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题指导原则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是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论文的撰写、监督、指导、答辩和鉴定管理等工作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教学环节,它是检测一名本科毕业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项重要指标。医药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既具备基本的医药学知识,又具备经济学及企业管理的系统理论,能在中药企业和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工商管理人才。该专业既具有工商管理专业的共性,同时,又具有医
药行业的行业特性,是工商管理与医药学的交叉学科。
本文针对医药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提出工商管理毕业论文的撰写特点和要求、具体的选题原则以及结构布局,期望对医药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撰写工商管理毕业论文有一定的指导作用。(除医药行业的选题特点外,本文也适用于其
他要撰写工商管理毕业论文学生的需要。)工商管理毕业论文撰写的特点与要求
1.1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学术性
本科毕业论文虽然对学术性的要求不如研究生那么高,但也要求有一定的学术性。毕业论文不同于调查报告、工作报告等其他应用性的论文,其学术性主要体现在要求论文努力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及其规律,并对作者的发明、发现进行科学的表述。学生应在本科所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之上,使毕业论文的立论和论证能够尽量触及事物内部较深的层次,尽量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比如,针对工商管理毕业论文选题《试论医药企业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中国药事管理体制的研究》、《现代医药企业经营思想浅析》等内容,工商管理毕业论文的论点及论证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医药行业具体现象的简单描述,而是要深入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如何解决,否则,这篇论文便毫无学术性可言,也就
达不到本科毕业论文的要求。
1.2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实践性
工商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工商管理
毕业论文更是建立在充分的调研基础之上,比如,对于《OTC 市场的营销策略》、《医药市场消费者行为分析》、《医药广告策略》、《医药营销渠道的管理》等工商管理毕业论文选题,要做到从实践中来,到理论中去,再用于指导实践。一篇好的工商管理毕业论文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的最好体现。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谈,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只能是低水平的重复,只有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才是有
血有肉的,生动而丰富的。
1.3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创新性
一篇好的工商管理毕业论文应当体现学生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见解,只有这样,才能算是“你”的论文。这同时也是对学生平时所学的工商管理理论的一种检验,只有对理论有了本质的认识,对问题有了根本性的把握,你才会有自己的立场与观点,毕业论文才会显得有个性。创新性是工商管理毕业论文的真正价值所在,是论文的生命力所在。一篇具有原创性的毕业论文是最有价值的,一定
要避免简单的重复。工商管理毕业论文的选题原则
2.1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选题——大小适宜
理论性或现实性太强的大题目,可能会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但一般来说,不适于本科毕业论文。因为,本科生经过四年的专业学习和初步的科研训练,只能说初步地掌握了所学专业的基本理论。毕业论文是他们第一次系统地从理论高度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如果题目过大,不易分析得深入透彻,难免失之宽泛。同时,因为题目涉及面广,搜集材料过多,问题复杂,千头万绪,容易使论文显得零乱,不得要领。此外,选题过大,容易大而空,不能切实提出和解决理论和现实中的一些新问题,而只能泛泛而论。所以,毕业论文选题力戒太宽泛,太空廓。反之,若论题选得过小,轻而易举,不费力气,三言两语,应付了事,就会欠缺
学术性,对自己的学习也不会有帮助。
因此,工商管理毕业论文选题原则就是应该选择一个适中的,既是自己可能写
好的,而又需要经过一番努力才能写好的的内容。
2.2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选题——量力而行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选题要防止盲目性。克服盲目性,要考虑两点:一是必要性,二是可能性。所谓必要性就是你确定的毕业论文题目有没有研究的价值或意义。
而所谓可能性,就是要充分估计主客观条件,量力而行。
好题目未必每个人都能写出好论文,原因就在于每个人的主客观条件存在差异。个人的兴趣爱好、知识结构、独立研究能力、对所选题目的熟悉程度等等,是主观条件。而资料来源、图书设备、所选论题的研究现状等等,是客观条件。在写
毕业论文时,这两方面的因素要认真分析一下,量力而行,量体裁衣。
量力而行,就是选择大小适宜,自己把握得了,材料比较丰富且易于收集的题目;
量体裁衣就是选择自己学有所得,学有所长,自己感兴趣的题目。
2.3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选题——现实性强
工商管理专业属于社会科学,实践性强,工商管理毕业论文如果是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就容易出新,其研究成果也更容易服务于现
实工作。
对于本科生来说,要求他们通过学术研究,解决理论上、学术上某个重要问题,在学术上、理论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是比较困难的。鉴于本科生的知识结构、理论素质和专业积累程度,选做学术性较强的论题,多为综合前人旧说。而结合实际选题,用已学过的理论知识分析解决现实社会问题,则针对性强,材料丰富,也容易写出水平和特色。医药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可以选择有关当前医药企业改革、国家医药行业政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等具有较强实践性的研究题目,具体比如:医药企业集团组建过程中内部资源的整合、集团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定、医药连锁零售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医药企业药品质量管理规范体系的建设等等,这些企业管理中的实际问题都是很好的选题。针对这些选题,在进行实践调研的基础之上,运用工商管理的基本理论,提出具体的改进对策,则会使工商管理毕业论
文既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又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工商管理毕业论文的结构布局
篇章结构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篇好的工商管理毕业论文,从结构方面讲,应该思路清楚、布局合理、结构紧凑。工商管理毕业论文属于议论文体。一般来说,一篇议论文,不论具体写法如何,它的布局谋篇总离不开这样的逻辑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种三段式的逻辑结构也就是学术论文的基本构成原则,对毕业论文的写作具有较普遍的指导意义,而且也
比较易于学习和模仿。
为了说明中心论点的需要,议论文的结构形式有所谓“总分式”、“并列式”和“递进式”之分。但不论哪种结构形式,从论文的表现形式上来看,不外乎绪论——本论——结论几部分,因此,绪论——本论——结论是毕业论文格式的基本
型。
3.1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绪论
它是工商管理毕业论文的开头部分,包括这样几项内容:说明毕业论文写作的目的、意义,对所研究方向的认识,提出具体研究问题。
3.2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本论
它是工商管理毕业论文的主体,是毕业论文中最重要的部分,整个论证过程在此展开。本论一般包括:根据中心论点的需要,确定分论点并安排好论文层次、段
落;提出分论点,并展开论述。
3.3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结论
它是工商管理毕业论文的结尾,主要可写三部分内容:提出或强调得出的结论;
对论题研究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有关问题的简要说明。
当然,文无定式,如果把论文篇章结构的构成原则、论文的基本型当成刻板的公
式,就会陷入形式主义。只要我们在写作时牢牢把握住论文主题,一切论述都为论文主旨服务,依据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逐层递进揭示问题的本质,以方便读者理解的标准安排论文布局结构,就一定能写出结构完整、富有逻辑性的工商管理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略)(摘自:《科技资讯》2007.25,原文:“医药院校
一、微课题的选题原则
1.价值性原则。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要进行微课题研究,首先要选好课题, 弄明白为什么要研究,也就是弄清选题价值。如果没有价值或者没有明确的研究目的,犹如盲人摸象,这样的研究就是瞎研究、 乱研究。这样的研究即使事倍功半,意义也不大。课题选题的价值包括:实用价值(解决学生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或为社会生活当中的某个现象寻找答案, 课题的针对性和时效性都比较强, 往往随问题而来,随问题解决而结束。如旅游中的租车问题就是针对学生外出旅游如何租车而提出的)、探讨价值(向学生提供一种看问题的方法或者思考角度, 有助于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如学生判断一个圆的半径扩大10%, 它的周长也随着扩大10%后,教师引导学生研究圆的面积扩大百分之几,如果半径缩小10%,它的周长和面积分别会如何变化) 和游戏价值(锻炼思维的游戏, 比如算24点)。
2. 能力性原则。
选题的价值有不同衡量标准, 因而价值大小是相对的。但对教师而言,对别人有价值的课题不一定对自己有价值,因为微课题的价值实现取决于自己的研究能力。如果课题非常有价值,但自己没有能力研究,这样的课题对自己就什么价值也没有。因此, 研究课题要从生活现象入手,从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入手,从学科学习的思考角度入手,努力使选题与自己的研究能力相适应。即微课题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数学现实,贴近学生的数学学习背景,从小事、小现象和小问题入手,以小见大地开展实实在在的研究。
3. 兴趣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喜欢不单纯是一个爱好倾向问题,之所以对微课题研究感兴趣,往往跟教师的长期关注、知识积累、生活经验和周围可以借助的学习资源有关,这是提高教学效率、激发研究兴趣和信心的有利条件。 只有对研究内容感兴趣,才可能有研究动力,才可能真研究,才可能有成效。不难想象,如果教师对要研究的微课题没有兴趣, 这样的“研究”不是胎死腹中就是最终不了了之。
二、微课题的选题策略
微课题的选题步骤一般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查找资料——分析问题———结合实际确定课题。微课题选题可以从数学课堂教学问题或困惑中选题,可以从教师之间的在相互交流中发现课题,可以是理论学习中产生共鸣的内容作为微课题选题,也可以从学生反馈中寻觅课题,还可以从成果应用中归纳或在经验总结中形成课题。
1. 在教学问题中选择课题。
微课题的研究目的是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各种具体问题。 因此,课堂是微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可以从自己课堂教学中觉得不太满意或需要改进的地方去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 建立自己的“问题库”。如果“问题库”中的实际问题比较多,教师就要从问题的价值大小和紧迫性方面考虑:如果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比较小,和同事交流一下, 或者上网查阅一下资料就能解决, 这样的问题就不要作为课题研究备选内容;如果问题比较大,变成学生的学习困难时,教师要先根据学情分析问题的主要表现和原因,再阅资料、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样的问题可以作为自己进行微课题研究的备选内容之一,再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研究能力确定是否进行研究。比如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时,学生可能审题能力有欠缺,也可能运算律应用不熟练,还可能算理讲解有问题……针对学生出现的这些问题,有的问题只要教师进行适当专项训练(比如应用运算律简便计算),有的问题需要教师适当提示(比如审题问题可以要求学生进行验算),这些问题没有必要作为微课题的研究内容,可以选择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或者计算效率作为研究内容,计算教学结束,微课题研究也就可以结束。
2. 在相互交流中发现课题。
教师之间的相互切磋和交流是微课题的重要来源之一。教师相互交流,可以互通有无,让大家一起发现课堂教学中的共性问题,从而更多、更好地了解教学现实,激发问题意识,形成微课题,还有助于几个人一起进行微课题研究。如果教师都非常关注、 追踪或分析某个教学问题,这个问题就可以成为微课题研究内容。 比如学生的数学阅读问题,因为教材注重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 对数学阅读关注不够,导致很多学生读不懂课本中的情境图、统计图等内容,谈起数学阅读,大家在交流中发现了这样的共性问题———学生打开课本,不知从何看起;学生只满足于解题,很少有学生认真阅读数学课本,对数学概念和例题出处一概不知;有的学生解题觉得无从下手,如果读一遍题目学生立即恍然大悟, 马上就能正确解答;每次作业或练习,总有学生发出“我懂,我是粗心看错题了”的声音……这样的交流就为教师提供了微课题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3. 在理论学习中反思课题。
在理论学习中,如果教学实践和学习内容产生共鸣,就为教师在反思中发现微课题研究内容提供了可能。因为这里的共鸣, 其实就是教师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进行了针对性的思考,只是自己“当局者迷”,有了“旁观者”, 教师就能对自己工作中的相关问题或经验进行解读和分析,使有价值的问题或经验在联系和解读中清晰起来,从而产生灵感。比如业务学习时,校长领导大家一起学习了教师对课堂练习不够重视的种种情况及原因分析,我就想到了自己的课堂教学中的练习情况,反思自己是否有理论学习中的种种现象,自己针对这些现象该如何解决。比如针对课堂练习的设计随意,我就想到了如何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问题;针对学生课堂练习形式单一的问题,我就想到了如何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形式多样的不同层次的练习,如基本练习, 发展性练习和拓展性练习,如何把封闭性习题改成开放性习题等; 针对学生课堂练习反馈与评价不到位,我就想到了如何有针对性地研究对学生练习评价的问题, 并最终形成了一个微课题。
4. 从学生反馈中寻觅课题。
培养学生提问能力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目标之一。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很多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素材。小学生习惯模仿,提问不是太简单就是相似度高。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教师迫切想解决的问题。偶然一次调解学生矛盾,发现两个学生在相互“讲理”中进行辩论,其中就有追问和反问,由此我想到了苏格拉底的问答式教学法,就是他和学生谈话时,不是直截了当地把学生要学习的知识直接告诉他们,而是通过讨论、问答甚至辩论的方式揭示对方认识中的矛盾,逐步引导学生自主得出正确答案。这种师生共同讨论、寻求正确答案的方法,不但能激发和推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这为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入辩论提供了启示。 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针对某个问题所产生的认识差异或不同想法, 从而引起彼此之间的争论或辩驳, 就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似是而非、 理解不透的知识,还能在辩论中有效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
这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行,与学生交流,能发现学生的现实需要,同时有可能发现教师意想不到的但又有研究价值的微课题内容。
5. 在成果应用中归纳课题。
微课题的研究取向要注重把他人研究的成果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这类微课题是在学习他人成果后,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和实施的,比较适合年轻教师。 当然,这种微课题一般要从教师自身感兴趣的他人成果选题中选择,同时注意课题的可操作性。 比如为了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教师在搜索他人研究成果时,发现大学教授或者高中教师常常会在文章中提及“否定假设法”这个词,这种方法究竟有没有用呢? 对小学生而言是否有效呢?小学生采用这种方法能进行提问吗? 于是,对这个内容感兴趣的几位教师就把它确定为微课题研究内容,从否定假设法的前因后果开始进行资料查阅,弄清操作过程, 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进行微课题研究。因此,成果应用同样能归纳出微课题研究的内容。
6. 在经验总结中形成课题。
选题创新的原则
1.要充分考虑医学模式的转变目前,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已被“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所取代,临床医学正在迅速地向着预防医学和社会医学的方向发展。按照新的医学模式去创新选题,至少应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①要把疾病防治知识的普及与诱发疾病的社会环境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等方面的知识结合起来,把预防保健的视野扩展到全社会和每个家庭,深入到衣、食、住、行的每个环节之中;②要把改变人们不良生活方式和不良卫生习惯,作为医学科普创作选题的重要把手,因为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不良的卫生习惯是多种身心疾病的“培养基”;③要把大力普及生活卫生保健知识,努力提高人们自我保健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当作医学科普创作选题的主攻方向和主要使命。
2.要追踪现代科技 一段时间里,医学科普创作中,低水平重复的现象比较严重,它让许多读者感觉困惑,一些医学科普工作者也有枯竭感。当前,生命科学领域里新技术广泛应用,许多边缘学科与医学结缘,使医学科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在如此信息爆炸、知识变革面前,医学科普创作有着丰富的选题资源,这是毫无疑义的。当然,医学科普的选题也允许、也需要重复,比如高血压、冠心病、肝炎等常见疾病的防治,就是要经常谈,但每次重谈,应有新的内容、新的角度,也就是在更高水平上的重复。
3.要讲一点辩证法 医学科普的选题应当讲一点辩证法。医学研究和实践都告诉我们,迄今为止,人类对疾病的认识是非常有限的。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是:1949年医学诺贝尔奖获得者莫理茨,他提出用前额叶脑白质切除术治疗躁狂症精神病。1942~1952年,美国有万余名患者接受了手术,确有一定效果,但不久之后均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因此,医学科普有责任引导读者全面、正确、辩证地认识疾病;要告诉读者,现代医学并不能“包治百病”,使人人“长命百岁”。现代医学更多的是帮助病人减轻痛苦,从情感上给病人一种依托。
4.要有前瞻性 所谓前瞻性是人们对未知事物、因素进行分析推理和判断所产生的一种能动心理反映,它可以对新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及时、有效、系统的指导。郭沫若先生曾经说过:“科学是讲求实际的。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需要付出艰巨的劳动。”的确,医学科学迅速发展,人们对于医学及保健的认知也在不断更新。作为给医学科学发展鸣锣开道的医学科普创作,更应该披坚执锐,善于捕捉新鲜事物,为各种新的医疗技术、保健措施的实施提供及时必要的知识普及和指导。
5.要多一些“人文关怀” 生老病死是每个人都绕不开的终极之坎,医患关系亦是当前的社会热点之一。因此,医学科普创作完全可以“人文关怀”的视角审视之并深入其中,从而丰富、创新医学科普创作的选题。比如:精神疾病是一类特殊的疾病,精神病患者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有着自己“神秘”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关心他们,就可以帮助人们从原先的歧视和偏见走出来,进而更加关注自己的精神健康。
选题创新的途径
1.关注民生问题 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保健问题是有共性的,一段时间里,它们为老百姓普遍关心。这些问题,毫无疑问应当成为医学科普创作的选题。比如:饮水问题——虽然司空见惯、极不起眼,但其中却大有学问。水,对于人体有哪些功能?什么才是健康的饮水习惯?……针对上述问题,科学地进行解疑答惑,一定会受到读者的欢迎。
2.捕捉社会热点随着大众传媒的日益普及,许多突发事件、社会热点自然会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而有些则可以成为医学科普创作的选题。比如:世界著名的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因患胰腺癌去世了,人们为之惋惜。可以借题发挥一下:介绍胰腺癌防治的有关知识,倡导我国传统的以植物性饮食为主的生活习惯……这样的选题内容一定会让读者印象深刻。
3.关心时事政治 党和国家制定的系列方针、政策是医学科普选题的重要方向。如:围绕“三农”问题、“西部大开发”,就可以写“农村常见疾病防治” 、“民间特色医药” 、等系列医学科普文章。
4.源自临床实践在临床工作中,有志于医学科普创作的医务工作者只要留心观察、许许多多的医学科普选题就会如同不竭之泉而不断涌现。比如:一位血尿待查患者,经过体检、化验检查及实验室辅助检查后诊断为因慢性扁桃体炎引起的血尿,经治疗,血尿终于消失。针对这一病例,就可以围绕“血尿”撰写诸如“血尿的原因有哪些” 、“出现血尿应做哪些检查” 、“什么是肉眼血尿与镜下血尿”等文章。
一、课题的来源
1.将教育实践活动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直接转化为研究课题。教师可以把那些重要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例如,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长期困扰教育界的中小学课业负担过重问题产生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怎样才能得到解决?教育教学中怎样促进学习困难学生的转化?学生厌学是一个相当普遍的问题,这种状况是怎样形成的?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有着怎样的关系?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等。从这些突出的现实问题中提出课题进行研究最能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优势,能直接的提高教学质量。
2. 从教学实践的疑难、矛盾和困境中发现研究课题
教师可以从教学实践的疑难、矛盾和困境中发现研究课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疑难、矛盾与困境,并且没有现成的成功解决方法可供借鉴。这种疑难或困境至少有以下几种类型:
(1)教师的理想与实际存在着差距。 (2)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目标之间存在着冲突。如教师从“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指导思想出发,在教学中布置较有挑战性的作业,但这种做法却导致一部分学生跟不上功课,产生挫败感,最终厌学。(3)教师与领导、同事、或家长对教育教学存在的不同甚至对立的看法。如有的教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做出新的尝试,以改变原来的“填鸭式”教学,但周围同事或学生家长却不认同,认为他在出风头,会影响学生学习。(4)教学中存在着比比皆是的“两难困境”。例如顾及到了单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就有可能妨碍了学生集体;关注到了学生的兴趣,规范性就很可能被削弱;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引导角色就可能无法实现了。
上述的疑难、矛盾和困境都可成为教师的研究课题,教师在研究的过程中找出化解问题的方法,从而走出困境,提升教学效果。
3. 从具体的教学场景中捕捉研究课题
教师可以从具体的教学场景中捕捉研究课题。中小学教师与专业研究者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教师一直生活在教育教学实际的现场,是在现场中感受教育事实,生发教育理念,提升教育智慧的。而教育现场是教育问题的源发地,是问题产生的土壤,进入教育现场的教师对教育现场所做的任何真切而深入的.分析,都可能滋生大量的有待研究的课题。
二、选题的原则
(一)科学原则
所谓科学原则,就是指我们在选题时,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研究,都必须符合已经为人们所认识的教育规律,都应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实事求是。
(二)价值原则
价值原则是指选题要有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简单地说,就是既要有理论价值又要有实用价值,一方面对我国的教育科研成果积累起添砖加瓦的作用,另一方面对广大教育工作者
教研课题的选题来源及原则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有指导作用和参考意义。
(三)可行原则
选题,首先要考虑的是价值原则,这是一个基本原则,是不可忽视的。但是,仅仅从客观需要上来考虑选题是不够的,还必须从主、客观方面考虑是否具备展开研究的条件,只有这样,才能选择恰当的课题。可行原则是指主观和客观条件的可行性。
(四)创新原则
2.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
3.课题份量和难易程度要恰当,博士生能在二年内作出结果,硕士生能在一年内作出结果,特别是对实验条件等要有恰当的估计。
4.要结合导师的科研任务进行选题。
当人受到挫折后,通过想象自己达到了目的或获得了成就的方式属于心理防御机制的哪一种表现()
[A]
补偿
[B]
分离
[C]
幻想
[D]
升华
[参考答案]C
[单选][难度:0.5][分数:1]
[单选][难度:0.5][分数:1]
以下哪种不属于病理状态的心理问题?
[A]
强迫症
[B]
拖延症
[C]
抑郁症
[D]
焦虑症
[参考答案]B
[单选][难度:0.5][分数:1],对于精神疾病发作的个体,以下哪一项说法是正确的?
[A]
通过对话方式干预往往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B]
大多数情况下可以不药而愈
[C]
患者的神经机制、生理功能某种程度上会受到损害
[D]
可以通过心理疏导缓解,无需心理治疗
[参考答案]C
[单选][难度:0.5][分数:1]
关于心理健康水平的说法,以下哪项是正确的?
[A]
健康与亚健康水平是恒定的[B]
造成心理健康水平波动的因素不包括天气因素
[C]
大多数人都在健康和亚健康水平之间波动
[D]
完全没有心理问题、心理极其健康的人占多数
[参考答案]C
[单选][难度:0.5][分数:1]
以下关于心理健康水平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健康与亚健康水平是波动的[B]
梅雨天气都可能会引发情绪低落
[C]
心理健康的人遇到挫折也会情绪高涨
[D]
大多数人都在心理亚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状态之间波动
[参考答案]C
[单选][难度:0.5][分数:1]
当一个人被欺负后选择忍气吞声,ta的愤怒就会
[A]
会时不时呈现出来
[B]
随着时间自动消失
[C]
通过压抑慢慢消失
[D]
会越积越多,永远不会消失
[参考答案]A
[单选][难度:0.5][分数:1]
关于愤怒爆发的说法,以下哪项是正确的?
[A]
冤有头、债有主,人们不会无故迁怒
[B]
当愤怒积累久了,就容易爆发
[C]
即使愤怒爆发,人们也会就事论事
[D]
愤怒压抑久了,就不会爆发
[参考答案]B
[单选][难度:0.5][分数:1]
情绪疏导期待我们
[A]
在理性的范围内引导情绪
[B]
有愤怒需要立刻宣泄
[C]
不再压抑自己的悲伤,想哭就随时哭
[D]
恐惧时不要忍着,可以随时退缩
[参考答案]A
[单选][难度:0.5][分数:1]
以下哪个关于“理性”的说法是准确的?
[A]
理性就是绝对的冷静、客观
[B]
理性的人遇事不惧、不慌不乱
[C]
理性的人从来不会有情绪困扰
[D]
理性的人只关注解决办法
[参考答案]B
[单选][难度:0.5][分数:1]
如果你的朋友冒犯了你,以下哪种是理性的宣泄愤怒的方式?
[A]
直接撕破脸向对方破口大骂
[B]
面上不显,私下打击报复
[C]
找知己好友倾诉
[D]
吃饭时找服务员泄愤
[参考答案]C
[单选][难度:0.5][分数:1]
破口大骂,又哭又闹,这是()的表现
[A]
退行
[B]
分裂
[C]
否认
[D]
重构
[参考答案]A
[单选][难度:0.5][分数:1]
用新的正面思维重新看待与诠释同一事件,这是()的表现
[A]
否认
[B]
升华
[C]
分裂
[D]重构
[参考答案]D
[单选][难度:0.5][分数:1]
在人类漫长的进化史中,没有形成哪一种固化的应对危险的反应模式?
[A]
高度集中注意力
[B]
快速提升攻击性
[C]
果断采取行动
[D]
冷静思考解决方法
[参考答案]D
[单选][难度:0.5][分数:1]
以下哪项不是心理疏导需以科学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原因?
[A]
理论学习可以弥补我们本能、直觉、生活经验上的不足
[B]
科学取向的心理学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客观、全面地理解人性
[C]
科学理论才有说服力,能更好地说服当事人听疏导员的话
[D]
科学理论才有说服力,能更好地说服当事人听疏导员的话
[参考答案]C
[单选][难度:0.5][分数:1]
当我们看到当事人的做法刚好与某个理论假设相契合时,我们就容易
[A]
迅速又准确地做出判断
[B]
通过理论帮助当事人意识到TA自己的问题
[C]
掉入“懒人陷进”,先入为主地对当事人做出过于主观的预判
[D]
以上都对
[参考答案]D
[单选][难度:0.5][分数:1]
理性的重要性体现在()
[A]
保护自己,照顾他人
[B]
以更积极更少伤害的方式思考问题
[C]
构建长期规划
[D]
以上都对
[参考答案]D
[单选][难度:0.5][分数:1]
鼓励当事人重视滋生的情绪意味着()
[A]
鼓励当事人沉浸在负面情绪中
[B]
鼓励理性缺位、感性万岁
[C]
鼓励观察、了解情绪是如何影响我们
[D]
鼓励做真实的自己、以任意方式表达情绪
[参考答案]C
[单选][难度:0.5][分数:1],以下哪一项描述的是选择性倾听?
[A]
员工们只听到了涨新的信息,但没听到相应的绩效要求
[B]
母亲嗽孩子吃饭时,孩子虽然听到了,但充耳不闻
[C]
妻子抱怨丈夫不做家务时,丈夫虽答应以后会做,但完全没往心里去
[D]
审讯官在听嫌疑犯的陈述时,比起内容更关注嫌犯的表情信息
[参考答案]A
[单选][难度:0.5][分数:1]
对不感兴趣的信息选择性忽略,因此无法完整理解对方的意思,这是()的误区.[A]
不听或假装听
[B]
选择性倾听
[C]
盲目性倾听
[D]
目的性倾听
[参考答案]B
[单选][难度:0.5][分数:1]
自以为理解了对方的意思,但其实与对方的原意想去甚远,这是()的误区.[A]
不听或假装听
[B]
选择性倾听
[C]
盲目性倾听
[D]
目的性倾听
[参考答案]C
[单选][难度:0.5][分数:1]
()缺乏温度和共情,在平常的谈话中容易给人一种冷冰冰的感觉
[A]
不听或假装听
[B]
选择性倾听
[C]
盲目性倾听
[D]
目的性倾听
[参考答案]D
[单选][难度:0.5][分数:1]
“别说你,我听到这样的事都气死。”这是有()的反馈.[A]
内容
[B]
力量
[C]
余地
[D]
参与
[参考答案]D
[单选][难度:0.5][分数:1]
有力量的反馈不意味着()
[A]
要像太阳般和煦,不要像北风般凛列
[B]
需要展示“我要说服你,我要改变你”
[C]
包容、稳定、抱持
[D]
遭词造句上要更加用心
[参考答案]B
[单选][难度:0.5][分数:1]
在反馈中能够关注到当事人整体的生存状态和心灵体验,属于()
[A]
二级共情
[B]
三级共情
[C]
四级共情
[D]
五级共情
[参考答案]D
[单选][难度:0.5][分数:1]
“人性的相遇”形容的是()的状态
[A]
五级共情
[B]
四级共情
[C]
三级共情
[D]
二级共情
[参考答案]A
[单选][难度:0.5][分数:1]
以下哪项不属于封闭式间题的优势?
[A]
快速获取需要的信息
[B]
缩小话题范围,聚焦重点事件
[C]
鼓励当事人主动表达
[D]
帮助快速收集资料、澄清事实
[参考答案]C
[单选][难度:0.5][分数:1]
以下哪项不属于开放式问题的优势?
[A]
当事人可以自由地谈论他们的情况、想法、情绪等
[B]
快速收集资料、澄清事实
[C]
鼓励当事人充分表达自己
[D]
使交流更加顺畅、深入
[参考答案]B
[单选][难度:0.5][分数:1]
以下哪一项是“澄清”的定义?
[A]
对不清楚、含糊的地方发问,从而获得更加精准的信息。
[B]
确定信息、时间的重点,把复杂的情况汇聚到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上
[C]
确定事实、了解事情发生的原因
[D]
发现自身资源,着眼解决之道
[参考答案]A
[单选][难度:0.5][分数:1]
“这些事情里面目前最让你烦恼的是哪一件?
“这是提问用于()
[A]
聚焦
[B]
澄清
[C]
赋能
[D]
质询
[参考答案]A
[单选][难度:0.5][分数:1]
以下哪项不是有效释放情绪的方式?
[A]
呼吸放松调节法
[B]
认知重评调节法
[C]
音乐调节法
[D]
合理宣泄调节法
[参考答案]B
[单选][难度:0.5][分数:1]
哀伤处理的五个阶段的正确排序为
[A]
愤怒一否认一妥协一绝望一接受
[B]
否认一愤怒一绝望一妥协一接受
[C]
否认一愤怒一妥协一绝望一接受
[D]
愤怒一否认一绝望一妥协一接受
[参考答案]C
[单选][难度:0.5][分数:1]
绝望属于哀伤的()阶段
[A]
第一
[B]
第二
[C]
第三
[D]
第四
[参考答案]D
[单选][难度:0.5][分数:1]
激情是爱情中的()成分
[A]
情感
[B]
动机
[C]
认知
[D]
意志
[参考答案]A
[单选][难度:0.5][分数:1]
亲密是爱情中的()成分
[A]
情感
[B]
动机
[C]
认知
[D]
意志
[参考答案]B
[单选][难度:0.5][分数:1]
()是爱情中的动机成分
[A]
激情
[B]
亲密
[C]
陪伴
[D]
承诺
[参考答案]B
[单选][难度:0.5][分数:1]
“随大流”描述的是哪一种心理学效应?
[A]
从众效应
[B]
服从效应
[C]
模仿效应
[D]
群体效应
[参考答案]A
[单选][难度:0.5][分数:1]
兴趣的三个层级不包括()
[A]
感官兴趣
[B]
自觉兴趣
[C]
意志兴趣
[D]
潜在兴趣
[参考答案]C
[单选][难度:0.5][分数:1]
有认知行为参与的兴趣,兴趣源头从外转向内,变成我们自发时,属于()
[A]
感官兴趣
[B]
自觉兴趣
[C]
意志兴趣
[D]
潜在兴趣
[参考答案]B
[单选][难度:0.5][分数:1],以下哪一项不是否认的形式?
[A]
实质上的否认
[B]
言语上的否认
[C]
行动上的否认
[D]
幻想中的否认
[参考答案]A
[单选][难度:0.5][分数:1]
当事人虽然有引起生活困难的症状和行为,但不认为自己的症状或不适应行为和丧失有关,这属于()
[A]
迟缓的哀伤
[B]
伪装的哀伤
[C]
夸大的哀伤
[D]
长期的哀伤
[参考答案]B
[单选][难度:0.5][分数:1]
当事人体验到强烈的正常悲伤情绪,觉得不胜负荷,因而产生不适应的行为,这属于()
[A]
迟缓的哀伤
[B]
伪装的哀伤
[C]
夸大的哀伤
[D]
长期的哀伤
[参考答案]C
[单选][难度:0.5][分数:1]
过度延长,且永远达不到一个满意结果的哀伤反应,这属于()
[A]
迟缓的哀伤
[B]
伪装的哀伤
[C]
夸大的哀伤
[D]
长期的哀伤
[参考答案]D
[单选][难度:0.5][分数:1]
人际距离可以分为4种,不包括以下哪一种?
[A]
亲近距离
[B]
个人距离
[C]
社会距离
[D]
公众距离
[参考答案]A
[单选][难度:0.5][分数:1]
以下哪一项属于亲密距离?
[A]
朋友之间
[B]
上下级之间
[C]
医生与病人之间
[D]
父母与子女之间
[参考答案]D
[单选][难度:0.5][分数:1]
朋友之间的距离一般称为()
[A]
亲近距离
[B]
个人距离
[C]
社会距离
[D]
公众距离
[参考答案]B
[单选][难度:0.5][分数:1]
上下级之间、医生与病人之间的距离属于()
[A]
亲近距离
[B]
个人距离
[C]
社会距离
[D]
公众距离
[参考答案]C
[单选][难度:0.5][分数:1]
从归因理论的三个维度来看,个人能力属于
[A]
内部因素,稳定因素,不可控因素
[B]
内部因素,稳定因素,可控因素
[C]
内部因素,不稳定因素,可控因素
[D]
内部因素,不稳定因素,不可控因素
[参考答案]A
[单选][难度:0.5][分数:1]
从归因理论的三个维度来看,努力程度属于
[A]
内部因素,稳定因素,不可控因素
[B]
内部因素,稳定因素,可控因素
[C]
内部因素,不稳定因素,可控因素
[D]
内部因素,不稳定因素,不可控因素
[参考答案]C
[单选][难度:0.5][分数:1]
从归因理论的三个维度来看,运气难度属于
[A]
内部因素,稳定因素,不可控因素
[B]
内部因素,稳定因素,可控因素
[C]
内部因素,不稳定因素,可控因素
[D]
内部因素,不稳定因素,不可控因素
[参考答案]D
[单选][难度:0.5][分数:1]
以下关于归因理论的哪项说法是不正确的?
[A]
将成功归因为稳定因素的个体,会对下一次的成功抱以积极期待
[B]
韦纳认为,人们对成功和失败的解释会对以后的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
[C]
韦纳认为,人们对行为成败因素的分析可以归纳为4项
[D]
归因理论是说明和分析人们活动因果关系的理论
[参考答案]C
[单选][难度:0.5][分数:1]
以下关于激励因素陈述不正确的[A]
激励因素是指能让员工感到满意的因素
[B]
激励因素改善而使员工感到满意,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C]
对激励因素来说,“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
[D]
激励因素是能够影响人的工作动机并短期起到主要作用的因素
[参考答案]D
[单选][难度:0.5][分数:1]
以下属于激励因素的是
[A]
工作的责任感
[B]
公司的管理
[C]
同事关系
[D]
工资
[参考答案]A
[单选][难度:0.5][分数:1]
社会学习理论由()提出
[A]
华生
[B]
桑代克
[C]
班杜拉
[D]
斯金纳
[参考答案]C
[单选][难度:0.5][分数:1]
以下哪项不属于观察学习过程的子过程?
[A]
注意过程
[B]
知觉过程
[C]
保持过程
[D]
动机过程
[参考答案]B
[单选][难度:0.5][分数:1]
生态系统理论是由心理学家()提出的个体发展模型?
[A]
科尔伯格
[B]
斯膝伯格
[C]
布伦纳
[D]
德鲁纳
[参考答案]C
[单选][难度:0.5][分数:1]
个体发展模型的第一个环境层次是()
[A]
微观系统
[B]
中间系统
[C]
外层系统
[D]
宏观系统
[参考答案]A
[单选][难度:0.5][分数:1]
个体发展模型的第二个环境层次是()
[A]
微观系统
[B]
中间系统
[C]
外层系统
[D]
宏观系统
[参考答案]B
[单选][难度:0.5][分数:1]
个体发展模型的第三个环境层次是()
[A]
微观系统
[B]
中间系统
[C]
外层系统
[D]
宏观系统
[参考答案]C
[单选][难度:0.5][分数:1]
个体与环境的价值系统完全一致,这属于社会适应的()
[A]
初期阶段
[B]
容忍阶段
[C]
接纳阶段
[D]
同化阶段
[参考答案]D
[单选][难度:0.5][分数:1]
以下哪种描述属于社会适应的接纳阶段?
[A]
个体不承认新环境的价值,仍然抱着旧环境不放
[B]
个体和新环境彼此对于价值系统与行为方式都表现出相互宽容的态度
[C]
在新的环境同时也承认个体的某些价值的情况下,个体承认并接受新环境中的主要价值系统
[D]
个体与环境的价值系统完全一致
通常情况下, 选题会受到学生智力因素、知识水平等共性问题的限制, 还会受到学生个别差异的影响。由于学生自身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家庭条件等方面存在差异, 使得一些学生在选题时出现如下情况: 对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不关注、不感兴趣;不能有效地完成教师在课前布置的任务;不善于主动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与探讨;不能将感兴趣的问题表述清楚。这些情况容易减弱学生参与问题讨论的积极性, 使选题的有效性降低, 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活动目标, 使课堂效率降低。
如何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选题的有效指导, 我结合自己的学习和教学实际总结了一些方法。
一、引导学生留心观察体验生活
教师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生活, 对每一个事物提出“为什么”, 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 了解学生感兴趣的方面, 帮助学生确立主题。学生问卷可设计如下一些问题:你对什么事物最感兴趣?你想研究这些事物的哪些方面?你打算怎样研究这些问题?你认为研究这个问题有哪些有利条件?研究这个问题时, 将会有哪些困难?你希望有哪些方面的帮助?你想自己独立研究还是与其他同学合作?通过调查问卷, 教师根据学生填写的内容分析学生所提的问题是否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是否切实可行, 从而帮助学生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
二、创设有趣味性的综合实践活动 情境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新课程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趣味性。综合实践活动更应创设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从学生生活中感 兴趣的事情出发, 大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在形式上不拘一格, 努力“放大”兴趣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再现一个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 使学生没有压力、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活动。并在“玩中学”“乐中学”中由被动变为主动, 深深感受成功的喜悦。
在关注生活类的活动中, 也可以采用故事、事例或关于生活中某一问题引发的讨论来创设情境。例如:《雾霾天气》一课由雾霾天气带给我们的感受入手, 引发了“为什么会有雾霾”“雾霾的危害”“雾霾的自我防护”等话题, 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
三、选题时可对问题进行分析整理
引导学生将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整理, 将相同或相近类型的问题进行整合。全班师生一起进行梳理, 归纳出全班学生共同感兴趣的话题, 找出其内在的联系, 整理成一个个次主题。在分析归类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所选的主题是学生感兴趣的, 符合学生意愿的, 学生就会有不断探究、积极参与的内在动力, 化“要我做”为“我要做”, 行动上会更主动, 责任感会更强, 更渴望成功。反之, 如果学生对主题不感兴趣, 漠然视之, 就不能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也不会在活动中倾注全部心血。
一般来说, 完全由学生在活动中自发提出的问题而形成的活动主题, 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但如果是教师提供的活动主题, 或是通过师生讨论协商后制定的活动主题, 有些就不一定符合学生兴趣。这时, 教师就需慎重考虑。当然, 兴趣毕竟只是一种热情, 变化快, 不太稳定, 因此, 不能作为确定主题时的唯一依据。
2.要符合学生实际情况。
在尊重学生兴趣爱好的前提下, 选择活动主题, 还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水平, 选择与学生能力水平相当的主题。如果所选的主题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超过了他们的知识经验水平, 那么, 在以后的实践中, 学生就会因为太难而失去活动兴趣, 难以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也不利于保护学生的自信心。
3.要考虑现实可行性。
在确定活动主题时, 我们还要注意选择那些对学生自身、家庭、学校及所在地区具有实际意义的, 值得去研究的, 内容积极、对学生成长有利的活动主题。相反, 对于那些不现实, 或没有意义的主题, 教师就要引导帮助学生重新选择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 需要一定的条件和经费, 有的主题虽然很有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但受到物质条件的限制不可行, 也不应该选择。
4.要考虑现实可操作性。
选题时应选择小而精、容易操作的主题, 切忌贪大求全。例如:有一个小组的学生对本市的环境污染问题产生了兴趣, 想以“××市的环境污染问题”为题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由于该问题涉及面广, 操作困难, 后来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以本区 (本村) 街道的污染来源和防范办法为题开展了活动。
四、引发思考, 确立课题
情境创设了, 学生的兴趣也有了, 接下来, 就要引导学生思考、确定活动围绕哪些小课题来搞。便于学生操作的小课题的产生很关键。是教师给学生列出来, 还是学生自己提出来?按我们新课程的理念, 当然是学生自己提出来比较好。可是学生受自身知识储备的限制, 提出的问题有的比较浅显, 有的比较笼统, 还有的可能根本没有什么价值。指导教师不能本着“捡进筐里的都是菜”这种思想全盘接受, 要挑拣、选择、剔除, 把好的问题留下来, 进行疏理、分类, 产生新的适于活动的问题。例如:在《雾霾天气》这个题目中, 学生提出“为什么会产生雾霾”“我们要如何进行自我保护”“雾霾为什么会对我们产生影响”“为什么有的地方雾霾严重, 有的地方雾霾较轻”等问题, 教师帮助学生运用合并、归纳、筛选等方法提炼为“雾霾的成因”“雾霾的危害”“雾霾的防御”“城乡雾霾的差异”等课题, 这样不仅包容性强, 还比较有条理。所以不管学生怎么乱, 教师的思维一定要清晰、有条理, 要从乱中理出头绪, 将学生的思路梳理整齐。
五、合理分组, 角色轮换
根据学生不同的能力进行分组研究, 力求做到组内成员的合理搭配, 形成有效分工。我们一般采用的分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按座位分小组。
2.自由结合分小组。
3.先产生组长, 再成立小组。把班里能力较强的几个学生先选出来, 委以组长重任, 然后由学生们自由选择。
4.根据需要来分组。比如要利用节假日搞活动, 我们会按学生的家庭住址来分小组, 这样利于学生联系, 方便活动开展。
其中第1、2种方法没有多少争议, 但是很难达到组内成员能力均衡的效果, 不利于形成有效的分工合作。第3、4种方法可操作性比较强,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性别、性格、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因素进行合理搭配优化组合, 提高活动的效率。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分工, 给每个小组成员都分配具体的工作, 使其担任一个具体的角色, 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中心发言人等。一定时间后, 再互换角色, 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体验、锻炼和提高。这样分工合作也有利于学生建立责任心, 增强合作意识, 在合理搭配的合作小组中, 小组成员相互帮助、坦诚相待、民主平等, 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心理品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小组长应由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 组织全组成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总结等活动。资料收集员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收集的资料整理好。汇报 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教师应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尽己所能地发挥。
如果学生活动角色相对固定, 缺乏动态机制, 将容易产生小组霸权主义, 即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 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为了遏制此类现象的发生, 我在活动开展中着手培养学生的“四会”:一是学会倾听, 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 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 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评价;二是学会质疑, 听不懂时, 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三是学会收集, 能根据小组活动, 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 四是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 能根据他人的观点, 作总结性发言。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可以在活动开展中进行小组角色轮换, 从而促进小组公平机制的形成, 也给每个学生提供锻炼能力的良好机会。
综合实践 选题 问题
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选题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的第一步,选题的质量,直接影响着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的方向,而且选题能力的培养本身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重要任务。选题指导课是综合实践活动多种课型中的基本课型之一,当前学生在选题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如何正确认识这些问题并合理规避,对学生问题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选题指导课中的常见问题与分析
1.“问题”属性单一,学生成为“资料搬运工”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把“问题”划分为三类:“是什么”的问题、“为什么”的问题和“怎么做”的问题。相对而言,“为什么”、“怎么做”的问题解决难度高、研究价值大。但学生在选题指导课中提出的问题往往较为单一,“是什么”的问题居多。比如学生进行“有趣的纸的研究”,分成了若干的研究小组,分别研究“纸的历史”、“纸的用途”、“纸的种类”、“纸的故事”、“我们身边的用纸”、“纸与环境的关系”等小课题。这些课题,学生往往足不出户,通过网络搜索就能拿出内容丰富的研究报告。结果,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成了学生上网查找资料、交流资料的过程,学生从小就养成了“书斋式研究”的习惯,遇到问题,不是自己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也不去亲身实践,而总是依赖于网络,这与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初衷相去甚远。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主要是因为选题指导课上,教师习惯于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入研究主题。这些研究主题对于学生来说,往往是教师指定的,学生自己不太熟悉,所以当学生面对自己较为陌生的主题时,首先能够想到的问题大多数都只能是“是什么”的问题。因此,在选题指导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提出与他们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问题是指导的重点,只有学生对研究的主题有一定的认识基础和经验储备,才可能提出“为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2.问题的汇总、分类扩大或“偷换”了问题内涵
选题课一般都有这样一个环节:当学生们七嘴八舌地提出了各种问题后,教师会引导学生将这些问题进行汇总、甄别和分类,把有些重复的问题剔除,将某些相似的问题进行合并。
比如说,当学生提出“喝可口可乐对身体有没有坏处”这个问题时,问题本身是非常具体的,跟学生的生活也息息相关,为此学生的研究兴趣很浓。但是在问题的汇总、甄别、分类环节,学生的问题很可能就被教师归到“饮料的成分”或者“饮料与健康”这样的类别中。在此过程中,具体的问题被偷换成了抽象的主题,研究范围一下子扩大了。面对这样大的研究主题,学生的研究很难深入。
为什么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汇总分类呢?有不少教师认为,学生提出的问题太多,难以指导,分类后减少了问题的数量,降低了指导的难度。还有教师认为通过问题汇总可以将研究内容相似的学生分到一组,有利于学生的互助合作。教师的考虑不无道理,但在汇总分类环节,很多学生提出的问题就被合并掉了,而且教师在汇总分类的时候,更多是从知识逻辑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学生的兴趣生活出发。
3.问题过于简单,虚假研究盛行
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是千奇百怪的,比如,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狗撒尿的时候要抬起一条腿?”“世界上到底有没有外星人?”“美人鱼的传说是真的吗?”等等。这些问题看上去要么不着边际,要么就是不知如何下手。在从问题走向课题的时候,教师们往往认为具有现实性、可操作性的问题才具有研究的价值,才能够把它转化为研究的课题。为此,学生很多感兴趣的问题根本不可能成为自己的研究课题。在现实性、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下,很多学生研究的问题相对而言都过于简单,每一个学生通过研究都能拿出精美的研究成果,很少听说有哪个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失败了。
事实上,任何真正意义上的研究,都是一项未知的旅程,有很多的不可确定性,也有很多的困难。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当一项任务对人们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有所挑战的时候,才能更好地激发人们的潜能,发挥人的创造性。为此,过难和过易的问题都不适合学生研究。所谓“研究性学习”,关键在于让学生在研究中进行学习,不管成功还是失败,学生经历了研究的过程,体验到了研究对于自身的挑战和提升,体会到了自身知识结构认知能力的不足,从而产生了积极学习的动力,那么不管研究成功或失败,对学生的发展都是有利的。为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出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
4.问题不具独特视角和创造性
在选题课上,教师们往往关注学生提出问题的数量,关注研究课题是否明确,表述是否规范,研究是否具有可行性,而相对忽视了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具有创造性,是否具有个人独特的视角。
对学生而言,选题本身就是研究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为研究做准备。选题本身就需要具有创造性和挑战性,具有一定的内涵,这样才能避免让学生总是在进行一些低水平的重复研究,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创造性是课题的本质,课题要体现研究者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要熟悉别人在这方面已经进行的研究,避免做重复的工作。选题的过程是创造的过程,首先要训练学生动脑的能力,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它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促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技能、技巧较好地迁移到生活中去。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爱莉诺·达克沃斯认为:学生的独特性集中体现在每一个人观念的独特性,教学的目的或价值就是帮助学生在原有观念的基础上产生新的、更精彩的观念。达克沃斯发人深省地问道:“所有儿童在其一、二年级都有惊人的智力进步……为什么许多儿童的智力发展随后就慢下来了呢?在儿童的童年时代晚期,他们的好奇心和智慧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继续拥有自己精彩观念的人如此之少?”她认为这是由于成人的忽略或偏见、社会的习俗或禁忌阻止孩子们探索他们自己的观念,并使他们觉着他们没有自己的重要观念,仅有愚蠢的或罪恶的想法。她认为每一个人的自己的观念是其智力的核心[1]。endprint
在研究性学习中,我们要将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性的个人观念作为重要任务之一。在选题过程中,我们要看到学生提出问题和选择问题的独特视角,只有提出独特的问题,才能引导学生在研究中形成具有特色的个人观点,而不是简单地去网络上,或通过调查访问将其他人的观点一一罗列出来。
5.问题成人化、学术化,缺乏儿童视角
在选题课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往往会提出各种问题,这些问题虽然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但并不是他们真正想研究的问题。比如“感受家乡之美传承乡土文化”、“体验中华戏曲”、“水资源的浪费与污染调查”、“尊师孝亲,为幸福人生奠基”这些问题明显可以看到其中教师引导的痕迹,学生很多时候往往是处于“被问题”的状态。再比如“教室里的桌椅怎样排放才能减少人为的干扰”、“选怎样的餐具才能减少同学挑食”、“怎样能够就近打羽毛球”这样一些问题显然更贴近学生学活,更能体现儿童的视角。
所以,在选题课上,当学生提出各种类型的问题时,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分析,这些问题是学生真正想研究的问题还是为了迎合教师而提出的问题?只有学生提出的问题是自己真正所关心的、想要解决的问题的时候,学生的自主性、创造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6.问题的选择无法兼顾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一般来讲,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会涉及到来自不同领域的各种活动主题。比如说上学期研究“美食与健康”、“消防安全”、“家乡经济的发展”,下学期研究“环保你我他”、“交通安全”、“学会理财”等。应该说,不同的主题有利于学生从多方面、多领域了解各种知识和信息,有利于拓展学生研究的广度。但是,从另一个方面讲,如果学生每次研究的问题都没有相互的联系和连贯性的话,对拓展学生研究的深度是不利的。
当学生真正开展一项研究的时候,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许多新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才是学生真正感兴趣的研究对象。为此,在选题课上,教师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在前期的研究和积累上,提出一些新的问题。这样具有一定连贯性的研究问题,比学生今天研究这个问题,明天研究那个问题,更有利于激发其对某一类问题的持续关注,也有利于学生将自己的研究不断引向深入。
二、选题指导课中常见问题的规避与解决
1.保护学生问题意识,珍视学生的原生态问题
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需要我们培养,更需要我们的保护。孩子天生就喜欢提问,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探究的欲望,但是我们的传统教育往往不注重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我们既要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更要珍视学生提出的各种原生态问题。比如说在三年级某班学生在开学初第一次接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时候,教师问:“你们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想要研究?”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晚上为什么没有太阳?白天为什么看不到星星?地球为什么是圆的而不是方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为什么有的蛇有毒有的蛇没毒?可见,没有上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生也是具有非常强的问题意识的,教师需要呵护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这些问题看上去天马行空,但是背后却折射出三年级学生的兴趣特点。有经验的教师会发现,三、四年级的孩子普遍对大自然、植物、动物感兴趣,到了五、六年级才会逐渐对社会、文化问题感兴趣。教师在选题指导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孩子的兴趣。比尔·盖茨曾经说过:“在你最感兴趣的事物上,隐藏着你人生的秘密。”兴趣是引领孩子走进研究性学习的最好的老师。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都是可以去研究的,哪怕最后研究不出什么结果,失败的研究过程也会带给孩子很多深刻独特的体验,教师千万不要用自己的评价标准去扼制学生的研究欲望。“走弯路”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也是一种必要的过程。
2.注重课外的观察和积累
选题指导课的成功,关键在于课外的观察和积累。教师首先要做个有心人,善于观察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关注点,从学生的身边提炼和发现问题,提出预设的研究主题。其次,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平时注意观察与积累生活中的问题,对于一些好的问题,要善于积累、归类,形成问题素材库。素材库里面丰富多彩的选题也可以让学生拓展视野,打开思维,激活它们的问题意识。
比如南京的南湖三小从三年级开始鼓励学生记录身边的问题,鼓励四年级以上学生口头调查社区问题,鼓励高年级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及成长中的困惑。学期结束开展问卷调查,收集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学期开始,召开讨论会,召集学生针对自己关注的问题发表看法,教师汇总本班同学提出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搜集与整理,学生更容易提出自己感兴趣、质量也较高的问题。以下是南湖三小汇总的学生研究问题。
2011~2012第一学期学生研究问题汇总表
3.通过情境创设、活动体验帮助学生发现问题
选题指导课其实没有固定的教学结构和程序,可以灵活地放在学生研究活动的各个阶段。比如说,学生在总结前期研究的课题成果中,又生成了一些新的问题,那么这些问题就是非常值得挖掘的新课题,教师可以适当地在一旁引导,帮助学生生成新课题。此外,当学生在课堂上无法提出高质量的、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课题时,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各种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对相关主题产生更加直观、深刻的体验,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问题研究,学生提出的问题就会更加具有深度。比如说,南京黑龙江路小学的王宁老师执教《地铁与生活》一课时,学生刚开始对地铁提不出什么问题。于是老师布置了以下几项体验活动:第一,利用节假日乘坐一次地铁,感受一下地铁的舒适性;第二,体验一下,从家里到地铁站,是不是很便捷;第三,查看南京的地铁规划图,看看未来你家附近有没有新的地铁站;第四,访问一下你的邻居,了解他们对地铁的看法。在两周的体验活动中,有学生不仅访谈了自己的邻居,还访谈了地铁上的工作人员,还有学生把1号线和2号线的换乘路线用手绘地图表示了出来。通过深度的体验,学生最后提出了很多非常具体、现实的问题:能否在上下班高峰时间,增加地铁班次?能否多增加一些地铁站点?在新街口换乘2号线的时候,能不能更节省时间?能否在地铁口建1~2个简易厕所等等。endprint
4.运用多样方法,帮助学生提升选题内在品质
学生在选题课上提出的问题是五花八门、多种多样的。但是这些问题的品质往往不同,有的问题比较肤浅,没有什么研究的价值,有的问题老生常谈,没有什么新意。如何提升学生选题的品质?
首先,汇总分类并不是一种提升问题品质的好办法。因为,通过汇总分类,孩子提出的问题往往被放大了,这会给孩子造成这样的错觉:越大的问题越好。因此,教师在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整理的时候,最好能够同时保留学生提出的原始问题。比如南京赤壁路小学的教师在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时,采用了以下这种二级泡泡图的方式,既将学生提出的若干相似问题归到了“饮料的成分”这一类中,又保留了学生提出的原始问题。研究相似问题的学生可以归为同一小组,大家可以共同研究“饮料的成分”这一大课题,也可以各自围绕自己的原始小问题展开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相互交流和学习。这样的做法对于保护学生的研究积极性很有帮助,也有利于学生围绕具体内容展开较深入的研究。
其次,在筛选提炼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不要越俎代庖地替学生作出评价或判断,也不要简单地给出问题评价的标准。一般来说,老师喜欢把既定的问题评价标准抛给学生,比如“有价值、感兴趣、可操作”,其实这样的标准在实践中很难准确把握。因此,在筛选问题时,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对比等方法,让学生自己尝试评价不同问题的质量,并说明自己的理由。在尝试评价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步了解问题的好坏、质量、价值。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的是:切勿用成人的标准和眼光去评价学生的问题。在自主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感悟什么样的问题是好问题。只有当学生真正明确好问题的评价标准,才有可能提出越来越具有品质的问题。
5.从问题到课题,教给学生具体的转化方法
问题与课题是不一样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很大或者很小,有时非常含糊,不明确。在提出问题的时候,学生也往往并没有预设好解决问题的途径。而当把问题转化为具体课题的时候,需要将太小的问题合并,太大的问题拆解,要进一步明确研究的对象、研究的内容和主要的研究方法。比如,学生在开展“我们的学校”的研究时,提出了若干个小问题“学校原来是怎样的?学校有多少个教师?学校的地址在哪里?”转化为具体课题的时候,可以合并为更适宜研究的课题“学校的历史和现状”。
再如,学生提出研究小区植物的问题时,由于研究的问题比较笼统,可以拆分成以下三个更加具体的问题,再开展研究,这样的可操作性更强一些。
参考文献
[1] 张华.教学即研究——达克沃斯教学思想探论.全球教育展望,2006(12).
【见习编辑 郑雪凌】endprint
4.运用多样方法,帮助学生提升选题内在品质
学生在选题课上提出的问题是五花八门、多种多样的。但是这些问题的品质往往不同,有的问题比较肤浅,没有什么研究的价值,有的问题老生常谈,没有什么新意。如何提升学生选题的品质?
首先,汇总分类并不是一种提升问题品质的好办法。因为,通过汇总分类,孩子提出的问题往往被放大了,这会给孩子造成这样的错觉:越大的问题越好。因此,教师在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整理的时候,最好能够同时保留学生提出的原始问题。比如南京赤壁路小学的教师在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时,采用了以下这种二级泡泡图的方式,既将学生提出的若干相似问题归到了“饮料的成分”这一类中,又保留了学生提出的原始问题。研究相似问题的学生可以归为同一小组,大家可以共同研究“饮料的成分”这一大课题,也可以各自围绕自己的原始小问题展开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相互交流和学习。这样的做法对于保护学生的研究积极性很有帮助,也有利于学生围绕具体内容展开较深入的研究。
其次,在筛选提炼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不要越俎代庖地替学生作出评价或判断,也不要简单地给出问题评价的标准。一般来说,老师喜欢把既定的问题评价标准抛给学生,比如“有价值、感兴趣、可操作”,其实这样的标准在实践中很难准确把握。因此,在筛选问题时,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对比等方法,让学生自己尝试评价不同问题的质量,并说明自己的理由。在尝试评价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步了解问题的好坏、质量、价值。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的是:切勿用成人的标准和眼光去评价学生的问题。在自主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感悟什么样的问题是好问题。只有当学生真正明确好问题的评价标准,才有可能提出越来越具有品质的问题。
5.从问题到课题,教给学生具体的转化方法
问题与课题是不一样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很大或者很小,有时非常含糊,不明确。在提出问题的时候,学生也往往并没有预设好解决问题的途径。而当把问题转化为具体课题的时候,需要将太小的问题合并,太大的问题拆解,要进一步明确研究的对象、研究的内容和主要的研究方法。比如,学生在开展“我们的学校”的研究时,提出了若干个小问题“学校原来是怎样的?学校有多少个教师?学校的地址在哪里?”转化为具体课题的时候,可以合并为更适宜研究的课题“学校的历史和现状”。
再如,学生提出研究小区植物的问题时,由于研究的问题比较笼统,可以拆分成以下三个更加具体的问题,再开展研究,这样的可操作性更强一些。
参考文献
[1] 张华.教学即研究——达克沃斯教学思想探论.全球教育展望,2006(12).
【见习编辑 郑雪凌】endprint
4.运用多样方法,帮助学生提升选题内在品质
学生在选题课上提出的问题是五花八门、多种多样的。但是这些问题的品质往往不同,有的问题比较肤浅,没有什么研究的价值,有的问题老生常谈,没有什么新意。如何提升学生选题的品质?
首先,汇总分类并不是一种提升问题品质的好办法。因为,通过汇总分类,孩子提出的问题往往被放大了,这会给孩子造成这样的错觉:越大的问题越好。因此,教师在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整理的时候,最好能够同时保留学生提出的原始问题。比如南京赤壁路小学的教师在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时,采用了以下这种二级泡泡图的方式,既将学生提出的若干相似问题归到了“饮料的成分”这一类中,又保留了学生提出的原始问题。研究相似问题的学生可以归为同一小组,大家可以共同研究“饮料的成分”这一大课题,也可以各自围绕自己的原始小问题展开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相互交流和学习。这样的做法对于保护学生的研究积极性很有帮助,也有利于学生围绕具体内容展开较深入的研究。
其次,在筛选提炼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不要越俎代庖地替学生作出评价或判断,也不要简单地给出问题评价的标准。一般来说,老师喜欢把既定的问题评价标准抛给学生,比如“有价值、感兴趣、可操作”,其实这样的标准在实践中很难准确把握。因此,在筛选问题时,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对比等方法,让学生自己尝试评价不同问题的质量,并说明自己的理由。在尝试评价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步了解问题的好坏、质量、价值。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的是:切勿用成人的标准和眼光去评价学生的问题。在自主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感悟什么样的问题是好问题。只有当学生真正明确好问题的评价标准,才有可能提出越来越具有品质的问题。
5.从问题到课题,教给学生具体的转化方法
问题与课题是不一样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很大或者很小,有时非常含糊,不明确。在提出问题的时候,学生也往往并没有预设好解决问题的途径。而当把问题转化为具体课题的时候,需要将太小的问题合并,太大的问题拆解,要进一步明确研究的对象、研究的内容和主要的研究方法。比如,学生在开展“我们的学校”的研究时,提出了若干个小问题“学校原来是怎样的?学校有多少个教师?学校的地址在哪里?”转化为具体课题的时候,可以合并为更适宜研究的课题“学校的历史和现状”。
再如,学生提出研究小区植物的问题时,由于研究的问题比较笼统,可以拆分成以下三个更加具体的问题,再开展研究,这样的可操作性更强一些。
参考文献
[1] 张华.教学即研究——达克沃斯教学思想探论.全球教育展望,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