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社会资本(精选8篇)
一、前言 随着目前大学生创业环境的优化和创业条件的改善,特别是基于“云计算”理念打造的“云创业平台”的出现,使得创业不再是个别大学生的个体行为,而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性特征的“社会行动”。鉴于此,本文从“鸟巢孵化式”创业基地的组织社会资本的视角,考察了目前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搭建的社会网络的网络规模、网络密度和网络强度等,并初步剖析了创业孵化基地的社会网络对于大学生创业绩 效提升的内在机理,从而引导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不断进行组织社会资本的投资与累积,并以高效合理的方式进行社会资源的整合、调度和利用,从而提高大学生初创企业的短期效率和长期效益。
二、大学生“鸟巢孵化式”创业基地的组织社会资本 运用企业孵化器理论,投资和累积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社会资本,构建规范有效的创业孵化机制,是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创业活动的基础工程。所谓“组织社会资本是组织可以动员的各种社会资源的总和,它包括组织的社会关系网络、信任、信誉和名气、凝聚力、组织资源数量等。”[1]具体而言,它在大学生“鸟巢孵化式”创业基地中是指创业孵化基地所拥有的社会资本,涉及它对内和对外建构的社会关系网络的网络规模、网络密度和网络强度等。(一)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社会网络的规模 大学生“鸟巢孵化式”创业基地所拥有的组织社会资本的一个重要衡量维度就是其所搭建的社会网络的规模。如果“鸟巢孵化式”创业基地中建立的社会网络规模较大,纳入互动网络中的成员数目较多,往往意味着其组织社会资本较为丰富。而通过对河北省200名参与创业孵化项目的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目前“鸟巢孵化式”创业基地掌握着相对丰富的人脉资源,建构了一定规模的社会网络。首先,“鸟巢孵化式”创业基地的大学生创业者相互之间结成了紧密的互动关系,调查结果显示不仅同一团队的大学生创业者会成为相互合作和交流的对象,而且不同创业团队的成员也会互有联系,有31%的大学生创业者表示与不同部门的很多成员形成志同道合的朋友关系,更有50.5%的大学生创业者表示熟悉其他部门的一些成员,相互之间存在“点头之交”的关系。其次,大学生创业者还
会与“鸟巢孵化式”创业基地的创业辅导教师和辅导专家形成良性互动的沟通关系,从而使得其也成为创业孵化基地组织社会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大学生“鸟巢孵化式”创业基地的社会网络除了包含组织内部的人际互动关系,同时也涵盖了与组织外部社会主体的互动形成的有效关系。具体而言,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了使其自身有效运行,它们往往会积极地与自身的客户、行业中的其他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工商管理部门、风险投资人、银行、法律咨询机构等创业孵化的社会支持系统建立起有效的社会联系。(二)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社会网络的密度 大学生“鸟巢孵化式”创业基地组织社会资本的丰富程度除了与其拥有的关系网络的规模相关,同时也与其关系网络的密度相关。具体而言,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所搭建的关系网络的网络密度是指创业基地的实际保持联系的关系数目与它可能所拥有的最大关系数目的比例,后者强调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潜在的关系网络是否得到充分利用。[2]这一比值越低,意味着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组织网络的紧密程度越低,直接联系越少,网络中的“漏洞”越多,资源和信息流通越不通畅,从而会影响大学生创业获得必要的社会支持的顺畅性。在对创业基地中接受孵化服务的大学生创业者的结构式访谈中,他们也多次强调所在创业孵化基地由于与外在的客户、行业中的其他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工商管理部门、风险投资者、银行、法律服务机构等社会支持系统未能建立起普遍的有效 的直接联系,从而影响了创业必需的社会资源的有效调度。问卷访谈的定量研究也同样证明了当前创业孵化基地外部关系网络中存在很多“结构洞”,有58%的大学生创业者要么认为所在的创业孵化基地仅仅与一小部分企事业单位存在直接联系,要么认为创业孵化基地与企事业等单位几乎没有联系。(三)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社会网络的强度 大学生“鸟巢孵化式”创业基地建构的社会网络的关系强度是指大学生创业者与团队成员、创业导师、自身的客户、行业中的其他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工商管理部门、风险投资人、法律咨询机构、银行等建立的社会关系的强和弱,它可以借用下列指标来衡量:对关系维护和运营所花费的时间、情感能量的投入状况、关系的亲密性程度和互惠性服务。[3]比如,关系的建构、维护和运营需要占用一定的时间,投入较多时间的即为强关系,而投入较少时间的则为弱关系。比如对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负责人进行个案访谈的结果表明,在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 内部交流网络中,大学生创业者相互之间、大学生创业者与孵化企业中的导师之间几乎“形影不离”,随时随地会进行面对面的创业交流与沟通,从而在时间维度上他们毫无争议地结成了强关系。而目前,创业孵化基地的外部关系网络中大学生创业者未能全面地与自身的客户、行业中的其他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工商管理部门、风险投资人、银行、法律咨询机构等投入较多的时间进行沟通,从而使得他们的关系往
往是弱关系。这倒并不是强调必须将所有的关系都转化为强关系,因为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根本无法做到同时也没有必要,因为弱关系在市场信息和资源传递方面也具备自身的独特功用。问题的关键其实在于目前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未能有效地帮助大学生创业者与外部社会主体建立有效的弱关系,大学生创业者始终被“禁锢”在内部的强关系中,从而影响创业企业的成活率。
三、创业孵化基地的组织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创业绩效的关系 大学生“鸟巢孵化式”创业基地的创业绩效可以用大学生参与孵化项目后在创业理念、创业能力、创业渠道和创业机会方面的改变状况等具体指标来衡量。通过对某高校创业孵化基地的大学生创业者的调查,其结果显示大学生创业者在参与创业项目之后,在创业理念、创业能力、创业渠道和创业机会方面均有所改变。下文将以网络关系强度为例,来剖析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组织社会资本的丰富程度与大学生创业绩效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在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所搭建的社会关系中,大学生创业者相互之间、以及与创业导师等内部人员形成了强关系,而强关系中的义务、信任和互惠心理会使得稀有资源、内部信息和情感能量会顺畅地在内部关系网络中小范围地流通。而创业孵化基地与外部的客户、行业中的其他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工商管理部门、风险投资人、法律咨询机构、银行等组织则通常会形成弱关系,创业孵化基地会以此弱关系作为手段获得跨越组织和群体界限获得资
源和支持。首先,尽管弱关系能够带来更为广泛的创业资源和支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创业支持和创业资源都能够通过弱关系来传递,这是因为弱关系中支持和资源的传递是有选择性的——那些涉及到行业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和资源往往会被弱关系所搭建的传播网络屏蔽和过滤掉。为了保证比较优势,后者只会通过群体内部的强关系在内部网络的小范围内进行传播。这是因为创业团队内部的强关系将大学生创业者凝聚为一个拥有共同利益的群体,此外强关系中的义务、信任和互惠心理也会使得创业支持和创业资源毫无保留地进行内部传递。其次,大学生“鸟巢孵化式”创业基地的弱连带则在最新创业信息的获取和广泛社会资源的调度方面同样具有优势。具体而言,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对外建立的弱关系可以帮助其获得跨越组织和群体的不同主体掌握的创业所需的信息、资源和服务。换言之,尽管并不是所有的弱关系都可以充当跨越群体和组织界限的“信息桥”和“资源桥”,但是充当跨越群体和组织界限的“信息桥”和“资源桥”的一定是弱关系。[4]这是因为通过正常的合同制度、市场手段获取创业资源和支持,往往需要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付出沉重的交易成本。而通过与更多的公共服务机构、市场主体、科层制机构建立弱关系,则往往可以大大降低获取社会资源的成本,更何况弱关系往往可以穿越空间距离,从而将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引领到更为广阔的创业生态网络中,以了解行业发展的一举一动。
一、相关理论的阐述
1. 理论基础。
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并能为其带来价值的能力, 主要表现在为知识、技能和健康状况等[1]。早在经济学诞生之初, 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经济学家就对“人力资本”作了详细论述, 当代经济学家舒尔茨、贝克尔则对“人力资本”作了进一步研究, 指出了人力资本的重要特征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从人力资本理论形成过程可以看出, 人力资本的形成必须进行投资, 其投资途径主要可以分为教育、在职培训、医疗保健和就业迁徙四种。其中教育投资是最重要、最基本的人力资本投资形式, 而高等教育投资对就业的影响则最为根本、直接。许多研究表明:人力资本存量越高的大学生可能给企业带来的经济价值越高, 因此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上往往将人力资本作为招贤纳才的重要标准。
社会资本是嵌入于社会网络中的资源集合体,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首先将其作为一个社会学概念。科尔曼则对“社会资本”进行系统论述并使其产生较大影响, 他将“社会资本”理解为个人所拥有的资源, 我们称之为“微观社会资本”观点。后来, 普特南、福山等社会学家以一种“宏观社会资本”的视角, 分析了社会资本与经济增长、政治发展的关系。从根本上讲, 社会资本可以看作为某些资源, 而这些资源存在的载体则是社会关系、社会网络, 社会资本的丰富程度和资源拥有量对于大学生的就业存在重要影响。
格兰诺维特对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就业关系探究作了最早尝试。他的“弱关系力量”研究发现, 即便在美国这样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 除了劳动力市场, 就业信息还需要通过社会网络进行传递, 从而证明了经济行动“嵌入于”社会结构的观点[2]。林南于1975年对奥本尼的研究提出了地位强度假设、弱关系强度假设和社会资本效应假设, 认为社会资本在求职过程中的作用有时甚至超过了教育因素的影响[3]。边燕杰在运用社会资本理论研究中国社会时, 提出了求职过程中的“强关系”假设, 在中国这样的伦理本位社会, 社会关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人情交换关系[4]。赵延东、风笑天主要集中研究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下岗职工的再就业, 社会资本对职工能否获得再就业有显著影响, 而人力资本则不仅影响职工再就业机会的获得, 而且影响他们再就业的职业声望和收入水平[5]。
2. 核心概念。
本文的核心概念主要包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人力资本是体现在行动者身上并能够给其带来价值的能力, 本文中的人力资本主要包括大学生的文凭、知识技能和身体健康状况。社会资本是嵌入社会网络关系中的可以带来回报的资源集合体, 主要表现为凝结于行动者社会关系中的资源, 而行动者的社会关系又可以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
参照林南的社会资本理论对工具性行动 (instrumental action) 和表达性行动 (expressive action) 的划分, 本文进一步将社会资本划分为工具性社会资本和表达性社会资本。工具性社会资本是指行动者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目的而运用的社会资本, 主要体现为嵌入于大学生社会网络中的各种信息、规范和信任等;表达性社会资本是指嵌入于行动者社会网络中的各种情感支持, 主要体现为家人、亲戚或朋友等强关系社会网络对大学生提供的情感支持, 情感支持一般表现为心理期望和精神慰藉。
二、大学生就业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的运作
1. 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就业意向的影响。
就业意向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和职业定位。就业意向与个人兴趣、专业和个人能力存在较大的相关性, 同时, 家人、亲戚对大学生的期望也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个人的职业定位。
(1) 人力资本。学历影响个人的就业意向。学历是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学历作为一种文凭信号, 学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个人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因此大学生在进行职业定位时, 会比较实际地考虑自己的文凭, “量体裁衣”, 谨慎地规划自己的将来的就业方向。专业热门程度对大学生就业意向的影响比较大。如果单从理论上看, 专业应该是没有冷热之分的, 但是能够带来经济价值的人力资源才能称作人力资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有些专业跟市场需求联系不是很大, 人们称之为“冷门专业”;而某些与市场需求结合紧密的专业, 在劳动力市场上也很紧俏, 薪水相对也较高, 即所谓的“热门专业”。自从进入大学定好专业后, 大学生的职业规划便深深地打上了专业的烙印。
(2) 社会资本。表达性社会资本影响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规划。在大学生对自己未来职业进行规划时, 他们会考虑到家人、亲戚等的意见, 家人、亲戚在同他们的谈话中往往会表露出对他们的职业期望。当大学生表达出自己的就业意向时, 家人、亲戚、朋友一般会给予一定的支持。当然, 工具性社会资本也对大学生的职业意向产生一定影响。但在大学生就业之前, 这种社会资本一般处于隐性状态, 是一种潜在的“工具性”。因此工具性社会资本在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过程方面表现得更为明显。
2. 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就业过程的影响。
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意向和就业过程的影响其实是相互渗透的, 毕业生的就业过程对在校生的就业意向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而在校生的就业意向则是他们将来就业过程的前奏。因此, 上述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大学生的就业过程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除此之外, 以下方面对大学生就业过程的影响表现得更加明显。
(1) 人力资本。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推进, 人力资本不仅仅是一种信息、符号, 而更多地体现为个人的自身能力。在市场经济背景下, 企业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虽然高学历、名牌大学多数情况下能够代表个人综合能力, 但也不乏学历一般、普通学校的毕业生, 他们的个人综合能力能够掩盖这些方面的劣势, 在就业市场上处于优势。在就业过程中, 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不可忽视。从人力资本的外延可以看出, 身体健康状况也是人力资本的重要方面。由于个人能力、学历等在人力资本中处于强势状态, 因此人们往往会忽略对身体健康状况的投资。大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 除了需要充实自己的知识水平外, 医疗保健也是提升人力资本存量的一个重要途径。
(2) 社会资本。名牌大学本身就能产生社会资本。名牌大学一般都有着比较悠久的建校历史, 所以这些学校的校友都已经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有所建树, 一般都担当了所在单位的骨干。他们在招聘人才时, 往往首先考虑到母校, 同时他们对母校的学生素质也比较信任。这种以学校为纽带的而产生的社会资本往往对大学生就业产生极其重要的积极意义。工具性社会资本应该是大学生找工作过程中使用最为有效的社会资本类型。在美国等国家的充分市场经济条件下, 工具性社会资本多体现为一种弱关系, 主要表现为嵌入在社会关系网络中的某种信息资源。而在中国这样的转型社会, 虽然市场经济有了相当程度的侵入, 但传统的伦理本位、关系本位的思想仍有很大影响。因此, 工具性社会资本多体现为一种强关系, 主要表现为嵌入于社会关系网络中的权力资源或信任。
3. 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的交互运作。
(1) 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 人力资本起基础性作用, 社会资本的富足可以更好地促进就业。不管是就业意向还是就业过程, 人力资本在其中都发生基础性的作用。就业发生的前提是大学生的人力资本存量能够达到所应聘职位的要求, 在这个前提满足的基础上, 如果大学生有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本, 便可以获得更加理想的工作。在当前市场经济中, 通过社会资本就业的大学生的工作获得一般都是以自己学历、专业为前提条件的, 这跟市场经济改革前“有关系就有工作”的现象存在根本区别。
(2) 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拥有较高人力资本的大学生 (名牌大学、高学历等) 能够获取更为丰富的社会资本。在现实生活中, 越是名牌大学、高学历的大学生, 他们的远亲近邻都更愿意为他们的就业出谋划策, 有的甚至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或金钱。通过分析, 我们认为, 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深厚人伦传统的东方社会, “报”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6]。之所以拥有较高人力资本的大学生能够获取更为丰富的社会资本,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 愿意给他们提供社会支持的人对他们有这样一种期望:拥有较高人力资本的大学生将来可能取得较高的成就, 这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社会资源, 当“报”发生运作时, 他们能够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
(3) 社会资本的丰富程度和资源质量影响家长对子女的人力资本投资方式和程度。通过分析可以发现, 以血缘和地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网络往往能够影响家长对子女的人力资本投资。布劳和邓肯在《美国职业结构》中指出, 在前工业社会中, 个人的先赋性因素对自身职业地位的获得有重要影响;而在现代工业社会, 个人的后致性因素对自身职业地位的获得存在更重要的作用。在当今中国社会, 个人的社会资本主要由家庭社会关系网络构成, 由于受到人伦机制的影响, 家长对子女人力资本的投资呈现出方式多样化, 程度也有不同。如果社会资本匮乏, 家长和大学生就有可能加大职业性人力资本的投入, 弥补关系网络获取资源的不足;相反, 在社会资本充足的场域中, 丰富的社会关系网络能够给家庭带来更为丰富的信息, 家长和大学生有可能丰富人力资本投入方向 (例如生活性人力资本) 与关注的程度。
三、结语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不容忽视。在当前“就业难”的大背景下, 大学生如果想找到更为满意、更适合自己的工作, 就需要充分利用在校时间, 在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同时, 注意提升自身综合能力, 另外还要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同时, 大学生及其家庭应该注意充分利用身边的社会资本存量与结构, 前者可以增加社会网络的连接, 后者可以利用乡土性通过“报”来改变同质性境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迅捷的信息和充分的信任也是大学生就业的制胜武器。
参考文献
[1]曾湘泉.劳动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2]马克.格兰诺维特.镶嵌:社会网络与经济行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3]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4]边燕杰.社会网络与求职过程[J].国外社会学, 1999, (4) .
[5]赵延东, 风笑天.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下岗职工的再就业[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2000, (2) .
所谓社会资本,是处于一个共同体之内的个人、组织,通过与内部、外部对象长期交往合作形成的一系列认同关系,以及在这些关系背后积淀下来的价值观念、信仰和行为方式。国内学者主要是从个体为单位的微观层次和以集体为单位的宏观层次上研究社会资本的。本文着重探讨社会资本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转换,将社会资本一概念加入到社会学的范围内思考,认为社会关系确实能生成社会资本,正如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所阐述的、在中国的大背景下,个人社会关系网络会以个人为中心像水波纹一样一波一波推出去,而社会关系之间所掌握的社会资本就是在这种相互关联的波纹状态下不断扩展。且其稳定度逐级递减。
社会关系网络是社会资本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人与人的关系从沟通的频率来看可以简单的划分为强连接和弱连接。国内曾有学者将个人的就业问题嵌入到社会网络中进行研究,发现人情关系的强弱对工作的影响十分显著。因为弱关系意味着不太信任与缺乏义务,而且在注重人情关系的社会中,带有强关系的社会资本对大学生的就业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更为明显。
社会资本在大学生就业这个问题上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它有助于大学生获取更多的就业机会。大学毕业生刚接触社会,获取信息的渠道是有限的,而通过这些渠道获得的信息,一方面数量有限,另一方面信息的可信度、广度、深度也是有限的,因而所接触的资源十分稀少。这时候社会资本无疑成为毕业生获得更多信息的重要来源。其次,社会资本有利于降低大学生就业信息的不对称。现阶段,由于劳动力市场还不够完善,用人单位与大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缺乏公开性和易得性。对于用人单位来说。他们不能全面了解毕业生的有关素质、能力等个人信息,很难了解求职者的真实求职期望。而求职者也很难了解用人单位的真实情况,不了解用人单位承诺的可信程度等。通过求职者的社会关系网络。利用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对这个关系网络成员的信任,节约了彼此考察的成本,使用人单位和求职者都增强了彼此的信任。扩大了信息的占有量,提升彼此信任度。最后。可以降低大学生就业成本。从经济学角度来理解:获取任何信息、传送任何信息都是需要花费成本的。社会资本和社会网络正因为它们能够节省成本、加速信息流动而具有了特殊的价值。对于求职就业的大学生而言。通过社会关系网络可以减少就业环节,缩短就业的时间,以较低的成本获得某些有助于他求职成功的资源。当然,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实现自主创业也是功不可没的。大学生可以在社会交往中集思广益、发现实际问题。社会资本能提高大学生创业者决策的科学性,还能成为大学生创业资金的主要来源。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整体严峻的局势下,现实要求学生不再单一地把自己囚禁在学校的“象牙塔”中,而是更多地在社会和市场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学识,更加的积极主动、深入与社会在实际就业过程中,大学生应注重“社会资本”的积累。笔者认为,对于大学生而言,家庭在毕业之前始终是其社会资本的主要来源,这种以血緣和亲情为纽带的社会资本一般来说是比较真实和可靠的。所以首当其冲的是积累家庭、亲戚朋友资本。其次是积累校友资本。不管是从社会学的角度还是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同伴群体的力量是强大的,不可忽视的。由于同学友谊而且年龄相近,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时通过相互间的联系,就能获取更多的就业信息,增加就业的选择性,并且在心理上相互支持和鼓励。它有助于扩大学生之间的社会联系,而这些社会联系很有可能为日后的就业打下基础。再者是积累教师资本。对于自己培育的大学生的就业情况,教师一般都会比较关注,因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是自己花费大量时间精力辛勤培育的,他们能找到一个好的工作,对于自己也是一种积极的肯定。因此,教师可能利用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或者通过给大学生想要进入的单位写推荐信等的方式,帮助大学生获取就业岗位。另外。他们也会给予大学生关于就业方面的指导性意见,从而帮助大学生避免就业的盲目性,提高其针对性和有效性。毋庸置疑,除了家庭、同辈群体,高校的品牌效应能给用人单位留下良好、深刻的印象,有利于双方的沟通:同时,也会减少相互了解的时间。有效地维护学校现有的社会联系。最后就是加强与社会的交往,善于积累社会资本。在大学生参与的社会实践和兼职的过程中,大学生会接触到社会上的许多机构、团体、组织,并与他们产生一定的联系。他们通过这类活动让单位了解、认识自己并适时地展示自己,这就能为个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但是,我们应该强调一点,社会资本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并不是所有形式的社会资本都对就业产生积极的作用。在求职过程中过分的滥用社会资本也会带来不良的影响。正如本文开头所提及的,人力资本其实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此,在以能力为重的中国社会。当代大学生还是应该更加注重加强书本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培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张文宏.社会资本理论争辩与经验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3(4).
[2]盛冰.社会资本对当代教育的影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6).
摘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中国社会及经济的转型问题研究逐渐增多,同时我们也发现在转型期中国社会资本出现大量的流失。本文试借助布迪厄、科尔曼等一些国外学者及国内杨雪冬的观点对社会资本的概念进行界定、范围进行探索,从当前国内出现的热点问题对中国城市的社会资本流失进行探析,进而寻求对社会资本培育的方式,来创造和维持良好的社会秩序,构建充满爱心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社会资本信任城市
引言:不同阶段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信任,没有信任社会秩序无法建立,信任是维持社会秩序建立的基础。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中的人。在社会生活中,人要想实现自身利益、目标和价值,想要更好的自我的实现,就必须不断加强自己与他人、社会的交往。信任可以通过一定程度上的控制,来减少社会交往的复杂性,使多样的社会个体之间能够组成群体,发挥信任的社会功能。信任的存在,可以抑制“机会主义行为”,避免“囚徒困境”的现象,促进会高效率的交易与合作;信任也有利于实现社会控制,维护社会团结,[1]整合社会秩序。
曾经引起人们对中国红十字会严重质疑的“郭美美事件”,造成中国慈善的信任危机。国人怀着一片爱心与信任,将自己的资产所有权让渡给红十字会,以更好的改善贫困地区人们的生活等公益事业,促进社会良好秩序的构建,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但是,当看到一个住着大别墅、开着玛莎拉蒂自称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的郭美美出现后,立即引起社会的轩然大波。从事了20多的年中国慈善公益工作的黄鹤说,慈善事业从官方走向开放,从封闭走向透明,只用了半年的时间。从中国公益事业诞生以来,从来没有遇到过现在这样的信任危机,似乎所有的人都不在相信慈善了,他甚至认为2011年一定会写入中国慈善史的一年。是公众的问题,社会、媒体还是组织本身?无疑这些都对中国当前城市的社会资本进行了破坏,让民众对中国红十字会的信任荡然无存,阻碍了社会更好的发展。
2011年10月13日的一天是一个很平常的日子,但是对小悦悦一家来说注定成为一个悲剧。一个活泼开朗的两岁小孩,当她再次在街道上玩耍的时候,被两辆车碾过,路过的18个人竟然没有一个人去关注她更没有一个人去抱起她,只等到第十九位的那个阿婆陈贤妹抱起了她,但并没能成功挽救这个小天使。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省常委会上说:我们不否认这个社会中有道德有良知的人是大多数,但是这不是一两人表现出来的社会冷漠,这18人表现出来一定的社会普遍性。同时指出,要认真反思出现悲剧的根源,要用“良知的尖刀”来解剖我们身上的丑陋,要忍着揭开疮疤刮骨疗伤的疼痛,唤起全社会的警醒和行动。我们可能会问这个社会怎么了,为什么那么的无情?假如是他们自己的孩子他们会怎么样呢?同时我们必须思考这个社会是怎么了,难道没有规范制约那些见死不救的人,难道他们没有想到那就是他自己邻居的孩子?正如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所言,我们必须忍着刮骨疗伤之痛,用良知的尖刀来解剖社会的丑陋,唤醒那些麻痹的市民来创建一个充满爱心的城市。一个城市不能没有秩序,但是一个城市更不能失去爱心失去普遍的信任,当一个城市的市民普遍变得陌生起来的时候,这个城市的局面将很难获得拥有幸福感的生活,更谈不上是一个充满爱的城市,何谈和谐社会。
一、社会资本的基本理论观点及其与信任的关系
(一)社会资本的基本理论观点
社会资本是来自社会学的术语,一般用来指人们通过社会交往而在特定范围内形成的社会关系,常见的家庭、街道、社区以及与朋友、熟人间的人际关系。最早对社会资本进行相
对系统的现代性分析的是法国学者布迪厄,他指出:“社会资本是现实拥有的或多或少制度化的共同熟识和认可的关系网络有关,换言之,与一个群体中成员身份有关。他从集体的角
[2]度为每个成员提供支持,在这个意义上,它是为其成员提供获得信用“信任状”。布迪厄
认为资本的表现形式除了赤裸裸的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外,还有社会资本。其中,社会资本就是一种通过对“体制化关系网络”的占有而获取的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对于具体的个人来说,他所占有的社会资本的多少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行动者可以有效地加以运
[3]用的社会联系网络的规模,二是网络中每个成员所占有的各种形式资本的数量。
被誉为从理论上对社会资本给予了全面而具体的界定和分析的第一位社会学家科尔曼主张,除了人的技能和知识之外,人力资本还有很重要的一个部分,那就是个体与他人共事的能力,而这种与他人共事的能力,又须视这个社会共享规范和价值观的程度高低及其能否
[4]将个体利益融进群体利益来决定,在这些共享的价值观中,信任即为其一。科尔曼将资本
分为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其中人力资本是由遗传天赋形成的,而物质资本是指物质性的先天条件如土地、货币等。社会资本是指自然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所构成的。
普特南在《使民主运转起来: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一书中将社会资本理解为社会组
织的某种特征,例如:信任、规范和网络,他们可以通过促进合作行动而提高社会效率。这是目前许多学者基本上认同的定义。他认为民主离不开社会生活,离不开人们的合作。人们之所以选择合作而不是对抗,原因首先在于彼此之间的相互信任,稳定的信任关系使自发的合作成为可能。而巩固的社会信任又是从互惠规范和公民参与网络这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产生的。所谓互惠规范是指合作者基于未来能给自己带来的好处而不是出于对法律性惩罚而遵守规范,但是让互惠规范起作用的一个社会前提是存在着一个社会交往网络。社会资本就诞生并体现与这一社会交往网络中。因此,按照普特南的定义,社会资本主要是由公民的信任、互惠和合作有关的一系列态度和价值观构成的。其次,社会资本主要体现在那些将朋友、家庭、社区、工作及公私生活联系起来的人格网络;第三,社会资本是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
[5] 的一种特征,它有助于推动社会行动和发展。
中国的很多学者对社会资本也有各种不同的认识,我比较认同的是杨雪冬关于社会资本的定义。他认为,社会资本是处于一个共同体之内的个人、组织(广义上)通过与内部、外部对象的长期交往、合作互利形成的一系列认同关系,以及在这些关系背后沉淀下来的历史
[6]传统,价值理念,信仰和行为范式。这里重要的是社会资本形成的长期性,个人、组织
在构建社会资本中的能动性,以及认同关系的互利性。社会资本在很多程度上是利益结构共同体的代名词。因此,社会资本不仅表现为个人、组织间相互联系的广度,而且体现为这些联系的稳定性和扩展度。社会资本是无形的,但是有很多的载体,如信任、关系网络、互惠规范、家庭和社区等。
福山直接把社会资本等同于信任,他说,“所谓社会资本则是在社会或其下特定的群体之中,成员之间的信任与普及程度”。他认为信任是在一个社团之中,成员对彼此常态、诚实、合作行为的期待,基础是社团成员共同拥有的规范,以及个体隶属于那个社团的角色。而规范、角色在深层次上都受到文化的影响,他建立在道德和习俗的基础上,所以信任实际上是以文化为基础,而主流文化的特征决定了信任的方式和程度。一般说来,信任主要存在于家庭和社团两种组织之中,相应地由这两种组织形式提供:一种是由家庭提供的信任。它表现为注重家族内部团结协作的家族主义,容易造成非亲族成员之间的相互排斥,社会信任程度的高低决定了社会资本聚合能力的强弱:另一种是由社团提供的信任,表现为社团内部
[7] 成员互助的团体主义,这有利于促进更广泛的社会信任,聚合社会资本的能力强。
(二)社会资本与信任的关系
很多学者在论述社会资本的时候都把信任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同时在对社会资本的研
究中也从不同的角度测量信任的指标,比如公司对政府的信任指标等,福山甚至直接让社会资本等同于信任。在看待社会资本与信任的关系时,首先,人与人之间的普遍信任与社会资本均建立在社会共享的规范、价值观上。其次,信任度的高低决定了社会资本的多少。一切社会都拥有一定的社会资本,信任度越高,社会资本就会越多,这就意味着越能节约社会成本。一定社会关系的持续需要信任来维持,人类的相互交往依赖于某种信任,信任导致和促进人们的合作,是人们之间联系的润滑剂。如果没有人们之间的普遍信任,社会将很难正常的运行。
二、社会资本的作用
当今对社会资本的研究早已跨越了社会学的边界,越来越多的成为政治学、经济学的热门词汇。在政治学中,社会资本着眼于整个社会,而不是小的团体,政治学上的社会资本更多的是指宏观体制等问题的含义,用以概括全社会普遍存在的信任关系以及遵守合作规范的行为倾向。这里的社会资本已经不再具有负面的外部性,而更多的成为完美的公共品,是市民社会、公民道德类名词。普遍的信任关系无疑会促进非人格化的市场交易关系的形成和共同参与的集体行动,从而构成支持市场经济的非正式制度基础。
(一)丰富的社会资本以及带来的普遍信任可以有效的降低交易成本。从我们大学的考试可以看到,每场考试都会有两个以上的老师监考,还有巡考人员,这就体现出老师对学生的普遍不信任,他们假设或者认为如果没有两个老师的监考学生可能会作弊。巡考人员是对监考老师的不信任,他们假设或者认为如果不是他们亲自出马,监考老师就不会对作弊同学进行处分,来维护考风考纪的公平公正。如果我们全校拥有良好的社会资本存在普遍的信任,每次考试只需要一个老师发一下试卷就可以,更没有必要统一安排考场和那些巡考人员。这无疑可以有效的节约大量的成本,以更有益的事情。
(二)可以缓解交易过程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曾经的彭宇案让社会中的人谈“扶”色变,他们本是出于爱心来帮助需要帮助的老年人,但是最后却是讹诈与法律的不公。有点人曾感叹,那一位老人的行为夺走了大部分老人寻求帮助权。是那些过路人没有道德还是这个社会没有给他们一个做自己力所能及事情的环境?他们的善心如果得不到善报肯定扼杀他们再次行善的积极性,这也直接导致社会道德的普遍滑坡直至突破底线。
(三)促进着社会的良性发展。
丰富的社会资本在交易过程中可以很好的降低交易的成本,缓解交易过程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些都在促进社会的各个机构正常的运转,从而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形成良性循环以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
三、转型期我国社会资本的流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体制、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思维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革也使我们传统的交往方式、关系网络及价值观体系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这些变革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对我们社会的社会资本造成很大的损害,引起社会信任的缺失,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程与和谐社会的发展。在近些年的政治领域,虽然我们可以看到一大批优秀的干部或者共产党员深入基层,为民解难,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官场的腐败,三公消费的不透明,权钱交易的潜规则等。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经济的飞速发展不能否定,假冒伪劣产品更不能视而不见。公平、公正、诚实信用的交易原则是在不断的履行还是逐渐被商家们所忘记?科技的发展的成果显而易见,但是真正的文化是发展还是倒退可能难以定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早已过去,我们看到很多的剽窃他人研究成果已经屡见不鲜。
四、社会资本流失的原因分析
社会资本的缺失的原因不是单方面的,下面主要从社会成员的参与性、社会关系网络和现在的一些道德文化、制度机制进行探析。
(一)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降低了社会成员的参与度。
首先,我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生活娱乐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我们不在是传统的那种在街头巷尾唠嗑、拉家常,我们看到更多的进入了健身房,坐到了电脑旁,选择了现代娱乐方式也同时拉远了原本亲近的邻里关系,对一些社区的集体活动漠不关心。其次,我们应当看到看到当前的社区建设的不完善,民间社团并不能很好的发展。这些都导致了社会成员参与度的降低。
(二)原有社会关系网络的弱化
直接稳定而长久的社会关系网络对产生普遍的信任具有重要的作用,而现代社会是以高速流动性为标志,这使得现代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短暂越来越易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不同区域间的比较收益日益拉大,信息、交通条件的显著改进,以及
[8]人们就业自由度的显著提升,导致人口流动和就业选择的社会空间日益拓展。
(三)道德文化及法律约束机制的缺失
道德文化及法律机制都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规范,是社会正常运行过程中的重要控制力量。他们通过协调和控制个人的行为来维持有序厄社会生活。在社会经济的转型过程中一方面由于经济的发展使道德文化面对难看的境界,很难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然而,具有强制执行力了法律也没能随经济的发展而完善,这些都导致社会资本的流失,难以建立普遍的社会信任。
五、社会资本的培育
社会资本的培育是整个社会的责任,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将在社会资本培育的过程中受益,但是作为整个社会的社会资本,单个社会成员或者民间社会团体的力量是极为有限的,在社会资本的培育过程中我们应该更多的发挥政府的作用,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和谐、稳定的发展。
(一)城市政府自身的优化。
社会资本的培育离不开政府,更需要政府自身的优化,以获得人们的信任与支持。城市政府要实现自身的优化,必须提高自身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度, 努力由人治向法治政府转变。此外, 城市政府还必须保持对公共事务高度、持久的责任心,唤起社会公众对政府的持久忠诚和信任。
(二)培育居民的主体与公共参与意识。
城市居民主体、权利和参与意识是城市公民社会对公共事务进行自主管理或是与政府合作管理的基础。这种意识的培育需要城市政府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 落实对城市居民基本权利的尊重, 包括公民基本人身权利、言论自由权、参政议政权利等, 保证城市居民对政府决策的知情。其次, 城市政府需要知晓居民的需求和愿望, 并积极回应。最后, 建立居民参与治理的渠道和网络, 逐步建立和完善城市选举制度、听政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公民批评及建议制度等, 确保居民参与治理畅通无阻。
(三)大力发展民间组织。
一般的民间组织是由下向上发展起来的,但是我国目前对民间组织的双重管理体制决定了民间组织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更好的发展民间组织, 重要的是营造对民间组织健康发展有利的外部环境。政府不仅应做到 有所为, 有所不为: 凡是社会能自我调节的领域, 政府就应该主动退出, 这样才能为民间组织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而且政府应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 使各类民间组织与行政机关脱钩, 增强其自我管理的能力。
(四)以党中央文化建设为契机大量促进文化建设,同时加强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在我国召开是十七届六中全会中提出的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口号,政府要抓住机遇,重视城市文化建设。我们知道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导向功能、认同功能、凝聚功能等,城市文化活动是城市居民交流思想、培养感情的重要方式, 是提高城市居民文化素质、形成共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推动城市文化建设, 对培育居民的共同体意识和团结合作精神的作用不可低估。对社会普价值观的形成,社会资本的培育不容小觑。同样,制度的建设完善及其执行对社会资本的培育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1] 张凯.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当代中国社会信任问题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6
[2] 潘敏.信任问题——以社会资本理论为视角的探讨[J].浙江社会科学,2007(3)
[3][4][5]郑传贵.转型期农村社区社会资本研究—以赣东北项村为例[D].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
[6] 杨雪冬.社会资本:对一种新解释1范式的探索[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3)
2008年上半年,以美国次贷危机开始,波延及全球,到目前世界经济依然在回复期中。这次金融危机,牵涉到全球众多国家和金融机构,美国五大投行倒下了三个,其波及面之广,影响力之大,对全球经济造成后果之严重,都是二战后前所未有的。这次危机的影响,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金融层面,对整个世界体系,尤其是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体验都带来了巨大的深层次影响,并且波延到政治、文化、思想侧面。
此次全球金融危机是以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为导火索。2007年8月,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所属的两支对冲基金破产,标志着次贷危机的爆发。什么是次贷?次贷是新时期美国的新型发明,具体就是把贷给需要买房但是未必能还得起贷款的人的贷款。本质上就是美国人对住房的超前超量消费。一个人收入不高,没有多少钱,现在却想住未来很久才能买得起的房子,这种事情在现实中是不太可能出现的,即使出现也蕴藏着巨大的风险。然而美国金融机构为了谋求利润,硬是批准了大量这样的贷款,并且封装高价卖出去。即使这样还不够,美国的金融家又创新了金融工具,即在使用次级贷款购买了住房之后,如果有新的资金需要,还可以把住房进行再抵押,进而取得新的贷款。这一循环往复的资金膨胀过程,使美国人的住房拥有率不断提高,也把美国的经济推向了空前的高潮,更使美国的银行家获得了巨额的利润。但是关键的问题就是其假设,房屋价格只能升,不能降。而2007年出现了房屋价格的拐点,一旦房屋价格下跌就标志着以次级债务支撑的金融泡沫开始破裂。到2007年8月份,贝尔斯登所属的两个巨大的对冲基金由于做了过多的次级债务出现资不抵债,进而破产,导致全球金融危机的次贷危机爆发了。由于美国的次贷量大,并且拥有房地美房利美等国营公司销售,次贷通过各大投行卖给了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央行在内的金融机构。由于利润驶道,政府监管和金融机构监管双双缺失,导致次贷泡沫越吹越大,最后导致了全球性大规模金融危机。
这次金融危机是否表明资本主义已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对此,尚不能妄下断语。资本主义能否继续存在和发展,不仅要看经济条件,还要看社会基础,要看社会主义能否在资本主义国家获得大多数人民的拥护。马克思和列宁曾经预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分别将在19世纪和20世纪过渡到社会主义,这一预言并
未如期实现。在新的形势下,如果共产党人在争取人民方面多做些工作,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社会主义不是没有可能的。
资本主义国家救治措施治标不治本,资本主义已经无法统治世界。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国家曾经发生大范围的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只起到了缓和危机的作用,并未找到解决危机的根本出路。罗斯福政府为应对危机,采取了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维护工会权利等措施,这些措施的实施对缓解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有益的。此次经济危机既有金融危机又有生产过剩危机,而资本主义国家的拯救措施主要是着眼于金融危机,采取通过国家财政大量救济措施来缓解对经济社会的冲击,但这一系列措施不可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性问题。
今天,世界政治格局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伊拉克战争的爆发,表明美国不能在政治上控制世界,这次经济危机的爆发,表明美国也不能在经济上控制世界。没有中国、印度、巴西等国的参与配合,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无法整合当今世界事务。长期以来,美国想向全世界输出新自由主义,此举严重扭曲了国际金融秩序,面对这种态势,国际社会把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诉求急切地提上了议事日程。今年4月召开的G20峰会对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和加强金融监管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讨论,这种讨论虽然没有对新规则的建立做出具体的安排,但我们应当看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金融秩序重新构建中的博弈已经开始。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还任重道远,解决金融危机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才刚刚开始
美国作为拥有全球经济军事霸权的资本主义国家,不会坐视金融和经济危机侵蚀其国际地位,不会容忍美元霸权走向衰落。金融和经济危机削弱了美国的整体经济和军事实力,给美国的全球霸权地位带来了严重挑战。2009年美国财政赤字达到创纪录的1.4万亿元,挽救金融危机代价猛增,限制了美国在全球的庞大军事开支。美联储滥发货币挽救危机导致美元大幅度贬值,发展中国家纷纷提出以超主权国际货币替代美元。美元霸权地位面临着比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更为严重的挑战,美国必然会采取一系列特殊措施挽救全球霸权。
金融危机使资本主义遭受到一次沉重打击,与此同时,世界人民对资本主义的局限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就是以获得剩余价值为目的,即“利润至上主义”,这个本质贯穿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始终。它既是资本主义发展壮大的动力,又是危机产生的病因。
这次金融危机进一步暴露了资本主义“利润至上”的本质,经历这次金融危机,人们发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呈现出进一步深化的趋势。金融危机的爆发客观上表明资本主义的寄生性和腐朽性日趋严重,我们有理由重新评估其生命的延续力。一些学者认为,观察今天的金融危机,不能将其简单归结为一种错误政策的结果,更要看到,这是资本主义发展到最后阶段的表现。金融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定阶段,金融资本实际上是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的结合,它只关心利润而不关心生产,是危机产生的罪魁祸首。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经济危机的出现不等于资本主义的终结,资本主义一方面暴露出自身的严重局限性,另一方面又有在可能的范围内进行自我调节的修正能力。美国、日本、欧洲都在采取自我调节的措施,因此,对资本主义的生命力问题仍需深入研究。
关键词:社会资本;非公募基金会;社会网络;规范;信任
一、社会资本理论
(一)社会网络
在社会资本理论中社会网络特指人际关系网络。是社会资本的重要构成之一。它是一种多线路的联系,联系中的每个人都共享着多种利益。网络包括了多种多样的联系,如朋友或者邻居关系、社区主从关系、现代的同族认同以及地方老乡关系、同学、校友等等,既有正式的联系也有非正式的联系。它是每个人开拓自身资源利用社会资源的必然渠道。
布迪厄的社会资本概念也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熟识和认可关系所产生的社会资本。首先,它是与群体的成员身份和社会网络联系起来的资源;其次,它是基于相互认识和认可的基础上的。同样,科尔曼在他的社会资本中也强调了社会网络、社会结构的重要性。因此在上述情况下,社会网络指的就是镶嵌于社会结构之中的人与人、团体与团体等之间的关系构成的复杂网络。
(二)规范
与社会网络联系在一起,是规范或者称之为制度,其中包括正式和非正式的规范,它们也是社会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奥斯特罗姆从广义上界定了规范,规范就是具体规定什么样的行动(或结果)是需要的和被禁止的,或者被允许和被授权制裁的(如果规则不被遵守的时候)。奥斯特罗姆认为,规范就是人类致力于建立秩序和增加社会结果的可预测性的努力结果;规范能够被用来增加许多个体的福利,或者当集体选择过程受到某一以及建立的子群体控制时,被该群体用来为自己群体增加超过其他群体的更多利益。
(三)信任
在社会资本理论有关信任的论述中,福山的观点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他认为,信任指的是“在正式的、诚实和合作关系的共同体内,基于共享规范的期望”。他不仅将信任看成社会资本的组成部分或指标,而且还是其前提条件,“社会资本是一种从社会或者社会的一部分中的普遍信任中产生的能力”。福山认为,这种力量不仅体现在家庭这种最小最基本的群体中,还体现在国家这个最大的群体中。其他群体也体现这种资本。
笔者认为,总体来说,社会资本理论中的信任指的是在公民参与网络中基于共同价值观基础上形成一种长期普遍互惠关系。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两段话,一段是:甲是我的朋友,所以,我信任甲;乙是甲的朋友,甲信任乙;因为我信任甲,所以我也信任乙。另一段是可以表述为:我和甲是朋友,今天我帮他,因为我相信在未来的某一天他可能帮我,当然他以后也可能不帮我.当以后乙有可能帮我。所以通过信任减少了网络中的交易成本,提高了办事效率。
公民参与网络、互惠规范以及在二者基础上形成的信任构成了社会资本的主体,特殊的组成形式决定了社会具有同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不同的特征。
二、非公募基金会存在的问题
(一)在社会网络方面,理事会和秘书处分权不清晰
依照上面的理论,社会网络指的就是镶嵌于社会结构之中的人与人、团体与团体等之间的关系构成的复杂网络。
基金会的一般架构由理事会、监事会和一般机构组成。基金会设理事会,理事为5人至25人,理事任期由章程规定,但每届任期不得超过5年。理事任期届满,连选可以连任。用私人财产设立的非公募基金会,相互间有近亲属关系的基金会理事,总数不得超过理事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其他基金会,具有近亲属关系的不得同时在理事会任职。在基金会领取报酬的理事不得超过理事总人数的三分之一。理事会设理事长、副理事长和秘书长,从理事中选举产生,理事长是基金会的法定代表人。理事会是基金会的决策机构,依法行使章程规定的职权。理事会每年至少召开2次会议。理事会会议须有三分之二以上理事出席方能召开;理事会决议须经出席理事过半数通过方为有效。理事会会议应当制作会议记录,并由出席理事审阅、签名。
基金会应设监事。监事任期与理事任期相同。理事、理事的近亲属和基金会财会人员不得兼任监事。监事依照章程规定的程序检查基金会财务和会计资料,监督理事会遵守法律和章程的情况。监事列席理事会会议,有权向理事会提出质询和建议,并应当向登记管理机关、业务主管单位以及税务、会计主管部门反映情况。
而在现实社会中,非公募基金会在社会网络上遇到的最主要的问题是理事会和秘书处的关系问题,我们所熟悉的理事会应是战略决策层,而秘书处应是执行层,可现实生活中,非公募基金会在处理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时常常出现混乱,要么是理事会代替秘书处行使职能,理事会既决策,又执行。要么就是秘书处代替理事会,既执行,又承担基金会在战略决策上的任务。这种管理上的分工不清,常常导致一些岗位的形同虚设,一些岗位又干预过多,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地看看这两类。
1、理事会代替秘书处行使职能
理事会代替秘书处行使职能也是当前非公募基金会内部治理中比较普遍的一种现象。
按照注册时的资料,C1基金会的秘书长由基金会一个主要资助项目的负责人担任。但实际工作中并没有秘书处的设置,基金会的所有工作都是由理事长来执行或者指导工作人员完成。甚至1名在C1基金会工作了多年的工作人员表示都不知道基金会的秘书长是谁。
基金会的工作人员评价其理事会会议时说,“就像开办公会”。理事会开会特别频繁,几乎每月一次。基金会大大小小。无论是决策层面还是执行层面的事务,只要遇到问题都会拿到理事会上来讨论。
2、秘书处代替理事会行使职能
秘书处代替理事会行使职能在公募基金会里比较普遍,但在非公募基金会中不普遍,我们的案例中,只有一家如此。在调查的18个非公募基金会中,L基金会自成立之初召开了第一届理事会之后,之后的十多年里没有再开过理事会,基金会的事务完全由秘书长处理,秘书长同时也是L基金会的发起单位I剧团的团长。
(二)在规范或者制度方面,信息披露不全面
图1是2010年基金会中心网对全国1937家基金会基本信息披露情况做的专项调查。其中只有19.41%的基金会在网站上公布了章程,26%的基金会公布了它的理事会名单,33%的基金会有自己的官方网站。
目前,基金会信息披露不全面已经带有普遍性,而非公募基金会由于其成熟度、财力和监管上的不足,这些问题表现得更为明显。具体而言,造成非公募基金会信息不全面的原因基于以下几点:
1、从法律上对非公募基金会所尽义务的漠视
非公募基金会作为管理公益财产的机构,是为了服务需要帮助的公众,信息披露是非公募基金会作为特定法人和公益财产受托人应尽的义务。《基金会管理条例》、《信托法》等对信息公开都有明文规定。有些非公募基金会的领导人认为他们不面向公众募款,只需要对固定的捐赠者披露信息即可。这一点从根本上忽略了非公募基金会资产的公益特点,漠视法律的相关规定,缺乏道德上的严格要求。
2、募捐市场缺乏竞争机制,信息披露动力不足
相比公募基金会,非公募基金会的资金来源较为单一,主要是特定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定期捐赠。特定捐赠者的定期捐赠使非公募基金会不存在资金上的不足,在募捐市场上暂时没有太多竞争压力,信息披露的动力显然不足。
3、缺乏民间监督和评估机制
我国的非公募基金会除了政府监督和评估机制之外,没有任何民间第三方监督和评估机制。与政府从监管角度出发的特点相比,民间监督和评估机制具备独立性、自发性、容易满足公众需求,与公众的沟通比较顺畅和紧密。政府监督范围毕竟有限,而且自上而下的命令的方式,使得许多机构都是为了年检而年检,并不考虑公众需求和自身发展。
摘要:非公募基金会作为新兴的社会力量,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改革和完善。文章以社会资本力量作为支撑,分析了目前非公募基金会存在的不足,并结合实际提出了三项具有针对性的治理对策。
关键词:社会资本;非公募基金会;社会网络;规范;信任
一、社会资本理论
(一)社会网络
在社会资本理论中社会网络特指人际关系网络。是社会资本的重要构成之一。它是一种多线路的联系,联系中的每个人都共享着多种利益。网络包括了多种多样的联系,如朋友或者邻居关系、社区主从关系、现代的同族认同以及地方老乡关系、同学、校友等等,既有正式的联系也有非正式的联系。它是每个人开拓自身资源利用社会资源的必然渠道。
布迪厄的社会资本概念也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熟识和认可关系所产生的社会资本。首先,它是与群体的成员身份和社会网络联系起来的资源;其次,它是基于相互认识和认可的基础上的。同样,科尔曼在他的社会资本中也强调了社会网络、社会结构的重要性。因此在上述情况下,社会网络指的就是镶嵌于社会结构之中的人与人、团体与团体等之间的关系构成的复杂网络。
(二)规范
与社会网络联系在一起,是规范或者称之为制度,其中包括正式和非正式的规范,它们也是社会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奥斯特罗姆从广义上界定了规范,规范就是具体规定什么样的行动(或结果)是需要的和被禁止的,或者被允许和被授权制裁的(如果规则不被遵守的时候)。奥斯特罗姆认为,规范就是人类致力于建立秩序和增加社会结果的可预测性的努力结果;规范能够被用来增加许多个体的福利,或者当集体选择过程受到某一以及建立的子群体控制时,被该群体用来为自己群体增加超过其他群体的更多利益。
(三)信任
在社会资本理论有关信任的论述中,福山的观点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他认为,信任指的是“在正式的、诚实和合作关系的共同体内,基于共享规范的期望”。他不仅将信任看成社会资本的组成部分或指标,而且还是其前提条件,“社会资本是一种从社会或者社会的一部分中的普遍信任中产生的能力”。福山认为,这种力量不仅体现在家庭这种最小最基本的群体中,还体现在国家这个最大的群体中。其他群体也体现这种资本。
笔者认为,总体来说,社会资本理论中的信任指的是在公民参与网络中基于共同价值观基础上形成一种长期普遍互惠关系。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两段话,一段是:甲是我的朋友,所以,我信任甲;乙是甲的朋友,甲信任乙;因为我信任甲,所以我也信任乙。另一段是可以表述为:我和甲是朋友,今天我帮他,因为我相信在未来的某一天他可能帮我,当然他以后也可能不帮我.当以后乙有可能帮我。所以通过信任减少了网络中的交易成本,提高了办事效率。
在劳动力市场的资源配置上, 格兰诺维特提出了“弱关系”假设。社会网络被应用到劳动力领域, 完整了家庭社会资本理论并弥补了古典经济学简单的缺陷。边燕杰与格兰诺维特不谋而合, 经过对劳动力市场的实地勘察, 证明了格诺维特与“强关系”假设, 同时显示了家庭社会资本的显著与持续的影响。人情关系, 即“强关系”的表现在中国社会尤为明显, 中国人的社会结构自古就与家庭社会资本密不可分, 中国人注重感情交流, 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古代文学精髓就是传情达意, 即使是现代文体也强调以情入理、避免生硬的讲道理, 可见家庭社会资本在中国社会的独特作用。
正如边燕杰所言, 在中国社会, “强关系”在家庭社会资本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而对于面临就业的年轻人而言, 第一个寻求帮助的对象就是父母, 而父母家庭关系必然属于“强关系”, 家庭社会资本的影响不言而喻。
二、家庭社会资本在大学生就业中的双重影响机制
(一) 积极影响
1. 增加大学生就业的成功率
在社会关系中处于金字塔顶端的那部分人有更多的获得就业信息、获取面试机会的可能性, 在这一过程中, 拥有丰厚社会资源的人能够率先得到更多的工作机会, 除了数量上的增加外, 家庭社会资本无疑也提升了就业岗位的质量。一个家庭拥有更多的家庭财富, 可以通过金钱推动社会关系的建立;一个家庭拥有较高的文化资本, 能够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职场适应能力;一个家庭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 能够更方便地利用人际关系资源帮助子女增加成功就业的砝码。
2. 促进就业信息流动, 实现差序就业
就业信息需要消耗时间去与寻找, 即使找到了也未必与自己的能力相适应。更严重的是, 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就业信息严重不对称的现象。
从1图中可以看出, 拥有家庭社会资本优势的群体有就业信息来源折线趋于平缓, 有更丰富的就业信息来源, 家庭社会资本有利于推动就业信息流动。
从调查中可以看到, 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狭窄有限, 大部分的毕业生局限于学校举办的招聘会。在招聘会上, 一是招聘的企业有限, 二是企业和学生接触了解的时间太短, 双方都不够了解。家庭社会资本的存在不仅有利于学生享受深刻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随之而来的就业信息, 而且根据费孝通的差序格局原理, 家庭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质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二) 消极影响
1. 降低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研究发现, 家庭经济境况会对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产生较大影响, 二者呈现一定的逆向关系。经济境况较好的家庭一般会提供给孩子充裕的生活费, 这样的孩子一般在学校期间不会感受到任何来自社会或家庭的经济压力;而一些家庭困难或家境一般的学生就会利用空闲时间勤工俭学或参加社会实践, 从而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这些家境优越的学生容易在这一过程中养成惰性和依赖感, 逐渐在将来的竞争中失去适应社会的优势。
2. 容易造成劳动力市场不公平现象
本次调查发现, 有将近四成的应届毕业生在求职过程遭遇过或见到过利用家庭社会资本得到岗位的现象, 有些学生表示理解, 但因此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大学生也不在少数。一些学生在家庭社会网络下得到了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 也就意味着会有一部分相当优秀的学生会被企业挡在门外, 这些凭借家庭社会资本进入企业的学生是否能胜任这份工作?那些优秀的学生竞争失败失去机会后是否会产生价值观的扭曲?这样社会不公正的现象一旦成风, 于学生的长期发展、于企业的长期发展、于就业市场的健康有序都不利。
三、多角度利用和引导家庭社会资本
(一) 自身角度
不论是在校大学生还是有过工作经验的MBA学生, 都接受并愿意利用社会资本找工作, 大学生只是缺乏运用家庭社会资本的能力。对于家庭存在社会资本优势的学生而言, 一方面要学会运用家庭社会资本, 及时了解就业动态, 清楚自身的优劣势, 理性地做出取舍, 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岗位。另一方面不能因为依赖心理而忽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 要明确在就业市场上还是以人力资本衡量为主、家庭社会资本为辅, 要在利用好家庭社会资本优势的同时兼顾人力资本的积累。
对于家庭社会资本相对薄弱的学生 (大部分大学生) 而言, 抽样调查显示, 认为自己的人际关系甚少或不够的分别占调查总人数的7%、63%, 根据劳曼的“声望原则”, 人们总是倾向于和那些社会地位高的人交往, 学生要学会积累社会关系。
(二) 政府和学校角度
首先, 建立学校、企业、政府三方合作机制。在当今社会, 学校、企业、雇主和政府不能存在隔离, 必须密切联系, 这将有助于扩大就业信息渠道。其一, 这有利于拓宽就业信息的渠道, 有利于把企业状况、企业用人标准向学生宣传, 有利于贯彻政府推动就业的政策。其二, 通过加强企业与高校、政府、科研机构合作, 一方面帮助企业提升知名度, 另一方面有利于政府发扬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精神。
其次, 建立公平补偿机制, 关注家庭社会资本相对弱势的群体。“公平补偿”的理论提到, 通过建立对弱势群体的补偿机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政府可以联合企业密切关注家庭资本相对较弱学生的社会资本的积累与培养, 监督并指导学生重视社交活动, 积极参与应用家庭社会资本领域。政府可以联合企业关注对家庭资本相对弱势的同学社会资本的培育和积累, 逐步实现大学生家庭社会资本均衡化、普及化。
四、结语
中国社会是一个注重感情、以家庭为基础的伦理社会, 交往过程中对感情的期许常常超过理性, 因此在以人力资源为主的就业形势下, 家庭社会资本也发挥重要的作用。生、校、企、政四方应共同努力, 发挥家庭社会资本对就业信息的积极作用, 提高大学生就业机会和就业质量, 促进就业信息流动, 实现差序就业, 规避对大学生就业市场公平机制造成的不利影响。
摘要:社会资本是家庭社会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以社会网络和社会关系为主的社会资源发挥着主要作用, 在年轻一代的就业问题上影响尤其突出。文章拟对家庭社会资本在大学生就业中正、负面的影响进行简单分析, 对包括在职MBA、研究生、大三及大四应届毕业生 (有效问卷250份) 进行调研, 其中囊括了文理科学院、各种毕业生的不同情况, 浅谈如何利用好家庭社会资本促进大学生整体就业情况的改善。
关键词:家庭社会资本,强弱关系,大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1]刘进.家庭社会资本与高等教育参与[J].教育科学, 2011 (03) .
[2]范明, 张静雯.家庭社会资本影响大学生就业的效用和形成机理[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04) .
[3]郑茂雄.家庭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满意度关系研究[J].高教探索, 2012 (02) .
[4]陈然然.大学生就业动力: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之比较[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3 (01) .
[5]柏文涌.论社会资本视闽下家庭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J].教育探索, 2013 (01) .
[6]王生.正视与培育社会资本在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基于学生和学校的两重视角, 现代交际 (下半月) , 2013 (01) .
关键词:社会资本; 高职生; 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3-139-002
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以下简称“高职生”)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影响高职生就业因素众多,社会资本是其中之一。事实上,在高职生就业过程中,社会资本能够帮助其提供众多资源,获取就业信息和就业机会,因此,开发和利用社会资本对于解决高职生就业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资本概念及其与就业的相关性
社会资本是当代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和分析工具,它最早出现于经济学研究之中,1977年经济学家格林·洛瑞在其《种族收入差别的动力学理论》一文中,从社会结构资源对经济活动影响的角度提出了社会资本概念[1],并且将其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相对应。后来,社会资本被广泛地运用到社会学、政治、管理学等领域。从社会学角度来看,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将其引入社会学研究,将其界定为“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这些资源与由相互默认或承认的关系所组成的持久网络有关,而且这些关系或多或少是制度化的。”[2]后来,美国社会学家詹姆斯·科尔曼进一步将其界定为“社会结构资源作为个人拥有的资本财产,即社会资本。”[3]从政治学角度来看,美国政治学家帕特南认为,社会资本即“信任、规范和网络,它们可以通过促进协调和合作行动而提高社会效率”[4]。由此可见,社会资本就是人与人之间形成的一种独特关系网络,这些关系网络是传递信息、物质、观念和情感等资源的纽带。社会资本在不同研究域中具有不同的具体规定性,然而其共同点是指向一种人际之间的关系网络,以及基于这种关系网络基础上人们的行为规范、合作关系与信任;社会资本是无形的且存在于社会结构之中,它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进而提高社会行动的效率和社会整合度。
目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时代向大众化时代的转变,毕业生日益增多,同时,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产权制度改革,下岗失业人数也在不断攀升,而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并未随之同幅增加,出现了人才市场供求结构失衡,社会就业形势较为严重。其原因众多,其中,就业人群的社会资本匮乏是影响其就业难的主要因素之一。其实早在是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就对就业与社会资本之间的关系给予了关注,并得出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近年来,我国理论界的实证研究和实践过程也佐证了这一经验型结论。
二、高职生就业中社会资本的功能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对于处于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中的中国来说,高职生就业理应是供不应求的,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近年来高职生就业率不尽如人意。传统中国是个关系型社会或者说是以关系为本位的社会,人际关系、社会资本是影响高职生就业的重要因素。其实,就是西方发达国家社会资本和关系网络也是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发挥社会资本在高职生就业中应尽的功能与作用。
首先,社会资本可以创造就业机会。目前,我们就业模式存在市场化和社会关系两种模式。市场化模式是一种正式的制度化模式,即在政府指导下通过市场化机制实行双向选举就业。可以说,市场化初步建立起来,但是,对一个人口大国的我国来说,仅仅依靠市场化模式就业是不够的。社会关系模式即社会资本模式,虽然是非正式的,但是可以在用人单位与高职生之间扮演着“熟人”的作用,起到传递信息与沟通的作用,有效地弥补市场模式的不足,创造就业机会。
其次,社会资本可以提供信息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业是个供给方与需求方互动的过程,其中就业信息的流动十分重要。通过社会资本所构建的人际关系,充分利用社会资本中的网络资源为两者之间提供一种信息平台,消除信息不对称现象,实现需求与供给的最大限度平衡。
第三,社会资本可以增进彼此信任度。现代就业体系的建立是依存于契约關系的建构,彼此对对方意志表达、契约内容的信任是签订契约的前提与基础。社会资本中的彼此信任关系可以增进用人单位与高职生之间的信任度,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或降低信任危机。
第四,社会资本有利于高职生自主创业。自主创业是高职生就业的一条重要途径。刚出校门的高职生,往往难以获得风险投资和金融机构的信任,而良好的社会资本中的人际关系,可以成为其创业的重要来源。利用社会资本获得创业资金,可以简化融资手段,缩短融资时间,降低融资交易费用,确保高职生在有限时间内获聚集到必要的创业资源。
三、高职生就业中社会资本开发与利用的对策
社会资本的开发与利用好坏与高职生就业率有着直接关联。因此,要建立各种渠道,创建一些体制机制,为高职生聚集社会资本,充分发挥社会资本对高职生就业作用,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为和谐社会建设作出贡献。
第一,发挥高职院校优势,激活就业社会资本
我国现阶段,统一完善的就业市场尚未最终形成,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往往通过学校充当一种信息中介和交流平台作用。因此,高职院校要积极培养和挖掘有利于高职生就业的社会资本。首先,学校作为一个组织体系,一般都设置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就业指导机构是学校和用人单位交流的窗口,与用人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形成了稳定的就业关系网络。因此,要进一步发挥就业指导机构的社会资本功能,服务于高职生就业。其次,注重营造高职院校良好的社会形象和品牌。高职院校可以在招生宣传、培养优秀技能人才、科技创新、服务社会等方面做出努力,形成有利于毕业生就业的社会资本。
第二,发挥家庭社会优势,提高就业成功率
目前,毕业生就业存在两种途径:市场化就业和通过社会关系网络的就业。中国传统社会是个熟人社会,具有很强的关系特征,同时,这也是就业的丰厚的社会资本,高职毕业生可以在通过市场化途径就业的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家庭、社会的资本优势。社会关系在很大部分上是血缘关系的延伸与扩展,是社会关系网络中的强关系。同时,社会关系中还存在这一种由朋友、老乡、同学、同事、战友等非血缘性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相对于亲戚关系来说属于弱关系。其实,无论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社会资本还是基于非血缘关系的社会资本,都具有覆盖面广、渗透性强、代际继承性等特点。高职生就业要积极发挥这种家庭社会关系,投入一定的时间、精神去维系和强化这些家庭社会性关系,扩大高职生自己的社会资本,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的成功率。
第三,拓宽同辈群体的交际圈,开发师生资源中的社会资本
高职生在校期间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打破院系年级的界限,与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扩大同学圈的范围。这样的同学圈形成了一种潜在的社会资本,所以,当同学圈中的一些人工作后,这种联系就会转变为高职生的就业社会资本。同时,教师队伍也蕴含着一定的就业社会资本。一般来说,教师和辅导员与往届毕业生之间都存在一点的联系,建立了关系网络,而这些关系和网络提供一些重要的就业信息和岗位,因此,学校可以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开发社会资本的积极性。
第四,培育高职生社会资本意识,提高利用就业社会资本的能力
从目前来看,社会关系网是我国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途径,但是许多毕业生对此并不了解,也不够重视,而对于来自农村的毕业生,其家庭的社会资本资源一般较少。于是,就需要高职生重视社会关系的建立,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积极培育社会资本意识,牢固树立社会资本意识。因此,首先,高职生要通过学习了解社会资本的内涵、主要构成与基本功能,掌握社会资本的基本知识。其次,还要培养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因此,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有助于建立社会关系,有助于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拓展信任广度和深度,从而增进社会资本。第三,在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基础上,积极地运用各种方式和方法开发社会资本,提高利用社会资本的能力以实现成功就业。
第五,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积累社会资本
高职生除了搞好学业之外,要积极参与一些社团组织,如参加社团、学生会、志愿组织;在校内课余活动还要积极参与各种文体活动;还有创造条件参加社会实践,例如,兼职、实习、社会调查、公益活动等。在这些组织和活动中,多开展人际交往,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积累自己的社会关系和人脉联系,锻炼个人的社会交往、为人处世能力,产生人际间的信任关系,不断拓展个人的社会网络范围,并将其转化自己就业时的社会资本,并从这些社会关系获取就业信息和形成良好的信任关系,提高就业成功率。
本文系校级课题《基于社会资本视角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研究》(项目编号2011B-JY015)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朱国宏.经济社会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33
[2]李慧斌.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引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2
[3]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54
[4]帕特南.使民主转起来[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200
【大学生的社会资本】推荐阅读:
大学生的社区社会实践报告10-18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总结报告11-13
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的论文12-04
大学生暑期的社会实践活动总结05-26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自我鉴定11-12
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12-13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实习报告06-04
大学生寒假当保安的社会实践报告07-23
关于当代大学生社会担当责任的调查问卷09-15
关于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调查问卷12-07