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吴正宪老师的课心得

2024-08-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听吴正宪老师的课心得

听吴正宪老师的课心得 篇1

半壁山联合小学 高明月

12月29日参加了教育局组织的师德报告会。我不仅心灵震撼的聆听了几位感动校园的教师的报告,还欣赏了两位名师的数学语文授课。尤其是吴正宪老师的《重叠问题》这节课让我收获颇多,对自己以后的数学教学工作,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吴正宪老师的讲座这是第一次,但是这仅仅一次都让人意犹未尽,总觉得时间过得那么快,让我跟那些孩子一样不愿下课,恋恋不舍。吴正宪,一位不仅能给予学生智慧,还能给予学生力量的“立体教师”。她对学生、对教育的爱,让我感动;她为这份爱所付出的艰辛,让我敬佩。在课堂上,她不仅是用数学的真谛来拨亮孩子们的心灵,更是用自己的爱心真情来感染学生,用自己人格的魅力来塑造学生。她的课,知情交融,师生互动,充满了童趣、乐趣。短短几十分钟的数学课,像磁石一样把每一个孩子的心紧紧地吸在一起,把有限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

《听吴正宪老师评课》读后感 篇2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早就对全国小学数学名师吴正宪钦佩不已,业余时间我认真研读了《听吴正宪老师评课》这本书,这不仅是一本关于数学教学精彩例题集锦。读起来那样亲切,又感觉那样实用。让我惊叹的是吴正宪的教学艺术,吴正宪老师在课堂上,不仅是用数学的真谛来拨亮孩子们的心灵,更是用自己的爱心真情来感染孩子,用自己人格的魅力来塑造孩子。她的课,知情交融,师生互动,充满了童趣、乐趣。课伊始,趣已生,课继续,情更深,课已完,意未尽。40分钟的数学课,像磁石把每一个孩子的心紧紧地吸在一起,把时空有限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吴老师的成长历程也告诉我们,要成为一个优秀教师,首先取决于他对教育事业、对所教学科的热爱。

吴老师以情激情,用智慧使课堂具有浓浓的人情味,用她的话来说便是:“课堂教学源于情!”她能够真正做到从心底欣赏学生、赞扬学生,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吴老师的课堂上,充满了真诚的赞赏与热情的鼓励,如:“好极了!我很欣赏这位同学,很会倾听,并会接纳别人的思想。你又知道呀……”这些话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更使学生的人格得以健全。除了语言的激励,吴老师还非常善于用体态语言来感悟童心世界,走入学生的心灵。如:用眼神表达、扶扶肩膀、摸摸头、甚至蹲下来与学生交流,这一系列自然的行为,细腻地向学生传递着老师的信任,同时也体现了她对学生的那种深深的爱。相信,老师如此的身体语言定会震撼每个学生的心灵,这种身体力行的做法将比任何干瘪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听吴正宪授课及讲座有感 篇3

在10月7日我有幸参加了在兴隆一中举办的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启动会,听了吴老师的讲座,令我获益良多。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吴正宪老师执教的数学《重叠问题》,其中还做了关于《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再修订的专题讲座。吴正宪老师的精彩课堂教学,不仅打动了每个学生,也彻底征服了所有参会的老师。课上完了学生们还是依依不舍,老师们更是意犹未尽。看吴老师的课,听吴老师的专题讲座,让我对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认识:上课必须先要读懂学生,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跟着学生的实际情况走,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最喜欢的课堂,才是对学生帮助最大的课堂。

《重叠问题》一课的教学,吴老师没有讲什么是重叠,而是出了一个排队的题,“亮亮从左数是第5个,从右数还是第5个,这队一共有几个同学?”这时班里出现了不同的声音“11个”“10个”“9个”,吴老师没有马上说出答案而是让学生用自己能看懂,别人也能明白的方法去表示出来。吴老师在巡视过程中,把不同层次的学生、用不同答案的学生,都请到讲台上,然后把他们的方法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先让一种方法也没想起来的学生说一说做这道题的困惑在哪里?并安慰他“没想起来没关系,一会儿你一言我一语,就会明白了”。最后一个展示的是用画图来表示方法的学生。而最后一个离开讲台的却是开始一种搭配方法也不会,最终也是满载而归的学生。吴老师的这种教学正是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跟着学生的认知水平走。她让我看到了学生由不会到会的过程是这么简单、这么愉悦。

关于《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再修订

《数学课程标准》是由2001年开始实施,10年后进行再次修订,专家分析新修订课标主要在基本理念、数学观、设计思路、领域名称、主要关键词、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七大方面发生了变化,吴老师重点从两方面讲述:

1、“双基”变“四基”。

“四基”即: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制定组组长、东北师大校长史宁中教授提出了“数学教学的四基”,引起了数学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以前强调的双基是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双基教学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讲究精讲多练,主张‘练中学’,相信‘熟能生巧’,追求基础知识的记忆和掌握、基本技能的操演和熟

练,以使学生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和较高的学科能力为其主要的教学目标。现在提出的四基不但包括了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还增加了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基本思想’主要是指演绎和归纳,这应当是整个数学教学的主线,是最上位的思想。”关于基本思想方法,史教授为我们分析了数学思想方法的四大育人功能:一是有利于完善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二是可以提升学生的元认知水平;三是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四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阶段涉及到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分类、转化、归纳、对应、比较、集合、统计、代换、数形结合、数学建模、猜想、符号化、方程与函数、极限等,在教学中我们要学会关注数学思想方法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关于基本活动经验,基本活动经验就是教我们的孩子如何思考问题,最终要培养这个学科的思维方法,更高的就是培养学科的直观。因为对于数学来说,所有的结果是看出来的,而不是证出来的,而如何会看结果,完全是凭借经验,凭借思维形式和思维方法,所以现在在双基基础上变为四基的本质是想培养学生的思维形式和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智慧和创造力。

“双基”变“四基”,为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数学教师必须为儿童的学习和个人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数学基础、数学准备和发展方向,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使人人获得良好的数学素养,不同的人在数学得到不同的发展。“双基”变“四基”,任重而道远。

2、“双能”变“四能”

“四能”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年来我们都注重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却忽视了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现在的学生都缺乏对未知领域的一个探索意识,他们都已经习惯了在以有知识的层面来分析、解决问题,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给学生一个探索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在活动中发挥智慧,来提升他们的“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听吴正宪老师的课心得 篇4

(一)“孩子,不急,停下30秒再表达自己的见解更好!”日前,吴正宪小学数学工作站送教北京市房山区城关第二小学,在讲授《面积》一课时,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小学数学室主任吴正宪老师耐心的引导、平等的交流、真情的流露,以及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让听课教师们领略到了教育名家的课堂风采。

带给学生真实的体验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位朋友,它叫面积。面积呀面积,你怎么就叫面积呢?”吴正宪老师的课堂没有令人眼花缭乱的课件,取而代之的是简单明了的板书。她用最直接的方式引出课题,带领学生在真实、自然的状态下探索未知的数学。

在讲解面积单位时,吴老师在黑板上摆放两张1平方分米的纸片。然后撕掉其中一张纸片的一角,与剩余纸片摆成不规则图形。“同学们,现在这还是1平方分米吗?”孩子们一下愣住了。

看着一双双充满疑惑的眼睛,吴老师立即蹲下身藏起来。她问道:“我是谁?”不等孩子们回答,她又站起来再次问道:“我是谁?”孩子们恍然大悟。“脱了马甲我还是我。孩子们,它的面积改变了吗?”“没有改变!”笑声中孩子们明白了这个道理。

吴老师简单的教学过程,不但扫除了孩子们的疑惑,让孩子们明白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道理,更为今后学习“等积变形”埋下伏笔。

吴正宪老师提出的“儿童数学教育观”包含了哪些基本观点

一、传授知识:

首先这里的知识要分为4个层面: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方法性知识、价值性知识.我们平时过多关注的是前两个层面,而忽略后两个.使得数学知识变得枯燥、生硬.正宪老师所教数学知识总是那么丰满,有“后劲”,正是因为她将四个层面联系起来,深入理解事实数学,从而真正做到了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如:正宪老师在教学“比和比例”时,把学生带到操场,指着高高的旗杆问:“这跟旗杆大约有多高?”学生都清楚,阳光下,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个儿高的人影子就长,个儿矮的影子就短(事实性知识).且他们的关系是一样的,即同一时间物体之间影长与实际物体的长的比值是相等的(概念性知识).同学们开始测量吴老师准备好的竹竿或者自己手中的铅笔、尺子等,再测量旗杆的影长,利用比值相等的关系,计算出旗杆的长度(方法性知识).最终他们不但领略到了影子的奇妙,更自觉地把比例当做一种工具,运

用到其他问题当中(价值性知识).其次.“怎样传授知识?”简单说根据不同的内容灵活选择以下方法:创设情境教数学、借助经验教数学、在对话交流中教数学、动手做中教数学、在数与形结合中教数学.教必须服务于学,只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学定教,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二、启迪智慧

首先,正宪老师提出的是在数学活动中渗透思想方法、启迪智慧:

1、转换思想——在变化中寻根问底

2、符号化思想——在复杂中抽象出简洁

3、极限思想——在量变中认识质变

4、函数思想——在变化中寻找联系

5、分类思想——在分类中逼近本质

6、对应思想——在变化中寻求不变

7、集合思想——在画一画中理清关系

8、模型化思想——在具体表象中建立模型

其次,培养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智慧.现代数学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人的智力核心,只有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智力

才会有较大的发展,人的潜能才会得到充分开发.正宪老师认:让孩子智慧起来,思维品质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通过“透过现象看本质——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多角度观察、思考、联想——培养思维的灵活性;辩论中澄清错误——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强化技能训练——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创造

‘可能创造的条件’——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正宪老师的数学思维观正引导我们每一位教师去实现他所提出的的“做一位高品味的大气的数学教师”的思想,使我们的教师理解和重视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并通过我们每个人去引导更多的学生学会思维.三、完善人格

听吴正宪老师的课心得 篇5

主要内容笔记

一、教学困惑】

问题1:自己反反复复地钻研教材,按照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教堂活动,但是教学实际却与预设的效果相差很远。课堂教学中总想设计新一点的活动,苦恩冥想,没有突破点

问题2:我认为学生应该会的却不会,我认为掌握不太好的却能带给我惊喜。对于学生我越来越把握不准了;

问题3:当你“自信”地站在讲台上实施教学设计的时候,你是否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 刚呈现课题,许多学生已经把主要内容喊了出来;教师精心安排的活动学生却无动于衷;

“意外”随时都会搞得你束手无措;

问题4: 我也想读懂学生,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大多数学生的思维障碍点等。用前测不知怎么设计题目?对学生进行了前测后,从数据中分析时,不知会得到什么样的启示“有时想不好,前测就白做了。

作为老师,您对学生是否已经了然于胸呢?您又是否做过学情调研呢?

二、为什么要做学情调研】

学生是教师教学的源头活水

学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学情调研从广义上看,是指为了改进教育教学工作,而从工作需要出发,教育者对教育对象所进行一系列的调查、研究与分析等研究活动。从狭义上看,是指教师为了有效的达成学生的发展目标,对学生的知识、经验、兴趣、情感以及学习方式、问题解决策略和障碍等方 面进行了解、分析与把握的过程。

【目的】就是将学生纳入到教学资源当中,为教学目标的设定与调整、教学过程的展开与实施、教学环节的控制与把握,提供了科学的、严谨的依据和保证。学情调研庄务是把

【学情调研的核心任务】是把“教材问题”转化为“学生学习教材时的问题”。“学生调研是提高教与学的质量的前提和必要途径”。

三、学情调研的策略】

(一)课前调查(问卷法)

(二)课中观察

(观察法)

(三)随机访谈

(访谈法)

(四)课堂作业(作品分析法)

(一)课前调查(问卷法)

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应关注以下两条主线和四个维度。两条主线是“比”和“数”。“比” 指的是一部分与另一部分之间的关系,这里的关系既包括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关系,也包括部 分和部分之间的关系;

“数”指的是以有理数形式出现的分数,此时的分数表示的是一个计算或度量的结果。

(二)课中观察

(观察法)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具备在课堂教学中收集信息的意识,这样可以搜集到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当然课堂观察除了依靠教师的职业敏感收集信息外,更多还需要教师预先设计观察点,做到有目的的观察。

一般情况,课堂观察获取信息的维度主要包括

全体学生的学习状态、对知识理解的速度和深度、学生的错误和争议等。

1预设与生成:补充教师的经验 2宽容的接纳:生成学生的精彩 3顺着学生动,不是顺着教师教案走

(三)随机访谈

(访谈法)

全面的问卷调研需要科学的设计问卷。进行一次问卷调研需要教师和学生付出更多的精力,因此限制因素较多。而随机访谈则灵活、易操作。

课前访谈

课后访谈 只有读懂学生,在课堂上让孩子展示原汁原味的思维过程,才能有效的实现孩子经验与老师经验的对接,才能把数学烹出美的味道。

只有在师生的平等交流中,数学的内在价值与情感才能感染孩子。

(四)课堂作业(作品分析法)

作为学情分析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是对学生的作业(课堂练习)进行分析,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作业分析主要包括常态分析和针对性分析。常态分析指在常 态教学中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的分析;针对性的分析主要是教师为了分析学生错误而设计的叉目的、有针对性的问题,从而进行细致的分析。

学生的作品包括笔记、作业、日记、测试卷等,可以了解学生达到的水平,反思教学中 存在的问题,帮助教师进行总结、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更重要的是通过分析学生作品,进一步读懂学生的思考过程、思维层次,读懂学生的困惑。

我们的教学过程——对思维过程的忽视,是当下教学教育的一个普遍现象。“我们的老师讲课,往往是从中间开始讲,其实一开始的思维过程往往很重要,却被扔掉了。老师看学生学得怎么样,也只看答案对不对。

知识是什么,是思考的结果、经验的结果。仅仅结果的教育是不能教智慧的,智慧往往表现在过程中。

有关过程的东西只有通过过程来教。过程的教育能够培养我们的孩子正确的思考方法,最终 培养孩子数学的直观。因此我们要强调过程的教 育,在过程中判断他的思维是不是对的。”

而教师启发学生思考最好的办法,“就是和学生一起思考”。

对于解决问题,要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其中理解题意、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和回头看这四步是缺一不可的。我们提 倡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不要求模式化。

在老师眼中,学生的方法可能有优劣,但在学生眼中是没有好坏之别的。虽然方法3和方法4表面上看很麻烦,我们说一切的简单方法都来源于最初的复杂,简单方法都是在复杂的基础上提升出来的。

四、关于学情调研的几点建议】

1每一位老师充分认识到学情调研的价值。把对学生的关注落实到平时教学中,而不能仅仅是在一些研究课上或教学设计评比中体现。

2学情调研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学情调研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教学中的真实问题,不能为了达到某种效果,而人为干预数据。

3学情调研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问题,特别是如果采取问卷调研的方式,不能给学生增加过重的负担。

4学情调研的分析,特别是通过数据的分析发现背后的问题,对于得出科学的结论非常重要。本文没有对如何进行数据分析进行展开,主要原因是情况比较复杂,自己也没有系统的进行整理,因此希望老师们在实际教学中努力实践和总结。

5学情调研不只局限在知识、方法的层面,对于学生在情感,态度方面的情况也要 进行调研。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人,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更有实效性。这不仅要求教师更好的把握教材,驾驭课堂。也需要教师关注受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能够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了解学生。有效地学生调研能够帮助一线教师更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随着教研的开展,对于学情调研的研究还会不断地清晰完善。

五、交流讨论】

吴正宪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篇6

首先,让我仰慕的是吴正宪老师的成功。教改文章散见于全国多家教育教学报刊上;不断应邀讲学、作报告,每场报告都引起强烈反响;参加了中国教育电视台“名师讲坛”节目的录制工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儿童基金会录制了教学片;曾登上国际数学研讨会的讲台宣读论文……这些成就都是教师所梦想的,其中任何一点都让我向往。

其次,让我感悟的是吴正宪的经历。她1954年出生,1970年中学毕业就开始了教师生涯。80年代初开始进行教学改革,十年后取得了巨大成绩。我深深思索:她16岁就开始教书,仅仅中学毕业,学历并不高,更没有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只是通过自己默默地耕耘,虚心地讨教,才换来了今天的丰硕的成果。应该说我们的条件比她要好,即受过系统的专业教育,又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可我们还是被禁锢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中。每当想到我自己工作近十年仍无所作为,不禁使我深感羞愧,也因此激发了我,使我产生了奋斗的激情。

第三,让我惊叹的是吴正宪老师的“大胆”。她有胆量改革教材,不按照教材原有的编排体系进行教学,而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重新组织教材;她有胆量在一年时间内完成五六年级两年的教学任务,并提前一年参加全区的小学毕业考试。我没有这种水平,每年每学期的学生考试就让我只能照本宣科。当然,这可能与各地教育要求有关,我想如果吴正宪换了地方恐怕也没有今天的成绩了。

上一篇:寒假散章下一篇:六一晚会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