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典故

2024-10-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历史人物典故(精选15篇)

历史人物典故 篇1

【注音】hànbábàiyèchā

【成语故事】传说黄帝的女儿魃因为身体里有大量的`热能,她所到之处就经常发生旱灾,人们很不欢迎她,认为她是瘟神。黄帝把她安置在赤水北方。她只好夜间出来活动,与那些夜叉们在一起,但是他们也经常干坏事,旱灾也时常发生。

【释义】旱魃:传说中引起旱灾的怪物;夜叉:能啖鬼或捷疾鬼。指坏人相互勾结狼狈为奸。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狼狈为奸

【近义词】旱魃为虐

【成语示列】你听说旱魃拜夜叉的故事吗?

相关资料:

旱魃:

旱魃(hànbá),传说中引起旱灾的怪物[1]。《诗·大雅·云汉》:“旱魃为虐,如惔如焚。”孔颖达疏:“《神异经》曰:‘南方有人,长二三尺,袒身,而目在顶上,走行如风,名曰魃,所见之国大旱,赤地千里,一名旱母。’”唐·杜甫《七月三日》诗:“退藏恨雨师,健步闻旱魃。”石灵《捕蝗者》:“本来大家商议要刨旱魃,后来袁大爹着人来叫抬龙王,不要刨旱魃,才改了主意。”

《说文》:“魃,旱鬼也。”《诗经》孔疏引《神异经》:“南方有人,长二三尺,袒身而目在顶上,走行如风,名曰魃。所见之国大旱,赤地千里。一名旱母。”《子不语》卷一《旱魃》里描写为:“猱形披发,一足行”。袁枚《续子不语》又说:“尸初变旱魃,再变即为犼。”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卷七:“近世所云旱魃,则皆僵尸,掘而焚之,亦往往致雨。”杜甫《七月三日》诗:“退藏恨雨师,健步闻旱魃。”值得一提的是,“魃”多与“旱”组合,极少单用。即使单用,还是“魃”不离“旱”。

历史人物典故 篇2

关键词:成语典故,历史人物,评价

作为语文教师, 在成语教学中经常需要讲解其典故出处, 以使学生产生求知兴趣并牢固掌握。很多成语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尤其对于典故中涉及的一些历史人物。但历史往往本身就存在争议, 因此, 很多成语释义对于典故中的历史人物的评价失之偏颇, 不尽客观。长此以往, 便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和情感定势, 这些历史人物也被一代代后人深深地“误解”、“误读”, 这不得不说是一件憾事。笔者选取了两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成语“纸上谈兵”和“李广未封”加以阐述, 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典故当中的主人公, 从而还历史人物一个生动、丰润且真实的形象。

(一) 纸上谈兵

[释义]在纸上讨论军事方略。[用法]比喻脱离实际, 空谈理论。[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括自少时学兵法, 言兵事, 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 奢不能难, 然不谓善。”

一提到“纸上谈兵”这个成语, 很多人就会对典故中的主人公赵括投以不屑的目光, 憎恶其夸夸其谈, 言过其实, 致使四十万赵军被秦军活埋。事实真是如此?其实不尽然。

首先回顾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秦军倾全国兵力进攻赵国的长平, 赵将廉颇率数十万大军驰援, 仓促应敌, 数战失利, 于是赵军坚守营垒不出, 双方僵持不下。战事一拖就是三年, 旷日持久, 消耗了大量的粮草军械, 由于赵国综合国力远不及秦国, 因此, 更加捉襟见肘。为此赵国四处借粮, 由于外交失当, 楚齐魏均拒绝相助。赵王多次催促廉颇主动出击, 尽快结束战事, 然廉颇不受君命, 赵王只好委派赵括接任廉颇之职。赵括的到来使赵军的战略由防守转为进攻, 也为日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但制定者并非赵括一人, 赵括更多只是充当了执行者的角色。

赵军在赵括的指挥下迅速组织起有效的进攻, 首战大捷, 突破秦军前沿阵地, 灭敌三万有余。秦军因势利导诱敌深入, 赵军追击, 猛烈攻打秦军壁垒, 但四日未破, 发现后路已被秦军截断, 当即回师。然而秦方援军源源不断开来, 赵军一直未能冲出包围圈。于是赵括指挥赵军驻起车城圆阵死守, 以待援军。秦昭襄王听闻秦军合围赵军主力的消息后, 亲自从咸阳赶到临近前线的河内郡, 给所有的郡民赐爵一级, 命令郡内十五岁以上男丁悉数出征支援长平前线, 阻击赵国援军。赵军随身干粮吃完后开始杀战马, 最后不得不以军中残、病、弱、老者为食。赵括也开始组织余部精锐做最后的突围, 他把部队编分四队, 轮番进攻突围。可惜突围失败, 赵括也战死沙场。

长平一战, 赵国亡军四十五万, 从此一蹶不振, 秦军亦损失数十万精锐部队, 而后被六国联军一直打到咸阳郊外, 二十年后才恢复元气。

由此可见, 长平一战甚为惨烈, 双方伤亡均十分惊人。典故中的赵括确实存在年轻气盛、好大喜功等诸多缺点, 但也并非一无是处, 他所体现出的英勇、身先士卒、忠君爱国还是值得后人称道的。

(二) 李广未封

[释义]汉名将李广部下因军功而封侯的人很多, 而李广本人抗击匈奴, 战功显赫, 却未能封侯。后多以“李广未封”、“李广不侯”、“李广难封”慨叹功高不爵, 命运乖舛。[出处]《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与从弟李蔡俱事汉, 蔡为人在下中, 名声出广下甚远, 然广不得爵邑, 官不过九卿, 而蔡为列侯, 位至三公。”

对于“李广未封”这个成语的主人公李广, 很多人可能都为他的“未封侯”而扼腕叹息, 但却很少有人知道他的缺点。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 李广感慨自己的部吏封侯的不下数十人, 但自己一直得不到封爵封地, 于是去问星相家王朔。王朔反问他是否做过悔恨的事, 李广说:“过去我在陇西当太守时, 羌人造反, 于是诱降他们, 投降的有八百多人, 当日我就以欺诈的手段把他们全杀了, 至今追悔莫及。”

然而应该令李广反省的远不止这样一件事。李广曾因兵败而被削职为民, 闲赋在家, 有一次与别人在野外饮酒, 夜里很晚才回来。路过霸陵时, 霸陵尉按照规定不予放行, 李广随从说:“这是前任的李将军。”尉官适逢酒醉, 回答道:“现任的将军尚且不能夜行, 何况是前任将军!”李广对此耿耿于怀, 当他复职担任右北平太守时, 便要求把霸陵尉调入辖下, 结果霸陵尉一到军中, 李广就公报私仇, 把他给杀了。

通过这两件事可以看出, 李广的胸襟并不十分开阔, 品格也不是非常高尚, 这也为日后“未封侯”埋下了伏笔。

笔者选取的上述两个成语典故虽然比较具有代表性, 然而对于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的中华民族瑰宝———成语来说, 可谓沧海一粟, 冰山一角。但以小见大, 现实生活学习中, 乃至教学书籍中, 确实存在成语典故中的历史人物被曲解、被断章取义的现象 (笔者认为这一点与成语文字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感情色彩强烈等特点密不可分) 。因此, 对于就事而去论人的成语, 释义起来就更加需要慎之又慎。当然也不能因为成语典故中提到的某一件特定的历史事件而武断地给某一位历史人物下定论。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公正、客观的评价成语典故中的历史人物?笔者认为, 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 需要把万卷书读全、读“破”, 融会贯通。只有尽可能多地掌握相关人物的背景资料, 才能更透彻地了解和评价一个人。

(二) 不迷信权威, 不仅听一家之言、片面之词。对于评价成语典故中的历史人物, 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就是尽可能多地阅读正反、褒贬两方面的资料书籍。

(三) 摈弃固有的思维模式, 放下个人主观的感情色彩及任何功利目的。部分图书典籍的作者的个人主观感情色彩比较浓厚, 受所处生活环境、时代背景和个人阅历的局限, 可能还出于各种政治目的需要, 对于人物事件的评价失之偏颇。此时就需要读者以批判性的角度来加以研读。

只有做到上述几点, 语文教师才能正在以全面、辩证、发展、客观的目光来看待历史人物。这样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在成语典故中, 才丰满、生动, 栩栩如生。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6.7, 第1版.

[2]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6.7, 第1版.

[3]本书编写组.实用汉语成语词典[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5.9, 第1版.

[4]靳生禾, 谢鸿喜.长平之站[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8.

[5]王立群.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 (上) [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11.

被误解的历史典故 篇3

比如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好像很好理解:城门着火了,大家纷纷去池塘里打水救火,结果把池塘的水舀光了,水里的鱼全干死了。比喻遭受了无妄之灾。

可翻开《风俗通》,却写道:“城门失火,祸及池鱼。俗说司门尉姓池名鱼,城门火,救之,烧死,故云然耳。”闹了半天,池鱼是个大活人,负责看城门,因公殉职。

比如说“我见犹怜,何况老奴”这个故事:说东晋名臣桓温娶了一个小妾,桓温老婆听说以后大为恼怒,前去兴师问罪。可他老婆一看到那小妾,大发感慨,说你这姑娘长得真好看,我看了都忍不住要怜惜,遂接纳她入家门。

“我见犹怜”从此成了形容女子容貌美丽动人、惹人喜爱的一句成语。可这个故事最初根本不是这么回事。“我见犹怜”出自((世说新语》。主角确实是桓温,他娶的小妾是汉末代国主李势的妹妹。当初桓温伐蜀,李势出降,这个妹妹也作为战利品之一献了上去。桓温娶她,其实带了点政治婚姻的味道,为的是安抚降兵,收取蜀中人心。

而桓溫的夫人,是晋明帝之女南康长公主,心气高,脾气躁,听说自己老公娶妾,立刻拔刀带着婢女冲来。实际情况却是这样的:李氏徐徐日:“国破家亡,无心至此,今日若能见杀,乃是本怀。”南康长公主一听,把刀一扔,把她搀扶起来说:“阿姊见汝,不能不怜。”

成语典故及其历史人物100个 篇4

1、一鼓作气(曹刿)

2、一字千金(吕不韦)

3、一字之师(郑谷)

4、一饭千金(韩信)

5、东山再起(谢安)

6、图穷匕见(荆轲)

7、纸上谈兵(赵括)810、接竿而起(陈胜、吴广)

13、四面楚歌(项羽)1416、暴殄天物(商纣王)1719、怒发冲冠(蔺相如)2022、墨守成规(墨子)2325、高山流水(伯牙、子期)

28、泰山北斗(韩愈)2931、程门立雪(杨时)3234、力透纸背(颜真卿)3537、马革裹尸(马援)3840、背水一战(韩信)4143、完璧归赵(蔺相如)4446、指鹿为马(赵高)4749、讳疾忌医(蔡桓公)5052、望梅止渴(曹操)5355、请君入瓮(周兴)56、负荆请罪(廉颇)

9、卧薪尝胆(勾践)、三顾茅庐(刘备)

12、孺子可教(张良)、老当益壮(马援)

15、投笔从戎(班超)、暗渡陈仓(刘邦)

18、嗟来之食(黔敖)、手不释卷(刘秀、吕蒙)

21、韦编三绝(孔子)、病入膏肓(蔡桓公)

24、鸡犬升天(刘安)、口蜜腹剑(李林甫)

27、风声鹤唳(苻坚)、破釜沉舟(项羽)30、东窗事发(秦桧)、司空见惯(刘禹锡)

33、梦笔生花(李白)、成竹在胸(文与可,即文同)

36、赤膊上阵(许褚)、黄袍加身(赵匡胤)

39、洛阳纸贵(左思)、闻鸡起舞(祖逖)

42、初出茅庐(诸葛亮)、退避三舍(重耳)

45、乐不思蜀(刘禅)、画龙点睛(张僧繇)

48、入木三分(王羲之)、多多益善(韩信)

51、秋毫无犯(岑彭)、鞠躬尽瘁(诸葛亮)

54、约法三章(刘邦)、举一反三(孔子)

57、萧规曹随(萧何、曹参)1

26

58、八斗之才(曹植)

59、陆海潘江(陆机、潘岳)60、举案齐眉(孟光、梁鸿)61、悬梁刺股(苏秦、孙敬)62、沆瀣一气(崔沆、崔瀣)63、江郎才尽(江淹)64、七擒七纵(诸葛亮)65、毛遂自荐(毛遂)66、铁杵成针(李白)67、莫须有(秦桧)68、桃李满天下(狄仁杰)69、曲高和寡(宋玉)70、开卷有益(宋太宗)71、凿壁偷光(匡衡)72、刮目相看(吕蒙)73、围魏救赵(孙膑)7476、前倨后恭(苏秦)7779、呕心沥血(李贺)8082、老骥伏枥(曹操)8385、枕戈待旦(刘琨)8688、侧目而视(苏秦)8991、相煎何急(曹丕、曹植)94、胯下之辱(韩信)9597、囊萤映雪(车胤、孙康)100、百步穿杨(养由基)

、一诺千金(季布)75、杀妻救将(吴起)、不学无术(霍光)78、三令五申(孙武)、近水楼台先得月(苏麟)81、东施效颦(东施)、有勇无谋(吕布)84、阮囊羞涩(阮孚)、奇货可居(吕不韦)87、拔山盖世(项羽)、庖丁解牛(庖丁)90、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庄刘邦)、神机妙算(诸葛亮)93、笔下生花(李白)、家徒四壁(司马相如)96、焚书坑儒(秦始皇)、赔了夫人又折兵(周瑜)99、路人皆知(司马昭)2

历史典故 字谜 篇5

2、霸王自刎。翠

3、竖子不足为谋。翡

4、成吉思汗。玩

5、杯中蛇影。驰

6、刘备闻之大哭,刘邦闻之大喜。翠

7、关云长刮骨疗毒。繆

8、汉高祖文武双全。刘 文加立刀

9、神农氏著书立说。苯

10、八戒离家悟空回。审 豕猪 申猴

11、织女鹊桥会牛郎。规

12、单说孙权,不谈蜀魏。误 孙权三国吴国开国皇帝

13、太白写表,王婆骂鸡,武松打虎,宋江杀妻。捌 手写 口骂 手打 刀杀

1116乜

17八

18取四川。

19子归西。

20片忠心。

21、兔遁吴刚走,嫦娥下凡尘。腔 月亮空了、塞北跨骏马,志在通西域。骞、子贡曰“是也”,颜渊曰“非也”,孔子曰“是也”,直在其中也。、哥哥七擒孟获,弟弟九伐中原,只有下回分解,如今人不完全。、徐州失去大半边,吕布杀落紫巾连,大将骂他不骑马,孔明一心德、蔡相公从不祭祀,包大人舍己救人,姜太公舍王避女,李天王送菊、关云长独行千里,赵子龙八面威风,猛张飞性如烈火,刘玄德一愁、莺莺红娘去上香,香头插在案几上,远看好像张秀才,近看却是

一和尚。秃

22、薛仁贵昨日已到,樊梨花喜在中间,小丁山带刀相会,破窑里糕点为宴 照

23、牛郎织女遥相望,鹊桥一线贯西东。姓

24、楼台会上形影相离,祝英台哭坟失梁兄。衫

25、慈唐僧,曾被妖怪捉拿去,孙大圣,远去探路又不回,猪八戒,八字吓得去一半,沙和尚,风中找叉已逃离。凭

26、黄飞虎反纣王,几曾蒙难,姜子牙辅周室,志在有心。虑

历史典故 篇6

新野一战,刘备以少胜多打败曹操,曹操引五十万大宫前来报仇。刘备的三千人马走到当阳县,突然被曹兵截住,战到天明才摆脱曹兵的追赶,护卫刘备家小的赵云发现不见了刘备,走散了糜夫人母子,急集合三十骑,又杀**军中寻找。

赵云在一位大嫂的指引下,在一截断墙后面的枯井旁找到糜夫人母子。糜夫人说:见到将军阿斗有救了,我死而无恨!说完,趁赵云不注意跳井身亡。这时曹兵向这边杀来,赵云含泪推倒土墙埋了夫人,急忙抱起阿斗往外冲。曹将杀来,战三回合,被赵云杀死。没走多远,又碰上曹将张镉,战十余回合,赵云夺路而走,不料连人带马落入陷井。张镉挺枪来刺,忽然赵云的马平空一路,跳出陷井,张镉吓得一个劲后退。赵云力战众将,威武勇猛。

正在山上观战的曹操见赵云势不可挡,传令一定要活捉。赵云利用这个机会冲出包围,终于将阿斗交给了刘

欲擒故纵

欲擒故纵的意思:擒:捉;纵:放。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充分暴露,然后再把他捉住。欲擒故纵是兵法三十六计的第十六计。

原文为:“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

译义:逼迫敌人无路可走,它就会反扑;让它逃跑则可减弱敌人的.气势。追击时,跟踪敌人不要过于逼迫它,以消耗它的体力,瓦解它的斗志,待敌人士气沮丧、溃不成军,再捕捉它,就可以避免流血。按照《易经·需》卦的原理,待敌人心理上完全失败而信服我,就能赢得光明的战争结局。有同名电影《欲擒故纵》。

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回:“大人这里还不要就答应他,放出一个欲擒故纵的手段,然后许其成事。”

欲擒故纵中的“擒”和“纵”,是一对矛盾。上,“擒”,是目的,“纵”,是方法。古人有“穷寇莫追”的说法。实际上,不是不追,而是看怎样去追。把敌人逼急了,它只得集中全力,拼命反扑。不如暂时放松一步,使敌人丧失警惕,斗志松懈,然后再伺机而动,歼灭敌人。

诸葛亮七擒孟获,就是军事史上一个“欲擒故纵”的绝妙战例。蜀汉建立之后,定下北伐大计。当时西南夷酋长孟获率十万大军侵犯蜀国。诸葛亮为了解决北伐的后顾之忧,亲自率兵先平孟获。蜀军主力到达泸水(今金沙江)附近,诱敌出战,事先在山谷中埋下伏兵,孟获被诱入伏击圈内,兵败被擒。

按说,擒拿敌军主帅的目的已经达到,敌军一时也不会有很强战斗力了,乘胜追击,自可大破敌军。但是诸葛亮考虑到孟获在西南夷中威望很高,影响很大,如果让他心悦诚服,主动请降,就能使南方真正稳定。不然的话,南方夷各个部落仍不会停止侵扰,后方难以安定。诸葛亮决定对孟获采取“攻心”战,断然释放孟获。孟获表示下次定能击败你,诸葛亮笑而不答。孟获回营,拖走所有船只,据守泸水南岸,阻止蜀军渡河。诸葛亮乘敌不备,从敌人不设防的下流偷渡过河,并袭击了孟获的粮仓。孟获暴怒,要严惩将士,激起将士的反抗,于是相约投降,趁孟获不备,将孟获绑赴蜀营。诸葛亮见孟获仍不服,再次释放。以后孟获又施了许多计策,都被诸葛亮识破,四次被擒,四次被释放。最后一次,诸葛亮火烧孟获的藤甲兵,第七次生擒孟获。终于感动了孟获,他真诚地感谢诸葛亮七次不杀之恩,誓不再反。从此,蜀国西南安定,诸葛亮才得以举兵北伐。

两晋末年,幽州都督王浚企图谋反篡位。晋朝名将石勒闻讯后,打算消灭王浚的部队。王浚势力强大,石勒恐一时难以取胜。他决定采用“欲擒故纵”之计,麻痹王浚,他派门客王子春带了大量珍珠宝物,敬献王浚。并写信向王浚表示拥戴他为天子。信中说,现在社稷衰败,中原无主,只有你威震,有资格称帝。王子春又在一旁添油加醋,说得王浚心里喜滋滋的,信以为真。正在这时,王浚有个部下名叫游统的,伺机谋叛王浚。游统想找石勒做靠山,石勒却杀了游统,将游统首级送给王浚。这一着,使王浚对石勒绝对放心了。公元3,石勒探听到幽州遭受水灾,老百姓没有粮食,王浚不顾百姓生死,苛捐杂税,有增无减,民怨沸腾,军心浮动。石勒亲自率领部队攻打幽州。这年4月,石勒的部队到了幽州城,王浚还蒙在鼓里,以为石勒来拥戴他称帝,根本没有准备应战。等到他突然被石勒将士捉拿时,才如梦初醒。王浚中了石勒“欲擒故纵”之计,身首异处,美梦成了泡影。

孺子可教

【成语】:孺子可教

【拼音】:rú zǐ kě jiào

【解释】:孺子:小孩子。指年轻人可培养。

【成语故事】:

“孺子可教”这则成语的孺子是小孩子;教是教诲。这小孩子是可以教诲的,后形容年轻人有出息,可以造就。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张良,字子房。他原是韩国的公子,姓姬,后来因为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隐匿,才改名为张良。

有一天,张良来到下邳附近的圯水桥上散步,在桥上遇到一个穿褐色衣服的老人。那老人的一只鞋掉在桥下,看到张良走来,便叫道:“喂!小伙子!你替我去把鞋拣起来!”

张良心中很不痛快,但他看到对方年纪很老,便下桥把鞋捡了起来。那老人见了,又对张良说:“来!给我穿上!”

张良很不高兴,但转念想到鞋都拾起来,又何必计较,便恭敬地替老人穿上鞋。老人站起身,一句感谢的话也没说,转身走了。

张良愣愣地望着老人的背影,猜想这老人一定很有来历,果然,那老人走了里把路,返身回来,说:“你这小伙子很有出息,值得我指教。五天后的早上,请到桥上来见我。”张良听了,连忙答应。

第五天早上,张良赶到桥上。老人已先到了,生气地说;“跟老人约会,应该早点来。再过五天,早些来见我!”

又过了五天,张良起了个早,赶到桥上,不料老人又先到了,老人说:“你又比我晚到,过五天再来。”

又过了五天,张良下决心这次一定比老人早到。于是他刚过半夜就摸黑来到桥上等候。天蒙蒙亮时,他看到老人一步一挪地走上桥来,赶忙上前搀扶。老人这才高兴地说;“小伙子,你这样才对!”

老人说着,拿出一部《太公兵法》交给张良,说:“你要下苦功钻研这部书。钻研透了,以后可以做帝王的老师。”

张良对老人表示感谢后,老人扬长而去。后来,张良研读《太公兵法》很有成效,成了汉高祖刘邦手下的重要谋士,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寒酸落魄

寒酸落魄的成语故事说的是范雎随魏国中大夫须贾出使齐国,须贾怀疑他通齐,回国后魏相。范雎含冤被打伤,改名张禄逃到秦国当上宰相。须贾出使秦国,范雎扮作寒酸落魄的穷人去见他。须贾见他一寒如此送他绨袍,待发现他是秦相时吓得一再谢罪。范雎没有杀他。

如临大敌

【拼音】rú lín dà dí

【典故】到了抚院,又碰了止辕,衙门里扎了许多兵,如临大敌。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十八回

【释义】临:面临。好像面对着强大的敌人。形容把本来不是很紧迫的形势看得十分严重。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非常紧张

【相近词】小题大作、如临深渊

【相反词】临危不惧、如坐春风

【押韵词】乾端坤倪、射像止啼、啧啧称奇、鹤发鸡皮、酣痛淋漓、面命耳提、匡床蒻席、继天立极、贫贱不能移、貌合情离、......

【成语故事】唐朝末年,黄巢率军起义,攻占了京城长安,唐僖宗仓惶出逃,任命进士出身的郑畋为凤翔节度使,让他坚守凤翔。郑畋到凤翔修造战车、扩充军队、加固城墙,把自己的家产分给士兵,军队日夜都如临大敌,打败尚让率领的5万大军。

奇妙的典故联 篇7

曾, 即曾参。曾子曾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平?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我每日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划事情是否忠心?与朋友交往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此谓之“曾三”。

颜, 即颜回。孔子告诉颜回:“非礼勿现,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颜回说:“回虽不敏, 请事斯语。”意思是, 我虽然不聪敏, 愿意按照这话去做。颜回是“四勿”的践行者。此谓之“颜四”。

禹, 即大禹。《淮南子·原道训》:“圣人不贵尺之璧, 而重寸之阴, 时难得而易失也。禹之趋时也。”意思是, 大禹这位圣人不以直径一尺大的璧为贵, 而重视短暂的光阴, 因为光阴难得而易失。大禹重视光阴。此谓之“禹寸”。

明典故 识花名 篇8

雨后荒园,群卉尽,律残无射。疏篱下,此花能保,英英鲜质。盈把足娱陶令意,夕餐谁似三闾诘。到而今,狼藉委苍苔,无人惜。堂上客,头空白,都无语,怀畴昔。恨因循过了,重阳佳节。飒飒凉风吹汝急,汝身孤特应难立。漫临风,三嗅绕芳丛,歌还泣。

对“词中的‘此花是什么花”一问,有的学生答是“满江红”花,令人啼笑皆非,表明学生在生活常识和文化知识积累上的欠缺。判断此花,一从时间上看,注释“‘律残无射(yè):秋季九月”和词中“重阳佳节”可看出是菊花。二是从典故上看,词中的“陶令”指陶渊明,其《饮酒》诗中有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用“东篱”、“东篱菊”、“篱东菊”、“篱菊”等来表现闲情雅致。如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词中的“三闾”即三闾大夫屈原,其《离骚》中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词中“夕餐”也表明词中写的是菊花。

除了菊花典故,还有与桃花和梅花有关的典故也是中学生应熟知和掌握的。如韩元吉《六州歌头》:“前度刘郎,几许风流地。花也应悲。但茫茫暮霭,目断武陵溪。”“前度刘郎”指唐人刘禹锡作桃花诗讥讽当权贾祸遭贬之事,又兼用刘晨、阮肇于天台逢仙女的典故。“武陵溪”出自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所以后人也称桃花为“武陵花”,如元稹《清都春》:“时节催年春不住,武陵花谢忆诸郎。”

常见历史典故 篇9

【释义】田忌用孙膑的计谋在赛马中赢了齐王。表现了孙膑细致的观察能力和运筹能力。

【历史典故】

战国时候,齐王经常要田忌和他赛马,规定每个人从自己的上、中、下三等马中各选一匹来比赛。由于齐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马强得多,所以比了几次,田忌都失败了。田忌觉得很扫兴,比赛还没有结束,就垂头丧气地离开赛马场,这时,田忌从人群中看到了自己的好朋友孙膑。

孙膑给田忌出了一个主意,终于让他反败为胜了。原来,他让田忌用自己的下等马去与齐王的上等马比,用自己的上等马与齐王的中等马比,用自己的中等马与齐王的下等马比。田忌的下等马当然会输,但是上等马和中等马都赢了。田忌在整体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不仅没有输,反而赢了齐王。

【成长心语】

中国历史典故 篇10

《左传.襄公二九年》:“(吴公子札)聘於郑,见子产如旧相识,与之缟带,子产献紵衣焉。”

春秋郑国公孙侨(子产)与吴国公子季札在外交事务中一见如故,互赠缟带纻衣以表友情。后因以此比喻朋友之交的典故。

《三国志.吴书.鲁肃传》:“肃家有两囷米,各三千斛,肃乃指一囷与周瑜,瑜益知其奇也,遂相亲结,定侨札之分。

《三国志.吴书.陆抗传》:“故得将士欢心。”裴松之注引晋.孙盛《晋阳秋》:“抗与羊祜推侨札之好,抗尝遗祜酒,祜饮之不疑,抗有疾,祜馈之药,抗亦推心服之。”

依样画葫芦

宋.魏泰《东轩笔录》卷一:“谷自以久次旧人,意希大用。建隆(宋太祖年号)以后为宰相者,往往不由文翰,而闻望皆出谷下。谷不能平,乃俾其党与,因事荐引,以为久在词禁,宣力实多,亦以微伺上旨。太祖笑曰:‘颇闻翰林草制,皆检前人旧本,改换词语,此乃俗所谓依样画葫芦耳。何宣力(致力,用力)之有?’谷闻之,乃作诗书于玉堂之壁曰:‘官职须由生处有,才能不管用时无。堪笑翰林陶学士,年年依样画葫芦。’太祖亦薄其怨望,遂决意不用矣。”(见《稗海》第三函)

此事又见宋.孔平仲《孔氏谈苑》卷四,宋释文莹《续湘山野录》,内容大略同。

陶谷以自己是翰林苑老臣,希望得到提拔。但宋太祖认为,翰苑之人,没有创新,只是模仿照搬,故不用。

后常用以比喻照式模仿,毫无创新的作法。

中药传说典故等 篇11

有次和尚得了疟疾,身上忽冷忽热,无钱医治,没过几天就瘦得皮包骨头。

有一天,和尚拖着病体下山化缘,他来到一家穷人门前。主人说:“我们也吃不上饭,刚煮了半锅野草根稀粥,谁吃了谁吐。你要是胃口好就吃吧。”和尚早就饿得头晕眼花,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口气吃了两碗。奇怪的是和尚吃了这种野草根子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呕吐。

几天过去了,和尚的疟疾病一直没发作。和尚以为好了,挺高兴。可是,一个月后,他又发病了。和尚想:“上回吃了那种野草根煮的粥,病就不发作了,是不是那种草根能治疟疾呀?”他急忙去找那位施主,见面就问:“我上次在你家吃的那种草根,是在哪儿挖的呀?”

“那是我家不懂事的二呆子挖来的,有毒,一吃就吐。”

“让二呆子带我去行吗?我有用。”

二呆子是这家的儿子,看着有些傻气。他领着和尚上了山,找到一种开蓝花的野草,这种草的叶子是椭圆形的,边上还有锯齿。和尚挖了些回来,在庙里煮着吃了,第二天真没犯病。他又挖了许多,栽在庙前庙后的空地上。和尚一连吃了很多日子,疟疾病就这样除了根。

从此,和尚化缘时遇到疟疾病人,就用这种草根给他医治,治一个好一个。于是,一传十,十传百。人们都说:“常山破庙里的和尚会治疟疾。”

一时间,方圆几十里内的人,都跑到破庙来求药。有的人还打听:“治疟疾的药草叫什么名字呀?”

和尚一想,这药草出在常山,就说:“叫它‘常山’吧!”

中医认为,常山味苦、性寒,主治伤寒引起的恶寒发热、温疟发热、鬼毒、胸中痰结、吐逆。

筷子习俗传佳话

筷子虽小,但在我国婚俗、礼俗、食俗中常唱主角。

据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载:“龙身缩短,上骑一小孩,在堂前行绕一周,谓之麒麟送子。”解放前,常有扬州乡民到上海举着纸扎的麒麟挨户送子讨钱,见妇女吃饭即唱道:“小小牙筷七寸长,一头圆来一头方,少奶奶手里捧筷子,年底快生麒麟郎。”有时上海市民中不孕妇女会拔下麒麟头上的数根纸须。缠双筷子藏在枕头下,取“筷子”的谐音,以讨“筷(快)生贵子”的口彩。

山东旧时流传认干亲的习俗。为便于孩子健康成长,婴儿一出世就拜干爹干娘,相传这样宝宝可消灾祛病。认干亲干儿三天之内不能吃自家的过年饺子,要吃只能由义父母送到家中。盛饺子必须用新碗,只有用新筷子吃干娘包的饺子,干儿子才能长得虎头虎脑、健壮无病,这种筷俗至今还在流传。

湘黔雪峰山瑶族定情允婚时,宴请求婚初次登门的新婿,有多双筷子强制性塞入嘴巴的风俗。当岳父母招待送定情礼物的毛脚女婿酒宴后,女方的亲友、恭候多时的姑娘们立即手持竹筷蜂拥而上。有的抱腰、有的扯臂,然后另几个以筷子夹起一块块腊肉、一只只辣椒等,送进未来女婿的陪同后生嘴里。这种奇特的以筷撬嘴的习俗称“喜筷劝菜”。

三教九流指什么 王晓梅

“三教”指儒教、道教、佛教。“九流”指儒家者流、道家者流、阴阳家者流、法家者流、名家者流、墨家者流、纵横家者流、杂家者流、农家者流。流者,流派也。九流就是九流派学说。

学习英语知识,了解英语典故 篇12

1. bury/dig up the hatchet 埋入 / 挖出战斧

源自北美印第安人风俗习惯。在印第安人部落中,斧子不仅是生产工具,也是战斗武器。印第安人常在斧子上刻上条纹以记录自己杀敌的数目。因此,当敌对双方讲和时,双方都要将战斧埋入地下,代表摒弃仇恨、敌对和殴杀,以示和解。而当他们重新开战时,又会举行仪式,将战斧挖出。后来,人们就将bury up the hatchet比喻为“休战;重归于好”,而dig up the hatchet则喻指“宣战”。

【例句】The two men had been enemies for a long time, but afterthe flood they buried the hatchet.

这两人相敌甚久,但一场洪水使他们重归于好。

Nowadays, any power in the world doesn’t dare to dig up thehatchet easily.

现在,任何大国都不敢轻易发动战争。

2. knock off work 敲落工作

源于中世纪欧洲航海传统。中世纪时,在欧洲许多国家流行一种用长桨划行的单层甲板平底帆船,它依靠众多奴隶或犯人一起划桨前进,后传入威尼斯和热那亚等地。为使划桨的人保持步调一致,船长会安排一人手执木块有节奏地敲击。到了该休息或换班的时候,那人就在木块上敲出一种特殊的声响,以表示划桨的人可以“停止工作”了。后来,人们就用knock off work来喻指“停止工作”。

【例句】The King’s health compels him to knock off work.

国王的健康状况迫使他不得不停止工作。

3. left-handed compliment 左手的恭维话

按古代日耳曼人的婚俗,若是贵族子弟娶了一位门第低微的女子为妻,结婚时,他不能按惯例举右手盟誓,而只能举左手。另外,在通常情况下,人们握手、打招呼、致意等都用右手。因此,left-handed compliment往往带有贬义色彩,表示“虚情假意的恭维”。

【例句】Mona smiled to herself at the left-handed compliment butunderstood well enough what her mother-in-law meant.

梦娜听了这言不由衷的恭维话,心中暗自好笑,但她完全懂得婆婆的真正用意。

4. mustard after dinner 饭后上芥末

源自欧洲人的饮食习俗。芥末(mustard)是欧洲人用餐时常用的佐料,如欧洲大陆爱用黑芥制品,英国人喜用白芥。芥末通常和其它食品一同摆在餐桌上,如果等大家都吃完饭后,才把芥末端上桌,似为时已晚,无此必要了。因此,mustard after dinner的含义与汉语中的“雨后送伞;马后炮”意思相近。

【例句】I could have given you advice, but now it’s like mustardafter dinner.

我本可以给你一些忠告,但现在看来已为时已晚。

5. not worth a rush 不值一张草席

源于旧时的西方习俗。rush即灯心草,这里指草席。过去西方人家里铺的不是地毯而是草席。如果有贵客到来,主人会换上干净的草席;倘若来了普通客人,一般不换草席;要是客人不受欢迎的话,那主人干脆什么也不铺,这样的客人就是“不值一张草席”的人。后来,人们便用not worth a rush来表示“毫无价值”。

【例句】The stock of this company is not worth a rush.

这家公司的股票形同废纸。

6. paddle one’s own canoe 划自己的独木舟

源自南美早期生活习俗。当时的哥伦比亚人常把大树劈成两半,掏空后制成独木舟作为交通工具,使用起来十分轻便。因此,人们用paddle one’s own canoe比喻“依靠自己的力量谋生”。

【例句】Don’t worry about your son. He is old enough to paddlehis own canoe.

别为你儿子担心,他已到了可以独立谋生的年龄。

7. roll out the red carpet 铺上红地毯

源于国际惯例。按照国际惯例,当迎接他国国家元首的来访时,总要在地上铺上红地毯,以示敬意。而今在一些较重要的场合也铺红地毯,对到场的贵宾表示欢迎。因此,roll out the red carpet就逐渐转义为“隆重接待”“热烈欢迎”。

【例句】Margaret’s family rolled out the red carpet for her teacherwhen she came to dinner. 玛格丽特全家热烈欢迎她的老师到家里赴宴。

8. skeleton at the feast 宴席上的骷髅

源自古埃及人的习俗。据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Herodotus)及古罗马作家普卢塔克(Plutarch)的作品所述,古埃及人在举行重大宴会时,常在宴席最引人注目的位置上放一具骷髅,用以提醒在座的宾客居安思危,不要忘记死亡和苦难。后来,skeleton at thefeast被戏谑地用来喻指“使人扫兴的人或物”。

【例句】Whenever I invited my friends to our house, my motherused to tell them all about her most recent illness—she seemed to getreal pleasure out of being the skeleton at feast.

中国历史典故 篇13

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东宫扶侍赵文韶秋夜思归,长歌哀怨,忽有一女携两婢至,“曰:‘是闻君歌声,故来相诣,岂能为一曲邪?’文韶即为歌《草生盘石》,音韵清畅,又深会女心,乃曰:‘但令有瓶,何患不得水。’顾谓婢子还取箜篌为扶侍鼓之。”

原为传奇故事中人物所言,后用以比喻男女之情,有缘总会觅得知音。

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简傲》:“钟士季精有才理,先不识嵇康。钟要于时贤俊之士,俱往寻康。康方大树下锻,向子期为佐鼓排。康扬槌不辍,旁若无人,移时不交一言。钟起去,康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晋嵇康有声名,钟会约知名人士共往会见。互相见面不交谈。临别时,都以清谈无为,超脱世俗的话来表达为人的清高。后因用以表示诙谐揶揄的意思。

从典故解读看《锦瑟》主题 篇14

史载, 李商隐为没落贵族后裔, 父早亡, 幼时“四海无可归之地, 九族无可依之亲”。少有文名, 十七岁即被“牛僧孺派”重要成员令狐楚引为幕僚。二十五岁中进士, 次年入“李德裕派”王茂元幕中为书记, 并娶其女儿为妻, 从此卷入了“牛李党争”的漩涡, 进退失据, 痛苦不堪。后来牛党得势, 令狐楚之子令狐绹作相, 李商隐屡启陈情, 令狐绹均置之不理。备受压抑的李商隐只能漂泊四方、依人作幕, 年仅45岁便郁郁而终。《锦瑟》实际上是李商隐一生遭遇踪迹的概括。

诗歌的首联是内容的总起, 由幽怨悲凉的锦瑟起兴, 点明“思华年”的主旨。无端, 无缘无故, 没有来由。五十弦, 《史记·封禅书》载古瑟五十弦, 后虽一般为二十五弦, 但仍有其制。首联说, 绘有花纹的美丽如锦的瑟有五十根弦, 我也快到五十岁了, 一弦一柱都唤起了我对逝水流年的追忆。

颔联与颈联是诗人一生的写照, 是全诗的核心, 而理解这个核心的关键又是对四个典故的解读。如果我们打乱一下四个典故的顺序, 会发现其间贯穿着一条线索, 那是诗人一生之坎坷路:胸怀大志-力显才华-怀才不遇-郁郁寡欢。

庄周梦蝶的故事见《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 栩栩然蝴蝶也。……俄而觉, 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欤, 蝴蝶之梦为周欤?”诗句中的“晓梦”, 指天将亮时做的梦, 也可喻指年轻时的梦想, 理想。这个梦想就是希望自己像“蝴蝶”一样飞舞, 一展才华, 报效国家。“迷蝴蝶”之“迷”, 可理解为“迷恋”“沉醉”, 诗人怀着一腔报国之心奔走呼号, 虽终生不被重用, 但仍然顽强执着始终不渝。

蓝田日暖的典故, 中唐诗人戴叔伦在评论诗的时候说:“诗家美景, 如蓝田日暖, 良玉生烟, 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蓝田是产美玉的地方, 古人以玉为宝, 认为在埋藏宝玉的地方, 太阳出来的时候, 上空会出现烟云, 这烟云是远看有近看无的, 只有善于望气的识宝之人, 才能明了这若有若无的清烟是怎么回事, 才能根据它找到宝玉的埋藏之地。“日暖”之时“蓝田”之“玉”为什么要“生烟”?埋在地底下的它可能就是盼望着被人发现重见天日, 被识宝者发现得到重用。这不是良才望遇名将、千里马望遇伯乐吗?

颈联出句“沧海月明珠有泪”化用了“沧海遗珠”这个故事。大海中的珍珠为什么流泪?因为许多珍珠都被采珠人当宝贝采集, 而它是被采珠人遗漏的那一颗, 是补天时女娲不予采用的那块石头, 诗句用此比喻被埋没的人才。沧海遗珠长对明月而垂泪, 被埋没的人才终身长叹不得重用啊!

由此可见颈联中的珠和玉是作者的自喻, 以“珠”“玉”比喻自己的美好才华, 德行理想。以“泪”“烟”, 抒写自己沉沦不遇的伤痛悲哀。夜晚被遗忘在海底的珍珠对着月光也只能是空自流泪, 不遇识宝者的美玉在阳光的照耀下也只能是徒然生烟。诗人满腹经纶, 才华盖世, 却只能依托于几个大官的幕下, 于禄微位卑的幕僚生活中度过一生。诗篇不就是诗人怀才不遇的人生写照吗?

望帝的传说见于《寰宇记》:“蜀王杜宇, 号望帝, 后因禅位, 自亡去, 化为子规。”子规即杜鹃。诗中美丽而凄凉的杜鹃已升华为诗人悲苦的心灵。面对美好理想在冷酷的现实中逐一幻灭、化为泡影时, 诗人只能像啼血的杜鹃那样作哀怨之鸣。这是何等的悲伤, 这又是何等的凄凉!

尾联总结全诗:这一切或许会成为以后的回忆, 只是在当时却使人油然而生无尽的失意和感伤。

摘要: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所选李商隐《锦瑟》一诗之主题, 历来众说纷纭, 即使那些大学者也是各持一端, 莫衷一是, 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悼亡说、恋情说、自伤身世说等。诗歌主题多元化,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笔者认为从诗歌所用典故来看, 自伤身世说更有说服力。此诗之主题应是诗人回首自己年华已逝、感叹自己一生落魄而心生怅惘。

源自寓言的英文典故 篇15

出自《伊索寓言》(Aesop’s Fables),说的是一条狗躺在堆满稻草的马槽里。狗是不吃草的动物,而当马或牛一走近稻草时,这条狗却朝着马或牛狂吠,不准食草动物享用。

因此,“狗占马槽”就成了一个家喻户晓的成语而进入英语中,常用来比喻a person who prevents others from enjoying sth. that is useless to himself; a churlish fellow who will neither use a thing himself nor let others use it,讽刺那些占据某职位或某物品却不做事的人。

a dog in the manger是个名词性短语,常与系动词连用,充当表语(主语补足语)。

例:He borrowed a lot of books from the library, but he didn’t read a book. He was really a dog in the manger.

There are some officials who are only the dogs in the manger.

Smith was a dog in the manger over that roll of wire; it was no use whatever to him, but he wouldn’t let us have it.

2.Bell the Cat自告奋勇去冒险;老虎头上拍苍蝇

bell the cat系成语to hang the bell about the cat’s neck的简略,原意是“给猫的脖子上挂铃”。它来自《伊索寓言》中的《老鼠会议》(“The Mice in Council”)。

这篇寓言讲的是:一群老鼠在鼠洞里举行会议,讨论如何对付凶狠的猫。白胡须老鼠提出:“我有个方法,在猫的脖子上挂一个铃。这样,猫一走动铃就响,我们就可以闻铃声而逃避了。”群鼠一致同意这个建议,欢呼:“That’s a capital idea.We will bell the cat!No more fear of the cat!”但是,谁去给猫挂铃铛呢?没有一只老鼠敢去,一个个都溜掉了。老鼠会议毫无结果,它们不安全的处境当然也无法改善。

寓言所寄托的意思很明白:遇到困难问题的时候,既需要有出谋划策的智者,更需要有挺身而出的实干家。

bell the cat常用来比喻to do sth. dangerous in order to save others; to step forward bravely to face the danger; to take a risk for the good of others.

例:Everybody made suggestion,but no one actually offered to bell the cat.

We didn’t know who would put him this delicate question when my friend offered to bell the cat.

3.Cry Wolf虚发警报;谎报险情;危言耸听

cry wolf来自《伊索寓言》中的《牧童和狼》 (“The Shepherdboy and the wolf”)。

有个牧童在离村子不远的山坡上放羊。有一次,他为了开心作乐,突然大喊:“Help!Help!The wolf!”全村的人都闻声跑来援助他,可跑到山坡上一看才知道他在开玩笑。如此恶作剧重复了两三次。后来,狼真的来了,那个牧童再呼号求救时,谁也不理会他了。于是,狼把他的羊吃了。

这篇寓言的意义很清楚:爱说谎话的人,即使在他说真话时,也没人相信他。由此,人们用to cry wolf 来概括这篇寓言的基本情节及其教诫意义,比喻to give false alarms; to warn of danger where there is none。按此比喻意义,这个成语相当于汉语中出自《东周列国志》的典故:烽火戏诸侯。周幽王为博得宠妃褒姒一笑,竟然把军国大事当儿戏,烽火报警,使各路诸侯仓促发兵,驰援京师,却受到嘲笑。后来犬戎进犯,幽王再举烽火调兵,谁也不来了,结果周幽王遭杀身亡国之祸。这两个典故的情节虽不同,寓意却完全一致,都是表示“一朝说假话,一世无人信”。

例:Nobody will believe he is in trouble because he has cried wolf so many times.

Is she really sick or is she just crying wolf?

4.Fish in Troubled Waters浑水摸鱼;趁火打劫;陷于混乱

fish in troubled waters直译是:“浑水里捕鱼”,出自《伊索寓言·渔夫》。

这篇寓言讲的是:有个渔夫在河里张网捕鱼。他把鱼网横拦在河道里,然后拿了一条缚着石块的绳子,不停地拍击河水,使泥沙泛起,河水浑浊,鱼儿在慌乱中纷纷自投罗网。渔夫用这个方法捕得了好多鱼,但住在附近的人指责渔夫说:“我们饮水全靠这条河,你把水搞得这么浑,叫我们到哪里去找清水饮用呢?”渔夫回答说:“可是,我若不把水搞浑,那就非饿死不可了。”

因此,人们常用fish in troubled waters 比喻to try to win advantages for oneself from a disturbed state of affairs; to make use of sb.’s misfortune to serve one’s own ends,并因此产生了谚语It’s good fishing in troubled waters(浑水好摸鱼)。

在英语中,to fish in troubled waters 也可写成to fish in the muddy waters,而且water必须用做复数waters。

例:The man who interferes in South American politics is fishing in troubled waters.

I refused to let them come here because I knew they only wanted to fish in troubled waters。

Those who made large profits out of illegally selling rationed goods during World War II were fishing in troubled waters.

5.Cat’s Paw 被他人利用的人;受人愚弄者

cat’s paw 也写做cat’s-paw或catspaw,字面意思为“猫爪子”,出自17世纪法国著名的寓言作家拉封丹的《猴子与猫》,讲的是狡猾的猴子哄骗头脑简单的猫儿,替它从炉火中取出烤熟的栗子来。猫儿应命去做,结果猫爪子被火烧伤了,而取出的栗子却由猴子享用了。追根溯源,远在公元前3世纪的《伊索寓言》中就有这个故事,不过没有题目。

cat’s paw常用来比喻a person used as a tool by another; one who is used merely for the convenience of a cleverer or stronger person之意。按其内涵,这个成语与汉语成语“为虎作伥”所比喻的意义相似,仅仅动物的形象不同。

cat’s paw除了单独作为复合名词使用外,还构成to make a cat’s paw of sb.(利用某人作为工具或爪牙)。

例:It is easy for him to be used as a cat’s paw of evil-doing.

I am afraid that he is making a cat’s paw of you.

6.Pull the Chestnuts Out of the Fire火中取栗;替别人冒险

Pull the chestnuts out of the fire同样来自拉封丹的《猴子与猫》。cat’s paw与pull the chestnuts out of the fire是同源成语,但两个成语无论在结构上或意义上都不相同,前者比喻充当别人的工具或爪牙,后者常用来表示to do sth. dangerous for others的意思。

这个成语也写做to pull sb.’s chestnuts,或者to put the chestnuts for sb.。

例:I had pulled the chestnuts out of the fire for him on several occasions and was unwilling to do it again.

They are pulling chestnuts out of the fire for the imperialists without knowing it.

You can’t make me your catspaw to pull your chestnuts out of the fire...

上一篇:软件产品维保服务合同下一篇:骨干教师个人自培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