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2024-08-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篇1

1.大学生择业时常见的心理误区

(1)急功近利。这是大学生择业时最为常见、最难避免的一个心理误区。它是指大学生在择业时一味地追求那些经济收入丰厚、社会声望较高的职业和向往经济发达、生活环境优越地区的心理倾向。大学生择业的这一心理倾向,也为近年来诸多关于大学生择业行为的调查报告所证实。调查表明,大学生择业时选择的单位性质依次为外资企业(28.27%)、合资企业(13.84%)、事业单位(13.72%)、国有企业(13.6%)、党政机关(6.34%);大学生选择单位所在的地区依次为上海(32.25%)、北京(27.56%)、深圳(12.56%)、广州(6.85%)、大连(5.01%)。

首先,这些被大学生首选的地区的职业岗位毕竟有限,不可能满足大学生的普遍要求;其次,大学生的自身条件也各有差异。这些为大学生普遍向往的职业,却未必是自己成就一番事业的最佳选择。

(2)消极依赖他人。指大学生在择业目标选择上、在面临择业竞争时,期盼依赖家人、亲朋好友、国家、学校和老师帮助的一种心理倾向。这一倾向与大学生的自身成长经历的局限性是分不开的。大学生毕竟只是经历了十几年的学习生涯,一直生活在象牙塔里,缺乏求职择业的经验,仅拥有较为简单的与家人、朋友、老师的社会关系。在突然要面对重大的人生选择时,就难免产生一定程度的依赖心理,当要做出选择时自己又不能决断,把希望

寄托在别人身上,从而失去了职业选择的机会。如果不设法消除这种依赖性,对大学生就业是十分有害的。

(3)情绪波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在情绪上出现异常波动,较多的表现为焦虑、不安甚至抑郁等消极的情绪状态。一项大学生择业前情绪状态的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择业前抑郁焦虑普遍存在;并且女生的焦虑水平高于男生,抑郁水平则低于男生。造成大学生择业前情绪波动和异常的原因主要有,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缺乏自信和足够的承受压力的能力、恋爱困扰、家庭背景等。

(4)盲目攀比。大学生未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如自己的专业范围、职业兴趣与事业追求、实际能力与综合素质等,在择业过程中盲目地从众与趋新。大家都想去沿海地区,他就想去沿海;听说金融、IT行业热门紧俏,就想去这些行业谋一份职。这种缺乏全盘考虑,没有切合自己能力与兴趣的职业追求,往往在择业时会经受不必要的挫折,延误或丧失就业机会。

2.大学生择业时常表现的心理障碍

(1)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挫折引起的,主要表现为恐惧、不安、忧虑等。毕业前夕,大多数大学生心理问题表现为过度焦虑。尤其是一些来自边远地区,或性格内向,或有生理缺陷,或学习成绩欠佳的大学生,以及女大学生表现得更为突出。这种焦虑使他们在择业时精神负担沉重,紧张烦躁。

(2)自卑。缺乏自尊心、自信心。某些毕业生因自己不是名牌

学校毕业、专业不热门、人长相平常,既没有权势关系可利用,又没有金钱支持,总之,别人具有的先天优势自己都没有,自卑感油然而生。常表现为: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自惭形秽,缺乏信心和勇气。这使部分大学生对就业悲观失望,同时阻碍其聪明才智和创造力的正常发挥。过度自卑,还会导致精神不振、消极厌世,甚至走向极端。

(3)怯懦。是一种胆小、脆弱的性格特征。例如在参加用人单位的面试时,常常面红耳赤,语无伦次,答非所问,面试前准备的“台词”忘得一干二净;或者由于谨小慎微,唯恐一句话说错、一个问题回答不好会影响自己在用人单位代表心目中的形象,不敢放开说话,没有把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表现出来。

(4)自傲。孤傲心理是缺乏客观的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的表现。他们择业时往往好高骛远,期望值过高,容易脱离实际,以幻想代替现实,使择业目标和现实产生极大的反差。

(5)冷漠。是遇到挫折后的一种消极的心理反应。一些大学生择业时,因受到挫折而感到无能为力,失去信心,往往会出现不思进取、情绪低落、情感淡漠、意志麻木等心态。这种心理与就业的竞争机制和社会环境是不相适应的,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

(6)问题行为

问题行为即违背社会行为规范的适应不良行为。毕业前一些大学生因某些主体需要不能满足或强度较大的挫折感,加之平日缺乏应有的品德与个性修养,可能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行为。常见的有逃课、损坏东西、对抗、报复、迁怒于人、进行不良交往、过度消费、嗜烟、嗜酒等等。问题行为的存在,不仅影响学生的顺利择业,还可能严重导致违纪与违法。

(7)躯体化症状

躯体化症状是由于心理压力和生活方式而导致的异常的生理反应。毕业前的大学生,由于心理应激水平高、心理冲突强度大、挫折体验多,加之一部分大学生性格上本来就不十分健全,因此容易导致某些躯体化症状,如头痛、头昏、血压不正常、消化紊乱、背痛、肌肉酸痛、口干、心慌、尿频、饮食障碍或睡眠障碍等。这些症状若不及时排除,则会危及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篇2

一、大学生就业的心理误区

求职择业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 受到家庭、社会、学生本身等诸多要素的影响, 因此很多毕业生面对传统择业观和目前的就业形势无所适从, 陷入各种心理误区。

1. 期望过高, 过于功利。

大学生对社会缺乏全面的、实际的体验, 部分学生在择业时对未来职业的期望值过高, 要求工作稳定、条件优越、收入高。在就业地区的选择方面, 大学生“重东部, 轻西部”;“重大城市, 轻中小城市和农村”的想法仍没有改变, 在择业价值倾向上, 许多大学生坚持功利第一, 实惠至上。

2. 优柔寡断, 盲目从众。

有不少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存在盲从心理, 缺乏择业主动性, 缺乏对就业市场和政策的充分了解, 缺乏对就业信息的主动收集与分析判断, 在求职过程中, 把别人的就业取向当做自己的“参照物”, 全然不顾自己的能力、素质和现状, 甚至不会扬长避短。

3. 消极等待, 过于依赖。

当代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 学习之外的事情大多由父母包揽, 养成了严重的依赖心理, 做事缺乏主动性和独立性, 即使在择业时也不例外。抱着等、靠、要的依赖思想, 依赖家人通融社会关系, 试图通过关系就业。即便有就业岗位选择的机会, 也拿不定主意, 还要向千里之外的家长寻求决策帮助, 以致失去很多就业机会。

二、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障碍

1. 自卑与自负心理。

自卑与自负是大学生择业时较为常见的心理障碍。在就业中的表现是对自己缺乏客观的评价, 缺乏正确的自我定位。有自卑心理的毕业生在择业的过程中, 缺乏信心和勇气, 总以为自己不如别人, 怀疑自己的能力, 不敢竞争。还有一些大学生在求职比较顺利时则容易自负, 在择业过程中这类学生期望值高, 看不上招聘单位, 不够踏实。也有的大学生自认为自己是名牌大学学生, 或者所学的是紧俏专业, 给自己设定了过高的就业期望值, 结果同样是不能顺利就业。

2. 焦虑心理。

焦虑是毕业生中常见的一种情绪反应。毕业生产生焦虑的因素主要有:第一, 缺乏充分的就业准备, 对即将到来的毕业还没有做好升学、就业和考公务员的选择;第二, 缺乏对社会的理性认识, 产生了步入社会前的心理恐惧;第三, 担心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过度的焦虑会对大学生择业、就业产生消极影响, 它不仅会抑制大学生的正常思维, 并且使大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集中, 记忆力明显减退, 从而影响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

1. 客观认识自己, 合理定位。

大学毕业生选择职业, 实质就是个人的主观愿望和社会需求的有机结合。每个毕业生都应冷静思考自身的条件并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就业定位, 同时要更新就业观念, 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择业观。切记不要单纯地向往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 要摆脱地域观念的限制。

2. 正视现实, 找准自己就业的合适支点。

针对有自卑心理的毕业生要进行积极地自我暗示, 修正不恰认知, 重拾自信心。要明白人无完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关键在于能否正确评价自我, 所以一定要学会扬长避短, 以避开自己的不足之处。同时对于有自负心理的毕业生来说, 眼光不要过高, 求职要实际一点。一定要摆正心态, 不能这山望着那山高。

3. 克服依赖心理, 避免焦虑和紧张。

大学生在校园内以求学为主, 年龄上虽已是成人, 但连续的校园生活使其养成了严重的依赖心理。大学毕业生面对人生的转折, 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要尽快从一个“校园人”转变为一个“职业人”。

面对求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焦虑和恐惧心理, 可以用以下方式调适:第一, 参加模拟招聘会。模拟招聘就是对招聘过程进行模拟, 让大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获得求职的经验和感受, 从而为真正的求职择业提供帮助。第二, 制定计划, 明确目标, 学会自我放松。有些毕业生之所以紧张是因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想法是什么, 也不知道从何做起, 所以焦虑甚至恐慌。要解决这一问题, 就应进行认真分析, 制定明确可行的计划。

因此大学生要增强职业能力, 提高自身生存能力, 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学会调适自己的心态, 走出就业心理的误区, 保持好良好的就业心理, 最终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

摘要: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这使大学生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 也产生了很多心理困惑。本文针对大学生出现的就业心理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调适就业心理障碍的方法, 希望对促进大学生就业能有所帮助。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心理,心理调适

参考文献

[1]方成智.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障碍及调适[J].心理教育研究.2006

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问题与心理调适 篇3

一、大学生就业的一般心理问题

大学生群体是个体由青年期到成年期成长过程中一个特殊的群体。集多种特殊性于一身,具有处于“第二次心理断乳期”、“边缘人”地位,处于“心理延续尝负期”,多重价值观、人格的再构成等心理内在原因;同时存在着环境中诱发因素的作用,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个体一生中的其他阶段人群及处于这一时期的其他群体明显要低。一般的观点认为“大学生就业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挫折心理、从众心理、嫉妒心理、羞怯心理、盲目攀比心理、自卑心理、依赖心理等”,及其他心理如注重实惠、坐享其成的心态、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等等。为了帮助广大毕业生同学更好地认识这些问题,为就业做好心理准备和心理调适,我们首先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看大学生就业时一般存在哪些心理问题。

(一)就业心理压力与焦虑。

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使就业问题给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而且这种压力在各年级学生都存在。清华大学2000年的调查显示,个人前途与就业已成为大学生心理压力中最大的因素,而且压力有随着年级增高而上升的趋势。学生就业压力体验相当严重,尤其以心理体验最为严重。大学生毕业前心理压力较过去有明显增大,主要原因是毕业方向的选择、就业、考研、恋爱分合、大学中不愉快經历、离别感伤、突发事件、经济条件等冲突和事件;女大学生心理压力大于男大学生,农村学生的焦虑水平高于城市学生。而大学生面对就业压力的释放方式则过于内向化,主要是自己解决和求助于同学朋友。

(二)就业心理期望与失落感。

许多大学生都有一种“十年寒窗,一举成名”的心理,因此对择业的期望相当高。大学生大多希望到生活条件好,福利待遇高的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工作,而不愿到急需人才但条件艰苦的中小城市和基层小单位,过分地考虑择业的地域、职位的高低和单位的经济效益。高期望驱使毕业生总是向往高薪水、高职位、高起点,渴求高收入、高物质回报率,并一厢情愿地对用人单位提出种种要求,将自己就业的目标定得很高,即使找不到合适的单位也不肯降低就业期望值。比如,有一些学生就说:“非北京、上海、深圳不去。”可是现实就业岗位大多不像大学生所想象得那么美好,因此当发现现实与理想的差异较大时,就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现象,并产生偏执、幻想、自卑、虚伪等心理问题,并可能导致择业行为的偏差。

(三)就业观念不合理。

大学生的择业观念虽然在总体上是倾向于务实化与理性化,但由于处于择业观念的转型过程,因此各种不良观念也存在着,并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顺利就业。这些不良观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只顾眼前利益,忽视职业发展。

一些大学生在择业标准中只有工作条件、收入等眼前实在利益,而对自我的职业兴趣、能力、职业的发展前景等因素不作考虑,因而极易选择到并不适合自己的职业。

2.职业标准过于功利化、等级化。

一些毕业生同学过分强调职业的功利价值,甚至还将职业划分为不同等级,而不考虑国家与社会的需要,不愿意到条件比较艰苦的地区和行业去工作。

3.求安稳,求职一次到位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很多大学生仍然喜欢稳定、清闲、福利保障好的单位,希望以此就能选定理想的职业,而不愿意选择有风险、有挑战性的职业,更不敢去自己创业。

4.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学以致用。

在求职时,只要是与自己专业关系不密切的职业就不考虑,这样做只能是人为地增加了自己的就业难度。

5.职业意义认识不当。

许多大学生从观念上来说,还是仅仅把工作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对个人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四)就业人格缺陷。

1.自我同一性混乱。

有许多同学在毕业、择业的时候,尚未达成自我同一性。具体来说,对自己的职业目标、需要、价值观以及自身特点等没有明确地认识;在就业时不能正视自己的能力、素质和择业的客观环境,不能对自己有一个客观、清醒、全面的评价。因此,他们在职业选择时往往是茫然、犹豫不决、反复无常、见异思迁、躁动不安,不能主动、独立地获取职业消息、筛选目标、规划职业生涯,也不能解决就业中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决策。自我同一性混乱在就业中的两个突出表现就是盲目从众与依赖。

盲目从众,是指在求职中不考虑自己的兴趣、专业等特点,盲目听从或跟随别人的意见以及盲目寻求热门职业的现象。持有这种心理的毕业生往往脱离自己的实际状况,跟在别人的后面走,如在就业市场中哪个摊位前人多他们就往哪里去,别人说什么工作好他们就寻求什么样的工作,而全然不顾自己的能力和现状,不会扬长避短。

依赖,是指在就业中不愿承担责任,缺乏独立意识,没有个人独立的决策能力,没有进取精神,只是依赖父母或老师、学校,甚至只等职业送上门而不去积极争取。一些毕业生自己不去找工作,只等着父母和亲朋好友出面四处奔波,到处找关系、托人情,甚至还怀恋过去那种统包统分的制度,希望学校解决就业问题。当别人为自己找的工作不和心意时就大发脾气,抱怨父母或学校。还有不少毕业生由家长陪着参加供需见面会,职业的好坏完全由父母决定,缺乏自主择业的能力。

2.就业挫折承受力差。

不少大学生在求职时只想成功,一旦遭受挫折就会像泄了气的皮球,一蹶不振,陷入苦闷、焦虑、失望的情绪之中不能自拔。他们对求职中的挫折既缺乏估计也缺乏承受能力,不能很好调节自己的心态,也不会通过总结求职中的经验教训来获得下一次的成功。

自主择业给大学生提供了就业的自由及通过竞争获得理想职业的机会。应该说这也是大多数学生所期望与认可的。但当大学生真正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时,也有许多人表现出缺乏信心、缺乏勇气,求职时战战兢兢、顾虑重重、畏首畏尾,不敢大胆自荐。结果是有压力没勇气,不能真正向用人单位展现自己的竞争实力,错过机会,在竞争中陷入了不战自败的境地。特别是一些冷门专业或学习成绩不佳的同学及没有“关系”的同学就更容易出现不敢竞争、不敢尝试的问题。

害怕竞争的保守心理一方面与大学缺乏社会实践锻炼有关,另一方面更与许多大学生害怕失败,不敢面对就业挫折有关,如一些大学生在就业中只找那些把握大的职业,而对竞争强的工作不敢问津,害怕求职失败遭受打击。

3.自卑与自大。

一些毕业生在求职中常会产生自卑心理,对自己评价偏低,他们总是以为自己的水平比别人差,单位要求很高自己肯定达不到,自己能力不行等等。就业中的自卑一般产生于以下一些情况:首先是一些冷门专业的学生看到就业市场寻求自己专业的单位少、待遇差或在求职中遭冷遇,就容易悲观失望;其次,一些性格比较内向、不善言辞的大学生看到其他应聘者口若悬河,自己什么也说不出来也会自惭形秽;再次,一些在校成绩与表现一般的大学生看到别人的自荐书上奖励、证书、成果一大堆,自己什么也没有,也容易自我贬低;最后,一些女大学生在就业遭受到用人单位的歧视后也会自怨自艾。总之,自卑的大学生不敢正视现实,对自己的长处估计不够,怀疑自己的能力,不善于发现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在对自己的抱怨、贬低中失去了求职的勇气。

自卑的反面是自大,而且两者有时会相互转化。一些专业较好、就业资本较雄厚的大学生容易从自信变为自负。还有一些大学生是脱离实际的自大,他们既缺乏对自己的客观认识,也对就业市场、职业生活缺乏了解,一切都凭自己的主观想象。如有的大学生自以为经过大学几年的学习和锻炼已经满腹经纶,任何工作到手中都可以出色完成,在求职中自觉高人一等、自命不凡、四处吹嘘,一旦出现变故则容易陷入自卑、自责、一蹶不振。

自卑与自大是大学生身上常见的人格缺陷,在就业中的表现都是对自己缺乏一个客观的评价,同时对职业缺乏深入的认识。在就业中自卑与自大常存在交织的现象,如一些大学生在求职比较顺利时容易自大,一旦出现挫折就自卑;一些大学生虽然对自身条件比较自卑,但是真正遇到用人单位时却又表现为自大,要价很高。

4.偏执与人际交往障碍。

大学生就业中的偏执心理有不同的表现。①追求公平的偏执。大学生要求公平的竞争环境,对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感到气愤是正常的,但有一些大学生表现为对公平的过分偏执,将自己求职中的一切问题都归结于就业市场不公平,以致给自己的整个求职过程都笼罩上了心理阴影。②高择业标准的偏执。大多数毕业生对求职有过高的期望,不过多数人能通过在就业市场的体验,客观地认识和接受当前的就业现状并调整自己的择业标准。但仍有大部分大学生固执己见,偏执地坚持自己原来的择业标准,甚至宁愿不就业也不改变。③对专业对口的偏执。一些大学生在就业时过分追求专业对口,不顾社会需要,无视专业的伸缩性、适应性,只要是与专业有一定出入的工作就不问津,只要不能干本专业就不签约。这样就人为地减少了自己就业的机会。

有些大学生缺乏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如有的在求职过程中过于怯懦、紧张,不敢在用人单位面前表现自己,甚至連面试也不敢去,常常一开口就面红耳赤、语无伦次。还有的在求职中不会察言观色,不懂得照顾别人的感受,不懂人际交往的礼貌礼仪,如有位大学生在面试结束时,用人单位的负责人拿给他一支烟,他不仅当即拒绝还气愤地说:“我从来都没有这种恶习!”

(五)就业心态问题。

1.过度焦虑与急躁。

就业时许多大学生是既希望谋求到理想的职业,又担心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还担心自己在择业上的失误会造成终身遗憾,并对未来的职业生活感到心中无底。因此在就业过程中存在一定焦虑是正常的。但一些大学生的焦虑过了头,成天都充满了各种不必要的担心以及造成精神上的紧张不宁、忧心忡忡、烦躁不安、意志消沉,行为上反应迟钝、手忙脚乱、无所适从。

还有一些大学生在就业时显得过于急躁,整个就业期情绪始终处于亢奋状态,常常心急如焚、四面出击、东奔西跑,希望尽快找到合适的工作,但又缺乏对就业形势的冷静观察以及对自我求职的理性思考,做了许多吃力不讨好的事。因此常常都有一些毕业生在并不完全了解用人单位的情况下就匆匆签约,一旦发现实际情况与自己想象的不一样或发现了更好的工作时,有追悔莫及,甚至毁约,给自己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与心理困扰。

2.消极等待与“怀才不遇”心理。

与就业时的急躁心理相反的是一些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表现得非常消极,平时也不参加招聘会,有单位来了就看看,如果不满意就等下去,满意时也不主动争取,抱着“你不要我是你的损失”的态度,期待着有单位会主动邀请。还有些人这山望着那山高,不肯轻易低就,明明已经找到工作,但拖着不肯签约,总希望有更好的单位出现。

另外有些大学生自恃条件很好,认为“满腹经纶”、“博古通今”、“学富五车”,可以大有作为,但在择业时却常常要么碰壁要么找到的工作不满意,于是抱怨“世上无伯乐”,抱怨自己运气不好,成天闷闷不乐、怨天尤人。

3.攀比与嫉妒。

在求职中,同学之间“追高比低”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同学在求职中经常相互吹嘘自己的职业待遇好、收入高,导致职业期望越来越高,求职变成了自我炫耀。还有些同学看见或听说别人找到了条件优越、效益较好的单位心理上就不平衡,抱着“他能去,我更能去”的态度非要找一个条件更好的单位,而不考虑自身的条件、社会需要特点、职业发展及就业中的机遇因素。

一些毕业生对别人所找的工作心存嫉妒,特别是看到自认为条件不如自己的人也能找到很好的工作就更容易出现嫉妒心理,于是有些人故意对别人的工作冷嘲热讽、贬低、讽刺和挖苦意图打击别人,更有甚者抱着“我得不到,你也别想得到”的畸形心态在用人单位面前造谣中伤、打小报告。

4.抑郁与逆反。

在择业中受到挫折后,一些毕业生同学会感到无能为力、失去信心,表现为失落抑郁、不思进取、情绪低落、意志消沉,他们常常会放弃一切积极的求职努力、听天由命。严重时还会对外界的环境也漠然置之,减少人际交往,对一切都无所谓,并进而导致抑郁症。

而另外一部分毕业生,则对正面的职业教育、职业信息存在逆反心理。对来自辅导员、班主任、学校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以及同学和用人单位的正确信息、善意批评与建议,他们不相信、不听从,偏要对着干,要按自己的一厢情愿去求职。比如当别人为其推荐某工作单位时,总是抱有戒心,别人讲得越多他越不相信。当求职失败时,不总结自己的问题,甚至明明知道自己失败的原因也不改正,在以后的求职中依然我行我素,听不进任何批评与建议。

5.说谎侥幸与懒散心理。

有些同学认为用人单位不可能去查实每个人的自荐书是否真实,而且在面试时时间比较短、不可能对自己作全面的考察和了解,只要自己当时充分地表现一下,把工作骗到手,签好协议书就行了。于是,一些毕业生把别人的获奖证书、成果证明等偷梁换柱地复印在自己的自荐书里,而且自己明明没有当什么干部,也没有参加什么社会实践活动,也照着别人的写上,甚至胡编乱造一番,以至有时在用人单位收到的自荐书中一个班竟出现了五六个班长。还有的大学生在面试时把自己吹得天花乱坠、无所不能,结果经过现场实践考核或试用时就马上露出了原形。

有的毕业生签约比较早,往往在离毕业半年前或更长时间就落实了单位,这时就容易出现懒散心理,认为工作单位已定,没有什么可以担心了,应该松口气、歇歇脚了,于是学习没了动力,组织纪律散漫,考试仅仅追求及格,毕业论文只求通过,甚至长期旷课、上网、夜不归宿。还有极少数大学生因此受到学校的处分,严重的甚至被开除或勒令退学,找到的工作也因此丢了,悔之莫及。

6.心理不满与行为、生理反应失常。

由于就业市场中确实存在一些不公平现象,以及某些专业、学校不易找工作的客观现实,一些大学生在遇到就业挫折时就容易出现各种不满心理,比如有些同学认为“学习靠自己,就业靠关系”,还有些同学出现了对专业、学校的抱怨、贬低。

在各种不满与不良就业心态的影响下,还会出现一些不良行为和生理反应。这些不良行为有故意旷课、夜归、喝酒、起哄、闹事、损坏东西、打架对抗、进行不良交往、行为怪异、过度消费等,严重时还可能导致严重违纪与违法行为的出现。由于心理应激水平高,心理冲突强度大,有的毕业生会出现一些躯体化症状,如头痛、头昏、心慌、消化紊乱、神经衰弱、血压升高、身体酸痛、饮食障碍、失眠。

行为与生理反应的失常通常是比较严重的就业心理失常的表现,出现这些问题时要及时进行心理调节或寻求心理咨询专家的帮助。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自我调适

就业本身就是我们认识和适应社会的一个过程,在求职过程中遇到困难,甚至经过几次挫折才最后成功是正常的;在就业中遇到许多心理冲突、困惑,产生一些不良情绪也是正常的。遇到就业问题时,要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使自己能从容、冷静地面对就业这一人生重大课题,并做出正确、理智的选择。如果你遇到了就业心理困扰,可以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调节。

(一)接受客观现实,调整就业期望值。

就业市场化、自主择业给大学生带来了机遇与实惠,但许多大学生对“市场”残酷的一面认识不足,对就业市场的客观实际了解不够。经过对就业市场、就业形势的客观了解与深刻体验后,我们必须明白现实情况就是如此,无论是抱怨还是气愤都没有用,这种就业情况不可能是一时半会儿就能改变的。与其成天怨天尤人,浪费了时间、影响了自己心情,还不如勇敢地承认和接受当前所面临的现实,彻底打破以往的美好想象,脚踏实地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在就业市场上的用人单位找不到人、大量的毕业生无处去的“错位”现象普遍存在,这是因为大学生的就业期望普遍较高的原故。因此,要顺利就业就必须首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就业形势,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调整就业期望值不是对单位没有选择,只要有单位就去,而是要在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观念的基础上重新确定自己的人生轨迹。这就是说要树立长远的职业发展观念,放弃过去那种择业就是“一次到位”,要求绝对安稳的观念。要知道现在再好的单位,将来也有下岗的可能,因此,在择业时要看得长远一些,学会规划自己整个人生的职业生涯。在当前获得一个理想职业的时机还不成熟时,应采取“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办法。也就是说,在择业时不要期望太高,可以先选择一个职业,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增加工作经验,然后再凭借自己的努力,通过正当的职业流动,来逐步实现自我价值。许多大学生不愿意去经济落后的地区工作,可是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行,西部地区将成为经济发展的热点,也将给大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因此抢先到这样的地区去工作可能会更有利于自己的职业发展,取得事业的成功。

(二)充分认识职业价值,树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

传统认为人们工作就是为了满足生存需要,但是对于现代社会的人来说,职业对个体的意义已经远不是如此简单,职业可以满足人们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多方面需要。如最近有人对职业价值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了交往、义利、挑战、环境、权力、成就、创造、求新、归属、责任、自认等11个类别的因子。因此,职业的价值是丰富的,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职业对个体发展、社会进步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在择业时不能只考虑工作的经济收入、工作条件、地点等因素,更要考虑职业对自我一生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应看重职业能否帮助实现自我价值。因此,要在考察社会需要的基础上,树立重自我职业发展、才能发挥、事业成功的职业价值观。对于那些虽然现在工作条件不怎么样,但发展空间大,能让自己充分发挥作用的单位要优先考虑;对于那些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太高,但发展潜力大,创业机会多的工作地点也要重视。总之,盲目到一些表面上看来不错,但不适合自己,自己才能不能得到有效发挥的单位去工作,是不会让自己的满意的。与其将来后悔,不如现在就改变自己,建立适应我国当前市场经济发展、人才需求规律的合理的职业价值观,以指导自己正确择业。

(三)认识与接受职业自我,主动捕捉机遇。

大学生就业中的许多心里困扰都与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和接受职业自我有关,因此正确地认识自我的职业心理特点并接受自我,是调节就业心理的重要途径,并可以帮助自己找到合适自己的职业方向。要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职业、需要什么样的职业、自己的择业标准以及依自己目前的能力能干什么样的工作,这样才能知道什么样的工作更适合自己。许多同学通过亲身的求职活动后就会发现自己的能力与水平并不像自己以前想象得那么高,并容易出现各种失望、悲观、不满情绪。因此在认识自我特点后还要接受自我,对自我当前存在的问题不能一味抱怨,也没有必要自卑,因为自己当前的特点是客观现实,在毕业期间要有大的改变是不可能的,因此要承认自己的现状,学会扬长避短。另外,要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自己,要知道有些缺点并不可怕,可以先就业然后在工作岗位上不断发展自己。

大学生就业中的机遇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了解并接受了自我特点以后,还要学会抓住属于自己的机遇,这样才能保证以后的求职顺利。要抓住机遇首先必须要多收集有关的职业信息,多参加一些招聘会,并根据已定的择业标准进行选择。需要注意的是机遇并不是对任何人都适用的。一个工作的好与不好,是相对的,对别人合适的,对自己不一定合适,因此一定不能盲从;要时时记住,只有合适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最后要注意机遇的时效性,在发现就业机会时要主动出击,不能犹豫,也不要害怕失败,应有敢试敢闯的精神。

(四)坦然面对就业挫折,提高心理承受力。

面对市场竞争、就业压力,大学生的求职总会遇到许多困难、挫折甚至是委屈,如一些专业“热门”,有些则“冷门”;又如女大学生找工作容易受到歧视等。面对这些问题仅抱怨是没有用的,更重要的是调整自我心态,提高自己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其实,就业的过程也是大学生重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并主动调整自我适应社会的过程。如果能通过求职而增强自我心理调节与承受能力,对大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活都是非常有用的。

在求职中遇到挫折时,要用冷静和坦然的态度待之,客观地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进行正确的归因。首先,在就业市场化、需求形势不佳、就业竞争激烈的条件下,出现求职失败是在所难免的,不能期望自己每次求职都能成功。要对可能出现的求职挫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同时,应把就业看作一个很好的认识社会、认识职业生活、适应社会的机会,应通过求职活动来发展自己,促进自我成熟,因此“不以成败论英雄”。其次,自己求职失败并不一定就是因为自己的能力不行。出现求职失败有许多原因,可能是因为你选择求职单位的方向不对,也可能是因为你的价值观与单位的企业文化不符合,还有可能是其他一些偶然因素。总之,要正确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调整自己的求职策略,学会安慰自己,以便在下次的求职中获得成功。

(五)调整就业心态,促进人格完善。

在求职时,自己或身边的同学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态是正常的,没有必要过度担心、害怕自己有心理障碍。当然对于这些不良心态也要学会主动调适,必要时还可以寻求有关心理专家的帮助。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有很多,首先,可以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鼓励自己、相信自己,帮助自己渡过难关。其次,可以向朋友、老师倾诉,寻求他们的安慰与支持。最后,还可以通过体育锻炼、听音乐、郊游等方式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排解心中的烦闷,放松自己的心情。

通过对自己在就业时出现的种种不良心态的分析,可以发现自己平时不容易察觉的一些人格缺陷。应该说这些人格缺陷是产生这種就业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如果现在没有很好地完善自己的人格,那么这些问题还会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继续带来困扰。因此,有关问题其实是暴露得越早越好,同时也不必为自己所存在的人格缺陷而懊恼,因为很少有人是绝对的人格健全的,关键是要在发现自己问题的基础上,积极改变自己、发展自己,使自己的人格更加成熟,使自己将来的人生道路更顺利。

(六)开拓进取,勇于创业。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其对策 篇4

内容摘要: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应届毕业生逐年增多,2001年至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由115万猛增到610万。在人流滚滚的就业大军中,大学毕业生“天之骄子”的优越感逐渐淡化,“皇帝女不愁嫁”的局势已不再存在。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在心理上出现了许多不健康的现象。本文拟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一下大学生就业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应该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心理 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中出现的心理问题

就整体状况而言,大学毕业生大都能够正确对待就业工作,均能以一种积极、平和的心态去对待就业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但是,也有少部分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由于就业压力过大,表现出焦虑、自负、恐惧等不良心理,主要表现为:

1、焦虑心理。焦虑是一种紧张不安并带有恐惧体验的情绪状态,多半是由于不能实现目标或不能避免某些威胁而引起的。毕业前,面对理想与现实、就业与失业、签约与违约、就业与考研等矛盾,常使他们难以取舍、忧心忡忡、无所适从,从而表现出焦虑情绪。

2、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种缺乏自尊心、自信心的表现。一些大学生过低地估价了自己,总是自惭形秽,自己看不起自己。在求职择业中,他们往往缺乏自信心,缺乏勇气,不敢竞争。这种现象多见于自我意识发展不健全以及性格内向或有生理缺陷的大学生。在屡遭挫折之后,一些大学生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胆小、畏缩、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过度自卑,会使学生产生精神不振、消极厌世、沮丧、失望、脆弱等心理现象。

3、攀高心理。攀高心理是缺乏客观地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的表现。一部分大学生对自己估价过高,自认为高人一等,非常傲气。这种不切实际的自我欣赏,使他们在求职中期望值偏高,好高骛远。择业时不能从实际出发,而是这山望着那山高,总以为自己什么工作都能胜任,或是看不上那单位,瞧不起这职业,盲目攀高。同时,“是我去择业,而非职业择我”的错误观念根深蒂固,因此自负武断、攀比挑优,导致判断偏差,错失良机。未能如愿之时,往往是情绪一落千丈,甚至产生“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叹,出现孤独、失落、烦躁、抑郁等心理现象。

4、依附心理。部分毕业生凭借父母良好的“社会关系”优势,耐心等待工作的到来,也有一部分毕业生寄希望于就业形势的好转,盼望工作的到来,这是长期形成的依赖心理的结果。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由于从小受父母呵护有加、包办一切的影响,依赖性较强,缺乏自我责任感和独立决策能力,在就业竞争中缺乏进取精神,表现出择业是过多地依赖他人。比如一些独立能力较弱的女生受传统文化、家庭环境的影响,就业时存在依赖心理,如果家人不能帮助谋取一份好工作,便会寄希望于 某种社会关系,并努力去寻找这种关系。这种依赖心理继续发展,就会变成依附心理,觉得只要找个条件好的男友甚至嫁个有能力的丈夫,自己有无工作、工作理想与否都无所谓。还有个别毕业生缺乏竞争精神,被动就业,静候“理想单位”来相中自己,或完全寄希望于学校、家庭、政府,或依靠父母寻找、依赖学校推荐或等待政府安臵等。

5、恐惧心理。恐惧往往是由于缺乏准备、不能处理、不能驾驭某种可怕情境时所表现的情绪。有些学生由于在平时没有认真学习和积累经验,求职的知识、能力、心理准备不充分,在求职屡遭挫折后,便产生了恐惧感,遇到择业就心理紧张,甚至产生绝望的心理。

6、急躁心理。急躁是一种不良心境,和冷静是对立的,其主要特征是情绪高涨或低落。大学生在职业未能最终确定以前,普遍都有急躁心理。这种急躁的心理,常使他们烦躁不安,缺乏自制力。这些不良的心理因素常常会引起异常的生理反应,比如出现头痛、头昏、消化紊乱、心慌、睡眠障碍等躯体化障碍,有时还会导致问题行为的发生,常见的有逃课、损坏东西、报复、迁怒于人、嗜烟、嗜酒等。这些心理障碍不仅会危及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学生顺利就业,严重的还可能导致违纪违法。

7、懈怠心理。近年来在大学毕业生中还出现了“不就业一族”。有一些毕业生因对工作岗位挑挑拣拣,出现“高不成,低不就”,自动放弃就业机会;有的在校园附近租房,一边打工,一边找工作;有的干脆呆在家里靠父母伺候。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考研、出国、自主创业或自谋职业等原因而选择“不就业”。

二、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分析

1、社会因素。一方面随着高校扩招、毕业生人数剧增而就业岗位有限,就业市场尚不完善,社会上还存在着不正之风,对就业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心理产生了巨大冲击,从而使学生就业心态失衡,产生焦虑、急躁、偏执和抑郁心理;另一方面大学生受功利倾向的影响。他们在择业时越来越多地考虑目前的利益,缺乏职业的社会意识、长远意识,从而表现出就业过程中为利益所牵引,盲目追求就业环境、经济收入、福利待遇最优等。

2、学校因素。高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多偏重思想教育和政策教育,而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训练、健康心理的指导教育等所做的工作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自身需要。从而使多数毕业生缺乏求职的实际能力,不会恰当的自我推销,不敢积极应对,不能准确把握机会,以致产生偏执、焦虑等心理。

3、家庭因素。主要包括父母的期望、父母的职业定位、父母的地位和社交能力、社会关系、家庭环境和氛围等方面,这些因素的存在使部分毕业生在就业时产生了依附心理。

4、自身因素。大学生是一个承载社会、家长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自我定位比较高,社会对其要求也较高,从而使大学生面临很大的压力,表现出焦虑等情绪;其次,由于大学生社会阅 历比较浅,心理发展尚不成熟、稳定,不能正确认清自我、全面了解社会,在他们心中理想和现实脱节,便产生了焦虑、矛盾等心理;第三,面对初次就业,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心理承受力差,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一旦遇到困难和失败就容易产生抑郁心理。

三、解决以上问题的基本对策

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尽管很多,但无非由两大因素引起,一是社会因素,而是个体因素,因此我们要从两个层次来提出对策。

(一)社会方面要逐渐做到以下几点:

1、高校成立就业心理咨询辅导机构。高校要加强心理咨询机构的建设,通过配备足量的心理辅导教师,强化大学生心理辅导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建立良性的心理咨询、辅导机制等措施,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指导与服务。实践证明,开展心理咨询既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就业心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也有助于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排除心理危机,摆脱困境走出择业心理误区,树立自信心,还有助于他们正确对待择业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和焦虑,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和承受能力,有效排除各种不健康心理的困扰,保持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和乐观向上的心态,从而赢得就业市场的竞争。

2、重视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学生的实践技能诸如认 知技能、管理技能、创新技能等的培养和训练,可以使大学生具备较全面的能力,对于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缓和紧张、释放压力、增强自信心、增加成功机会有着重要影响,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通过社会实践、社会调查或教育实习,使大学生能够了解社会就业与社会职业的实际情况,减少不适合、不正确的就业选择,从而培养他们健康的就业心理。

3、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高校要注意引导大学生树立职业的社会意识和长远意识,把自己的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需要的关系,只有做出正确的选择,才能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积极开拓自己的事业,为国家做出贡献,最终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引导大学生做好角色转变,树立起全新的职业发展观念。只有这样才能进而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坐标,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全面的准备,积极增进职业适应,形成开放的大职业观。

4、引导学生参与竞争。高校就业制度的改革为毕业生提供了很好的竞争机会,大学生应树立竞争意识,珍惜竞争机遇,积极参与竞争,在竞争中找到能充分发挥才华的岗位,并最终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竞争遵循的是优胜劣汰的原则,大学生要不断充实知识、培养技能、增强素质,提高参与社会竞争和承受风险的能力。参与竞争难免会遇到挫折,要对挫折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敢于面对困难与挫折,把挫折看成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提高心理素质的一场考验;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认真分析失败的原 因,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择业目标,鼓足勇气,争取新的机会。绝不能一遇到挫折就灰心丧气、消极退缩、一蹶不振。

(二)就大学生本人而言,应加强自我调适,主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客观冷静的认识社会和评价自己。正确认识社会和评价自我是进行自我调适的基础。大学生作为社会一分子而存在,在求职择业时,应认清就业形势,正确认识社会和评价自我,既要充分挖掘自身优势,也要理性看待自我,进行正确定位,科学地进行人职匹配,并为寻找理想的职业做好择业知识的储备。

2、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兴趣是人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广泛的兴趣爱好可以使人开阔视野,把生活内容变得丰富多彩。大学生可以从广泛的兴趣爱好中得到经验,从而把自己的兴趣与社会生活、与未来的前途联系起来。当不良情绪来到时,应采取转移感情和经历到其他活动中的办法,使自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悲伤,以求心理平衡。

3、转变就业观念。当获得理想职业的时机尚未来临时,要学会调整自己的目标,先就业,再择业,在工作中不断积累工作经验,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做更充分的准备。转变择业“一次到位”的思想,这对就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4、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因挫折造成不良情绪时,其消除的最简单方法是适度宣泄。良好的人际关系诸如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朋友之间倾诉衷肠,分忧愁,解苦闷,有助于维护和增强心 理健康。

5、增强自信心。自信是对自己的一种积极评价,大学生要相信自己已具备某项职业所要求的条件,要鼓足勇气,参与竞争。但自信是以充分的就业准备为基础的,并非短时间所能树立,树立自信的最基本途径还是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大学生只有搞好学业,发展特长,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面对招聘才能信心十足。

6、提高抗挫折能力。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是不可缺少的,它能使人们经受住挫折打击,依旧保持进取的勇气。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肯定会遭受到求职失败,面对失败,有的人心情烦躁,精神不振,甚至产生自卑感,这显然是心理承受能力不强的表现。真正的强者面对求职失败,会认真反思,吸取经验教训,再去争取新的机会。

总之,对于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产生的心理问题,我们既不能视而不见,更不能危言耸听,应以一种积极的态度认真对待加强引导。

我们相信,经过社会及学生多方面的努力,大学生就业工作一定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研究论文 篇5

综上所述,影响体育专业大学生择业心理的主要因素为功利、从众、求稳。为了分辨出哪些因素起主导性或者决定性的作用,本研究对以上3个具有显著性差异的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得出功利和从众是影响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择业的主要心理影响因素。如上表2所示,文化知识欠缺因素皮尔逊相关系数r=0.101,显著性水平达到了0.017(P<0.05),可以认为文化知识欠缺因素和因变量呈非常显著性相关;用人单位经验主义的r=0.066,其显著习性水平为0.048,可以认为用人单位的经验主义和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呈显著性相关。

同理,上述9个因子中与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心理呈显著相关的有:用人单位经验主义、文化知识的欠缺、专业技能的欠缺、期望过高。本研究对以上4个具有显著性差异的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得出用人单位经验主义和文化知识的欠缺、专业技术的欠缺是影响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择业的主要心理影响因素。

用人单位经验主义因素影响,体育专业大学生在选择就业的时候,面对用人单位的招聘简章,出现不敢去面试的情况。这是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心理。文化知识的欠缺和运动技能的欠缺,这两种心理分别会出现在运动技能较高的高体(运动训练、职业队挂靠)和普体两类学生中。第一类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特别担心的是自己的文化知识的笔试成绩太差,或者对于体育的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太差,而不能通过招聘。

同样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最担心的是自己的运动技能方面存在差距,而不能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其他方面,例如,社会风气,工作地域等,没有成为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主要担心的因素,也不是影响其就业的主要因素。

大学生就业问题 篇6

“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是当前就业的主要形式。社会中的各行各业都需要大学生,既有大学生毕业去当工人,也有大学生毕业去做个体经营,只要是大学生通过诚实劳动来为社会创造价值,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就是现在社会所倡导的。劳动者的素质普遍提高了,社会才能更好地发展。

二、从“城市”向“基层”的转变

当前,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广大基层特别是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以及广大农村还存在人才匮乏的状况。一些县市是能提供比城市好的多的工作和待遇,但很多大学生还是不愿意去,认为委屈了自己。实际上,基层的天地广阔,蕴藏着无数的机会,大学生完全可以把到基层就业视为创业的起步、成材的开始,通过了界国情民意,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大学生应该将就业的姿态放低,将人生的目标抬高,在城市就业已趋于饱和的情况下,选择到基层就业是理性的、现实的。从2004年开始,我们学校相继开展了服务西部、农村资教、选拔选调生等工作,出台了诸多优惠政策,既拓宽了就业渠道,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而且对毕业生就业观也是一种引导和教育。在服务西部计划和农村资教行动中,涌现了许多优秀的毕业生,得到了社会、单位的一致好评,我校也涌现了像梁华山、吴天亮等一批优秀的到基层服务的毕业生,他们在基层中展现了自身的价值和能力,为自己、为母校争的了荣誉!

三、从“公有”单位向“非公有”单位转变

在传统的职业观念影响下,人们都希望能够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或国有大企业谋职、发展,而不愿意到集体企业或民营企业求职发展。但是,政府机关、科教文卫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大型三资企业由于多种原因(如体制原因、产业结构原因、亏损等),吸纳大学毕业生的能力是有限的,很难大量接受大学毕业生就业。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民营、个体企业单位大量增加,随之带来的是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以前大学生担心民营企业规模小,经营管理水平低,个人没有发展前途;怀疑民营企业管理不规范,福利待遇没保障;还害怕民营企业工作不稳定,办公环境差。而现在的民营企业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的民营企业发展非常迅速,人才市场薪资调查表明,民营企业的收入水平甚至已和三资企业不相上下,民企灵活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手段为人才创造了比在其他单位更好的个人发展空间。随着社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在民企工作也不用担心四金交纳等个人保障问题。

四、从“专业对口”向“通用人才”的转变

很多大学生就业时特别强调要专业对口,认为大学花费了几年时间所学的杂混业是自己生存之本,如果离开了自己所学的专业而选择其他行业,那就白白浪费了大学的时间,专业情节依然影响着求职的心理,实际上大多数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标准是:注重应聘者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至于专业是否完全对口,并不过分计较,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在校期间所学专业知识与现实需要难以吻合,求职过程中如果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则难以找到合适的职业,一个具有开拓精神的毕业生,应看重行业的发展前景,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择业方向,勇于进入与自己相近或相关的职业。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体制转轨时期,随着结构的调整,必然也会使某些行业迅速发展,如第三产业的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社会服务等,就业人数将会明显增加。由于我们的教育结构不能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必然会使某些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大学教育不仅仅是学习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大学生进入一个新的领域会比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更快更好地融入与适应。

五、从“打工”向“创业”的转变

打工是一种被动的就业行为,而自主创业是给自己“打工”,是一种主动的就业行为。

新一代大学生精力旺盛,有着强烈的挑战自我,实现自我的激情,并且无负担,没有太多牵挂,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专业基础扎实、具有创新意识、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强,善于接受新知识。

从现阶段的就业形势看,国家宏观政策激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建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广大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创业——这包含机遇与挑战的字眼,已经成为无数大学生心中的梦想。中国也已经诞生了一大批大学生创业者,而且其中不乏许多非常成功的典范。2008年是非常特殊的一年,不仅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管制逐渐强化的一年,也是雪灾、地震、奥运会、全球金融危机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交织发生的一年。这些重大事件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格局,并构成了当前就业面临的基本形势。

当前就业面临怎样的形势

首先,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会影响就业的增长空间。,关键问题在于经济增长的结构变化对就业需求的结构有很大影响。

金融危机直接影响行业就业,并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就业冲击。因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国际社会金融海啸导致了金融机构的连锁性破产,引发了金融行业的裁员风潮。金融危机渗透到实体经济领域,会对整个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就中国而言,作为国际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行业性的冲击不可避免,尽管由于资本市场“防火墙”的存在而在程度上有所减缓。此外,与国际贸易相关的行业就业会受到最为明显的冲击。如果这个过程继续影响到经济增长,这对就业增长将是一个非常不利的信息。

劳动力市场管制增加了劳动力成本,短期内会减少劳动力需求。长期以来,我国劳动力权益没有得到较好的保护,并引发了诸多影响社会稳定的劳动事件。自2008年起,我国颁布的《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等劳动法律法规相继实施,为劳动就业权利保护提供了更好的法律环境。与此同时,作为劳动力市场管制措施的就业保护法规的集中出台,必然会导致劳动力成本在短期内迅速增加。不管增加的是合法的管理成本,还是劳动法专家所说的“主要是违法成本”,其结果都会带来对劳动力需求的减少。由于我国的就业立法并没有雇员规模的限定,特别是中小企业与个体经济组织受到立法的影响最大,导致了国际通行的中小企业“管制豁免”优势的丧失,不利于创业激励。

国内重大自然与社会事件对就业的影响是喜忧参半。年初的雪灾与年中的地震在短期内对就业是不利的,但是国家与地方对灾后重建的投入必然会导致对劳动力需求的增长,特别是基础设施的建设将会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与此相反,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开幕之前由于场馆建设等方面的原因,对就业实际上是利好的。奥运会之后,与奥运相关的领域就业自然会下降。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有哪些。

高等教育的持续改革将会逐步改进大学生更好地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就业能力。第一,高等教育改革使得大学更加关注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市场内涵。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知识化与全球化使得就业政策与教育政策正在围绕“职业路径”进行重组,整合教育与工作的联结机制,提升就业能力,实现充分就业与满意就业的目标。大学已经开始强化对外部市场的反应速度和能力,增强大学的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竞争能力,增强大学的投入和产出的效率,极大地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以消除大学生劳动力市场上的结构性失业问题。为此,我国的大学可能需要创新教学,创新课程,创新专业乃至于创新大学,创新高等教育。

第二,大学正在将就业能力的市场内涵转化为教学创新行动。在教学模式创新行动方面,以强化通识教育为目的的通识型教学、以需求驱动的实践基地建设为标志的实践型教学、以

强调研究方法为内容的研究型教学、以拓宽国际视野为目标的国际型教学、以培养就业能力与学习能力为内容的能力型教学、以强化学生的参与和投入为目标的参与型教学等都在不断尝试,试图通过教学创新,培养更加适应市场需求的大学毕业生。

第三,在职业指导服务方面,大学充分利用学校就业中心的信息网络,充分利用校友的人脉资源,能够及时有效地将社会招聘信息传递给毕业生,帮助大学生了解就业环境;借助讲座、座谈、模拟、案例、演示等手段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市场要求,改进他们展示专业水平的能力;大学正在寻求建立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伙伴关系,理解社会需求,并将其转换传递给各个具体的教学和研究部门,然后这些部门再基于社会的需求创新课程,创新专业甚至于创新大学。通过全方位的职业指导与服务,增强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市场能力”。认清就业形势,把握个人追求,结合社会需求。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知识水平,注重能力培养。敢于推销自己,成功就业扎实工作,勇于创新与时俱进。

论面对当今的就业形势,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设计

就业是一个敏感的社会性问题,是民生之本。大学生的就业牵涉大学生本人和千家万户的利益,牵涉国家和社会的利益。每个大学生都面临就业的现实,而且就业的形势又十分复杂。因此一个尖锐的问题就摆到我们面前,我们应该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设计。

首先要比较充分的了解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我们的择业和创业应该适应时代的需求。既要追求自己的职业理想,更要符合社会的实际需求。因此充分了解和把握我们当前的就业形势是理想就业、奋发创业的重要条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就业在就业的形势依然较为严峻,就业压力较大。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我国的人口基数大,需要就业的人数多,就业高峰持续时间长。最近几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大学生的就业高峰与社会的就业高峰重叠,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开始凸显。就业的机制有待完善,一方面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依然存在并在一定范围内产生作用。用人机制还不健全仍然存在很大程度上的计划安置,人才流动机制有待改善,另一方面劳动市场发育不完善,劳动力要素配置还未达到完全优化,三就业观念有待更新,当前就业问题上,许多人就业观念滞后,缺乏主要择业创业的积极性,且不从自身条件和实际出发,就业期望过高。

通过对当今就业情况的了解,让我们感受到就业形势的严峻。本着良好的结合自身职业追求件与社会需求宗旨,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学习,做好职业规划。

因此,我们首要的任务仍然是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才会在工作中面对各种情况不知所措。因此我们要注知识与能力的统一。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信息时代。各行各业飞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时代带给我们各种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也导致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的更高要求。创新的思维被引进各行各业,成为企业最顽强的生命力。也成为高级人才的一项新的指标。可想而知,如果一个行业一直是一个陈旧的路线,那么他就无法适应时代的潮流。该将如何发展如何生存?

鉴于这样形势,我们在现在的学习生活中就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更多了解吸取先进的思想先进的经营理念。并且勇于把自己推销出去。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7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大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这些困难,有的来自外部,有的却是自己的就业心态、就业能力问题。就业能力包括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积极的态度,坚定的信念是人的一般就业能力。美国著名学者、博物学家及哲学、解剖学、心理学教授威廉·詹姆斯这样论述信念:“只要怀着信念去做你不知道能否成功的事业,无论从事的事业多么冒险,你都一定获得成功”。[1]实践证明,凡是找工作成功的,都是那些信念坚定,态度积极的学生。为了保证求职择业的顺利进行,大学生应该从一进学校就认真学习求职择业的知识,了解职场,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训练、培养良好的就业心态,这些心态主要有客观地面对就业形势、冷静地认识自我、积极参与求职竞争、良好的求职心理素质、开阔的职业及择业视野。在择业实践时,要有积极的就业心态,注意防止和克服下列问题。

(一)高期望值

一项大学生就业调查显示,在就业城市或区域的选择上,在校大学生只有6.06%的选择到西部地区就业,在预期的就业单位的选择上,有15.20%的学生选择政府机关,只有6.42%的学生选择私营企业。[2]就业期望值过高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国家精英化高等教育时代大学生精英化就业的现实,我国家庭根深蒂固的门庭观念,人们固有的大学生“精英情节”的泛化,教育投资过高产生的补偿心理,国家资源较多地向精英阶层集中等,是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产生的原因。[3]这就使学生心中的理想工作与严峻的就业形势背道而驰。我国高校从1999年开始扩招,2003年全国高校招生38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17%,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从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统计数据看,我国具有大学文化(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比例为8.93%,与教育发达国家比,依然低的可怜,但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总人口已达1.196亿,大学生早已从精英滑落为普通劳动者。要想在大众化就业的环境下实现精英化就业,除非学生自己特别优秀。大学生就业向往大城市、金饭碗的高目标,和现实的就业形势间的鸿沟难以逾越。

(二)求稳

人们历来向往稳定舒适的生活,把理想的生活作为奋斗的目标。大学生追求职业的稳定本也无可厚非,但许多大学生将稳定的职业作为求职的唯一选择,对有风险的职业一律排斥在外。我国劳动力结构性矛盾突出,劳动及社会保障部发布的2010年大学生就业预测:社会总劳动力富余,专业人才缺口不小,农业缺218万,工业缺1220万,第三产业缺口325万。这一形势在近两年没有根本性变化。不少人为找工作发愁,不少企业又为招不到人犯难,2010年以来,“就业难”和“招工难”交织并存的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于此同时,2010年、2011年、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招录人数分别为1.55万、1.62万、1.8万,而同期的大学毕业生分别为630万、660万、680万。2012年国家公务员招考各职位平均竞争比例为68:1,竞争最激烈的职位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科研管理处主任科员及以下职位,竞争比例达到3992:1。[4]一味求稳,导致过去高考中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惨烈现象转移到公务员、事业单位竞争上。近几年,一线城市的事业单位,国有大企业招聘人才也常常是千里挑一。[5]在大学生就业大众化的形势下,能进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大型企业的毕竟只有少数学生,大多数学生要到中小企业、基层就业,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有的学生连续考公务员、考研四五年,有的学生非好单位不就业,对一般单位不屑一顾,他们错过了许多好的就业机会,耗费了大量的人财物力。从政策层面上看,国家在实施大学生市场化就业的同时,制定了一系列保障、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法规、政策,如《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以及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基层、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就业,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等等,大学生的就业权益,以及劳动报酬、医疗、养老等都有了充分的保障,到基层小企业、小单位就业的大学生不必为工作、生活等不稳定而担忧。

(三)一次就业定终身

人的一生是与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职业是一个人为了不断取得收入而连续从事的具有市场价值的特殊活动,人生活动的主要部分是职业活动,职业活动是人在社会上成名,在历史上留迹的最主要途径,就这一点说,人的价值,在于他的职业活动。在计划经济时代,大学生就业的标志就是在一个固定的岗位工作,这一工作常常相伴人的一生。这一观念历经岁月的积淀形成了人们固有的就业观念,职业观念,有的学生即便不就业也不到不如意的单位去工作,有的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跟不上时代的进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新职业越来越多,职业活动的内容不断弃旧更新,职业活动的空间也越来越大,人的从业活动由传统的一人一岗一责,向一岗多责,一人多业多岗的方向发展,工作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多元化,在计划经济机制下的一次就业定终身的情况已不复存在,铁饭碗的真正含义不是在一个岗位上吃一辈子的饭,而是一辈子到哪儿都有饭吃。

二、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孙子·谋攻篇》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找工作是一个认识自己,认识职场,把自己推向用人单位的过程,毕业生在找工作前,首先要认真分析、研判自己,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有什么核心竞争力?能干什么?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这就要全面地解剖自己,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自己的认识越清晰,越全面,越准确,就业目标定位就会越容易。在大学生找工作的实践中,有的比较盲目,既不认清自己,也不了解职场,到全国各地参加招聘会,耗费了大量的人财物力。

认清自己的方法主要有自我分析法、他人评价法等。可以将自己的情况列一个表:学习掌握了哪些知识;专业及相关知识功底;具备了哪些技能;有哪些特长;参加了哪些专业实践,社会实践;在哪些工作岗位锻炼过,有哪些实际工作经历、工作能力;能够担任何种工作;考取了哪些职业资格证书;获得过哪些奖励;有哪些特长;有哪些人无我有的特长。在人才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很多企事业单位是在全球配置人力资源,招录职工常常是千里挑一,大学生必须用全球化的眼光看自己的能力。

有哪些弱点,如性格是否内向,是否缺少实际工作经历,知识的学习积累上有哪些缺陷,缺少哪些技能,专业能力、综合能力有哪些不足;与同辈大学生比,处在何种位置等等。[6]

大学生在认清自身优势与劣势的基础上,应该善于发挥自身优势。在找工作时,求职者应明确自身优势与核心竞争力,因为能力优先是就业竞争的唯一法则。大学生要珍惜大学优越的学习条件,勤奋学习,刻苦历练,抓紧补缺补差,把自己打造得更优秀。同时还要善于学好、用好国家就业政策,善于借力,善于挖掘自己的优势。在找工作时善于扬长避短。国家、地区的相关政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成自己的就业优势,如教育部实施的面向贫困地区的“特设岗位教师”招聘计划,对于有志于到贫困地区任教的毕业生,申报这一岗位就比较容易成功。高校的专业较多,发展不平衡,有的专业社会贡献大,知名度高,一些知名度高的专业的学生就业有比较优势。学生个人的社会资源、校友资源也可以成为就业资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个人的就业优势。有些岗位需要一定实际工作经验,有实际工作经历,并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在应聘这些岗位时有比较优势,如担任过辅导员工作助理的学生应聘辅导员就有比较优势。获得过专业比赛等奖励、各级各类奖学金,以及各类表彰奖励的学生有比较优势。参加过服务基层项目等公益活动,组织过大型活动,入过党,担任过学生干部等,在应聘特定岗位时也都具有一定的优势。

三、准确地进行就业定位

就业定位一词在有关大学生就业的文件、书籍、研究文章中出现较多,但有关就业定位的概念尚没有一个明确的描述,从大学生找工作的操作角度看,就业定位主要有地区目标定位、职业定位、单位定位以及劳动报酬定位等。就业定位准确与否对大学生择业成功十分重要,定位好了,找工作就有了目标、方向,就可以制定自己的求职计划,就可以集中时间、精力,运用各种资源,持续地朝既定目标奋进,就业定位越明确、具体,又切合实际,求职的成功率就越高。就业定位的方法很多,在进行就业定位时要因人而异,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第一,根据人格类型进行定位。就是运用职业测评的方法,掌握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价值观、职业个性、职业能力等,搞清楚自己是哪种人格类型。如自己兴趣类型是社会型的,适合的职业有教师、公关工作等,是研究型的适合的职业有科研工作、电脑编程等。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认为,一个人在与其人格类型相一致的职业环境中工作,容易产生兴趣,工作的舒适度高,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容易出成就,和自己人格类型相一致的职业就是理想的职业。爱一行干一行,才能焕发出工作激情,成就事业。

第二,根据所学专业进行定位。自己在本专业领域进行了多年的知识、能力等积累,学以致用,有比较优势,如师范专业的学生选择当教师,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选择做销售,发挥了自己的专业优势,是理想的职业选择。如果自己的人格类型是社会型的,学的又是师范专业,当教师就是最理想的职业选择。[7]

第三,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就业定位。能力是就业的关键。专业素质、综合素质特别优秀的学生定位目标可以高一点;专业素质、综合素质一般,竞争力较弱的学生,会出现就业困难,应以生存优先,找到工作为原则来定位。在大学生就业大众化的形势下,大多数毕业生应定位到基层就业。

第四,请专家帮助进行就业定位。通过请教学校的职业指导老师,向职业规划师进行咨询等,帮助自己进行专业化、专家化的就业定位。

在进行就业定位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应有首选目标和备选目标。如首选的行业目标是考公务员,在考试失利的情况下,应选择事业单位,或到企业工作,首选的地区目标是大城市,同时要有到中小城市工作的备选目标等。

第二,既不自负,又不自卑。由心理学原理可知,那些自负的学生,自认为学业有成,自己的专业又比较紧俏,找一份理想的工作很容易,往往高估自己的就业能力,目标脱离自己和职场的实际,择业时好高骛远,这山望那山高,不愿意从基层干起,不愿意干平凡的工作,出现高不成,低不就,这些学生在经历求职失败后,要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及时调整就业目标定位。心理上自卑的学生,往往低估自己的专业素质、综合素质、就业能力,总认为己不如人,缺乏自信。就业目标定位低于自己的实际能力,不敢参加激烈的求职竞争。[8]

第三,不以工作体面进行定位。马克思在《青年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书中讲:“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人在职业活动中,通过创造物质财富、精神财富,获得单位及社会的承认、回报,实现人生价值。以大城市工作、办公室工作、高薪工作等体面为就业目标,过于功利化、虚荣,忽视了劳动的本质及意义,忽视了人的发展需要锻炼以及一定时间空间的积累。

第四,不盲目从众。从众心理,人皆有之,大学生处在人格逐渐完善和成熟的时期,很容易受他人的就业观念、择业行为的影响,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独立思考,科学地进行就业目标定位,看到他人到哪里找工作,就跟着到哪里找工作,没有主见,有的将就业目的地盲目定位在北上广等大城市,追求高工资、高福利、热门单位、热门职业,这就需要注意引导,做好精细化的指导工作,纠正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求职倾向。[9]

四、认真搜集、研究招聘信息

用人单位招考录用人才,都要经过发布招聘信息,接受报名,考试,录用等环节。报名、考试时间都有明确要求,逾期就失去报名、考试的机会,因此,招聘信息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过了时间,就失去了作用。大学生求职的过程一般包括:收集信息、研究信息、报名、应试(或参加招聘会现场接受考核)、政审、体检、签约等。搜集、研究信息是首要环节,在择业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具有开局谋篇的作用。

首先,要了解掌握信息发布的渠道。信息发布的渠道一般有:(1)平面媒体,如报纸、杂志;(2)网络,如各级政府的人力资源网,各级政府及各高校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企事业单位网站;(3)各类人才招聘会;(4)职业中介;(5)实习及社会实践;(6)学友、老师及亲朋好友推荐;(7)各高校主办的校园招聘会等等。

其次,搜集信息要有针对性。面对海量信息,如何既把握信息的时效性,又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关键是要根据自己的就业目标定位有针对性的、有重点的搜集信息,如果不做选择,那就如同大海捞针。如自己的就业目标定位为三线城市的教师,由于事业单位的报名时间一般只有一个星期,那就至少每个星期要上三线城市的教育网或人事网一次,来搜集这些城市的教师招考信息;定位在冶金类企业,就要定期上这类企业的网站搜集招聘信息。就业目标定位越具体,搜集招聘信息的针对性就越强,耗时就越少,效率就越高。

再次,要进行人职匹配。对于符合自己就业目标定位的就业信息,要对照招聘简章,搞清楚招考单位的显性要求,自己的专业素质、综合素质、年龄、学历、实践经验等是否符合报考条件。要了解招考职位的员工应该具备哪些能力,这一岗位的优秀人才要有哪些专业素质、综合素质,自己已有的积累离优秀人才有哪些差距。要挖掘招聘简章上未写明的一些隐性要求,如招考办公室秘书要求个人形象要好,形象气质不突出的学生报考这一职位没有竞争优势,做销售的员工要经常出差。许多单位招聘员工常常是百里挑一,良中选优,木桶原理告诉我们,比较优势影响和决定自己能否被录用。

最后,要知晓招考程序,特别是笔试的内容,面试的要求,以便有针对性地准备笔试、面试,提高应试的效率。有的单位招考时,笔试的淘汰率高,进入面试的只有很小比例,毕业生要通过咨询搞清笔试的具体内容,如给定的复习专用教材,考试题型等,就能提高通过率。

五、勇于实践,努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每一种职业由于其工作性质、环境、条件的不同,对从业人的能力、知识、技能、性格、气质、心理素质等都有不同的要求。当下,许多单位要求新进员工既要基础知识扎实,又要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一定年限的工作经历,一到岗就能胜任本职工作。在大学生就业大众化的形势下,大学生找工作都处在被选择的境地,提高就业竞争力是顺利就业的关键。

(一)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大学生在校期间,要着眼于未来的就业,既要学好书本知识,上好每一节课,还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等。在实践、专业实习中,锻炼职业素质,工作能力,深化对社会、职业的认识,培养敬业精神,在与优秀员工相处中,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体会职业的责任,分享劳动的快乐,丰富职业情感;在把知识运用于实际中,既尝试到理论联系实际的快乐,提高了动手能力,又会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激发了学习的动力,这就提高了大学生的一般就业能力和特殊就业能力。有的学生在实践、实习过程中,由于出色的表现,被所在单位看中并录用,从而在实践、实习单位就业。

(二)积极进行求职实践

找工作是大学生有生以来最艰难的事,在现阶段,它是一场智力体力的马拉松,当代大学生要有强烈的成才、成功欲望,要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就业目标定位准确的情况下,不急于求成,不因为一两次求职失利而失去信心,不放弃竞争的机会,要有顽强的毅力,持续的动力,在参加招聘考试过程中,进一步积累专业知识,提高求职的技能技巧,提高就业竞争力,把每次考试当作学习的过程,积累提高的过程,只要坚持终会成功就业。有的师范专业毕业生参加多次招聘教师考试,从未放弃,从不言败,一次比一次排名靠前,终于考取编制。对于那些求职有依赖心理的大学生,要积极磨练意志,积极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择业技巧,不把找工作的希望寄托在靠父母、托关系、走后门上,在人生的关键期,该拼搏时要拼搏,该出手时就出手。

(三)先就业后择业

大学生从学人到职业人,是一个较长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许多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要经历一段时间的培训、锻炼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员工。大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不足,和千里挑一的求职竞争,就决定许多毕业生就业很难一步到位,广大毕业生要克服在基层就业待遇低,没有面子,没有发展前途的想法,勇于从基层干起,肯吃苦,先就业后择业,边就业边择业。那些就业目标定位较高的学生,不能指望一口吃个胖子,如果自己定位在国有大型企业就业,在求职未果的情况下,不妨先到小企业工作,锻炼工作能力,积累工作经验,熟悉企业的运转流程,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后再到大企业求职,就容易成功。有的学生在民营企业工作几年后,顺利地考取了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工作岗位。有的毕业生在小企业奋斗几年后,自主创业,成为私营企业主,为其他大学生创造了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罗宇昕.成功来自正确选择[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5.54.

[2]汪青松,陈世庆.希望在基层—大学生能力培养与就业指导[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49-50.

[3]陈贤忠,虞志方.职业生涯规划与大学生就业指导[M].合肥:黄山书社出版社,2006.163.

[4]汪枫,胡兵.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10.3.

[5]蒋涛,余小朋.公务员招考对象变化对大学生择业观的影响[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6).

[6]汪枫,胡兵.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10.61-62.

[7]边慧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133.

[8]韩延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08-209.

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问题研究 篇8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障碍 调适对策

通过大学生活的淬炼,毕业生世界观和人生观都有了一定的定位,在知识储备、综合素质和人格个性等方面都有了积极显著的发展,有着强烈的就业意愿和积极的就业动机。然而面对激烈的人才竞争的就业现状,初涉人世的毕业生往往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矛盾和心理不适。

一、就业形势给大学生带来的就业心理问题

由于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寒风瑟瑟,更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凉意袭来。使其就业的心理问题显得尤为严重。大学生存在的就业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自负心理

部分学生由于对职业特点缺乏深入的了解,对自身素质要求缺乏深刻的认识,认为自己读了那么多年的书,接受了那么长时间的培养,已具备所必需的条件,自我感觉良好,在选择单位的过程中,总是一副洋洋自得的神情,择业期望值很高,把待遇是否优厚、交通是否便利、住房是否宽敞等作为选择标准,不愿承担艰苦的工作,不愿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单位去工作。走进这种心理误区的学生,往往会给用人单位留下“眼高手低、浮躁虚夸”的不良印象,自然不会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2.自卑心理

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自己看不起自己,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如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出身“贫寒”,没有“靠山”,没有社会关系,与用人单位洽谈时缺乏应有的自信;有的学生觉得自己成绩一般,不好意思向用人单位介绍;有的学生认为自己相貌平平,没有突出的特长,不会引起用人单位的注重;有的学生认为自己有某些方面的缺陷,用人单位会看轻自己,不敢前去应聘等等。这种消极的自卑心理对部分学生的就业会带来严重的影响,使得那些本来可以实现顺利就业的学生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

3.大众心理

平时不注重了解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就业信息,而是从主观臆断出发盲目联系工作单位,导致择业效率很低,效果很差。或者不去了解实际情况,而是道听途说,人云亦云,听说哪里好,就往那里跑,听说哪里条件差、待遇低,单位找上门来联系也不去。

4.悲观情绪心理

部分同學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自己的信心不足,认为前途“暗淡”事业“渺茫”,往往心灰意冷,看不到就业前景,因而悲观失望。

有的学生则已意识到自己在校学习期间,没有学到什么真本事,不敢和其他同学去竞争,思想顾虑重重,因而破罐子破摔,产生了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悲观心理。

5.焦虑情绪心理

大学生在面对人生中重大抉择时,表现出来的一种焦虑心情。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面临着种种剧烈的心理冲突该如何做出正确的抉择,使这些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们深感困惑。现实中的矛盾更加剧了他们心理矛盾;希望自主择业,又不愿承担风险;渴望竞争,又缺乏勇气;胸怀远大理想,却不愿正视现实;重事业、重才智的发挥,在实际价值取向上重物质、重利益;容易自信,但在遇到挫折之后又容易自卑;既崇尚个人奋斗、自我实现,又有较强的依赖感等等。

二、大学生择业心理的调适

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遇到困难、挫折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让大学毕业生懂得如何去调适自己的心态,以减轻或消除心理障碍,用健康的心态去求职择业。

1.大学生要进行择业心态的自我调适

在择业中,大学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挫折矛盾和冲突,毕业生应学会全面了解社会,客观地分析、评价自我,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统一起来,根据社会需求正确解决自己就业定位问题,确定自己的择业目标,特别要注意培养自身抗挫折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奉献精神,创业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等。

2.树立自己的人生规划

给自己建立目标,客观全面认识自身的优缺点,制定符合实际的人身规划,有远近的奋斗目标方向。当前许多大学生在就业的道路上茫然不知所措原因在于没有给自己定好位,树立好正确的人生观。

3.正确对待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在就业的严峻形势下,偶有挫折是很正常的现象。大学生应对此心理有所准备,通过多看伟人勉志名著,借鉴前人的经验加强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在面对挫折要越挫越勇、不断提高,从失败的地方站起来才能迎合新的机遇取得成功。

4.增强自身的就业力

大学生就业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他们就业的质量。所谓就业力,简单概括就是就业竞争力,它包括工作能力、适应能力和求职能力。其中,工作能力实际上就是对专业能力的要求。同时,大学生应具备适应环境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大学校园与社会毕竟有差距,甘于从基层做起,吸取经验,关键就是依靠适应力。还应有一定的求职能力,包括个人面试素养,前期准备工夫等,这些不是一朝一夕“临时抱佛脚”可以换来的,而是要长年累月地锻炼。现在,大学生就业困难,与“就业力”的缺失不无关系。

5.提高抗挫折能力

当前“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为毕业生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同时也给毕业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们纷纷加入到竞争的行列中去,在竞争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在竞争中实现自己的抱负。但是竞争遵循的是优胜劣汰的原则,是成功与失败俱存的。参与竞争就难免遇到挫折,毕业生应当对择业中的挫折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敢于面对现实,把挫折看成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提高心理素质的一场考验。要及时减轻思想负担,消除急躁情绪;要积极总结经验教训,冷静、理智地分析择业挫折产生的原因,找出不足之处,加以改进,将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系;要根据客观实际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择业目标,使之适应社会的需要,然后为实现这个目标做出努力,绝不能一遇到挫折就灰心丧气,怨天尤人,一蹶不振。

参考文献:

[1]邓凌.大学生择业的心理误区及调适[J].中国青年研究,2005(2)

[2]方成智.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障碍及调适[J].当代教育论坛,2006(3)

上一篇:村务监督会议记录下一篇:春天的家乡一年级300字满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