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报(推荐8篇)
实习第一周----都市报的记者是这样工作
来到报社第一周,开始只是到处看看报纸,熟悉一下周围。后来每个实习都分配到一个指导老师,总的来说报社的记者都负责不同的线,主要要时事政治、产经经济、社区、文化、突发新闻等等。因为对财经稍有点兴趣也想挑战一下自己,于是自告奋勇的要求要跟波哥(即我的指导老师,经济组的,主要负责经济报道的)。
于是接下开始我“坚持不懈的骚扰”行动,可能是之前一直有听到师兄师姐说,在报社实习要叫老师给事做,于是我隔几个小时就会问波哥“有什么事情要我帮忙或者做的么?”估计第一周我这句话说了不下15次,还好每次都换着方式说,不然波哥肯定被烦死了。
而我的第一件事就是帮波哥整理资料和找数据。在经济报道里面,与数据打交道是必不可少的,于是前两天我就是负责帮波哥找各种资料和数据,各大政府网站统计的数据什么的我都得去看看。
第三天开始,波哥会带着我一起去开各种会议,在会议上,我就负责记录,把别人讲的如实的记录。几乎不用录音笔,在波哥看来,录音笔只是辅助,但绝不可依赖录音笔,因为新闻讲究时效性,自然工作的效率就显得特别重要。用了录音笔你就要花两倍的时间才能整理出你所需要的东西。
于是波哥给我的第一个建议:把笔头速度练好了,机器的东西常常会发生各种状况,如没电了,坏等,但手写记录却少了很多可能的状况。
这就是记者们工作的真正状况,没有轰轰烈烈的大事件报道,只是每天醒来想着今天要做什么新闻,政府经济或在活动,各种会议必须到场,因为对于老百姓来说,这些就是新闻。不管会议政策有多无聊,它总与民生社会息息相关,所以总有亮点引起人们的关注。
实习第二周-----记得问清楚,离开现场就没有下次了!
这一周,我和波哥去参加一个工业服务区的挂牌启动仪式,现场好多媒体朋友。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参加启动仪式,真够热的,可是听波哥讲,这样的活动凡是有,就要参加,好悲剧!记者跑新闻真的不轻松。仪式一结束,波哥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拦住了一个协会会长进行采访,当时我就震惊了,这速度!于是波哥采访一些关于其参与的过程以及如何发动的故事,得到很多信息。现在还在赞叹波哥的提问好精彩,在如此紧急的时间和现场中,依然能以聊天的方式和采访对象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于是我在一旁不停的记录,整场仪式下来,我写到手都酸了。
回去的路上,波哥突然说:你现在还是实习,对这个项目的背景还没有很深的了解,所以你得把所有的话记录下来,回去之后再判断哪些有新闻价值的。还有如果听不清楚采访对象说的话,就要及时问,不然一离开了,就可能再也无法核实了。
实习第三周-----关于数据,谨慎谨慎再谨慎
如果说这几周以来,波哥还有没给我重要的建议,那就:多学点excel,多学点数学,对于数据,谨慎谨慎再谨慎!
突然觉得有点幸运,因为跟了波哥跑经济新闻,让我有机会用用我那差得不能再差的excel技巧。同时也引起了我的重视。
这一周,波哥给了我一堆数据,让我用excel做出来并做一些图像线性等分析。当初波哥问我会不会excel时,我居然说了我会用(ps:其实从大一时用过一两次之后就从未再用过,可能我当时觉得有百度在,什么都不用怕吧!)
幸好这不是特别难,也很顺利完成。
后来,波哥给了我一篇关于进出口值的数据材料,让我就此写出一篇稿子。好吧,好挑战,首先它密密麻麻全是数据,其次从未写过这样的稿子。于是我花了大约4个小时的时间,终于写出了一篇有点像模像样的稿子。
可是,可是,,波哥发怒了。。。“这数据搞错了吧,怎么可能?”
“额,,我好像搞错数据……”
“单位是亿美元,这个应该要有小数点的。。不然编辑要是没看出来,发出来了你就麻烦了。” “额。。。”我当时就直冒冷汗。
“你看这组数据,看出蹊跷了没”
“什么蹊跷?”我愣了。。不就一组普通的数据么?
“不能被通稿牵着鼻子走……”
当时我脸就绿了,感叹波哥怎么思维如此谨慎和新闻敏感怎么这么强!觉得自己当时就弱爆了。
面对多媒体语境下都市报的发展现状、创新要求和发展方向, 巴渝都市报从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的角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收到明显成效。《巴渝都市报》作为目前涪陵及周边区县唯一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 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报纸, 近年来也在不断探索宣传报道的创新之路, 编采分开、报网互动、品牌战略……一系列改革举措渐次推出。《巴渝都市报》通过改版使报纸初步形成了首读、都市、周刊专版三个板块的版面架构, 并据此提出了首读版讲“重”、都市版求“新”、专版周刊做“深”的报道理念和要求, 这些努力也得到了读者的认可。
一、首读版:把热点新闻做实、做活、做透
改版后的《巴渝都市报》热点新闻有所增强, 当日新闻比重加大, 热点话题明显增多, 特别是加大了对重大事件性新闻的报道;及时关注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的重大实践和最新进展, 及时关注热点、解析焦点。其创新的出发点, 就是要围绕社会关注的重大新闻、突发事件报道上做到独家报道, 把热点新闻做实、做活、做透。
把握住当地新闻独特性和重大新闻的独家性, 深化都市报的“热点”。《巴渝都市报》就是“涪陵人自己的报纸”, 报纸策划的《进行中国·精彩故事》《美丽中国·神奇涪陵》等一系列新闻报道, 贴近读者, 贴近整座城市, 具有浓郁的本地特色。特别是《行进中国·精彩故事》重点报道涪陵人身边的典型人物。例如, 获得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的“移民致富的领路人”——刘家奇。记者深入到涪陵区南沱镇睦和村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采访, 通过介绍他成为村支书后, 把一个贫穷落后的移民村变成年人年均纯收入10800元的“库区明珠”, 写到来涪陵考察的原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称赞的故事, 展现了一个全国劳模的动人风采, 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美丽中国·神奇涪陵》则是通过广泛介绍涪陵独特的物产, 地方风物来反映涪陵的美丽。例如, 介绍驰名中外的涪陵榨菜、胭脂萝卜、巴渝名居陈万宝庄园等, 使外地读者对涪陵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体现了新闻的独有性。当然, 面对突发性重大事件, 报纸之间争斗的“硝烟味”会更浓。此时, 独家新闻的报道就是报纸的“核武器”。面对全国、重庆市、涪陵区两会报道, 各地媒体纷纷出劲, 巴渝都市报不只是在等新华社供稿, 而是主动出击, 派记者赶赴现场, 设置直通现场、特别访谈、代表委员声音、热点聚焦、社论等栏目, 采写了许多现场新闻和独家报道, 打好了主动仗。
二、都市版:新闻在记者的脚下
改版后, 在巴渝都市报社编委会的大力推动下, 加大了新闻采编队伍的作风建设, 记者入社区、进老区、走园区。新闻视觉更加开阔、丰富, 打破了传统性电话采访、坐等稿件等供稿来源, 使我们的“版面生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事件性新闻多了, 热点性话题多了, 群众语言多了。
针对少数记者不是那么容易了解受众究竟在关注什么, 如何才能引起共鸣的现象?报社编委会引导记者在具体实践中, 进行了三个层次的思考:第一, 这个新闻是不是读者不知道的, 是否真实, 这是判断新闻的基本前提。第二, 这个新闻是不是读者很想知道的, 及时准确, 这是判断报纸轻重缓急的关键。最后, 这个新闻是不是读者想从本报获得的, 公开透明, 这是目前媒体竞争优势的问题。碰到具体的选题和线索, 首先应该有一个把握、权衡, 不要什么都抓、平均使力, 而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只要采访人员做到“三心” (用心、尽心、上心) , 把握读者关注点与兴奋点, 把笔触和镜头更贴近社会、更深入大众, 就会提升我们的报道质量, 也会吸引更多的受众。
改版后, 报纸在都市版面中设置帮办栏和答疑解惑平台, 为受众排忧解难。例如, 社区的停车位问题, 有车一族为无处停车而烦恼;无车居民却会埋怨小车挡道, 物业公司夹在中间牢骚满腹等问题。巴渝都市报主动介入, 把“我们想说的”和“读者想听的”统一起来。其次要“会说”, 不断地研究读者的思想情感, 利益诉求, 琢磨读者怎样才听得进去, 从而在交流互动中求得共识。例如, 记者采访报道的涪陵区原建涪农贸市场楼上有人搭建鱼池、花台、厨房、厕所, 楼梯间搭建房屋, 被执法人员要求限期整改的新闻报道, 体现了舆论监督的效果。新闻报道《涪陵规范残疾人代步车管理》《涪陵工商专项整治居民小区广告》等, 展现了加强城市管理的力度, 丰富了都市栏目的内容。
三、周刊:注重编读互动, 培植品牌栏目
周刊的基本特征就是民众视角、民本取向。其中最具社会价值的是它的民本取向。编读互动是报纸周刊编辑经常采用的方式。这里的“互动”, 就报纸的编读传播过程来说, 是编者和读者互为前提的一种文化传播行为。在编读传播中, 互动因此具有明显的特性。编辑与读者之间的互动蕴含两个方面:一是周刊编辑主体的动机及编辑方式以满足读者的阅读需要为原则。二是读者的阅读行为因报纸周刊提供的信息, 以及编辑所组织的读者参与活动而产生。读者通过参与编辑的活动, 改变以往报纸周刊文化信息“单向传播”的格局。这样, 不仅引发了读者的兴趣, 也强化了读者在传播中的主体地位。基于这方面的考量, 改版后, 《巴渝都市报》推出了《周家刊》《社会周刊》等版面。每个版面定位十分明确, 如《家周刊》版的定位是体现民本思想, 关注普通民众的生活状况, 报道百姓各方面的热点问题。下情上传, 反映社情民意;上情下达, 做解疑释惑、排忧解难文章。《社会周刊》版是“新闻你来说”, 把新闻报道权交给读者, 通过口述笔录、电话记录等方式, 由读者直接参与报道新闻。这两个周刊重视了内容策划, 贴近读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注重民生和服务。民生新闻以其本土化、贴近性、低视角、平民化的特点, 很快抓住了受众, 不仅架起编辑和读者沟通的“桥梁”, 也成了广大读者发表意见的话语空间。
四、结语
在新媒体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 都市报的改革与创新成了一个永恒的话题。对于采编人员而言, 这个过程可能是艰难的, 但是, 当经历了长途跋涉后登临巅峰, 却会让我们拥有崭新的视野。
参考文献
[1]陈瑞芳.当下新闻采编如何做到贴近民众生活[J].新闻研究导刊, 2014 (11) :144-146.
[2]刘冰.融媒时代新闻价值新思考[J].编辑之友, 2015 (01) .
一、树立竞争观念、抢占发行市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各类“都市报”风起云涌,呈现抢占发行市场的咄咄气势,面对此境,都市报决不能处于守摊子、保牌子、糊日子的被动局面,应主动出击,敢于参与竞争,积极抢占发展市场,以促使都市报拓展更为广阔的市场,立于不败之地。
1、强化读者意识。读者是报纸的上帝,拥有读者便拥有发行市场,因此,应坚持把读者放在办报的首位。作为都市报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群众,要为群众传达政策、传播科技、传达信息,解惑释疑。力争为读者当好政策上向导、生产上参谋、生活上顾问、舆论监督上的排头兵。要把报纸办得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读者,以争得发行市场的主动权。
2、强化服务意识。都市报要牢固树立服务人民群众的宗旨,一张报纸要有大量为读者服务的栏目,报纸作为媒介,应该把传者和受众联系起来,不能让受众脱钩,做到受众也可是传者、传者也可以是受众。同时要千方百计培育受众需求,逐年增大“受众需求”因素对报纸发生的影响,用优质的服务扩大自订报的份数。
二、树立人才观念、提高人员素质
报纸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谁拥有一大批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队伍,谁就能获胜,谁就能独领风骚。而人才的脱颖而出,需要有一套适合市场法则的运行机制。
1、改革机制,提高活力。都市报要在市场经济中站稳脚根,求得发展,必然要顺应市场经济大潮,打破传统的“大锅饭”管理模式,实行企业化管理。要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竞争机制,建立奖勤罚懒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变人才业余化队伍专业化,对人才的任用,既要注意向内挖掘,又要注意对外引进,既要注意培养提高,又要注意优化组合,发行队伍的结构才会始终保持动态的优化局面。
2、强化培训,提高素质。媒体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为了培植自身的竞争优势,要全面的在人才培训上加大投入,加速造就一个思想正确、业务熟练、纪律严明、作风过硬的发行队伍。应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
一是请进来,请上级机关单位的领导、专家来讲课,进行业务辅导;二是走出去,每年可以将发行骨干送到大学、机关专业培训班学习深造;三是互帮互学,利用周六学习日制度,集中组织发行人员学理论和业务知识;四是自学,每年发给发行人员征订《市场营销》等书籍教材,要求自学并写出学习心得和业务论文;五是大胆提拔使用中青年骨干,在评先表模、晋升晋级等方面向具有敬业和奉献精神骨干倾斜,把人才留住,让他们挑大梁、扛大旗,鼓励成名成家。
三、树立市场观念,以服务求发展
1、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都市报如雨后春笋般壮大起来,很快成为一支引人注目的报业新军。但毋庸讳言,近年来,在日益激烈的传媒市场上,都市报的处境变得更加艰难。报纸走向市场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市场发行,既然定位在市场,就要搞市场发行。依据都市报的特点,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以丰富全面的内容取悦读者,实现本区域全方位覆盖。按时尚消费观念看,人们把报纸媒体已看成是继衣食住行之后的第五大消费,由此得出结论:城镇中居民的报纸消费潜力也是巨大的。都市报要发挥自身优势,走进街头巷尾,走进寻常百姓家,要把家庭作为市场的切入点,把进入寻常百姓家作为定位方向。都市报要站在市民的角度,以受众为中心,努力拓展发行业务范围,确立在本地发行量最大、覆盖率最高、服务性最强的地位,赢得读者,增加订户。
2、报纸的发行数量是衡量一份报纸办报水平和办报实力的标志之一,要积极尝试,大胆探索,变发行方式的单一化为发行手段的多元化。积极采取自办为主、邮发为辅发行模式。唯有自办发行,才有可能争取市场主动权。在山区和交通不便的地方可采取邮发,实现发行手段的优势互补。要扩大发行,降低成本,提高发行效益,树立和强化“收订无止期,投递无禁区”的服务意识,积极推出新的服务项目,如电话预订、节假日订阅、网上订阅等,抓好报纸的破订、征订工作。无论单位还是个人订阅都要确保投递到位。要实施收投人员收订报纸上门服务,投递报纸上楼到户等服务举措促进发行。在发行人员的分配方式上,采取“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办法,调动广大收订人的积极性。
都市报发行面临着市场的严峻挑战,但只要我们坚持政策,勇于开拓,实事求是,不断提高报纸发行管理人员思想水平和业务水平,培养一支优秀的发行队伍,并充分调动积极性,就能使都市报在市场经济的风浪中不断成长。■
挑战1:运行体制转型
无论从客观还是主观,都市报向互联网的融合必须从运行机制开始,否则就和现在的都市报没有区别。与其说是报网融合,还不如说是网报融合,网络向报纸融合。
挑战2:人才模式转型
一些都市报在融合网络时行动艰难、效果甚微,根本原因就在于互联网人才严重缺乏,尤其是既懂技术,又懂内容的人才,这是都市报报网融合的瓶颈。传统媒体的人才模式必须向互联网的人才
模式转型。
挑战3:内容向互联网功能转型
传统媒体之间的竞争本质是内容竞争,无论是内容的创新,还是内容的拓展,都必须围绕内容展开。纸质化的生存决定了报纸在功能上呈现出单一性和片面性,所以互联网冲击首当其冲的就是报纸。当都市报进入后报纸时代,必须要拓展内容的功能,进而拉动市场竞争。但纸质的空间和表现的手段极其有限,所以它不能与网络比肩,报网融合是都市报在网络时代生存的唯一选择。
如何实现功能性的融合?蒋晓丽认为,传统媒体的内容应该向互联网的结构功能转型。
挑战4:运营思维转型
互联网的思维是互动、互享、互生的,也是更新、更快、更多、更好的,这全面颠覆了传统媒体的功能。因此,许多都市报在报网融合中,始终不能清晰准确的定位,从而也导致都市报不伦不类。
蒋晓丽认为,都市报是传统媒体中最富创新、最善于变化的,在互联网的强大冲击和挑战面前,只有继续发扬勇于变革创新的凤凰涅精神,迎难而上、自我革命、主动出动、主动融合,才能获得新生。
【摘要】都市报微博是报纸媒体借助微博平台积极抢占话语阵地、拓展生存空间的重要举措。本文以内容建设为中心对都市报微博的发展状况进行探讨。首先以《新京报》新浪官方微博为例,对都市报微博的内容构成进行分类讨论,然后从发展定位、互动系统和把关机制三个方面对目前都市报微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就都市报微博的品牌力量和传播价值展开建设性思考。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博以其“碎片化”的信息传播方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众多领域。空间开放、传播迅速、互动及时、信息多元的传播特性,不仅造就了微博用户数量的迅速扩张,而且改变了新闻信息的存在方式和传播形态。报纸的“每日新闻”被刷新为“每秒新闻”,媒介构筑的话语权威被公民记者解构重塑,长篇的深度阅读被140字的浅层浏览取代。在“微博改变一切”的时代,不仅个体网民集体狂欢、积极融入,主流报纸媒体也纷纷入驻微博平台抢占话语阵地,拓展生存空间。本文将以内容建设为中心对目前都市报微博的发展状况进行探讨,以期对报纸微博的进一步发展有所借鉴。
一、都市报微博内容构成分析――以《新京报》新浪官方微博为例
《新京报》是较早入驻微博的北京都市报媒体,与《新京报》有关的新浪认证媒体微博共有15个,官方微博与子部门微博共同组成了名为“新京部落”的微博矩阵。由于《新京报》官方微博在微博矩阵中处于统领地位,同时最具代表性,故本文选取《新京报》官方微博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内容构成进行分类探讨。
(一)报纸内容的微博形态呈现
1.报纸内容导读。《新京报》新浪官方微博主要采用“早读新京报”和“新京报头版推荐”两种方式对报纸内容进行导读。微博报纸导读的出现不仅提高了用户的阅读效率,而且有利于贯彻报纸的编辑方针,有效地进行议程设置。由于对信息感兴趣的读者会点击相关链接或者图片进行深入阅读,所以导读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报纸网站的点击率和报纸信息的到达率。
2.版面内容二次编辑。为适应微博碎片化的信息传播和压缩式的话语表达,《新京报》新浪官方微博采用多种形式对报纸内容进行二次编辑。其中,“要闻速览”是《新京报》对报纸版面内容进行微博化处理的重要体现。为了向读者提供更为丰富的信息内容,《新京报》新浪官方微博还积极对其他媒体的信息资源进行二次整合呈现,使得不同媒体能够突破地域空间和传播载体的限制在微博空间实现互动共融。
(二)微博转发内容
1.转发本报或子栏目微博。《新京报》新浪官方微博常常对本报或者本报子栏目微博进行转发,而后采用标题+内容精要+链接的方式进行评论或者做进一步的解释说明。这时转发的原微博内容实际上充当了新闻评论的新闻背景或补充材料,使得一条微博突破了140字的篇幅限制,实现了信息的容量扩张。同时对信息内容进行的二次传播,能够进一步扩大信息的影响力和辐射范围。
2.转发热点微博。对热点微博进行转发并发表评论,有效地弥补了报纸在新闻时效和版面空间方面的局限。及时对热点新闻进行跟进,不仅体现了报纸的新闻敏感,同时能够引导受众对新闻事件展开广泛评论,为报纸记者、编辑提供新闻角度和观点材料,对报纸版面内容形成反向输出,从而在都市报与都市报微博之间形成良好的双向互动机制,找到二者和谐共存的平衡点。
(三)微博原创内容
1.实时性新闻消息。由于受到版面或者截稿时间的限制,前方记者发回的最新报道往往无法及时在报纸上刊登,微博时效性强的特点正好弥补了报纸在时效方面的滞后。[1]
2.生活服务信息。《新京报》新浪官方微博根据需要及时对北京的交通路况和天气状况进行发布,以服务市民生活、方便市民出行。微博信息通常采用@气象北京或者@交通北京等公共服务机构微博的形式发布,不仅增强了信息来源的权威性和真实性,方便受众直接点击相关微博对信息进行全面了解,同时也在微博矩阵外部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关系。
3.趣味图片。高负荷的工作强度和繁重的生活负担使得人们开始厌倦枯燥的文字阅读,渴望在图片阅读中寻找快感、获得娱乐。正是为了迎合都市人的读图习惯,《新京报》新浪官方微博推出了“下班啦”和“今日表情”等读图微栏目,特别是微栏目“下班啦”,语言和图片都颇具幽默色彩,符合都市人下班之后刷微博的使用习惯。
4.早安帖、晚安帖。在传播学理念中,人情味指数越高的表达越贴近受众,也越容易使受众对其产生亲近感,并直接影响其参与互动的积极性,最终形成受众对于媒体的忠诚度。[2]早安帖和晚安帖的出现适应了当代都市人的心理特质和微博用户的使用习惯,已经成为都市报微博一天发博开始和结束的标志性动作,是都市报微博人性化的重要表现。
5.报纸活动宣传。利用微博平台良好的互动效果和裂变式的传播速度,《新京报》新浪官方微博对报纸开展的相关线上、线下活动进行宣传,成为报纸微博营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京报九周年”系列活动中,报纸微博平台对“拾年图文征集”活动进行了宣传,号召网友上传十年的故事、感悟或者影像拼贴出真实的中国。这一线上活动与其他线下活动相互呼应,不断扩大着《新京报》的品牌影响力。
通过对《新京报》新浪官方微博的分析,可以发现目前的都市报微博已经脱离了过去单纯依赖报纸母体,对版面内容进行简单加工的初级阶段,进入了遵循微博传播规律、适应用户使用需求的“新都市报微博时代”。目前的都市报微博内容呈现出报纸母体为主,其他媒体为辅;新闻信息领跑,娱乐信息调剂;文字、图片、声音、视频、超链接等多种表达形态共存并叠加使用的新特点。
二、都市报微博存在的问题
1.都市报微博的发展定位不明晰
(1)地域定位模糊。由于都市报微博是都市报在网络平台上的延伸,两者在地域定位上具有一定的延续性,除了报纸内容的微博形态呈现,都市报微博在服务性信息和线下活动宣传等方面均显现出地方性媒体的特征。然而为了对网络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和有效利用,多数都市报微博会对不同形态的媒体内容进行二次编辑呈现。这些内容的地域性和针对性并不明显,它们的存在不断冲淡着都市报微博的地方性媒体定位,呈现出全国性媒体特征。利用网络空间,都市报微博的影响力也得到了空前的拓展。虽然微博粉丝数与报纸发行量还不能相提并论,但是都市报微博确实使得都市报的辐射范围超出了原有的地域限制,面向更加广泛的受众而存在。在此背景之下,应该继续延续母报的地方性定位还是向更加开放的全国性媒体迈进,都市报微博的地域定位还需要进一步厘清。
(2)风格定位模糊。都市报微博作为都市报在微博空间中的延伸,其风格定位应该是赋有个性而又与母报一脉相承的。然而受到字数和篇幅的限制,即使采用图片和超链接等形式增加信息含量,都市报微博也难以在如此短的篇幅里形成独树一帜的风格。在叙事和表达时既要保证新闻信息的准确性,又要兼顾网络环境中的传播效果,都市报微博很难像诸多网络流行体一样找到属于自己的写作风格并迅速获得认同。目前的都市报微博气质雷同、风格类似,报纸母体所具有的个性特征被网络空间信息的碎片化不断稀释。
(3)角色定位模糊。作为纸质报纸在网络空间中的生命延续,都市报微博并不仅仅单方面从报纸版面汲取营养,它也在试图通过自身能量的聚集对母体进行反哺。然而由于人们对都市报微博的角色定位认识并不充分,在对报纸母体进行反向输出的过程中,都市报微博的表现并不理想。目前很多都市报虽然已经开辟了类似微博内容集萃的版面栏目,为报纸读者延伸阅读空间,但是在对微博内容进行“去碎片化”重新整合、引导读者从浅层浏览回归深度阅读方面,都市报的进步仍然十分有限。事实上,如果能够对都市报微博进行合理利用,它不仅是都市报的信息发布平台,同时也能成为都市报的有效信息来源,网友的评论和私信内容都可能在报纸上转化为具有竞争力的新闻产品。然而目前多数都市报微博往往沦为报纸的附庸,在反向助推报纸发展中的作用微乎其微。
2.都市报微博的互动体系不完备
(1)内部互动体系不完备。都市报微博的内部互动体系主要指在都市报官方微博、子栏目微博和编辑、记者等工作人员微博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机制和有效的互动方式。目前一些都市报微博已经注意通过转发、评论子栏目微博,@记者、编辑等方式在内部成员之间进行互动,但是多数都市报微博仍然缺乏主体意识和互动意识。都市报的官方微博、子栏目微博和工作人员微博未能形成以都市报文化和都市报品牌为连接的微博圈,特别是都市报记者、编辑未能充分发挥自身在微博矩阵中的重要作用。作为独立个体的`微博,记者、编辑的微博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其在话语表达和新闻叙事方面拥有更多的空间和自由,也更容易凭借个人魅力带动粉丝参与相关话题的讨论。不完备的内部互动体系使得以都市报官方微博为中心的微博矩阵难以形成集群效应并最终对受众产生实际的影响。
(2)外部互动体系不完备。与内部互动体系相对应,都市报微博的外部互动体系主要指在都市报微博圈、其他媒体微博、广告主微博和粉丝微博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机制和有效的互动方式。目前一些都市报微博已经开始通过转发、@其他媒体微博等方式对微博圈子进行拓展;通过撰写微博软文、发布活动信息等方式与广告主进行互动;通过微群、微调查、微访谈以及开展线上活动等方式吸引粉丝参与微博活动。这些尝试表明,都市报微博已经意识到与外部微博进行互动的重要性,但是目前的尝试还只是停留在拘泥外在形式的初级阶段,外部互动机制的内核并没有真正形成。切实有效的外部互动机制应该能够转化为都市报微博实际的品牌价值和信息传播价值,最终产生经济效益和品牌美誉度,当前的都市报微博外部互动体系仍有待完善,其核心价值也有待进一步挖掘。
3.都市报微博的把关机制不严密
(1)信息核实能力有待提高。目前的都市报微博多交由记者、编辑个人进行发布,与报纸庞大的采编体系相比,都市报微博的把关机制显得相对简单。网络的传播特性在使都市报微博内容得以多元化的同时,也对都市报微博的信息核实能力提出了考验。在此前众多的网络谣言事件中,很多都市报微博都充当了虚假信息的二传手,在网络谣言扩散过程中起了推波助澜的负面作用。纵然微博信息片段化、实时性、病毒式的传播特征是导致虚假信息泛滥的直接原因,但是都市报微博自身把关机制的缺位也是致使虚假信息得以扩散的重要因素。都市报微博不仅应该加强与“辟谣联盟”、“科学松鼠会”等微博辟谣机构的互动,而且要切实增强媒体自律,不断提高信息甄别能力,对微博信息进行认真核实以确保信息的真实性。
(2)信息筛选能力有待提高。微博空间中海量的信息碎片让人们有机会接触丰富的信息资源,但是信息的急速膨胀和无限扩张也给人们的心理上造成了信息恐慌,海量的信息缺乏筛选,使人感到精神压抑和无所适从。多数微博粉丝沉溺于明星的生活琐事和名人的只言片语中无法自拔,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和资讯却无法到达受众。过度、过量的信息碎片让微博用户迫切需要专业性的媒体机构对信息进行筛选和推送,然而多数都市报微博在微博信息筛选方面的表现并不令人满意。目前的都市报微博主要采用转发其他主流媒体微博和对其他主流媒体信息内容进行微博化编辑的方式拓展其新闻信息来源,在对微博平台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利用方面仍不充分。面对海量的微博信息碎片,有效地对信息进行整理、筛选和推送,这不仅是微博用户的迫切需求,也是都市报微博的重要价值所在。
关于都市报微博建设的思考
打造都市报微博的品牌力量。都市报微博作为都市报品牌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打造这一平台,使其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粉丝更加多元广泛,声音更加洪亮有力,观点更加独特深刻,这些都是都市报微博建设迫在眉睫的任务。在不断加强都市报微博品牌建设的同时,更值得思考的是如何将品牌价值转化为经济效益。目前的都市报微博多是空赚吆喝,无法盈利,不断上升的微博粉丝数量与不断下降的报纸发行量形成鲜明对比。在微博关注度和实际经济收益之间,在微博粉丝和报纸读者之间,都市报微博的经营者尚无法找到有效的转化通道。在此背景下,都市报微博只能尝试通过微博营销、公益宣传等方式在线下活动中获取收益。不过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将都市报微博的品牌价值从线下移入线上,在都市报微博与都市报之间探索双赢的互动模式,可能是打造都市报微博品牌力量的关键所在。
探索都市报微博的传播价值。自都市报微博诞生之日起,就不断有声音对其传播价值进行探讨和争论。都市报微博的传播价值在于它不仅满足了受众个性化的信息需求,而且使信息传播的范围突破了地域限制,得到空前的拓展,同时多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让信息的表达更加立体和直观。秉承互联网自由、平等的精神内涵,微博空间中的信息传播不同于传统报纸,受众不仅被松绑而且拥有了部分话语权利。在纸质媒体生存空间不断遭到挤压,报纸发行不断受到冲击的当下,微博平台无疑是报纸媒体抢占话语阵地、拓展生存空间的必然选择。在未来的发展中,都市报微博应该更加注重用户体验,不但能够满足用户需求,还要积极创造用户需求。为提升话语权威,都市报微博还应在内部微博矩阵中积极扶植意见领袖,从而在微博空间中进行有效的舆论引导和议程设置。
参考文献:
[1]朱春阳,常惠惠.基于微博平台的都市报竞争优势持续策略分析[J].新闻传播,(7).
江财会[2009]58号
关于举办江都市会计中、初级职称
专业知识培训班的通知
各镇财政所、职称办,开发区财政局、市直各有关单位:
为充分发挥会计人员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经研究决定,举办江都市会计中、初级职称专业知识培训班,希各单位大力宣传发动,动员符合报名条件的会计人员踊跃报名。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培训对象
凡在我市民营、股份制、独资等非国有或非国有控股经济组织及农村会计岗位上工作,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需要申报评审会计师职称资格但不具备本专业大专以上学历和申报评审助理会计师、会计员不具备本专业中专以上学历的人员。
二、培训内容
1.申报会计员、助理会计师的需培训《初级会计实务》和《经济法基础》。
2.申报会计师的需培训《中级会计实务》、《财务管理》和《经济法》。
三、培训报名时间、地点和联系电话
报名时间:2009年4月15日—5月15日(节假日除外)。报名地点:江都市商业学校(工农路原仙女镇政府对面)。
报名点电话:86861074、86017279
四、培训、考试时间及费用
培训时间:2009年5月16日—8月30日 考试时间:2009年9月5—6日
培训费用:参照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收费标准,报名费每人10元,考试费每门42元,培训费每门150元,初级教材费64元,中级教材费119元。
五、考试形式及证书效用
培训结束后,由市人事局与市财政局统一组织闭卷考试。考试合格者发给专业知识培训合格证书,证书从考试之日起三年内有效。合格证书作为不具备规定学历人员评审会计类职称的必备条件之一,同时视为计算当年继续教育72学时的依据。特此通知 附件:
1、江都市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申报条件
2、江都市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申报材料及要求
江都市财政局 江都市人事局 二OO九年四月十三日 附件一:
江都市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申报条件
1、会计员
(1)初步掌握财务会计基础知识,熟悉本行业的财务会计制度。
(2)能担负一个岗位的财务会计工作,办理经济业务收支,编制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简单的会计报表。能运用记账规则进行简单的会计核算。
(3)中专学校会计类专业(包括会计学、会计电算化、注册会计师专门化、财务管理、审计学和理财学,下同)毕业后,在会计岗位上工作满1年,经考核合格,可申报初定会计员资格。中专学校非会计类专业毕业从事会计工作满1年、或获得成人中等专业学校会计类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4门以上单科结业证书后从事会计工作2年以上、或高中毕业(含各类职校,下同)后从事会计工作3年以上、或初中毕业从事会计工作6年以上,并取得江都市职称办和市财政局联合举办的会计类初级专业知识培训合格证书的,可申报评审会计员资格。
2、助理会计师
(1)掌握一般的财会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熟悉并能 正确执行有关的财经方针、政策和财务法规、制度。
(2)能够担负一个方面或某个重要岗位的财务会计工作,进行资金筹集、费用归集、成本核算等,并能对本单位财会活动的某一方面进行分析。
(3)大学本科会计类专业毕业后在会计岗位上工作满1年、大学专科会计类专业毕业后在会计岗位上工作满3年,经考核合格可申报初定助理会计师资格。中专会计类专业毕业后受聘会计员职务3年以上;或中专会计类专业毕业后从事会计工作满5年,非个人原因至今尚未初定会计员资格的,经单位同意并出具相关证明,可申报评审助理会计师资格。其他(高中毕业及以上)人员从事会计工作满8年,受聘会计员3年以上,并取得江都市职称办和市财政局联合举办的会计类初级专业知识培训合格证的,可申报评审助理会计师资格。
3、会计师
(1)较系统地掌握财会基本理论和业务知识。(2)能系统掌握并灵活运用会计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熟悉会计的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3)具有一定的财务会计工作经验,能担负一个单位或一个部门或一个系统某个方面的财务会计工作,并取得成绩。
(4)能够指导本单位会计人员处理经济业务事项,解 答各种业务问题。
(5)获得会计类硕士学位或取得会计类第二学士学位后在会计岗位工作满1年,经考核合格,可申报初定会计师资格。大学本科、大学专科会计类专业毕业后(对先工作后进修取得规定学历人员,其毕业证书必须为申报职称前一年底前取得的),受聘助理会计师3年以上;大学本科会计类专业毕业后工作满5年或大学专科会计类专业毕业后工作满7年,非个人原因尚未初定助理会计师资格且已符合相应中级资格条件,经单位出具相关证明,可申报评审会计师资格。
中专毕业后从事会计工作满10年、高中毕业后从事会计工作满12年,且受聘助理会计师4年以上,并取得江都市职称办和市财政局联合举办的会计师专业知识培训合格证书的,或取得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会计类专业证书(含成人大学专科会计类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6门以上单科结业证书)的,可申报评审会计师资格。
4、破格条件
确有真才实学,任现职期间成绩显著,可突破规定的学历或资历限制。
(1)高中毕业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15年以上(或中专毕业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12年以上),受聘助理会计师职务6年以上;以及具备规定学历,但不具备规定资历 的助理会计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可破格申报评审会计师资格。
①获得江都市级(下同)(含)以上表彰的学科带头人。②获得市级(含)以上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优秀企业家”、“劳动模范”、“优秀科技拔尖人才”或相同级别的荣誉称号者。③市级(含)科技进步四等奖以上的获得者(集体项目前 5名)。④在市级(含)以上专业技术交流会或专业技术刊物上交流,发表过3篇以上有价值的专业论文。⑤在主持或组织专业技术创新、改造以及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或推行科学管理方法(如ISO9000标准、TQC活动等),取得显著成绩,在同行业中推广或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表彰与认可。⑥单位利税连续三年(申报中级职务的前三年)300万元(有权部门的证明,下同)以上的主要负责人,利税连续五年(申报中级职务前五年)300万元以上的负责人。
(2)对申报评审助理会计师资格的人员原则上不再实行学历破格。达不到规定学历的人员必须参加市职称办组织的专业知识培训考试,并取得合格证书方可申报评审。对实行资历破格的人员,其破格条件的掌握按破格申报会计师人员同等降一个档次执行。
(3)对破格申报晋升的,其任期内考核至少一次为优秀等次,职龄一般只能提前1—2年,成绩特别突出的,并符合上述破格条件两条以上者,经市职称办考核同意可不受 此限制。
附件二:
江都市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申报材料及要求
1.《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申报表》一式二份;2.学历证书、专业技术资格证书、聘书和继续教育证书(申报中级的每年需72学时,初级的需40学时。根据市政府办规定,从2008年元月起所有中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参加《职业道德与创新能力》继续教育公共课培训),以及各种获奖证书,所有证书必须提供原件及复印件。
3.信息化素质培训考核合格证书(原件及复印件)。凡申报初定和评审江都市专业技术资格的,必须提供江苏省或江都市信息化素质培训考核合格证。
4.晋升前近三年的《江苏省专业技术人员年度考核表》。5.任现职以来的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详见后第12条工作总结撰写要求)。
6.任现职以来完成的专业技术论文或专题技术总结两篇以上(申报初级的论文字数不得少于1000字,申报评审 中级职称的论文字数不得少于1500字)。
7.任现职以来能证明自己工作实绩的业绩材料(提供有代表性的或能体现自己水平能力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所承揽的账务、报表、财务分析报告或对某一重大财务项目处理办法等)。
8.属非个人原因中专毕业未初定会计员、大专毕业未初定助理会计师职称的,现直接申报助理会计师或会计师的,必须提供单位的非个人原因的证明材料。
9.破格晋升人员须附“破格晋升报告”并注明符合破格条件中的哪一条及相关证明材料。
10.《职称申报人员信息采集表》(按网上公布的固定格式由单位汇总后制成电子表格附软盘一并上报,或通过电子邮件发送到jdzcb@jdjy.cc信箱)。
11.评审材料一人一袋,并按照下列顺序装订成册,第2、3、4项装成第一分册,第5、6、7、8、9项装成第二分册,每册的各个大项用彩色纸做分色。材料袋封面请贴“评审材料登记表”。
12.工作总结撰写要求:总结要全面、客观地反映本人任现职以来的工作情况、技术学术水平、工作能力和业绩成果。一般可分为五个部分:①个人简历;②参加过何种再教育(培训、进修、学习)及目前的学识水平;③主要工作业绩(详细列举所从事的岗位,并在此岗位上取得哪些成绩,参与哪些大的政策的制定、项目的研究决策,或本人给企业所创造的效益、所起作用等,与第七条内容相一致)及考核评比奖励情况;④论文、论著等作品情况(列出刊物名称、期刊号及论文题目);⑤申报理由。即:对照评审申报条件符合哪几条,破格晋升的人员还需要逐条写出破格晋升的理由,并附上具体旁证材料。
13.上报的材料及复印件,单位审核人要签名、盖单位公章。对审查不严、弄虚作假的申报材料,如评审通过的,一经查实,将取消其评审资格,并追究单位及相关人的责任。
14.所需表格均可通过江都市人事局职称资讯网页上下载,网址:http://rsj.jd.cn/zck。
15.材料报送时间、地点、咨询电话
材料报送时间:2009年9月15日—30日(节假日除外);材料报送地点:江都市人事局职称科(江都市仙女镇东方红路60号市人事局四楼);
近年来, 社会新闻的外延在不断扩展, 大致可分为正面和负面两大类, 也有人称之为“亮色”和“暗色”两大类。正面的社会新闻是以先进的、积极向上的事件与人物为报道内容, 通过宣传正面典型, 帮助人们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负面的社会新闻则是以“阴暗面”、消极落后的事件与人物为报道对象, 但往往可以通过批判性的报道手法, 指出是非对错, 启发人们培养正确的观念和行为, 从而改变其“负面”影响。
社会新闻贴近社会、贴近民生、贴近民情, 能够激起读者某些情感上的强烈共鸣, 因此拥有广大的读者群。不少业界前辈通过对都市报社会新闻的综合分析发现, 近几年一些都市报的社会新闻患上了三大通病。
报道题材不当。若将社会新闻报道按题材分类, 大多都市报罪案、事故类“暗色”报道占40%左右, 展现新道德、新风尚、时代精神的“亮色”报道占15%左右, 直接展现市民生活的报道占30%左右, 其他社会新闻占15%左右。也就是说, 社会新闻“亮色”与“暗色”的报道比例有些失衡, 这是与一个主流都市报倡导的精神不相符的。
报道力度偏颇。一些都市报, 为了追求眼球效应, 多篇罪案报道都对作案过程作详细报道, 甚至将血腥、凶杀、暴力、奸淫画面直接展现在读者面前, 给读者上演一部栩栩如生的大片, 这种报道力度的倾斜, 让人对它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表示担忧。作为一个主流媒体, 该坚持什么样的新闻报道方向, 我们需要通过这种报道达到什么效果, 是尤其需要考虑的。
写作手法单一。社会新闻由于自身所具有的特性, 往往故事性比较强。然而, 故事化写作手法并非适用于所有的社会新闻, 特别是那些反映社会“暗色”的社会新闻。如果将原本需要引起相关部门重视、解决的问题, 涂上戏剧化、故事化色彩, 使得报道中心偏离, 则报道效果将大打折扣。
二、社会新闻的四个原则
都市报社会新闻的三大通病, 实际上是向我们提出了三个相互关联的问题:1.社会新闻究竟该报道什么, 不该报道什么?2.对于敏感的、具有特殊性的新闻事件应该把握怎样的报道力度?3.对于不同题材、不同主题的社会新闻报道, 该采用怎样的写作方式?
《东方今报》把改进社会新闻报道作为重点来抓, 坚持把社会责任和社会效果放在首位, “不管东西南北风, 咬定责任不放松”, 努力寻找“官民同好”的共同点。具有诸多全新栏目的《东方今报》不靠“猎奇”和“猛料”取胜, 而是追求更具权威性、人情味、引导力的社会新闻以及经济社会新闻。
通过自身实践, 我们得出一个结论, 都市报的社会新闻要想做好、做强, 需要坚持四个原则:
1. 有用。
《东方今报》专门设置了“发布”版面, 把政府职能部门提供的信息进行筛选, 挑选出对百姓有用的信息, 进行社会化处理, 我们提出“时政新闻社会化”的口号, 不失时机地推出大型系列报道《关注农民工就业》和《咱大学生自己的创业故事》, 这些报道切实解决了近千名农民工的就业问题, 帮助不少大学生跨进了创业的大门。
2. 有情。
在社会新闻的报道中, 升华人性中的真善美、弘扬人文精神, 是都市报避免低俗、树立品位的重要途径。《东方今报》推出的重磅报道《三问英雄竹卫东——尘世间有多少感动与理解?生命中有几许遗憾和不舍?天堂里有没有歹徒和匕首?》浓浓的人情味和对英雄深深的不舍, 把一个社会新闻的“有情”做到了极致。
3. 有趣。
《东方今报》非常尊重读者的兴趣, 譬如《斑鸠在空调外机上筑巢下蛋空调主人一冬天不敢开空调》等比较轻松可读的社会趣闻从不轻易放过。
4. 有力。
“有力”即“引导力”。如何增强引导力?将社会新闻与主题报道结合起来, 以增强社会新闻的引导力。《东方今报》推出的大型社会报道《为29名被拐婴儿找妈妈》、《女大学生拾破烂拯救爱情》、《爱他, 就让他们分开——关注连体婴儿》等报道, 不惜版面、不惜时间、不惜精力, 通过大型策划、读者互动、网友评说等各种栏目, 使一起起社会新闻报道更加有力, 社会效果更加明显。
三、社会新闻的“五化”诉求
1. 现场新闻视角化。
在都市报社会新闻日趋同质化的今天, 想做一个独家新闻太难, 但想找一个独特视角应该不算太难。《东方今报》曾报道过《河南副省长:难道要让群众的鲜血染红我们的顶戴花翎》、《我呵护了这条马路却呵护不了这双手》等社会新闻, 都是在同题新闻中, 找出了自己的独特视角。
2. 追踪新闻常规化。
每一起社会事件, 都会有最新进展, 每一步新闻进展, 都应该告知读者。如果虎头蛇尾, 有始无终, 则不仅是对读者的不负责任, 也是对报纸本身的不负责任。《东方今报》的《消灭危险窨井》、《关注郑州七里河“流动车站”》, 记者都是持续关注, 一直盯到问题解决为止。唯有如此, 社会新闻才会“有力”。
3. 趣味新闻故事化。
通过还原故事现场, 来给读者讲一个真实的、有趣的故事。根据这个原则, 改版后的《东方今报》专门开设了《今报拍案》这个栏目, 就是为了给读者讲故事, 讲法制故事, 讲拍案惊奇。
4. 法制新闻普法化。
法制新闻的写作, 容易出现偏差而产生不好的社会影响。如何让法制新闻给读者带来更多的普法教育、法制警示, 是都市报做好法制新闻的措施之一。在这方面, 《东方今报》专门开设了《今报大律师》栏目, 让律师结合某个案例说法, 无疑达到了一定的目的, 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5. 表达手法多元化。
这一点, 前文多有提及, 不再赘论。
【关键词】《华西都市报》;媒体转型;互联网媒体
【作者单位】邵羽西,重庆大学新闻学院。
新媒体繁荣发展带来的传播革命,其意义可与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的工业革命,古登堡印刷机代替刻版、手抄相媲美,极大地改变甚至颠覆了传统媒体时代的许多规律、规则[1]。互联网构建了当代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基本网络体系,在互联网思维主导的媒介生态环境中,如何生存和发展,是传统都市报亟须思考的问题。《华西都市报》(华西传媒集群)在其诞生20周年的新起点上,实施“i战略”,开启了基于互联网的全面转型之路。本文以《华西都市报》的转型实践为例,梳理其转型战略,为都市报未来的发展提供合理建议。
一、《华西都市报》转型实践
2014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由此,全行业的“媒介融合热”爆发。中国都市报经过20年的发展,面对互联网媒体的强势冲击,经历了“行业之冬”。《华西都市报》是传统都市报中的优秀品牌,为了应对新媒介生态环境的考验,它开始了全面拥抱互联网的转型发展征程。
1.传播平台集群化发展
所谓集群,就是通过创造、拓展、融合华西都市报旗下各类型媒介的方式,实现报纸由平面到平台、由单一到多元、由传统媒体到现代传媒的整体转型升级[2]。传播平台的集群化发展也称为传播平台的融合发展,即整合各传播平台的优势资源,打造立体化的传播模式。《华西都市报》于1995年创刊,是中国第一家都市报。自创刊以来,它一路创新,一路跨越,在传媒变革和转型的新起点上,率先提出了“打造一流传播平台、建成一流营销体系和构筑一流传媒集群,实现‘一核三极N带’跨越”的战略目标。近年来,《华西都市报》构建了一个集纸质媒体、网络媒体、移动媒体、视听媒体、社区文化传媒、城市公共服务平台和电商平台为一体的华西传媒集群(WMG)。纸质媒体包括《华西城市读本》《华西社区报》;网络媒体包括华西都市网、8小时购物网;移动媒体包括华西都市报“两微一端”,掌上四川“两微一端”,爱哟客户端,成都红娘微信公众号等核心产品、垂直产品和众筹产品矩阵;视听媒体包括FM90.0广播频率、天府旅游电视;社区文化传媒包括LED、社区文化墙;城市公众服务平台主要为华西传媒呼叫中心96111。在文化产业领域,《华西都市报》通过举办书画艺术展览、格莱美明星演唱会等,深度拓展文化娱乐演艺产业[3]。由此,《华西都市报》由传统媒体时代以提供新闻内容为主的发展模式转变为协同多传播平台的集群化发展模式。
2.注入互联网思维,实施“i战略”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提出了“互联网+”的行动计划。“互联网+”战略是利用互联网平台和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新的生态。这个战略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我们要明确的是,互联网不是工具,而是传媒产业的框架基础。传统媒体在转型的过程中应当先将传统思维清零,在战略制订和实施的过程中注入新的互联网思维,整合各方资源,而不是单纯地将内容搬上互联网。2014年12月18日,《华西都市报》提出了媒体融合的“i战略”,即从开放合作(i-cooperation)理念,向资讯(i-media)、社交(i-link)、电商(i-EB)、互联网金融(i-Finance)四个方向突破,推出全新的新媒体精准投放广告系统(i-delivery),实现指数增长(induced exponential growth),着力构建“小前端、大平台、富生态”的传媒融合发展新格局[4],见图1。
二、对都市报未来发展的建议
1.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全媒体人才
随着数字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媒体行业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内容为王”时代成长起来的媒体从业人员已经不能满足“信息过载”时代受众的需求,信息本身已经不是受众接触媒体的主要动机。媒体应提供更多样化的服务,将“受众思维”转变为“用户思维”,重视用户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对全媒体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当前的媒体从业人员应摒弃内容提供者的定式思维,注重提供精细化的、定位准确的、有深度的信息内容,同时应具备基本的互联网技术操作能力,注重培养互联网开放性思维。
2.保持自身优势,坚持以内容为本
刘奇葆在加快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讲话中指出:“对于新闻媒体来说,内容永远是根本,是决定其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所在。要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在强调技术引领和驱动的同时,必须始终坚持‘内容为王’,把内容建设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都市报在实际的转型发展过程中,要保持自身的优势,坚持以内容为本,但同时要注意全媒体时代的内容生产与传统媒体时代内容生产的差异。全媒体时代的内容生产是借助各种技术手段将内容多样化地呈现出来,如大数据输出可视化新闻、数据新闻等。此外,网络时代用户对信息和新闻的需求也发生了改变,都市报的内容生产应当与时俱进,更强调时效性。2014年2月20日,《华西都市报》提出了打造“大众化高级报纸”的新定位,通过打造“24小时为出版周期的杂志”,推动报纸由信息的记录者、声音的传递者转变为资讯的整合者、社会的洞察者、思想的引领者、平台的融合者,让新闻报道“从快速对新闻做出反应”向“探寻新闻事件的深层意义”转变。
3.打破行业屏障,整合传媒资源
互联网背景下,“旧木桶效应”已经转变为“新木桶效应”。媒体应当在一个广域的市场空间内搜寻、检索、匹配、激活和整合适合自己的相关资源,不要把所有的短板都修齐,而是利用自身所长,寻找与自己匹配的外部强势资源,强强联手,创造超越市场平均水平的产品和服务,这就是“新木桶效应”[5]。在互联网环境下,“受众”思维向“用户”思维转变,意味着传统媒体在转型的过程中要整合更多的传媒资源,为用户提供更多样化的服务。对于都市报来说,报纸不应该仅具有传统意义上的新闻属性,也不应该局限于自身的媒体平台范围,而应寻求多样化的跨界合作。2014年8月,《华西都市报》与阿里巴巴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西南电商基地。2014年12月,《华西都市报》与百度公司合作,成为西部唯一一家首批入驻百度传媒平台的传统媒体。此外,《华西都市报》还与中国移动阅读基地合作,打造“掌上四川”客户端。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都市报纸要如何在互联网媒体的冲击下独辟蹊径,树立自身的品牌,保持优势地位呢?《华西都市报》的实践做出了很好的回答,其在转型发展过程中采取的打造华西传媒集群、实施“i战略”、寻求跨界合作的轉型方式,为都市报转型指明了新方向。总体而言,都市报作为社会组织,其追求的仍然是生产有价值、被受众认可的信息内容。因此,在互联网主导的媒介生态环境中,注重培养互联网思维,加强对全媒体人才的培养,整合跨行业资源是都市报转型的关键所在。
[1] 刘鹏. 传统媒体融合转型的若干趋势[J]. 新闻记者,2015(4).
[2]孙明.媒介融合趋势下纸媒的升级与突围[J]. 新闻战线,2015(3).
[3] 李鹏. 全面拥抱移动互联网——《华西都市报》启动实施“i战略”[J]. 传媒,2015(1).
[4]孙明. 媒介融合趋势下纸媒的升级与突围[J]. 新闻战线,2015(3).
[5]喻国明. 媒介融合时代,不要把自己所有的短板都修齐[EB/OL]. http://www.rti.cn/focus/2156.html,2014-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