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系统使用作业规范(精选6篇)
AQ1048-2007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使用与管理规范 Specification for the usage and management of the system for the management of the underground personnel in a coal mine
前 言
为规范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的安装、使用、维护与管理,充分发挥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的安全保障作用,促进煤矿安全生产,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为强制性标准。
本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煤矿安全分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常州自动化研究所,平顶山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本标准起草人:孙继平、彭霞、卫修君、于励民、田子健。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安装、使用、维护与管理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井工煤矿,包括新建和改扩建矿井。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2887
电子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 AQ
6201
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通用技术要求 AQ
6210
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MT
209
煤矿通信、检测、控制用电工电子产品通用技术要求
MT/T 1004
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MT/T 1005
矿用分站 MT/T 1007
矿用信息传输接口
MT/T 1008
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软件通用技术要求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
management system for the underground personnel in a coal mine 监测井下人员位置,具有携卡人员出/入井时刻、重点区域出/入时刻、限制区域出/入时刻、工作时间、井下和重点区域人员数量、井下人员活动路线等监测、显示、打印、储存、查询、报警、管理等功能。3.2 识别卡
identification card
由下井人员携带、保存有约定格式的电子数据,当进入位置监测分站的识别范围时,将用于人员识别的数据发送给分站。3.3 位置监测分站
location monitoring substation 通过无线方式读取识别卡内用于人员识别的信息,并发送至地面传输接口。3.4 传输接口
transmission interface 接收分站发送的信号,并送主机处理;接收主机信号、并送相应分站;控制分站的发送与接收,多路复用信号的调制与解调,并具有系统自检等功能。3.5 主机
host 主要用来接收监测信号、报警判别、数据统计及处理、磁盘存储、显示、声光报警、人机对话、控制打印输出、与管理网络联接等。3.6 并发识别数量
concurrent identification number 携卡人员以最大位移速度同时通过识别区时,系统能正确识别的最大数量。3.7 漏读率
misreading rate 携卡人员以最大位移速度和最大并发数量通过识别区时,系统漏读和误读的最大数量与通过识别区的识别卡总数的比值。3.8 工作异常人员
the absentees 未在规定时间到达指定地点的人员。3.9 识别区域
identifiable area 系统能正确识别识别卡的无线覆盖区域。3.10 重点区域
key area 采区、采煤工作面、掘进工作面等重要区域。3.11 限制区域
forbidden area 盲巷、采空区等不允许人员进入的区域。3.12 最大位移速度
maximum velocity
识别卡能被系统正确识别所允许的最大移动速度。4 技术要求 4.1 系统组成
4.1.1 系统一般由主机、传输接口、分站、识别卡、电源箱、电缆、接线盒、避雷器和其他必要设备组成。
4.1.2 中心站硬件一般包括传输接口、主机、打印机、UPS电源、投影仪或电视墙、网络交换机、服务器、防火墙和配套设备等。中心站均应采用当时主流技术的通用产品,并满足可靠性、开放性和可维护性等要求。4.1.3 软件
操作系统、数据库、编程语言等应为可靠性高、开放性好、易操作、易维护、安全、成熟的主流产品。软件应有详细的汉字说明和汉字操作指南。4.2 一般要求
4.2.1 系统及其软件、识别卡、分站、传输接口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符合MT 209、MT/T 1004、MT/T 1005、MT/T 1007、MT/T 1008、AQ 6201、AQ 6210等标准的有关规定,系统中的其他设备应符合国家及行业有关标准的规定,并按照经规定程序批准的图样及文件制造和成套。
4.2.2 系统应工作稳定、性能可靠,严禁由于设备在设计、制造中的隐患引起瓦斯、煤尘爆炸等事故或危及人身安全。为确保产品质量,系统应符合有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取得“MA安全标志”。4.2.3 用于爆炸性环境的设备应优先采用本质安全型,设备之间的输入输出信号应为本质安全信号。
4.2.4 系统产品生产单位应负责产品的终身维修、备件供应、软件升级和技术支持。4.3 功能要求
4.3.1 系统应具有位置监测功能:
a)系统应具有携卡人员出/入井时刻、出/入重点区域时刻、出/入限制区域时刻等监测功能;
b)系统应具有识别携卡人员出/入巷道分支方向等功能; c)系统应能对乘坐电机车等各种运输工具的携卡人员进行准确识别;
d)系统应能识别多个同时进入识别区域的识别卡。4.3.2 系统应具有管理功能:
a)系统应具有携卡人员入井总数及人员、出/入井时刻、下井工作时间等显示、打印、查询等功能,并具有超时人员总数及人员、超员人员总数及人员报警、显示、打印、查询等功能; b)系统应具有携卡人员出/入重点区域总数及人员、出/入重点区域时刻、工作时间等显示、打印、查询等功能,并具有超时人员总数及人员、超员人员总数及人员报警、显示、打印、查询等功能;
c)系统应具有携卡人员出/入限制区域总数及人员、出/入限制区域时刻、滞留时间等显示、打印、查询、报警等功能; d)系统应具有特种作业人员等下井、进入重点区域总数及人员、出/入时刻、工作时间显示、打印、查询等功能,具有工作异常人员总数及人员、出/入时刻及工作时间等显示、打印、查询、报警等功能; e)系统应具有携卡人员下井活动路线显示、打印、查询、异常报警等功能;
f)系统应具有携卡人员卡号、姓名、身份证号、出生年月、职务或工种、所在区队班组、主要工作地点、每月下井次数、下井时间、每天下井情况等显示、打印、查询等功能; g)系统应具有按部门、地域、时间、分站、人员等分类查询、显示、打印等功能。
4.3.3系统应具有存储、报警、显示、打印、查询等功能。4.4 主要技术指标 4.4.1 最大位移速度
最大位移速度不得小于5m/s。4.4.2 并发识别数量
并发识别数量不得小于80。4.4.3 漏读率
漏读率不得大于10-4。4.4.4 识别卡电池寿命
不可更换电池的识别卡的电池寿命应不小于2年。可更换电池的识别卡的电池寿命应不小于6个月。4.4.5 识别卡电池工作时间
采用可充电电池的识别卡,每次充电应能保证识别卡连续工作时间不小于7d。4.4.6 最大传输距离 最大传输距离应满足下列要求:
a)识别卡与分站之间的无线传输距离不小于10m;
b)分站至传输接口之间最大传输距离应不小于10km;分站至传输接口之间可串入可靠的中继器(或类似产品),但所串的中继器(或类似产品)最多不超过2台。
4.4.7 最大监控容量
最大监控容量应满足下列要求:
a)系统允许接入的分站数量宜在8、16、32、64、128中选取;被中继器等设备分隔成多段的系统,每段允许接入的分站数量宜在8、16、32、64、128中选取; b)识别卡数量应不小于8000个。4.4.8 最大巡检周期
系统最大巡检周期应不大于30s。4.4.9 存储时间
存储时间应满足下列要求:
a)携卡人员出/入井时刻、出/入重点区域时刻、出/入限制区域时刻、进入分站识别区域时刻、出/入巷道分支时刻及方向、超员、超时、工作异常、卡号、姓名、出生年月、职务或工种、所在区队班组、主要工作地点等记录应保存3个月以上。当主机发生故障时,丢失上述信息的时间长度应不大于5min;
b)分站存储数据时间应不小于2h。4.4.10 双机切换时间
从工作主机故障到备用主机投入正常工作时间应不大于5min。4.5 环境条件
4.5.1 系统中用于机房、调度室的设备,应能在下列条件下正常工作:
a)环境温度:15℃ ~ 30℃; b)相对湿度:40% ~ 70%;
c)温度变化率:小于10℃/h,且不得结露; d)大气压力:80 kPa ~ 106 kPa;
e)GB/T 2887 规定的尘埃、照明、噪声、电磁场干扰和接地条件。
4.5.2 除有关标准另有规定外,系统中用于煤矿井下的设备应在下列条件下正常工作:
a)环境温度:0℃ ~ 40℃;
b)平均相对湿度:不大于95%(+25℃); c)大气压力:80 kPa ~ 106 kPa;
d)有爆炸性气体混合物,但无显著振动和冲击、无破坏绝缘的腐蚀性气体。4.6 供电电源
4.6.1 地面设备交流电源:
a)额定电压:380V/220V,允许偏差-10% ~ +10%; b)谐波:不大于5%; c)频率:50Hz,允许偏差 ±5%。4.6.2 井下设备交流电源:
a)额定电压:127V/380V/660V/1140V,允许偏差:
——专用于井底车场、主运输巷:-20% ~ +10%;
——其他井下产品:-25% ~ +10%; b)谐波:不大于10%;
c)频率:50Hz,允许偏差 ±5%。5 安装、使用与维护 5.1 安装与维护
5.1.1 各个人员出入井口、重点区域出/入口、限制区域等地点应设置分站,并能满足监测携卡人员出/入井、出/入重点区域、出/入限制区域的要求。
5.1.2 巷道分支处应设置分站,并能满足监测携卡人员出/入方向的要求。
5.1.3 下井人员应携带识别卡。5.1.4 识别卡严禁擅自拆开。
5.1.5 工作不正常的识别卡严禁使用。性能完好的识别卡总数,至少比经常下井人员的总数多10%。不固定专人使用的识别卡,性能完好的识别卡总数至少比每班最多下井人数多10%。5.1.6 矿调度室应设置显示设备,显示井下人员位置等。5.1.7 各个人员出入井口应设置检测识别卡工作是否正常和唯一性检测的装置,并提示携卡人员本人及相关人员。
5.1.8 分站应设置在便于读卡、观察、调试、检验、围岩稳定、支护良好、无淋水、无杂物的位置。
5.1.9 设备使用前,应按产品使用说明书的要求调试设备,并在地面通电运行24h,合格后方可使用。防爆设备应经检验合格,并贴合格证后,方可下井使用。
5.1.10 设备发生故障时,应及时处理,在故障期间应采用人工监测,并填写故障登记表。
5.1.11 安全监测工应24 h值班,应每天检查设备及电缆、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并将处理结果报中心站。
5.1.1
2当电网停电后,备用电源不能保证设备连续工作1h时,应及时更换。
5.1.13 入井电缆的入井口处应具有防雷措施。5.2 中心站
5.2.1 系统主机及系统联网主机应双机或多机备份,24h不间断运行。当工作主机发生故障时,备用主机应在5min内投入工作。5.2.2 中心站应双回路供电,并配备不小于2h的在线式不间断电源。
5.2.3 中心站设备应有可靠的接地装置和防雷装置。5.2.4 中心站应配置防火墙等网络安全设备。5.2.5 中心站应使用录音电话。
5.2.6 中心站应24h有人值班。值班员应认真监视监视器所显示的各种信息,详细记录系统各部分的运行状态,填写运行日志,打印监测日(班)报表,报矿长和有关负责人审阅。接到报警后,值班员应立即通知生产调度及值班领导,生产调度及值班领导应立即采取措施,处理结果应记录备案。5.3 技术资料
5.3.1 应建立以下 帐卡及报表:
a)设备、仪表台账; b)设备故障登记表; c)检修记录; d)巡检记录; e)中心站运行日志; f)监测日(班)报表; g)设备使用情况月报表。
5.3.2 煤矿应绘制设备布置图,图上标明分站、电源、中心站等设备的位置、接线、传输电缆、供电电缆等,根据实际布置及时修改,并报矿技术负责人审批。
5.3.3 中心站应每3个月对数据进行备份,备份数据应保存1年以上。
5.3.4 图纸、技术资料应保存1年以上。5.4 管理机构
5.4.1 煤矿安全监控管理机构负责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的安装、使用、调校、维护与管理工作。小型煤矿可将安装、调校、维护工作委托维护中心完成。
5.4.2 煤矿安全监控管理机构应制定岗位责任制、操作规程、值班制度等规章制度。
5.4.3监测工和中心站操作员应培训合格,持证上岗。5.5 报废
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可以报废:
a)设备老化、技术落后或超过规定使用年限的;
b)通过修理虽能恢复性能及技术指标,但一次修理费用超过设备原值80%以上的; c)失爆不能修复的;
随着农业生产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现代化农业生产装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农业作业生产中经常需要用到对作业范围的距离进行精确的测量。本文研究了一种成本低廉、性能可靠的距离测量系统,满足了农业作业的需要。目前,测量距离一般采用波在介质中传播速度和时间关系进行测量。其中,超声波具有指向性强、能量消耗缓慢且在介质中传播距离较远等优点,因而经常用于测量距离。相比其他定位技术而言,超声波定位技术成本低、精度高、可操作性强、工作稳定。AT89S52单片机为许多控制提供了非常灵活和低成本的解决方案,可充分利用片内资源,利用较少的外围电路就可以构成功能完善的距离测量系统。本文设计了一种常见的以AT89S52单片机为核心的低成本、高精度、LED数码管显示的超声波距离测量系统的设计方法。
1 系统结构及原理
根据超声波距离测量系统功能设计要求,该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超声波是一种弹性机械波,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其波动方程为
A=A(x)cos(ωt+kx)
A(x)=A0e-αx式中 A(x)—振幅;
A0—常数;
ω—圆频率;
t—时间;
α—衰减系数;
x—传播距离;
k—波数;
λ—波长。
超声波测距是通过不断检测超声波发射后遇到障碍物所反射的回波,从而测出发射和接收回波的时间差,然后求出待测距离。超声波的测量方法有很多,本设计方案采用脉冲反射式超声波渡越时间检测法。其原理是利用电路检测从超声波发射器发出超声波经过气体介质传播到接收器的时间,即渡越时间。一般超声波距离测量是根据反射的原理,那么渡越时间与气体中超声波传播速度相乘就是声波传播距离的两倍。当传感器与目标距离远大于两传感器间距离时,待测距离S为
式中 S—待测距离;
v—超声波的声速;
t—渡越时间。
由于超声波也是一种声波,其声速v与温度有关,表1列出了几种不同温度下的声速。在使用时,如果温度变化不大,则可认为声速是基本不变的;如果测距精度要求很高,则应通过温度补偿的方法加以校正。
2 硬件电路设计
2.1 单片机
合理选择单片机类型是决定超声波距离测量系统性能及成本的关键因素。AT89S52单片机是一种低功耗、高性能CMOS8位微控制器,使用Atmel 公司高密度非易失性存储器技术制造。在单芯片上,拥有灵巧的8位CPU和系统可编程Flash,使得AT89S52为众多嵌入式控制应用系统提供更加有效的解决方案。AT89S52具有以下标准功能:8k字节Flash,256字节RAM,32 位I/O口线,看门狗定时器,2 个数据指针,3个16位定时器/计数器,一个6向量2级中断结构,全双工串行口,片内晶振及时钟电路。另外,AT89S52 可降至0Hz静态逻辑操作,支持2种软件可选择节电模式。空闲模式下,CPU 停止工作,允许RAM、定时器/计数器、串口、中断继续工作。
2.2超声波发射电路
超声波发射电路由超声波振荡器和超声波发射头两部分组成。其电路原理图如图2所示。
发射超声波需要在超声波振荡器的外接电路两端产生振荡,超声波发射头才能发射超声波。利用单片机的I/O口输出40kHz方波经过反向器一级一级推挽式将方波信号加载到超声波发射头上,可以提高发射强度,提高驱动能力。
2.3 超声波接收电路
本设计中采用一种常用的集成电路CX20106A作为超声波接收电路的核心。而该集成电路一般常见于电视机红外遥控接收器,一般接收38kHz或者40kHz频率的信号。在实际中,用CX20106A组成的超声波接收电路的抗干扰能力和灵敏度都非常理想,并且适当改变电容和电阻就可以改变接收的频率,提高灵敏度和抗干扰能力,如图3所示。
2.4 数码管显示电路
数码管是单片机应用系统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显示器件,从内部电路连接上共分为共阴极、共阳极两种,其内部是由发光二极管组成的。从字面意思可以理解:共阴极数码管就是每个数码管的8个发光二极管的阴极都连接在一起,而共阳极数码管是发光二极管的阳极都连接在一起。
数码管与单片机的接口比较方便,只要将单片机的8位并行I/O口与数码管的段码引脚相连接即可。从8位并行I/O口输出不同的段码,数码管就会显示不同的数字,如图4所示。
3 系统软件设计
系统软件包括主程序、定时器计时子程序、计算子程序、中断服务程序和数码管显示子程序等。主程序包括初始化和各个子程序的调用,最后把结果用四位数码管显示出来,程序流程图如图5所示。
4 测量数据的修正
距离测量系统由于受到使用环境的影响,使得系统测量距离与实际距离之间存在一定的误差,表2为超声波距离测量系统的实际值与对应的测量值。
分析表2中的数据可以看出,距离测量系统的测量数据比实际距离大一些,其中最大误差21.6%,最小误差4.56%,平均误差9.44%。测量系统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有:超声波距离测量系统受使用环境温度的影响和系统指令运行需要消耗一定的时间而使测量的距离数据偏大。针对上述问题,可以采用最小二乘法对表2中的数据进行拟合修正,以提高测量精度,减小误差。经过拟合修正,得到修正方程:y=-25.878 6+0.981 2x。其中,y为实际值,x为测量值。修正后超声波测距系统测量值与实际值的对应关系,如表3所示。
从修正后的数据可以看出,系统的测量误差大幅度降低。其中,最大误差1.50%,最小误差0.11%,平均误差0.73%,满足了系统的测量精度要求。
5 结论
利用单片机AT89S52设计的超声波距离测量系统结构精简、成本低廉、可靠性强、 硬件简单、容易实现,距离测量范围适中。实际制作中可加入DS18B20温度检测集成电路,不仅可以实时测量环境温度,还可以利用环境温度算出超声波在实际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使测量更加精确。采用CX20106A芯片用于检波放大,减少了电路之间的互相干扰,减小了电噪声。设计的最终结果是使此超声波距离测量系统能够产生超声波,实现超声波的发送与接收,从而实现利用超声波方法测量物体间的距离,同时以数字的形式显示测量距离。经实验证明,这套系统软硬件设计合理、抗干扰能力强、实时性良好,经过系统扩展和升级,可以有效地解决农业生产作业中的距离测量需求,具有较大的实际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兴宇,袁伟青.基于AT89S51单片机控制的新型温室温度采集监测系统[J].农机化研究,2010,32(9):107-109.
[2]丁向美,谢守勇,成莹.基于LPC2132的避障测距系统的设计与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0,32(6):130-132.
[3]王文成.基于单片机的粮仓多点温度监测系统设计[J].农机化研究,2010,32(7):90-92.
[4]石彪,倪文志,刘利枚.农业机器人中超声波测距的不确定性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0,32(12):19-22.
[5]陈帝伊,陈建海,马孝义.农业机器人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进展[J].农机化研究,2010,32(5):207-210.
[6]何信龙.单片机快速入门与应用设计[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8.
[7]袁易全.近代超声原理及应用[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1996.
[8]张福学.实用传感器手册[K].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88.
[9]陈伟人.单片机原理及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10]周功明,周陈琛.基于AT89C52单片机的超声波测距器设计[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8):49-53.
[11]龚军,罗杰.带有温度补偿和LCD显示的超声波测距仪设计[J].电子元器件应用,2008(7):50-53.
一、设计思路
首先建立一个文件服务器,在服务器为每个班级建立一个文件夹。在每个班级文件夹内再建立若干个学生文件夹,通过一个共享程序使这些学生文件夹定时共享,并在不同的时间定时切换到不同的班级,这样就可以实现每个学生都有一个文件夹。
二、设计方法及过程
假设有70台学生机,14个教学班在机房上课,总共1000个学生。
1.安装服务器
服务器的硬件需求:能够稳定流畅地运行Windows2000服务器版,80GB以上的硬盘,100Mbps以上的网络环境。硬盘分区的格式为NTFS格式。
2.安装域控制器
选择“开始→运行”,输入dcpromo命令,开始安装。笔者的服务器的机器名为“fuwuqi”,域为“domain”。
3.建立学生作业文件夹
按照图1结构建立文件夹。新建一个文本文件,输入代码@for /L %%A in (1,1,70) do md s%%A保存。将扩展名改为bat即可。将该批处理程序复制到各班级文件夹中,双击运行即可建立70个文件夹。
4.建立用户
我们应当为每个学生机建立一个用户,用户名分别是s001、s002……s010……s070。我们可以在ActiveDirectory活动目录中手动安装,但是由于用户数量比较多,可以通过建立一个批处理命令来完成。
@for /L %%A in (10,1,70) do net user s0%%A /add /workstation:s%%A /expires:never /scriptpath:start.bat
@for /L %%A in (1,1,9) do net user s00%%A /add /workstation:s%%A /expires:never /scriptpath:start.bat
For命令是一个循环命令,加上/L表示该循环将按照指定步长在指定的范围内循环。%%A是变量,所以第一句运行完的结果是生成s010、s011……s070用户名。我们希望s010前的用户也是三位数字,所以在第二句中的net user命令后的参数上多加了个0(net user命令是建立用户的命令)。
workstation:s%%A表示登录该域的计算机只能用指定用户登录。即s1号计算机只能使用s001用户来登录。如果使用该计算机的学生使用其他用户登录就会弹出图2所示的提示。
expires:never表示建立的用户永不过期。
/scriptpath:start.bat表示该计算机使用指定用户登录计算机时会执行服务端的一段脚本代码(代码的作用将在后文论述)。
5.共享文件夹
要分别共享某个班级下的所有文件夹的程序代码为:
@for /L %%A in (1,1,70) do net share s%%A$=d:zuoyeg11s%%A
这个程序要在上课前运行,即在上一个班级下课若干分钟后运行,取消上一个班的共享。下面我们要将其完善一下(以高一(1)班共享程序为例)。
rem 取消上一节课的共享
@for /L %%A in (1,1,70) do net share s%%A$ /y /delete
rem 重新共享新课
@for /L %%A in (1,1,70) do net share s%%A$=d:zuoyeg11s%%A
rem 绑定权限
cd
cd zuoye
cd g11
b.bat
程序中的net share命令就是共享文件夹的命令,其中s%%A$表示文件夹的共享名分别为s1$、 s2$……s70$,后面的$符号可以使该共享文件夹不显示在网上邻居上。
我们把这个程序保存为g11.bat,再用同样的方法为其他班级都分别建立一个批处理文件,分别命名为g11.bat……g16.bat,g21.bat……g28.bat。最后通过任务计划在指定时间调用它们就可以了。
6.绑定权限
上一步实现了可以在指定时间共享,但还有安全上的漏洞。例如,s1号上的计算机能用s001用户去访问服务器s2$这个共享文件夹,只要输入\fuwuqis2$就可以了,也就是说现在的共享还是不安全的。学生有可能去复制或删除其他同学的文件,所以必须绑定权限。例如s1号的计算机用s001用户只能访问\fuwuqis1$。
我们要批量绑定每个班级中每个文件夹的权限,建立b.bat,代码如下:
@for /L %%A in (10,1,70) do echo y|cacls s%%A /p s0%%A:f Administrator:f
@for /L %%A in (1,1,9) do echo y|cacls s%%A /p s00%%A:f Administrator:f
其中cacls是绑定权限命令,该批处理使每个文件夹两个用户。一个是Administrator,供教师或管理员使用,方便检查作业;另一个是学生用户,比如名字为s1文件夹只能由s001用户访问。
现在我们只要把b.bat复制到每个班级文件夹中双击运行就可以了。运行后随意选择一个学生文件夹,右击选择“属性”→“安全”标签,便会看到如图3所示的对话框,每个用户的权限都是完全控制。
下课的时候,执行下面一段批处理:
rem g11
@for /L %%A in (10,1,70) do echo y|cacls D:zuoyeg11s%%A /p Administrator:f
@for /L %%A in (1,1,9) do echo y|cacls D:zuoyeg11s%%A /p Administrator:f
rem g12
@for /L %%A in (10,1,70) do echo y|cacls D:zuoyeg12s%%A /p Administrator:f
@for /L %%A in (1,1,9) do echo y|cacls D:zuoyeg12s%%A /p Administrator:f
……
rem g28
@for /L %%A in (10,1,70) do echo y|cacls D:zuoyeg28s%%A /p Administrator:f
@for /L %%A in (1,1,9) do echo y|cacls D:zuoyeg28s%%A /p Administrator:f
我们把这个批处理保存为xiake.bat。通过这个批处理程序就可以将所有的学生文件夹的权限修改为只有Administrator可以访问了。
7.学生机的设置
(1)将学生机的IP地址段和服务器的IP地址段设在同一段里。学生机的计算机名也应按照步骤1中提到的规则命名。
(2)右击“网上邻居”,选择“Microsoft 网络用户”,登录到Windows NT域。域为domain。
(3)设置完成后,第一次用指定的用户登录。比如,s1号机用s001登录。
(4)选择“文件及打印共享”,去掉“允许其他用户访问我的文件”,这样学生机之间便不能互相传递文件了。在C盘上查找到netcpl.cpl文件,将其删除,以防止学生修改网络设置。
(5)卸载Net Meetting,因为该软件可以用来在不同的计算机间传输文件,卸载以防止学生通过该软件传输作业。找到文件win98_72.cab,使用Winrar解压,删除conf.exe,再将解压后的文件夹压缩为win98_72.cab,修改学生机上的安装包。经过这样处理后学生就无法再安装Net Meetting软件了。
(6)安装还原卡或者还原精灵。
8.在学生机上映射网络驱动器
我们要在学生机上映射一个网络驱动器Y盘。为了简便,建立下面一段程序实现自动映射。
在第4步的程序中有一个参数“scriptpath:start.bat”,指学生登录学生机后,就会自动执行域脚本start.bat。(start\fuwuqinetlogon logon.vbs)。
在这里实际上是调用了一个名为logon.vbs的脚本程序,该程序可以使用记事本来编辑,保存时将扩展名改为vbs即可。该脚本的内容如下:
Set WshNetwork = WScript.CreateObject("WScript.Network")
set wshshell=wscript.CreateObject("wscript.shell")
WshNetwork.MapNetworkDrive "y:", "\fuwuqi"&WshNetwork.computerName&"$"
第1、2句分别是建立相应的对象,第3句是映射网络驱动器Y盘。将这两个文件复制到\fuwuqi netlogon中。
这时只要学生机一开便会自动生成一个Y盘,并自动映射到指定的学生文件夹。
9.分时共享的实现
我们可以使用计划任务让程序分别在不同的时间运行。
(1)共享程序,即步骤5中的程序。该程序为每个班建立一个文件夹并统一存放,在每个班上课前运行。
(2)绑定权限批处理,即步骤6中的“b.bat”文件。该文件分别保存在每个班级的文件夹下,被上一个程序调用。这时Y盘转移为新的班级,并可以访问了。
(3)下课时执行xiake.bat程序。该程序执行完后,Y盘还存在,但不能打开。再上下一节课时就执行另外一个班级的共享程序。
学生使用该系统非常简单,无需专门学习,文件存放安全,能有效防止学生互相复制作业,并且作业统一存放在服务器上,检查批改也很方便。
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铁路的快速发展,铁路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工务系统作为铁路运营安全的第一班岗,正接受着国家和人民给予的巨大考验。在高铁迅速发展以及铁路大提速的新形势下,工务工作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生产方式以及养护标准不断转变。在今年路局组织召开的运输安全工作会上,武勇局长强调2014年全局安全工作总体思路时提到以“管理规范化、作业标准化”为核心。对于工务系统来说,规范班组管理,实现作业标准化是铁路安全生产的基础。
如何实现标准化作业
提到作业标准化,就不得不提与之相对应的结果,那就是安全。在过去的铁路发展史上,不乏一些因违规作业造成的事故,惨痛的教训让我们更加认识到标准化作业的重要性。所以如何实现作业标准化,推动作业标准化的实施进程是我们工作中不变的主题。下面我将简要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切实提高干部职工对作业标准化重要性的认识。
在铁路的发展中,坚持高标准、不懈怠是铁路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铁路建设和运营的重中之重。在这一点上广大干部职工应有统一的共识,把作业标准化的重要性扎根于脑海之中。纵观近年来的安全事故,很多都是干部职工认识不
足,思想未转变,盲目甚至错误作业造成的。铁路的标准化作业是长期以来广大干部职工对工作的总结。它是铁路生产中,人身安全与行车安全的保证。在这一点上,各广大干部职工应有深刻的认识,只有先认识到位,才能在工作中体现到位。
二、完善考核制度,加强考核力度。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无规矩不成方圆。对于实现作业标准化来说,应有一个健全的考核制度来敦促其实施。首先作为干部应严格要求自己,清楚的认识到作业标准化对安全的生产的重要意义,在做好表率作用的同时,严查违规违章作业。建立良好的制度才能推进作业标准化的实施。
三、职工应加强自我认知与学习能力。
要实现作业标准化,总的来说还是靠人来完成。伴随着铁路的迅速发展,我们作为铁路职工,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转变自己的思想来跟上当前形势下的发展。要在传统的养修方式和理念上得到创新与改变。要学会去其糟粕,取之精华。抛弃那些被时代淘汰的老旧方式方法,学习先进的思想理念和技术来进行铁路养修任务。
四、各种养修作业方式与流程达到标准化。
铁路养修从过去的手工操作到如今机械化进程达到40%。各种养修机具在改进,不同的养修方法正在完善。然而对于许多职工来说,并不能跟上如此快的更新换代。例如
机具的养护和使用方法。对于这一点,可以以车间或段为单位,对每个工区或者班组进行定期的培训。培养一批机具上面的技术人才,使得机具小问题不出工区,大问题不出车间。这样可以大大加快作业的效率,不至于机具无法使用而拖延工时。在作业流程方面,要严格把关,该申报的要及时申报,该销记得要及时销记。并且在作业的同时,按照规定作业程序执行。
五、严格管理过程、加强现场的卡控力度。
管理的恰当与否决定了工作的成效,要把握过程,卡死关键,落实标准。对于“天窗修”制度要严格执行,要树立起点外干点内的活,超范围施工,超计划施工就是违章作业的思想理念。对于重点施工作业,要落实责任制,严格施工过程,施工方法。按照施工的行为准则规定,做到施工方式到位,施工程序到位,施工人员到位。
总而言之,作业标准化是现代铁路建设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是人民安全出行的需要,也是国家稳定安全的需要。落实作业标注化是生产的基础。
班组的规范化管理
班组是社会生产分工发展的产物,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一个班组的好坏决定了工作的成效。建设一个规范化得班组是企业所必须关注和思考的话题。那么如何使班组的管理得到规范化呢?
第一:是要提高班组管理着的思想水平。
一个好的企业需要一个优秀的领导人,一个好的班组也同样需要一个好的工班长。工班长作为工务系统的一线领导,思想上要不断跟上时代的步伐。对于工作,首先要做到以身作则,并且对职工进行宣传与教育。把握职工的思想动态,严格各项施工的作业流程。
第二:班组人员要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和生活习惯。很多人都听过“小和尚剃头”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不良的习惯最终会酿成惨痛的教训。对于工作,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对于不能翻越的“红线”要坚定信念,保持良好的作业习惯。对于不良的作业方法要有“当机立断”的决心,及时改正。
第三:与时俱进、科学的提高日常作业标准。
当前线路不再等同于过去,不能老是凭过去的经验办事,要科学的分析线路的病态原因,结合轨检车图纸幅值进行高标准、高水平的分析检查。要以“零误差、零缺陷、零故障、零失误”为目标,细化设备检查维护要求。
第四:对管内线路薄弱环节重点整治。
以我所在广顺场工区为例,正线线路状况基本良好。重点问题在于站场的养护,对于这一点,应长期注重线路的变化,并加强站场的巡查力度,对道岔等重点部位定期进行检查。并且对薄弱点进行梳理,掌握规律,总结整治方法。
第五:加强职工的业务能力。
我的老师常常和我说这样一句话“理论知识很重要,因为你只有掌握了标准,才知道如何去施工”。工区要定期做好职工的业务培训与学习,并随时对职工的学习情况进行抽查,要督促职工对自己的业务水平能力进行拓展。
无论是作业标准化还是规范班组管理。对铁路未来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作为一名铁路职工,更需要深入的理解其意义,并用行动来实现。
广顺场工区胡小翔
关于印发《打击传销规范直销信息系统
使用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
工商直字【2011】21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市场监督管理局:
为进一步规范“打击传销规范直销信息系统”的管理及使用,有效发挥信息系统在打击传销规范直销工作中的作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研究制定了《打击传销规范直销信息系统使用管理暂行规定》。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情况,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一年十一月三日
打击传销规范直销信息系统使用管理暂行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打击传销规范直销信息系统”的管理及使用,有效发挥信息系统在打击传销规范直销工作中的作用,保证信息系统正常运行和信息资源安全,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打击传销规范直销信息系统”(以下简称信息系统),是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综合业务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据《禁止传销条例》、《直销管理条例》、《直销企业信息报备、披露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开发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打击传销规范直销信息化工作平台。
第三条 本规定适用于管理和使用信息系统的单位和个人。
第二章 职 责
第四条 信息系统的建设使用,按照统一领导、逐级负责、资源共享和安全保密的原则执行。第五条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直销监督管理局和经济信息中心负责信息系统的建设和推广应用工作,履行下列职责:
(一)负责信息系统推广应用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技术指导;
(二)负责制定信息系统建设的相关数据规范、技术标准,并组织实施;
(三)负责信息系统数据库的建设和维护;
(四)负责各省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上报数据的储存、审核、汇总及统计分析;
(五)负责各省信息的授权查阅与相关部门信息交换的沟通、组织、协调工作。
第六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以下统称“省级工商行政管理局”)及副省级、地市级和县(区)级工商行政管理局负责辖区内信息系统的应用工作,履行下列职责:
(一)负责辖区内信息系统的应用工作,负责组织培训、指导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
(二)负责辖区内信息系统相关的数据规范和技术标准的运用;
(三)负责辖区内网络建设和技术保障,确保辖区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网络与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网络的畅通;
(四)负责组织辖区内信息数据的录入、复核、审核、上报等相关工作和组织开展信息查询、汇总、统计分析工作;
(五)负责辖区内信息的授权查阅与辖区内相关部门信息交换的沟通、组织、协调工作。
第七条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加强信息系统应用过程中的组织协调、技术保障和使用管理工作,要保证录入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和使用安全性,明确各职能机构的职责权限,确保信息系统联网畅通、数据完整,充分利用系统信息,发挥整体职能作用。
第三章 系统用户及权限管理
第八条 用户分类
信息系统的用户分为:系统管理员、工商行政管理系统用户和直销企业用户。系统管理员:指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为保证信息系统正常运行,指定负责管理信息系统运行的工作人员。包括: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直销监督管理局管理员和省级工商行政管理局管理员、副省级工商行政管理局管理员、地市级工商行政管理局管理员和县(区)级工商行政管理局管理员;
工商行政管理系统用户:指经各级系统管理员授权的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工作人员;
直销企业用户:指经国家工商总局直销监督管理局授权并负责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直销监督管理局报备企业信息的直销企业工作人员。
第九条 系统管理员权限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直销监督管理局管理员负责管理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机关用户,同时负责直销企业用户的授权管理;
省级工商行政管理局管理员负责管理本省级局用户;
副省级、地市级工商行政管理局管理员负责管理本地市级工商局用户; 县(区)级工商行政管理局管理员负责管理本县(区)级局用户。第十条 工商行政管理系统用户的管理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系统用户由各级系统管理员负责管理。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系统用户应采用实名制,用户姓名、所在机关、所在单位必须按规定准确填写。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系统用户应由参加过信息系统培训的工作人员担任,熟悉信息系统操作流程和管理规定,能够熟练运用信息系统各项功能开展打击传销规范直销工作,并应每天登录信息系统,及时处理信息数据。
第十一条 直销企业用户的管理
直销企业用户的管理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直销监督管理局另行规定。
第四章 数据采集报送
第十二条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查办案件、取缔窝点、遣散人员时,要将采集、录入信息列为规定程序之一。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要确定专人,及时采集、录入、上报有关信息,并力求信息的真实、准确、及时、完整。
第十三条 内容和要求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需采集上报的信息主要包括:禁止传销工作总体情况、查处传销案件信息、参与传销人员信息、直销监管工作总体情况、直销监管案件信息、直销协查信息、举报投诉信息等。
(一)禁止传销工作总体情况
禁止传销工作总体情况主要包括辖区内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查处传销案件总数、案值以及查处违法主体情况等数据。
省以下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将采集、汇总的禁止传销工作总体情况信息按规定格式录入系统后,逐级上报至省级工商行政管理局审核。审核通过后,由省级工商行政管理局汇总辖区总体情况按季上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直销监督管理局(每季度第一个月10日前报上季度数据)。
(二)查处传销案件信息
查处传销案件信息是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以下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立案查处的传销案件相关信息。
省以下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案件查结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将查处传销案件信息录入系统,逐级上报至省级工商行政管理局审核(每级审核时间为5个工作日)。省级工商行政管理局应在收到上报信息5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核,并将审核通过的信息汇总上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直销监督管理局。需要转请相关省市进一步调查的应在结案后10个工作日内汇总上报。组织宣传报道的案件,应在结案后,宣传报道前上报。
(三)参与传销人员信息
参与传销人员信息是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以下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开展打击传销工作中查处的各类参与传销人员的基本信息。主要包括姓名、身份、性别、证件类型、证件号码、身份证登记地址、查处机关、查处日期、处理结果等。
省以下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案件查结或整治行动等工作结束后5个工作日内,将涉及的各类参与传销人员信息录入系统,逐级上报至省级工商行政管理局进行审核(每级审核时间为5个工作日)。省级工商行政管理局应在收到上报信息5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核,并将审核通过的信息汇总上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直销监督管理局。
(四)直销监管总体情况
直销监管工作总体情况主要包括辖区内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查处违规直销案件及其他查处直销企业案件总数、案值以及查处违法主体情况等。
省以下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将采集、汇总的本辖区信息按规定格式录入系统后,逐级上报至省级工商行政管理局审核。审核通过后,由省级工商行政管理局汇总辖区总体情况按季上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直销监督管理局(每季度第一个月10日前报上季度数据)。
(五)直销监管案件信息
直销监管案件信息主要包括:对直销企业作出的行政处罚案件信息;对直销企业分公司作出的行政处罚案件信息;对直销企业经销商、店铺作出的行政处罚案件信息;对直销企业培训员、直销员作出的行政处罚案件信息;直销企业及其分支机构、直销员、经销商从事传销受到处罚的案件信息;其他依据《直销管理条例》作出的行政处罚案件信息。
省级工商行政管理局拟对直销企业、直销企业分公司进行行政处罚的案件,在正式立案后10个工作日内,先行书面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直销监督管理局报送简要情况,在行政处罚决定书作出后10个工作日内,再将行政处罚决定书录入系统并报送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直销监督管理局。
省以下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拟对直销企业、直销企业分公司进行行政处罚的案件,在正式立案后10个工作日内,先行通过省级工商行政管理局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直销监督管理局报送简要情况,在行政处罚决定书作出后10个工作日内录入系统,并逐级上报至省级工商行政管理局审核。省级工商行政管理局在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10个工作日内报送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直销监督管理局。
(六)直销协查信息
直销协查信息是指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协助查明申请直销企业(或申请扩大直销区域企业)从事经营活动过程中的涉案及违法违章行为信息。
省级工商行政管理局接到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直销监督管理局的协查通知后,应根据要求及时了解掌握企业的违法经营行为信息,并在规定时限内录入信息系统上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直销监督管理局。
(七)直销报备信息
直销报备信息是指《直销企业信息报备、披露管理办法》中所规定的信息内容,包括直销员信息、直销企业及其分支机构信息、直销产品信息等。
1.直销企业注册地省级工商行政管理局负责指导直销企业注册地工商行政管理局监督管理本辖区内直销企业报备披露信息,指导本系统结合报备披露信息开展监管工作。
2.直销企业注册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本辖区内直销企业的报备披露信息进行监督管理;对直销企业未依照有关规定报备披露相关信息,以及报备披露信息有虚假、严重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的,应依法进行查处。
3.直销活动地省级工商行政管理局负责指导本系统结合报备披露信息开展监管工作。
4.直销活动地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充分利用信息系统,加强对报备信息的统计分析,掌握辖区内直销经营情况,开展网上巡查,加大对直销招募、培训、考试、计酬等重点环节以及直销企业及其分支机构、直销员、直销培训员等重点对象的监管力度,完善监管档案,提高监管效率。
5.直销活动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发现直销企业信息报备披露中发布虚假、严重误导性陈述或者遗漏重大信息的,应当及时将线索和证据移送直销企业注册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
(八)举报投诉信息
举报投诉信息包括上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录入批转、本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接受举报投诉录入或社会群众从外网直接举报投诉通过系统自动分发的信息。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指定专人按照以下要求,负责举报投诉信息的处理: 1.对一般举报投诉信息,应在接收到举报投诉信息15个工作日内按规定程序进行处理并填写处理结果;
2.对于上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求报送处理结果的举报投诉,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及时组织处理并审核处理结果,按规定时限要求逐级上报;
3.如接收的举报投诉发生地不属于本辖区管理范围,应在5个工作日内退回上一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重新分发,并在分发退回栏注明退回原因;
4.对无从查证的举报投诉信息或无效信息,可以不予受理,但应在不予受理栏填写具体原因;
5.对举报投诉案件的处理结果,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认为有必要上报的,可以逐级上报至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直销监督管理局。
第五章 数据应用
第十四条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充分利用打击传销规范直销信息数据,加强统计分析和部门之间信息沟通,及时了解掌握传销、直销动态,提高打击传销规范直销工作的效能。
第十五条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办理传销案件、查处传销行为时,可登录信息系统,将涉嫌传销的组织或当事人的信息与信息系统存储信息进行查询比对,发现是否存在多次参与传销的情况。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打击传销规范直销工作部门,应当每天登录信息系统,及时处理信息。
第十六条 省级工商行政管理局应依托信息系统,定期分析辖区内传销人员流入地区、流出地区分布情况,建立和完善传销人员流动情况通报机制,加大对辖区内重点区域、重点人群传销活动防范力度,实现有效监控。
第十七条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充分利用直销企业披露信息和授权查阅的相关信息,开展直销监督管理工作。
第十八条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以按照授权查询辖区外及其他部门提供的有关信息,使用共享数据应保证信息系统数据的合法运用和安全。
第十九条 各省级工商局可以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直销监督管理局提出书面申请,经同意授权后,可下载本省的打击传销规范直销信息。
第六章 安全保密与奖惩
第二十条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牢固树立安全保密观念,严格执行有关信息安全管理规定,确保信息系统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
第二十一条 本信息系统中的打击传销规范直销工作数据信息仅限于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内部使用。对于不宜公开的信息要严格执行政务信息公开相关规定,在业务工作中依法予以限制。
第二十二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复制、刻录或抄摘、转发信息系统中的涉密信息,不得把不宜公开信息私自带出工作场所或提供无关人员查阅、抄录。
第二十三条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直销监督管理局和经济信息中心适时对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推广应用信息系统情况进行跟踪检查;信息录入情况将纳入打击传销综合治理工作进行考评。
第二十四条 对在信息系统推广应用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通报表扬。
第二十五条 未按本规定要求采集、上报打击传销规范直销数据,或者采集、上报的数据有错误,导致使用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工作失误的,由采集、上报该数据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二十六条 未按本规定使用打击传销规范直销数据,特别是未按规定使用了依法应当限制的相关数据,导致工作失误或泄密的,由使用数据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二十七条 对其他违反相关管理规定造成工作重大失误或严重影响工作开展的单位或个人,依照有关规定给予通报批评或处分。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严格执行本规定,切实把信息系统的推广应用作为建立打击传销规范直销长效监管机制的重要手段,确保信息系统高效、安全、稳定、畅通运行。
第二十九条 各省级工商行政管理局可参照本规定,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辖区范围内信息系统使用管理相关规定。
第三十条 本规定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直销监督管理局、经济信息中心负责解释。
施工测量是铁路基本建设工程的重要环节,其成果是体现设计意图,组织施工的重要依据,是保证工程质量的根本措施。因此,交接桩和施工复测工作显得更加重要。其主要内容有:
1、在处总工程师主持下,组织处精测组、经理部(指挥部、公司)技术主管、测量人员与设计单位办理交接桩工作,必要时请局委派员参加。
2、根据线路平面图、控制桩表、曲线表、断链桩表、水准基点表等测量成果书对现场桩位逐一查看交接,并详细记录。
3、交接桩记录应注明有无缺桩和桩橛损坏情况,重点桩点缺损应要求设计单位重测补桩,交接记录经双方签认后工作完成。
4、根据交接桩资料,由处精测组负责施工复测工作。
5、施工复测工作应严格按照《铁路测量技术规范》执行。
6、复测的重点是控制网点和进洞方向桩角度、基线长度和水准基点桩,复测结果与设计无误后方可作为施工用桩。隧道施工测量要点如下:
1、洞外控制测量
隧道的设计位置,一般是以定测的精度初步测设于地表。施工以前先进行施工复测,检查各洞口所设的中线控制桩,此控制桩称为洞口投点,它是洞内施工的主要依据。规定在直线隧道两端洞口各有一个中线控制桩,在曲线隧道两端洞口的切线上有两个间距大于200m的中线控制桩。由于定测时所测定的曲线偏角和曲线长度精度较低,满足不了贯通精度的要求,所以施工时需要进行洞外控制测量,与线路中线精密地连系起来,根据精密测定的数据,反算精密的转向角、方位角和距离,给出隧道各洞口投点的坐标。测定洞口水准点的高程,以便引进洞内,从而保证隧道准确贯通。这就是洞外控制测量的目的。1.1隧道洞外控制测量应在隧道衬砌前完成。1.2三角锁或导线应沿隧道两洞口连线方向布设。
1.3每个洞口应测设不少于3个平面控制点(包括洞口投点极其相联系的三角点或导线点)和两个高程控制点。当施工须挖除控制点时,则应按原测精度恢复或移设。
1.4洞口水准点应布设在洞口附近土质坚实、通视良好、施工方便、高程适宜和便于保存之处。每个洞口的两个水准点的高差,以安置一次仪器即可联测为宜。
2、洞内导线测量
2.1洞内导线测量应在洞外控制测量的基础上,结合洞内施工特点布设导线。洞内导线应以洞口投点(插点)为起始点,宜沿中线布设,也可与中线侧移适当距离布设。洞内导线应布设成多边形闭和导线环。
2.2斜井中的导线边长,宜采用光电测距,亦可以采用钢卷尺沿斜井坡道悬空倾斜丈量。
2.3洞内导线平差,宜采用条件平差或间接平差,也可采用近似平差。洞内导线的坐标和方位角,必须依据洞外控制点的坐标或方位角进行传算。
3、洞内高程测量 3.1洞内高程采用水准测量时,应采用往返观测。采用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时,应进行对向观测,高程导线宜构成闭合环。3.2洞内测量结果的精度必须符合洞内高程测量设计要求或规定等级的精度。
4、施工测量
4.1施工中线应分为永久中线和临时中线。永久中线应由洞内导线测设或按中线法独立测设。4.2施工中线测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4.2.1由导线点测设中线:宜采用极坐标法测设,由导线点测设中线点。一次测设不应少于3个点,并相互检核。
4.2.2独立的中线法测设:直线上应采用正倒镜延伸直线法;曲线上宜采用弦线偏角法测设,也可采用其他曲线测设方法。
4.2.3供衬砌临时中线点加密:直线上应正倒压点或延伸;曲线上可用偏角法、长弦支距等方法测定。宜每10m加密一点。
4.2.4全断面开挖的施工中线:宜先用激光导向(或指向),后用全站仪、光电测距仪测定。
4.3洞内中线点埋设,宜采用混凝土包木桩,桩顶钉一小钉以示点位。严禁包埋木板、铁板(块)和在混凝土上钻眼。
4.4采用上下导坑法、漏斗棚架法和下导坑蘑菇形开挖法施工的隧道,上导坑的中线每延伸至90-120m,应与下导坑的中线联测检查一次,并应通过落中层的齐头,将下导坑中线翻至上导坑,并检查校正上导坑中线。4.5隧道立模衬砌前,必须对所使用的永久中线点和临时中线点分别进行复测检查。检查中线点时,其点位横向较差不应大于5mm。超限时应从相临点逐点检测至合限的点位。
4.6洞内施工用的高程点,应根据洞内已设的高程控制点加密。加密点可用道钉埋设在永久中线旁。
4.7每次开挖钻爆前,应在开挖断面上根据中线和轨顶高程标 出预计开挖断面轮廓线。
4.8在开挖断面成形后,宜采用断面自动测绘仪也可采用断面支距法测绘断面。断面支距法测量时,应按中线和外拱顶高程从上至下每0.5m(拱部和曲墙)和0.1m(直墙)向左右量测支距。量支距时应记入曲线隧道中心与铁路中心的偏移值和施工预留宽度。
仰拱断面测量,应由设计轨顶高程线每隔0.5m(自中线向左右)向下量出开挖深度。
4.9全断面开挖的隧道,当衬砌与掘进工序紧跟时,两端掘进至距预计贯通点各100m时,开挖断面可适当加宽。加宽值不应超过该隧道横向贯通误差限差的一半。
4.10衬砌立模前应在复核中线和高程的基础上,测设横断面的可不另洒水养护可不另洒水养护十字线方向,并应在断面上标定出拱架顶、起拱线高程和边墙底的高程位置。
【测量系统使用作业规范】推荐阅读:
建筑测量实训作业07-11
追溯系统使用手册07-03
机票系统使用手册10-27
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系统使用说明书12-01
舆情监测系统使用手册05-25
个人申报系统使用说明06-03
会议管理系统使用手册06-24
畅言语音教具系统使用心得06-28
信息系统使用管理办法09-07
oa系统使用注意事项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