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生态乡镇

2024-10-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国家生态乡镇(精选8篇)

国家生态乡镇 篇1

(试行)》的通知

环发﹝2010﹞7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

为加速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建设农村生态文明,我部按照转换生态建设示范工作思路的原则,组织修订了《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考核标准(试行)》,并更名为《国家级生态乡镇申报及管理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现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对于已获得“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称号的乡镇,省级环保部门统一组织更名工作,本着“简便易行、质量优先”的原则,对照《规定》,查漏补缺,明确更名程序;更名后需报环境保护部备案。

二、加强“国家级生态乡镇”及“国家级生态村”申报、初审的组织领导工作,规范管理,明确职责。加大省级生态乡镇建设的工作力度,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指导、督促市(地)级环保部门开展市(地)生态村建设。

三、严格监督管理获得“国家级生态乡镇”或“国家级生态村”称号的村镇,确保质量。结合区域特点,将国家关于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关部署、要求融入日常监管工作中。通过开展“国家级生态乡镇”及“国家级生态村”建设,解决区域性环境问题,探索农村环境保护新模式。附件:

国家级生态乡镇申报及管理规定(试行)

主题词:环保

农村

生态乡镇

通知

环境保护部

2010年6月24日印发

附件:

国家级生态乡镇申报及管理规定(试行)

国家级生态乡镇示范建设是加快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载体,是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建设的重要组成,是实现环境保护优化农村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也是现阶段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重大举措。为规范国家级生态乡镇申报及管理工作,制定本规定。

一、申报范围

市辖区、县级市、县以下各类建制镇、乡、涉农街道等乡(镇)级行政区划单位。

二、申报条件

在申报范围内,经自查达到《(国家级生态乡镇建设指标(试行)》(附后)各项要求的单位,可以申报。

三、申报程序、内容与时间

1.申报程序。申报国家级生态乡镇须由乡镇人民政府向县(市、区)人民政府提出申请并获批准,再经市(地)环境保护局同意后报省(区、市)环境保护厅(局)。省(区、市)环境保护厅(局)审查合格后,向环境保护部提出复核申请。

2.申报内容。乡镇人民政府的申请报告必须附有建设国家级生态乡镇的工作总结和技术报告。工作总结包括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建设主要内容和措施、以及取得的成效;技术报告包括国家级生态乡镇申报表(具体格式附后)和各项指标完成情况的证明材料(包括监测、检测报告)。

3.申报时间。省(区、市)环境保护厅(局)向环境保护部提出复核申请的截止时间为每年的6月3 0日。

四、审查与复核

1.省(区、市)环境保护厅(局)

(1)对申报国家级生态乡镇的材料进行审查。经审查合格的,组织专家组到申报乡镇进行实地考核。实地考核包括听取汇报、查阅资料、现场检查、社会调查等。对实地考核中发现的问题,专家组应指导申报乡镇做好改进工作。实地考核结束后,专家组向省(区、市)环境保护厅(局)提交考核报告。

(2)依据专家组考核报告对被考核的乡镇提出是否达到国家级生态乡镇建设指标的审查意见,并对经审查认为达到国家级生态乡镇建设指标的乡镇在省级主要媒体上公示,对公示有疑问的乡镇进行复查。

(3)对公示通过(或复查合格)的乡镇,向环境保护部提出复核申请,同时提交专家组考核意见、公示情况及复查情况。

2.环境保护部复核

(1)环境保护部收到省(区、市)环境保护厅(局)报送的审查意见和复核申请后两个月内,组织专家组核查材料,对各省级环保部门申报的乡镇按原则不低于l5%的比例开展现场抽查。在现场抽查中,若发现抽查数量三分之一以上的乡镇在申报过程中存在弄虚作假行为,则取消该省(区、市)环境保护厅(局)本次所有申报乡镇的审议资格,并在下一年暂停受理该省(区、市)环境保护厅(局)国家级生态乡镇复核申请。

(2)根据专家组提出的核查意见和现场抽查情况,符合条 4 件的乡镇,将以公告等形式向社会公布。

五、监督管理

1.环境保护部对达到国家级生态乡镇建设指标的乡镇实行动态管理,公告后每三年组织一次复查。复查由省(区、市)环境保护厅(局)负责实施。复查发现问题的乡镇要限期整改,整改时限为半年。经整改仍达不到要求的,取消其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省(区、市)环境保护厅(局)应于每年10月底前将当年复查情况及整改落实情况报送环境保护部。

2.环境保护部对省(区、市)环境保护厅(局)的国家级生态乡镇管理工作进行抽查,抽查发现问题的,提出限期整改要求;经整改问题依然存在的,暂停受理该省国家级生态乡镇复核申请。

3.省(区、市)环境保护厅(局)应建立、完善本省(区、市)国家级生态乡镇申报、审核、专家组考核、公示、复查等制度,规范国家级生态乡镇建设和管理工作。

4.省(区、市)环境保护厅(局)应在每年十月底前向环境保护部上报本省上一国家级生态乡镇工作总结,包括申报情况、建设情况、日常管理情况、建章立制情况等。

5.经环境保护部公告达到国家级生态乡镇建设指标的乡镇,应加强辖区环境监管,若辖区内出现较大(Ⅲ级)以上级别的环境事件,但当地政府未能及时妥善处理、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或多次接到当地群众环境举报的,一经查实,环境保护部将取消其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

六、其他

1.本规定自印发之日起执行,原《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考核验收规定》(《关于深入开展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活动的通知》环发﹝2002﹞101号)同时失效。

2.《国家级生态乡镇建设指标(试行)》中基本条件第2项“基础扎实”的有关要求,自2012年1月1日起开始执行。在此之前,该项指标执行“按照《小城镇环境规划编制导则》,编制或修订乡镇环境规划,并认真实施”。

国家级生态乡镇建设指标(试行)

一、基本条件

1.机制健全。建立了乡镇环境保护工作机制,成立以乡镇政府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乡镇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乡镇设置了专门的环境保护机构或配备了专职环境保护工作人员,建立了相应的工作制度。

2.基础扎实。达到本省(区、市)生态乡镇(环境优美乡镇)建设指标一年以上,且80%以上行政村达到市(地)级以上生态村建设标准。编制或修订了乡镇环境保护规划,并经县级人大或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两年以上。

3.政策落实。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认真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乡镇辖区内无滥垦、滥伐、滥采、滥挖现象,无捕杀、销售和食用珍稀野生动物现象,近3年内未发生较大(Ⅲ级)以上级别环境污染 6 事件。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草原地区无超载过牧现象。

4.环境整洁。乡镇建成区布局合理,公共设施完善,环境状况良好。村庄环境无“脏、乱、差”现象,秸秆焚烧和“白色污染”基本得到控制。

5.公众满意。乡镇环境保护社会氛围浓厚,群众反映的各类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公众对环境状况的满意率≥9 5%。

二、建设指标

类别

序号

指标名称

指标要求

东部

中部

西部

环境

质量

l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农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

地表水环境质量

达到环境功能区

或环境规划要求

空气环境质量

声环境质量

环境

污染

防治

建成区生活污水处理率(%)

开展生活污水处理的行政村比例(%)

建成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95

开展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的行政村比例(%)

重点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率(%)

饮食业油烟达标排放率(%)﹡﹡

≥95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

≥95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95

农用化肥施用强度(折纯,公斤/公顷.年)

<250

农药施用强度(折纯,公斤/公顷.年)

<3.0 生态

保护

与建设

使用清洁能源的居民户数比例(%)

≥50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m2/人)

≥l2

主要道路绿化普及率(%)

≥95

森林覆盖率(%,高寒区或草

原区考核林草覆盖率)﹡

山区、高寒区或草原区

≥75

丘陵区

≥45

平原区

≥l8

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植(养殖)面积的

比重(%)

≥60

注:标“﹡”指标仅考核乡镇、农场,标“﹡﹡”指标仅考核涉农街道。

三、指标说明

(一)基本条件

1.机制健全。建立了乡镇环境保护工作机制,成立以乡镇政府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乡镇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乡镇设置了专门的环境保护机构或配备了专职环境保护工作人员,建立了相应的工作制度。

指标解释:要求乡镇政府成立生态乡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牵头,有关部门领导参加,下设建设工作办公室,建设工作有组织、有计划、有方案,措施得力,定期检查落实;乡镇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得到落实;乡镇党委、政府将环境保护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每年研究环保工作不少于两次。要求乡镇配备专职环境保护工作人员;建立相 9 应的工作制度和污染源档案等。

考核要求:查看近l年内当地党委、政府研究环境保护工作的会议纪要或会议记录、印发的有关文件和污染源档案等资料。查看乡镇环境保护资金使用的有关文件、记录。查看各级环保项目下达、建设、验收和管理文件。查看设立环境保护机构或配备环境保护人员的有关文件、档案。现场检查。

2.基础扎实。达到本省(区、市)生态乡镇(环境优美乡镇)

建设指标一年以上,且8 0%以上行政村达到市(地)级以上生态村建设标准。编制或修订了乡镇环境保护规划,并经县级人大或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两年以上。

指标解释:达到本省(区、市)生态乡镇(环境优美乡镇)建

设指标一年以上,并获省(区、市)环境保护厅(局)命名或公告;8 0%以上行政村达到市(地)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制定的生态村指标,并获上命名或公告。按照环境保护部、建设部关于印发《小城镇环境规划编制导则(试行)》的通知(环发[2002]82号),编制或修订完成乡镇环境规划,经县级人大或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两年以上。

考核要求:查看省(区、市)、市(地)环境保护厅(局)的命名文件或公告文件;所辖行政村数量的证明文件;乡镇环境规划的文本及有关批准文件。

3.政策落实。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主要污染物减排任 10 务。认真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乡镇辖区内无滥垦、滥伐、滥采、滥挖现象,无捕杀、销售和食用珍稀野生动物现象,近三年内未发生重大(11级)以上级别环境污染事件。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草原地区无超载过牧现象。

指标解释:有节能减排任务的乡镇,要按有关要求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能源消耗降低、主要污染物减排的指标任务。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有关规定;工业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工业固体废物得到适当处置并无危险废物排放,执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l8599—2001);镇域内无“十五小”、“新六小”等国家明令禁止的重污染企业;无大于2 5度坡地开垦、任意砍伐山林、破坏草原、开山采矿及乱挖中草药资源等现象;无随意捕杀、销售、食用国家珍稀野生动物现象;近三年内没有发生过较大(Ⅲ)以上级别环境污染事件,判断标准参照2006年国务院颁布《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关于环境污染事件的分级规定。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数量和等级不变或有所提高。“草原地区无超载过牧现象”,是指乡镇辖区内牲畜养殖不得超过国家草原载畜量标准。

考核要求:查看上级政府下达的能源消耗降低、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的相关文件或任务书;查看指标完成情况证明材料。查看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有关档案资料;查看所有工业企业名单及工业企业达标验收有关材料;现场抽查企事业单位烟尘治理设施安装及运行情况;抽查企业污染物排放及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情况;现场查看是否存在滥垦、滥伐、滥 11 采、滥挖、滥牧的现象。

4.环境整洁。乡镇建成区布局合理,公共设施完善,环境状况良好。村庄环境无“脏、乱、差”现象,秸秆焚烧和“白色污染”基本得到控制。

指标解释:“乡镇建成区布局合理”,是指严格按规划要求,有合理的功能分区布局,有良好的居住小区和基本完善的工业小区。“公共设施完善”是指城镇建成区自来水、排水管网、道路、卫生厕所、通讯设施、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医疗机构、适龄儿童入学、防洪等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环境状况良好”,是指街道路面平整,排水通畅,无污水溢流、无暴露垃圾,无冒黑烟、水体黑臭现象;街道卫生状况良好,主要街道有卫生设施,垃圾箱(果壳箱)箱体整洁,周围无暴露垃圾、无蝇蛆;有专门保洁队伍,镇区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日清日运,无垃圾乱堆乱倒现象,无直接向江河湖泊排放污水和倾倒垃圾的现象;城镇建成区内应禁止散养家禽;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和放射性废物得到安全处置。“村庄环境整洁,无脏乱差现象”,是指城镇所辖村庄主要道路平整,两侧无暴露垃圾,无乱搭乱建,无露天粪坑,无污水横流现象,基本做到垃圾定点堆放;绿化、美化好;有良好的感官和视觉效果。“秸秆焚烧和‘白色污染’基本得到控制”,主要是指无秸秆焚烧和一次性餐盒、塑料包装袋、废弃农膜随意丢弃现象。

考核要求:现场检查、考核。

5.乡镇环境保护社会氛围浓厚,群众反映的各类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公众对环境状况的满意率≥95%。

指标解释:要求乡镇及其所辖街道和各村有环保宣传的标语或橱窗,主要街道每公里不少于一个。l2369环境投诉处理满意率要求达到95%以上。“公众对环境状况的满意率”指公众对环境保护工作及环境质量状况的满意程度。

考核要求:现场检查是否有环保宣传标语或橱窗。查看环境投诉记录及处理情况。

采取对乡镇辖区各职业人群进行抽样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数据,随机抽样人数不低于乡镇总人口的0.5%。问卷在“满意”、“不满意’’二者之间进行选择。各职业人群应包括以下四类,即机关(党委、人大、政府或政协)工作人员、企业(工业、商业)职工、事业(医院、学校等)单位工作人员、城镇居民、村民。

(二)考核指标

1.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农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

指标解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是指,在乡镇辖区内,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划定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其地表水水源一级、二级保护区内监测认证点位(指经乡镇所在县级以上环保局认证的监测点,下同)的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或《地下水质量标准》(GB/Tl4848-1993)相应标准的取水量占总取水量的百分比。

农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指,在乡镇辖区内,以自来水厂或手压井形式取得饮用水的村镇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率;雨水收集系统和其他饮水形式的合格与否需经检测确定,其饮 13 用水水质需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规定。

数据来源:环保、卫生、建设等部门。

2.地表水环境质量、空气环境质量、声环境质量

指标解释:地表水环境质量达到环境功能区或环境规划要求,是指乡镇辖区内主要河流、湖泊、水库等水体的认证点位监测结果,在已经划定环境功能区的乡镇,要达到环境功能区要求;在未划定环境功能区的乡镇,要达到乡镇环境规划以及所在流域和区域环境规划对相关水体水质的要求。

空气环境质量达到环境功能区或环境规划要求,是指乡镇建成区内大气的认证点位监测结果,在已经划定环境功能区的乡镇,要达到环境功能区要求;在未划定环境功能区的乡镇,要达到乡镇环境规划以及流域和区域环境规划对大气环境质量的要求。

声环境质量达到环境功能区或环境规划要求,是指乡镇建成区内声环境的认证点位监测结果,在已经划定环境功能区的乡镇,要达到环境功能区要求;在未划定环境功能区的乡镇,要达到乡镇环境规划对声环境质量的要求。

数据来源:县级以上环保部门。

3.建成区生活污水处理率、开展生活污水治理的行政村比例

指标解释:建成区生活污水处理率指乡镇建成区(中心村)经

过污水处理厂或其他处理设施处理的生活污水量占生活污水排放总量的百分比。污水处理厂包括一级、二级集中污水 14 处理厂,其他处理设施包括氧化塘、氧化沟、净化沼气池,以及湿地处理工程等。离城市较近乡镇生活污水要纳入城市污水收集管网,其他地区根据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和分布情况等,因地制宜选择建设集中或分散污水处理设施;位于水源源头、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需特殊保护地区或处于水体富营养化严重的平原河网地区的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必须采取有效的脱氮除磷工艺,满足水环境功能区要求。

开展生活污水处理的行政村是指通过采取符合当地实际的处理方式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且受益农户达8 0%以上的行政村。

数据来源.县级以上建设部门、环保部门。

4.建成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开展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的行政村比例

指标解释:建成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是指乡镇建成区经无害化处理的生活垃圾数量占生活垃圾产生总量的百分比。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指卫生填埋、焚烧和资源化利用(如制造沼气和堆肥)。卫生填埋场应有防渗设施,或达到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包括地点及其他要求)。执行《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

(GBl6889—2008)和《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l8485—2001)等垃圾无害化处理的有关标准。

开展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的行政村比例是指,乡镇非建成区开展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的行政村占非建成区行政村总数的比例。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是指,在开展垃圾“户分类” 15 的基础上,对不能利用的垃圾定期清运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其他垃圾通过制造沼气、堆肥或资源回收等方式,按照“减量化、无害化’’的原则实现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其中,开展生活垃圾资源利用的行政村其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不低于60%。

数据来源:县级以上城建(环卫)部门、统计部门。

5.重点工业污染源排放达标率

指标解释:指乡镇辖区内实现稳定达标排放的重点工业污染源数量占所有重点工业污染源总数的比例。重点工业污染源包括废水排放和废气排放两类污染源。

“重点工业污染源”是指乡镇辖区内分别按废水、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污量从高到低,累计排放量占乡镇排污总量85%的工业污染源。

“排放达标”是指浓度稳定达到排放标准,执行排污许可证的规定,不超过排污总量指标要求,未发生污染事故。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是指乡镇范围内的重点工业企业,经其所有排污口排到企业外部并稳定达到国家或地方排放标准的工业废水总量占外排工业废水总量的百分比。

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是指乡镇范围内的重点工业企业,在燃料燃烧和生产工艺过程中稳定达到排放标准的工业烟尘、工业粉尘和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占其排放总量的百分比。

数据来源:县级以上环保部门。

6.饮食业油烟达标排放率

指标解释:(该项指标仅考核街道;涉农街道是指辖区内存在基本农田的街道。)指街道辖区内油烟废气达标排放的饮食业单位占所有排放油烟废气的饮食业单位总数的百分比。执行《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试行)》(GBl8483-2001)。饮食业项目环保审批和验收合格率要求达到100%。

数据来源:县级以上环保部门。数据收集采用抽样监测的方法,抽样比例不得低于街道辖区内排放油烟废气的饮食业单位总数的20%。

7.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

指标解释:指乡镇辖区内畜禽养殖场综合利用的畜禽养殖粪便与产生总量的比例。按照((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9号),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是指常年存栏量为500头以上的猪、3万羽以上的鸡和100头以上的牛的畜禽养殖场,以及达到规定规模标准的其他类型的畜禽养殖场。规模以下畜禽养殖场分级标准及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要求,由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作出规定。畜禽养殖粪便综合利用主要包括用作肥料、培养料、生产回收能源(包括沼气)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应执行《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l8596--2001)的相关规定。

数据来源:县级以上环保部门、农业部门。

8.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

指标解释:指乡镇辖区内综合利用的农作物秸秆数量占农作物秸秆产生总量的百分比。秸秆综合利用主要包括粉碎还田、过腹还田、用作燃料、秸杆气化、建材加工、食用菌 17 生产、编织等。乡镇辖区全部范围划定为秸秆禁烧区,并无农作物秸秆焚烧现象。

数据来源:县级以上环保部门、农业部门。

9.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指标解释:指乡镇辖区内使用卫生厕所的农户数占农户总户数的比例。卫生厕所标准执行《农村户厕卫生标准》(GBl9379—2003)。

数据来源:县级以上卫生、建设部门。

10.农用化肥施用强度、农药施用强度

指标解释:农用化肥施用强度指乡镇辖区内实际用于农业生产的化肥施用量(包括氮肥、磷肥、钾肥和复合肥)与播种总面积之比。化肥施用量要求按折纯量计算。农药施用强度指实际用于农业生产的农药施用量与播种总面积之比。

数据来源:县级以上农业、统计部门。

11.使用清洁能源的居民户数比例

指标解释:指乡镇辖区内使用清洁能源的居民户数占居民总户数的百分比。清洁能源指消耗后不产生或很少产生污染物的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太阳能、沼气等生物质能、风能、核电、地热能、海洋能)、低污染的化石能源(如天然气),以及采用清洁能源技术处理后的化石能源(如清洁煤、清洁油)。

数据来源:县级以上统计、经贸、能源、农业、环保等部门。统计范围包括乡镇建成区和所辖行政村。

1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指标解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指乡镇建成区(中心村)公共绿

地面积与建成区常住人口的比值。公共绿地,是指乡镇建成区内对公众开放的公园(包括园林)、街道绿地及高架道路绿化地面,企事业单位内部的绿地、乡镇建成区周边山林不包括在内。

数据来源:县级以上城建部门。

13.主要道路绿化普及率

指标解释:指乡镇建成区(中心村)主要街道两旁栽种行道树

(包括灌木)的长度与主要街道总长度之比。

数据来源:县级以上城建部门、园林部门。

14.森林覆盖率

指标解释:指乡镇辖区内森林面积占土地面积的百分比。森林,包括郁闭度0.2以上的乔木林地、经济林地和竹林地。同时,依据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农田林网以及村旁、路旁、水旁、山旁、宅旁林木面积折算为森林面积的标准计算。高寒区或草原区考核林草覆盖率,具体指标值参照山区森林覆盖率标准执行。

数据来源:县级以上统计、林业部门。

15.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植(养殖)面积的比重

指标解释:指乡镇辖区内,主要农(林)产品、水(海)产品

中,认证为有机、绿色及无公害农产品的种植(养殖)面积占 19 总种

植(养殖)面积的比例。其中,有机农、水产品种植(养殖)面积

按实际面积两倍统计,总种植(养殖)面积不变。有机、绿色和无

公害农、水产品种植(养殖)面积不能重复统计。

数据来源:县级以上农业、林业、环保、质检、统计部门。

国家级生态乡镇申报表

申报乡镇

乡(镇)长

联 系 人

电话

申报日期

****年**月**日

环 境 报 护 部

生态乡镇建设指标完成情况

类别

序号

指标名称

指标要求

指标

完成情况

东部

中部

西部

环境

质量

l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农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

地表水环境质量

达到环境功能区

或环境规划要求

空气环境质量

声环境质量

环境

污染

防治

建成区生活污水处理率(%)

开展生活污水处理的行政村比例(%)

建成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95

开展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的行政村比例(%)

重点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率(%)

饮食业油烟达标排放率(%)﹡﹡

≥95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

≥95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95

农用化肥施用强度(折纯,公斤/公顷.年)

<250

农药施用强度(折纯,公斤/公顷.年)

<3.0

生态

保护

与建设

使用清洁能源的居民户数比例(%)

≥50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m2/人)

≥l2

主要道路绿化普及率(%)

≥95

森林覆盖率(%,高寒区或草

原区考核林草覆盖率)﹡

山区、高寒区或草原区

≥75

丘陵区

≥45

平原区

≥l8

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植(养殖)面积的

比重(%)

≥60

注:标“﹡”指标仅考核乡镇、农场,标“﹡﹡”指标仅考核涉农街道。

县(市)级人民政府意见:

****年**月**日(盖章)

市(地)级环境保护局意见:

****年**月**日(盖章)

省(区、市)环境保护厅(局)专家组审查意见:

专家组组长签字:

****年**月**日

省(区、市)环境保护厅(局)公示情况:

****年**月**日(盖章)

省(区、市)环境保护厅(局)复查情况:

(对公示无疑问的乡镇不填此项)

****年**月**日(盖章)

省(区、市).环境保护厅(局)复核申请:

****年**月**日(盖章)

环境保护部专家组意见:

专家组组长签字:

环境保护部复核意见:

国家生态乡镇 篇2

1 基本情况

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赤松镇共有行政区域面积56.98平方公里, 行政村40个、总人口2.85万人。卫生院设有全科门诊、内外科、妇产科、B超心电图室、检验科、放射科等科室, 开放床位20张, 配备有彩超、生化分析仪、高频电刀、心电监护仪等基本辅助设备。全院共有职工59名, 其中在职在编26人, 编外33人。2009年卫生院业务总收入达890万元 (中医科、儿科和妇产科等特色专科2009年总收入为356万元, 占全院收入的53%) , 除去各项支出年结余12万元。

2 实施情况

为了保证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顺利实施, 我院在上级部门的统一部署下积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一是做好政策宣传, 通过在院内悬挂横幅、张贴药价公示牌、更新电子触摸屏内容、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二是修改药品数据, 对中、西药房进行药品盘存, 及时修改卫生院药品管理数据, 并对集中采购、网上确定进行熟悉演练。三是加强业务学习, 组织广大干部职工学习法律法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本药物使用说明书等基本药物使用知识, 充分提高对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意义的理解。四是应急准备到位, 为了做好可能出现的大流量就诊病人, 调整作息, 重新合理安排工作人员, 并修改挂号收费程序, 使病人减少候诊时间, 保证服务质量。五是准时实施, 2月25日零时起, 正式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严格实行六统一制度, 及时采购和使用基本药物、所有药物均实行零差率销售、网上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结算。

3 成效

通过实施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群众得到了看得到、摸得着的实惠, 有效缓解了看病贵问题。实施两个月以来我院门诊人次增加了3 822人次, 增幅达31%, 而药品收入下降了17万元, 降幅26.3%, 平均处方值从实施前的50.96元下降至29.15元, 下降了21.81元, 降幅达42.8%。临床医生用药也逐步合理规范, 切断了“以药养医”的利益链, 群众满意度有所提高。

4 思考

4.1 现有卫生队伍的稳定问题

根据省有关编制人员设置要求, 我院人员编制应为57人 (根据服务人口和开放床位数) , 而目前我院33名编外职工身份仍未确定, 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以后, 编制问题如何解决将直接影响我院人员队伍的思想稳定。

4.2 中医药进社区工作面临严重挑战

我院于2009年被列为浙江省中医药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示范中心, 中医科已成为我院的拳头科室, 在周边县市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中医科年门诊量2万人次, 业务收入达208万元, 占全院总收入的31%, 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后, 中药饮片也实行零差率销售, 卫生院的原有绩效机制无法兑现补偿, 中医药人员的原有待遇也就无法保证, 势必影响中医药队伍的稳定, 最终影响中医专科的良性发展。

4.3 今后卫生发展经费的保障问题

2009年我院上级补助卫生事业经费34.12万元, 而实际卫生院正常运行就需68万元, 而目前参合农民免费健康体检在即, 我院的血球计数仪、X光机、洗片机、救护车都已频发故障, 急需更新, 仅此项资金缺口100多万元。

2009年全院人员工资共计344万元, 人均收入达6.5万元,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试运行两个月来区财政预拨我院人员经费仅20万元, 据此估算区财政全年将拨给我院人员经费约120万元, 可见资金缺口巨大。

2009年我院中央投资项目一期扩建工程建筑面积2 742平方米的接种门诊和住院楼已完成初步验收, 资金已投入325万元, 如需正常投入使用仍需资金100多万元。

摘要: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新医改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文章针对农村基层卫生院如何顺应形势、改变服务理念, 扎实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以及滥用抗生素等问题, 从实施情况、取得成效、存在问题以及合理建议等方面对如何更好地在基层农村卫生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生态乡镇创建之浅谈 篇3

关键词:生态乡镇;生态创建;生态文明;农村环保

一、生态乡镇创建的基本情况

(一)生态乡镇创建的基本概念。生态创建主要是对受到人为活动干扰和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生态恢复和重建,是根据生态学原理进行人工设计,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利用生态系统自然规律,达到高效和谐,实现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

(二)生态乡镇创建的背景。党的十八大同意报告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部署,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二、生态乡镇创建的原则

(一)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在进行乡镇生态创建过程中,要注意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切实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全面推进环境综合治理、降低消耗、减少污染,加大污染防治的力度,减轻资源环境的压力,使乡镇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

(二)统筹规划,协调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全局观念,统筹规划,依据生态功能分区和各地特点,循序渐进地全面推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因地制宜,突出区域特色。从各乡镇实际出发,发挥本地资源、环境、区位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合理引导主导产业,重点发展生态产业,把资源环境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四)量力而行,分步实施。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协调发展,不贪大求全,不盲目攀比。通过规划编制,选择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作为突破口,循序渐进,分步实施。

三、生态乡镇创建的指标体系

(一)机制健全。建立乡镇环境保护工作机制,成立以乡镇政府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乡镇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乡镇设置专门的环境保护机构或配备专职环境保护工作人员,建立相应的工作制度,完善工作机制。

(二)基础扎实。达到本省(区、市)生态乡镇(环境优美乡镇)建设指标一年以上,且80%以上行政村达到市(地)级以上生态村建设标准。编制或修订乡镇相关环境保护规划,并经县级人大或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两年以上。

(三)政策落实。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认真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乡镇辖区内无滥垦、滥伐、滥采、滥挖现象,近3年内未发生较大(Ⅲ级)以上级别环境污染事件,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草原地区无超载过牧现象。

(四)环境整洁。乡镇建成区布局合理,公共设施完善,环境状况良好。村庄环境无“脏、乱、差”现象,秸秆焚烧和“白色污染”等问题基本得到控制。

(五)公众满意。乡镇环境保护氛围浓厚,各类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公众对环境状况的满意率≥95%。

四、生态乡镇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历史欠账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一是农村环保设施比较滞后。部分乡镇、村仍没有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饮用水源地未采取防护措施。二是农业面源污染的程度加剧。化肥、农药无序大量施用,绝大多数垃圾未经处理直接倾倒至河渠,对区域内土壤和地下水、地表水均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

(二)思想认识不深,农村环境面貌亟需改善。许多乡镇机关干部对创建生态乡镇、生态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群众生态文明意识亟待提高。

(三)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整体效益无法显现。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工作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各县市区在整合水利、交通、能源、林业等专项资金方面力度不大,资金使用十分分散,导致生态创建整体成效不够明显。

五、生态乡镇创建的措施

(一)统筹规划,加强领导。一是结合国家生态乡镇的相关指标要求,由各级政府、各部门代表共同参与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二是各乡镇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行动方案实施计划并报县市区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各县市区政府对实施质量和进度进行跟进,并根据实施计划与各乡镇签署目标责任书。

(二)加强督导,严格考核问责。由与农村工作有关、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组成督导团,负责为各县市区提供创建规划、技术支持、解决实际问题及协助生态乡村的评选活动等。

(三)加大投入,提供资金保障。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统筹乡镇创建资金,各级政府按照行动方案纳入财政预算,并保障资金落实到位。拓宽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结合旅游、观光农业等产业发展融入生态村镇创建,逐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运营主体企业化、运行管理市场化。

(四)因地制宜,形成各地生态特色。生态乡镇的创建需要尊重并从村民对村庄发展的自身需求角度出发。对基础条件一般的乡镇村,按照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首先从一些花钱少、需求大、能见效的事情入手,与扶贫和产业发展等项目衔接,从经济发展角度着力推进,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互利共赢的良性互动。

(五)广泛宣传,营造创建氛围。加大对干部群众的培训和宣传力度,采取走访座谈、宣传培训、学习参观、工程示范等多种方式,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加大生态创建工作宣传力度,从培养农民的生态意识和生态习惯入手,培育现代化新型农民,切实维护农民的各项环境权益,逐步提高农民保护环境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M].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出版.

[2]中国的环境保护(1996-2005)[S].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网站.

[3]胡志刚.打造和谐人居环境 创建绿色美好家园[J]农场经济管理,2015

[4]張鹤丹.河北省乡镇生态环境规划技术体系研究——以霸州市东杨庄乡为例[J]河北农业大学,2013.

[5]康琼.江泽民环境保护思想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2003

[6]刘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J]中央党校.2011

[7]姚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生态文明的实践和认识[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0

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解说词 篇4

这里山清水秀,风景绮丽

这里物产丰富,民风淳朴

它就是美丽的濉溪镇(字幕,有关标致性镜头)

生态文明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建宁县濉溪镇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工作纪实(字幕)

濉溪镇位于福建省建宁县东南部,东与泰宁县世界地质公园交界,是建宁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镇。下辖10个行政村、4个社区居委会、1个农场,总人口3.19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1.34万人)。是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市级文明单位。濉溪镇东南高山叠翠,是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组成部分,保护区中部海拔1600多米的黄坪栋水库担负着全镇近3万人的生产生活用水,被誉为福建全省水质最好的饮用水,闽江上游濉溪河贯穿全镜后注入泰宁大金湖。全镇地势为东南高西北低,以丘陵为主,全年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这里山青、水碧、地绿、天蓝,生态保持良好,生活环境怡人,具有独特的田园风光魅力和生态景观特色。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丰富的森林资源和动植物种类。(饮用水源地、风光、风景、原始森林、动植物及物产等镜头)

全镇面积213.8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25.83万亩,森林覆盖率80.54%,地表水质符合水环境功能区要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大气环境质量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Ⅰ级标准,建成区环境噪声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标准。

建成区主要道路绿化普及率为10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113.36平方米,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100%。(解说字幕)

(解说)近年来,濉溪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充分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创新机制,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林业、旅游业,实施农村环境美化工程,深入开展国家级生态乡镇创建工作,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乡镇。(解说,林业、旅游、农业、新农村镜头)

强化领导 工作机制完善健全(字幕 解说)

解说:濉溪镇党委、政府充分认识到创建生态乡镇是提升生态文明水平的重要载体,是促进乡镇环境建设的重大举措(政府大门、动员大会、创建办公室、领导小组文件等镜头)。2008年,濉溪镇就成立了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镇村干部配合抓,层层抓落实,齐抓共管的创建工作格局,多次召开工作联系会、创建动员大会(会议镜头)。明确创建目标,制定创建方案,累计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实施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农业和人居环境建设,彻底改善和优化人居环境,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人居环境、生态农业、文娱活动等镜头)

科学规划 生态农业优势凸显(解说字幕)

解说: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给濉溪人民带来的不仅是山清水秀的环境,更是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生态经济已成为全镇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全镇已建成了2.77万亩的毛竹生产基地、1.5万亩生态果园生产基地、0.6万亩绿色建莲生产基地、0.5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0.3亩生态有机茶生产基地等各具特色、经济效益好的生产基地。(毛竹等基地镜头),推进农业生产化步伐,大力推广公司+农户+基地(相关基地镜头)经营模式,壮大扶持孟宗笋业、文鑫莲业、兴辉食品、金铙山生态有机茶等绿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加工能

力,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突出农产品市场开拓,鼓励创办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建立了国强农机、天一油茶等23家经济合作组织,不断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真正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相关企业生产产品及各名品牌商品等镜头,如“文鑫”建莲的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书。绿色食品:福建文鑫莲业有限公司的“文鑫”牌黄花梨及“文鑫”牌“建莲莲子”;福建兴辉食品有限公司的“山雪”牌“中华猕猴桃汁饮料”等镜头)

解说: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全镇有15万亩林地列入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省级生态公益林,近三年来新增造林面积1.3万多亩。(林业镜头)

解说:全面推广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保持农田高效生产,不断降低农用化肥、农药的施用强度,大力推广低毒低残农药和生物农药,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品质。

2010年,全镇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20485亩,农用化肥总施用量为1239吨,推进强度为每公顷244.6公斤,农药施用总量为15.52吨,农药施用量为每公顷2.84公斤。(字幕)

辖区农作物全部划为秸秆禁烧区,全部作为食用菌生产原料和秸秆回田(有秸秆回田或生产农用等镜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100%(字幕)

濉溪镇创建生态乡镇,推动了全镇新农村建设步伐,地域资源更加大优化,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有农村、健身等镜头),创建工作2年多来,公众环境满意率由56%提高到99%。(群众满意率镜头)

发挥优势 生态旅游蓬勃发展(解说 字幕)

解说:濉溪镇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在创建中注重挖掘丰富自然生态资源和现代农业观光资源,倡导绿色旅游,发展生态

旅游,积极推进高峰省级乡村生态旅游示范点、金铙山生态旅游、莲乡大观园等旅游项目建设,把这些景区建成集休闲、度假、观光为一体的生态休闲旅游区,打造醉美濉溪(旅游方面镜头)

加大投入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解说 字幕)

解说:几年来,濉溪镇的公益事业长足发展,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累计投入3800多万元,完成道路硬化80多公里,全镇农村道路硬化率达100%;投资400多万元,实施完成了水西、大元等7个村的饮用水改造工程,建立了达到国家农村饮用水标准的自来水供应系统,自来水普及率、合格率均达到100%(三通镜头);投入100多万元完成各示范村、整治村“四化”工程建设,安装了路灯、路牌、监控探头等设施,实现了绿化、美化、亮化、香化(相关镜头);县污水处理厂每天可处理建成区生活污水2674吨,处理后的出水水质达到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类标准,建成区生活污水处理率可达88%(字幕、污水处理镜头)。

建立农村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在示范村、整治村做到家家配置垃圾桶,村设垃圾桶、垃圾池、建成垃圾收集中转站,生活垃圾实行集中投入、统一收集,做到日产日清(有禁止乱倒垃圾牌子、垃圾桶、垃圾池、中转站收集清运等镜头),建成区生活垃圾全部运往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处理率为100%(字幕),大力实施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全镇共设有水冲式厕所39座,其中建成区30座(卫生厕所镜头),水冲式厕所普及率达100%,全镇无害化卫生厕所覆盖率达95.95%(字幕)。

加强农村节能减排建设(沼气服务站镜头),大力推广太阳能、沼气、液化气等清洁能源,全镇共在沼气池926座,太阳能667座(有太阳能、沼气等镜头),全镇清洁能源普及率达95%(字幕)

濉溪镇积极发展科教文卫事业,继续抓好基础教育工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大教育资源的整合和投入力度,提高教育质量。(学校方面镜头)

加快公共卫生事业,完善农村卫生服务功能,着力抓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卫生院、卫生所镜头),村民参保率达98.1%,有效减少了因病致贫的发生率,提高了生活质量。

江西省创国家级生态乡镇证明 篇5

标完成情况证明

该镇2011年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监测点达标水质的水量占取水总量的百分比为10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

特此证明

二0一二年五月九日

宋溪镇农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指标完成

情况证明

宋溪镇2011年镇村总人口12060人,3248户,全部以自来水厂或手压井形式取得饮用水,农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为100%。

特此证明

武宁县卫生局

二0一二年五月四日

宋溪镇地表水环境质量、空气环境质量和声环境质量指标完成情况证明

根据市环境监测站监测报告表明,宋溪镇地表水环境质量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标准,空气环境质量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声环境质量符合《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区标准,符合环境规划要求。

特此证明

武宁县环境保护局

二0一二年五月九日

宋溪镇建成区生活污水处理率情况

证 明

宋溪镇集镇现有人口958人,生活污水排放量按80升/(人〃天),日产生生活污水76.6吨,有61.3吨即80%的生活污水进行了处理。

特此证明

武宁县环境保护局

二0一二年五月九日

宋溪镇开展生活污水处理的行政村比例指

标完成情况证明

宋溪镇总人口12060人,辖10个行政村,95个自然村,采取符合当地实际的处理方式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且受益农户达80%以上的行政村比例为70%。

特此证明

武宁县环境保护局

二0一二年五月九日

宋溪镇建成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指标

完成情况证明

该镇2008年建成占地面积10亩的无害化垃圾处理场一个,集镇日垃圾产生量约1吨,主要为废弃生活用品、杂物,97%统一收集运往垃圾处理场进行无害化处置。

特此证明

武宁县建设局

二0一二年五月九日

宋溪镇开展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的行政村比例指标完成情况证明

宋溪镇共10个行政村,95个自然村,8个行政村在开展垃圾“户分类”的基础上,对不能利用的垃圾定期清运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其他垃圾通过制造沼气、堆肥或资源回收等方式,按照“减量化、无害化“的原则实现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开展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的行政村比例为80%,且开展生活垃圾资源利用的行政村其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均不低于60%。

特此证明

武宁县建设局

二0一二年五月九日

宋溪镇重点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率和未发生污染事故指标完成情况证明

经调查,宋溪镇范围内无重点工业污染源。2011年宋溪镇未发生环境污染事故。

特此证明

武宁县环境保护局

二0一二年五月九日

宋溪镇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

指标完成情况证明

经调查,该镇范围内无规模化畜禽养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规定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常年存栏量为500头以上的猪、3万羽以上的鸡和100头以上的牛的畜禽养殖场,以及达到规定规模标准的其他类型的畜禽养殖场)。

特此证明

武宁县环境保护局

二0一二年五月九日

宋溪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指标完成

情况证明

宋溪镇农作物秸杆(稻草量)单季稻田亩平均按552公斤计算.单季稻面积3524亩,稻草量为1945吨.其中:粉碎还田747吨,过腹还田949吨,用作用菌类生产基质原料210吨,共计综合利用1906吨,秸杆综合利用率为98%。

武宁县环境保护局

二0一二年五月九日

宋溪镇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指标完成情况

证 明

该镇辖区内农村居民2929户,有无害化卫生厕所2870 户,普及率98%。

特此证明

武宁县卫生局

二0一二年五月九日

宋溪镇农用化肥施用强度和农药施用强度

指标完成情况证明

宋溪镇2011年度化肥使用纯量:

(1)纯N66000kg;(2)纯P45000kg;(3)纯K1600kg,总量:112800kg 总耕地面积7048亩(470公顷),化肥施用强度:112800÷927=240公斤/公顷 纯胺磷1160kg 总耕地面积7048亩(470公顷),农药施用强度: 1160÷470=2.46公斤/公顷

特此证明

武宁县农业局

二0一二年五月九日

宋溪镇清洁能源普及率指标完成情况

证 明

该镇现有居民户数3248户,其中2111户使用液化石油气、沼气等清洁能源,使用清洁能源的居民户数比例为65%。

特此证明

武宁县环境保护局

二0一二年五月九日

宋溪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指标完成情况

证 明

宋溪镇集镇总人口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m

2。特此证明

958人,城镇公共绿地11496m2,武宁县建设局

二0一二年五月九日

宋溪镇主要道路绿化普及率指标完成情况

证 明

宋溪镇集镇主街道长度1600m,栽种人行道树1530m,主要道路绿化普及率达到95%以上。

特此证明

武宁县建设局

二0一二年五月九日

宋溪镇辖区内森林覆盖率指标完成情况

证 明

宋溪镇通过封山育林、生态公益林保护、退耕还林、“一大四小”等工程的实施,森林资源大幅增长,森林覆盖率达到78%。

特此证明

武宁县林业局

二0一二年五月九日

宋溪镇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植(养殖)面积比重指标完成情况证明

2011年宋溪镇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化及无公害产品种面积的比重为70%。

特此证明

武宁县农业局

二0一二年五月九日

宋溪镇公众对环境状况满意率

证 明

此次在宋溪镇范围内共发放公众环境满意率调查问卷50份,回收有效表格50份,有效回收率100%,对环境状况满意的有50份,公众对环境状况满意率为100%。

特此证明

二0一二年四月二十日

宋溪镇近三年未发生较大(Ⅲ级以上)级别环境污染事件的证明

经调查,宋溪镇从2009年5月31日至2012年5月30日,近三年未发生过较大(Ⅲ级以上)级别环境污染事件,判断标准参照国务院2006年颁布的《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关于环境污染事件的分级规定。

特此证明

国家生态乡镇 篇6

下半年工作计划

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城镇和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重大举措,也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对于提升乡镇生态文明水平,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深入推进国家级生态乡镇的创建活动,古桑乡党委、乡人民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发展全局,注重环境保护,着力生态建设,打造“美丽古桑欢迎您”的口号,树立“环境就是资源,健康就是财富”的理念,深入推进国家级生态乡镇创建工作,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全乡公共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环境卫生质量得到全面提升。现将半年创建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上半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精心组织,严密部署,狠抓创建工作

在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的目标确定后,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一是强化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构。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是一项群众性、社会性和基础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标准要求高,必须依赖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为此,我乡高度重视,成立了以乡党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乡长为主要责任人的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及部门有关人员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创建办公室,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领导亲

自抓、各单位积极配合和各工作组具体落实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创建工作提供了机制保障。二是强化考核、落实责任。乡党委、政府坚持把抓创建工作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做到创建力量、创建经费、依法实施三保证。乡人民政府将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干部考核和评优的重要内容,凡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得力,造成后果的严肃追究责任人的责任。从而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创建工作有条不紊地扎实推进。

(二)强化宣传,营造浓厚全民创建氛围

创建工作要搞好,宣传教育很重要。我乡始终把强化宣传,增强全民创建热情,作为搞好全民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切实有效地促进了干部群众环境意识的提高。一是发挥乡村阵地作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电影宣传主渠道作用,组织观看环保专题影片、电视专题讲座、领导专题讲话。并利用村公布栏、学校画廊刊登环保政策法规,普及环保知识。二是开展环保知识培训。要求党员干部开展环保政策法规培训,增强他们搞好环保工作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三是结合创建绿色学校等工作,在学校不定期举行环保知识讲座、让学生学习掌握环保理论,参与环保宣传教育,在学生中树立环境保护,从我做起、从小做起意识。四是抓好“6〃5”世界环境日宣传活动,以一年一度的“6〃5”世界环境日为契机,精心组织全乡开展一系列的宣传教育活动,形成人人珍爱生活之园,珍惜生命之水,珍视生存之土,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

(三)大力实施“六化”工程,确保创建工作取得实效

1、全力实施净化工程。坚持党员示范、干部带头的原则。落实周一、重大节日期间卫生大扫除制度,进一步规范居民良好卫生习惯。开展卫生评比活动。以最好、最差为标准当场公示结果,接受群众监督,促进居民创卫创优意识。

2、全力实施绿化工程。我乡一直把绿化美化作为生态重点工程来抓,不断扩大绿化面积,提高绿化美化的档次和水平。目前乡域内主要路段都种植了花草树木,绿化面积达401.4亩,绿化覆盖率达47%,人均绿化面积达12.74平方米。

3、全力实施美化工程。我乡加大集镇环境整治力度,规范集镇街道管理。严格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古桑乡集镇环境卫生、街道树木管理规定》,确保集镇环境卫生。做好农村“三清三改、二硬”工作。三清:清路障、清沟渠、清垃圾。三改:改厨、改厕、改栏。二硬:村道、组路硬化。采取政府支持、部门指导农民参与,群众受益的方法,通过整改,农村的环境卫生状况得到根本改善。

4、全力打造亮化工程。今年,我乡集镇建成区新装路灯8处,做到夜黑路灯亮,节假日通宵不熄灭。

5、全力实施居民行为规范化工程。开展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经常性开展“捡垃圾、除杂草、美环境”活动,积极组织开展“爱卫月”创卫活动,使全乡范围内形成“人人讲文明,事事树新风”的良好社会风尚。

6、全力实施建设秩序规范化工程。2008年初,我乡便委托淮安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盱眙县古桑乡总体规划》。随后相继委托扬州市润宇环境科技工程有限公司按照《小城镇环境规划编制导则》

对上述规划进行修编,完成《古桑乡环境保护规划》,并委托淮安、盱眙市政工程设计单位完成了相关配套工程的设计方案。我乡严格按照村镇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严格审批制度科学编制村庄规划。

(四)加大投入,全面启动运行有力的环保设施建设

去年我乡投入近50万元,改建了污水管网末端接入管道,修建了集镇平安大道污水管网支线管道,有效地将乡集镇污水接入紫光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还投入150余万元扩建了集镇西侧河道,保证了流水清洁、畅通。同时大力开展河塘整治工作,开挖土方36.71万方,整治河塘8面。2006年启用了神农垃圾中转站,日清运垃圾能力近50吨,垃圾处理率达100%。近年来对3座公厕实行改造,均由专人管理,保持内外环境清洁卫生,完成农户改厕5000户,修建沼气池600多座,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96%。加大环卫清扫保洁队伍建设,目前清扫保洁及清运人员共有74人,保洁专用手拖车50辆,全年环卫费用投入达80多万元。目前,公共厕所和主要路道实行全天候保洁,随脏随扫,清扫率达100%。

二、下半年工作计划

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是一项造福子孙后代的民心工程,任重道远。我乡国家级生态乡镇的创建工作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工作中还存在许多的问题和不足。这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践行科学发展观,围绕“优化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的目标、任务,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努

力把我乡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推上一个新的高度。

主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进一步优化人居环境。要结合城乡一体化和村庄整治工程,全面开展创建生态村工作,扩大生态村创建面,要不断完善长效保洁机制,坚持绩效考核机制,深化垃圾收集,清运以及路面、河道的保洁工作,努力巩固农村洁化行动和村庄整治的成果,要切实加大生态环境的监管,确保生态环境的进一步优化。

二、进一步发展绿色经济。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保持与时俱进的先进性,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促使生态环境转化为经济效益,从而促进我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进一步强化宣传,营造创建氛围。生态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综合性系统工程,离不开干部群众和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需要各个部门、各方力量的协调和配合。

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工作重在实施贵在坚持,我们决心以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为依托,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切实保护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古桑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并确保通过国家级生态乡镇验收。

盱眙县古桑乡人民政府

国家生态乡镇 篇7

一、提升乡镇政府生态公共服务能力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 由于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 乡镇政府的生态公共服务供给短缺问题日益凸显出来, 提升保护环境能力也就越来越成为其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任务之一。

1.提高乡镇政府生态公共服务能力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通过党和政府一系列富民政策的实施, 我国农村经济无疑发生了深刻变化, 亿万农民的物质生活得到较大改善, 但广大农村的环境保护却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 并对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埋下严重隐患。国内各个部门很多数据表明,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解决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这个的重大课题。具体而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涵盖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内容。其中生产发展、管理民主、乡风文明、生活宽裕需要县乡政府提高与农业科技、市场信息、村务公开、职业教育培训、劳务信息提供等相关的公共服务能力, 进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实现农民自己当家作主, 塑造良好和谐的乡风, 促进农民增收。而村容整洁则是新农村建设增加的新内容, 它的实现与乡镇政府生态公共服务能力的提高密切相关。因此, 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提升乡镇政府的生态服务能力是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保护农村良好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2.提高乡镇政府生态公共服务能力是农村环境公平的重要保证

所谓环境公平是指在环境资源的使用和保护上, 所有主体一律平等, 享有同等的权利, 也负有相同的义务。作为一个农业大国, 我国环境保护的重心本应在农村, 但由于长期的政策倾斜, 我国的环境治理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 农村环境保护基本上处于放任自流状态。我国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 农村污染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农村环境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支持者, 一直是城市污染最终转移与消纳的地方。可以说, 中国城市的环境是以牺牲农村环境和农民健康为代价的。其结果导致农村环境公共服务供给短缺, 城乡环境公共服务供给严重失衡, 环境公平问题日益凸显, 继而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 也影响到农村乃至整个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3]为此, 各级政府尤其是直接管理农村的乡镇政府急需重视环境公平问题, 借助于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 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创新, 下大力气提升环境公共服务的能力, 为农村环境公平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才能改变农村环境公共服务严重短缺的状况。

3.乡镇政府是各级政府生态公共服务职能的最终落实者

各级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 一方面需要构建一个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体系, 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对这些政策的实际落实。前者对中央、省、市等高层级政府提出了要求, 后者则更需要低层级政府提高政策的执行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对县以上各级政府职能的界定大体相同, 而乡镇政府不包括环境和资源保护、城乡建设事业、民族事务以及监察等职能, 现实中的大多数乡镇政府也没有完整的财政来履行这些职能, 所以县级政府是我国具备完全地方政府职能且有完整财政作为后盾的最低层级政府。[4]但目前直接管理广大农村的是我国最基层政府——乡镇政府, 同时, 各级政府的“职责同构”[5]与“压力型政府”体制[6]也使得乡镇政府成为公共服务各项职能的最终落实者。因此, 要想真正实现农村环境的有效治理和环境资源的公平使用, 最终是毫不例外地要通过乡镇政府生态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提升来实现的。

二、乡镇政府生态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的制约因素分析

现阶段农村环境保护公共服务基本上由两个系统来提供;一是县、乡基层政府中的环保职能部门及村民委员会。二是农村基层“七站八所”服务系统中的环境保护与技术服务机构。这两个系统受政府管理体制“条块关系”的牵制, 加之我国基层政府工作人员的公共服务意识淡薄、纵向政府间关系的“职责同构”的弊端[7]和基层财政紧缺等因素的制约, 严重限制了基层乡镇政府生态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 使得农村生态公共服务短缺, 生态环境恶化。

1.环保公共服务意识淡薄影响乡镇政府生态公共服务能力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行政体制改革理念深入人心, 政府工作人员的公共服务意识正在逐步增强。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政府工作人员的公共服务意识还比较淡薄。受传统公共行政模式影响, 乡镇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官本位”思想严重, 对民众的公共服务缺乏责任心。传统带有命令色彩的行政模式使得许多政府工作人员“官老爷”的本性在行政活动中时有显露, 一些乡镇领导的主人意识、权力意识、等级意识和优越感极度膨胀, 他们甚至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背离行政权力的服务性本质。[8]这种官僚主义的作风不仅在基础设施建设、养老服务、公共卫生服务等领域表现严重, 在环境保护方面同样如此, 这就导致他们对民众所作的承担责任、谋求公共利益、提供公共服务的承诺往往大打折扣。

同时, 更为糟糕的是, 乡镇政府工作人员的环保意识淡薄。长期的行政集权体制和自上而下的控制系统形成了一种压力型体制。在这种压力体制下, 很多乡镇政府领导人迫于上级的要求和需要, 认为经济增长是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 于是如何实现GDP的高速增长则成为很多乡镇政府政策取向和行为取向的基本着力点, 而其他公共事务包括环境保护却不在乡镇政府的考量之中, 或仅占较小权重。这表明乡镇政府官员具有强烈的经济发展观, 而缺乏环境保护意识, 也缺乏为民众提供环境保护的公共服务意识。

由此可见, 我国很多乡镇政府工作人员的公共服务意识淡薄, 环保意识淡薄, 生态公共服务意识自然也是淡薄, 其最终结果是影响了乡镇政府生态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

2.政府环保服务供给职责不清影响乡镇政府生态公共服务能力提升

建国以后, 我国政府机构职能设计上存在“职责同构”现象。职责同构模式方便上级政府的统一管理, 也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下级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但更多的会引发“条块”矛盾, 最终导致政府职责不清, 行政管理效率低下。[5]同样, 政府在环境管理方面也存在职责不明晰、职责同构的现象。在省、市、县及乡镇的管理层级上, 环保职能部门称为环保局或环保办公室, 它们的职责与国家环境保护部是同构的。[9]它们的主要职能是执行国家环保部制定的法规和政策, 并协助起草当地的环境保护条例。由此可见, 从中央、省到市、县、乡每一级政府的环保职能都几乎趋同。按照经济学相关原理, 象农村环境保护这类带有公共性和外部性的公共物品, 本应由县及乡镇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然而, 在农村环境治理的实践中, 县级政府中还有环保局这样的专门负责环境治理部门, 到了乡镇就分解到“七站八所”服务系统中的环境保护服务机构及村民委员会。由于复杂的、固有的县乡“条块”矛盾, 县、乡、村在环境保护公共服务供给的职责上难以分清。于是, 县域范围内的环保服务常常通过县级政府行政指令或转移事权 (却不转移财权) , 交由乡镇政府负责提供, 由于现今很多乡镇的“七站八所”名存实亡, 乡镇政府只好再“撒手”, 最终落到了村委会和农民头上来。由于农村现有的各种条件的限制, 尤其是在经济落后地区, 县以及乡镇政府受财力限制, 主要交由村委会来承担。这种状况下, 乡镇政府是难以提供实质意义的生态公共服务, 也就难以论及政府生态服务能力的提升了, 最终会导致农村地域性生态环境的破坏。

3.环保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错位制约乡镇政府生态公共服务能力提升

自1990年代末我国各地纷纷开展建设服务型政府活动以来, 公共服务供给成为地方各级政府的首要特征和内容。但由于受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及科层制的影响, 一方面, 乡镇政府作为基层政府机构, 是压力型体制中最为末端的单位, 主要是对上级政府负责, 几乎需要疲于奔命才能完成上级指派的各项任务, 已经没有多少精力投向公共服务;另一方面, 乡镇政府同样或多或少存在官僚主义的倾向, 重管理轻服务。[2]在实际的政府管理过程中, 乡镇政府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管理和发展经济, 对基础义务教育、农村道路、自来水等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等投入太少, 更不用说对环境治理的投入。

可以说, 当今我国农村乡镇政府对环境治理的投入应该是最薄弱的环节。在农村环境污染中, 除了乡镇企业工业污染外, 规模化的畜禽养殖废弃物、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等化学品的使用和质量低劣的农用商品、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污染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成因。这些其实都是农民最为主要的、最为迫切的环境公共服务需求, 也关系到农民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问题。但是, 县乡政府相关服务部门、村民自治组织 (村委会) 并没有能力提供相关的治理技术和专门服务。据国家环保部有关资料显示, 迄今为止, 全国县级环境检测站只有2000个左右, 技术咨询服务基本没有, 约有15%的县级行政区还没有成立环境保护机构, 针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技术服务更是不健全, 更不要说乡镇了。[9]在农民急需的环保公共服务设施和技术服务不足的同时, 一些农民不需要的与短期政绩挂钩的某些“服务”, 如非生产性公共设施却是建设过剩。可见, 乡镇政府地位及公共服务职能的长期被忽视和缺位, 同样也使生态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受到很大影响。

4.环保公共服务供给失衡, 且总量不足弱化了乡镇政府生态公共服务能力提升

乡镇政府作为基层政府, 直接管理农村众多事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多样化, 其中环境保护公共服务已备受关注。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 乡镇政府对群众的需求不能做出及时的回应, 环保公共服务的供给失衡且远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在现有的财政体制内, 乡镇政府所能筹集的公共资源极为有限, 尤其在2006年农业税免除以后, 大多数乡镇财政根本无法满足基本的公共支出需要, 只好通过预算外和制度外收入弥补经费不足, 或者索性将责任推给村民委员会。根据有关政策规定, 村委会可以向农民收取3项提留资金, 即公积金、公益金和管理费, 另外还有“一事一议”资金收取。但这些资金是专款专用, 公积金主要用于修建农田水利设施, 购置农用固定资产、兴办集体企业等;公益金主要用于集体福利和特殊农户的供养、补助;管理费则用于村委会干部的工资和管理支出。[9]在这些资金里, 并没有环境保护治理专项经费, 环保一般只是公共设施建设的副产品, 这样一来, 与环境治理有关的公共服务反而成为增加农民负担的一项体制外支出, 乡镇政府对生态公共服务的供给也更加力不从心。同时, 由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单一。管制型政府在我国已存在很长时期, 环境保护公共事务也被纳入基层政府的管理范围之中。公共服务提供主体的单一性不能满足农民对环保公共服务的多样性需求, 社会上的其他非政府主体很难进入公共服务市场, 其结果是导致农村生态公共服务供给的不平衡, 也使得我国乡镇政府环保公共服务能力呈现一种弱化态势。[8]

除了上述几个方面, 另外乡镇政府自身的利益问题, 农村环保法律法规建设滞后, 农村环保监督制约机制缺位等也是制约乡镇政府生态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

三、提升乡镇政府生态公共服务能力的路径选择

随着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及公众的普遍重视, 而我国长期的政府体制过于注重管理, 忽视服务, 重经济建设, 轻社会发展, 使得乡镇政府的生态服务能力受到很大限制。因此, 亟需加强乡镇政府生态服务能力建设, 把它作为我国政府行政能力建设的重点领域, 并在农村生态公共服务的过程和环节锻造其服务能力。具体而言,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尝试:

1.树立“公共服务及环保意识”, 提升乡镇政府对生态公共服务的认同能力

首先要树立乡镇政府的公共服务意识。要提高乡镇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 必须从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上提升对公共服务的理解和认同能力, 这是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的首要环节。它要求乡镇政府实现治理理念的三大转变:从管制型理念向服务型理念转变、从服务经济的理念向服务社会的理念转变、从服务政府的理念向服务社会和公众的理念转变。[10]不过, 乡镇政府对公共服务的理解和认同相比于其上级政府, 难度更大。处于压力型体制最末端的乡镇政府已经习惯于听从上级的命令和指挥, 很难形成自己的思想和主张, 难以满足农民的合理需求, 现实状况常常使乡镇政府及其工作人员陷入某种尴尬处境。这就要求上级政府, 主要是县级政府适当放权, 减轻乡镇政府压力, 引导乡镇政府处理好政绩意识和服务意识关系,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 尤其增强其对环保公共服务的理解和认同能力, 积极回应广大农民的基本要求, 并采取行动加以满足, 承担起农村环保公共产品供给中乡镇政府的主导责任, 把行政理念从“以官为本”转到“以人为本”上来, 并作为公共服务的出发点和归宿。

其次要树立乡镇政府的环境保护意识。乡镇政府要提升对环境保护的理解和认同能力, 明确其在自己治理区域内的生态责任, 包括对自然的责任意识、市场的生态责任意识、所辖区域内公众的生态责任意识。[11]同时, 乡镇政府还应该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 认识到环境保护问题实质上就是经济发展问题, 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积极营造良好的镇域环境, 切实解决好广大农民关心的环境问题, 才能满足他们对居住环境、生活环境、生态环境的需求, 努力创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良好环境。

2.尝试建立政府环保的“职责异构”模式, 提高乡镇政府生态公共服务的协调能力

“职责同构是我国政府纵向职能划分的症结所在”。[5]这一模式同样也影响到环境保护职能的执行。作为一级政府, 乡镇政府的机构设置和法定职权应缺乏完整性。在环境治理的实践中, 由于条块矛盾的困束, 县属职能部门使得乡镇政府的行政资源被支解, 导致其难以统筹安排力量而有效管理本乡镇的环保公共事务。环境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 它的职责划分繁纷复杂, 涉及到各级政府及众多政府职能部门。例如, 面源污染的治理责任分散到农业、水利、城管、环保等部门, 各部门均负有治理责任。一个治理方案需要环环相扣才可能行之有效, 如果配合不到位, 就会变成各部门自说自话的局部行动。同时农村的各类环境污染呈现出与城市污染迥异的特点。农业生产导致的面源污染随流域内土地利用状况、地形地貌、水文特征、气候、天气等的不同而具有空间异质性和时间上的不均匀性。[9]因此, 农村环境治理的模式以及各级基层政府的职责应有所不同, 应理顺县乡的条块关系, 克服各职能部门各自为政的状况, 打破原有的职责对应、机构对口的旧套路。具体而言, 一是要实行以乡镇管理为主 (即以块为主) 的体制, 强化乡镇政府环境治理的综合协调功能。二是县级有关职能部门要进一步下放权力, 在环境治理的具体事务中进行配合指导和监督, 职能部门不能直接面向基层政府部署工作。三是根据需要, 由县级职能部门因地制宜地建立诸如地方环保局、地方检测站等进行具体的技术指导, 协助乡镇开展环境治理工作。

3.围绕环保公共服务的有效性, 提高乡镇政府对农村生态公共服务需求的回应能力

由于乡镇政府长期作为基层公共服务和产品的垄断者, 又疏离了对农村需要的回应, 导致环保公共服务供给效率低下和不足。因此, 保证环保公共服务的有效性, 增强回应力, 是提升乡镇政府生态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重要保证。

首先, 建立合理的农村生态公共服务供给决策机制。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决策也是公共决策。按照戴维伊斯顿的观点, 公共决策在本质上是关于社会价值的一种权威性分配活动。[12]公共决策的利益导向, 涉及公共决策的立场与出发点问题, 应该由社会公众及其代表来决定或参与决策。乡镇政府要建立并逐步完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生态公共服务供给决策机制。如“一事一议”的民众洽谈制度在许多地区的应用, 这不仅能够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生态公共服务供给过程的积极性, 还能够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加强农民群众对乡镇政府的监督。[2]同时, 要引导农民群众加入像农民协会或民间环保协会等中介组织。这些中介组织对于无法获知公共事物信息、对公共事物进行有效讨论的群众尤其是贫困群众具有重大的作用。[13]一方面, 它能及时将政府制定的关于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等传递给农民, 让农民更好地知晓;另一方面, 它能利用组织的优势更好地将农民对环境公平的利益需求进行聚合传递给政府, 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14]

其次, 建立通畅的农民生态公共服务需求表述机制。众所周知, 公民自身利益需求的表述有赖于公民社会的发展。农民对自身生存环境的利益需求表述也有赖于我国公民社会的发育水平, 这不仅体现我国农村民主政治的发展, 而且还是实现乡镇政府生态公共服务有效性的基础。“一个强大的市民社会对有效的民主政府和良性运转的市场体系是必要的”。[15]目前, 我国在实施农村环境保护建设项目上, 一般采用“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压力型体制促使乡镇政府对于能增加政绩的公共服务, 呈现出一种较高的供给热情。而人居环境基础设施这样没有进入地方官员政绩考核体系的公共服务, 即便农民已经有了需求, 也很难提到地方政府的操作层面上来。[9]因此, 在农村环境保护公共服务的需求表达上, 应根据区域经济水平的差异和农民对环境保护需求的差别, 建立一套“自下而上”的需求表达机制, 以反映农民对生态公共产品的真实需求, 并使之成为环境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自然会增强乡镇政府对农民需求的回应力, 不同层级的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就可以根据自身职责提供环境保护公共服务, 并且国家理性的环保服务弥补农民需求表达中存在的非理性, 以实现农村生态公共服务的全面和持续性。

4.探索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增强乡镇政府生态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

长期以来, 我国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 而农村从财政渠道几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 也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排污费。财政渠道的资金来源不够, 是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不力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同时, 由于乡镇企业的分散性, 环境治理成本因企业的数量增多和分散性而增加。对一些中小污染型企业的信息掌握不足或不准确, 使得治理的方式已经不再能够完全遵循行政控制手段。[9]针对此种情况, 乡镇政府应该努力探索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多元化, 充分动员和整合可能利用的社会资源投入生态公共服务领域, 拓宽供给渠道, 以解决资金、技术和治理手段单一的问题, 从而增强生态公共服务的能力。

考虑到农村环保服务更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一是乡镇政府自身运用经济手段, 推行目标和全面质量管理。在乡镇政府部门内部引入竞争机制, 实施农村环境治理的绩效评估与财政分权结合的管理办法, 不断降低管理成本, 提高环保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二是采用契约承租, 乡镇政府付费购买的方式提高农村环保公共服务的质量。诸如像生活垃圾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污水处理以及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等项目可以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方式, 由乡镇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出资购买, 交由企业、非盈利组织及私人机构经营, 乡镇政府负责监管。这样, 既可以减轻政府监管及财政方面的沉重负担, 又可以提高环保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三是县乡政府 (乡镇政府难以独立承担) 可以利用市场机制, 筹集民间资本来拓宽农村环保公共产品的资金渠道, 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来引导村民自治组织、各种合作性的非盈利性农村社会服务机构和组织、慈善机构、金融机构、企业, 乃至私人提供准环保公共产品。比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县乡政府可以利用贴息等办法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来为生态能源技术等项目进行融资, 获得初始资本, 然后通过分摊等原则来偿还贷款。[9]再如农村现有的专业协会、合作社以及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等非盈利组织, 可以为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提供适当有偿的技术和信息服务。

国家生态乡镇 篇8

近年来,光福镇坚持生态立镇战略,依据自身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之路,注重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举,生态乡镇建设成效初显。

一、光福镇生态乡镇建设的主要做法

1.加强领导,科学规划。光福镇委、镇政府确定了以打造“中国美丽乡村”为基本建设目标的整体框架,把生态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镇领导经常深入乡村、部门调研生态建设工作情况,进行督促和指导。与此同时,镇生态办还将年度生态建设任务进行了层层分解,下发到全镇7个村和3个街道。

2.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光福镇坚持“政府推动、市场主导、企业带动、科技支撑、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绿色农业。一方面,大力发展大棚蔬菜等传统农业,大棚面积已达1000余亩;另一方面,引导种植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白色、蓝色等各色梅花,面积约300余亩,成就了江南最著名的探梅胜地“香雪海景区”,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和采摘。此外,还着力引导农民采用塑料大棚方式种植生态草莓等经济作物,并形成一定规模。绿色农业的发展不仅为农民带来了经济收入,也为光福镇旅游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3.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加强镇域工业企业的达标排放管理。光福镇工业发展立足于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走出了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高的具有光福特色的生态工业发展路子。大力发展科技产业园,通过抓投入、抓环境、抓招商,全力加快产业园建设,目前已初具规模。加强对镇域工业企业的达标排放管理,2012年环境监测结果表明,主要污染物的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烟尘排放量、工业粉尘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的工业污染治理达标率均为100%,有效地确保了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品牌产品奖励机制,促进镇域内企业的升级换代。2013年,镇域企业获得的专项资金达200余万元,企业专利专项奖励资金达100余万元。此外,对于获得国家级或省级名牌产品的企业,也分别给予了20万及5万元的奖励。

4.强化宣教手段,大幅提升镇域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光福镇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主体宣传报道为抓手,利用“四·二二”地球日、“五月第三周”科普宣传周、“六·五”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活动,开展环保知识咨询、生态知识有奖竞猜、发放环保知识普及读本等形式各异的宣传活动;大力实施“绿色环保下乡活动”,每年还定期组织环保志愿者开展生态“环太湖岛行”活动,通过他们在社会中起到好的宣传引导和带头示范的作用,全面提高了周边群众参与环保的意识。此外,光福镇还在下辖的7个村、3个街道中继续开展系列“创绿活动”,积极开展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家庭创建活动,使生态环保理念进一步向全镇覆盖。

二、光福镇生态乡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有些不到位,群众热情不是很高,农民作为生态文明村建设的主体意识还不够强。生态文明村建设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从根本上说,农民应该成为生态乡镇建设的主体,而不是附庸。但经过问卷调查,54.1%的群众认为生态乡镇建设要靠“上级拨款”,17.8%的人认为需要“主要靠自己行动”,21%的人认为需要“两方面共同努力”,7.1%的人认为“不清楚”。这表明,许多群众对于生态乡镇的建设缺乏自觉性、主动性,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较为严重,在新农村建设点上还存在政府包办代替的现象。

2.精神文明建设跟不上生态乡镇建设的需要。生态乡镇建设将使试点乡村的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外在环境与内在精神面貌的彻底更新。但目前的情况是,物质条件改善了不少,有些农民的思想观念却还停留在原有水平上,还没有适应新形势下的变化。一些村的群众集体主义思想缺乏,农村文化生活单调,科学文化还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不讲卫生、不讲文明的行为也时有发生。

3.乡镇生态建设宣传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生态乡镇的建设,是近些年才提出的一个目标,前期规划引导有些缺乏,各村、社区的群众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上,思想意识中还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问卷调查中,有31.6%的群众认为建设生态乡镇“意义重大”,21.5%的居民认为“环境与自身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还有33.1%的群众说“不清楚,只要收入高些就行”,13.8%的人认为“无所谓”。

4.乡镇生态建设经费有限。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当前生态建设的资金主要靠上级拨款。如在2013年的“美丽乡村”环境整治中,省财政拨付资金为102万余元,市财政拨款为34万余元,两者合计约140万元,财力有限。因此,仅靠上级财力支援,环境整治时间将被拉长。

5.工作机制不够健全。生态乡镇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需要各方面协同努力。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两个方面的突出问题急需解决:一是在镇各级部门中,没有配置专门的负责该项任务的人员,专业人员尤其是从事理论工作的人员比较缺乏;二是在实际工作中,还没有成立一个专门的协调机构统筹各方力量,部门之间的联动、上下信息传递之间的互动和统一协调还做得不够,需要进一步充实和加强力量,强化协调和指导功能。

三、生态乡镇建设的建议

1.提高群众思想认识。要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营建良好的社会风气。这既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生态乡镇建设的精神支撑和动力源泉。光福镇应在加强镇域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用社会主义新文化占领农村阵地。只有广大基层群众的思想觉悟提高了,乡镇的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才能发挥其积极作用,进而推动生态乡镇建设。

2.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营造生态文化新乡镇。要积极导入科学文化、地域文化、特色文化、民间文化等内涵,使生态文化尽快实现自觉化、理念化等。要增强生态危机意识,重点整治生态旅游资源,充分利用光福镇的历史文化遗产,大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氛围,做好古生态、环太湖两篇文章。充分利用镇域内环太湖生态优势,打造苏州西部环太湖高端休闲地,做大、做强生态农业园区。

3.抓宣传,创浓厚生态型乡镇建设新氛围。要致力于抓好干群“生态发展”、“绿色观念”的理论学习活动。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讲座、宣传、论坛等活动,使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加深对创建新型生态乡镇的认识,引导社会力量深入研究和探讨建设环太湖光福生态乡镇、探索科学发展的思路、办法和举措,更加自觉地把科学发展、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使“绿色GDP”成为内在追求,使“绿色政绩观”自觉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内在一杆秤,“绿色生产观”成为广大企业的自觉发展方向,“绿色消费观”成为广大基层民众的自觉消费模式。

4.多方协调,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应充分认识到创建生态乡镇工作的重要性及紧迫性,定期开展生态乡镇创建吹风会及专项资金整治会,对生态乡镇建设试点进行统筹安排,将部门职能与生态乡镇建设目标任务有机结合,采取“市里下发一点、区里补贴一点、镇里自筹一点、社会各界资助一点、基层群众自发募捐一点”的方式,多方筹措创建资金,确保该项工作顺利进行。

5.加强领导,强化组织保障。应成立以镇主要领导担任正副职务的生态乡镇建设工作小组,自上而下推动生态乡镇建设的工作开展。负责指导、协助及督促全镇生态乡镇创建工作。各村及街道也应相应成立专门的工作队,由专人负责,监督、协调该项工作的推进。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光福镇财政所)

上一篇:生日快乐我的祖国下一篇:母亲节的高中随笔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