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具体目标
在进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基础上,我校实际根据不同的对象,提出具体的研训目标:
(1)新入职教师:完成基本教育思想、基本教育理论、基本教学技巧的研训,上好过关课,撰写有一定价值的教育教学叙事、教学故事、总结或论文等,做学习型、反思性教师;完成上级和学校规定的研修课程。
(2)合格教师:在已有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从基本教育理论的高度去再认、反思个人的教育教学行为,整合教育教学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撰写较有价值的教育教学叙事、案例分析、总结或论文等,自觉由经验型教师向反思型;完成上级和学校规定的研修课程。
(3)骨干教师:结合当前课改理论完成教育教学理论体系的自我建构,对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总结,上好公开课、示范课,撰写较高水平的案例分析、教育教学总结或论文等,发挥辐射作用和传帮带作用;完成上级和学校规定的研修课程。
(4)学科带头人:在已有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从基本教育理论的高度去再认、反思个人的教育教学行为,研读教育教学专著1本,整合教育教学资源,优化课堂教学,上好研究课1节,撰写较有价值的教育教学叙事、案例分析、总结或论文等1篇,自觉由经验型教师向反思型、科研型教师转型;带徒1至2位,发挥辐射作用和传帮带作用;完成上级和学校规定的研修课程。
几年来,我们从“为了每一个教师更好的发展”出发,从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多元化出发,建立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以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教学反思、经验交流、调查研究、问题解决、协作解决、课改沙龙、骨干教师与教师对话、专业人员与优秀教师合作论坛等为基本形式的校本教研制度,立足教师岗位,不断探索,总结出了一些易操作、有实效的校本研训模式。
1、专家引领式。
学校根据教师发展目标,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法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种业务培训,建立信息交流平台,帮助教师专业成长。一是邀请有关专家来校作专题讲座,引导教师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2003学年中,我们邀请了浙江省教研室的专家;浙江省教育学院的教授;嘉兴市教研室的教研员;嘉兴市教科所的领导;海宁市教师进修学校的教研员来校作指导,共计17次。学校特别邀请浙江省教育学院汪潮教授牵线引领,重点培养四位教师成长。二是组织教学骨干到兄弟学校参观学习,取长补短。通过这些途径,学习先进的课堂教学方法,学习现代化教育教学技术,不断更新知识体系,更好地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学校要求每位
教师一学年外出学习不少于一次,并提出“三个一”的管理办法。凡是外出参加培训进修的教师,必需作一次专题性讲座;上一堂相关的课;写一篇培训体会。
2、交流互动式。
以往的教学是“灌输式”的,以往的教师受训也是“灌输式”的。无论是专题讲座还是课堂教学研讨,总是一个人唱主角,众人当听众。2002年起,我们改变了这种纯集中受训的模式,试着进行“学术沙龙”式的互动交流。这类型的校本研训,首先由学校确定研训主题,研训主题可以是据某一个话题进行研讨,也可以是对某一堂课进行设计或是评价。参训教师围绕专题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学习,或是进行专题内容设计。然后是组织参训教师进行交流,每次研训的主持人轮流。要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发挥示范作用,主动交流参与;同时要求人人动脑,人人动口,在交流中学习他人,借鉴他人的长处。这类校本研训适合小范围内开展,不适于全体教师参加。但对全体教师起到了一个示范的作用,教师的成长应该是主动的,自觉的行为。
3、课题牵动式。
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构筑务实而有效的教育科研“平台”,优化教学资源,将教育科研有机地融入学校发展的机制之中,以点带面,推动学校的整体发展,促进教师的成长,是我校在校本研训上的又一举措。学校教科室根据市教科所提供的课题指南,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菜单”,了解教改动态。积极发挥教研组的特色,各教研组根据本学科特点,在充分调查的基础,找准本学科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学校要求每个教研组确定一个专题进行重点研究,开展多种形式的研讨和实践活动,把教研活动、自主式培训重点和日常教学和课题研究结合起来,提高校本研训活动的能效度。鼓励教师将研究的专题进行市极课题的申报,如果未立项,作为校极课题进行研究,在这过程中进行方案的修改,调整,准备下一年再申报。课题的研究,促使教师们在学习中思考,在实践中研究,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改革、不断地发展。
4、合作探究式。
结合我校青年教师多、“瓶颈现象”的特点,2003年,成立了“青年教师研究式小组”、“学科研究小组”。“青年教师研究式小组”共13人,每月活动一次,每月都有活动主题。2003年第二学期,我们安排了“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武”,具体内容包括说课、上课、评课。三月份要求每位青年教师结合自己参赛的一课进行十分钟的说课;四月份组织青年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比武,并要求青年教师互相听参赛课;五月份选择其中的一堂课进行评课。每个单项设前六名,综合得分前三名的被评为校级“教坛新秀”。“学科研究小组”共16人,分语文、数学两个学科,以4人为一组成立合作小组,不定期安排研究活动,发挥每一位教师的特长,促进“人文型、思考型、学习型、创新型”的名师发展。为了使广大教师迅速地成长,在以往学校教师与教师“一帮一”结对的基础上,今年学校隆重推出“导师”制。所谓导师制,即请学校的每一位领导及嘉兴市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海宁市骨干教师担任导师,并分别与二位教师结对,这二位教师分别代表教师中的两个层
面——最有潜力、有希望的。从而组成三人小组,学校为此组成了十三个学习小组。这些学习小组在学校领导、教学骨干的带领下,或学习、或探讨、或听课、或调研等,活动不拘形式,内容丰富多彩,确实体现了“快、活、灵”的特点。
5、主题生成式。
主题生成式是指选择一个为教师关心的或是困惑的主题作为研训的内容,这样的主题往往直接来源于教学之中,是在教师的教学中生成的。确定主题后明确培训目标,设定培训对象,选择培训方法。例2003年的第二学期,我们确定了三个主题,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参与其中,又针对性地对部分教师进行研训。一是开展新课程的叙事研究,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校进行了“教育叙事研究”的专题学习,强调在新课程教学中让教师讲自己的教育故事,谈自己切身的体验感受,写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教育反思,以“实事”来“求是”。引导教师立足于课堂的教育实践,描述真实的教育情景,进行自觉深入的反思,促进课改的教学实践,提升教育教学理念。二是教学案例研究。“让教师在案例中成长”是我校研训中的又一专题,片断分析、全息分析、课堂实录、教学随笔充斥着我们老师的教学生活,一学期学校教科室已收集整理教师案例300多篇,每一篇都反映了我们学校教师对新课程研究的体验与感悟,并画出了学校新课程改革的足迹。三是课堂教学专题研讨专题月。围绕课堂教学改革这个主题,教导处统一安排三个活动专题:三月:市级以上课堂教学获奖教师“课堂教学观摩月”,共有36位教师上了研讨课。四月:三年期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月”,13位青年教师上了评比课。五月: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月”,同时我们邀请了新课程实施年级的家长到校听课,让家长也走进新课程。
6、自主反思式。
教学反思是教师由经验型转变为研究型、专家型的必由之路,这种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具有研究的性质。自我反思是开展校本研究的基础和前提,分为三个阶段即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在校本研训中,我们要求每位教师对自己的的课堂教学进行分析、反思。首先是由教导处负责,帮助教师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要改变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学资源、学生的学情、教师自身的风格为依据,勇于实践,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提倡启发式、发现式教学,多开展讨论型、实践型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向老师提问,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会独立思考,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真正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其次是作了一些量化、细化的工作。要求每位教师必须抓住锻炼机会,认真上好每堂教学研讨课,40周岁以下每学期不少于2节,(三年期青年教师每学期不少于3节)40周岁以上到离退休五年每学期不少于1节,鼓励老教师上教研课,传经送宝。对课堂教学中生成的亮点或是出现的问题等以教学随笔的形式写下来,一学期不少于8篇(三年期青年教师不少于12篇)。自主反思式强调教师自主学习,自主反省,自主审察,自主合作,而且要贯穿于“备课——上课——评课”之中。每位教师除了认真上好研讨课外,要认真听教学研讨课,要求校长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8节,教导每学期不少于40节,教师每学期不少于16节(三年期青年教师每学期不少于24节),在听课的过各中,积极思考,作出听课评价。
7、课程开发式。
百年的校园文化积淀,别具一格的校园设施和校园环境,再加上优秀的教师群体,为我们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便利条件。立足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们组织学校中的骨干教师着手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既是对教师的一种信任,也是给教师提供一种研训的机会。一是传统体育创新化。我校是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国家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先进集体。从学校体育资源出发,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入手,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学生的主人翁作用,编写了校本教材《快乐体育》,共三册,《家庭篇》,《活动篇》,《游戏篇》。二是少先队活动课程化。我校是全国红旗大队,少先队工作成绩显著,新课程实施后班队活动课退出了历史舞台,如何发挥少先队阵地作用?在领导与教师们的共同努力下,把在我校具有十年历史的雏鹰争章活动与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整合,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在生活中实践,在全体辅导员的努力下,一本饱含着学校特色的校本教材《雏鹰综合实践活动》诞生了。三是学校文化本土化。“紫微”是我们学校的,更是海宁的,把握传统文化的命脉,挖掘紫微文化的内涵,将地方文化、学校文化纳入学校课程之中,培养学生从小爱学校、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这是我们《紫微文化》课程的目标。
评价考核以学分制为载体,设计制订具体的评价考核办法,努力使教师的专业成长方向更加明确,形式更加灵活,措施更加扎实,以实现在师德建设领域提高思想道德素养、强化教育责任,在教育前沿领域提高理论素养尤其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素养、达到理论体系的自我建构,在课堂教学研究领域提高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在学科与跨学科专业领域提高学科和学科整合素养、优化知识结构,在班主任管理领域加强管理技巧培训,在教育技术与工具领域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培训,整合学科建设与现代教育技术建设,全面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满足学校可持续发展需要,增强学校的综合竞争力。培训内容自主选择,倡导个性,开展“学校开列菜单,教师自选套餐”的个性化培训方式,培训菜单分为主粮和杂粮两大系列,教师可根据自身能力、兴趣爱好选择自己需要的内容进行培训或自学,以学分制为载体,设计制订了具体的考核办法,努力使教师的专业成长方向更加明确,措施更加扎实;组织形式面向全体,分层研修,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教师不同的培训需求,组织了三个不同层面的研修班——求实班、创新班、奋进班,充分发掘校内教师的教育资源,形成相互学习、共同研讨的学习氛围;培训形式贴近实践,灵活多样,除一些传统的形式外,还结合学校实际探索了辩论会、读书会、讨论会、课
题研究、论文答辩会、外出学习汇报会等多种形式,同时我们还创立了《成长》作为教师观点碰撞、学术争鸣、经验介绍、思想交流的载体;培训机制逐步完善,凸线服务功能,教师专业成长中心牵头落实责任、明确分工,为教师的培训提供服务,包括提供机会、保证时间、空间、落实经费及后勤保障,积极探索教师的发展性评价方法。
新一轮课程的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21世纪初叶发生的重大事件,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最主要的任务。现在,基础教育改革正以令世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各地推进。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如何加强教师的学习培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以适应新课程要求,是新课程教师培训的一项十分紧迫的要求。根据学校特点,我们从实际出发,建立了以校为本的研训一体的教师教研培训机制,意在探索一条新的教师专业成长之路,让教师自觉地成为学习型教师,把学校构建成为一个学习型的组织。
坚持基础性“定餐式”培训与个性化“菜单式”培训相结合的原则,变“单一”为“多样”,变“定法”为“多法”,海口市英才学2004—2005学校本研训模块菜单 研训模块A级指标 研训模块B级指标 备注 师德陶炼
课堂教学 备课、说课、集体备课 依据相应层次每学年 2节/人
上好过关课、研究课、示范课、观摩课、接待课
评课
教育教学理论 选读教育专著至少3本
写读书笔记(摘录、反思、提纲等)
撰写论文、案例分析、教学叙事、教育科研 现代教育技术 班级管理
五、实施步骤与考核要求
(一)校本研训的四个阶段 1、2004年7—8月,拟定校本研训方案,成立校本培训领导组,新课程前期的宣传发动、理论培训以及实施的准备工作。2004年暑期组织高中全体教师学习和研讨训新课程的背景、意义、目标和运作方式、新的课程标准及新教材。2、2004年9月—2005年8月,针对高中课改第一年教师对课改比较陌生的情况,主要对新课标及新教材进行提前培训和同步研究,对第一、二、三、四前四个学段在教学实施中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安排、教学、指导学生选课、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学生评价进行培训研究。3、2005年9月—2006年8月,继续对步入课改的高一高二教师在新课标、新教材及它方面进行培训;对高中一年级的课改进行总结反思研究;随着高二年级选修课的增加,将把选修课的开设、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等问题作为培训和研究的重点。4、2006年8月—2007年8月,继续对步入课改的高一高二教师在新课标、新教材及它方面进行培训;对高中一年级、二年级的课改进行总结反思研究;对临近毕业的学生高中阶段学业评价的培训研究;高三年级的重点是研究实施新课程后的高考方向及其对策研究;2007年暑期(7、8月份)对高中三年一轮的课程改革进行全方位总结反思,为下一轮课改作好准备工作。
我们的“校本研训”目标:
我们的目标:教师与学生双向成才,共性与个性相互融合。
1、教师与学生双向成才:新的世纪,新的价值观,决定着新的角色意识,教师不再是蜡烛,照亮别人却燃烧自己。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是为社会培养下一代,更是为自己积累财富,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价值和品味,从合格教师逐步成长为优秀教师、名教师、专家型教师,而实现这种成长的途径就是学习,就要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投身于校本研训。
2、共性与个性相互融合:桐梓坡小学的教师应该追求所有优秀教师的共性——优良的师德、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一定的科研能力。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应该具有桐梓坡小学教师的个性——博学、善思、勤教(我校的校风),尤其是要善于思考,在教学工作中,全力研究和指导学生的活动化学习,真正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主动地学、生动地学。
(二)形式多样,内容优化,开拓校本研训新途径、菜单式主自学习,开展读好书活动
每期学校向教师推荐了教师必读好书,要求教师根据自己的特点,每学期读1-2本教育论著,以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每位教师又可根据自身的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自主学习,并要求作适量的读书笔记,在教研组内交流,做自觉的“学习型教师”。学校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有每周教师例会上的“好书大家分享”的校际交流,有各教研组针对各自学科特点、组员情况展开的组内读书交流,更有各年级组随时随地的好书美文的互荐。浓厚的读书氛围提升了教师之间专业对话的质量。、网络与集中结合,重视师德培训
教育德为先,学校对教师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师德教育,内容有《反邪教育警示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最优教师评选方案”等等,为了克服学校集中学习时间有限的困难,要求教师们通过网络或其他方式广泛学习。3、保证集中培训,夯实理论基础
为促使教师教育理论水平的提高,在校本培训中,积极举办各类专题教育理论讲座。并组织教师在各教研组进行讨论、深化,学习后还进行了闭卷测试,使教师们新课标及时进行了吸取和消化,为把握新课程课堂教学夯实了理论基础。我校还开展了《课程改革与教研主题构建》培训,我们从网络上、从《青年教师》上,选取优秀文章,带领教师学习,教师们作了笔记,提高了培训的效果。4、灵活的参与式培训,发挥教师主体作用
一、有材料
所谓有材料, 指写作时要通过具体的事件、数据、名言等内容, 体现写作目的, 完成主题表达。只有笼统的感情抒发、枯燥的道理阐述、概念性的说明, 无法使读者具体、清楚地了解文章的表达意图, 读者所得必定有限, 无法形成对阅读对象的深刻领会。
例如《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 这封信饱含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愤怒地谴责了侵略者的罪行, 表达了对被侵略者、被掠夺者的巨大同情。作者先盛情赞美了圆明园的极高的价值, 然后细致描写了圆明园的藏品、设施等, 并在对比中突出作者对文明的珍爱, 又用叙述的手法勾勒出英法侵略者的罪恶行径, 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了英法侵略者对文明的践踏, 进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但是, 并不是说, 材料越丰富越具体就越有表现力。这其中必须有一个选材、剪材、组材的过程:
1. 重点内容重重敲打。写文章忌讳平铺笔墨, 没有重点, 正是“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的重点处往往是抒发最为浓烈的感情, 呈现事件发展的高潮, 观点最需要阐述, 或者最能说明事物突出的特征的部分, 关乎文章的中心。重点写到位了, 文章的内容就具体充实了。毛泽东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重点写了西路军, 除了介绍渡江的时间、战果等外, 还分析了国民党军队失败的原因, 还特别提到了汤恩伯督战一事。这样介绍就深入报道了渡江情况, 有利于鼓舞士气。
2. 典型材料细细用笔。典型材料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能够起到以一抵十的作用, 所以, 写好典型材料, 就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茅以升为了介绍中国石拱桥的特征, 举出了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个典型例子, 从历史、地理位置、地位、结构、人文等几个方面对比, 使读者对中国石拱桥的特征有了全面的了解。
3. 多样材料有机融合。有时, 为了从多个角度表达主题, 我们可以选择多个材料, 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形成一组或几组材料链, 增加文章的厚度和增强表现力。鲁迅写《阿长与〈山海经〉》, 选择了阿长的长相、睡相、絮絮叨叨、给“我”讲故事、给“我”吃福橘、买《山海经》等很多内容, 真实而全面地刻画了一个立体的人物形象。这些材料围绕阿长这个中心, 详略有别、抑扬结合地贯通于一体, 恰到好处。
二、有微观
所谓有微观, 指作者在恰当的写作时机, 选择在最为紧要处使用特写或细写的手法, 精雕细刻, 细细用笔。有了微观的展开, 就有了宏观的精深, 文章自然就变得具体而充实了。《蜡烛》一文把老妇托烈士、点蜡烛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神态等都用心描绘下来, 全文虽然没有一句写到老妇人的语言, 但是读者却透过这些精雕细刻的描绘, 能强烈地感受到老妇人心中所想的一切。她的诸多举止与神态足以传达出她内心的坚强无畏和表现出高尚的国际情操。
不过, 学生往往感觉到缺乏微观描写的手段。这其实并不是他们没有储备相应的知识, 而是不知道有意识地使用罢了。能够微观描写的就是细节, 在人物描写方法, 细致入微地刻画外貌, 传达出人物的精神世界, 刻画动作, 表现出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 刻画语言, 更是直接表现出人物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等等, 诸如此类。再者将想象、联想、动静结合、虚实相衬、对比、衬托及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 都可以将表现对象精细地刻画出来。
而说明类文章同样可以在细微处着笔, 将说明对象的特征以摄像手法立体多角地呈现出来, 比如《核舟记》一文, 作者描写了核舟的正面、背面、船舱、船尾、人物等丰富的内容, 说明雕刻者的精湛技艺。雕刻家的撰文及印章“勾画了了”, 作者用“细若蚊足”比喻, 生动地表现出雕刻者用笔之精细;写撰文及印章的色彩也简明扼要地表达出来。读者阅读这样的文字, 自然十分明了核舟的方方面面。
就议论文而言, 我们可以引领学生学会在摆出论据的时候, 从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上着眼, 选择叙述的角度、态度和详略, 而且注意链接论据与观点, 适当阐述材料中所蕴含的观点, 使二者有机交融。
《爱莲说》一文, 作者先概言之“水陆草木之花, 可爱者甚繁”, 然后依次列举, 最后突出“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这是举出论据。紧接着, 作者用“予谓菊”领起, 集中笔墨, 展开评论, 一针见血地指出世俗之求, 慨叹“同予者何人”, 自白心志。于是, 论据与材料便有了逻辑的联系。
可见, 无论哪一种问题, 我们都应该尽量在特定地方恣肆挥毫, 将微观描绘出大境界, 有了大境界, 文章不就充实具体了吗?
微观描绘最为有力的手段一是讲究角度, 即从不同的侧面立体地揭示写作对象, 二是用修辞, 能够将微观处的特点艺术地再现出来, 增强感染力, 也使文章变得充实而异彩纷呈;三是借助想象和联想, 使得写作对象更加富有神韵。这些手段, 学生最容易掌握。
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们不妨结合教材, 适时地设计微点练习, “用微作文去解决当堂作文训练的矛盾”[2], 久而久之, 必将累积作文的大能量, 写出具体充实的文章来。
摘要:具体充实地写作文要求学生在写作中要使用必要、足够的材料, 注意在适当的时机展开微观的用笔, 使用多种表达手段, 将关键处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从而更好地突出中心, 不至于笼统而缺乏表现力。
关键词:具体充实,材料,微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
一、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课时目标
许多老师认为,有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教学环节就明晰了,没必要有课时目标,其实不然。如果所教学的内容刚好是一课时,此时教学目标和课时目标是一致的。但大部分情况并非如此,教学目标和课时目标并不是一回事。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行为与教学情境、教学条件促使学习对象掌握学习内容的过程与结果。它是根据大纲要求、学段要求、单元(模块、专题)要求、文本教学要求等,结合学生的实际而拟订的,它立足的是整体性。而课时目标则指一节课的教学行为、活动、条件、内容、过程、结果的有序描述,是将整体性的教学目标具体化,它立足于“点”。每个课时目标都达到了,教学目标也就实现了。
以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史记选读》中的典型篇目《项羽本纪(节选)》为例。《史记选读》作为选修教材,是在必修教材已经结束的基础上进行的,不应该像很多教师所认为的当作文言文的要求来教学。文言文的教学要求有三个方面,即“文言教学”“文学教学”和“文化教学”,必修教材中的文言文应当以“文言教学”为主,而以“文学教学”和“文化教学”为辅;选修教材中的文言文应当以“文学”和“文化”教学为主,而以“文言教学”为辅。更为重要的是《项羽本纪(节选)》这一文本在《史记选读》选修教材中属于“《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专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以《项羽本纪(节选)》这一文本为例,领会《史记》这部史传经典著作在刻画人物方面高超的艺术,即重点应是“人物形象是怎样的”“如何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和“为什么这样刻画”等问题。由此,将《项羽本纪(节选)》的教学目标拟制如下。
1.课外自主通读全文,重点朗读1-8段,并了解整理项羽的主要事迹;按照“导学案”要求积累文言词语知识,学会独立翻译重要文言句子。
2.通过课堂交流与讨论,说出项羽一生的事迹,理清全文思路,明白归纳项羽生平事迹的兴盛衰亡历程中的四个关键阶段。
3.通过课堂讨论与训练两种形式,精读赏析重要语段;分析归纳项羽的性格特点,探讨说明作者刻画人物时采用的丰富多彩的手法。
《项羽本纪(节选)》一文,文言知识、文学知识、文化知识都很丰富,信息量大,一般都分为3个学时进行教学,将“教学目标”根据教学规律加以分解,转化为“课时目标”,让“教学目标”能有梯度、有层次地分点分步落到实处。3个学时的“课时目标”可作如下分解:
第一课时在“预读质疑”“感知文本”的基础上交流讨论,理清全文思路与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自主选读”,老师点拨,选读重要语段,分析理解文段重要内容;
第三课时,重点分析探讨人物形象,探究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将课时目标划分成板块目标
一篇一章一节或一个专题的教学,往往切分成若干课时;而一个课时的教学,又往往划分成若干板块。因此,要善于将一节课设计成一个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小板块,将课时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板块目标,用这些板块引领与规范教学过程、教学行为与教学活动。
以《项羽本纪(节选)》第二课时为例。第二课时的课时目标设计为“自主选读”,就可以将这一课时教学过程分解为两个教学板块:选读和选练。可以将本课时目标设计成两个板块目标。
第一板块目标:在明确全文思路与项羽主要事迹的基础上,选读第三段(巨鹿之战)。
翻译并记住重要句子;说出项羽的战斗表现,分析归纳其性格特点;分析概述语言表达特点。
第二板块目标:选练课文第五段(垓下之战)。
通过训练及评析,说明重点词“乃”的含义与用法,翻译关键句子;分析理解项羽在垓下之战中“认输而不服气”的心态;比较巨鹿之战与东城快战在写法上的不同,说明其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先读后练,以读辅练,以练强化,实现“自主选读”这一课时目标,从而通过精读赏析重要语段,理解文段重要内容,为第三课时的课时目标“分析探讨人物形象,探究刻画人物形象”打下基础。
三、将板块目标设计成师生活动目标
一个小板块,就是一个微型的课堂,一次微型的教学过程。要实现某一板块的教学目标,就必须设计出系列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等多维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达成这一板块的目标。师生或生生互动、合作、探究的每一个板块的教学行为、教学活动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这样,教学行为与教学活动才能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才能一步步实现教学目标。
还是以《项羽本纪(节选)》第二课时的“选读”和“选练”两个板块为例。为实现“选读”的板块目标,以明代茅坤评说“得意之战”和“得意之文”为抓手,可以设计朗读活动,讨论活动和赏析活动这三个教学活动。为实现“选练”的板块目标,以写得最惊心动魄的“东城快战”为训练的主要内容,设计“朗读活动,讨论活动和比较阅读活动”这三项教学活动。活动目标设计如下。
“选读”板块活动目标:
明代茅坤评论说,巨鹿之战是“项羽最得意之战,太史公最得意之文”。阅读课文第3段,思考:
1.朗读这段文字,找出这段文字中包含的成语,并会翻译以下句子。①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②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③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2.结合本段文字,分析“巨鹿之战”是项羽“得意之战”的原因。
3.从语言(用词、句式)表达特点及刻画人物形象手法两个方面赏析司马迁“得意之文”的具体表现。
“选练”板块活动目标:
《项羽本纪》除写项羽巨鹿之战的辉煌、鸿门宴的转折外,还用很大的篇幅很浓的激情来写项羽的英雄末路——垓下之战。垓下之战包括“慷慨悲壮别虞姬”“东城快战显英雄本色”“乌江骏马赐亭长、头颅赐旧友”等情节,其中最惊心动魄的当是“东城快战”,阅读课文第5段,思考:
1.朗读这一段文字,逐一解释这段文字中“乃”的不同用法和意义,并翻译句子:①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②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③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④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2.结合本段内容,能说明钱钟书所认为的垓下之战中项羽“认输而不服气”的心态。
3.从描写的角度、句式的变化、用笔的详略等方面比较“巨鹿之战”与“垓下之战”描写战争的不同之处,并分析这些不同写法对刻画项羽形象的作用。
板块目标和活动目标应该围绕教学目标和课时目标设定,应该为实现教学目标和课时目标而努力。一般来说,教学目标和课时目标,可以写在教案上,可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告知学生;而板块目标和课时目标,是教师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心里应该清楚的。
总之,在科学有效设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要遵循“分割重点,分散难点,分步达标”和“从低考虑,小台阶,不停步”的原则,制订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的引导、规范与约束下,灵活开展课堂教与学的活动。这样,教学目标才能真正落到实处,课堂有效教学才能真正实现。
(一)身心状况
1、不高兴时能听从成人的哄劝,较快地平静下来。
2、能在较热或较冷的户外环境中活动。
(二)动作发展
1、能身体平稳地双脚连续向前跳。
2、四散跑时能躲避他人的碰撞。
3、能双手向上抛球。
4、能单脚连续向前跳2米左右。
5、能行走1公里左右(途中可适当歇歇、停停)
6、能熟练地用勺子吃饭。
7、能用剪刀沿直线剪,边线基本吻合。
(三)生活习惯与卫生习惯
1、在引导下不偏食、挑食。喜欢吃瓜果、蔬菜等新鲜食品。
2、不用脏手揉眼睛,连续看电视不超过15分钟。
3、在提醒下,每天早晚刷牙。
4、在帮助下能穿脱衣服或鞋袜。
5、在提醒下能注意安全,不做危险的事。
6、在公共场所走失时,能向警察或有关人员说出自己的名字、家庭住址、家长的名字或电话号码。语言领域:
(一)听与说
1、别人对自己说话时能注意听并做出回应。
2、愿意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想法,必要时能配以手势动作。
3、能口齿清楚地说儿歌、童谣或复述简短的故事。
4、说话自然,声音大小适中。
5、能在成人的提醒下使用恰当的礼貌用语。
(二)阅读和书写准备
1、爱护图书,不乱撕乱扔。
2、会看画面,能根据画面说出图中有什么,发生了什么事等。
3、能理解图书上的文字是和画面对应的,是用来表达画面意义的。
4、尝试正确握笔。
社会领域:
(一)人际交往
1、喜欢与熟悉的长辈一起活动。
2、想加入同伴的游戏时,能友好地提出请求。
3、与同伴发生冲突时,能听从成人的劝解。
4、为自己的好行为或活动成果感到高兴。
5、喜欢承担一些小任务。
6、身边的人生病或不开心时表示同情。
7、在提醒下能做到不打扰别人。
(二)社会适应
1、对群体活动有兴趣。
2、知道不经允许不能拿别人的东西,借别人的东西要归还。
3、知道和自己一起生活的家庭成员及与自己的关系,体会到自己是家庭的一员。
4、能说出自己家所在街道、小区的名称。
科学领域:
(一)科学探究
1、经常问各种问题或好奇地摆弄物品。
2、能用多种感官或动作去探索物体,关注动作所产生的结果。
3、能感知和发现物体和材料的软硬、光滑和粗糙等特性。
4、初步了解和体会动植物对人类的贡献。
(二)数学认知
1、体验和发现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数。
2、能手口一致地点数5个以内的物体,并能说出总数,能按数取物。
3、能用数词描述事物或动作。
4、能感知物体基本空间位置与方位,理解上下、前后、里外等方位词。
艺术领域:
(一)感受与欣赏
1、喜欢观看花草树木、日月星空等大自然中美的事物。
2、喜欢听音乐或观看舞蹈、戏剧等表演。
(二)表现与创造
1、经常涂涂画画、粘粘贴贴并乐在其中。
2、能用声音、动作、姿态模拟自然界的事物和生活情景。
时间:2012-06-20
来源: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文章类别:转载
作者:中国政府网
核心提示:住建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巡视员武涌接受中国政府网专访时表示,根据综合性工作方案明确的建筑节能任务,大约承担了全社会“十二五”总节能目标的17%左右,也就是要节约1.2亿吨左右标准煤。按照国务院的总体要求,结合实际确定了“十二五”期间的建筑节能具体目标。关键字:建筑节能节能目标绿色建筑
2012年6月19日15时,住房城乡建设部总工程师陈重和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巡视员武涌接受中国政府网专访,就“推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 实现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可持续发展”与网民在线交流。
武涌表示,国务院已经颁布了“十二五”的节能减排()的综合性工作方案。根据综合性工作方案明确的建筑节能任务,大约承担了全社会“十二五”总节能目标的17%左右,也就是要节约1.2亿吨左右标准煤。按照国务院的总体要求,我们结合实际确定了“十二五”期间的建筑节能具体目标。
一是城镇新建建筑能源利用效率与“十一五”期末相比,提高30%以上。北京、天津等特大城市执行更高水平的建筑节能标准,新建建筑节能水平达到或接近同等气候条件发达国家水平。
二是实施北方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4亿平方米,其中地级及以上城市达到节能50%强制性标准的既有建筑基本完成供热计量改造。夏热冬冷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要试点5000万平方米。
三是健全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力争实现公共建筑单位面积能耗下降10%,其中大型公共建筑能耗降低15%。
四是实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集中连片推广,拓展应用领域,力争新增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25亿平方米,形成常规能源替代能力3000万吨标准煤。
五是实施绿色建筑规模化推进。力争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规划期末,城镇新建建筑20%以上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六是鼓励农民分散建设的居住建筑达到节能设计标准的要求,支持25万农户结合农村危房改造开展建筑节能示范。
学习时间:10月21日地点:教师办公室
主 持 人:胡德月主 讲 人:李素芹
主讲内容:这次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一)改变课程功能,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二)改革课程结构,九年一贯整体设置义务教育课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三)改革课程内容,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四)改变学习方式,倡导建构的学习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使用的能力。
(五)改变评价方式,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革教学实践的功能。
课程评价的发展方向
1、以质性评定 统整、取代量化评定
2、评定的功能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
3、既重视学生在评定中的个性化,反应方式,又倡导让学生在评定中学会合作
4、强调评定问题的真实性、情境性
5、评定不仅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
(六)改革课程管理,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内容:如何搞好课改
时间:2013年11月1日地点:多媒体教师
主持人:胡德月主讲人:谌宏伟
立德树人, “德”字为先。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 加强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 以立德树人为目标, 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 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一) “立德树人”是坚持德育为先的保障
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 使高校德育工作面临极大的挑战。高校传统照本宣科的德育方式, 无法将“德”字镌刻在每一位学生的心头。立德树人这一要求的出现, 为德育工作提供了切实的保障。
在高校的实际工作中, 切实将德育格局从课程德育、社会实践和学校文化三个方面入手, 把德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同时, 要将德育的形式创新, 将德育的内容丰富, 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以此来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 “立德树人”是坚持能力为重的支撑
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是高校的一项主要任务, 同时不可忽视德育。德育是做人之本, 作为大学生, 要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学生在成长和成才的过程中, 首先要成人, 然后是成才。“立德树人”这一要求的提出, 强调了德育为先, 能力为重, 这一先后顺序, 彰显了德育是能力发展的重要支撑。
(三) “立德树人”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
高校是塑造人才、培养人才的地方, 为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而“立德树人”这一要求, 为青年人指明了正确的人生发展方向, 同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优化高校思政工作的可行性
(一) 教育目标上的一致性
“立德树人”目标是通过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高校思政工作的目标是把科学理论和崇高的思想品德传达给学生。从目标上来说, 二者都试图通过教育的方式使学生将社会主义道德内化为个人的行为准则和行动导向, 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从而成为有道德、有理想的社会主义新人。
(二) 教育内容上的互通性
“立德树人”这一要求提出的教育内容不仅包括理想信念、思想道德的教育, 还有能力的提升、体能的培养以及美感的培育等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把德育融入各门学科中, 甚至渗透到校园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 使高校学生能够立足校园、面向社会, 根据时代的发展来制订自身的目标和正确规划未来。从这个方面来看, 二者在内容上是互通的。
三、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优化高校思政工作的具体途径
(一) 加强以德育为核心的考核方式
德育考核是思想政治教育考核的核心环节, 认真组织学习研究德育评估指标体系, 查找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 从而制订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针对过去德育评估指标体系中存在的不足, 如, 目标高而且很笼统、不接地气等现象进行改进和完善。
(二)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关键是要营造一种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高校师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受到熏陶、影响和激励。
2.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制度是保障校园文化建设走向有序、规范的有效方式。学校应该建立健全各项校园规章制度。将惩罚机制和奖励机制相结合, 力求做到纪律严明, 赏罚分明, 从而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环境。
3.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首先要形成律己修身、崇德向善、礼让宽容的优良道德风尚。大力宣传先进典型事迹, 形成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校园文化氛围。同时, 弘扬雷锋精神, 推广学雷锋的志愿服务活动。
4.加强活动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比如, 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 为学生提供展示自身才艺的平台;举办各类演讲赛、辩论赛, 让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德育水平。
(三) 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高等学校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 将实践课、实验课等课程引入高校思政教育中, 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
学校应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走出去, 指加强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 学校建立高校的社会实践基地, 为学生社会实践搭建平台。引进来, 是指通过讲座、校园宣讲等方式, 将企业介绍给高校大学生, 让学生了解企业的情况。同时, 大力开展假期活动和社会调研, 拓展学生的实践空间。
本文立足于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立德树人的要求, 从德育为核心的考核方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 将立德树人的要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 引导高校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三观”, 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与鉴赏是十分重要的必修内容,直接影响着学生对高中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文章立足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主要分析了“高中语文‘阅读与鉴赏具体教学目标的确定”这一问题。
【关键词】
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阅读与鉴 教学目标 教学策略
当前,很多高中语文教师为了追求教学进度,忽视了阅读与鉴赏的重要性,在教学目标制定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思路,明确制定科学的阅读与鉴赏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合理地开展高中语文阅读与鉴赏课堂教学。
一、明确高中语文阅读与鉴赏的目的和态度
在高中语文教学阶段,文学教育是十分关键的环节,也是与其他学科进行区分的重要指标。作为文学教育核心的阅读和鉴赏,教师应该具有明确的目标,树立正确的教学态度,采取个性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然而,在高考及应试教育的巨大压力下,很多教师为了追求教学进度和教学成绩,主要通过大量的技术性训练来指导和开展高中语文教学,阅读和鉴赏教学所占的比重较少,甚至完全没有落实到位,很多文学作品按照实用文体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并且这种现象越来越普遍,令人担忧。因此,教师应该重视阅读和鉴赏的重要性,尽可能的鼓励和指导学生对优秀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丰富和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掌握重要的文学知识和阅读技巧,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和综合思维能力。同时,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还应该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想象,体会作品的深刻寓意和内涵,使学生从作品中获得人生的感悟,学会做人处事的道理,培养和构建学生健全的人格。另外,在传统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单纯的对作品中心思想进行概括,并不能完全理解和揭露作家内心的丰富的情感世界,更不能划分到审美情感类别中去。阅读和鉴赏教学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明确高中语文阅读与鉴赏的教学重点
开展高中语文阅读和鉴赏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能够进行深刻感受、品位和领悟作品语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体会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例如,以《林黛玉进贾府》这篇文章为例,林黛玉初进贾府时,对于林黛玉的动作和表情有十分细腻和丰富的描写, 通过仔细分析,便可以了解到林黛玉的美貌以及初次进入贾府的复杂心情和日后艰难的处境,需要处处小心、处处留意。学生在鉴赏文学作品时,需要设身处地的去感受和体验,站在作者的角度从整体上领会和把握刻画形象和情感的丰富性和饱满性,提出自身的见解,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和想象。另外,积极探究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民族时代精神以及虽社会生活的认识是文学阅读和鉴赏的更高境界。古今中外经典的文学作品,所体现的时代精神和民族文化需要站在更高的角度去解读,通常并不是单纯的表达作者情感,而是整个民族文化和精神的体现,鉴赏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循序渐进地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分析和理解。
三、明确高中语文阅读与鉴赏教学目标的有效策略
1.按照文体明确教学目标
文学作品分为现代文、文言文等多种文体,文体不同,阅读鉴赏方法和角度也不尽相同。一篇文章涉及到内容很多,高中语文课堂时间有限,并不可能方方面均顾及到,是否能够通过语文教学对语言进行理解和灵活运用是语文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除了字词句篇之外,学习和训练修辞手法、语法等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文言文《项羽本纪》为例,文中塑造了很多经典的人物形象,事件描述的十分精彩,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对文中生字难句的分析和理解,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和深刻内涵。如果按照现代文学的作品的教学方式讲解文言文则是十分错误的。再如讲解《鸿门宴》这篇文言文时,不能将重点放在项羽刘邦谁胜谁负,而是需要深入分析作者对人物细致描写和刻画的语言表达能力,熟悉文言文的写作模式和语言表达方式,使学生对文言文作品可以做到初步阅读和理解。同时,学生应该学习和体会作者对于历史场景再现的强大艺术表现力,从而加深对我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认识。
2.结合文章特点合理选择教学角度
由于文章可以从很多角度进行切入和训练,在阅读和鉴赏教学中,要想明确教学目标,一般来说具有很大的难度。例如,在讲解《背影》这篇文章时,可以从随笔的角度出发,可以从抒情的角度出发,可以从叙述的角度出发,还可以从第一人称的角度出发进行讲解,具有多重的讲解角度。如果将《背影》整篇文章和其他文章进行对比,还可以从更多的角度来进行阅读和鉴赏,因此很难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高中语文教材在编写和选择过程中,主要是按照文章的特点进行分类选择的。所以,结合文章特点确定阅读与鉴赏教学目标是十分明智且科学的方法。只要找到了文章特点,便很容易确定一篇文章的教学目标了。例如,《荷塘月色》是高中语文教材中十分经典的一篇散文,教学重点很多,特别是关于作者创作来源更是争议很多,在阅读和鉴赏这篇文章时,根据文章特点,不能从社会学等角度进行分析,而应该从描写景物为例进行切入,通过分析关键字词句来对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进行学习,领悟和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思想,提炼出文章的中心思想。通过这种途径确定教学目标,便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结 语】
阅读和鉴赏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学目标是教学顺利开展的指南针,如何明确高中语文阅读与鉴赏具体教学目标,对于广大教师来说,仍然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王云峰.如何理解高中语文课程目标【J】.语文建设,2011(01)
【2】刘莉莉.新课改下高中语文鉴赏性阅读教学方法探讨【J】.才智, 2010(02)
“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社会,人人享受公平正义,人人皆可顺心的工作,快乐的生活。谁不期盼呢?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新观点、新要求,立即引起干部群众广泛热议和好评。大家说,党中央说出了广大群众的愿望。
这是党中央在新时期对我国社会发展的深刻认识,是对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现状的深刻认识,是对民情民意的深刻认识之后提出的新要求。长期以来,我们党坚持从严治党、反腐倡廉,特别是坚决查处了一批位高权重的腐败分子,使我们党赢得民心和胜利。但毋须讳言,腐败分子像一个个幽灵,阴魂不散,前腐后继;他们又像一个个硕鼠,无孔不入,见缝插针。他们破坏了公平正义,他们破坏了社会和谐,严重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影响了发展环境,危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凝聚力和支持度。这些害群之马有时还很猖狂,在他们眼里,权力就是最高的党纪国法,假公济私、欺下瞒上,引起群众强烈不满。因此,反腐打妖始终位列社会关注的热点之首。
党的十八大提出“三清”要求,顺应了民意,也反映了中央加大反腐力度的决心。中央强调,“不管涉及什么人,不论权力大小、职位高低,只要触犯党纪国法,都要严惩不贷。”对腐败零容忍,才能有效震慑腐败分子,干部清正了,政府才会清廉,政治清明便不久远。
“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干部清正是根本。群众往往通过干部表现看政府。群众看一个干部好不好,有一条很关键:是否清正廉洁。干部想要在群众中取得威望,赢得口碑,必须廉洁从政,任人唯贤,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心系百姓,尽职尽责,把执政为民的要求落实到实际行动上,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在给人民办事上。
干部清正廉洁、勤政为民,这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历史使命所决定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本质要求,是每一个干部的立身之本、为官之基、从政之要。
中央提出“三清”剑指腐败。干部清正,要自律,更要他律。
首先,各级干部要加强政治理论、政策法律学习,以自觉遵守党纪国法为荣,以违犯党纪国法、违犯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为耻,以公平、公正为荣,以用权谋私为耻,清清白白做人、老老实实做事,以正直的品行引导人,以善良的德行鼓舞人,以无私的奉献感染人,树立良好的执政为民形象。
其次,各级组织要大力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教育活动,防微杜渐。各级政府要大力推行政务公开等制度,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从源头上防腐反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