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态学

2024-08-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环境生态学

环境生态学 篇1

一、课程教学改革

(一) 结合专业特色, 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

作为环境类的专业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 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环境学的原理及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 高校在选取本科生教材时, 要注意难易适当, 不必过分强调教学内容的面面俱到。由于现有教材引用的部分案例、数据、方法来源较早, 滞后于国内外发展的新形势, 因此, 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和学生自身的特点, 高校可适当增加一些国内外环境生态学的主流理念、成熟的生态修复方面的经验和技术, 利用鲜活生动的典型案例补充教学内容, 使教学更加贴近生活。同时, 可适当增加体现环境生态学发展的新思想、新概念、新成果等教学内容, 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环节也应被引入教学, 增加实习内容, 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解决问题的主观能动性。

(二) 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 提升教学效果

1.混合式教学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混合式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 主要是将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和数字化或网络化教学的优势充分结合。实施混合式教学, 坚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引领学生开展网上专题讨论, 可充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课堂上, 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方式。教师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提出问题, 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解决办法;教师亦可与学生开展互动, 开拓学生的思路, 使其养成勤于动脑、寻找答案、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在课后, 教师可根据学生课堂的反馈情况, 设置一定量的思考题, 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方式, 可有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使学生了解更多相关方面的知识。采用混合式教学, 可使学生养成善于钻研、乐于钻研的学习精神。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重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 使学生完成从“让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从而获得较高的学习效果。

2.适时采用典型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在强调应用知识能力的章节后面穿插讲解一些和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实际案例, 包括针对性强的科研项目。教师要深入剖析案例, 重点让学生深入体会并掌握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思路。一个出色的案例, 是教师与学生就某一具体事实相互作用的工具;一个出色的案例, 是以实际生活情境中肯定会出现的事实为基础展开的课堂讨论, 它是进行学术探讨的支撑点。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可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并深化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术, 增强学生与社会实际接轨的能力, 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忌讳将书本上的概念和理论进行简单的罗列, 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的设计, 安排恰当的图片、动画、声音、视频等内容辅助教学, 增加感官刺激, 以期对学生产生更直观的视觉影响,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升知识传输的容量。课程内容以提纲为主, 避免大面积“拷贝教材”, 通过列出每章节的重要概念和理论来展示课堂内容。同时, 尽可能选择具体的事例和当地素材作为声像资料, 引发学生的共鸣。

二、积极开展实验课程及大学生创新实验设计

(一) 开展实验课程设计

积极开展相关的实验课程设计。在课程设计过程中, 实验课程设计的具体内容和方向由教师制定;学生查阅文献资料, 收集数据, 完成实验方案的撰写。在实验过程中, 鼓励团队成员协作, 共同完成任务, 引导学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强化学生独立进行实验的能力。实验完成后, 要求学生上交实验报告, 在报告中总结实验数据和心得体会, 实现实验课与理论课的有机融合。在整个实验过程中, 教师要积极发挥引导作用, 与学生开展全方位的互动, 从而达到促使学生掌握实验方法、能够分析实验数据、培养他们求真务实和勇于创新的科研精神的目的。

(二) 增设大学生创新实验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倡导以本科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实验能力。针对动手能力强、对科研有浓厚兴趣的学生, 教师可组织成立大学生创新实验课题组, 实行组长和导师负责制, 成员与导师一起参与科研方向的确立、申请立项、实验、分析整理数据和撰写报告等科研活动的全过程。每周进行小组实验汇报, 同时开展开题报告、中期报告及结题答辩等活动。另外, 还可以与导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 让学生更多地参与科学实验, 增加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与爱好, 培养学生的科研理念, 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增强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意识。教师还可以利用分层次、点面结合、层层递进的教学模式, 充分做到“因材施教”, 激发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实现多元化的目标培养, 使教育模式多样化, 为其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提供有利条件。培养学生掌握过硬的实验操作技能, 不但为学生以后的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也为科研队伍储备了充足的后备力量。

三、不断优化课外实习考察

目前, 环境类专业学生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实践经验, 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就业的高要求。而《环境生态学》属于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课程, 结合本课程的实际情况, 有必要增设课外实习或考察等教学环节。设置相关教学环节,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实用性, 而且也是提高培养人才质量的重要内容, 具有课堂和实验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可以将《环境生态学》的实践教学融入环境类其他专业见习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中, 可以在环境专业见习中深化对生态问题的认识。

四、结语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坚持绿色发展作为未来发展的主要理念之一, 积极推进美丽中国的建设: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 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等环境介质的污染防治计划, 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 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 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未来国家将加大对环境保护、生态破坏修复等方面的投入力度, 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工作实践的需要将大力推动《环境生态学》的理论和技术方面的创新, 而《环境生态学》作为一门紧跟时代发展需要的重要环境专业课程, 其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必须与时俱进, 紧贴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 为社会培养产学研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 突出学生的素质教育与能力教育, 抢抓环保事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参考文献

[1]李永峰, 唐利, 刘鸣达.环境生态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2.

[2]盛连喜.环境生态学导论 (第2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3]张杏辉, 余丽娟等.《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创新改革实践[J].吉林农业, 2014, (23) .

[4]谷金锋, 钟子楠, 罗克浩.具有矿业特色的《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研究[J].经济师, 2015, (8) .

[5]韩玉洁.案例教学法在环境生态学教学过程中的实践[J].科教文汇, 2009, (1) .

[6]谢毅文.环境工程专业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科教文汇, 2013, (8) .

[7]王辉, 焦莎莎, 朱书法, 汤红研.“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广州化工, 2014, (23)

[8]郑志远, 蒋芸等.大学创新实验计划实施的实践及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0, (10) .

[9]覃玲玲, 周兴, 莫莉萍.“环境生态学”课程野外实习教学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 2011, 23

[10]刘波盛明, 叶琳琳, 闫德智.环境科学专业生态学课程实践教学设置的几点思考[J].大学教育, 2015, (5) .

环境生态学 篇2

关键词:环境生态学;教学;改革

环境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交叉学科,是指以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为基础,结合系统科学、化学、物理学、仪器分析、环境科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研究人为干扰因素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一门科学。

笔者在近年的环境生态学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中,积累了部分教学经验,但也发现了不少问题。现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和改革方案。

一、强化课堂教学

1.丰富教学内容

环境生态学是一门交叉性学科,内容多、课时少是其显著特点,所以其教育教学过程总是很快且跳跃性很强。为了确保学生能够掌握环境生态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笔者认为,作为教师,首先应把好课堂教学的质量关,课前做好教学方案。其次,要积极大胆探索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再次,就是教材的问题。无论使用的是哪种教材的哪个版本,其内容及出版距现在都已有一段时间,所以现今的时新论文就是大家的第二教材,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参阅这些文献,了解本学科当前的最新进展,及时的跟进,跟上时代的步伐,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

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如今,各高校都已经具备多媒体教学设施,所以要充分利用资源。老师可以制作CAI课件,减少板书的时间,增加每次课的知识量,极大提高上课效率。这样制作的CAI多媒体课件能直观、生动地将教学内容展现在同学们面前,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从而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教学效率。

3.联系当前环境形势,提高动手能力

现在各个企业都很重视学生的实践经验、工作经验,对于在校学生来说,工作经验无从谈起,所以实践经验就显得尤为重要。实践经验主要从实验、实习中得来,实验、实习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好机会,所以一定要重视实验、实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将学科发展的前沿状况引入课堂,比如现今环境生态现状,现今环境生态的最新治理措施等。笔者认为,案例教学非常实用,把当前重大环境生态污染事件是如何发生的、政府制定的紧急措施是什么、事后是怎样一步步地恢复生态环境的等详细介绍给学生,这样学生在了解新信息、开阔视野的过程中,兴趣倍增,而且思路也得到了拓展,为学好环境生态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强化考试考核

1.强化考勤,重视课堂纪律

课堂是学习的重要场所,课本知识多、知识杂、重点不突出是现在大多数教材的通病,所以课堂教学对学生来说就显得非常重要。高校中环境工程专业人数并不太多,要严格控制课前考勤。这样能够强制性地把一小部分厌学者拉到课堂上来,让他们走进课堂,再通过丰富的课堂内容吸引他们,使其能够主动的学习。与此同时,课堂纪律也非常重要,可有效提高上课效率。

2.优化、改革课堂作业

作业一直被认为是学生的负担,但又有其存在的价值,对学生强化课堂知识非常重要,然而传统的作业模式显然已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所以改革势在必行。作业还是有的,但作业形式应该多种多样,作业考核方式亦应是千变万化的,比如让学生联系课本知识制定环境生态污染应急处理方案和事后生态恢复措施等。这样不仅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还能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学习的能力。

3.严肃考风考纪

考试是对学生前一段时间学习的检验和证明。进行考试,有利于学生更系统地的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从而认识自身的学习水平。通过检验,学生可以及时了解自己各方面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发现漏洞,并及时弥补。但目前本专业的考试情况不容乐观,首先学生上课没认真学习,课下没认真复习,知识掌握并不深,考试存在侥幸心理,总想作弊以通过考试,所以严肃考风考纪势在必行,应从重处理考试作弊行为,打消学生的侥幸心理,使其把心思收回到学习上来,真正掌握本专业知识,考出自己的真实水平。

三、强化理论联系实际

1.教学联系实际

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用知识去分析、认识并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和实际是密不可分的,所以要把实际带进课堂。比如,在课堂上讲解当前生态环境破坏现状及治理措施,就是在课堂中渗透实际问题,提前让学生接触、了解实际问题,增强其工作时处理实际污染事件的能力。

2.实习提高效率

实习是高等教育的第二课堂,对于教育教学来说意义重大。实习就是将所学知识实际化的第一步。通过实习,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可以将书本知识实际化。因此,要重视实习,这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教师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实习场所,必须跟所学紧密结合。第二是学生必须要严肃对待实习,实习不是游玩,实习亦是课堂,认真对待实习,向实习要效率。例如:河南科技大学已在洛阳天誉环保有限公司、洛阳市环保局、洛阳市环境监测站及洛阳市污水处理厂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在實习基地进行过良好培训的学生,毕业后很受环保企业的欢迎。

3.教学科研有机结合

科研是教学与处理实际问题的中间环节,科研就是把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与实际环境生态问题相结合。很多学生感觉上课所学的知识太抽象,觉得无以致用,慢慢失去了兴趣。教师可以将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有选择地进入实验室,参与到科研中来,让其感受科研的氛围,培养其科研兴趣,改善其枯燥的学习生活。同时科研也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开辟教学的第三课堂。这样不仅让学生基础知识学得扎实,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例如:结合教师、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科研创新团队,让感兴趣的学生从大二开始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增加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际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尽早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改变以往在学业后期短时集中进行毕业实践的陈旧模式。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而且可以及早树立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奋斗方向,对自己的未来进行准确定位,最终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结语

鉴于《环境生态学》的学科发展特点,教师在理论教学方面应从把握学科发展趋势、知识体系的构建和注重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等方面下功夫。同时,结合学生身边存在的实际生态环境问题及当地环境现状和环境保护发展方向,加大对实践教学的力度。通过教、学、研的全方位结合,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红新.《环境生态学》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J].池州学院学报,2009,(6).

[2]韩玉杰.案例教学法在《环境生态学》教学过程中的实践[J].科教文汇,2009,(1).

[3]熊辉,张秋根.环境科学专业课堂教改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4,(2).

[4]赵丽杰,赵丽萍,李良.环境工程专业综合实验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09,(3).

[5]顾爱军,梁国斌,蒋莉.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

[6]余顺慧,程聪.关于《环境生态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

环境生态学课程设计 篇3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道路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常州市生态环境现状分析,提出保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常州市;生态环境现状;对策

正文如下:

常州地处江苏南部,位居长江直男,太湖之滨,处于长江三角洲中心地带。全市面积4385km^2,常住人口357万。常州市环境优美,是著名的鱼米之乡,2008年获“国家园林城市”光荣称号。常州地区经济发达,化工、纺织、冶金、制造等传统行业具备相当规模,在经济总量中占据重要地位,再催进国民经济飞跃发展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威胁,给居民生存存环境带来带来挑战。总体来说,常州生态环境偏好,且达到一定的建设水平,但需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环保投资,优化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一、常州市环境现状

1.1 环境空气状况

常年影响常州市区环境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空气环境污染类型从煤烟型演变为煤烟型和光化学氧化型复合污染。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三项主要污染指标的年平均浓度均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与上年相比,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持平,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浓度均有所下降。

通过开展污染物总量减排、控制煤烟型污染、工业废气整治、机动车污染防治、扬尘污染防治和农作物秸秆禁烧等措施和行动,2010年常州市区环境空气质量总体持续好转,市区环境空气污染指数小于100的天数为334天,与上年持平,占全年天数的91.51%。

1.2 水环境质量状况

长江常州段水源地水质保持良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市区主要河流为长江、京杭运河及其支流,监测表明水质总体较好,且较上年有所改善。市区24条主要河流的41个监测断面中,3个断面符合二类水体要求,5个断面符合三类水体要求,23个断面符合四类水体要求,有7个断面符合五类水体要求。

常州环保对饮用水源进行实施保护,并积极开展城镇污水处理和水环境综合整治,市区水环境质量总体得到改善,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较好。

1.3 声环境质量状况

声环境质量继续保持良好状态市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达到国家二类标

准。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为67.4分贝,较上年有所下降。功能区噪声状况总体良好,主要噪声源依次为生活、交通、工业、施工噪声和其它噪声,交通噪声的影响有所下降。

继续实施中心城区限行黄色标志车辆,继续巩固“限摩”成果,交通噪音得到进一步控制,继续强化对固定噪声源、建筑施工噪音和生活噪音的管理。

1.4 生态环境状况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推进节能减排,优化配置生态资源;单位土地面积增加产出,减少排污,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保护基本农田、林地及重要生态功能区;实施退化环境的生态修复、修复及重建等生态建设工作。

2010年,常州市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较好,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为69.78,属于良好等级。与2008年相比,生态环境质量无明显变化,个别地区略有好转。但生物多样性较低、植被覆盖质量不高、土地利用强度大,建设与环境的矛盾仍较突出。

1.5固体废物污染控制状况

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原则,进一步拓宽固废处置途径,积极扶持固废综合利用项目,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危险废物处置率继续保持100%。

二、常州市环境问题分析

2.1.产业结构必须大力调整

据研究,“十二五”期间,我市仍然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由于重化工业特征仍然明显、单位国土面积污染负荷较大的特殊市情并未改变,因此,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的矛盾仍然突出。一是第二产业结构偏重,钢铁、水泥、化工等传统行业仍占较大比重。据统计,我市规模工业重工业比重由2005年的70.3%上升到2010年的78.8%,其中,冶金行业占规模工业总量比重由15.77%上升到19.98%;建材行业由3.09%上升到3.59%。冶金、化工、纺织、建材四个行业占规模工业经济总量33%,但综合能源消费量占规模工业能源消费总量70%。我市化工、印染行业占规模工业经济总量21%,但废水排放占规模工业废水排放总量80%。二是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仍较低。2010年,我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上升为40.6%,但仍低于长三角16个城市的平均值44.7%,而且服务业增长速度在苏南城市中较低。三是稳增长促发展的压力非常大。目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十分复杂,制约经济平稳运行的矛盾和问题不少,稳增长促发展的压力非常大。由于“十二五”期间产业结构重型化的态势难以在短期内有效扭转,在保持全市工业生产较快增长的同时,随之产生的问题是能耗和污染排放较快上升,对环境的压力增大。

2.2.生态环境质量仍需大力改善

虽然近年来我市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有比较明显的改善,但是,解决历史积累的环境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基础还需稳固,目前的环境现状还不能满足市民对环境改善的新期盼。一是饮用水源安全保护不容松懈。我市区域供水对长江水源地的依存度超过90%,由于气候变化和上游开发引起来

水水质下降与水量减少,以及保护区范围内污染源搬迁尚未完成,再加上过往船舶流量增加等,影响饮用水源的不确定因素增加。二是人均水资源不足,水环境容量小。我市目前可利用水资源总量为67.08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降至1522立方米/年,低于国内平均水平,在1700立方米/年的国际缺水警戒线以下,水环境容量小,进一步提升水质的难度大。目前,全市黑臭河道和小流域整治的任务还很重,水功能区水质达标尚不稳定,治太形势仍然较为严峻,少数河道时有黑臭现象。三是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任务十分艰巨。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很难较快转变,机动车保有量在迅速攀升,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使PM2.5、臭氧、挥发性有机物、灰霾等新的大气污染危害日益凸现,加上目前城市规划建设缺乏新风廊道,使城市群与大城市特有的大气污染问题可能逐步显现。目前,全市灰霾天气时有发生,局部区域仍时有恶臭,机动车尾气污染日显突出。四是其他污染防治工作任务很重。由于高铁噪声等问题,局部区域噪声污染影响群众居住环境。城区小餐饮、小作坊油烟、噪声扰民现象仍然较多。全市重金属、危险废物和化学品污染等其他污染对土壤及地下水造成的污染隐患不容忽视。五是全市生态系统承受重压。全市生态结构从农业为主向城市—农业复合生态结构迅速转变,湿地面积锐减,湿地系统功能退化,单位面积污染物排放强度显著增加。六是市民对环境改善的要求更为提高。生态财富是群众最渴望拥有的一种财富。尤其是我市国家生态市建设通过国家验收之后,群众对我市生态环境提出的要求更高。客观上,我市环境质量改善的速度还不能满足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新期盼。

2.3.节能减排面临的压力更重

一是保持节能减排成果的难度很大。由于利益驱动和投资冲动,保证节能减排设施正常运行的难度很大。少数污染企业及个人为攫取经济利益千方百计违法排污、乱上项目,手段日趋隐蔽,给我市完成节能减排任务、改善环境质量带来了很大困难。二是新增排污量压降难度较大。由于我市单位GDP能耗、水耗、污染物排放强度较大,排污基数仍然超过环境容量,新增排污量压降难度较大。三是进一步减排的空间更小。由于我市“十一五”期间减排任务完成情况较好,大量重点减排工程已经完成,使进一步减排的空间更小。四是上级下达的任务更重。国家和省对节能减排要求不断提高,并且增加了氨氮、氮氧化物2个新的减排考核因子,这两项因子的减排技术难度大、运行成本高,还涉及到农业和机动车污染减排工作,目前还缺乏有效手段,又面临着畜禽养殖总量迅速增加和机动车淘汰量急剧减少的考验。

三、控制与改善对策

3.1.科学规划计划,全力建设生态文明。加快完成专家评审和人大审议批准工作,颁布市及有关辖市的《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市及辖市(区)政府及时出台实施方案,完善各项实施计划,适时全面启动全市生态文明市建设工作。

3.2.狠抓污染减排,大力促进绿色增长。一是建设低碳城市。推进武进国家级低碳示范区、溧阳省级低碳经济示范市建设,建成一批低碳生态示范项目。形成循环经济体系,大力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打造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在省内率先建成一批循环经济企业和园区。二是加快产业升级。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努力形成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体,传统产业不断提升的新格局,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尤其要大力培育节能环保产业。三是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构建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借力谋发展的区域环保科技创新体系,创新并推广一批节能减排降耗重大技术,广泛运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四是加大节能减排力度。

3.3.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程,不断改善环境质量

3.3.1.推进太湖水污染防治,提升水环境质量。一是保障饮用水安全。建立健全饮水安全应急机制,推进备用水源地和取水口扩能建设,加快区域联合供水,深入推进饮用水源地整治。二是统筹抓好太湖应急防控和长效治理。综合采取控源截污、调水引流、清淤捞藻、小流域整治等措施,促进包括入太湖河道在内的全市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提高城市污水处理水平,重点实施污水处理厂扩建和配套管网完善工程,提高污水处理厂运行和管理水平,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深度处理和回用。

3.3.2.实施蓝天工程,改善空气质量。按市《“蓝天工程”三年行动计划》,深化“禁燃区”建设,全面推行“绿色施工”,强化餐饮油烟整治,强化牛塘等重点区域废气整治,推进亚邦化学等企业的搬迁,推进机动车和秸秆污染防治。

3.4.建立综合协调和保障机制,提升环境管理能力。一是构建全社会大环保工作机制。完善实施并运用好环保月度点评制等行政手段,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等经济手段,公益诉讼等法律手段,构建全社会参与的大环保工作机制。二是加强执法队伍和能力建设。加强环境监测、监察和宣教能力建设,加快建设环保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实现“数字环保”,提高环境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和污染源自动监控的能力,加大全市环境监管和执法力度。三是健全环境问题排查化解长效机制。按照有关评分细则和考核办法,强化环境信访办理责任追究、目标考核和督办力度,确保工作责任、措施和落实“三个到位”,逐步化解历史遗留的信访难题,努力解决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通过网格找差、网络找差和信访找差等方式,发动全社会力量,常态化地主动查找环境问题。每月召开专题信访分析督办会议,形成常态化的找差、分析和督办机制。

3.5.加大环境宣教力度,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深入开展绿色创建系列活动,努力提升市民生态文明素质。构建生态文化体系,把生态文明理念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倡导鼓励绿色消费、低碳建筑、绿色出行和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南京晨报

http:///Articlenews.asp?id=6661

2.常州年鉴2011

3.常州人大网

环境生态学调研报告 篇4

姓名:谢君

班级:环艺一班

学号:201102015125 指导老师:曹灿景

对济南市小清河进行的调查:

近些年来,济南面临着许多的生态与环境的问题,比如植被覆盖度较低,城市人口膨胀,地下水资源持续枯竭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的影响一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必须引起工业和商业区格局的转换,同时也不可避免的给一个城市带来了生态环境的破坏。

在现代化建设城市中,河道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绿色生命线,是城市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随着改革开放不断的深入,河道两岸城市化步伐加快和城市化经济的迅速发展,大量工业、生活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道,没有达到水源的标准,造成河水的严重污染,河内鱼虾绝迹,水质降低,影响了两岸城市的发展,小清河的水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济南市境内的中部,有黄河、小清河两大入海河流。济南是著名的泉城,小清河是泉城的重要河流。小清河的形成,使得济南缘运而聚商,依商而成市,随市而显貌,并成了重镇。可以说,小清河承载着济南的历史,见证着济南的发展成长。小清河仍然是济南以东济水的延续,不仅延续着古济水的下游水源和流经故道,诉说着济水的历史沧桑,还记载着济水的文化精神等多的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小清河承载着古城济南的历史,见证了济南的变迁与发展,也连接济南与各地的文化、政治交流。

小清河源于济南“趵突泉”等众泉群之水,上游延至济南西郊玉符河,自西向东穿过济南市区,经邹平、博兴、广饶等地,东流入海。是全国五条重要的国防战备河道之一,是鲁中地区重要的排水河道,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

我市小清河河段位于北部城区,是我市唯一的防洪除涝和排污河道,泉城济南位于小清河源头流域,包括槐荫、市中、天桥、历下、历城5个区,是山东的经济文化中心。小清河是泉城济南的重要河流,是典型的资源型缺水的季节性河道。小清河具有防洪、排水、灌溉、航运、养殖等多种功能,担负着排泄济南市区洪水的重大任务。小清河流域所辖地区工业发达,人口集中,是山东省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

50年代的教科书上就有着对小清河的美誉,但是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工业发展迅速,治污措施不力,是小清河受到了污染,成为名副其实的小黑河,小臭河。尤其是济南的排水能力低,一遇暴雨,就蔓延成灾,并且污染严重,流域 的地下水也受到了污染,降低了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甚至给周边的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的威胁。

近年来,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递增,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日趋增多,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小清河。小清河每年的枯水期达4个月以上,由于无清水补充,水质急剧下降,污染十分严重,常年黑臭,鱼虾绝迹。沿岸地下水系也受到污染侵袭,两岸土质逐年退化,农作物大面积、大幅度减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受到损害,同时对莱州湾的水质也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因而,对小清河的生态治理已刻不容缓。

济南是著名的泉城,小清河是泉城的重要河流。针对山东小清河流域目前存在的水污染严重、水环境及容貌环境差的状况进行了原因分析,阐述了小清河水污染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提出了济南市小清河流域生态治理的对策措施。

影响小清河水资源的有几下几个方面:

一、工业废水的污染:工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排出来的工业废水,是水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它们对水资源的伤害非常大,也对居民的身体造成了一定的危害。

二、生活污水的污染:人类生活中产生的污水,对水资源的污染也特别大,主要是洗涤污水和粪便,是水资源变的又脏又有气味。

三、化学性的污染:有些化合物进入水资源,使水中溶解氧减少,睡的硬度变大,还有一些有毒物质,造成鱼大量死亡,腐蚀船舶,破坏水资源和生态系统,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

四、物理性的污染:漂泊物,浑浊物的污染,有色废水对水的污染,导致水中的溶解氧减少,有机物分解加快,水中氧的消耗增大。水温上升,破坏鱼类生存条件,危害人类健康。

既然存在这些问题,我们就要对小清河进行改善,我觉得改善的方法就一下几点:

一、既然工厂的废水对资源有一定的损害,我们可以对污水进行处理,每家工厂都必须使用高科技的污水处理系统,让它进入一个程序之后排出来的污水能达到正常水的PH值,然后排入小河里,要么是把它转换成气体,排到空气中,这样既不破坏环境,也可以确保人类的身体健康。

二、绿化美化河岸河道:两岸增绿造景、绿化美化,是丰富河道生物多样性、营造生态景观带的好方法。小清河驳岸通过植物造景、地形起伏、融入休闲、体现文化等现代园林手法增绿造景。在植物造景中,力求创造乔灌草复层结构,丰富植物的多样性,协调植物的高低、形态、质感、色彩、季相,最大限度地发挥植物群落的生态效益。

三、增建彩色橡胶坝:小清河属资源性缺水的季节性河流,非降雨时河道水量较少。为实现河道水量常年丰沛,沿河可设置梯级彩色橡胶坝,调节河道水位,层层拦截,最大限度地把有限水量留在河道中,延长水流在河道里的时间。这样一来,既丰富了小清河水面景观,又可洪水资源化、解决资源缺水的问题。橡胶坝的选址和设计指标,应充分考虑小清河流域支流坡陡流急洪水汇流较快的特性。

四、可以对水上的废弃物进行打捞,但是这样费人力物力才,但是也是一个维护环境的方法。

通过小清河防洪安全、水环境安全、河道环境绿化美化4个方面的生态治理措施,能够切实有效地解决小清河目前存在的水环境及水生态问题,实现小清河水生态的综合治理,丰富泉城特色,使小清河成为城市北部横贯东西的水生态景观带,成为保障济南城市防洪的安全屏障。小清河治理后,将会给泉城济南注入新的活力,提高济南市的城市形象和容貌环境,促进泉城济南经济的飞速发展。

态 设 计 方 案

姓名:谢君

班级:环艺一班 学号:201102015125 指导老师:曹灿景

上面的报告是我对水污染进行的考察,让我觉得城市的环境污染是非常严重的,并不是只有水污染,还有垃圾污染,空气污染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一个城市的环境并不是只靠政府的改革措施就能有效的,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人们首先要有保护环境意识,从自身开始做起,影响并带动身边的人一起保护环境。所以我这次设计的思路也是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使我们周边的环境更加和谐、美好。

我们都知道前两年地沟油的事件,从而油价现在是继续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为不断攀升的油价感到头疼。我们的市民现在是“有钱买车,没钱用车”,而现在肯德基、麦当劳的生意是非常火旺,我们都知道,食用加工油在经过五次煎炸之后就必须被淘汰,而这些废油中含有甘油三脂,如果把它们收集起来,再用甲醇把废油中得甘油分子置换出来,就能变成生物柴油,这种生物柴油是可再生的资源,使用后不会排放二氧化碳,可以成为卡车、动力设备的替代用品。由此可以成为专门为肯德基、麦当劳送货车的一部分燃料,就成为了节能环保新能源。

某些商家与其在为这些废弃食用油而痛心不已而违背良心,使用地沟油来危害消费者的身体的时候,不如把这些废弃食用油收集起来,交给专业的柴油工业公司,生产出生物柴油,不仅对社会有利,对节能环保和整个环境更是大贡献。

还有一个想法是我最近看电视剧的时候想到的,电视剧是TVB的绝代商骄,里面有一个是骑自行车发电的一个想法,节省电能源,也是保护环境的一种。

我的想法是让舞蹈化为电力,我觉得现在年轻人总是喜欢在工作之余,到KTV、舞厅去放松心情,我的想法是环保俱乐部,让年轻人娱乐的同时,为俱乐部发电。

音乐响起,人们随着音乐舞动,踩踏的压力产生的能量,会通过地板下的装备转化为电能。

这个俱乐部的舞台,会根据每个跳舞者的身高和体重,在跳舞时能产生多大的能量,从而影响舞台的灯光、空调和音响,跳舞的人越多,音响声音越大,电光就会越亮,越闪,空调的温度就会越低。

我的这个设计虽然目前不会有人这样营业,但是我觉得每一个来的年轻人在这里不仅会玩得开心,并且会受到了一场深刻的环保教育,并引起了他们对气候变暖的关注。

环境生态学课后习题(本站推荐) 篇5

一、简答题:

1、什么叫环境和生态因子?按环境范围大小可将环境分为哪几类?

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即环境生物及人类生存繁衍的环境要素。

按环境的范围大小可将环境分为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和内环境。

2、何谓限制因子?说明liebig最小因子定律和shelford耐受定律。

限制因子: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因子。

Liebig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环境中那些处于最小量状态的营养物质。

Shelford耐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极限时,就会影响该种生物的生存和分布。

3、简述光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1)光照强度对植物细胞的增长分化、体积的增长和质量的增加有重要影响,还促进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制约器官生长发育速度,使植物器官和组织保持发育上的正常比例。

根据对光照的适应性,植物分为阳生植物、阴生植物、耐阴植物。

2)不同光质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色素形成、向光性、形态建成的诱导等的影响是不同的。光对动物生殖、体色变化、迁徙、毛羽更换、生长、发育等都有影响。

生物的适应性,如动物对光的避光性、趋光性;生长在高山上的植物茎秆粗短、叶面缩小、毛绒发达等。3)根据光照长短的周期性变化,昼夜交替中日照的长短对生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生物适应性,植物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日照植物;动物如鸟类的迁徙,哺乳动物的换毛和生殖也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昆虫的冬眠和滞育也主要与光周期的变化有关。

4、温度对生物作用的“三基点”和积温在农业生产和虫害上有何意义?

在适温范围内,生物生长发育良好,超过这一范围,则生物发育停滞、受限,甚至死亡。当温度低于一定数值,生物便会因低温受害,温度超过生物适宜温区的上限后也会对生物产生有害作用,温度越高对生物的伤害作用越大。

5、水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如何适应?

水对植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分布等许多方面都有重要影响。对植物来说,水量对植物的生长液有一个需水量的最高、最适、最低三个基点。低于最低点,植物因缺水而萎焉;高于最高点,植物缺氧、窒息、烂根;只有处于最适范围,才能维持植物的水分平衡。此外,水也影响动植物的分布,水分与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存在着密切关系。

生物适应:

根据植物对水分的需求量和依赖程度分为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

动物按栖息地划分为水生动物和陆生动物。

6、旱生植物是通过哪些机制适应干旱环境的?

1)通过发达的根系来增加水分的摄取; 2)减小植物叶面积来减少水分丢失。

7、以土壤为主导因子的植物生态类型有哪些。

酸性土植物、盐土植物、沙生植物

8、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规律。1)限制因子规律 2)Liebig 最小因子规律 3)Shelford 耐性定律 4)生态幅

5)生物内稳态及耐性限度的调整

9、极端低温对植物的影响。

在形态方面,北极和高山植物的芽和叶片常受到油脂类物质的保护,芽具鳞片,植物体表面生有蜡粉和密毛,植物矮小并常成匍匐状、垫状或莲座状等,这种形态有利于保持较高的温度,减轻严寒造成的影响。

二、名词解释:

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即环境生物及人类生存繁衍的环境要素。

趋同适应:指亲缘关系相当疏远的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中,接受同样生态环境选择,只有能适应环境的类型才得以保存下去。

趋异适应:同种生物如长期生活在不同条件下,它们为了适应所在的环境,会在外形、习性和生理特性方面表现出明显差别,这种适应性变化被称为趋异适应。

内稳态:内稳态是生物控制自身的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是进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更进步的机制。具有内稳态的机制的生物借助于内环境的稳定而相对独立于外界条件。

生态型:指同一物种内因适应不同生境而表现出具有一定结构或功能差异的不同类群。此词主要用于植物。生态型是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的结果,代表不同的基因型,所以即使将它们移植于同一生境,仍保持其稳定差异。不过不同生态型之间可以自由杂交;型间差异尚不足以作为物种的分类标志。

迁徙:指某种生物或鸟类中的某些种类和其它动物,每年春季和秋季,有规律的、沿相对固定的路线、定时地在繁殖地区和越冬地区之间进行的长距离的往返移居的行为现象。

光周期现象:植物通过感受昼夜长短变化而控制开花的现象。

光化学烟雾:大气中因光化学反应而形成的有害混合烟雾。如大气中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在阳光的作用下起化学反应所产生的化学污染物。

年较差:一年中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之差

春化作用:有些花卉需要低温条件,才能促进花芽形成和花器发育,这一过程叫做春化阶段,而使花卉通过春化阶段的这种低温刺激和处理过程

温室效应: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

热岛效应:指由于人为原因,改变了城市地表的局部温度、适度、空气对流等因素,进而引起的城市小气候变化现象。

季风:由于大陆和海洋在一年之中增热和冷却程度不同,在大陆和海洋之间大范围的、风向随季节有规律改变的风,称为季风。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

贝格曼定律:大型动物由于具有小的体表面积与体积之比,在体温调节中比小型动物消耗的能量少,因此,生活在寒冷气候中的大型动物比小型动物更经济。再进一步扩展就成了体重增大是对寒冷环境的适应。

发展生态建材保护生态环境 篇6

人口膨胀、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被称为当今社会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三大问题。人类在创造文明的同时也在不断地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空间。材料作为社会进步的先导和基础, 为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 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然而, 传统材料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 也带来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负荷问题。随着人类文明进程的不断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 客观现实要求人类从环境保护角度出发, 重新认识和评价人类过去在材料研究、材料开发、材料使用和材料回收等方面的行为。

建筑材料是经济建设、人民生活等方面应用最广、用量最多的材料。目前, 我国建材产品年产量为37~40亿吨。据统计, 每年生产各种建筑材料要消耗资源50亿吨以上, 毁坏农田10万多亩, 消耗能源占全国能源产量的1/6以上, 每年排放的CO2占全国工业排放的30%~40%。显然, 传统建筑材料的生产是以巨大的能源、资源消耗为代价的, 这已明显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所以, 开发生产具有环境协调性的生态建筑材料, 对建材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所谓生态建筑材料, 是指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居住质量、性能优异、多功能的建筑材料, 是一类对人体、周边环境无害的健康型、环保型、安全型的建筑材料。生态建筑材料的基本特征是:制造原料尽可能少地利用天然资源, 尽量多地采用废弃物, 以提高生活质量为宗旨、具有特种功能性、产品可再生循环利用、无污染环境的废弃物。从广义上讲, 生态建筑材料不是一种单独的建材产品, 而是对建材“健康、环保、安全”等属性的一种要求, 对原料、生产、施工、使用及废弃物处理等环节贯彻环保意识并实施环保技术, 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几种重要的生态建材

2.1 生态水泥

水泥是建材的最大分支, 发展生态水泥在生态建材中占有重要地位。生态水泥是指利用各种废弃物及其焚烧物作为主要原料, 经过一定的生产工艺制成的无公害水泥。

目前, 我国固体废弃物种类很多, 而且主要是直接堆放和简单处理, 很少进行无害化处置, 造成环境污染严重。由于固体废弃物产生量有增无减, 又缺乏综合治理, 致使固体废弃物的污染控制问题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因此如何实现固体废弃物的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 已成为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的关键, 这也使得生态水泥在我国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水泥厂处置利用废弃物的方法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废弃物的水泥原料化;另一类是废弃物的水泥燃料化。其中下水道焚烧灰、造纸焚烧灰、河道污泥、粉煤灰、高炉矿渣、氟化钙污泥、硅藻土、煤矸石、废石膏等都可以作为水泥的代用原料;而废轮胎、废橡胶、废塑料、废油、活性炭污泥、废白土、造纸污泥、焦炭等均可作为水泥的代用燃料。生态水泥的生产工艺和普通水泥基本相同, 也包括生料制备、煅烧熟料和水泥制成等工序。但是由于其所用的原材料的特殊性, 使得生态水泥的生产也具有一些特殊性。比如, 作为代用原料的废弃物由于化学成分不稳定, 离散性大, 所以应加强原料的预均化和生料的熟化;作为代用燃料的废弃物应注意废弃物的投放方式, 确保废弃物完全燃烧;固体废弃物常含有重金属, 必要时应在工艺线上增加重金属回收工艺等。

水泥厂利用各种工业废弃物作为代用原料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 现今国内外绝大多数的粉煤灰、矿渣、硫铁渣等废弃物都是水泥工业利用的。固体废弃物中, 对水泥工业最具挑战性的是城市垃圾。因其数量大, 而且增长速度快, 所以备受关注。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了将水泥厂和垃圾处理厂结合起来, 这样既生产水泥, 又治理垃圾, 回收能源, 还保护环境, 防治大气和水质污染, 提高环境质量, 综合经济效益高, 社会效益更佳, 可谓一举多得。

国内外的实践证明, 采用各种废弃物作原料生产生态水泥, 可以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降低废弃物处理的负荷, 节省资源、能源, 达到与环境共生的目标, 对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2 生态墙材

我国墙材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产业, 墙材产业特别是生态墙材的发展对于创造良好人居环境、建设节约生态型和谐城镇和节约绿色型和谐建筑具有重要的意义。生态墙体材料 (又称绿色墙体材料) 具有以下特征:节约土地, 墙体材料的生产不毁田取土作原料, 其产品可增加建筑物的有效使用面积。节约资源, 尽可能少用甚至不用天然资源, 而大量利用工业、农业和生活废弃物做原料。节约能源, 既节约生产能耗, 又降低建筑物的使用能耗, 保护环境。生产过程中少排甚至不排放废气、废渣、废水;墙体有较高的绝热性, 可大量减少耗电量, 并可相对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量。

我国是世界粘土实心砖的“王国”, 传统的墙体材料即小块粘土实心砖直到目前仍占据主导地位。粘土实心砖的生产不仅吞噬良田沃土, 而且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和污染。它在生产燃烧过程中释放的气体含有大量一氧化碳和构成“酸雨”的三氧化硫, 严重地破坏了环境。因此国家倡导墙材革新, 推广生产和使用节土、节能、环保、利废的新型生态墙体材料, 禁止生产和使用实心黏土砖及限制黏土制品, 大力推广节能建筑, 从而达到有效节约稀有的土地资源、大幅度降低建筑能耗、切实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生产和使用生态墙体材料对于减少工业固体废弃物、保护我国环境质量有着特殊意义。目前我国是世界上第三大粉煤灰生产国, 仅电力工业一项, 年粉煤灰排放量超过亿吨以上, 而目前利用率仅38%左右, 并且我国城市的建筑垃圾日益增高, 目前年排放量已逾6亿吨, 亟待采取有效处理方法, 而生产生态墙体材料则对消纳工业废渣、保护耕地、节约能源起到相应的作用。同时与传统粘土实心砖相比, 生态墙体材料在技术层面上很多性能具有很大的优势。其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保温隔热性能好, 如加气混凝土砌块、钢丝网架火芯板、龙骨石膏板等;防渗水性好, 如砖类和砌块类墙体材料及石膏板材等;隔音性能较好, 如煤灰烧结砖、蒸压灰砂砖等;能耗低, 新型建筑墙体材料需要的原料和能耗都比传统粘土实心砖要低很多;强度等级高;自重轻, 有利于基处理和抗震。另外, 新型建筑墙体材料可以缩短工期、节省砂浆, 从而增加使用面积等。

相信随着对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 生态墙材必将得到更大的发展。

2.3 生态混凝土

我国正处于一个迅速城市化的历史时期, 建筑产业快速发展。近几年城乡建筑竣工面积每年已达20亿平方米, 作为建筑材料的主题, 混凝土的用量约为15亿立方米。预计我国大规模的建设还将持续一段相当长的时期, 混凝土的用量仍将居高不下, 所以发展资源利用率高, 可循环利用, 并且质量良好稳定的生态型混凝土, 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生态混凝土实质上就是把混凝土技术与自然环境相结合, 使混凝土生态材料化。就是从过去对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要求进一步与环境问题结合起来, 降低环境负荷, 与生态环境协调, 提高与保存环境景观。所以, 生态混凝土的特征可归纳如下: (1) 具有比传统混凝土更高的强度和耐久性, 能满足结构物力学性能、使用功能以及使用年限的要求; (2) 具有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性, 减轻对地球和生态环境的负荷, 实现非再生型资源的循环利用; (3) 具有良好的使用功能, 能为人类构筑温和、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生态混凝土是一种既不破坏环境, 又能保护环境、实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具有积极作用的新型特种混凝土。生态混凝土可分为环境友好型和生物相容型两类。环境友好型是指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可降低对环境负荷的混凝土;生物相容型是指能与动物、植物等生物和谐共存的混凝土。

2.3.1 减轻环境负荷型生态混凝土

减轻环境负荷型混凝土, 是指在生产、使用直到解体过程中, 能够降低环境负担或通过改善其性能来降低环境负担的混凝土。从利用高炉矿渣、粉煤灰等工业废渣作为水泥的混合材料、混凝土的掺合料, 到开发利用高流态、自密性、高强度、高性能混凝土, 从生态水泥、再生骨料混凝土到具有吸音性、调温功能、能够吸收有害气体以及能储蓄热量的混凝土, 均属于减轻环境负荷型混凝土。下面仅介绍几种。

⑴再生骨料混凝土

再生骨料混凝土是将废混凝土经过特殊处理工艺制成再生骨料, 用其部分或全部代替天然骨料 (砂石) 配制成的。据报导, 日本每年有3000万吨旧混凝土, 他们对其开发利用以生产砂子和水泥。此举可谓高瞻远瞩, 能避免以后砂石资源枯竭的困境。但全部用再生细骨料和再生粗骨料配制的混凝土的强度要低于基准混凝土。日本向井毅的试验证明, 以30%的粗细再生骨料等量取代天然骨料, 配制的混凝土强度与基准混凝土相同。

⑵吸音混凝土

公路交通的建设和发展在极大地推动人类进步的同时, 也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其中交通噪音已列入交通部“公路水路交通科技发展战略”需要解决的问题。吸音混凝土就是为了减少交通噪音而开发的, 适用于机场、高速道路、高速铁路两侧、地铁等产生恒定噪音的场所, 能明显减低交通噪音, 改善出行环境以及公共交通设施周围的居住环境。

吸音混凝土具有连续、多孔的内部结构, 具有较大的内表面积, 与普通的密实混凝土组成复合构造。多孔的吸音混凝土直接暴露面对噪音源, 入射的声波一部分被反射, 大部分则通过连通孔隙被吸收到混凝土内部。其中有一小部分声波由于混凝土内部的摩擦作用转换成热能, 而大部分声波透过多孔混凝土层, 到达多孔混凝土背后的空气层和密实混凝土板表面再被反射, 而这部分被反射的声波从反方向再次通过多孔混凝土向外部发散。在此过程中, 与入射的声波具有一定的相位差, 由于干涉作用互相抵消一部分, 对减小噪音效果明显。罗马尼亚最近开发出两种与普通混凝土相比有更强拉力、抗震力和更隔声隔热的生态混凝土, 而且这种生态混凝土还能让墙壁“呼吸”, 能避免混凝土缩合而排放的有毒气体。由于这种生态混凝土无须抹灰泥、刷漆和放置隔热材料, 采用它进行房屋建设可大大降低造价。

2.3.2 植生混凝土

植生混凝土是指能够适应绿色植物生长的多孔混凝土。混凝土内部存在许多连续的空隙, 使其具有良好的透水、透气特性, 施工时, 只要在混凝土块的孔隙中充填腐植土、种子、缓释肥料、保水剂等混合材料, 草籽就可生根、发芽, 并穿透到土壤中生长, 从而可以大大改善周围大气的环境。同时, 利用其多孔、透水透气性, 不仅可使微生物及小动物在其凹凸不平的表面或连续空隙内生息, 保持了生物的多样性, 具有显著的生态效应, 还可成功解决常规硬化路面存在的散热少、无呼吸、雨水聚积成涝等问题, 可以减轻市政排水设施负担, 使地下水得到及时补充, 避免造成地下水位明显下降等严重问题。此外, 植生型多孔混凝土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 若加入特殊的合成纤维, 其抗压强度可达到15~18MPa。

植生混凝土可以作为固沙、固土、固堤护岸材料, 用于保护和绿环城镇人行路面、停车场、建筑物墙壁、河道堤防和屋顶等, 使绿化与硬化完美地结合起来, 增加城市的绿色空间, 还能够吸收粉尘、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 是一种与自然协调、生态效应显著的混凝土材料。关于植生混凝土的研究, 最早发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日本, 近年来, 我国的梅道亮等人研究成了既能与岩石坡面粘合、防止表面冲蚀, 又能适宜植物发芽和生长的复合植生多孔混凝土,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奚新国等人以粉煤灰为主要原料配制了低碱度生态混凝土也满足了混凝土低碱、多孔适应植物生长的要求。前不久, 上海引进的一种新型植生混凝土, 也首次在嘉定西虬江护坡上亮相, 河道护堤的混凝土上长满郁郁葱葱的嫩草, 既可满足河道护坡的硬度要求, 又能够为河道景观添绿。

2.3.3 净化水质生态混凝土

净化水质, 不让污水污染环境是急待解决的全球性环保问题。应用于污水处理的生态混凝土是一种多孔混凝土, 利用多孔混凝土外表面对各种微生物的吸附, 通过生物层的作用产生间接净化功能, 将其制成浮体结构或浮岛设置在富营养化的湖河内净化水质, 使草类、藻类生长更加繁茂, 通过定期采割, 利用生物循环过程消耗污水的富营养成分, 从而保护生态环境

2.3.4 海洋生物适应型混凝土

随着沿岸及近海工程建设量日益加大, 大量的、单一性质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物取代自然海岸, 使海洋生物的生存空间日益减少, 因此近海生态系统生物多样化逐渐减退, 水质的自然净化能力逐渐下降, 使沿海及近海环境日益恶化。因此, 开发海洋生物适应型混凝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海洋生物适应型混凝土, 是指能够营造出适合于生物生息的空间或空隙, 能够为海藻类生物提供合适的附着表面, 并能在混凝土表面繁殖, 且混凝土周围的水质对生物的生长没有不良反应。目前已开发应用的海洋生物适应型混凝土有多孔混凝土人工礁石。这种多孔混凝土礁石放在海洋之中, 附着在表面的海藻类数量是普通混凝土块的2~3倍, 且海藻生长茂盛。此外还有用于淡水域的河床、护岸等混凝土构件, 构件的表面做成凹凸不平的形状, 使之尽量接近自然河床、河岸的状态, 为水中的藻类、植物提供根部附着的场所, 为鱼类提供水中生息和避难的场所。目前, 在日本已有大量的这种人工渔礁。我国科学家也已在辽宁省沿海进行了人工礁石的研究。

2.3.5 生态混凝土的发展趋势

随着时代的进步, 人类要寻求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之路, 对混凝土的要求不仅仅作为建筑材料, 为人类构筑所需要的结构物建筑物, 而是进一步开发对保护环境, 对人类与自然协调能积极作用的生态混凝土。这是时代的要求, 也是混凝土材料发展的必然趋势。

2.4 生态陶瓷

陶瓷行业是高能耗高污染行业, 因此, 它的节能环保性能就显得尤为突出。大家都对绿色陶瓷十分关注, 具有绿色健康标志和安全认证的产品将受到人们的推崇, 人们对生活环境提出的无害化、安全化要求, 需要以节能化的产品来满足。从陶瓷发展的大趋势来看, 未来陶瓷将朝着全面健康化、节能环保化、设计时装化、互动人性化的方向迈进。健康陶瓷的研究和开发, 从追求美化耐用到追求健康, 业已取得丰硕成果, 推出了不少全面健康化的陶瓷产品。从按摩陶瓷 (浴缸、瓷砖) 、自洁陶瓷、生态陶瓷、抗菌陶瓷的出现, 到感光水龙头、活性负离子健康陶瓷以及防静电等功能陶瓷的相继问世, 无不折射出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节能环保化———绿色、安全、无害化的陶瓷产品备受推崇, 回归自然, 充满自然意蕴的陶瓷产品无疑将成为市场最受欢迎的产品, 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2.5 生态玻璃

所谓生态玻璃就是能够清除粉尘污染, 减少噪音污染、光污染以及其它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玻璃。下面介绍几种建筑生态玻璃

2.5.1 隔音玻璃

建筑隔音玻璃主要有:真空玻璃、中空玻璃、夹层玻璃等。其中中空玻璃可以降低噪音30~40分贝。夹层玻璃可以降低噪声15~30分贝, 真空玻璃最高可达40~50分贝, 如果采用夹层中空玻璃或多层中空玻璃等复合型玻璃产品, 则隔音效果还会更加明显。

2.5.2 防紫外线辐射玻璃

防紫外线辐射玻璃是指具有能阻止 (反射或吸收) 紫外线 (波长<0135μm的电磁波) 透过功能的玻璃, 主要有夹层玻璃、本体吸收型防紫外线玻璃、镀膜玻璃等。

2.5.3 防光污染玻璃

防光污染玻璃是通过对平板玻璃表面涂镀一层或几层特殊功能膜, 消除或降低玻璃的反射率, 成为一种低反射玻璃或无反射玻璃。

2.5.4 电磁屏蔽玻璃

电磁屏蔽玻璃是指在平板玻璃表面镀覆透明的电磁屏蔽膜或在夹层玻璃中敷设金属丝网, 当电磁波经过这种屏蔽玻璃时, 被有效地衰减, 达到对内防止信息泄露, 对外防止信息干扰的建筑特种玻璃。

2.5.5 自洁净玻璃

自洁净玻璃就是在玻璃表面涂覆一层“光触媒”的透明光催化剂膜 (目前主要是二氧化钛) , 它能依靠紫外线的能量, 将粘附污染的分子分解。

3 结语

节省能源、资源, 达到与环境共生的目的, 是21世纪建材生产技术发展的方向。当前, 生态建材发展的趋势可以归纳为多功能化、复合化、多样化。为此, 生态建材的发展应充分结合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生物科学、健康学等学科, 不断开发出污染少 (甚至零污染) 、低成本、多功能、多品种、应用广泛的新型生态建材, 从而使建材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城乡建设的快速发展, 大规模的工程建设使我国的资源与环境面临巨大的挑战, 发展生态建材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文章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 介绍了生态建材的内涵和特征, 以及生态建材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 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发展生态建材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浅析林业生态工程与区域生态环境 篇7

【关键词】林业生态工程;区域生态环境;概念;基本原理;发展趋势

生态林业工程为了能够达到经济、生态和社会的综合效益,其研究和工作的内容不仅仅是绿化造林,还包含利用各种新科技研究出更完善的造林技术。要想培养出一个纯天然的森林是需要很长的时间的,森林中的各种生物物种经过漫长的竞争,优胜劣汰,所以,最后能够形成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但是一旦外界的各种干扰因素超过了森林系统自身能承受的极限时,生态平衡就会被打破,所以对生态林业工程与区域生态环境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1.林业生态工程与区域生态环境的概念

林业生态工程是在生态学和系统科学的研究基础上,掌握了自然资源的生态环境特征,并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将森林中各种生物物种进行人工匹配,从而形成稳定的人工合成的生态系统,在这一系统中,主要是以木本植物的生长为主,创造其高效的生长环境。林业生态系统工程有着极大的存在价值,因为它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并没有忽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而是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工艺将三者并抓,达到多赢的结果。

区域生态环境工程的位置是不可替代的,其潜力也是无限的,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我国各个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的空间分布,我国的林业生态工程的基本情况与特点,我国生态环境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林业培养基地及树种的选择,如何科学合理地控制林木的种植密度,如何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以及解决水土流失做好水源的涵养问题,如何更好地恢复灾害地植被,对河岸道路进行严密防护、海岸防护的配置与构建技术等。

2.林业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2.1系统论原理

生态系统论原理主要具有,结构的有序性以及系统的整体性这两个特征。结构的有序性是系统理论原理中很是典型的一个特征,因为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它必须要有一个明显的边界,这个边界可以是系统本身划分的也可以是认为划分的,在所规划的这个边界内,其间的功能是相对对立的。每一个系统都是由两个或以上的组成部分所组成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是又有相互依存的复杂关系。人工的林生态系统,包括了森林的各种生物以及森林环境这两部分,而这两部分自身又包括了许多组成分。

系统的整体性是显而易见的,稳定高效的系统各组分之间在功能上有着明显的分工,但是又能够相互协调,这才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也只有具备整体性的系统才能够顺利转换各种能量和信息,实现整体的稳定有序的运作。对于一个整体而言,如果其中某部分发生了变化,那么其它部分必然也会受到影响,最终会使得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受到影响甚至被破坏。

2.2环境因子的综合性

自然界中众多的环境因子都有自己的计算单位,每个因子也都能够对生物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林业生态工程中,不仅仅要考虑到每个因子的影响作用,更应该将众多因子对生物群落所起到的综合作用。这种综合影响的作用是不同于单因子影响的,而日后林业生态工程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就是如何进行多因子的综合影响评价。

2.3食物链原理

食物链与食物网是生态学的重要原理,食物链与食物网中的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使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于植株之中,被称为生产者,在林业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各种生物都是有着捕食与被捕的关系的。绿色植物被草食动物所食,草食动物被肉食动物吃掉,植物和动物残体又被小动物和低等生物分解,以这种吃与被吃关系形成的关系称之为食物链关系。

2.4扩大视野,修正传统林业概念

我国大农业范畴一直存在着一个传统观念,农业是粮食,林业就是大木头,畜牧业就是鸡鸭鹅猪类的畜养,林业越来越萎缩,概念越来越窄,专业越分越细,将一个森林大系统分割得零零落落,把很多本来属于林业范畴的东西都拒之门外,这是极为不利我国林业的发展的。林业生态工程的主要目的就是把林业作为一个完整的大系统,归还林业的本来面目,发挥林业的综合功能。

3.对林业生态工程与区域生态环境未来的展望

对森林生态环境的加强是现代林业生态工程的突出特点,大多数国家的林业发展都在做出新的选择, 进行深刻革新。无论是提供林产品、保持森林生产力的稳定和增长, 还是发挥森林的环境服务功能,无论是营造各种类型的人工林, 还是对现有森林进行经营管理, 按照持续发展的要求,都须建立和维持一个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使人类的利用和干扰保持在森林生态系统可容忍的限度内。

一些发达国家对区域生态环境和林业生态工程的综合治理上,进行了有效的治理,发展了工程绿化的快速化技术和水土流失的有效工程措施,从而为以森林为主进行森林工程的流域治理。因此,水资源的改良、保护及有效利用与生态环境的治理之间的结合,将成为未来林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样才能更充分和有效地发展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从而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与生态安全。此外,森林的多种经营之间成为各个国家林业的主要研究方向。我国对林业生态工程的多年来的研究,使得我国获得了举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同时也具备一定的技术水平和应用性,但是,在工程的生态稳定、高效和发展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和调整,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近年来,随着林业生态工程在我国的飞速发展,我国的林业生态工程取得了较为不错的成绩,但是,也随之提出来更新的发展要求,因此面临着一定的发展难点和重点:人工防护林的稳定有待于进一步的维持和完善;干旱区域林木水分的分布与调整,尤其是土壤与植被水文的生态过程;区域间的森林植被在建设过行程中的生态用水与其适宜度之间的关系;抗性植物的材料繁育和选择;对地区性的防护林重建和恢复进行合理、科学的生态经济评价。

4.结语

对生态林业工程和区域生态环境的研究是极为必要的,生态林业工程能够在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又能够充分利用生态资源,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秉承了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生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仅能够创造出良好的大自然环境,而且可以推动和促进林业经济的进展,生态林业工程的建设正是当代林业发展所必须的,积极宣传和促进林业生态工程的健康发展,从而实现人类和自然地和谐发展。 [科]

【参考文献】

[1]集优质建材、纸材、环保、绿化于一身的新型速生树种—美国实心竹柳[J].农村新技术,2013(01).

[2]闵学文,崔星,赵辉.利用林业生态工程学原理构建塞罕坝机械林场生态林区的探索[J].河北林业科技,2010(05).

上一篇:晋职申请报告下一篇:学生考证报销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