄,主要靠过硬的拍摄姿势和目测能力;而可以用平稳的蟹行步伐加以前景配合进行移摄,若想简化或避开杂乱的背景,可用虚焦结合仰拍的手法。(蓝天白云是最好的单一背景,同时起到蓝屏的作用,便于后期的修改或添加特技

第四,拍摄结束

拍摄结束一定要大致地看一下,保证拍摄过程中不会出现一些缺乏声音,曝光过强,穿帮等等低级错误!因为如果镜头失误,回来后再想补拍是非常麻烦的事!

科学DV拍摄体会 篇6

老观坨九年一贯制学校 杨晓峰

去年的科学DV活动围绕 “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的主题开展。作为科学DV制作辅导教师,我从一个科学DV的选题开始到完成一个完整的科学DV作品,来谈谈自己在辅导学生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构思选题

一个好的主题创新点是一部科学DV的灵魂,在刚刚拿到主题的时候学生都觉得主题太宽泛,虽然看似很全面,可是想在当中找到一个好的创意点却又很困难。作为指导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把一个主题细化,逐步缩小范围在一个小范围内来寻找我们的创新点和探究的科学性。我让学生自己发现生活中感兴趣却不知道答案的问题,有一个学生发现,学校食堂泡木耳她爱吃,但是家里却不给做,说泡发麻烦。这个问题引发了我们小组同学的思考,他们想到是不是还有其他方法可以泡木耳?哪一种方法更好呢?

二、确定主题

在带着同学们从各个方面的了解和查询相关资料后,初步确定泡木耳的二十多种方法。同学们马上想到我们的方法这么多,是不是每一个方法都要去进行相关的探究和实验,这个大工作量的问题难住了他们,况且同学们的时间也没有那么的充裕。我认为科学DV的选题就是希望学生通过课余时间,对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发现探究,找寻科学足迹,发现生活细节,启迪青少年科学心智。围绕这个主旨和他们面临的问题考虑,我觉得选取一个小的范围进行一个更加系统和严谨的探究,让他们的发现更加有意义和实际指导作用。于是经过我们讨论,决定采取冷水、温水、热水分类的形式进行探究。

三、、脚本制作

有了主题、实验设计、验证方法,接下来就要开始了一个科学DV视频制作的骨架设计,脚本制作。这是一个同学们比较头疼的问题,他们平时根本就没有亲身体验过视频的制作,都是在我们学校的选修课程中接触了解了一些视频制作相关知识。一个视频脚本的制作涉及到的方法和技巧就成了制作的瓶颈,我只好给学生进行一个短期的培训充电,让他们了解基本方法以后再进行逐步训练强化,这是一个很有趣但又充满挑战的过程。

开始写作的一些脚本连视频拍摄的基本结构都没有弄清楚,脚本中对拍摄的时间限制、角度场景的选择、灯光、解说词的分析等等都叙述不恰当。然后给学生一边指导改正,一边给他们一些比较好的脚本进行借鉴和分析,快速的帮助他们了解和学习了脚本制作的知识。为写好脚本奠定了一个好的基础,让他们在这次科学DV拍摄中了解了脚本制作,并且完成了他们的脚本。为后期的拍摄和取材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四、拍摄取材

根据前面的实验设计和脚本制作的情况,接下来就是指导学生进行科学DV的拍摄取材。于是就让我的小组同学在其他老师和同学处取来了木耳、糖、盐、米汤等实验必用品,把他们分成了不同的小组开始了实验和拍摄。由于拍摄技巧和设备熟练程度不够,使得他们的小组同学拍摄进度一再的延缓。在他们拍摄的过程中,很多时候要在旁边进行指导和示范操作。比如在进行一些实验过程中就需要各个不同角度的特写镜头,而同学们往往会忽略这个问题,大部分都是用广角远景来拍摄,没有达到实验效果细节说明的效果。这样给他们手把手的说明指正更进一步的让同学体会到科学DV的乐趣,也让他们感觉到不只是他们自己在实验和探究,老师也是他们的引路人和分担者。

六、后期编辑

大量的实验和素材的采集以后,大家都在盼着一个科学DV作品的诞生,期待着这个充满了汗水与艰辛的果实的成熟。可是却久久的不能看到这个“新生儿”的出世。同学们都卯足了一股劲想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后期制作,可是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由于前期拍摄取材阶段的不细致,没有及时的进行视频素材的归类处理,在进行后期编辑的时候选材成了一个大工作量的事情,严重拖延了完成的进度。这时就必须指导学生根据前面写的拍摄脚本当中解说词来录音,然后根据录音和脚本中场景来进行素材选取。让他们分组进行,一个进行素材的分类筛选,一个进行编辑,一个同学进行解说词的录音。在这样有条不紊的运行方式下,我们协助同学终于完成了他们的全部工作。大家都欣喜的看着的自己的作品微微的笑着。

通过这次指导学生进行科学DV拍摄制作,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总结和见解:

第一、在选题的时候尽量要选择一个大问题的小角度进行深入的探究和发现,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问题的解决和总结;

第二、在进行实验设计的时候应该进行一个开始总纲的设计,然后再后期实验过程中逐步求精,深入细化,及时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第三、脚本的制作是一个科学的DV的灵魂所在,我们必须设计好脚本,对于每一个细节的把握和尺度的拿捏都要在脚本当中进行体现; 第四、在拍摄的过程中及时的做好素材的分类整理,对于拍摄取材选景一定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做到人在景中,景在画中,理在画中,背景、人物、科学原理要做到和谐统一;

多机位拍摄技术及其后期编辑技巧 篇7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发展,视频拍摄设备已经全面数字化,同时视频非线性编辑系统的性能也日益强大,功能逐渐完善,多轨道多机位编辑技术已经日臻成熟,这些为视频的全数字化拍摄和编辑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利用非线性编辑系统的多轨道多机位编辑技术,一方面可以将原来在现场进行的视频切换工作改到由非线性编辑系统在后期进行编辑,从而降低了对现场录制设备、技术和人员的要求,同时也能集中精力对拍摄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处理,如对色彩偏差进行校正。另一方面,由于前期数字化的拍摄和后期视频采集与编辑的全数字化,也可以大大提高节目的制作质量。

根据多年来在实际工作中的一些经验和切身体会,说明在无切换台的非实时切换情况下,前期采用多机位现场录制和后期采用非线性实施多轨道编辑的一些经验和技巧。

1 多机位的拍摄技巧

1.1 拍摄前的准备工作

参加拍摄的摄像人员事先要进行明确分工,各司其职。比如正面拍摄大全景的摄像机以全景为主,确保在任何时刻都有可用的镜头;左右两侧摄像机以各自所在方位为主,以中、近景为宜;游动摄像机以观众、主持人、中间位置场景的特写为主。如果有无线通话系统,摄制人员可以在拍摄过程中通过耳麦进行实时交流,便于各机位对拍摄场景进行调度;如果没有通话系统,可以事先约定手势,通过手势进行沟通。无法沟通的情况,要按照事前分工进行拍摄。

1.2 摄像机的选择

多机位首先要具备2台以上的摄像机,一般情况下有3台就可以了,对机型一致性方面的要求不是很严格,但性能指标最好趋近。如果专业摄像机和业务级的DV搭配混用,那拍出来的质量相差太大,不利于整个片子清晰度和色彩的统一。

1.3 拍摄的宽高比

传统摄像机拍摄画面的宽高比都是4:3,但现在新型高清格式摄像机的拍摄比例都是16:9,高清格式具有更宽的视野,在液晶电视和液晶显示器上具有更佳的显示效果,所以建议优先使用宽高比为16:9的高清格式。对于不支持16:9格式的摄像机,可以在构图上下部分留出一定空间。一个比较简单有效的方法是在寻像器屏幕上根据宽高比16:9的显示范围,把上下部分遮住即可。如我单位用1台dvcam大型摄像机和2台hdv小型摄像机拍摄六一儿童节文艺汇演,2台hdv摄像机都用高清格式,dvcam放在舞台对面正中央的位置,景别为全景,拍摄格式只有4:3,虽然分辨率不是高清格式,但由于是专业设备,技术指标高,在清晰度上和小高清混编差别不是很明显。但在构图时,注意把上下部分留出来,以便后期进行编辑。

1.4 拍摄时应注意的问题

1.4.1 准备存储媒体

每台摄像机都要准备足够的录像带或者存储卡,以保证每台摄像机除了中间换录像带或存储卡外,其他时间不能停机,能将整个过程录制下来。

1.4.2 调整白平衡

为了保证拍摄色彩真实,需要准备一张色彩纯正白色打印纸,将所有参与拍摄的摄像机在现场进行白平衡的调整,以保证所有摄像机拍摄录制出的图像色彩一致。如果拍摄现场是舞台,要在舞台的白色灯光下进行白平衡的调整。

1.4.3 录音

所有参与拍摄的摄像机都要录制同期音,便于后期多机位同步时进行参照。挑选其中1台摄像机,一般用正中机位的主摄像机从调音台的音频输出录制声音,以保证声音的录制质量。如果条件限制,不能从调音台接出音频信号,可以将一麦克风放在音箱前面,拾取音箱播放的声音。其他摄像机用自带的麦克风录制现场音就可以了。

1.4.4 拍摄

提前几分钟同时开始录制,先同时拍一个动态的物体,比如钟表、挥舞着手臂的人,景别最好差不多,便于后期编辑过程中各轨道的同步。一个比较好的方法是用照相机的闪光灯进行一次闪光,由于闪光灯亮的时间很短,便于后期找同步点,在更换磁带后,使用同样照相机的闪光灯。拍摄过程中,所有机位都不要中断录制,不要在带子用完了才换带,要在磁带报警后尽快更换录像带。最好在节目的间隙同时进行录像带的更换,这样可以减少后期编辑过程中各轨道的对位次数,方便编辑。如果是不得已在节目中间更换录像带,不要同时进行更换,要保留一台摄像机,待其他摄像机更换录像带完毕并开始录制时,再进行更换录像带,以免耽误节目的录制。

在拍摄过程中,每一个机位都要严守自己的职责,如拍全景的不能太长时间拍特写,游动机位不要很长时间拍大景,拍摄领导和观众的镜头也是游动机位的职责。

2 多机位实况录像编辑技巧

拍摄完成后,第一步,要对素材带进行采集。采集时最好使用同一台电脑,如果是使用存储卡的摄像机,拷入编辑系统即可。对每台摄像机拍摄的素材要分别进行标识,以免弄混。采集完成后就进入编辑环节了,下面以EDIUS 5.5为例介绍多轨道编辑的一些技巧。

EDIUS从5.0版本开始,便具有多轨道视频的编辑功能。EDIUS 5.5多轨道编辑的界面如图1所示。

首先根据拍摄素材的格式和宽高比,选择合适的工程模版,把采集到的素材添加到素材库,然后按照机位多少添加VA视频轨道,按F8就可以进入多轨道编辑模式,然后把各主机位的素材拖入相应轨道,把主轨道的视音频进行分离,然后将音频拖放到音频轨道,再将视频、音频进行编组锁定,以免发生视音频错位的现象。为了便于区分,可以把轨道根据机位进行重命名。

多机位视频录制编辑最大的困难是多轨道的同步问题,笔者在工作中总结出以下方法:

(1)视频同步法。根据各机位拍摄同一场景具有明显变化的两帧,如共同拍摄的钟表的指针、主持人入场的镜头等,让所有机位找到这一时刻的画面并定位,以主机位为参考,分别与主机位进行对位和同步。在进行一个轨道与主机位同步时,可以把其他轨道暂时设为轨道静音,再用同样的方法将其他轨道和主机位同步。

(2)音频波形同步法。该法是通过各轨道音频波形进行的同步方法。可以先根据听到的声音进行大致对位,然后根据音频波形进行更精确的定位。还可以通过听觉来判断两个轨道的同步,如果不同步,声音会有回响的感觉,可以将素材一帧一帧前后移动,直至听起来只有一个声音为止。也可以把轨道放到最大,在波形起伏变化明显的地方,通过波形来对位,这样会比较精确。

所有的轨道都同步之后,就可以开始多轨道的视频编辑工作了。按空格键开始播放,通过点击录制窗口机位的图像就可以切换到相应轨道,就如同在现场进行切换一样。如果有错误,可以把播放指针放到最后一个剪切点,按数字“0”删除最后一个剪切点,然后再将播放指针放到合适的位置,重新进行边播放边切换。通过拖动剪切点的小三角符号,前后移动剪切点;也可以通过将播放指针移动到剪切点,双击所要切换的轨道进行切换,这种切换方法更精确。

3 结束语

拍摄技术心得体会 篇8

构思题材

构思题材,就是要事先想好拍摄什么,是去拍摄高山、大海、还是草原、都市。我们要先去想环境,这就是你构思题材第一要做到的,而以此环境周边相关的一切事物就是细节部分了,因为你即将达到的地方可能是第一次去,即将看到的,遇到的以及发生的都是未知,所以我们根本无法事先想好怎么去拍,但是心里要有一个要拍摄的目标。

《海的故事》很明显,主要的创作题材就是“大海”,如上述所说,笔者在决定去往山东沿海之前,不知道那里未来会看到什么、发生什么,只是有一个拍摄的愿望:拍摄到大海。

就这样,带着对大海的憧憬驱车向山东沿海进发。一路上,脑海中闪现着与海有关系的内容:渔民,大螃蟹,海浪,海鸥,并且还想象着如何拍摄。

随心所欲

到达海边后,我们就可以进行创作了。有的人会问:拍摄什么呢? 我给你的回答是拍摄什么由你来决定。在之前也聊过关于一名摄影师眼力的话题,而在这种自由发挥的环境里,就是考察你的功力——眼力水平的时候了。所以自由去创作,想拍摄什么就拍摄什么,尽量把每一个想拍摄的画面拍摄漂亮。

视觉逻辑

影片开篇有个小序幕,笔者按顺序截取了四张图片。这组画面是在威海以南的一个名为荣成的地方拍摄的,当时实际拍摄了很多画面,在后期剪辑的时候用到了这几个画面,而这四个画面之间是有一定的逻辑关系的。换句话说,后期的剪辑,笔者在处理画面之间的排列顺序是以以下关系进行的。

A画面:每部影片里都会出现一些人物的中景或近景以及特写的镜头,而在出现这些镜头之前,为了让观看者从视觉逻辑上可以接受,要先出现的是一个全景的场景画面,交代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这样再接下一个人物画面,就不会显得那么突兀。

B画面:当时笔者作为摄影师,使用的是18-200mm镜头,因为摄影机的位置受到海水深度的限制,无法再与被摄者靠近,用到200mm焦段进行拍摄,故此能够达到景别限度为中近景。请注意B画面整体的人物动作,我们将画面B进行画面分解,分为四张画面,如下:

从B1到B4是一个完整的动作,渔民迈过一条腿,去开动船尾部的发动机的开关,然后再次转身去拉绳子,B4画面,我们接应的画面是C画面,或许外行的人不注意,但是仔细观察可以看到,是一个全景,人物拉绳子的画面,换句话说,B4和C的动作是有关联的,那么有的人会问:你怎么可能瞬间就跑到另外一个机位去拍摄,难道有两个机位,还是所有的画面是摆拍的?

C画面: 当时只用了一台机器全部抓拍的画面,摄影师并没有干涉任何被摄者的动作,如果再仔细观察会发现,其实B画面的人物和C画面不是同一个人,只不过他们用了相同的动作,在后期的剪辑是将两个画面巧妙地衔接在一起,因为C画面是个全景的人物与船与环境的画面,这样衔接观看者只注意到了动作的逻辑关联,符合人们的视觉逻辑。

D画面:为空镜画面,主要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上一段序幕的结束也是为了即将开始,在摄影师拍摄的时候非常巧合地出现了一只海鸟,从画面左侧入画,穿越画面,后期剪辑时巧妙地用在这里,寓意新一天的开始,渔民出海,海鸟们也开始了新的一天,然后接白色屏幕,出片名。

注入身体

很多创作者在拍摄初期,会学习很多摄影理论,构图、色彩等美学知识,一到用的时候就忘记了,在这儿笔者提出一个观点:将所有的理论注入到身体里。什么意思呢?来举个例子,刚开始学习开车的时候,换挡位你要过脑子,“左上”是一挡,“中下”是四挡,你一定要想一遍,再去挂挡,当你已经开车很多年以后,你会发现,换挡成了你的本能,而这种变为本能的基础就是长期的实践得来的。同理,我们要在长期的拍摄过程中,有意识地将所有的摄影理论变为我们的本能。

接下来我们用几个构图来说一下,构图有很多种,比如九宫格,尤其在抓拍的时候,很多画面是稍纵即逝的,所以我们根本就没有时间再去想如何构图,完全靠本能去处理画面里的一切,摄影师在多处本能的使用了九宫格的构图。如下:

升格降格

Whai is 升格、降格,最通俗的话解释升格就是把原本正常速度的画面慢放处理,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慢镜头,慢动作。而降格就是相反,把正常速度,快进播放处理。

什么时候会用到这些后期处理的方式呢?

升格就是把动作放慢,为什么要放慢?笔者认为升格的作用就是强调动作,延续人类的情感使用的。比如,电影里经常会看到爆炸的画面,或者是撞车的画面,这些画面导演在后期处理的时候基本都采用升格的方法进行处理,这些动作太快,而我们通过升格延长了动作发生的时间,从而强调了动作,为了观看者更好地观看到细节,感受瞬间。

我们再举个用升格方法延续感情的例子,你的女友和你道别,因为她明天要去美国留学了,在很长时间你看不到她,道别后,她狠心转身离去,刚走了两步,转过身来回看你,这个转身的动作如果我们只拍摄面部动作的话,用升格慢动作处理加之动人的音乐,和女子泪流满面的表情,要比正常速度转身更加感人,为什么呢? 因为慢动作延续了观看者的情感。

我们观看一下《海的故事》的升格处理的人物画面感受一下。

而降格正好相反,是为了在更短的时间里,展现一个漫长的动作变化(这里说的动作不是特指人的动作),比如在我们的影片里,要用五秒展现一个10个小时的花开过程,那么我们必然要在后期做降格处理,就是将10个小时的花开素材快速播放,可能是上万倍的速度,经常会用这种手法处理日出日落,云动花开。因为它的道理和升格处理刚好相反,我们就不做过多的解释,不如看几个片子里的画面感受一下吧。

nlc202309011036

以上我们谈到的按照后期做降格和升格处理的方法,其实这样做可能会影响画面的质量,尤其是升格处理的画面,这就好比作平面的照片,把一张图片拉大尺寸,那么画面的质量就会下降的道理是一样的,而真正专业的摄像机是有直接可以拍摄升格和降格的设置的,通过多帧和少帧来完成升格和降格,这样后期并不影响画面质量。

剪影拍摄

影片里有一处,用到逆光剪影的拍摄手法,逆光摄影相对来说大家用得比较少,大多数人喜欢用正侧的光源方式把物体拍摄清晰,笔者下面简单讲述当时拍摄这一组镜头的经历。

那天是大约下午6点左右,阳光光源已经很低了,由于拍摄了一天,坐在沙滩上望海而憩,远方缓缓驶来早上出海而归的渔船,一艘又一艘,很多都是装了马达的船,直到看到画面里这艘有人用双手摆动船桨的船,才意识到应该把它拍摄下来,因为当时阳光、船和我的位置属于侧逆光,我就直接把光圈缩小,将海面和天空按照中灰进行曝光,而相对受光比较小的人物就形成了黑色的人影,就是我们常说的剪影。拍摄人像的剪影有一个最重要的是尽量拍摄人物的侧面,因为只有人物在侧面的时候,人物的面缘的轮廓线条才足够丰富而富有美感,笔者刚好拍摄到了这个位置。

整体逻辑

在本文开始,笔者讲到,影片的逻辑是在后期完成的。

1.笔者由于发现在拍摄大海的素材中有早晨渔民出海的,有傍晚渔民回归的,就此,用时间作为本片的逻辑,在影片一开始交代了序幕就是在交代渔民早上出海的状态,影片一开始的几个镜头,海水很平静,也意指清晨万物初启的意思。

2.正片开始后,用了一段很激昂快速的镜头以及无逻辑的镜头连接,表现了一段海上渔民的状态,很生动很动感。这一小段收尾时候的两个镜头,表现渔民坚定的眼神。(他是如此深爱着这片大海)

3.接下来是一系列人与大海有关的画面,表现了人和大海之间的共存关系。在这多说一句,拍摄风光写意的影片时,一定要拍摄人物的内容,这很重要,光有风光的片子是没有神韵的,有了人才有意义。

4.接下来是一大段海景的画面,表现了不同位置大海的不同状态,波涛汹涌,宁静安详的……其实这一小段也是整个影片的高潮部分,任何影片不管长短都有高潮和低谷,任何影片都是,它一定是能够带动人们情绪的东西,如果影片一味的很平,从相对的影片理论上来说是不对的,当然也有很另类的影片,我们就不多说了。

5.影片随着音乐的突然停顿,将画面切换到了最后一个海景威海的画面,这个画面很重要,从音乐上来说这个位置是一个停歇或者说是转折,从画面上,它是一个转折。

6.接下来,大海开始变得深沉,所有的东西都很安静,回归的感觉。在这里特意用了一个快速的落日作为空镜,交代时间,这样,影片进入了它的收尾部分。在这里再次出现了逆光人物,原因也是表现人与自然,与大海的关系

7.影片结尾,每部影片的开始画面和结尾画面,都是作为导演要深思熟虑的内容,笔者在剪辑《海的故事》的时候一样如此,最后一个画面是一群海鸟从画面的右侧入画,飞出左侧,而且是天边被夕阳浸染泛红的背景。这个画面的拍摄也是个巧合,那天马上要收拾设备离开,后听远处海鸟的啼鸣,故此没有关机,偶得此画面,拍摄于日照的海边。另外,之所以在这里用作结尾还有一个原因,不知道还是否记得,影片一开始的时候,有一个画面是一只鸟从画面左侧入画右侧出,所以这两个画面用在结尾首位呼应,有倦鸟归巢,万物收敛的意思。

不畏艰辛

凌晨即起,日落而归。影片里很多小动物是很难拍摄的,比如趴在潮湿清凉的沙子上等待小螃蟹的出现,小螃蟹很机敏,如果你稍有动作,它们就会钻到洞里,要一动不动,等待5分钟左右,它们会尝试地探出身体,这需要我们拍摄的时候有足够的耐心。

拍摄时是艰苦的,但是也是快乐的,因为我们喜欢这个工作,不是吗?不管是拍摄电影还是拍摄什么,这个行业并不是那么舒舒服服地完成的,这种在拍摄真实场景基础上写意的影片更是如此,或许每一幅精妙的画面背后隐藏着的是创作者心酸的回忆。

上一篇:妈妈生日快乐祝福语下一篇:节约资源建议书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