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歌和童话故事》教学反思

2024-10-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儿歌和童话故事》教学反思(精选15篇)

《儿歌和童话故事》教学反思 篇1

这是五年级的一节绘画创作课。既然是配画就不能随心所欲展开创作,必须在理解儿歌和童话故事的基础上展开创作。而要配好这些画,又岂是件易事,它是对学生绘画能力的一次全面考试,也是学生综合素养集中体现,这里基本涉及到学生所有学过的美术知识,如:构图,色彩的设计,概括提炼,多样的绘画手法……

在准备这节课时,我想这节课最重要要达到什么目的?是锻炼学生由抽象文字而产生艺术形象,然后用美术形式加以表现的学习过程。这就算对高年级学生来说也是有难度的,特别是不光把儿歌故事中的情景描绘出来,更重要的是还要具有艺术美感。

在上完这节课后,感觉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有所欠缺,表现在独创能力较弱,过度依赖参考作品,美术基本功欠扎实,头脑中的形象储备不足,所以创作起来有点困难。还有一个就是作业时间问题,一节课内要好创作好这样的作业,还要点评分析,着实相当困难,有个疑问:像公开课一定要所谓的结构完整吗?如果把这节课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注重引领感受,第二课时注重实践分析,是否可行。

《儿歌和童话故事》教学反思 篇2

在教学《历史与社会》 (7年级下册) 的《不同历史资料的利用》时, 笔者发现学生学得很无味。参考了他人的教学设计之后, 笔者决定用故事、核心问题和文献资料为纽带进行教学。这样设计的目的是:第一, 通过一个故事性、探索性较强的案例来体现新课程理念,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探究性;第二, 体现历史与社会学科的人文性、综合性、开放性的特点, 让学生初步感受“论从史出”, 学会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用史料来证明观点的正确;第三, 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与习惯的养成, 为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基于这样的设计意图与选题思路, 笔者决定通过《解读阿房宫之谜》这一故事来进行教学。阿房宫、秦始皇、项羽, 对于7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熟悉, 但受影视和文艺作品的影响, 他们的认识不完全正确。《阿房宫之谜》在央视教育频道播放过, 具有较浓厚的趣味性和探索性, 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依据课标, 笔者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 初步认识到学习历史要学会从不同的历史资料中获取信息, 认识到不同历史资料的不同作用与价值; (2) 学会合作探究, 能认识到合作是现在社会必备的能力和素质, 学会质疑, 初步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初步养成不唯书、不唯上, 实事求是, 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引出主题

师关注社会, 探索历史。同学们请看大屏幕 (如图1, 编者注, 下同) , 猜一猜他是谁?

【设计意图】讲阿房宫要从学生熟悉的秦始皇入手。但仅仅出示秦始皇的图像让学生去猜, 并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 添加杜牧《阿房宫赋》的文字资料:“六王毕, 四海一。”让学生依据此文字资料来推测。

生1他是秦始皇。

师 (微笑) 这位同学知识面较广, 反应快, 回答正确。请你说说你是如何知道他是秦始皇的?

生2看上面的文字, “六王毕”就是诸侯六国完了, “四海一”就是全国都统一了, 我想这就是秦始皇。

(教师解释“六王毕, 四海一”的含义)

【课后反思】上课前曾担心学生对杜牧的古文不是很清楚, 但试教几次之后发现大多数学生都能明白其中的含义。由此可知, 经过一年的文言文学习, 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学生潜能在一定条件下, 可以激活。

师秦王嬴政成为皇帝之后, 史称秦始皇, 做了许多事, 其中一件事就是修建了阿房宫。请看大屏幕 (如图2) , 两千多年过去, 当时秦始皇修建的阿房宫仅剩下这方圆数千米的大土堆。这就是阿房宫遗址, 这里曾经被誉为“天下第一宫。”

(学生看大屏幕, 发出一片惊叹声)

师各位同学, 面对这方圆数千米的大土堆, 你们有何想法?

(学生们迫不及待地举手, 纷纷发表看法)

生3老师, 这是就阿房宫遗址。我有点不相信, 宫殿呢?

生4我看这就是阿房宫遗址, 经过2000多年的沧桑, 宫殿早就沉在地下了。

生5我也认为这是阿房宫遗址, 像秦始皇陵一样, 也是一个大土堆。

生6我无法判断这个大土堆是否是阿房宫遗址, 因为判断需要证据, 我们手中无证据。

(该生的回答, 得到许多同学的赞同)

生7我到西安旅游过, 看过那里有个村子叫阿房村, 还有一个现代仿造的阿房宫, 据说是根据古书——好像是《史记》重建的。

生8我也去过西安, 听说过阿房宫是被大火烧掉的。

【设计意图】面对阿房宫遗址, 你们有何感想?是一个发散性问题, 旨在激起学生好奇心和兴趣, 为此后探寻阿房宫之谜设下伏笔。

师好, 看来大家对阿房宫很感兴趣, 刚才有位同学说我们需要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里的证据, 我们可以称之为历史资料, 今天我们就一起通过《解读阿房宫之谜》来学习不同历史资料的作用。请同学快速阅读课文第110~112页进行自主学习, 3分钟后交流学习成果。

(学生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 交流成果略)

【课后反思】在这里, 笔者利用生成的资源导入主题:不同历史资料的作用;观点需要史料来佐证。此处如果没有生成性资源, 那么教师也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刚才同学们提出了许多自己的想法与观点, 但是观点需要证据来证明……

(二) 重温历史, 展开想象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 阅读教材, 我们知道历史资料可以分为文献资料、实物资料和口述资料。刚才我们看到这大土堆经过科学考证就是实物资料, 而同学说的有关阿房宫的传说就是口述资料, 而有关阿房宫历史记载如司马迁的《史记》就是文献资料。

师现在我们看到这大土堆就是阿房宫遗址。那么, 同学们猜测一下秦始皇为什么要修建阿房宫?

生9为了贪图享乐, 存放金银珠宝。

生10为了显示秦朝的强大和秦始皇的威严。

生11秦始皇是为了显示他至高无上的权力和高贵地位。

师同学们富有推测能力, 我们一起来考证一下文献资料《史记·秦始皇本经》是如何说明秦始皇修建阿房宫的原因的 (出示课件, 如图3) 。

【设计意图】这一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猜测秦始皇为什么要建阿房宫”为开放性问题, 考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但是学生回答的面并不广。所以又回归到史料, 让学生把自己的猜想与《史记》的描述相比较, 看看自己的推测是否准确。以此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兴趣。

生12《史记》中说秦始皇是因为咸阳城中先王宫殿小, 而咸阳城中人太多了, 才修建的。

生13我认为秦始皇很迷信, 他想在风镐建宫殿, 以取得风水宝地、帝王之都的好兆头。

师同学们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很强, 很快就从中提取秦始皇建阿房宫的原因。那么, 大家依据这则文献资料, 展开想象的翅膀, 以同桌合作的形式, 想象一下阿房宫的宏伟景象。

(学生思考, 讨论, 展开想象并描述。有的说秦阿房宫可能有一所中学那么大;有的说应该有半个县城那么大, 里面有亭台楼阁, 富丽堂皇的宫殿;有的说阿房宫中有许多太监和宫女, 有许多守卫的亲兵卫队;有的说阿房宫摆放着许多从全国各地搜罗来的奇珍异宝;等等)

【课后反思】学生思维活跃, 达到了最初设计的目的。同时也为下文设下伏笔, 制造悬念。

师老师赞叹大家的想象力。刚才我们这一群21世纪的少年是这样描述阿房宫的, 那么在一千多年前的文学家杜牧笔下的阿房宫是怎样的呢?请看杜牧《阿房宫赋》片段 (如图4) 。

(学生齐读《阿房宫赋》片段)

师读了杜牧的《阿房宫赋》, 各位同学有何感受?

生14不愧是文学家, 想象丰富, 特别是“一日之内, 一宫之间, 而气候不齐”, 让人无法想象。

生15我真不敢想象, 阿房宫竟然有这么大, 两条河流竟然流入宫中。

生16不会吧, 这是阿房宫?

师在杜牧的笔下阿房宫就是这么气势宏伟, 规模宏大 (出示后人根据杜牧《阿房宫赋》绘制的阿房宫图) 。

(学生欣赏阿房宫想象图, 不由地发出一片惊叹声)

【课后反思】课件出示了杜牧的《阿房宫赋》, 但学生对其中的文字还是一知半解。一字一句地解释不是本课的目的。因此, 最好在此处添加一张幻灯片来标明骊山、阿房宫、咸阳城的位置, 使学生有一个大概的认识。

师可是这宏伟阿房宫在杜牧《阿房宫赋》中却是这样消失的 (出示课件:“楚人一炬, 可怜焦土!”) 。

师请问各位同学, 在杜牧笔下, 阿房宫是如何消失的?

生17被楚人, 就是项羽烧掉的。

师多少年来, 在陕西西安也流传项羽火烧阿房宫的民间传说。千百年来这一观点也渐渐被大多数人们所接受。

(三) 呈现矛盾, 展示谜团

师2002年秋, 中国社科院的专家来到了阿房宫遗址进行了为期2年的考古发掘。考古工作人员进行十分细致缜密的考古, 希望能出现一个类似秦始皇陵兵马俑的世界奇迹。但2年过去了, 人们只能看到了这些情景, 请看大屏幕 (如图5) 。

(学生屏息仔细阅读文字, 发生一片震惊声:奇怪, 太不可思议了?!)

师太让人费解了, 为什么, 为什么会这样?阿房宫到哪去了, 大火焚烧的迹象到哪去了?下面请同学们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推测, 猜想为什么会这样?

【课后反思】相当一部分学生已对“楚人一炬, 可怜焦土”深信不疑。但是, 考古却没有发现火烧阿房宫的迹象。这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好奇心, 学生投入到问题探究之中, 提出许多推测, 其中不乏奇思妙想, 又不时有人反驳。

(四) 考证资料, 解开谜团

师同学们进行了大胆的猜测, 但是我们知道猜测要以事实为依据的, 可是阿房宫是2000多年前的事, 哪有事实呢?怎么办?

生18可以查文献资料, 如《史记》等, 还可以从民间传说、文物中寻找答案。

师对。我们研究历史要利用好不同的历史资料, 在不同的历史资料中寻找证据。刚才我们了解到三种不同的历史资料:实物资料阿房宫遗址;文献资料, 如《史记》《阿房宫斌》等;口述资料, 有关项羽火烧阿房宫的传说。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大屏幕的材料 (《史记》和《阿房宫斌》中的相关语句) , 认真思考, 并以4人小组为单位, 一起来破解阿房宫之谜。

【课后反思】给学生历史资料, 引导学生从历史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来验证自己的观点。然而提供的文献资料仅为《史记》和《阿房宫赋》, 明显单薄, 应添加《汉书》《水经注》中有关阿房宫的内容。但是, 这又给7年级学生增加了探究的难度。同时, 《水经注》中的文字又过于艰涩难懂。这真是两难的选择。另外, 阿房宫遗址虽仅剩夯土堆和少量秦瓦, 但是仍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具有一定的文化历史价值, 对此应点明。

(学生阅读、思考, 并结合资料发表看法)

生19我们认为阿房宫并未建成。既然未建成, 项羽就不可能跑到咸阳城外去烧那些夯土堆和屋瓦。

生20我们认为项羽火烧秦宫是咸阳城内的秦王宫。如果真是火烧阿房宫, 司马迁《史记》中肯定会记载的。

生21民间传说和杜牧《阿房宫赋》都认为项羽火烧阿房宫, 这些总不是空穴来风, 总有原因吧。

生22民间传说不可全信, 如孟姜女哭倒了长城, 只是侧面反映了秦朝的残暴和秦朝时修建长城。杜牧的《阿房宫赋》是文学作品, 可以虚构。他这样写, 可能有他的目的。

师同学们很富有探索精神, 不断地从不同历史资料中获取信息, 进行分析甄别。通过刚才的讨论, 我们基本上明确了阿房宫并未建成, 项羽火烧秦宫而非阿房宫。老师十分欣赏同学不断探索求真的精神, 大家讨论的结论与中国社科院考古学家的推断有许多惊人的相似。

(五) 小结课堂, 升华主题

师通过刚才我们对阿房宫之谜的解读, 知道了不同历史资料的分类与作用 (出示课件:阿房宫遗址和发掘的秦旧宫砖瓦;《史记》与《阿房宫赋》;有关阿房宫的传说) 。

(学生回答三种不同历史资料及作用)

师通过本课学习, 我们有何收获, 把握哪些方法?

生23知道实物资料、文献资料和口述资料的分类和作用。知道文献资料中史学资料与文学资料的不同。

生24学习历史、探索历史奥秘要注意利用历史资料作为依据进行考证, 观点要以证据为基础, 不能妄下结论。

生25学习历史要有质疑的思想, 不能人云亦云, 凡事要多问为什么。

生26今天我们小组作出了正确判断, 我们学会了从历史资料特别是《史记》中发现奥秘, 从中我们体验到了探索历史的乐趣。

生27今天我发现学习《历史与社会》也可以使人明智, 使人聪明。今天我们就好像福尔摩斯进行侦探, 太有趣了。

生28我发现研究一个问题、破解一个谜团, 要从不同角度, 运用不同历史资料来进行考证。

【课后反思】学生思维比较活跃, 根据以上学生的回答, 可以看出本课确定的目标已基本达到。

儿歌《乡下孩子》教学反思 篇3

《乡下孩子》是一首儿歌,以轻松、愉悦的话语向我们介绍了乡下孩子的生活,儿歌《乡下孩子》教学反思。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们来说,乡下孩子的生活自由自在,多姿多彩极富吸引力,所以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学生们都很投入,看得出,他们对这种别具一格的生活方式充满了兴趣。尤其是喂小猪,喂小鱼那两小节,更是产生了共鸣,学得也特别带劲,对于乡村孩子勤劳、善良,对待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的本性也体会到位了,教学反思《儿歌《乡下孩子》教学反思》。本课的难点在“曾在妈妈怀里欢唱的黄鹂,曾是爸爸背上盛开的野菊”两节的理解上。突破点是让孩子们体会被爸爸、妈妈关心关爱的幸福感觉,就能顺理成章地理解文意了。儿歌的朗读要注意节奏,孩子们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朗读可谓声情并茂,使听的人也感觉很快乐。

《儿歌两首》教学反思 篇4

在设计《儿歌两首》教学过程中,我非常重视学生的参与程度。生字学习采用小组自学形式,然后选择重点进行交流,很大程度地节约时间。本课生字并没有过难的地方,所以在记忆字形上可以放手采用小组学习,这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了交流的机会。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让小组中的人来帮一帮,记一记。增加了他们合作的意识和机会。在初次反馈时并不要求强行记住每一个字,而是只让学生能在词语中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为后面的阅读课文扫除障碍。几个较重点的字“抖、扭”通过动作来理解。这种生字教学较大程度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把生字学习的活动权交回给了学生的手上。

读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常用形式,以读代讲,可以帮助学生在读中感悟。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反复的朗读中自读自悟,了解萤火虫的特点和十二生肖的顺序,从而达到背诵的目的,以至能自己照着样子编写几句儿歌。

本节课教学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遗憾。在学生质疑中,质量不是很高。编写儿歌交流时,由于时间关系花的时间太少。

儿歌变画教学反思 篇5

《儿歌变画》这一课是人教版二年级美术上册第十一课的内容,本课最突出的`难点就是学生创作的童画既符合儿歌的意境,又能体现出一定的绘画水平。学生不能很好的去诠释儿歌,只为了完成作业而做,尽管,我在课堂上提醒孩子要有创新意识,老师的和课本中的作品只作参考,但是,很多同学都是依照我的范作画葫芦,这点是在以后需要我特别重视的。这课的教学极具开放性,因此在评价作业的时候,在作画上色材料上不作任何要求,在评价标准上只要求学生在创作时能表现出儿歌的意境,有创意即可,整体的作业效果还是很好的。有个别学生不知道什么儿歌和歌曲是什么,课前我给同学们收集了一些儿歌,有些是他们知道的有些是不知道的,我要他们一起朗读,并想象其中的画面。儿歌是民间艺术家带给孩子的一份珍贵的礼物,它既富有童趣,又体现出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同时又是绘画创作极好的素材。儿童画是孩子们在愉悦的情绪中,随意洒脱地创造另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孩子们阅读儿歌之后,将文学形象转化为绘画特点的语言形式,将文字之美、声音之美、色彩之美融为一体,体现出无与伦比的艺术美丽。因此,在课堂上我先让孩子诵读了一些以典的儿歌,接着再画童画,将童画儿歌和谐地综合在一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热情。

《儿歌和童话故事》教学反思 篇6

一、儿歌运用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理论基础

1. 儿歌的主要特点

儿歌具有鲜明的特征:语言简单、韵律优美、富有动感、表演形式多样等。英语儿歌主要是将学生所学的语言知识, 运用简单的形式, 将其和优美的韵律相结合, 其不仅简单易学, 短小精悍, 节奏愉悦, 使得语言知识更富动感, 而且具有形象性, 将枯燥的英语语言变成学生乐于接受和易于接受的语言材料;同时, 儿歌特有的反复的表现方式会让学生对儿歌所涉及的语言形式留下深刻的印象。

2. 儿歌对小学生英语学习的促进作用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要能够根据所学的内容表演对话和歌谣, 能唱简单的英语歌曲, 说简单的英语歌谣。由此可见, 英语儿歌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同时, 英语儿歌具有鲜明的音韵性、口语化、愉悦性、表演性等特点, 具有其他教学形式所不能比拟的独特魅力。生动活泼的英语儿歌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之一, 明快的韵律节奏很容易激活学生的内在动力,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英语课堂的愉快有趣, 让学生迅速融入英语课堂;儿歌语言的反复性也有助于学生内化所学的语言知识。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借助所学的语言知识进行儿歌的创编, 也能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运用英语知识的能力。

二、儿歌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在小学英语的课堂教学中, 若能恰当运用儿歌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陶冶学生的性情, 同时将语言学习和这样活泼生动的形式相结合, 让学生乐于开口、大胆开口, 可培养学生的语用意识, 促进学生英语能力的发展。

1. 利用儿歌创设语言学习的情境

英语教学中不管是词汇、句型还是语篇的教学都离不开具体的语言情境, 只有将真实的生活情境带进课堂, 让学生置身于语言的环境中, 学生才能真正关注到英语语言, 学习语言的表现形式, 了解英语的语言文化, 让学生真实、自然地感知、习得英语语言知识。英语课堂教学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为学生的语言学习创设恰当的情境, 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扫除障碍。而将儿歌带入英语课堂, 在夸张的动作和富有节奏的韵律带动下, 轻松地让学生为之振奋。同时, 儿歌丰富的表现形式也为语言交流和学习创设了生动趣味的情境。例如, 在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 5On the farm的教学中, 笔者就通过两首儿歌巧妙地调动起学生高昂的学习兴趣, 创设了农场这一主题情境。首先笔者通过一首《Good morning, Mr Rooster》, 给学生展示了一幅清晨农场的美丽景象, 然后通过一首自编的Chant:duck, duck, quack, quack, quack;dog, dog, woof, woof, woof...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说唱表演中感受英语学习的乐趣, 同时也有效地将学生的视线转移到农场这一课题主情境中去, 为学生新知的学习创设了良好的语言情境, 促使学生在儿歌的帮助下迅速进入角色, 学生学习兴趣高, 对新知的理解也更快。

2. 利用儿歌突破语言学习的难点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是其主要学习方式, 枯燥的读背和讲解不适合小学生, 这只能严重挫败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但是英语作为一门语言, 中国学生课后缺少语言环境, 学生在课堂之外几乎没有机会练说英语, 对于一些教学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的教学就成了课堂教学的“老大难”问题, 没有一定量的练习学生掌握不了, 一旦加大练读又怕学生感觉索然无味。但如果老师能够结合学习内容将节奏明快、优美的儿歌引入英语课堂教学, 将难读的词汇和句子以儿歌的形式进行改编或创编, 让学生通过多重感官来体验语言, 给学生多方位的信号刺激, 可以帮助孩子有效地掌握语言学习的重难点, 帮助教师有效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巩固。例如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2B Unit 2 At the zoo时, 笔者发现一遍又一遍的领读:What do you like?I like monkeys.学生不仅声音越来越低, 参与的积极性明显消退, 同时教学效果也很差强人意。但是笔者灵机一动, 将B部分的词汇和这一句型进行了整合:Monkey, monkey, panda, panda, lion, lion, tiger, tiger, What do you like?I like monkeys.根据老师手中的图片, 不断变化答句。学生在这种生动的说唱形式中感到愉悦而满足, 不仅有效缓解了低年级学生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问题, 同时这一生动的形式也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并熟练运用所学的英语语言。

《儿歌和童话故事》教学反思 篇7

家是一个宁静的港湾,常常是每个人一生中魂牵梦萦的地方。浓浓的亲情,会使幼儿感到安全,得到温暖。然而,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孩子也应该学会感激,学会报答,学会关心,学会爱。让每一个幼儿从小成为和谐家庭中的一员,也是让他们学习做人的一个良好起点。歌曲《不再麻烦好妈妈》,不仅让幼儿了解了妈妈的辛苦,感受到了妈妈平时对我们的爱,还让幼儿知道了应该自己完成力所能及的事,尽量不麻烦好妈妈,这是孩子爱家长、学会体谅家长的具体表现。

这首在以往是作为大班幼儿学唱的内容要解决歌曲的后半拍起唱对中班孩子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把这部分作为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活动开始时我通过导语部分让幼儿回忆已有的经验,感知自己在逐渐长大哪些事情会自己做了,我根据歌曲内容准备了一些小图谱,在学习这首歌的同时结合图谱以“自己在干什么“的句式学习歌曲自己会做的事,通过让幼儿说一说,老师唱一唱,再让幼儿也来把自己会做的事连起来看着图片说一说,唱一唱,先把歌曲中的一部分给解决了,让幼儿掌握理解吃透,然后让幼儿感到自己已经会做这么多事了,们可以自豪地对妈妈说几句话,“妈妈,妈妈你歇会吧,自己的事儿我会做了”,和“不再麻烦麻烦好妈妈” 老师以唱的方式,幼儿学唱对妈妈说的话来再把歌曲中的重难点给解决。

这样通过把歌曲中的重难点拎出来先学唱,然后再来学唱整首歌曲,所以幼儿在本次活动中兴致较高,比较有兴趣地和老师学唱整首歌曲。在活动最后,幼儿创编歌曲时又掀起了一个高潮,由于幼儿已经对“自己会干什么”的句式理解很透彻,所以在创编时一下子说出了很多很多如“自己会刷牙呀,”“自己来洗脸呀”,“自己会洗手呀”……等等孩子会学以至用说明他吃透了内容,整堂课的重难点突出,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的。当然每堂课有每堂课的优点也必然少不了不足,如果我让孩子们在学唱时的速度稍微再放慢,声音更柔和,效果会更好。我相信只要自己不断在教学活动中改进打破自己以往的格局,大胆尝试,自己会有更大的进步,相信自己,会做的更好

《儿歌和童话故事》教学反思 篇8

活动目标:

1、理解儿歌,初步会朗读儿歌。

2、体会儿歌中美的意境,激发幼儿对儿歌的兴趣。

3、掌握词:绿绿的、红红的、圆圆的、甜甜的。

活动准备:

情境表演、挂图、磁带、录音机、拟人化头饰(小草、小花、露珠、宝宝、太阳、汽球、白云、苹果、星星)

活动过程:

一、情境表演,引入课题

1、小草、小花、露珠、宝宝入场。教师让幼儿看看来了什么客人?告诉幼儿“客人很累了想休息一会儿。”

2、播音乐“摇篮曲”,客人入睡。教师旁白:小草、小花、露珠、宝宝睡着了,他们进入甜蜜的梦乡,做着美丽的梦,他们的梦是怎么样的?

3、曲完,客人逐个伸懒腰醒来。

小草:我梦见绿绿的小草在轻轻的摇。

小花:我梦见红红的小花在招手。

露珠:我梦见圆圆的露珠在点头。

宝宝:我梦见宝宝在甜甜的笑。

二、学习儿歌

过渡语:小草、小花、露珠、宝宝的梦美极了。这么富有诗意的梦,我真想用一首诗来表达。

1、出示挂图,教师有感情朗读儿歌。

2、采用整首朗读,对答式朗读学习儿歌。

讨论:为什么宝宝的梦是甜甜的?

3、感受儿歌中充满梦幻、富有遐想的意境。

提问:这首诗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文.章出自屈,老师教.案网]为什么?

小结:这是一首很美的诗,诗中好象有一幅美丽的画,小朋友一边朗读一边仿佛看到一片绿绿的小草,满山遍野红红的花,清晨圆圆的露珠和可爱的宝宝在梦中甜甜的笑。

4、幼儿一边朗读一边自由地配上动作。

三、音乐游戏“大家爱做梦”

全体幼儿戴上拟人化头饰,随着音乐“摇篮曲”自由做动作,表示在梦境中,一曲停下,幼儿蹲下。教师提问:如太阳爱做梦,梦是怎样的?反复几遍

四、以带幼儿到户外找一找还有什么东西喜欢做梦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纲要》指出:幼儿的语言是通过在生活中积极主动地运用而发展起来的,单靠教师直接“教”是难以掌握的,教室应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引导幼儿积极运用语言交往。在本课内容中,通过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画面内容,并用语言讲述内容和故事情节,鼓励幼儿当众表达,在讲述中发展语言表达能力的。

《儿歌和童话故事》教学反思 篇9

1《千字文》韵文形式特点

在对新儿歌问题进行剖析之前,我们有必要首先对《千字文》相对独特的韵文形式特点进行探究。魏晋六朝时期,四言句式在曹操、嵇康、陶渊明等人的努力下,被作为整齐句式为韵文所用。《千字文》作为四言句式的蒙学文本,其韵文形式的文学价值较高,具体而言,韵文形式的特点主要集中于用韵和句式。

1.1 独特的用韵

《千字文》在用韵方面表现出独特的用韵方式和特点,首先在用韵方面呈现出多用发声简单的韵母。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和统计,《千字文》中共ang、eng、ing、i、ui、ao、e七个韵角,其中包含两个单音韵母e、i,两个复韵母ao、ui,三个鼻韵母ang、eng、ing。以发音方式作为分类则可以发现,开口呼ang、eng、ao、e,齐齿呼i、ing,合口呼ui。在汉语拼音之中,上述七个韵母发音方法较为简单,尤以e、i作为单元音,保证了在发音过程之中,舌位、唇形和开口度的整体不变。在复韵母之中,由于发音的关键位置为韵腹,其仍然是发声简单的元音,剩余韵尾的发音变化只存在舌位滑行,发音也较为模糊。从对上述押韵韵母的分析可以发现,《千字文》所需的押韵韵母涉及了五元音之中的四个元音,a、e、i、u发音简单且适合语言初学者。

其次《千字文》呈现出句句押韵和转韵押韵。通览《千字文》全篇,句句押韵和转韵的使用,让此篇蒙学读物朗读起来珠圆玉润且又流畅清丽,细读开来则容易被人们记忆。在文中前半部分,既是第一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到第二十五句“墨悲丝染,诗赞羔羊”,全为句句押韵,后续还有第九十九句“耽读玩市,寓目囊箱”到第一百一十四句“诛斩贼盗,捕获叛亡”等也为聚聚押韵。转韵的使用让《千字文》摆脱了长篇韵文单板用韵的瓶颈,在不同韵角之间的跳转,让整篇文章都有着灵动变化的韵律美。如第二十六句“景行维贤,克念作圣”到第三十九句“学优登仕,摄职从政”在eng、ing两韵间转换。类似于这样的转韵使用在文中颇多,不胜枚举。这种独特的用韵方式确实可以辅助幼儿学习语言。

1.2 多样组合的四言句式

《千字文》整体虽然主要是四言句式,但四言句式的多样组合方式让《千字文》呈现出骈俪文的秀美面貌,句式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独立成句、两句一行以及骈偶对句。

独立成句作为《千字文》主要句式组合方式,呈现出四言诗化倾向,二字音成为简单而又实用的节奏化句式组合方式。这种二字音节奏的组合方式,分为并列二字词,如“寒来暑往,秋收冬藏”、“海咸河淡,鳞潜鱼翔”、“龙师火帝,鸟官人皇”①等。

两句一行构成完整意思的句式自《千字文》之后,成为了许多古代蒙学读物的范例,在文中这样的句式比比皆是,如“推位让国,有虞陶唐”、“吊民伐罪,周伐殷汤”、“资父事君,曰严与敬”等。此外,文中第三部分关于自然景物的描绘之中,出现了骈偶对句,如文中出现了“渠荷的历,园莽抽条。枇杷晚翠,梧桐蚤凋。陈根委翳,落叶飘飖。游鹍独运,凌摩绛霄”等句。

2 当代新儿歌存在的文学性问题

自晚晴以来随着西学东渐之后,西学儿童观开始与中国本土蒙学理念结合,为儿童创作“歌谣”逐渐流行。时至今日,儿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成为文学界关注的创作焦点之一,在文学作品数量不断增长的同时,自周作人所提出“儿歌”文体修辞规约问题却一直都没有得到系统性解决。当代新儿歌的格律问题,仍然是影响儿歌创作的主要文学问题。

2.1 当代新儿歌文学性内容问题

由于新儿歌区别于传统文学体裁,其文体受众主要为儿童。相比于成人而言,儿童对于文学内容相对薄弱的理解能力,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新儿歌的文学创作内容。新儿歌的儿童群体受众特性使得新儿歌的创造者一直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规避着新儿歌的文学性话题。泰戈尔在诗学论文《儿歌》(1894)中提出:“儿歌既简单又复杂,就是简朴自然的主要标志。”优质儿歌应是对儿童和成人均能产生精神作用的产品,儿歌自然诗意的表达可以触碰人内心的世界。

由于当下的新儿歌存在着缺少了传统民间童谣亲近民间生活场的人类生活以及主体精神的再现,同时也缺少了学前教育背景下对于儿歌应发挥美育功能的设定。这就导致了儿歌陷入了过于强调教育性,儿歌主题单一,文学性缺失,缺乏美感,难以吸引幼儿及教师兴趣的两难境地。

2.2 当代新儿歌文韵文形式问题

从目前的当代新儿歌现状来看,为儿童所喜的“重音轻义”的修辞风格需要的不仅是简单的朗朗上口,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体现出韵律美的特点。“歌谣化”作为目前新儿歌的主要修辞方式,却一直存在着用韵混乱韵义分离的现状。在一些当代新儿歌之中还存在着套用国外引入童谣韵律的现状,在国外儿歌翻译过程,往往会出现因意伤韵的情况,但是这样的现象在某些时候并未引起翻译者和使用者的注意,最终导致了当代新儿歌韵律问题。

同时在句式之中,当代诗歌受到现代白话文的影响,在新儿歌之中所以长句组合全篇,在个别新儿歌之中甚至出现了十字以上的句式。对于语言初学者的儿童来说,较长的儿歌句式往往导致其诵读困难,更无法快速且准确地理解儿歌意思。除此之外,新儿歌之中还存在句式整体不统一,字数不同的句式搭配组合较随意的现象。

3《千字文》韵文形式对新儿歌的发展和启示

作为中国古代蒙学的经典读本《千字文》其独特的韵文形式对于当代新儿歌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

首先《千字文》独特的用韵特点对于当代新儿歌的创编有着一定的影响。《千字文》的句子用韵多为ang、eng、ing、i、ui、ao、e等韵角,这些韵角往往都带有方便发音的元音字母如a、e、i、u等元音。新儿歌创编过程之中借助于这些易于朗朗上口的韵角便可以将押韵变得铿锵有力,同时便于儿童朗读。

其次《千字文》的特的句句押韵和转韵押韵方式可以对目前新儿歌存在的押韵随意有着较好的借鉴作用。在新儿歌之中采用句句押韵和转韵押韵方式来处理新儿歌的句句押韵问题,便可以让整个新儿歌的语言节奏容易把握,从而形成双声或叠韵,进一步增强整个新儿歌的韵律美。由于韵律上《千字文》基本上都遵循着句句、隔句押韵的规则,配合每四字一句的句式。在实际的诵读之中,韵律和谐的一句表达一个完整意思,最多两四句表达一个完整意思,对于幼儿教学工作也有着许多益处。

同时从《千字文》用字方面来看,其往往选择的是当时常见字并且不重复,同时句子以并列、偏正、主谓结构为主,字句主要为书面语。考虑到如今新儿歌担负着包括美育、德育在内的多重作用,《千字文》在用字方面的处理值得新儿歌借鉴和学习,有利于帮助幼儿更快良好的语言能力,也便于幼儿识字。

三至六岁为幼儿语言定型期,在此期间幼儿的语言可塑性极强,发音准确性不断提高,句式开始从不完整日趋不完整。故在此期间,简单主谓句的反复运用,对语言能力形成有明显促进作用,同时对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也有较大影响,严谨的句式结构有利于思维逻辑的连贯。《千字文》的四言句式作为一种古朴、肃穆之风的整炼句式,主谓结构清晰且节奏简单有利于幼儿语言能力的形成,这也是其为何能够流传六百年的原因之一。这种四言句式对于新儿歌的发展有着启示作用。

相比于多字长句而言,四言一句,可以方便教学者在教学中运用韵文教学法,每句的押韵,使得通篇的汉子整齐规整。四言一句读起来朗朗上口,既能够方便幼儿跟读,也便于幼儿记忆。四言句式可以有效地匡正目前当代新儿歌存在的用韵性问题,也为新的儿歌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句式范本。类似于“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这样的句式,诵读开来清脆悦耳,新儿歌采用四言句式将会增强整个儿歌的文学韵律美感,也更能够帮助新儿歌的传播和发展。

《千字文》对于后续中国古代蒙学读物的发展影响极大,其经典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韵文形式对于儿歌的进一步创作有着裨益之处。新儿歌作为学前教育领域之中德育、美育教育的重要载体,对于《千字文》独特韵文形式的借鉴与应用更加具有实际意义。

摘要:中国古代蒙学作为蒙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着包括《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为代表的经典文本。其中《千字文》为中国古代蒙学教材的重要文本,展现出情韵兼具的韵文形式,既切合了汉语语音规律,又符合儿童的思维和心里特点,对儿童的韵文识字和语言表达有着良好的作用。《千字文》独有的韵文形式,对当代新儿歌现存的韵律不足、内容贫乏等问题,有着良好的借鉴意义,并试对当代新儿歌的方式和方法有着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千字文》,韵文形式,新儿歌,发展,启示

参考文献

[1](明)娄芳注.千字文释义[M].明娄国安刻本.

[2](清)汪啸尹辑,孙谦益注.千字文释义[M].上海锦章书局民国间徐氏三种本.

[3](清)高馨山注.新式标点千字文白话注解[M].上海中原书局印行本.

[4]吴洪成,李文慧.清代前期蒙学教材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2007(9).

《儿歌和童话故事》教学反思 篇10

设计思路: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的教育内容应“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看着孩子们如此关注火箭升空,特别研发了多个游戏活动,让孩子们在参与中捕捉知识,在游戏中收获快乐,在交往中积累生活和学习经验。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探索充气棒的多种玩法。

2、训练幼儿上肢肌耐力,发展四肢动作协调性。

3、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体会合作的快乐。

4、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学会团结、谦让。

5、让幼儿初步具有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体验健康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活动前教师将汗巾为幼儿统入背部

2、充气棒(数量为全班幼儿人数的一半)

3、适合幼儿四散活动无障碍场地

4、韵律操碟《我是小小航天员》

活动过程:

一、热身运动:韵律操《我是小小航天员》

将幼儿带入活动场地后,播放音乐《我是小小航天员》,请幼儿集体进行热身运动。

二、出示充气棒与幼儿讨论:

1、它象什么?(幼:象铅笔、火腿肠······)

2、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幼:软软的、肚子里有空气······)

3、它可以怎样玩?请幼儿用多种方法试一试

注:教师引导幼儿探索充气棒的多种玩法

三、游戏《小小航天员》

(教:)充气棒就象火箭,你们都知道什么火箭成功升空?请幼儿各抒己见

(教:)今天我们也来玩火箭上天的游戏吧!

玩法一:幼儿分两队面对面站立,相对距离为5米左右,请一队幼儿拿充气棒,教师说:“火箭发射”幼儿一手轻拿充气棒中部,一手用力从下向上挥臂,有拳头将充气棒顶向空中;一方幼儿捡或接过充气棒,游戏依次交替进行。

玩法二:幼儿分两队面对面站立,相对距离为5米左右,请一队幼儿拿充气棒,教师说:“火箭发射”幼儿双手轻拿充气棒中部,用膝关节用力将充气棒顶向空中;一方幼儿捡或接过充气棒,游戏依次交替进行。

玩法三:幼儿两人合作。一人弯腰将充气棒放在背部,教师说:“火箭发射”另一人用力从下向上挥臂,用手掌将充气棒打向空中。

四、放松运动:韵律操《小星星》

五、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分享了《火箭升空》成功升空的信息,小朋友们还用自己的巧手和智慧制作了精美的火箭,来到火箭‘模拟现场’小朋友们还尝试用许多好方法将我们的火箭成功发射,你们真了不起!你们是最棒的!

六、请幼儿排成两路纵队说儿歌《火箭飞上天》回教室。

七、请幼儿相互合作将背部的汗巾取出晾晒。

附:儿歌《火箭飞上天》

嫦娥一号冒白烟,咝咝咝咝飞上天,今天我们学科学,明天要把祖国建。

嗨!嗨!嗨!

教学反思:

孩子们参与游戏跃跃欲试,能够积极思维、主动尝试、大胆探索火箭上天的多种玩法,非常投入。游戏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层层递进、由浅入深。追随孩子们身边的话题延展教学活动,加大幼儿体能锻炼的强度和密度,激发了孩子们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及交往能力。

《儿歌和童话故事》教学反思 篇11

设计背景

结合季节教育,围绕 “雪” 的主题展开音乐活动,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与教学环节的设计,使幼儿从中认识雪的特性。教师必须抓住自然景观,培养幼儿探索精神,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图片、影象资料感受雪后美景,丰富对雪的认识。

2、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雪的向往,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发展目标:培养和发展想像力与探索能力。

4、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5、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通过童话,感知雪的特征,体验雪的乐趣。

活动难点:学会有感情的朗诵儿歌。

活动准备

1、场地布置

2、教具:多媒体教学软件、泡沫碎儿。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带领幼儿到户外看雪,观察雪的颜色,形状,感知雪的特性,并启发幼儿发现和表达雪的特性(如:雪是银白色的,在阳光下会闪闪发光,形状有粒状的,片状的,六角形的等等,落到地上,房子上,树上是一层层的,落到脸上冰冰的,凉凉的,放在手里很快会融化.踩到厚厚的雪上有时会发出咯吱的声响。

二、新课部分

欣赏探索:出示多媒体课件《小雪花》

师:你们想不想知道雪花从哪里来呀?我们一起来问问它好不好?!.快思.教案网出处!

1、学习儿歌《小雪花》

一片小雪花,两片小雪花。

雪花你别化,跟我说说话。

你从哪里来,哪里是你家。

2、再引导孩子们观看多媒体课件,说一说,雪花会飘到哪里去呢?会变成什么颜色呢?

学生自由发言:房顶上、树上、大地上。飘到哪里哪里就会变成白色。

3、幼儿有表情的朗读儿歌,并集体模仿雪花飘落的样子。

三、教师小结

(抛出泡沫碎)看,又下雪了,让我们与雪花一起飞舞吧!

教学反思

根据小班幼儿注意力时间短、好奇心强、爱动的心理特征,我设计了多通道参与法,新《纲要》中明确指出“使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中,我充分开发幼儿的语言智能、逻辑智能、视觉智能、音乐智能等多元智能,使幼儿在全方位多感官的体验中掌握知识。

儿歌,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动感音符 篇12

怎样算是高效?陶行知先生早就倡导:“凡做一事, 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 去收最大的效果。”高效课堂的价值不言而喻。追求高效应该成为教师教学的理念。

不向课前延伸, 不向课后延伸———“永威”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最高效的教学方式。永威的实践证明, 这样不仅大大节省了师生课前的宝贵时间, 而且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紧张、高效地学习, 当堂达标, 课后有选择地做其他事情。而我们日常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是:一篇文章, 学生课前20分钟预习, 课堂40分钟学习, 课后作业再花费30分钟, 遇到需要背诵的课文甚至需要的时间更多, 教学在读读、背背、写写、默默、练练的不断循环往复中来回折腾, 学生哪还有什么学习劲头, 哪还有更多的时间去阅读, 去厚实自己的文学素养呢?追求高效是必行之路。

高效表面看起来是时间问题, 其实更是与教师的精心备课准备、钻研教材的能力、把握课堂的能力是分不开的, 高效是建立于教师厚实的教学底蕴中的。立足本土, 因地制宜, 不搞形式, 精心备课, 让学生的潜能在课堂上超常地释放出来, 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活跃起来, 学生的灵感生发出来, 课堂精彩起来!

面对这四个追问, 当你能从容对答的时候, 教学就完成了师生经验的对接和生命与生命的对话, 学生便收获了幸福, 进入到了学习的快车道。即使没有, 也不必丧气, 只要我们朝着这个方向步步靠近, 课堂的边缘化便会消逝无存, 清新、高效的立体课堂必会呈现在学生面前。

笠责任编辑:王颖

筝浙江温州市实验小学

儿歌是以低幼儿童为主要接受对象的具有民族风味的简短诗歌。它的内容浅显, 篇幅简短, 语言轻快活泼, 节奏明快易唱, 是孩子们十分喜爱的一种儿童文学形式。笔者通过实践发现, 立足低段教材的文本特点及课后生字的编排情况, 创作识字儿歌, 用以辅助低段语文识字教学, 可以取得不错的效果。

一、儿歌导入, 识字预热

新课导入的时候, 借助儿歌揭示课题, 既能激发低段儿童的学习兴趣, 又可以进行识字预热。

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16课《要下雨了》, 以童话的形式, 向孩子们介绍了下雨前特有的自然现象。结合文本特点, 笔者在导入新课时先让学生简单交流平时观察到的雨前天气变化, 然后出示儿歌:

乌云密布天气闷,

天空一片阴沉沉。

闪电婆婆把腰伸,

雷声响起一阵阵。

这首儿歌不仅唤醒了学生的生活旧知, 而且带出了“闷”、“腰”、“伸”、“阵”等4个本课要识记的生

鲍丹丹

字。将这几个生字分散到课前认一认, 学生兴趣浓, 识记效果好, 进入课文学习时识字任务也就减轻了。

二、课中儿歌, 律动识字

这是最常见的使用手段。低年级孩子年龄小, 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 若教学活动过于单一则极易导致学习情绪下降, 注意力分散。如果在课中能适时地插入一些活泼有趣的识字儿歌, 让孩子们读一读、动一动、演一演, 不仅能调节情绪, 活跃课堂气氛, 也为他们继续后面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带来良好的效果。根据功能的不同, 课中识字儿歌大致可以分成以下三类:

1. 用于调节情绪

在一年级上册第10课《比尾巴》的教学中, 笔者在学生认识了文中众多小动物的名称后, 出示了这样的儿歌:

小松鼠, 小松鼠, 撑雨伞。

金猴子, 金猴子, 尾巴长。

大公鸡, 大公鸡, 喔喔叫。

白兔子, 白兔子, 蹦蹦跳。

灰鸭子, 灰鸭子, 扁嘴巴。

花孔雀, 花孔雀, 最漂亮!

学生非常喜欢这样的儿歌, 因其均以3字短语组成, 且重复词语较多, 特别容易上口。操作时, 学生一边按照“×××××××××”这样的节奏读儿歌, 一边发挥想象做出各种小动物的标志性动作, 学生情绪高涨, 在开开心心的律动中, 也把生字牢牢记住了。

二年级上册第14课《我要的是葫芦》中有一段文字特别优美:“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 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 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在教完这段文字后, 笔者巧妙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体验:“听, 可爱的小葫芦还唱起了自编的歌谣呢!小葫芦们, 快站起来随着微风一起摇摆吧!”投影仪上出示了笔者编写的儿歌:

青青藤上开小花,

小花谢了结小瓜。

小瓜身上长细毛,

原来是群葫芦娃。

葫芦娃呀葫芦娃,

挂在风中笑哈哈。

儿歌中除了“藤”、“葫”、“芦”是本课要认的生字外, 其余都是熟字。笔者套用了学生很熟悉的歌曲《小星星》的旋律, 先是带着学生有节奏地读, 读着读着, 慢慢地唱起来。舒缓优美的旋律既放松了身心, 也是对书中优美文字的最好诠释。这样的课中律动, 既不脱离之前的阅读情境, 又让语文课充满了艺术的情调。

2. 缓解阅读疲劳

一年级下册第27课《两只小狮子》分别描写了勤狮子与懒狮子的不同表现, 一般老师们的做法是先学勤狮子的表现, 再学懒狮子的表现。但这样的顺学教学节奏单一, 形式重复, 容易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的弱化, 如果在课中穿插一首小儿歌, 也许就能避免阅读疲劳的发生。于是笔者在教完勤狮子的表现后, 出示了儿歌:

小狮子, 练本领,

滚、扑、咬, 能吃苦。

靠自己, 不偷懒,

将来长大当狮王!

儿歌包含了“练、滚、扑、咬、苦、懒、将”等多个生字, 对上半节课随文所学的生字做了及时的再认巩固, 同时也热情赞美了勤狮子的优秀品质。由这首儿歌过渡到学习懒狮子的表现, 显得十分自然妥帖, 课堂节奏稍作变化, 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被调动起来。

二年级上册第21课《从现在开始》, 讲述了猫头鹰、袋鼠和小猴轮流当森林之王的故事。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写, 为尊重学生的阅读心理, 笔者选择了顺序教学, 但这种逐段教学的方法很容易造成学生的阅读疲惫感。于是, 在学完“猫头鹰当森林之王”后, 笔者穿插了这首儿歌:

万兽之王轮流当,

猫头鹰上任真叫惨!

一个星期都熬夜,

这样的方式不习惯,

叫苦连天怎么办?

怎———么———办!

儿歌中复现了“之、轮、任、期、式、惯”6个生字, 语言也比较幽默活泼, 对猫头鹰进行了温和的批评, 孩子们朗读时做愁眉苦脸状, 读完后都不由得哈哈大笑, 同时也激活了对袋鼠、小猴等继任表现的阅读期待。

类似课文很多, 如《风娃娃》、《称赞》、《纸船和风筝》、《酸的和甜的》等, 这些课文或篇幅较长, 或构段重复, 这些都可以在教学中穿插识字儿歌, 用以缓解阅读疲劳。

3. 渗透识字方法

在现在通用的新简化字中, 形声字占了绝大多数。正是由于汉字这一特点, 就产生了形近字众多这一现象。而形近字混淆恰是低段学生在识字过程中出现的最大问题之一。有人以一个独立字为母体, 以加偏旁的方式派生繁衍形成字族, 进行识字教学, 这就是“字族识字法”。其实我们也可以立足文本, 编写“字族儿歌”。

如《我要的是葫芦》一课, 第一段中同时出现了生字“哇”和熟字“娃”。笔者先鼓励学生展开头脑风暴, 给“哇”换偏旁还能变成哪些字, 再根据学生的交流, 现场编写儿歌:

张口一声“哇”,

用手往上挂,

有水是水洼,

桂树开桂花,

女孩抱娃娃,

捉虫能手小—青—蛙。

学生打着节奏朗读儿歌, 轻松地辨析出不同的偏旁表示的不同意思, 了解到区分形近字的一个重要办法就是关注偏旁。

又如教学《地球爷爷的手》一课, 笔者将本课全部生字编入一首儿歌:

摘, 摘, 手来摘,

踢, 踢, 足来踢。

“他俩”单人左边站,

“伯伯”也是单人旁。

偏旁帮我记生字,

而且还能表意思。

这首儿歌直接告诉孩子要重视偏旁在识字中的重要地位, 对识字刚入门的孩子来说至关重要。

三、儿歌小结, 生字复现

很多时候, 儿歌还可以用于课堂教学的尾声。根据其作用的不同, 也可将儿歌分为以下几类:

1. 内容总结型

如二年级下册第19课《最大的书》, 结课时笔者出示这首儿歌:

厚厚的岩石像册书,

文字、图画多丰富。

“画”着雨痕和波痕,

“写”着煤炭和矿物。

地质勘探好叔叔,

根据“书本”寻宝物!

儿歌以七言的方式编写, 押“u”韵, 读起来朗朗上口, 富有节奏。其中包含了本课要认的“厚、岩、册、痕、质、堪、寻、宝”等8个生字。其内容提取了课文的主要信息, 将“最大的书”———岩石的特点以简洁的语言梳理呈现, 既是对课文内容的小结, 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借助这首儿歌, 笔者还鼓励学生到课外书中继续查找资料, 看看在岩石这本“书”中, 还能读懂哪些“文字”和“图画”, 还能找到哪些“宝物”。

2. 主题升华型

低段的教材选文以童话、故事等儿童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为主, 此类文章往往将品德教育、情操熏陶渗透在故事情节中。教学这类课文时借识字儿歌来点明主题, 复现生字, 也可算得上是“一举两得”。

如二年级上册第20课《纸船和风筝》, 讲述了小熊和松鼠从团结友爱到发生争吵, 最后重归于好这样一个温馨的故事, 结课时, 笔者带领学生齐读儿歌:

折只纸船往下漂,

扎个风筝往上飘,

放个松果是快乐,

挂个草莓是幸福。

快乐和幸福,

乐坏了小熊和松鼠。

好朋友, 不争吵,

多友爱, 齐欢笑。

儿歌包含了6个认读生字, 并特意将文中出现的“漂”和“飘”这对同音字换个语境再次呈现, 起到了很好的生字复习的作用。儿歌内容与课文内容相呼应, 最后一句又点明了故事主旨, 使学生受到道德熏陶。

3. 启动写字型

纵观老师们的日常教学, 低段语文课中的写字指导往往和阅读教学相割裂。老师们一般的做法是:先出示今天要写的字, 再观察讲解, 教师范写, 然后学生把每个字练几次。由于教学程序的雷同, 久而久之, 每到写字环节, 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就下降了。借助识字儿歌, 就能将阅读教学与写字指导较好地融合起来。

如教学二年级下册第18课《雷雨》一课, 笔者出示了下面这首儿歌:

乌云黑, 压下来。

大风吹, 枝乱摆。

小蜘蛛,

快点快点垂下来。

哗哗哗,

雷雨雷雨下起来。

好像说,

彩虹彩虹快出来。

儿歌以长短句的形式呈现, 读起来参差错落, 节奏丰富。除了包含了本课“压、乱、垂、虹”等4个要认的生字, 还包含了“压、蜘、蛛、乱、垂、彩、虹”等7个要写的生字。由儿歌引出要写的生字, 不至于将写字教学与前面的阅读教学相脱离, 同时也令学生感觉十分新鲜。课前教师还可以将儿歌印成练习纸发给学生, 其中7个要写的生字以空白田字格的方式呈现, 在学生练写完几个生字后, 尝试在儿歌中填一填, 这样就较好地实现了生字的换境复现和在语境中的运用。

识字儿歌在教学运用中还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首先, 篇幅不可太长。儿歌的主要功能是调节情绪, 辅助识字。短小活泼的儿歌更受学生喜欢, 因为他们能张口就来, 容易体验到成就感。若儿歌篇幅太长, 给学生增加了认读难度, 只会适得其反。

其次, 带读字不可太多。儿歌中若带读字太多, 学生认读困难, 不但不能帮助学生很好地巩固本课新学生字, 反而会对其造成识字干扰, 降低本课识字效率。

再次, 不可脱离文本内容。有的老师为编儿歌而编儿歌, 结果所编儿歌与文本内容没有太大关联, 学生读起来莫名其妙, 不知所云, 就失去了识字儿歌的意义。识字儿歌不但要尽量将本课生字编写入内, 更应注意立足文本内容, 使儿歌成为阅读学文的“点睛之笔”。

最后, 控制使用频率。一堂课识字儿歌的使用频率不宜过高, 否则会“喧宾夺主”, 本末倒置。一般来说, 以一堂课出现一次为宜。古诗、儿童诗等文体的教学也不太适合使用识字儿歌, 否则会让人觉得太过“混搭”, 不伦不类。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儿歌和童话故事》教学反思 篇1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在Word中插入图片、编辑图片的方法,从而美化文档。

2、过程与方法

在“儿歌配画”活动中,通过看书及自主探究的方法来美化文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创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教学重点:

掌握搜索剪贴画的方法及插入图片的方法。教学难点:

调整图片的位置和大小。教学准备:

1.计算机 2.教案 3.课本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同学们,刚才老师制作了两个Word文档,你们想不想和老师分享一下?我们来看这两个文档,同学们发现有什么相同之处、不同之处?你更喜哪一个文档?

接下来,教师进一步提出:我们上节课已经把我们已经把自己喜欢的儿歌保存在我们的计算机上了,同学们想不想把自己的儿歌作品也变成像老师这样漂亮的作品呢?

为了同学们可以独立的完成自己的制作,我们来玩一个闯关的游戏好不好?

二、自主探究,掌握新知

这一环节是课堂重点部分,我没有直接讲授,而是让学生自己先根据课本上的介绍来探索,看能不能实现,可以实现的给同学们分享一下方法,最后,我在总结。

第一关:为《秋天说了什么》配上剪贴画。

先给学生几分钟时间去尝试,然后找做的好的同学边讲解边操作。之后,我把插入剪贴画的方法总结并给同学们细心讲解,这样更便于学生掌握要点。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所学。这样第一关通过了。

第二关:改变图片的“文字环绕”方式,移动图片位置。

这时出示课件中第二关,让学生观察,插入的图片后,文档发生变化了吗,影响文件的美观吗?然后给学生时间让学生动手尝试,找做的好的学生示范,并让他把自己的操作方法介绍给同学们,老师再总结,使学生明白“文字的环绕的方式”的设置方法,从而移动图片。

第三关:调整图片大小及位置,美化文档。

师:同学们观察自己插入的图片和文档,发现什么问题吗? 学生回答。

学生基本掌握后,自己给自己喜欢的儿歌配图。

三、巩固新知,完善作品

学生自我创作,教师在学生中间巡回指导。

四、成果展示,交流评价

在作品完成之后,教师先鼓励学生进行发表:谁愿意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你觉得自己的作品好不好?好在哪里?

五、归纳拓展,教师小结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这节课的收获?

儿歌配画——插入图片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学习,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我认为比较成功的地方有: 1.在本课教学引入环节,我从学生喜欢对比两个文档导入,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自然引出课题,也使学生对本节课任务有一个大体的认识。

2、在自主探究,掌握新知阶段我增添了闯关游戏,设置了三关,让 “学生带着探索的激情”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需改进之处:

《儿歌和童话故事》教学反思 篇14

六(5)班

高彩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正确读写并理解“葱郁、苟延残喘”等词。

3、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增强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1、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理解:每种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只有尊重自然的客观规律才能保持生态平衡。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话“狼”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上课的环境可比动画片《喜洋洋与灰太狼》里关灰太狼的地方舒服多了,可是你们还看这部动画片吗?

生:没有了。

师:可是灰太狼的形象却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就像它每次抓羊失败时总说的那句话时什么?

生:我一定会回来的。

师:除此之外,狼还给我们留下什么印象呢? 生:凶残,欺负弱小,跑得快„„总之,很坏

师:可是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与狼有关的课文,那就是14课《鹿和狼的故事》,也许学完这篇课文,大家可能对狼改变了看法。(板书并齐读课题)鹿和狼的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呢?他们之间的故事怎么样呢?这个故事想告诉人们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感知故事内容

师:现在请同学们大声的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读不懂的地方划一划。

师:读完的请举手,谁告诉我们大家:鹿和狼的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他们之间发生怎样的故事?

生:课文主要讲了20世纪初,美国总统罗斯福为了保护凯巴伯森林中的鹿,宣布那里是全国狩猎保护区,并由政府聘请全国的猎人到那里来捕杀森林中的狼,因此鹿的繁殖速度增长,超过森林的承载能力,最后把森林毁了,这些鹿也病死饿死。

师:原来是这样,那通过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不能把狼杀了,要保护野生动物。

生:每个生物都有自己的角色,森林中需要狼,也需要鹿,他们之间是相互制约的。只有这样生态才能平衡。

师:这位同学说的很对,不过呢,根据我国的野生动物保护法,鹿和狼都是不能随便乱杀的。

三、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师:我们具体进入课文看看,齐读第一段。说说20世纪初美国的凯巴伯森林是怎么样的?

生:葱郁的,生机勃勃的,这里有鹿还有狼。师:根据“葱郁”一词,可有想到什么样的画面呢? 生:就是树木很多,很茂盛。生:整个森林很有活力。

师:可是因为森林中有狼,而狼是鹿的天敌,所以罗斯福总统要保护鹿,他采取了哪些措施去保护鹿呢?请在文中找一找。

生:聘请猎人到凯巴伯森林里去把狼杀了。师:还有吗?

生:是先宣布凯巴伯森林为全国狩猎保护区。

师:对,于是在猎人冰冷的枪口下,狼发出一声声惨叫,然后一命呜呼,就在狼倒下的那一瞬间,狼肯定有很多憋屈的话要说,先讨论一下,狼会说什么呢?

生:冤枉啊,抓只鹿也要被杀,那我吃啥呢? 生:不就是吃头鹿而已嘛,有这么严重吗?

师:是啊,狼是很憋屈的,读一读这句话:经过15年的猎捕,数千只狼先后毙命。从中体会到什么?

生:捕杀狼的时间长,捕杀狼的数量多。

师:现在狼也被不杀了,鹿成了凯巴伯森林中的“宠儿”,成立这里真正的主人。一起朗读一下这一段。在自由王国里,鹿自由繁殖,自由啃食,没有天敌的威胁,生活得很幸福,可鹿的生活真的无忧无虑了吗?

生:当然不是。

师:那怎么样了呢?一起读一读相关的段。(学生齐读)生:鹿的数量增多,多到10多万只,就啃食树木,树木啃完啃小数。。。一切能被鹿吃的都难逃厄运。

师:最后的结果如何呢?

生:绿色植被在一天天减少,打的的枯黄在一天天扩大。被饿死,病死,两年后只剩下四万只,1942年,只有逼到八千只在苟延残喘。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狼又不再捕食鹿。鹿太多了,森林提供的吃的不够。

四:细读感悟

师:为什么会病死呢?没吃的最多饿死呀。

生:因为狼没有因捕食鹿而进行对鹿的追逐,鹿也就没有像逃命似的的奔跑,长期这样,身体没以前那么健康就生病了。

师:所以说,鹿是被逼着奔跑的,这么说狼对鹿和森林有些什么作用呢?请读一读并勾画出来。(学生自读课文并勾画。)

分享:

生:狼可以控制鹿的数量在森林中的一个合理范围,不至于太多,保护了森林。

生:被狼吃掉的多半是老弱病残的鹿,这样可以控制疾病的蔓延。生:使鹿群经常处于奔跑状态,更健康。师:现在对狼的看法还是以前那样吗? 生:当然不是。

师:所以毁了森林的是鹿。那么罗斯福总统是根据什么做出的这个决定的呢?(齐读相关段落。)

生:根据片面的认识和童话原则。师:那么现在讨论一下:到底鹿死谁手? 分享:

生:死于猎人的抢。

生:死于罗斯福总统的决策。

师:罗斯福总统是决策是依据什么呢?(齐读:片面的认识和童话原则。)所以,鹿,实际上死于人们看待事物的这种传统观念和片面认识。

师:可是,如何避免罗斯福总统的这种错误决策呢?齐读最后一段。

师:如何理解这段话: 凯巴伯森林中发生的这一系列故事说明,生态的“舞台”上,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的角色。森林中需要狼,也需要鹿。仅仅根据人类自身的片面认识,去判断动物的善恶益害,有时会犯严重的错误。

生:就是不要捕杀狼。

生:尊重每一种生物在地球上的角色。生:尊重大自然的客观规律。师:对,这样才能保持生态平衡。

五、讨论拓展

师:现在的凯巴伯森林已经是面目全非了,如果你是罗斯福总统,如何治理呢?

生:把狼请回来,把树栽上。。。师:老师相信你们有更好的办法。

六、作业:小练笔:任选一个

1、写写读后的体会。

2、就如何治理面目全非的凯巴伯森林提出建议。

七、板书

八、教学反思

《儿歌和童话故事》教学反思 篇15

对于英语初学者来说, 26个英语字母, 譬如:j、h、l、s等一些字母, 可以通过会意形象化的方法编写成儿歌, 便于记忆, 增加趣味性。“一个小椅子h、一条小鱼s, 雨伞柄朝上f、雨伞柄朝下t”。在教师的边唱边解释的带动下, 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对于三至五年级教材中数量庞大的动词, 教师也可以结合语感创造出儿歌类型的动词词组。如:Go to the kitchen cook the meals.Go to theliving room sweep the fl oor.Go to the garden water the fl owers.Go outside empty the trash.

2 利用英语儿歌吸引同学兴趣

在课堂刚刚开始时, 有趣生动的课堂气氛利于整节课的教学效果。选择教材中有趣的音乐, 加以师生间的问候语句, 不仅可以完成正常的教学内容, 也可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在潜移默化中锻炼了学生的交流水平。譬如在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3AUnit 1 Here I am!, Getting to know you的一段对话中, 可以根据已有的儿歌来改编, “Spring is where, Spring is where, Spring is in your eyes, Springis in (同学名字) ”。

在这样轻松愉快的开课方式下, 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学校的英语课程。教师和学生一起将英语教材活用。英语儿歌并非是现成的, 老师和学生要一起发掘。只要有心, 可以编成儿歌的语句有很多, 可以根据押韵语感、任务型儿歌等诸多形式进行。大多数偏语感型儿歌, 即节奏型儿歌, 富有韵律, 唱起来朗朗上口, 易于记诵, 符合小学生的学习习惯。研究一些已有的儿歌, 对于后期再创作有很大的意义。需要注意的是, 儿歌的使用要符合条件和语境, 不能牵强附会, 不同英语儿歌应当应用于不同的教学环节之中。

3 利用儿歌赋予死板的单词、语句以趣味性

一些难度较大的复杂句型, 可以通过儿歌进行分割, 按不同的儿歌进行讲授, 譬如:“How much is your pen in your hand?”如果学生直接回答老师的提问, 不仅教学衔接上过于突兀, 而且不容易理解和记忆, 久而久之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可以考虑通过编写儿歌来解决这一弊端。“How much how much how much is your pen in your hand in your hand”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以分组开始, 这样一来, 既很容易接受新句型又能从学习中体验到英语的魅力所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针对小学生这一特殊群体, 老师要能耐得住性子, 不要随便否认一个学生。有时候, 老师不经意的一个举动, 都会深深影响一个学生未来的发展, 要努力营造和谐、浓厚的学习环境。将教学中句型、语法的难点、易混淆点融入旋律优美的英文儿童歌曲中。比如, 在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3B中, Unit 1looking and seeing一文中, 为了将语句生活化, 吸引学生关注, 可以编写“Look at the dog, What can you see, two bigeyes, long long hair, one black nose, It is beautiful.”

4 将语法知识整合到儿歌中

随着英语学习的不断深入, 为了更好地掌握英语知识, 了解英语句型的来龙去脉, 学习语法是小学英语中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 如何化解英语语法学习中的各种困难, 更好地掌握英语语言知识, 可以尝试将儿歌化教学引入到英语语法教学中, 比如, 在讲解be动词的用法时, 可以采用儿歌“我是am, 你是are, 剩下is留给他 (她、它) 。”

当然利用英语儿歌活化英语教学课堂的方式还有很多, 目前的应用还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模仿和改编上, 若想将儿歌教学的作用发挥得更加明显, 让学生真正对英语学习感兴趣, 能够主动投入到英语学习中, 需要我们在儿歌的创新应用上继续下功夫, 不断引入更加新颖的儿歌到课堂中, 防止学生产生审美疲劳。

英语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小学英语仅仅是英语学习的开始, 是以后继续学习深造的基础。小学英语的学习, 以及各种英语学习习惯的养成直接关系到以后高层次的学习。为了保证完成小学阶段既定的教学任务, 让学生尽可能地掌握英语知识, 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采用多种形式的儿歌,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能够体会学习英语的快乐与满足感。

摘要:儿歌是吸引注意的前奏, 注意是一切认识过程的开端。英语儿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课堂中愉快地学习。英语儿歌是小学生英语入门的“万能钥匙”, 充分运用这把开启学生兴趣之门的“万能钥匙”可以使小学的英语课程变得活跃愉快。那么作为教师如何利用有趣的引导, 转移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迅速进入英语课堂的教学情境中呢?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分别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英语,儿歌,活化

参考文献

[1]文秋芳.英语学习者动机、观念、策略的变化规律与特点[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1 (2) .

上一篇:秋季开学教学工作计划下一篇:爱因斯坦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