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程论文(精选8篇)
周学诗邓文武(湖北咸宁学院电子信息与工程专业)
摘要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呈现大众化,人才竞争也日益激烈,在新的时期,大学物理课程与中学物理课程衔接问题的研究与探索,成为全面提高大学理工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紧扣教育部《理工科类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结合高中和大学培养目标和教学方式的不同特点,就大学物理课程的近代物理部分与中学物理课程脱节的表现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加强教学衔接的对策,希望为顺利实现从中学向大学的过渡提供参考。
关键字大学物理;中学物理;教学改革;衔接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基本运动形式、相互作用及其转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它的基本理论渗透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应用于生产技术的许多部门,是其他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D.F.Holeonmb等人在研究论文《基础物理学的新模式》中指出:基础物理学教程改革方案要明确地反映近代的内容和物理学科的特点,还应该考虑是否影响中学物理教程的问题,以便能有效地使中学和大学物理相结合。
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的对象分属不同成长阶段的青少年,不但培养目标不尽相同,而且教与学的内容和方式也有较大区别。新入校的大学生们任然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中学时代的习惯和意识,从而在学习上造成许多缺憾。中学物理课程与大学物理课程在教材是有着一定程度的重复,更有着深度、广度与难度的提高和拓展。但由于中学与大学在培养目标、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的不同,不可避免地决定了大学物理与中学物理存在着内容和环节上的脱节。因此,找到大学物理教材和中学物理教材的内容上的衔接点,抓住衔接点从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反面顺利实现从中学向大学的过渡,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物理的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学习大学物理的兴趣,而且还有助于大学后继课程的教学,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此,本文以2007年4月2版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物理》【1.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以下简称高中物理教材)和2010年8月第1版的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物理》【3.4】教材(以下简称大学物理教材)为例,对中学物理教材与大学物理教材中的近代物理部分内容(狭义相对论、量子物理)之间的衔接知识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教育部2011年颁发的《理工科类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10版)》【5】(以下简称《要求》)中有狭义相对论力学基础和量子物理基础。高中物理课程标准【6】(以下简称《新课标》)中与此相关的内容有选修3-
4(四)相对论,学修3-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观察和实验可以发展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学校校本课程中就有小小物理实验家, 每个班均有学生参加。但是受限于实验器材和时间、场地等多方面因素的关系, 学生的参与率不够高, 没有覆盖到每位学生, 不能提升全体学生的实验能力。所以, 有必要开展家庭物理实验, 它材料易得、简便易做、趣味性强, 每位学生都能够完成。
开展家庭物理实验是在教师的指导根据教材的内容相应地增加一些课外实验, 让学生在家庭的条件下进行。它能激发学生的爱好和学好物理的愿望, 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能加深理解和巩固把握所学的知识, 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它还能将课内和课外有机的结合起来, 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能提高学生的物理文化素质, 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开展家庭物理实验活动的具体做法
1. 对象:在校八、九年级学生。
2. 开展时间:考虑到住读学生, 建议家庭物理实验活动在周末时间开展。
3. 激发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的主动性。
初中学生的特点是实践经验少, 好奇心强, 对什么事情都有感到新鲜、要求得到解答。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直观教具、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总结、归纳得出知识, 通过这些来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爱好和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的欲望。
4. 实验的选择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第一、内容必须有意义, 通过实验能观察到什么现象或解决哪些问题。第二、实验方法应比较简单。第三、实验过程必须安全、费时不多。如教材每一章后面都附有一些小实验。比如在学生“物体浮在液面的条件”后可安排家庭实验《鸡蛋的浮沉》, 加深对“浮沉条件”的理解。又在学习“沸腾”后可安排一个《纸盒烧水》的家庭实验。
5. 要求学生以严厉认真的科学态度进行家庭实验。
每一个家庭物理实验都要求学生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和归纳, 写出简便的实验报告和体会。在实验中要明确观察的目的, 要注重发观引起变化的原因和条件, 要如实记录到现象, 通过分析能得到什么结论。如在“巧找重心”这个实验中教师可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 怎样找出外形不规则的物体的重心? (2) 根据哪些知识通过什么实验来探险究这个问题?要求学生实验后对上面的两个问题进行解答和写出简单的实验小结。
6. 具体实施:
(1) 由物理老师率领各自所带班级进行实验活动。 (2) 建议根据教学进度, 布置家庭物理实验, 一次1-2个, 必须有计划性和目的性。 (3) 定期检查学生完成家庭物理的情况。检查可分为两方面:一是检查学生完成的实验报告;一是检查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建议实验活动后的星期一, 可适当安排时间来检验完成情况, 对完成得好的进行表扬和奖励, 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探讨解决。
关键词:教学;操练;内涵;实验
长期以来,中学物理教学形成了“基础知识教学+题型教学=物理教学”的教学模式。“基础知识教学”多采用“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反复讲授,学生看不到物理内涵,缺乏物理思维,学生分析物理问题时,物理知识便无法迁移。“题型教学”让学生跳入了“题海”,教师总结出不同的题型,面面俱到地讲解,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对各种题型反复操练,对物理问题缺乏深入思考,抓不住物理实质。反省过来,面向未来,物理教师要把教学观念的转变落实到教学观念的转变上来,物理教学只有充分突出物理内涵才能让学生迁移,让学生走进创造时空。
一、概念教学挖掘物理内涵
教师在概念教学中一定要挖掘物理内涵,如,通过物理实验、具体事例、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物理方法等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物理概念,杜绝死记硬背的现象。如,比值法是定义物理量、建立物理学概念的重要方法。离开了比值法,学生是不可能建立加速度、电阻、电容、电场强度等物理概念的。如果教师只是向学生介绍数量关系,而不着力渗透教学方法,学生就很难理解概念,更谈不上灵活应用概念了。
二、规律教学落实物理实验
理解物理规律应以实验为基础,考虑物理问题应该把实验事实放在首位。然而,许多学生对实验的认识是肤浅的。他们将物理规律的条文和实验器材、实验现象等背得滚瓜烂熟,而不去理会物理规律和物理实验间的联系,看不到物理实质。因此,所学物理知识无法进行迁移。实验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实验器材,控制实验条件进行试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从而透过现象看本质。
三、习题教学突出物理实质
“题海战术”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物理教学对学生能力水平的提高,一定程度上背离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讲题和学生练习的目的应该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形成物理思想和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因此,物理教学必须回归物理教材,抛弃“题型教学”,突出物理内涵,用物理教材整合物理习题。
物理教学如何突出物理内涵,我只是谈了一些粗浅的看法,但却是当前高中物理教学中值得深入探索的问题,物理教学只有突出物理内涵,才能让学生所学的知识有效迁移,让学生走进创造时空。
一、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初中学生兴趣通常停留在直觉兴趣和操作兴趣的水平上,他们容易被客观的事物的新奇性所吸引,所以可以通过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日常生活中的高压锅的使用和冰箱、空调的原理,通过讲述这些有趣的家用电器的原理,引出家用电器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激发学生在家里观察的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从小帮助家人干家务的习惯,当然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实物讲授,效果更好,还有生活常见的自然现象,通过引导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注意观察自然的特点,通过类似新颖、奇特的物理现象,吸引学生注意,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操作兴趣,为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二、注重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物理是一门注重实验的课程,但在以往的教材中为了使科学探究能够进行下去,教师都需要介绍实验方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这个环节学生较少有锻炼机会,所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是成为首要任务,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的发展不是要记住有关探索的知识就能解决的,必须在探究实践中不断积累才行。因此,教师首先让学生经历一些简单的探究活动,学生的能力的逐步提高,慢慢加大探究的难度,使探索活动的水平循序渐近,当然探究活动是按教材内容决定的,这就造成了探索活动和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困难,例如,探究海波和蜂蜡熔化和凝固的条件时,每个班能发现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的特点不到五分之一,当然这不能只是教师或学生的问题,问题在于物理的第一个实验学生还不是完全明白实验探索要做什么,重点在那里,怎么做,所以可以先安排一个小的探究实验让学生学会使用温度计、学会画、时间、温度图像,执教的教师也可在教学实践时给予调整。因为学生对探究难度的感觉不仅与探究内容这一个因素有关,同时还和探究过程中学生的自主程度有关,探究过程中学生自主解决的环节越多,教师指导越少或指导得越原则,也会导致探究难度越大,因此,教师必须注意分析教材中各个科学探究活动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把握好对学生探究的指导尺度,调节学生循序渐进的节奏。
三、注重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物理,关心科技发展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物理现象入手,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同时物理知识为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推动社会进步起着重要作用,另外在教学中尽可能的讲述列举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例如第四种物质的状态,还有纳米材料,绿色能源记铝合金等,通过发展现物理学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相关科技发展的美好前景,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和终身探究兴趣。
四、应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增加课外联系实际的小探究,小制作的引导教学,引导学生学会查找资料。
教材中有大量现代科学发展的技术比例如以人造卫星到宇宙飞船,从深海潜艇到磁浮列车等等现代科技的成果,这些内容光依靠课本,挂图的讲述,不但不够形象,而且学生因为看不到没有兴趣,如果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形象的将这些内容表达出来,学生看到后会更有兴趣、形象、生动,另外每隔一段时间多布置一些物理小探究和小制作引导学生去查找资料,适当增加一些实践活动,包括社会调查访问,小制作、小实验等,作业中也适当增加了上网查询资料和数据等,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性又丰富了教学手段。
化学动力学基础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理论发展的动态,两种速率理论的具体的内容,基本思路及其成功和不足之处。
上一章介绍了化学动力学的基本概念,简单级数反应的动力学规律和等征,复杂反应的动力学规律,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链反应等,同时还介绍了反应机理的一般确定的方法,在这一章中,主要介绍各种反应的速率理论。
重点与难点: 反应速率理论的基本假定和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结论:阈能,势能面,反应坐标,能垒高度,以及阈能,能垒高度等与活化能的关系等。
§12.1 碰撞理论
碰撞理论的基本假定
碰撞理论认为:(1)发生反应的首要条件是碰撞,可以把这种碰撞看成是两个硬球的碰撞;(2)只有碰撞时相互作用能超过某一临界值时才能发生反应,化学反应的速率就是有效碰撞的次数。
双分子的互碰频率
设:要发生碰撞的两个分子是球体,单位体积内A分子的数目为NA,B分子数为NB,分子的直径为dD和dB,则碰撞时两个分子可以接触的最小距离为dABdAdB/2。
当A、B两个分子在空间以速度vA,vB运动时,为了研究两个分了的碰撞,通过坐标变换,可以把两个分子的各自的运动变换为两个分子重心的运动(质量为MmAmB)和 质量为(m1m2)/m1m2的假想粒子以相对速度vr的相对运动。此时两个分子的运动的能量可以表示为:
11112222Em1v1m2v2(m1m2)vMvr2222
式中vM为分子的质心的运动速度。由于分子的质心的运动和分子碰撞无关,可以不予考虑。而两个分子的平均相对运动速度为
vr 碰撞频率为
8RT
由此可以得到A,B分子的,相同分子之间的碰撞频率为
2ZAAdA2ZABdAB8RTNANB8RT22NA2dA A、B两个分子相互碰撞过程的微观模型
几个基本概念:
碰撞参数:通过A,B两分子的质心,而与相对速率平行的两条直线的距离
RT2NAMA
b称为碰撞参数。
碰撞参数描述了两个分子可以接近的程度,两个分子要发生碰撞的条件
dAdBdAB2
0≤ b ≤
2碰撞截面: CdAB,凡是两个分子落在碰撞截面内才能发生碰撞。
1ur2碰撞时两个分子相互作用能:分子的相互移动能2在碰撞时两个分子的质心连线的分量是两个分子的相互作用能。
在反应过程中,只有超ε δ过某一规定值ε
c时,碰撞才是有效的,εc称为反应的阈能或临界能(对不同的反应,ε,故发生反应的条件为 c不同)
12vrcosc εr‘≥εc
22ur2dABb2cos()d2dABAB因为22br12dAB
b2或ε‘(1-r(dAB2)≥εc
从上式可以看出,要满足碰撞时的相互作用能不小于εc,对相对移动能和碰撞参数都有限限制的条件。对某一εr,要使上式满足的碰撞参数为br,则有
br(1r2)cdAB br2dAB2(1c)r 或
当ευ 一定时,凡是b ≤ br 的所有碰撞都是有效的。据此,定义反应截面
rbr2dAB2(1c)r
对一定的反应来说,ε变,所以σδ是ε
δ
υ一定,br随ε
δ
而的函数,(也是ur的函数)可
以用左图表示反应截面与相对动能的关系。
微观反应与宏观反应之间的关系(有效碰撞分数的求算)
如果研究一个分子和其它为数众多的分子的相对速度,会有无数个相对速度,并呈现一定的分布,这种分布也可以用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公式表示,即
dN(ur)322u4N()urexp(r)dur2kT2kT
将εδ=(1/2)μur2代入上式,可以得到相对动能的分布公式
1dN(r)213212()exp()NdkT kT上式的意义是,在单位体积中的N个分子中,一个分子和其它N1N个分子的相对速率在ururdur(或相对移动能在rrdr)之间的机率。
在该速率间隔中(或能量间隔中)和其它粒子的碰撞的次数
213212kT2NdABur()redrkT
在上述碰撞中,满足εr≥εr,又在反应截面内的碰撞次数为
rr213212kT2NdAB(1)ur()redrkTrc
上式是一个分子的有效碰撞频率,如果是N个分子的有效碰撞,则有
2rZAA1N2rNdAA2r213212kT(1)ur()redrckT
rc/kT2RT2N2dAeMA
c/kTeEc/kT所以,有效碰撞的分数为
qe1/2
c/kT可以证明,两种不同分子的有效碰撞在总的碰撞中占的分数亦为e 所以反应的速率
dNA2ZAA(ZAB)dt
(一次碰撞消耗2个分子)
22RTEc/RT4NAdAMeA
两边除以L,使NA成为CA
dCA22RTEc/RT4LCAdAedtMA
dCA2kTCAdt和二级反应的速率公式相比
2RTk4LdAMA反应阈能与实验活化能和的关系
EaRT2Ec/RTe
dlnk(T)dT根椐实验的活化能定义
将上边得到的反应速率常数代入,可以得到
E11EaRT2c2EcRT22TRT
1EcRT2对于一般的反应,则可以认为EaEc,但两者的含义是不同的,Ec才是与温度无关的常数。若用代替,则上式可改写成
28kTEa/RTkTLdABe
或以求出阿仑尼乌斯公式指前因子所代表的实际意义是
28kTALdAB
概率因子
§11.2 过渡状态理论
过渡状态理论又称活化络合物理论,是在量子力学及统计力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理论有形成过程中又引入了一些模型假设。
在由反应物到产物的转化过程中,要经过(由两个反应物分子构成的体系的)势能较高的过渡状态,形成不稳定的活化络合物,它可以和反应物达成平衡,而活化络合物分解转化为产物的速率就是该反应的速率。
势能面
(1)原子之间的势能
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来自于不同的原子和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用势能来表示,对双原子分子来说,它是原子之间的势能的函数。
EpEpR
原则上,可以由量子力学的计算得到,但计算过程颇难。另一种方法是采用经验公式的进行计算,莫尔斯(Morse)公式就是对双原子的经验公式
EprDeexp2arr02exparr0)]
0
E(r)与r的关系可以用下图来定性的表示
在图中,De为阱深,r0为两原子的平衡核间距,r>r0,两核之间有吸引力,r<r0时,两核之间有斥力,这样两个原子如同一个振子在平衡位
置振动,这种振动是量子化的,振子的能量为
1Ev(v)h2
式中v是振动量子数(v =1,2,…v),ν是系统的振动特征频率,当v =0时,11h22Ev = E0 =hν,E0称为零点振动能,而De和E0的差值为D0 =De-(E0),v = 0的状态为基态,(完美晶体在OK时,各原子均处于振动基态,具有零点振1hE02动能)。
当光照或分子之间运动发生碰撞时,振动状态会从较低的状态跃迁到较高的状态。
D0的数值可以从光谱的数据中获得
当然,这样的势能和r的关系仅是分子中电子处于基态的情况,当电子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势能的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1.分子间的势能与势能面
设:原子A和双原子B-C发生反应,当A靠近B-C时,由三个原子构成的体系的势能也会发生变化,要描述三个原子之间的距离,需要三个坐标(rAB, rBC, rAC),而描述三个坐标与势能的关系需要四维空间, 这是无法用平面图型来表示的, 为了说明过渡状态的基本思路, 可以设想三个原子在同一条直线上, 这样, 只需要两个原子间距的标, 同时可以在平面图上表示。
按照该理论的基本假设,在反应进行的过程中
AB+ CABCC
A + B
A靠近B-C时, B-C之间的化学键松驰, 同时三个原子构成的反应体系的势能会发生变化, 形成过渡的活化络合物, 最后活化络物分解, 生成产物分子, 在这个过程中, 体系的势能是核间距和的函数, 这种函数关系可以用下图定性的进行说明.1.立体图的说明 2.平面图的说明
1.反应坐标
反应体系(三个原子)从反应物转化到产物所经过的能量要求最低的途径.2.E0与Eb的关系及定义
Eb是活化络合物的最低势能与反应物的最低势能之间的差值。
E0是活化络合物的零点能与反应物的零点能之间的差值。
由过渡状态理论计算反应速率
按照基本假定: 反应物和活化络合物可以达成化学平衡, 并且活化络合物一旦生成, 它将一无反顾地转化为产物, 而转化为产物的速率就是该反应的速率。同时假定:导致生成产物那种不对称的振动很弱,一次振动就可以使活化络合物分解而生成产物。
d[A--B-]r(分解)[ABC]dt
C][AB由于反应物和活化络合物可以达成平衡。
A + B
[AC]BKc=
[A][BC]
=K[A][BC][ABC]c d[ABC](分)代入上式 [A][BC]K=νcr= dt和二级反应的速率公式相比较, k = νKc#,所以只要知道KC#, 便可以求出速率常数。有两种方法可以求出Kc# 1. 速率常数的统计力学处理
由统计力学的知识,可以求出反应的速率常数为
kBTf3tfrfvABvE0kexp()333NA633NB63h/2(ftfrfvkBT)(ftfrfv)3[3N3N7]式中活化络合物的振动自由度为3(NB+NB)-7, 是因为一个引起活化络合物分解的那个振动自由度已经分离出去了。
原则上只要知道分子的质量,转动惯量,振动频率等微观物理数据,就可以由此式求出反应的速率常数。所以这个理论也称为绝对反应速率理论。
2. 过渡状态理论的热力学方法处理
过渡状态理论的热力学处理就是用反应物转变为活化络合物过程中的热力rGmrHmTrSm学函数的变化值来计算Kc,并进一步计算速率常数值k。(对于n 分子的反应)
kBT1nrSmrHmk(c)exp()exp()hRRT
对于气相的反应,也可以用压力表示浓度,则有
kBTp1nrSm(p)rHm(p)k()exp[]exp[]hRTRRT
Ec,Eb,E0,Δ≠r Hm⊙,Δr≠Sm⊙,Ea和指前因子之间的关系
(1)几个与能量有关的物理量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Ec是发生有效碰撞时,分子的相互移动能在碰撞时的质心连线上分量的阈值
Ea = Ec + RT E0是活化络合物的零点能与反应物的零点能的差值,Eb是反应物形成活化络物时所必须翻越的能垒的高度。
11EaEb[h0h0(反应物)]L22
E0与实验活化能的关系为Ea = E0 + mRT(m包括了普适常数及配分函数中所有与T有关的因子,对一定的反应体系,有定值。
对于理想气体的反应,Ea≈Δ当温度不太高时,Ea≈Δ
r
≠
≠
r
Hm+ nRT(n为气态反应物的系数之和)
⊙
Hm⊙
两种速率理论的比较
分子碰撞理论把分子看作是没有结构的球体,分子之间的反应看作是硬球之间作用能大于某一特定的阈能的有效碰撞,对很简单的反应可以计算出反应的速率常数。但由于模型的粗糙,对稍微复杂的反应的计算也不能和实验相符,为了迎合实验数据,提出了几率因子,但它又不能由碰撞理论本身得到。另外,该理论本身也不能解决反应阈能的计算问题。但分子碰撞理论必定给人们描绘了反应过程中分子相互作用的清晰图象,成为反应速率理论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1、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2、在课程结构上重视基础,体现课程的选择性。
3、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4、在课程评价上强调更新观念,促进学生发展,通过培训我们更加明确了新课程目标学习终身发展必备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这些知识与技能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关注科学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发展好奇心与求知欲。
发展科学探索兴趣,有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社会责任感,新课程具体目标由过去的单一注重知识目标变为三维目标并重,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重,通过培训我们更加明确了新课程的结构,即模块化、系列化,必修和选修相结合,体现了课程的选择性,其中共同必修模块让学生初步了解物理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
一、把握教学内容主线,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1.以教材为主要依据,把握知识点主线展开教学。原子物理首先以原子结构入手,遵循以下五条主线展开教学:
(1)从单电子结构过渡到多电子结构主线;
(2)处理简单原子到复杂原子的原子状态主线;
(3)以最外层价电子开始逐步深入到原子内部原子核部分主线;
(4)从无磁场到有磁场主线;
(5)从轨道运动到轨道运动与电子运动相互作用主线。
教学时掌握好主线,沿着主线展开教学,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让学生了解教学内容主线便于学生掌握知识,期末复习有规律可循。
2. 教材是我国绝大部分高校选用的褚圣麟的《原子物理学》。针对学生具体特点增删内容:
(1)由于在大四还要开设量子力学课程,因此可以对量子力学部分降低要求;
(2)适当加入前沿内容介绍,了解科学前沿。
褚圣麟的《原子物理学》教材关于电子跃迁的选择定则推出较为含糊简单,这部分加入最新文献研究结果,有利于教学,也有利于学生理解,更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研究精神。
3.结合物理学史实例展开教学,增加教学趣味性。
由于原子物理是近代发展起来的学科,与前沿学科紧密联系,几乎所有原子规律的发现都是物理学发展史的大事件,把枯燥的规律和物理事件结合,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二、建立物理模型,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
原子物理是介绍物质内部结构的学科,抽象难理解,建立适当物理模型,通过与物理实验结合分析物理模型得出正确结论,采用直观教学法与启发归纳的方法对于原子核式结构建立部分教学效果明显。
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将问题教学法、案例法、表解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采用问题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或好奇心,增强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案例教学法通过举例子、例子对比,即运用丰富生动的实验案例讲解理论于技能知识,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1.采用高水平的多媒体教学影片。
在元素周期律讲解时采用与之相关的宇宙与人科教片,探讨元素形成规律,影片生动,解说明晰,使得教学变得直观、生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2.电子教案与多媒体课件。
理论讲授时,大多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在课件中,通过视频录像、动画等导入学习内容,通过动画理解教学难点、重点,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3.互联网的使用。
大量使用互联网,课上布置给学生课题,开展网上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查找最新资料,通过网络上的专业网站和专业论坛等与专业人士交流信息,了解该学科最新前沿。
四、探索本课程合理的考核内容和方法
以前都是期末一次考试,期末学生突击学习,不利于能力的培养。因此制定了分阶段考试,在教学的不同阶段安排考试,做到学习过程中分阶段分目标考试,具体分为平时、阶段、期末三个阶段。分阶段考核,把考核一直贯串到整个教学中,时刻督促学生学习,并且教师可以时刻关注学生,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且可以随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找出学生不足,这就弥补了以前期末一次考核的不足,提高了教学效果。
根据三个阶段考核,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由于原子物理学是理科,因此课下作业是巩固课上学习内容的必要手段,把平时的作业计入总评成绩,学生会更认真对待,杜绝了抄袭现象。对于学生的作业尽量选择典型题,适当加入与例题作业题类似并且与实际联系紧密的课外题,提高了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更增强了学生的专业意识。
在阶段考核中加入小组讲述环节,这个环节除了注重学生讲述的内容是否正确以外,还包括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为这些师范类学生将来走上讲台打下良好基础,也为以后就业做准备,真正做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能力。
关键词:教育改革;思维能力培养;渐进性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05-02
新课程改革在我省已实施多年,新课程的理念已被广泛熟知,逐步被一线教师认同并渗透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现就这几年来的教学谈谈个人在新课程认识上的一些体会。几年来高考几经变革,力度最大的是从“3+3”到“3+x”的高考制度的转变,当初引起不小的波动,有关各界迅速做出反应,有的学校甚至成立了综合科组,选出所谓全能型老师作为理综组组长,研究理综试题的特点,有的出版社有针对性的出版了与复习用书配套的理科综合辅导用书等。与此相比,这次课程改革虽然动作很大,但相对来说没引起恐慌,大家应对时都较为谨慎,都充分认识到任何能力要求都离不开知识的载体,课程专家们也明确指出,课程改革并不是不要高考,而是要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在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全面提升学生的各种能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都要通过教师的实践得以实现,因此如何能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转变观念,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是摆在我们一线物理老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新课程理念虽然不断地渗透到高考试卷中,但高考试题评价及分析时,常有“源于教材..........”的字眼,意即经课本中例题、练习、阅读材料、小字注释等材料中改造来的,因此老师们在教学时,把教科书看作是圣经,教学时包括在总复习过程中,教材中每一个知识点都要讲透,唯恐遗漏教材中的知识点,从而出现知识的盲点。课程改革后现行的教材有多种版本,各种版本的教材内容各有差异,如果像处理老教材的模式,势必造成教学内容比天还高,课时紧,甚至常听到很多老师说“不会教”的现象。那么我们要如何处理教材?首先要熟悉课程标准,把握每一节教学内容的“知识与技能”的要求,什么内容要讲,什么内容不讲,什么内容学生通过自己阅读就可以掌握,在此基础上把教材当作教学资源,从三维目标角度围绕知识内容整合教学资源进行教学。
因此如何在新教材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进一步创造,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新的课程理念,这是实施新课程需要解决的最大问题。
二、重视科学探究
任何一门自然科学的形成都有各自的科学思想及方法,物理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蕴含着丰富的学科思想及思维方法。新教材内容把学科思想及思维方法教育变得不再隐含,提出“过程与方法”这一教学目标,突出了实验与探究。教学中重视科学探究是新课程理念的重要体现,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过程,体会科学的方法。传统的教学中,概念、规律往往是教师直接给出教材中既定结论,模式化地给出表达式,接着通过典型例题加以巩固,这样的教学往往学生对概念、规律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过后要通过大量的题目才能逐步理解。例如:《电磁感应》中磁通量Φ的概念教学,如果从概念磁感应强度B到直接给出磁通量Φ概念,就概念而概念,学生就不能正确理解磁通量Φ的物理意义。某节公开课中,教师先用实验探究了产生感应电流的几种具體的做法后,指出如何简要地归纳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然后讨论实验中产生感应电流几种方法中的共性,使学生了解到磁通量Φ的形成是规律的需要,从而使学生受到科学思想的教育。科学探究要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但不能搞形式主义落入误区。不是任何一个科学探究都要经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这些要素,也不是科学探究都要实验,有的概念、规律的得出没必要再实验,有的规律探究不是高中生能力所能达到的。因此如何应地制宜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探究,重视过程与方法的教育是值得认真思考的。
三、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新课程另一理念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就要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与物理的紧密联系,让生活走向物理,从而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学习物理知识了解自然科学的和谐、对称的美,养成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强化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当然要实现三维目标,我们首先要认识到形式不能等同于新课程理念,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从三维目标角度进行教学资源整合,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其中物理科重要的思维方法:观察、实验方法、理想化方法、等效方法、假设方法、模型方法、数学方法、微元方法、类比方法、归纳演绎方法、科学想象与直觉方法等教学中要有意识的重视。
四、新课程实施的困惑
(一)实验课如何设计才能体现出探究性
新课程理念重视实验探究,虽然这一理念能得到共识,但《标准》没有指明实验方法,各种版本的教科书的实验设计也不同,因而在实施过程中,不知如何处理实验,有的认为探究实验就是完全让学生自己做实验,让学生参与实验过程而不在乎得到什么结果,有点类似研究性学习重过程轻结论,也有的仍按老套路,以前分组实验有的就按分组实验的内容做,没有的就不做等。因而探究实验教学很大程度上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课程标准的要求较宽泛
新教材版本很多,教材的案例、素材都不同,课程标准要求又较宽泛,因而教学中无法把握深广度,造成下不封底,上不封顶的局面。
(三)新课程教学与高考
新课程教学重视过程与方法,既注重学习基础知识与技能,又重视了基本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的培养,那么教学中如何应对“变”与“不变”,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如何取得高考的好成绩?这是我们共同关心的课题。
【物理课程论文】推荐阅读:
物理课程介绍09-18
物理课程改革02-09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09-07
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12-23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探究论文12-04
物理实验课程工作总结10-15
物理新课程新理念培训10-25
高考物理新课程改革03-20
工科院校物理实验课程物理学史的引入09-21
初三物理课程教学工作计划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