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教案

2024-07-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6)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教案(共11篇)

(6)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教案 篇1

“ 四则运算”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四则运算是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全部过程。其内容占小学教学知识的主要位置,可见计算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活素材,把解决问题与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将探求解题思路与理解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确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再求什么,又用什么方法计算;最后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感受混合运算顺序的必要性,掌握混合运算顺序。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1、以解决问题为载体,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运算顺序的合理性为目标。解决问题题型的训练是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例1的数量关系分析比较简单,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例题的重点放在列综合算式和运算顺序上,当学生列出综合算式后,要弄清每步算式列出的依据及表示的实际意义,先算什么?为什么要先算?再算什么?通过说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并且在例1教学完后不小结“只有加减的混合算式要从左往右的运算顺序”,在例2教学完后一起观察发现,这样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同时学生对综合算式不陌生,但是对脱式计算却很陌生,要规范递等式计算书写格式。

(6)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教案 篇2

一、经历构建概念过程, 渗透分类思想

当学生学习了平角、周角的概念后, 为了让学生对角有更深入的理解, 必须对角进行分类, 理清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因此, 学生根据角估认角的类型, 从而加深对角概念的理解。学生通过对角的测量来修正角的类型, 形成根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平角、锐角、钝角和周角的策略。学生对下列角自主估认、测量、分类后, 进行交流并汇报。

生1:∠1和∠6是锐角, 因为这两个角比直角小。经过我的测量, ∠1的度数是45°, ∠6的度数是50°, 我的估认与我的测量结果相同。

生2:∠3是平角, 因为平角的两条边在同一直线上, 与量角器经过中心点的0刻度线完全重合, 度数是180°。∠5是周角, 因为周角是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一周所成的角。当周角的一条边绕它的端点旋转到同一直线上时形成平角, 这时正好是180°;再旋转到两条边重合在一起时, 等于2个平角, 所以∠5的度数是360°。

生3:∠2和∠7是钝角, 因为这两个角比直角大。经过测量, ∠2的度数是120°, ∠7的度数是130°。∠4是我的估认与实际测量不相同的, 我估认∠4是锐角, 经过测量发现∠4是直角。

生4:我想补充∠7不需要测量也能知道度数, 因为∠6和∠7形成一个平角, 已测得∠6=50°, 所以∠7=180°-∠6=180°-50°=130°。因此, ∠1和∠6是锐角, ∠4是直角, ∠2和∠7是钝角, ∠3是平角, ∠5是周角。

生5:我和同桌通过填表的方式来研究角的分类。

生6:我还知道各角之间的关系, 因为锐角<90°, 直角 =90°, 90°< 钝角 <180°, 平角 =180°, 周角 =360°, 所以, 锐角 < 直角 < 钝角 < 平角 < 周角。

生7:我想补充生6的各角之间的关系, 1平角 =2直角, 1周角 =2平角 =4直角。

要对角进行有效分类, 确定分类标准是至关重要的。学生经历估认角的类型、测量角的大小后再根据角的度数对角进行分类, 逐步概括并形成角的概念。正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所指出的那样:“通过多次反复的思考和长时间的积累, 使学生逐步感悟分类是一种重要的思想”。

二、经历估量、测量过程, 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根据给定的角来估计角的度数, 根据角的度数来想象角的大小, 是学生学习角的度量的难点。如何让角的图形与角的度数有效结合?学生一组组地进行观察和比较, 判断每组中两个角的大小 (如图2) 。根据学生的原有认知, 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每组中上面的角比下面的角大一些, 理由是下面的角的边比上面的角的边长。

基于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特点, 学生用一幅三角板拼一拼图2中的每一组角, 判断上面的角与下面的角的大小, 并分别比较∠1, ∠3, ∠5和∠7及∠2, ∠4, ∠6和∠8的大小。学生用三角板拼后进行交流。

生1:我用三角板中的一个小角 (指30°角) 去拼∠1和∠2, 发现∠1和∠2是一样大的。

生2:我也用三角板上的小角去拼第二组中的∠3和∠4, 发现∠3和∠4都含有2个小角。

生3:我是用三角板上的大角 (指60°角) 去拼∠3和∠4, 发现∠3和∠4都是一个大角。

生4:我是用三角板上的小角去拼第三组的∠5和∠6, 发现∠5和∠6都含有4个小角。我的同桌用大角去拼, 发现∠5和∠6都含有2个大角。

生5:我用三角板上的大角和小角都无法拼出第四组中的角, 第四组中的角无法判断。

生6: (边展示边说) 我用两块三角板能拼出∠7和∠8, 先用含有小角的三角板拼直角, 再用另一块三角板的角 (指45°角) 就拼出了∠7和∠8。虽然我知道∠7和∠8一样大, 但我不知道∠7和∠8的度数。

师:角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生1:经过比较, 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生2:角是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 因为射线的一端可以无限延伸, 所以, 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长短无关。

生3:我发现∠1含有一个小角, ∠3含有两个小角, ∠5含有四个小角。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张开得越大, 角越大。

师:经过同学们的观察与比较, 得出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叉开的大小, 叉开得越大, 角越大。请同学们再比较∠1, ∠3, ∠5和∠7四个角的大小, 有多大, 大多少?

生1:∠3的度数是∠1的2倍;∠5的度数是∠3的2倍, 是∠1的4倍;∠7的度数是∠1的4倍多一些。因此, 这四个角的大小是∠1<∠3<∠5<∠7。

生2:用我的三角尺无法判断四个角的度数和大多少, 而我同桌三角尺上的度数能判断这四个角的度数。

生3:用三角板来判断角的大小, 要比对要计算, 不仅麻烦, 而且有的角无法用三角板来判断。比较角的大小, 要用量角器。

学生先估计一幅三角板上各个角的度数, 并量一量各是多少度, 再用量角器测量∠2, ∠4, ∠6和∠8中四个角的度数。学生估计与测量后, 进行交流并展示。

生1:长度标注在直角边的三角尺, 我的估测与测量的结果是相同的, 分别是90°、60°、30°。

生2:长度标注在底边的三角尺, 我的估测与测量的结果有不同的地方, 在估测时, 下面的两个角分别是40°、50°, 实际测量时发现这两个角的度数都是一样的:45°。

生3:经过对一幅三角尺的测量, 我发现开口向右的角一般要看内圈刻度, 开口向左的角一般要看外圈刻度。

生4:经过对∠2, ∠4, ∠6和∠8四个角的测量, 我测量的结果是∠2=30°、∠4=60°、∠6=120°、∠8=135°。我发现∠4比∠2大30°, ∠6比∠4大60°, ∠8比∠6大15°。

生5:四个角测量的结果与我们拼的结果一样, 而且, 我从四个角的比较中发现角可以看作一条射线绕其端点旋转一定度数后形成的图形。

学生6:经过测量, 我现在能比划出30°、45°、60°、90°、120°、135°的角。我能想象出30°、45°、60°、90°、120°、135°角的大小。

三、经历多元作图过程, 渗透类比思想

学生在学习画角知识时, 可以充分利用原有量角的知识和经验。学生不仅经历了画角的过程, 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充分经历类比的过程。如何让学生经历画角的过程, 从而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下列各角 (10°、45°、60°、90°、105°、120°、165°) , 并说说它们分别是哪一种角。学生先自主画角, 再分组讨论, 然后进行展示。

生1:我每个角都是用量角器画的, 因为我们已经学过量角的方法, 所以用量角器画角比较简单。在用量角器量角的时候, 先把量角器放在角的上面, 使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 零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因此, 我在画一个60°的角时, 先画一条射线, 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 零刻度线和射线重合。在用量角器量角的时候, 接着要看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 就是这个角的度数。因此, 画角时, 在量角器60°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然后, 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 通过刚画的点, 再画一条射线。最后, 标好角的符号及度数。

生2:我觉得有的角用三角尺画比较简便, 用三角尺可以直接画出45°、60°、90°的角, 而10°、105°、120°、165°的角用量角器画比较简便。

生3:我除了10°的角要用量角器外, 其他的角用三角板都可以完成, 其中105°、120°、165°的角需要一幅三角板才能画出来。

师:谁来介绍一下用一幅三角板画出105°和120°、165°的角?

生4:画105°角的方法是:利用45°+60°=105°, 可以先用三角板画出一个45°的角, 然后与45°的角共一条边再画出一个60°的角, 这两个角的和就是105°。画120°角的方法与画105°角的方法是相同的, 可以利用60°+60°=120°或者90°+30° =120°来画。

生5:画165°角的方法是:利用30°+45° +90°=165°, 可以用三角板画一个30°的角, 再接画一个45°的角, 然后再接画一个90°的角, 这三个角的和就是165° (如图3) 。

生6:我补充画165°角的方法, 利用45°+60° +60°=165° (如图4) , 我的同桌利用180°—15° =165°也能画165°的角 (如图5) 。

(6)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教案 篇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听、说、认读单词和短语just, size, too, try on, of course。

2.会运用以下句型和同伴进行交流:

―Can I help you?

―Yes.Can I try them on?

―OK, here you are.

―They are just right/too big/too small.

3.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礼貌待人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1.掌握单词和短语just, size, too, try on, of course。

2.会用购物用语:

―Can I help you?

―Yes.Can I try them on?

―OK, here you are.

―They are just right/too big/too small.

教学难点

购物用语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与本课时相关的录音和课件,本课所学的单词卡片。

学生准备:本课所需单词卡片。

教学方法

1.角色表演教学法

教师让学生分角色表演Let’s talk部分的对话,创设英语情景,让学生感受英语的语言氛围。

2.自由会话教学法

学生两人一组根据图片进行问答练习:Can I help you? Yes. Can I try these on? OK, here you are. Oh, they’re too big.在会话练习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运用英语的能力。

教学过程

Step 1: Warm-up

1.教师热情地和学生打招呼问好,做简单的Free talk。

2.两名学生到前面进行自由对话。

3.学生用英语讲故事,然后根据故事内容回答问题。

4.Main Scene

(1)打开课本56,57页,看图回答下面的问题:They are in the clothing store, right?What do they want to buy?

(2)猜一猜for sale的汉语意思。

(3)他们正在购物。(汉译英)

They now.

Step 2: Presentation

Let’s talk

利用学生的学习用品问:Can I help you?学生回答:Yes. I’d like a pen.教师及时给予评价和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教师展示书上的大图,播放一遍课文录音,让学生感受一下对话氛围。

2.教师拿出一双鞋,说:These are my shoes and they are size 38.让学生理解size 的意思。然后接着问:What size are your shoes?引导学生回答:They’re size …多进行几组练习。教师把鞋穿上,然后说:I try them on.Oh, they’re just right.然后领学生读:try them on, just right, 让学生明白它们的意思。

3.教师播放Let’s talk部分的录音并找出购物用语,然后找学生说,教师给予指导。

4.再次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跟读。找学生说一说对话中的人物语言有什么不同。

5.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分角色朗读。

Step 3: Practice

1.高低声转换(游戏)

在游戏开始前,教师在黑板上画两个滑稽的三毛图像(注意随手画,不要太正规)。一个是三毛学生,一个是三毛教师。教师说句子:Can I help you?教师大大声,学生小小声跟读;教师小小声说:Yes, these shoes are nice.Can I try them on?Size 6, please.学生大大声跟读(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读句子的前部分大大声,后部分小小声)。如果学生三次都不错,教师就要拔掉自己(图像)一根头发,但是只要学生错一次,就要拔掉三毛学生一根头发,然后是擦耳朵、眼睛、鼻子,最后是脸。游戏结束时,谁在黑板上剩的五官最多,谁就胜出。

2.同桌之间分角色表演Let’s talk 的对话。筛选出几组上台表演对话,教师及时予以鼓励和表扬。

3.仿照Let’s talk的对话,教师找学生到前面根据自己的学习用品或自己的服装进行自由对话:Can I help you?Yes…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对所学过的.单词和句型的熟练掌握程度。

4.完成全品学练考―课后练53页第二题。

Step 4: Consolidation

1.看图说句子(游戏)

教师展示一组图(鞋、外套、裙子、帽子、T恤衫、毛衣等)。注意,这些物品的单数和复数形式都有。然后,让学生自愿到前面来,进行对话:Can I help you?Yes. Can I try them on?OK, here you are.Oh, they are just right.然后,教师问全班学生:What does he try on?学生共同回答:Shoes.

2.同桌之间对话:学生根据黑板上的图片,利用所学过的句型进行对话练习:

―Can I help you?

―Yes. Can I try on this sweater?

―OK, here you are.

―Oh, it’s too big.

教师在学生对话的同时,要监督和帮助学生。

3.全班总动员

学生前后桌四人一组,根据自己手中的单词卡片,进行对话练习:What’s this?It’s a hat.Can I try it on?Yes.It’s so big/small.通过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互动,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

Step 5: Sum-up

师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单词和短语:just, size, too, try on, of course

句型:―Can I help you?

―Yes. Can I try them on?

―OK, here you are.

―They are just right/too big/too small.

Step 6: Homework

1.回家给父母朗读课文Let’s talk,背诵任意三个句子。

2.和同桌一起根据课文创编对话。

3.完成全品学练考―课后练53页第三题。

板书设计

Unit 6 Shopping

―Can I help you?

―Yes. These shoes are nice. Can I try them on? Size 6, please.

―Of course. Here you are. ―Oh, they are too small.

与本课相关的语法点及可选用的习题

1.try的用法

try可以作名词,也可以作动词。作名词常用词组是have a try,表示“试一试”。

作动词:

(1)try doing sth尝试做某事(过程不难,强调结果)

例: Nobody answers the front door. Let’s try knocking the back door.没人应前门,我们试试敲后门。(强调看房子里有没有人这一结果)

(2)try to do sth努力尝试做某事(强调努力尝试的过程,成功与否不知)

例: Let’s try to work out this maths problem.让我们试试解开这道数学题。(强调努力解题这个过程)

(3)try on 试穿,代词放中间。

例: Please try them on.请试穿一下。

2.选用全品学练考里的相关习题。

3.拼写出正确单词完成句子。

(1)Can I (hlep)you?

(2)Can I (rty)them on?

(3)Of (corues). Here you are.

(4)They’re (stju) right.

4.连线我最棒!

(1)try them on A.当然

(2)these shoes B.试穿它们

(3)of course C.刚刚好

(4)just right D.这些鞋

教学反思

本课为了让学生能将所学的语言知识运用好,设计了“看图说句子” “高低声转换”等游戏。让学生主动参与,从而对本课的重点句型的理解不断加深,运用起来也越来越得心应手。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与综合运用所学语言知识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此外,学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学习,英语有了一定的基础,而且口语也有所提高,这是值得欣慰的地方,不足的地方是,有的学生会读句子,也会回答老师的问题,但落实到写上时,有的学生就出错了,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在写单词和句子上加强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听、说、认读单词:gloves, umbrella, sunglasses, scarf。

2.会运用以下句型和同伴进行对话交流:

―Can I help you?

―The gloves are nice.Can I try them on?

―Sure.

3.不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单词gloves, umbrella, sunglasses, scarf。

2.能够和同伴进行对话练习。

3.能区分各类服装的英文名称并能区分出单数和复数形式。

教学难点

1.掌握单词umbrella和sunglasses的拼写及正确读音。

2.掌握try on 在句子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与本课时相关的单词卡片和图片或实物,与本课时相关的录音和课件及奖励用的贴画,小时钟。

学生准备:本课所需单词卡片。

教学方法

1.实物教学法

教师利用简笔画或实物展示Let’s learn部分的内容,创设一定的情景,学生根据图片内容,进行句型的操练:Can I help you? Sure. The gloves are nice. Can I try them on?

2.合作教学法

同学两人一组完成Complete and say,找出夏天和冬天穿的衣服,用英语写出并大声读出来。

教学过程

Step 1: Warm-up

1.教师热情地和学生打招呼问好,做简单的Free talk。

2.男女生对唱歌曲How much is that doggie in the window?

3.谚语:The tailor makes the man.人靠衣服马靠鞍。

4.你能听到我吗?(游戏)

全班分成两组进行比赛,看哪组听到的最多,多的给予奖励。游戏开始后两组学生抢答,教师小小声说:Can I help you?(但是这个声音要保证一部分学生能听到),听到的学生抢答读出句子,这组加分!然后继续:They are just right.为了增加游戏的趣味性,教师突然让学生听不见来调节课堂气氛,既复习了单词句型,又提高了学生的口语水平。

Step 2: Presentation

Let’s learn

1.教师展示手套、雨伞、太阳镜、围巾的照片或实物,指着图片(实物)问:What are these?学生回答:手套;然后教师说:They are gloves.把手套在学生面前高高举起,学生一起读:They are gloves.

2.教师引导学生学习umbrella, sunglasses, scarf 并强调这些单词的复数形式。

3.根据图片说句子

根据学生和教师提供的图片或实物,学生之间对话:What are these?They are gloves.Can I try them on?Sure.然后,学生按教师所给的句式同桌之间进行对话练习。在巩固单词的同时,对句型进行操练。最后教师让学生把句型写到黑板上。同时教师要特别注意复数形式的用法并纠正学生的发音和语调。

Complete and say

1.教师展示图片:T恤、衬衫、裙子、外套、帽子、短裤、运动鞋、围巾、长裤、太阳镜等,并把它们贴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到前面把对应的单词卡片贴在下面。接着教师出示课本中的表格,学生把对应的服装填上(这一活动中,学生自愿到前面来,可以写我们黑板上没有的,但必须符合规律)。表现突出的学生,教师要给予贴画奖励。

2.一问一答(游戏)

(6)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教案 篇4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34页内容及第36页练习六第2、3题。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面积及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由于本节课的面积单位较大,学生建立1公顷的表象是有困难的,因此,教材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出发,选取学生最熟悉的素材,经历从实例到表象建立的过程,帮助学生初步形成1公顷的表象。

(二)核心能力

在建立1公顷表象的活动中,积累初步的活动经验,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三)学习目标

1.借助熟悉的生活场景,认识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及其规定,初步感受1公顷的实际大小。2.通过推算知道并理解1公顷=10000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3.借助围一围,算一算,说一说的活动,建立1公顷的表象。

(四)学习重点

感知1公顷的大小,应用公顷与平方米间的进率进行简单换算。

(五)学习难点 建立 1 公顷的表象。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认识公顷》名师教学课件

二、学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1.预习任务

(1)在操场上量出边长为10米的正方形,计算出面积大小并感受它有多大。(2)填上合适的面积单位

①课桌的面积大约是24()。②1寸照片的面积大约是6()。③一间教室的面积大约是50()。

④国家体育场“鸟巢”的占地面积大约是20()。

/ 4

(3)预习课本第34页内容,观察周围,想一想什么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

(二)课堂设计 1.导入(1)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你能从大到小说一说吗?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汇报课前作业,交流选择单位的方法。(出示图片)

(3)揭示课题:看来,“鸟巢”占地面积20平方米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一个比“平方米”还要大的面积单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测量土地面积时,常用的面积单位──公顷(板书课题:公顷)。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面积单位的知识引入,一方面巩固了学生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也引起了新的认知冲突。当学生在填写“鸟巢”的占地面积时,自然地产生了学习更大的面积单位的需求,有效地沟通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延续性。】

2.问题探究

(1)呈现生活素材,初步感知公顷

1)谈话:公顷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我们先来看一组资料。

(课件出示)“鸟巢”的占地面积约20公顷;天安门广场占地面积44 公顷;北京欢乐谷占地面积56公顷;香港迪斯尼乐园的占地面积约126公顷。

2)问题:计量这些面积都用到了什么单位?关于公顷,你想了解什么?

学生:1公顷的实际面积有多大?公顷和平方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公顷的国际符号是什么?

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认识公顷。

【设计意图:利用课件呈现较大的土地面积资料,有利于学生借助直观印象初步体会公顷的适用范围,从而引起学生进一步研究公顷的兴趣。】

(2)推算、想象,加深对公顷的认识 1)认识1公顷

谈话: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是怎样来描述1平方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厘米这三个面积单位的吗?它们分别有多大呢?

学生回忆梳理(课件演示):

/ 4

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大约有大拇指指甲盖那么大。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大约有手掌那么大。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大约有一块展板那么大。教师:我们同样可以用一个正方形来描述“1公顷”这个面积单位。

课件呈现: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公顷可以用符号hm²表示。2)探索公顷和平方米的关系

提问:你能想象1公顷到底有多大吗?

学生自由表达。根据“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的描述得出结论“1公顷=10000平方米”。(板书:1公顷=10000平方米。)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的目的在于唤起学生的学习经验和方法意识,从而引导学生利用前面学习建构“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等面积单位的经验,来建构“1公顷”这一面积单位,最终帮助学生不但在数理层面上将“公顷”与“平方米”取得联系,而且在直观层面上更好地形成“1公顷”的表象。】

尝试下列问题。(课本第36页第2题)7公顷=()平方米 60000平方米=()公顷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思考过程。

【设计意图:尝试换算,巩固公顷与平方米间的进率。】 3)实践活动,形成表象。

谈话:知道了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关系,想不想亲自感受一下 1 公顷的大小。围一围:在操场上量出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看看它的面积有多大。想一想:()块这么大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算一算:

1间教室的面积大约是50平方米,大约()个教室的面积是1公顷。

说一说:哪些地方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400米跑道围起来的部分,面积大约是1公顷;一个足球场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等。)

(可以结合自己学校操场的面积,想象1公顷的实际大小。)

【设计意图:“公顷”这一面积单位较大,不容易直接感知。因此,设计组织观察想象、实地测量、调查收集等实践活动,有利于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初步建立1公顷的表

/ 4

象。】

填空。(课本第37页第3题)

①北京的故宫占地面积是72公顷,合()平方米。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②北京颐和园的面积约2900000平方米,约合()公顷。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重点介绍思考方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建立在学生初步建立公顷的表象,了解公顷和平方米的进率的基础上进行的。练习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换算方法的说明。正确地进行面积单位的换算,不仅可以巩固学生对两个面积单位之间关系的认识,而且也使学生感受到在计量较大的土地面积时,使用较大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和优势。】

3.课堂总结 你有什么收获?

本节课我们认识了土地面积单位公顷,知道了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公顷,1公顷=10000平方米。

(6)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教案 篇5

学生已认识了万以内数位顺序表和万以内数的读写,在创设情景引入环节,我设计了新世纪小学上学期与这学期的教职工人数和学生人数的对比,旨在让学生了解学校的情况,同时也复习万以内数的读法,但没有对万以内数读法进行回顾。对已有知识的复习停留在表面,影响了对含两级的大数读法的积极探究。

二、没有充分利用和开发教材资源。

教材给我们提供了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六个省、市、自治区的情况,还附有这些地区的风土人情、标志性建筑的图片,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反复考虑要不要拓展,拓展可以增强学生的见识,让数学课具有文化味,但时间肯定要被占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回答“看图你得到哪些信息时?”首先说到了人口数,我也骑驴顺坡走,没有再延伸。为了让两课时的过度自然,我和学生们借助数位表上讨论了北京市的人口数的组成并试读后,直接出示了例2的典型数据,试读并讨论读法。把第一课时后面的做一做删掉了,学生没有去感受“你知道吗?”中的大数。这些隐形的知识效果肯定是短时显示不出来的,但学生的知识拓宽被限制了。我在思考假如我不整合课时又该如何充分利用和开发教材资源。

三、缺乏练习巩固知识的时间

两个平行班上完后,都只完成对读法的讨论。缺乏必要的训练。而巩固练习是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在课后的作业中,我发现学生的正确率不高。铁一般的事实告诉我,我的设计思路是错误的,我可能要付出双倍的时间去弥补我的过失了。

三角形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6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40~4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概念,知道它各部分的名称,了解它的特性,掌握它的分类。

2.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观察、比较、分析、判断等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激发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情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生活引入,直入主题

谈话:你们喜欢旅游吗?老师就特别喜欢旅游,尤其爱看城市中的建筑,走在繁华的街道上,看着一座座宏伟的建筑,就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魅力。不过受时间限制,有些地方我们也只能在书中或网上领略它的风采了。我这里收集了一些建筑物的图片,咱们一起欣赏一下吧。(电脑出示)美吗?这些图片中最基本的图形是什么?(三角形)你知道这其中的高楼大厦是在什么机器的协助下盖起来的吗?(塔吊)(出示信息窗)来看看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塔吊上有许多三角形

谈话:为什么饱经风雨的宏伟建筑和结实的塔吊最基本的构造都是三角形呢?

学生回答:具稳定性、牢固

谈话:三角形到底有什么魅力,使人们在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它?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从生活中寻找形似三角形的物体,使学生感受到三角形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提出“为什么要设计成三角形?”这样有价值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思考三角形有何种特性。

二、活动二:深入生活,感知特性

谈话:三角形真的牢固吗?让我们动手试一试。每个小组内有一个三角形框架和一个多边形框架,先观察一下,两者间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观察边和角的数量。

分别拉一拉,比比看,两个框架有什么变化。

学生操作实验并回答发现:三角形框架形状没有发生改变,多边形形状变了。

谈话: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可能回答:三角形有三条边把它的形状固定住了,所以怎么拉它也不会变形,而四边形不具稳定性,轻轻一拉就变形了。

总结:刚才同学说的很对,三角形是牢固的,也可以说它具有稳定性。(板书:稳定性)我们的生活中常常巧妙的利用了这一点。像这样的小木凳,(课件出示木凳)用得时间久了,经常会不牢固,你们有办法修修它吗?

学生回答:加斜杠,只有构成三角形,凳子才不摇,说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谈话:看这两幅图中,哪里用到了三角形的稳定性?(课件出示这些物体的图片)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学生举例)

谈话: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体现无处不在,请看(电脑出示)建筑上的斜拉桥、铁塔、自行车架、照相机三角支架、电线杆、房屋的金字架、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吊车的长臂、埃及金字塔、香港中银大厦、晒衣架,太阳能架、大广告牌后面三角支架,相框后三角支架,固定小树用三角形,铁栏杆里外每隔一段有一支斜的铁杆,构成三角形。细心观察你还会发现更多呢!

【设计意图】通过亲自动手操作,验证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特点,并能有条理地把操作过程及呈现结果进行简单的表述。结合生活中物体的直观形象,体会三角形的稳定性及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好处。

三、活动三:自制图形,引导归纳。

谈话:每个小组里都有几根小棒,请你试着用它们摆出三角形,边摆边思考:三角形是怎样构成的?

学生观察讨论:由三条边按顺序围起来(强调解释重点字眼:围成)

谈话:谁能来试着总结一下什么叫三角形?

学生总结: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板书)

谈话:三角形除了有三条边,还有什么?你能再试着找找吗?(教学三个角、三个顶点)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亲自操作,了解三根小棒是一根接着一根连在一起的,明白围成的含义,并能总结出三角形的概念,结合自己摆出的三角形进一步观察了解三角形的各组成部分。

四、活动四:观察分析,按角分类。

1.新授

谈话:每个小组的学具袋里都放着许多三角形,这些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看起来好象各不相同,可细心的人发现有一些三角形放在一起还有不少共同点呢。请大家仔细观察三角形中各角的特点,以小组为单位,将学具袋里的三角形分分类,抓住主要特征为这类三角形起个名字。

(学生操作)

谈话:谁来把你们组的分类结果展示给同学们看看?

(学生分类)

谈话:能给你们分的这几类三角形分别起个名字吗?

学生:三个都是锐角, 叫锐角三角形

一个直角,两个锐角,叫直角三角形 教师板书

一个钝角,两个锐角,叫钝角三角形

2.巩固

谈话: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请同学们扮演这三种不同类型的三角形来向大家作以简单介绍。(我是一个三角形,我的特点是……)其他同学根据它的介绍来猜猜它的名字,好吗?

谈话:认识三种三角形,你能根据各自的特征把他们画下来吗?打开书第44页,完成自主练习3.(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总结各种三角形的特点并加以分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图形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五、活动五:观察三边,按边分类

谈话:我了解了三角形按角可以分为三类,其实它们的边也可作为分类的依据。(出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小组讨论一下,它们有什么不同,可以怎样分类。(引导学生用量,对折……的方法验证一下)

(学生讨论)边分类边回答

学生:三条边都不相等: 不等边三角形

两边相等: 等腰三角形

三条边都相等: 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

有时我们把等边三角形看成是等腰三角形中的一种特殊情况。

谈话: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各部分也有名称,请打开书第42页自学。

(学生自读了解)

请同学介绍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小结:我们通过刚才的学习了解到三角形如果按角分可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还有两边相等的等腰三角形和三边相等的等边三角形。

老师这里有许多三角形,你能试着给它们找找家吗?请打开书44页,完成自主练习的第2题。

(反馈、订正)

练习:再来看这幅图(课件出示书45页第4题)在地板砖图案中,你能找到哪些三角形?还能找到哪些图形?

【设计意图】知道按边分,三角形可以分为哪几类,丰富三角形分类的知识。了解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及特点,以结合名称特点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两个特殊三角形。

六、活动六:结合已知,教学底、高

谈话:我们在上学期学习过如何过直线外一点作这条直线的垂线。还记得怎样画吗?谁来示范一个?

(学生板书)

谈话:今天我们就在这个知识的基础上学习三角形的底和高。(边画边讲解)任选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就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就叫做三角形的底。看清楚了吗?

【设计意图】以旧知带新知,既复习巩固,又使得新知的出现没那么突然,学生自然轻松地掌握,记忆深刻。

七、活动七:回顾整理,拓展延伸

谈话:回忆一下,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课后我们可以利用三角形来画一幅画,尽可能多的使用各种类型的三角形,明天我们开个画展,看看谁的画最有特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回顾本节课学习的重点,最后布置以三角形为素材作画,寓教于乐,让学生边复习三角形的分类边体会数学带给人们生活的乐趣。

课后反思:

三角形是学生们平日里接触较多的一种图形,在低年级就已经直观认识过,因而本课的重点就放在三角形的稳定性、定义和分类上。所学重难点都是由学生在操作中获得的,不是由老师讲出来,硬塞给学生。这样做,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学习,落到实处,效果也好。在整个课堂里,老师只是充当一个参与者、引导者。课堂总结也是通过老师的引导,由学生做出归纳,这样效果要比由老师包办好。从这节课可以看出

1.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让学生感受三角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三角形的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改变数学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经历过程。

学习不仅是追求一个完美的结论,它更是一种经历,要让学生亲身体验、感知、认识和学习。“三角形的分类”是本课的重点与难点,因而更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充分去操作,去感知,去思考、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思维,促进思维的发展。

3.及时进行科学评价,激励学生全面发展。

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而,在评价过程中,我注意了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及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与鼓励,让学生树立自我认同感,明确努力方向。

(6)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过程与方法:能熟练习的进行运算。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

教学难点:理解中括号产生的必要性。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举例

2、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举例

3、一个算式里有括号,按怎样的顺序计算?举例

4、今天我们学习“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我们以前学习的混合运算就是四则运算。

二、新知探究

出示例4:96÷ 12+4× 2

1、说说运算顺序。

2、如果在96÷ 12+4× 2的基础上加上小括号,变成96÷(12+4)× 2,运算顺序怎样?(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96÷(12+4)× 2

=96÷ 16× 2

=6× 2

=12

3、如果在96÷(12+4)× 2的基础上加上中括号“[ ]”,变成另一个算式96÷[(12+4)× 2],运算顺序怎样?(说明: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96÷[(12+4)× 2]

=96÷ [16×2]

=96÷ 32

=3

4、阅读“你知道吗?”

5、总结:运算顺序: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2、选择题:

(1)47与33的和,除以36与16的差,商是多少?正确列式是( )

A、47+33÷36-16 B、(47+33)÷(36-16) C、(36-16)÷(47+33)

(2)750减去25的差,去乘20加上13的和,积是多少?正确列式是( )

A、(750-25)×(20+13) B、(20+13)×(750-25) C、750-25×20+13

四、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带括号的四则运算

96÷[(12+4)× 2]

=96÷ [16×2]

苏教版四年级下语文教案习作6 篇8

教学目标 围绕提供的一个话题组织讨论,各人发表自己的看法;或查阅有关材料,了解别人的看法,再有条理地把讨论的情况或查到的材料写下来。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围绕一个话题搜集和整理资料(信息)的能力。.学会用两种方法写一篇习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从近期的报纸,电视上看到了哪些值得人们关注的问题?.自己谈话。

二、新授

.书上给我们罗列了四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自己读一读。.你们对哪个话题最感兴趣。

.那么你们对这个话题有什么看法呢?书上教会了我们两个方法。.是哪两种方法。

5.小结:第一种方法是围绕一个话题组织讨论。.自己先去请教书本,看看其他人对这个话题的看法。.组织讨论。

针对同学们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讨论。

要求:自己去发表自己的想法,同时也要认真倾听别人的想法。.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在必要时作适当的点拨。

三、练习习作

.同学们讨论得十分激烈,都充分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那么可以用书上提到的两种方法中的一个来阐述自己的看法。

如果是第一种讨论式的,那就把刚才同学们的讨论经过写下来。

这种方法,我们在习作四已经学过。

如果用第二种方法,就要把书中的资料进行整理,写成文章。

四、练习习作

.对照习作步骤,进行写作。.四人一组相互讨论、交流。.指名说,师生共同评议。.把刚才说的写下来。

5.学生仿照例文,各自完成书面作文,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继续完成习作草稿。

二、评析一篇中下等的习作草稿,师生围绕是否有详有略,内容具体,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这几方面来评析。

三、修改草稿。

四、誊抄习作。

板书设计

讨论经过写下来

有详有略、具体

(6)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教案 篇9

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35、136页。教学目标:

知识: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能按角的不同给三角形分类.

技能:经历观察、探索三角形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情感:通过学生积极参与具体、直观的教学活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形成自主探索的精神、信心和与同伴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和特征。难点:会按角的特征给三角形进行分类。教学具准备:

课件、带孔的木条、螺丝、钉子板、橡皮筋、小棒、信封、三角形图片(不同类型)

教学过程:

课前:如何对学生分类,以什么为依据?如何对听课的教师进行分类?教师出示角的动作,让学生联想数学知识,并说出如何判断一个角是什么角?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生活引入,激发兴趣初步感受生活中充满了数学知识。教师举起三角板问:孩子们,认识它吗?(三角板),它的面是什么形状(三角形),你见过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或是面是三角形?(红领巾、三角旗、房架图)真是些善于观察的孩子,请你再用数学的眼光来观看一段录相,你能发现些什么数学知识?(显示生活中形状是三角形的物体,并闪动三角形的边,让学生感知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从这段录象中你发现了什么知识?(三角形)去掉它们的色彩、质地,就变成了我们熟悉的三角形了。课件展示从生活中的物体拓取三角形。

你知想知道三角形的哪些知识?

2、引导学生提出研究内容:

重点探索什么是三角形?三角形有什么特征?三角形有什么特性?三角形还可以分为哪些种类等数学问题?

板书:意义、特征、特性、分类

我们一起来探究三角形的知识贴板书:探究

二、合作研究,自主探索

1、动手实践,探究新知

1)我们把小棒看作线段,要摆出一个这样的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呢?(三根),也就是说一个三角形需要几条线段?(3条)板书:3条线段。你能摆出来吗?

2)学生动手操作,实践验证。

好,请你们拿出小棒,边摆边思考,要怎样摆才是一个三角形?引导学生感知和概括三角形的意义。(挨着摆、连起来等)也就是要首尾相接,用数学语言来说就是要“围成”一个图形。板书:围成。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什么样的图形才叫做三角形?课件出示定义: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3)孩子们,仔细观察这些三角形和你们摆的三角形,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独立思考后汇报交流。

围成三角形的每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每两条线段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顶点,请你用一句话说说三角形有什么特征?(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并板书)

根据这些特征,你能从众多的图形中认出三角形吗?

3、巩固练习,强化特征

判断下列图形,哪些是三角形,为什么?

根据三角形的特征,要看一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我们应该从哪几方面看那?教师强调,要从两方面看:一是看只有三条线段,二是要看是否围成封闭图形.

三、师生互动,引导探索.

1.教学三角形的特性.1)孩子们,江老师心中一直觉得疑惑,几何图形那么多,为什么这些物体的部位要做成三角形而不做成四边形或是五边形呢?你们猜想一下这是什么原因呢?(稳定性、牢固性)真的是这样吗?谁有什么好的办法证明一下吗?(做一个三角形和四边形拉一拉)好,我们用桌上的木条和螺丝做一个三角形拉一拉,你能发现些什么?再做成四边形或是五边形拉一拉,你又会发现什么?开始

2)先让学生大胆猜想,再做实验.

组织学生用学具或是自已做的四边形、三角形动手操作证明三角形不易变形。

好,你们有什么发现了吗?(三角形不容易变形)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度固定,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固定不变了.因而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就是三角形的特性。板书:稳定性

3)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用到三角形的特性吗?

学生汇报交流,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收集的图片,江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应用三角形特性的图片,想看吗?(想)好,要求,用数学的眼光来观看这些图片,看完后用一句话说说你的感受。教师展示图片,解说:这是埃及金字塔,这是夜色中的东京铁塔,法国的艾菲尔铁塔,这是世界著名的密云宾河大桥,神州六号的发射塔。

2.教学三角形的分类

三角形都有着共同的特征和特性,那么三角形有区别吗?我们可以怎样来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呢?

请看大屏幕:

教师课件出示不同形状的三角形(锐角、钝角、直角三角形)

根据三角形的特征,你们认为可以依据什么来对这些三角形进行分类,用什么工具和方法。

(2)汇报分类依据

在学生回答出多种分类依据以后,重点探究按角的大小分类。汇报时教师引导学生制定出活动方案(用三角板的直角比一比要研究的三角形的每个角,判断出是什么角?各有几个?用直尺量一量边的长短,一样长的分在一起)板书:按角分按边分

我们现在先探究按什么分呢?这样吧,民主决定,同意按角分的举手,同意按边分的举手,根据民主测评结果,我们先重点探究按角的大小分类。

(3)动手实践,按角分类

接下来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手中的学具和材料,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分一分把三角形按角的大小进行分类。

注意:探索时分工合作,一人量,一人记录,其他同学协助,然后观察这个表,展开讨论,你会发现些什么?

出示做作业纸,动手操作:用三角板的直角比一比作业纸上的三角形的各个角分别是什么角?各有几个这样的角?(小组讨论完成下表:)

图号(1)

四、总结谈话: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在这个教案中,我采用了视频引入,让学生对三角形有初步的感性认识,然后用图片来引导学生对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进一步加强对三角形的认识。然后用课件展示出不同的三角形,让学生进行分类。通过应用电子课件,加深学生的直观认识,提高课堂效率。

锐角个数

直角个数

(6)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教案 篇10

(四年级数学组)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0页例4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结合“排名次”的具体情境,经历比较小数大小及与同伴交流的过程。

2、体验小数比较大小的策略的多样性,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发展数感。

3、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和步骤是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小数位数不同时比较大小容易与整数比较大小的方法混淆,是学习中的难点。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复习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就是小数的性质。

二、探究新知

1.情境导入: 同学们跳远比赛。师:根据他们的成绩,你能给他们排除名次吗?

小组讨论。师:你在排名次时是怎样想的?

出示课题:小数的大小比较。

三、学习新知。

1、探索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师: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呢? 全班交流。

先挑最小的,2.95的整数部分最小,所以2.95最小;再看余下的三个数,3.45的十分位最大,所以3.45最大;再看余下的两个数,3.12和3.15的整数部分和十分位上的数都相同,但3.15的百分位上的数大,所以3.15大于3.12。

2、做一做: 比较2.93元和3元 2.723和2.79学生独立完成。

重点分析:2.723<2.79 强调:比较小数大小时位数多的小数不一定大,要注意按数位顺序逐位比较。

徐嘉欣

2.95米

秘梓赫

3.45米

隋牧天

3.15米

朱泽芊

3.12米

姓名

成绩/米

引导学生小结:先比较小数点前面的数,小数点前面的数大,这个数就大;如果小数点前面的数相同就比较小数点后面的第一位上的数,小数点后面的第一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

四、方法应用。

判断下列式子是否正确,并说出原因。

4<3.99()0.4>0.37()4.099>4.1()4.2>4.148()

五、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六、作业:练习册

《小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设计

乌什县第二小学

(6)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教案 篇11

位置与方向

教学目标:

1. 能绘制平面示意图,在经历绘制平面图的过程中,让学生知道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2. 通过绘制平面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3. 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意识。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练习纸、学生用量角器、直尺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感知新知

1.谈话引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这节课你们能用学过的知识对我们的校园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吗?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2.出示学校平面图。(各学校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出示)这是我们学校的平面图,能看懂吗?谁能介绍一下学校的一些情况?

指名学生根据平面图上出示的信息自主介绍,并请其他学生点评完善。(突出对各建筑所在的方向和距离的正确描述方法)

[设计意图]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出方向和角度,突出重点。刚才的这些信息,都是从哪个位置看的?

3.小结:看来,从图上大家对我们学校的情况基本有了了解,是吧。

[设计意图]通过安排介绍学校平面图情况的环节,复习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平面图的作用,为下面的激发绘图内需,开展自主绘图作好铺垫。

二、操作绘图,掌握方法

1.明确活动任务,激起绘图内需。

谈话引入:同学们,我们大家对自己的学校非常的熟悉,可以很准确地说出每种建筑物的具体位置,但是假如我们学校要承办一个大型的展示活动,到时,全国各地许多老师都会来我校参观学习,可是老师对我们学校不太熟?怎么办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为他们画一张学校的平面图。

[设计意图]通过明确活动的任务,介绍我们的学校,并辅以直观的图片,把数学的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激发学生操作的内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1

为开展探究和操作活动提供前提和保证,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和学习数学知识。

2.提供相关信息,明确绘图步骤。

老师已经收集到了我们学校的一些信息,同学们看一下。(1)出示有关信息:

教学楼在校门的正北方向150米处。图书馆在校门的北偏东35度方向150米处。体育馆在校门西偏北40度方向200米处。

(2)师:要在平面图上准确地标出一个地方的位置,你认为需要考虑哪几个方面?(3)师生共同梳理:

A.先确定好平面图的中心。(预设:也就是要确定从哪里出发的问题是吗?这里应该把什么作为中心点?画图的时候这个中心点该怎么表示出来呢?出示平面图)板书:定中心 B.确定方向和距离。(预设:你的意思就是:如果要画图书馆,要确定北偏东35度方向和150米处在哪里对吧?那你认为是先定方向还是先定距离?)

板书:定方向 定距离

[设计意图]安排梳理绘图思路的环节,旨在通过讨论、交流、梳理,让学生明确平面图的设计需要考虑方向和距离两个重要环节,使操作活动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3.自主操作,独立绘制平面图。

(1)估一估:图书馆在校门的北偏东35度方向150米处。如果在这张图上标出来,你估计会在哪里?你怎么觉得在这里?教师指,学生完善。

(2)画一画:如果要知道他的精确位置在哪里,怎么办?借助量角器和尺来测量角度和距离。请大家打开课本把图书馆在图上标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估一估和经历实际操作,交流反馈,修正完善,归纳总结等过程,掌握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的方法,初步建立比例尺的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指名展示交流,完善绘图过程。

(1)学生展示绘制的图,并演示过程,其他学生评议补充。A.你确定的图书馆的位置在哪里? B.是怎么确定的?

C.你是怎么量出北偏东35度的?量给大家看看?怎么想到量角器要这样摆?有没有量角器不这样摆也能画出北偏东35度方向的?你又是怎么想的?

D.距离150米又是怎样确定的?你为什么量出3厘米?其他同学是不是量3厘米的?为什么同样是学校到图书馆,同学们画的线段会不一样长?(生各抒己见)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校门到教学楼,你发现了什么?师总结:为了让大家知道你是表示多少一般在图的左下角标清楚,这样就不会产生分歧了,我们的这个平面图上已经表明了1厘米表示50米,所以画3厘米的同学是正确的。

(2)展示绘制过程,明确绘图方法。

看来画图的过程有点复杂,让我们一起再来回顾一下整个过程。画图的过程和方法清楚了吗?刚才你们是不是这样画的?

[设计意图]在小组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会明确要在图上标出建筑物的位置,需要先确定方向,再确定距离。学生在绘制时可能有很多种方法,有的学生可能会把每一处建筑物到校门的距离都标在图上,有的学生可能在图上给出表示实际距离的单位长度的线段。待学生完成后,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班内集体展示和交流各自的绘制方法,比较各种方法并说一说怎样画更简便、更清楚。最后,向学生介绍平面示意图的一般画法。

5.运用绘图方法,提高绘图技能。

请大家用这种方法,根据第三条信息,把体育馆的位置在图上标出来。1.自主画图 2.同桌检查(纠错)3.演示强化

[设计意图] 安排再次画图和纠错环节。意在让学生运用方法,提高正确绘图的技能。同时安排纠错环节,让学生通过测量验证同桌绘制是否正确,进一步巩固方向和位置的确定方法,改进绘图过程中的问题。

三、方法应用

练习三第3题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课堂小结:我们已经画完了我们学校的平面图,有了地图相信对客人老师的到来一定会带来很大的方便,现在你对画这样的图有什么心得了吗?谈谈你的收获。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掌握绘制平面图的方法,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五、课堂检测 课堂检测A 练习三第4题

课堂检测B

六、布置作业

课的最后老师想请大家当回建筑设计师,为我们生活的小区做一个设计。有没有信心完成这个任务?

1.出示题,明确设计要求。2.动手设计 3.指名交流,反馈

上一篇:浅议如何有效确保安全行车下一篇:企业扶贫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