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说板书设计(精选7篇)
在教学中,根据我对《望月》这一课的教学设想,我采用提纲式板书.这个板书清晰地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24 望 月
一、板书设计的几点原则
1.要有一定的目的
没有目的地去设计板书好比开战之前没有计划一样会战败的, 有了目的性说明你心中对整堂课已成竹在胸, 已经为这堂课描绘了一个蓝图。
教师设计的板书, 应显示语文学科的特点, 体现教学目标, 突出教学重点, 突破教学难点。
2.要有归纳提炼的能力
板书被人们称为“微型教案”, 是因为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教师设计板书, 要对课文内容进行一次精选、浓缩、提炼、加工等工作。板书语言不等于课文语言, 教师设计板书, 要把最精炼的内容概括出来, 一语中的, 方能打动学生, 给学生以最直接的感受。
3.要有条理性
从课堂教学来看, 板书应该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因为板书演示的过程, 也就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过程。因此, 设计板书时要考虑教师教的思路和学生学的思路的和谐统一。也就是说, 完美的板书过程, 就是教师充分运用启发式的教学原则, 促使“教”与 “学”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陶行知说:“教师之为教, 不在全盘授予, 而在相机诱导。”
因此设计板书, 一定要精心安排好板书语言的组织结构, 使得板书内容的组合排列做到条理清楚, 层次分明, 板书内容的各个组成部分要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既有并列关系, 又有递进、总分等关系;既有横向联系, 又要有纵向联系。
4.要有一定的启发性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板书设计更要具备启发性。板书要内涵丰富, 不仅有“是什么”, 还隐含“怎么样”和“为什么”, 给学生以广阔的想象和思维的空间, 以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给学生去学习的方法, 并不是让学生一看板书就一目了然, 而是留给他们思考的余地, 让他们在方法中去学习知识, 运用知识。
二、板书设计的基本方法
合理安排板位, 板位安排就像规划报纸的板面一样, 应精心设计, 严谨布局, 决不可满板乱画, 使板书杂乱无章。做到如下几点, 可使板书既美观又实用:
1.充分利用黑板的有效面积, 不可过乱, 也不可太满。
2.布局合理
在板位安排时, 应当注意整体效果, 合理布局。哪部分在左, 哪部分在右, 哪部分位上, 哪部分位下, 必须有一个全局安排, 使之位次适当, 措置有序, 编排合理, 给人以整体美感。
3.主次分明
在板位安排上, 不可主次不分, 平面直推。应准确地把板书内容的主次在板位安排上体现出来, 才能使学生明确重点, 便于理解和记录。需要分层次时, 应正确使用层次序号。
三、板书内容的设计方法
1.摘录法。摘录课文关键词句而形成板书的方法。这种方法简便、易行, 但要基于课文自身结构的条理性、内容的明确性。这种方法非常适用于古文的讲解, 以一个字或一句话来代替非常有效。
2.概括法。即用简洁的语言归纳语言的内容、形式的方法。这种方法基于教师对课文的研究、分析及概括能力。比如我在讲解 《范进中举》这篇课文时采用的这种方法就感觉非常有效。
范进———猥琐懦弱而又圆滑世故, 热衷功名受封建文化毒害。 中举前唯唯诺诺, 中举后则坦然地同方面大耳的张乡绅平起平坐, 打起官腔, 成了封建社会的新贵, 特权阶级的人员。
胡屠户———欺贫爱富, 粗俗势利, 蛮横倨傲 (前) ;阿谀奉承, 趋炎附势 (后) 的市侩形象。
张乡绅———早已中举, 做过知县, 是地方上的一霸。范进中举的当天就来拉拢, 送银送房, 与范进称兄道弟。这就表明他急于结交新贵, 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汤知县, 以达到巩固和扩大自己权势和目的的道貌岸然、老奸巨猾的性格。
3.对比法。根据教材特点, 教学过程中用对比的方法板书能形成强烈反照, 起到深化、强化的作用, 可以收到“不言而喻”的艺术效果。对比有许多方法, 如, 求同法、求异法、纵比法、横比法、综合法、专题法……这些方法用在总结、复习、单元教学上效果更好。
例如, 《故乡》一文分析人物形象的板书可设计为:
当然,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还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 选择其中一种适当的方法。还可以把这几种基本方法综合运用, 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问题描述一】某一乡镇初中,一年龄偏大的赵老师上八年级语文《藤野先生》一课,他在黑板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字:课题、作者及其简介、生字词、文章段落层次的划分及其段意、重要句子的理解、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等。
【问题描述二】在县城一所学校,一位中年的钱老师,上课很有激情,字也写得挺漂亮,但他的板书毫无规章,随手而写,站在左边就在左边写,站在右边就在右边写,一会儿横排,一会儿竖排,率性而为。一节课下来,黑板上像散场的麻将,杂乱无章。
【问题描述三】有一位年轻的孙老师听说我去听课,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他上的是朱自清的《春》,整堂课以《春天在哪里》为背景音乐,他时而一页接着一页地翻动PPT,时而展示美妙的春景图,时而展出几道思考题。一节课下来,孙老师没在黑板上留下一个字,学生们也没记下什么内容。课后查看他的教案,也没有板书设计的内容。
【问题描述四】在一所初中,一位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李老師上《五柳先生传》,说实话,这位老师的课上得还真不错,只是她的书写水平确实不咋样,所写的字楷书不像楷书,行书不像行书,笔画不整,结构不清,字迹潦草,标点符号不规范,更令人震惊的是,竟然出现了三个错别字:“柳”少写一撇,成了“枊”;“慕”字底部右边少写一点;“嗜”的右上部写成了“龙”。
众所周知,板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而利用黑板以凝练、简洁的文字、符号、图表等呈现的教学信息的总称。
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发起“学西方”的洋务运动。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是我国最早的新式学堂,由此,板书教学开始走进中国。屈指算来,板书教学已经有150多年的历史。进入上世纪90年代,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逐渐走进课堂,目前已经成为主流教学手段,传统的板书教学面临着许多的尴尬。上述四位教师就很有代表性。
赵老师是远离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代表。他将学生看作一只只容器,要拼命向里面灌满自己认为重要的东西,生怕遗漏一点,忽视了重点与难点。在他眼里,板书就是自己教案的仓库,认为装载得越多,学生就越学得多,自己心里也就越舒服。
钱老师属于那种性情浪漫的人,他把黑板当成宣纸,随意在上面练习与书写,不看对象,不注意教师的示范作用。著名作家魏巍在《我的老师》中深情回忆他的蔡芸芝老师对自己的影响:“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地看着她,连她握铅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如果你的学生在做作业时也这样“随手而写”,你会怎样对待他呢?
孙老师是新生代的代表。意味悠远的背景音乐、轻松活泼的卡通图片、逼真清晰的动画演示、无需掩饰的人机互动……这一切看起来是那么完美,可老师和学生之间心的沟通却越来越少,课堂上人的味道越来越淡薄,原本活生生的课堂竟变得如此冷冰冰。究其根源,在于我们的教师对信息技术过度推崇与夸大,从而导致异彩纷呈的课堂失去了最根本的“人味”。
李老师是忽视写字教育的代表。课后,我和她交流,她坦言:“手机、电脑、iPad占据平常生活中的太多时间,备课和上课中对电脑也比较依赖,写字真的很少了。加之教师招聘中对粉笔字书写水平没有硬性规定,平时又没去注意练习写字,所以写的字实在太难看了!”随着“班班通”的推广,中小学教学逐渐向电子化转移,传统板书教学模式的退减,使老师和学生的汉字书写状况令人担忧。
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也不管课堂条件如何变化,板书是教师必备的基本教学技能,它在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板书有利于知识传授,有利于学生智力开发、能力培养,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记忆知识,陶冶情操,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正如专家指出的那样:“当老师们抽出时间在黑板上写出板书时,也意味着他们给予了学生在自己的笔记本上认真记下笔记并在脑海中思考记忆的一个缓冲时间,这远比囫囵吞枣般地观看大屏幕上快速翻过的一页页更有真实感和实际操作性。”总之,传统板书教学仍然有其无法取代的价值,不但在过去,即便是在将来,仍然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大有作为。
板书是学生掌握教材的凭借,巩固知识的依据。因此,教师的板书设计,应在十分准确地掌握了教材基本观点的基础上进行。要力求向更深层次奋力挖掘,使认识达到更高的层次。在板位安排上,不可主次不分,平面直推。应准确地把板书内容的主次在板位安排上体现出来,才能使学生明确重点,便于理解和记录。需要分层次时,应正确使用层次序号。所以,备课时应十分注意把握重点,采取恰当的方法解决难点,突出特点,在此基础上再设计板书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高质量的板书。
教师在板位安排时,应当注意整体效果,合理布局。哪部分在左,哪部分在右,哪部分位上,哪部分位下,必须有一个全局安排,使之位次适当,措置有序,编排合理,给人以整体美感。一般来说,应将板面分出若干区域,譬如标题区、分析区、绘图区、便写区等。标题区比较重要,需要学生注意和记录,通常位于正中上边,字写得比较庄重、醒目。分析区因内容较多,又要随写随擦,所以应单辟一区,以左右之中为宜。绘图区不一定太死,可根据图的多少和难易而定。便写区是处理临时情况用的,通常靠右,以免干扰其他区。
在媒体教学被广泛引入课堂的今天,板书似乎被一些老师所淡忘。本人观点,再精美的课件也不能替代板书的功能,板书是教师对教学内容深入挖掘和整理,科学地、艺术地加工而提练出来的教学内容的精华。教师利用板书可以把教学内容提纲挈领地表现出来,使学生了解教学内容的基本思路。教师也通过板书理清教学内容的层次和各种复杂的关系,地教学内容简明扼要地、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师还通过板书,找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使学生明确学习的重点和方向。
一、板书要“少而精”
板书的内容不宜太多,要提纲挈领,重点突出,字简意明。板书若施之过多,或太杂,就会使整个黑板出现“甲乙丙丁,一二三四”开杂货铺的现象,教师不胜其苦,学生不胜其烦,效果甚差。学生一节课若拼命记笔记,思维活动必然处在受抑制的被阻状态,既消耗了大量的体力,也分散了听课的注意力。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全力以赴完成抄写动作时,必然引起大脑出现抑制状态,故而出现“听而不闻”的现象,影响了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这种板书方法,显然存在着使学生“上课抄笔记,课后背笔记”对知识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弊病,压抑了学生智力的活跃与发展。
二、板书要有启发性
板书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应该独具特色,引人深思。要使板书富有启发性,一般采取“对比法”、“渲染法”和“板书图形与讲解互相配合法”。
所谓“对比法”就是把正反词语或容易混淆的概念板书在一起,以便于学生对照、比较、区别、分化。这种板书由于正反鲜明、对比强烈,能使学生获得对知识记忆准确而巩固的效果。
所谓“渲染法”,就是放大字体或用彩色粉笔装饰,以创设意境,催人深省,强化效果。这种板书,就像电影里的特写镜头一样,顿时扑入眼帘,特点突出,色彩鲜明,感染力强。
所谓“图画与讲解配合法”,是按教材要求和讲授顺序逐步完成的。教师的图画不仅要逼真,不仅要有艺术性,而且要求边画边讲,在“动”中进行。这比用现成的挂图或先完成画图而后再讲,对学生更有启发性,往往可收到“画起来顺手,看起来自然,听起来明白,记起来深刻”的良好效果。
三、板书要有的放矢,有实有虚
板书属于对教材补充的内容,要通过教师较为完整系统的板书,使学生便于抄写,以便于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的内容,要板书出问题的关键步骤,以便于学生理解。
另外,还要做到有实有虚,虚实结合。有些内容既需要一字不漏的板书出来,有些内容则不必板书,而是通过省略号或丢空的办法,使其隐现在板书之中,让学生凭借教师的讲述去领会或顺着前后文中理解推录下来。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笔记能力。
四、板书要精心设计、合理布局
板书不能上得堂来,兴之所至,这里一个公式,那里一个标题,写了擦。擦了写,随心所欲。
板书的一般“模式”是把黑板分为主体部分和辅助部分。
主体部分作为讲授教材内容的系统板书之用;辅助部分可灵活机动,常用作为书写需要提示的字、词、概念和与本节课有关的旧知识之用。若计划周密,一般情况下,课堂上不擦也够用,做到一堂课一黑板,黑板写满了,课也结束了。下课后,别人一看黑板,就能知道这节课所授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结构和教学过程,一目了然。复习时,学生对照笔记,就能回忆并再现这节课的基本内容。为了提高板书质量,教师在备课时,就要选定好板书内容,规划好板书格式,并在讲稿和教案上画出板书示意图。
五、板书要正确工整,讲求美学原则
所谓正确工整,就是写字要规范,不写错别字,笔顺要正确,书写要清楚、美观、整齐,汉字是方块字,讲究间架结构,气势神韵,教师板书时要照顾到每个字的重心、平衡、统一、对称、协调和呼应诸因素。不要把字写得东倒西歪,横七竖八,也不要“龙飞凤舞”,难以辨认。应注意书写习惯和版面美观,写一行字不能越写越偏上,或越写越偏下,或写成马鞍型。要注意摆平位置,才能适应学生的视觉,给学生视觉上以美感和快感。
众所周知,板书是一门艺术,是教师对教学过程最直观的反映。板书的设计是否合理得当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如何使板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起到画龙点睛、提纲挈领的作用,一直是高中英语课文教学研究的课题之一。课文是有一定段落层次、情景观点的文章。因此,针对课文阅读学习所设计的板书必须紧扣课文主题,合乎逻辑,言简意赅,并具有较强的启发性,从而使学生能够通过板书抓住课文的重点,理清文章的思路。从实用简便的角度看,根据课文内容,按其主要的情节线索和事件的发展顺序所构思的板书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这样的板书会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能够培养对篇章结构的分析、归纳、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联想能力、记忆能力,使课文教学达到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目的。
-ズ我阅芄蝗绱?这是因为具有一定启发性和艺术美感的板书可以使学生的视听记忆、联想思维等活动同时作用于大脑,促使各种信息从不同角度传入学生的脑际。由此,将这样具有启发性的板书引入高中英语课文教学,既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所学课文,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加快教学进程。下面笔者将列举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到的几种板书形式,以期抛砖引玉,向同仁家请教。
1钡ハ呤健「据课文中最主要的线索或情节来展现事件/故事的发展脉络。以高中英语第一册(下)Unit 19 Lesson 74为例:
Unit 19 Lesson 74
THE SECRET IS OUT!
Mr King -an accident-to hospital-Ms King
ァ2被ザ式 根据课文的情节或内容理顺事件/故事所涉及双方多方的关系。此类板书可使学生对较为复杂的前因后果一目了然。如对高中英语第一册(下)Unit 18 Lesson 69~Lesson 70的课文可作如下板书处理:
Unit 18 Lesson 69~Lesson 70
THE NECKLACE
a diamond necklace (not real,500 francs)
borrow-↓-from Mathilde Lost Jeanne
return-↓-to another necklace (real,36,000 francs)
3闭要式 将课文所包含的最主要的信息抽出来,醒目地写 在黑板上,以此引导学生进 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复述课文梗概,可起到加深印象,强化记忆的教学效果。如高中英语第 一册(下)Unit 16 Lesson 62:
Unit 16 Lesson 62
SAO PAULO FIRE
-Feb.4,1974 25 floors over 500 people the 11th floor
more than 300 people about 70 people about 4 hours over 220 people
4弊⒔馐健“芽挝囊点以注解的形式标示在黑板上,以便于认知和记忆。如高中英语第二册(上)Unit 3 Lesson 10的板书:
Unit 3 Lesson 10
BODY LANGUAGE(1)
1.a smile and handshake- welcome
waving one餾 hand-“Goodbye”
nodding the head-agreement
shaking the head-disagreement-Chinese
2.nodding the head-“No”-some Asian countries
3.men kissing each other when meeting-Russia, France, Arab and some of the South American countries
older shaking hands when meeting for 1st time.
young not shaking hands-Britain
shaking hands in the office every morning-France
4.not touching each other very much-English瞫peaking countries
5.not touching the head-some Asian countries
using the fingers of the right hand while eating-Arab countries
not sitting with the feet pointing at another-parts of Asia
5碧岣偈健〔握湛挝闹惺录/故事的发展顺序或内在联系来概括文章的整体结构。试以高中英语第三册(上)Unit 12 Lesson 46为例:
Unit 12 Lesson 46
WINTER SLEEP
1.hibernation in the cold weather (some animals);
2.hibernation in all kinds of places
①inside trees;あ趗sing caves;あ踰nder the mud;あ躨n the earth; ⑤under the snow;
3.Some warm瞓looded needn’t hibernate (cat ,dog, wolf);
Cold瞓looded need to when below freezing (frog, snake);
4.hibernation-a very deep sleep
①body temperature drops;
②heart beats very slowly;
おあ踒ody feels very cold;
④breathe once every 5 minutes;
⑤not feel any pain;
5.hibernating all through the winter
①have stored fats;
②hardly use any energy;
6.half瞙ibernation-the sleep, not such a deep one (bear);
7.squirrel makes secret food stores for the winter-for the future
石俊芝 刘 东
摘要:板书是艺术品,具有艺术美。美的板书往往具有永久的魅力,能给人以巨大的美感享受。它能形象、科学地反映教材。板书艺术往往借助典型的手法, 具备深刻、集中、形象、典型的特点反映出教材的内容,富有了教材的艺术感染力,能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和深沉的思索,给人愉悦、美感。形象、科学的板书,因其内容准确、形式直观,而直接诉诸学生视觉,丰富了学生的感知表象,教师在备课时可以尽快地进入到对教材的理解中,不仅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还帮助老师把握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本书可以让小学老师通览小学所有的科目,是老师一本必备的参考书;学生拥有这本书减少了语文学习的难度,有助于学生吸收和掌握基本知识。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目标。
有人说“板书是微型教案”,好的板书设计既是教学内容恰到好处的体现,又是一种落实教学要求的艺术再创造。它渗透着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深思熟虑,对教学重点的研磨提炼,对课堂教学中心的整体把握。尽管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但板书是不可缺少的,它的便捷、灵活是其他教学手段不可代替的。只不过是随着新课改精神的贯彻,师生互动的理念应该逐步在我们的语文教学板书中得到凸现。
(一)研究的内容。
《小学语文板书艺术》(人教社课标版)一书,只做了二、三、四、五、六年级课文的板书艺术设计,每课都由“课文简析”“板书提纲”“设计说明”三部分组成。
“课文简析”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揭示的人生哲理,说明事物的特点等,给小学语文教师备课时提供了便捷的资源,有利于提高工作时效。
“板书提纲”是根据课文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抓住课文的“文眼”、“关键词句”等,做出各种形式的板书艺术设计。有些课文还从不同的理解角度设计了几种板书,供教师们参考选择使用。
“设计说明”在“板书提纲”的基础上,说明了板书的内容架构,分析了课文的段落层次结构、文章的写作特点、表现手法和修辞运用等,为板书提纲的使用提供了补充支持。
(二)从课文的内容上。
1、从中心上:它便于教师提纲挈领地传授知识,体现教学意图,概括教学内容,弥补语言表达的不足,从中心上找关键词进行板书,更使教师讲述的内容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所学内容,从而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从写法上:掌握作者的写作技巧,是学生习作的参考,有助于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3、从线索上:内容明了,要有整体性,要充分反映出本堂课所讲内容的脉络和连贯性。
4、从情节上:具有体现课文脉络 ,提挈文理纲目 ,突出教学重点 ,深化课文内容特点。
5、从结构上:具有清晰整洁,看上去井井有条,不仅容易是让人理解,还给人一种美感。
6、从作用上:浓缩性、择要性、直观性和审美性,不同文体设计不同,起到好的效果。
(三)研究的目标。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板书,应该是师生在学习过程中写在黑板上的文字或其他符号。它是教师对教材分析和理解之后,从学生的认知水平考虑,在课堂上引领学生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是教材要点和学习的主要内容的书面化体现;是教师帮助学生理解学习重、难点,达成学习目标的辅助手段。研究的目标通过多种形式呈现出课堂的板书,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板书设计的好坏体现了教师的业务素质的优劣,它是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功,通过研究帮助老师提高语文的教学能力。
(四)板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板书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被教师所重视。在语文教学中,精美的板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美化教学形式,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接受美的熏陶。板书是表达教学内容的一种方式,是辅助教学过程的一种手段,也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思维体现。要使板书成为教师的助手,学生学习的参考,教师要讲究板书的艺术。内容明了,要有整体性课堂板书是教师授课时的简易教案,因此要突出其整体性的特点,要充分反映出本堂课所讲内容的脉络和连贯性。每节课,教师务必要把课题板书好,以反应出本课的内容,引起学生的注意。
1、板书设计,展示教学意图,规范教师的讲授思维与内容。
2、板书设计,对知识重点作精要的总结,难点作必要注解。
3、板书设计,引导学生做课堂笔记,配合教师的课堂讲授。
4、板书设计,让学生课后有温习功课的纲要给予思考余地。
5、板书设计,吸引学生听课的注意力,激发学习语文兴趣。
二、课题的提出。
语文教学既是一种传授知识的活动,又是一种思想教育的方式。如果说成功的语文教学是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的统一的话,那么语文教学的板书设计更是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的完美结合了。板书设计是教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的高度概括的提示,它能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地提示一堂课的教学内容。从板书设计中,可以看出教师备课的精心设计的艺术构思。独具匠心的板书,有助于学生有层次地掌握知识的体系,有助于学生做好笔记,领会知识,强化记忆,启迪思维,还有助于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和规范化的书写技巧的形成。因此,它是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功,它既体现教师的业务素质的优劣,也反映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掌握了它,不但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也可以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板书是教学的最基本、最常见的辅助手段。
语文板书不但具有一般板书知识性、浓缩性、共生性等特点,而且具有教育性、科学性、艺术性、实用性等个性特征.板书的艺术是教学艺术的具体体现,语文板书追求形象、新颖、简洁、严密、益智和审美价值,板书应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的指导下,需要老师了解小学阶段的全课程,因而我们设计了一整套的小学语文板书,来帮助老师尽快地掌握新课程标准的教材。
2、板书是教学的最浓缩、最精华的教学体。
语文板书是教学中文章思路、教师思路、学生思路三者凝结而成的艺术结晶,是教学过程中的主旋律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板书是课堂中学生有注意的一个焦点。针对教材而言,板书是文章精华的浓缩,文章的血肉。板书设计得好,运用得好,能化复杂为简单,化紊乱为条理,化抽象为直观;从美学角度看,它是课堂教学的精品展示,给学生的视觉效果是严谨、科学、简洁的结构美。遵循板书的科学性及充分发挥板书的艺术性而精心设计板书,能使学生学起来省时,省力,省事,提高了学习效率,优化了课堂结构。
三、研究目标与研究理论价值及实践意义。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出色的板书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展示篇章的结构、主题、重点、难点等,能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教学内容,它与教师的讲解相互辉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作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有人把板书比作课堂教学的一面“镜子”,并用它作为评比一堂课的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要设计出新颖、独特、提纲挈领、重点突出、形式多变的富于艺术性的板书,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还要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的、学生的身心特点等。做到因材而设、因生而变。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板书内容与形式的完美,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课堂板书,不仅能体现教师对教材的掌握程度和授课水平,而且是一门艺术。
它是服务于教学的。因此,每个板书设计都是根据本课的教学要求和重点训练项目设计的,以帮助教师实现教学目标。为便于老师们参考和研究,有的课文从不同角度,设计了两个板书,有的是教学目标不同,有的是板书形式不同。为增加板书的形象性、启发性和趣味性,有的板书加进了简笔画,使之图文并茂。尽管如此,这本书只不过是给同行们于借鉴,供老师们教学参考。
2、语文板书,不仅是语文教学艺术的重要载体,还是教师对教材深加工和再创造。
好的板书将课文内容概括化、条理化、系统化、形象化,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它既有认知价值,又有艺术价值。学生在汲取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美的熏陶与享受。好的板书,可以提纲挈领,突出讲述的重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印象和理解课文。所以板书的设计是教学最直接最基本的辅助手段 ,这是从它的功能上讲。如果从更高的意义上讲,板书设计则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创造,它不是文字、符号与色彩的简单组合,而是教材中的深刻内容通过教师有目的的创造,并按一定的艺术形式呈现出来。
3、教学板书,不仅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根据,并且成为学生学习教材的依据。是王松泉先生说:板书“是反映课文内容的镜子,展示作品场面的屏幕,是教师教学引人入胜的导游图,学生学习中掌握真谛的显微镜;是开启学生思路的钥匙,进入知识宝库的大门,是每堂课的眼睛,读写结合的桥梁„„”这句话生动地揭示了语文板书的深刻价值。这一价值的发挥,取决于板书造型的生动与美感。如果板书能通过多样的形式变化而达到新颖别致、新鲜活泼的艺术高度,就能给学生的视觉美感和新奇感,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四、课题研究的大体框架。
1、《小学语文板书艺术》(人教社课标版)一书,做了二、三、四、五、六年级课文的板书艺术设计。
2、板书设计每课都由“课文简析”“板书提纲”“设计说明”三部分组成。
3、对板书的要求、原则、形式、方法、规律进行了研究。
4、书中《语文教学中的板书艺术刍议》论文是研究是成果。
5、《前言》对这本书的形成作了简要的说明。
6、《后记》对编本书宗旨进行了阐述以及做出了课题总结。
五、课题研究过程。
1、对小学2-6年级语文教材分析与研究;
2、在“板书提纲”的基础上,进行了“设计说明”,分析了板书的内容架构,课文的段落层次结构、文章的写作特点、表现手法和修辞运用;
3、课题研究运用了多种的板书方法:本课题采用了摘录法、概括法、图示法、板画法、表解法、对比法、综合法、变形法等;
4、寻找板书设计的科学规律,处理好板书与教材、讲课、训练的关系;
5、分析了设计板书的重点与难点以及合理的控制板书了篇幅,把经典的板书安排在恰当的空间;
6、对板书要求、形式、方法、规律都做了一些探讨;
7、阐述了板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六、研究板书的要求、形式、方法、规律、地位和作用。
(一)板书设计的要求。
板书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它在内容上:追求科学性;它在形式上:讲究艺术性。为达到这一要求,设计板书必须把握一定的“度”,即信度、广度、深度、强度、密度、范度、美度、角度、速度和态度。这是不变的标准。板书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是教师研究教材、处理教材的创造性思维结晶。语文板书是语文教师的书面语言,是语文教师用以表情达意的重要媒介。优秀的板书不仅内容上概括深刻,恰到好处,自成一体,浑若天成,而且在形式上因内容不同,重点不同,各具特色,结构精巧,情趣横生。
1、借鉴创新,灵活多变。
必须在全面把握和深钻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在自我设计的同时,吸取、参考他人的板书精华,再进行创造性的设计,推出符合自己的“教路”和自己学生的“学路”的高质量的板书来。板书设计的形式是灵活多变的,要根据课文内容和特点,设计出多样性的直观形象的板书来,并随着教学进程逐步展示出来。还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在课堂上随机应变地修改、补充、完善原来的板书设计。
2、整齐美观,点线连接。
板书出来的字体要整齐美观,切忌“龙飞凤舞”。板书时是老师在现场给学生示范,笔画、笔顺、间架结构都要规范,老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老师的字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很有可能以后生字如师。板书时往往还需要用点线连接,才能更确切地表现课文的内容及其内在的逻辑性,这样可以开拓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
3、精当安排,严密组合。
板书出来的一个词,一个点,一条线,一幅画,安排的位置和形式,都要周密考虑。要做到板书的内容有条不紊,水到渠成,绝不可随心所欲。板书的好坏,直接反映教师分析运用驾驭教材能力的高低,所以,必须吃透教材的“三点”(即重点、难点和特点)和“三路”(即思路、教路和学路),竭力追求内容美和形式美。
4、讲求实效,利于记忆。
板书时色彩和图形的运用勿滥,要简洁明了。形成的板书内容要有利于学生记录和记忆,要为复习巩固知识服务,要让学生从板书里获取知识信息。
5、重视合作,讲求生成。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体现在板书中就是要求打破教师“一手包办”现象,倡导开放与生成的板书。这样有利于学生拓展思路、开启心智,利于师生关系的默契和合作精神的培养。我在备课时,就坚持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与文本对话,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讨论,让学生参与板书的设计与书写。让板书在动态中生成,学生在合作中发展。
6、富留余地,自主探究。
教师的板书要富有启发性,有画龙点睛之妙,达到以点带面,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而有所得。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板书的空白艺术,遵循创作中“虚实相生”的规律,在教学中留有余地,巧妙设计板书空白,使教学跌宕多姿,妙趣横生,显现出和谐的美感,使学生在协调有趣的教学中启发思维,最终与老师一道将板书填充完整。
(二)板书设计的形式。
1、纵式。
纵式板书能立体地反映课文主要内容,它是一种从上至下的流线视角感悟。主要特点是让学生一目了然,理解和记忆都非常方便。
2、横式。
横式板书是教学中的一种平面设计艺术,它能平行地从左到右地让学生不费力气地去感悟到课文主要内容,也有利于学生识记。它实际是将纵式板书横式排列就成了,只需在词句间加上破折号,表示内容间的逻辑关系就行了。
3、纵横式。
将纵式和横式综合起来的一种板书形式,也是老师应用得非常广泛的一种形式。它的特点是将课文主要内容和具体内容结合起来,表现出的条理更清晰更细致。还可以做作者感情表达、文章写作方法等方面的提示。
4、总分总式。
这类板书能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让学生看了板书就能说出课文的大意。这也是一种常见的板书形式,大多数课文都可以用这种形式设计板书。
5、提纲式。
提纲式板书是根据课文主要内容和重点词句,将其依段依层系统地表现出来。它的特点是紧扣内容,突出重点,给学生以完整的概念,富有启发性,并可以同时实现整体感知和局部感知。
6、对比式。
将课文内容中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和这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不同方面加以比较区分,揭示其知识结构和各部分的逻辑关系。
7、交叉式。
有些课文发展线索有开有合,内容交叉,就可设计交叉式板书来表现结构,能显得开合分明,富有趣味。
8、阶梯式。
这种板书状如拾级而上的阶梯,能形象地表现教学内容的层次以及层次间的关系。凡以故事情节逐步推向高潮的课文适宜使用这种板书形式,它更具直观性。
9、表格式。
把板书内容分门别类统一列入表格内,类目清晰,条理性强,对训练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有较大的示范作用。
10、回环式。
根据课文内容清晰的脉络和人物之间的紧密联系所涉及的主题思想,设计成一种回环往复的循环式板书,可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线索和理清课文内容。
11、图文式。
运用简笔画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理解力和记忆力,再根据课文内容配以简练的文字说明,构成板书,有图文并茂的效果。白杨树的轮廓可用绿色,心形可用红色。
12、复线式。
这种板书,紧紧围绕课文思路,抓住与课文思路有关的关键词语设计。一条线是课文脉络,一条线是思想内容,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3、标题式。
以小标题的形式高度概括课文各部分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然后讨论每一部分讲了什么,并给各部分加小标题,让学生理清课文层次意思。
14、摘要式,是把课文中某些短句摘录出来,用以概括整段大意或全文中心。
15、抄录式,就是将课文全文或某些段落,照抄在黑板上,以便集中讲解、分析或操练。
16、注释式板书,多用于对名词的解释或语言文字的讲解,特别是对生字新词的解释或对典故、引语出处的注释。
17、图解式,即在教学中利用简易图形来分析和讲解课文内容、写作等方面的板书。此种板书又可分为两种:①示意图解式,就是以简略的文字和图形(包括黑板画或简笔画),来描绘课文的内容情节或剖析其语言功能的一种形象化板书。
(三)板书设计的方法。
板书设计的方法共有三种板书设计方法:文字归纳法、线条标示法、列表总结法。板书具有体裁性。所教文章体裁不同,板书设计也应不同。如写人记事文章多从故事情节来设计,绘景状物的文章多从景物特点的角度设计,议论文多从论证方面设计,说明文多从说明条理的角度设计,诗歌多从意境构成角度设计,戏剧多从戏剧冲突角度设计。
设计板书要有目标、要求,要讲方法及处理好各种关系。内容科学化、形式艺术化、手段现代化是板书设计的总体目标。设计时注意重点难点要突出、设计要规范、表达要深刻、风格要多样是板书设计的基本要求。
具体的方法有:摘录法、概括法、图示法、板画法、表格法、对比法、综合法、变形法这些都是板书设计的重要方法。设计板书要处理好与教材、与讲课、与训练的关系,而且还要处理好板书内容与形式。主板书与副板书、常式板书与变式板书、传统板书与电教板书的关系。
在板书设计时,必须注重板面的空间安排,最好把黑板分为三大部分(当然还要根据内容的需要),一部分板书课文有关的词句(重点词句);另一部分板书课文所体现的中心思想;还必须留有一定的板面板书作者的写法或其他内容。
(四)板书设计的科学规律。
板书的设计,要把握一定的要领,遵循一定的原则:第一,板书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第二,板书设计要有清晰的条理性和高度的概括性。第三,板书设计要具有科学性和严密性。板书作为一种特殊的书面表达。语文教学的板书设计是一门教学科学,它有着自身的科学规律,只有掌握了它,才能设计出成功的、行之有效的板书。因而我们在设计板书时运用了以下规律。
1、科学设计,明确目的。
板书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手段,作为教学手段,它就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语文教学的板书决不是简单地、盲目地在黑板上写写画画,而是根据教案中确定的目标,实施教学。因此,板书应服务于整个教学意图。只有钻研教材,精选教法,才能科学地设计,才能有效地完成教学意图。
2、突出重点,主题鲜明。教师的板书也如写文章一样,要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主次分明,使学生通过板书就能纵观全文,了解全貌,抓住要点,给人以一目了然的印象,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力求新颖,充满趣味。
语文板书设计是一门教学艺术,它有着艺术美的魅力。板书设计是否有这种魅力,体现在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上,如果教学板书千篇一律,久而久之,学生难免产生枯燥,呆板之感。因此,形式新颖,充满情趣化的板书,就好像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又好像是一支美妙的乐曲,能撼动学生的心灵,从而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增强思维的积极性和持续性。
七、课题研究的结果与成效。
小学语文教学的板书设计,属于教法范畴。“教无定法”,根据教师的教学意图,教学特长,可以各显神通,灵活设计,但教学有规律可寻,有科学可寻,只有掌握了它的规律,小学语文板书这门艺术,一定会在教改中发挥出它的巨大潜力,有力地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板书是因人而设,因教而书,因文而变。做到书之有用,书之有理,书之有度,书之有效。在设计板书之前,我们首先简要的分析了教材,再进行板书设计,有的课文我们设计了两种板书,为读者提供了从不同的角度去把握教材,最后我们对板书艺术加以说明。这样为今后老师们设计语文板书提供了借鉴。作为一个语文教师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最不能忽视的教学方法就是课堂板书的设计了。所谓的板书设计就是运用线条、箭头、方框、圆圈、括号等图像、符号和简练的文字共同组合而成的传递信息的教学媒体。它融文字、图形为一体 ,方便、简单而有实效。
我们经过一年来对小学语文板书的设计,了解课堂板书的重要性,初步探究板书艺术方式方法、掌握一些基本原则,得以完成这本书。我们对板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除了竭力追求课堂结构的艺术性,课堂情感流畅的艺术性,课堂气氛愉悦的艺术性,课堂语言水到渠成的艺术性,课堂节奏动静结合的艺术性的关注,还追求课堂板书美妙精湛的艺术性。因为课堂板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好的板书将课文内容系统化、条理化、形象化地展现出来,有利于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让学生从知识从审美从情趣等方面去感知和获取信息。因而我们将这些板书凝聚成册,为教师提供了一本很好的教学参考书。
八、板书艺术的反思与讨论。
语文板书研究方兴未艾,但研究重点是静态的板书,而对板书动态的产生过程往往忽视。板书是个复杂、运动的系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主体)、教材(客体)、媒体(载体)、学生(受体)四要素起决定作用。教师是板书的设计者、教材是板书的反映对象、媒体是板书的形式、学生是板书的受众,它们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共同发挥板书在语文教学中的效能。然而我们的板书,还需老师在课堂变化中进行随机的调整,会达到更完美的效果。
精湛的板书讲究内容与形式的完美性,虚实结合的准确性和想象性,注重排列组合的美学效果。在备课时,精心地备好一份板书,要根据教材的“编路”,课文的“文路”,以及自己的“教路”和学生的“学路”来全面考虑。教师会把自己的板书提纲看成是“微型教案”,可根据这“微型教案”上好每一堂课。“微型教案”讲究少而精,即内容简练精确。板书过程中,关键的字词在表情达意义上,还需要配以点线、符号、图画的辅助,才能将板书内容立体地展示给学生。板书艺术还提倡师生共同创造成果,即打破课堂板书由教师一人包揽的局面,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基础上,上讲台将内容板书在黑板上。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可使师生共享板书艺术的成功乐趣,达到师生思维共振与情感共鸣的境界。我们的板书还需要更多方法,使教师在我们的基础上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板书!
板书简单明了,从板书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草原的景美、人情美,景美与人情美融合为一体。
《草原》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本次说课的内容是课文《草原》,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我对课文的理解,我想做以下称述:
一、说教材(把握教材联系,深入领悟教材)
《草原》是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文章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的亲身经历为内容,记叙的是他第一次出访内蒙古的所见所闻,生动的描写了草原如诗如画的美丽景色,以及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能歌善舞。表达了蒙古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友谊,深情讴歌了蒙汉同胞的民族情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本课语言简练而通畅易懂,对环境的描写细腻而富有激情,并把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融入其中,是一篇提高学生语言运用,陶冶学生思想感情的文质兼美的优秀散文。
二、根据教材的特点,小学高年级段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级段阅读教学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了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熟练背诵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学会读写课后的9个生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使用正确的方法学习掌握生字,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快速的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联系上下文及自己的积累,理解“回味”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展开想象,具体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情境和深刻内涵。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品味,使学生体会草原秀丽的景色和各名族间的深厚友谊,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情感熏陶。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体悟各族人民间的深厚情谊。
二、说教法和学法(强调以人为本,灵活选择教法)
“书不读熟不开讲,书不读透不研究”,朗读是语文教学的最重要手段,它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感情,并且能积累语言、陶冶情操。所以我在教学时选择以默读、浏览、带感情朗读等多种阅读形式穿插配合。本篇课文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环境的描写尤其突出,因此要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通过课件多媒体的演示,让学生有视听的直观感受,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大草原之中,既帮助学生的理解,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三、说教学过程(强调大胆尝试,优化教学程序)
根据教学要求,我将此篇课文安排为两个课时,在第一课时中,主要解决课后的生字,采用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辅助点播的方法。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明白文章主要描写了草原的“景色美和人情美”两大主要内容。下面我想向大家具体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创造美的氛围
在上课前,我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草原风光的视频,配合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出现广阔无垠、蓝天碧野的大草原景象。随后我不失时机的导入课文:“同学们,今天我们就和老舍先生一起来到广阔的大草原,领略草原美丽迷人的风光。”然后板书课题《草原》。这样的导入,以直观的视听直接呈现课文中草原的景观,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唤起学生对美的向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文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初读感知,感受语言美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在第一课时初步熟悉课文的前提下,再来读课文,在读书之前,我会给出问题:“同学们,请带着感情来朗读课文,并说说你读了课文,感受到了什么?或者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你也可以拿着笔做一些记号。”学生自由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学生在自己个性化的阅读中,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最后通过汇报的方式,使学生对课文有了自己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来确定下面的教学顺序。
(三)、初入草原,感受景色之美
1、假设同学们先提出草原的美景给他的印象最深刻,那么就接着教学课文的第一部分。马上提出要求:“你觉得草原的美景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你能美美的来读一读这美景吗?” 然后请多位同学来反复练读学生自己觉得最美的句子。
2、播发背景音乐,并要求:“现在,请同学们推选一位读的最好的同学来读第一段,他读的时候,请大家闭上眼睛,在脑海中勾勒画面,听完后,告诉同学们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学生边听边感受并想象,然后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观点。
3、在快速的浏览课文,这一自然段除了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还写到其他的了吗?幻灯片出示:
“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让学生细细品味两句话,作者先是想高歌一曲,后来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感受其中不同的感情色彩。(因为开头写高歌,是第一次看到草原,作者非常兴奋,所以想高歌一曲。后面他看到了非常美的景色,觉得很舒服,所以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好像在回味一样。)
相机出示草原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图片,并且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4、学生抒发了自己的感情后,直接让其把感情送入课文中来读,读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四)、深读感悟,感受人情之美
在读完课文后,相机过渡:“刚才是同学们感受到的草原风光的美,那么,你还感受到什么了呢?”自然的引入到下一部分的学习。
1、自己读一读第2-5自然段,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词?
2、在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出示问题: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容学生动笔画一画。(迎接 相见 款待 联欢 话别„„)让学生整体的感知课文,初步的体会蒙古人民的热情。
3、创设情境,让学生做一回热情的蒙古人民和受到款待的客人,先同桌互练,在请一到两组上台表演,教师和同学参与评价,这样设计可以使学生在实际演练中进一步感受蒙古人民的好客特点,深入理解课文。
4、课件出示图片并配合音乐:背景为夕阳西下的草原,难舍难分的离别音乐。
相机出示导语:“夕阳西下,再美好的相聚,也终有分别的时刻,此时的宾主双方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耳边,悠扬的马头琴声、质朴高亢的蒙古民歌还在回响;嘴里,喷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那雄健有力、明快强烈的蒙古舞蹈依然回旋不已。手握着手,那样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
出示问题:(1)此时,你就是蒙古同胞,你想说什么?
(2)此时,你就是汉族兄弟,你想说什么?
让学生进入角色,感受这离别之情,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3)此情此景,你能用那句话来表达呢?(“蒙古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5、最后齐读课文,把丰富的感情带到课文中,融会贯通,整体感知。斯宾塞指出:在阅读教学时,应当引导儿童进行探讨,让其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发现的应尽量多些。所以在整节课中,我比较注重学生自己的发现,自己通过读、悟,达到感情的升华。
(五)尝试运用,注重迁移
让学生课后搜集关于草原美景的资料或者蒙古族的有关资料,以图片、歌曲、绘画、影片等形式,开展一次班级“草原情怀”展览。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扩大知识面和阅读面,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学会自主学习。
《草原》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一组的第一篇课文《草原》。
一、说教材
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五十年代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写下了《内蒙风光》,本文就节选自《内蒙风光》。《草原》这篇课文,作者以热情洋溢的笔调,描写了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风光以及受到草原人民热情欢迎的情景,表达了蒙汉人民的深厚情谊。
本文通篇文质兼美,堪称写景、抒情的典范佳作。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文中的景和情,并扎实地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取舍教材是关键。因此,我将此文教学安排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完成第一自然段的教学,领略草原的风光美。第二课时再引导学生体会草原的人情美。我今天所要说课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
基于本文又是第一组“走进西部”的第一篇课文。因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并理解“渲染、勾勒、翠色欲流”等词语。
2.引导学生根据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并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兴趣。
3.引导学生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并积累语言,初步学习作者抒发感情的方法。
依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展开丰富的想象,并通过多层次的朗读,感受草原风光的美好。
而对于生长于南方小县城的孩子,草原是遥远、陌生的,因此,如何让学生突破时空障碍,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揣摩优美的语句,感受草原的景美,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就成了这篇文章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怎样才能使学生与文本产生真正的共鸣,体会草原的景美呢?首先,我将注重以读为本,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如:默读、自由读、范读、指名读、引读、配乐读。通过多层次的朗读,使学生体会草原的风光美,并品味语言的表达效果。
其次,我将巧妙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想象,体会文中意境,并配合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训练,从而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三、说学法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性的学习。本文第一自然段的语句美,意境也美,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一边读句子,一边想象画面,用自己的经验去补充形象,丰富形象,从而体会文中表达的意境和情感,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及想象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和资源应用
《草原》这篇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语句美,意境也美,我将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图文结合,启发想象,体味文章的意境美;配合朗读,领会作者的情感美。教学过程具体如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再因为,本组的主题是“走进西部”。因此,开课之初,我首先多媒体播放配有画面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把学生带入大草原绮丽的风光中:湛蓝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一碧千里的草原上,成群的牛羊正悠闲地吃草、散步。远处的小河像一条明晃晃的长带迂回曲折„„这样用音乐、图像渲染的情境,能带给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入其境,爱其美”,在感到喜悦、快乐的同时,让学生谈谈自己欣赏后的感受。此时,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也就油然而生。于是顺势揭开课题,进入第二环节。
2.师生配乐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这一环节是由师生配乐朗读课文,弄清课文写作顺序,主要写了那几个画面,是从哪两部分来写草原的,即“风光美”和“人情美”。学生对于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为后面的品读词句做好铺垫。
3.朗读品句,感受“风光美”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可谓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于是,我先课件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四人小组自读第一自然段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草原的美景,并把自己最喜爱的语句多读几遍,并在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记号。在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再交流品读。
在品读重点语句时,我将引导学生一边想象画面,一边反复朗读;并借助多媒体展示草原图片,让学生图文结合地品味词句。这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将把学生们带入那辽阔、美丽的草原风光之中,并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一碧千里”、“翠色欲流”、“渲染”等词语,从而体味文章的意境美,领会作者表达的特点,最终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如:在本段中,作者描写小丘时,有这样一个经典的句子:“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由于“渲染”和“勾勒”都是美术上专用名词,讲起来抽象难懂,我准备了两幅国画,一幅是绿色渲染的草原风景图,一幅是墨线勾勒的鸳鸯戏水图,出示图片,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让学生不仅感受到用绿色渲染的小丘的柔美,还感受到那饱满的绿色正向四周渗透、扩散。在这儿,我没有停止探究的脚步,而是紧紧抓住句中看似矛盾的一个点——“翠色欲流”与“轻轻流入云际”。先引导学生抓住“欲”字理解“翠色欲流”是指绿色快要流出。再让学生议一议与“轻轻流入云际”矛盾吗?学生一边看图想象画面,一边和着优美的音乐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这并不矛盾的美的意境。这是一幅多么鲜活的中国画啊!这正融入了老舍先生对草原无限的热爱之情,学生也就很自然地领悟到作者情景交融的表达方式。
再如:文中描写羊群的句子:“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我先让学生结合图画,抓住“绿毯”、“白色的大花”两处比喻,体会草原的辽阔和羊群带给草原的无限生机。之后,删去原句,再让学生展开想象,向老舍先生学习,用自己的比喻句重新描述这样的美景。这样,使学生不仅理解了原文描写的羊群的静态和动态的美,而且拓展了自己的思维,更深层次地体味了美的意境,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学生反复品读这些精美语句中,我还将不断回扣本段的中心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相信学生通过一次又一次地回扣中心句,不仅能更深切地感受“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意境,作者对草原深深的热爱之情也将在学生内心一次次升华。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老舍笔下的草原那如诗如画的意境,品读之后,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再次展现一组配乐草原风光图画,引读第一自然段。在优美的旋律中再现草原美景,一定能牵动学生内心的情感。这一整体回读,也将使学生与文本、作者再次产生共鸣,在脑海中形成一幅蓝天共碧草一色,牛羊与骏马齐的美丽画卷。在此意境中,学生定能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当时的感受,激起他们对草原的无限热爱。
就当学生沉浸在此意境中时,我播放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让学生拿出课前收集的有关草原的资料。在优美的旋律中,学生互相交流展示并走上讲台朗读诗歌、展示亲自去草原拍摄的照片一级打印的草原风光图,使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个性再次得以释放,此时的课堂也将再次涌动着创造的生命力。
4.总结回顾,布置任务
授课至此,我小结过后,以布置下节课的任务结束本节课的教学:“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这美丽的地方,又孕育着怎样的民族呢?老舍先生又是如何表现草原的人情美的呢?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去会会草原上的鄂温克族人民。”
总之,我在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尽量合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整合,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及创造能力,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体现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敬请各位评委批评、指导。谢谢!
《草原》第一课时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说内容 《草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组教材的文章。这篇讲读课文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激情相见、盛情款待、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是一篇融自然美、人情美、语言美于一体的佳作。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写草原的美丽景色。第二部分(第二至五自然段)写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二)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渲染”、“勾勒”、“回味”等词语。
3、仔细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4、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说重难点
1、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2、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并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
采用朗读感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时,先借助视听、导读提示,整体感知全文,快速把握文章的脉络,激发、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相机引入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通过感知——品味——想象——诵读来体会草原上自然风光奇特的美以及作者独特的感受。
三、说学法
以品读感悟为主,采用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读一读的方法。要求学生边读边感悟课文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四、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诱发情感
1、上课之前,我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MTV版,学生在美妙的音乐和唯美的草原画面中初步感知草原的美景。
2、我提问学生:刚才欣赏的是哪里的风光?
3、从而揭题:点击出示课题主界面——草原
4、读题
老师从同学们的眼神中看出了你们对草原的美的赞叹与向往,谁来读读课题?(读出赞叹、读出向往之情)
5、介绍作者
(1)学生交流老舍的资料
(2)老师补充介绍老舍(以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这一环节,我通过创设情景,激发了学生了解草原的兴趣,为学生学习课文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和奠定感情基调。同时,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习惯和对资料整理的能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课件)自学要求:
我根据学生手头中的预习方案设计自学要求,让学生自主学习。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自学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或借用工具书初步理解一些词语。
(3)用横线划出中心句。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推荐小老师带读
(2)哪个字的读音需要再提醒大家的?哪个字需要提醒大家认真写的?(生及时描红)
(3)齐读生字词
过渡:生字词已经掌握,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课文,同学们找到本文的中心句了吗?
(4)出示中心句(课件出示)
指名读 过渡:这是老舍先生到草原的体会,谁能说说它的大概意思?
(设计意图:出示自学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让学生自读讨论,再以相互提醒的方式来巩固所学的内容,增强记忆力。再以谈话的方式汇报自己的收获。这样,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认识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三)精读课文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谈谈你看到了怎样的草原?
出示句式:我看到了()的草原!
(设计意图:体会是学生自己的体会,学生的体会因人而异,教师不能强加给学生。本环节中,我坚持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开放性的阅读理解,而不是想着怎样将学生的认识以及对文本的理解不断地统一到教师的唯一的或标准的答案中。)
2、从哪句话中你看到这样的草原?把句子找出来。
(1)可爱的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那么新鲜,天空那么明朗。”
a.草原的可爱在哪?
b.你体会到了什么?
c.读出你的感受来。
(2)辽阔的草原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a.你来读读这句话,你的眼前是辽阔的草原吗?
b.谁再来读读?
c.全班一起来感受一下草原的辽阔。
(3)碧绿的草原
“一碧千里”、“翠色欲流”
比较这两个词的异同。比较这两个词的异同。(同:“碧”与“翠”都表示绿的意思;异:前一个表示绿的范围广,后一个表示绿的状态。)(4)生气盎然的草原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白色的大花。”
a.你来读读,读出动感,读出生气盎然来。
b.插入导读:羊群一会儿——一会儿——羊群一会儿——一会儿——
c.你似乎看到了什么?
(4)诗情画意的草原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
a.借助图片理解“渲染”、“勾勒”
b.用“渲染”与“勾勒”来形容草原上的小丘,你体会到了什么?
c.带上你的感受与体会读一读。
(设计意图:我始终认为孩子们的理解和想象是可以超越文本的。课文字行间向学生展示一幅幅引人入胜的画卷,这美好的意境,需要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感受,并在阅读、感悟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这正是课程标准所说的“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并且,学生通过阅读欣赏──展开想象──品词析句──自主感悟等环节,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主体性、探究性,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与作者共鸣
过渡:刚才我们一起跟随老舍的脚步去领略了碧绿的草原、辽阔的草原、生气盎然的草原、诗情画意般的草原。如果你是老舍,此时此刻你想怎样?
吟唱一首小诗。
老师就满足你们的愿望,让我们一起来低吟吧:
这种境界 既使人惊叹
又叫人舒服
既久立四望
又想坐下
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老舍的心情怎样?谁再来读读这句诗?
老舍还会低吟什么诗呢?
老舍的感受还有什么?继续找找
在这种境界里 连骏马和大牛
都有时候静立不动
好像在回味着
草原的无限乐趣
“回味”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如果牛和马真的会回味,那它们回味什么?此时的老舍会回味什么?
(设计意图:《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所以教师的职能不再是教学生会念书,而是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朗读感悟,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别让你烦琐的内容分析“使语文教学的情趣淡漠了,形象破碎了,美感削弱了,特有的魅力坠失了……”)
4、师配乐(有画面)范读第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图片和音乐可以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很容易让他们感受到美丽,最容易引发学生对美的享受。让学生边看录像边听诵。具体生动的图像把学生带到美的意境中,这样既让学生再次感受到草原的辽阔与诗情画意般的美,又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和品味了语言文字。)
5、背诵、积累优美语言 过渡:这篇文章的很多语言非常优美,可以学以致用,现在就请同学们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指名背诵
挑战背诵
6、随机习作指导
过渡:这段话老舍写得如此的美,那老舍又是按什么顺序呈现的呢?
由远到近,自上而下的顺序。
(设计意图:语文课标中将“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这既是学习语文、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有很强的针对性。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不断积累语言的过程。头脑里的语言材料增多,语言水平自然提高。说话时“妙语连珠、出口成章”,习作时“文思泉涌、妙笔生花”都在于一个人具有深厚的语言积淀。本课书语言优美,用词丰富准确,并运用了恰当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将草原美景展现在读者面前。这样优美的语言怎能错过呢?)。
(四)小结:
1、品味语言文字。
2、按照一定的顺序。
(设计意图: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
五、说板书设计
《草原》这篇课文有两大板块内容,一是写自然美,二是写人情美,所以我就抓住这两点来板书。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16.草原
自然美:碧绿
辽阔
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