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志敏老师作文教学讲座

2024-10-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贾志敏老师作文教学讲座(共6篇)

贾志敏老师作文教学讲座 篇1

和孩子们一起快乐在语言文字中(一)贾志敏

在三尺讲台上,我一站就是50年。

教了一辈子的小学语文,教了一辈子孩子的作文。其间,甘甜多于辛酸,收获大于劳累。

我喜欢孩子,我喜欢课堂,我更喜欢在课堂里教小学生学习母语。

50年里,我和孩子们一起快乐在咱们祖国的语言文字中间。

今天,就如何进行小学作文教学,和青年教师说说一些肤浅的认识和零星的记忆。小时候,我特别怕作文

我小时候,跟许多孩子一样,也害怕作文,也写不好作文。老师出了作文题,我口咬铅笔头,眼瞪天花板,熬过了两节课,草稿纸上只开了个头:“今天,天气很好,我起了个大早……”

眼看别的同学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回家了,我却被先生留下“关夜学”,留在教室里一边哭一边继续“咬铅笔头”。

作文簿发下来了。别的同学喜形于色,眉开眼笑,我看着老师批着的那个红红的、大大的“劣”,愁眉苦脸,不知所措。教书先生说我不是读书的料,父亲说已经为我准备好了一辆黄包车,长大了就去拉黄包车。

后来,换了一位语文老师,记得,他叫吴子祥,五十开外,很慈祥,说话也很风趣。记得,他从不轻易批评、指责同学,更不见他发火训人。大家都爱上他的课,我特别喜欢他。

上课时,我从不走神,作业也会做了。每个星期他总要腾出一节课的时间让我们看课外书,有时候还讲故事给我们听。他讲到紧要关头,往往故意“卖个关子”,说什么时间不多了,欲知后事如何,请大家去看书吧!说着,发给每个同学一本书。我读书的兴趣似乎就是在那时候培养出来的。以后,我就经常到图书馆去阅读报纸杂志和世界名著。

记得有一次,老师出了一个 “快乐的星期天”的题目要我们作文。我想起不久前的一个星期天,我随叔叔去竹林打鸟的事。

那是一个晴朗的天,叔叔提着汽枪带着我走了许多路,来到一个竹林里。林子好大,鸟儿也特别多。叔叔告诉我,这是画眉,那是黄八郎……。他的枪法很准,不多时间,就射下了许多鸟。他只管射击,我就管捡鸟。我的手直痒痒,也想摸摸枪。后来,经不起我的央求,他答应让我放几枪。哈!我居然也射下一只小麻雀!我喜不自禁,扔下了汽枪,蹦着、跳着赶去捕捉那只还在地上扑腾着的麻雀,此时,我高兴的心情无法形容。

后来,我把这件事写成了作文。因为是亲身经历的,所以写起来毫不费力。作文本发下来了,我的作文竟然破天荒地得了个“优”!这位吴先生还将我的作文绘声绘色地朗读给全班同学听。他边读边评,说这里写得具体、细腻,那里写得生动、形象,还说什么感情的流露真实、可信,是一篇写得较成功的好作文。那时候,我的感觉好极了。

这篇作文获得老师的肯定,给了我很大的鼓舞。我逐渐懂得,作文就是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如实记录下来。它既不神秘,也不可怕。打这以后,我就树立起信心来了。我发现自己并不愚蠢,我也是一块“读书的料”。我喜欢上语文课了,而且更加用心,作文也越写越通顺了。我要感谢这位让我喜欢上作文的吴先生。

一位好老师,能把一个不爱读书的孩子转变成将来对社会有用的人。

“阅读是作文的父亲”

2006年教师节的前夕,温家宝总理来到北京西城区的一所小学,听了一节高年级的语文课:《新型玻璃》。课毕,他深情地对孩子们说:“你们不但要学到课本里的知识,更要学会表达。”

何谓表达?为什么**把“表达”看得那么重要?

表达指的是,把脑子里固有的印记,通过一定的方式向外界展示或向他人流露。表达的方式很多,可以用眼神,用表情,用肢体,更多的则是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口头表达就是说话,书面表达就是作文。

语言是人与人交流思想、交流情感、交流信息、交流技术的一种载体。因此,它对社会的进步以及一个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孩子的表达能力要从小培养。

由谁来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毋庸置疑,主要是由咱们语文教师来担当。课程中设置的语文课就是培养学生说话和写话的主渠道。语文课就是在课堂上,老师借助课文作为例子,教会学生说话和作文。

语文这门学科分阅读、作文和写字。阅读是作文基础;作文是表达、也是对阅读进程的一种检验;写字则是变口头语言为书面语言的一种方式。

要写好作文,必须大量阅读。

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老师教学生识字,积累词汇,掌握各种句型、句式,熟悉课文的内容,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传授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的能力,即:听、说、读、写。

阅读课上,要有十足的语文味。要讲“字、词、句、篇”,要练听、说、读、写。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课文讲的是什么,更要讲作者是用哪些词汇和句子来描写事物的,作者是怎样调遣句子来表情达意的,作者又是怎样布局谋篇来表达中心思想的。

课要做到三个“实”:真实、朴实和扎实。

真实,是课堂的生命,课堂不真实也就失去了它的真正意义;

朴实,是教师的教风的具体体现,课要上得实在、朴素,让学生真的“有所得”,不要玩弄花样,不要追求剧场效果,不要哗众取宠,表现自己。课堂上要突出学生、服务学生,淡化自己,甘当绿叶;

扎实,是教学目标要落到实处,要关注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孩子有所进步,有所提高。

还要重视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打个比方,在课堂里指导学生阅读,好比在游泳池里教学生游泳的话;那么,让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就好比带领孩子在江河湖海里搏击风浪。

正如我们平常所说:“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阅读是积累,是体验,也是亲近作者的唯一途径。“胸无点墨”,岂能“下笔成文”?

因此,说“阅读是作文的父亲”一点也不为过。从“叶圣陶不教孩子作文”说起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写字是不可忽视的轻点。

重点要加强,难点要突破,轻点则需要时刻关注,千万不能视它为可有可无。

小学生作文,说到底,是儿童作文。它是小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一项练习,也是他们学会做人的一份记录。教小学生作文,就是教会他们做人。因此,对教师而言,教作文就是教做人,对学生来说,学作文就是学做人。

作文教学的目标要明确。除了让学生进行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懂得做人的道理外,还要培养他们多读、多写、多思、多改的习惯。

小学作文教学不是为了培养未来的作家,作文与创作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作文,是孩子运用语言文字的一种练习;创作则是作家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创造性的劳动。

兴趣,是入门的向导。我们不要强迫孩子去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情,同样,我们也不要“硬逼”学生作文。

要顺其自然,要启迪孩子。设法让孩子愿意写、乐意写,把作文当作自己生活的一个部分。在这一方面,叶圣陶先生教孩子作文的作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我去北京参加民进中央举办的经验交流会。我们下榻在劳动大厦。凑巧的是,叶圣陶先生的长子、时任民进中央副主席的叶至善先生和我住在同一层楼上。

一天,晚饭过后,我邀请叶至善先生到我房间小坐。“三句话不离本行”,闲谈时,我请他介绍小时候叶老是怎样教授他作文的。他带着浓重的苏州口音说:“不教的。”我感到奇怪,叶老是个作家、编辑,又是个教育家,理应十分重视对孩子的启蒙教育,怎么可能“不教”自己的孩子作文呢?

叶至善先生见我有些疑惑,说:“你是搞作文教学的,我说给你听,我父亲这么做,到底是算‘教’还是‘不教’?”

原来,叶老从不给孩子教授作文入门、写作方法之类的东西。他仅要求其子女每天要读些书。至于读点什么,自己决定。但是读了什么书,读懂点什么,都要告诉他。除此之外,叶老还要求其子女每天要写一点东西。至于写什么也不加任何限制,喜欢什么就写什么:花草虫鱼,路径山峦,放风筝,斗蟋蟀,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听人唱戏,看人相骂……均可收于笔下。

纳凉时,叶老端坐在庭院的藤椅上,让孩子把当天写的东西朗读给他听。叶老倾听着孩子朗读,从不轻易说“写得好”与“写得不好”之类的话,比较多的是“我懂了”和“我不懂”。如若叶老说:“这是什么意思呀?我不懂。”其子女就得调遣词句或重新组织句子,尽力让父亲听得明白。直至叶老说“噢,原来是这么一回事,我懂了”时再继续读下去。

叶至善先生介绍到这里,问我:“贾老师,你是教孩子作文的。你说,我父亲这么做算不算在教我作文?反正,我小时候就是这样学会作文的。”

听叶至善先生这么一说,我茅塞顿开、颇受启发。这正是教学生“自能作文”最好的注脚。

启示一:作文首先要文通句顺。“通”则“懂”,“懂”则“通”,“不通”则“不懂”,“不懂”则“不通”。道理似乎就这么简单。

启示二:学写作文必须大量阅读。读书是基础,读书是积累,读书是吸收。胸无点墨,怎能下笔成文?学写作文还必须每天“写一点”。写好之后,要多读,多思,多改。文章是写出来的,好文章却是改出来的。修改作文的过程,就是修正思想的过程。久而久之,自然会写作文了。

叶老这样教子作文,实在是值得称颂、借鉴的好经验、好办法,体现了他多年倡导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思想。

由此,联想到至今还有些同仁对学生大谈特谈作文知识、写作技巧之类空洞、乏味的话,束缚孩子的手脚,禁锢学生的思想,既累倒了自己,又苦煞了孩子。

孩子需要教育,成功的教育应该是无痕的。一旦成人摆出教育者的架势,居高临下,盛气凌人,要求孩子如此,不准孩子那般,其时,双方就处于不平等的地位,被教育者往往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这样的教育,必然会以失败而告终。

让孩子在宽松、愉悦、无拘无束的状态下,给他讲述一则美丽的故事,剖析一个动人的事例,告知一条感人的新闻,以启迪孩子的智慧,点燃他心中的火花,激发他强烈的求知欲望。让他自己明理,自己懂得该怎样活着。这样的作为,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人用“滴水石穿”“潜移默化”来描摹成功的教育,其意义大概就是如此。

其实,作文教学也需要这样。我教孙女学作文

孙女读三年级。前年,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她写的《会动的门牙》一文获小学组首名。全家为她高兴,我更感到一丝欣慰。

她获奖以后,同行同事、亲戚朋友纷纷询问我是怎样调教她的。其实,我没有刻意去要求她做什么、不做什么,只是留给她一个快乐的空间,由她快快活活地玩。让她在学中玩,玩中学。她的兴趣广泛:溜冰、游泳、剪纸、绘画、弹钢琴等。我还让她参加舞蹈、歌唱、手工、表演等活动。这一切对她以后的健康成长不无好处。

孩子二三岁的时候,我发现她的认识和记忆能力比较强,学过的字一下子就能记住了,而且她还有迁移的本领。比如,教她“明天”“东西”两个词之后,有一天,我们在大街上散步,她看到路牌上的路名,就高兴地说,“东明路”。我们十分欣喜。以后她妈妈给她洗澡时,跟她玩“汉字接龙”的游戏。再之后,教给她不少成语、古诗。词汇积累得越来越多,知识面越来越宽,她学习的兴趣也越来越浓。

之后,我把她说的有趣的话记录下来,每天记一两句。比如,“今天爷爷来看我。我一看,吓了一跳,爷爷今天怎么怪怪的?原来,爷爷戴了一副假牙。”“奶奶烧的鱼真好吃,一条鱼都让我吃了。大人们说,孩子爱吃鱼,聪明。”“今天吃好晚饭,妈妈带我到第一八百伴去玩。我玩了‘过山飞龙’和‘滚滚球’。我最喜欢玩‘过山飞龙’。我坐上车子,车子开动了,一会儿高,一会儿低,吓得我直叫。”我指着记录的稿逐字逐句地念给她听。因为句子是她说的,所以她更感兴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认识的字越来越多,读书的本领越来越强。

还没上学,已经能阅读报刊上的文章了。于是,我们带她逛书店,为她买新书,让她在知识的海洋里漫游。一来二去,书成了她的好朋友。有时候大人们在说话,而她在一边吵向闹不休,影响了我们的交流。此时,只要丢给她一本书,她就会高高兴兴地躲到一边,静静地看起书来了。对她来说,读书才是最快乐的事儿。那么,她是怎么会作文的呢?

她爱听故事,我便讲故事给她听,讲完了,让她复述,一遍,两遍……当她讲得通了,讲得顺了,便让她用文字记录下来,再读给我听。夕而久之,在她读二年级的时候,便能写上好几百字的作文了。

当她具有能组织文字的本领之后,我就教她去独立观察生活,发现生活,在生活中寻觅作文的材料。

生活中处处都是作文的材料,我见她高兴得手舞足蹈时,便提示把它写下来就是一篇很好的作文;我见她情绪低落、垂头丧气时,便便她说,把这记下来,别人一定爱看。有一次,她来探望我,我正躺在床上闭目养神,眼镜还架在鼻梁上,手头还捏着报纸。她没有吵醒我,只是吻了一下我的额头,便端坐在一边看起书来。我知道了,便让她把这一生活情景描述下来。没花多大工夫,她就写下了《深深的吻》。

她的父亲整日地忙,天南地北地跑,一年到头见不上几次面,父女俩只能通过电话聊上几句。她埋怨道:“我的爸爸在电话里。”我听了,感到这是一个好题材,我就让她写了《电话里的爸爸》。习作情真意切,颇为感人。

我让她每天写日记,把一天生活中发生的有趣的事记录下来。日子长了,养成了习惯,记日记成了她每天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像她所说:“作文就像玩一样。”对孩子来说,作文是一种游戏;对青少年来说,作文则是一种需要。每个人仅有一个短暂的童年,抓住了,什么都有了;抓不住,则可能会铸成“千古恨”。

她还是个孩子,还需要教育与关爱。不能掉以轻心,尤其是我这个当爷爷的。附: 深深的吻 贾立歆

放暑假了,很少休息在家的爷爷打电话要我去玩,我高兴极了。

虽说,爷爷在金苹果学校教书,我也在金苹果学校念书,但是我俩见不上几次面,说不上几句话。吃过午饭,妈妈带着我,急急忙忙到爷爷家去。是奶奶开的门,我问:“爷爷呢?”奶奶连忙把手指往嘴上一竖,说:“小声点,爷爷睡着了。”我轻手轻脚地来到爷爷的房间,只见爷爷正躺在床上,手里拿着报纸,鼻梁上的眼镜也没摘下来,眼睛紧紧地闭着,显然他刚刚还在看报。“啊,爷爷太累了!不要叫醒他,让他多休息一会儿吧!”

我轻轻地摘下爷爷的眼镜,抽走爷爷手里的报纸,在他的额头上深深地吻了一下,然后坐在爷爷边上,拿起了一本书,聚精会神地看了起来…… 改变作文教学的“三无”状态

目前,我们的作文教学基本上是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教师教作文无法;学生写作文无奈;教学的结果是无效。

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呢?

对小学生来说,学写作文主要碰到两个问题:一,没有东西写;二,有了东西也不知道怎样去写。

第一个是如何搜寻材料的问题;第二个是如何表达事物与情感的问题。

我认为,在进行作文训练的时候,要倒过来操作:先教会他们如何表达,然后指导孩子在生活中寻觅作文的材料。

我的作文教学实践的体会是:作文训练应该按“课内课外两条线进行”。

即课内训练作文与课外生活作文。

语言训练的目标要明确,还要讲究实效。这一点,教师的心中要清楚,明白。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孩子能在规定的时间里,写出的作文切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段落分明,语句通顺,用词准确,不写错别字,格式规范,书写工整,标点符号基本正确。

训练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听到说、到读、再到写,把听、说、读、写“捆绑”在一起训练。我是这样训练学生的:

1.抄写。抄句子、抄段落、抄课文等。要求字要写工整,格式要规范,标点符号要加在指定的位置。

2.听写。听写句子、听写段落、听写一篇文章等。根据学生的情况来组织教学。学生基础不太好的,则读一句,让学生听一句,写一句。反之,则可以把一段话、一篇文章仅读一两遍,即让学生记住并写下来。

3.视写。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看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然后要求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把刚才看到的文字写下来。4.扩写、缩写、改写、仿写。向学生提供一个素材(可以利用让他们听写、视写的材料),组织学生扩写、缩写、改写、仿写等。5.读后修改,誊清作文。课例一: 1.听写一段话。

一个村子里,住着一个美丽的姑娘。一天,她坐的车翻到山下去了,死了好多人。她的命大,死神没有光顾她,但是却被毁容了。她的心情坏极了,母亲送她去医院整容,她极不配合医生,整天站在窗前以泪洗面。一天,她在窗前意外地发现一个漂亮的男孩给了她一个甜甜的微笑。以后,凡是经过她窗前的人们,都会这样做。她的心情好多了,还配合医生做了整容手术。她又像先前那样美丽了。出院的时候,她猛然发现她那熟悉的窗口上贴着一条标语:“请给这位不幸的姑娘一个微笑”。2.朗读这一段话。

3.合理想象,充实内容,扩写这一段话成一篇文章。(附学生习作)窗

有一个小女孩儿,她既聪明又漂亮,每个人都喜欢和她在一起,女孩儿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

可是一次意外的事故使她失去了往日的活泼。一天,她乘坐的汽车突然翻落到山谷里,许多乘客都死了,她的命大,幸免于难,但她毁了容。从此,她变得十分丑陋。

正是因为她那张难看的脸,朋友们都不愿意与她一起玩耍、聊天,有的甚至一见到她,就躲得远远的。失去朋友当然十分痛苦,小女孩顿时像变了个人似的,自卑,烦恼,不想与外界接触,有时甚至想结束自己的生命!

母亲很心疼女儿,便带她去医院整容。可女孩一点也不配合医生,手术失败了。她整天呆呆地望着窗外的行人,以泪洗面。

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女孩越来越伤心。直到有一天,一个英俊的男孩经过窗口时向女孩热情地招手,打招呼,并给了她一个甜甜的微笑。

这意外的微笑使女孩的心情一下子好了起来。她天天站在窗前等侯那一个甜甜的笑容。令她意想不到的是,从那以后,每个经过她窗前的人都会给她一个甜甜的微笑。女孩的心情一天比一天好,终于从自卑变为快乐!烦恼变成高兴。她欣然接受了整容手术,而且非常配合医生。手术成功了!女孩又恢复了往日的活泼和美丽。

一个风和日丽、阳光明媚的日子,女孩出院了。她手捧鲜花,回头望了望那熟悉的窗台,忽然,她惊讶地发现上面贴着一条标语:“请给这位不幸的姑娘一个微笑”。

啊!一条标语、一个微笑竟能改变一个女孩对生活的态度和她的命运……

改变“无序”状态,教师心中要“有序”。可以一题多做,反复训练。更要严格要求,勿忘鼓励。写给孩子的话

作文,对孩子来说,是一件苦恼而又乏味的事情。如若在为他们讲述一些方法与技巧的时候,还用枯燥的语言与他们对话,其效果是不会好到哪里去的。他们不会接受,更不感兴趣。他们需要具体、生动而又形象的语言和故事。为此,我试着用浅显的语言、有趣的事例,深入浅出地告诉他们一些道理和方法。我发 现,孩子们还挺喜欢的。下面选择几篇供大家参考。1.“多读几本书吧”。

先讲一个故事。故事的题目叫“多捡几块石头吧”。

很久很久以前,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一个阿拉伯商人牵着一头骆驼行进在荒凉的沙漠里。

突然,他耳边响起一个神秘的声音:“多捡几块石头吧!到了明天,你一定会感到既高兴又后悔的。”这个阿拉伯商人感到很纳闷,但是,他还是照着做了。

第二天早上,他想起昨天晚上耳边响起的声音,便从口袋里掏出那几块石头。天哪!这哪里是普普通通的石头呀?分明是价值连城的宝石呀!此时,他真的“既高兴又后悔了”。高兴的是,自己拥有了一大笔财富;后悔的是,昨天晚上,我为什么不多去检几块石头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其实,我只要把这个故事的题目改成:“多读几本书吧”,你就明白一切了。

趁年少时候,精力充沛,记忆力强,多读几本书,其好处是不言而喻的。正如古人所言:“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前人总结的经验;是世界上最好的营养品。谁和书交上了朋友,谁就拥有快乐和幸福。好书,就像一枚金钥匙,它能让你开启知识王国的大门。

读书的好处很多。读书,能教人聪明;读书,能让人增长见识。读一本好书,就等于跟一个有知识的老人说话。

凡是有成就的人,没有一个不爱读书的。高尔基说:“我看到一本好书,就像一个饿汉要扑到面包上一样。”

读书要养成习惯,读书要有计划。各种各样的书都要看,古代的,现代的,历史的,地理的,国内的,国外的,成人写的,孩子写的,都可以拿来读一读。“开卷有益”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这样做,对自己的成长有好处。

有人说:“聪明人,爱读书;大傻瓜,爱吵闹。”

你想做一个聪明人吗?那么,你赶快跟图书交上朋友吧!2.“与本案无关”。

法庭上,庄严肃穆。主控双方的辩护律师辩论正酣。

一方的律师慷慨陈词,滔滔不绝。说着说着,法官先生猛击木槌予以打断:“与本案无关!”意思是,对不起,你把话扯远了,赶快刹住,话归正题吧!

为什么法官先生缺乏耐心,不让律师辩说下去呢?原来,那位律师的话偏离了案情,说了“与本案无关”的话。

由此,我想起咱们孩子的作文来了。

每一篇文章都应该有一个中心,而且,只能有一个中心。章节、段落,用语、措辞都要围绕中心来铺设。与中心有关的话要写;反之,一概不写,甚至只字不提。

孩子的作文,常常会犯“抓不住中心”的毛病。举个例子:

一个学生写《游野生动物园》。习作不是开门见山,直奔中心,而是绕了一个又一个的大圈子。从“听到要去野生动物园游玩的消息以后群情激昂”,写到“星夜赶赴超市选购,饮料、点心”,再写到“梦见野生动物‘胜利大逃亡’”……一来二去,如此这般,还没有写到正题,三四百字的废话已经跃然纸上了。待到真的要写“游野生动物园”的时候,只能三言两语,草草收场。这样的作文谁爱看呢?

能不能这么开头:“我们一跨进野生动物园的大门,我的心就狂跳不已……”直奔主题,切人中心。少了那些废话,多了不少真情。这不是很好吗?

看来,法官先生的那句“与本案无关”的话,对那些喜欢跑题的孩子们来说,是应该起到一点警示作用的。3.文章不厌百回改。

夏衍是一位剧作家。到了晚年,他因病住进了医院。在弥留人间的那些日子里,他几度清醒,几度昏迷。一天,他的病情突然恶化。一旁的护理人员忙说:“夏老,我马上去叫医生!”这时,夏老不知从哪儿来的一股力量,他坐起身,大声喊:“不是‘叫’,是‘请’!”说着,倒在病床上咽气了。

这是夏老一生中说的最后一句话。

这个故事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夏老仅改动一个字,却感动无数人。

作文是写出来的,然而,好作文却是改出来的。“文章不厌百回改”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小朋友写好作文以后,往往不检查一下,立马交给了老师。这样,错误迭出则是必然的了。待到老师指出的时候,他便会不好意思地说:“啊呀,我粗心了!”

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请看一个孩子写的一句句子吧:

“教室里布置得好漂亮,我的头上还挂着四盏大红灯笼呢!”

这句话叫人看不明白。说“教室里布置得好漂亮”,却没有具体的描述;“我的头上还挂着……灯笼”岂不成了笑话?如果修改以后变成下面的句子多好:

“教室里布置得很漂亮。黑板上写着:‘庆祝元旦,迎接新年’。课桌围成一圈,上面铺着雪白的台布。台布上散放着新鲜的水果和各样的糖果。门上挂着彩带和风铃。上方,还悬挂着四盏大红灯笼。”

这么一改,不但通顺,而且具体、生动、形象。

那么,怎样修改作文呢?不难!

第一,文章写好以后,要多读几遍。不通顺的地方要设法使其通顺;意思没有表达清楚的,要补充内容,尽量讲得明白些。

第二,修改以后,还可以读给别人听听,征求一下其他人的意见。

修改作文没有诀窍,却需要一种认真负责的态度。

“干金难买回头看”。作业——不管是什么作业——完成以后,必须反复检查,不断修正。修正的过程,就是提高的过程。这要养成习惯,一旦养成了好习惯,我们必将终身受益。

4.材料要靠平时积累。

小学生学写作文遇到的最大困难莫过于“没有东西写”了。

我认为,问题出在我们没有养成收集和积累作文材料的习惯。古人云:“书到用时方恨少”。意思是,平时很少读书,等到要表达的时候,才感到力不从心了。同样的道理,如果平时不去观察生活,不去积累材料,等到要作文的时候,当然会苦于“没有东西写”了。

人的智力有高低,天赋有差异。然而,即使聪敏过人的人,如果缺乏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精神,缺乏生活和知识的积累,到头来还是写不出好文章来的。

那些知识渊博的学者、作家、诗人之所以文思敏捷,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是他们不断积累,不断提炼的结果。

唐朝诗人李贺七岁能赋诗,被人们称为“神童”。其实,他取得成就除了天赋条件之外,主要得益于他平时的勤奋和积累。他每天背上破旧的布囊,骑驴出门云游,观察生活。一旦有所得,他立即记在纸上,投入囊中。晚上,回到家里,再选择、归类、整理。日子长了,他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他运用这些素材,加以创新,写出了不少为后人传诵的名篇佳作。

由此,我们得到启迪:“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从小要养成这样的好习惯:在身边准备一本笔记本,作为“作文材料仓库”。凡平时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以及亲身经历的事,都可以储藏到这一个“作文材料仓库”里去。5.作文也会“长大”。

你信吗?我们在长大,作文也会“长大”。

读一年级的时候,你会说:“妈妈笑了。”

读二年级的时候,你也许会这么说:“妈妈见我数学考试得了100分,高兴极了,笑得连嘴也合不拢。”显然,这一句话比前一句话长,也具体些了。他把“妈妈为什么笑”“妈妈是怎样笑的”都写出来了。

读三年级了,积累的词汇多了,观察仔细了,想象力也丰富多了,于是,理所当然地会把句子写得更生动、更丰富了:“妈妈见我不用大人护送,自己乘车回家了,高兴极了。她一把把我搂在怀里,眉毛弯弯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嘴微微张开,露出一口洁白的牙齿,腮边还挂着两个甜甜的酒窝。她激动地说:‘明明真的长大了!”’

你看,绘声绘色,形象具体!读了以后,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一个叫田原的孩子,翻出了自己在一年级时写的一篇短文,觉得很可笑,短短小小的,一点也不生动: 我和爸爸

爸爸一回家,就上网聊天。有一天,我问他:“你什么时候可以不聊天了?”爸爸说:“你什么时候可以不粗心了?我和爸爸约定:大家一起改掉坏习惯。过了一些时候,爸爸真的不上网聊天了,我也改掉了粗心的毛病了。

田原读三年级了,他运用自己学到的本领,把这一段短文扩写成一篇生动、有趣的作文。老师看了,连声称好,还说:“田原长大了,田原的作文也‘长大’了!” 父子之约

爸爸是个转业军人。他有一个坏习惯:每天一回到家,就往书房里跑。他放下公文包,一屁股坐在老板椅上忙开了。我刚想向他问好,他已经打开电脑和网友聊了起来,只听到键盘的“沙沙”声,一刻不停,像在跳“踢踏”舞。

我呢,成绩中等,就因为有一个坏毛病——粗心大意。数学考试时,不是把加号看成了乘号,就是把小数点给漏了。有一次,我粗心地把“老大娘”误写成“老大狼”。闹出了一个大笑话!有一天,我正在订正数学题。爸爸心血来潮,忽然关心起我来了。他看了我的考卷以后,严厉地对我说:“你怎么把‘96’写成‘90’啦?你什么时候不再粗心啊!”

我眼珠子一转,笑着反问道:“那么,你什么时候不再‘抱’电脑聊天啦?”

“好小子,你管起我来了?”爸爸停顿了一下,爽快地说,“好!从现在起,我不‘抱’电脑聊天了。你从明天起,也要改掉粗心的毛病!”

我拍拍胸脯,十分坚定地说:“好!一言为定!”

“拉钩拉钩,一百年不变,谁说话不算数,谁就是小狗。”我和爸爸手指勾着手指大声地说。

几天过去了,妈妈疑惑地问我:“豆豆,西边出太阳了!最近,你爸爸怎么不在网上和别人聊天了?”我笑而不语。

那天晚上,叶老师打电话给我妈妈,我拿起分机在书房里“**”。只听到叶老师高兴地说:“田原最近不粗心了,今天数学考了100分!”我来到妈妈的跟前,只见妈妈乐得眉开眼笑。爸爸一回到家,我就悄悄地对他说:“爸爸,我数学考试得了100分!”

爸爸欣慰地笑了,我也笑了。

妈妈哪里知道,我和爸爸之间有一个约定。6.人要呼吸,文要透气。

人要呼吸。如果没有新鲜空气的不断摄入,人就会被憋死。文要透气。如果文章不分章节段落,一段到底,写得密密麻麻的话,读文章的人一定会感到很累,而且读了之后,还不明白这篇文章究竟讲了些什么。那么,你写的东西也失去了意义。所以,我把“文章要分段分节,给文章留一点空隙,让文章透一点气”,比作“人要呼吸”一样重要了。

请看下面一篇小学生的习作:

爸爸的脸上,嵌着一双充满智慧的眼睛。他的爱好,就是炒股。每天下班回家后,把包一扔,打开电视,看股市行情。股票涨了,他欣喜若狂,还对妈妈说:“明天不用在家吃饭了,到外面潇洒潇洒去。”股票跌了,他一句话也不说。晚饭时,我叫他一声“爹”,他生气地说:“别再叫‘爹’了,再‘跌’下去,钱都‘跌光’了!”因为“爹”和“跌”是同音字。爸爸还把我看成他手中的一张股票。一次,我考试得了100分,他喜形于色,对妈妈说:“啊!我的股票升值了!”他逢人就说:“我持有一个‘绩优股’,天天‘涨停板”’。还有一次,我在学校里犯了错误,老师叫爸爸到学校去谈谈。回家后,他又对妈妈说:“倒霉!我的股票进入了熊市。”你瞧!我的爸爸多怪!竞把我看成他手中的一张股票!不过,我喜欢做爸爸手中的一张“绩优股”,天天“涨停板”,永远是“牛市”。

说实话,我是耐着性子读完篇习作的。读完之后,我惊喜地发现,这一篇习作写得很好,只可惜,文章“不透风,不透气”,读起来很累。于是,我请来了小作者,让他自己把文章梳理一下。经他一修改、一整理,哈!文章干净了许多,读起来也顺畅多了。真是:“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啦!

请看修改以后的习作:

我是爸爸的一张股票

爸爸的脸上嵌着一双充满智慧的眼睛。他有一个特别的爱好,就是炒股票。每天下班回家后,他把包一扔,立马打开电视,专心致志地研究起股市行情来。看到股票涨了,他欣喜若狂,还常对妈妈说:“明天不在家吃饭了,到外面‘洒潇洒’去。”股票跌了,他一句话也不说,坐在沙发上生闷气。

有时候,我见他不高兴,想安慰他一下,叫他一声“爹”。谁知,他听了,不但不高兴,还咆哮着说:“别‘爹、爹、爹’的叫了,再‘跌’下去,我的钱都被你‘跌光’了!”啊!好大的脾气,我一头雾水。闹了半天,我才明白,原来,“爹”和“跌”是一个音。

更有趣的是,爸爸还把我看成他手中的一张股票。一次,我数学考试得了100分,他喜形于色,对妈妈说:“啊!我的股票升值了!”还说:“我持有的是一个‘绩优股’,他,天天‘涨停板’。”

还有一次,我在学校里犯了错误,老师叫爸爸到学校去谈谈。回家后,他失望地对妈妈说:“倒霉!孩子在学校里表现不好。我的股票进入了‘熊市’。”

你瞧!我的爸爸多怪,竟把我看成他手中的一张股票!其实,我心里明白,他把自己的所有希望都寄托在我的身上。我喜欢做爸爸手中的一张股票,而且,我还要做一个“绩优股”。天天“涨停板”,永远是“牛市”。

你看,经他这么一整理,不但看起来舒服,而且越看越有趣。

请记住我前面说的那句话:“人要呼吸,文要透气”。给文章留一点空隙 鼓励孩子写“放胆文”

作文没有诀窍,更没有捷径,唯有“多读多写”。

读书是学习,是吸收,是积累。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是古人告诉我们“读书自有

好处”的道理。

“多写”是泛指,是相对于“不动笔”与“少动笔”而言的。“多写”指多

动笔墨,“多写”还要“巧练”。

“课内训练作文”是必需的,是不可缺少的。教师命题,教师提供作文素材,教师指导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目的是多方面地培养学生作文的能力。然而,事物有其两面性,这样的训练往往会有局限性,会抑制学生的写作热情,因为这样做可能会让孩子去写不熟悉的,乃至不喜欢的东西。

而“课外生活作文”则让学生去写“放胆文”,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天马行空”,“我行我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喜欢什么,就反映什么。只要“有所感”都可以收于笔下。因为没有了束缚,学生的写作热情可能被激发。学生在毫无约束的状态下写出的作文,可能是他真实感情的流露,真实生活的感受。因此,会“有看点”。这样的作文才有可能题材新颖别致,内容真实可信,语言鲜活生动。让我拍案叫绝的作文,大多来自于学生的“课外生活作文”。

这里,介绍几篇学生在课外写成的作文。1.妈妈嫁给老外就好了(一年级)舅妈生小宝宝了。一天,妈妈带着我去探望舅妈。路上,我问妈妈:“舅舅是北京人,舅妈是云南人,他们的孩子长大以后说什么话呀?”

妈妈随口说:“当然会说北京话,也会说云南话了。”“如果妈妈嫁给老外就好了。” 我说。“为什么?”妈妈不解地问。“那我就用不着学外语了。”我回答道。

2、小豆芽(二年级)

今天,妈妈要做绿豆沙牛奶。我向妈妈要了十几颗绿豆,我想要种豆芽。

我把绿豆泡在水里,第二天,绿豆长出了一点点白色的小尾巴。我小心地为它换水,第三天,绿豆已经长成可爱的小豆芽了,细细白白的小豆芽头顶着两瓣绿色的小叶子。小豆芽长得非常快。一星期后,它长高了许多,我用尺子量了一下,它已经有24厘米了。

如果我能像小豆芽一样长得那么快就好了,那我就变成大高个姚明了。

3.给鸭子添一条腿(三年级)

今天我们一家去饭店吃饭。妈妈点了一道老鸭汤,我高兴极了,这可是我最喜欢的,尤其是鸭腿。菜来了,我看着香喷喷的老鸭汤直流口水。爸爸和妈妈一人一只鸭腿,我想再找一个,可是没有了,因为鸭只有两条腿啊!这下美梦泡汤了。所以我只好噘着嘴去夹别的东西吃了。

第二天上美术课的时候,老师让我们画鸭子。不一会儿我就画好了,当我想起昨天吃饭时的情景,便不由得给鸭子再画了一条腿。交作业的时候,老师对我们说:“姚华同学画的鸭子很特别,有三条腿。”接着老师把我的画贴到想象力榜上,还夸奖了我,我兴奋得跳了起来。

妈妈听了,笑得连腰也直不起来了,说:“你这傻孩子!”

这样的作文令人耳目一新。

“课堂训练作文”与“课外生活作文”之间并无冲突,也不矛盾。可以同时进行。

课外生活作文,教师工作的重点则是对学生作文的评讲。应该着重表扬褒奖那些题材新、构思巧、语言鲜活、感情真实的习作。以此鼓励学活、发现生活。让学生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小事、琐事、平凡寻常事来表现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与感悟。

要“创新”,则要放手让学生去认识生活,去发现真理。凡是能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真理”的作文,才是我们需要的美文佳作。

还要在“作文后”多下点功夫

我小时候,作文是用毛笔写的。老师也是用毛笔批改的。

记得,我们作文写好以后,都十分迫切想知道自己的作文写得如何,于是期待着老师的评讲。希望老师能把自己的文章介绍给大家,更想知道自己的习作还存在哪些毛病。

那时的老师似乎对待工作是极其认真负责的。除了把错别字一一纠正之外,还添加了一些字词,删掉一些句子。在一些章节、段落和句子下面圈圈点点。作文本上既有眉批还有总评,红字写得密密麻麻,甚至比自己写的黑字还要多。

我极喜欢看老师的批语和评语。看了一遍又一遍,好像百看不厌。看着,看着,日子长了,终于看出不少门道来。我想,自己以后的写话能力的提高,与此不无关系。

时下,老师对学生“作文前”的工作做得不少。做个游戏,搞个实验,演个小品,看个录像,甚至带着孩子去野外、商场、体育馆实地体验和考察,然后,让学生写作文。这样做,对那些找不到写作素材的学生来说,解决了燃眉之急。但是,作文,毕竟是要用语言文字来表达客观事物以及自己的思想感情的,工夫要下在语言文字上的。

因此,教师还要在“作文后”多下一点工夫: 1.面批。让孩子坐在自己的身边,批改给他看。2.集体批。选择一两篇比较典型的作文,当堂批改。3.学生互批互评。将学生分成小组,请小组成员集体讨论评改。

4.结对子批改。让学生自由组生去熟悉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合,互相批改。

贾志敏老师作文教学讲座 篇2

1. 抑扬顿挫, 读味足

“语文教学, 离开一个读, 什么都没有。”在这一课中, 贾老师将他的读书理念贯穿在课堂始终, 没有繁复地挖掘课文, 只有一遍遍地朗读。自由读、指名读、比赛读、齐读、范读, 读出轻重缓急, 读得抑扬顿挫, 读得自然上口, 读得津津有味, 并一步步将学生引入文本、领入情境、悟出道理。

在第二段的教学中, 贾老师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读书, 用多种形式连读十二遍, 时而点拨、时而示范、时而齐诵。当每个学生读完后, 贾老师都亲切地指出优点与不足, 如:“读得有点味, 但不要装腔作势, 要自然。”“你的声音很清甜, 读得很流畅, 每个字读得很正确, 但缺少激情。”“口齿清楚, 读得连贯, 该重则重, 该轻则轻。为他们鼓掌 (鼓掌) 。”“听到了吧, 听到了吧, 听到了吧, 就是不一样。这就靠天分, 不是教出来的。”多有趣的评价语呀, 一句句话如一颗颗小石子激起了一片片涟漪, 孩子们一个个使劲地举起小手, 一张张小脸兴奋地涨得通红, 生怕失去了朗读展示的机会。读书热情高涨, 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在自然、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将朗读进行到底, 读出了浓浓的语文味。

2. 含英咀华, 品味浓

“教师不要‘教教材’, 而要‘用教材’, 要灵活创造性地‘用教材’。”贾老师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他敏锐地把握住文本隐含的意韵, 迅速地捕捉住那些表情达意、画龙点睛的关键词语, 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品析、去揣摩、去感悟, 并融合起来、贯通起来, 形成对文本的整体理解。

课始, 从课题中“人”字说起。

师:在常用字中最容易写的字就是这一撇一捺的人 (板书:人) , 人都属于动物, 但区别于一般动物, 人能思维、有思想, 人能创造了一个文明的世界, 人还有追求目标、有理想。告诉我, 你心中最崇敬的人是谁?

学生谈自己崇敬的人。

师: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崇敬的人, 为什么?因为他们在某一个方面取得了无人可及的成就。这些有名有姓的人做很好的事, 但是更多的人无名无姓, 普普通通老百姓做着跟我们一样的事情, 过着跟我们一样的生活, 他们身上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课末, 又以“人”字终结。此时, 学生们已在贾老师的引导下, 抓住“奇怪”“疑惑”“不太明白”“想不通”四个关键词语, 品读语言, 挖掘文本的情感点, 感悟出语言文字背后的情感, 体会到卖鱼的人诚信的品质, 更明白自己应该怎么做时, 贾老师水到渠成地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

师:卖鱼的人讲诚信, 诚信是卖鱼的人的高贵品质。不但卖鱼的人要讲诚信 (擦去“卖鱼的”) , 人都要讲诚信。如果没有了诚信 (擦去“诚信”) , 这个一撇一捺, 还存在吗?没有必要了, 死掉了 (擦去“人”) 。

板书从一个个写上到一个个擦去, 相信在擦去的那一瞬间, 学生的心灵都受到了一次次震撼, 意蕴已深深留在心间, 甚至会刻骨铭心。

贾老师善于结合文本特色, 努力捕捉课文的闪光点, 抓住课文精妙之处, 巧妙地运用不同的品词析句方式, 引导学生在品悟中感受到语言的优美、精妙、内涵, 品味出语言的魅力, 品出了浓浓的语文味。

3. 真情流露, 写味实

贾老师曾说过:“我们的语文课就是老师在课堂上借助课文例子来教会孩子说话、写话, 就是要看学生有没有提高。”

在听、说、读、品的过程中, 卖鱼的人诚信的品质已跃然纸上, 学生对“诚信”的理解又有了新的认识, 正急切地需要一个平台将满腹情怀倾诉出来。此时, 贾老师就恰到好处地进行了这样一项写话训练。

师:同学们刚刚说的写的只是片言只语, 不具体、不生动。现在我们就来写一段话, 写三个部分:第一, 什么是诚信, 黑板上都是你们概括的语言, 可以随便用;第二, 不讲诚信将会怎么样;第三, 我们小孩应该怎样做。

这是选取其中一位学生写的话:

诚信是世界上最美的词汇, 诚就是金, 信就是银, 诚信就是稀世宝贝。诚信是用自己诚实行为来博取别人的信任。诚信就是说一不二, 说到做到, 一诺千金, 一言九鼎。诚信就是兢兢业业做事, 踏踏实实做人。相信这样的人能拥有很多朋友, 拥有一生幸福, 不会变成孤独寂寞的人。现在我们不能变为说话的巨人, 行动的矮子, 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品德高尚的人。要做一个像卖鱼的人那样讲诚信的人。

这个写话训练在学生充分研读文本的基础上去拓展链接, 通过书面文字来沉淀灵动的感受, 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内化融为一体, 从而进一步彰显文本的主旨。

此时, 学生对于“诚信”的体悟也颇深, 滔滔不绝、佳句连篇, 如“诚信是世界上最美的词汇”“兢兢业业谋事, 踏踏实实做人”“高尚的品质, 做人的根本”……这浓浓的语文味, 就伴随着学生这一句句凝练的语言, 总结升华了对课文的感悟, 也让“诚信”的品质悄悄融入学生的血液, 以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这浓浓的语文味, 正是来自于贾老师透彻的解读文本、循循善诱的导学艺术、深厚的语文功底、幽默而及时的课堂评价。

4. 润物无声, 巧育人

一堂课的教学成功不仅仅要看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还需看能否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还收获“人文”。贾老师在此领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真正做到尊重孩子, 关心孩子, 俯下身来亲切地与孩子进行心灵的对话, 将自身的高尚品质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

在教学“买卖”这个词时, 贾老师向一个学生借了一枚硬币。教学流程结束时, 贾老师走到这个小男孩跟前说:“谢谢!”并将这枚硬币递给这位学生, 这个男孩伸出一只手去接。突然, 贾老师将手缩回, 重复刚才的一遍交还过程, 小男孩仍用一只手去接。此时, 贾老师语重心长地说:“孩子, 当长辈递给你东西时, 你该怎样做呀?”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啊, 孩子顿时觉悟, 伸出双手恭恭敬敬地接过硬币。

看到这一幕, 在场的听课老师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 无不为贾老师的教学艺术与智慧而惊叹。想想语文课上的思想教育何须僵硬地灌输, 贾老师一句简单的教诲不正是“润物细无声”的真实见证吗?怎能不让孩子终身受益呢?

这堂课没有当今最流行的多媒体课件, 有的是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没有华丽的词藻装饰, 有的是朴实无华切入文本的话语;没有深不可测的课文挖掘, 有的是熟识教材的导学艺术;没有刻意地创新找亮点, 有的是不断迭起的教学高潮;没有把课堂当做个人展示的表演舞台, 有的是心中时刻恋着学生的情结。

贾老师就是用这样一种最古老最朴素的教学形式, 领着孩子们走进了语文课堂。简明的教学目标, 简单的教学方法, 简洁的教学过程, 教出纯、真、实、活、浓的语文味, 这正是贾老师追寻的简约课堂。

贾志敏和他的语文教学 篇3

贾老师应2011“绿城之秋”名师观摩活动之邀,不远千里来到南宁讲学。这不是他第一次造访邕城。因此,他对绿城南宁并不陌生,与我们的交谈也显得格外的亲切与专注。

曾有人说过,一位名师,就是一位精神的富翁,有无限的资源,供我们去撷取。贾老师的语文教学艺术,像一座宝藏,走进他的课堂,便会领略到那里的无限风光。

课堂中的语感教学

《微型小说三篇》是贾老师最有名的作文教学课之一,曾多次在全国各地讲过这堂课,得到了学生和老师们的喜爱。此次在2011“绿城之秋”名师观摩活动上,贾老师也给邕城的老师和孩子们带来了这堂别开生面的作文教学课。

从课题开始,贾老师就注重纠正孩子们读书的语调,反复读,快速读,要像说话一样地读,要展现出最自然最真实的读法。因此他在课堂上力争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读。读得好的,他表扬;读得不够好的,他反复地纠正,直到孩子读好为止。

为什么他这么重视孩子读书的腔调呢?20世纪70年代初,贾老师重回讲台教授语文,那个时候华东师大教育系李伯棠教授常去指导他上课,课后李老总会给贾老师提出一些改进意见。时至今日,贾老师仍然记得,当时的李老话语极少,但是他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还是读得太少。文章是白话文,学生一读就懂,何必分析来分析去的?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多读课文。”当时的贾老师对这句话还未能深刻领悟,可越是深入研究语文教学越是体会到李老说这话的一番苦心。从此之后,这一番话影响了他的教学路,也成为了他语文课堂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

贾老师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多读,是我国语文教学中行之有效的传统。学生多读熟读,读得愈熟,领会愈深;读到滚瓜烂熟,作者的语言就有可能转化为读者的语言,读者在写作时,就会运用自如。而且多读,不是简单、重复地读,是有质量标准——正确、流利、有感情。”因此,在他的课堂上首先就是训练孩子们对课文的读法。

此次的绿城之行,贾老师还给广西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的老师和同学们作了一堂讲座。在讲座上,贾老师把《雪地里的小画家》这篇课文一字不差地背出来。说背,倒是显得有些生硬,从他口中流出的课文,那是已经内化成了他自己的语言,是一种呼之欲出的自然,没有一丝一毫的拿腔拿调,极富感情,仿佛说话般自然。当贾老师把《十里长街送总理》中最经典的片段声情并茂地背出来时,台下的听众早已泪眼盈盈。

贾老师的语感就是通过这样有感情地读课文、背课文慢慢培养起来的。除此之外,语感还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各种大小事情来培养。贾老师有一大爱好就是听广播,他听广播并不仅仅是听听新闻了解时事,他喜欢“挑刺儿”。他常常可以从播报员口播的新闻中听出那么点不对劲的地方。“平时注意积累,就可以发现这样的错误。”贾志敏说,“就连我们的身份证上都有五个错误的地方呢。”

老师在本次“绿城之秋”活动的观摩课上,点评学生改写《烛心》这篇作文时,贾老师老师就站在学生身边,边听学生把作文一句一句念出来,边纠正孩子语句中不正确的地方。能够这样脱口而出地指导学生的作文,正是有赖于他长期养成的优越语感。

课堂中的批评艺术

作文教学课《微型小说三篇》中的第三篇《烛心》,有一个生字“笃”,贾老师问孩子们:“上面一个竹字头,下面一个马,怎么念?马马马?”

孩子们的表现很活跃,每个人都把小手举得高高的,贾老师老师信步走到孩子们中间,让把手举得最高的那个男孩子起来回答,男孩子很快站起来大声说:“马马马”,在场的老师和同学们都笑了起来,男孩显得很尴尬。这个时候贾老师对孩子亲切地说:“不对,来听听别的同学怎么念。”

在课堂上“大方”批评学生是贾老师老师的一大特色。

在贾老师的课堂上,常常可以看到他对孩子错误的回答给予及时的批评指正。而现在大多数的课堂上,老师变得不敢批评学生了,生怕自己的批评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所以很多老师的做法是,即使学生说错了,也要评价:“你说得真好!”即使学生回答了一些简单的问题,老师也给学生戴上一顶高帽子:“你真棒!真的很棒!”明明是错的,还要硬说成对的,根本就是在颠倒是非,让孩子分不清对与错。“这不是在教育学生,而是在糊弄学生,践踏教育。”贾老师如是说。

有人总结出贾老师的评价用语有二十个字的特点:准确得体,生动丰富,机智巧妙,诙谐幽默,独特创新。在贾志敏看来,对孩子的评价语,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保护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不可否认,学生由于认识不足,总有一些不良的习惯,对此老师们必须予以纠正。老师的评价语应以鼓励为主,但对学生的错误或不足也同样必须提醒,甚至是批评。”这是贾志敏半个世纪从教以来的切身体会。教师有批评学生的权力,批评的目的是为了鞭策学生学好知识,而不是为了挖苦、讽刺、嘲笑学生。

时至今日,贾老师仍然忘不了30年前执教《狼牙山五壮士》时调侃一个学生的往事。那是一个平时沉默寡言的孩子,指着文中的句子“班长斩钉截铁地说:‘走,上棋盘陀!’”,怯生生地说:“句子里多了一个‘铁’字。”贾老师当时的反应是:“你以为班长姓‘斩’名叫‘钉截’吗?”教室顿时像炸开了锅一样热闹,孩子们都在笑,问问题的孩子面红耳赤,尴尬得无地自容,从此这个孩子一蹶不振。贾老师这才意识到,自己极大地伤害了这孩子的自尊心,事后诚恳地向那个孩子道歉,并得到了孩子的原谅。

这件事情一直萦绕在贾老师的脑际:“它让我懊恼,促我反思,叫我悔改,催我奋进。”从此,他汲取教训,引以为戒,再也不敢懈怠,再也不敢做伤害孩子心灵的事了。

敢于批评,却能不伤害孩子,这是批评的艺术,也是最真实的教育。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语文老师的功底就是语言,对学生的评价,特别是对学生的批评性评价,语言的正确运用显得尤其重要。是什么让贾老师的语言如此丰富,他的回答是:多读书。通过大量的阅读来丰富自己的语言,读大量的好书,才能打下扎实的基础。

那么老师该读什么样的书呢?对此,贾老师的回答是,各种各样的书都得读——教师不应该是专家,而应该是杂家。

与教育事业一生相伴

贾老师一直反复强调,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教孩子字、词、句、篇、听、说、读、写。语文课堂要紧紧围绕这八个字来展开,课堂上的一切活动都应该是为了这个目标而服务。但是近年来,贾老师发现,一些教学活动开始出现一股浮华之风。有些课堂教学,不是进行语言本身的推敲、揣摩和品味,而是围绕文本内容,外加大量的教化性补充“学习材料”,或者整堂课用多媒体课件“狂轰滥炸”,这样做,除了增加课堂虚幻的观赏性外,没有任何价值。

因此,他认为讲课就要有讲课的原则,还原本质的语文课就要有“三不讲”:一不讲那些学生已经知道的东西,二不讲那些讲了学生也不明白的东西,三不讲与语文无关的东西。教师在课堂上所做的一切,只能是为孩子学好母语服务。在贾老师看来,一堂课仅有四十分钟,教师就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演绎出一个又一个美丽的故事,而这就是教师的生命价值所在。

教师除了讲课之外,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看课。贾老师多年的看课经验使他深刻地悟出了看课的“门道”——“三看三不看”。第一,看教学,不看表演。看课,就要看教与学,要关注师生教与学的活动。第二,看学生,不看老师。课堂是学生的,空间是孩子的,是他们在学“语”习“文”,孩子是红花,教师是绿叶。第三,看门道,不看热闹。观摩语文课,要关注别人是怎样驾驭课堂,怎样处理教材,如何启迪学生,如何设计教案的,要看的是别人怎样“教语文”。

这些教学理念看似简单,却是贾老师从教五十多年来身体力行不断探索和实践得来的,饱含了贾老师对教学的热爱,对教育的追求。从他的身上能够感受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备的素质:敏锐的教学智慧、深厚的文化底蕴、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优秀的思想品格和博大的人文情怀。

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曾经写过这样一段话:“老教师们的生活阅历、人生体验,厚实了他们的生活底蕴,丰富了他们的文化内涵,积淀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使他们对于生活的理解,对于人生的感悟,其深度、广度、力度都是年轻人所无法比拟的。而这些都将自然地融入到他们对文本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对教育本质的诠释之中。”

贾志敏老师就是这样的一位老教师,他经历了时代的巨变、社会的转型、历史的沧桑,品尝过人生百味,感受过世态炎凉。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教育事业,他的生命时刻与教育事业相伴,而教育也已经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是靠自己的课堂教学,靠着自己的激情,感动了课堂,感动了广大教师。有这么一位认真执著的老师,是中国教育之大幸。

链接贾志敏,男,1936年生,上海特级教师,全国名师,浦东开发建设特殊贡献奖获得者,上海东方广播电台《特级教师到你家》、上海电视台《贾老师教作文》节目主讲。从事小学语文教育工作已届50年,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对小学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他治学严谨,著作颇丰;电视系列片《贾老师教作文》经过各地电视台播出后,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引起了海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其主要著作有《贾老师教作文》(系列丛书)、《贾老师对你说》《一个校长的演讲》等。

听贾志敏老师讲作文有感 篇4

刘静炫

2011年12月16日至18日,我有幸在深圳体译育馆参加了“名思教研”华南小学语文十年教改成果展示研讨观摩活动。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贾志敏老师讲作文。

贾志敏老师一直是小语界受人敬重和推崇的教育专家。作文教学也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而我们一线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实践中积攒了太多的茫然、困惑,都渴望能够从专家的教学中得到一些感悟。虽然一节课未必就能领略作文教学的全部理念与方向,但依然寄希望于从中得到启发。

贾老师讲的是《扩写作文》,扩写的是一篇文言文。能够把一篇文言文在四十分钟内让五年级的学生读通,读懂,并且在15分钟内扩写成四百字的作文,恐怕只有教学严谨,惜时如金的贾老师了。他先在黑板上写好古文内容,《卖画》:“一人家贫,卖画以度日。然一日作画,一年无人问津。问师,曰:试倒之,一年作画,一日可售。试之,然。”然后请学生给古文加标点,再理解古文意思。贾老师的课看似平平淡淡,其实奇妙无比。37字的文言文让我们讲肯定是读完全文后再说意思,这样做算不上低效,但肯定费时。贾老师则是让学生一句一句地读通,读懂,读懂后连起来说意思。这样既便于及时指导,又节约了时间,一举两得。一篇文言文,15分钟内就能让学生读懂内容,不能不让人叹服。贾老师的指导也妙,他先给学生扩写第一句和最后一句,学生有这样的示范和引领,不愁写不好作文。15分钟后,贾老师先后当众改了两位学生的习作,两位同学都写得不错,尽管如此,仍然逃脱不了贾老师的聪耳法眼,他及时地引导着,点拨着,学生和听课的老师就是在贾老师的斤斤计较下,进步着、收获着。

利用学生练笔的间隙,贾老师向全体听课老师作了15分钟的报告。说是报告倒不如说是一位长者的谆谆教诲,不厌其烦的告诉我们语文课教什么,语文课该做什么事。指导学生写作一定要有方法门路,要对学生尽心严格的训练,让他们自由的表达。作文不仅是运用语言文字的一种练习,也是学生学会做人的一种记录。同时还指导了老师该如何批改学生的作文,原则是多就少改,只求改通、不求改好。并提出批改作文必须要有眉批和总评,这样才会有针对性的指导。言而总之:语文课,要做到三个实,真实、扎实、朴实。一句话:认认真真教语文。

专家头上的光环并未将专家神化,专家是走下讲坛走入课堂的,他用亲身的实践向我们讲述他多年积累的经验。从贾志敏老师的身上,我坚信了一点:实践是第一位的。无论到任何时候,搞教育的人不要离开课堂讲课堂。

走近“名思教研” 感受名师风采

发布时间:2012-10-26 | 点击数: 146 | 【收藏】 【打印文章】

走近“名思教研” 感受名师风采 ——小学语文十年课改成果教学研讨会学习心得

平湖中心小学 刘红英

十二月中旬,我有幸前往深圳体育馆参加了以“名思教研”之小学语文十年课改成果教学研讨会。此次研讨会是一场“教学盛宴”,南宗北派、传统与现代各领风骚。与会教育专家有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有著名教育专家贾志敏、于永正、王崧舟、、孙双金、窦桂梅等,他们上观摩课、作专题报告。大师们深厚的文化底蕴、开阔的文化视野、独特的人格魅力无不给人予深深的震撼。

三天的学习,虽然紧张劳累,但名师们高超的课堂调控能力和娴熟的教学技巧以及诗一般的教学语言,无不让我由衷地赞叹和敬佩。时光指缝间悄悄地溜走,回头看来,真是一次愉快的丰收之旅、精神之旅。

名师们的课堂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课堂教学平实,教学方法具有可操作性。这些课都是平实的课,不像有的公开课很花哨,让人眼花缭乱。于、贾老师虽年逾古稀,但精神矍铄的他们,很难让人猜想出他的准确年龄。大家风范在他们的举手投足间显露无遗。随着课的进展,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手一投足似潺潺的清泉流淌进每个人的心田。躬身板书,蹲着给学生持话筒„„这是什么?这是对学生的爱啊!老师的爱感染学生,熏陶着学生,学生身上也在慢慢生成着这样的爱。他们那简单、清晰,而又毫无刻意雕琢的语言关怀着学生的点滴成长,滋润着学生幼小的心灵。那绘声绘色的朗读让在场的每一位观众不由自主地发出一次次赞叹的掌声;幽默诙谐又带给人们一次次会意的微笑。在不经意间学生们发展了“双基”、理解了文本、升华了情感,进而于老师又给了学生们尽情地表达自己情感的机会,学生们声情并茂的朗读、情真意切的表白、真情实意的描述又将学生们带入文本中,巩固了文本又发展了文本。以至于下课了同学们都不愿离去,留给了学生和听课老师意犹未尽的美妙感觉。

窦桂梅、王崧舟、支玉恒等十几位名师的示范课更是精彩,他们的示范课程真是异彩纷呈,有作文课、有古诗教学、有绘本欣赏、有绕口令教学、有阅读教学„„。他们的教学方法与模式各有千秋,教学经验更是丰富多彩,可以说此次学习给教师们上了一节节十分精彩的示范课。小语会会长崔峦指导性的发言更是字字玑珠、铿锵有力,他为课改十年做了精辟的总结:有成功也有不足。为我们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新的方向!

1、教师要有比别人更为广博的知识积淀。天文地理不要样样精通,但最起码要知道那么一二三四。新课改的教材,知识非常丰富。如果我们老师没有一点东西,怎么能上好语文课?这样的课堂又怎么能吸引学生?学生学起来那不是枯燥无味吗?又怎么能得到好的效果呢?

2、教师要有诗意的语言,诗意的情感。在课堂中充分地体现诗意情感,诗意的语言。也就是我们在课堂上要多向学生做范读,尤其是低年级的教师,更多地范读,可以让学生在听老师的范读中学到朗读的技巧,诗意的语言,久而久之,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朗读的能力,进而提高语文阅读水平,提高语文诗意感。说到诗意感,现在使用的教科书中,包含着丰富的诗意情感,只有我们自己有着丰富的诗意情感,我们才可以把这种情感传递给我们的学生,也只有我们的学生自己有了这种诗意情感才能够更加促进我们孩子对语文的理解与感悟,才能谈到有自己独特的诗意语言,诗意情感。

3、教师要有不竭的动力。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把读书作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甚至把读书作为生活中的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在读书时我们一定要做到不拿笔不看书,消化所读的内容,也是一件有益的事。试想:一个不爱学习的教师,能教出爱学习的学生吗?课间,在和于永正老师交流时,他说他最喜欢读文学书。试想,这样一位大师级老师都喜欢读书,难道我们就不应该多读点书吗?

4、教师要充满爱心,要宽容大度。能容纳学生的错误,多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看问题。用我们的激情来感染每一位学生,用宽容的心来宽容每一位孩子。正像孙建峰老师所教的课文一样,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滴血的心,一颗宽容的心。

总之,此次深圳之行让我收获很大,大师们的课不仅仅教给学生知识,更教给学生一种理念,一种思想;只有提高我们小学语文老师自身素质,才能更好的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使自己的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让语文因“我”而精彩——参加“山东省小学语文名师特色教学研讨会”有感

(2012-11-10 19:34:26)转载▼ 标签: 分类: 研修学习

语文名师 特色教学 体会感悟 教育

金秋十月,在巍巍泰山脚下,来自省内、省外各地的小语界的诸多同行们齐聚一堂,参加山东省小学语文名师特色教学研讨会。我有幸成为了与会中的一员,倍感幸运、幸福。韩兴娥、党照虎、刘岩林、孟强、孙艳霞、杨昱婷等六位名师的精彩课堂,教学特色经验介绍,让我受益匪浅。

名师有道 大道至简

“名师”这个概念,让我在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荣誉、荣耀,而是获得这个称号的过程以及老师们辛勤地付出。大量的阅读,勤笔不辍,积极实践,迎困难而上,在坎坷中前行,从失败中汲取经验,执著地坚守教育理想,构成了成为名师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六位老师的“名师”历程也正是如此。从六位老师的特色经验介绍中,从评课互动研讨环节中,从参加论坛研讨的校长、教师口中,让人体会其成为名师过程的艰辛,感受到他们对教育理想的不懈努力与追求,六位名师的精彩课堂,折射心灵世界,浓缩人生精华,散发人格魅力,凸显生命价值,是他们知识、文化、学识、沉淀积累的结果和表现。名师们精湛的教学技艺来自于不舍昼夜、不知疲倦、不计得失的苦苦追求。名师们光彩照人的背后,是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如一日的耕耘、积淀的汗水,是十年磨一剑的心血。我们从中要学的,是他们从体现教育理念的那些事做起,无论大事,也无论小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放弃,不抛弃,持之以恒。我们要向他们学的,是那种勤奋,那种嗜书如命的精神,那种潜心钻研的求知态度。

“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由此我想,我们每个人的课也应该烙下自己独有的痕迹。因为你就是你,没有人可代替。个性张扬的老师,可以打造富有激情的课堂;个性细腻的老师,打造温馨的课堂,个性幽默的老师,打造轻松的课堂,个性丰富的老师,打造完美的课堂。所以,我认为,我们在认真学习名师们的基础上,要善于发掘自己的优势,凸显自己的特点,形成自己的个性。

大道至简,道法自然。从名师们的成长历程中,让我感到,认准了就坚持做下去,坚信付出总会有收获。

课堂教学 回归本真

六位老师的课堂教学虽各有千秋,但都遵循着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遵循着《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坚持着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回归了本真,有了真正的“语文味”。杨昱婷老师执教的《玲玲的画》一课,教师的识字教学融在了课堂的每个环节中。教师从导入环节开始就围绕着识字教学展开,“端详”的“详”,引导学生:用眼睛认真看、仔细看就叫做“端详”,接着让学生想右边带有“羊”的字,观察这一类字的偏旁并理解。教学会认识的字“奖”时,杨老师联系了生活实际,让学生说说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个字,随而渗透“生活处处可识字”,“做生活、识字的有心人”的思想意识。杨老师还把诸多的字放在了具体的语境中,放入了具体的句子中,做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统一,把识字教学真真正正地落到了实处。

刘岩林老师执教的《珍珠鸟》一课,紧紧围绕“教师、学生、文本、编者”四者之间的对话展开。“请你写《珍珠鸟》,你想写什么内容?”、“品一品作者的用词之妙,这些词对你的作文有启发吗?”、“品味原文,如果让你改编,你认为哪些句子需要留下?”……这样开放性的问题、对话式的教学,在刘老师的课堂上随处可见。体现出了“大语文”的观念,由“教教材”变为“用教材教”,使学生站在了更为广阔的语文背景下,开阔了视野,锻炼了语文基本能力。

党照虎老师执教的《军神》一课,把“生本高效”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在课堂上展现得淋漓尽致。补充有关刘伯承的事迹资料,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深入了解人物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轮流读课文时,党老师通过对学生朗读的针对性评价,引导学生感悟如何读文,体会如何掌握朗读的节奏。党老师抓住了课文的集结点:刘伯承做出了哪些常人做不到的事情?牵一发而动全身,直奔了文本重点。并引导学生重点品味“抓”字,进行换词理解、看影片视频理解,把学生的情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一步步推向了高潮。党老师既注重了文本的“达意”,又突出了文本的“达言”,让学生领悟文本在写作上的特点:“细节”、“衬托”、“对话”,进而渗透文本突出的写法。而课堂最后的《三国演义》七十五回“关云长刮骨疗毒”的片段,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知识积累,激发了学生强烈的读书兴趣,使课堂教学逐渐走向了“高效”。

特色千秋 因“我”精彩

六位名师的教学经验各具特色,都有自己的语文教学思想,在一步步的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课堂教学有了“自己”的烙印,让我们欣赏到了不同侧重、异彩纷呈的语文课堂教学。

韩兴娥老师的“课内海量阅读”,让学生们踏上了阅读的快车道,尽情享受着阅读的乐趣。韩老师的“海量阅读”有明确的体系,从“入学教育”开始,一直到小学低年级、中高年级,该学些什么,怎样去学,都有一定的内容和目标。“三个星期教完拼音”,然后把拼音当作识字阅读的工具,用到时像查字典一样一次次去寻找,用韩老师的话说,寻找的过程就是熟悉的过程。学拼音的第一课即为认识自己名字中的拼音。“袖珍童谣”、“成语儿歌”、“名句教学”、“三字新童谣”、“韵语识字”、“文言教学”、“作文教学”、“顺口溜”、“诗词欣赏”等,韩老师带领学生在她的“海量阅读”的世界里自由翱翔。杨昱婷老师的“圆融教学”,不设臵界限分明的教学板块,每一步都顺应孩子的“即时思维”所需,情感所求自然推进,让“语文与其他学科”融为一体,“学习与生活”融为一体,“识字解词”融为一体。

刘岩林老师的“语文对话阅读”,倡导民主平等、合作探究、多向互动、灵动生成的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出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孙艳霞老师的“实用语文教学实践”,提出了自己的“实用语文观”,即:教语文、学语文、用语文,语文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用于阅读。用于表达、用于做人”。

孟强老师的“一二三教学主张及实践”,在课堂上创造性地运用“举一反三”、“积极词汇”、“词串教学”、“语境练笔”等形式,引领学生学用语言,坚守着语文的本真。

党照虎老师的“生本高效课堂”,让我们领略到了党老师的语文课堂简单而厚重,自然而灵动,在一定时间内实现了教学效益的最大化,这样的“生本高效”铸就了党老师课堂的灵魂。

扎根于踏踏实实的课堂,致力于回归本真的语文教学,坚持走自己的特色语文教学之路,六位名师带给了我们别样的精彩。

想起了窦桂梅老师曾说的:“语文老师站在台上,你就是语文;语文老师站在学生中间,你就是语文的化身。”我为自己我为自己是一名小学语文老师而感到幸福。

让语文因“我”而精彩!

2011年12月22日

语文课堂的魅力来自何处?——谈观摩省名师课后的感受

分享到:

收藏 推荐

聆听了省名师开出的六节精品展示课后,我真正享受了一顿丰盛的精神大餐,大有脱胎换骨之感。我感叹,感叹于名师们的活力四射,激情洋溢;我敬佩,敬佩于名师们的旁征博引,独树一帜……太多的感叹,太多的敬佩,最后归结,归结到思考中的沉寂,沉寂中的收获,收获后的喜悦和行动。本人对省名师展示的这六节精品课进行深入思索之后,发现“激情、活力、独创”是语文课堂真正魅力之所在,下面结合具体课例分别阐述。激情于漪老师曾经说过:“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灵魂,它并非是没有感觉的工具。翻开用汉字写成的一页页书,你会惊喜地发现自己已步入画廊。民族的语言文字是本民族的文化地质层,它无声地记载着这个民族的物质和精神的历史,爱自己的民族就应对母语倾心热爱。”正因为语文蕴含着太多太多人类的情和意,承载着很厚很厚的民族文化,故语文老师非用自己血肉之躯迸射的一股激情演绎语文课堂不可,只有这样才能与语文这门厚重的学科相谐和。这也是语文课与社会课、思想政治课的本质区别。语文课是用生命在歌唱,以人的灵与肉在舞蹈!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杭州外国语学校、省教坛新秀刘飞耀老师在执教《土地的誓言》时的配乐深情朗读,立刻就......(本文共计2页)[继续阅读本文]

培育名师 受知启智——育师启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活动

(2012-11-12 19:52:33)九月下旬,在“风筝之都”潍坊,有幸参加了“育师启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活动”。窦桂梅、魏星、宋运来、陈延军、吴琳五位著名的小学语文教育专家、语文特级教师展示了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引领参会教师“处于老师的位置,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的需要,从而最有效地施教,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五位老师各具特色、富有个性的课堂教学,让我及与会的每一位教师开阔了眼界,提升了教育理念,欣赏了名师基于新课程教育理念下的现代语文教育思想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魏星老师执教的《清平乐·村居》一课,充分体现出了新课标下语文课堂的转型,引导学生抓住词中的“醉”、“剥”、“卧”、“相媚好”、“无赖”、“喜”等词语,来体会作者对语言文字的运用,特别是“醉”字,魏老师进行了适度的延伸,让学生通过作者在不同词中对“醉”的运用,在脑中呈现出了辛弃疾立体、鲜活的形象。正如魏老师在讲座中所说的: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的转型要做到四点:以最接近学生的起点走向最远的终点;以最主要的问题拉动最丰富的感悟空间;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获得最有分量的收获;以最契合的语言文字的规律找到最合适的教学方式。

宋运来老师执教的《童漫作文·笑口难开》,诠释了“童漫作文”的新概念。宋老师以《神笔马良的故事》为例文,引导学生“学着说话”、“学会运用概括性的语言”、“说话要有根有据”。宋老师认为,在习作中,只有“说好了”,才能表达得细致、准确。接着,宋老师出示“漫画”,让学生观察、想象,画面上的蜗牛、狮子、蛇等动物要让马良画什么,动物们和马良都会说些什么,学生以此进行习作。宋老师又展示出了多幅有意思的漫画,传达着这样的讯息:寥寥几笔的漫画,就可为学生提供出丰富的习作素材,激发学生无尽的想象,从而更快地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正所谓:每种作文主张皆有存在的理由。

陈延军老师执教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写作顺序,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对比”、“拟人”、“比喻”等,并引领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陈老师这样认为:学语文,要学会欣赏表达。教师通过补充季羡林先生的资料,实现了与文章作者间有效的对话。

吴琳老师执教《去年的树》一课,呈现了“落实新课标,提高读写能力”的主题。在课堂上,重视了写字训练,重视了识字教学,重视了学生的阅读感受,重视了学生读书,吴老师和学生在文本中慢慢地走,细细地品味,发现了别人不曾留意的细节,带领学生走到了阅读的高处。

窦桂梅老师执教的《牛郎织女》一课,带给了我诸多的震撼与思考,名师不愧为名师!名师打造的课堂堪称经典!当我一遍遍地品味所快速记下的课堂实录时,一次次地欣赏课堂视频录像时,不禁陶醉于窦老师的课堂中,为她的个性,为她的学识,为她的人格魅力所痴迷,所倾倒。用窦老师的五句话来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一)什么样的文本上出什么样的味道

《牛郎织女》一课的体裁为民间故事,窦老师上课伊始就给学生明确:本节课要从体裁上来聊聊这个故事。接下来引导学生品味这则民间故事,“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了解民间故事的写法及特点:朗朗上口、想象、情节、悬念、线索、情感、离奇、语言连贯、超越现实„„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特点均是学生在窦老师的引导下自己总结出来的。

为了让学生对“民间故事”这一体裁有更深地了解,窦老师延伸至“四大民间爱情故事”:“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牛郎织女”,以“读书报告单”中填空的形式,让学生填写男主人公、女主人公、出现的反面人物、结局等内容,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民间故事的结构、写法。特别是学生对“四大爱情故事”结局的配乐朗读,把民间故事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窦老师说:民间故事具有民间性、随意性、口语化。而这节课,窦老师以“聊”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教师语言口语化,比较放松、随意,上出了民间故事的“味道”。

(二)绕不开的敏感话题——爱情

《牛郎织女》一课的主题是“爱情”,窦老师说这个话题和孩子们不好聊,因为它是个敏感的话题,但它会伴随孩子们的一生。在这节课上,窦老师和学生们就这个话题通过“聊”而尽情地展开。

例1: 师:请你重复一下你上课伊始提出的疑问。

生1:现在的人找对象都看重车子、房子、票子,织女为什么会嫁给贫穷的牛郎?

生2:织女见牛郎善良、勤劳。生3:他们是一见钟情。师:织女钟的什么情?

生4:勤劳、善良,有了勤劳就有了车,有了善良就不变心。

例2: 窦老师组织学生进行“情境演义”,找几位学生扮演织女和其他的几位仙女,通过其他仙女对织女不要嫁给牛郎的劝说,来体会织女的“决心”和她的“爱情观”。

例3: 窦老师播放黄梅戏《夫妻双双把家还》,和学生一起和唱,勾勒出了爱情的温馨和美好。

例4: 窦老师让学生想象牛郎织女“搭桥相会”的场面,织女和牛郎分别会对对方说些什么,我们对牛郎织女说些什么,并适时出示有关诗句,营造出了浓浓的“相思”氛围。

例5: 聊到最后,窦老师又出示了“思考与感言”,即“对爱情,有新思考要发问?对现实,有新感觉要发布?”

师:有了这样的爱情故事,我们才知道考验、抉择,活着才这般有意义。

生1:只要你不离不弃,我就生死相依。

生2:我向往牛郎织女这样的爱情。

窦老师和学生们一起走过的文本,聊过的话题,不由让我感慨万分:虽然学生们对爱情的认识还很肤浅,有时说的还不那么到位,但这节课所“聊”的话题,会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产生多么深远的影响啊!

(三)发问要有接招的能力 在窦老师执教的这节课上,学生的问题层出不穷,在原有问题的基础上不断质疑,不断生成新的问题,窦老师自己说:“有的问题超出了我的想象”、“提出一个高质量的问题是学习智慧的结晶”。让学生发问,窦老师的记忆力和“接招”的能力真的是让我佩服有加。在课堂“聊”的行云流水中,她会寻找、等待合适的时机,解决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并且是哪位学生提出的她都清清楚楚地记得。

回想自己的有些课堂,也让学生进行质疑,也像是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但质疑过后的几句表扬后,接着就回到自己设计好的教案上去,直到课的结束,也不会问一下学生问题解决了没有。

窦老师说:“如果时间允许,这节课还可以再追问许许多多的问题”、“堂堂要让学生质疑,要给学生充分的空间”,窦老师“接招”的能力足以让我们学习。但,这绝不是学来的,是刻苦锻炼、不断努力提高的结果。

(四)要基于文字去了解人物

窦老师说:教师是文本人物的第二次再造。

和学生聊“牛郎和王母娘娘”的关系时,学生用“水深火热”、“对立”、“狠心”等词来形容,认为王母娘娘是典型的反面人物。窦老师出示了这样的内容让学生理解补充:

()的王母娘娘 从此,牛郎织女只能隔河相望。王母娘娘允许他们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相见„„

让学生齐读这段话后,教师追问:你怎么看王母娘娘? 生:还是有人情味的。师:为什么这样说? 生:还能允许他们相见。师:补充吗?

生:王母娘娘也是执行天条,但她已是法外开恩了。师:这就解决了大家刚从提出的问题:为什么王母娘娘趁牛郎不在家时去抓织女。

生1:怕牛郎太伤心。生2:王母娘娘不忍心看到牛郎和织女分别的悲惨的场面,怕自己下不了手。窦老师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对人物的评价要基于文字,作客观的评价。多角度去思考,多方位去认识,多元化去感悟。

(五)教师的“放下”才会使学生“放下”

“放下”,这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个词,窦老师所说的“放下”,不仅体现在了课堂上,还体现在了她的品性上。

当时我怀着无比期待、无比激动的心情等待窦老师到来上课时,几个人走到了台上,有指挥学生的,有打开电脑调试课件的,还有本次活动的主持人等,我在搜索,哪位是窦老师呢?和同事一时认不出了。终于,台上只留下了一个人,不用说,她就是窦桂梅老师了。黑红相配的上衣,一条牛仔裤,后脑勺扎着低低的辫子,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这就是著名特级教师、博士,现任清华附小党总支书记、校长的窦桂梅老师???我一时回不过神来。

在窦老师的的讲座中,窦老师解开了我心中的那点疑问:“作为一名来上课的教师,我必须要先放下,放下特级教师的架子,放下清华附小校长的身份。只要学生喜欢,老师的放下才会使学生放下„„”

好一个“放下”,让我切实地领略到了窦老师的风采、人格魅力。因为放下,窦老师从不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因为放下,道出了做人、做学问最应该具有的态度;因为放下,学生的学习才会如此得投入;因为放下,学生在“聊”中的畅所欲言才成为了必然;因为放下,学生在课堂上有了生成,还有了生长。全因了“放下”!

贾志敏作文教学校园一角实录 篇5

贾老师:我们是大自然的主人,我们热爱大自然。我们置身于美好的大自然环境中,用手中的笔把美景写下来,告诉别人,让别人也分享幸福,是十分有意义的。怎样写景呢?首先要去观察,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手摸,有时还需要用嘴去尝一尝。其次,还要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做到情景交融。

我们的校园很美,有花有草,有树有木。我们一块儿去校园走走看看,去寻找校园里的“美”。

(贾老师带领同学们来到一棵大松树下)贾老师:这是一棵雪松。我们一起对它进行一番考察吧!它位于什么地方? 学生甲:它位于操扬的西北角。贾老师:它像什么? 学生乙:它像一座宝塔。

学生丙:它像一把收拢的大伞。贾老师:颜色呢? 学生乙:墨绿的。

贾老师:你们用手去碰碰看,有什么感觉? 学生甲:要扎人,扎得手心很疼。

贾老师:它似乎在告诉人们,你们可不要碰我呀!如果把它当作人,它像谁? 学生乙:像哨兵。

学生甲:像慈祥的老人。

贾老师:让我们去看看美丽的花坛吧!(贾老师带领同学来到花坛前)贾老师:我们的校园里一共有四个花坛。我们先看这个大花坛吧!花坛里栽着些什么花,你们都认识吗? 学生丙:我认识,这是月季花。贾老师:颜色呢? 学生丁:有粉红的、深红的、朱红的„„ 贾老师:让我们再去看看喷水池吧!(贾老师带领同学来到喷水池边)贾老师:喷水池呈什么形状? 学生甲:像梅花的形状。贾老师:水池里的水怎么样? 学生甲:水很清,清澈可以见底。水里还有几条金鱼在戏水。贾老师:三座假山各像什么? 学生乙:有的像要展翅飞翔的鹰,有的像盘坐着的老和尚。学生丙:有的像一条竖着的鳄鱼。

贾老师:像什么全凭自己的想像。如果老师出一个题目:“校园一角”,让我们写作文,有兴趣写吗? 众学生:有。我们有材料写的。

贾老师:我们先要看清题目,看懂题目的要求。既然是“校园一角”,那么绝不是要我们写校园的全部,只是要我们写校园的一个局部,一个角落。至于写什么,由你自己决定。你应该选择你熟悉的、喜爱的内容。因为你熟悉它,因为你喜爱它,你就比较了解它,写起来比较得心应手。比如,怎样写校园里的那棵大雪松呢?可以先交代一下它的位置,它的形状,再写它的颜色;这是写它的静态。也可以写它的动态,即当风轻轻吹过,松树是怎么摇动的,发出什么声响。你如果想像丰富一点的话,可以把它比作一个人,他怎么跟你说话的?说了些什么?„„如果你把这些内容有条理地记录下来,就是一段美好的文字。你们试着写一写吧!(学生习作后交流)学生甲:许多人一跨进我们的学校,都会惊讶地说,“这个校园真美丽,真整洁。”的确,我们的学校有高大的教学大楼,有昂首挺立的松树,还有花坛。花坛呈L形的„„

贾老师:你们都听到了,他写得很努力。可是他这么写有什么缺点? 学生乙:他先写了教学大楼,再写了松树,然后写花坛。我认为前面话可以都不写,开门见山地指出:校园的南边,是一排美丽的花坛。

贾老师:我完全同意你的看法。我们平时说话要简明扼要,写文章更要这样,不要绕弯子,绕了半天才说到正题上去。建议你采纳这位同学的意见。

学生甲:校园的南边是一排美丽的花坛。花坛不高,用白底红花的瓷砖砌成„„ 贾老师:砖头一块一块地向上垒叫“砌”。这里该这么说,“花坛不高,四周贴着白底红花的瓷砖。”

学生甲:„„花坛不高,四周贴着白底红花的瓷砖。第一个花坛里栽着菊花和一串红。秋天,一串红开了„„

贾老师:如果这么说,似乎更贴切些:“现在正值秋天,一串红开得十分茂盛。” 学生甲:现在正值秋天,一串红开得十分茂盛。远远望去,火红火红的,胜似春光,真是名副其实的一串红。菊花也争相开放„„ 贾老师:应该是“竞相开放。”

学生甲:„„菊花也竞相开放,有白的,有黄的,有粉的,形态各异,绚丽夺目。第二个花坛里栽的是蔷薇,有些是粉红的,有些是深红的;有的风华正茂,有的则含苞待放。当你凑过近闻一闻,顿时芬芳扑鼻„„ 贾老师:“当你„„”这是假设。不如改成“我凑近它一闻,啊,芳香扑鼻,香气袭人。”

学生甲:„„我凑近它一闻,啊,芳香扑鼻,香气袭人。第三、第四个花坛里相继种着白玉兰„„

贾老师:将“相继”改成“分别”。

贾老师:为什么第三、第四个花坛就这么一笔带过 学生乙:有详有略,突出重点。

贾老师:对。作文还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用面面俱到。继续念下去。学生甲:„„我们校园的花坛,一年四季,繁花似锦,花草欣欣向荣,群芳斗艳„„ 贾老师:冬季的花坛里也能“繁花似锦”吗建议你这样改,“我们校园里的花坛,像个万花筒,一年四季不断变幻着,初春,欣欣向荣;盛夏,群芳斗艳;深秋,繁花似锦;即使到了隆冬,它还是那么生机勃勃。”

学生甲:„„我们校园里的花坛,像个万花筒,一年四季不断变幻着,初春,欣欣向荣;盛夏,群芳斗艳;深秋,繁花似锦;即使到了隆冬,它还是那么生机勃勃。花坛只是校园的一角,它却把咱们的校园点缀得异常美丽。贾老师:“点缀”用在这里十分恰当。结尾很好,小结全文,点明中心。学生乙:我写的是“喷水池”。

在我们校园的西北角,有一个喷水池„„ 贾老师:点出喷水池的位置。学生乙:喷水池呈梅花形„„ 贾老师:写出了喷水池的形状。

学生乙:许多高低不平的假山耸立在里边„„ 贾老师:马路可以说“高低不平”,假山也能这么用吗?这四个字中须换一个字就行了。换哪个字?另外,“耸立”用在这里也不妥。学生乙:高矮不平。贾老师:不对。学生甲:高低不一。

贾老师:比原来好一些,但是还不贴切。学生丙:高低不等。

贾老师:对。一字之差。意思迥异。这样写可以使假山显得高一些。把“许多”删去,“耸立”改成“竖立”。前面要把假山写得高一点,后面要把假山写得低一点。

学生乙:高低不等的假山竖立在里边,假山表面凹凸不平,上面有些小洞„„ 贾老师:“小洞”改成“小孔”。学生乙:上面有些小孔,左看假山是一个样子,右看假山又是一个样子,真是“远近高低各不同”啊!„„ 贾老师:这句话引自哪首诗? 学生乙:是《题西林壁》中的诗句。贾老师:“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写的。请你继续念下去。

学生乙:假山长满了绿色的青苔,并且放了几盆美丽的花„„ 贾老师:两个句子没有递进关系,因此不必用“并且”;“放了”改成“凸出的地方放着”。

学生乙:假山上长满了绿色的青苔,凸出的地方放着几盆美丽的花。池中的水清澈透亮,水里的鹅卵石清晰可见„„ 贾老师:把“水里”改成“水底”。

学生乙:„„水底的鹅卵石清晰可见,大小各异,颜色不一。小金鱼在这清澈的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动着。其中有一条特别可爱,在金黄色的小身子后面长着一条大尾巴„„ 贾老师:“长着”改成“拖着”。学生乙:拖着一条大尾巴,在水中甩来甩去,游动起来,一摆一摆,好看极了„„ 贾老师:这部分写得有些口罗嗦,建议你改成:“那些金黄色的小金鱼甩着大尾巴在清澈见底的水里游来游去,可爱极了。”继续念下去。学生乙:有时候,喷水池里的水会像一股清泉喷出来„„ 贾老师:“有时候”指代不清。能不能换个说法,讲得清楚一些!学生乙:当贵宾光临我们学校的时候„„ 贾老师:这样一改,意思清楚多了。“喷水池里的水”会喷出来吗?到底是从什么地方喷出水来的?看清楚了吗? 学生丙:是从假山顶上的喷水管里喷出来的。贾老师:对呀,请你改一下。学生乙:„„当贵宾光临我们学校的时候,从三个假山顶上的喷水管里喷出的水形状不一,有的像凉亭,有的似柳枝,有的如瀑布„„ 贾老师:三个比喻句,用上三个不同的比喻词“像”“似”“如”,词语有变化,很好。

学生乙:„„同学们都喜欢在喷水池前欣赏美景,交谈玩乐„„ 贾老师:“同学们”改成“我们”,这样一改,把“我”也放进去了。前边交代过喷水池呈梅花形,因此,没有前后左右之分了,得将“前”改成“边”;“欣赏美景、交谈玩乐”改成“逗留、交谈、玩耍。”

学生乙:„„课间,我们都喜欢在喷水池边逗留、交谈、玩耍。贾老师:很好,写得有声有色。还有谁要交流? 学生丙:我写的是雪松。贾老师:请你念吧

学生丙:在我们校园的西北角,有一棵青翠挺拔的雪松。树干是灰褐色的,树皮斑斑驳驳,好像一位百岁老人额头上爬满了深深的皱纹„„ 贾老师:把“爬满了”删去,“一位”也删去。

学生丙:好像百岁老人额头上深深的皱纹。雪松的树干笔直,有三层楼那么高,树冠下面大,上面小,顶是尖尖的。近看像一座绿色的宝塔,远看像一把收拢的大伞;再远点看,它像一支绿色的、笔尖朝天的笔。它的树叶是针叶,又短又尖,硬硬的,针叶长得非常茂盛„„ 贾老师:把“长得”圈去。

学生丙:针叶非常茂盛。你知道它的针叶有什么用处吗?„„

贾老师:这是设问句,自问自答,引出下文。使文字严谨,语气连贯。学生丙:原来针叶是用来储藏水分的。据说,雪松可以活到一百到三百多岁呢„„ 贾老师:把“一百”删去。学生丙:雪松可以活到三百岁呢雪松虽然没有擎天树那么高大,也没有梧桐树那么粗壮,可是无论在赤日炎炎的盛夏,还是在大雪纷飞的隆冬,它总是昂首挺胸,郁郁葱葱。每当微风吹过,它就发出一种亲切的声音„„ 贾老师:“亲切”改成“沙沙的”。

学生丙:它就发出一种沙沙的声音,仿佛在说:“舒服,舒服。”

早晨,同学们来到校园里时,雪松就像一位好客的主人,伸出双臂„„ 贾老师:“伸出”改成“张开”。学生丙:张开双臂,热情地说:“小朋友欢迎你们来探索知识海洋的奥秘;傍晚,同学们离开校园时,雪松又像一位慈祥的老人张臂举手,谆谆嘱咐:”孩子们,做完功课,早点休息,明天还要学习呢”

贾志敏童话作文听课记录 篇6

授课时长: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授课人:贾志敏

授课内容:话题作文——童话《谁动了我的核桃》 授课流程:

一、导入

1.提问学生:我们学过的童话有哪些?(生:《皇帝的新装》、《两个名字》等等)2.讲述《两个名字》,得出童话的三个特点:(1)生动的故事;(2)鲜活的人物形象;(3)告诉做人的道理。并结合时事对每一条进行讲解,让学生领会其中精髓。

3.引出:要想写好童话的条件:(1)丰富的想像力;(2)语言要有依据。

二、听写故事开头片段,引出故事时间、人物角色、起因。1.师出示松鼠图片,明确故事主人公。提问:谁来说说松鼠? 2.生答(短句或段落)。师把十一个同学的发言整理成了一段通顺的话复述出来。3.师提问:如果让你在“松鼠”前加上一个修饰语,你认为是什么样的松鼠? 生互相交流后回答——活泼、可爱等。

4.老师听写故事开头片段

(一)的四句话(点四个同学到黑板上写),提醒学生书写格式正确、字迹工整,师边听写边评价。()松鼠一家忙着采集松果。

()冬天快要到了,枯黄的树叶纷纷飘落下来。()小松鼠高兴得说:“哈哈,今年过冬咱们不用愁了!”()仓库里堆满了小松鼠最爱吃的核桃。

5.指个别学生读,引导学生通过生动地朗读来体会课文内容。6.让学生给这四句话标上顺序,指学生按顺序读。7.不看这四句话,让学生说说刚刚听写的内容。8.听写故事开头片段

(二)一天早上,小松鼠到仓库里吃核桃,结果发现仓库里一个核桃也没有了。他连滚带爬的喊着:“不好啦,不好啦,仓库里的核桃全被偷走啦!”开始写。教师巡视,纠正标点,点名学生读。

三、根据生活经验,启发学生大胆想象是“谁”偷走了核桃,续写童话。学生大胆想象——狐狸、猴子、蚂蚁等等。

四、出示故事背景

师:我告诉大家核桃哪里去了。北京景山公园的野生松鼠,偷走核桃的不是小松鼠,是人!(课件出示报纸新闻,标题是《小松鼠过冬核桃被游客偷走》《朋友你动了小松鼠的核桃吗》„„)

五、引导学生想象被偷走核桃的松鼠的结局。

六、布置作文:给大家40分钟的时间来写,想象要大胆、合理;题目要醒目。400字以上。

个人点评:

一、可取之处

1.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贾老师在让学生把握童话特点这一环节上,不是泛泛的出示童话的特点,而是每读一条,便仔细的讲解一番,更结合了时事,使学生真正领会其中精髓。

2.课堂上随机引导简单、有效、流畅。在让学生描述松鼠这一环节时,刚开始的时候,学生说的都是短句。后来,一个学生说了完整的一句话。贾老师及时引导:“没有一个学生像他那样,说的长,说得多,说的丰富。请你再说一遍。”这样一来,教师通过自己的评价告诉了学生说话要具体完整,有内容。“请你再说一遍”其实是给了其他学生示范的作用。同样的教案,为什么会上出不同的效果,关键在于教师细节的处理。

3.课堂引导注重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这堂课的主要内容是童话的写作,丰富的想象力是写好童话的条件之一。教师先引导学生想象松鼠的特点,再想象是谁偷走了核桃,学生想象天马行空,教师在一旁适时地纠正指导如何大胆且合理地想象,例如:学生想象是蚂蚁偷走了核桃,老师说:“想象要大胆,但也要合理。蚂蚁是能从小缝隙里钻进去,但怎么出来呢?蚂蚁能出来,核桃那么大,怎么出来呀?”最后想象如果松鼠没有了核桃会有怎样的结局,学生各抒己见甚至起了争执,老师认为没有什么应该不应该,都可以,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4.以读代讲运用得到位,形式多样。作文课的教学通常是以讲、写为主,贾老师在“讲”的过程中突出了学生“读”的重要性,在读句、段的过程中非常注意进行朗读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当学生培养出一定的语感之后,奠定了写作风格和感情基调,写作起来才更游刃有余。所以说,“读好”对于“写好”是大有助益的。

5.鼓励语言幽默。读句段的时候有一个同学读得很生动,贾老师鼓励他:“你读得很好,我要奖励你,就奖励你再读一遍吧。”把在场的学生和老师都逗乐了。可见一个老师的智慧和幽默对于课堂语言的重要性。

二、改进意见

1.课文的开头内容先由老师读,学生听写,然后学生再朗读、揣摩、书写,老师纠正朗读语调、字迹和格式问题。我认为既然是教授作文的写作方法,听写的部分过多了,应该还是以引导学生写为主。

上一篇:如何办理养老保险的异地转移下一篇:互联网绿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