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调查与分析技术

2024-10-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事故调查与分析技术(精选8篇)

事故调查与分析技术 篇1

概论 1.事故定义及其特征

事故是指人们在进行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突然发生的违反人们意愿,并可能是有目的的活动发生暂时性或永久性中止,造成人员伤亡或(和)财产损失的意外事件。

事故有以下三个特征:

1、事故来源于目标的行动过程;

2、事故表现为与人的意志相反的意外事件;

3、事故的结果为目标行动停止,事故结果可能有:a、人受到伤害,物也遭到损失;b人受到伤害,而物没有损失;c、人没有伤害,物遭到损失;d、人没有伤害,物也没有损失,只有时间和间接的经济损失。2.事故等级划分

a、特别重大事故 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b、重大事故

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c、较大事故

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d、一般事故

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3.事故调查报告内容

A、事故发生单位概况;B、事故发生经过和事故救援情况;C、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

D、事故发生的原因和事故性质;E、事故责任的认定以及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F、事故预防和整改措施。4.事故调查组的职责.遵循的原则及权利

事故调查组的职责:a、查明事故发生的经过、原因、人员伤亡情况及直接经济损失; b、认定事故的性质和事故责任; c、提出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 d、总结事故教训,替吃防范和整改措施; e、提交事故调查报告。

事故调查应遵循的原则:事故调查处理应但感召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及时、准确地查清事故原因,查明事故性质和责任,总结事故教训,提出整改措施,并对事故责任者提出处理意见。

a、实事求是、尊重科学 对事故的调查处理要揭示事故发生的内外原因,找出事故发生的机理,研究事故发生的规律,制定预防重复发生事故的措施,作出事故性质和事故责任的认定,依法对有关责任人进行处理,因此,事故调查处理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严肃认真地对待,不得有丝毫的疏漏。

b、四不放过

即事故原因没有查清楚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没有受到处理不放过;职工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防范措施没有落实不放过。

c 公正、公开 公正,就是实事求,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既不准包庇事故责任人,也不得借机对事故责任人打击报复;更不得冤枉无辜。公开,就是对事故调查处理的结果要在一定范围内公开,以引起全社会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视,吸取事故的教训。

d、分级管辖原则

事故的调查处理是依照事故的严重级别来进行的。根据目前我国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和处理依据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493号令)进行。

事故调查组的权利:a、调阅一切与事故有关的档案资料; b、向事故当事人及有关人员了解与事故有关的一切情况; c、事故现场处理必须经过调查组许可;d、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干涉调查组工作。

5.调查组组成部门:事故调查组由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检察机关、公安机关以及工会派人组成,并应当邀请人民检察院派人参加。事故调查组成员应当具有事故调查所需要的知识和专长,并与所调查的事故没有直接利害关系。事故调查组组长由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指定,主持事故调查组的工作。(PS:对有关专家要求:1.事故专业专长2.和厂没有一定的关系,与事发单位没有关系的3.对人品要求,较正直,清廉,口碑好)6.预防措施 7.事故上报

a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逐级上报至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

b较大事故逐级上报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 c一般事故上报至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

8.事故报告内容:a、事故发生单位概况; b、事故发生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情况c、事故的简要经过;d、事故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数)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 e、已经采取的措施f、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

9.事故报告的其他要求:事故报告应当及时、准确、完整,任何单位和个人对事故不得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A报告事故的时间超过规定时限的,属于迟报; B因过失对应当上报的事故或者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类别、伤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等内容遗漏未报的,属于漏报;

C故意不如实报告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类别、伤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等有关内容的,属于谎报; D故意隐瞒已经发生的事故,并经有关部门查证属实的,属于瞒报。10.四有四必有:有台必有栏 有轮必有罩 有轴必有套 有洞必有盖 11.三级教育:入厂教育 车间教育 班组教育

第二章

事故统计分析 1.绝对指标指反映撒谎女工王事故全面情况的绝对数值,2.相对指标指伤亡事故的两个相联系的绝对指标之比。

3.直接经济损失:指因事故造成人身伤亡及善后处理支出的费用和毁坏财产的价值。

直接经济损失的统计范围:a人身伤亡后所支出的费用包括:1医疗费用(含护理费用)

2丧葬及抚恤费用

3补助及救济费用4歇工工资

b善后处理费用包括:1处理事故的事务性费用

2现场抢救费用

3清理现场费用

4.事故罚款和赔偿费用

c财产损失价值包括:1固定资产损失价值

2流动资产损失价值 4.间接经济损失:只因事故导致产值减少、资源破坏和受事故影响而造成其他损失的价值。

间接经济损失的统计范围:a、停产、减产损失价值 b、工作损失价值 c、资源损失价值 d、处理环境污染的费用 e、补充新职工的培训费用 f、其他损失费用

第三章 事故机理及致因理论

1、爆炸特征:爆炸过程进行得很快、爆炸点附近压力急剧升高,产生冲击波、发出或大或小的响声、周围介质发生震动或邻近物质遭受破坏、2、噪声源主要包括:空气动力性噪声、机械噪声、电磁噪声3种类型。

3、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可燃性物质、助燃性物质、点火源。

4、最新被确认为致癌物的:酒精、苯酚、乙烯氧化物、无烟烟草、柴油尾气、三苯氧胺、太阳辐射和太阳灯、二氧基联苯基燃料、被动吸烟、香烟和雪茄

第五章 火灾与爆炸事故技术分析

1、勘查中的一般原则:应遵循先静观后动手、先拍照后提取、先外表后内部、先目视后镜观、先下面后上面、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进行。

2、事故现场的保护范围:保护范围应包括被烧到的全部场所及与起火原因有关的一切地点。

3、痕迹与物证的检验一般有如下几种方法:化学分析鉴定、物理分析鉴定、模拟试验、直观鉴定、法医鉴定。

4、烟熏痕迹的证明作用:判定起火点、判断蔓延方向、判断起火特征、判断燃烧物种类、判断燃烧时间、判断开关状态、判断玻璃破坏时间、判断容器或燃烧管道内是否发生燃烧、判断火场原始状态、5、起火形式可以分为:阴燃起火、明燃起火、爆炸燃起火三种。

6、混凝土受热主要发生以下两种反应:(146页)

7、灰烬是可燃物在火灾作用下的固体残留物。

8、灰分是可燃物完全燃烧后残存的不燃固体成分。是可燃物充分燃烧的结果。

事故调查与分析技术 篇2

1 矿井火灾事故调查技术难题分析

1. 1 几起典型火灾事故案例分析

2006 年8 月4 日,山西忻州地区大辉窑沟煤矿发生火区致灾事故,致18 人死亡,13 人受伤,事故原因为地面塌陷,摧毁井下火区永久隔离煤柱即永久密闭,导致有害气体和火焰涌出; 2008 年3 月5 日,吉林辽源市金安煤矿工作面发生特大火灾事故,致17 人死亡,事故原因为- 85 m标高平巷煤层自然发火后导致局部冒顶; 2008 年9 月20 日,黑龙江鹤岗市富华煤矿发生特大火灾事故,致31 人死亡,事故原因为11 号煤层底部,巷顶残留煤柱破碎、裸露、漏风引起煤炭自燃; 2013 年3 月29 日,吉林省通化市八宝煤业公司发生特大事故,致53 人死亡,20 人受伤,事故原因为-4164 东水采工作面上区段采空区漏风,煤炭自然发火,引起瓦斯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和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造成人员伤亡; 2015 年11 月20 日,黑龙江省龙煤集团鸡西矿业公司杏花煤矿发生重大火灾事故,造成21 人遇难、1 人下落不明,事故的直接原因是胶带道胶带着火,有毒有害气体沿风流进入30#煤层左四采煤工作面,造成该工作面作业人员中毒窒息死亡。

1. 2 火灾事故调查技术几大难题

难题一: 事故因果关联性研究不足。引发火灾事故的潜在火源通常较多,事故发生的隐蔽致灾因素多在采空区温度异常区、露头隐蔽高温区、老空区隐蔽高温区[2]。在部分火灾事故中,能够反映事故火源的物证或痕迹在事故发生时被毁,或被事故后的破碎物体掩埋,很难根据现场物证及破坏情况判断引火源。近年来,针对矿井火灾发生与烟气流动规律,从理论分析[3]、数值模拟[4,5]、实验等方面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已基本掌握矿井火灾发生机理与灾害蔓延规律。然而,现有基础研究仍不能支撑对矿井火灾事故的定量分析,对该类事故的分析仍处于半定量阶段[6]。针对重特大火灾事故所暴露出的火灾科学与消防技术问题,缺乏系统的专项科研立项研究,大量火灾成因认定分析缺乏技术支持。在分析火源时,根据现场勘察和人员汇报结果,采取比较法和排除法确定引发事故的火源,其准确性依赖于专家组掌握的客观规律及以往经验,掺杂了专家组对事故的主观认识。

难题二: 灾害时期灾区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欠缺。煤矿井下事故发生时,井下供电系统、音视频系统、环境监测系统大多遭到破坏,现阶段一般只掌握事故发生前事故地点的基本情况,事故发生时及灾害蔓延期间灾区信息无法得到详细的掌握[7]。与事故救援相关的信息,既有来自井下未受到灾害破坏的视频、环境监测系统,灾区幸存人员通过灾区电话反馈的信息,救护人员侦测、救援时监测、拍摄、录制的信息; 也有井上图纸、文字资料、事故前监控的信息、人员口述等信息。灾区信息量大,来源方式较多,很难做到时间与空间的统一。事故救援时,灾区信息来源渠道主要是井下救护人员通过灾区电话描述,或救护人员返回地面后进行汇报,而不能在井下侦测、救援过程中将灾区有害气体浓度信息、灾区破坏情况实时传到地面,地面救援指挥中心不能及时得到反馈。事故发生后对井下基础设施所产生的破坏包括可见的和不可见的2 个部分,对于不可见的破坏程度信息不能依靠音频、视频等方式获取,而是建立在对事故孕育、发展、发生的机制研究基础上,结合发生地的基础信息进行分析研究,才能基本掌握不可见破坏程度信息[8]。从某种意义上讲,不可见的破坏程度更能影响救援工作的有效开展。

难题三: 痕迹物证发现、提取与保护技术不足。我国在矿井火灾事故调查的过程中,存在诸如事故调查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事故现场保护不周、资料收集不及时、取证装备不全、事故调查报告存档落后等种种不足。事故调查的科学分析技术比较薄弱,现场勘察分析技术缺乏系统性和综合性,对煤矿事故的调查和处理基本上建立在经验分析的基础之上[9]。煤矿井下事故救援过程中,为清理堵塞物或搬运伤亡人员,可能对痕迹或物证造成破坏; 事故调查取证时,现场保护措施不足、关键痕迹物证未标记,或对痕迹物证收集、提取过程中,取证人员不按现场勘验的原则、方法和程序办事造成物证损坏; 物证保存送检过程中,保存方法不当造成物证损坏。引起矿井外因火灾事故的主要火源类型大致有放炮火源、电气火花、摩擦撞击火花、自然发火、明火等[10]。同时由于矿井火灾事故主要发生地点在采掘工作面、掘进工作面所占比例较高,可以反映出事故现场火源位置、着火点、火灾致因的痕迹和物证在这些地点容易受到破坏[11],或者在原来的痕迹物证上又覆盖很多新的痕迹和物证,造成逆推理分析“再现”事故发生过程的困难。

难题四: 物证分析。煤矿井下存在大量可燃物质,如坑木、胶带、电缆、风筒等固体; 变压器油、润滑油和液压联轴器内的透平油等油脂; 煤和含碳的页岩等碳质类物质; 瓦斯、H2、CO等可燃气体。矿井内有较多可燃烧的物质基础。在发生火灾事故后,调查物证分析灾变源、点火源、可燃物源及事故致因分析方面难度大,影响因素多。部分痕迹物证需要送至专门检测机构进行分析鉴定,而火灾事故调查技术鉴定机构偏少,物证送检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导致火灾事故调查周期长[12]。尽管近年来对火灾事故现场勘察、痕迹、物证的表象和内观也有一定的分析和检测技术,但尚未有全面的、系统的综合归纳技术,缺乏实用、准确、统一的鉴定分析方法和模拟验证技术和装备[9]。对痕迹物证检测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火灾事故调查的进度。大部分用于物证分析的高科技仪器、装备由于价格昂贵、操作复杂、养护要求高等原因没有配备到事故救援、监查部门,或者即便配备了高精尖装备,往往仍停留在实验室应用阶段,而没有在灾区现场得到应用。

难题五: 事故真相还原、再现、重演。为还原事故真相,既要掌握事故发生前的背景,又要掌握事故发生时的状况及事故后井下的伤亡和破坏状态。其中,对事故发生前的背景的了解,主要通过对上一班工人的询问和事故前监控系统、人员识别系统、人员定位系统监控保存的数据,以及图纸和文字记录资料; 事故发生时的情况主要通过对当班人员和幸存者的询问; 事故发生后的状态通过救援人员提供的信息和现场勘察掌握。在事故调查现场难以获得足够证据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重大火灾事故常采用事故再现的方法,模拟事故发生、发展和破坏过程,从而提高事故调查结论的准确性和权威性[13]。对于矿井火灾事故,由于其特殊性,既无法真实再现与事故相同的环境条件,也不允许重复,这给事故致因调查带来困难。由于事故本身有较大的偶然性,由诸多因素凑合在一起引起的后果,模拟试验的条件尽管和事故条件十分相近,但有时也不能完全再现事故的全部过程,甚至会起到“反证”作用。因此,不能以试验成功与否作为事故结论的唯一依据,要结合其他证据统一认定。现有计算机数值模拟技术可以得出矿井火灾事故后灾害蔓延规律,但不能展现出灾区现场的破坏过程及情况; 而现有虚拟现实技术虽能展现出事故的动态发展过程及巷道内的动态破坏过程,但不能展现出灾害蔓延的时空规律。若将数值模拟与虚拟现实技术有机融合,可使事故再现更加贴近实际[13]。随着软件技术与硬件设备的发展,利用CFD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结合,为重演、再现煤矿火灾事故发生与灾害蔓延提供了可能性[14,15]。目前已经有中国矿业大学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再现矿井火灾场景[16,17],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有限公司开发的煤矿安全虚拟仿真培训系统中嵌入了矿井火灾模块,在虚拟现实技术上已经取得一定成绩[18]。然而,由于非稳态的气体流场与火灾三维场景资源占有量较大,对硬件要求较高,目前仍难以通过CFD模拟与虚拟现实技术耦合再现火灾场景。

2 难题解决对策

针对矿井火灾事故调查存在的难题,结合矿井火灾规律、火灾救灾与调查技术装备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提出以下解决对策:

1) 研究矿井火灾环境中,灾区常见物体可能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以及变化后的特征参数,形成物体特征变化与灾害强度、作用时间等相关联的信息数据库,使对事故的定量分析成为可能。

2) 针对灾区信息获取与处理难题,建议对井下视频监控、气体浓度传感器进行产品升级研究,使监控系统在事故发生后一段时间内仍能持续监测并将信息传递到井上; 加强对救援侦测仪器、设备信息通信技术的研究,使救护人员井下救援侦测到的信息能实时传递到井上,并显示、保存; 加快研制适应矿山各类灾害救援现场需要的灾区信息处理平台。

3) 规范应急救援行动,在行动中尽可能保护灾区现场、物证材料; 规范事故调查取证程序,针对同一类事故调查取证程序形成统一的标准; 推进应急救援及事故现场调查过程可视化与信息实时传输技术。当前许多科研院所及高校正在开展诸如灾区侦测机器人、灾区远距离侦测仪器等侦测、取证仪器设备的研制,已经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19]。

4) 加强对灾区环境中常见物体破坏特征参数的研究,建立火灾证据表征物的数据库; 建立一套证据的量化分析方法,为物证分析提供理论基础; 研制便携的物证分析仪器设备,使绝大部分物证分析技术在事故调查现场就能够得到应用; 建立专业的煤矿事故技术鉴定中心。

5) 虚拟现实技术的进步依赖于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加上三维事故环境模型、粒子系统和动态纹理技术的复杂性,要想更加真实地表现事故灾害,还有许多研究工作要做。建议将灾害发生机理及事故蔓延规律融入虚拟现实技术,形成逼真的矿井灾害事故场景; 加强虚拟现实矿井模型快速构建技术的研究。

3 结语

矿井火灾事故调查是一门涉及多学科交叉的技术工作。目前,在事故调查取证、分析、事故还原等关键环节均存在一定的技术性难题,严重制约事故调查的及时性与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应进一步深入研究矿井火灾事故发生及灾害传播机理,结合现代先进的通信、检测、计算机信息等技术,开发先进适用的取证及分析仪器设备,建立科学的分析方法,为准确快速查明事故原因、还原事故真相提供硬件条件。

摘要:结合矿井火灾事故的发生特点,在现有燃烧基础理论、火灾蔓延规律、火灾事故调查处理技术等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矿井火灾事故调查存在事故因果关联性研究不足、灾区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欠缺等难题。通过事故调查,对掌握火灾事故发生规律、预防事故再次发生等均有显著的作用,提出了一些对策措施建议,为提高矿山事故事后调查取证手段提供参考,也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装备的研发提供借鉴。

事故调查与分析技术 篇3

关键词: 《案例分析与事故调查》 课程教学 专业课程

安全工程专业人才是生产活动安全、有序进行的重要保障。安全专业人员是应用型复合人才,需要具备渊博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敏锐的洞察力和良好的事故处理能力[1]。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在人才培育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合理安排教学活动是持续孕育和培养应用型复合人才的根本保障。安全工程专业在我国的起步较晚,专业规划、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课程管理、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是借鉴其他学科的建设经验[2-4]。但安全工程专业存在自身的特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不断调整和改进,走出符合自身专业特色的培养道路[5-8]。

我国的灾害事故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均高于发达国家水平,在安全管理、应急平台建设、安全科学技术研发等方面都急需大量专业人才。国家对安全工作日益重视,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安全发展,并提出“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将安全工作中的事前预防原则上升到国家决策层面。安全工作的重心由事后处理转变为事故预测和预防。如何对已经发生事故进行深入的原因分析、查找事故教训、切实有效地进行事故整改,如何对可能发生事故的危险性进行评估、事故后果预测、分析事故诱发过程、作好事故应急处置,是目前安全工作的主要内容。在这种形势下,《案例分析与事故调查》课程的开设显得尤为重要。而确保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本课程内容是培养安全工程专业应用型复合人才的关键。

一、《案例分析与事故调查》课程特点

(一)安全工程专业特点

安全工程是一门新兴的多学科交叉专业,涉及法律、管理、经济、人文、医疗卫生等多领域的知识内容,所跨行业也非常多。我国从50年代开始,各大高校陆续进行安全工程专业建设的尝试,都是借鉴了其他理工科专业的经验,但由于安全工程本身特点,其课程体系的设置还处于探索时期[9-11]。

1.实用性强。

安全工程学科的设立是源于工业发展中对安全生产的需求。随着工业规模日益扩大,工程技术要求不断提高,生产活动给人们带来的危险性越来越严重。为了确保安全生产,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免受伤害,必须对已经发生事故进行深入分析,对生产中可能发生事故的危害性进行预测,做好预防工作。安全学科正是建立在人们对安全生产的迫切需求之上的。因此,安全工程专业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必须切实保障安全生产,减少事故损失,保证人民的生命安全。

2.工作领域广,工作种类多。

首先,所有的生产活动,都要考虑到安全问题。如:矿山、建筑、交通、石油化工企业、机械等行业。另外,自然灾害、公共安全、消防等属于安全的范畴。其次,安全工作涉及整个生产过程的各个方面,具体包括:风险分析与安全评价、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与监察、安全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安全工程设计、安全咨询、企业安全管理、安全培训等。

3.涉及知识面广。

安全学科属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包括人文、保险、经济、管理、心理、医疗卫生等社科知识,还包括具体的理工专业背景知识。

4.工作责任心强。

安全无小事,任何细小的疏忽都可能酿成灾难性后果。从事生产工作,要求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始终把安全放在首位,一切生产活动都必须在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因此,从事安全工作与其他工作最大的不同在于,出发点是对安全问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安全工程专业课程特点

由于安全工程涉及的工种多、知识面广,课程跨度比较大。不同课程的特点和授课要求也不同,这些都给安全工程专业学习带来困难。

1.课程跨度大,课程内容杂。

安全工程的课程体系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课程之间存在明显差别,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式也不尽相同,给授课和学习带来很大不便。安全工程的专业课程内容难度基本不大,但知识点多且杂,讲授时难免会显得枯燥。但安全无小事,每个具体的细节都可能导致严重安全生产事故,都要引起学生重视。学生的学习不是以兴趣为主导,而是以责任为主导。这一点在授课时很难要求到位。

2.学科特色鲜明。

目前,我国大部分开设安全工程专业的高校都是以某一具体的行业为背景,具有明显的行业特色。这种设置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性学习,但不利于拓展就业面。

3.课程对实践的要求高。

安全专业人才要求保障生产的安全顺利进行。这就要求在课程的实践环节与现实接轨,要求学生尽可能地考虑生产中的各个方面。

(三)《案例分析与事故调查》课程

《案例分析与事故调查》是通过对已经发生事故的原因、责任进行分析认定,旨在从大量事故中寻找事故发生的规律性,为事故预防做好准备工作。该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事故统计与分析、事故分析方法及致因理论、重大事故后果模拟分析、事故救援与应急预案。

1.事故统计与分析。

事故统计分析结果对企业的安全生产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反映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状况和安全工作成效。统计结果也可用于分析特定类型事故的发生规律,并可以通过事故原因分析,确定事故预防措施和整改计划。

2.事故分析方法及致因理论。

自从1919年,英国梅林伍德和伍兹提出事故频发倾向理论,研究人员相继提出事故因果连锁理论、轨迹交叉理论、能量意外逸出理论等。致因理论的发展反映了不同时期人们对事故内在诱发因素的认识,也体现了工业生产由人力向机械化、自动化发展的进程。只有认识到事故发生、发展过程和内在因素,才能提出有效的事故防范措施。

事故分析方法是通过故障树、事件树、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等方法对具体事故类型进行分析,旨在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技术措施和应急预案。

3.重大事故后果模拟分析。

通过爆炸、火灾、中毒等事故模拟技术对危险源的危害程度进行分析计算,可以粗略估计事故危害范围,增强安全意识,也可以作为事故预案编制依据。

4.事故救援与应急预案。

根据预测危险源、危险目标可能发生事故的类别、危险程度,制订事故应急救援方案,可以在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及时作出响应,将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降至最低限度。

(四)对学生要求

《案例分析与事故调查》课程的实践性很强,既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和方法,又要根据具体情况提出针对性防范措施。要求学生适应我国安全生产形势,掌握基本的原理和方法,初步具备事故调查与分析能力、能够分析和预测事故发生频率和事故危害程度、能够制订专项事故救援应急预案。此外,还要求学生具备独立获取新知识、应对突发和意外事件的能力,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则。可以说,本门课程对学生的要求是比较高的。

二、教学活动

《案例分析与事故调查》的实践性较强,在实际工作中具有很重要的应用价值,但所涉及的专业知识较晦涩枯燥,仅凭单纯的讲解学生很难深入掌握。基于该门课程内容和安全工程专业对人才的要求,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我们更注重课内实践环节。具体措施是紧紧围绕课程的相关知识,提出实践性很强的实际问题,作为学生的实践任务,使学生在完成课程任务的过程中,主动强化相关知识和技能,发现自己学习过程中的不足,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加强引导和监察,保障学生正确的求知方向和思维方式[12-16]。在实践环节的具体安排上,把学生按四五人为单位分成若干小组,自由选定某一类危险化学品或者某一特定化工设施的事故案例,根据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行如下四个方面的强化训练。

(一)案例统计与分析

案例统计与分析是学生认识生产事故,增强专业责任感、使命感的最直接途径。本部分实践内容必须确保实用价值,所提出的实践任务要能够体现当前的安全现状,从中总结的事故规律和经验教训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可以用来指导安全生产。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2000年之后,我国陆续出台了修订了大量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生产安全水平大幅度提高。因此,本部分实践内容要求学生对近10年某类危险化学品事故或某种化工设备、设施事故进行统计,并且要对每个案例进行细致分析。进行事故的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分析,事故直接责任、主要责任认定,总结事故教训,提出事故整改建议。根据事故分析结果进行分类统计,发现事故发展趋势。

(二)事故分析方法分析

包括事件树分析、故障树分析、故障假设分析、原因-结果分析等。例如:故障树是选取危害后果作为顶上事件,逐层查找可能的直接原因,直到基本事件,是一种演绎分析法;事件树是以事故隐患为初始事件,逐步分析可能的直接后果,属于归纳分析法。事故分析方法分析可以用于确定事故隐患到危害后果的发展历程,在建立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岗位安全操作规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使学生真正理解安全操作规程的重要性和规程编制方法。完成本阶段的实践内容,需要学生查阅设备、设施或工艺过程的详细资料,结合案例分析结果进行。

(三)事故重大后果模拟分析

通过对一系列火灾、爆炸、中毒事故后果进行数值模拟,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专业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可能发生事故危害范围的合理估算,可以作为事故处理和应急预案的重要依据。本阶段的实践要求学生将模拟结果与实际案例相比较,确保模型参数选取的合理性。

(四)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制订

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安全工作中主动防御措施的意义和作用,并为以后从事安全工作奠定基础。要求学生编制专项应急预案或现场处置方案,对特定的事故类型提出针对性的应急措施。

通过以上实践任务的安排,可以使学生比较全面地练习本课程的主要知识和技能。实践内容会在安全工作中用到。

三、学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一)普遍存在的问题

单纯的课程内容讲解,很难发现学生在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上存在的问题。通过课内实践,发现学生对本课程内容存在如下问题。

1.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认定不清。不能够根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准确地将事故原因归类。

2.责任分析中的“主要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混淆,常常把主要责任直接归为领导责任。

3.在对事故进行分类时,产生交叠。

4.故障树分析中,存在事故原因列举不全面、故障树过于简单,上下层事件之间缺少中间事件、逻辑关系不清等问题。

5.重大事故后果模拟分析中,存在模型选取不当或条件参数选取不合适的问题,导致模拟结果与现实相差甚远。

6.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往往过于泛泛,缺少针对性,关键细节的安排不合理或不准确。

(二)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

1.基本概念理解不透彻,导致在直接原因、间接原因辨识及责任认定上存在偏差。

2.缺少实践经验,以往实践环节评定结果反馈不足。多数的实践课程考核只对学生上交结果进行评定和打分,没有将评定意见和改进建议反馈给学生,这是目前大学课程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学生既不清楚自己的问题所在,更不主动向老师询问。长此以往,可能导致学生做事不负责任、虎头蛇尾、应付了事的做事方式。

3.学生对工艺过程不熟悉,相关资料查阅不足,导致故障树编制不全面、应急预案实用性不强。

针对实践环节存在的问题和产生原因,我们在实践环节加强过程管理,时刻了解实践的进展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对直接原因、间接原因、责任认定等重要的概念进行二次讲解,并就学生收集的案例资料进行剖析,加强学生对易混淆概念的辨析能力。及时指出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并给予纠正。督促学生查阅资料,针对每一组学生的实践内容,单独进行故障树分析方法的辅导。选取典型应急预案进行点评和演练,在演练中引导学生发现预案的不足。通过以上的过程管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成效。

四、结语

安全分析与事故调查是一门实践性强的专业课程,为了切实做好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工作,必须加强课内实践环节的教学与管理。实施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实践内容必须紧紧围绕课程内容展开,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演练。

(二)实践任务有一定的系统性,让学生觉得是在做一项完整的工作。

(三)实践任务必须是现实生产中的具体问题,增强对现实安全问题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四)必须加强过程管理和引导,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实践教学不流于形式,保证学生的能力真正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牛金成,许放.安全科技人才教育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0,6(1):165-168.

[2]田云丽,廖可兵,易灿南.创新教育在安全工程专业实验课教学中的探讨与实施[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16(5):56-60.

[3]刘敦文,杨光.安全工程专业实验课研究性教学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20(5):157-161.

[4]张景钢,张桂英.安全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7(2):151-155.

[5]宫运华,张来斌,樊建春.《安全原理》课程教学探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0,6(5):167-170.

[6]傅贵,周心权.安全工程本科的“工程型大安全”教学方案构建[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14(8):64-67.

[7]张新梅,陈国明.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全过程质量控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7(1):112-115.

[8]张景钢,原征岚,张桂英.安全工程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探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0,6(2):181-184.

[9]程五一,樊运晓,罗云.通才式安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探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14(3):36-39.

[10]聂百强,张金峰,胡铁柱.安全工程本科专业实验课程设置[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5,5(增):14-16.

[11]窦培谦,胡广霞.安全工程专业实验课程体系设置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18(6):51-54.

[12]高光发,袁树杰.安全科技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0,6(2):177-180.

[13]张小良,刘英学,高洁,等.安全工程学科发展与专业办学思路的思考[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9,5(6):232-236.

[14]苏亚欣,汝俭.专业基础课研究性教学与实践[J].中国科学教育,2006(2-3):50-51.

[15]赵洪.研究性教学与大学教学方法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2):71-75.

[16]赖绍聪,华洪,王震亮.研究性教学改革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07(8):12-14.

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分析... 篇4

安全事故汇报、调查、处理、分析、归档制度

为了规范生产安全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落实生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务院第493号令、有关法律特制定本制度。

二、安全生产事故调查

1、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后,发生事故部门不得破坏事故现场,不得伪造现场。应及时通知(不能超过0.5小时)通知带班领导和安检科。安检科要迅速组织抢救,采取必要措施、防止事故蔓延、扩大,将事故损失降到最低程度,不得隐瞒不报、谎报或拖延报告。

2、发生重伤以上事故,安检科应填写煤矿事故表上报矿(不能超过4小时)。矿要根据事故情况决定上报上级主管部门。事故报告包括:事故发生单位部门;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情况;事故类别(顶板、瓦斯、机电、运输、放炮、水害、火灾、其他);事故的简要经过和生产状态等;事故造成伤亡人数;已经采取的措施等。

3、发生死亡事故由上级安全监察机构会同矿相关部门组成调查组,由安检科协同配合进行调查、分析、结案。发生重伤及以下事故由安检科、技术科及其他相关部门人员组成事故调查组,对事故进行调查分析。调查组对事故现场进行勘察,绘制现场图,认真填写勘察记录,认真分析,确定事故原因的性质,明确事故的责任,提交事故责任人处理建议,商讨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

4、发生非人身伤亡事故,安检科除应向矿报告外,并要认真调查分析,从中吸取教训,对造成未遂事故的责任者,视情节轻重分别对相关责任人做出经济处罚,报上级批准。

三、安全生产事故处理和分析

事故发生的点班及区队管理人员,应积极配合事故调查组调查、取证,为调查组提供一切便利。不得拒绝调查、不得拒绝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若发现有上述违规现象,除对责任者视其情节给予通报批评和罚款外,责任单位还必须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

事故处理要坚持“四不放过”的原则,即事故原因没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没有严肃处理不放过;所涉及员工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防范措施没有落实不放过。

在进行事故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责任单位应根据事故调查报告中提出的事故纠正和预防措施建议,编制详细的纠正与预防措施,经安检科审批后,严格组织实施。事故纠正与预防措施实施后,由矿安检科负责实施验证。

对事故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由公司依据事故调查报告中对事故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处理意见和建议,进行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触犯法律构成犯罪的,交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对事故造成的伤亡人员工伤认定、劳动鉴定、工伤评残和工伤保险待遇处理,由矿工会和安检科按照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有关规定进行处置。

事故调查处理结束后,责任部门应负责将事故详情、原因及责任人处理等编制成事故通报,组织全体职工进行学习,从中吸取教训,防止事故的再次发生。

四、生产安全事故档案

每起事故处理结案后,责任部门及安检科应负责将事故调查处理资料收集整理后实施归档管理。

1、事故现场照片、示意图、亡者身份证、死亡证、技术鉴定等资料。

2、事故调查报告。

3、事故调查处理报告。

4、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决定。

天津塘沽爆炸事故调查分析报告 篇5

“”天津塘沽爆炸事故

20xx年8月12日23:30左右,位于天津滨海新区塘沽开发区的天津东疆保税港区瑞海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所属危险品仓库发生爆炸。关于现场的爆炸物,有专业化学工程师分析,分析报告结合了事故爆炸视频与图片,给出如下判断:爆炸初期出现升腾向上的蘑菇云状火球,表明为高挥发性易燃液体爆炸;而后,液体火球转化成黑色蘑菇云,燃爆进程明显比汽油激烈,因此是远比汽油可怕得多的有机强挥发溶剂;从大量黑烟判断,不会是醇、醚。结合前面的较小爆炸来看,很可能是含氧环状有机物,从环保测量空气中甲苯含量也可以证实这点。第二次爆炸,视频整个屏都白了,这次更大威力的爆炸,地震局监测到级地震,相当于21吨TNT,对周边造成严重伤害。这次爆炸同时发生了固体、液体、气体三种物态爆炸,从火球颜色看,温度远远超过3000℃,一般的爆炸很难保持这个温度,很可能含有易爆金属粉,最大可能为锌粉;至于是否含有电石,根据央视拍到的画面,遍地都是白色粉末,电石反应后生成的就是白色的氧化钙及氢氧化钙粉末,进一步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白色碳化钙粉末。

最后结论就是,现场至少存放大量极易燃有机溶剂,大量遇热及冲击强烈分解爆炸的强氧化剂,很可能有遇水释放

大量易爆气体的电石及硅钙,及产生高温粉尘爆炸的锌粉。

对于危险品的管理,强氧化剂与强还原剂能放置在一起,遇水释放可燃气体的必须密封包装,另行存放。上述物质,应该至少分别存放在3个以上互相相隔很远的储存点,全部都应该在高级别的专门仓库存储。

截止XX年8月27日下午3时,共发现遇难者人数145人,已确认身份145人,其中,公安消防人员21人,天津港消防人员67人,民警9人,其他人员48人。失联者人数28人,其中公安消防人员3人,天津港消防人员13人,民警2人,其他人员10人。住院治疗人数474人,其他危重症7人,重症21人,累计出院323人。

这次爆炸给多家车企带来了损失,除了之前报道的现代、大众和雷诺之外,丰田有经销店在灾后被迫关闭,并且负伤员工超过50人,直接经济损失将达40亿。事发地附近还有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等科技型机构、企业,也都受到波及。

一般大型化工爆炸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1.离爆炸处相对远的位置因冲击波导致的划伤、摔伤、出血;

2.短期内大量通讯导致的暂时性通讯中断;

3.大量人群转移导致的交通阻塞;

4.未知的爆炸物伤害、二次爆炸,以及可能存在的有毒

烟雾;

发生类似事故,该如何自救?

1.尽快脱离火源:快跑会助长火焰 就地慢滚可灭火

为避免更多伤害,熄灭伤员身上的火,使伤员尽快脱离火(热)源,缩短烧伤时间。如迅速脱去燃烧的衣服,或就地打滚压灭火焰,或用就近的水源灭火,或用不易燃烧的衣被铺盖灭火。注意避免助长火势的动作,如快跑会使衣服烧得更炽烈,站立将使头发着火并吸入烟火,引起呼吸道烧伤等。被火烧者应立即躺平,用厚衣被包裹,湿的更好,若无此类物品,则躺着就地慢慢滚动。用水及非燃性液体浇灭火焰更好,但避免用砂子或不洁物品。

2.趴下在爆炸发生时,先别着急跑,因为爆炸很可能不止一次,如果在未确定安全区域盲目奔跑的话,很可能会被第二次爆炸伤及。所以这时候应该这么做:立刻趴下,保持身体伏低。不但可以最大程度降低爆炸伤害,还可以防止吸入过多有毒烟雾。

3.找掩护

首先,应选择能够有效阻挡、反射或者吸收爆炸冲击波的掩体,如躲在土围墙、建筑物、汽车、家具等物体背后,可以适当减小安全距离的具体数值。但是,必须躲开这些物体最薄弱的部位,防止破片冲击带来伤害。

4.躲缺口

缺口效应是指建筑物结构强度最为薄弱的地方,即缺口部位,此时此处的冲击波压力要远大于周围,会受到严重伤害。因此,爆炸发生时尽量远离门窗、管道口、沟渠的前后及其附近,减少冲击波带来的伤害。

安评是保证企业安全生产的第一道关口,然而据媒体披露,虽然瑞海国际堆场改造工程与居民区的距离明显不符合最少1000米的规定,但安评验收报告却作出了“与民居楼距离符合规定”的判断。“如果按照正常的评价程序,距居民楼600米的距离在最初安全预评价时就绝对不可能通过。”中国地质大学安全工程教授、北京市安全生产专家组专家罗云说。而由中滨海盛为瑞海物流所作的安全评价报告,却在较复杂的安全评价程序和审批程序中,频频通关,一路绿灯。

“两种可能性,要么是预评价时瑞海物流提供的项目设计材料中对距离、或者危化品容量大小的描述与后来实际施工的并不相符,但作为需要实地调查的安评机构也不可能不清楚这点;要么就是预评价时就已经在安评报告中有不符事实的造假评价。”罗云说。

“按照规定,每3年应该再做一次安全评价,但很多时候企业和政府都因为中间没有出过事故,就忽略了更新安全评价这一环节,直接继续延期3年。”罗云说。

据20xx年9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规定,经营许可证的有效期仅为3年。有效

期满后想要继续从事危险化学品经营活动的企业,应当在经营许可证有效期满3个月前,向本办法第五条规定的发证机关提出经营许可证的延期申请,并提交延期申请书及本办法第九条规定的申请文件、资料。

而现在,“走形式”是安评领域普遍存在的问题。需要做安评的企业太多了,大小企业都有,很多企业交了几千块钱拿个报告应付了事。”

如果真能以科学、有效、规范的方式完成安评报告,那么一定会减少很多事故的发生。因为科学有效的安评报告是从风险辨识、风险评价出发,做出的有针对性、科学合理、可操作的风险控制建议与预案,从而能有效减轻事故的损失。

建设局安全事故调查分析报告 篇6

无论怎样,我们都不会允许安全事故的发生,尤其是在建筑工地,一旦建筑工地出现的安全事故的话,那么就会导致员工的生命受到了威胁,所以,建设局现在都在加强安全事故的管理,并且在出现安全事故之后会组织员工进行事故调查分析,下面就是一篇比较详细的建设局安全事故调查分析报告。

20XX年5月4日中午12点左右,一辆由华坪红砖厂自派的自卸翻斗车(云P:135XX)运送红砖到由四川省泸州市建设工程公司施工的宁蒗县新城区,在新区建设住宅二期工程30栋旁卸红砖时,由于车辆后轮负荷太重,引起车辆后轮下陷,自卸车不能顺利卸出车内的砖块,司机就擅自安排下水泥的农民工沙尔哈等工人帮忙卸车,在工人卸车时,由于后车门未处置稳当,造成后车门下落,击打到下砖的农民工沙尔哈的头部,造成沙尔哈头部重伤,该公司项目部接到电话后,立即启动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方案及时组织人员把伤员送到宁蒗县医院,由于伤势较重,医院全力抢救无效死亡。

12点37分,刘立国打电话到宁蒗县工程安全监督管理站报案,称工地上一人被下砖的车门打着了,在送往医院抢救,不知道是否死亡。接到报案后,县建设局分管安全的领导徐礼芳及安全监督站的两位同志李金峰和杨志平赶到事故现场进行现场勘查;同时安监局的杨新红副局长、毛应国、杨凯龙及大兴镇派出所的杨祖所长等单位同志到了现场,全面展开了“5•4”安全事故的调查工作和善后处置工作。下午,县人民政府和军强副县长进一步做了批示。

5月5日上午9:00时左右,县安监局召集了监察局、建设局、大兴派出所、工会等有关部门,成立了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经过现场勘查,证人询问、查看四川省泸州市建设工程公司各种资质证书和安全管理机构、制度、教育记录等,到目前为止,事故情况已基本调查清楚,现将事故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事故发生的背景情况

四川省泸州市建设工程公司是经县人民政府招商引资到宁蒗开发宁蒗新区建设的施工企业,具有《建筑施工资质证书》、《安全生产许可证书》等,安全生产机构和管理制度健全。发生事故的车辆云P:135XX是砖厂自派的,运红砖到工地上卖砖给四川省泸州市建设工程公司,与四川省泸州市建设工程公司没有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该车车主是杨文华,与司机李勇(身份证:5332241986XXXXXXXX)是属舅侄关系.

二、事故发生的经过

20XX年5月4日中午12点左右,云P:135XX自卸翻斗车运红砖到由四川省泸州市建设工程公司施工的宁蒗县新区开发建设住宅二期30栋旁,在自卸车翻斗车卸红砖时,由于车辆后轮负荷太重,引起车辆云P135XX后轮下陷,自卸车不能顺利自卸出车内的砖块。

就安排下水泥的.农民工沙尔哈等工人帮忙卸车,在工人卸车时,由于上翻的后车门未处理稳当,造成后车门下落,击打到下砖的沙尔哈头部,造成头部重伤,该公司项目部接到电话后,立即启动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及时组织人员把伤员送到县医院,经医院全力抢救,由于伤势较重,抢救无效死亡。同时报告给安监局、建设局、大兴派出所等有关部门。

三、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5•4”事故造成一死一伤,其中:沙尔哈,彝族,死亡,身份证号:53322419671XXXXXX属四川省泸州市建设工程公司农民工;李xx,彝族,轻伤,现已经出院,属四川省泸州市建设工程公司农民工。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约30万元。

四、事故发生的原因和事故性质

根据《生产安全事故和调查处理条例》的规定和《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析规划》的要求,“5•4”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原因如下:

1、直接原因

(1)、运砖车辆云P:135XX的驾驶员李勇违章指挥,违章 作业;

(2)、死者沙尔哈和同伙违反操作程序,违反劳动纪律,在自卸翻斗车不能顺利自卸出车内的砖块时,没有固定好后车门,就在后车门下作业,造成后车门下落,并击打到沙尔哈的头部,至使沙尔哈死亡。

2、间接原因

(1)、宁蒗县建设局对该建筑企业监管不到位,存在监管漏洞和盲区;

(2)、四川省泸州市建设工程公司对该公司所雇用的农民工安全教育不到位,该公司农民工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识,安全生产意识淡薄,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这是造成事故的根源所在。

3、事故性质

通过调查、取证后认定:20XX年5月4日上午12:00时左右发生在宁蒗县新城区二期工程事故属违章指挥、违章违规作业造成的安全生产责任事故。

4、事故责任的认定及对事故责任人的处罚

四川省泸州市建设工程公司宁蒗项目部有规范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但没有按制度对现场的施工作业进行认真的管理、指挥和监督,在此次事故中负次要责任,根据《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办法》第四十四条第一款、第三款、第四款及《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第六十六条之规定,对四川省泸州市建设工程公司宁蒗项目部处以罚款壹万元人民币。

沙尔哈及同伙违反劳动纪律,在没有支撑稳定好后车门的前提下进行作业,造成生产安全事故,负事故的主要责任,但因沙尔哈已经死亡,同伙属于弱势群体,其处罚由四川省泸州市建设工程公司宁蒗项目部承担,不再对其进行处罚。李学华等人重返生产一线前需要接受县建设局安全生产知识教育和培训,提高安全生产意识。

五、事故防范措施和建议。

1、建议县建设局加大对建筑施工企业的监管力度,结合“全县安全生产隐患集中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对建筑施工行企业业现场管理混乱、企业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意识淡薄、违章指挥、违章作业现象严重等现状,进行一次清理和整顿,严厉打击现场管理混乱和违章指挥、违章操作等行为,杜绝“5•4”事故相类似的事故再次发生。

2、“5•4”事故的发生,暴露了该企业对作业人员管理混乱,监管不到位,特别是设备和人员监管不力,通过对“5•4”事故的认真分析,特提出以下整改建议:

(1)明确内部安全管理分工和职责;

(2)健全内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3)把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人;

(4)加强现场安全管理和设备检修;

(5)加强安全生产知识的教育和培训。

(6)加强施工现场的封闭管理和人员来往登记制度。

(7)对原材料的往来管理进行专人指挥,并跟踪督促落实。

事故调查与分析技术 篇7

1 氧气管道燃爆机理分析

氧气具有活泼的化学特性, 除与金、银及少数惰性气体不产生化合反应外, 与包括金属在内的多数物质都能够发生氧化反应, 而且氧气的浓度、压力越大, 反应越剧烈, 同时释放大量的热。具有一定压力的压缩氧气在输送过程中, 流动的氧气极易与管路中的油脂、铁屑或有机物发生碰撞、产生摩擦, 静电负荷过大都会导致燃爆。因此氧气管道设计对流速控制不严、管道材质选择不当、施工时管道清洁度不达标、操作不当等都是引发氧气管道燃爆的主要因素。

2 氧气管道安全事故分析

氧气管路线路长、分布广, 事故产生因素复杂。对典型事故进行分析, 是采取有效措施, 杜绝恶性事故发生的关键。

2.1 绝热压缩

氧气管道阀门两端的压力很大, 当突然急剧打开, 低压端气体被急剧压缩局部产生很高的温度, 会发生氧气与外界无交换的“绝热压缩”现象;开启阀门时, 阀芯、阀座及其转动部件所产生的摩擦, 在纯氧、高压环境下极易燃烧和爆炸。2008年发生在张家港某钢铁公司的管道燃爆事故, 就是严重违反安全操作规定, 在管道氧气球阀前后压差高达1.9MPa的情况下, 快速开启阀门导致的恶果;对事故现场进行勘查时, 发现管道内留存着的施工焊渣、焊接头等杂质, 也是造成这一恶性事故的主要原因。

2.2 油脂处理不当

油脂自身易燃, 在纯氧环境下更具可燃性。氧气管道、管件、阀门等配件, 其制作过程、安装施工过程难免沾染油脂、润滑剂、溶剂等化学油脂, 处理不当时, 则在高纯高压氧气环境中迅速燃烧。2002年、2004年先后发生在独山子的氧管燃爆, 均因违反氧管脱脂操作规程所致。

2.3 摩擦起火

金属在纯氧中的燃点会大大降低, 氧气输送管路中任何一个安装后未进行清管吹扫所遗留的焊接毛刺、氧化皮、铁锈等与管壁相互摩擦和撞击, 都可能成为氧管燃爆安全隐患。鞍钢氧气厂曾经发生的因开启阀门, 沟槽中铁屑微粒与氧管管壁发生激烈碰撞和摩擦导致的重大燃烧事故就是一个鲜明的案例。

此外, 设计时管道材料、阀门、管件选用不当、施工安装不规范、氧气过滤器更换或定期清洗不及时、静电火花等也是氧气管道频繁发生燃爆的主要原因。

3 氧气管道安全控制技术

氧气管道安全控制, 应从设计控制、施工管理、材料检验和安全操作、使用维护等多方面入手。

3.1 设计控制要点

氧管布置。1) 氧管宜采用架空敷设, 氧管支架应采用非燃烧材料;走向不宜穿过生活区、高温区和可能产生明火的区域, 当必须穿越时, 则应采取有效的隔热措施;2) 应按照GB16912严格计算并设置架空氧管与其他管道或建筑物的最小距离, 特别是当氧管与其他化工气体如乙炔或氢气管道共同架设时, 应将氧管设置于乙炔或氢气管道的下方或两侧;而与输送腐蚀性介质管路或输油管路共同架设时, 为防止泄漏则将氧管布置于上方或两侧;3) 氧管无法实现架空须埋地敷设时, 管顶与地面距离应大于0.7米, 且对埋设地面按照GB16912采取相应防护措施;埋地氧管不宜配置阀门等管件, 埋地氧管除不应与热力管道、输送易燃易爆品管道同沟敷设, 还应与其他管道或建筑物保持最小距离, 不得与电缆同沟。

管材选取。应根据使用压力、工作场合对钢板卷焊管、焊接钢管、无缝钢管、不锈钢焊接钢管、铜及铜合金挤制管以及铜及铜合金拉制管进行选用, 工作压力小于0.1MPa时, 宜选用碳钢钢板卷焊管;而当工作压力大于3MPa时, 则应采用铜合金管。

管件选取。氧管设计弯头、变径管、三通等管件宜少不宜多;选取冲压成型管道弯头和安全性较好的四氟乙烯铜垫片;采用氧气输送专用安全阀门和氧气过滤器。

3.2 施工检验控制要点

标准依据。氧气管道的施工、验收应符合GB 50235、GB 50236、SJT 31450等标准规范规定;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氧气管道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脱脂。氧管、阀门以及各种管件安装前必须进行脱脂检查, 脱脂后用干空气或惰性气体吹扫;采用碱洗脱脂、酸洗除锈的化学清洗等方法对管道进行清洗。

焊接。焊接前应对管道内壁进行检查, 不得有油脂、铁屑等异物;焊接采用氩弧焊, 确保无焊瘤等缺陷, 并杜绝焊接过程中焊渣的进入;应采用机械方法对管道进行截取和坡口加工, 禁止气焊切割。

检验。氧管施工完成后应按标准规范进行强度试验和严密性试验, 确保无渗漏、无变形;对氧管线路仪器仪表、安全防护装置进行定期检验, 并保证在有效检定期内。

操作维护。对操作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经考试合格, 持证上岗;阀门开启应缓慢并一次到位, 严禁快速开启阀门;禁止用氧气进行管道试漏和清洁;氧管及各阀门、管件应定期校验、刷漆维护;应对氧气过滤器进行定期清扫, 清除铁锈与异物, 杜绝燃爆事故。

4 结论

综上所述, 氧气管道安全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只有对管氧输送安全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深刻的分析和研究, 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才能切实提高设计、施工、操作和维护等各个环节的管氧安全水平, 确保送氧安全。

摘要:本文简述了氧气管道燃爆机理, 通过案例对氧气管道安全事故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基于氧气管道设计、施工和操作维护等多方面的提高氧气管道安全控制的技术措施。

关键词:氧气管道,安全事故,原理分析,控制技术

参考文献

[1]崔海莉等.氧气管道安全运行措施的分析[J].管道技术与设备, 2010 (4) :15-17.[1]崔海莉等.氧气管道安全运行措施的分析[J].管道技术与设备, 2010 (4) :15-17.

[2]陈光利.浅谈氧气管道安装注意事项[J].特钢技术, 2009, 15 (61) :54-56.[2]陈光利.浅谈氧气管道安装注意事项[J].特钢技术, 2009, 15 (61) :54-56.

事故调查与分析技术 篇8

随着矿井开采年限的延长,多水平开采是普遍存在,而矿井主运输大巷的运输广泛采用的是架线机车。由于低下开采,井巷中普遍存在有涌水和淋水现象,且空气潮湿。在采区低压电网和直流牵引网络中往往存在着杂散电流,对矿井的安全生产及设备危害很大,有可能引起瓦斯、煤尘燃烧与爆炸以及电雷管超前引爆事故。本文以一起多水平开拓延深过程中因杂散电流引爆电雷管的事故为例,分析探讨杂散电流与井下多水平生产之间的关系及防范措施,为煤矿安全生产做些抛砖引玉的工作。

2、杂散电流的形成过程

杂散电流主要分为交流杂散电流与直流杂散电流两种。交流杂散电流主要来源于采区低压电网的零序电流,对我们供电半

径较短的情况下,其值较小,故可不予考虑。而直流杂散电流的产生主要是架线机车运行时产生的,机车运行轨道作为一个导电介质,已与大地绝缘,故有一部份电流经轨道至大地,大地是一个很大的电容,也是良好的导体,也就会与最短的途径流回变电所,这部份电流为直流杂散电流。

平巷架线机车运输在矿井运输中作业量大,运输距离长。轨道吊线担、瓷瓶绝缘强度的好坏,不但影响到线路的压降,而且直接关系到直流电流的泄漏。由于目前一部份煤炭生产的矿井基本上还是用炮采,而掘进、开拓巷道作业中主要靠爆破来完成,因此井下存在大量使用电雷管的现实。机车架线泄漏电流引起的杂散电流聚集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引起雷管爆炸。目前使用的电雷管其内阻为1Ω,电位差为0.3V时就可以引起爆炸。由此直流杂散电流给煤矿安全生产带来极大的威胁。

3、事故分析及技术处理

丰海煤矿在1994年×月×日,主斜井(由+230mm--+50mm,坡度为16°)施工中,当施工到561m时,在一次耙斗装岩机装碴时将残留的雷管引爆。当时矿组织人员进行事故分析,认为是挤压造成。几天后,作业人员发现设备、管路表面有带电的感觉,这时,引起我们的极大重视。首先,我们怀疑是否该施工地点的供电网路的检漏继电器失灵,设备有漏电,经检查检漏继电器完好,为了确切摸清情况将向该施工地点的供电电源全部切断,然而经测试主巷中管路表面的带电感觉仍然存在。

为此,工程技术人员进行进一步现场测定、调查。经过调查,获知该巷道在前二个月就有这种感觉,但没有现在这么严重,不容易察觉,而现在是越来越严重,经测定直流电压高峰值达成15V、16V,用6V的指示灯泡能发到白光(轨--电表--地)。这时我们才确定是杂散电流引爆了电雷管。

在确定确实是直流杂散电流时,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架线的绝缘问题上,把主巷凡是与架线有接触的绝缘强度加强,而后又对其进行测定,直至绝缘良好,又组织人员再次对杂散电流进行测定,测定结果,杂散电流并没有消除,这样,整个主巷施工被迫停止。而主巷工程又是永安煤业公司的重点工程,为了确保主巷施工中的安全生产,我们再次组织人员进行更深一步的分析。分析认为+230m大巷焊接有问题。首先,脱焊点较多可能使轨道的接地电阻增大而引起,因而又组织人员从+230m中央变,主巷将轨道重新进行焊接成线,直至地面工业广场,而且我们为了确保安全,从+230m中央变到井口工业广场还增设了一条¢25mm报废的钢丝绳与轨道进行多点并联焊接。这些工作都完成后,我们又组织人员再一次对杂散电流进行测定,结果是主巷的直流杂散电流并没有消除,只是架线末端的电压有所提高。为了找到解决办法,我们寻找有关资料又进一步分析。经过分析,现场再次测定发现,当架线机车在+230m井口开始越往工业广场方向行驶时,杂散电流的电压越高,而机车在+230m中央变行驶时,杂散电流确很低。这时我们分析断定这与电流回路有关系。从矿井交换图中,我们发现主巷施工地点与井下中央变电所(+230m水平)的硅整流所在地在方位上处于同一侧,高差154m左右,而从中央变电所到主巷长度为1300m。分析结果认为,当机车在主巷上部附近行驶时,杂散电流回路可能由主巷经大地直接与中央变电所构成回路。回路如附图所示:

经过分析讨论认为其理论成立。因而我们决定在地面增设一台硅整流与中央变硅整流并联运行,安装后工程技术人员再次到现场测定(条件、地点均不变),结果情况良好,为了进一步摸清原理,我们做了一次探讨试验,把+230m峒口架线隔离开关拆开,地面架线由地面硅整流供电,井下由中央变供电,测定结果更佳,杂散电流接近零。经上述技术处理后,主斜井恢复施工,恢复生产以后,整个巷道施工中再没发现以前的触电感觉。

4、杂散电流的防治措施

通过丰海煤矿这一实例,我们得出采取以下方法对防止杂散电流产生的危害能取得较好效果。

1、定期消除架线瓷瓶上的污物,以提高绝缘强度。

2、在架线与非架线轨道间用双道绝缘夹板隔开。

3、为减少轨道的接触电阻,将轨道的接头部分焊接连成一线。

4、尽可能降低轨道接地电阻,可有效避免杂散电流的产生,而且能提高架线机车的供电质量。

5、在多水平生产的矿井,应正确选择硅整流柜安装的位置。

6、用报废的钢丝绳与轨道并联焊接后作为辅助接地,对减小杂散电流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5、结束语

上一篇:教师家访工作计划下一篇:建设系统党员个人创先争优先进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