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案例分析三(通用9篇)
一、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如果审计人员已从被审计单位的开户银行获得了银行对账单和所有已支付支票清单,该审计人员就勿需再向银行进行函证。答案:错。
理由:制度规定,为确定银行存款的存在性,除了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还应向银行发询函证,发函对象为企业所有开过户的银行。
2.盘点库存现金时,必须有被审计单位会计主管人员和审计人员参加,并由出纳员进行盘点。答案:错。
理由:审计人员在对被审计单位的库存现金盘存时,应注意盘点程序,应先由出纳员自点,并将盘点结果记入盘点表,然后再亲自盘点。
3.对公司损益类项目的总账与明细账之间进行定期的核对是损益形成环节内部控制的其中内容之一。答案:对 理由:
4.利润分配审计的目标是通过对利润分配顺序的审查,确定公司的利润分配真实性、合规合法性。
答案:错。理由:利润分配审计目标是通过对利润分配程序去向以及利润分配的标准和比例的审查,确定公司的利润分配真实性,合规合法性。
5.审查企业的应税利润时,应注意审查不得扣除项目的列支是否正确。答案:错。
理由:应注意审查不得扣除项目的列支,还要审查扣除项目是否经过法定机关批准和税法中规定项目的列支是否正确。
二、单项案例分析题
第六章
1、从哪些迹象可以发现企业存在出租出借账号问题?
答:①银行存款日记账与对账单核对无误时,对账单上有一收一付相同金额的业务而银行存款日记账上都没有记录。②提取现金未记日记账,现金支票的票根不知去向。
第七章
1.审计项目组在利润形成审计中是如何施行实质性测试程序的?
答:①编制利润总额分析表进行初步分析和复核;②审查利润总额各构成项目的明细账,对营业利润构成项目明细账的审核,投资收益明细账的审核,对营业外收支明细账的审核;③调整与审定的利润表中各构成项目的金额。
2.假定审计人员吴晶在审查“利润分配-应付普通股利”时,发现企业已按股票面值10%的比率发放了普通股股利,减除发放股利后的账面余额,不足注册资本的5%。他向股东和企业内部管理人员进行调查,结合使用审阅和分析性复核方法,了解到申泽公司连续两年发生亏损,2001年一直处在下跌状态,如果今年不按时发放股利,其股票价格可能发生狂跌。于是,经董事会研究决定,拟以股票面值10%的比率发放股利;按此比率计算,动用后的法定盈余公积的剩余额将不足注册资本总额的5%。尽管如此,财务部还是按董事会的决定发放了股利。你认为该公司分配利润的方法存在那些问题?违背了哪项制度规定?应如何调整?
答:①制度规定:股份企业当期利润时,原则上不许向设资分配利润,但股份公司为维护自己的声誉,动用盈余公积弥补亏损后,经股东特别决议,可按不超过票面值6%的比率用盈余公积分配股利,股利分配后法定盈余公积不得低于注册资本25%;②存在问题:法定盈余公积在2001年已接近法律规定最低界限,还用盈余公积按票面利率10%比率发放,发放完毕不是注册资本5%;③调整:先计算盈余公积与注册资本的25%的余额,再剩余的用来发放股利。
三、综合案例分析题
[资料]审计人员在审查盛日机器厂银行存款时,发现该厂2001年11月30日银行存款日记账账面余额84400元,银行对账单余额为83000元。审计人员经过逐笔核对,发现下列情况:
1.11月2日企业开出转账支票一张,金额3200元,银行对账单上无此记录。2.11月8日银行对账单上收到外地汇款30000元,该厂日记账上无此记录。
3.11月14日银行付出1800元,经查系采购员刘瑞不慎遗失空白转账支票,被人冒用所购物品的款项。
4.11元16日银行付出28400元,该厂日记账上无此记录。5.11月20日银行付出现金1600元,该厂日记账上无此记录。
6.11月30日该厂银行存款日记账存入转账支票一张,计2800元,银行对账单上无此记录。
[要求] 1.根据上述情况,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2.对该厂银行存款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答:①调节表内容包括未达账项记账错误,其他应予纠正的差错。
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项目 金额 项目 金额
银行对账单余额 83000
加:企业银未收 2800
减:企付银未付 3200 企业存款日记账余额 84400
加:银收企未付 30000
减:银付企未付 28400 银付企未付 1600 其它予以纠正差错有 1800
调整后余额 82600 调整后余额 82600
②改进意见:加强支票的签发领用管理,按支票管理条例执行,加强对采购人员对支票使用安全教育落实责任制。
公司法规定的出资方式有货币和实物、知识产权 (无形资产) 、土地使用权等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企业财务通则》 (财政部令第41号) 将出资方式明确为货币、实物、无形资产 (商标权、著作权、专利权、其他专有技术等) 、股权、特定债权 (依法发行的可转换债券、符合规定的债转股) ;实践中, 符合“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还包括探矿权、采矿权等。法释 (三) 第七条至第十一条, 从司法角度进一步明确了六种出资方式的认定、出资义务、出资争议及处理等, 其中又明确了出资人未履行或未依法全面履行出资义务的五种情形。本文拟根据相关法律法规, 结合审计实践, 对相关问题做一简要研析。
一、法释 (三) 明确的六种出资方式及相关问题
(1) 出资人“以不享有处分权的财产出资”引起出资效力争议的, 按物权法第106条规定予以认定。物权法第106条规定的核心包括财产所有权和财产处分权。当受让人符合“善意受让财产、财产转让价格合理、转让的财产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已经登记, 不需要登记的已经交付受让人”这三种情形时, 受让人即为善意取得该项财产的所有权, 出资有效, 可对抗原所有权人;原所有权人可向无处分权人请求赔偿损失。这是两种不同的法律关系。
《公司注册资本登记管理规定》第七条规定:“以实物、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出资的, 股东或者发起人应当对其拥有所有权;”审计人员在审计公司设立出资事项时, 应以物权法第106条规定进行识别, 出资人是否取得出资财产的法定所有权。出资人以其拥有所有权的财产出资正确无疑, 但审计人员还应关注“出资财产在出资前拥有的权利, 是否未设定担保及已办理财产权转移手续”等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02号——验资>指南》) 。否则, 出资存在瑕疵, 将会出现出资效力争议, 影响股东权益, 由此也会带来一定审计风险。
(2) 出资人“以贪污、受贿、侵占、挪用等违法犯罪所得的货币出资后取得股权的”, 法释 (三) 对此种行为规定了一是要对其违法犯罪行为予以追究和处罚, 二是对其违法取得的股权采取拍卖或变卖的方式进行处置, 这个规定主要是明确对出资人的违法行为及结果需采取的司法措施。而贪污、受贿、侵占、挪用等违法犯罪行为是司法判决的结果, 不属审计职责。审计实践中, 由于违法犯罪所得 (货币) 具有极强的复杂性和隐蔽性, 审计人员对出资人取得股权的货币出资是否涉嫌属于违法犯罪所得, 是难以认定的 (除非有证据证明) 。但这种出资方式也提醒审计人员, 应关注出资资金来源的合法性。
(3) 出资人“以划拨土地使用权出资, 或者以设定权利负担的土地使用权出资”, 应在法定期间内办理土地变更手续或者解除权利负担, 逾期未办理或者未解除的, 属于出资人“未依法全面履行出资义务”。
“土地使用权”是指国有土地或者集体所有的土地, 依法明确给单位或者个人使用的权利;“划拨土地使用权”是指“土地使用者通过各种方式依法无偿取得的土地使用权” (国务院令第55号《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 , 或者是“土地使用者通过除出让土地使用权以外的其他各种方式依法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 (国家土地管理局令[1992]第1号《划拨土地使用权管理暂行办法》) 。“划拨土地使用权” (即国有土地使用权) 符合条件并经批准, 可以转让、出租、抵押或者作价出资等。
“权利负担”是一个民法概念, 指权利人给自己设定给付义务, 同时给债权人设定债权, 也即形成权利人原有权利的一种负担。典型表现是债权契约, 即以契约方式设立债的关系和变更债的内容。“以设定权利负担的土地使用权出资”即是指用作出资的土地使用权设定有权利负担, 如已用做抵押 (或部分抵押) 等, 致使土地使用权权属不明晰或部分不明晰, 由此将引起出资争议或其他民事纠纷。因此, 法释 (三) 对“以划拨土地使用权出资”或者“以设定权利负担的土地使用权出资”的行为, 做出了上述司法认定。
审计人员对“以划拨土地使用权出资”的, 应重点关注划拨土地使用权的取得、评估及价额等事项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是否存在国有资产流失。
(4) 出资人“以非货币财产出资”, 一是要依法评估作价;二是“评估确定的价额显著低于公司章程所定价额的”, 属于出资人“未依法全面履行出资义务”。
出资人按期足额缴纳出资, 是股东的一项重要法定义务。公司法第二十八条规定:“股东应当按期足额缴纳公司章程中规定的各自所认缴的出资额。”“以非货币财产出资的, 应当依法办理其财产权的转移手续。”第二十七条规定:“对作为出资的非货币财产应当评估作价, 核实财产, 不得高估或者低估作价。”出资人不按期足额缴纳出资, 包括以非货币财产出资的, 其评估价额 (显著) 低于公司章程中规定的应认缴的出资额, 将影响公司注册资本总额, 影响各股东出资在公司全部注册资本中所占的比例, 不利于各股东股权 (权益) 、风险和责任的明确。
(5) 出资人“以房屋、土地使用权或者需要办理权属登记的知识产权等财产出资”, 法释 (三) 对此明确了两点:一是出资财产已交付公司使用、但未办理权属变更手续的, 属于未履行法定出资义务;二是已办理权属变更手续、但未交付公司使用的, 不享有相应股东权利。可以看出, 出资财产状况不同, 法律认定及后果不同, 核心是出资财产的所有权权属问题。出资财产未办理权属变更手续, 不符合公司法关于“以非货币财产出资的, 应当依法办理其财产权的转移手续”的规定, 即出资财产尚未成为公司资产, 根据《民法通则》关于财产所有权的定义, 出资人实际未出资, 也即未履行法定出资义务。因而, 审计人员对此应按照有关规定, 重点审核出资的合法性和真实性。
对于已办理权属变更手续、但未交付公司使用的, 法释 (三) 明确了要对出资人的股东权利作出合理限制。股东权利包括表决权、选择管理者权、资产收益权、利润分配请求权、查阅资料权、新股优先认购权、剩余财产分配请求权等。这是因为, 出资人虽已办理出资财产权属变更手续, 但未交付公司使用, 影响公司对该部分财产的实际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 给公司正常运营造成一定影响和困难等, 对此作出限制是必要的。
(6) 出资人“以其他公司股权出资”, 符合“ (一) 出资的股权由出资人合法持有并依法可以转让; (二) 出资的股权无权利瑕疵或者权利负担; (三) 出资人已履行关于股权转让的法定手续; (四) 出资的股权已依法进行了评估”四个条件的, 认定为出资人已履行出资义务。不符合第 (一) 、 (二) 、 (三) 项, 又未按人民法院要求补正的, 属于“未依法全面履行出资义务”;不符合第 (四) 项的, 按“出资人以非货币财产出资”规定处理, 应依法评估作价, 但“评估确定的价额显著低于公司章程所定价额的”, 属于出资人“未依法全面履行出资义务”。
现实中, 对“以其他公司股权出资”的认定及其审验, 缺乏明确具体的规定。公司法、《公司注册资本登记管理规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若干问题的规定》 (财政部第14号令) 等相关法律法规对此均无明确规定。2009年1月,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发布的《股权出资登记管理办法》 (第39号令) 也只规定了对股权出资审验应包括的内容。但股权出资, 核心是股权价格的确定, 其价格确定又涉及一些方法、依据和程序等, 而现行法规对此并无相关规定。这无疑给审计监督带来一定困惑。笔者认为, 既然《企业财务通则》已增加规定了投资者可以股权、特定债权出资, 法释 (三) 又明确了“以其他公司股权出资”的认定条件和相关措施, 有关部门应根据公司法、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等财经法规, 结合法释 (三) 相关规定等, 制定出以股权、特定债权等方式出资的认定标准和审验方法, 规范“以其他公司股权出资”行为, 防范、规避或减少审计风险。若如此, 既是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 也是对法制经济的贡献。
二、未履行出资义务、抽逃出资及相关问题
出资人未履行或者未依法全面履行出资义务, 将承担相应法律和经济责任, 公司法已有相关规定, 法释 (三) 又对此进一步明确了相关责任 (第十三条) 。法释 (三) 还第一次明确了抽逃出资的五种形式 (第十二条) , 以及抽逃或者协助抽逃出资应承担的责任等 (第十四条、第十七条、第十八条) 。这给审计定性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标准。
审计人员应认真学习、准确理解和牢固掌握这些规定, 对涉及上述事项的事实、证据、环节和情节等, 都要认真对待, 正确识别, 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依据 (或结合) 法释 (三) 有关规定取证和定性, 不要因疏忽而遗漏重大违法违纪事项, 充分发挥审计监督职责, 严厉打击各种违纪和违法犯罪行为, 不断优化审计成果, 积极为审计事业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关键词】审计职能;社会保障;发展
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中国将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使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等,无一不与社保审计密切相关。近年来,各级审计机关对社保资金进行了连续审计,在审计部门的监督和人社部门的自身完善下,社会保险体系逐渐完善,保障水平不断提高,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信息系统逐步完善,促进了社会保障体系科学发展。
一、审计促进社会保障制度科学发展的必要性
各级部门对社保资金使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是领导关心、社会关注的热点资金。社保审计要以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全面改善民生”为目标,创造性地开展审计。社会保障资金的使用前提是公平,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配套费了很大的财力、人力、物力,如果资金保障了不该保障的人,那结果会是什么,是必然影响政府的公信力,这一时期,审计将面临新的挑战。一是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项目种类增多、资金规模增长迅速、覆盖面广,对真实性、安全性方面的审计提出了新的挑战;二是客观评价基金的运行绩效、制度的执行效果,对效益性、效能性方面的审计提出了新的挑战;三是社会保障制度公平、正义、透明的本质要求,对公平性、公开性方面的审计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社保审计的重点
1.促征缴保发放,发挥审计的制约性作用,揭露和打击违规违纪问题社保资金的安全完整是社保工作的根本,社保资金的征缴更是保证社保发展的基础。审计不但要关注政府在发展社会事业、增加社保投入,更要加强征缴、发放违规问题的审计。为促征缴保发放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深入企业摸清底数,确定应缴未缴保险。在了解账面征缴规模的基础上,审计部门联合人社部门组织人员对全市民营企业、私营企业进行调查摸底,摸清未缴保险金额。二是堵塞漏洞开展一票征缴。促进人社部门及时采取措施开展“一票征缴”,并设置社会保险征缴大厅实现了一条龙服务,实行统一登记、申报、缴费、稽核稽查和行政监察,有效地加强了征缴。三是防止基金的流失和虚报冒领。通过计算机数据分析、到实地延伸、银行账户查询等措施查找虚报冒领等问题。
2.建制度立规章,发挥审计的促进性作用,规范和完善社保管理体系社会保障资金的审计不仅限于对其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的审核,更重要的是要立足宏观全局,结合审计调查,从管理上、制度上发现和揭示社会保障有关政策、法规制度的执行的问题,向有关决策部门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一是完善政策制度情况。通过审计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包括基金财务会计制度、基金预决算制度、内部财务审计制度、内部业务控制制度等,形成了严格的制度监管体系。二是规范制度落实情况。重点审计社会保险经办人员严格执行基金收支两条线管理和财务管理规定情况,是否对各种保险基金严格按有关财会制度分设帐簿,是否专项核算和专款专用。三是健全内控制度情况。对保险基金监管政策执行情况实行是否定期内部审查,评价内部控制体系,对存在的问题修改完善,使基金管理朝着健康规范的方向发展。
3.保民生促和谐,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推动和丰富国家治理模式从长远发展的眼光来看,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推动社会保障体制变革的实际需要,在保持渐进性和整体协调性的前提下,在现阶段开展社会保障资金审计取得成果的基础上,社会保障资金审计的重点将逐步从查错防弊为主转向以揭露制度缺陷存在的机制体制问题,通过综合分析社会保障制度实施过程中阻碍制度落实、执行的原因,揭露因决策不科学、不民主、不合理或决策失误造成的无效投资以及损失浪费等行为,评估在保护弱势群体方面发挥的作用和对宏观决策产生的影响,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推动和丰富国家治理模式。
三、加强社保审计的几点建议
1.促进制度完善
随着审计“免疫系统”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绩效审计水平的逐步提高,“注重从体制、机制、制度以及政策措施层面发现和分析研究问题,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促进政策、法律、制度的落实和完善,推进深化改革,加强宏观管理”已成为审计的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社保审计人员要及时转变工作思路,调整工作方法,将完善社保制度作为审计工作的落脚点。
2.提高计算机审计水平
数据分析是审计最基础的工作,其结果直接影响审计人员对问题的判断,进而影响对制度优劣的评价。社保业务数据庞大且主要由计算机信息系统处理,因此审计人员要积极创新,大胆实践,不断探索开展对社保业务系统和业务数据进行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新方法、新路子,切实增强计算机审计能力。
3.磨砺社保审计队伍
审计人员的素质直接决定社保审计质量的高低。促进社保制度完善的审计目标要求审计人员不能就账说账、就事论事,而是要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分析研究;不能满足于发现问题,而是要深入挖掘问题背后的制度性缺陷,这对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业务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合格的社保审计人员不仅要具有财务、社保、法律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这就要求打造一支知识结构合理、业务能力过硬的高素质审计队伍。
中建
三局项目审计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适应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促进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健全企业的自我约束机制,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实行全额承包的工程项目,必须在竣工结算后,经过审计认定,方可按项目全额承包责任书兑现。对于停工达一年以上的项目,可进行事中审计,根据中间结算情况和成本控制情况进行预兑现。
第三条 工程项目审计应以国家审计法规和财经政策为依据,以项目全额承包责任书为主要内容,对工程项目的财务收支、经济效益和项目全额承包责任书规定的承包范围、承包方式、承包内容、奖罚办法等内容进行监督和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第四条 本办法适用于局属各单位所有实行全额承包的工程项目。
第二章 审计的组织与实施
第五条 工程项目审计实行局、公司和分公司三级管理、三级审计的办法。局重点工程项目、单位造价在一亿元以上的项目以及局直管项目,由局内部审计机构组织审计或委托公司进行审计,其他项目由公司、分公更多免费下载,尽在管理资源吧()管理资源吧(),提供海量管理资料免费下载!司内审机构依照本办法自行审计,局内审机构视情况抽查。
第六条 审计项目由各单位分管项目全额承包或审计工作的行政领导确定,由各单位内审机构或审计人员(含专职和兼职)负责会同有关业务部门完成。
第七条 工程项目审计根据需要可以采取事中、事后两种方式。事中审计应在工程项目达到某一控制点后进行,其目的在于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纠正偏差,以利后期改善管理和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事后审计一般应在工程办完竣工结算后,对整个工程的全额责任承包书的签订及执行情况作出审计认定,提出承包兑现奖罚意见。
第三章 审计的主要内容
第八条 工程项目全额承包责任书的签订情况
(一)项目全额承包责任书必须经承发包双方签字,未经双方签字的视为无效;
(二)标价是否分离,确定的承包基数是否科学、合理,上交比例是否明确;
(三)项目承包负责人是否明确,是否符合全额承包管理要求;
(四)承发包双方是否按工程项目全额承包责任书的规定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
第九条 工程项目管理与核算的执行情况
(一)企业财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的执行情况;
(二)国家财经法纪和企业有关制度的遵守情况、财产物资管理情况;
(三)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
(四)项目成本核算责任制和成本管理制的建立和执行情况;
(五)项目责任成本表的编制情况及计划成本的执行情况;
(六)项目劳务队伍的选用是否按照规定执行,工程分包是否签订分包合同,合同条款内容及分包工程款的决算是否合规,与分包单位的工程更多免费下载,尽在管理资源吧()管理资源吧(),提供海量管理资料免费下载!款清算情况和往来帐项的核对情况;
(七)材料物资的采购是否按规定执行;
(八)成本分析制度的健全性和执行情况及其效果。第十条 工程项目承包合同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一)工程结算收入和上交费用的真实性、帐务处理的合规性,与业主各项经济往来的清算情况及往来帐项的核对情况;
(二)工程实际成本、费用和营业外收支情况;
(三)所有往来单位经济业务清算情况、往来帐项的核对情况;
(四)工程款的收取及上交款项完成情况(含各项税款);
(五)帐面资产的真实性和稳健性;
(六)利润和其他经济指标的准确性。第十一条 工程项目承包合同技术指标完成情况
(一)工期、工程质量、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和CI形象等是否达到合同要求;
(二)工程档案资料及其它技术资料是否完整,质量是否符合要求;
(三)与业主的施工合同的履行情况及遗留问题。
第四章 审计的工作程序
第十二条 工程项目竣工结算后一个月内,或停工达一年时,项目经理部应向上一级提出书面的审计申请,其中局重点工程项目、单位造价在一亿元以上的项目以及局直管项目,应向局提出申请。在工程竣工结算后两个月内或停工后15个月内,内部审计机构应组织审计。
第十三条
若项目经理部或下级单位未根据上一条规定的时间期限提出审计申请的,内部审计机构应及时了解情况,可要求其提出审计申请或直接下达审计通知。
第十四条 内审机构根据确定的审计项目,了解被审计项目的有关情况,索取有关资料,确定审计重点。
第十五条 成立审计组,拟定审计工作方案,报本单位主管领导批准。
更多免费下载,尽在管理资源吧()管理资源吧(),提供海量管理资料免费下载!第十六条 在实施审计三日前,内审机构向被审工程项目经理部或其所在单位下达书面《审计通知书》,被审工程项目经理部接到通知后,应提供下列资料:
(一)工程项目全额承包责任书及其附件;
(二)与建设单位及分包单位签订的工程施工合同(或劳务合同)和有关补充合同、协议、会议纪要等;
(三)与建设单位及分包单位审定的工程结算书、财务结算书及其他经济方面的结算书;
(四)租赁等经济方面的合同、协议、会议纪要等;
(五)会计凭证、会计帐簿、会计报表、银行对帐单和调节表、往来帐项的对帐单等;
(六)项目编制的标准成本表、成本分析表;
(七)统计、材料、动力、劳资等业务核算资料和材料物资盘点表、机械设备盘点表;
(八)工程项目全额承包责任书执行情况和财经纪律遵守情况的自查报告;
(九)项目经理的述职报告;
(十)审计组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
第十七条
审计组审阅第十六条所列资料,查阅与审计事项有关的文件、规章制度及其他资料。
第十八条
采取访问、座谈、抽查实物等方法取得书面资料以外的证明材料,由提供者签字确认,并注明日期。
第十九条
审计组对审计过程中所搜集的资料及证明材料进行分析、整理、综合、鉴定,写出审计报告,提出奖罚意见。
第二十条
审计组上报审计报告前,应当征求被审计项目部的意见,被审计项目部应当自接到审计报告之日起十日内,将书面意见送交审计组。
第二十一条 单位行政主管领导和项目法施工领导小组听取审计组汇报审计情况,审定审计报告,出具审计结论和决定,下达给工程项目部更多免费下载,尽在管理资源吧()管理资源吧(),提供海量管理资料免费下载!和其所在单位执行,同时报上一级内审机构备案。
第二十二条 对严重违反财经纪律和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事项,交由本单位纪委监察部门查处。
第二十三条 项目审计结束后,所形成的审计工作底稿文件、函件等资料,应及时搜集齐全,整理立卷,根据国家有关档案管理规定和企业档案管理办法办理。
第五章 审计人员的主要职权和责任
第二十四条 审计组和审计人员实施审计时,可以运用检查、监盘、观察、查询及函证、计算、分析性复核等方法,审查工程项目部的会计凭证、会计帐簿、会计报表,查阅与审计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检查现金、实物、有价证券和电子帐务处理系统,取得审计证据。
第二十五条 对正在进行的违反财经纪律,造成损失浪费的行为作出临时制止决定。
第二十六条 对阻挠和破坏审计工作,以及拒绝提供有关资料的,经有关领导批准,可以采取必要的临时措施,并提出追究有关人员责任的建议。
第二十七条 提出改进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建议。
第二十八条 对严重违反财经纪律和造成重大损失浪费的人提出追究责任的建议。
第二十九条 对在审计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应给予适当的奖励;对因审计人员以权谋私、弄虚作假、泄露秘密、给企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或带来不良影响的,应视情节轻重,给予适当的行政处分或经济处罚。
第六章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2002年11月12日起实施,原《中建三局工程项目审计暂行办法》同时废止。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若与上级或国家有关规定有抵触时,以上级或国更多免费下载,尽在管理资源吧()管理资源吧(),提供海量管理资料免费下载!家的规定为准。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由局监察审计部负责解释。
一是提高安全防控意识。组织全体工作人员举行安全保密培训,认真学习《保密法》、《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国家审计准则》等法律法规,提高审计人员的保密法律意识和素养,做到自觉遵守保密制度,规范保密行为。
二是加强安全保护措施。一方面为全局所有开展计算机审计工作的笔记本电脑装上了杀毒软件,避免了计算机受到网络病毒的攻击,确保审计电脑数据安全;另一方面,为每个审计人员配备一块工作专用U盘,将所有工作数据存储于U盘中,并要求严格做到U盘与网络隔离,进一步确保工作数据的安全。
三是全面规范审计数据采集保密工作。由于审计工作本身的特殊性,通过计算机进行被审计单位财务数据采集时存在收集资料数量多、种类杂、保密性要求高等特点,和静县审计局推出了“计算机审计数据采集及保密负责制”,落实从主审到审计组员员的层层责任,确保数据的采集、分析、总结、落实每个步骤不出现“空白点”或“薄弱环节”。
本科目主要考查作为高级审计师在审计理论与实务方面进行研究总结、分析判断、综合运用、组织指导和实务操作的能力。
本科目设置两种题型——综合分析题和案例分析题。综合分析题重点考查运用有关审计理论对问题进行理解、分析、判断、处理、评价和综合的能力。案 例分析题以财务审计为依托,重点考查:理解运用审计技术与方法解决审计过程中不同阶段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有关经济政策、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分析判断 审计事项的能力;组织、安排、协调、落实审计工作的能力;综合、分析、判断、处理和评价各类材料与审计信息的能力等。
本科目所考查的知识范围如下:
第一部分 审计理论
一、审计理论研究的意义与原则
研究审计理论的意义
审计理论的概念体系与理论结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研究
指导审计理论研究的基本原则
二、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动因
审计的本质
三、审计环境及其对审计的影响
政治环境对审计的影响
经济环境对审计的影响
法律环境对审计的影响
文化环境对审计的影响
四、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
国家审计组织与人员
内部审计组织与人员
社会审计组织与人员
五、审计准则
审计准则的重要意义
审计准则的内容
审计准则的协调
六、审计目标
审计目标的内涵
总体审计目标与具体审计目标
审计目标在审计项目中的指导作用
七、审计程序
审计程序的内涵
不同类型审计的程序差异
通用审计程序
审计程序的设计
八、审计证据和评价标准
审计证据的作用
审计证据的质量特征
审计证据的类别
审计取证模式
审计评价标准
九、审计报告
审计报告的作用和种类
审计报告的编制要求
审计报告的内容
十、绩效审计与专项审计调查
绩效审计的含义
绩效审计的程序与方法
专项审计调查的含义
专项审计调查的分类
十一、资源环境审计
资源环境审计与可持续发展
资源环境审计的目标和内容
十二、经济责任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经济责任审计的含义和作用
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和内容
十三、跟踪审计
跟踪审计的概念和特点
建设项目跟踪审计
跟踪审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十四、审计信息化
审计信息化的内涵
审计信息化的目标
审计信息化的基本内容
十五、审计管理
审计资源管理
审计质量管理
审计成果管理
第二部分 审计技术与方法
一、审计程序的安排
审计程序的设计
审计目标的确定
不同审计阶段对审计方法的选用
审计程序的控制
二、重要性和审计风险
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审计风险评估
三、内部控制测评
内部控制的调查了解
内容控制的初步评价
内部控制测试
测评结果的运用
四、审计抽样
抽样方法的选择
货币单位抽样法的应用
五、审计取证的一般方法
检查、观察、询问、外部调查、重新计算、重新操作、分析等方法的运用
六、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和管理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
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
审计工作底稿的管理
七、审计报告与审计结果的利用审计证据的汇总与评价
对所审计事项的综合评价
编写审计报告和做出审计决定审计结果的利用
八、审计信息的整理与编写
材料的收集与选择
审计信息的加工整理
一、聘用审计的概念及特点
(一)聘用审计的定义
本文所研究的聘用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在实施审计项目过程中遇到审计力量不足、相关专业人员不能满足要求时,聘用社会中介机构、其他专业机构(以下统称“中介机构”)及专业人员参与审计。被聘用的社会中介机构或者专家不能承担所有的审计工作,而且要受到审计机关的指导和监督。中介机构是指依法设立的运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按照一定的业务规则或程序为委托人提供中介服务,并收取相应费用的组织。受聘中介机构及专业人员参与审计的形式包括:委托中介机构承担某一审计项目或某一审计项目中的主要或部分工作任务;聘用专业人员参加审计组工作。以上两种形式,均需由审计机关的审计人员担任审计组组长,运用被聘用审计机构或者专家审计结果,并对被聘用中介机构或专家的审计质量进行监督检查。
(二)聘用审计的特点
聘用审计涉及三方关系,即审计的委托方、被审计方、受托方。聘用审计的委托方一般是指国家审计机关,被审计方是指被审计的单位,被审计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提供的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审计的实施者既包括审计的委托方也包括审计的受托方,即国家审计机关和外聘的中介机构或者专家,其中国家审计机关在审计的实施中居于主要地位,对审计的过程及结果负责,而被聘用的中介机构或者专家主要是对审计实施起到辅助作用。聘用审计比较特殊的地方在于审计的委托方同时也是审计实施方的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国家审计机关需要对被聘用的社会中介机构和专家进行监督和评价。三者之间的关系见右上图所示。
在聘用审计中,委托方即国家审计机关的权利与义务主要包括:1.有权要求被审计单位按照审计机关的规定提供预算或者财务收支计划、预算执行情况、决算、财务会计报告,运用电子计算机储存、处理的财政、财务收支电子数据和必要的电子计算机技术文档,社会审计机构出具的审计报告,以及其他与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2.有权检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运用电子计算机管理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电子数据的系统,以及其他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和资产。3.有权就审计事项的有关问题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进行调查,并取得有关证明材料。4.在客观、公正的前提下,选择被聘用的社会中介机构和专家。5.对被聘用的社会中介和专家进行国家审计的相关培训,包括审计职业道德、审计目的、审计方法、审计内容、审计报告等。6.对被聘用的社会中介和专家进行指导、监督,并对其审计质量进行评价,负责全部审查工作的质量控制。7.对出具的最终审计结果、审计报告负责。8按照约定支付审计费用给被聘用的中介机构和专家。
被聘用的中介机构或者专家具有的权利与义务主要包括:1.有权要求被审计单位按照要求提供预算或者财务收支计划、预算执行情况、决算、财务会计报告,运用电子计算机储存、处理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电子数据和必要的电子计算机技术文档,社会审计机构出具的审计报告,以及其他与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2.有权检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运用电子计算机管理财政、财务收支电子数据的系统,以及其他与财政、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和资产。3.有权就审计事项的有关问题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进行调查,并取得有关证明材料,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支持、协助审计机关工作,如实向审计机关反映情况,提供有关证明材料。4.按照与国家审计机关的协议,按时按量完成审计工作,保证审计质量,不得转包或由其他社会中介机构协助审查工作。5.遵守国家审计人员的审计职业道德、审计的相关规定,对存在利益关系或冲突的情况应该予以回避。6.有权如实向审计机关反映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和处理建议,对审计机关有关人员阻止受聘人员如实反映情况的,受聘人员可越级向国家审计机关的上级领导反映有关情况,提出相应意见和建议。7.受聘人员应当在审计项目完成后,将审计实施过程中所形成的全部纸质原件和电子资料,及时移交相关业务部门,受聘人员不得将其参与审计工作的相关结果用于与所审计事项无关的目的。8.外聘人员在审计工作中,发现被审计单位存在问题,应当及时向审计组长报告。9.外聘人员及中介机构对被审计单位的一切内容负有保密责任,不得自行对外披露审计计划、审计内容和审计结果等。
二、聘用审计的动因分析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笔者认为目前聘用审计的动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聘用审计可以消除国家与被审计单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是指代理人与委托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代理人可以获得全部信息,而委托人则不能获得全部信息。于是代理人可能利用其掌握的而委托人不知的信息牟取私利,使委托人的利益受到损害,这就是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逆向选择后果。国家把经营权交给了企业,由于政府与企业的经营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只有通过高质量的审计来减少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逆向选择的后果。审计质量是一种间接信号,高质量的审计更能向委托者传递关于企业质量的信号。但是如果审计不能有效实施,则不能解决委托者与代理者的信息不对称。另一方面,技术经济学要求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根据特定的政治、经济、技术、资源等具体条件,研究技术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寻求技术与经济的最佳组合,以保证所采取的技术政策、技术方案、技术措施获得最大经济效益。聘用审计是国家审计机关提高审计质量的一种方式,因此有利于消除国家与被审计单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
(二)聘用审计可以减小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风险
关于审计的理论主要有两个,即“声誉假说”和“保险假说”。“声誉假说”认为审计质量很难衡量和观察,财务报表使用者或者审计委托者往往以审计实施者声誉、规模等可以衡量和观察的变量来衡量审计质量。审计实施者也试图通过传递其品牌和声誉等信号来表明其审计质量。一般认为,声誉好的审计实施者提供的审计服务质量更高。“保险假说”认为公司选择审计实施者的动机是为了转移部分财务披露责任,这样审计实施者可以为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提供保险。如果报表使用者或者审计委托人由于审计实施者的原因而遭受损失,那么他们可以向审计实施者索赔。而审计实施者为了避免索赔,就必须客观、公正地评价企业出具的财务报表。为了确保能够顺利赔付利益相关者,审计实施者必须是一个财力雄厚的主体,即“深口袋假说”。一般认为,“口袋”越深的审计实施者保险的可靠性越高。国家审计机关采用聘用审计的方法,聘用具有专业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和专家,实际上一方面增强了自己“声誉”,另一方面也增强了自己的“财力”,可以利用中介机构或者专家转移自身的审计风险。
三、聘用审计的作用
(一)对国家审计机关审计力量和资源不足的补充
目前国家审计机关一般主要对以下审计项目采用聘用审计:国家建设项目审计;企业和金融机构资产、负债、损益审计;国外贷援款项目审计;绩效审计;计算机信息系统审计;其他适合聘用外部专业人员参与的审计项目或事项。这些项目专业性较强,国家审计机关由于技术、人员的缺陷,无法保证审计质量,因此,聘用会计师事务所或专家是完全必要的,可以有效缓解政府审计部门的压力,顺利完成重大项目的审计,是对国家审计机关人力、专业资源不足的最好补充。
(二)提高国家审计方法技能的有效途径
国家审计机关通过聘用审计,使社会审计、专家与国家审计相结合,审计人员之间可以相互学习,互为补充,可以改善国家审计机关人员的知识结构,丰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国家审计机关对中介机构有履行审计质量监管的法定职责,通过聘用中介机构,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介机构的审计方法和理念,从而为监管提供更为专业的知识和途径,为开展高层次的监督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降低审计成本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审计需求;代理理论;信息传递理论;保险理论;独立审计市场
一、理论概述
独立审计需求理论主要包括代理理论、信息传递理论和保险理论。审计需求的代理理论最早有瓦茨和齐默尔曼在《以市场为借口的会计理论的供求》一文提出,认为审计的起源不是外部推动产生的,而是社会发展的选择。审计是委托人与代理人为了降低委托代理关系的代理成本的共同需求。
审计需求的信息理论包括信号传递理论和信息系统理论。前者认为通过定期传递财务报告以及对其审计,可以有效传递相关公司信息,减轻逆向选择问题;后者假设利益关系人依据财务信息作为决策,但利益关系人不具备有甄别财务报表公允、真实的能力,从而聘任审计师做出鉴证和报告。审计需求的保险理论是从利益相关者的风险转移角度来探究审计需求的。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信息使用者需要通过某种机制来降低投资风险,认为审计有助于降低财务信息风险并且更加强调审计的风险转移。
二、委托代理理论分析
十七世纪初到十八世纪欧洲大量移民来到美国,美国殖民地生产力迅速发展以及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逐渐分离。但两权分立只是委托代理理论的假设前提,只有委托代理关系并不一定形成对审计的需求。当委托人防止代理人损害自己的利益,与代理人签订严密的契约以及对代理人实施严格监督来限制其行为形成代理成本,而独立审计成本低于其他代理成本,委托人才会对审计产生需求。
起初美国的审计师均来自于审计行业成熟的英国,美国公司所有者一般都会运用独立审计方式监督和限制代理人的行为。随着美国证券市场的建立,越来越多的股份公司普遍采取由股东大会委托职业经理人管理经营公司。而与之相匹配的是股东对审计需求的增多,从事独立审计的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增多,注册会计师行业逐渐壮大。通过分析,美国审计市场的发展以及独立审计的需求是一种自发性的社会需求。
与美国不同,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后因为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不存在私人所有,所以没有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也不会产生委托代理关系,也就没有独立审计需求,以至于独立审计行业停滞。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引进外资为了解决遇到合营企业资本确定、利润分配和税收等问题,才恢复独立审计。由此产生的委托人是中外双方股东,代理人是被委托人聘任的管理者,中外股东委托独立审计师对管理者行为进行鉴证。中国的独立审计需求不是来自于社会需求,而是中国政府为了解决中外合营企业的问题而产生的审计需求,是一种政府经济改革、解决现实问题的需求。由于中美的独立审计需求不同,导致了美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是一个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方向,而中国则是政府推动式发展方向。
三、信息理论分析
在二百多年的美国资本证券市场历史发展过程中,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美国股票市场迅速发展的同时,也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带来了严重的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使得社会产生对独立审计的需求。例如, 1933年《证券法》颁布之前,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大多数公司的财务报表已经由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1926年82%的纽约证交所上市公司都拥有自己的注册会计师,其中79%接受第三方独立审计。这证明了美国对独立审计需求是在法定审计前就普遍存在,美国政府对其管理是放任于独立审计市场的行业自治。
中国的独立审计市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不存在企业与投资者信息的不对称,所以不存在社会对独立审计的需求。改革开放后,证券市场的发展是在经济体制改革和国家政策推动下发展的,而中国起初对上市企业的法定审计就是对欧美国家的“复制”,上市审计是迎合法定要求和证监会管制的产物,并不是向投资者提供决策信息,所以作为独立审计的供给方注册会计师是为了满足非市场需求而产生发展的。
假设存在对独立审计的需求,那么我们也不能因此说明被审计的财务信息是真实公允的。因为审计的质量信息存在信息不对称,会出现审计市场上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美国独立审计市场开始也是存在自身缺陷的,但是行业自身不断完善,事务所之间的优胜劣汰形成声誉机制,法律的不完备产生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美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虽然从自我管理体制转变成了由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监督的独立管制体制,但是行业自身发展始终来源于独立审计市场的需求,而政府只是场外监管者非主导者。
而中国注册会计师的发展大多来自于政府推动,例如事务所的合并重组是政府对行业的“小、散、乱”和过度竞争时推动的。法律方面,注册会计师违法成本较低,且通过政府的行政手段来代替法律手段。可见,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本身力量薄弱,面对市场缺陷无法通过市场“无形的手”有效调节,也无法利用法律手段,所以只能通过政府行政手段来解决。
四、保险理论分析
审计会降低信息不对称,但审计市场中参差不齐的审计质量会带来新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使用者为了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投资损失,当公司出现经营失败时会对注册会计师提出诉讼赔偿来弥补。
美国的《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以及集体诉讼等法律制度均允许被审计企业报表的报表使用者可以对注册会计师提出诉讼。例如1980年到1985年安达信支付了大约1.4亿美元的法庭和解费。美国会计师事务所为了减轻合伙人的诉讼压力曾采取公司制以及有限责任合伙,而有限责任合伙被延续到现在成为各国事务所效仿的事务所组织形式。
相比美国法律的严苛,中国虽然在《证券法》、《公司法》以及《注册会计师法》都规定注册会计师违规需要承担行政、民事或刑事责任,但相关信息使用者通过法律诉讼获得损失补偿,因为在证券民事赔偿诉讼方面缺乏配套法律制度支撑,投资者也可能会因行政处罚滞后而导致赔偿受阻。中国目前关于注册会计师民事法律责任制度方面无法保证审计质量以及无法保护投资者利益,也就不存在保险理论下的独立审计需求,法律的不完备暂时只能由行政手段进行填补。中国的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转变也并非来自于诉讼压力和行业自利行为,从事业单位制有限责任制再到现在政府部门推动的特殊普通合伙制,都是由政府强制行政手段来填补法律缺失和注册会计师行业先天缺陷。
五、总结
通过对中美两国独立审计需求的比较分析,我们发现在美国尽管美国政府在审计市场出现问题或相关法律不完备时进行干预或控制,但是美国的独立审计市场发展主要依靠社会对审计的需求和注册会计师行业自身力量不断完善和进步的。可见,美国的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是以独立审计市场需求为主导,行业的良性发展建立在以法律为保障的市场以及间接管理和场外监督的政府管理体制。
相比美国,中国独立审计市场缺乏审计需求,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不是产生于自下而上的市场需求,而是政府在体制改革下强制性推动发展的。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尽管中国独立审计市场需求逐渐增加,但自身需求受限于根深蒂固的政府行政权力。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需要政府应进一步简政放权,通过间接管理和监督来完善独立审计市场环境,从根本上发挥独立审计市场主导能力,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才能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刘仲藜.注册会计师行业改革发展若干重大事件的回顾[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8(10)
[2]陈毓圭.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的四个阶段[EB/OL].
[3]文硕.世界审计史[M].中国注册会计师,2008(10)
(1)材料采购与领用业务中存在缺陷:
1)采购经仓库提出书面申请,由采购部门批准并发出“请购单”。不符合授权原则,订购单位应由独立于采购部门之外的被授权人批准。
2)采购的材料到货时,由仓库保管人员负责验收入库。不符合实物控制原则和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验收人员应独立于仓库保管人员。
3)期末材料的盘点由仓库保管人员负责进行。不符合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存货盘点应由独立于保管人员之外的其他部门人员定期进行,以保证存货的真实性。
(2)设备采购与报废存在的缺陷:
1)设备的采购由采购部门确定需要量,并提出购置申请书。不符合不相容原则,应由设备使用部门提出购置申请,采购部门根据经批准的预算额度安排采购。
2)设备的报废由设备管理部门提出设备报废单,经批准报废后,通知财务部门注销其账面记录。不符合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应由设备使用部门提出设备报废单,经设备管理部门审核批准报废。
2.由于转让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的交易价格明显不公允,因此审计师应当把该事项作为特别风险,重新评价其风险,并设计专门的审计程序(进一步审计测试):
1)追查甲公司与华兴公司是否为关联方;
2)追查该交易的决策程序是否合理;
3)检查该交易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4)检查该交易在财务报表的附注中是否已作充分、适当披露。
3.该审计项目小组的做法或结论不恰当。
因为固定资产在使用中其实物和价值都在变动,所以,审计小组对固定资产的审计除了要检查新增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外,还应当对全部的固定资产进行监盘并检查其权属证书,这样获取的证据才能支持其发表固定资产的审查结论。
4.假定不考虑其他条件,事项3所述表明可能存在重大错报风险。
原因是:由于竞争对手已推出新产品,并预计在一年后推出更新一代产品,需要考虑到非专利技术能为华兴公司带来经济利益的期限可能,考虑是否将其认定为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并进行摊销,因此可能存在高估无形资产账面价值的风险。
【审计案例分析三】推荐阅读:
竣工决算审计案例06-11
审计底稿编制案例06-15
审计案例练习106-20
审计证据失败案例09-14
国内审计失败案例09-18
财务报表审计案例分析09-21
万福生科审计案例分析10-26
审计案例分析题及答案11-24
审计学案例教学方法创新07-23
审计工作底稿编制案例介绍-待摊费用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