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修模块化教学的探究

2024-07-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汽修模块化教学的探究(共8篇)

汽修模块化教学的探究 篇1

一“、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模式内容

(一)划分教学模块以国家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和职业鉴定规范为依据,在汽车专业大纲的指导下,将汽车专业课程划分为发动机、底盘、电气设备、车身、汽车新技术5个大模块,各大模块按系统机构的不同,分设子模块,每个子模块按专业技术的实用性再分设各个专业课题。如在发动机模块中,分设2个机构和5个系,即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燃料供给系、润滑系、冷却系、起动系、点火系7个子模块,在曲柄连杆机构子模块中再分设3个课题,即缸盖与气阀组、活塞连杆组、曲轴飞轮组。在底盘模块中,分设4个系,即传动系、行驶系、制动系、转向系。在传动系子模块中再分设4个课题,即离合器、变速器、万向传动机构、驱动桥。教师的备课、教学均是围绕模块和课题来进行的。

(二)教室一体化即理论教室与实习车间一体化。在实习车间布置一个多媒体教室利用多媒体课件来演示和讲解零部件的构造、作用、原理及其在汽车上的位置,并利用汽车仿真教学软件演示汽车维护和故障排除方法及过程。

(三)教材一体化即理论课教材与实习课教材一体化。将《汽车构造》、《汽车维护与故障排除》、《汽车修理工艺》、《汽车拆装实习》、《汽车电气设备》、《汽车电气设备维护与故障排除》、《汽车电气设备修理工艺》、《汽车电气设备修理实习》等专业课合并为一门汽车维修专业课。每位任课教师在汽车专业大纲的指导下,以国家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和职业鉴定规范为依据,根据划分的模块自己编写配套教材和课件,实现教材一体化。(四)教师一体化即专业理论教师与实习指导教师一体化。在“模块式一体化”教学实践中,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力提出新的要求,要求教师除具备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外,还必须具备高级修理工以上的操作水平,才能在授课过程中进行规范、准确的操作演示。

(五)理实一体化即专业理论课与实习操作课一体化。按传统的教学过程,专业课程跨度较大且重复,教学效率低。而采用“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教学效率大幅度提高。如学习“变速器模块课题”时,在理论教室和实习车间构成一体的情况下,第一步进行理论讲解并用课件演示变速器的构造、作用以及工作原理,第二步进行变速器的拆装实习教学,第三步进行变速器的维护与故障诊断的讲解和演示,第四步进行变速器修理工艺的讲解和演示,第五步进行变速器的整体装合实验及总结等。这样的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根据模块内容多少设定教学课时,以学生够用、适用、会用为原则来安排教学内容。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加深认识,及时提出问题,对个别机件的认识达到深入透彻的程度,记忆也较为牢固。

二“、模块式一体化”教学实践体会和成果

(一)充分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专业理论课和技能操作训练课的有机结合使学生有较多机会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反复对照理解。在一段教学时间内,只把一个部件总成结构作为重点的认识对象。从构造、拆装、维护排故到修理工艺,缩小了注意目标,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在大脑中形成对该总成结构系统的完整认识。由于这种教学方法运用了感知记忆、理解记忆、运动记忆等有效记忆方法,使学生容易在大脑中较快地形成总体结构全方位的表象,技能形成较快。

(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整体上采用模块化的组织,有利于教学中不断融入有关汽车技术方面的新知识。而对于每一模块采用综合化的组织,即将每一机构系统的结构、工作原理、维护和检修、常见故障的诊断与排除综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掌握每一模块的知识和能力,保持某一方向知识的完整性。课程结束时,再安排汽车整体拆装、维修、调试和故障诊断的集中实训。此时,学生的技能会由量变引发质变,产生飞跃,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

(三)促进师生的有效沟通教师能比较直观地了解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操作能力的程度,有利于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加以指导,因材施教,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教师使用案例教学法,根据不同的目的来选材设计不同的案例,用以反映各种情境的教学,可以与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心得,共同讨论和评判在完成教学课题时出现的问题。

三“、模块式一体化”教学相关配套工作和努力方向

(一)编写配套材料依据教学大纲及技能鉴定标准,按照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有效性原则,选用和编写“模块式一体化”教材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基础。同时,专业基础课教材的选用和编写偏重联系本专业的案例教材,要求专业基础课教师尽可能把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联系到每一个实际案例中讲解。如在讲解“机械基础”中齿轮传动一章时,除了讲解教材中的案例,还要联系应用到汽车变速器、主减速器及差速器中;讲解凸轮机构时,还要能联系应用到发动机的配气机构中。

汽修模块化教学的探究 篇2

近年来, 我校对汽修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进行了全面整合和改革, 突出了实操技能训练, 确立了模块化教学模式, 构建了一套适应现代汽车维修、检测、服务、管理的课程体系。这种模式重视个体的经验, 强调使学生获得职业能力, 坚持把“以学为本, 因学施教, 教为主导, 学为主体, 练为主线”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经过教学尝试, 模块化教学使学校和师生都尝到了甜头, 培养出了汽车行业所需要的一线中、初级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一、背景分析

1. 中职学校的学生文化素质普遍偏弱, 系统分析能力和

空间想象能力不足, 学习专业课感到颇为吃力。大多数学生在专业理论学习过程中感到难学易忘, 怕学厌学心理严重, 靠死记硬背来应付专业理论考试。进入专业课实操教学阶段, 由于专业理论知识当初掌握不扎实, 以致现在只能限于模仿性的机械操作, 而无法做到理论指导实践, 难以形成系统技能。

2. 专业技术课的教学安排时间跨度大, 同一个汽车总成

教学往往被拆分为两个学期, 理论与实操两部分被人为分割、各成体系, 并分派两套师资实施教学, 致使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难以有机结合, 各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得不到协调统一, 教学资源不能合理筹划安排。

3. 以专业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 容易产生“重理论

知识传授, 轻职业技能培养”的不良倾向, 不利于造就一支既能讲授专业理论, 又能指导学生实训的复合型专业教师队伍。

二、模块化教学的探索

针对存在的教学问题, 我校汽修专业在模块化教学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

1. 模块化教学模式的建立

以岗位能力要求为标准, 有机整合理论和技能教学内容, 把学科型系统性的课程结构调整为以岗位技能培养为目标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块。这体现了“一对一、三渗透”的结构内涵:“一对一”即理论与实践并重, 而且相对独立;“三渗透”则指基础理论与专业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及素质课程相互渗透, 紧密结合。

模块建构原则是“重基础、活模块、分阶段、重实训”, 三个学年对应五个模块:现代汽车发动机、现代汽车底盘、现代汽车电气设备、汽车附件和车身修复五大模块。每个模块都由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能力考核三个阶段构成。

2. 模块化教学的特点

模块化课程以职业能力形成入手, 遵循理论知识、操作实习、生产服务相融合的原则, 强化了职业意识, 将汽车修理与运用专业的专业课所包涵的各项技能, 一项一项地基本独立起来, 一项专业技能作为一个教学模块。其课程特点如下:

(1) 每个模块相对独立, 各自有自己的起点和终点, 每学完一个模块可以获得一项技能、知识或能力。

(2) 模块的内容依据职业岗位实际需要确定, 实用性、应用性强。

(3) 不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 而强调能力培养, 职业能力在课程教学中成为核心目标。

(4) 每个子模块讲究“必须、够用”, 针对性强, 注重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5) 模块之间能灵活组合, 每个模块进行组合时有明确的行为目的和具体要求。

(6) “宽基础、活模块”。“宽基础”强调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着眼点在“学会发展”。“活模块”是模块更新率高, 能使学生具有符合用人单位需要的技能, 强调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 重在引导学生“学会生存”。

3. 模块化教学的实施

在教学内容上, 我们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整合, 既不以学科为中心, 又不以学生为中心, 而是从职业岗位实际需求出发, 围绕一个能力或一项技能编定教学模块。各个模块的主题明确, 要求具体, 使学生对每一模块的教学内容有全面、具体的了解, 从而使知识和技能的应用更具有真实性和可行性, 摆脱了“职业教育不职业, 专业学生不专业”的弊端。具体做法如下。

(1) 按照“两变两不变”的原则修订教学计划。我们以部颁计划为依据, 在基础、专业课时比例不变, 在专业课程不变的前提下, 调整课程的先后顺序, 加大实践课程比例。

(2) 把握“三个依据”开发校本教材。我们以中、高级职业技能鉴定内容为依据, 以理论实操并进、知行结合的认知规律为依据, 以技能形成由简到繁为依据, 在教材改革和教材开发方面做了富有成效的工作。借鉴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改革试验, 自编了《现代汽车发动机》、《现代汽车底盘》、《现代汽车电气设备》、《汽车附件》、《汽车英语》等校本教材, 为学校的教学改革提供了保证条件, 对学校的专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3) 采用“三个方面”检验学生的实践能力。采用知识与技能相结合、闭卷与开卷相结合的一门课程多次、多样的模块化考核模式:一是一个模块进行一次理论考试, 检测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应用水平;二是采用教考分离的方法, 通过对汽车故障的判断、分析和排除, 从应知应会两方面检测其运用技能的能力;三是参加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技能考核, 让学生取得汽修等级证书和上岗证。

专业理论试题库涵盖了教材的全部内容, 每个考核模块都包含填空、判断、选择、简答、问答等几种题型。实训考核题则选择与职业岗位技能关系密切、操作性强的项目作为考核对象。

(4) 按照“四个具备”进行师资培养。在模块式一体化教学中, 关键是有一支专业水准过硬的专业教师队伍, 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 丰富的组织专业教学的实践经验, 熟练的动手能力, 高级工以上的职业等级证书。这样才能在专业教学中进行规范、准确、熟练的系统讲解与操作演示。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师资培训, 我校的汽修专业教师已经初步把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两种能力融合为一体, 基本达到了“双师型”教师要求。

(5) 遵照“两个必须”建设实验实习基地。实验实习基地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根本保证, 是进行专业实践的重要物质基础, 因此必须使实验实习设备现代化, 建设健全的实验实习基地。

(1) 按汽修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 配齐实验、实习设备, 创建国内一流实训基地。

(2) 理论教学与实验、实习比例为2∶3, 并做到实验、实习的分组率、开出率均达100%。

(3) 通过校际、校企合作办学, 建立相对稳定、先进的校外实习基地。

(4) 校内应有足够数量、质量的专业书籍, 以满足教学和学习的需要。

(5) 及时更新和添置教学设备, 进一步完善本专业的配套教学设施。

(6) 建设完善的电化教学设施, 建立校园信息网络, 共享教学资源, 掌握国际最新汽车维修技术。

4. 模块化教学的成效

模块式一体化教学经历了孕育、实验、借鉴、深化的探索实践过程, 取得了良好的预期效果。在2009年汽车维修中级工职业技能考核中, 合格率比往年明显大幅度提高, 中级工鉴定考核一次性通过率从2008年的80%提高到95%以上。2009年的汽修专业毕业生能力明显提高, 在实习期间就能顶岗工作, 就业率从2008年的80%提高到98%。经过近三年的模块式化教学尝试成效卓著。

(1) 学生成才率大面积提高, 经过模块教学训练的学生既有一技之长, 又有多种适用技能, 能迅速适应各种汽车后市场工作, 就业面宽, 顶岗能力强。

(2) 教师真正成为“复合型”教师。教师依据自身情况, 不断完善自己, 使自身的业务能力、执教水平和教学质量都获得提高。我校通过实行理论实操教学全面负责到底的制度, 调动了教师的工作责任心, 提高了教学效率。

(3) 实现了“四个”链接:与汽车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链接;与职业岗位现实需求与未来需求的链接;与学生生存和发展的链接;与学生现实水平和终身学习的链接。

三、模块化教学的要点

通过多年来的模块化教学课程改革尝试与探索, 我们在教学质量上取得了较大提高, 但在一些局部方面还稍显不足, 要全面贯彻模块式一体化教学, 需解决以下问题:

1. 教师既要有扎实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 又要有熟练的

实际操作技能, 这类“双师型”教师目前紧缺, 我们必须加强现有专业教师 (含实习指导教师) 的综合业务能力培训, 提高教师业务素养。

2. 从“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出发, 对现行的课程标准、课

程大纲、课程设置进行调整、修改、开发, 以努力适应汽车维修市场职业岗位的要求:拥有系统理论知识、熟练使用工量具、独力拆装零部件、正确使用现代维修专业仪器、掌握功能测试与检修的行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周国洪.汽车维修工[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 1998.

[2]雷正光.职业教育现代化教学特点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3. (1) :23-24.

浅谈汽修专业的模块化教学 篇3

摘 要:根据中职教育的发展趋向,结合汽车维修专业教学特点,探讨模块化教学模式的教材组织、实施方法,论述了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的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必要性及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汽修专业;模块化教学;教学法

中职教育现在正处在高速发展时期,各类职业学校都在把我国传统职教模式与国外职教模式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以求摸索出一种符合社会需求、务实高效的教学模式。经过对我校汽修专业教学模式、教学实践的分析研究认,:模块化教学比起传统教学方式,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教学效果良好的特点。

一、汽修专业教学模式分析

中职学校采用的教学模式主要有四种,即传统教学模式、双元制、理论与理实一体化教学和模块化教学模式。

1、传统职教模式的不足。传统职教模式是先进行理论课的学习,完成理论课内容后,再进行实习教学。理论与实践的不同步,不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的结合。例如汽修专业,学生入学后,先用一年的时间学习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剩下的一年进行实习教学。在学习理论课时,使用的教材很多是多年前编写的,未能跟上汽车行业进步的步伐,即使教师利用教具、挂图和实物,但并不是所有实物都可带进教室,加上学生本身基础比较差,对汽车的了解也并不够深入,理论课后不能及时进行实习,很快就把所学的知识给遗忘。一到实习的时候,就会出现一问三不知,实习指导教师不得不将理论知识重讲一遍,浪费时间,学生学习效果也不好。

2、“双元制”职教模式存在的问题。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自从引入我国后,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由于我国的国情和德国还是有很大的区别,“双元制”模式在推广的时候遇到了学校自身很难解决的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

(1)企业参与程度不足。学生的实训基本都在学校,由于企业本身的生产制度学生很少能在学习过程中到企业进行实训或者顶岗实习,因此并未达到“双元制”中最基本的宗旨,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2)教学媒体相对匾乏。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汽修专业的教学媒体并未受到重视。由于没有适合的教学媒体而使许多方案无法实施的现象时有发生,从而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3)企业办学的积极性低,投入的资源不足,只要学校能提供技术人才,却对培养人才不予重视。

3、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將专业理论课教学和实习教学同时进行,是将专业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合二为一的一种较好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对理论理解掌握和专业技能的提高。由于两者的结合造成容易教学重心的把握不足,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没有合适匹配教材,教材与实物不相符等问题,教学效果虽有改善,但不够明显。

4、模块化教学法的优势。(1)培训目标明确,除了总体目标外,每个模块都制定了学习目标和能力目标,保证了学生在每个模块都知道该学些什么,要掌握哪些技能。

(2)由于教学方案是模块化的,可灵活组合。由于将学习内容分成一个个模块,模块之间有相对的独立性,学生的学习目标将以技能为主,理论为辅,不再一味的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模块教学强调用什么、学什么,其中理论教学的任务是为技能培训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以够用为度,不再阐述亢长的原理公式,按需施教,学用一致。

(3)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我评估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进度选择学习的内容,而不再是一刀切,使得每个学生都能掌握相应的技能.

(4)学生实训场所理论知识和实操训练是同步进行,相互促进的,理论知识为实操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实操训练又加深了理论知识的了解。实践中如果遇到问题,可以通过看书、查阅资料和集体讨论得以解决。模块教学将内容切割后,工时较短,内容新鲜,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利用,学习效果十分显著。通过以上分析,模块化教学法在中职教育中具有很大的优势,代替传统教学方式是势在必然。

二、汽修专业模块化教材的组织编写

现在有很多知名出版社和学校都出版了大量的中职版的汽修专业教材,教材内容看似非常全面而深入,但实际内容枯燥,难度偏高,并不适应培养中职技术人才的需求。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而不是理论型、科研型人才。显然模块教学法不能使用这些教材。那么作为专业教师,必须把这些内容精简再精简,结合企业和社会的发展需求,只需要将中职学生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留下来,而把那些看似重要,实际超出学生能力水平的内容予以整合甚至删除,以保证学生学习质量和效率。

在编写汽修专业模块化教材时,根据劳动部门对汽修专业技能水平的鉴定内容,并参照中职院校汽修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体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职业技能形成特点,本着“以技能训练为主,理论知识为辅”的精神,坚持“有用、够用、实用”的原则,根据汽修专业学生应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将专业知识划分成若干教学模块,明确学习目标、技能目标、完成条件、操作步骤和考核题目,详细列出教师的指导材料,学生学习的辅导材料,设备、教具材料清单,模块成绩考核方案等内容,确保理论和实践同步进行。具体划分是按照汽修中级工考核内容分成四个大模块,分别为模块一汽车总论、模块二汽车发动机、模块三汽车底盘、模块四汽车电器设备。每个大模块底下又有分支,每个分支都有各自详细的操作方案。

三、汽修专业模块化教学法的实施

模块化教学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丰富的组织专业教学的实践经验、熟练的动手能力、高级工以上的职业等级证书。这样才能在模块教学中进行规范、准确、熟练的系统讲解与操作演示。模块化教学的教师还必须熟悉教学设备的使用和保修方法,及时对工具、设备、教学用具进行必要的管理和维护。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自己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从理论和实践操作上不断完善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教育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

模块教学用实训设备的配置应该与模块教材相呼应,要有一定量,形成一定规模,教学中用到的工具应配备齐全,培养学生科学使用工具的习惯。模块教学场地应该有独立的教学区与实训区,教学区应配备有多媒体设备及各种示教板等,而实训区又可分为实训操作区与工量具材料准备区等。实训区的规划应以安全、方便、贴近社会生产实际为原则。

根据模块教学方案所规定的各模块的先后顺序,抽出各模块所编辑的内容,然后根据模块内容中所确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教学。每个小模块按10名学生安排,配备一位教师。在每个小模块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考虑所有小模块时间的一致性(但不强求),以便学生在各模块上的循环,提高教师、设备、时间的利用率。学习结束后每个小模块的学生循环到下一个小模块进行学习。

按照此方式循环时,对于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在任一模块工位时都可提前考核。经考核合格,可提前进人下一模块工位的学匀。到预定时间经考核不合格的学生,可留原工位继续学习。此外,学生在模块工位学习期间,还可以在汽修厂顶岗学习。汽修专业模块化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不断改进教学方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教学活动中出现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解和深人分析;对毕业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及时获取有关教学质量的反馈信息。根据教学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深人分析原因和毕业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对教学方案加以改进和完善。

模块化教学能够有效地将汽修专业课程统一贯穿起来,使学生对汽修专业的课程有一个完整统一的认识,做到“学”与“用”相结合,真正解决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从而学以致用,为社会培养出应用型的汽车维修人才。

参考文献

[1] 赵国亮.汽修专业模块化教学研究[J].考试周刊.2010年34期

[2] 尼福燕.浅谈项目化教学模式在汽修专业课中的应用[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

汽修模块化教学的探究 篇4

“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是在借鉴德国的双元制、加拿大的CBE以及MES等国外教育理论, 依据我国职业教育特点以及学生对职业教育的需求, 研究开发出来的职教课程新模式。其在汽修课程改革领域中一般要进行汽修岗位分析, 让学生学习一些基本知识, 并根据学生个体以及企业需求, 进行汽修知识以及技能的专业课改教学。

在“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改革的研究过程中, 广大教育工作者对从国外引进的先进理念和我国的传统理念, 坚持吸收与创新, 总结我国职教发展和课程改革实践, 在教育实践中融入众多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的操作方法, 结合各地区职教发展实际, 不断创新和完善。

“宽基础”本质是学生基本素质。汽修的“宽基础”是参考现代汽车科技, 发现汽修职业群所需要的技术,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活模块”针对企业需求对课程进行重组, 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需求进行选择学习。“活模块”课程强调职业能力的培养, 提倡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现实需要。

为了适应汽修职业群, 现在各学校越来越注重汽修专业技能课程模块的设立, 相当数量的学校还会以汽修职业资格涉及内容为主导, 设置项目的课程模块, 同时着眼于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和职业资格证的获得。

二、汽修“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改革应抓住的要点

1.知识的基础性

“宽基础”强调的是知识的基础性, 同时强调对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 对学生进行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和训练, 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 培养生活、学习和生产劳动的基础能力, 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在具备一定的宽泛的基础知识水平上, 较灵活的专业知识的学习才可以顺利实施。

2.知识的关联性

抓住知识之间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按一定标准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 处理好各课程的各种内部关联, 协调好各种课程的比重, 兼顾各门课程之间的配合逻辑和相互渗透, 以及课程内容的先后顺序, 等等。处理好知识的关联性可以极大地促进汽修专业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的提高。

3.课程的灵活性

以“活模块”的形式来进行专业知识的重构, 从而适应企业需要。汽修专业所教学的内容, 是针对汽车行业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而且以技能为主。“活模块”就是要使学生能选择到适合自身发展, 匹配职业岗位的学习模块, 针对行业需要进行职业技能训练, 以便顺利地进入工作岗位。

4.能力的培养

学生能力应该从企业的职业岗位出发制定目标, 使得教学更接近企业和社会的需要, 并要求职业教育使学生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学生在教学中吸取他人的智慧和经验而形成和发展起来自身的能力, 再通过专业实践活动获得提高, 形成职业能力。

5.学生的个性

模块化的课程可以让学生根据需要来选择, 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在设计“活模块”课程内容时, 先分析辟除原有各模块间交叉、重复的知识和技能点, 把这些共性的知识和技能点安排入“宽基础”模块。通过对保留下来各模块的教学内容进行综合化处理, 使各模块教学内容更贴近职业岗位, 同时大大节约了教学时间, 提高了教学效力。这样的“活模块”课程更有利于尊重学生智能结构特点和个人职业倾向, 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三、组成课程大类的模块

1.文化大类模块

职业教育的基础课程模块, 即以公共文化基础课为代表的“宽基础”课程, 课程接近普高, 但应以适用为原则, 标准可以适度降低。还可开设理工基础课, 设立自然科学应用的理工基础模块, 如物理、化学、材料学等, 以“必需、够用”为度, 也可根据需要进行组合和拓宽, 构成专业发展的宽厚基础, 为学生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有些教育发达地区打破学科间的界限, 将不同基础类学科按教学目标有机结合起来。设置模块供相近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 也可综合实施专业基础学科教学, 培养更符合本地区需求的人才。

2.社会能力大类模块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为今后职业生涯的独立工作、人际合作打好基础。主要课程有职业生涯规划、社会学基础、就业与创业指导, 增设公关礼仪和法律基础等课程。突出促进职校生“发展”的主线, 具有核心课程的明显特征。此类课程充分发挥学科课程难以替代的优势, 教学实施时把职业生涯设计与专业技术、情感形成、行为养成进行结合, 可促进学生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理想的形成, 从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创业观。

3.专业知识大类模块

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是不同的。职业教育专业基础课程应根据岗位技术的要求, 削减一些繁冗高深的或者理论性过强的课程。将机械结构与零件、机械制图、金属材料、电工学基础、汽车构造等课程内容进行取舍或进行课程综合化改造, 成为汽车机械基础、汽车电工电子、汽车概论等基础学科课程。它必须以职业分析为依据, 针对汽车职业群的一些职业或岗位, 设计相应的模块。学校还可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灵活设置这些“活模块”课程。通过课改研究, 专业“活模块”设置建议如下:汽车电气构造与维修;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电控技术;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自动变速器构造与维修;汽车保养与维护;汽车美容;汽车制造工艺;汽车驾驶与安全;汽车装配技术;汽车保险与理赔;汽车钣喷;汽车营销。在设计“活模块”时, 应使各模块的内容尽可能同劳动部技能等级鉴定认证标准接轨。随着我国职业分类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推行, “活模块”课程的针对性越来越强。实行“活模块”教学, 学生毕业后就可以参加机修、电气、钣喷、营销、驾驶、保险的考试。学生通过考试, 获取上述职业资格证书, 取得相应的行业准入资质, 成为既懂电气, 又会机修, 同时又熟悉钣喷、汽车美容;既可从事汽车制造, 又可以从事汽车营销的多用人才, 在劳动力市场上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大大增强。

4.实习实训大类模块

实习实训课程是综合依据学生学习认知的需要、企业生产岗位的实际需要开设的, 开设发动机维修技能、底盘维修技能、电气维修技能、汽车使用与美容养护, 同时突出技能实训课程, 达到能胜任岗位需要的操作技能。实习实训模块必须从职业岗位的现实需要和未来需要出发, 以技术工种所必备的知识技能为指向, 梳理实习实训课程, 根据不同的工种要求, 对模块进行归类、整合甚至重组, 最大限度地消除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知识多、内容难及不实用的缺点。实习实训模块还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对能力结构的需求, 有计划、有目的地设置内容相关的实习实训课程, 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保证实习实训设备、场地符合专业要求的前提下, 按专业技能培养的要求, 增加设置操作工艺性强的基本技能训练项目和综合技能训练项目。通过实践的教学使学生取得劳动部门认可的职业技术资格证书, 达到“一张文凭, 多个证书”, 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不同类型技术人才的需求。

四、“宽基础、活模块”还需进一步发展才能满足现代汽修教学要求

1.创新能力的培养

职教课改必须始终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首位。

(1) 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师应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将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在实践中, 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

(2) 充分利用启发和引导, 引导学生掌握解决课题的途径、方法、步骤, 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推理的严密性。当问题有多种解决方案时, 应该启发学生寻找或选择最好的解决方案。

(3) 充分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能力, 关键是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水平, 当提出问题时, 让学生把已掌握的知识与当前遇到的未知项目有机地结合, 对新旧知识或技能加以关联和迁移, 并有效地分析加以突破, 提高学生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2.知识技术的更新

“宽基础, 活模块”课改只有不断地进行专业的知识更新、技术更新、技能更新, 才能使学生的技能跟上技术发展的脚步。

(1) 教学内容更新。

如今汽车科技知识更新速度非常之快, 应增加新模块以满足行业发展和学生学习的需求。例如增加自动空调、自动变速器、共轨柴油机、CANBUS技术、新能源技术等新模块。模块的更新是必然的趋势, 新模块必将会给职业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2) 教学设备更新。

建立具有真实职业氛围、设备先进、软硬配套的多功能校内实训基地, 不断更新仪器设备, 保证满足汽修各模块的灵活性和先进性, 让学生对现代化生产前沿技术有直接认识, 并有足够时间的高质量的训练, 满足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

(3) 教学手段发展。

新的教学模式改革一定会带来教学手段的变革和发展, 引入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 特别是运用汽车拆装模拟软件教学, 形象、生动、直观, 是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老师愿意上, 学生喜欢听, 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会提高。

3.为终身学习打基础

汽车科技的发展推动着维修方式的发展, 产生了边缘化的技术岗位, 比如汽修机电工、钣金喷漆工等。随着汽车控制理论的发展, 汽车系统故障分析工作已渐渐成为汽修高端人才的主流。所以我们的教育必须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相信“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改革, 在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循环发展中, 在与时俱进的追求中, 吸纳最新的教改成果, 一定会不断完善、不断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严雪怡.关于专业设置的宽窄问题[J].机械职业教育, 2004 (1) .

[2]王军伟.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 1998 (1) .

[3]汪小华.关于职教课程改革综合化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 2003 (10) .

[4]蒋乃平.对综合职业能力内涵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 2001 (10) .

[5]姜大源.世界职教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27) .

汽修模块化教学的探究 篇5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 汽修专业 运用

一、引言

我国的传统职业教育一大弊端是理论脱离实践,教学与企业生产相分离。所以,围绕人的认识规律,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当前教学改革面临的重大问题。以学习任务为依托,理实一体化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之一,即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以学习任务为框架,带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二、理实一体化解析

所谓理实一体化教学,就是将专业理论课与实习技能课进行组合教学。它不仅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且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此教学模式以技能训练为主线,嵌入理论学习,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有机地结合,通过来回地教学,用理论实现抽象地理解,用实践达到直观地学习,最终实现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双丰收。

三、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

汽修专业根据汽车有可能出现的实际问题,将教学内容分为若干个学习任务,依据每个学习任务展开教学。在车间里开辟若干个教学区,实现小班化教学,所有的专业课都放在车间里进行教学。如此一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来在讲解专业知识的时候,一旦需要实物的解说,可以马上进行配合,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以《水泵的检查与更换》学习任务为例。

为实现更好地学习和管理,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以4人为一组进行划分,每个小组选出组长。由组长组织问题的讨论、技能的考核和拆装的评价。

首先,通过实际汽车冷却系统的故障,引出内容。

其次,以小组为单位,分散到实车或实训台架查找各个部件的安装位置。事先下发学习任务书,各小组在课前完成基础知识的自学,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在这个过程中,组长组织让每个小组成员都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观察完毕后,各小组集中教学区进行总结。

第三,讲解冷却系统的作用和各主要部件的作用、冷却水的走向。以小组为单位上实车或实训台架,通过观察和小组讨论,结合理论知识,总结出冷却系统的冷却水走向。之后各小组集中教学区就小组得出的结果向同学们进行展示,通过各小组的结论比较、教师的总结,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第四,水泵的拆装实训操作。各小组上发动机拆装台架,参考维修手册,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得出水泵的拆装具体步骤和拆装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教师根据学生得出的结论,总结出最准确的结果,并进行操作演示。

第五,学生根据学到的知识,上拆装台架进行操作训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单一的理论教学,也没有纯粹的拆装训练,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去探寻知识。理论和实践的相结合,让学生能更直观、更快地接受和理解知识,并能迅速地运用知识。

四、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的教师角色

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应成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教学过程。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让学生自己多动手,教师自己则坐在一旁忙自己的事情,对学生的实践过程不管不问,这种理实一体化教学,有形式无实质,达不到教学效果。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设计好学生的工作任务书,让学生在课前完成基础知识的自主学习;再是课中的指导和监督,引导学生做好理论和实践的学习;最后是课后的评价,给予学生综合性的评价,督促学生查漏补缺。

五、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的学生管理

理实一体化教学,主要是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学生不再像以往一样坐在教室里的固定座位上听教师讲课。理实一体化教学主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要在课堂上“动”起来。而实训场地并不可能保证学生每人同时都有一件实物来进行操作,所以实训场地上总有部分学生只能观看或协助正在操作的同学,并且场地上也不可能没有实物操作的响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有一定的自由,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放任他们,那么就会有一些学生扰乱课堂纪律,还有可能出现安全事故,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为更好地管理学生,汽修专业需专门制定相关制度,依据制度,对学生的平时操作纪律进行打分,所得分数直接和期末的考核挂钩。

采取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三种方式,以确保学生能更好地进行操作训练。自我评价,达到学生自省的作用,让学生在拆装过程中能更好地弥补自己的不足;小组评价,让每个学生体会到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学习状态;教师评价,给每个学生就课前、课中和课后一个综合性的评价。通过三维评价,学生能认识到自身学习的不足,并改进学习方法,最终提高学习效率。

六、理实一体化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 教师要认清自己的职责,以指导和监督学生的学习为主,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结构的建立。

2. 评价要及时有效,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让学习更具竞争性。

3. 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让他们投入到团队学习中,让学习无死角。

【参考文献】

[1]陈开考.汽车构造与拆装(上)[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朱军,汪胜国,黄元杰.汽车发动机维修实训教材[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

汽修模块化教学的探究 篇6

关键词:中职学校 汽修专业 校企合作 模式探究

一、校企合作的内涵与目标

校企合作一般以培养具有较强综合能力,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并且符合企业人才录用标准的高竞争力汽修人才为重点目标;以产学合作,校企双边合作、双向参与为基本内涵;以校企合作共赢为基本办学原则;以工学并举,提供充足顶岗实习、车间实践等实践机会为主要教育方法。这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旨在将汽修企业的优秀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完善相关学科的教学体系,切实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实现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为培养国家人才作出相应贡献。

二、中职学校汽修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

1.以职业行动能力为本位,设置汽修专业培养目标

汽修专业要深化发展校企合作模式,需要以中职学校为首,积极组织优秀专业教师和汽修行业资深专家合作,为学校的汽修专业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建设完善的实踐基地,并有效整合教学资源。学校还必须要重视师资队伍的培养,与合作关系较好的企业签订培养计划,定期组织汽修专业教师到企业中参观学习,以便教师及时了解实际市场需求,吸收新的专业知识,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

2.以职业活动为核心,设置汽修课程专业技能模块

由于中职学校汽修专业的实践性较强,汽修专业学科教师需要对汽修市场及时调研,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的岗位市场需求和人才素质要求设置专业课程,整合教学资源,增设实践教学环节,对原有汽修专业理论知识进行合理提炼,重点侧重职业性、专业性的知识教育。具体课程设置可参照以下四个方面的要求。

首先,要合理设置汽车原理、汽车构造等汽修专业理论课程,保证学生对汽修基本过程以及各类汽车性能有全面认识;其次,要有机械、材料、电子电工等专业方面课程,以便让学生熟知实际修理中的复杂机械、电子器件工作原理;再次,要设置CAD制图、机械手工制图等制图课程,以培养学生认识和绘制各种复杂机械图、电路图的能力;最后,必须要合理增设实训课程,提供汽修实践场所,让学生熟练运用各类设备工具,确保每位学生至少达到中级工水平。

3.以学生为主体,设置汽修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活动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因此,汽修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条件,着重培养学生的汽修专业能力,积极推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比如,可以通过对实物拆装、分解等教学演示以及鼓励学生参与等方式,让学生真正理解所学内容并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对学生的实际训练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从基本的单项技能操作入手,直至综合复杂训练。而对基本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在进行岗前培训和安全教育之后,要组织学生签订合法劳动合同,进入学校合作企业实习,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汽修操作能力。

4.以师资建设为契机,促使校企优势互补,双利双赢

为真正实现校企的优势互补和互惠共赢,需要以师资建设为契机。学校要安排汽修专业教师进入企业参观学习以及挂职训练。对于青年教师,安排其进入企业挂职锻炼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其实践教学能力。同样,还要安排企业员工进入学校工作或学习,一方面利用学校的丰富教学资源对企业员工进行入职培训,另一方面安排企业的技术专家到学校任职授课,以汽修行业工作标准要求学生。

三、小结

汽修模块化教学的探究 篇7

一、职高维修电工课堂上实施模块化教学法的意义

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用人单位大多要求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特别是维修电工专业的学生, 将来要面对繁杂的工作, 更需要过硬的动手能力。职高学生一般基础较差, 学习缺乏主动性, 不管是理论学习还是技能培训都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 采用传统教学模式, 学生无所事事, 不注意听讲, 更谈不上积极思考, 回答问题[1]。在这种状况下, 随着目前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模块化教学被引入我国的职业教育课堂。这是一种以现场教学为主, 操作技能实训为核心的教学方式。模块的确定依据是工作任务, 教学过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它凸显了职业教育加强技能培训的特点, 增强了教学的实践性, 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是维修电工课堂教学中颇具时效性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实践证明, 在职高维修电工课堂教学中应用模块化教学法不失为一种整体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有效手段。

二、职高维修电工课堂上模块化教学法的实施原则

1. 技能训练和职业道德并重的原则

提高学生操作能力无疑是实施模块教学模式的核心目的, 然而, 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是不可忽视的。在模块化教学的课堂上, 教师要注重提升职业道德, 必须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合作的态度及遵守操作规范等, 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2]。

2. 集中教学和个别教学相结合的原则

面对具有共性的问题, 教师可以采用集中教学的方式加以解决。因为每一个学生的基础、兴趣、接受能力等因素不同, 达到教学目标花费的时间不尽相同, 教师要对后进学生加强个别辅导, 以期共同实现学习目标。

3. 理论教学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理论学习是实践的基础。只有应用到工作实践中, 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才是活生生的, 才能体现出理论的价值。在模块化教学中, 教师应该多创设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 给学生实践的平台,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积极性, 真正实现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

怎样在职高维修电工课堂上具体采用模块化教学法呢?

三、职高维修电工课堂上模块化教学法的实施策略

1. 模块化教学法的基本框架

按照不同的性质, 在模块教学中, 教学目标中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可以划分为各种不同层次的“模块”。模块教学过程就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把这些模块达成的过程。如果说把教学目标比喻成一台机器的话, 那么, 不同层次的小模块就是各种零件。比如:中级维修电工的总体教学目标可以看做“总模块”, 那么, “基本技术”、“装调与维修”、“电焊”、“客户服务”等分项的操作技能就是“分模块”;“工具、量具、仪器仪表的使用”、“读图与分析”、“电气故障检修”、“配线与安装”、“测绘和调试”、“故障说明”和“技术咨询”等单项的技能和知识又构成教学模块系统中的“子模块”。如此, 层层分解以后, 层层达成各级模块, 就实现了教学目标。

2. 模块化教学法的实施

(1) 制订模块教学计划。在维修电工教学中, 我们把教学目标, 也就是知识和技能等分成几个“分模块”, 根据教学任务的轻重划分到三个学年中。再把“分模块”细化分成如干个“子模块”, 逐级分配教学时间。由若干子模块的达成汇集成分模块;几个分模块的达成汇集成总模块。这样, 逐级达成三个层次总模块, 最终维修电工教学的技术等级总达标得以实现。这样统筹之后, 一般能够有条不紊地实现目标。

(2) 根据模块组织组织制定标准。这个阶段实际上就是依据各个层次的模块分别确定相应的训练课题。依据每个课题应该达到的技术指标, 确定具体要求与标准。例如:中级维修电工教学分模块“调试”的技能要求是“能够独立进行铣床、磨床等机械设备的通电工作, 并能正确处理调试中出现的问题、经过测试、调整、最后达到控制要求”, 我们编制了38个训练课题, 并且分别制订课题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3) 按照具体要求达到教学目标。根据各层次模块的训练的标准, 我们把它们落实到课堂上, 逐一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 最终较为轻松地实现教学目标。

(4) 及时进行达标检测。及时的反馈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每月对子模块的达标进行测试;教研组每学期对于分模块的目标达成进行检测;总模块的测试由学校统一组织进行。对于检测结果分为四个不同的档次, 记录在学生的学习档案中。

(5) 强化教学, 共同达标。对于不能按时完成模块教学任务, 达不到合格标准的学生, 教师要及时、耐心地进行补充性教学。确保不让每一个学生掉队, 全员达到国家规定的学习标准, 共同进步。

教学实践是检验教学手段和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方法, 毋庸置疑,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模块化教学法能够提高职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极大地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实践技能, 促进学生的发展。特别是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方面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 我要继续探索优化模块化教学法, 使其更加科学, 更加适应职高学生的学习实际, 最大限度地增强效果。

参考文献

[1]金江.中职国家示范校矿山机电专业实训项目模块化教学探讨[J].科技信息, 2012, (26) :238-239.

汽修模块化教学的探究 篇8

长期以来, 机电类高职高专高等数学课程的设置存在许多问题, 主要问题是过分强调数学知识体系的完整, 重系统、轻整体优化;重统一要求、轻个性发展;重基础、轻应用;重理论推导、轻数值计算.学科划分过细、专业面过窄等弊端比较突出.1.教学内容陈旧.内容虽多, 但没有将现代的数学思想、数学观念和数学方法融入其中;2.教材内容重理论轻实践, 导致学生不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进而形成数学无用的观点.针对以上分析的情况, 本文将浅析模块化方法实施高职高专的数学教学改革.

二、进行高等应用数学教学改革, 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1.

分析各专业的岗位 (群) 对数学知识的所需, 进行定位高等应用数学在各专业中的应用模块, 在进行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 由各专业专家与数学教师一起对数学知识进行分析, 得出对应的能力要求, 进而分析专门关键能力以及从业的数学基本素质.

2. 分析工作过程, 确定课程内容.

我们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依据是:以对应工作过程中实际应用的计算方法和技能训练为主, 以必需、够用的概念和原理为辅;以“怎样做”和“怎样做更好”的知识为主, 以“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知识为辅.内容确定以后, 按照职业工作过程和学生认知的心理过程对课程内容进行科学的排序和组合.本文对机电类高职高等应用数学模块化体系内容陈列如表格

3. 注重能力考查, 创新课程评价.

数学教育质量评价分为“教”和“学”两个模块.不论是评价学生的“学”, 还是评价教师的“教”, 最终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主动、积极、有意义和有成效的学习.我们主要采取随机抽样分段式的评价形式进行.抽样分段式评价就是在不同的知识模块教学中随机抽取不同专业的3~5名学生进行能力考核, 对考核的情况进行科学分析总结, 并提出教学质量提高的相关办法反馈给任课教师.

培养指标评估与信息反馈.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考核表进行评估和信息反馈, 如学生培养专业知识层次表 (专业知识结构图表) 、达到的怎样的岗位需求、国家高级认证、各项的项目成绩、国家竞赛的成绩等.

4. 开展数学学习小组制度, 加强学生的实践性.

让学生能够做到三会——“会学习”“会创造”“会做人”, 人才培养目标从“知识型”拓宽为“知识、能力、素质型”, 从而达到高职高专院校尖端人才深度培养的目标.

二、进行模块化教学改革的优、缺点分析

目前, 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均采取模块化的教学模式,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不过模块化教学模式的运行中, 存在着一定的优点和缺点, 值得我们要做一定的思考.

优点:1.模块化教材更适用于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高职高专类的学生文化基础略差, 理解力、想象力、学习能力都比较差, 他们更加容易接受直观的、感性的知识, 学习较为复杂的理论时则有很大的难度.模块化的教学减少了系统理论讲解, 让学生的学习难度下降, 同时能以有限的时间学到实用的知识, 提高了教学和学习效率.2.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模块课程内容之间的相互独立性, 保证同一时间可以开设多个班级不同模块的教学工作, 提高了教学设备的利用率.而且可将数学实验 (软件实训) 课和模块课程配套, 从而能够加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学科型的教育则偏重于理论学习的系统性, 对实训或实验部分重视不够, 往往与理论教学脱节较严重.

模块化教学存在着它的不足, 我们共同探讨它的不足之处, 才能逐步去克服这些不足, 使模块化教学走向完美.

1.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发挥不充分.模块化的教学模式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方面, 确实比传统学科型教学模式前进了一大步, 但依然是教师担任教学的主体, 学生掌握课程的情况主要依靠教师的引导, 其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发挥有限.

2.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现在的高等教育理念, 不仅要培养出高素质的合格人才, 更关键的是学生毕业后能够继续学习、终生学习, 保证在所从事的工作领域中能不断地提高, 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尤为重要.模块化教学很多时候受限于模块知识的局限, 使得模块独立化, 减少了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对整体知识结构的有机联系的认知.

上一篇:小学二年级班主任老师上半年工作总结下一篇:一个多彩颜色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