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追溯管理(精选8篇)
为了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相关食品法规等,加强食品企业内部的追溯监管,保证食品原材料来源安全,明确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员工的责任,有效减少食品生产事故,特制定本管理制度。2 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食品生产、销售、使用、服务质量的全过程记录追溯管理;原辅材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质量合格证明文件索证有效性及查验或验收记录追溯管理;以及生产场所卫生状况记录追溯管理。相关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按其规定执行。3 职责
食品安全追溯管理工作职责如下:
3.1 市场部负责原辅材料供方评价及购销计划中所涉及的产品标识与追溯管理方面工作; 3.2 质检部负责原辅材料查验和产品质量检验所涉及的产品标识与追溯的归口管理,同时,会合其他部门做好产品质量安全召回工作;
3.3 生产部门负责对物资进货与贮存所涉及的产品标识与追溯管理方面工作;
3.4 生产、包装、保管人员各自负责生产过程中涉及的产品标识与追溯管理方面的具体工作; 3.5 其它工作职责按相关制度中界定的职责履行。4 标识定义 4.1 标识
标识是用于识别产品及其质量、数量、特征、特性和使用方法所做的各种表示的统称。产品标识可以用文字、符号、数字、图案以及其它说明物等表示。4.2 标识划分
企业的产品标识,通常分为原材料标识、生产过程中的标识、成品标识、标识管理、标识追溯。4.2.1 原材料包括生产食品所使用的主料、原辅材料、食品添加剂及其包装材料的标识。4.2.2 生产过程中的标识包括加工状态、检测(测量)状态的标识。4.2.3 成品标识。通常称销售包装标签的标注,其内容应符合GB 7718和GB 28050的规定。
4.3 状态的标识
不同状态的产品应作不同的标识,以便于识别。
4.3.1 测量状态的产品标识分为:待检验、已检验(包含:合格、不合格、待判定); 4.3.2 不合格产品的判定,按产品标准中相关规定执行; 标识标注程序 5.1 标识的内容
5.1.1 产品属性:品名(原辅材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规格型号、编号、生产日期、保质期、数量、出库保管员等;
5.1.2 检验和测试状态:待验、合格、不合格等,检验测试人员、检验测试日期、批次等; 5.2标识的方式
通常采用挂牌、贴签、分区域摆放等方式,并配以表格登记。5.3 采购品的标识 5.3.1 查验
外购产品(原辅材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食品)等到货后,按本公司验货制度相关规定进行,并按本制度的规定进行标识及登记记录; 5.3.2 验货检验和试验
外购产品(原辅材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食品)经验货后需对其质量检验检测的,按本公司验货制度相关规定,并按执行标准要求和方法实施;验货后检验合格的入库存放在指定区域,并作标识,内容包括:批次号、物料编号、物料名称、入库数量、入库日期、生产厂家等。
不合格品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执行,做好退货或者交换良品的工作准备,必要时进行“不合格”标识,分区域存放、处理; 5.3.3 索票索证
外购产品(原辅材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食品),应由负责查验人员按相关规定索取相应的票据和证照材料,并与其产品的一致性和票证的真实性进行核对; 5.3.4 保管要求
仓库保管人员负责对查验、检验检测合格的产品及票证接管工作,产品分类入库存放,票证妥善保管,并建立标识登记、标志。5.4 生产过程中的标识
5.4.1 生产过程半成品标识。按《生产作业指导书》和《产品检验规程》要求,对生产人员代号标识及相关生产质量控制表格的填写;生产中相关配件上均表明生产人员编号(用黑色记号笔写在相应位置),严格遵守生产规程要求,如果下道工序人员发现产品没有编号及时返回。5.4.2 产品生产时填写的相关表格必要时输入电脑,做成产品出厂原始记录,便于查询。5.4.3 各个工序的检验和测试状态及加工状态,可通过放置于不同区域反映出来,必要时配合进行产品标识。对于经检验为返工/返修的产品,直接返回上道工序,或放入返工/返修区表明情况。对于经检验为不合格的废品,放置于不合格区。
5.4.4 生产完工的产品送至测试区,测试后须返工的产品放入指定区域写明情况,返工之后的产品,重新检验。
5.4.5 当计量检测设备失准导致不合格品流入下道工序或流出厂时,发现部门必须立即通知生产部相关人员,转回上道工序或按发货批次进行追回、检验和返工/返修。
5.4.6 生产部门生产过程中,各种标识资料必须随产品一起交接,确保追溯时的准确性。5.5 成品标识
5.5.1 成品的标识。规格型号、编号、加工日期、数量等;
5.5.2 最终检验、测试不合格的成品,应放置于有不合格标识的区域;
5.5.3 包装人员在装箱以后在箱外进行标识(含顾客名、品名、规格、数量等)。顾客有特殊要求的,应按订货合同或订单上的约定执行;
5.5.4 产品出厂时封装好相关资料,并将产品出厂时间填写到原始记录表中; 5.5.5 产品出厂标识
食品出厂标签标志应符合GB 7718-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28050-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及其相关标准要求。通常标注的内容:食品名称、配料表、净含量和规格、生产者和经销者的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贮存条件、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产品标准代号及其他需要标示的内容。5.6 标识的保护
5.6.1 产品标识应清晰牢固,应保证具有可追溯性;
5.6.2 产品未出厂前,必须做好标识保护工作,保证标识整洁、醒目、完好,防止误用产品或不合格品流入下道工序,严禁涂抹、撒毁;
5.6.3 无状态标识的产品不得使用、转序或出厂;发现标识不清或无状态标识的产品,应及时报告标识责任部门,产品暂停流转,直到重新正确标识后方能流转。6 产品的可追溯 6.1 可追溯的标识区分
可追溯的标识通常分为三种类型:
6.1.1 原材料的标识统一称为“原材料批号”; 6.1.2 过程加工的标识统一称为“生产批号”; 6.1.3 成品标识统一称为“出厂批次号”。6.2 追溯性要求
产品应具有可追溯性,应覆盖到生产加工的全过程。即:查询到产品名称、型号/规格、客户名称、生产日期以及各工序的相关作业人员和工序质量、检验记录、入库有关记录等信息。6.3 产品追溯程序启动、实施
6.3.1 当顾客要求或本公司出现产品质量问题需要追溯时,自追溯通知下达后,由技术、生产、销售部门负责人共同负责,各部门的相关人员参与追溯查阅产品标识的各种登记记录工作,各相关部门予以配合;
6.3.2 当监管需要或用户反映产品有重大质量嫌疑时,由负责技术工作经理适时组织相关人员实施追溯,各相关部门予以配合,严密组织查阅产品标识登记,按要求适时书面上报或通报产品追溯进度或结果;
6.3.3 产品追溯程序启动、实施记录。凡启动产品追溯程序的,各部门应做好登记记录并按相关管理制度中的规定,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由负责技术工作经理组织有关部门人员查找、分析问题产生原因,研究解决的方法并通报各相关部门,杜绝问题再发生。6.4 处理产品的追溯
6.4.1 食品的处理产品严格按相关法律法规及相关标准的规定处理,并按相关制度规定做好登记记录,必要制作视频资料留存备查。
产品质量控制, 即使达到6个西格玛的水平, 缺陷率仍为百万分之三点四, 即100万个产品中, 有3.4个产品的缺陷超过控制标准。我曾在一家世界著名的食品企业做质量总监, 每天生产的巧克力, 如果按照单个包装计算, 至少超过四五十万。达到6个西格玛水平时, 每天都会有缺陷产品发生。但要是按照6个西格玛的质量水平控制食品, 那企业离关门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6个西格玛是一种管理文化, 而非质量管理技术。如果仅仅从技术角度看, 它比较适于电子产品, 而不适于食品生产。食品质量特性中的生物指标, 是电子产品中没有的。对于食品安全性检测, 由于被检测的产品不能继续销售, 只能采用抽样原则, 而非像电子产品那样, 做到10 0%检测后, 还能销售。
食品不能做到零缺陷, 安全性检测又只能采用抽样原则, 对市场上存在安全性缺陷的食品, 只能采取召回的管理办法被动应对。
食品召回的特殊性
汽车召回制度已被大家所熟知, 汽车由于存在安全性隐患, 制造企业就必须召回问题 (往往是潜在问题) 汽车, 经过维修或更换零件, 汽车可以继续使用。但食品召回与汽车召回有极大不同, 一旦召回就不能继续销售, 往往要做销毁处理。
近几年国内发生过多次重大食品安全事件, 如皮鞋胶囊、塑化剂、瘦肉精等, 都出现了产品召回处理。细心人可以发现, 产品召回只涉及被检测出发现问题的批次, 而非有隐性安全性问题的产品, 这不符合产品召回的原则。就如同汽车不能只召回发现有安全性问题的汽车, 而是要召回可能有安全性问题的汽车。
我认为如果真的召回有隐性安全性问题的产品, 那些被报告有问题的企业离关门就不远了。比如皮鞋胶囊是原料问题, 与是否指标超出标准没有关系。塑化剂是生产设施问题, 也与产品指标是否超出标准没有关系。
食品可追溯管理与产品召回的关系
导致不安全食品的因素非常多, 可以简单分为, 人、机、料、法、环。
人:由于操作不符合标准, 或人为故意 (破坏、投毒等) ;
机:机器、机械、仪器等失灵;
料:不安全原料被使用到产品中;
法:方法规定、流程设计等, 存在潜在不安全因素;
环:环境存在污染源, 造成交叉污染等;
当产品被确定不安全或存在潜在风险时, 往往通过产品批号进行确认。而同一批号的产品, 人、机、料、法、环存在着差异性。如果不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全要素 (人机料法环) 追溯, 产品召回的成本巨大, 甚至能够导致企业倒闭的情况发生, 如三鹿。
可追溯管理的原则
在产品追溯管理中, 可以通过精度、广度、深度等3个维度进行衡量。产品追溯涉及到管理成本, 需要与召回成本进行平衡。
精度:是指追溯信息的时间精度, 如年、季、月、周、天、班、时、分、秒等;
广度:是指追溯所涉及的范围, 可以延伸到直接的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 也可以覆盖整个食品链;
深度:是指产品的细度, 是以包装单位进行信息确认, 如托盘、箱、盒、单个产品等。
根据生产工艺、产品特点、运输条件、销售方式及以往经验等, 确认精度、广度、深度的追溯原则。并不需要做到100%可追溯, 但要对潜在风险进行评估, 以防止因重大召回事件, 造成的财务风险。
食品可追溯管理的价值
作为合格的社会企业公民, 当发生不安全产品或存在潜在不安全产品可能时, 都应该本着“生命第一”的原则, 主动召回产品。而可追溯管理就能够让经营者以速度最快、成本最小的方式, 进行产品召回。另外, 可追溯管理的最大价值, 并不是为了应对召回, 而是日常质量管理。生产线有着大量的信息, 包括人员、产品、质量、设备等。如果管理者担心一线操作人员不能按照要求执行规范, 那么可追溯管理, 就能够通过信息的及时性、完整性、准确性进行评估, 及时发现问题。当数据积累到一定程度时, 可以对流程、程序进行验证和优化, 从而大大降低质量控制成本。
建立可追溯管理的注意事项
食品可追溯管理没有太高的技术要求, 就是将每个环节的控制信息进行严格的记录。因此, 产品流程简单、规模较小的企业完全可以通过手工方式, 建立可追溯系统。
随着IT技术的迅速发展, 通过电子化方式进行可追溯管理, 成为未来趋势, 与此相关的软件系统在市场上频频出现。但就如同当年ERP在企业实施过程中, 普遍存在水土不服, 甚至全军覆没的情况一样。如何进行电子化管理, 它只是管理工具而已, 而不是管理最重要的部分。管理的核心是人, 即意识、技巧与能力等。
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
负责上海市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工作的组织推进、综合协调;在整合有关食品和食用农产品信息追溯系统的基础上,建设全市统一的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台,并负责食品生产、餐饮服务环节信息追溯系统的建设与运行、维护;会同相关部门拟订具体实施方案、相关技术标准;对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环节和食用农产品流通环节的信息追溯,实施监督管理与行政执法。
上海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
负责食用农产品种植、养殖、初级加工环节信息追溯系统的建设与运行、维护;对食用农产品种植、养殖、初级加工环节和畜禽屠宰环节的信息追溯,实施监督管理与行政执法。
上海市商务主管部门
负责食品和食用农产品流通环节、畜禽屠宰环节信息追溯系统的建设与运行、维护;对食品和食用农产品流通环节的生产经营者履行信息追溯义务,进行指导、督促。
此外,《办法》对区(县)市场监管、农业、商务等部门,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的职责也进行了明确。同时,《办法》明确了市和区(县)人民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工作,将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工作所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并对相关部门开展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工作情况进行评议、考核。
如何建设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系统和平台
目前,上海市已有市农委建立的地产蔬菜、水果生产环节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市商务委建立的食用农产品流通安全信息追溯系统以及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建立的餐饮服务信息追溯系统等。部分有条件的生产经营企业也已自行建立了信息追溯系统,市场上有提供信息追溯服务的专业机构,部分行业协会也有建立行业信息追溯系统的意愿。
《办法》规定,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在整合有关食品和食用农产品信息追溯系统的基础上,已建设全市统一的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台(网址:www.shfda.org),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可免费使用该追溯平台。在整合现有信息追溯系统的基础上,建设统一的信息追溯平台,可以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该追溯平台已与相关部门建设的信息追溯系统进行对接,已使用上海市商务委、农委的追溯系统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仍可使用原系统。鼓励有条件的生产经营者、行业协会、第三方机构建立信息追溯系统,并与平台进行对接;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对接的技术标准,并提供指导与服务。因此,上海市新出台规章所构建的食品安全信息追溯体系是开放性的,生产经营者可以选择其认为最经济、便捷的方式履行信息追溯义务。
此外,考虑到目前上海市商务委推进的食用农产品流通安全信息追溯系统,要求生产经营者在上传信息的同时,利用“卡卡对接”等方式向下一个环节传递信息,实现物流与信息流的同步传递。目前,该做法已在上海市批发市场、标准化菜市场、大型连锁超市等流通环节广泛应用。为了巩固既有成果,并为信息传递预留空间,《办法》一方面要求批发经营企业、批发市场和标准化菜市场的经营管理者、连锁超市等已经纳入上海市食用农产品流通安全信息追溯系统的生产经营者利用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信息传递;另一方面,对其他需要实施信息传递的,由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具体方案,报上海市食安委批准后,向社会公布。
消费者可通过哪些方式查询追溯信息
实行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制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饮食安全,《办法》对消费者知情权的保护措施作出如下四项规定:
1.消费者有权通过信息追溯平台、专用查询设备等,查询追溯食品和食用农产品的来源信息;
2.追溯食品和食用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应当根据消费者的要求,向其提供追溯食品和食用农产品的来源信息;
3.鼓励生产经营者在生产经营场所或者企业网站上主动向消费者公示追溯食品与食用农产品的有关信息;
4.消费者可以对生产经营者违反信息追溯管理的行为进行投诉举报。
消费者、食品生产经营者或上海市行政部门需要查询食品安全追溯信息的,可通过上海市食品安全网的上海市食品安全追溯查询平台(http://foodtrace.safe517.com/traceWebPublic/)进行查询,也可通过标准化菜市场、超市等场所提供的专用查询设备进行查询。消费者可以通过取得追溯码、商品条形码、商品条形码+批次号进行查询。
如何确保追溯管理工作的落实
食品药品监管、市场监管、农业等行政监管部门应当采取的措施包括三项:一是将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纳入年度监督管理计划;二是通过定期核查、监督抽查等方式,加强对生产经营者履行食品安全信息追溯义务的监督检查;三是将有关情况纳入食品和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信用档案。
《办法》对四类违反食品和食用农产品安全信息追溯义务的生产经营者实施行政处罚:
1.未按照规定上传其名称、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姓名、地址、联系方式、生产经营许可等资质证明材料,或者在信息发生变动后未及时更新电子档案相关内容的,由食品药品监管、市场监管、农业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2 000元以上5 000元以下罚款;
2.未按照规定及时向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台上传相关信息的,由食品药品监管、市场监管、农业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2 000元以上5 000元以下罚款;
3.追溯食品和食用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故意上传虚假信息的,由食品药品监管、市场监管、农业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处以5 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甘肃省食品安全追溯管理办法(试行)》,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履行《甘肃省食品安全追溯管理办法(试行)》规定的职责,将电子追溯和传统追溯手段相结合,实现食品(含食用农产品、食品原辅料、食品添加剂、保健食品,下同)从农产品市场准入到食品生产经营各环节全链条可追溯监管。
第三条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食品批发主体(含食品总经销、总代理、食品进口商、配送中心和批零兼营等经营主体)、商场和超市、餐饮服务单位(含集体用餐配送单位、中央厨房及各类食堂)、食品市场开办方、冷库存贮经营企业、展销会举办方、柜台出租者、现场制售食品小作坊、小食杂店、小餐饮(以下统称“食品生产经营者”),是食品安全追溯的主体,承担索证索票和向电子追溯平台录入、维护所采集信息的责任和义务。
第四条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为公众提供食品安全信息查询服务,有条件的应当在其经营场所设立食品安全信息查询终端设备,为公众查询食品安全信息提供条件。公众通过查询终端,可对食品信息查询和参与监督。
第二章电子追溯平台建设
第五条甘肃省食品安全追溯信息平台(以下简称“电子追溯平台)由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统一规划、设计,与社会第三方共同开发。全省食品生产经营者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共同使用,构建完整追溯体系。
第六条 电子追溯平台采用先进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研发和建设,全省集中安装部署。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和食品生产经营者通过互联网登录甘肃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门户网站,进入电子追溯平台。
第七条 电子追溯平台由“外网”(包括食品生产加工电子管理系统、食品流通经营电子管理系统、餐饮服务电子管理系统和公众信息服务系统)和“内网”(包括综合执法监管系统、安全追溯指挥调度系统、基础支持系统和数据中心)组成。
第八条食品生产经营者登录“外网”系统,扫描、上传、录入索证索票和食品相关信息,建立进货和销货台账。通过信息备案,建立食品生产经营者电子档案,实现食品生产经营者“一户一档”的要求。
第九条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登录“内网”系统,在授权范围内实现对食品生产、流通、餐饮各个环节食品安全信息实施现场和网上监督管理,对问题食品实现“快速锁定,精准打击”,确保食品来源可溯、流向可追、问题可查、责任可究。
第三章食品生产经营者追溯责任和义务
第十条食品生产经营者是追溯平台的应用对象。通过对食品信息备案,构建全省统一的食品安全信息基础数据库。食品生产经营者通过应用电子追溯平台,其录入和上传的数据实行全省共享、集中管理。
食品信息备案,是指食品生产经营者将生产经营食品的品种、规格、生产日期、保质期、产地、生产(供货)商资质(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分销商资质(营业执照、食品流通许可证)、质检报告、清真食品的生产或经营许可、进口食品的报关单及出入境检验检疫证明等信息扫描、上传、录入到电子追溯平台的过程,是食品安全可追溯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食品信息一经备案,全省范围内经营该种类食品的经营者,可从电子追溯平台共享信息,不再索取纸质“五证”(生产者的营业执照、食品生产许可证,经营者的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和食品的检测报告),其备案信息实现“一家备案,全省共享”。
第十一条食品生产经营者承担食品信息的备案工作。食品信息备案工作实行“谁备案谁负责”的原则,食品生产经营者不得伪造信息,虚假备案,并对其备案信息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十二条食品生产企业、批发企业、大型商场超市、中型以上餐馆和单位食堂应具备互联网上网条件,配备电脑(或POS机)、打印机、扫描枪、数码相机等设备。要有专职或兼职的食品信息管理员,负责食品信息备案,建立进(销)货台账及不合格食品管理(下架、退货、召回、销毁、无害化处理);负责通过电子追溯平台对照查验供货商相关资质和质量检验报告的合法性,对信息不完整有错误,证照过期或与主体信息不一致、图片不完整、不清晰的,催促供货商及时更新备案资料;负责备案设备的正常运行、维护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向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报告。
第十三条食品生产经营者采购、使用、批发食用农产品,必须向供货商索取下列六项相关证明材料原件之一,并将证明材料原件扫描、上传至电子追溯平台。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出具的产地准出证明。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出具的检验合格证明。
(三)动物及其产品的检疫合格证明。
(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证书复印件和标示标志。
(五)进口食用农产品出入境检验检疫证明。
(六)村民委员会或农村专业合作社出具的自产自销证明和销售者身份证明。
对没有检验合格证明的食用农产品,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将食用农产品的抽检信息上传至电子追溯平台。
第十四条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应当使用电子追溯平台。要按食品安全电子追溯的要求,对原(辅)料和供货商、产品、分销商信息备案。
对原(辅)料的使用做好登记,建立原(辅)料使用台账。
对加工生产的产品,必须先按批次将食品的相关信息,通过条码、二维码或追溯卡(散装食品生产企业按产品品种采取“自编码”)等形式进行集成,并录入、扫描、上传到电子追溯平台,建立库存登记后,才可进行销售。
食品生产者应当建立销货台账,并向收货方出具“电子一票通”,做到货单同行、货单信息一致。乳制品生产企业全面应用“甘肃省乳制品企业溯源与监管系统”,并按生产批次录入上传质量检验报告,实现与甘肃省电子追溯平台互联互通。
第十五条食品批发主体全面推广使用电子追溯平台。安排专职信息管理人员,按照“先备案、再入库、后销售”的原则,对生产(供货)商、商品信息进行备案管理。
进货时,应当索取“电子一票通”,按月装订成册,建立电子进货台账;对外省不能提供“电子一票通”的生产(供货)商,应当索取生产(供货)商提供的“五证”原件,并将按不同主体分别建立生产(供货)商档案,同时扫描、上传到电子追溯平台,建立进货台账。
销货时,向收货方出具“电子一票通”,建立电子销货台账。
第十六条餐饮服务单位必须严格执行索证索票和进货查验制度,中型以上餐饮单位和学校食堂应全面建立电子进货台账,鼓励有条件的小型餐饮单位加快建立和运用电子追溯平台。
供货商登记。由专人负责索取所采购食品原(辅)料、预包装食品、食品添加剂供货商有效资质证明、产品合格证明或购货凭证原件,扫描、上传到电子追溯平台。
餐用具消毒和餐厨废弃物回收企业登记。索取、扫描、上传餐用具集中消毒企业、一次性餐用具消毒企业、餐厨废弃物和废弃油脂回收单位及个人的有效资质证明原件,录入相关信息。自行洗消的应如实录入操作及执行人的健康证明等相关信息。
建立进货台账。进货时,按照原料类别分别录入相关信息。有“电子一票通”的,按月将“电子一票通”装订成册,形成进货台账;不能提供“电子一票通”的,索取生产(供货)商提供的“五证”原件,扫描、上传到电子追溯平台。食用农产品按照本细则第十三条规定索取、上传相关证明材料,建立进货台账。将索取到的“五证”按不同主体分别建立生产(供货)商档案,以备查询。
建立添加剂使用台账。将添加剂的库存、使用数量,按照批次、品种类别建立使用台账,及时掌握添加剂使用情况。
第十七条大型商场和超市应当使用电子追溯平台,指定专门人员负责食品信息管理工作。
建立进销货台账。索取供货商出具的“电子一票通”,现场进货检查验收并核实网上相关信息,建立电子进货台账;“电子一票通”按月装订成册,以备监管部门检查。不能提供“电子一票通”的,不得进货。对已经统一使用POS进销存系统的单位,必须建立数据接口,每周将POS系统的商品信息库中可公开的食品信息(条形码、食品名称、规格、单位等)及销售情况导入电子追溯平台,实现食品可追溯管理。
要在经营场所显著位置安装电子追溯信息查询终端设备,为公众提供食品信息查询服务。
第十八条具备使用电子追溯平台条件的食品小商店、食品小作坊、小食杂店、小餐饮,要纳入电子追溯平台进行监管,不具备使用电子追溯平台条件的,应向供货商索取“电子一票通”,建立进货台账。
供货商不能提供“电子一票通”的,不得进货。
第十九条食品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方、食品经营柜台的出租者和展销会的举办方,督促入场销售者落实食品安全责任和义务,负责审查入场销售者的经营资格,并定期对入场销售者的索证索票情况进行检查;对入场销售食用农产品的经营者,不能提供检测报告的,要进行抽检,检测不合格的不得销售。
第二十条散装食品经营者采购散装食品须向供货商索取“电子一票通”。销售散装食品必须落实标签标牌公示制,如实标示食品名称、自编码、食品添加剂成分、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厂家、联系电话、合格证等信息。
第二十一条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真实全面记录食品生产、经营信息,记录应保存2年以上。食品生产者、批发者必须将索取的纸质资质证件、进销货台账、“电子一票通”保存2年以上。
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二十二条食品安全追溯由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监督,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具体实施。各级成立食品安全追溯管理领导小组,指定本机关负责信息工作的工作人员为系统管理员,负责食品安全的内设机构工作人员为督查员,各基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确定市场巡查员,具体负责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的管理工作。
第二十三条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加强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工作人员的培训和业务指导,组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开展本区域内食品安全追溯管理工作。
第二十四条 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应当严格落实监管巡查责任制,根据本地实际,采取日常巡查、电子巡查、网上巡查的方法,定期开展食品质量安全追溯检查工作。
第二十五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应按照网格化监管的要求,在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指导下,由市场巡查员对食品生产经营情况进行检查。检查以日常巡查、电子巡查为主,以网上巡查为辅,主要履行以下监管职责:
(一)对食品生产经营者经营活动的日常监督检查。实地检查生产经营和食品备案情况,对备案单位索证索票的书式资料分类建档进行指导,及时发现和依法处理相关问题。
(二)对食品生产经营情况实施电子巡查。对生产经营者的原(辅)料、成品、添加剂、经营食品工或“电子一票通”进行抽查,通过条码、二维码或追溯卡(散装食品的“自编码”)等形式进行追溯检查,督促食品生产经营者履行追溯责任和义务。
(三)对食品备案信息进行网上巡查工作。主要检查备案食品证照是否齐全有效,是否按要求上传、录入食品相关信息。对检查发现的问题,通过电子追溯平台及时提出“警示”,并依据法律法规相关规定予以处置。
(四)指导食品生产经营者备案设备的使用,遇到问题及时向上报告,提出合理化建议。
(五)对辖区食品生产经营者每月巡查1-2次。在备案系统建立初期,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巡查时间和频次。
(六)如实填写巡查记录表。详细记录巡查时间、对象、发现的问题及处理情况等相关信息,日常巡查应提交经巡查对象签字确认的纸质巡查记录,并录入到电子追溯平台,做到“谁巡查、谁录入,谁录入、谁负责”,建立日常巡查档案。
(七)发现未备案食品或进销货台账登记不全的,及时下达整改通知书。发现生产经营者存在违法问题的,依据《食品安全法》的相关规定处理。
第二十六条上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督查员对下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督查员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食品安全追溯工作进行督查和指导,以网上巡查为主,以日常巡查、电子巡查为辅,主要履行以下职责:
(一)对下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食品安全追溯工作实施“飞行检查”,飞行检查以实地检查和电子巡查为主要检查手段,及时发现和依法处理存在问题。
(二)对辖区内食品生产经营者进行网上监督抽查。重点查看生产经营者是否按要求使用电子追溯平台,录入、上传的信息是否完整无误,条形码、食品名称、类型、生产商名称、规格、批次等是否符合要求,对信息不完整有错误,证照过期或与主体信息不一致,图片不完整、不清晰等情况,通过电子追溯平台及时提出“警示”,并通知所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巡查员予以处理。开展网上巡查,县级局每月不少于2次,市州局每月不少于1次,省局每季度不少于1次。
(三)辖区食品生产经营者备案信息的审核和管理。
(四)县(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对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信息管理员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市场巡查员的业务指导工作,对有关数据信息进行统计汇总和上报。
(五)应用电子追溯平台,迅速锁定问题食品,实施准确打击。
第二十七条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系统管理员职责:
(一)对下级系统管理员和市场巡查员登记授权,及时告知其登录用户名、密码。
(二)系统软件的正常运行工作,对系统运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上级进行反馈,根据上级系统管理员指导解决问题。
(三)组织对备案单位信息录入员和市场巡查员的软件操作指导培训。
(四)省级系统管理员与软件开发第三方进行沟通协调,解决电子追溯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及时做好系统功能的升级完善工作。
第二十八条 对监管过程中发现的不合格食品,由执法人员实施追溯,迅速查明不合格食品当前所在位置、供货商、生产商等情况,并对问题食品进行锁定,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由当事人负责召回、进行无害化处理或销毁,并依法处置。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生产经营者未尽到检查核对责任,备案证照失去法律效力,但仍在经营该证照所标明的食品,按照《甘肃省食品安全追溯管理办法(试行)》第三十条之规定处理。
第三十条在巡查中发现食品生产经营者录入、上传虚假信息,或有未备案食品的,按照《甘肃省食品安全追溯管理办法(试行)》第三十条之规定处理。
第三十一条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者、柜台出租者、展销会的举办者未履行管理的责任和义务,有违反本细则第十九条规定的,按照《甘肃省食品安全追溯管理办法(试行)》第三十一条之规定处理。
第三十二条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督查员、系统管理员、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市场巡查员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的,按照《甘肃省食品安全监管责任问责办法(试行)》进行问责。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三条本细则由甘肃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解释。
品追溯平台初露锋芒
2013年10月23日上午8:30,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人民邮电报社主办的“2013中国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推进大会”在北京国宾酒店召开。据了解,此次共有政府主管部门、食品相关协会、电信运营企业、系统研发企业、食品生产企业的300余位代表参与此次会议,就加强防范食品安全、建立食品信息可追溯体系等问题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深度探讨。
国家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 试点工作稳步推进
据悉,针对近年来日益突出的食品安全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按照工信部的统一部署,今年消费品工业司在重点食品领域试点开展了以食品质量安全為核心的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工作,先行在婴幼儿配方乳粉、白酒和肉制品等叁个行业开展试点,探索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的可行模式和运行机制。
据郭处长介绍,试点工作目前正在稳步推进中。按计划,今年年底前,将在婴幼儿配方乳粉、酒类和肉类行业试点企业中建成实用、便捷、可扩展的产品质量安全信息追溯体系,实现消费者采用智能手机等智能终端及政府平臺网站对食品商品基本法定信息的实时追溯。2014年底将实现试点企业所有应公开信息和產品生产、流通、使用等产业链全程信息的实时实地跟踪、信息汇总与分类使用。
食品质量安全信息追溯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工程 需共同推广此外,据了解,食品质量安全信息追溯体系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通信、电子、IT、软件、食品工业各行业之间展开合作,工作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体现在,食品企业的生产特点各不相同,信息系统标准不统一,难以实现从源头到消费者的全程追踪等等。为此,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指导下,人民邮电报社联合食品信息溯源产业链各方,举办此次大会。会议邀请了消费品生产企业的信息系统负责人、从事物品溯源领域技术研究和产品研发的企事业单位,以及相关科研院所的专家,交流经验、解决困难,共同推动食品追溯体系的建设。
第三方食品追溯平台初露锋芒
一、储存
第一条
为保证对食品实行科学、规范的管理,正确、合理地储存,保证食品储存质量,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按照安全、方便、节约、高效的原则,正确选择仓位,合理使用仓容,“五距”适当,堆码规范、合理。
第三条
应按照经营规模的需要,配备符合规定要求的底垫、货架等储存设施,配置必要的温湿度监测和调控设施。
第四条
应设置温湿度条件适宜的恒温度。根据食品储存条件要求,应将食品分别存放于常温库、阴凉库等。对有特殊温湿度储存条件要求的食品,应设定相应的库房温湿度条件,保证食品的储存质量。
第五条
按照食品性能,对其实行分区、分类储存管理。第六条
根据季节、气候变化,做好库房温湿度管理工作,并根据条件及时调节温湿度,确保食品储存安全。
第七条
对不合格食品实行控制性管理,不合格食品应单独存放,专帐记录,并有明显标志。
第八条
储存中发现有质量问题的食品,应立即将营业场所陈列和库存的食品集中控制并停售,报相关部门处理。
第九条
做好储存食品的帐、货管理工作,按月盘存,确保帐、票、货相符。
第十条
保持库内环境、货架的清洁卫生,定期进行清理和消毒,做好防盗、防水、防潮、防腐、防鼠、防污染等工作。
二、出库
第一条
食品出库工作由食品仓库管理员负责。
第二条
食品出库凭“食品出库单”。由领用单位填写“食品领用单”,管理员按照实际品种和数量发放食品,对库存暂不足的品种,均向请领单位说明情况,并尽快请购。
第三条
严把质量关。食品出库时,仓库管理员和领用者必须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检查质量和有效期,核实品种,规格等,严防变质失效的食品出库。
第四条
食品领用单经领用者和库管员签字,作为存档,以备查。
第五条
仓库管理员须认真及时销帐,确保帐物相符。
三、不合格产品处理制度
第一条
质量不合格食品不得采购、入库和销售。凡与法定质量标准及有关规定不符的食品,均属于不合格。
包括:
(一)食品的内在质量不符合国家法定质量标准及有关规定的食品。
(二)食品的外观质量不符合国家法定质量标准及有关规定的保健食品。
(三)食品包装、标签及说明书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保健食品。
第二条
在食品验收、储存养护、销售过程中发现有质量问题时,应及时确认,确定为不合格的食品应存放于不合格区,做出标识。
第三条
质量管理员在检查过程中发现不合格食品,应及时通知仓管员、营业员等立即停止出库和销售,同时将不合格食品集中存放于不合格区,做出标识。
第四条
食药监部门检查、抽验发现不合格品,企业应立即停止销售,同时,将不合格食品移入不合格区,做好记录,等待处理。
第五条
不合格食品应按规定进行报损和销毁。
第六条
不合格食品的报损、销毁由质量管理员统一负责,其他各岗位不得擅自处理、销毁不合格食品。
第七条
不合格食品的销毁时,应在质量管理员和其他相关部门的监督下进行,并填写报损销毁记录。
第八条
对质量不合格的食品,应查明原因,分清责任,及时制定与采取纠正、预防措施。
第九条
从“皮革奶”到“瘦肉精猪肉”,从“三聚氰胺奶粉”再到“染色鱼”,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屡见报端,每当看到这些新闻,就让消费者们对食品产生信任危机,“吃不安,吃不好,吃不香”,每每都吃的提心吊胆,吃成了消费者的心病。面对如此严峻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各国都相继采取措施,从法律法规到技术制度,严格控制食品整个流通过程,力求保证食品的质量安全,而食品的可追溯管理概念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来的。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Garcia(2008)将可追溯定义为“组织内的物品所有元素在某一特定项目或软件产品内可追踪的能力”[1]。Bollen等(2006)则将追溯概括为“提供信息的方式”[2]。陈小鸽(2004)通过实际分析得出,可追溯体系的应用可以有效减少食品安全问题的影响范围并且在发生问题后可以减少善后成本,这有利于加强企业的责任感以及相关信息的公布,使得该系统在全社会范围内能够得到广泛的推广[3]。马汉武和王善霞(2006)研究指出,通过构建可追溯信息系统具有明确组织责任、加强企业的生产控制能力并且实现快速检疫等6 大功能[4]。
二、生鲜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管理目的
(一)解决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数量不清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的生鲜食品初级产品的生产养殖主要以小农户的分散经营为主,散户规模小、数量多,无法进行实名登记,而且饲养、种植的初级产品种类和数量流向也很分散,很难对其确切的信息进行统计。
(二)解决生鲜食品生产流通过程信息不透明的问题
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及技术发展的原因,我国的生鲜食品生产流通过程还处于粗放阶段,基本的生产流通档案信息尚未建立,生产加工过程中的生鲜投入品及添加物,以及流通过程中的外源物等还无法进行统计清算,这就对生鲜食品质量安全带来了较大的风险隐患;而没有信息的获取,也让生鲜食品质量安全的监管与纠察无据可循。
(三)解决社会公众对安全农产品的消费需求问题
虽然政府每年都会定期公布产品的总体合格率及对发生问题的食品曝光,但这对消费者购买生鲜食品没有具体的指导作用,这些报道一般只是针对局部地区或者是个别产品,消费者仍然对所食的生鲜食品不放心。
(四)解决高风险生鲜食品溯源和责任追究问题
随着食品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食品危害物质被发现并检测到,而食品检测的监管体制却无法适应这种快速发展的要求,对于我国生鲜食品实际的经营现状来说,大多数生鲜食品往往是零售散卖,无包装、无标识,即使检测发现了问题,也难以追究到责任主体,实施执法行政更是困难。
三、政府主导的可追溯管理体系构建
(一)体系功能
与企业自主进行的可追溯管理不同,政府主导的可追溯体系并不是直接参与可追溯的,而是通过法律法规、信息建设等间接的方式参与的,因此,政府主导的食品可追溯体系具有强制性、间接性及普惠性(见表1)。
(二)体系构成要素
根据政府主导的生鲜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定义和功能定位,政府主导的生鲜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由五个部分构成:可追溯的客体、可追溯的责任主体、可追溯的信息、可追溯的信息载体及信息管理体系。
(三)体系结构
1.管理层运行机制
管理部门涉及农业部门、商务部门、工商部门、卫生部门、食品药品监督部门、质量技术监管部门六大部门,各个部门各司其职,负责生鲜食品质量安全的监督法案的起草、制定,食品的监管、追溯平台的建立及管理以及食品安全事故后的追责及善后工作。
2.信息层运行机制
管理中心平台具有最高的管理权限,可以设置、更改、删除用户名和口令,设定用户操作权限。一方面,接收并储存饲养种植地、生产加工企业、批发市场、农贸市场销售摊点和商场(超市)等零售环节、餐饮企业和团体食堂上报的信息;另一方面,管理中心对各环节的信息进行分类整合,为生鲜食品供应链主体、监管部门和消费者提供信息查询和管理统计等不同类别的服务。
3.业务流运行机制程层
业务流程层由信息载体、信息识读、信息传递、信息查询、信息统计等组成。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主要采用RFID和互联网技术,信息载体包括RFID溯源标签(简称溯源标签)和RFID用户身份识别卡(简称身份识别卡),溯源标签可绑定在食品运输包装上,随食品移动实现从屠宰到运输、储藏、加工、批发、零售环节的质量安全可追溯。
四、政府主导的生鲜食品可追溯体系管理建议
(一)建立一个统领全局的监管部门
为了理顺管理体制,强化政府管理责任,政府建立统一协调的生鲜食品质量安全管理追溯体制是保证可追溯体系有效运行的关键。因此可以建立一个独立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这个机构可以对食品质量安全进行统筹的监管和风险评估,对各管理部门进行监督和政策指导;当食品安全发生问题时,也可以快速响应,并督促各管理部门进行纠察和善后处理。
(二)完善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管理体制
为了减少政府部门的工作难度,更有效地进行生鲜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可以将行业管理和执法管理部门分开。行业管理尽可能交给行业协会,实行行业自律;在执法管理上,实行一体化管理制度,各个部门各司其职。
(三)强化食品质量追溯法律及制度
目前,我国的食品质量追溯法律相对于发达国家还不够完善,要想强化建设食品可追溯,就要先强化其法律制度。食品、饲料、食源性动物及其他可能进入食物链条和饲料链条的物质,其生产、加工和流通的各个环节都要建立追溯制度。未建立可追溯制度的食品不能进入市场。要强化各个监管部门的职能。法律有权要求任何从事生产、加工、配送、存储或者进口该食品的生产经营者必须为食品监管部门官员提供一切与该食品有关的记录;责任方未在规定时间内或拒绝按照规定方式召回问题产品时,可强制要求责任方立即停止销售该食品。
(四)建立指南,指导不同应用主体科学实施追溯管理
生鲜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涉及到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多个环节,可追溯管理要想顺畅进行必须保证各个环节的信息能够准确、有效、及时地进行标识、对接和传递下去。我国可以建立统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指南,用于指导不同组织化程度的生产经营者实施追溯管理。
(五)政府公布政策信息,调动民众监督作用
生鲜食品质量安全政策信息透明且公众可以了解到是食品安全体系的重要原则。在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可以公开地向那些被管理的行业、相关利益方及消费者征求意见,保证政策的制定更加合理、公正。
参考文献
[1]Garcia.H Santos.E.&Windels.B,Traceability management architecturessupporting total traceability in the context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In[J],Varna,Bulgaria:Six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n information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i.Tech,2008,17-23.
[2]Bollen.F.P,Riden.C.P..Traceability in postharvestqualitymanage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ostharvest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2008,1(1),93-105.
[3]陈小鸽.建立有效的禽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J].中国家禽,2008,(17):61-62.
最近几年,食品安全从未离开公众视野,从沸沸扬扬的转基因风波,到让人闻“肉”色变的福喜事件,在餐桌上的安全愈发引人关注之时,有关部门也陆续为保证食品质量出台了多项措施,其中“动静”最大的是食品溯源体系。在多地纷纷建立有关商品追溯体系和平台的同时,终端市场的消费者似乎也将告别“任人宰割”的尴尬局面——商品原料从哪块农田种植?经过哪里加工来到市场?这些原本难以知晓的信息不再是“商业机密”,而是成为二维码背后人人可查的信息。因此,食品溯源体系也成为企业的又一竞争热点。
众企发力拼“追溯”
回顾市场,从2013年市场上初现“食品安全可追溯”概念后,有关的政策信息就不曾停止过。
2013年5月,工信部发布《食品质量安全信息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将建立食品及所有消费品质量追溯体系计划分为三步,并以婴幼儿配方乳粉和白酒行业作为首类试点。商务部推出的全国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同样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在这股“追溯”的浪潮中,除了乳品和菜肉外,酒类商品也凭借多次成为多个地方政府的溯源系统首批试点而站在了消费市场的前排。安徽、山西、福建等地将白酒作为实现可追溯的首批试点,进行食品溯源的先行尝试。
这种简单的扫码、查询真的能为食品安全保驾护航吗?记者走访了多家配备 “追溯机”的大型超市,并与多位有过扫码溯源经历的消费者交谈时却发现,想依靠小小一码确保食品品质确实没那么简单。
“记得刚安装这种机器时,还跟风扫过几次,本来就为数不多的几种有码蔬菜,很多只扫出了商品代码,真的能查到种植地的几乎没有,后来很多机器都出了故障,基本就再无人问津了。”作为一位孩子的母亲,北京的消费者杨雅路表示,尽管自己对日常购买的粮食蔬菜安全性较为关注,却依旧感觉力不从心。
当二维码成为食品安全的一项“高端标配”后,“可追溯”也成为了企业彰显食品安全的有力证据。于是,制造噱头的商家在短时间内闻风而动,各种打起“追溯”旗号的企业和产品雨后春笋般涌现,柜台前、广告中,“扫一扫”、“能溯源”等字眼成为商家推荐自家商品的又一大法宝。
此间,企业花钱购买二维码、虚构产品信息、网站按“钱”排序等丑闻也先后被爆出,让原本对“可追溯”还抱有信心的消费者又产生疑惑——食品安全的底线到底在哪里?
生产者先当第一消费者
一个小小的二维码背后的信息,就真的能支撑起市场的食品安全吗?
这个问题对于消费者乃至整个消费市场而言恐怕太过困难复杂,但这看似前路漫漫的捍卫食品安全艰辛道路,却又并非不见终点。
其实当每个企业,每个商家都愿意吃自己生产、销售的食品时,也就是食品安全问题真正解决的时候。在劲牌有限公司采访后,笔者顿时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相对于消费者的扫码和上级有关部门对追溯系统的建立,或许只有企业从自身对食品安全的捍卫和履行,才能彻底实现食品生产销售的全程放心。
在劲牌有限公司有一项稍显特殊的规定——每个新产品上市前,主要研发人员都有一个硬性任务,背200斤新产品回家,拿给自己的父母、爱人、朋友先行品尝,然后收集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再针对“亲友团”意见加以针对性调整和完善,直至再次通过这些亲友团的测评才能上市。
“作为酒企,要想让消费者对酒的口感和品质满意,最先做的就是要让企业的员工对它满意,就算你只是流水线的一个工人,但自己和身边的亲人都没有喝过自己生产出来的酒,我们凭什么要求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消费者品尝它、认可它?”劲牌有限公司企业文化中心主任刘跃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抱着给自己和亲人做酒的心态做出的酒,绝对差不了哪去,只有自己喝着放心的酒,才是真正安全的酒。”
这是个非常简单的道理,生产者都不会也不敢让自己的亲属朋友冒任何风险的。劲牌有限公司却将这个道理变成一项产品安全的管理制度,变成了一道紧箍咒,变成了一张军令状。
追溯不是手段是“良心”
在劲牌有限公司博物馆,展柜里十余张中药原材料采购协议,分外引人注目。
定睛细看,发现这些采购协议的签署地点遍布全国。作为一家民营企业,劲牌有限公司没有遵循很多企业的“盈利法则”——“竞价排名”,哪里原料便宜便买哪里的,而是选择了“产其地、采其时”的采购标准,向上游产业链延伸,优中选优。
劲牌有限公司的14个种植基地,有宁夏中宁的枸杞、甘肃岷县的当归、河南武陟的怀牛膝、吉林的人参、鹿茸,如今这些原料优质种植地经过公司专人全程考察后,成为劲酒优质的“产品源”和“保证地”。
“也没有考虑什么可追溯,当时想的就是作为保健酒的功效来源,中药材我们一定要选最好的,哪里的质量好我们就要哪里的,而不是光考虑价格。如今看来还是很有‘可追溯’觉悟的。”刘跃进表示,安全并不是做给消费者看的,更不是吸引消费者购买的营销手段,找到好的原料、做出好品质的保健酒,这只是酒企的本分,仅此而已。
“安全”,虽说不易,可也不难。食品安全并不是敷衍了事的表面功夫,也不是止于文字的空洞符号,也许就是让每一位基层员工吃上最放心的饭菜,让每一种药材都来自最放心的农田,让每一滴水源都天然无污染,让每一个酒瓶都完整不破损,而这些细小的安全又再次汇聚成这颗企业“安全”的良心,流淌在每一个角落。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主任何计国曾经表示,“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是目前唯一有效的全程控制手段,在食品安全发生问题时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食品安全事件的危害,但从企业、从源头把好安全关才是为食品安全保驾护航的基础和核心。
让别人追溯之前,我们应该自己先追溯,追溯什么?即将自己的生产过程坦诚地摆在大众面前之前,首先应将自己的内心毫无保留地摆放在大众面前。(支点杂志2015年6月刊)
【食品安全追溯管理】推荐阅读:
食品安全追溯系统06-18
食品安全信息追溯12-06
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07-15
源品汇整理:国内外食品追溯系统现状对比07-27
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10-17
食品安全管理方法07-15
辽宁食品安全管理11-19
食品质量安全管理12-02
食品安全风险分级管理10-22
加强学校食品安全管理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