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问题报告(通用8篇)
——中期实习成果研究分析
撰写人:储中彬
摘要:在某种角度上讲,社会的进一步飞跃,更有赖于新时代青少年学生的素质提高,当前社会环境多方面地影响青少年学生的素质培养,青少年学生的人际关系在这方面的影响犹为直接。一提到人际关系,有的会认为人际关系只存在于成年人群中,而往往忽视青少年之间的人际关系的指导,其实这是一种失误。处于身体发育的高峰期的青少年,大脑思维不断发展成熟,他们慢慢摆脱了孩童的幼稚,逐步走向成熟和理性。常发生各种形式的交往,通过交往,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接触、相互影响。并且通过交往构成青少年学生个体之间在心理上相互吸引或相互排斥的相对稳定关系――青少年学生的人际关系。他们的人际观念和人际关系也由幼稚简单走向成熟复杂。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去把握去探讨、去研究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并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这对解决他们在这一时期容易出现的种种青少年问题将会有莫大的裨益。因为无论是健康的身心发展,还是在各种方法下解决青少年的问题,与青少年进行合理而科学的人际沟通交流是十分关键的途径。
关键词:人际关系青少年健康成长
引言
人类社会的最基本元素是人的个体。每一个人都必须依赖于别人而存在。人类社会的进化发展,人与人之间构造出一张张复杂的社会关系网,并且淋漓尽致地描述了人际关系的多姿多态。确切的讲,人际关系包括异性关系、同性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与陌生人的关系和应变能力等。
在某种角度上讲,社会的进一步飞跃,更有赖于新时代青少年学生的素质提高,当前社会环境多方面地影响青少年学生的素质培养,青少年学生的人际关系在这方面的影响犹为直接。一提到人际关系,有的会认为人际关系只存在于成年人群中,而往往忽视青少年之间的人际关系的指导,其实这是一种失误。处于身体发育的高峰期的青少年,大脑思维不断发展成熟,他们慢慢摆脱了孩童的幼稚,逐步走向成熟和理性。常发生各种形式的交往,通过交往,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接触、相互影响。并且通过交往构成青少年学生个体之间在心理上相互吸引或相互排斥的相对稳定关系――青少年学生的人际关系。他们的人际观念和人际关系也由幼稚简单走向成熟复杂。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去把握去探讨、去研究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并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这对解决他们在这一时期容易出现的种种青少年问题将会有莫大的裨益。因为无论是健康的身心发展,还是在各种方法下解决青少年的问题,与青少年进行合理而科学的人际沟通交流是十分关键的途径。下面主要谈一谈青少年在当前青春期发育中的人际关系及其对青少年问题解决和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性作用。
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分析
在实习活动后,我们分析青少年的人际交往可以发现有这样的几个特点:
首先,在交友面上由一般性的普遍交友演变为个别性的交友,出现了所谓的“挚友”,许多人相知一生的挚友往往都在此时产生并发展了持久的友谊。
其次,择友标准上,由受功利恩惠和情感影响转变为开始有意识地强调思想认识和追求目标的一致性,强调志趣相投,要求彼此坦诚相待,以个性、脾气、兴趣、爱好为相互接近的条件。在这一点上,己显示出相当明显的成人倾向。
第三,在对人际关系的重视方面,初中生较重视自己在小团体的地位,而往往忽视在整个班集体的自我形象;高中生自尊心逐渐成熟,开始看重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和形象。第四,在男女生关系上,初中生对男女生关系较敏感回避,两性距离形式上仍然严格;高中生,男女生之间转化为友好相处,彼此相互认知,出现融洽的气氛。另外,在初中阶段,人际关系大多表现为小团体,尤其是女生。小团体中的学生往往服从于团体中的“首领”的意志,存在依赖情感;高中生间、小团体减少,反之,个人活动力增强,开始充分表现自己的独立能力。
应该说人际交往是当代青少年完成学业、人格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人际交往既能给青少年带来幸福和欢乐,也能造成无穷的苦恼与悲伤;人际交往既能促进青少年之间的友谊,也能导致人际间的冲突和矛盾。人际交往关系处理得当,不仅在青少年心情陶冶、互助交流上起很大作用,而且对于他们形成美好理想、崇高的人生追求具有特殊的意义。但青少年由于自身成长过程中固有特点及涉世不深、经验不足,对人际交往的认识不够,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交往障碍,当前,社会学界分析青少年常见的人际交往障碍有认知障碍、情感障碍、人格障碍和能力障碍。
认知障碍;在人际交往中,特别对于中学生这一人际交往主体而言,表现突出而常见,这是由中学生交往特点所决定的。中学生的交往特点之一是理想化。中学生自我意识开始增强。但其社会阅历有限,客观环境的限制使其不能够全面接触社会,了解人的整体面貌,心理上也不成熟,因而经常是先在自己头脑中塑造一个理想的模型。然后据此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知己,一旦与实现不符。则交往产生障碍。中学生的交往特点之二是自我中心,即以理想的自我来确定择友标准。而理想自我的不现实性往往造成人际交往障碍,如,自己对某人印象不好时。就觉得什么都不顺眼,产主坏的看法和否定的态度;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以为别人也喜欢,认为自己所喜欢的东西就是美好的,而自己所讨厌的东西则是丑恶的;自己对某人有看法,就认为对方也在搞鬼。如此等等,使人际认知失去客观性,造成交往障碍。
情感障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常由感情而萌发,情感成分是人际交往的重要部分,青少年由于感情丰富、变化快,有时对人对事过于敏感和不重客观,重一时不重全面而使行人际交往缺乏稳定性,产主各种障碍。恐惧引起的人际交往障碍。有些青少年自主有交往的欲望。但无交往的勇气。常常表现为与人交往时(尤其是在大众场合下),会不由自主地感到紧张,害怕以至手足无措、语无伦次,严重的甚至害怕见人。尤其害怕与比自己水平高、能力强及有所成就的人进行交往,怕他人瞧不起自己。有的孩子一到人群中就觉得紧张不安,在课堂上、教室里、图书馆,都会觉得别人在注意自己、挑剔自己,轻视或敌视自己,以至无法安下心来听课、看书、做作业。这些恐惧使生活黯淡、不愉快,造成一系列不良的心理反应;嫉妒引起的交往障碍。嫉妒是指在意识到自己对某人、某事、某物品的占有意识受到现实的或潜在的威胁时产主的情感。表现为对他人的长处、成绩等心怀不满。他们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经不住挫折。容不得甚至反对别人超过自己。对胜过自己的同学轻则蔑视,重则仇视,有的甚至不择手段地攻击、报复对方。嫉妒的种类很多,有的因容貌,家庭条件等因素而产主嫉妒;有的因智力、能力,交往等因素产生嫉妒。从而引起交往障碍;自卑引起的交往障碍。在交往活动中,自卑表现为缺乏自信、自惭形秽,想象成功的体验少,想象失败的体验多,自卑的浅层感受是别人看不起自己,而深层的体验是自己看不起自己。当出现深层体验时,便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似乎所有的人比自己强得多。因而,在交往中常感到不安,将社交圈子限制在狭小范围内;自傲引起的交往障碍。自傲与自卑的性质相反,表现为不切实际地高估自己,在他人面前盛气凌人,自以为是,过于相信自己而不相信他人,总是把交往的对方当作缺乏头脑的笨蛋,常指责、轻视、攻击别人,使交往对方感到难堪、紧张、窘迫,因而影响彼此交往;孤僻引起的交往障碍。孤僻有两种情况,一是孤芳自赏,自命清高,不愿与人为伍,与人不合群,自己将自己封闭起来;另一种属于有某种特殊的怪僻,使人无法接纳,从而影响了人际交往。
人格障碍;人际交往中,人格因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人格,简单他说是指人在各种心理过程中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包括气质、性格等。从气质角度看、有些青少年属胆汁质气质的类型,他们常因一点小事而突然间怒不可遏,对人大发雷霆。使对方深感委屈和不满。有些青少年属于粘液质气质类型,他们反应慢,不灵活。办事慢慢吞吞,难以同时处理几样事情,难以从一个问题转入另一个问题,常使多血质的孩子不耐烦,催促他、指责他,而产主不快;从性格角度看,有些青少年属外向型性格,他们活泼好动、乐观开朗、善于谈吐、感情易变、性情急躁,他们既具有吸引力,又易于使人反感,容易引起冲突,有些青少年属于内向型性格,他们对周围的事不大关心,不喜欢与人交往,与亲人之外的其他人保持一定距离,使交往不能顺利进行。人格障碍,还表现为有些学生人格不健全,动不动发火、生气、脾气暴躁、态度生硬、对人充满敌意,或者自我陶醉,受人摆布,易受委屈等,由此而经常发生人际冲突。青少年交往中常见的人格不健全还表现为自私自利,苛求于人、为人不正派、不尊重他人等现象,引起交往障碍。
能力障碍;人际交往能力的欠缺是影响人际交往的原因之一。当前,不少青少年缺乏交往的经验,尤其是成功的经验。他们想关心人,但不知从何做起,想赞美人,可怎么也开不了口或词不达意,交友的愿望强烈,然而总感到没有机会,交往中想表现自己却不能如愿,内心想表示温柔,言语却是硬梆梆的,如此等等,阻碍了交往的顺利进行。
我个人认为青少年在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较差,或考虑问题过多地从自己的利益和角度出发;或自视清高、孤独离群;或是非淡漠,交友不慎等等。究其原因:一是现在的青少年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多与长者相处,缺少伙伴,受到的迁就溺爱多些;二是因为家庭、学校对培养这方面能力重视不够,学校现行教材中缺少这方面知识的系统内容。因此,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任课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应重视学生间的人际关系,创造一个和谐、温暖的集体,这样可以使青少年学生时时感受到春天般的温暖。在培养过程中,我觉得让学生明确处理好人际关系意义重大。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处理好人际关系也体现着人的知识和修养,人际关系状况关系着个人的成长和成才。
加强青少年人际关系的健康引导
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迫切需要交往,需要与人分享。他们不再满足于老师和父母的教导,而是转向同伴和社会。他们对末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的交往对象主要是同龄人,因为觉得有同感,所以同龄人之间相互影响。但由于他们的不成熟性,所以他们对他人有很深的依赖性,重视感情,甚至于以感情代替理智。因此此期加强对青少年进行人际关系问题的辅导十分必要。这不仅仅有利于我们对青少年学习的教育,更重要的是这会在很大力度上推动我们对青少年问题的积极解决,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当代的青少年存在着许多的发展性问题,在社会环境、现代化进程等的影响下,青少年问题有日渐严重之势。社会学界分析认为青少年所遇到的心理挫折、负担或困惑,大体上可以从自我心理、性心理、家庭(亲子)关系、朋友关系及社会适应几个方面来探讨。
(1)自我心理。随着心理的成熟,青少年在内心世界有许多复杂的事情要考虑,甚至操心。其中青少年最关心的是对“自我的认识”,即怎样认清自己的行为、性格及心理上的表现。在日新月异、快速成长的过程中,觉得时时刻刻都要去摸索“自己心理上的肖像”,即去发觉自己的性格如何,自己在别人眼里的印象,自己的兴趣及志向在何处,交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机关报人等等。由于对成长变化的自我肖像常摸索不清而感到烦恼,同时也对别人的批语与反应甚为敏感,只要稍微被人批评就反应强烈,而且很难过。如何正确认识自己,并增强自己的信心,是青少年们常遇到的内心顾虑。
(2)性心理。随着性生理的发育,青少年的性心理也随之发展。随着日益增长的性兴趣与愿望,如何适应社会文化的要求而加以控制,是青少年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同时,更重要的是如何建立起自己的“心理性别”。生理上的性别取决于人的解剖器官与生理现象,倡在心理及行为上,每个青少年要学习如何按生理性别角色去讲话动作穿着;怎样才能引起异性的好感与喜欢;如何与异性朋友结交相处等等,是青少年们必须去学习并且建立的“心理性别”。只有“生理性别”与“心理性别”相一致,才能完全定义为男性或女性。这些心理上的问题,也常是烦恼、压力的来源。
(3)家庭关系。如何与父母亲相处,是青少年们的心理负担与困难之一。随着思考方式的改变,年轻人改变了对父母的看法,开始批评父母的言行,甚至“看不起”父母,形成代际隔阂。假如父母处理不当,就有亲子关系的冲突而不悦。再者,年轻人追求独立自主,力求减少依赖父母,而有些父母却不关心孩子的自主精神,造成亲子争吵、家庭不睦。
(4)朋友关系。与同学、朋友交往是青少年的一种需要,在交往中相互学习、帮助,会增长知识。因此青少年们的朋友感情非常浓厚,自己是否被别人喜欢,是否被朋友接纳,很是重要。对于同学或朋友的言语接纳很敏感,也容易产生嫉妒或争夺别人关心的现象。有时,受到群体朋友的压力,非采取某种行为不可,唯恐被大家排除,也是心理问题根源之一。
(5)社会适应。青少年们对自己的社会环境常常很敏感,崇尚时髦,追随社会上流行的风气,最易被感染或鼓动,也容易批评传统的社会观念。假如民生剧烈的社会变革,价值观念改革,年轻人常易落入变迁的漩涡当中,首当其冲受社会文化剧变的影响。
分析之后不难发现,我们要对青少年加强教育的关键是要打开他们的心灵之门,把他们的问题挖掘出来。同时我们要注意的一点是,我们不可能把青少年隔绝开逐一进行教导,而
且也不可能离开环境而空谈教育,所以帮助青少年建立健康而积极的人际交往是一项十分重要而又关键性的任务。这对解决目前青少年的相当部分问题是十分有益的。我国已故的著名医学心理学家丁瓒教授就曾经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重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重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的”。因此,我们要帮助、指导青少年消除交人际往障碍,减少人际关系的矛盾,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水平和能力,提高他们对生活的满意度,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具体的方法有以下几点可以参考:
一、得信息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知也无涯”。一个人直接从书本上学得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在现代社会中,新信息如钱塘之潮,汹涌澎湃、层出不穷。通过社交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后,人就能以各种方式迅速地获得信息。作家肖伯纳曾经比喻说: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每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人际交往比之于从书本获得信息有内容更广泛、渠道更直接、速度更迅速等特点。
二、能自知、知人现在的青少年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优越感强,唯有在与别人的比较中才能充分认识自己,离开了交际对象或可供比较对象,就失去了衡量自己的尺子和照鉴自己的镜子。一个中学生如果终日独来独往,孤僻冷漠,缺乏交往,那他对自己的认识就缺乏了“参照系”,也发现不了别人身上有好或不好的东西,也就无法调整和改进自己。
三、形成健康的心理 人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有着强烈的合群需要。通过相互交际,诉说个人的喜怒哀乐、爱憎恐悲,就会引起彼此间的情感共鸣,从而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当一个学生在学习、生活上遇到挫折而感到愤闷抑郁时,向知心挚友一席倾诉,就可以得到心理疏导,身心也就更健康,学习更有劲。而那孤僻、不合群的人,往往有更多烦恼和忧愁,甚至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还有最后一点就是要提高交往认识,交往水平和能力的提高,源于交往正确的认识和正确的动机。因此,我们必须把提高学生对交往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交往动机放在首位。马克思曾经说过,交往是人类的必然伙伴,今天的社会同过去相比,已经有了巨大的差别。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开放性,它和周围的环境无时无刻不发生着种种错综复杂的联系和交流。社会的开放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更加方便,又使人产主了众多的欲望和更高的情趣,只有扩大交往才能适应社会,只有积极地进行交往,才有利于人的智力和创造力的发挥,另外,交往具有积极的社会功能和心理功能。心理学家认为,交往具有“整合”、“调节”、“保健”功能。“整合”是指以个体为生活与生存单位的人,通过交往纽带而连结成为社会群体,“调节”就是协调人与人之间的行为,使之在社会生活中保持平衡,避免产生相互干扰与矛盾冲突,“保健”就是交往对个人的身心健康有利,我们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采取各种有效方法,向学生讲明交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促进学生积极极、主动地进行交往。
小结
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个体的心理健康,影响着青少年良好心理和个性的养成。马克思曾精辟地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并不是孤立的个体存在,人与人之间常处于交往之中,在交往之中认识上互相沟通,情感上互相交流,行为上互相作用,性格上互相影响。青少年正处于性格、品德、心理个性的发展成熟期,能否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他们来说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青少年心理发展》雷雳、张雷 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谈青少年学生的人际关系》三水华侨中学黄东朗
3、《中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及其消除》西张学校网站
4、《青少年人际交往中的几个误区》邹德菊上海心理辅导中心
5、《中学生人际关系浅谈》锡山市锡南高级中学杨震华
张某,男,13岁,初中学生。独生子,足月顺产,母亲身体健康,孕、产及哺乳期未服用特殊药物。8个半月会说话,12个月会走路,3岁上幼儿园,上幼儿园时表现良好,无不良习惯。上课能认真听讲,能遵守活动规则。6岁半上小学,在小学学习成绩良好,也一直能遵守纪律,同学和老师也比较喜爱,是班级里的卫生小组长,老师也没在同学面前批评过。父亲是电厂职工,母亲在家开小商店,主要有母亲带大。求助者意识清楚,言语流利,思维正常,人格稳定。身体发育正常,健康,无家族疾病史。能按时上课,与同学关系较好,上数学课时经常做小动作。未进行心理测验。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主诉:上课时不由自主地小动作不断,心理烦恼,一个月。
个人陈述:一个月前,一次上课的时候,其身后的一位平时要好的同学向其借圆珠笔用,就趁老师没注意的时候扔了过去,不巧圆珠笔“当”的一声落到了地上,被老师发现了。老师当时很生气,当众批评了他,说其上课不认真学习,乱扔东西,破坏了班级纪律,影响课堂秩序。其向老师说明情况,说是同学向其借东西,不小心扔到了地板上,不是故意的,老师也不采纳,还进一步说,违反了纪律还强词夺理。当时求助者觉得很委屈、很生老师的气,觉得老师是小题大做、不通情达理,让自己在同学面前难堪。自此,每当该老师上课的时候,就觉得心理愤愤不平,心情烦恼不愉快,就会做出一些小动作,比如,故意找同学说话、乱扔粉笔头、纸屑等,时间长了影响了自己的听课,也影响了周围其他同学。同时对数学的学习积极性有所下降,数学作业虽能按时完成,但存在应付行为。自己觉得这样做是不对的,但是仍改不掉情绪烦恼和做小动作的习惯。在班长的陪同下到学校心理咨询室咨询,希望回到正常的学习状态。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咨询师观察观察到求助者身体发育正常,思维逻辑正常,讲话声音清晰,有条理。有明确的求助要求。从进入咨询室到叙述完毕,都表现得比较自如,但在谈到上课扔圆珠笔给同学被老师批评的时候,情绪明显激动,愤愤不平,脸红,有握拳头的动作。
班长反映反应张某性格有点内向,平时能够团结同学,遵守纪律,成绩良好。无其它不良行为习惯,自尊心比较强。与其他同学也能友好相处,也能积极参加班级组织的活动。自从被数学老师批评后对数学老师有成见,每当上该老师课的时候,情绪就有点反常,伺机做小动作,影响课堂秩序,活动的积极性有所降低,但是仍能正常听课,学习成绩有一定的影响,但并不明显。
四、评估与诊断
1、评估诊断: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为一般心理问题。
2、诊断依据:
(1)从刺激性质来看:求助者的内心冲突起于常形,是由现实因素激发,并因此体验到不良情绪,产生不良行为。
(2)从反应强度来看:不良情绪的反应仍在相当程度的理智控制之下,行为不失常态,基本能维持正常的生活、学习和社会交往,但效率有所下降。
(3)从持续时间来看:不良情绪不间断持续近一个月,持续时间较短。
(4)从反映是否泛化来看:不良情绪的反应尚未泛化,自始至终,不良情绪的激发因素仅仅局限于最初事件。
3、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求助者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是相统一的、一致的,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人格相对稳定,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行为,思维逻辑正常,感知觉正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激发求助者心理问题的现实刺激不太强烈,也未失去理智的控制,持续时间一个月,也不太长,内容亦未泛化,对社会功能的影响也不严重。故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3)与神经症相鉴别:根据许又新诊断神经症的标注,该求助者的病程持续时间较短,内容未泛化,精神痛苦程度较轻,未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和逻辑思维,且求助者的心理冲突带有明显的道德性质等,与神经症的心理冲突的变形不同,因此可以排除神经症。
五、咨询目标制定
包括具体目标、最终目标、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
1、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消除张某上课时对数学老师气愤的心理情绪和做小动作的不良行为。
2、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完善求助者的个性,培养求助者合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求助者良好的行为和宽容待人的良好个性品质,促进求助者的心理健康发展。
六、咨询方案制定
包括方法与原理、双方责任与义务、时间和费用。
1、方法:给予求助者一定的心理支持和进行心理疏通以及使用阳性强化法改掉求助者的不良行为。
2、阳性强化法的原理: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行为是后天习得的,并且认为一个习得行为如果得以持续,一定是在被他的结果所强化。如果想建立或保持某种行为,必须对其施加奖励;如果要取消某种行为,就得设法给予惩罚。这种被称为“赏罚法”的行为矫治方法,完全适用于行为出现障碍的求助者。大多数行为学家认为,对人最好是只奖不罚。只要合理安排阳性强化的程序,求助者一般都可以慢慢地接近目标。虽然赏与罚有时候可以相辅相成,但奖励的办法对行为影响更大。以阳性强化法为主,及时奖励正常行为,漠视或淡化异常行为,这种方法就叫做阳性强化法。
3、给予求助者心理支持和进行心理疏通:对求助者的心情和行为表示理解,与求助者探索当时老师还有那些恰当的求助者可以接受的处理方法,与数学老师进行联系,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4、双方的责任与义务:
(1)求助者的权利、责任和义务:有权选择咨询师及确认咨询师的资格、有权中止咨询、有义务如实向咨询师说明情况、提供与自己心理有关的真实信息、按商定的时间表进行工作、按时完成家庭作业等。
(2)咨询师的权利、责任和义务: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遵守咨询机构有关规定、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等。
5、咨询时间:每周一次,每次50分钟。
6、咨询费用:学校心理咨询室不收费。
七、咨询过程
包括阶段的划分,各阶段的任务与完成情况。咨询阶段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诊断阶段、咨询阶段、巩固阶段。
第一次咨询:
1、任务:
1)建立咨询关系。
2)了解基本情况,收集相关信息。
3)确定主要问题,进行心理诊断。
4)确立咨询目标,制定实施方案。
2、完成情况:
咨询师:
1)热情接待来访者。
2)填写相关咨询登记表,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
3)倾听来访者的诉说,鼓励来访者充分诉说自己心理的问题,宣泄其不良情绪,表达咨询师对来访者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的理解。
4)咨询师观察到来访者言语比较清晰,合乎逻辑,说到主要事件的时候脸颊发红,有情绪波动和握拳的动作。收集到了求助者的临床资料,了解了其成长的过程,尤其是引发来访者心理和行为问题的主要事件。明确了来访者的的心理矛盾和改变的愿望。
5)咨询师作出初步问题分析,告知来访者他的问题为一般心理问题,可以通过一定的心理疏通和阳性强化法加以纠正。比如,上课的时候,当情绪不好的时候可以通过深呼吸稳定一下情绪,同时向来访者介绍阳性强化法的一般原理和工作的程序。
6)布置咨询作业:让来访者思考他当时希望老师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也就是说老师还可以采取哪些他能接收的措施来处理他上课扔铅笔这件事情。上课有情绪的时候进行深呼吸调节一下。详细观察和记录不良行为发生的频度、程度和后果,确定靶行为的基础水平。
第二次咨询:
1、任务:
1)进一步加深咨询关系。
2)咨询师进一步让来访者明确阳性强化法实施的具体步骤,确定奖励措施和实施监督人。
3)同时和来访者的数学任课教师联系,说明情况,取得该任课教师的支持。
2、完成情况:
1)反馈咨询作业:求助者认为当时老师可以完全不把它当成一回事,就好像没有发生一样,或者简单地说一下就可以了,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并反应采取深呼吸对情绪的缓解有一定的作用。咨询师对来访者进步表示赞赏,不来访者的回答表示理解,进一步取得来访者的信任。
2)咨询师检查了来访者做小动作的基线水平,约为每节课6次。咨询师和来访者共同制定了咨询实施方案,确定奖励措施和记录人。奖励措施为每当来访者能够控制一次做小动作转向认真听课的时候,他就给自己在做好的纸板上画一个五角星。记录人负责记录每节课来访者做小动作的次数。
3)布置咨询作业:完成咨询方案中的任务即可。
第三次咨询:
1、任务:
1)进一步加深咨询关系。
2)进一步巩固咨询的成果。
3)向任课教师反馈该生的咨询效果,进一步取得老师的支持。
2、完成情况:
1)咨询师观察来访者进咨询室的时候,表情正常,自然,面带微笑。
2)来访者诉说上课是的情绪明显好转,做小动作的次数明显减少了,并且高兴地说,数学老师还表扬了他,说他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并把同桌的记录拿给咨询师看,咨询师通过对照检查发现,来访者每节课平均得到4个五角星,同桌的记录为每节课两次,二者相符。咨询师对来访者的进步进行了表扬。
3)布置咨询作业:进一步完成咨询方案的内容。
第四次咨询:
1、任务:
1)巩固咨询效果。
2)树立来访者合理解决问题的观念。
3)结束咨询。
2、完成情况:
1)咨询师观察求助者,自信地走进了咨询室,并且主动和咨询师打了招呼。
2)来访者回报了自己的心情,说上数学可已经没有什么烦恼的情绪了,心情也舒畅了,思考也积极了,作业也认真了,并说老师又多次表扬了他,觉得老师和以前一样亲切了,并让咨询师检查了记录本,五星记录不见了,同桌的记录也基本没有了。更可喜的是,求助者本人也反省了自己处理问题的方式,觉得自己做的也不正确,今后一定要以宽容之心来对待人和事。
3)咨询师积极赞扬了求助者的进步,祝贺求助者摆脱了烦恼,走上了健康的积极进取的道路上。祝愿来访者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八、咨询效果评估
1、求助者自我评估:觉得上课的时候心情和以前一样好了,感觉到数学老师特别的亲切,注意力集中,学习的积极高,作业完成的质量高,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2、同学反馈:认为张某上课能够认真听讲,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没有小动作,与同学友好相处。
3、心理咨询师评估:来访者精神面貌很好,有自信心,不良情绪和行为得到了改变,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也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形成了良好的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
4、心理测验:未做心理测验。
摘要:本文是一例对上课时受到老师批评后不由自主地做小动作,产生心理烦恼的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心理咨询案例。通过咨询诊断该案例为一般心理问题,采用心理疏通手段和阳性强化法,通过两周四次咨询,该案例求助者的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决。求助者纠正了不良的行为习惯并且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正确的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青少年,不良行为,心理咨询
参考文献
[1]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ACER教育监测和研究中心主任苏·托马斯博士认为,虽然澳大利亚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上的表现好于预期,但我们还有更多工作需要去做,以确保所有学生毕业后具备基本的生活能力。在解决问题时,84%的澳大利亚学生表现出有效的参与能力,而韩国、新加坡、日本等国家为93%。不过与这些国家相比,澳大利亚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毅力方面略胜一筹。
报告研究表明,在国家内部,学生水平的差异主要由校内差异(学生水平)和学校间差异(学校水平)两个因素引起。在澳大利亚,由学生水平因素引起变化的比例是75%,经合组织成员国的平均水平为65%;而由学校间水平差异因素引起变化的比例为28%,经合组织成员国的平均水平是38%。
课题名称:关于青少年上网问题的调查
指导老师:
课题组长:
课题成员:
单位:
一、调查背景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网络这个新名词已经在全国各地广为流传,而青少年上网问题不容乐观。大多数青少年集中学生沉迷于网络,导致自己和家长深受其害对此我们特做了此项调查。
二、调查目的1.通过调查研究正确分析其利与弊,以帮助大家正确的使用网络。
2.培养我们社会实践能力以及团体合作能力的精神。
三、调查范围
1.青少年上网状况的调查
2.上网时间,地点及上网内容等
3.家长对其上网的态度
4.青少对网络是否有依赖等
四、撰写开题报告及研究的计划与分工
填写开题报告时,主要明确了研究的内容,指出了研究的方法,讨论了研究活动所需的条件,确定了研究活动的步骤,预期了研究的成果,决定了成果的表达形式等。
在此次调查研究中,为了发挥各成员的积极性,保证课题顺利圆满的实施,我们根据各成员的特点,做了周密的计划和详细的分工,具体内容如下:
1.指导组
老师负责指导小组成员讨论所选的课题,意见汇总,确立研究方向,确定研究课题,理清研究思路;
2.课题组
(1)组长:负责指导师和课题成员的沟通和协调,承担课题研究的总报告并陈述等。
(2)第一组 查阅相关资料
(3)第二组 对人关人员的访问
(4)第三组 进行问卷调查——设计问卷
(5)第四组分析统计问卷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
制定计划→设计问卷→分组走访→走访调查→资料汇总
六、调查研究的结果
在小学就接触网络的人群中,他们对网络的依赖性较大,以及每次上网要花3小时以上,每周至少要上3次,并且他们上网的内容都以游戏为主,可见,他们对网络的依赖性较大,不能正确的使用网络,对他们的影响很大。
中学是才接触网络的同学,他们打多数都能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时间,合理利用网络。是自己的身心跟家健康。
调查表明那些不能合理利用网络的同学中,对“如果没有了网络,你会?”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我们更加注意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时间了。在统计这些问卷后,我们发现,占80%以上的青少年都能合理的利用网络。对网络的认识也较为正确,但任然占有20%的学生,他们对网络的认识不够全面,也不能合理利用它。以及他们大多数对网络游戏太过于沉迷,此类人群应引起注意。
我们建议,网络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诸多不利的因素,我们希望大家能够合理的利用它,尤其是那20%的青少年,希望你们能够把精力转移。有时间时可以适当的上网,但千万不能游戏沉迷,这样对大家的身心会带来严重的影响。
活动体会与评价:
XXX---本次活动感受颇多,本组成员人数很少,但我们极力合作完成了这项任务,本次活动也让我学会如何与别人交流与合作,同时从我们的主题研究中我也深刻的了解了网络对于网络我要取之有法,用之有度,要学会利用其长处劈开其短处。
XXX---本组成员人数很少,但大家都积极参与在完成任务的条件很受限制,但大家依然积极的寻找突破口,坚持的完成了任务!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青少年身体发育的日益提前,如何对他们的性心理健康进行教育,已成为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又一崭新的课题。
我们课题组于2009年5月开始着手研究这一课题。我们首先在五、六年级(11—13岁)随机抽取了81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为了保证调查问卷结果的真实性,我们要求每个受调查的学生,将调查表带回家和家长一起完成。调查结果及分析如下: 1.您认为我国目前的性教育情况如何?()
A很完善了 B有待完善 C急需完善 D没有必要
在受访的81名学生中,有8人选择了A,占受访总人数的10%;65%的人选择了B;还有15%的人选择了C;10%的人选择了D。从这一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家长与孩子普遍认为我国的性教育状况不容乐观。家长和孩子都希望对这一年龄段的孩子进行适当的性教育很有必要。2.你认为中国和西方国家在对待性问题的态度有哪些不同()
A西方国家十分开放,我国非常保守 B西方国家貌似开放,实际与我国大致相同 C我国比西方国家还要开放 D性问题上是否开放取决于个人,于所生长的社会国家没有太大的关系 E不了解
针对这一问卷,有42个孩子占总数42%选择了A;选择B的只有5个孩子;选择C的为0;选择D的有23个孩子,占总数的29%;还有23%的人选择了E。从这里可以看出,我们的家长与孩子能够较为理智地看待这一问题。我们课题组的观点较为赞同D。我们同样认为,性问题上是否开放取决于个人,于所生长的社会国家没有太大的关系。所以我们认为每个青少年如果接受了较好的性教育,就能正确对待这一问题。3.你认为应该从几岁起接受性教育:()
A.6岁以下 B.6-12岁 C.12-18岁 D.18岁以上
在被调查的人群中,有20%的人选择了B;50%的人选择了C;还有25%的人选择了应从18岁以后开始进行这方面教育。只有5%的人选择了A。从这一调查结果显示,许多家长和孩子已认识到12岁左右就应对孩子进行一定的性教育。4.父母经常与你讨论两性话题吗?()A.经常 B.一般 C.偶尔 D.从不
这一问题有些敏感,在受访人群中,只有4%的人选择了A经常;6%的人选择了一般;60%的人选择的是C偶尔;30%的人选择的是D从不。对这一调查结果,我们深感遗憾,家庭应是对孩子进行早期性教育的最好场所。但由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多父母都不好意思对这一问题对孩子进行教育。让我们课题组认为很有必要对家长进行一次这方面的培训,让年轻的父母根据每个孩子的实际发育情况告诉孩子相关的性知识,比在学校由教师进行会更有针对性。5.你对性教育的态度()
A.迫在眉睫十分需要 B.无所谓 C.对这方面没什么概念 D.不需要
有19个孩子占总数的23.75%的人选择的是A;31.25%的人选择的是B;还有32.5选择的是C;12.5选择的是D。,由于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以及学校教育中,我们对这方面问题涉及得较少,所以许多被调查的人对这一问题的态度比较模糊。是否在今后的教育中渗透一下这方面知识这是我们对这一调查结果的思考。
6.如果一家人在一起看电视,出现性教育方面的节目你和家人会怎么样?()A.转台,避而不谈 B.继续看,但是不做任何评论 C.继续看,并讨论这类问题
让我们深感遗憾的是这一问卷的调查结果,有60%(48人)选择了A;26.25人选择了B;只有13.75%的人选择了C.。为什么不能利用现成的内容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呢?看来我们很有必要对任教班级的孩子进行一定的性教育。
7.通常和同龄人谈到性的问题,你是抱着一种什么样的态度?()A 严肃客观 B玩笑的态度 C害羞 D根本不谈
对这一问卷结果的统计,让我们课题组甚为吃惊,居然有37.5%的人B选择了玩笑的态度。有14人占受访人数的17.5%的人选择的是A;有10个孩子选择了C,占总数的12.5%;还有26人占总数的32.5%。从这一调查结果来看,网络甚至电视对孩子的影响已远远超过我们的猜想。如果青少年受到不良媒体的影响过多,势必会对他们的成长产生严重后果。
8、.对于未成年人发生性行为,你认为()
A.支持并有可能去做 B.理解但自己不会去做 C.不支持也不反对 D.坚决反对
在我们这代人看来,这几乎不应该成为调查问卷的内容。但结果却让我们大跌眼镜。只有50%的人选择的是D;有1个孩子选择的是A支持并有可能去做;有23人选择的是B;占总数的20%的人选择了C,不支持也不反对。或许是他们对性行为的后果里了解甚少的原因吧。9.生理知识的主要来源:()
A.学校生物课 B.家长 C.网络 D.书刊 E.碟片 F.同学间讨论 G.其他
81个调查人群中,有20个孩子选择的是A;有14个孩子选择了B;还有20个孩子选择的是C;8个孩子选择的是D;选择E、F、G的分别有2人、7人和10人。这一调查结果也令人堪忧。毕竟家长与学校能为孩子提供教育的机会并没能去实现。10.有关性方面的困惑你更愿意与谁交流()
A老师 B同龄好友 C父母 D哥哥姐姐 E相关专栏编辑 F医生 G通过网络与陌生人 H其他
这一问卷的调查结果也不容乐观,只有7人占总数的8.75%选择了A老师;占总数的31.25%的人(25)选择的是B;有26人选择了C父母。D、E、F、G、H其余选择的分别占总数的6.25%、2.5%、5%、6.25%、7.5%。看来孩子们对自己的身体发育方面的知识还是有一定的困惑。
11、你从什么时间开始来例假或第一次出现遗精的,你当时有什么想法?
在受访人群中,有65人写到还没有出现第二性征占总数的81.25%。有12名女生将自己最早于8岁,11岁、12岁的都有出现月经的,有1个孩子写自己当时特别害怕,出现以后,心里很是烦恼。其他因事先母亲有过此类问题的讲解,比较高兴地认为自己长大了。有3名孩子没有作答。
12、你和同学或好友讨论过有关早恋或对某个同学有好感的问题吗?
对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有7人对异性同学有过好感。有26人占总数的32.5的人回答是与同学或好友谈论过这方面问题。47人(占总数的58.75%)回答从未谈论过。
13、你希望你的老师或班主任对你们进行性教育吗?如果希望,你希望他给介绍方面问题? 54人回答不希望,或许他们认为还没有必要或不好意思在学校进行这方面教育。有18人占总数的22.5%的孩子回答希望在如何针对男女友情、怎样保护自己的身体、有关身体发育方面的问题、怎样理解健康的性教育,关于成长期生理保健等问题进行讲座。看来无论是家长或是孩子已有一部分人对这一问题已引起重视了。有9个人回答初中以后再进行这方面教育。
青少年时期性心理是一个敏感的话题,成人往往认为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就会无师自通。从本次的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生理心理等诸多的困惑、他们也会对异性充满好奇、难以把握与异性交往的尺度等性心理问题。这些困惑并不像成人想象的那么简单,理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们课题组将根据这一调查问卷结果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性心理方面的讲座。
县政府:
蒲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属国家2006年落实中央彩票公益金支持项目,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中发办[2006]4号)、晋教政[2006]7号、8号文件,晋教政函[2010]34号文件精神要求,结合省市验收团的指导,现将蒲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存在的问题报告如下:
一、建筑面积严重不足。
根据国家规定,青少年活动中心项目建筑面积不低于2000平方米。2007年,蒲县青少年活动中心申请项目的建筑面积是2300平方米,室外活动场所和绿地面积不低于10000平方米。2010年蒲县文化宫管理处划分给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10个室,建筑面积共计1000平方米,还缺建筑面积不低于1000平方米的活动场所和办公室。建筑面积严重缺少,一方面使国家即将拨发的第2、3期,近100万元的货物无处摆放,活动器材无法正常使用,另一方面严重影响了我县青少年学生正常活动地开展。
二、活动室分布混杂不集中。
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共有10室,分别为音乐室,舞蹈室、美术室,剪纸室,劳技手工室,科技室,图书、电脑综合室。各室的分布既混杂又不集中。如A区2楼214室的音乐室和218室的剪纸室之间,夹杂着老干局的215的办公室和217的健身室;A区三楼的317
劳技室与319的科技室之间夹杂一个其他单位的318室;特别是图书、电脑综合室在C区2号大厅,其他各室主要集中在A区,A、C区相隔过远。针对青少年学生年龄小又调皮的特点,使得管理难度加大,安全隐患难以杜绝。
三、产权隶属。
按文件精神,活动中心的产权应清晰,产权单位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
四、中心规划。
活动中心各室的布局规划权应属中心所有,不应受文化宫管理处的限制。
五、建议:
1、希望能把我中心C区的图书、电脑综合室与A区1楼图书馆的104室、106室协调交换;
2、希望可以将A区2楼老干部健身房和3楼318室调配予我中心。
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6]4号精神,迎接12月10日前省厅的复查验收。请予以解决建筑面积不足,活动室分布不集中及产权隶属等问题。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2 例均为男性, 年龄分别为12 岁、14 岁, 致伤原因分别为足球运动损伤及从车上跳下扭伤, 均为陈旧性损伤, 病程分别为3 个月、6 个月, 就诊时患者均主诉有膝关节不稳定感, 查体时Lachman、ADT试验均阳性, 行X线片证实无骨折, 可见胫骨上端及股骨下端骨骺未闭合。2 例MRI检查证实ACL实质部完全断裂。诊断: 膝关节ACL断裂。治疗: 采用移植自体腘绳肌两端悬吊固定方法重建前交叉韧带。
1. 2 手术方法标准前内、外侧入路关节镜探查, 明确是否合并半月板损伤并做相应处理, 本组患者未见半月板撕裂, 但可见表面磨损, 明确诊断ACL实质部断裂后取胫骨结节内侧斜切口, 暴露鹅足腱, 取骨薄肌、半腱肌对折编织成110mm ×6 mm ~ 120 mm × 7 mm, 两端2 号爱惜帮线缝合固定并预牵张后备用, 胫骨同上切口皮下潜行游离, 镜下监视分离出至髁间窝隧道, 取股骨外髁外后方4 cm切口, 由股后钝性打通至髁间窝, 拖入移植物, 位置满意后, 沿移植物方向局部切开股骨外髁及胫骨骨膜, 适当将骨皮质打毛燥, 两端予针头探清骺线后, 远离骺线1 ~2 cm拧入3. 5 mm双固定螺钉系统, 伸直位在最大张力位两端打结固定, 并将关节腔外的移植物与剥离的骨膜缝合加强固定。术中检查膝关节稳定性良好, 术后伸膝位可调节夹板固定膝关节, 第2 天开始指导肌力功能锻炼。
2 结果
2 例患者分别获随访26、37 个月, 末次随访时, 2 例患者无不稳及疼痛主诉, 查体膝关节稳定性良好, Lachman、ADT试验均阴性, 活动范围分别为0 ~130°、0 ~142°, Lysholm膝关节评分分别由45、50 分提高到术后的85、90 分, 未见任何内外翻畸形, 肢体无缩短现象。典型病例影像学资料见图1 ~3。
3 讨论
青少年ACL损伤虽常见, 但发生ACL完全性断裂的概率并不高[3]。但随着青少年过早参加体育活动的增多, 青少年ACL完全断裂损伤呈逐渐升高趋势[4], 有学者报告高中运动员ACL断裂的发生率高达16%[5]。青少年ACL损伤的治疗比较困难, 常规重建方法常常引起骨骺损伤, 膝关节周围骨骺对下肢长度发育起到70% ~80% 的作用, 损伤后易造成肢体发育畸形, 因此强调保守治疗, 包括加强功能锻炼、使用支具保护膝关节等, 然而保守治疗的效果并不理想, 长期的膝关节不稳往往导致继发性半月板及软骨退变损伤等病理改变, 并最终导致骨关节炎的提前发生, 形成恶性循环。Millet等[6]在分析了一组10 ~14 岁儿童ACL损伤患者后得出结论, 青少年未处理ACL损伤的膝关节功能和成人一样差, 即持续的关节不稳和难以避免继发关节损伤。因此, 对有明显关节不稳且ACL断裂的青少年患者, 虽然骨骺仍未闭合, 但仍主张手术治疗[7]。青少年ACL损伤后手术治疗的方式主要包括ACL直接修补、关节外重建和关节内重建。有报道证实ACL的直接修补效果欠佳[8], 而传统的关节内重建方法需要骨骺钻孔, 易造成骨骺损伤, 影响骨骼发育[9], 尽管也有相关报道显示此种方法钻取6 mm甚至9 mm隧道, 随访时未发生骨骼畸形发育[10,11], 但一旦发生将对患者造成终生伤害。关节外重建方法避免了对骨骺的损伤, 有报道应用效果良好[12], 但关节外重建的方法意味着不能解剖重建, 在消除膝关节的轴移不能稳定时不能防止关节内的损害。而采用移植自体腘绳肌两端悬吊固定重建ACL的方法, 不破坏骨骺, 不损伤关节腔结构, 术后显示膝关节的稳定性良好。虽然患者存在深屈轻度受限, 但膝关节的稳定性满意, 避免了继发的半月板或软骨损伤。我们分析过屈时的受限不适可能与ACL的髁间撞击摩擦有关, 因患者随访时间较短, 且尚未行影像学检查或关节镜检查, 虽体检稳定性良好, 但韧带的愈合及在关节腔内的变化尚不明确, 长期的疗效还有待进一步随访。随着时间的延长, 若出现关节不稳, 也为骨骺闭合后再行交叉韧带关节内重建赢得了时间, 且手术对关节本身的影响不大, 不影响后期的交叉韧带重建。鉴于本组患者的诊治, 我们认为有明确不稳定症状的青少年ACL损伤患者, 为避免继发半月板及软骨损伤应当积极进行手术治疗, 而采用移植自体腘绳肌两端悬吊固定方法镜下重建ACL是治疗青少年骨骺未闭合患者ACL断裂的可选方法, 短期疗效满意。
摘要:目的 探讨采用自体腘绳肌悬吊固定方法镜下重建青少年骨骺未闭合患者前交叉韧带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 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在2010年6月、2011年4月采用自体腘绳肌悬吊固定方法重建2例青少年骨骺未闭患者, 指导患者功能锻炼并对其进行随访, 评定临床疗效。结果 2例患者分别获随访26、37个月, 末次随访时, 2例患者无不稳及疼痛主诉, 膝关节稳定性良好, Lachman、ADT试验均阴性, 活动范围分别为0130°, 0142°, Lysholm膝关节评分分别由45、50分提高到术后的85、90分, 未见任何内外翻畸形, 肢体无缩短现象。结论 采用腘绳肌悬吊固定方法 重建青少年骨骺未闭患者前交叉韧带, 可避免骨骺损伤, 短期疗效满意, 是重建骨骺未闭合青少年ACL的方法之一。
关键词:青少年,前交叉韧带,重建
参考文献
[1]Lo IK, Bell DM, Fowler PJ.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injuries in the skeletally immature patient[J].Instr Course Lect, 1998 (47) :351-359.
[2]Mitzuta H, Kubota K, Shitaishi M, et al.The conservative treatment of complete tears of the anterior cruciate ligment in skeletally immature patients[J].J Bone Joint Surg (Br) , 1995, 77 (6) :890-894.
[3]Andrish JT.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injuries in the skeletally immature patient[J].Am J Orthop, 2001, 30 (2) :103-110.
[4]Kocher MS, Garg S, Micheli LJ.Physeal sparing reconstruction of the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in skeletally immature prepubescent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J Bone Joint Surg (Am) , 2005, 87 (11) :2371-2379.
[5]Souryal TO, Freeman TR.Intercondylar notch size and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injury in athletes:A prospective study[J].AM J Sports Med, 1993, 21 (4) :535-539.
[6]Millet PJ, Wilis AA, Warren RF.Associated injuries in pediatric and adolescent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tears:does a delay in treatment increase the risk of meniscal tear?[J].Arthroscopy, 2002, 18 (9) :955-959.
[7]Kocher MS, Saxon HS, Hovis WD.Management and complications of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injuries in skeletally immature patients:survey of the Herodicus Society and The ACL Study Group[J].J Pediatr Orthop, 2002, 22 (4) :452-457.
[8]Lars Engebretsen, Svein Svenningsen, Pal Benum.Poor results of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pair in adolescence[J].Acta Ortop Scand, 1988, 59 (6) :684-686.
[9]Koman JD, Sanders JO.Valgus deformity after reconstruction of the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in a skeletally immature patient:A case report[J].J Bone Joint Surg (Am) , 1999, 81 (5) :711-715.
[10]王建, 熬英芳.青少年前交叉韧带损伤流行病学研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02, 21 (5) :471-474.
[11]田华, Paul Disesare.青少年患者前交叉韧带断裂的重建[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3, 3 (2) :138-139.
该报告于英国伦敦举行的教育世界论坛上发布。2015年1月18-21日,来自世界80多个国家的教育部长在此次会议上就全球教育的政策发展等问题进行讨论并分享经验。
这份名为《兑现全民教育承诺:全球失学儿童项目的研究发现》的报告指出,全世界范围内,每11个小学适龄儿童中就有一个失学,而在12~15岁的青少年中,每5个就有一个失学。因此,青少年失学的可能性是小学适龄儿童的2倍。此外,随着儿童年龄的不断增长,儿童无法入学或者辍学的可能性不断增大。
报告指出,尽管国际社会已经承诺在2015年前实现全民教育,但是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儿童和青少年中的失学和辍学人数仍高达1.21亿。
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表示,增加教师、教室及教材的一贯做法已经无法对那些处境最不利的儿童产生任何作用,我们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手段来帮助这些儿童。这份报告旨在为人们敲响警钟,以调动一切所需资源,确保每个儿童都能接受基础教育。
报告认为,贫困是教育的最大障碍。例如,在尼日利亚,失学儿童中有2/3来自贫困家庭,其中有近90%的孩子从来没有上过学;相反,来自富裕家庭的儿童只有5%失学, 并且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将走进课堂。
【青少年心理问题报告】推荐阅读:
青少年犯罪心理调查报告10-13
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报告05-31
关于青少年犯罪现状及心理的调查报告06-25
青少年犯罪心理11-24
青少年犯罪问题透视03-03
青少年的犯罪心理特征11-10
青少年心理健康测试11-22
青少年叛逆心理分析02-19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意义03-27
青少年心理咨询师考试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