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专业调研报告范文

2024-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机电专业调研报告范文(精选8篇)

机电专业调研报告范文 篇1

毕业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

毕业实习是学生走向社会的一次演练机会,让学生更好的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这次实习使我们从理论高度上升到实践高度,为我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初步的知识。

毕业实习是我们在完成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之后,综合运用知识的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机电专业必修的实践课程,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毕业实习使自己在实践中验证、巩固和深化已学的专业理论知识,通过知识的运用加深对相关课程理论与方法的理解与掌握。加强对企业及其管理业务的了解,将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相结合,运用已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对实习单位的各项业务进行初步分析,善于观察和分析对比,找到其合理和不足之处。灵活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发现并提炼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次的实习,可以使我们在实践中接触与本专业相关的一些实际工作,培养和锻炼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去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提高我们的实际动手能力,为将来我们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实习内容

1、煤矿液压支架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采煤综合机械化,是加速我国煤炭工业发展,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煤炭工业现代化的一项战略措施。综合机械化不仅产量大,效率高,成本低,而且能减轻笨重的体力劳动,改善作业环境,是煤炭工业技术的发展方向。液压支架是综合机械化采煤方法中最重要的设备之一。1.1 液压支架的组成

图1为液压支架的一种典型结构,它是由顶梁(包括前梁1和主梁2)、前梁千斤顶

3、掩护梁

4、支柱

5、底座

8、推移装置

9、阀件、管路系统、连接部件及各种附属装置等组成。顶梁和底座通过数根支柱支撑在顶底板之间,构成一个活动的承载构件,支护顶板,维护工作空间。综合各种类型液压支架的结构,它的组成可归结为承载结构件、动力油缸、控制操纵元件、辅助装置和工作液体五大部分。

图1 液压支架

1-前梁;2-主梁;3-前梁千斤顶;4-掩护梁;5-支柱;6-前连杆;7-后连杆;

8-底座;9-推移装置;10-操纵阀;11-控制阀

1.2 液压支架的工作原理

液压支架在工作过程中必须具备升架、降架、推移输送机、移架四个基本动作。这些动作是利用乳化液泵站提供的高压液体,通过液压控制系统控制不同功能的液压缸来完成的。每架支架的液压管路都与工作面主管路并联,形成各自独立的液压系统(见图2),其中液控单向阀和安全阀设在本架内,操纵阀可设在本架或邻架内,前者为本架操作,后者为邻架操作。

图2 液压支架的工作原理

1-顶梁;2-立柱;3-底座;4-推移千斤顶;5-安全阀;6-液控单向阀; 7,8-操纵阀;9-输送机;10-乳化液泵

1.2.1支架升、降

支架的升降依靠立柱2的伸缩来实现,其工作过程如下: 1)初撑

操纵阀8处于升柱位置,由泵站输送来的高压液体,经液控单向阀6进入立柱的下腔,同时立柱上腔排液,于是活柱和顶梁升起,支撑顶板。当顶梁接触顶板,立柱下腔的压力达到泵站的压力后操纵阀置于中位,液控单向阀6关闭,从而立柱下腔的液体被封闭,这就是支架的初撑阶段。此时,支架对顶板产行的支撑力称为初撑力。2)承载

支架初撑后,进入承载阶段。随着顶板的缓慢下沉,顶板对支架的压力不断增加,立柱下腔被封闭的液体压力将随之迅速升高,液压支架受到弹性压缩,并由于立柱缸壁的弹性变形而使缸径产生弹性扩张,这一过程就是支架的增阻过程。当下腔液体的压力超过安全阀5的动作压力时,高压液体经安全阀5泄出,立柱下缩,直至立柱下腔的液体压力小于安全阀的动作压时,安全阀关闭,停止泄液,从而使立柱工作阻力保持恒定,这就是恒阻过程。此时,支架对顶板的支撑力称为工作阻力,它是由支架安全阀的调定压力决定的。3)卸载

当操纵阀8处于降架位置时,高压液体进入立柱的上腔,同时打开液控单向阀6,立柱下腔排液,于是立柱(支架)卸载下降。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支架工作的支撑力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如图3)。即:开始升柱至单向阀关闭时的初撑增阻阶段t0,初撑后至安全阀开启前的增阻阶段t1,以及安全阀出现脉动卸载时的恒阻阶段t2,这就是液压支架的阻力-时间特性。它表明液压支架在低于额定工作阻力下工作时具有增阻性,以保证支架对顶板的有效支撑作用;在达到额定工作阻力时,具有恒阻性;为使支架恒定在此最大的条件下,能随顶板下沉而下缩。增阻性主要取决于液控单向阀和立柱的密封性能,恒阻性与可缩性主要由安全闪莱实现,困此安全阀、液控单向阀和立柱是保证支架性能的本个重要元件。

图3 液压支架工作特征曲线

1.2.2支架的移动和推移输送机

如图2所示,支架和输送机的前移,由底座3上的推移千斤顶4来完成。

需要移架时,先降柱卸载,然后通过操纵阀使高压液体进入推移千斤顶4的活塞杆腔,活塞腔回液,以输送机为支点,缸体前移,把整个支架拉向煤壁。需要推移输送机时,支架支撑顶板,高压液体进科推移千斤顶4的活塞腔,活塞杆腔回液,以支架为支点,活塞杆伸出,把输送机推向煤壁。

三、实习心得 光阴似箭,转眼间实习已经结束了,经过这次毕业实习,让我真真正正的体会到了“井底之蛙”的涵义。在课堂上我们只是学习课本上的一些理论知识。那时感觉理论所说的这么简单,想必实际操作起来并不难,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当我来到顾北矿实习的时候,我们进行了初步的安全培训,进入生产一线学习的时候,发现一切都是那么的难,原来自己所学的是那么的不足,有些自己根本都没有见过。在学习过程中,经常请教前辈、师傅,他们的工作经验非常丰富,而且工作能力出众,在实际的操作中,他们将理论与实际很好的结合起来,这是我学习的榜样。

通过实习,不仅让我获得了煤矿机电的基础知识,还了解了机电生产一般操作过程、生产方式和工艺过程,熟悉了主要机械的运用及其所用主要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典型结构、安全操作技术,而且加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锻炼提高了实践能力培养了向工人及现场技术人员学习的工程素质。在专业方面,巩固已学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程的有关知识,并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作必要的知识准备;通过实习,学习本专业的实际生产操作技能,了解更多的专业技术知识及应用状况,拓宽专业知识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树立安全第一的生产观念,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通过实习,加深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和认识,为进一步开展专业课程的学习创造条件

在这次的实习过程中,我从技术、团队合作、专业素质等方面都有了极大的收获。从技术方面,这次实习给了一次我将所学知识进行运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在实习过程中,许多原来并不熟练的知识逐渐被清晰的理解,许多原来没有重视的方面也得到了巩固,更在发现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到了不少新东西,在实习中有了比较深的体会:

一、在实习过程中团队精神尤为重要,首先要拟定准确的计划,分工明确,我们不但要做好自己的工作,还要考虑同组人员的工作,尽量为别人带来便利。团队合作是企业走向成功,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的有效途径。

二、在实习过程中,要听指导教师的安排,避免造成人员出现危险,在井下工作要时刻注意安全,在实习过程中,要认真熟读《煤矿安全规程》,了解井下人员作业。

机电专业调研报告范文 篇2

调研吴中区及周边机电类企业, 通过对企业的用人标准、用人层次、招聘途径、员工培训以等各个方面的调研, 分析企业对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需求、岗位要求、素质能力等方面的要求, 探寻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关键问题和教学体系设计的思路, 调整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下一步建设和发展的方向, 为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办出特色、办出成效, 为人才培养目标的修订奠定基础。

二调研对象

调研对象为机电类国有、民营、外资等企业人事经理、部门经理、技术骨干、我校机电专业毕业生。具体企业有苏州新火花机床有限公司、苏州宝玛数控设备有限公司等企业。

三调研方法

1. 典型调研

重点调查与我校机电专业长期紧密合作的企业。调研该企业的生产岗位, 岗位要求, 企业招聘要求, 员工的学历结构, 企业管理制度, 企业文化生活等。采用企业参观、企业骨干访谈等形式。

2. 重点调研

重点调查近两年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调研毕业生所在的企业、工作岗位、岗位要求、企业管理、企业文化等。

3. 抽样调研

针对开办本专业来, 抽样采集优秀企业生的典型案例。调研优秀毕业生成长过程中, 基本素养、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要素与个人成才的关系。

四调研内容

1. 现状及发展趋势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制造业实现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生产的基础, 是提高现代化制造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随着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现代工业生产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种类变得越来越广泛, 在各行各业自动化生产、制造、运行与维修及其他环节中都占据了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 而且新技术本身也要形成产业化。

2. 人才供需状况

调研苏州产业结构, 装备制造产业内的企业所占比重较高, 图1说明苏州产业结构中装备产业内的企业占到35%。

3. 岗位技能情况

本次主要调研17家企业, 了解企业的主要生产产品, 企业的基本性质, 企业的主要岗位, 以及主要岗位的基本要求等。表1为调研企业的主要信息。

本次对近两年的毕业生调查中, 对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所覆盖的职业岗位群进行汇总。用人单位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生所开设的岗位分布情况如下表2所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运行、安装、调试、检测和维护等相关的岗位, 也有部分营销及售后服务和生产管理工作。

在近两年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调查中, 不同性质的企业对近年来我校毕业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基本肯定, 各单位对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岗位能力提出不同的要求, 见机电一体化专业岗位专项能力表。

五调研分析

1. 从业人员分析

企业中, 目前招聘人员的途径主要是通过传统媒体广告招聘、校园招聘会、人才资源中介机构、内部员工推荐、现场招聘会、网络招聘等形式。职业学校学生主要以校园招聘会招聘为主。图2为企业员工招聘渠道与招聘数量比例图。

对于各个岗位人才层次需求, 不同类型的企业需求有很大的不同, 但是总体趋势是:技术工人的人才层次集中在高职和中专学生, 现场管理人员集中在高职和本科学生;设计人员通常集中在本科生。其中调研的13家企业普遍认为高职学生基本素质好, 基本功扎实, 自我学习能力强, 业务能力提升快, 有团队合作精神, 也更便于管理, 而且到具体岗位后, 上手较快, 并能胜任多个岗位需求。图3为企业员工学历层次分布图。

对于现场管理人员来说, 企业偏向选择高职生和本科生, 这部分人员都需要从基层做起, 了解具体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 能在现场指导工人解决生产加工中出现的问题。对于选择高职还是本科生, 企业的使用部门更多的是要看其工作中的表现和适应能力, 并不是太注重其学历。图4为企业员工技能等级分布图。

2. 课程设置分析

根据调研, 明确机电一体化专业主要面向的职业与岗位, 掌握具体岗位主要业务工作。表4为机电一体化职业岗位分析表。

结合企业具体岗位要求, 将其细分于专业课程内, 并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职业能力与课程相对应。

3. 招生就业分析

2013、2014年我校招收的590名五年一贯制学生中,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数稳定于13%。图5为2013、2014年江苏省吴中中等专业学校五年制专业招生比例。

近两年,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学生共190人, 就业率100%, 专业对率92%。在175名专业对口人名中, 按机电产品制造、机电产品维修、机电产品销售三个就业方向, 见图6: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就业方向比例图。

4. 同类院校分析

我校周边开设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职业学校有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校、苏州相城中等专业学校, 它们都是江苏省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的分院或办班点, 它们具有相同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我校五年一贯制按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招生, 在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框架内, 结合我校的特色, 制订出符合我区及苏州市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需求而开发的人才培养方案。

以开发的两分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对比, 我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修订中, 更具特色, 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 岗位任务与职业能力更加细化。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的分析上, 围绕机电产品安装与调试、机电设备维护与维修、机械零部件生产、机电产品质量检验与管理、机电产品售后服务等核心岗位, 更加具体, 对职业能力要求与素质更加细化, 培养方向更加清晰。 (2) 职业能力结构更加真实。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将职业能力培养细分为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的三个维度, 并呈现出具体的内涵。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更具可操作性。 (3) 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要求更具针对性。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所包含的课程从课时分配、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教学实施建设、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描述, 为课程实施带来更大的便利。

六调研结论

1. 人才培养定位准确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以“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运行、安装、调试、检测和维护等相关岗位的技术工作, 适应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 作为人才培养目标, 定位清楚, 方向明确, 符合企业、学生、家长的要求。

2. 人才培养途径有效

我校在该专业的开办中, 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完成人才培养。

第一, 以专业建设提升专业内涵。在学校宏观调控下, 机电一体化专业团队紧抓各种机遇, 以专业建设为抓手, 全面提升机电一体化专业内涵。在专业建设中, 积极参与省市级各项评估, 反复锤炼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办学能力。近年来, 专业教学设施设备得到不断充实, 师资队伍不断壮大, 教学管理更加规范, 学生就业形势更加喜人。2013年机电一体化专业被评为省品牌专业。

第二, 以课程改革促进教学效果。加强校企合作, 在“工学六合一”教学模式下, 开展课程改革。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纲领, 开发专业课程标准, 以建设校级、区级、市级精品课程为抓手, 建设校本特色教材、课程资源库。

以校企联动、引入企业生产案例改革实训课程教学。建立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工程师联合教学团队, 指导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技能训练。将企业生产案例引入校园, 转化为教学内容, 贯穿于实训教学中, 提高学生技能训练的针对性与实效性。通过第三方 (企业工程师、区技能鉴定员) 对技能训练进行考核, 提高考核的公平性。

第三, 以技能竞赛提升实践能力。校技能节中车工、钳工、维修电工等项目的开设, 为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技能的选择提供很大的平台。积极参与苏州市技能竞赛, 更大程度地提升师生技能的水平。

第四, 以“三创”基地引导创业意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所在系部, 建立了学校“车娱水”洗车行、“衣香坊”洗衣房, 为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提供了创业平台。课余时间在“三创”基地工作, 提高学生创业意识, 增加了创业的机会, 提高服务能力。

3. 教学改革成效明显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推动教学工作必须进行一系列的改革。首先是建设好一支教师队伍。一方面以名师工作培养班、青年教师培养班的开设, 梳理我校教师教育教学理念, 增加现代职业教育改革意识。另一方面通过一些培训, 提高教师职业教育的各项能力。其次是大力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结合职业学校学生特点, 加强理实一体化、项目化教学, 转换教师角色, 实现学生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再次大力改革评价方式。将结果性考核转变为过程性考核, 尝试学校考核转变为第三方考核, 从而实现学生考核的合理性、公平性。

4. 师资实力雄厚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有着一支知识扎实、技能过硬、理念先进的教学团队, 能够胜任好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第一, 校内教学团队。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师现有24人, 师生比1∶16, 其中研究生学历 (硕士学位) 达到29%, 高级职称达到8.3%以上, 获得机电专业相关的技师资格达到100%。第二, 兼职教师团队。聘用苏州新火花机床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高×强等8名企业专家、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温×芳博士等4名高职校教授参与教育教学工作。外聘教师为该专业教育教学注入更多新鲜的元素, 为办出特色专业提供有力的保障。

5. 实训 (实验) 条件优异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拥有14个实训 (实验) 室, 良好的实训 (实验) 环境为本专业开展实训、实验提供优异的条件。

摘要:通过对机电企业的走访、毕业生的调查, 对照苏州市机电类企业用工需求、兄弟学校人才培养要求, 系统分析与论证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特性, 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奠定基础。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需求,调研

参考文献

[1]季桂起.探索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J].中国大学教学, 2009 (3) :62~64

[2]胡晓岳、冯宁.以实践为导向的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 2006 (32) :20~22

[3]俞云强.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 2012 (2) :109~110

[4]李宏.传统市场调研与网上市场调研的比较研究[J].企业经济, 2004 (5) :73~74

机电专业调研报告范文 篇3

摘要: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和培养模式一直是高职院校着力探讨的重要课题。如何审视高职教育的培养模式等问题,是高职教育改革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关键。本文通过对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装试厂的三个分厂四个车间进行了调研。对专业现状、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有了明确的认识,为进行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培养模式、调研、教学改革

中国分类号:H319.1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和培养模式一直是高职院校着力探讨的重要课题。高职教育如何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如何审视高职教育的培养模式等问题,是高职教育改革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关键。

结合我院建设“2.5+0.5”项目体制,机电工程系航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相关教师通过各种渠道对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装试厂的三个分厂四个车间进行了调研。对专业现状、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有了明确的认识,为进行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了依据。

⒈ 就业调查情况:

(1) 企业人才分析

首先针对企业人才需求我们进行了调研和分析。装试厂的三个分厂分别为大修厂、试车厂和装配厂,其中装配厂由两个车间构成,相对来说装配厂规模大于其余两个厂。它们需要的主要的技术人员分为两类:工艺员和制造工程师,主要来源都是具有一定工作经验或者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才进行技术工作,而聘用的高职生主要是在一线工作或在二线从事基层管理工作。

(2)企业对毕业生的评价

根据三个分厂四个车间反馈的意见可以看出,对毕业生的评价有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工作态度、思想政治素质、吃苦耐劳精神、心理素质、沟通协调能力、基础理论知识、动手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12方面,从调研结果来看

一般企业认为毕业生在本专业知识方面知识基本恰当,能基本满足工作需要。但是对发动机试车技术和大修技术来说,学生的专业知识还是有待加深加强的。另一方面沟通协调以及团队合作精神也是很重要的,本专业毕业生在这方面有一定的欠缺。此外,在创新能力上还是存在着很大的不足,所以在校期间需要加强学生以上能力的培养。

(3) 企业需求情况分析

① 毕业生主要从事岗位

在调查中,航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毕业生就业在装配岗位的约占50%,大修岗位的20%,试车岗位的28%,其它工作岗位的2%。

②急需人才

目前企业急需的人才主要是(按先后顺序):航空发动机部装人才,航空发动机总装人才,航空发动机试车人才,装配厂基层服务人员。调研的这个结果对于我们以后开展教研教学,培养学生专业知识与指导学生就业都有了明确的导向。

③学生知识结构分析

一、知识结构分析及其重要性

目前航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的知识结构大致分为文化基础知识、技术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这三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企业认为专业知识尤为重要,技术基础知识比较重要,文化基础知识也不可忽视。

二、目前急需掌握那些知识

我们从管理层、技术人员和一线工人中调查,进行统计分析之后得出,目前急需要掌握材料学知识、航空发动机基础知识、试车基础知识及装配的基础知识。

三、教师授课

传统的教师讲课学生听课已经不能满足航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学生的需要,建议教师在授课时候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并进。例如讲练结合、现场教学、多媒体教学等。

2.结论与建议

(1)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学校传授的文化素质基础课程和技术基础课程,已基本满足毕业生在设计工作中的需要。但是在专业课结构(尤其是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课程内容上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2)无论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还是创新意识的培养,无论是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还是课程内容的更新等等,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素质的提高应先行一步。因为缺乏将发动机知识有机结合的教师,缺乏对发动机装配实际操作等深入了解的师资队伍,而要求学生将专业知识有机结合、使学生具有特长,都是空谈而已。因此,各学校应有计划、有目的让教师进行相关培训,为教师创造对外交流的机会;鼓励教师讲授多门课程,并积极参与科研和课题研究,这样才能造就一支真正适合专业教育的师资队伍。

(3)突破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摒弃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樹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思想。教学过程中要实现教学角色的四个转换:即教师由讲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学生由接受者变为主动学习者;媒体、实验设备从演示工具变为学生的认识工具和训练工具;教学过程由传统的分析讲授变为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4)如何解决教学时数少,内容多,要求高的矛盾,是目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难题。我们认为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是解决这一矛盾的良策,用多媒体技术直观地展现原来课堂上教师力图用板书、语言、图形来描述的专业知识,可以大大缩短教学时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上实训教室的实际训练,达到教学计划提出的培养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按照以上的思路,提出教改措施:

(1) 制定科学的符合职业岗位要求的教学计划

对本专业的职业岗位群进行科学全面的分析和合理分解,确定专业能力规格是制定教学计划的关键,制定新的教学计划应以实现能力培养规格要求为目地,全理的安排各教学环节,构建新的以理论、实践教学互为补充,以培养专业能力为目标的教学体系,结合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最终使学生通过劳动部和国家相应部门的考核鉴定取得岗位证书和等级证书,达到培养目标。

(2)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本着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原则,利用现代先进教学设备和教学方法,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即恰当地创设课题,归纳要点,科学地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利用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是解决时间与内容间的矛盾,进一步开发教师想象和创造力,形成教学互动、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大大缩短教学时间,为实现学分制,弹性学习创造了条件。

(3) 建立教师培训网络

教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是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因此,教师培训目前已成为困扰各校教学质量提高的大问题。大面积开展教师培训,迅速提高教师的思想专业素质、水平,为教育改革的高速发展奠定基础。教师专业素质培训包括两方面:一是提高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跟上专业发展步伐,及时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并将其转化为教学内容教给学生。二是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培训,如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方法,现代化教育理论等。

(4)尽快组织编写出适合新形势发展的教学计划,开发符合新教学模式的各类精品教材。

参考文献:

机电专业调研报告范文 篇4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机电一体化专业顶岗实习动员大会,旨在希望通过此次会议让同学对顶岗实习有个正确的认识,让同学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用正确的态度与行为完成此次教学任务。

顶岗实习是高职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其质量关系到能否培养出合格的高职毕业生。顶岗实习是前两年半学习成果的一个大检验,是大家各种知识和能力的综合提炼和提升的过程,有助于帮助同学们提前学习和适应工厂的管理,融入企业,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要求同学们人人参与、全程参与,服从学院和实习单位的双重管理,保质保量完成顶岗实习教学任务。

正式开会前先介绍一下与会的领导老师,他们是机电工程系系主任胡新和教授,机电一体化教研室主任吴涛副教授,校企合作办主任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师王博老师,杨彦伟老师,吴晓莉老师。。。大家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

一、吴晓莉老师宣读顶岗实习纪律与要求

下面大家掌声欢迎吴晓莉老师宣读顶岗实习的纪律与要求;

感谢吴晓莉老师。顶岗实习实行企业考核与学校考核相结合的双重考核办法,希望同学们遵守企业管理制度和学院系部的规章规定,完成任务,勤思考,勤动手,及时记录,按时上交顶岗实习相关的材料。

二、学生代表发言

下面请×××代表发言,大家掌声欢迎。

顶岗实习过程中有个正确的认识态度,并且从顶岗实习中认真体会、了解企业管理模式,不断要求、完善自己,从而为自身以后职业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希望同学们能真正听进去,记得住,用得上。

三、教师代表发言

下面欢迎杨彦伟老师作为实习指导老师代表发言。

感谢杨彦伟老师的发言。顶岗实习是个历练我们的一次很好的方式,希望同学在实习过程中严格服从老师和企业领导做出的要求及规定,使自己能够很好的融入工作环境当中从而让自己能够顺利、平安的完成顶岗实习。

四、吴涛主任做顶岗实习动员报告

感谢吴主任详尽具体的动员报告。顶岗实习过程中需要同学服从带队老师的领导,避免发生安全事故,与此同时,在企业工作过程中更要严格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严格要求自己服从企业管理,学生需要与领导做好沟通并且保质保量的做好自己的工作任务,使顶岗实习能够顺利进行。

五、胡主任做指示讲话

下面有请机电工程系系主任胡新和教授做指示讲话,大家欢迎。

感谢胡主任的精彩讲话。顶岗实习学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学生,也是企业员工,我们需要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会与老师、同学以及企业领导及时沟通,处理好自己的人际关系,能够较好地融入企业的工作环境,从而使自己顺利的完成顶岗实习。

对于刚才领导的指示和老师的教诲希望同学们要谨记之,慎思之,笃行之。顶岗实习是我们大学生的一次很好的历练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机会,希望同学们对其有个正确的认识并且用坦然的心态和坚强的意志去上好人生的这一堂必修课,更希望同学们在实习的过程中能做到眼尖、脑勤、手快、脚快、耳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愿在座的各位同学顺利完成此次顶岗实习,并且从身心合一的感受中,成熟自己,成熟人生。

机电一体化专业调研报告 篇5

一、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调研

1、机电一体化专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机电一体化是指在机构得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将机械装置与电子化设计及软件结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机电一体化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综合运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控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接口技术、信息变换技术以及软件编程技术等群体技术,根据系统功能目标和优化组织目标,合理配置与布局各功能单元,在多功能、高质量、高可靠性、低能耗的意义上实现特定功能价值,并使整个系统最优化的系统工程技术。由此而产生的功能系统,则成为一个机电一体化系统或机电一体化产品。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基于上述群体技术有机融合的一种综合技术,而不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以及其它新技术的简单组合、拼凑。这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加电气所形成的机械电气化在概念上的根本区别。

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向智能化方向迈进的新阶段,机电一体化进入深入发展时期。一方面,光学、通信技术等进入了机电一体化,微细加工技术也在机电一体化中崭露头脚,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和微机电一体化等新分支;另一方面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建模设计、分析和集成方法,机电一体化的学科体系和发展趋势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神经网络技术及光纤技术等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开辟了发展的广阔天地。这些研究,将促使机电一体化进一步建立完整的基础和逐渐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未来的机电一体化更加注重产品与人的关系,机电一体化的人格化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最终使用对象是人,如何赋予机电一体化产品人的智能、情感、人性显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对家用机器人,其高层境界就是人机一体化。另一层是模仿生物机理,研制各种机电一体化产品。

2、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人才结构和对高技能人才需求分析

2006年第三季度,我校对常州企业的用人情况作了调研,受调研的企业共有60家,这些企业遍及常州各个区及其它地区,从收集的信息来看,受调研的企业只是全市机电类企业的少部分,但有在企业规模、技术力量、产品类型和质量、人才构成的基本状况有一定的代表性。分析数据可以发现,数控机床操作的仍占较多的份额,但也不见去年大需求的状况,电工用工需求明显高于去年,对焊工的需求量在增加,而一些机加工的 需求仍有一定的市场,尤其是对熟练机加工需求很迫切。

自动化生产线的维护人员的需求也有上升倾向。另外,对懂得机电知识能从事机电产品营销的人员也有一定的需求。生产线的操作工的需求大大小于前两年。

企业对高质量产品的追求,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关注员工的质量,很多机电企业用人时,一方面考察其专业教育的背景,但更关注人的社会能力和非智力素质,善于与别人交流,正确的价值观、敬业精神、吃苦精神、纪律性、责任心、工作态度。

二、职业分析和教学分析

1、机电一体化专业行业的职业岗位(群)及工作任务分析

机电一体化专业从事的职业岗位(群)有机械设计制造、电工电子、计算机网络、机电一体化控制等方面,机电产品性能及机电设备安装、调试、运行、检测与使用维修方面,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开发、制造及设备控制、生产组织管理,可承担电子、机械、信息、及其交叉领域中的相关技术工作。稳定而熟练的操作工是完成生产任务的基本保障,而要使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具有高质量,设备维护人员又是重要的一方面,具有更熟练的操作技能或更宽的知识面或有复合技能的人更会受到企业的欢迎。

2、机电一体化专业职业岗位(群)及工作任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

第一、知识结构

(1)具有必须的文化基础知识;

(2)掌握机械制图、机械设计、机械制造、电工与电子技术等基础知识;

(3)掌握至少一种计算机编程语言,具有计算机原理和应用方面的知识;

(4)掌握机械、电子、气、液等技术在机电一体化设备中应用的知识;

(5)掌握自动化控制方面的知识;

(6)掌握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检测和维修等方面的知识;

第二、能力结构

(1)具有机电一体化设备常见故障的诊断与维修能力,初步具有机电一体化产品和系统的设计、制造、使用、维护和研究开发的综合能力

(2)具有数控技术应用方面的知识和数控设备的基本操作能力;

(3)具有熟练使用至少一种计算机辅助设计或制造软件的能力;

(4)具有机电产品制造工程的技术经济分析与企业设备生产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和收集机电行业发展和机电产品信息的能力;

(5)具有一定的外语水平,能够借助工具书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自学、写作与语言表达能力,有一定的公关与适应环境的能力。

第三、素质结构

(1)初步具备机电专业一种外语听、说、读、写的基础能力;

(2)具备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具有较强的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和创新的意识:

(3)具有优良的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流能力;

(4)具有获取、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5)具有自主学习,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3、机电一体化专业对应的职业格证书要求,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岗位与课程之间的对应关系根据技术技能型机电一体化专业所从事的主要工作,要求该专业的毕业生至少具有以下职业格证书:

(1)制图员中级

制图员中级与机械制图课程紧密结合,要能利用CAXA(CAD)软件进行计算机制图,要求熟练使用软件并理解制图原理。

(2)钳工中级

钳工中级使学生能熟练操作常用刀具,根据一般零件加工图的技术要求,确定加工工艺并实施加工。

(3)电工中级

维修电工中级涉及到的课程有电工技术基础、电子技术基础、电机与拖动等。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分为应知、应会两大部分,要求较广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操作技能。

(4)机电一体化设备调试

机电一体化设备调试涉及可编程控制器(PLC)、变流技术、调速及变频器技术、微机控制技术等,以典型的机电一体化设备体现机电一体化技术,综合运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控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接口技术、信息变换技术以及软件编程技术等群体技术。

二、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议

1、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建议

调研结果表明企业要求学生的知识面宽,专业技能要好,工作态度端正,人际交往要友善并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所以企业不仅看重知识技能,更看重工作态度、学习态度、团队精神、沟通能力。所以对于该专业人才的培养建议,课程知识不要太深、但应具有一定的宽度。五年制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人才定位应该是具有相关社会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2、对课程设置的建议

该专业的课程设置是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按照职业教育的要求和本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规律,专业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安排,都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应用为主要目标,打破按照学科体系、知识体系设课的惯例。在整个教学课程体系中,以专业技能为主要项目,每个项目彻底改变原有的教学课程体系。以项目为中心,设置多个技能模块。专业课种类与课时合理配置。对本专业而言,因学生主要从事机电设备安装、维护、维修,故在技能训练的项目应有一定的宽度,而在必备技能上要达到应有的职业资格等级工要求。

3、对教学模式改革的建议

根据调研,为实现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人才的目标,应打破以学科体系的课程模式,建立三以一化的课程体系。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对原有的课程内容进行解构和重组,制定全新的课程标准,选择适宜学生发展、适合企业要求的教学内容,并兼顾技能证书的需求。课程内容的实施宜采用项目教学法.应特别加强实践性环节教学,如对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与调试,电气控制器的应用等环节的教学应采用项目教学法,并有课程大作业及毕业设计作为综合性能力训练的课程,社会能力的培养应在所有的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渗透,要求专业教师在自己承担的专业课教学中特别注意对学生的职业道德的引导,在课程考核中应有对相关社会能力的考核指标。

4、对专业师资配置及任职要求的建议

本专业教师应具有中等职业学校及以上教师资格证书,具有本专业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相应技术职称,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能准确把握行业发展动态与相关行业保持紧密联系,具备本专业领域坚实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能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正确分析、评价、设计、实施及评价教学,具备一定的课程开发和专业研究能力,具有处理相关公共关系的能力。

5、对专业实验实训资源配置的建议

为了达到知识,理论,实践教学在时间上,场所上、教师上均实现一体化,高标准建设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最大程度地建设与生产实际接近的实习环境,对本专业特别加强液压与气动、电气设备维修、PCL、机电一体化设备调试、钳工工场、机械拆装实训室等校内实习基地建设,并加强校外相关机电类实习基地建设.

机电专业实习报告 篇6

闭式系统中,液压泵的进油管直接与执行元件的回油管相连,工作液体在系统的管路中进行封闭循环。其结构紧凑,与空气接触机会少,空气不易渗入系统,故传动较平稳,但闭式系统较开式系统复杂,因无油箱,油液的散热和过滤条件较差。为补偿系统中的泄漏,通常需要一个小流量的补油泵和油箱.由于闭式系统在技术要求和成本上比较高,考虑到经济性的问题,所以该平面磨床采取开始系统,外加一个吸震器来平衡系统.现代工程机械几乎都采用了液压系统,并且与电子系统、计算机控制技术结合,成为现代工程机械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设计好液压系统,是提高我国机械制造业水平的一项关键技术.

在专机车间,对专用磨床的三组导轨,两个拖板等特殊结构和送料机构及其加工范围有了进一步的加深学习,比向老师傅讨教了动力驱动的原理问题,获益非浅.在加工车间,对龙门刨床,牛头刨床等有了更多的确切的感性认知,听老师傅们把机床的五大部件:床身,立柱,磨头,拖板,工作台细细道来,如孢丁解牛般地,它们的加工工艺,加工特点在不知不觉间嵌们我们的脑袋.

在通机工厂的实习,了解了目前制造业的基本情况,只是由于机械行业特有的技术操作熟练性和其具有的较大风险性,很遗憾地,不能多做一些具体实践的操作,但是观察了一台机床的各个零件的生产加工过程及其装配过程,使许多自己从书本上学的知识鲜活了起来,明白了本专业在一些技术制造上的具体应用.

在此次实习中,在杭州发动机厂的时间最长,历时12天,分别介绍了x6130柴油缸体的加工工艺(分为面加工和孔加工),凸轮轴孔的加工,数控设备的加工特点,分类及具体运用,曲轴的加工工序以及发动机的具体工作原理.在最后一天,我们还参观了其铸造部,参观了其铸造生产过程.在该厂的实习中,深刻明白了数控机床的生产中发挥的切实作用,以及目前社会对数控机床及数控人才的急需,而在一些重要数控产品,如量大面广的数控车床、铣床、高速高精高性能数控机床等的需求上,决不能过于依赖进口.

历时将近一个月的实习结束,该次实习,真正到达机械制造业的第一前线,了解了我国目前制造业的发展状况也粗步了解了机械制造也的发展趋势.在新的世纪里,科学技术必将以更快的速度发展,更快更紧密得融合到各个领域中,而这一切都将大大拓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方向.

它的发展趋势可以归结为“四个化”:柔性化、灵捷化、智能化、信息化.即使工艺装备与工艺路线能适用于生产各种产品的需要,能适用于迅速更换工艺、更换产品的需要,使其与环境协调的柔性,使生产推向市场的时间最短且使得企业生产制造灵活多变的灵捷化,还有使制造过程物耗,人耗大大降低,高自动化生产,追求人的智能于机器只能高度结合的智能化以及主要使信息借助于物质和能量的力量生产出价值的信息化.

当然机械制造业的四个发展趋势不是单独的,它们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同时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也将会使它出现新的发展方向。前面我们看到的是机械制造行业其自身线上的发展。然而,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部分,它也将和其它的行业更广泛的结合。21世纪机械制造业的重要性表现在它的全球化、网络化、虚拟化、智能化以及环保协调的绿色制造等。它将使人类不仅要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而且要从繁琐的计算、分析等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以便有更多的精力从事高层次的创造性劳动,智能化促进柔性化,它使生产系统具有更完善的判断与适应能力。当然这一切还需要我们大家进一步的努力.

热门阅读文章:

暑期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实习报告

银行实习报告

浅析机电专业实践教学 篇7

现阶段我国教育发展的重点项目之一是职业教育。在科技教国、科技兴国的战略施行后,我国加强了经济体制的改革的力度,企业的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不断深化,行业与产业的技术结构也发生了改变,转变为了技术密集型,而不再是原来的劳动密集型。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经济建设关系密切,要培养出满足工作岗位要求的人才就需要职业教育者更新观念,施行科学的教学体系,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的能力与专业实践的能力。

1 重视专业教育,培养学习兴趣

若想使学生掌握好所学课程,就必须先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通常情况下,部分高职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在思想上往往对学习有所抵触,因此更需要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针对机电专业的学生,主要从以下方面来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

部分高职院校的生源水平不高,甚至存在逐年下滑的情况,所以不能简单的强调理论学习,应转变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能力培养的基础就在于兴趣,进入职业院校进行学习的学生在入校前通常缺乏对自己专业的了解。针对这一情况,就更需要我们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大致的讲,可以从下面的几点着手:第一,灵活化教材之中的基础理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增加一些趣味实验的内容(趣味实验提前进行)。与原有的先理论后实验的教学模式相比,先实验后理论的教学模式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首先进行实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的兴趣之后,向其传授相关的理论知识,使理论知识与实验相辅相成。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进行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还可以进行一定的引申教学,这样不仅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把握必要的理论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具体实践能力。第二,可以将学校历届毕业生的就业档案进行整理,采用光盘、录像、书面材料的方式向学生介绍,特别要重视对优秀毕业生发展情况的介绍,以此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第三,为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兴趣,鼓舞士气,学校还可以邀请优秀毕业生来学校举办讲座,介绍学习经验、工作体会。

2 教学方法灵活,加强感性教学

在开展专业教学的过程之中,应把实践性教学、课堂教学、电子教学有效的结合起来。在开展实践教学时,我们可以让学生直接参与到矿山、工厂的生产之中去,在熟悉各种仪表、电器设备、工具的原来的基础上,能对其进行熟练的操作,在工人师傅与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完成加工机械零件、修理电机、维护与检修高压开关柜及接线安装矿用电器设备的任务。如此一来,能够增强学生的识图能力与实践技能,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深化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学生的实践技能与综合素质也得以提升。由于电子教学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非常重。在电子教学的同时加入课堂教学内容,将各门课程的理论知识系统的介绍给学生,在此情况下,学生通常会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教学效果也就比较地理想。

3 注重技能培养,与生产岗位无缝对接

为提高学生的竞争实力,培养出用人单位所需要的技术型专业人才,我们应特别注意下述的几方面的内容:

3.1 理论教学要结合技能考核,有所侧重

学校应组织学生参加技能考核,考试类别可以包括综合维修钳工、综采维修电工、矿井维修电工等等。在学生参加专业实习与进行专业技能考核时,教师应对实习与技能考核的要求有个准确的把握,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有针对的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与专业技能的指导。

3.2 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强化实践技能培养

机电专业的教师可以在学生完成了《电力推动》、《电机学》、《电工基础》及《电子技术》等必要的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后,利用学校实验室(钳工、电子推动、电工、电子等实验室)让学生参加实训活动。为了确保学生能准确的掌握相关的技术(控制线路的接线、线路板的安装、仪表仪器的测试与使用等等),教师应在实训结束后对学生进行考核。另外,学校应与企业合作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这样就能够让学生直接参与到生产车间、矿机修厂与宗采工作面等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仪表仪器的使用与电气设备的安装、操作、维修、测试的相关技术,由此学生的实践技能也就得到了培养。

3.3 校企联合促进毕业生与生产岗位无缝对接

为了更好的提高教学水平,学校应当与企业合作,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策略。具体来说,“请进来”指的是邀请企业中的工人师傅到学校中举行专题讲座,让教师与学生更好的把握企业的用人要求;“送出去”指的是安排教师深入到企业的生产中去,以便提高教师的技能水平,使其将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结合在一起,以更好地提升教学水平。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媒介,好的教材对学生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为更好的做到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无缝对接,学校可以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在对具体岗位的技术要求与设备状况有了充分的把握后,聘请企业的高级技术人才、组织教师进行实用型教材的编写。

综上所述,此种教学模式是在“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指导下施行的,在这一模式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效的结合在了一起,因此能够更好的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也有利于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发展,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从长远看,此种教学模式也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行业适应力,对人的全面发展也有着深刻的意义。因此,在职业院校中贯彻此种教学模式意义深远,能够更好的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与专业实践技能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实用型的人才,才能让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更好的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魏龙.高职机械类专业“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的探讨[J].职教论坛,2004,(15).

[2]张忠福.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4,(24).

机电专业项目课程开发方案探讨 篇8

关键词:机电专业;课程开发;方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2-0051-02

中专学校机电专业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发展特色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专业项目课程开发的目的就是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机电专业课程项目开发成为中专学校提高机电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一、项目课程的涵义

项目课程就是以项目为中心来组织、选择课程的教学模式。中专项目课程就是以完成项目工作任务为目的,把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及实际工作当做项目课程的核心,而且与相关的职业标准相结合,提高学生制定工作计划、收集信息、实施工作任务及对工作成果评价的能力。其实质是一种学以致用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既有利于掌握专业技能,又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能陶冶情操、培养协作精神,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机电专业课程项目开发是面对机电行业发展状况,结合机电行业市场发展的需要,培养更多学以致用的专业人才。

二、确定机电专业的项目课程

1.课程目标的设定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

实施项目课程开发的目的就是培养机电行业市场需要的人才,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一定要对市场进行全面考察,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建立相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处理好适用性和专业针对性、就业发展前景和就业竞争能力的关系。学校应对机电专业的就业前景展开调查研究,了解真正的人才需求状况。设定专业培养目标时以能力为主,兼顾各项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使学生既能够熟练掌握机电自动化设备的生产运营及维修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又有应对未来激烈市场竞争的能力。

2.根据企业需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任何职业都需要不同能力层次的人才,主要包括一般职业能力、特定职业能力及创新发展职业能力。机电行业的一般职业能力是指在这个岗位群中各岗位都需要的基础能力,如金属材料选择能力、机械绘图能力、电路识图能力、确定热处理方法能力、分析选择能力等。这些是机电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能力,是从事机电行业的基础能力;特定职业能力是指一般企业所需要的普车加工、钳加工及电工等能力。在机电行业里,一般包括机电设备的维修、安装、调试,简单的机械装配能力等。这个层次的能力比一般职业能力较难掌握,而且面对专门的职业部门,掌握这部分能力的人相对第一层次会少一些;创新发展职业能力是指在专业技术上的创新发展,如机电行业车间生产管理、数控编程、机电设备的创新改造等能力,这是较高层次的职业技能。

3.兼顾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

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样不能忽视。根据上述职业技能的需要,可以把课程设置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开设电子电工技术应用、机电机械绘图、技术材料处理等课程,满足第一层次的职业技能需求;第二层次,开设车工工艺、液压与气动、传感器的应用等课程,满足第二层职业技能的需求;第三层次,开设数控设备编程、机械设备生产调试、设备维修管理等课程,使学生在基础技能上得到质的飞跃。除了根据职业技能分层来设置课程外,还要把与机电企业生产联系最密切的课程作为项目课程的重点,供学生学习。

三、机电专业项目课程开发步骤

项目课程开发的步骤包括工作任务分析、课程方案制定、课程标准研发、课程教材开发、项目课程实施、项目课程的评价与完善,这是一个整体过程,做好每一步的工作才能真正完成机电专业项目课程的开发。

1.分析工作任务

首先要深入企业调研,了解其对职业技能和能力结构的需要。对企业的生产、管理、经营及服务的工作进行分析与研究,确定机电专业项目课程的工作任务和人才培养目标。例如,将数码显示器、音响组装等相关技术手段写进中专学校机电专业教材。这是分析工作任务的阶段,也是课程项目开发的第一阶段。

2.制定课程方案

制定课程方案就是将企业的生产项目转化为机电专业的课程项目,使企业的工作任务成为机电专业的课程模块。当然,转化不是简单地对应,还需要复杂的转化过程。

3.研发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的制定需要根据项目模块的具体情况而定。企业的生产设备和产品是多种多样的,必须进行提炼才能制定项目课程标准。另外,还要紧密结合学科内容,优化组合学科项目,在专家的指导下,确保课程项目和各项工作能够科学有效地开展。

4.编写课程教材

课程标准制定后就可以编写教材。要有统一的格式,按照课程标准的设计进行研讨,形成教材初稿。还要经过专家小组反复讨论、修改,确保编写的教材知识准确、可靠,使学生真正学到有用的专业技能。

5.实施项目课程

项目课程的实施一定要在仔细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机电专业项目课程的实施是学校和企业合作的过程,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实施项目课程时,一定要注意师生间的平等对话,使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下学习,使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同步提高。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其他方面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6.项目课程评价与完善

评价与完善是项目课程开发的最后一个环节,且贯穿于项目课程开发的全过程,每一步都有相关专家和教师的评价反馈。根据各方面的评价反馈,不断对项目课程进行改革,使之达到最好的效果。

机电专业项目课程开发是适应中专学校课程改革需要的新型教学模式,其目的是为了培养更能满足机电行业需要的人才。但是,课程开发一定要建立在充分调查企业生产状况和行业发展前景的基础上,并制定科学的课程标准和任务。只有真正考虑各项因素,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机电专业项目课程的开发,才能真正发挥项目课程开发的作用,促进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杨宝.全面提高高职教学质量[J].比较教育研究,2012,(03).

[2]李煜华.“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新发展[J].中国成人教育,2010,(11).

[3]张馨予.中德职业教育培训之比较[J].国际人才交流,2009,(12).

[4]朱文哲.德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及启示[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01).

上一篇:《教师怎样进行学生评价》读后感下一篇:在2008年公路工作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