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练习及答案(精选10篇)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2.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春望所见:虽然国都已经沦陷,城池残破,但是山河依旧存在,春天又来到长安城,草木繁密茂盛,诗人感慨万千,禁不住赞美眼前明媚的景象。
B.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通过对“花”“鸟”的描写,运用触景生情的艺术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C. 颈联中的“家书抵万金”一句,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们心中共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D. 整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答案:
1.力 力的方向上 力和距离 W=Fs 焦耳焦J 2.拉力 没有水桶没有在拉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
3.0
600 4.(1)力 力的方向 (2)15.没有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6. 1900 0
7.8008. 2000
9.600 10.=
11.4.5
0.45
12.A 13.C 14.D 15.C 16.D
17.如图1.(提示:起重机匀速上升川时4s,水平移动用时2s)
18.小明做功为6250J.
19.挖掘机每挖一次泥土并水平移送到岸边,对泥土做功1.5xl04J.
20.(1)汽车发动机的牵引力是800N.
(2)汽车行驶230km,牵引力做了1.84xl08J的功.
21.(1)电梯在匀速运动阶段,上升的高度h.为48m,拉力F1.做功2.88xl05J.
(2)加速阶段电动机拉力F2的大小5000N-
《“功率”练习》参考答案
1.功 时间物体做功快慢p=w/t 瓦特2.所做的功 所用时间的多少 3. l.5xl04
5004xl07 4.600 5.54
72 6.800
7.5 400 10.88. 10
200
9.B
10.A 11.B 12.C 13.B 14.D 15.B16.B 17.B
18.(1)台秤(或磅秤)、刻度尺、秒表(手表)(2)B (3)如表1.
19. (1)36 km/h(或lom/s).
(2)6xl05Pa.(3)5.4xl04W.
20. (l)2.Oxl04N.
(2)6.Oxl05J.
(3)3.Oxl04W.
《“动能和势能”“机械能及其转化”练习》参考答案
1.重力势 动 2.慢 低3.减小 不变4.不变 等于 小于 5.弹性势 动 6.增大 增大减小减小
7.变小 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8.小于 9.大于逐渐 增大10.增大减小 不变
11.B 12.C 13.D 14.B 15.A 16.D17.C
18.木桩陷入沙中的深度
(1) 《2)< (3)物体的质量物体下落的高度 控制变量法
《“功和机械能”易错题练习》参考答案
1.C(易错选B.错选原因是不能正确估出物理书所受的重力,从而不能正确估出捡起一本书所川的力的大小,产生计算错误)
2.A(易错误地认为本题4个选项都正确.出错的原因是仅考虑了水桶受到的拉力及重力,小明和小雯对水桶的拉力没有做功.水桶所受的重力也没做功,但是小明和小雯在行走过程巾,脚要克服摩擦力做功)
3.C(易错选B.错选原冈是不能正确分析题意,物体沿着水平方向运动,不一定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1
4.B(易错选A.错选原因是不能正确分析题意,认为运动员在下落过程中,动能增大,机械能也变大,其实在下落过程中,重力势能转化成动能,在不考虑空气阻力的情况下.机械能是不变的)
5.B(易错选A.错选的原因是忽略了洒水车在洒水过程中.质量在变小.仅根据匀速行驶来判断动能不变.根据洒水车水平行驶来判断重力势能不变.是错误的)
6.C(易错选B.错选原因是没能抓住题中的关键词“匀速”,气球在匀速上升的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不存在相互转化)
7.D(易错选B.错选原因是不能仔细阅读试题,分清运动员的状态.试题中明确告诉B点是运动员受到的重力与弹性绳对运动员的拉力相等的点,即运动员到达B点时速度最大,其动能也最大,运动员过了B点后,动能减小,运动员过了A点后,弹性势能不断增大,在C点达到最大.由于不考虑空气阻力,所以从0点到A点,运动员的机械能不变)
8.B(易错选C.错选的原因是没能抓住关键词“匀速”,小朋友下滑过程中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减小,机械能减小)
《“功和机械能”综合测试题》参考答案
1.增大不变增大 2. 24
96
3.5:6 3:44.喜鹊 燕子 5.减小 增大 6. 20
40
7.骑车下坡时,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所以速度会越来越大
8.A 9.D
10.C 11.B 12.C 13.C 14.D15.D
16.如图2. 17.如图3.
(3)由于存在空气阻力,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机械能总量减小
19.(1)小方桌在沙子中的下陷深度 (2)甲 乙
(3)重力势能的大小与物体质量是否有关
20.(1)同一高度
(2)质量摩擦(阻)力
(3)木块被撞击后运动的距离 做匀速直线运动
21.(1)小王攀岩的速度.
(2)小王所受的重力G=mg-60kgxloN/kg=600N.
小王在攀岩过程中做功w=Fs=Gh=600Nx15m=9xl03J。
小王做功的功率.
(3)减轻体重,加强体能训练,穿(戴)防滑鞋(手套),轻装上阵等.
22.(1)因为匀速前进,所以牵引力F=f=4 000 N,牵引力做功w=Fs=4000Nx3xl03m=l.2xl07J.牵引力做功的功率
春望寄王涔阳
刘长卿
清明别后雨晴时,极浦空颦一望眉。
湖畔春山烟点点,云中远树墨离离。
依微水戍闻钲鼓,掩映沙村见酒旗。
风暖草长愁自醉,行吟无处寄相思。
1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首句即点题中“春望”,交代了时间和天气,而“别后”二字暗扣题中“寄”字。
B. 诗人隐约听闻钲鼓之声,看到沙村里酒旗时隐时现,颈联视听结合,以动衬静。
C. 尾联诗人直抒胸臆,以“愁”字点明情感,以“无处寄相思”表达对友人的思念。
D. 整首诗融情入景,卒章显志,通过描写春天野外凄凉的景色,衬托诗人的孤寂之情。
12. 本诗第二句“极浦空颦一望眉”极为精妙,请赏析其独到之处。(8分)
答: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D
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
田中牧竖烧刍狗②,陌上行人看石麟③。
华表④半空经霹雳,碑文才⑤见满埃尘。
不知何日东瀛变⑥,此地还成要路津。
【注】①本诗是作者贬任偏远地区的朗州司马时所作。汉寿城,朗州古城。②刍狗:古代用茅草扎成的狗作祭品。③石麟:贵族墓前的石兽。④华表:指路的路牌。④才:隐约。⑤东瀛:东海。东瀛变,指沧海桑田的变化。
1. 下列选项中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因不见人烟,所以“对”字组合起来的荒祠、古墓、荆棘、榛莽之类愈多,愈显出古城的荒凉。
B. 颔联写“牧竖”“行人”,极大增添了景中的生气。颈联写华表、石碑表现出古城昔盛今衰的景象。
C. 这首诗打破了一般律诗起、承、转、合的条框,首颔颈三联浑然一体,极力铺陈汉寿城遗扯的景象。
D. 在尾联兴和废的慨叹中,诗人阐明了关于事物发展变化的朴素辩证观点,强化了全诗的消极思想。
E. 本诗主要寄托诗人贬谪到偏远地区后的凄凉之感、对昔盛今衰的深沉感慨和归隐田园的向往之情。
2. 本诗作于杜甫《春望》后约40年。两诗都运用意象,从各自的角度反映了“安史之乱”的影响。请依据诗歌,比较两诗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简要分析。
【答案】1. AC 2. 相同点:遥望春景的荒芜和破败、凄凉。
不同点:①《春望》描写战乱中的场景,《汉寿城春望》描写战乱后的遗迹。
②《春望》描写国都景象,《汉寿城春望》描写地方景象。
⑧《春望》描写景物和诗人形象,《汉寿城春望》全诗写景。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选项中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正确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B项,“颔联写‘牧竖’‘行人’,极大增添了景中的生气”有误;颔联虽有“牧童”和行人”出现,但也没有增添任何生气。牧竖烧刍狗予田中,说明坟山冷落,祭扫无人“田地荒芜,可牧牛羊。符人着石麟于陌止。是因为荆榛莽莽,别无可以观赏盼景物,唯古墓前石兽群尚可注目而已。D项,“强化了全诗的消极思想”有误;在兴和废的转化之中,充分地表现了诗人发展变化的朴素辩证观点,使全诗充满了积极的进取精神。E项,“归隐田园的向往之情”无中生有。
2.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学生“本诗作于杜甫《春望》后约40年。两诗都运用意象,从各自的角度反映了‘安史之乱’的影响。请依据诗歌,比较两诗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内容。应找出两首诗歌中的意象,分析场面的特点。《春望》中,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这首诗描写的是战乱中的场景,且所写的是国都长安的景象。《汉寿城春望》中,首联的出句点明了“春望”的地点——汉寿城,勾勒出来的景物颇多,有荒祠、有古墓、有射棘、有榛莽,唯独没有人烟,这是战乱后的遗迹。
点睛:本题属于诗歌的比较阅读题。这类题目的特点如下:选材,题目材料一般选用不同的人所写的相同或相似的题材,或是思想感情不同,或是表达技巧不同,或是语言风格不同;命题角度,可以分为对诗歌语言的品味、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对诗歌形象的解读、对思想感情的把握等方面的比较;题型设置,既有单一比较,但更多的应是综合比较。可以氛围“同中求异”“辨别异同”两种类型,但又较多是“同中求异”这一类型。比如本题中,主要是对两首诗歌中形象的比较,且属于“同中求异”,即既要答出相同点,也要答出不同点。
语文小说阅读揣摩人物形象
1、描写人物的技法及其作用
①外貌描写:包括人物的容貌、身材、表情、衣着、姿态等的描写。
作用: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透露人物的内心活动,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显示人物性格变化等。
②心理描写:对人物的心理活动(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或思想变化进行具体刻画。
作用:可以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交代人物的思想基础、行动的内在依据。心理描写,有时可直接由作者来进行描绘,或由人物的独白、梦幻来进行披露,有时也可间接地通过景物及人物动作、所处环境及遭遇来进行折射。
③语言描写:包括对话描写、独白描写等。
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同时也能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显示人物的身份、地位,间接地表现其它人物和景物,交代事情原委、推动或预示故事情节的发展,展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等。
④行动描写:对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动作的描写。
作用:刻画人物性格。
⑤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
作用: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主题,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一种氛围,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
⑥塑造次要人物:小说中有一个人物自始至终出现在故事中,是故事的见证者。
作用:①穿针引线,推动情节的发展。②对比反衬以突出主要人物。
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寻读提高高考语文阅读速度
寻读又称查读,同略读一样,寻读也是一种快速阅读技巧。寻读是一种从大量的资料中迅速查找某一项具体事实或某一项特定信息,如人物、事件、时间、地点、数字等,而对其它无关部分略去不读的快速阅读方法。寻读与略读不同,略读时,读者事先对材料一无所知,而寻读则是在读者对材料有所了解的情况下进行的,有时对于某一个具体问题,读者可以采取寻读的方法来找到答案。寻读既可以保证阅读的速度,又做到准确无误,所以寻读技巧也很有实用价值。
扩大视距提高高考语文阅读速度
一、据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
(1)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父利其然”中“其”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3)文中最能体现方仲永非凡天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并释义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_______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______
(3)不能称前时之闻 ( )_______ (4)泯然众人矣 ( )______
3.解释下面每组加粗词的意思。
(1)A.父利其然也( ) B.泯然众人矣( )
(2)A.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B.自为其名( )
(3)A.余闻之也久( ) B.不能称前时之闻( )
4.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对方仲永的“泯然众人”表示深深的惋惜吗?如果不是,你认为作者写作此文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二、阅读理解
再读课文,完成5~7题。
5.文章叙事采用了什么样的写法?这样写有何好处?
6.翻译下面的句子。
(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3)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7.本文语言十分简洁,试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
1.(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3)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1)pān 同“攀”,牵,引。 (2)yè,拜访
(3)chèn 相当 (4)mǐn 尽,消失
3.(1)A.代词,“这样”。这里代“以钱币乞之”的做法。 B.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2)A.从 B.自己
(3)A.听说 B.传闻
4.不仅仅是。作者主要借方仲永的惨痛教训,阐明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系,从而告诫人们一定要重视并加强后天的学习。
5.运用先扬后抑的写法。先写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后写他变得平庸无奇,前后互为反衬,对比鲜明,既令人对他的不幸结局感到警醒、惋惜,又表现了对“不使学”的错误做法的否定、批判的态度,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6.(1)他的诗以奉养父母、团结族人为中心思想。
(2)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纷纷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来求仲永题诗。
(3)他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天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1. 因为an=ab+cn,且a,b,c均为正实数,所以an是关于n的增函数,故an 2. 设an≥an-1, an≥an+1, 即 (n+1)1011n≥n1011n-1, (n+1)1011n≥(n+2)1011n+1, 化得9≤n≤10, 故该数列的最大项为a9=a10=1010119. 3. 可求得a1=2,公比q=3,则an=2•3n-1,Sn=2(3n-1)3-1=3n-1, 故Sn+1=3 n+1-1,Sn+2=3 n+2-1. 因为S2n+1-SnSn+1=(3n+1-1)2-(3n-1)(3n+2-1)=4•3n>0, 所以S2n+1>SnSn+1>0, 故SnSn+2S2n+1<1. 4. (1) 因为a1 所以a+b ab 又a, b∈N,则a>bb-1, a<2bb-1, 即a>1+1b-1, a<2+2b-1, 故a>1, a<4,所以a=2,或a=3. 若a=3,则由ab 故a=2. (2) 因为am=2+(m-1)b,bn=b•2n-1, 所以由am+3=bn,得5+(m-1)b=b•2n-1,即b(2n-1-m+1)=5. 而对于一切n∈N,2n-1-m+1不可能总是5的约数,则b必为5的约数. 又b>a=2,故b=5. (3) 由(2)知2n-1-m+1=1,所以m=2n-1,故所有m的和为1+2+22+…+2n-1=2n-1. 《“在三角形中证明不等式”方法探究》 1.提示 设△ABC的外接圆半径为R,用R表示三边的长a,b,c. 2.提示 作二次函数f(x)=x2+y2+z2-2xycosC-2yzcosA-2xzcosB,考虑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向上)与判别式的符号(Δ≤0). 3. 提示 对下面各式利用均值定理:2a=(a+b-c)+(c+a-b),2b=(a+b-c)+(b+c-a),2c=(b+c-a)+(c+a-b). 4.提示 先添项,再左端和差化积. 《“恒成立”界定的“正本清源”》 1. -1. 2. 0≤a≤1. 3.-3≤m≤1 《常用数学思想在解含参数不等式问题时的应用》 1. 当a<0时,解集为xx>2或x<1a; 当a=0时,解集为x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