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唐山市委文件
唐发〔2008〕9号
中共唐山市委 唐山市人民政府
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若干政策的实施意见
(2008年3月1日)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我市科学发展示范区和人民群众幸福之都建设,现就进一步做好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管理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大力引进高层次急需人才
1、对引进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视其学科领域研究项目的实际情况,提供与之相适应的实验室和200—300万元科研经费,发给本人安家费150万元,实行年薪制。
2、对引进的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层次人选、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等高层次人才,视其学科领域研究项目的实际情况,提供与之相适应的实验室和科研、项目、教学启动经费,发给本人安家费50万元。除工资外,由用人单位发给月生活补贴3000元。
3、对引进的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部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二层次人选、博士生导师、有创业创新业 绩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等高层次人才,视其学科领域研究项目的实际情况,提供与之相适应的实验室和科研、项目、教学启动经费,发给本人安家费30万元。除工资外,由用人单位发给月生活补贴2000元。
4、对进入我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博士后,出站后留在本市工作的急需人才,发给本人安家费20万元。除工资外,由用人单位发给月生活补贴1500元。
5、对引进的国内外毕业博士,发给本人安家费10万元。除工资外,由用人单位发给月生活补贴1000元。
6、对引进的具有国家执业资格的紧缺专业专门人才和紧缺工种高级技师,发给本人安家费10万元。除工资外,由用人单位发给每月不低于800元的生活补贴。
7、对引进的虽不具备上述资格条件,但确有真才实学、发明专利、自主知识产权或特殊才能的,由本单位申请,市组织、人事部门组织专家认定,可以享受相应待遇。
以上7条需发给安家费的,要与用人单位签订5年以上工作合同,每年支付20%。夫妻双方同时引进,且都属于安家费享受对象的,按一方全额、一方半额发给。市属单位,所需费用由市人才开发专项资金解决;县区属单位,所需费用由同级财政解决;中央、省属事业单位,所需费用由市人才开发专项资金和用人单位各解决50%;中央、省属企业单位,所需费用原则上由用人单位解决,效益较差解决困难的由市人才开发专项资金酌情补贴。
8、对“四点一带”(曹妃甸新区、乐亭新区、丰南沿海工业区、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隆起带)和“四城”(曹妃甸生态城、凤凰新城、南湖生态城、空港城)建设急需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任职资格条件的,经市人事局审核认定,申报和聘任不受岗位职数限制;随迁子女由教育部门优先安排就学。鼓励我市各类人才向“四点一带”和“四城”流动,所在单位要积极支持。
9、在编制和领导职数允许的情况下,机关事业单位,引进具备管理才能的高层次人才,可采取挂职试用办法,相互了解,双向选择。试用期满后,经批准,可担任机关科级、副县(处)级领导职务或副县(处)级非领导职务,按有关规定办理公务员登记手续;事业单位可担任各级领导职务。
二、多渠道多形式引进京津人才智力
10、支持企事业单位柔性引进两院院士,以兼职聘用、咨询评估、合作开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形式,为唐山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用人单位要给予优厚的报酬。对效果显著的,用人单位申报,市人事局批准,由市人才开发专项资金给予引进院士每人3-5万元的经费资助。有条件的单位,可建立院士工作站,专门从事院士智力引进工作。经市人事局审核确认的院士工作站,由市人才开发专项资金给予10万元的经费资助。
11、充分发挥我市毗邻京津的区位优势,认真落实京唐、津唐人才智力合作框架协议,本着不唯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鼓励我市企事业单位采取聘用、兼职、假日博士、星期日工程师等形式柔性引进京津人才。对所引人才视其贡献大小由用人单位给予合理报酬。合作时间长、经济效益显著的,每年年底由用人单位申报,市人事局批准,由市人才开发专项资金给予用人单位3-5万元的经费资助。
12、鼓励全国各地人才尤其是京津人才带资金、技术、项目、产品、专利等来唐创业,或以其它方式与我市合作。将技术成果转让给我市企事业单位的,可采取一次性买断、分期支付、利润提成、作价入股等多种收 益分配方式。以自主知识产权作价入股的,作价金额可以达到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25%,经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产品最高可以达到注册资本的40%,合作各方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
三、积极引进国际化人才智力
13、充分利用国家和省相关政策,大力开展外国专家智力引进工作。对取得显著效益的,在享受优惠政策和奖励方面,与国内专家同样对待。
14、依托留学人员创业园,为留学人员来唐创办企业优惠提供场地和服务。协助留学人员企业获得风险投资、担保基金的支持。各级中小企业借贷担保机构优先为留学人员企业提供担保。留学人员在唐创办企业持续经营5年以上的,市人事局每两年进行一次综合考核评定,对其中效益显著的,由市人才开发专项资金给予5-10万元的经费资助。
15、外国专家和留学回国人员所承担的科研项目获国家部委、省厅经费资助的,市人才开发专项资金按1:1的比例给予匹配。在本市立项的外国专家和留学回国人员科研项目,由市人才开发专项资金给予2-3万元的经费资助。
16、积极培育国家级和省级引智成果示范基地,对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广基地”的,由市人才开发专项资金分别给予10万元和5万元的经费资助。
四、强化人才培养培训
17、每年选拔一批各行业、各专业领域有较高水平和较大影响、有较强发展潜力的优秀中青年专家和懂科技、会管理的新型企业家,送到国内外重点高校、科研机构、跨国公司进修培训,培训时间一般为3个月至1年,所需费用由市人才开发专项资金负担50%(特别急需的专业或贡献突出的人才经批准还可适当提高比例),其余由所在单位负担。
18、支持我市重点企业申报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鼓励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招收博士后进站开展科研活动,每进站1名博士后由市人才开发专项资金给予5万元的经费资助。支持我市高校积极争取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期间聘请专家教授所需的咨询费用,经市人事局批准,由市人才开发专项资金酌情给予资助。
19、鼓励支持在职人员攻读与本人从事专业有关的硕士、博士学位。经批准参加脱产学习的,已有的编制、职务、工资福利待遇不变;学习期满取得国家承认学历和相应学位的,所在单位报销不少于二分之一的学费。
20、强化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培训工作。各县(市)区都要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培训规划,安排专项经费。被评为省级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的,在省奖励的基础上,由市人才开发专项资金发给每人5000元培训补助费;被评为市级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的,由市人才开发专项资金发给每人3000元培训补助费。
21、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建设。市人事局负责对现有继续教育基地每年进行一次考核。对发挥作用好、成效显著的,由市人才开发专项资金给予一定奖励;对工作不利、完不成继续教育任务的,取消其基地资格。
五、充分发挥现有人才作用
22、弘扬创业创新精神,努力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在人才引进、培养、选拔、使用上,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享受同等待遇。
23、实施领军人才开发计划。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 “四点一带”和“四城”建设的需要,从2008年起,通过选拔、培养、引进,在全 市重点领域组建一支专业水平高、带动作用强的领军人才队伍。领军人才在管理期内,承担国家、省重点科研项目的,由市科技部门按1:1匹配科研经费;优先安排政府资助赴国内外培训进修;遇重病大病,经市人事局批准,由市人才开发专项资金负担除医保(含个人账户)之外的住院医疗费用。
24、对新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层次人选的,由市人才开发专项资金一次性奖励3万元;对新评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部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二层次人选的,由市人才开发专项资金一次性奖励1万元。
25、建立完善高层次人才快速集结机制。根据全市重大项目需要,打破单位和行业限制,采取行政协调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法,全市统一调度使用高层次紧缺人才资源。按行业组建“专家咨询服务团”,多形式、多渠道为他们提供需求信息和发挥作用的机会,服务期间原单位工资福利待遇不变,同时由主办方或受益方视贡献大小给予报酬。
26、企事业单位各类人才经所在单位同意,可采取项目开发、技术攻关、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多种方式,在其它企事业单位兼职兼薪。鼓励企业对做出特殊贡献的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实行重奖或期权、股权激励。支持各行业协会、学会积极组织本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活动,依法保护其工资之外取得的合法收入。
六、保障措施
27、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单位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象抓项目一样抓人才,象重视党政干部一样重视所有人才,积极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要把人才工 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作为考核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
28、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主体。本意见的实施由市委组织部牵头,市人事局具体负责,财政、科技部门负责经费保障,其它部门密切配合。有关部门要根据需要,制定实施细则。各企事业单位要不折不扣地兑现本意见的有关规定,并认真做好各项服务工作。
29、进一步选准用好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市组织、人事部门要搞好调查研究,加强人才预测,按急需情况每年制定引进计划,增强引进的针对性和准确性。搞好跟踪服务和业绩考核。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在唐工作满两年,所在单位要对其德能勤绩廉特别是能力业绩进行全面考核,并将考核结果报市人事局。能力业绩达不到合同要求的,经核实,以后不再享受安家费、生活补贴等待遇。
30、加大政府和用人单位对人才工作的投入。市人才开发专项资金每年列入财政预算,根据需要和财政增长情况逐年增加。各县(市)区、开发区和各企事业单位也要根据各自实际,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用于优秀、紧缺人才的引进、培养、奖励、管理与服务。
31、开展“人才创业环境达标单位”考核评估活动,市组织、人事部门分期分批对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和人才比较集中的机关事业单位进行考核评估。评估结果列入政府绩效考核指标,并向社会公布。对重视人才、发挥人才作用成绩显著的单位,给予表彰奖励。
32、强化舆论引导,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我市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宣传各类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和突出业绩,不断优化人才环境。
33、各县(市)区、市直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要参照本意见,结合实 际,制定本地区本单位的具体实施办法。
七、其他
34、《关于进一步做好引进、选拔和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唐发„2001]3号)、《关于大力实施人才工程的指导意见》(唐政发„2003‟14号)、《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唐发„2004‟15号)继续执行,与本意见不一致的,以本意见为准。
35、本意见由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负责解释。
36、本意见自下发之日起施行。(此件发至县团级)主题词:人才工作 意见
中共唐山市委办公厅 2008年3月4日
中共“一大”文件外文版的来源
中共“一大”文件的俄文版, 来源于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档案资料。1956年, 当时的苏共中央向中国共产党移交了早年共产国际保留的中共档案。整理这些档案时, 找到了中共“一大”通过的三个文件, 都是俄文译本。
至于中共“一大”文件的英文版, 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韦慕庭发现的。他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史教授。1960年韦慕庭教授得知哥伦比亚图书馆最近在整理资料时, 从尘封已久的旧纸堆里, 发现一篇1924年1月该校的硕士论文, 论文用英文打印, 题目为《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 署名为“Chen Kung—po”。后经韦慕庭教授考证, Chen Kung—po即陈公博。陈公博早年参加过中共“一大”, 这篇论文论述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经过。这篇论文后面还附录了六篇重要文献, 其中第一篇便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 (1921年) 》。
对中共“一大”文件外文版的存疑
其一, 来源可疑。一直以来, 来自苏联的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档案资料是中共“一大”文件俄文版可靠性的直接证据。但众所周知, 共产国际驻远东和中国代表马林与共产国际伊尔库茨克书记处代表尼科尔斯基, 全程只参加了两次会议, 没有广泛参与对“中共一大第一个纲领”和“第一个决议”的深入讨论。而最后一天的嘉兴南湖会议他们都同时缺席, 正是在最后一次会议上代表们讨论通过了中共“一大”的“第一个纲领”和“第一个决议”。可见中共“一大”的最终文献不可能来自马林和尼科尔斯基。
那么中共“一大”文件俄文版只能来自其他中国代表, 李汉俊和刘仁静是共产国际代表的即席翻译, “他们在‘一大’上对共产国际代表的讲话进行即席翻译”[1], 他们有无可能呢?而刘仁静在自己的早年回忆中, 对向共产国际报告会议内容只字未提。那么李汉俊的可能性最大。《湖北档案》2007年第6期《李汉俊在建党前夕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文认为, “大会第二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一条游船上继续进行, 于7月31日胜利结束。会后李汉俊还受大会委托, 向共产党国际写了一个报告”[2]。但是据刘仁静回忆, “最后这一天的南湖会议, 陈公博、李汉俊、马林、尼科尔斯基都没有参加”[3]。陈潭秋也回忆说, “这是大会的最后一天。李汉俊和陈公博没有出席, 因为在搜查后, 在他们后面有人盯梢”[3]。《李汉俊对组建中国共产党的贡献》一文也认为, “李汉俊没参加最后的会议, 他仍在上海”[4]。笔者认为李汉俊缺席最后一次会议是可信的。那么, 李汉俊在没有参加最后一天南湖会议的情况下, 又如何向共产国际写报告呢?
另外中共“一大”文件的英文版是发现在1960年, 在中共“一大”文件俄文版被公布之后。同时笔者认为陈公博参加中共“一大”的态度和与会的敬业精神是值得怀疑的, 据刘仁静回忆, “周佛海和陈公博是另一类型, 他们不是专程来开一大的。陈公博带着夫人顺便到上海来度蜜月, 住在上海南京路上豪华的大旅馆, 举止阔绰”[3]。并且据刘仁静和陈潭秋的回忆, 陈公博也没有参加最后一天南湖会议, 因此陈公博的英文版也是存疑的。另外对俄文版和英文版进行比较, 两者没有实质上的差别, 但是有趣的是, 两份文件都遗失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的第11条。笔者推测从来源来看, 两份文献最有可能就是来自最早的原始稿本, 而非真正南湖会议最后讨论的定稿。这都给后来的研究者留下很大的猜想空间。
其二, 中共“一大”文件来源本身的未定性。1956年, 当时的苏共中央向中国共产党移交了早年共产国际保留的中共“一大”通过的三个文件。这些档案都是俄文译本。1957年, 中央档案馆将其译成中文, 并于1959年呈送董必武鉴别真伪。董必武仔细阅读后, 认为这些文件“在未发现中文文字记载以前”, 是“比较可靠的材料”。这里就留下一个问题, 董必武本身也没有完全确定文献的可靠性。
中共“一大”到底有没有通过“第一个纲领”和“第一个决议”?笔者认为中共“一大”确实通过了“第一个纲领”和“第一个决议”, 并且代表们都曾经进行过十分激烈的讨论。这一点几乎所有关于中共“一大”的回忆录中都有所指证。另外需要指出, 7月30日的会议由于华法巡捕突然闯入“一大”会址, 导致会议意外中断并休会。可以说当时形势十分危急, 那么在这样危险的情况下为什么仍然决定要续会呢?这只能说明会议的最重要议程还没有结束, 那就是代表们要讨论通过“第一个纲领”和“第一个决议”, 并且组建党的最高机构和宣布建党。中共“一大”是在共产国际的政治指导和经济资助下召开的, 而且马林和尼科尔斯基作为共产国际的直接代表来到中国, 此行的鲜明目的就是帮助中国革命者建党, 他们必须向共产国际报告中共“一大”的会议内容, 从而也说明了中共“一大”是不可能无果而终的。
那么既然确实存在“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和“第一个决议”, 但又为什么一直唯独没有发现中文版本呢?笔者认为中共“一大”所通过文件的中文版本是被人为故意地遗失了。其一, “陈独秀来到广州后, 一方面处理广东政府的教育方面的工作, 一方面把很大一部分精力用于一大的筹备工作。他于1921年2月在广州起草了一份中国共产党党章, 主张党的组织采取中央集权制。随后, 这份党章被寄往上海。李汉俊看了陈独秀写的党章后, 很不满意, 认为这是陈独秀要在党内搞个人独裁。这样李汉俊也起草了一份党章。”“李汉俊起草的党章也被寄到广州, 陈独秀看了之后, 极为不满, 大发雷霆。”[1]可见“一大”通过的文件是没有得到作为中央局书记的陈独秀完全认可的。其二, 陈公博的回忆直接证明了中共“一大”文献中文版本的失落与陈独秀有关。他在《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一文中写道, “最后宣言被通过, 但第二天的另一项议案又议决, 宣言的发表问题留待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应否发出, 授权新任的书记决定。我回广东之后, 向仲甫先生痛陈利害, 才决定不发。”文中提到党内把所有文献的发表与否, 事实上交给了陈独秀领导的中央执行委员会, 而后者决定不予发表, 终于使得中共“一大”文件的原始中文版本永久地失落了。
当然中文版本的失落也有一些客观原因, 比如岁月沧桑, 环境险恶, 中共的早期文献中有许多都找不到了, 越早期的越是如此。最重要的事件是长征出发时, 负责的工作人员弄错了保存档案的挑子, 把中央存档的重要文献全部遗失在瑞金。
诚然, 由于中共“一大”文献中文版的失落, 给人们留下了一个难解的历史谜团, 也给我们对中共“一大”的研究带来很大的遗憾。我们期待新资料的发掘与开放。但现实是, 上世纪50年代前苏联移交的原始资料已经完全公开, 并已深入挖掘。尽管苏联解体后许多共产国际的相关资料也已解密, 但涉及中共“一大”的档案十分有限。中共“一大”的经历者皆已不在人世, 了解内情的直接当事人越来越少。如何在新史料枯竭的情况下将中共“一大”诸多历史谜团一一解开, 这需要我们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采取新的分析视角和研究方法来弥补史料不足的缺憾, 以进一步逼近历史的真相。
参考文献
[1]韩泰华.中国共产党——从一大到十五大 (上) [M].北京出版社, 1998.
[2]别国庆.李汉俊在建党前夕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J].湖北档案, 2007 (6) .
[3]李颖.从一大到十六大 (上) [M].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3.
1.进一步增加农业农村投入。大幅度增加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提高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业农村的比重,新增国债使用向“三农”倾斜。
2.较大幅度增加农业补贴。2009年要在上年较大幅度增加补贴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补贴资金。增加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加大良种补贴力度,提高补贴标准,实现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全覆盖,扩大油菜和大豆良种补贴范围。根据新增农业补贴的实际情况,逐步加大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种粮补贴力度。
3.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2009年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把握好主要农产品进出口时机和节奏,支持优势农产品出口,防止部分品种过度进口冲击国内市场。
4.增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抓紧制定鼓励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的实施办法,建立独立考核机制。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服务,农村微小型金融组织可通过多种方式从金融机构融入资金。积极扩大农村消费信贷市场。
二、稳定发展农业生产
5.加大力度扶持粮食生产。
6.支持优势产区集中发展油料等经济作物生产。
7.加快发展畜牧水产规模化标准化健康养殖。
8.严格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控。实行严格的食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召回制度、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加强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证。扩大农产品和食品例行监测范围,逐步清理并降低强制性检验检疫费用。
9.加强农产品进出口调控。
三、强化现代农业
物质支撑和服务体系
10.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深入推进粮棉油高产创建活动,支持科技人员和大学毕业生到农技推广一线工作。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培养新型农民。
11.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
12.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水利工程管理和农村水利体制改革,探索农业灌溉工程运行管理财政补贴机制,启动减轻农业用水负担综合改革试点。
13.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对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和农机服务组织购置大中型农机具,给予信贷支持。
14.推进生态重点工程建设。安排专门资金,实行以奖促治,支持农业农村污染治理。
15.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落实停止收取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和集贸市场管理费政策。支持大型连锁超市和农产品流通企业开展农超对接,建设农产品直接采购基地。发挥农村经纪人作用。长期实行并逐步完善鲜活农产品运销绿色通道政策,推进在全国范围内免收整车合法装载鲜活农产品的车辆通行费。
16.推进基层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履行职责所需经费纳入地方各级财政预算。逐步推进村级服务站点建设试点。
四、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17.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抓紧修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
18.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尊重农民的土地流转主体地位,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流转,也不能妨碍自主流转。按照完善管理、加强服务的要求,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流转服务组织,为流转双方提供信息沟通、法规咨询、价格评估、合同签订、纠纷调处等服务。
19.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基本农田必须落实到地块、标注在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证书上,并设立统一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标志,严禁地方擅自调整规划改变基本农田区位。严格地方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实行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农村宅基地和村庄整理所节约的土地,首先要复垦为耕地,用作折抵建设占用耕地补偿指标必须依法进行,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纳入土地计划管理。
20.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任务。集体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已经落实到户的地方,要尽快建立健全产权交易平台,加快林地、林木流转制度建设,完善林木采伐管理制度。
21.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发展。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示范社建设行动。加强合作社人员培训,各级财政给予经费支持。将合作社纳入税务登记系统,免收税务登记工本费。尽快制定金融支持合作社、有条件的合作社承担国家涉农项目的具体办法。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发展农产品加工,让农民更多分享加工流通增值收益。中央和地方财政增加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规模,重点支持对农户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基地建设、质量检测。鼓励龙头企业在财政支持下参与担保体系建设。采取有效措施帮助龙头企业解决贷款难问题。
五、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22.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2009年起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实行免费。国家新增助学金要向农村生源学生倾斜。
23.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电网供电人口覆盖率,加快推进城乡同网同价。加快农村公路建设,2010年底基本实现全国乡镇和东中部地区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油(水泥)路,西部地区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路。
24.积极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支持企业多留用农民工,督促企业及时足额发放工资,妥善解决劳资纠纷。对生产经营遇到暂时困难的企业,引导其采取灵活用工、弹性工时、在岗培训等多种措施稳定就业岗位。落实农民工返乡创业扶持政策,在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等方面提供支持。
25.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推进“乡财县管”改革,加强县乡财政对涉农资金的监管。
26.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财政体制改革,将粮食、油料、棉花和生猪生产大县全部纳入改革范围。稳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试点,鼓励有条件的省份率先减少行政层次,依法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的体制。依法赋予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小城镇在投资审批、工商管理、社会治安等方面的行政管理权限。
27.积极开拓农村市场。2009年在全国范围实施“家电下乡”,对农民购买彩电、电冰箱、手机、洗衣机等指定家电品种,国家按产品销售价格一定比例给予直接补贴,并根据需要增加新的补贴品种。
28.完善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
一号文件催生的商机
农机买卖生意火
2009年2月1日正式公布的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再度锁定“三农”。这份名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是改革开放以来第11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是连续6年发布关于“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作为送给亿万农民的一份新春大礼,一号文件提出,2009年国家将继续加大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四补贴”的力度,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大规模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
宁委办发〔2009〕53号
中共南京市委办公厅 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南京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区县委和人民政府,市委各部委,市府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将《南京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自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南京市委办公厅 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09年12月27日
南京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
为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实现事业单位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根据《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国人部发〔2006〕70号)、《江苏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苏办发〔2008〕23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对我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实施范围
1、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列入事业编制管理范围的事业单位(包括经费来源为财政全额拨款、差额拨款以及经费自理的事业单位),都要进行岗位设置,建立和完善岗位管理制度。
2、事业单位管理人员(职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技能人员,都要纳入岗位设置管理。
岗位设置管理中涉及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的,按干部人事管理权限的有关规定执行。
3、使用事业编制的各类学会、协会、基金会等社会团体,参照本实施意见执行。
二、岗位设置原则
4、事业单位应根据其社会功能、职责任务、工作性质和人员结构等特点进行岗位设置。
规范有序。事业单位应根据国家、省、市及省级以上行业主管部门规定的岗位设置权限、程序和经核准的比例、最高岗位等级设置岗位。
科学合理。事业单位应按其功能、职责任务和工作需要,科学确定本单位所需岗位的名称、类别、职责、任职条件、任务和岗位等级。
精简效能。事业单位应结合单位的功能和职责任务,综合考虑优化人员结构、提高服务效能、提升竞争能力、降低运行成本等设置岗位。
动态管理。事业单位应根据社会事业发展、单位功能调整的实际,按规定的程序和权限,适时对岗位设置方案和岗位说明书进行调整,确保岗位设置适应社会公共服务需要。
三、岗位类别及等级
5、事业单位岗位分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三种类别。
6、事业单位应根据其功能、职责任务、工作性质和人员结构等特点,综合确定其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的结构比例,并确定相应的主体岗位。
(1)主要以专业技术提供社会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应保证专业技术岗位占主体,一般不低于单位岗位总量的70%。
(2)主要承担社会事务管理职责的事业单位,应保证管理岗位占主体,一般不低于单位岗位总量的55%。
(3)主要承担技能操作维护和服务保障等职责的事业单位,应保证工勤技能岗位占主体,一般不低于单位总量的55%。
7、事业单位设置主体岗位之外的其他两类岗位,应有相对合理的结构比例。
8、事业单位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分别划分不同的岗位等级:管理岗位分为10个等级;专业技术岗位分为13个等级;工勤技能岗位分为技术工岗位和普通工岗位,技术工岗位分为5个等级,普通工岗位不分等级。
四、管理岗位设置
9、管理岗位分为单位领导岗位、内设机构领导岗位和普通管理岗位。
领导岗位、内设机构领导岗位、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根据编制部门和上级机关确定的规格、职数以及本实施意见设置。副局级及以上岗位由市委组织部确认,其他管理岗位由市人事局会同有关主管部门或单位确认。
10、事业单位中的党群组织,除国家、省和我市另有规定外,不单独设置管理岗位,其工作人员在本单位已聘人员中,按各自章程或法律规定产生。
11、相当厅级的事业单位设置领导岗位的层级原则上不超过3个;相当处级的原则上不超过2个;相当科级及以下的不超过2个。少数规格低、规模小、人数少的事业单位,一般只设1个领导岗位层级。
12、厅级正职、厅级副职、处级正职、处级副职、科级正职、科级副职、科员和办事员的管理岗位,依次分别对应三级到十级岗位。正局职、副局职管理岗位分别对应四级和五级岗位。
五、专业技术岗位设置
13、专业技术岗位包括高级岗位、中级岗位和初级岗位。高级岗位分为7个等级,即一至七级,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正高级的岗位包括一至四级,副高级岗位包括五至七级。中级岗位分为3个等级,即八至十级。初级岗位分为3个等级,即十一至十三级,其中十三级为员级岗位。
全市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首次原则上按1.3:4:4.7控制。
14、专业技术岗位内部不同等级之间的结构比例为,二级、三级、四级比例为1:3:6;五级、六级、七级比例为2:4:4;八级、九级、十级比例为3:4:3;十一级、十二级比例为5:5。
15、各行业专业技术岗位的数量、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除一级岗位设置由国家统一确认,二级岗位设置由省统一核准外,其余岗位设置,由市人事局会同有关主管部门综合确定,并分类控制。
六、工勤技能岗位设置
16、工勤技能岗位分为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依次分别对应一级至五级。
17、工勤技能岗位数量、结构比例和最高岗位等级设置,根据岗位等级规范、技能水平和工作需要确定。
技术工一级、二级、三级岗位的总量占工勤技能岗位总量的比例原则上不超过25%。其中一级、二级岗位总量占岗位总量的比例原则上不超过5%。
七、岗位任职条件
18、各类、各等级岗位基本任职条件:(1)遵守宪法和法律;
(2)具有良好的品行和职业道德;(3)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或技能条件;(4)适应岗位要求的身体条件;(5)岗位所需的其他条件。
19、管理岗位的基本条件:一般应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其中四级以上管理岗位一般应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
各等级管理岗位任职的基本条件:
三级、五级职员岗位,须分别在四级、六级职员岗位上工作2年以上;
四级、六级职员岗位,须分别在五级、七级职员岗位上工作3年以上;
七级、八级职员岗位,须分别在八级、九级职员岗位上工作3年以上。
20、专业技术岗位任职的基本条件:
专业技术岗位的基本条件按行业指导意见和现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有关规定执行。事业单位可根据需要,综合考虑人员资历、承担责任、工作业绩、考核结果、准入条件等因素,制定各等级专业技术岗位任职的具体标准。
21、工勤技能岗位基本任职条件:
一级、二级工勤技能岗位,须在本工种下一级岗位工作满5年,并分别通过高级技师、技师技术等级考评。
三级、四级工勤技能岗位,须在本工种下一级岗位工作满5年,并分别通过高级工、中级工技术等级考评。
学徒期、熟练期和试用期满,并通过初级工技术等级岗位考核后,可确定为五级工勤技能岗位。
八、岗位设置程序及权限
22、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按以下程序进行:
(1)编制岗位设置方案。事业单位在对单位职责、工作目标任务进行分解、梳理的基础上,编制岗位设置方案,确定各岗位的类别、名称、等级等。
(2)岗位设置方案核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方案由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市人事局核准。市管干部的岗位设置,报市委组织部核准。区县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方案由区县人事局审核后,报市人事局核准。
(3)制定岗位设置实施方案。事业单位按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制定本单位的岗位设置实施方案,并编制岗位说明书。
(4)广泛征询意见。岗位设置实施方案和岗位说明书应广泛听取意见,经单位或主管部门设立的聘用工作组织或聘用委员会讨论,由单位负责人集体研究通过,并报主管部门和市人事局备案。
(5)组织实施。事业单位按通过的实施方案,积极稳妥地组织实施。
(6)岗位设置方案经核准后,应保持相对稳定。事业单位因编制增减或因事业发展需要调整岗位设置的,应按规定的程序进行变更核准。事业单位合并、分立的,应按规定的程序和权限,重新制定岗位设置方案,并经核准。
九、岗位聘用
23、事业单位聘用人员不得突破经核准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岗位等级。按本实施意见首次岗位设置时,现有人员结构比例已经超过核准的结构比例的,应按有关政策规定,通过自然减员、交流、低聘或解聘等办法,逐步达到规定的结构比例。
24、事业单位要严格按岗位的职责任务和任职条件,通过公开、平等、竞争等程序,择优选聘人员,签订聘用合同或变更合同内容。
对确有真才实学、岗位急需且符合破格条件的,可按有关规定破格聘用。
25、专业技术一级岗位人员聘用,按国家规定执行。二级岗位人员聘用,由市人事局审核,报省里核准。三级岗位人员聘用,须经聘用工作组织或聘用委员会评审,由主管部门审核,报市人事局核准。五、六级岗位人员聘用,经评审后,由主管部门核准,报市人事局备案。
26、事业单位人员原则上不得同时在两类岗位上任职,因行业特点确需兼任的,须在所兼任岗位结构比例限额之内,并按有关规定报批。
27、在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之间流动的,应具备任职岗位规定的条件。
28、各级组织、人事部门会同有关主管部门对事业单位完成岗位设置、组织岗位聘用、签订聘用合同情况进行验收认定。在此基础上,按有关政策确定工资待遇。
十、组织实施和管理
29、各级组织、人事部门是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综合管理部门。各有关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共同做好岗位设置管理的组织实施工作。
30、事业单位是岗位设置管理的主体,应在组织、人事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制定本单位的岗位设置实施方案和各岗位的具体任职标准并组织实施。
31、各级组织、人事等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监督检查,对不按规定进行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的事业单位,不予确认岗位等级、不予兑现工资、不予核拨经费。
32、本实施意见由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负责解释。
烟开工„2008‟21号
★
中共烟台市委开发区工委
关于命名表彰党建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
各直属党委、总支、支部: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以来,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永不满足、永不停步、永不懈怠”的开发区精神,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团结奋进、干事创业,涌现出一大批工作突出、成绩显著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在庆祝建党87周年之际,为表彰先进,树立榜样,全面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工委决定,1 授予财政局党委等9个基层党组织“基层党建工作示范单位”荣誉称号,授予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党委等40个基层党组织“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授予于复晓等159名共产党员“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授予刘鸿雁等30名党务工作者“优秀党务工作者”荣誉称号。
工委希望,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要珍惜荣誉、戒骄戒躁、再接再厉,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在推动全区“好字优先、好中求快、又好又快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再立新功。
工委号召,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要以先进为榜样,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努力奋斗!
附:党建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名单
中共烟台市委开发区工委
2008年7月1日 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1个)
烟台龙源电力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党委
范吉宏
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
(1名)
大季家街道党委书记
烟台资源再生加工示范区管理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3
烟台市基层党建工作示范单位
(3个)
古现街道党委 自来水公司党总支
烟台万利达实业发展总公司党委
烟台市先进基层党组织
(7个)
公路管理局党支部 古现街道院下居民区党支部 八角街道下刘家渔业居民区党支部 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驻烟企业党委
烟台开发区金桥建筑安装有限责任公司党支部 山东金河实业有限公司党支部 烟台首钢电装有限公司党支部
烟台市支援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
(1个)
斗山工程机械(中国)有限公司党支部
烟台市优秀共产党员
(4名)
王龙庆 古现街道党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 于志武姜长生胡佳连
王月杭闫庆华高鹏志
牟秀松赵竹岭 公安分局福莱派出所民警
大季家街道姜家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 公共交通公司驾驶员 烟台市优秀党务工作者
(3名)
教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高级中学党总支书记、校长 八角街道党委书记
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心主任 烟台市优秀村(居)党组织书记
(2名)
长江社区管理处金东社区党支部书记 大季家街道山后初家居民区党支部书记
烟台开发区基层党建工作示范单位
(9个)
财政局党委 开发区医院党总支 八角街道党委
长江社区管理处金胜社区党支部 海河社区管理处银芝社区党支部 古现街道卅里堡居民区党支部 大季家街道山后初家居民区党支部 烟台新时代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党支部 烟台元亨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党支部烟台开发区先进基层党组织
(40个)
直属机关事业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5个)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党委 教育局党委 公安分局党委 建设房管局党总支 交通局党总支
驻区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2个)工商分局党委 国税局党总支
农村社区先进基层党组织(17个)长江社区管理处舒家社区党支部 长江社区管理处宫家台子社区党支部 海河社区管理处定海社区党支部 海河社区管理处凤台东社区党支部 古现街道谭家居民区党支部 古现街道孙家居民区党支部 古现街道东村居民区党支部 古现街道林官庄居民区党支部 古现街道李家居民区党支部 大季家街道芦洋居民区党支部 大季家街道姜家居民区党支部 大季家街道方里董家居民区党支部 大季家街道张家庄居民区党支部 大季家街道大赵家居民区党支部 八角街道侯家居民区党支部 八角街道八角泊子居民区党支部 八角街道八角居民区党支部 企业先进基层党组织(16个)烟台开发区公共交通公司党总支 烟台开发区热电总厂党总支 烟台荣昌制药有限公司党总支 烟台华润锦纶有限公司党总支 烟台市黄金冶炼有限责任公司党总支 烟台科信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党支部 烟台开发区市政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党支部 烟台通润实业有限公司党支部 烟台加宝食品有限公司党支部
烟台开发区阳光综合服务有限公司党支部 山东翱特实业有限公司党支部 中国文化艺术城艺术家村党支部 烟台开发区宏远物业有限公司党支部 烟台联发水产有限公司党支部 烟台金港水产有限公司党支部 烟台水星食品有限公司党支部烟台开发区优秀共产党员
(159名)
直属机关事业单位优秀共产党员(36名)于复晓 工委管委办公室政研处处长 郑 一 开发时报社总编辑 曲繁枝(女)纪工委经济责任审计处处长 冷晶思 企业管理中心主任 魏志伟 投资促进局东南亚处处长 刘晓峰 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科员 王 庆 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科员 秦玉英(女)财政局科员
刘国强 建设房管局办公室主任 张庆国 城市管理环保局科员 兰吉文 国土资源分局土地保障处处长 林龙恩 第一小学校长 林海红(女)第一初级中学副校长 王树辉 教育局科员 王爱娟(女)第二初级中学教师 段宁宁(女)高级职业学校教师
徐元伦 民间组织管理办公室主任、大季家医院院长 姜乃德 开发区医院副主任医师 单玉春(女)旅游局科员 蔡黎明 港航管理处副处长 刘风非 海监大队副大队长 王治国 人民法院主任科员 郑学文 人民检察院正科级干部 郑 垒 公安分局巡逻警察大队大队长 张 凯 公安分局科员 刘新平公安分局科员 粘伟来 公安分局科员
王树森 长江社区管理处社会科科长 张俊玲(女)海河社区管理处科员 程 斌 古现街道办事处科员 李成仁 古现街道办事处科员
乔志勇 大季家街道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主任科员 聂长厚 大季家街道党委委员、武装部长 唐太修 大季家街道办事处科员 初晓敏(女)八角街道党委委员 刘延江 八角街道办事处科员 驻区单位优秀共产党员(4名)于恩山 国税局管理一科科长 王玉成 地税局计征科副科长
杨相聚 工商分局古现工商所党支部书记、所长 李鹏波 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 农村社区优秀共产党员(62名)
宫本河 长江社区管理处宫家台子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 曾繁强 长江社区管理处杨家台子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 曲积远 长江社区管理处曲家台子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 舒晓东 长江社区管理处舒家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 李洪亮 长江社区管理处廒上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 陈可恩 长江社区管理处栖里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 由庆春 长江社区管理处福嵛社区党支部书记 刘瑞海 长江社区管理处金东社区党支部副书记
于莉雅(女)海河社区管理处旭日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 张宗潜 海河社区管理处丹阳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 黄 波(女)海河社区管理处星海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 李华敏(女)海河社区管理处凤台西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 刘昭丽(女)海河社区管理处新港社区居委会委员 王海玲(女)海河社区管理处凤台东社区居委会委员 隋世芹(女)海河社区管理处金城社区居委会委员 曲振华(女)海河社区管理处东星社区居委会委员 牟晓辉(女)海河社区管理处银芝社区居委会委员
于家乐 古现街道南于家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 张家胜 古现街道东张家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 王勤文 古现街道河北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 刘中焦 古现街道河北刘家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 王学海 古现街道大王家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 董作章 古现街道小王家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 孙胜海 古现街道曲家庄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 张宝连 古现街道东龙夼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 林廷先 古现街道林家居委会主任
潘廷强 古现街道潘家居民区党支部委员、居委会委员 陶善俭 古现街道卅里堡居民区党支部委员 吴友卿(女)古现街道大王家居委会计生主任
林秀梅(女)古现街道林官庄居民区党支部委员、居委会计生主任 刘思富 古现街道院下居民区党支部委员、居委会报账员 林家祥 古现街道林家居委会报账员
季录海 大季家街道大季家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 苗德明 大季家街道大苗家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 刘文德 大季家街道方里庄子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 刘维山 大季家街道方里刘家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 南洪波 大季家街道树夼夏家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 李洪生 大季家街道树夼李家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 王殿柱 大季家街道树夼王家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 范世义 大季家街道范家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 孙宗权 大季家街道孙家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 夏仁顺 大季家街道张家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 邹昌荣 大季家街道小邹家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 顾兆飞 大季家街道山后顾家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 曲洪建 大季家街道曲家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 穆成鹏 大季家街道穆家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 夏广利 大季家街道芦洋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 仲小明 大季家街道仲家居民区党支部书记 尉振升 大季家街道房家居民区党支部书记 杨文良 大季家街道巨峰居民区党支部书记 陈淑荣(女)大季家街道山后陈家居民区党支部书记 穆成松 大季家街道穆家居民区党支部副书记
赵景卫 八角街道小赵家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 陈宝青 八角街道青上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 叶德昌 八角街道叶家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 陈广杰 八角街道官庄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 张宝珠 八角街道芹子口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 宋守政 八角街道陡崖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 周正文 八角街道上刘家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 孟凡洋 八角街道辛店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 张伟东 八角街道下刘家农业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 徐海东 八角街道花岩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 企业优秀共产党员(57名)
李 波 自来水公司党总支委员、副总经理 付俊海 热力总公司第二供热管理处机电班班长 蔡荆模 公共交通公司天马相城客运站站长
鲁庆辉 烟台首钢东星集团有限公司工程机械零部件制造一部副部长 张志国 烟台首钢东星集团有限公司工程机械零部件制造二部副部长 王 宇 烟台首钢东星集团有限公司工程机械零部件制造二部线长 李丹平烟台首钢东星集团有限公司模具制造部副部长 鞠俊峰 烟台首钢东星集团有限公司房地产开发建设公司经理 瞿亚东 烟台东星宏达实业公司副经理
张喜军 烟台首钢东星物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经理 田云峰 烟台首钢东星集团有限公司机电研究所铆焊车间主任 宋子龙 烟台首钢东星集团有限公司计量理化中心副主任 孟庆发 烟台东星空调管路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 高 岩 烟台首钢东星集团有限公司锻压机械厂工人 高 斌 烟台万利达实业发展总公司审计部副经理 戴炳炎 烟台万润精细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技术顾问 王玉梅(女)烟台鲁星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管理部主任
王永平山东黄金集团烟台设计研究工程有限公司营销公司副经理 孙述翔 山东黄金集团烟台设计研究工程有限公司设计院项目经理 于永志 烟台西蒙西塑料包装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赵 虎 烟台西蒙西轴承有限公司磨套车间调度 崔学霖 烟台龙源电力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技术部经理 徐田成 烟台开发区热电总厂监察办党群主管 王荔强 烟台荣昌制药有限公司副总裁、营销中心总经理 付先民 烟台海通联合发展有限公司融资部经理 谢 辉 浪潮乐金数字移动通信公司先任研究员 徐宏楠(女)烟台新时代健康产业有限公司技术开发部职员 赵启民 烟台冶金新材料研究所党委委员、第一党支部书记 张桂芸(女)烟台福润房地产有限公司财务经理
刘 武 山东先声麦得津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总经理 迟 伟 山东日冷食品有限公司党支部委员、购买部代部长 王伯勇 烟台科信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党支部委员 都建成 烟台开发区市政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党支部委员、常务副总经理 王能祥 烟台开发区天马基础工程公司车队队长
刘爱志 烟台开发区业达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综合部职员 王晓光 烟台显华化工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燕 涛 烟台通润实业有限公司再生资源部经理
王 祥 斗山工程机械(中国)有限公司党支部委员、生产部课长 付春晓 山东黄金电器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俊民 烟台开发区加宝食品有限公司加工厂副厂长 康长清 烟台开发区产业联合发展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副总经理 黄鹏云 烟台通和科工贸有限公司总经理 于红霞(女)山东翱特实业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
王丽珍(女)烟台亚东标准件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副总经理 熊寿延 烟台奥特仪表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 谢 翔(女)山东金翔税务师事务所工会主席 王平汉高乐泰(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德荣 易特斯(烟台)精密纺织器械有限公司职员 刘志坚 中国文化艺术城艺术家村党支部书记 刘春军徐运常李立平周学恩宋永奇丁爱国朱维宁栾秉礼
烟台市黄金冶炼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烟台市黄金冶炼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山东金河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烟台市金河保险粉厂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烟台永东包装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 烟台龙晟石油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 烟台开发区安泰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经理 烟台美煌玻璃玛赛克有限公司副厂长 17
烟台开发区优秀党务工作者
(30名)
直属机关事业单位优秀党务工作者(13名)
刘鸿雁 工委办公室党总支副书记、工委管委办公室副主任 徐田生 工委组织部统战处处长、副调研员 许 琪 工委宣传部办公室主任 刘 维 纪工委委员、办公室主任
宋德欣 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党委委员、副局长 林平财政局党委委员、副局长 王修俊 国土资源分局党组副书记、局长 冯 岩(女)教育局政工处处长
王立敏 社会事业管理局副局长、人民武装部副部长 梁文君 交通局党总支委员、办公室主任 王小莉(女)人民法院党支部副书记、政治处主任 孙向东 古现街道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孙荣杰 八角街道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驻区单位优秀党务工作者(4名)
李树耀 国税局党总支副书记、政工科科长 赵 强 地税局党总支委员、办公室主任
张志平工商分局机关党支部副书记、市场合同科科长 吴隆德 公路管理局党支部书记、局长 农村社区优秀党务工作者(4名)
丁元盛 长江社区管理处金胜社区党支部委员
卢景武 海河社区管理处定海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王明忠 古现街道东村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 刘常增 八角街道下刘家渔业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 企业优秀党务工作者(9名)
侯爱丽(女)自来水公司政工劳资部部长 崔汉章 热力总公司政工部部长 李陆勇 公共交通公司政工部部长
刘 梅(女)烟台银桥信用担保有限公司党支部委员、综合部经理 李子林 烟台首钢东星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党群工作部部长 慕海容(女)烟台鲁星食品有限公司党委委员、总务劳资部经理 于福起 烟台开发区阳光综合服务有限公司党支部委员、机关食堂经理 宋前修 山东金河实业有限公司党支部委员、办公室主任 孙传林 烟台水星食品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
主题词:党的建设 表彰 决定
中共烟台市委开发区工委办公室 2008年7月1日印发
珠海市人民政府
关于珠海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的意见
全国文明城市是反映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综合性荣誉称号,是全国城市综合类评比中的最高荣誉,是当今最有价值的城市品牌。为落实珠海市“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目标任务,全面推进我市城市文明发展进程,力争2008年进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的行列,2011年获得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特制订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围绕发展与和谐两大主题,以建设珠三角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先行示范市为目标,以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着眼于促进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不断增强城市发展的综合实力,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致力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建设高品位城市,努力构建“富裕、文明、法治、魅力”的和谐珠海。
二、总体目标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要按照《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的要求,努力建设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正公平的法治环境、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 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大力开展扎实有效的创建活动。努力形成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各方齐抓共管、广大群众踊跃参加的生动局面,促进城市综合实力显著提高,和谐社会建设卓有成效,确保2008年进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的行列,2011年获得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
三、创建内容
我市创建工作要紧紧围绕《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确定的测评内容和达标要求,针对我市的工作现状,突出工作重点,狠抓薄弱环节,全力攻克未达标项目,全面提升创建工作水平。
(一)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建设文明珠海。
广泛深入地学习宣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特区精神,筑牢文明城市建设精神支撑。加强现代公民道德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宣传普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学习实践“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活动,广泛宣传《珠海市民守则》,不断增强市民热爱珠海、建设珠海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倡导与现代城市生产生活相适应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提升道德境界,消除各种陋习,培育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广泛发动、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使创建文明城市成为全市人民的共同行动。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塑造自尊自 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二)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建设富裕珠海。
坚持以人为本,速度与效益并重,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双赢,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五大原则,发挥区位、环境、特区品牌三大优势,全面实施工业强市、科教兴市、三产旺市三大战略,不断优化城市发展环境,扩大招商引资,加快全面小康建设,确保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和居民收入的增幅高于全省乃至全国同类城市的平均水平,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积极推进教育、住房、医疗体制改革,减轻群众的负担。稳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努力扩大养老、医疗、失业和生育保险的覆盖面,力争使所有的贫困人口得到救助,使广大市民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成果。
(三)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打造魅力珠海。
高标准规划城市,加快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覆盖城乡的规划体系。高质量建设城市,按照《珠海市近期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实施纲要》中提出的目标,集中人力、财力、物力,落实重点,突破难点,突出亮点,全面推进城市环境“净化美化”、城市建筑“穿衣戴帽”、城市交通“通经活络”、旧城改造“升级换代”四大工程建设,大力提升东部建成区的城市品质,积极推动中部、西部地区建设。全面启动实施“135”行动计划,优化城市环境,用五年的时间为珠海的未来城市发展夯实基础,实现“一年见美、三年变优、五年显特”。到2007年底,通过提升人居环境的外在质量,实现城市环境的净化、绿化与美化;到2009 年底,通过完善城市空间结构,提升城市服务功能,明显优化城市品质;到2011年底,通过全面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凸显海滨山水城市魅力,形成鲜明的珠海城市特色,把珠海建设成为“最适宜居住、最适宜创业、最富有魅力”的文明城市。
(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建设生态珠海。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进一步强化经济发展的综合成本意识,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重视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利用效率,走“高增长、高效益、低消耗”的科学发展路子,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大力实施治污保洁工程,着力解决威胁群众生产生活安全的环境污染问题。建立健全环保法规,落实环保责任制,推行环境效益审计,加大环保执法力度,探索建立可操作性强的绿色GDP考核体系。突出“江海”特色,加强对河岸、海湾和岸线湿地的保护,凸显生态城市品牌。
(五)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构建平安珠海。
以实现社会安定、城市安全、市民安居为目标,深入开展创建“平安珠海”活动。建立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研究制定并落实治理措施。严密防范、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坚决铲除黑恶势力,努力遏制“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进一步净化社会环境,不断增强市民的安全感。加大社会面防控力度,大力推进社区警务建设,建立完善灵活多样的群防群治网络,建设平安家园。建立健全突发性公共事件预防、应急体系,有效遏 制邪教和封建迷信活动,不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维护社会稳定。进一步完善依法治市的法规政策,政府部门和执法单位依法行政、秉公执法,把面向市民群众的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工作落实到基层,使市民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进一步落实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加强国防动员建设,继续争创国家和省“双拥模范城”。
(六)培育城市人文精神,建设文化珠海。
充分发掘珠海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展现珠海的人文魅力,营造“爱我珠海”的文化氛围。改革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加大对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让市民享受更多的文化资源。鼓励文学和艺术创作,打造文化精品。加大教育投入,建设教育强市、教育强区。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引导广大市民积极吸收新知识,掌握新本领,不断丰富精神世界。完善体育设施,构建便民利民的体育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科普阵地,努力提高市民的科学素质。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始终用先进文化占领城乡文化阵地。
四、实施步骤和工作重点
按照中央文明委《关于评选表彰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的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我市的创建工作分为四个阶段:
(一)规划部署、宣传发动阶段(2007年7月-10月)。主要任务是:召开动员大会,部署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目标任务,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发动群众,形成浓厚的创建氛围。
1、召开动员大会,明确任务分工。7月下旬,市委、市政 府召开珠海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动员大会,市领导与各区和市有关职能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各单位对照《珠海市创建文明城市目标责任书》的要求,拟定具体实施方案,分头动员和部署,广泛发动市民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
2、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宣传媒体的主阵地作用,开办专栏,设立专题,开通热线,做好经常性、持续性的精神文明建设宣传报道,形成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浓厚舆论氛围。加大舆论监督力度,对各种不文明行为予以曝光。珠海视窗网站要开辟创建文明城市页面,使之成为展示珠海城市文明建设成就的窗口和全市创建工作示范的平台。加强与中央、省主流新闻媒体的沟通,拓宽宣传渠道,深入宣传珠海,树立珠海的城市文明形象。加强社会宣传,在城市入口处、主要街道、风景旅游点,建设和更新一批创建文明城市公益广告,营造创建文明城市的环境氛围。各区、各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建立健全宣传栏,编印宣传材料、小册子,制作标语、广告牌等进行宣传,使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家喻户晓。
3、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主题活动。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和志愿者、义务工作者及社会各界在创建文明城市中的作用,发挥市民学校、家长学校等各类教育阵地的作用,组织群众文化、社区论坛等各类宣传教育活动,发动群众广泛参与。提倡人人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形成举全市之力,万众一心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良好氛围。
(二)重点整治、整体推进阶段(2007年10月—2008年6 月)。
主要任务是:根据目标任务分工,对照《测评体系》,对已达标的项目进一步巩固成果,对存在明显差距和不足的项目查找原因,对照薄弱环节进行重点专项整治,全面推进创建工作。
1、巩固提高。对照测评指标,对我市达到A级标准的工作项目,要认真总结经验,继续巩固提高。
2、重点整治。按照测评指标,对尚未达到A级标准的项目,要区别不同情况,实施专项整治,特别是要提高社会治安、城市管理和市民行为方面的达标等级。其中,对达到B级的项目,要努力促其升级,达到A级标准;对仅达到C级及以下标准的项目,要采取措施,努力缩小差距。
3、特色创建。全市上下要全力以赴,齐心协力,努力争创国际、国家、有关部委的荣誉称号,继续巩固和发展已有的工作成果,形成齐抓共建、争先创优、各具特色的创建工作格局,为高标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供强大支撑。
(三)自评申报、迎接评审阶段(2008年3月-7月)。主要任务是:按照全国文明城市申报、推荐、评选程序要求,由市文明办组织力量对照目标任务分工,对各区和市有关职能部门的创建工作进行测评,并向省文明委正式提出申报全国文明城市的请示,根据省文明办的统一安排,做好迎接“省检”的各项准备工作,为高标准迎接中央文明办的检查评审奠定基础。
1、开展自测自评。各区和市有关单位对照目标任务分工,以《测评体系》A类指标为标准进行地毯式摸查,将存在的主要 问题登记存档,明确整改责任、整改时限和具体措施。整理自测自评测评结果,报市文明办。
2、组织模拟考评。由市文明办牵头组织在全市组织模拟考评,并召开全市模拟考评总结会,通报考评中发现的问题,责令责任人限期整改。
3、启动申报工作。精心组织珠海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汇报材料和申报全国文明城市的请示,准备好有关考核的配套资料,并向省文明委正式申请参加全国文明城市的评选。各责任单位根据《测评体系》的要求,收集和编制各类创建工作资料、档案和宣传资料。
4、准备宣传资料。编印宣传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小册子和音像资料,编辑反映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历程和成果的画册,拍摄一部反映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主要成果和经验的电视专题片,举办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成果大型展览。
5、做好迎检工作。市文明办制定并落实迎检方案;各责任单位根据市的方案制定本地区、本单位的迎检计划。抓好各类遗留问题的整改,重点抓好公共秩序、城市环境与市容市貌、市民文明行为和营造创建氛围等工作。
(四)总结表彰、巩固提高阶段(2008年9月—12月)。
主要任务是:根据中央文明办审核结果,总结创建工作经验,表彰创建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巩固扩大成果,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1、根据中央文明委的考评结果,结合珠海市精神文明建设 总结表彰大会,对全市创建文明城市工作进行总结,对在创建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2、根据考评结果和意见,进一步完善文明城市的发展规划,提高创建水平,制定和完善珠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测评体系,为向中央文明委和省文明委申报全国文明城市作好准备。
五、组织领导
(一)领导机构。
创建工作由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市文明委作为珠海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指挥部,统筹协调有关工作。
指挥部总指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邓维龙。副总指挥:市委副书记、市长钟世坚。
根据《测评体系》划分的项目,成立六个专项工作组,分别由市委、市政府领导担任正副组长。
1.政务环境组。
组长:魏宏广(市委副书记)
副组长:王广泉(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
钱芳莉(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刘振新(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
2.法治环境组。
组长:杨金华(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副组长:陈英(副市长)3.市场环境组。
组长:何宁卡(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副组长:陈洪辉(副市长)4.人文环境组。
组长:黄晓东(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副组长:邓群芳(副市长)5.生活环境组。
组长:霍荣荫(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副组长:金展扬(副市长)赵建国(副市长)6.创建活动组。
组长:黄晓东(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兼任)各组正副组长根据测评项目、内容和目标要求,牵头成立由市各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专项工作小组,逐项落实责任人。
(二)办事机构。
成立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指挥部办公室,简称创建办,与市文明办合署办公,负责协调落实创建文明城市日常工作。
各区参照市的组织领导架构,组建相应的工作班子,做好本区的创建工作。
六、保障措施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珠海是广东省首批文明城市,以优美的城市环境、特区的经济优势闻名全国,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应该成为珠海彰显综合竞争实力、提升城市文明水平的重要手段。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明 确提出了创建目标。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要紧急动员起来,把创建工作纳入区域、部门发展总体规划,提上重要议事日程。要进一步加强各级文明委及其办事机构建设,充实队伍,落实编制,明确职级,做到机构健全、运转高效。
2、协调督办,落实任务。
建立创建工作协调督办制度。各组组长定期召开各项目负责人会议,听取创建工作情况汇报,研究创建工作,及时交流情况,掌握进度,总结经验,协调和指导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在创建文明城市中的作用,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进行视察,加大检查督促的力度。市各有关职能部门要成立创建督导工作组,加强对各区创建工作的督促和指导,形成上下联动、分工协作的监督协调机制。各级文明办、创建办要通过巡查、抽查、暗访等方式加大督办力度,并协调创建工作中涉及到的各区、各部门难以自行解决的综合性问题。市、区各有关执法部门要根据城市管理规章制度,加大巡查和执法力度,严格执法,确保高质量完成创建任务。
3、确保投入,强化保障。
把创建文明城市纳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所需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要根据创建工作的总体规划和部署,保证重点创建项目,特别是创建工作中比较薄弱的项目的投入。市、区和各职能部门要根据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的要求,积极筹措、落实相关建设、整治项目资金,保障各项创建工作经费及时到位。要加强资金使用的管理,确保资金发 挥应有的效益。
4、检查考评,推进工作。
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层级领导目标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把创建工作的成效作为考核各级领导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切实保证创建工作责任到位、投入到位、措施到位、落实到位。各创建任务责任单位要将文明城市考评指标细化量化,制定实施方案,形成专项目标责任制,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各项创建工作。市文明办、创建办要抓好创建工作的日常考评工作,及时通报全市及各区、各职能部门工作进展情况。
各级党委、政府在创建工作中,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严谨高效、坚强有力、团结协作的运行保障机制,打好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攻坚战。各区、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沟通,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结合实际制定计划和方案,细化措施,明确任务,责任到人,高标准完成每一个阶段的工作任务,力争各项指标达到最好水平,确保2008年进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行列,2011年夺得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
王祥喜书记曾经担任过湖北省经贸委领导职务,十分熟悉经济工作。他认为,用科学发展观推动随州“中国专用汽车之都”健康快速发展,是随州人民的不二选择。
正确把握随州专汽发展
王书记指出,只有科学分析和把握随州专用汽车行业现状,才能正确运用科学发展观推动随州“中国专用汽车之都”建设。
随州是炎帝神农故里、编钟古乐之乡、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植根于历史文化沃土上的随州经济,具有无限的发展活力与空间。“工业兴市”,是随州市委市政府深入分析当前形势,充分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而确立的发展战略和方向。目前,随州已形成了五大支柱产业,其中,专用汽车产业是“龙头”:早在2009年,汽车产业就率先过百亿元,2010年又突破150多亿元。在“十二五”时期,随州将从科学和长远发展出发,规范管理,在促使专用汽车、食品加工、电子信息、纺织服装、医药化工、光复产业等特色支柱产业协调发展的同时,着力擦亮“中国专用汽车之都”这张名片,带动各行各业共同发展,实现“工业兴市”战略目标。
这个定位,来自于随州的实际,来自于随州专用汽车产业的独特优势:
首先,完备的汽车产业体系在全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自2007年12月被命名为“中国专用汽车之都”后,形成以东风随州专汽、恒天汽车、重汽华威专汽、航天双龙、齐星车身、东风随州车轮、楚威车轿、全力铸造等骨干企业为主的专用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全市专用汽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共有13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2家、国家公告内的专用车企业18家,总资产达60亿元。具备年产各类专用汽车7万辆、底盘3万辆的生产能力。随州已是全国最大的罐式车城,全国知名的自卸车城;平头车身产销量、钢质车轮产销量国内第一;汽车零部件铸造产销量位居国内前五强。
其次,随州汽车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品种日渐丰富,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今年前10个月,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07.37亿元,占随州五大支柱行业比重为42.3%。初步建成316国道沿线淅河至两水30公里的汽车产业长廊,已入驻企业80余家;正在建设城东10平方公里汽车产业工业园,已入驻企业12家。两条汽车产业集聚带和业已形成的国有、民营、外资多元化、多层次投资格局,将带动随州“中国专用汽车之都”加速发展。
第三,随州专用汽车企业具有多种优势:厂家多、规模大、品种全、配套能力强。除了发动机和轮胎,其他的零部件均可在随州就地生产。另外,随州还是全国教育先进市,有30多所职业技术学校,专门为随州汽车生产厂家培养熟练的技术工人,源源不断地为企业输送人才。这几点优势,全国没有任何地区可以相比。
当然,随州汽车产业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现有130多家专用汽车整车和零部件企业,产业工人达到六、七万人,已具备了“大”的形态,但是离“强”还有一定的距离;产品上也有同质化倾向,等等,这些都是发展中的问题,必须依靠发展来解决。
对存在的问题,也须一分为二地看待。比如,“同质化严重”肯定不好,但随州专汽企业的“扎堆”效应,可以生产出重、中、轻型车全系列,即使是同一种产品,也有几百种规格、型号,让客户有更大更多的选择空间。有些地方企业虽然很大,产品也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可客户讲货比三家,一两家企业,一两个品种,对客户来讲,选择空间十分有限。
未来,随州市委、市政府将充分发挥“中国专用汽车之都”的各种优势,正视问题,努力向“做专、做强、做精”发展,将其导入到“结构合理、竞争有序、规范经营、潜力巨大”的发展轨道上。
科学制定专用车发展规划
王书记认为,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是一个地区、一个行业、一个企业能否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早在“十一五”末期,随州就经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多次反复论证,广开言路,集中多方智慧,在全市整体的“工业兴市”主战略指引下,制定出台了《随州市专用汽车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及其“实施意见”,提出了随州“十二五”时期专用汽车行业的主要发展目标:
到2015年,汽车产业年销售收入达到500亿元,专用汽车总量突破28万辆,其中专汽及整车销售收入达350亿元,零部件达150亿元。自营出口3亿美元。培植年销售收入过50亿元企业2家,力争上市企业达到3家,主要零部件本地配套率达50%以上。
到2020年汽车产业年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专用汽车总量突破55万辆(专用汽车35万辆,整车20万辆),专汽及整车销售收入达700亿元,零部件达300亿元。自营出口5亿美元。培植年销售收入过100亿元企业1—2家,力争上市企业达到6家,主要零部件本地配套率达70%以上。
关键是科学组织实施
王书记说,《随州市专用汽车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是随州市专用车行业的纲领性文件。为了落实到位,必须促进专用汽车产业规划与本地区区域规划的衔接,加快规划的相互协调、分类实施、共同推进;认真研究专用汽车产业规划与企业对接工作,强化企业目标、任务落实;加强各市、区、县、市直部门间联动配合,形成实施规划合力;高度重视专用汽车产业规划与省政府相关部门的对接沟通,争取项目政策支持。目前,随州市政府已对其中的发展目标作了层层分解,明确了牵头责任单位和考核标准,并从今年开始,一年一督办,一年一检查。具体说来,要从以下三个方面重点突破:
一是实施重点培育,确保企业完成发展目标。随州将着力培育齐星、恒天两家公司过100亿元;培育湖北程力过50亿元;培育重汽华威、全力机械、厦工楚胜过30亿元;培育东风随专、航天双龙、三环铸造过20亿元;培育东风车轮、江南东风、成龙威、湖北合力、新中绿、奥马专汽、大力客车、奥龙专汽、神马齿轮、亿丰型钢过10亿元。这19家企业的目标完成了,全市专用车实现“过500亿元”的目标就有了保证。
二是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发展目标。主要从三方面入手:首先是采取各种措施,使重、中、轻型车的结构比例接近5:2:3的合理水平。目前重型车比例太少,不到20%,轻中型车偏多。“十二五”时期,我们要把重型车的比重提高到50%,因为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和远距离运输的需要,重型车可以降低成本,增加企业附加值,对产品的技术含量也是高要求。其次是零部件和整车的比例要合理。“十二五”时期,全市零部件生产企业要达到200家以上,与本地汽车生产企业的配套率要达到40%以上。目前的配套率仅20%左右,很不合理。要努力促使专用汽车和零部件形成合理结构,在项目配套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家共同发展,同时又不仅限于在随州发展,更应积极向外扩展市场,发展自身;产品结构上,高新技术产品将占到三分之一,中档产品占三分之一,大众化产品占三分之一;企业发展方面,大中小型企业各占三分之一。第三,新能源汽车实现重大突破,形成1万辆的生产能力。目前,大力客车正在积极开发。
三是完善随州市专用汽车产业“5432”服务体系。这是“过500亿”总目标的保障措施,已分解到各单位、各部门。其中的“5”即5个服务平台,包括专用汽车信息服务平台、专用汽车设计服务平台、专用汽车营销服务平台、专用汽车金融服务平台以及专用汽车人才服务平台;“4”即4个中心:专用汽车技术中心、专用汽车质量检测中心、专用汽车博览中心、专用汽车物流中心,其中的“专用汽车技术中心”是重中之重;“3”即3个基地: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基地;“2”即2项活动:中国(随州)国际专用车博览会、中国(随州)专用汽车发展论坛。
全面提升随州专汽产业优势
王书记告诉记者,未来,随州市委、市政府将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因地制宜,通过有效增加产品附加值的方法,大力提高企业及产品的品牌价值。
随州市《专用汽车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重点是朝着“做专、做精、做强”发展,即“做强随州的汽车产业,做专专用汽车,做精高附加值的产品”。“论坛”会议之后,我们又增加了“做新专汽品种”的内容,即在“十二五”末,随州新能源专用车将达到1万台。
随州专用汽车市场的发展空间巨大,目前全世界有2万多个品种,随州才600多个,待开发产品的空白点还很多。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使得专用汽车的发展创新空间越来越大,这给随州带来了巨大的商机。
随州专用汽车技术中心、物流中心、会展中心建立后,随州的专用汽车企业就不会局限于生产现有的产品,而是形成“生产一批、开发一批、储存一批”的格局;具有超前意识,形成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精的发展格局,源源不断有创新产品问世。
【中共唐山市委文件】推荐阅读:
中共唐山市委政法委06-04
中共武汉市委关于09-12
中共启东市委组织部11-21
中共峨眉山市委宣传部09-28
中共北京东城区委文件10-31
中共市委直属机关党委2011年工作要点05-30
中共广州市委办公厅.问责暂行办法doc06-10
中共湖南委组织部办公室文件06-21
唐山大地震有感05-25
唐山南湖游记作文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