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幸福的教师读书心得(通用8篇)
翠屏区邱场中心学校:刘华 “面带微笑走向生活的人,生活也将对他微笑。”俄国诗人普希金的这两句诗所包含的深刻哲理,值得我们好好地玩味。
微笑教学:亮出最佳的“名片”。的确微笑,是世界上最最娇艳美丽的花朵;微笑,是世界上最最意境悠远的诗歌;微笑,是世界上最最沁人心脾的芳香;微笑,是世界上最最动人心魄的旋律„„微笑,是一门学问,是一种技巧,是一种艺术。
微笑:是对他人的信任。生活中当我们无意之中冲撞、冒犯了他人,我们自然会非常抱歉地向对方作解释,看着对方的面容,特别是对方的眼睛。这时候,对方一般情况下会有两种表情呈现给我们,我们也就很自然地从对方的表情当中知道了对方的态度。一种是对方怒目圆睁,即使不会以牙还牙、以血还血,这时候,你就得小心,向人家千解释万争辩,期望自己确实是无意之错。遇到一些不可理喻之人,也许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冲突也会造成很大的麻烦,酿成不可预料的后果。而即使你作了许多揖,道了很多歉,对方还是有可能悻悻然走开。留下你一个人忐忑不安。
而另一种是,对方很坦然地两手一摊,肩膀一耸,甚至什么话也没有说,仅仅对你露出一个善意的微笑;而你也就如释重负,心理坦然。
两种表情,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
你当然还是希望看到对方脸上露出的微笑。这个微笑千金难买。因为,它足以说明对方对你有充分的理解和信任。
万象缤纷的生活中,我们随时会看到各色面孔,虽然生就的摸样千差万别,但是,人们的面部表情逃不出三种情形:激动兴奋放着红光的;平淡自然没有突出特征的;愤懑愁苦黯然失色的。
生活中,有谁愿意看到别人成天对你哭泣? 难道别人就愿意看着你对别人满面怒容?
微笑:是对学生的赏识。盖杰等著名心理学家在〈教学心理学〉中指出:“对于教师来说,表扬是最易使用和最自然的、有效的形成动机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表扬伴随着某种行为的频率增加。”他们还指出:“有时,教师忘记了对于学生的评论是多么重要。我们看到一些教师从不对学生说一句好话,这种行为是不可原谅的!”
研究表明,正确评价,即使适当的表扬与鼓励,是对学生学习态度和成绩的言语强化方式,这种来自学习结果的返回信息,对于改进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强化其学习动机有着重要的作用。表扬不能滥用,应该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
培养孩子树立坚定的信念,不是把一个虚无缥缈的梦想送给孩子,而是一个对孩子细心观察、科学预测、全心培养的过程。这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绝非一蹴而就的。幼小的孩子受年龄等的影响,兴趣点处于经常变换的状态,而又缺乏持久性。针对这一特点,必须经常变换游戏花样,以使孩子保持兴趣的长久。小孩子都喜欢大人的夸奖,都喜欢听好听的话,哪怕是给他一个赞许的眼神,也会使他高兴一阵子。,所谓“给点阳光就灿烂”,正说明孩子的内心深处渴望得到肯定、鼓励和表扬。
一个好老师明白应该在什么时候给孩子适当的鼓励。老师的一个善意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真诚的表扬,对孩子来说,就是老师给他们最好的礼物。这份礼物,也许是世界上最经济然而却是最大方得体、最温馨可爱的礼物。因为孩子们所看重的不是眼睛所能看到的那个物质的实体,而是只有内心才能感受到的那份精神的愉悦。孩子们收获到的是被他人认可、被人肯定的莫大的成功感,这种成功感将会变成促进他们取得更大成功的无形推动力。在这个看不见的力的推动下,孩子们认知社会的目光会变得富有智慧,感悟生活的触角会越来越敏锐,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方法会越来越得当,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会越来越强。
微笑:心与心沟通的桥梁。我微笑,是因为我很乐意做你们的老师;我微笑,是因为我欣赏你们对知识的渴求和一丝不苟;我微笑,是因为我相信你们中的每一个人都会成为学校的骄傲;我微笑,是因为我相信大家会接纳我,我们会成为很好的朋友„„
一个好老师,可以没有广博的知识,但是不能没有对学生的爱心。老师在学生的面前,应该扮演慈祥的妈妈的角色。有哪一个孩子愿意看到妈妈的满面愁容而不是灿烂的笑容呢?
微笑:能鼓舞学生向上的勇气。微笑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表情,它体现的是一个老师对学生们的爱,它能够鼓舞学生向上的勇气。当老师们站在珍视每个生命价值的高度去关爱学生的成长,去保护学生的自主发展的时候,师生之间的关系就是良师益友的关系,是同心、同行、同乐的关系。这么一种关系,会让学生的生命意识空前地高涨,追求成功的内在驱动力空前地强大。有了这么一种关系,学生们成才的几率自然会有极大的提高。
微笑:要发自内心。一心想获得他人的认可、赞赏,却不知道对别人抱以笑容。你对别人冷淡,别人就会对你冷漠;要想得到他人的友善,应该首先对他人表达自己的友善。
有人:说:“给别人的,其实就是给自己的。”这话实在不错。让他人经历什么,有一天自己也将经历,就像你怎么对待父母,将来你的孩子也会怎么对待你。因此,若想被人爱,就要先去善待别人—这是可以适用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定律。
如果希望交到真心的朋友,就要先用真心对待朋友,然后你会发现,朋友会很自然地真心对待你。如果希望别人真诚的笑容,就要常常向他人露出灿烂的笑容。
堆彻出来的笑容,矫揉造作,极不自然,令人不快,很难接受。从而内心深处自然生发出来的微笑,有着无比强烈的亲切感,让人心情愉悦,增进亲和力,会很自然地感染他人。人们都知道“笑一笑,十年少”的道理,就是因为微笑具有减轻压力感,释放人们心头郁结的愁苦的神奇魔力。因此,人人都喜欢笑口常开。
给每个孩子锻炼的机会
有一位中**亲到了美国,给一位美**亲照料孩子。小汤母只有两岁,很顽皮。
一个休息日,美**亲没有上班。小汤母在家里跑着玩。突然,小汤母被什么东西绊倒了,哇哇大哭。中**亲马上起身要把孩子扶起来,美**亲立即阻止了她。
中**亲指责美**亲:“你太残忍了!” 美**亲指责中**亲:“你太残忍了!”
中**亲说:“我怎么残忍?孩子那么小,跌倒了,哭得那么厉害,你身为孩子的母亲不去扶他,也不叫我去扶。你才叫残忍!”
美**亲说:“孩子跌倒了,自己完全可以起来。爬起来,他就成功了一次。就锻炼了一次,你连这样的锻炼机会都不给他,如何让他面对将来激烈的竞争?你才是真正的残忍!”
到底谁残忍一些?这里当然表现出东西方文化观念的差异,同时也表现出东西方家庭教育的出发点有明显的不同。如果从眼前来看,美**亲缺少仁慈、疼爱之心,的确有些残忍;但是,从长远来分析,中**亲从小就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致使孩子在长大成人之后,不能独当一面,缺少创造精神和能力,这么说来,中**亲更残忍一些。
在家庭中,有些家长对于孩子的一切都采取包办代替的做法,自己认为尽了做父母的义务,其实这种过度的保护主义,等于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老师把什么东西都悉数教给孩子,实际上等于剥夺了孩子锻炼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老师在无意中扼杀了孩子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我们沉痛地发现,当今社会,许多家长的价值观念的变异直接导致了人格的扭曲。就拿做家务劳动来说说,现在,有为数不少的家长竟然毫不隐瞒地把自己鄙视劳动的观念灌输给孩子,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位教师在学校对学生说:“你们都已经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了,应该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袜子、脏了,就要自己动手洗干净,少先队员要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有一位学生回家后果然按照老师的教导把自己的袜子洗了,由于年龄小,特别又是初次做,难免弄得地上一片水迹。母亲回家后看到孩子干活了,非但没有表扬,还破口大骂:“没出息的东西,有书不好好读,谁要你做家务?将来考不上重点中学,读不了大学,看你去擦皮鞋!”
这位母亲的苛责训斥,像一盆冷水把孩子刚刚升起来的热爱劳动的火苗无情地熄灭了,也将孩子自我锻炼的机会断送了。假如这位孩子将来真的考不上大学,而又没有热爱劳动的思想,缺少独立谋生的一技之长,很难想象这个孩子将来怎样生活。再说,考上大学就一定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成功者吗?
老师,你对学生传递了爱心了吗?
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我们都耳熟能详。对学生来讲,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要比传授给他们多少知识强得多。我们现在的应试教育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孩子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这一点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尊重孩子:老师具备的最起码的品质
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很有影响力的总统之一。小时侯,罗斯福被母亲严格了作息时间,有一天,他提出要点自由,母亲考虑后答应放他一天假。傍晚,当六岁的儿子灰头土脸地从外面回来时,母亲并没有问他做了什么。我想,这就是尊重。
七岁的美国小女孩杰西卡架机飞上蓝天,不幸坠机身亡。记者问其悲痛万分的母亲,如果再有选择的话,还会不会让她上天,母亲坚定的回答,她不会阻止一颗飞翔的心。我想这才是尊重。
孩子总要长大的,父母不可能一辈子把他拴在裤腰带上。愈早给他自我选择、自我支配的权利,孩子愈是能够较早地自立。这应该是地球人都知道的道理。
然而在中国的许多学校和家庭,我们的老师和家长却始终不愿意及早地“交权”。这里面或许有许多原因,但是有一点应该是肯定的:缺乏信心——对自己、对孩子都缺乏信心。换言之,是从保护孩子这一善良的动机出发,做着束缚孩子发展的傻事。归根到底,还是没有把孩子当做独立的生命个体来对待,常常是把孩子和学生当做自己的附庸,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
在现实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事例:家长对孩子指东道西,往往都是用命令或教训的口气,用一句成语形容,就是颐指气使。这是比较纯粹的家长制作风,是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形成的集权制的反映和体现。这种家长俯视孩子的现象比比皆是,我们往往习以为常,见怪不怪。在学校里则表现为,对于许多知识,分明孩子通过自学就完全可以弄明白,但是,老师却根本不肯让孩子自己动脑,而是不厌其烦滔滔不绝地讲,直到把孩子讲到无精打采、恹恹欲睡。我们很少看到老师或者家长蹲下身来和孩子谈话或商量。在中国,一向缺少平等和民主的气氛,因此,倘若见到这样的场景我们反而有些不习惯:咳,这做家长的一点儿威严都没有!
挺腰直立、高高在上者,由于远离地面,难免会从高处摔下来,就跌得不轻。那些没有架子蹲下身来和孩子平起平坐的老师和家长,就永远也不会尝到这种挨摔的滋味,心里踏实,感觉会舒服很多。
宽容:老师应具备的品质
苏霍母林斯基说过:“教育是人与人心灵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试想一下,如果这位老师没有以一颗宽容的心对待这个学生,而是厉声斥责,或变相予以惩罚的话,教育的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南辕北辙。
宽容即是爱心的表现,也是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教师的爱来源于对学生深刻的认识和了解。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学生年龄虽小,但也是一个有感情、有灵性、活生生的人,有着和同成年人一样的感情世界:懂得快乐与痛苦、羞愧与恐惧,有自尊心和荣誉感,教师对学生应多一点耐心,少一点儿急噪;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指责。
宽容就象皎洁的月光,擦亮孩子的眼睛;宽容就象甘甜的雨露,滋润孩子的心田;宽容更像一艘扬帆的船只,载乘风破浪到彼岸。宽容,是一名教师必备的美德。有了宽容,才会有爱,因为教育处处充满着爱。在宽容的滋润下,我们的孩子才能时时处处感受着爱,在爱的阳光下活泼、健康的成长。
人的成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必然有所长也有所短,有优点也有缺点。从一定意义上说,一个人如果没有缺点,也就没有优点。古代有一首歌谣:“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取短,智者难为谋;生才贵适用。”责后生动形象地说明: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如果我们再深入一步,就会看到,人之长都是相对的,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长处会变为短处,短处也会变为长处,关键在于用人者怎么使用,为他们创造怎样的条件。
做最好的自己:老师应努力具备的品质
著名的美籍华人李开复先生在他的《做最好的自己》这本书中说:如果强迫自己去做那些不适合自己的、模仿别人的事情,就无法从内心深处投入足够的兴趣和激情。在这样的状态下,就算尽料200%的努力,也往往会事与愿违,同时还会让别人觉得自己缺乏诚意。
想取得成功,就要首先做“最好的自己”。换言之,成功就是按照自己设定的目标,充实地学习、工作和生活,就是始终沿着自己选择的道路,做一个快乐的、永远追逐兴趣并能发掘出自身潜能的人。
深入思考下去就不难发现,财富、名利等外在指标往往是社会整体意识强加给个人的镜子、标尺和参照物。大多数追求外在名利的人其实都是在竭尽全力模仿他人的成功,忽视了自己的特点、潜能和兴趣。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东施效颦”的闹剧。
一、调查研究.谋划研读文化格局
2 0 1 3年6月, 教师进修学校科研室对全区教师的阅读情况k行了全面调查。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广大中小学教师对读书追f认同度胃:读书与专业成长正相关。同时也^现存以下几个方面状况读%范围狭/K读书信息不畅通;读书ffel约因素多;读书机制急待完善等。
在认真地做了归因讲斤的g础上, 对“读百家经典, 做幸福教师”活动进行科学的整体谋划, 为研读文化格局的打造奠定了基础。
二课题牵动, 弓丨领研读文化方向
为了挥进区域干部、教师的“休闲式”读书向“问•题式”读'书转变, 打造以区域引领性课题“区域中小学特色学校建设推进.策略硏究”为.牵动的课题研究网络, 以引领广大中、小学校$、教师针围绕学校特色建设工作这一“课题”开展“问题式”的读书、学习硏究, 在读书中获得新的观点、新的立场、新的方法, 通过不断反思形成各自学校的校本研学文化, 促进各中小学校特色建设工作的推进。
三、三位一f t, 助力干训师训效果
把“k■卖经典”同“师训•’“手训”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每位研修班p校长通填参加研修班的过程, 都要经历两f u双毛一”工程的打造。第一组“七p, 的研修奠基工學是研修课题 (或专题) ; (2) 一会研修读书目录; (3) 一本专用研学笔记; (4) -•套文本过程1资料盒; (5) 一个个人网上“博客”; (6) 一个个人出文件夹; (7) 一个个人电子邮琯。第二组“七个一”硏工程是 (1) 一天一句感悟; (2) 一周一段反思短文;^月-次专题论坛1; (4) (4) 一一月月一-篇•“勞学期--•文交流刊发; (6) 一学项成果展示; (7) 结业时—人一本专著。
四、扶植社团, 培育研读群体文化
甘苷子区在区域层面积极组织、巧植多-次、多形式的教师读书0队:如校长读书文化4龙、S级干部读书i、名优校长“师徒研学”对子、骨干教师核心读书小组、班主任工作研修坊、青年教师读书会等读书社团。群众性、自发组织的教师读¥社团也如雨后春笋般遍布甘井子区广大中、小学、幼儿园。各类读书社团的创建.让广大教师找到阅读、研学的®属感。
五、专家引领, 助推研读效果应用
甘并子区聘请有一定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的专家团队介入指导、引领, 为“读书活动”建起k论与卖践的趙带和桁梁) 助推理论学习的有效转化。.专家团队通过培训并座、特色诊断、专家热线、分片包干、、构建“特色学校联盟”等形式开展工‘作, 或利用基地专项培训头脑风暴等方式引领研学活动, 一'石多鸟, 有力地促进了学校与专家之间的沟通与对话, 有效地帮助学校学习、消化、应用相关的经典理论'。_
六、拓展平台, 分享阅读无处不在
、区域校长每月一次的读书论坛、区域教师每年V次的读书演讲比峦、区域教师的“读书烤龙”f优秀读后感郭在《甘井子教育》《教育通讯》《进修文摘》这“三刊”中设有的专栏中选优发布。同时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的及时、互动的特殊功準, 利用“甘弁子致育网”“甘井子教师进修学校门户网”“进修0 A办公系统”等途径加速、加深读书成果的分享、交流„
七、惠及学生.提升区域阅读素养
在记者面前,郭涵校长是一个性鲜明、内涵丰富、高雅气质的长者。她话语质朴、简明、从容、平和又极富感召力,如一股春风随意地从你的身边拂过,使人有一种陶醉和忘我的舒畅。她喜欢看书,擅于学习,并涉猎很多领域;她对历史废墟情有独钟,对事物保持着敏感,充满激情,如果说这种敏感源于对教育本质的把握,那么她的激情则来自于梦想和使命。
学校是追求真善美的芳草地
提起郭涵,可以说她人生的幸福起点就在一零一中学,她曾是一零一的一名中学生。1999年至今,郭涵担任一零一中学校长,现在还兼任党总支书记。
郭涵在公开场合进入人们的视野始于奥运会火炬传递,可以说这是郭涵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刻。人们还记得,2008年8月8日中午12时40分,奥运火炬传递进入北京一零一中学校园。北京一零一中学校长郭涵传递第一棒,北京大学时任校长许智宏传递最后一棒,共8名火炬手在一零一中学校园内完成350米距离的圣火传递。然后,奥运圣火火种从这里走向中国国家体育场——鸟巢。
教育是精神的薪火传递,郭涵传递的正是诞生于生命又高于生命的思想、意义和精神,并以之来指导、培育新生命的成长。
在郭涵看来,教育是为了人们的幸福。它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教育过程本身应该是幸福的;二是教育应该为人一生的幸福作好准备和指导。也就是说教育应该让学生学会求真、向善、爱美和健体,而求真的科学素养、向善的人文精神、爱美的艺术情怀和健康的体魄,让学生的人生充满幸福。同时,老师的人生和职业也应该充满成就感和幸福感。
在郭涵的心目中,学校是培养人精神气质和文化向往的地方,是师生追求真善美的芳草地。理想的学校要有厚重的传统,鲜明的学校文化特征,包括严谨开放的校风,渊博、敬业、富有爱心的老师,有远见而敢于担当责任的校长等等。
理想学校进行的教育则是为了人的幸福。郭涵说:“学校一定是要继承传统的,一定是与时俱进的,一定要担当民族复兴的重任。从学校的名字‘一零一’你就可以看出来,它是永不自满的,从过去到现在乃至将来都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这是一零一中学基本的办学理念。”
“我们对学生的培养,既要能做精英和领袖,也要能做普通人。现在的很多小孩不愿意做普通人。有时候社会上常用学生所读书的那个学校定位学生的水平,如果学校教育出了问题,学生可能就达不到应有的水平。”郭涵总结说。
当校长要做好三件事
郭涵说:“一个校长必须有担当的意识,有坚守的意识,更要有实际的行动,有奉献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的行动。”
她认为,做校长很重要的是决策作用和推动作用。在具体的办学策略上,郭涵认为校长首先要给老师们指明一个大的方向,重点要做好三件事:
第一,做什么。一件事情来了,你做不做?比如奥运会来了,青年营来了,你接不接?新课程改革来了,你采取什么态度呢?答案不言自明。
第二,谁来做。为了做好这件事,你得找到这么一个团队,你自己单枪匹马,肯定是不行的,得有一个团队跟你一块做。
第三,怎么做。首先要制定标准,比如说关于新课改革我们的标准就是一定要在北京市领先,在高中三年多课改中我们争取了自主排课、自主会考的机会,老师们非常努力,很投入,做了许多改革与创新的工作并且收到了很多好的效果。最后,获得了“北京市课程改革先进单位”。
“大的方向一定,剩下的事情就是校长和老师们一起去做了。”由于把握住了事物的本质,郭涵做起校长来似乎显得不是那么艰。
郭涵很坦然的说,“十二年的校长经历告诉我,管理很多时候就是妥协和平衡,为了达到最好的效果,需要妥协和平衡,我觉得我也学会了。因为有的时候你要坚持一个东西,可能一部分人说你好,但另外一部分人也许非常反对。但只要这个事情能够得以推动和推进,你这个位置就是需要这件事情能够做下去。我现在总觉得永远做得不够,虽然遇到阻力也要坚持下去,这样,会激励自己不断前行。”
在工作上郭涵坚持全面育人的理念,她说:“作为校长如果你不喜欢某个东西,你就不会去推进,这是不行的。比如我喜欢听音乐,虽然我没有这方面的特长,但是我喜欢听,这样我就会很支持我们学校乐团的发展;我很喜欢体育,也没有什么这方面的特长,就是爱好看打篮球什么的,我感到体育就是生命中的阳光,所以我就会很支持学校的体育工作,我就觉得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很重要。我觉得一个校长的爱好很重要,而且最好有着广泛的爱好。只要是符合教育规律的东西,只要是有利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东西,作为校长,都要力求做好。”
强调读书、眼界和境界
采访中,郭涵多次谈到读书,而且有着“活到老学到老”的深刻体验,这无疑是一个校长首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也正是因为博览群书,使得郭涵对许多问题有着深刻的理解。她说:“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学校的全员读书,其意义都不言自明。它是实现教育价值的文化需求,因而是一种教育使命。”郭涵认为,书读得多了,可以有效构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开阔其眼界,提升其境界,而这种综合能力、眼界和境界非常重要,其中境界尤为重要,对学校建设很有帮助。
郭涵所说的“全员”,指学校干部、教师和学生这三个群体。她一直认为,作为学校干部,尤其是校长,不但要读书,而且读书要“杂”,这是一种文化向往,文化向往具有很强的精神穿透力和辐射力。
郭涵喜欢读书,而且阅读的范围非常广泛。教育类的书,她当校长以后反而读得不多,当然,经典的教育书籍除外。这与她当校长之前担任海淀区教科所所长的经历有关,因为有了一定“教育文化”的积淀。她读名人传记,读企业家的书,读哲学家的书,读政治家的书,读文学的书,甚至还读一点宗教,乃至《中国企业家》杂志、《三联生活周刊》、《世界博览》,乃至《译林》等杂志都在她的阅读视野之内。读这些书,不仅开阔了眼界,而且实现了郭涵管理能力的“迁移”和升华,也就是所谓的“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
除了自己读书,郭涵还向一零一中学的干部推荐过美国著名企业家杰克·韦尔奇的《赢》、美国托马斯·弗里曼的《世界是平的》和李开复的《与未来同行》等等。著名作家梁衡先生曾经赠郭涵一本《觅渡》,她被书中深邃的思想、开阔的视野、丰富的知识所感动。
目前,一零一中学的干部们在行政会上交流读书心得体会,已经成了一零一中学行政会的“固定栏目”。每位干部用时20分钟,既可以谈读书的体会,也可以谈阅读重要报刊文章的体会。
这种干部读书的“固定栏目”使得一零一中学的干部之间可以有效开展阅读与分享,他们在各抒己见中,有效地扩大干部的“阅读效应”,对老师和学生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读过《自序》,我更加深刻地感到经典所含藏的深广智慧,即使仅窥其一斑,就已颇有所得,开启超乎常人的智慧,可见如果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圣贤教学的学习,那一定能够开启智慧的大光明,正如弟子规中所说:圣与贤可驯至。
一、取法乎上 “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仅得乎下,取法乎下,毫无所得。”,因此我们要向经典学习,学什么经典,当然是古圣先贤的教诲,为什么?因为古圣先贤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明了了,而孔子的箸述正是古圣先贤的教诲,所以我们的学习,要多多向孔夫子请教,这个一定要有信心,你看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宣言》中都说了,要解决世纪的问题,就应当汲取孔夫子的智慧,难道我们还能超过这位诺贝尔奖得主的头脑吗?当然我们更应当学一学佛法,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历史学家汤恩比教授说,:“挽救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曾经出现在历史上的释迦牟尼佛,是最伟大的、最有成就的教育家,所以更是我们教师应当了解和学习的。你要是问我读什么书,我就告诉你我只读圣人的经典,其他的专家学者的一概不读,为什么?很简单,取法乎上;你要是问我学什么人,我就告诉你我只学圣人,其他的专家学者一概不学,为什么?很简单,取法乎上。
二、广学还是专精。书中提到要广博多览古今中外的经典,但我想这不是对我说的,因为我得清楚,要学到什么程度才可以广学多闻,如果没有一定基础,上来就广学多闻,心一下子就乱了,学多了反而是干扰,你看在佛门中常念的四宏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你看这个学习方法是有次递的,先发愿,然后自己断烦恼,得清静心,之后才能“法门无量誓愿学”,《三字经》中也说“学之道,贵以专。”,像我这样常常拿东忘西,丢三落四,烦恼重重的人,广学多闻就是不自量力,反而会增加自己的负担,就会愈学愈烦恼。这就像大家在一起喝酒,看到人家能喝两斤,就以为自己也能喝两斤,那就错了。所以还是中国古老的教学最是高明,他讲求的是开启我们的根本智慧,根本智慧开启之后才可以广学多闻,初学还是要专攻专精,先专学一部经典,通达之后就达到一经通,一切经通。就拿儒家的教学来说,如果能够把《弟子规》真正落实和做到,再拿起其他的经典,很容易就能够体会其中的深义。在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读诵的方法,比如读《弟子规》,我们每天早晚各大读诵一遍,读的时候不要思考里面的意思,用清净心读,这样读诵,长期坚持,就能够大开智慧。
三、相信经典,相信圣贤。圣贤是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能够了悟的人,比如释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就能够观察到事物的细微变化,在经典中告诉我们:一弹指有六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灭。那是他亲证的境界,而三千年后的近代科学才逐步发现和证实。所以经典所述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是古圣先贤亲证的境界,没有一丝毫自己的意思,你看释迦牟尼佛在涅盘前说自己什么法也没有说,孔夫子也说:一生述而不作。可见经典所述乃是本来如此的实相而已,绝非一家之言,所以对于圣贤的经典,我们可以完全相信。从圣贤的德行上来说,孔夫子被称为“大乘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请问历史上能获得如此殊荣,被赞誉至如此高地位的有几个人?可见夫子的德行一定是举世之典范。再如释迦牟尼佛,曾贵为太子,我们一般人所追求的他都拥有了,可他却放弃富贵安逸的生活,过着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的生活,一生从事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每天教学八小时,没有休息,教学四十九年,没听说过释迦牟尼佛度过假,完全是义务。这样的好人,这样无私的人,我们要不能相信,我们还能相信谁!
再从智慧能力上看。过去没有接触经典的时候,我常常有怀疑和批评,近来对经典的学习有了一些悟处之后,我才明白,一个一道题也不会做的学生,有没有可能从一大篇数学家的推理论证中看出问题,当然不可能。我三十几岁,没有能力说出一部经典,即便一句,也说不出来,而圣贤留下的经典历经几千年的历史鉴证,我却能挑出毛病来,这怎么可能?领悟到这一点,对于经典我就没有一丝毫的怀疑了。
四、圣贤的经典是幸福美满的教育,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苦苦追求幸福美满的生活,请问大家,我们每一个人历经几十年的追求,我们现在幸福快乐吗?在学习经典之前,我不幸福也不快乐,甚至于曾经身心都几乎崩溃,所以我也在寻求解决之道,后来学习经典之后,我终于找到原因,我原来一直依靠自己的想法和理解去行事,总以为自己是对的,但如果自己是对的应该是一年比一年增长,一年比一年幸福,一年比一年更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也一定是身心健康,可是我却一年比一年烦恼更多,不平更多,疾病更多,学习经典之后才清醒认识到自己太自以为是了,自己想错了,看错了,说错了,也做错了。随着学习的深入,确实我是越来越快乐,越来越幸福,智慧也有了一些增长,身体健康有了很大提高,今年的体检中,我的检验结果中各项指标都处于中间值,我想这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一个真正学习圣贤经典的人,把经典当作自己的生活,努力去落实,一定是幸福和快乐的,所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看过蔡礼旭老师《幸福人生讲座》的老师一定深有体会,蔡老师美满幸福的心境,常常使用听者内心深处受到触动,而许许多多专家学者学了一辈子,由于只把经典当作知识学习,自己在生活中用不上,还是烦恼重重,所谓“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而读过陶继新老师的著作,我们也不难体会到,陶老师的涵养、胸怀、智慧,超过一般人,幸福的感觉也超过一般人,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经典中的一些道理,他能够落实,能够用得上。今天你要是向释迦牟尼佛、向孔夫子请教,向古今中外的圣贤请教:你生活的快不快乐?他们一定会告诉你:我过着最幸福美满的生活,我的生活充满了智慧。所以我们要想过最幸福美满的生活,一定要向经典请教,向圣贤请教。
五、学习经典后会不会不合群。有的朋友说,我看到一些人学习经典后,好像不太合群。我的一位朋友也曾经这样的批评我。什么原因呢?我过去好喝酒,即使自己喝,也要喝它个四两半斤,喝到晕,所以与朋友在一起聚会,少不也要痛饮。学习经典以后,我就很少喝酒了,基本上不喝,为什么,喝太多酒伤身,酒后也容易做出失礼的事,《弟子规》中说“身有伤,怡亲忧。”,于是朋友中的四哥就说:“你看,大家聚在一起,你又不喝酒,有什么意思!”,他当时喝酒很上瘾,中午喝,晚上喝,而且常常喝到大醉。大概没两个月,又在一起吃饭,我说:“你喝什么酒?”,他说:“我还是喝饮料吧。”,我就逗他,我说:“咱们聚在一起,不喝酒有什么意思?今我陪你喝点”,他就嘿嘿乐:“还是不喝酒吃饭舒服。”,所以合不合群,也许是看的人看错了,也许是学习经典的人没有落实好,要知道任何学习都需要一个时间过程,真正能够一下子做到的那是上根利智,毕竟是少数,我们不能把学习过程中学子的表现,当作是经典的教导,学子的表现只可以参考,还是要以经典为标准,以圣贤为榜样,符合经典的我们学习,不符合的是提醒我们避免。比如说,有一位老师教学非常好,有一位很差的学生转到这个老师班上,过两个月成绩从现在分的水平提高到分的水平,如果我们不看他的进步,只盯住他不及格的分数,那我们就会认为那个老师教得不怎么样,教得学生不及格。所以我们常常看错了。再比如,我们看到有人在佛像面前烧香、拜拜,就以为那是一个信佛的人,那很可能就看错了,如果那个人是求升官、发财、好命,以为上一祝大香,就可以求得佛菩萨的保佑,这是迷信,这不是信佛。你看看释迦牟尼佛的传记、看一看佛教经典,你就会知道,佛陀从来不教弟子看相、算卦、看风水,更没有说过你上高香就能得到佛菩萨的保佑,所以你要真正了解你才知道,那个香是表戒、定、慧三学,那是表法的,用现代的话说那是教学的艺术。到底合不合群,现代学习圣贤的人当中我们看蔡老师、净空老法师,无论走到哪里,大家都欢喜松恭敬、爱戴,而古人中孔子在世的时候,弟子三千,释迦牟尼佛就更了不起了,常随众千二百五十人,其他学习者就更多了,乃至于三千年后的今天,他们仍然是举世恭敬和学习的榜样,我们有谁比他们更合群吗?
一直以来,我都感觉在学前教育工作方面感觉有点吃力。因为自己不是本专业。纵使看到孩子们天真的笑脸也偶感很高兴,可是这种高兴不时又被不和谐的一些音符打乱,常常是我很生气幼儿也很不高兴。我时常在想如何让自己做一个幸福快乐的幼儿教师,这时我的指明灯出现了。
这本书首先让我调整好心态,让自己干一行爱一行。有了积极向上的态度,我想这时干好工作的第一步。因为态度决定一切。在出现问题时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看到幼儿一点小小的进步就要学会感恩,知足。因为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成长阶段,对其自身的发展也有不同的阶段性特征。作为我们年轻教师往往很急于求成,不够耐心。所以在工作中会对现实有所抱怨,不会调节自己的不良的情绪。
这本书同时教会了我如何与同事相处,学会赞美同事,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类本性中最深的企图之一是期望得到称赞。”渴望赞美是深藏于人们心中的一种基本需要。每个同事都有闪光的地方,所以不要吝惜你的赞美,这是你获得良好同事关系的捷径。如果在同事交往中人人都乐于赞赏他人,善于夸奖他人的长处,那么,同事间的愉快度将会大大增加。在赞美同事时,请注意以下几点:赞美要具体化,空泛的赞美,虚幻而生硬,使人怀疑动机,而具体化的赞美,则显示真诚,如,你说她的眼睛漂亮,比说她漂亮要有效得多。这种赞美的方法一般是这样的:“我很少佩服别人,你是个例外”;“我一生只佩服两个人,一个是××,一个是你”;“在我们幼儿园,我只佩服两个人,一个是××,一个是你”。赞美要及时,见到、听到同事得意的事,一定要及时去赞美。同事参加比赛获大奖了,当场或第二天见到她,你一定要对她伸出大拇指夸她,并由衷地对她的获奖表示祝贺。与自己做对比,通常情况下,一般人很难贬低自己,如果你压低自己同他做比较,那么就会显得格外真诚,这一招特别适合于领导使用,会给属下一种莫大的鼓舞。
这本书也教会我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理解幸福既是拥有幸福的基础,又是拥有幸福的前提。千百年来幸福问题一直是被哲学伦理学研讨的重要课题,但幸福是什么至今依然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人们应该认识到:幸福是知识渊博情趣雅致的精神富足。精神上的富有才是最为持久的幸福。而要取得精神的财富,读书是最有效的方式。幸福是知足常乐善于感恩的淡然心境。知足常乐是一种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是一种能够理性看待自己得失的价值观。以平常心来淡看庭前花开花落,以求索心,来追求知识能力的提升,以感恩心来对待组织、对待工作、对待生活。
与其说幸福是孜孜以求、费心尽力得到的报偿,不如说幸福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心灵的感悟。我们要拥有一颗平常心,用幸福眼看世界,那么他就会拥有幸福。要常怀敬畏之心做一个谦逊的人。敬畏使人向上苍开放一己的内心,使人爱而诚恳,使人庄重而谦卑。
我自幼喜欢读书,小时候因为家里穷没有多余的钱去买书,小学初中所看的书数量极为有限,大多都是借来的,一有空闲,我都会手捧一本借来的书细细品读,为的是尽快把书读完,尽早还给人家。读师范时,学校有图书馆、阅览室,课余时间,我从图书馆借阅了一些中外名著:《巴黎圣母院》、《复活》、《简爱》、《悲惨世界》、《穆斯林的葬礼》、《童年》、《在人间》等等,当然也看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琼瑶的小说看得也不少。阅览室里,我是《读者》、《青年文摘》、《演讲与口才》等优秀报刊的忠实读者。现在想来,学生时代读的书仅凭兴趣爱好,是杂乱无章的,但是,毋庸置疑,书籍的确丰富了我的生活,开阔了我的视野。
参加工作以后,读书的机会相对多了。我由人文性阅读转为以专业类阅读为主,趁着外出学习培训,我陆续买了不少教育专著,如林崇德的《教育的智慧》、孙云晓的《好孩子好习惯》、魏书生的《好学上好学法》《魏书生文选》、李镇西的《心灵写诗》《爱心与教育》《哈佛家训》《哈佛教子枕边书》等。学校订的《中国教育报》《教育时报》《班主任》《小学青年教师》《小学语文教学》等我都会在第一时间阅读、摘录,还把好文章精心剪下来,粘贴在本子上。现在,我的摘录本、剪报本已经有厚厚的一摞。
为了便于和家长朋友交流共享这些美文,一个大胆的念头在头脑出现了:我把摘录的部分好文章和剪报收集整理成册,10月,《小学生家长手册》与我校家长朋友见面了,我也因此被评为滑县“家庭教育先进工作者”。3月的一天下午,《教育时报》的一名记者曾找到我了解相关情况,这么小的事情记者是怎么知道的我无从得知。只记得当时和记者谈话时,我很拘束,甚至有点不知所措。现在想来,我当年所做的小事,至少表明我那几年是钟情于专业阅读的,或许还是在传递着一些正能量。
在诸多的书籍中,李镇西的《心灵写诗》点燃了我心中的教育梦想和教育激情;《魏书生文选》交给了我班级管理的科学方法。我反复阅读、认真思考,并且付诸行动。 20下学期,我和我的学生为我们的五(2)班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创新班”,《班规》、《一日常规》等都是学生自己制定的,人人参与管理班级,轮流当小班主任。每周一节的班会课我称之为“驶进心灵港湾”(即孩子们和我说说心里话),由小班主任主持,设置了发“优点卡”(小班主任要送给本周有进步的两三名学生每人一张“优点卡”)、总结、交流、温馨提醒等几个环节,对表现突出的小班主任,我授予他 “优秀小班主任”称号……年9月18日,学生董曼丽写的《犯了错以后》发表在《小学生学习报》头版“课外话题月月谈”。她说:犯了错以后,老师从不训斥责备,而是让我坐在“思考椅”上,静静地想5分钟,然后写100字的说明书。我因此学会了思考,提高了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一年下来,孩子们都能做到“眼中有人,心中有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师生关系更亲密了,班级氛围更温馨了。
同年10月,我执教的《丰碑》一课,荣获滑县小学语文优质课大赛一等奖;12月,我在老店乡班主任经验交流会上做了典型发言,深受中心校领导和家长的一致好评;20,五(2)班被评为县文明班级。之后,我相继被评为滑县教研教改先进个人、优秀研修员,市级骨干教师、省级骨干教师……我深知,我的小想法小做法和小成绩,得益于我的广泛阅读大胆实践,在此我还要特别感谢李镇西老师、魏书生老师和很多帮助过我的老师,是他们给予了我智慧的灵光。
说实话,我并非是阅读的忠实坚持者。最近几年我读书就比较少,在平时的日子里,平凡的我总能找到很多理由作为不阅读的借口,比如每天的工作量太大,教学任务繁重,再加上人到中年家庭生活负担沉重,被日常琐事所困扰,还有老觉得学习的黄金时间已过,记忆力也减退了……。然而,我仍是教师阅读计划的积极拥护者。因为,我以自己来间断性的阅读经历体验到了阅读对一名教师,尤其是对有梦想有激情教师的成长来说是不容小觑的。
年4月26—27日,我县“书香教师” 、“读书标兵”一行到商丘参加第五届河南最具成长力教师颁奖暨“跟名师一起在课堂上成长”观摩研讨会,我忝列其中,用心聆听了黄厚江、吴正宪、闫学等教育专家及获奖老师的主题报告、作课、评课,他们的成长轨迹犹如一面镜子,照出了我自身的渺小;更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方向。
两天的学习很快结束,我惶惶然了,我的好朋友侯建华老师是滑县第一批优秀研修员,我也是。但是今天她已经站在领奖台上,我为她祝福,更为自己汗颜。心中沉睡已久的教育梦想和教育激情再次被点燃,我必须立刻摈弃惰性,重新回归我的幸福阅读生活,规划我的教育人生。如何使自己在教师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好?
我始终坚信一位有思想的教师必定是一位酷爱读书的人。读书是我们拥有思想的最佳途径。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指出:“人类的精神高峰是没有办法跨越的,只有通过阅读才能跨过去。每一代人都要重新开始精神成长,因为上一代的精神是没有办法被我们这一代人复制的,只有阅读。人类的智慧保留在阅读的经典当中,人的物质财富是可以保留在这个国家的,就像我们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永远保留在那里,但是,精神文化遗产需要每一代人的对话、学习,才能不断获得,这是永无止境的精神长城。”一个有思想、有精神的民族必然是一个酷爱读书的民族。全世界读书最多的是犹太人,犹太民族诞生了马克思、爱因斯坦等许多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这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曹文轩说:读书是一种人生方式。陈平原说:读书已经成为必要的日常生活,成为生命存在的标志。我说:读书跟人生一样,如品美酒,越品越醇香。
募然回首,书已伴我走过学生生涯,伴我步入教师生涯,它也将伴随我一生。
一、学会感受教育生命, 这是幸福教师的起点
如果教师只是以完成教学工作为追求的目标, 终老也只是一个教书匠, 难以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 更难体会到工作和生活的乐趣。教育是一门职业, 也是一项事业, 更是一种生命历程。对于享受教育幸福的教师来说, 教育不是牺牲, 而是享受, 教育不是重复, 而是创造;教育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 更是生活本身。
学会感受教育的生命, 教师要关注生命, 尊重生命, 珍爱生命, 欣赏生命, 成全生命, 敬畏生命;教师要具有积极向上的生活信念, 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高雅的生活情趣。有了好心态, 就会少些烦恼, 多些快乐, 少些狭隘, 多些豁达, 就会视教育为一种艺术, 在忙碌之中、创造之中收获更多的幸福, 乐此不疲虽苦犹甜。
学会感受教育的生命, 教师要懂得享受课堂, 因为课堂是教师生命最重要的舞台。一个懂得享受上课的人, 便会营造一个充满活力、富有诗意的课堂, 和学生一起欢乐, 一起成长, 从而提升教师生命质量, 提高教师幸福指数。
二、学会服务学生成长, 这是幸福教师的价值
教师幸福感最重要的源泉一定是学生的成功和学生对教师的真情回报, 因而, 教师要懂得为学生成长服务。
学会服务学生成长, 要学会尊重和倾听。一定要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 珍惜每一次和学生交流的机会, 应真诚地尊重学生, 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 用心倾听学生最真实的想法, 帮助他们排除困扰, 懂得自尊、自重和自爱;学会尊重和倾听, 才能理解、宽容、信任学生, 这对师生的身心都有利, 对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大有裨益。
学会服务学生成长, 要学会赞美和期望。每一个人都爱听溢美之词, 每一个人都需要生活在希望和激励之中, 人人都渴望成功, 人人都希望得到肯定。教师对学生投入感情、希望和激励, 怀着赞赏的眼光评价学生, 这样会给学生带来动力和心理上的愉悦, 激发学生的成就感与自豪感, 还能有效地激励、点燃学生的激情, 促使学生产生超越自我和他人的欲望, 并将潜在的巨大的内驱力释放出来。
学生是一棵树, 一棵正在成长的树。他们是一个个的生命, 不断追求的生命。在我们教师的心中, 应该没有坏孩子, 只有存在差异的孩子。因此, 孩子犯错时, 我们要能给孩子一个台阶下;孩子有疑难时, 我们做孩子最好的心理医生和真诚的朋友。我想, 在为学生成长的服务中, 我们不仅能感受到教育的幸福, 同时也让学生享受教育的幸福。
三、学会自身专业成长, 这是幸福教师的标志
王充说:“骨曰切, 象曰磋, 玉曰琢, 石曰磨, 切磋琢磨, 乃成宝器。人之学问知能成就, 犹骨像玉石切磋琢磨也。”教师感受教育的幸福源自专业成长, 这也是幸福教师的外显标志。
学会自身专业成长, 每天要阅读和思考。阅读, 让我们归于平静, 与伟人、名人对话;思考, 让我们穿越岁月的迷雾, 锤炼教育的智慧。当我们潜心阅读和思考时, 体验到教育的价值, 富足的思想会让人觉得自信, 自然会感觉到幸福。
学会自身专业成长, 每天要研究和反思。教师将自己学习和研究的理论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去, 并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和批判, 会在教学中获得进步, 逐步转向研究型教师。教师获得了成长和提升, 这是一种成长的快乐, 一种教育的幸福。
幸福的教师, 不仅在专业上得以成长, 更重要的是有思想、有特色。有思想的教师, 不会照本宣科, 不会按部就班;有思想的教师一定是学生喜爱的教师, 一定是有魅力的教师, 一定是有精神感召力的教师;有特色的教师, 敢于突破和超越环境, 敢于突破和超越自己;有特色的教师, 是品格凝聚和独特风貌的体现, 是学校文化个性的张扬;有思想、有特色的教师, 教育的幸福感会最强烈。
转化“顽童”
在刘景春的教师生涯中,“顽童”遇到过不少,但都被她一一“软化”。林峰(化名)就是曾经的“顽童”之一。曾经的林峰让老师和家长头疼不已,个性固执又冲动,调皮捣蛋几乎成了老师对他的唯一印象。但是在刘景春眼里,林峰是个天资聪颖、性格直率的男孩子,只是做事有些冲动罢了。所有人都对林峰失望的时候,刘景春依然对他抱有希望。为了转化“顽童”林峰,刘景春进行过很多尝试和努力,但几乎没有收到效果。正当她为此感到苦恼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让她来了灵感,找到了转化林峰的突破口。
有一天,全校师生例行进行大扫除,大家都嫌厕所脏臭,没人愿意干冲洗厕所的活,于是大家都站在厕所外驻足不前,捂着鼻子你看我,我看你。就在这时,林峰默默地扛着铁铲和扫把,独自走进了厕所,一个人把厕所打扫得干干净净。刘景春被深深地感动了:这是林峰闪光的本质——质朴、吃苦、勤劳!这是一株好“苗子”。于是她在林峰作业本上留下了几行字:“在同学们捂着鼻子纷纷嫌脏的时候,你一声不响,自己扛起铁铲和扫把,一个人走向了厕所,你的背影深深感动了老师,老师有理由相信:你这个吃苦耐劳的质朴本质,将是你以后处身立世的最好资本,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取得属于自己的成功!”
刘景春这么一句肯定的话,让林峰感到十分震撼。原来林峰认为,在老师和家长眼里,自己是一个“坏孩子”。平日里得不到来自父母的关爱和老师的关注,就连同学们也不愿意给予他一点帮助,孤独无助的林峰从来没有得到任何人表扬。刘老师的表扬像冬天温暖的阳光,融化了他心中的“坚冰”。他想:原来我在老师的眼里并不是一个一无是处的坏孩子,我也可以成为一个好孩子,老师也是会关注我的。从此,林峰重树自信,逐步改掉了不良习惯。毕业后,林峰靠着在学校学到的扎实技术,在深圳闯荡,短短几年时间,林峰从一名小小技术工人成长为公司的部门主管,林峰说:“刘老师的那段话一直激励着我,是我自强不息的最大动力。”此后每年教师节,林峰都会给刘景春打电话,致以真诚的祝福。
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修补”学生的缺点,这是刘景春的本领。看着学生能够学有所成,在社会上有一席之地,刘景春笑言,做一名教师的幸福就来源于此。
巧妙沟通
在刘景春所带的班级里,每一名学生都有一个与老师进行心灵沟通的小本子——沟通本。用刘景春的话说,和“天使”沟通,总要想出特别的方式才好。于是刘景春想到了“沟通本”,学生不好意思当面给老师提意见,可以用“沟通本”来告诉刘景春;当刘景春想要对某些同学进行批评,但是又担心会让学生接受不了时,刘景春就会打开学生的“沟通本”,把希望学生改正的地方以激励性的语言写上。自从刘景春使用这种沟通方式后,学生找到了倾诉心里话的去处,也保护了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的尊严,深受学生喜爱。
一直被同学们叫做“小流氓”的李城(化名)有诸多陋习,但是刘景春却通过“沟通本”把李城改变了。有一天,刘景春在他的作业本子里夹了一张纸条:“别人眼里怎么调皮捣蛋不听话的学生,在老师眼里,都是一块宝。只要你努力去发挥你的长处,不要总指责别人对你不好。”作业发下去后,李城并没有什么变化,刘景春想,李城该不会无动于衷吧?还是纸条不见了?就这样忐忑地过了几天,突然有一天,在收上来的作业里发现了李城的“沟通本”:“老师,谢谢您那么信任我,但别人甚至是我的家人都不相信我,我该怎么办?”刘景春意识到机会来了,不敢怠慢,思考了一个晚上后,在李城的“沟通本”上写下了这样的话语:“在父母心中,你是一块延承他们生命、承托他们希望的唯一的宝,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和将来,老师相信你父亲会相信你的,努力加油。”
从那以后,刘景春就想方设法帮助李城重拾自信。在一次学校联欢会上,刘景春让李城表演了他拿手的街舞,并邀请了李城的家人前来观看。精彩的表演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刘景春的话语让李城重新收获了家人和同学的爱,改掉陋习的李城学习变得认真了,初中毕业时还考上了理想的高中。
这本小小的“沟通本”其实也常常给刘景春带来反思。有一天下课后,班上的小农同学有些紧张地把自己的“沟通本”塞给刘景春,刘景春以为这又是学生的小秘密,便拍了拍小农的肩膀说:“老师会认真看的。”回到办公室后,刘景春却看到“沟通本”上赫然写道:“刘老师,你对我们都很好,但我感觉你更喜欢那些成绩好的同学,偏向他们多一点。”刘景春放下本子,仔细想了想自己近段时间以来的言行举止,猛然觉得,小农说得没错,这段时间来,自己确实有些偏心。想到这里,刘景春一阵羞愧,还好学生及时提醒了自己,没让自己偏心的坏毛病继续加深。从此以后,刘景春就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学生,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得到同等的爱。
拥有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刘景春幸福的源泉。通过“沟通本”,她把思想工作做到了学生的心坎里,即便是批评的话语,学生听了也不会觉得很难堪。她与学生的关系因此变得十分融洽,班级氛围其乐融融,这和谐的氛围,就连其他班级的同学也十分羡慕。
创新教学
刘景春认为,要成为一名幸福的教师,还必须具备过硬的课堂教学技能。刘景春的从教之路是从1996年开始的。初为人师的刘景春深知自己经验浅,于是她勤奋学习业务理论知识,虚心向同行特别是老教师请教,注意取长补短,很快,刘景春就成为了一名教学能手,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她深入探索、研究和总结,创新了“课堂同理模式”,在教育教学双向活动过程中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以学生为主体,提倡探研性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种探研性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宁明县城镇第一中学教学活动的示范性典型,经常被同行观摩学习。此外,刘景春还组建了“学习帮扶小组”,让学生通过帮扶小组进行学习互助,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愿学、乐学。在刘景春的努力下,她的课深受学生欢迎,学生能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享受快乐,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同时,刘景春的轻松快乐课堂也让学生在中考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做幸福的教师,刘景春用勤奋和敬业诠释着她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由于工作出色,她于2006年被授予“广西21世纪园丁工程物理学科自治区级骨干教师”称号;2009年被聘为“崇左市教育系统首批专家型人才库成员”; 2010年荣获崇左市初中教师物理学科技能大赛综合、备课、说课、上课、评课五项一等奖等荣誉。
【做幸福的教师读书心得】推荐阅读: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教师读书心得12-16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10-30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讲座10-29
做一个有幸福感的教师06-22
做一名教师我是幸福的09-08
做教师的幸福感是什么12-04
这样做教师更幸福05-30
涵养师德做幸福教师09-07
做一名负责任高效率有幸福感的教师09-28
《做幸福的老师》心得体会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