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与传播学基础(共9篇)
第一章媒介与社会
传播的含义与类型、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传播的五个关键要素、传播媒介的界定、传播媒介的类型、媒介的社会功能、守望与预警的功能、协调与商讨的功能、传承与教化的功能、娱乐与商业的功能、媒介的社会影响、媒介与政治舆论、媒介与经济发展、媒介与社会文化、媒介与国际关系、媒介的效果与效果理论、效果与效果研究、媒介与说服、媒介与议程、媒介与教养、社会中的媒介、社会制度与媒介环境、学技术与媒介发展
第二章媒介的形态与发展
媒介形态的历史沿革、口语传播、书写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数字多媒体传播、媒介形态沿革的规律与特征、传统媒介及其传播特征、报纸及其传播特点、广播及其传播特点、电视及其传播特点、互联网及其传播特征、数字技术与新媒体、网络传播的媒介特征、网络传播的主要类型、网络中的人际传播、网络中的群体传播、网络中的组织传播、网络中的大众传播
第三章媒介内容生产
媒介内容生产的外部环境、媒介制度、媒介制度及其功能、媒介制度的类型、媒介产业、作为产业的媒介业、媒介产业的特点、媒介产业的全球化、媒介组织、媒介组织的类型、媒介组织的结构、媒介组织的管理、媒介内容生产的流程、报纸的生产、报纸的选题与策划、报纸的采访与编辑、报纸的版面设计、报纸的出版发行、广播电视节目的生产、广播电视节目的策划、广播电视节目的采制和播出、广播电视节目的栏目化与频道化、网络媒体的内容生产、网络媒体平台的设计与维护、网络媒体内容的采制和编辑、媒介融合时代的内容生产、媒介融合与全媒体传播、媒介融合对媒介内容生产的影响、媒介组织结构的调整与生产流程的改造
第四章媒介伦理与法规
媒介伦理知识、媒介伦理概述、媒介伦理的理论渊源、媒介伦理的一般原则、媒介伦理的失范、有偿新闻与新闻敲诈、媒介管理中的寻租腐败、媒介内容中的歧视与偏见、媒介内容中的文化与道德问题、媒介法规与政策、媒介与公共生活的法规控制、媒介与国家安全:煽动、泄密、危害统一、媒介与社会秩序:谣言、暴力、色情、媒介与权利、媒介与人格权利:名誉、隐私、肖像、媒介与著作权利:侵权、赔偿、媒介与言论权利:表达自由、隐性采访、信息公开、媒介产业的政策与法规、报刊业管理规制、广播电视业管理规制、互联网行业管理规制、媒介行业的自律与他律 新闻与传播硕士主要参考书目: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丁柏铨:《新闻采访与写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吴文虎:《新闻事业经营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一、当前新闻写作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与困境
《基础写作》是我国普通与成人高校文科各专业所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培养学生具有必要的写作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写作实践能力的专业基础课程。对于新闻传播大类的学生来说,其培养目标不仅是希望通过课程学习和实践,能够尽快掌握写作学中的一些基本规律,规范和厘清在高中阶段对于写作和作文之间的界限与误解,还能够为学生的进一步专业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新闻传播类专业后续的写作课程门类有很多,而且随着融媒时代的来临,各门课程对于基础写作的知识体系和实践训练体系要求又有所不同。新闻学方向的同学需要在文体、语言、结构、立意等各方面重点训练;而广告学方向的同学还需要对于写作的媒介、写作的格式规范以及写作的对象有所熟知;至于广播电视、摄影以及新媒介方向的同学,不仅要能写得出文字,还要有把文字转化成画面以及视听语言的能力。简而言之,基础写作的课程名称看似和新闻传播专业的技能与知识要求并不相关,但实际上是专业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基础写作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却出现了重视理论和知识讲授,缺乏实践能力培养;重课堂而轻课外,缺少与其他专业课程的横向联系;重文字媒介写作而轻多种媒介写作,缺乏新闻传播学科思维训练等种种问题,并没有把基础写作课和专业教学有机地联系起来,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
究其原因,除了学分、学时、选课人数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外,主要是基础写作仍然囿于以写作学科为中心的理论性教学传统,即按照以集材、立意、谋篇、用语、修改、文体等为主要内容的教学和指导,造成了上述新闻传播类专业基础写作课的迷失和困境。这些内容固然是基础写作课程的核心内容,但是如果缺乏新闻传播学科思维的指引和贯彻,仅仅是采取一种就写作法谈写作的教学模式,缺少与其他后续专业的课程的纵横联系,学生会认为这个课程和语文课中的“作文”课毫无差别。学生们普遍认为新闻写作课写的是消息、通讯,评论课写的是时评、短评,编导课写的是拍摄脚本、剧本,而基础写作课写的却是作文,而非文章,更非作品。这些问题的凸显,是每一个新闻传播类基础写作课程的教学者都亟待反思的问题。
二、基础写作教学的改革诉求
写作是一项复杂的脑力劳动,是个体观察能力、体验、想象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综合体现,而能力的培养是长期而艰苦的工作,仅靠一个学期32学时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同时,作为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学生来说,未来的写作还面临多媒体写作以及肩负揭示真相、引导舆论等多重社会责任等问题。在此情况下,基础写作课教学改革诉求应该贯彻新闻传播的学科思维,帮助学生树立作品意识、多媒体写作意识以及问题意识等观念。
(一)树立作品意识
树立作品意识是艺术学科中的一个重要观念,强调任一创作的完成度和完整性。在基础写作课堂上,强调作品意识就是帮助学生在必须掌握写作一些规律和规范之外,还要告诉学生要尊重自己的写作过程,充分体会写作过程以及注意写作的完成度,即便是一篇小的观察日记或者是体验小品, 教师都应向学生树立作品观念。这也是跟学生进行写作思维锻炼的基础和起点。
在大一阶段,学生第一次接触学科、专业等概念,作为新传类的学生应该尽早知道未来所有的个人文字都是需要公开署名发表的事实,这是由新闻传播学科的特殊性决定的。不仅如此,树立作品观念还要强化学生文责自负的意识,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必须要充分意识到文字的真实性、独创性、公开性等价值,在所有场合都要对自己的文字负责。这些观念如果在基础写作课上就已经解决,在后续的专业写作课堂上就会让学生更加尊重自己的专业所学,对培养新闻理想、专业精神等有所裨益。
(二)培养多媒介写作意识
在新媒介层出不穷并呈现媒介融合趋势的时代,包括新闻消息、广告文案、视频广告脚本等在内,其文字部分的完成都不意味着作品最终得以完成。比如一条突发消息已经不能由文字记者单独承担采写和传播,影像、视频、电子杂志、官方微博等各种平台均向记者开放,记者、编辑的身份界限日益淡化,复合报道型人才也在此种新闻生产模式下显得更为重要。不同媒介平台,需要不同形态的新闻产品,新闻和传播专业的从业人员不仅要通晓不同的媒介技术,也必须具备跨媒介、多媒介的表达能力。这就要求在基础写作教学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多媒介写作意识,不能仅仅要求学生追求文字的文学性、美感、语感,还要帮助学生为文字增加一个立体化表述的维度,使平面的文字能够以多种形式呈现出来。
跨媒介表达不仅体现在话语方式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思维方式上。不同的媒介对人的不同感官起作用,调动人的思维方式也不同。报纸以文字符号为主,但是如果是手机报纸、报纸的官方微博、订阅号等,仅仅依赖文字符号远远不够,因为读者在面对手机、电脑、平板等终端阅读的时候,其他传播符号,如界面、字体字号、线条等都开始参与到这一行为之中,对文字表达有了更加丰富的期待。同样,视频脚本也不能仅仅局限于以画面描述或解说为主,如何还原现场,保留真实感和丰富的细节,也是值得在写作的过程中需要考虑进去的问题。这些都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于好文章要多一些判断标准:不仅仅是要主题清晰,语句通顺,还应该符合现代人传播和接受的思维模式。
(三)重视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主要是指学生具有自由探讨、积极思考、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阐述问题等自觉的心理活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创新始于“问题”,问题意识是创新思维的关键和前提。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主要在于激发学生对问题保持敏感,敢于质疑,学会批判性思维,逐步形成自己独立见解。从写作的本质上说,写作本来就是一个直觉思维、灵感思维、创造性思维不断激发的过程,但是在写作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教学方法的陈旧以及教学目标设定的不合理,尤其是以考试为考察方式的教学,其结果基本只能满足对学生写作技巧的培养,对于学生深层次的思维启发和带动还缺乏足够的重视,因之在客观上也就没有为学生创设形成问题意识的适宜条件。
但是问题意识对于新传类学生又是一项必备素质。学会质疑,打破思维定势,突破传统观念,不简单地接受,对观察到的事物和现象进行深究,保持对社会的好奇心,对新事物、新情况和新变化及时作出反应并能形成文字,将“集材—构思—写作”这个写作过程丰富为“获取—内化—质疑—写作”,这些教改的诉求更符合新传类学生的专业需要。
三、基础写作教学改革路径初探
总而言之,基础写作不应该沦为写作基础课,它的教学目标是为专业课程打好各种应用文体写作的基础,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使之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寻找问题和写作对象, 从大学开始就牢固树立正确的作品观念。不仅如此,基础写作还要紧紧围绕专业特点,设计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法,引入多种教学资源,为满足教学改革的诉求尝试有效的途径和方式。
(一)引入立体思维
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以信息为龙头的新时代,而人类的思维也已经告别直观、浑沌的悟性思维、形象思维、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开始跃进到全息的立体思维时代。“立体思维是指跳出点、线、面的限制,能从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去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立体思维实际上是一种发散的思维,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是指人们在思考问题时,既要作纵向思考,又要作横向联系,纵横结合,使思维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这种思维就称为立体思维。这种思维方式无一定方向,无一定范围,不墨守成规,不囿于传统方法。”[1]立体思维对于新传类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能够提出问题的人,必须具备广博的视野和思维习惯及技能,基础写作课虽然教学目标是写作,但是必须为学生营造大写作的概念,鼓励学生拓展知识面,广泛阅读,积极参加各种实操和实践,丰富生活体验,开阔视野,见微知著。因为学习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在习得之中形成自己个性化的见解, 拥有自己独有的思维方式和认识世界的方法。因之,教写作的老师重要的不是让学生写出文字来,而是传授思维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有话可说,才能把自己对事物的整体或本质的认识写出来,把自己的态度、看法和见解写出来, 把前人所没有的观点写出来,并形成自己独有的言说方式。
(二)革新教学方法
合适的教学方法总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给学生营造立体思维培养的软环境,基础写作课程的教学方法不能一成不变,而应该不断翻新,坚持多种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尤其是对于写作中的观察、体验、仿用、分析材料等基本技能必须在教师营造的课堂情境中才能使学生更好地体味, 并发挥其主动性,以此不断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和写作经验。比如训练学生观察能力,传达细节决定成败观念的时候, 除了让学生写观察日记、案例教学之外,还可以搭建一些场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借鉴侦探小说中的观察方法, 学会反向推理,寻找蛛丝马迹。而在学习体验技能的时候,可采用以物验情的方法,让学生和自己身边的心爱物对话。
新传专业的各门课程教学在某种程度上都应该凸显时效性。在教学法的探索之外,教师还要在教学手段上跟紧潮流。现阶段学生作品的发表途径十分丰富,在制作APP手机应用、开设微信公众号、制作电子杂志、制作静态和动态图像等运用先进的传播媒介方面也相对成熟,如此,基础写作的作品也不能都是白纸黑字,还要学生尝试多种媒介写作。文字的、图像的、视频的、交互的、现场的,在帮助学生掌握文体、语言、结构等写作基础的同时,要兼顾到作品发表的形式,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立体思维以及问题意识的乐趣。
(三)利用影视资源
在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传统基础写作课堂习惯从经典文学作品中寻找案例,但要培养学生们对新知识的好奇和渴望,经典的影视作品、新闻作品、广告作品,甚至流行在网络上的一些恶搞、亚文化的作品都可以进入到基础写作的课堂,开阔学生视野供学生品评、解构和批判、借鉴。尤其是很多经典的影视作品中关于情景再现、现场还原,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语言等都可以作为学生观察、体验训练的对象。而像“新闻联播体”、“舌尖体”等街知巷闻的经典影视资源又可以供学生仿写之用。
任何一种文体的写作,仅仅只有空泛的描述都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在对上述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时,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关注细节。学会描述细节,才能使写作变得生动和鲜活,摒弃枯燥和呆板。
四、结语
教学过程是一个思想双向交流的过程,尤其是新传类基础写作的课堂,更应该是一个思想传递和不断激发的课堂。“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教学诉求是由该专业的特点和个性决定的,也是由专业培养目标决定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往往不是说教能完成的,教法上不断与时俱进,合理利用流行资源和写作媒介,在教学过程中完成对每一个新闻传播类大学生思维训练和写作技能的训练是每个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华南师大新传专业基础写作课经过四年的改革和探索,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学生的评分一直在95分左右。
授课思路有多种,如何体现基础写作的专业性和独特性?如何在基础课中也培养学生的职业敏感、专业理想和跨学科思维?这些问题还期待未来教学上更多地尝试和总结。
摘要:基础写作课作为新闻传播类专业重要的一门基础课,它是新闻写作、电视编导写作、广告文案写作、新闻评论、摄影图片故事等多个后续课程的重要基础。在这个融媒时代,传统的基础写作课程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新闻传播类基础写作课程教学必须打破写作学科的固有规范,引入新闻专业思维,开发多种资源,树立学生作品意识、多媒体写作意识和问题意识的多种诉求。
关键词 新闻学 传播学 关系 人文学科 社会科学
要想从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看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的区别,首先就必须对新闻学、传播学、人文学科以及社会科学四者的定义准确把握。“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它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研究的内容是新闻理论、新闻史、新闻业务”。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
从百度百科我们可以知道,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是关于社会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系统性科学,是科学的研究人类社会现象的模型科学。通常指研究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而人文学科则是被排拒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外的学科的简便总称。二者最大的区别仅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一个是“科学”,一个是“学科”,即,前者依赖于大量实证研究,后者则不需要,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研究边界、研究方法,以及价值尺度是科学与学科之间最明显的不同。本文将从以上几个方面来探讨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
现如今,新闻学与传播学被定性为,新闻学属于人文学科,而传播学属于社会科学。华中科技大学吴廷俊教授在其长文《传播学的导入与中国新闻教育模式改革》中也不无深刻地指出,“新闻学属于人文学科,是人文学中的应用学科……新闻学是学科,而不是科学”。
首先,研究对象和内容的不同。新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和新闻活动,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新闻学只研究新闻媒介,侧重于报纸、广播、电视的新闻和评论。“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包括人类传播的历史,人类传播活动的类型,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结构。传播学研究媒介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也就是效果研究”。由此我们可以简要概括为,新闻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和活动,而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传播行为的规律和关系。
人文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人,真正的把人当做人,并探索人的存在意义和生存价值,具有人文主义传统。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或者社会生活,而社会生活又被不同的学分划分为不同的领域,从而发现其规律。由此可以看出,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有着本质的不同。我们来看新闻学,人的行为贯穿整个新闻学,我们研究新闻学,研究人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采写编,遵守的职业道德,软新闻和硬新闻的要求与区别等等,无不旨在指导人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行为。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如果抛开人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等的大环境,是不可能把握好人的本质的。也就是说,人文学科在研究人的同时也必须研究社会。在传播学中,研究对象是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我们知道,要想研究规律和关系,就必须准确把握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而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少不了人的参与,那么,如果缺乏对人本身的了解,是无法对人所参与的社会生活、社会事务和社会关系做到精准的了解的。
由此可见,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即要研究人,也要研究社会。当然,人文学科研究社会是为了更好地研究人,而社会科学研究人是为了更好地研究社会。在研究对象问题上,二者虽有交叉,但还是存在本质区别的。那么应用到新闻学与传播学中,不能简单的把新闻学与传播学硬性的划分为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即要看到二者的本质不同,又要看到二者的交叉性。
其次,研究方法不同。新闻学更加注重的是通过对实践经验的研究,而非实践本身,进行归纳总结,更多地是通过直观的考察分析进行研究。传统的新闻学并没有明确提出某一种研究方法。事实上,新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是最基本的逻辑推理方法归纳和演绎,着重关注新闻业务的操作,用以指导新闻实践活动。传播学我们主要看主流学派,也就是经验主义学派,主要是通过实证研究,变量分析,实验分析进行研究,提出理论和分析模式,用来解释人类传播中多种多样的传播现象。
新闻学中盛行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一种媒介威力强大的理沦“魔弹论”,也称“皮下注射理论”,这种理论的代表人物有拉扎斯菲尔德、西多尼?罗杰森。“它的核心内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身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这种理论认为,受众就像射击场里一个固定不动的靶子或医生面前的一个昏迷的病人,完全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毫无反抗能力,只要枪口对准靶子,针头扎准人体某部位,子弹和注射液就会迅速产生出神奇效果。受众在媒介灌输各种思想、感情、知识,时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然而有关这一理论的研究大都是建立在观察基础上的结论,并未经过严密的科学调查与验证。这种理论过分夸大了大众媒介的影响力,同时也忽视了受众对大众传播的自主权的前提。再如,传播学中验证传播效果的先驱者霍夫兰,二战期间,霍夫兰为了验证不同方法对于传播效果的影响,主持了一系列的鼓舞士气为宗旨的有关宣传效果的心理实验,这是采用心理实验方法进行大众传播研究。
由此可见,新闻学与传播学在研究方法上的确有着本质的区别,新闻学注重对实践经验的总结,而传播学注重实证研究。
最后,价值尺度的不同。社会科学崇尚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指人们在实践中坚持真理,尊重科学,严格按照科学规律办事的求真求实的自觉意识。人文学科崇尚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的关怀等,体现在人文学科中共同的东西,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尊重人,爱护人,时刻关注人类利益和人类发展的求善求美的自觉意识。在新闻学中,我们在崇尚人文精神的同时,也要注重科学精神,同样,在科学试验中也应同时具备人文精神。例如核技术,既可以用来发电,又可以制造成原子弹威胁人类安全;鸦片,既可以在医药领域发挥作用,又可以制成毒品,危害人类健康。在这些试验中如果一味追求科学精神,而没有人文关怀,那么,其产生的后果是无法想象的。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的价值尺度有明显差别,但是并不是完全脱离的,应该保持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
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并不是完全分裂的,其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我们既要看到二者相互区别的方面,也要看到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方面。新闻学与传播学同样如此,既不能脱离传播学单单研究新闻学,也不能脱离新闻学仅研究传播学。
在当今传媒变革如此剧烈的时期,弄清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以及二者的学科界限与联系显得尤为重要。2014年8月18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时表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
随着4G进入人们的生活,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日趋成熟,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对信息化革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其首选着力点便是传媒领域。传媒领域因此正处于巨变时期,面临许许多多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中国传媒业如何因应生产力大变革时代的要求,承担起符合中国国情的的历史使命?如何在传媒巨变时期找到科学的规律和方法?传统媒体如何应对纸媒的衰落?如何解决纸媒从业人员的去向?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未来不断的探索,在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的指导下,进而找到符合时代要求、顺应历史潮流、引领未来发展的科学决策。
参考文献:
[1]李良荣.新闻学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吴廷俊.传播学的导入与中国新闻教育模式改革[J].新闻大学,2002(1).
[3]胡正荣.传播学总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1997.
新闻学部分
一、以下的概念诠释是否合理?请简要说明理由(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所包含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种种素质的总和。
2、新闻真实性要求新闻报道在本质上与新闻事实相符合,与社会生活的本质相符合。
二、辨析以下相对相反的观点,并论述你认为合理的观点(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新闻报道娱乐化(infotainment)是媒体过度追求商业利益的结果,必将影响民主政治的顺利运行;新闻报道娱乐化是公众信息需求变化的结果,对民主政治的影响不大。
2、新闻媒体应该更多接受公众和公民团体的监督;新闻媒体接受公众和公民团体的监督会影响媒体的独立性,从而影响新闻的素质。
三、论述题:根据以下材料,论述如何处理记者与新闻来源的关系(25分)
美国明尼阿波利斯电视台警事记者卡罗林.洛接到一名警官提供的线索:某大街每晚都有毒品交易,有人打群架,还有人当街小便。洛很快发现情报是准确的,但产生了一个疑问:警察为什么不制止?于是,她采访了其他消息来源,发现在暴力事件发生的时候,警察不是在睡觉,就是在干一些不相干的事情。这显然是一则有价值的新闻,但洛面临一个问题:如果报道这条新闻,就可能失去警方的消息来源,失去用15年的时间培植起来的消息来源。洛在痛苦的抉择后,报道了这条新闻。结果,警察局被重组,一些警察断绝了与洛的来往,但也有一些新的消息人士给她打电话,愿意给她提供线索和消息。有美国记者议论说:记者与消息来源之间是一种错综复杂的关系,记者能否获取消息取决于他如何处理报道,而消息人士也在努力培植记者,好通过他们将自己的观点展示给公众。
传播学部分
一、辨析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前提是受众的媒介选择和使用行为是理性的,受众有自身特定的需求。因此,受自身动机的驱动,受众的媒介选择和使用行为具有必然性。请对此观点予以辨析。
2、传播学主流范式秉持多元主义社会观,认为不存在阶级对立与阶级压迫,只要实现多元利益的协调与平衡就能消除社会矛盾。所以说,传播学主流范式总是主张在体制内寻找问题的对策,是维护资本主义秩序的研究范式。请对此观点予以辨析。
二、论述题(共1小题,每小题20分,共20分)请论述大众社会理论的媒介观及其现代意义。
三、材料分析题(共1小题,每小题25分,共25分)
2010年4、5月间,我国连续发生数起校园袭击案,这些针对学校未成年人的恶性袭击事件作案方式类同,造成伤害巨大。这引起了人们的疑问:媒体报道是否造成了效仿效应,使得惨案一再发生? 有社会学家研究指出,任何一种广为宣传的暴力行为都会刺激一些人竞相效仿。也有法学家提出,媒体对此类案件的关注可能会让其他人仿照类似的罪行,发泄他们的仇恨、不满和不平衡,并希望以此引发社会关注。
请结合上述材料,运用传播学效果研究理论,分析大众媒介对个人行为的影响,及其引发的社会效应。
2011年武汉大学综合知识考研真题
文学部分
一、简答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的艺术特色。
2、简述《刺世疾邪赋》在中国辞赋发展史上的地位。
3、以《金铜仙人辞汉歌》为例,简析李贺诗歌的风格特征。
二、论述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舒婷《双桅船》的思想内容及表现手法。
2、以具体作品为例,试论慢词(又称长调)与小令在表现手法上的差异。
三、作文题(40分)
以“我所推崇的当代人物”为题,写一篇800-10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法律经济部分
四、问答题(共3题,共50分)
1、中国举办上海世博会的意义何在?有人说上海世博会后,长三角城市群将会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你怎天认为?(15分)
三.传播学对中国的影响与作用
那么传播学作为一门科学,在20世纪80年代引进中国以后,对中国的学科建设尤其是中国的新闻改革起了什么影响与作用呢?
笔者认为有两大方面的积极影响:
一是促进了中国新闻观念的更新与改革,推动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的新闻改革。
首先是信息观念在中国的确立,承认新闻事业是大众传播媒介,新闻的基本功能是传播信息,新闻报道只有在传播信息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宣传政策、舆论监督,沟通情况、传授知识、文化娱乐等多种作用。因此,中国的新闻媒介都在广大报道面、增加信息量、提高信息质上狠下功夫,采取了各种措施,取得了丰硕成果。
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保过保录取
一、培养目标
为新闻单位、媒介组织和广告公司、企事业等职业部门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新闻观念和传播理念,德才兼备、高层次、实务型的新闻与传播专门人才。
二、领域简介
新闻与传播是研究媒介与媒介信息传播活动规律、特征、策略与方法的研究领域。研究方向有新闻传播、广播电视等。
研究内容包括大众传播与新闻生产的基本理论与实务、新闻采写编评、中西新闻报道分析和新闻管理等实务知识与技能等;广播电视媒介的发展,探寻其规律及操作规范,以及广播电视媒介与社会及文化之间的关系等;广告传播的基本规律与方法,包括广告策划与创意、广告经营管理、广告产业发展等实务知识与技能等;网络传播活动的发展规律,探索网络内容的表达、创意、营销与管理等。
根据本专业所服务的行业,新闻与传播领域可覆盖:新闻媒体、企业单位、事业单位、商业网站、党委及政府各部门以及学校及各类科研机构等。
三、报考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大专毕业两年,达到本科同等学力
四、报考时间
1、报名时间:10月份网上报名
2、考试时间:1月份
3、考试科目:
①思想政治理论
②英语二
③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④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五、培养方式
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采用多种途径和方式加强学生的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提倡研讨为主的教学方式,将研究生集体研讨、案例分析与教师的课堂讲授有机结合起来,课程设置体现厚基础理论、重实际应用、博前沿知识,着重突出专业实践类课程,以课程论文等形式进行期末考核。聘请国内外专家及新闻与传播的业界知名人士授课。
六、学制、学历学位授予
在职学习,北京上课,每月授课一次,节假日上课,学制3年,学费四万。
学习期满,修完规定的学分,通过论文答辩者,颁发研究生毕业证书,并授予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
注:为便于学员理解报考条件及获取硕士学位的流程,我们特将学校原招生简章简化处理,只保留学员想知道且必须了解的内容。
对考试及录取有顾虑者--我单位可提供解决方案,保证其顺利通过考试并录取,最终取得研究生学历学位证书。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快速发展, 众多的自媒体形式开始进入到人们的视野, 基于自媒体的新闻传播开始给传统的新闻传播行业带来了较大的冲击, 不过在带来冲击的同时却也相应地促进了新闻行业的发展壮大。一方面自媒体新闻传播打破了传统新闻传播的形式, 为社会其他产业带来好的深远影响。另一方面, 自媒体新闻传播从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人们在对社会各方面事务的发言权利, 使得国家的政治经济得到了更好的发展。而本文即是主要结合笔者的实践工作经验, 对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解构与重塑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二、自媒体的涵义
本文所述的自媒体涵义主要是指以数字技术为基础, 对全球的知识进行链接, 同时以大众为核心对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新闻进行分享的方法。通常情况下, 网络博客、社交网络、微博以及网络视频博客等都是自媒体的主要表现形式。开放性是自媒体具有的主要特征, 通过这些开放性的自媒体平台, 公众能够很方便地发布新闻信息, 不必限制时间, 也不必考虑地点, 发布的新闻信息往往都是亲历者的最真实见闻, 可以是文字、图片或者视频等多种形式。此外, 自媒体还具有信息发布的便捷性以及方便性等特征, 在一些特别的情况下还能够形成强大的网络舆论, 在有些情况下还可能会吸引到如新华网、凤凰网等一些传统大媒体进行跟踪报道, 甚至还有可能会对政府的决策带来影响。
三、自媒体的主要表现形式及新闻传播特征
1. 自媒体的主要表现形式
在当前的环境下, 自媒体有多种的表现形式, 下文将对其中主要的几种表现形式进行介绍。
(1) 微博。微博是自媒体的主要表现形式, 尤其在当前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 人们对微博的依赖程度前所未有的提升, 其相应地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也日渐凸显。微博有着非常强的即时性, 人们能够很方便地通过微博看新闻, 而且还能够很方便地进行意见的发表或者评论。自从微博这种形式出现以后, 在各行各业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甚至很多国家机构也在采用微博这种形式向公众提供资讯服务。
(2) 博客。博客还有另外一种叫法“网络日志”, 在微博出现之前, 这是一种非常广泛的使用形式, 其技术层次和微博相比比较高, 一般民众往往不会使用, 而精英知识分子使用的频率却相对较为广泛。
(3) 播客。虽然播客和博客与微博相比, 应用范围稍小, 但是这也是一种重要的自媒体形式。
(4) 维基百科。维基百科这种自媒体形式主要在资料查询方面具有很大的功能, 人们可以很方便地通过维基百科对某一个领域的某种知识进行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2. 自媒体新闻的主要传播特征
(1) 信息碎片化。自媒体新闻传播和传统的新闻传播途径相比, 其主要是由用户进行传播的, 能够做到更加及时的交流和沟通, 不过由于每个人的知识水平的局限性, 他们对信息的看法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继而导致了信息碎片化的现象。
(2) 信息实效性。在当前移动互联网大的发展背景下, 新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传播着, 近些年自媒体形式的广泛应用, 又将这种实效性进一步提升, 而民众也能够更快更及时地接受到自媒体所带来的迅捷信息。
(3) 多对多的传播方式。传统的新闻传播主要以一对多的形式进行传播, 而自媒体则打破了这种格局, 以多对多的形式进行传播, 有着更快的信息传播速度。
(4) 个性化和立体化。在传统的新闻传播中, 人们只能被动地接收着新闻讯息, 而关于自己对新闻的看法并不能表达出来, 而在现代的自媒体形式下, 则又突破了这种格局, 观众能够很轻松地发表自己对新闻的看法, 甚至对新闻的类型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定制。在新闻内容方面更加丰富, 用户对新闻的了解程度比传统模式更加丰富。
四、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解构
自媒体新闻传播模式在解构传统新闻传播形式这一过程中主要包括对传播者、议程设置讯息以及传播路径等四个方面的研究, 主要如下几点所示:
1. 传播者
对于传统新闻传播来说, 从传播者的角度来考虑, 新闻的来源比较固定, 记者、编辑以及主持人等是主要的角色, 而这一模式直接被自媒体形式进行了颠覆, 公众才是新闻真正的来源者与传播者, 有效地突破了传统新闻模式的来源和传播局限性。
2. 议程设置
在传统新闻的编排中, 议程设置是重要的环节, 这对于新闻的轻重缓急进行排序的做法一直长期存在着, 而且对于舆论引导也是非常重要的功能。而这些新闻由于是精心进行挑选的, 其舆论的影响力很有限, 而相比于传统的新闻传播议程设置, 自媒体的议程设置挑选对象主要是公众, 然后通过转发和评论使其产生热门话题, 具有很大的舆论影响力。
3. 讯息
从讯息的角度来看, 传统的新闻传播中新闻的产生主要是采用先过滤后发布的形式, 一般情况下, 只有通过了严格的审核之后才能发布出来。而自媒体形式将这一过程进行了颠倒, 新闻的产生先要经过收集、转发和评论, 在发布的众多新闻中, 将公众比较关注的信息过滤出来。
4. 传播路径
在以往的新闻传播路径来说, 单线模式是采用的主要模式, 而自媒体却对这种模式进行改进, 由于公众才是传播的核心所在, 所有用户都是传播的主体, 相比之下, 在传播速度等方面有着更大的优势, 而且也有着更大的便利性。
五、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重塑
我们需要看到的是, 伴随着自媒体应用范围的进一步广泛, 其信息的繁杂程度也超出了我们的想像, 而相对之下, 我国在信息发布规范方面还有着较大的进步空间, 导致了自媒体新闻的真实性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基于该种背景, 就有必要在传统媒体和自媒体在新闻传播中进行相互塑造, 以实现两者优劣之处的互补, 更好地促进媒体行业的发展。
比如, 之前有这样一个虚假新闻在网上引起了较大的风波, “金庸去世”, 发布这一假新闻的平台最早便是自媒体, 发布后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了大量的转发, 并迅速获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而当新闻发布之后的两个小时, 经过有关人员的证明, 该消息为虚假新闻。从这一过程中可以看出, 自媒体平台是虚假信息的最初发布者, 同时也是最先的修正者, 传统媒体则成为了官方的化身, 对事件的虚假性进行了说明, 通过二者的合作, 对虚假新闻进行了有效的修正, 也在某一程度上展现了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重塑。
六、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自媒体这种新闻传播形式的出现并广泛应用, 在给新闻行业带来冲击的同时, 还能够带来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具体的实践中, 只要我们能够充分融合二者的优势, 就可以消除不利影响, 为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何贵石.网络自媒体对社会新闻传播的解构和重塑[J].新媒体研究, 2015, 14:5-6.
[2]惠婷.网络时代虚假新闻传播的社会动因及其防范[J].河南社会科学, 2014, 11:102-105.
[3]叶宇楠.微信对传统新闻生产和传播模式的影响——基于自媒体传播的研究视角[J].东南传播, 2015, 01:92-93.
[4]靖鸣, 臧诚.微博对把关人理论的解构及其对大众传播的影响[J].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3, 02:55-69+127.
[5]李璐彤.试论自媒体与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互补性[J].西部广播电视, 2015, 05:58+60.
[6]何贵石.网络自媒体对社会新闻传播的解构和重塑[J].新媒体研究, 2015, 14:5-6.
构建中国的国家形象,最重要的就是必须融入国际传播的主体潮流之中,并利用其来逐步构建一个新的国家形象。在这一方面,新闻传播学科和其他学科一样,在下一步发展上都必须直面一个最大的问题——世界一体化的总体趋势,包括理论上的和现实中的。在当今世界日益一体化的过程中,想在新闻传播中呈现出本民族和本国的特色来实属不易,因为一体化的特点便是要剥夺个体的特征而使之格式化,但是,掌握着世界主流媒体话语权的国家,则很容易将本土文化特征灌输进整个进程之中。从构建国家形象来说,美国也可以说是最成功的例子。恰恰在这一方面,中国的新闻传播面临着重大的挑战。
众所周知,指导现在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学界理论,绝大部分都是来源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这是由这个学科的特性所决定的。因此,西方学界在理论上的若干演进,常常会导致现实中的全球新闻传播活动的连锁反应,正如“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样,推一张而及全体。但因为新闻本身不仅仅承担着传播消息的角色,它在本质上更加表现为一种该新闻所在的母体文化的播扬和国家形象的宣扬,因此,一种新闻的触角所能触及之地,即系该种新闻所内在的母体文化的播撒之地,也正由于这重关系,在新闻传播的方法方式与对本土文化的播扬上,中国新闻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新闻理论的汲取和演进同中西文化互相传播的一个内在的矛盾。换言之,中国新闻应当能够在中西方融合与冲突之中,恰如其分地找到本土文化的自我认同,并将之传播出去,以构建为世界所认可的国家形象。当然,这样说的目的,并不等同于是在鼓吹或者宣扬构建中国新闻本土话语体系,因为对于那种试图构建所谓的本土话语体系的想法,笔者暂且存疑,因为这种努力类乎在主流之外另起炉灶,即使能够自饮自炊,最终也很难为受众所认知并获得其认可。而更为深刻的原因则在于,“话语权”并非是可以刻意营造出来的,“话语权”并不等于“话语霸权”。我们应当采取的最为可行的办法并不是改弦易辙,与世界传播主流分庭抗礼,而是因势利导,利用主流媒体话语来宣扬中国新闻与文化,利用主流媒体话语来构建中国国家形象。
而在新闻传播上,中国到底应当如何通过自己的宣传来构筑一个为受众所认可的中国国家形象,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中国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李小萍在接受“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现状与对策”课题组的访问时曾这样说道:“我们认为在当今信息过剩的西方社会里,西方观众并不指望从我们的报道中了解世界上发生了什么,他们想要了解的是中国是怎样看待国际大事的,中國在错综复杂的国际事务中,有什么利益所在以及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角色。我们可以从节目内容和观点的独特,突出独家报道、独家立场、独家观点,使我们的位置不可替代。即在以我们的相对优势去和西方主流媒体的绝对优势竞争上下工夫,我们的独特在于反映中国的视角和中国的观点。”②李小萍编辑所描绘的局面在短期内颇难改变,而且是一个在实际上同国际政治联系在一起的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中国新闻传播的一个选择,应当是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势,宣传自己对世界大事的观点,使受众认识到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对世界事务的看法,进而认知到中国的国际地位。这样做的话,中国的国家形象便在新闻传播中得以提升。例如,近年来,无论是针对朝鲜核问题的六方会谈,还是针对伊拉克战争,中国都通过新闻传播手段积极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与观点,并为切实走向和平而做了不懈的努力,在世界上逐步构筑起一个敢负责、能负责和热爱和平、追求发展的大国形象。
总之,对于现代中国的新闻传播业而言,一个最为急迫的任务便是融入国际传播的主体潮流之中,并利用这一潮流来构建中国国家形象。而要完成这一任务,便要在国际一体化的进程中,扬长避短,大力传播中国的本土新闻与中国文化,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国家形象给受众。
注释:
①乔舒亚·库珀·雷默等著,沈晓雷等译:《中国形象:外国学者眼中的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②刘继南、何辉等著:《中国形象: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现状与对策》,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摘 要:本论文较为全面地对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开播所具有的国际化传播意义,特别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传播理念的系统设计和新闻资源的配置方式进行了论述。论文尤其关注了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传播的运作机制,以及与传播运作机制相关的节目类型、管理平台、经营模式,并这些问题进行了理论阐释。论文对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亦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国际化 传播理念 运行机制可持续发展
从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以下简称“央视新闻频道”)2003年5月1号开始试播到7月1日的正式播出,就其从容的态度可看出,在这两个月“实习期”的背后,的确有着中央台四年多朝思暮想的追求和处心积虑的准备。我认为,新闻频道两个月来取得的成绩还是有目共睹的:新闻频道实现了每天24小时不间断播出,建立了一个“整点新闻+现场直播+字幕新闻”的模式,两个月内每天都有大小规模不等的现场直播节目,累计150多场,现场直播节目的时长已经超过去年全年的电视新闻直播总量。正式开播后的新闻频道将继续保持新闻、直播、专题这三个立足之本。同时,两个多月后的正式播出,对栏目的设置还是进行果断的调整:下决心“砍掉”了《海外速递》、《数字观察》、《世界报道》、《体育周刊》、《财经周刊》、《文化周刊》六个专题节目6个栏目,并增加了一档由崔永元主持的新闻休闲节目《小崔说事》。并对保留的节目也相应做出了调整:除了《新闻会客厅》、《央视论坛》这样的专门性谈话节目,24档整点新闻中一律不再让嘉宾进入演播室,以保证新闻频道栏目形态的清晰化。
眼下,虽然央视新闻频道开播已有半年多,对其的评价、讨论、研究也形成了一个不小的“热潮”。但是,总体上看,就央视新闻频道谈央视新闻频道的太多。实际上“央视新闻频道”现象背后,是一个远超过新闻频道本身的偌大问题。
一、超越一般电视传播意义的央视新闻频道
清晨6点整开始的试播和的正式播出,的确是中国新闻传播界的一件大事,是中国的一件大事。在电视观念形态中,电视新闻观念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格外重要。这诚如西方哲人哈贝马斯所言:新闻媒介是社会之公器,是全体公民窥视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共同管道和从事公共事务讨论的公共论坛,在现代国家的公共领域建设中具有头等的重要地位。“在人类进入21世纪之时,也是中国进一步融入国际大家庭、努力成为国际社会有影响和负责任的成员之际,电视新闻事业作为当代中国乃至世界的第一新闻事业,应积极地与国际通行的新闻传播原则及其高效益的运作方式接轨,反映世纪国人对社会和自然环境的监测、对自身生存状态的关注”。[1]
(一)央视新闻频道开播所具的国家意义。处在当今的世界,一个国家,一个国家的传媒系统,有无全国性的特别是全球性的电视新闻频道,远不止是超越地缘国界传媒力量的显现,而是一个国家形象问题,一个“软国力”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来看待央视新闻频道开播,就是一个偌大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形象的提升和软国力的显现。就此而言,央视新闻频道的出现,颇为姗姗来迟。
中央电视台创办以来,在电视新闻报道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备比较全面的电视新闻报道门类,拥有世界先进的电视技术条件,培养出一批优秀的电视新闻节目编辑、记者、主持人和技术人才,为新闻频道的开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实,6年前央视就曾有开设新闻频道的意向,但囿于诸多原因,进展可谓步履蹒跚。实际上,电视新闻频道早已成为国际媒体竞争的主要战场。就在此6年内,国际间电视新闻频道发展迅猛,仅在弹丸之地我国的台湾地区,就有东森、民视、TVBS、三立、真相等多家电视新闻频道。特别是今年1月6日,香港凤凰卫视资讯台在中国内地按境外媒体管理方式有限度落地,这是第一个落地中国的24小时新闻频道。此前已落地的凤凰卫视中文台通过“9·11”等重大新闻事件报道(特别是直播)已经树立了自己的国际品牌。而反观我们,我们居然丢掉了“911”的电视新闻报道,特别是直播报道(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好在我们抓住了伊拉克的战事,进行了“补课”。
新一代的中央领导集体自上任起,就关注了新闻传播界的改革和发展,就在“SARS”猖獗之时,仍决定开播央视新闻频道。李长春同志代表党中央到中央电视台去祝贺新闻频道开播时指出“新闻频道开播是新闻宣传战线的一件大事,党中央高度重视”。希望央视新闻频道“要始终坚持正确的导向,准确地传达党中央的声音,使党中央的决策部署通过宣传变成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要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进一步落实 ‘三贴近’,增强电视宣传的时效性、针对性、增强吸引力、感染力,要以新闻频道开播为契机,全面带动中央电视台各个频道节目调整、资源整合,不断提高电视宣传的引导水平”。[2]
(二)央视新闻频道开播呈现的电视传播理念。
在卫星电视、有线电视飞速发展和大范围覆盖的今天,世界各大电视台都把新闻作为自己的主打节目,以表明对世界重大事件和生存状态进行关注。在国际上,新闻频道的竞争成了国际媒体竞争的主战场。1980年6月1日,泰德·特纳在亚特兰大开创了一个全天24小时播报新闻的有线电视网——CNN(Cable News Network)尔后的新闻频道就在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出现。[3] 真正意义上的电视新闻频道,按照通行的国际定义应该是全天候(24小时)的以新闻为主题的频道。进而论之,新闻频道是全天候(24小时)专门播出新闻节目和具有新闻属性节目的专业电视频道。境外的电视新闻频道大体有三种模式。按播出内容分,有纯动态新闻频道(如台湾的TVBS、三立新闻台东森新闻网)和动态综合新闻加分类(专题)新闻频道(如CNN、BBC世界台);按经营方式分,有完全不带商业广告的公营新闻频道(如BBC世界台)和带商业广告的私营电视频道;按技术类型和经济来源分,有有线新闻频道和无线新闻频道;前者的主要经济来源是用户付费(占90%以上),广告播出受到严格限制,后者几乎全部依赖广告。从央视新闻频道播出的20多天的情况看,央视新闻频道是在借鉴这些模式的基本上,确立了自己的基本特征:建构动态综合新闻加分类(专题)新闻,在一个小时的时间单元里,将时效性突出的动态新闻在前,时新性突出的趋向新闻在后,辅之以分类和专业新闻,对新闻资源的整合脉络清晰,轻重缓急安排有序的央视新闻频道。[4] 央视新闻频道究竟是要做成中国“CNN”、“福克斯”,还是“BBC”?这对于刚刚开播的央视新闻频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通过央视新闻频道已经传达出的电视新闻传播观,令人注目:中国构建自己的一整套应对重大新闻事件的电视传播网络,同时形成“监测环境”的常态,即以“守望者”的姿态,对与公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方方面面进行全天候、全方位的关注与报道。央视新闻频道应该更好地通过我们的传播理念、价值理念、报道内容体现出来鲜明的特色,而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创新。[5]
(三)央视新闻频道开播获得的特殊资源。
处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作为承载信息传播的电视媒介如何促使各种信息尤其是新闻性信息的广泛深入传播,显的极为重要。新闻频道的出现将使新闻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总量有急剧扩张,以适应了信息时代社会和公众对新闻信息的不断需求。以新闻本位设置央视新闻频道,在形式和内容上将大大改变了电视主要是娱乐工具的专业认知和社会认知,并用电视专业化分工的频道形式为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配置新闻信息。期间,无论是经济信息的传播和增值,还是文化信息的传递和张扬,都是极为重要的。特别要指出的是,政治信息将在新闻专业频道中占据极为突出的地位。浅层次看,经济信息和文化信息都有专业的电视频道相对应,而政治信息尚无。从深层次看,新闻频道的开播,将拓展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民主化进程的新通道。虽然大众传播媒介一方面要承担起大力推进社会民主化进程的任务,而另一方面则又要充分考虑到社会民主化进程中的震荡可能承受的压力,但是,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特别是十六大提出的建设政治文明的重大任务,无疑要让新闻频道担负起配置更多政治改革信息资源的重要职责。,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熔基视察了深受人民群众欢迎,以新闻舆论监督而闻名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并与栏目的编辑、记者座谈。朱熔基发表了“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的讲话并题词。这一非常重要的讲话,以其新的提法和鲜明个性,引起人们的关注,在中国新闻传播界产生了重大的反响,也在国际间引起了注意。[6] 时隔近5年,央视新闻频道的开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新闻频道资源,央视新闻频道理应在这方面迈出更大的步伐。
二、透视央视新闻频道传播运作机制的调整
设置并开播央视新闻频道,除显示了电视新闻观念重大突破外,同时,也显示出央视对电视运作机制的大调整。
(一)央视新闻频道成功整合了全台的新闻类节目资源。伊拉克战争的爆发后中央电视台前所未有的介入和报道(特别是直播),可以说是央视新闻频道运作的大彩排,特别是24小时新闻直播的大彩排。据相关报道,央视对这次战事的新闻报道从力度到广度都是空前的。中央台1、4、9三个频道总动员,采用了长时间的直播方式,有2000人直接为战事报道服务。战时紧张时,中央台直播室外的走廊里都是人,嘉宾排着队等候上场。央视通过这次伊拉克直播,收视率增长了28倍,直播花费1000万元,但是广告费也创新高。恰恰是在这基础上,央视新闻频道获得了整合资源,尤其是新闻资源的巨大信心和宝贵经验,再加之原来新闻频道整体计划的较为详尽周密,使得央视新闻频道的开播获得了基本成功。
央视新闻频道在开播时所阐明的“依旧保留了观众熟悉和喜爱的新闻栏目”,将《东方时空》被安排在每天下午14:10和凌晨3:12播出;《焦点访谈》被安排在每天上午10:30,并于每晚19:38与CCTV-1并机播出;《国际时讯》则被安排在每天傍晚18:10和凌晨2:10播出;《新闻联播》、《新闻30分》、《晚间新闻》和《新闻早8点》在新闻频道中与第一套节目并机播出。实际上,都是为了充分发挥中央电视台人力、节目、设备等多种资源的积累和储备所做的铺垫。相比凤凰电视台,央视新闻频道也许不想走他们那种“相对低成本运作”的路子。现在凤凰电视台下的中文台、资讯台、电影台、美洲台、欧洲台加起来不过700人。伊拉克战争爆发时,他要求战时全体凤凰员工每天至少工作12小时以上。凤凰卫视平台已有中文台、电影台和资讯台三个频道在内地落地,其在中国内地的渗透率达到13%至14%,大约有4000万户家庭可以收到凤凰的频道。虽然凤凰台目前的营业规模不过8亿元,与中央台年营业额50多亿元相比不在一个量级,但仍不可小视其运作能力。据凤凰电视台董事局主席刘长乐透露,凤凰卫视的24小时频道新闻将在1年内实现收支平衡。[7] 央视新闻频道目前的开播,可谓四面出击,颇为大气。这些,主要还是充分运用了中央电视台的多年积累的整体资源优势,并寻找到这样的一个突破口。就此言,现在探讨央视新闻频道真正作为独立频道运作,为时尚早。但是,其志不可小觑。(二)央视新闻频道正在努力构建一个新的传播管理平台。
新闻频道全天24小时播出,全天24档整点新闻。整点新闻将以最快的速度向观众提供第一手的国内国际新闻资讯,突出时效性和信息量,实现滚动、递进、更新式报道。整点新闻后,分别安排了各分类新闻,主要有财经、体育、文化、国际四大类。新闻频道的专题节目包括新闻背景、新闻评论、新闻调查、舆论监督、民意调查、法制等各种节目形态,是对整点新闻和分类新闻的补充和深化。试播期间每日播出的专题有六个:《新闻会客厅》、《央视论坛》、《法制在线》、《每日国际观察》、《社会纪录》、《共同关注》;试播期间每周播出的专题节目有十个:《数字观察》、《每周质量报告》、《声音》、《面对面》、《中国周刊》、《世界周刊》、《海外速递》、《财经周刊》、《体育周刊》、《文化周刊》。
面对如此大量的节目,央视新闻频道的运作遵循着一个新的整体性原则,即寻求实现经常的新闻直播并能保证随时开展新闻直播、插播和作现场同步报道,构建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新闻管理机制。他们很清楚,只有实现全台新闻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才能有整体的新闻频道意识,才能提高快速报道和直播的能力,统一协调各新闻栏目对重大事件作连续跟进追踪报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新闻频道化。具体而言,他们将台内9个频道的新闻力量凝聚到新闻频道上来,统一计划统一调度,一台摄像机采访的新闻,各频道各栏目如需要都可以使用,实现新闻共享。他们还努力建成立统一的新闻选题策划系统、新闻资料管理系统、新闻采访传送网络。新闻频道还渴望把台内外的力量合到一起,中央台及各地方台遇有重大新闻事件,可以通过微波、卫星、转播车、移动卫星站、电话以及互联网络等各种传送手段及时地把新闻插到新闻频道播出,实现全国电视新闻网的联合。央视新闻频道在尝试大新闻编辑部管理,即在新闻编播标准统一的前提下形成新闻生产的24小时高效流水作业。根据展教授的分析,这种管理模式将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打破部门所有制,整合和合理配置新闻资源;其次是统一全体采访、编辑、制作、播出人员的新闻评价、选择和播出标准,实现真正的新闻专业化;再者是追求新闻生产与规范的市场运作有机结合;第四是调动和储备与新闻生产相关的其它资源,如建立和完善新闻选题策划系统、新闻资料管理系统、新闻采访传送系统。央视新闻频道就是努力实现在上述基础上的“全天候新闻频道运作方式”并力求在“动态新闻优先、突发新闻优先、现场直播优先”;“科学划分时段,配置相应的新闻和节目资源”;“标准时段(小时)划分、正点新闻优先”从而达到有管理平台的高效和有序。[8]
三、寻求央视新闻频道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一)央视新闻频道可持续发展须寻求新的传播经营模式。
央视新闻频道能否可持续发展,关键地要看能否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起独特的经营模式。我国的电视经营模式既有别于西欧的公营(政府拨款)模式,又要有别于美国、台湾的私营模式,如何借鉴海外公营电视的公共性(公益性)和私营电视善于配置传播资源的长处,如何吸取我国电视事业发展中成功的经验和记取失败的教训,值得关注。
按照国际间电视新闻频道发展的状况看,央视新闻频道也许要树立这样的新经营理念“新闻信息将是获得广告的重要资源”。而不要将眼睛仅仅盯在电视剧和娱乐节目上。央视新闻频道在道寻求新的经营模式上,要大胆地走出这样一步,只有这样,才能尽快摆脱频道缺乏经济实力带来的寄生性(即寄生在中央电视台的母体上),无法长大。
据零点市场调查公司总裁袁方介绍:目前观众在发生巨大变化,新闻在观众最必需收看的节目类型中名列第一,因此最容易到达最广泛的人群,具有强大的广告传播能力。对于最近逐渐升温的汽车、金融等中高档消费品来说,新闻频道是又一个合适选择,因为从一般的收视规律看,新闻节目比其它大众节目如电视剧、综艺节目更容易到达社会上的中高端人群。而且对于一些不直接面对大众消费的产品,新闻频道有重要的传播价值。央视索福瑞公司调查统计也显示,以前中央一套节目是一个以新闻为主的综合频道,该频道的广告收入占全台广告收入的主要部分。而近年以来,中央电视台的广告收入与往年同期相比以30%的速度增长。这给了新闻频道的广告市场足够的想象空间。“除了收视率,媒体品质也是重要的广告资源。”袁方讲认为,“新闻节目的另一个重要特质是可信度,所以新闻频道可以提供优良的广告传播环境。”[9]
据央视国际网站提供的信息,央视新闻频道目前随着入户率的提高,新闻频道的收视率呈现出较快攀升的态势,各个栏目之间的收视率差别并不太大。但是,对比中央电视台其它频道,央视新闻频道的收视率还相当的低。对观众状况的调查显示,男性观众在新闻频道的收视比率相对较高,成人观众尤其是45-64岁的观众对新闻频道的兴趣明显较高,新闻频道对高文化层次的观众具有明显的收视优势。展示了新闻频道在经营方面的巨大潜力。这些,都是值得欣喜的。但是问题在于,这些受众能否构成电视的消费主体?广告商是否认同这些?何况,央视新闻频道虽然有了较为稳定的受众,但是,央视新闻频道毕竟不是付费频道,不是靠稳定的订户来生存,而是靠广告商。
(二)央视新闻频道可持续发展须追求真正的国际化传播
在我国,出现的央视新闻频道虽然是我国传媒界石破天惊的大事,但是,对世界传媒界而言,却是姗姗来迟。更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央视新闻频道正式播出,也许会从中央电视台的“一家独大”,迅速演变为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一家独大”。在现有体制下,央视新闻频道对国家新闻资源特殊占有是不争的事实,这种缺乏竞争活力的“一家独大”现象,目前不可能在我国电视格局中有大的突破。最大的变数,还应当是境外媒体的逐步介入(当然这种介入有可能是政策上的变化,更有可能是技术上的变革,特别是受众接受技术上的变革)。从这样角度看,央视新闻频道即便是创造了很高的收视率和形成了独特的赢利模式,也没有任何值得骄傲的:因为央视新闻频道最终要成为国际间有影响的新闻频道。衡量你的尺度,只能是在国际电视新闻界的竞争力。从这意义上看,央视新闻频道可持续发展要追求真正的与国际接轨,这是十分重要的。
我们暂且不与CNN、FOX、CNN比,也不与东森、民视、TVBS比,就与凤凰卫视,主要是凤凰卫视资讯台比,就可以发现许多的问题。首先,凤凰卫视资讯台的工作人员来自两岸三地,对台湾、港澳的新闻报道得更多,也更及时,毕竟是近水楼台。另外,他们的股东默多克旗下的FOXNEWS现在是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国际性媒体,它给我们提供了大量最新的新闻信息。所以在“快”字上,优势极其突出。其次,凤凰卫视资讯台的定位是拉近全球华人的距离,所以在全球新闻上投入了更多的力量,也吸引了更多的观众。他们不光是关心身边发生的事,也关注地球其他各处的新闻事件,但凡能引起华人关注的新闻,他们都要及时播出。再者,凤凰卫视资讯台一直有现场直播的习惯,在直播上做得更好,也更有经验。他们的主持人大多能做同声传译,而且都是多面手——能播、能报、能传(译),有的甚至还可以做记者直接进行一线采访,这样在时效等方面都产生了优势。这些,我们都要高度重视。当然,凤凰卫视资讯台制作播出的成本问题也值得注意,2003年伊拉克战争期间,中央电视台直播的成本是凤凰卫视资讯台直播成本的五倍多。[10] 从长远看,央视新闻频的可持续发展还有个重要的制肘:新闻频道的资源条件。教授在这方面的研究,对我们很有启发,他认为一个好的、特别是国际化的新闻频道一定要在人才资源,信息资源和技术资源上有足够的优势。在人才资源方面。电视新闻频道需要贮备相当数量和高质量的记者(journalist)、高级专业记者(correspondent)、编辑、主持人(anchor)与播报人(presenter),还有各个领域的专家、评论员等。CNN在全球有近4000名新闻专业工作者,包括记者、编辑、通讯员、技术、智囊等。BBC在全球有2000名记者(journalists),250名专业记者(specialist correspondents)。福克斯新闻频道拥有美国一流的专业记者、主持人、编辑、评论员、专家等141人,作为新闻频道的核心和支撑,同时依靠更多的其他各类专业人员。在信息资源方面。电视新闻频道本身是信息传播的通道,因此,它必须具有四个基本的信息资源配置能力,即强大的新信息开发能力、巨大而完善的各类信息的储备、开放的信息共享系统、迅速和丰富的信息吞吐。CNN已经成为一家向265个广播电视台提供新闻和信息以及拥有600个附属广播电台的庞大的新闻信息公司。仅在海外它就拥有42个分部,它的国际新闻报道有50%是由设在伦敦和香港的分部制作的。伊拉克战争期间,它的直播在美国亚特兰大、英国伦敦、中国香港和科威特四地进行。在技术资源。各家新闻频道纷纷采用最先进的电视新闻采集、编辑、控制与传输技术,如数字技术、卫星技术、有线网络技术等,优化技术流程。这使得新闻报道的速度、数量、质量和效率有了质的飞跃。伊拉克战争中各家新闻频道采用了全套的数字和卫星设备,使画面和声音同步传回并保证播出。这是最新电视新闻报道技术资源的一次展示。我们最接近国际水平的是技术资源,但这保健是硬件,而在软件方面,差距甚大。[11] 这些,央视新闻频道都应当冷静地思考和深入地研究。注释;
[1] http://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开篇词》和有关新闻报道。
[3] http:// 2003年05月08日 14:30《新闻频道能否变身央视新的“摇钱树”?》北京现代商报(商报记者罗乔欣)[4] http://2003年05月08日。
[10] http://,2003年06月30日14:14《北京娱乐信报》
【新闻学与传播学基础】推荐阅读:
新闻传播学伦理与法规学习心得11-14
新闻传播与新闻发言人方向在职研究生课程11-20
2022—2024新闻与传播专业真题11-03
新闻传播学考研论文05-31
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12-17
新闻传播07-18
新闻传播实务论文06-30
新闻传播论文解析09-13
新闻传播考研热点讲解10-17
新闻传播职业道德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