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小数》集体备课教案

2025-01-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认识小数》集体备课教案(共11篇)

《认识小数》集体备课教案 篇1

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赵云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以及整数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以上内容具体编排如下:例1: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算理。例2:总结小数加、减法的一般方法。例3: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例4:整数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能应用运算定律进行减算。本单元计算的重难点都集中在小数点的处理问题上,计算的结果都要考虑是否要用小数的基本性质使之变成最简。基于以上原因,所以把小数加减法集中进行教学。这样既突出了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又节省了教学时间,使学生能以较快的速度形成小数加减的良好认知结构。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是相通的。教材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有意不给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不概括小数的加减法法则,而是刻意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数加减法的旧知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这一新的情境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经历计算的全过程,同时经过合作交流,共同总结笔算的一般方法,理解“数位对齐”就是“小数点对齐”的道理,知道当计算结果的末尾有0时,应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省略0不写,使结果形式达到最简。又如,例3中的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出示了解题的三种不同思路,为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问题作了积极的引导。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诸多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小数加、减法。它是数的运算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是形成良好的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加、减及混合运算。

2.使学生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3.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小数加、减计算能力的自觉性。

4.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获取数学知识,提高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提高数学思考和运算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以及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2、能根据数据特点正确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难点:

1、理解小数点对齐,即数位对齐的道理。

2、灵活选用方法使混合运算简便。

3、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和灵活性。关键:通过创设恰当的数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小数加减运算要数位对齐的道理,通过迁移旧知来正确运用定律进行小数的简算。

四、教学建议

1、选择近期对学生有较大影响的活动来学习小数加减法。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小数加减计算的活动大量存在。教学时,既可根据教材提供的运动场上的信息,也可根据当地生活、生产实际作为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的素材,通过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来学习,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2、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小数加减法知识。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两者之间有着割不断的联系和相同之处。让学生充分应用旧知来自主学习小数的加减法成为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要策略。教学时帮助学生激活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一已有知识经验,并尝试用它来计算小数加减法;让学生明确列竖式时应如何对齐数位,懂得道理何在。

3、提倡解题策略的多样化。为了使因材施教、让每一个人都得到充分发展的理念落到实处,教学时应关注不同学生解答问题的不同思路,积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解法。通过合作交流,领会多种不同的解题思路,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达到提高数学思考能力和计算能力的目的。

4、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从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数学课程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素材,根据素材给出的若干信息去发现隐含在信息中的若干数学问题。

五、课时安排: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6课时

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第95~ 97页例1、2 课 型:新授课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细心检查的好习惯。教学重点:计算方法。教学难点:退位减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准备题:先计算,再说说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754+3826 2000-493

2、引入:小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是把两个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今天学习小数加法。

二、教授新课

1、创设情景:2004年雅典奥运会跳水比赛中,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中,中国的劳丽诗和李婷夺得冠军。

2、劳丽诗和李婷是如何夺得冠军的呢,现在我们就把当时的情景回放一下。通过这个表,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现在你又得到了什么信息? 小组合作:

(1)根据上面表格中的信息,你了解到了什么?(2)你是怎样知道的,说说你的方法。

(3)你为什么这么计算,说说具体的计算过程。汇报:重点是计算过程

3、小组尝试总结:小数加减法需要注意什么?汇报:(1)小数点对齐(2)数位对齐

(3)得数的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注意:上面数据中并没有去掉0是为了统计分数的时候能够方便比较。生活中还有的时候也不需要把0去掉,谁能举例?(价签上)

4、小结: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得数里的小数点,要和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三、复习巩固:

1、口算下面各题:

0.7+0.9 4.7-0.5 0.56-0.45 1.2+0.8 1-0.4 0.39+0.15 7.7+0.6 3.6-0.8 4.8-3 1.7-0.3

2、算一算:

10.52+3.48 15.24-3.84 9.9+10.11 100-0.27

3、培红小学师生自己粉刷墙壁,节约了1118.32元;自己修桌椅,又节约了120.8元。一共节约了多少元?

4、一箱钉子,连箱共重52.5千克,箱重2.5千克,钉子净重多少千克?

四、总结: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法

小数加减法的方法:(略)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小数加减法的复习。课 型:练习课 教学要求:

1、巩固小数加减法的法则,加减法关系并掌握小数加减法应用题。

2、提高解题能力。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法则,加减法关系。教学难点:运用法则进行准确计算。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小数加减法的方法是什么?

2、口算下列各题

0.7+0.9 4.7-0.5 0.56-0.46 1.2+0.8 1-0.4 0.39+0.15 7.7+0.6 3.6-0.8 4.8-3 5.7+0.2 3.6-1.6 7+2.3

3、板演下面各题并演算

8.02+15.28 108.5-35.05 25-16.07 提问:小数加减法如何计算呢?

二、笔算练习

1、完成下表,并说说你了解到什么信息。(单位 元)

2、根据信息说说你了解到什么?

3、用小数计算下面各题

三、解决问题

1、王叔叔一天卖菜的收入如下表。(1)白菜比萝卜多卖多少钱?(2)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班里要买一个足球和一个排球。问题:可以怎样买?需要付多少钱?

四、总结: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 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第100页例3。课 型:新授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够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法法混合运算。

2、在教学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教具准备:投影片.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0.2+0.3 3.5+2.4 8.7-4.5 1-0.6 0.9-0.5 2.3+5.4 4.9+1 8.6-5.5 0.7+0.8 6.7+1.1 5+6.5 9.7-7 2.、先说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在计算.7325-714+146-89

10000-(981-326)+148

3、导入: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二、新课:

1、创设情景解决问题。

(1)环城自行车赛段资料如下表。

(2)今天第2赛段的比赛已经结束了,要完成比赛,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

2、小组合作要求:

(1)先确定有几种方法可以解决问题。(2)分工合作,用不同的方法解决。(3)说说解答时你都用到了什么旧知识。

3、汇报。(1)483.4(39.5+98.8)= 483.4138.3 = 345.1(千米)(2)165+80.7+99.4 = 245.7+99.4 = 345.1(千米)(3)483.439.598.8 = 443.998.8 = 345.1(千米)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 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185.07-15.3+94.3-4.309 9.26-〔8.9-(3.96+1.3)〕 22.8+5.23-9.125+14.75 32.5-(5.07+6.13)+8.25

2、解决问题:

(1)根据下图,请你说说肖红跳过了多少米?

(2)地球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是1.49亿平方千米。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多多少亿平方千米?

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课后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第104页例5和例6。课 型:新授课 教学要求:

1、在学习掌握小数加减法基础上学习小数加减法的简算。

2、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教学重点:判断小数加减法是否可以简算。教学难点:正确的进行简算。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口算:(投影片或口卡)0.35+0.5 0.26-0.16 0.25+0.17 5-2.5 7.2+6.8 8.5-5 3.6-1.6 2.1+7.9 13.5-2.4 6.7-2.3 4.8-2.8 7.1-4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并说根据什么?

48+25+52+175 120-75-25 430-121-79 36+11+64+89 85-(15+64)

3、引入:我们运用加减法的定律和性质学习小数加减法的简算。

二、授新课

1、创设情景:你都知到了哪些信息?

班里这四名男生的50米跑成绩最好,他们参加4×50米接力赛,可能的总成绩是多少呢?

2、小组合作完成

(1)根据题目确定解答方法(2)写出解答过程,并说说理由

3、汇报:

(1)8.42+8.46+8.54+8.58 = 16.88+8.54+8.58 = 25.42+8.58 = 34(秒)

(2)8.42+8.46+8.54+8.58 =(8.42+8.58)+(8.46+8.54)= 17+17= 34(秒)

4、比较: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怎么算比较简便?根据什么?

5、小结:整数加减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减法运算性质,对于小数加、减法同样适用。

三、复习巩固

1、练一练

4.36+14.8+5.64+5.2 38.2-7.09-20.6-2.31 ⑴要求:独立完成,组内交流思路.⑵指名汇报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2+2.5+1.8 0.5+1.5+1.5+0.5 5.26+3+1.74 0.25+0.15+0.75+0.85 27.85-(7.85+3.4)要求:比赛完成,同学间互相介绍好的经验、方法。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板书设计简 算8.42+8.46+8.54+8.58 8.42+8.46+8.54+8.5 = 16.88+8.54+8.58 =(8.42+8.58)+(8.46+8.54)= 25.42+8.58 = 17+17 = 34(秒)= 34(秒)课后小结: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第105页练习十八 课 型:练习课 教学要求:

1、巩固小数的简算,并能判断哪些能用简便方法计算。

2、培养学生进行简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进行简算的能力。教学重点:运用定律进行简算。教学难点:准确的进行简算。教学过程:

一、口算

0.4+0.6+5 7.5+3.1+2.5 10-2.5-2.5 21-7.7-2.3 8-2.5 9+3.6 10-2.4 8-1.6

二、简算练习

1、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在○里填上“+”或“-”。3.85+10.06=□+3.85 10.24+8.2+1.8=10.24+(□○□)18.76-(3.76+0.53)=18.76-□○□ 32.17-0.46-4.54=32.17-(□○□)

2、下面各题能用简算的就用简便方法计算。(比赛完成)1.25+3.7+0.75 5.6-0.18-1.2 7.08+16+8.2 10+0.009+0.191 3.75-0.75-1.25 80-19.4-8.09-3.51 5.6+0.5-5.6+0.5 7.2+5.6-2.8 34.5-(17.2+4.5)

三、解决问题

1、P105 4 2004年春季运动会 田径 思念机组男子4×50米接力赛选手情况:(见书)

提问:⑴你能知道那些信息? ⑵你能根据信息解决什么问题? ⑶这道题要求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⑷独立完成 ⑸怎么算的快?

2、P106 5 提问:⑴你能知道那些信息? ⑵你能根据信息解决什么问题? ⑶这道题要求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⑷独立完成 ⑸怎么算的快?

3、P106 7(按以下步骤组内交流完成)⑴你能知道那些信息?

⑵你能根据信息解决什么问题? ⑶这道题要求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⑷独立完成 ⑸怎么算的快?

4、P106 8 ⑴ 通过观察图、计算,你知道2003年全世界的人口总数使多少? ⑵通过计算你还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5、P106 9完成表格。说说每轮动作后,这三对选手的的分及排名情况

四、作业:第134页7题

总结: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 课后小结: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小数加减法.课型 :复习课.教学目的:

1、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法则和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运算.2、能够对一些能简算的题简算.3、进一步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灵活解题能力.教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1.口算:2.6+0.4

《认识小数》集体备课教案 篇2

一、整体通读, 确定要求, 提出困惑

在教学研究过程中, 笔者发现有的教师为了追求教学成绩的快速提升而过于注重解题技能技巧。如何唤醒教师对数学学习过程价值的重新认识?集体备课组要求教师重读《数学课程标准》, 并结合课本及《教师教学用书》, 细化本年级数学教学的整体目标与要求, 认真备课, 并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分析和思考应重点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及如何培养。

小数乘、除法这两个单元的教学中, 教师根据《教师教学用书》, 比较容易把握单元教学的相关要求。在集体备课之前, 首先让教师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以及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 整理出教学难点:

(1) 小数乘、除法时准确确定小数点的位置;

(2) 联系生活实际, 灵活运用“四舍五入法”“进一法”“去尾法”取积的近似值或商的近似值;

(3) 熟练进行关于小数的简便运算;

(4) 探索因数与积、商与被除数之间的变化规律, 能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5) 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时, 加强运算意义的理解指导。

教师提出的教学难点, 大多都是教学的重点,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是集体备课一直以来关注的焦点。在集体备课过程中, 教师们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在计算教学中, 计算技能的掌握貌似是最重要的, 如何才能体现数学学科的教学本质, 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关于归纳运算法则的时机, 教师提出了两个不同的观点:一些教师认为为了让学生更熟练地进行计算, 要尽快给出法则;而另一些教师则认为, 要延迟“和盘而出”, 目的是让学生自己“悟”方法, 在尝试、失败与成功中获得自己深刻理解的运算法则。

二、以生为本, 突出思维, 促进发展

【研讨】小数乘、除法的算理与法则。

运算法则是关于运算方法和程序的规定, 运算法则的理论依据称为算理。运算法则是指怎样算的、算理说的是为什么这样算。运算法则是计算的向导, 是正确计算的前提。那法则究竟该不该归纳?在什么时候归纳比较合适呢?集体备课中, 教师们积极商讨, 提出了不同看法。一位教师认为, 小数的乘、除法, 都是在整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小数乘法的算理, 其实是利用“转化”的思想, 把小数转化为整数后, 探讨数发生了什么变化、要怎样处理积的过程。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能领悟到面对新知识, 可以尝试用转化的方法, 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 从而解决问题。小数乘法、除法乃至以后的数学学习, 几乎都是沿着这样的思路进行的。所以, 要让学生自己尝试、自己悟算理, 而不是用“法则”过早禁锢学生的思维。

“我觉得算理要讲, 但法则可以早点给孩子, 每学一例, 都可以小结一些, 有利于学生记忆和运用, 对于后进生来说, 这更为必要。”另一位教师提出了不同意见。

“那我们来尝试一下这两种方法, 看一看最后的效果如何, 到时再谈谈自己的感受。”一位年轻教师有点兴奋地提议。

【反思】他们争论的焦点实际上就是处理好“算理”与“法则”的关系。要提高、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学生必须牢固地掌握法则和熟练地运用法则。根据最后的讨论结果, 让教师们根据任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试验。在学生思维比较活跃的班级, 可以尽快给出“法则”, 而在学生思维相对不太活跃的班级, 则采用“延迟和盘托出”, 给学生创造了充足的时间与空间关注如何正确进行小数乘、除法的计算。当发现计算错误时, 先让学生自己找理由, 再让其他同学帮忙指正。几节课下来, 大部分学生能用自己的话准确陈述小数乘、除法的算理, 并很容易地概括出计算的法则。这样做可能会多花些时间, 但给了学生思考、理解、运用、自悟自得、不断调整、大胆有序表达的机会, 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因此, 在实践中, 处理“算理”与“法则”的关系时, 应该根据任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来把握总结归纳法则的最佳时机和有效方法。

三、分析例题, 找准连接, 明确起点

教材上的例题讲授, 经常只给出了例题, 却没有突出学生已有的知识生长点, 这会导致年轻教师把握不准,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难以唤醒学生用已有的知识, 使他们“跳一跳能摘到桃子”。

【研讨】小数除法的教学关键要注意什么?

“三、四年级学生学习了计算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而且也比较熟练地进行试商了, 为什么一遇到小数除法就乱了套?”一年轻教师问。

“你知道小数除法的关键点是什么?”一老教师反问。

“把除数扩大为一个整数”, 年轻教师答。

“方法是怎样的, 你的依据是什么?”老教师追问。

……

“是商不变的规律, 是学生们进行小数点移动、实现除数转化成整数后才进行计算”, 年轻教师自言自语。

【反思】在计算教学的过程中, 要注重关键性知识的突破, 明确知识的来源, 才能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点, 并学会举一反三。教学的最佳状态, 就是把学生带入“最近发展区”, 就是要充分挖掘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为学生有效学习新知扫除障碍。例如, 小数乘法时末尾的“0”可以划掉, 依据就是小数的基本性质。看上去比较容易理解, 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不少孩子比较难做到。因此, 在教学中, 不仅要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还要给予积极唤醒, 利用思维定势, 进行单项练习或题目辨析, 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五年级的小数乘除法单元教学, 一改以往比较单一的数学知识点或内容, 一道例题是多个知识内容的大组拼, 学习障碍多, 有时教师自己都不清楚关键点在哪里、相关的基础知识有哪些。因此, 教师自身要善于发现、明确知识的起点, 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有针对性地进行铺垫, 才有利于学生理解算理、掌握法则、有效运用。

四、联系生活, 重组教材, 题组推进

【研讨】求积或商的近似值。

联系生活实际, 灵活运用“四舍五入法”“进一法”“去尾法”取积的近似值或商的近似值, 这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之一。

“上学年, 我校有两位老师到外省学习, 回来后曾进行移植课例《用除法解决问题》, 当时老师并没有简单地说用“进一法”还是“去尾法”, 而是大量运用生活实例, 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产生取商的近似值的需要, 而且明确是怎样取的, 给我的印象很深刻。取积的近似值的教学也可以模仿操作吗?”A教师问道。

“加强数学知识联系实际, 是十分有必要的, 但是教取积的近似值时, 我觉得只是书中有要求, 紧迫感不大, 没有唤醒学生的内需”, B教师应接道。

“我也有这样的感觉”, C教师说, “在生活中有哪些例子能唤醒学生的这种内需呢?”

“算钱的时候”, B教师应道, “如一千克苹果4.5元, 买了0.75千克, 要多少钱?得数肯定是三位小数, 我们可以让学生先掉到这个陷阱里, 让他们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 这样会容易记住。”她恍然大悟。

“嗯!其实, 在教取积的近似值时, 要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让学生产生‘内需’, 到学习商的近似值时, 还可以进行对比, 尽管商的千分位是小于5的数, 如果涉及付钱, 还是要用‘进一法’取近似值, 否则就会出现钱不够买的现象。”A教师顿悟了。

教师们根据讨论对教材进行了整理, 总结出不同的题组进行教学。

题组一:

(1) 1千克苹果4.5元, 妈妈买了0.75千克, 要付多少钱? (请根据实际情况保留小数位数) (这道题的答案不唯一)

(2) 1千克苹果4.5元, 妈妈买了0.8千克, 要付多少钱?

题组二:

(1) 1千克苹果4.5元, 买了0.75千克, 要多少钱?

(2) 准备瓶子装酱油, 每瓶能装1.25千克, 有24千克酱油, 要准备多少个这样的瓶子?

(3) 用彩带包装礼物, 每份大约要用1.5米, 有25米彩带能包装多少份这样的礼物?

【反思】没想到移植课例《用除法解决问题》给教师们带来如此大的影响。而且, 当时, 备课组也是遵循设计者的意图, 弱化了“进一法”“去尾法”这两个名称, 通过不同的题组, 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使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方法, 学会结合生活实际, 理解、感悟什么时候要用“进一法”、什么时候要用“去尾法”, 这样的教学强化了数学理解, 突出了数学的本质, 确实让大家开了眼界。

其实, 在运用除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也应运用题组, 促进学生根据问题理解题意而不是用定势思维“大数除以小数”来解决。

题组三:

(1) 妈妈买5千克苹果花了10元, 每千克苹果要多少钱?

(2) 妈妈买5千克苹果花了10元。如果只有1元, 能买多少千克苹果?

通过题组教学, 让学生经历“悟”与“学”的过程, 能有效提高学生对事物的整体认识, 建立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五、循序渐进, 强化对比, 灵活变式

【研讨】简便运算。

中年级的时候, 学生已经学会了五大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 , 也学过减法和除法的性质。到了五年级, 学生对简便运算感到困惑。一是对所学的运算定律有些遗忘了;二是对数的拓展感到不适, 如1.02可以看做是1+0.02, 9.9相当于10-0.1;三是五年级还要求学生结合积的变化规律与商不变的规律等进行简便运算。

对此, 教师们经过商讨, 提出了以下建议:

第一, 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如:25×4=100, 125×8=1000, 2.5×4=10, 1.25×8=100等。

第二, 指导学生合理灵活地对算式进行变形。如:2.5×4.8, 2.5×99, 16.35×9.6-0.96×63.5等。

第三, 要强化简便运算的审题步骤: (1) 看算式的运算符号; (2) 想数的特点; (3) 考虑用哪个运算定律; (4) 回顾检查。

【反思】诚然, 简便运算是学习的一大难点, 要让学生学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学习时, 可分阶段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接受专项练习, 然后对容易混淆的知识进行对比。如乘法结合律与分配律, 学生们总是误写成: (A×B) ×C= (A×B) × (B×C) , 这其实是对运算定律本身不理解。只有在对比再认知中, 促进学生真正理解, 再进行综合练习, 帮助其理清算式中数的特点并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计算, 让学生认识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并要择优选用”,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能力必定能得到发展。

《认识小数》集体备课教案 篇3

记录:成建雄

2015.4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小数加减法第71页至75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合作交流,总结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新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先计算,后验算 246+48= 347-39= 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1、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起相加减。

2、哪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哪位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再减。

二、教授新课

1、激情导入,提出问题。(世界体育比赛情况观看,多媒体)

(一)小数减法(探究问题1)(1)、算一算

师:中国队第一轮究竟领先多少分(53.4-49.8),你能算吗?请先试试。(2)、说一说

师:你是怎么算的?把你的算法与同桌交流一下,比一比,是相同的吗?

师: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3)、议一议。

师:你们组有几种算法,哪种更合适? 全班交流一下,怎样算既合理又简便?

(围绕学生采用的算法进行比较。要求学生具体解释思考过程。)板书: 53.4-49.8 3.6(4)、小结算法

用竖式计算小数减法时,要把两个小数的小数点对齐,然后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尝试练习:(解决问题2)58.2-49.2=(二)小数加法(1)、试做

师:刚才一起探索了小数的减法,那么怎样计算小数的加法呢?请同学们独立解决问题(3)和(4)。(2)、交流

师:把你的算法轻轻地告诉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遇到了什么困难?(3)、追问

师: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呢?(4)、小结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

53.4 49.80 + 58.2 + 49.20 111.6 99.00(三)解决问题

师:中国队两轮总成绩领先多少分?怎么算呢?(学生独立思考并完成)师:把你的算法介绍给全班,好吗?

方法一:53.40+58.20=111.6分

方法二:53.40-49.80=3.6分

49.80+49.20=99分

58.20-49.20=9分

111.6-99=12.6分

3.6+9=12.6分

师:比较这两种算法,有什么不同呢?

你喜欢哪种方法?

试着计算下面各题。12.4+24.36= 7.81-3.735= 数位上没有数可以添“0”后再进行计算。

(四)、小组尝试总结:小数加减法需要注意什么? 汇报:

小数加法:列竖式时要注意: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满十进一……结果中点上小数点。补充:计算的结果要化简。

小数减法:数位对齐,从低位减起,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一当十再减……结果中点上小数点。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数位上没有数可以添“0”后再进行计算。

小结: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注意:上面数据中并没有去掉0是为了统计分数的时候能够方便比较。

生活中还有的时候也不需要把0去掉,谁能举例?(价签上)

三、巩固练习

1、计算并验算 2.98+0.56 12.53+4.67 7.2-6.45 5-0.41

2、在日常生活中,其实我们一直在和小数打交道,我们生活还有哪些地方经常能够用到小数?(购物)

3、小明是一个爱运动的孩子,星期天爸爸带小明到体育商场买东西。买了一双运动鞋38.5元,一根跳绳4.8元,他们一共花了多少元?爸爸付给售货员50元,应找回多少元?

你会解决吗?列竖式算一下。

四、作业设计: 教科书P98页 练习十七(1、2两题)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如果是你,你想提醒大家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呀?

《认识小数》集体备课教案 篇4

课题

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二)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三.看图填算式。

1、出示图,根据图意你能列出加法和减法算式吗?

2、学生填空,同桌交流,看谁的填的好,

四、游戏

1、讲述游戏规则,

2、进行游戏:教师说总数,同桌间轮着出数字。

3、交流游戏结果。

五、涂一涂,填一填。

1、让学生用彩笔涂色,再填空,要先想好了再涂色,然后交流。

六、布置作业:写出8、9的加减法算式。

板书设计

课题

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二)

教学内容:第38-39页10的加减法第8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一图四式,2.掌握10以内的组成和分解。3.正确计算。.

教学重难点

正确计算

教学准备

10根小棒

一.、揭题导入:10的加减法

二、新授:

1、教学例1。

(1)出示例1,引导学生用3句话说图的意义。

(2)用小棒代替笔,摆一摆,说一说

(3)写算式:7+3 3+7 10-7 10-3

(4)看书例1右图怎样填,并说出意义。

(5)全班交流。

2、教学例2。

(1)出示例2,填一填,算一算。

(2)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3)小结:通过例1和例2,我们认识和掌握了10的加减法,下面我们通过例2来学习10的组成。

3、教学例3。

(1)出示例3,读题:划一划,填一填。

(2)引导学生看懂题意。

(3)学生独立将剩下的圆圈划完,并填出相应的数字。

(4)根据划出来的结果,列出10的加减法算式。

三、课堂活动

1、第1题:明确题目要求,在每张卡片上补足10个点。讨论怎样答题,独立完成后几张卡片的补点。

2、第2题:明确题目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连线。

3、第3题:教师读题,涂一涂,算一算。(注意有多种做法。)

四、作业布置:写10的加减法。

认识小数教案20100505 篇5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100—101页。教学目标:

1.认识小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小数,并知道以元为单位或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具体含义,懂得十分之几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

2.借助直观图示,利用知识间的关联进行小数意义的直观建模,培养空间思维能力,渗透转化思想。

3.让学生在数学与生活、探究与实践中,激发学生学习、研究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的价值和魅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位小数的意义的直观理解。教学准备:练习纸、水彩笔、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出小数。

孩子们,这是哪里呀?(超市外景图片一张)去过超市买东西吗?昨天我也到超市里买了一些东西,你们看我都买了些什么?(依次出示水彩笔、美工刀、铅笔、橡皮、笔记本、钢笔的图片)。这些都是我们学习的好帮手,买这些东西各花了多少钱呢,我们一起来看:水彩笔12元、美工刀3元5角、铅笔0.4元。

当“0.4元”出现后,教师在黑板上贴出“0.4元”,提问:这个钱数你认识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小数(板书:认识小数)

有人说,小数的模样很特别,一眼就认得出来,你觉得呢?(揭示:小数点)这个小数会读吗?会写吗?(齐读,齐写)

二、画图示意,沟通联系。

1.初步感知“零点几”的一位小数的意义。

你知道“0.4元”到底是多少钱吗?(板书4角=0.4元)。有没有1元多?看来,和1元相比,0.4元只能算是一个“零头”了。

如果我们用这样的一个长方形来表示1元,你能将它分一分、涂一涂,将0.4元表示出来吗?。拿出练习纸,把你们的想法表示出来。涂色时,可以用画斜线的方法来表示,这样既快又美观。

展示学生作品。寻找共性特点:平均分成10份,涂其中的4份。提问:问什么要平均分成10份,涂其中的4份?

咦,看着这个图,让我想起以前咱们学什么时,也是这样子平均分一分、涂一涂?(分数)0.4元如果用分数表示,如何表示呢?

数学真是有趣,原来0.4元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十分之四元。(板书)2.深化感知“零点几”的一位小数的意义。

我们再来看橡皮。它的价钱是多少呢?(出示:0.8元)。0.8元是多少钱?又是一个不足1元的零头,如果我们还是用这样的一个长方形来表示1元,那0.8元又该怎么表示呢?得出:0.8元也就是十分之八元。

利用手中的平均分成10份的长方形,任意涂出其中一部分,表示出一个小数和相应的分数。几个学生自由展示后,组织梳理,从0.1就是十分之一,一直到0.9就是十分之九,从而概括出:“零点几就是十分之几”。

3.直观感知“几点几”的一位小数的意义。

对照还有一份空格图,教师提问,现在已经有了几个0.1了?再来一个0.1是多少?(显示10个0.1是1)这时,老师带着学生总结:咱们已经知道10个1是10,10个10是100,10个100是1000, 满十进一,现在我们又发现了10个0.1是——(1),也是满十进一,真意思啊!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笔记本的价格,我给你一个图示,你知道它的价钱了吗?怎么看的?从

直观图示中,学生发现笔记本的价钱已经不止1元,而是1元再加2角(0.2元),也就是1.2元。

提问:为什么刚才小数点前面是0而现在是1?由此介绍各部分名称。小数是由两部分组成,小数点前面是整数部分表示有多少个整的,我们称为“整数部分”,小数点后面是小数部分表示有多少零头,我们称为“小数部分”。

改写钢笔和美工刀的价钱并练习一组题。(1)钢笔价钱8元6角。(2)美工刀的价钱。现在都变成以元作单位了,看起来既简洁又统一。(3)好多鱼3元5角,蛋糕8角,玻璃球2角,积木49元7角。

三、迁移扩散,提升认识。

出示一根米尺,提问:这是什么?数数看,将1米平均分成多少份?巧得很,也是10份,那一份的长度是多少?(1分米,十分之一米,0.1米)用这把尺你能帮我量量两根彩带的长度。第一根0.9米,第二根超过1米不足2米,怎么办?(演示:做个记号把零头再量一下;增加一根米尺,变成2米尺,答案1.3米。)

在数学里,有一种简洁的方法把大家的意思表示出来?(演变成带箭头的数轴)。向箭头的方向延长,我们就能表示更多的数,这叫做数轴。数轴下面的这些数0、1、2、3……都是我们以前碰到的,我们叫做自然数,自然数是整数的一部分。如果将这根数轴再延长些,我们还能在上面标出哪些自然数?很是神奇吧!如果我将数轴上的每一段都平均分成10份,现在这些点表示多少?

四、立体拓展,强化感受。1.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先让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小数,然后教师出示有关信息加以补充如: 世界上最小的鸟蜂鸟约重1.8克,蛋约重0.2克,大约3粒米重。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高约8844.4米。

明明想要做火车旅游,铁路部门规定1.1米~1.5米的儿童半票。

人体的正常的温度是36.5至37.5之间,乐乐身体不舒服了,他现在的体温是39.5度。2.感受小数出现的意义。

这是一个飞镖盘,上面写着些什么数?(自然数、整数)。如果飞镖不能正好击中这些整环数,为了将投中情况区分得更精确些,就产生小数的环数了。谁来试一试。三次成绩:9.8环、9.7环。然后介绍08年奥运会邱健就是以0.1环优势取胜。

0.4奥运会刘翔是12.91秒获胜,12.91这是一个两位小数。

孩子们,数学有时就那么精确,求真也求美。这是同学们熟悉的芭蕾舞,演员为什么会不断踮起脚尖呢?这其中藏着一个数学秘密。因为此时她的腿长大约是身高的3.千年历程小数历史。

看来小数里的学问还蛮大的,听听老师搜集的资料。配音:

同学们,小数的历史非常悠久,1700多年前我国数学家刘徽就明确提出了十进小数的概念。后来人们采用将小数部分降一格在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之间加上分割线或者加上一个余字或者什么都不加,只把两部分分隔开等方法表示小数。400多年前,瑞士数学家想到用空心圆圈隔开两部分。到了1593年德国数学家克拉维斯提出用小黑点代替空心圆圈。从此就有了现在的小数。

4.总结全课。

一个不起眼的小数点,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历史,看来啊,小数不小,小数的世界很大,随着我们对小数学习和研究的深入,相信大家你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下课。0.618堪称黄金数是数学里最完美的比。数学家说:哪里有0.618,哪里就闪烁着美的光辉。

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篇6

1、初步认识小数,并能正确的认读。

2、在具体情景中感悟小数与整数的大小关系,增强数感。

3、初步感知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意义。

4、体会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验小数的作用和价值。

教学准备:

师:课件

生:课前进行调查,收集购物小票。带语文、数学、品德与社会、科学、艺术书。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引入

森林里传来一个好消息小白兔和小灰兔搬新家了,非常漂亮!想看看吗?瞧!他们俩多高兴呀!(课件出示:两只小兔的家)

小灰兔还兴奋的告诉我(课件出示:三条信息。)在这些信息中出现了很多数,哪些学过哪些没学过?

2、揭题

看来,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时需要用整数,有需要用分数,有时还需要带有小圆点的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种新的数——小数。《板书课题:小数的初步认识》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读一位小数,认识一位小数

(1)、读一位小数

哟!小灰兔还在忙着购物呢!从这幅图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有聪明的小朋友已经会读这些小数了,谁想当小老师带大家一起读。(请生教读。)读得好,看来这个小圆点就读作什么?(点)。所以名字就叫小数点。(2)、认识一位小数

公鸡说桃子重0.8kg,这0.8kg大约有多重呢?

生自由发言。(你的数感很强。)

那么李子2.7kg又有多重呢?香蕉呢?

通过推理,小朋友们已经能够初步的感知到小数的大小了,真是了不起!

2、教学例2:读两位小数,结合元角分认识两位小数

小灰兔买好水果后,又到商场了解到这样一些信息。(课件:海报[例2的内容])(1)、读两位小数

谁能读出篮球和足球的价格?(请一生读)。

还有不同的读法吗?

他们谁读得对呢?让我们听听小灰兔是怎么读的。(课件:两只小兔读小数)

你读对了吗?让我们用正确读法再读一读。

归纳:原来小数点左边的读法和整数一样,而小数点右边要按顺序是数字几就读几。

请同桌两个小朋友互相读一读剩下的四个小数。

谁想读给大家听。

(2)、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意义

A、小灰兔很想买一个篮球,但是不知道怎么给钱。你能帮帮它吗?

a、一个篮球12.68元,该给多少钱?请生回答。

也就是说:小数点左边的12表示12元,而小数点右边的第一位数6表示6角和第二位数8则表示8分。所以12.68元是12元6角8分

b、那么一支铅笔0.85元又是多少元多少角多少分呢?请生回答。

怎么一元都没有?说得好!小数点右边只能表示不足一元的部分,也就是几角几分。c、小闹钟的价格呢?(8.05元)

为什么没有角?所以8.05元是8元零5分。

B、请小朋友观察,小数点左边表示什么(整元),小数点右边呢?(不足1元的部分,就是几角几分)。(3)、揭示概念

通过刚才的学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什么数是小数吗? 是的,象2.7、0.8、8.05等等这样的数都是小数。(师指板书)(4)、区分整数与小数,巩固概念

那么任意出示一个数能不能快速的判断它是什么数?集体判断(课件出示:快速闪现几个数,包括整数和小数还有一个分数。)

三、巩固练习

1、课堂活动1 自己能举几个小数的例子吗?请同桌互相说一说。

2、认读并判断(练十九1)瞧!小白兔和小灰兔的朋友都来了,他们的请帖上有些什么数?(课件展示)会读吗?让我们来开火车游戏吧!

现在请小动物进门!请翻开书106页完成练习十九第1题。集体在课件上订正。

3、课堂活动2 还有几个小数在和我们捉迷藏!快把他们找出来。完成书上103页课堂活动第2题。

集体订正。数学书的价格是几元几角几分? 语文书?品德与社会、科学、艺术?

4、看!我们班的小朋友多聪明。

每个小朋友手中都有钱对吧!请拿出1元、0.1元、0.01元。5元、0.5元、0.05元

为什么0.1元是1角,你怎么知道0.01元是1分。

5、朋友聚会结束后,小动物该回家了,你知道他们的家在哪儿吗?

请送他们回家吧!集体汇报。

6、仿造这种叙述能说一说其它小数所处的范围吗?(课件出示三个小数以米为单位)

请三个学生说。

8、小朋友们,在生活中你见到过小数吗?在哪儿?

是啊!小数被广泛的应用在我们的生活中。

看货车上的载重量,隧道的高度,商品的价格等等都应用了小数。(课件:生活中带有小数的图片)

四、发展题:在哪儿买合算?

这不鱼的价格也是用小数表示的。咦!怎么质量相同的鱼有两种价格呢?(课件出示:两种价格。在A商店4.5元/千克,B商店4.05元/千克。)

小猫在哪个商店买合算,为什么?请学生汇报。

五、总结

谢谢你们帮助小猫拿了个好主意,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沙坪坝小学 徐昭

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篇7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在数的认识上的一次飞越,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之后来认识了,我们将在第八册全面系统的来认识小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3.使学生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二、教学思考:

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关于《小数的初步认识》

(1)充分利用孩子知识的迁移来学习。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了许多关于小数的感性认识,在超市中、商品的标签上等等地方都能找到小数的影子。我们在学习小数时都是在具体的情境中,结合常用的计量单位进行学习的。

(2)把握好要求。P89的例题教学是通过语言的直接描述借助分数让学生认识0.1、0.01。而到了第八册教材在认识小数时还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因此,在教学时我们不要急于求成。只要学生会认、会读、会写就可以了,至于一些练习的编排超常,我想可能是没有看到后面教材的原故吧。

教学中的几点温馨提醒:

1、发现断层,适当填补。

在学习小数时学生的知识支撑是先得学习分数的分母是十、是一百的分数,而这样的知识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却没有学习到,这就造成了学生认识时的一个空白区,老师在教学时先可以对这块知识进行适当的复习。

2、P92,在确定每种比赛的前三名时要结合现实意义的大小进行编排。跳远是要看跳的距离的远近,距离越远,成绩也就越好,而50米跑看却是看谁的用时最少,用时最少成绩是最好。这一点在教学时我们教师要注意引导。

3、94页10题、97页4题。在学生观察之后提出“你提出什么问题?”我们发现学生在回答时提出的都是:“平壤和华盛顿的人均绿地面积一共有多少平方米?”、“天津的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和上海的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一共是多少平方米”像类似于这样的求和、求差的问题是没有现实意义的。在教学时我们可以把它改为:从表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你想到了些什么?你能把这些国家人均面积排排序。通过排序你想说些什么?这样做即巩固了小数的读法、大小比较、排序,同时也让学生看到我国的人均面积与国际水平的差异。

中语文备课组集体备课教案 篇8

时间:2013年12月2日

地点:二楼集体办公室

主讲人:张家树

参与人员:王树仁、范祥军、宁树成、李平、胡青林

课题《女娲造人》 科目:语文

年级:七年级

主讲人:张家树

审核人:王树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熟悉课文,生动复述故事;了解神话的特点;理解本文联想和想象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发挥自己联想、想象力来感受神话传说的魅力;运用联想、想象创编神话故事;进一步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感受我们祖先大胆奇特的想象力,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养成课外搜索、整理资料,勤于思考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通过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联想和想象手法的运用。难点 学习本文大胆而奇特的想象、联想手法,学写想象类文章。

三、教学设计

(一)播放动画,激情导入

同学们,很高兴能和大家一同走进语文天地。在这块天地里,有一块古代文学的神奇瑰宝,它就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神话。大家喜欢神话吗?就让我们在这优雅的古典乐曲声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一起飞向那令人向往的神话殿堂吧!

(播放多媒体 展开想象翅膀,飞向神话殿堂)

那里正上演着一幕幕神奇而美妙的故事呢。请看两段配乐动画,看后说出它们的名称。(播放多媒体配乐动画《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

你还知道与女娲有关的什么神话故事?

(引出课题:《女娲造人》,播放多媒体女娲造人图片)

(二)初读课文,质疑解答

(将学生分成“探索组”“发现组”,两大组展开质疑答疑比赛)

1、看到课题,同学们很想知道文中一些什么内容呢?

2、带着这些疑问,快速阅读课文,边读边作标记。(播放背景音乐)

3、读后请你以女娲的身份口气回答你想知道的问题,注意语气感情。

两大组解答比赛,形成板书:

(三)再读课文,对比讨论

同学们整体感知了故事情节,现在让我们走近作家袁珂--看看作者是怎样进行丰富的想象。(播放幻灯片5配乐朗读:大家好,我是袁珂,生于1916年,四川人。爱写神话,人称“神话学家”。我的作品有《中国古代神话》、《山海经校注》等。其中《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第一部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探讨我根据《风俗通》中的两则短文改编的《女娲造人》的故事,希望大家认真比较一下,说说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风俗通》两则短文译文:

通常说天地开辟以后,还没有人类。女娲揉团黄土造成人。这项工作太费力了,女娲忙不过来,就把一根绳子放到泥浆中,拉出来,溅出的泥点子就成了人。

女娲在神祠里祷告,祈求神任命她做女媒。于是女娲就安排男女婚配。

1、四人为一小组讨论交流,看看作者丰富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见作者的想象力?

2、小组代表整理解答:

想象的内容:

①造人动机的产生②造人的具体过程③女娲的心理情绪④人造出后的欢快场面⑤作者的评述。其中③④两点最见作者的想象力。

3、师点评小结:这些情节都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人们无法对人类的起源作出科学的解说而大胆创造出来的。它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可贵的创造力和强烈的探求精神。

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我们可以对人类的起源问题作出一些科学的解释。同学们能不能对人类的起源问题作出一些科学的解说呢?

人类起源学说有:传统的古猿进化说;最新的海猿说;海陆双祖先复合说;外星人说;尘埃说等等众说纷纭,各有道理。

可见茫茫宇宙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求,去发现,去感受那种创造成功的喜悦。

(四)细读课文,品味探究

同学们体会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让我们再来认识故事中的焦点人物女娲,品读课文语言,感受人类诞生的喜悦。(播放多媒体小组讨论)

1、四人小组交流:

①你喜欢女娲吗?为什么?请用“我喜欢(不喜欢)女娲,因为--”说话。

②找出人类诞生时的欢呼场面及女娲此时的心理、感情的语句,加以品读体会,谈谈你的感受。(播放多媒体 学生对照女娲造人动画片断体会喜悦感)

③根据课文内容,说说女娲在你心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播放多媒体认识女娲:神通广大的神 勤劳聪明的人)

2、教师评价整理:女娲是一个神通广大的神,但是她也有人的孤独,喜悦之情,她创造了人类,一声“妈妈”让她享受到了做母亲的天伦之乐,她忙忙碌碌,像母亲一样勤劳智慧。神性与人性在女娲身上得到高度的统一。从女娲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这种崇高的母爱不正是我们人类生生不息的源泉吗?

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与探求精神。女娲不正是一个创造者吗?这种创造精神正是我们今天所迫切需要的。

女娲的勤劳、智慧、坚持不懈何尝不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体现?

从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神话的情节是想象的,想象大胆奇特而又合情合理,这是神话的两大亮点。(播放多媒体神话的亮点:大胆奇特 合情合理)

现在就让我们放飞想象的翅膀,进行奇特而又合理的想象吧--(播放多媒体放飞想象的翅膀)

(五)拓展延伸,放飞想象

1、口头表达:请你改编女娲造人的原因,经过或方法。(“探索组”“发现组”作好准备,看哪个组的改编最奇最新最合情理)

参考示例:

她造出了第一个小人,可以让这个小人帮她再造人

她既然神通广大,可以叫天上的天兵天将帮她造人

她应该让天下大雨,雨点溅落到地上,就是一个一个的小娃娃。

她本领既然那么大,她用手一指,地上的万物就变成人了

她吹一口仙气,就变成一个一个的人

她可以让石头变成人

她可以用荷花、莲藕造人

......2、书面表达:请你想象几十万年后未来人的外形生活情况(四人为一小组讨论,一人执笔。

3、两大组组长收集书面材料,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

参考示例:几十万年后的人应该是没有头发,头发是烦恼丝,没有头发就不会有烦恼。他们应该生活在没有战争,没有环境污染的世界上。

他们应该有三头六臂,聪明、有力气,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他们穿着超薄的衣服,这些衣服既散热又保暖,随季节而变化。

他们不知道饥饿,生活在海底。

他们长着翅膀,想飞到哪儿,就飞到哪儿,自由自在。

他们的皮肤会变色,感情起了变化,肤色就会变。

他们住的房子吊在半空,想飘就飘,可以住在家里游览各地的美景。

他们的头应该很大,手很小,腿很短,因为多脑力劳动、少体力劳动的缘故。

他们像机器人一样有特异功能,是超能力的人。

......(六)课堂总结,赠送名言

1、同学们,想象多么重要!神话离不开想象,生活离不开想象,科学更离不开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发明创造;没有想象,就没有中国神舟载人飞船的升空;没有想象,更没有美国“勇气号”对火星的探测......记住:“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

最后赠送两句有关想象的至理名言与大家一起共勉!(播放多媒体赠送名言)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 ─ ─ 〖爱因斯坦〗现代科学巨匠

只要我们能梦想的,我们就能够实现。

─ ─ ─刻在美国肯尼迪宇航中心大门上的人类誓言

2、布置课外作业:(播放多媒体)

①收集有关图片及书面材料,办一期黑板报,描绘未来人类;

②将文中的故事或你改编的故事讲给你的父母或弟妹听。

③阅读综合性学习有关资料,追寻人类起源,浏览科普网站:

小学数学《认识小数》公开课教案 篇9

p.44,完成练习与应用第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与整理、练习与应用等学习活动,进一步加深对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理解。

2、通过复习和整理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发展数学思考和实践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整理和复习(有关重点知识点写在作业本上)

1、复习的数位顺序表,回答并板书成:……亿、千万、百万、十万、万、千、百、十、个、十分、百分、千分。

亿级、万级、个级、小数部分、整数部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数位顺序。

并回答以下问题:

小数点左边的是部分,右边的是()部分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位,表示几个();左边第二位是()位,表示几个();千分位是小数点()边的第()位。小数部分的最高位是()位,整数部分的最低位是()位。

(补充:整数部分的最高位没有,小数部分的`最低位没有。)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一样,相邻数位的进率是10。

2、复习小数性质:

(要求一字不差的背诵并用来做相关的练习的)。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3、求近似数:

举例:9.8125分别保留整数、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

方法指导(以整数为例):

先看整数部分,是“9”,两种可能:不变“0”,多1“10”;

再看后面一位,是“8”,那就多1是“10”。

4、复习“改写”:指名说说“改写”的要求:

大小不变。

举例:5403000添上分级线,读一读。

改写成万为单位的:540.3万(小数点向左移动4位)。

改写成亿为单位的:0.05403亿(小数点向左移动8位,不够的的位数用“0”补足。)。

5、说说分数和小数的联系。

二、练习与应用

1、下面每个大正方形都表示整数“1”。先分别把图中的涂色部分用小数表示出来,再读一读。

说一说:条形表示十分之几,用一位小数表示;

方格表示百分之几,用两位小数表示。

指名说说各个小数,特别是最后一个,有可能会出现“2.6”,要引导学生说出思考的方法。

2、你能在方框里填上合适的小数吗?

补充另一个相似的数轴,把0.1、0.2等换成1、2学生观察两条数轴后说说每一小格分别表示多少。

再依次填写各个对应的方框。书上的第一个方框有可能会出现0.3,要引导学生辨析。

3、写一写、读一读:学生独立填写后交流。

图1:价钱一般要用两位小数来表示。

图2:一大格平均分成了10份,每份就是十分之几,用0.7表示。

图3:温度计上的刻度由于太密,有的数简写了。37是人体的正常体温。

图4:可能会问题比较多,可一一板书后加以辨析。

特别是“13.5”,强调单位名称的不同,前面的数也不同;

以“米”为单位的,第一位小数表示的是分米,第二位表示的是厘米,第三位表示的是毫米。

4、读出下面各数,再说一说各是几位小数。

重点指名让学生说说各数中的“5”分别表示多少?

5、完成书上的填空。

其中第2小题,要区别“计数单位”和“数位名称”的联系。

小学三年级数学认识小数教案汇集 篇10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91~92页情境图和例1、做一做。

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分数并掌握了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本节课学习一位小数的含义与写法。教材设计了“量身高”的具体情境,通过“只用米作单位怎样表示?”聚焦研究的问题,鼓励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体会,并借助几何直观,帮助学生理解一位小数的含义。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打下初步基础。

(二)核心能力

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在独立解决的基础上,通过交流讨论理解一位小数的具体含义,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迁移能力。

(三)学习目标

1.借助熟悉的商品价格,结合生活实际感知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

2.通过“米尺”模型,理解0.1米与米之间的关系,知道十分之几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

3.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小数的含义,充分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一理念。

(四)学习重点

认识具体情境中小数的含义

(五)学习难点

通过“米尺”模型,知道0.1米与1分米与米之间的关系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认识小数》名师教学课件、硬币、米尺

二、学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1.预习任务

(1)认识小数吗?在哪儿可以找到小数,请搜集生活中的小数。

(2)请读一读这些小数,说一说这些小数表示的具体含义。

(二)课堂设计

1.结合情境,认读小数。

(1)谈话导入,引出小数。

认识数是数学课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从入学以来,同学们认识像1、2、4、10、100这样的整数。(板书:整数。)还认识了像、、这样的,什么数?

你在生活中还常见到哪种数?

预设:小数。(板书:小数。)

你在哪儿见过的小数最多?表示物品价格的时候经常会用到小数,你们知道价签上的小数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吗?

(2)游戏——抓硬币,理解各个数字的意义。

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请一名同学到前面来抓出硬币,看谁能用小数表示所抓的钱数。

预设1:生1随机抓出5个一元和2个一角的硬币。

谁能用小数表示生l抓出的钱数?(5.2元)

5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5元、2角)

预设2:抓出6角。

谁能用小数表示抓出的钱数?(0.6元)

不够1元,如果用元作单位,写成零点几。

(3)初步体会在具体情境中小数每位数字的含义。

除了在表示商品价格时经常会用到小数外,你还在哪儿见过小数?

预设:在指路牌上见过,1.5千米;在表示视力的时候,有5.2度;表示身高的时候用到小数。

你知道自己的身高吗?会用小数表示吗?

预设:生1身高是1.4米。(板书:1.4米。)

①1和4分别表示什么?(1米、4分米)

②老师的身高1.6米(板书:1.6米),1和6分别表示什么?(1米、6分米)

【设计意图】借助于学生非常熟悉的“人民币”“米制系统”两个具体的、常见的量,使学生知道以“小数点”为界,小数点左边的数是“整数”,小数点右边每一位置上的“数字”都表示比一个“单位”更小的量。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了解知道小数中每一个数字的具体意义,感悟小数点右边的数字的现实意义。

(4)读具体情境中的小数。

①读一读自己搜集的小数。

②老师也帮你们找了一些生活中的小数,谁来读一下?

小结:同学们,像6.8、1.5、37.2、48.48……这样的数叫做小数。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的例子,说明小数就在我们身边,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小数。(板书:认识)

2.初步认识小数含义

(1)谁能在米尺上找一找哪儿是0.1米?

出示米尺,学生上前指出0.1米的位置,师生交流。

①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②0.1米还可以怎样表示?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预设:还可以表示1分米,或者米。

为什么还可以表示成米?

预设:因为1米有10分米,把1米平均分成10份,1份是1分米,1分米用分数来表示是米,(在直尺1分米处板书:米)。

根据生活经验我们知道1分米是0.1米或者说0.1米就是1分米。那么米和0.1米之间是什么关系?为什么?

米和0.1米是相等的,它们表示的长度都是1分米。所以它们三个之间是什么关系?

③小结:1分米用“米”作单位的时候,既可以写成米也可以写成0.1米,所以米就等于0.1米,0.1米也就是米。

(2)2分米、5分米、6分米、9分米如何用分数表示?小数呢?

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交流后小结:因为1米=10分米,几分米就是十分之几米,写成小数就是零点几米。

(3)及时练习:

3分米写成分数是米,写成小数是()米。

7分米写成分数是()米,写成小数是()米。

【设计意图】因为长度单位“米”、“分米”的十进关系是学生非常熟悉的,而且米尺上这些单位的实际长度,能够直观促进学生对一位小数实际大小认识。因此在这个环节中,利用“米尺”模型,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比一比、说一说进一步认识一位小数的意义。

3.拓展认识小数含义

回头我们再来看一看0.6元中的6,它都可以表示哪些含义?

预设:可以表示6角、60分、元。

为什么还可以表示为元呢?

那么7角可以怎样表示?3角呢?

【设计意图】在借助“米尺”理解一位小数的现实意义之后,再次回到了人民币,学生通过类比迁移回答:0.6元的“6”可以表示哪些含义?再次强化一位小数与十进分数之间的关系。

4.巩固练习

(1)读出下面的小数。

(2)看图填上合适的分数或小数。

(3)用小数表示下面的钱数。

(4)在下面的长方形中表示出你喜欢的一位小数。

(5)你知道小数是怎么发展而来的吗?PPT介绍。

5.全课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又认识了“数”家族的一个新成员——小数。看看板书,我们都了解了什么?你们还想知道哪些?下课后,你们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查查资科,下节课我们一起继续研究。

(三)课时作业。

1.读一读。

(1)张明在100米比赛中,跑出了15.1秒的成绩,获得冠军。

(2)张军的体检数据:身高1.5米,体重47.5千克,视力4.9。

解析:【考查学习目标一】会正确认读一位小数。

2.填一填。

答案:0.3

解析:【考查学习目标二】----借助米尺和人民币的关系,巩固对一位小数含义的理解。

3.用小数表示涂色部分。

答案:0.5,0.7,1.3

解析:【考查学习目标2】-----借助面积模型,用小数表示涂色部分,旨在借助几何直观,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小数含义的理解。

4.在□里填上小数。

答案:0.2,0.5,0.8,1.1,1.4,1.7,1.9,2.3,2.6

集体备课教案(共案) 篇11

年 级 教学内容 六年级

学 科

语文

主备人

杨胜勇

第三单元习作:《我的理想》

本次习作是口语交际的自然延伸,题目就是《我的理想》。本次习作,教材分析 不仅要突出习作主题本身具有的教育价值,还要有意识地提高学生有条理地表达的意识和能力。

本次作文的题材学生一看就很容易理解,对于学生来说应该不是很难。学情分析

但学生作文普遍差,在教学时应列提纲进行指导,让学生按提纲进行习作。

1、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进行习作,表达自己的理想。

知识目标

2、尝试前后照应的写法提高学生有条理地表达的意识和能力。

3、能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评议。

1、指导学生列习作提纲进行习作,范文引路。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2、交流习作,指导修改。

3、认真抄写。

情感目标

从理想中获得前进的动力。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 指导学生列提纲,然后进行习作。

把“我为什么有这样的理想”和“我准备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写具体。引导生畅谈理想,指导拟提纲,佳作引路。列提纲,说、写结合。

1、认真想想,自己的理想是什么;

预习要求

2、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3、组织学生收集以“理想”为主题的名言警句。

课前准备 课时安排 教学课时

1、关于理想的名言;

2、例文。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1、出示关于理想的名言。

①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失去前进的力量。

②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③理想是力量的源泉、智慧的摇篮、冲锋的战旗、斩棘的利剑。

2、引入课题,板书课题。

二、阅读提示,明确习作要求

学生说要求,课件出示:

1、自己的理想是什么?

2、为什么有这样理想?

3、准备怎样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根据本组课文,提示学生可以尝试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包括

三、畅谈理想。

导入新课、新课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的理想,聪明的,请你告诉我,你有什么理想讲授、课堂练习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想呢?

或巩固拓展、法

制教育、小结、四、指导拟习作提纲。

作业设计与布

(一)提纲

置等)

① 我的理想是什么。(略)② 我有这种理想的原因。(祥)③ 用具体事例说明我准备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的。(详)④只要努力,我的理想一定会实现。(略)

(二)学习写作方法

1、首尾呼应的写法。

2、有详有略的写法。

五、佳作欣赏

师课件出示例文。

六、学生习作

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我的理想

① 我的理想是什么。(略)② 我有这种理想的原因。(祥)板书设计

上一篇:环境信息技术下一篇:齿轮传动习题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